Wiki 弘憶論壇 | Google Yahoo Facebook PTT

 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49|回復: 1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净公上人讲解修身集锦南无阿弥陀佛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23-12-23 18:06:5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讲解修身集锦



净公上人讲修身集第一卷


前言
    尊敬的净公上人说过:“今天,现在的人接受西方教育,中国传统教育丢掉了,传统教育的根就是孝道。不学《弟子规》,不要孝顺父母,中国文化的根毁掉了,这个民族的文化会跟著消失。历史上,地球上出现四个古文明,三个都消灭了,唯独中国还存在。中国在我们这一代如果救不起来,肯定会消灭,这是我们生在这个时代,遇到头一桩大事。我们能够把佛法救住了,传统文化救住了,那是无量无边的功德,会让这个世界往后出现千年盛世,肯定的。”“一切要从教育著手,要从教育上下手。”当今,中华传统文化面临灭绝危险。所以急需延续、拯救中华文化。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儒家说“仁者爱人”, 又讲「仁者无敌」,一个仁慈的人他心里没有冤家对头。佛家说对人要慈悲。佛法是教育,是佛陀的教育!尊敬的净公上人说:“社会要安定,世界要和平,一切众生要和睦相处,平等对待,互相尊重,互助合作,整个世界是一个大家庭。怎样才能落实?政治做不到,武力也办不到,经济、科学、技术都办不到,这大家都看得很清楚,几千年的历史,我们看得很明白,能够办得到的只有教育。”“在中国出现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这些人不是普通人。有人问我:他们是不是佛菩萨应化来的?过去李老师说过,我们也曾经问过老师,李老师说理上能讲得通,事上没有证据。这个话答得很圆满,理上确实是如此。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这个地区对於儒很崇敬、很尊重,诸佛菩萨可以现儒身来度。这个地区的人相信道,对道很尊重,佛菩萨可以示现道身来度他,老子、庄子是道家。他们的德行、他们的教诲,我们仔细跟佛经比照一下,很多相同的。儒家基本的观念跟佛法完全一样,它教学的总纲领,是《大学》里头的三纲八目。儒家教学的总纲领:「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儒教人什么?就教人这三句,孔夫子、孟夫子,一生没有离这个方向。八目是落实,怎么落实?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落实!”“儒家所讲的「格物致知」、「修身齐家」,这是根本。儒家头一句话是断烦恼,欲是欲望,就是贪瞋痴慢,欲望你要把它克服,克服自己的欲望,这叫「格物」。格是比喻跟欲望格斗,你要战胜它,永远舍弃一切欲望,不让欲望的念头,五欲六尘的享受、名闻利养、贪瞋痴慢,决定不能让这个念头在自己心里面生根。但是它已经根深蒂固,如何把这个根拔掉?这是要格物。格物而后致知,致知是开悟,真实智慧现前。所以你只要有物欲横在心里,你的心就不会开窍,你的心只会生烦恼,不会生智慧。你要想像惠能大师一样,「弟子心中常生智慧」,这很令人羡慕。他为什么常生智慧?他心里没有烦恼、没有自私自利、没有名闻利养、没有五欲六尘、没有贪瞋痴慢,这个心就常生智慧。我们要不把这些东西拔除,智慧怎么会现前?这是修行的根本,从根本修。致知开悟,决定要读圣贤书,决定要体入圣贤之道。佛在经上劝导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那就是修身,儒家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在佛法这一句之中。我们要懂得怎样去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是自利利他,这是真正的菩萨道,这是诸佛如来真实的慈悲。世出世间圣人所说的是一个道理。”“汉武帝确实了不起,他的思惟、智慧,雄才大略,确实值得后人尊敬。因为在那个时代,中国经历春秋战国一段长时期的动乱,战争频繁,民不聊生,要想化解国家跟国家的冲突只有一个方法,统一。诸位要晓得,统一中国的是秦始皇,把诸侯这些国家全部消灭改成郡县,像现在省县制度就是从那以后传下来的,中国统一了。秦始皇虽然统一中国,不知道怎样治国,所以时间很短就彻底失败,被项羽灭了。项羽的武功,太史公也赞叹,也是不懂得治国的方法。真正懂得治国的方法,汉武帝,汉武帝才回过头来想想,两千多年的老祖宗用什么方法治国平天下?用教育。「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个道理他懂。所以用什么来恢复社会的秩序,安定人心?提倡教育。在春秋时代所谓是诸子百家,学说之多让人看到眼花撩乱,到底哪个好?如果这些学派统统都要来学,必然会引起学派跟学派当中的争论,社会还是不能太平。所以汉武帝的决策,诸子百家里面细心去考察、去选择,选择一家就订为国教,我们全国人都学这一家。其他的各家,国家不提倡,那就是私人去学,私人人数很少,这不至於扰乱社会。国家选择的是孔孟,选择孔孟,孔孟的思想。「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这我们晓得。孔孟思想是继承中国过去两千年的传统,从黄帝到汉朝初年,两千多年的传统。这个教育的中心理念是仁义,仁义跟我们佛门讲的慈悲是同样的意思,仁就是慈,义就是悲。你看我们佛门解释慈悲,慈是带给人快乐,悲是帮助人解除痛苦,所以悲是拔苦,慈是与乐。仁就是与乐,义就是拔苦,用佛法来说,慈悲的教育,跟佛法可以说同一个理念,同一个教学的核心。”有感于此,笔者敬集净公上人讲演中关于“修身”的文字于一编,以飨读者。

惭愧佛弟子:妙音
2018年8月5日






...所落的印象全是好的印象,这不是心想异故吗?「一切法从心想生」,物质环境裡面她也记得好的环境,绝对没有看到恶劣的环境。她这种理念、见解、行为,岂不是蕅益大师所讲的「境缘无好丑」?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人事跟外面物质,说实在话没有好坏,没有善恶,也没有是非;所有一切是非、善恶、好坏,是从自己心裡头生起来的。自己心是纯善,我们这个世界是美好的;自己心不善,极乐世界也是浊恶世界。所以佛这一句话我们要牢牢记住,『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果报就不同。

  诸佛菩萨这是真正大修行人,心地「真诚、清淨、平等、正觉、慈悲」,所以他的境界是美好的。美好的境界要自己去求、自己去修,不是别人给你的,你要懂得这个道理,懂得这个事实真相。我们今天回过头来再看看,这个世间芸芸众生,众生心想不善。怎麽不善?专门看别人的缺点,专门记别人的过失,这个糟糕了,「世间没有一个是好人,世间没有一桩是好事」,堕落在这个裡面,人间的恶道。

  为什麽今天离婚率这麽高?诸位要晓得离婚率高,社会就动乱。整个社会的结构是什麽?家庭。你看看儒家讲的,儒家讲的是大道理,不能变更的,是真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是天下得到公平、得到和平,是这个意思。「平天下」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世界和平。世界和平寄託在哪裡?寄託在国家的兴旺,每一个国家都兴旺,世界和平。国家兴旺寄託在家庭,家庭寄託在夫妇,修身!这两个人两情相悦才结婚,结婚之后,彼此都看不顺眼,都看对方的缺点,好了,没有几天离婚了,家破了,家不齐,国就不能治,天下就乱了。所以男女结婚不是他两个人的事情,他两个人是小事,他害了整体。一个世界就好像我们这一个身体一样,家庭是我们身体上一个细胞,这个细胞坏了,就会影响整个身体健康。这个道理几个人懂?如果两个人在一起,专看他的好处,专记他的优点,他怎麽会破裂?不会!就在一念之差,把自己的前途整个毁掉了,这是真正愚痴到极处。

  为什麽会这个现象?没人教。《无量寿经》上,佛很慈悲说:「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可怜!所以世界的安定、和平建立在教育的基础上,头一个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宗教教育,这是四大支柱。如果教育崩溃,众生决定要过很痛苦的生活,社会不安定,世界不和平。所以古时候男女结婚是一桩最大的事业,礼节非常隆重,那是告诉你:你两个人结合,不是你两个人的事情,是国家、天下的大事。就是希望这整个身体,你这个细胞健康健全,你不是坏细胞,这个大道理我们要懂。所以我们读这一段经文,就晓得六道轮迴是怎麽来的,社会的安危、世界和平是从什麽地方建立的。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净公上人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十二集)  2000/06/03  新加坡淨宗学会  档名:19-14-012》)


...宜尚且不可以,你怎麽可以佔公家的便宜,像地方政府的、国家的、三宝的?自然就没有了。一定要记住永离,我们这一生肯定成就。

  『邪行』,此地是指淫欲,男女的情欲。我也常讲到,情欲氾滥在现在这个社会已经太普遍了,所以社会动乱,世界不太平。这个事情不是小事情,不是两个人的事情,如果是两个人的事情无所谓,那个罪不大,这是大事情。你看看中国的古礼就晓得,中国古人对这个事情看得多麽重。我讲经的时候常常做比喻,整个社会、整个地球,在佛法裡面讲虚空法界、法身,就像一个身体,而一个家庭就像身体上一个细胞,夫妻就是细胞的细胞核。夫妻不和,男的在外头有外遇,女的或者也在外面有外遇,这个细胞核坏了,细胞坏了影响整个身体,你的身体就病了。所以夫妻不和,家庭破裂,就是社会动乱的根源,你说你背的因果多大?整个世界不安,社会动乱,就是从这裡起来的。今天我们看到全世界离婚率这麽高,说这个世界不乱,哪有可能?关係太大太大了。

  如果没有这麽严重的关係,佛怎麽会把它定作根本戒?中国古大德常说:「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我们要细细体会这句话,要了解这个道理。世界和平、社会安定、国家的兴亡都在家庭,所以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就是世界和平的意思。现在讲世界和平,中国古时候讲天下太平,那个根是家,家的根本是夫妇。在宗教裡面,特别是佛教与儒家,对这个事情讲得很多、很透彻。起心动念的时候,立刻就要想到你背的是什麽因果。我们一念恶,叫整个社会、整个世界,一切众生遭难;我一念善,能叫一切众生得福。社会的安危,众生的祸福,都在我们起心动念之间,不是小事。《十善业道经》是佛法修学的根本法,现在人讲基本法,从初发心到无上道。

  『妄语』,有意无意欺骗众生。「妄」是虚妄、不诚实,现在所谓说假话欺骗别人,这是口恶裡头最严重的,而且最容易犯。为什麽会作恶、会毁犯佛陀的教诲?现在人说,无非是保护自己的利益。其实,哪裡是自己的利益?说实在话,无非是包庇自己的罪恶。罪恶不能积,佛教我们积功累德,功德要积,罪恶怎麽可以积?罪恶积得愈大,你将来的果报是堕落得愈苦。

  『两舌』是挑拨是非,斗乱两头,这个罪过尤其是重。佛在经典裡面告诉我们,果报在拔舌地狱,端看你造作的业。当然,这裡面最严重的罪过是「破和合僧」,这是五逆罪之一。我们在《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裡面看到,出家人嫉妒出家人、毁谤出家人,...(净公上人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三十集)  2000/07/07  新加坡淨宗学会  档名:19-14-030》)


...都挂上,我们念念不忘老师;我们课堂裡面供养韩馆长的肖像,知恩报恩,所以人家看我们这个教室跟普通教室不一样。

  现在世间人不知道自己有过失,纵然知道了也不肯悔改,为什麽?面子问题,错了。古人讲得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你有过失,你肯改过,诸佛护念,天龙讚歎。你不肯改过,那你就完了,你没有救,你不知道忏悔。这一点天主教教宗给天下人做了一个榜样,前几个月我们在新加坡报纸,我看到两篇文章,教宗对全世界人忏悔。过去一千年他们做错了,特别是对于其他宗教歧视,不能容忍,他求上帝宽恕,在两千年这个时代当中,他们要改过,要跟其他宗教平等对待,互相交流。了不起!不愧为世界的领袖,勇于改过。

  社会的和平、安定、繁荣、兴旺,人民的幸福,基础是家庭,家庭的基础核心是夫妇,夫妻好合,天下就太平;夫妻不和,社会就有灾难,世界就不太平,你说那个关係多大!所以我们常讲社会安定和平是寄託在教学。教学有四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宗教教育,这四个教育搞好,和平、安定、幸福就落实了。今天社会这麽乱,原因在哪裡?教育彻底失败了。

  儒家教导我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天下太平,我们今天讲的世界和平。所以他在总结上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诚意、正心」就是「明明德」,而「明明德」的方法是在「格物、致知」,「格物」就是佛家讲的断烦恼障,「致知」就是破所知障。所以我们的烦恼习气一定要断,这样才能够救自己,才能够帮助这个世间苦难众生。觉悟的人跟迷惑的人用心不一样,觉悟的人念念为一切众生,没有想到自己;迷的人念念想自己,而忽略众生,迷悟差别在此地。我们看世出世间,几乎没有一个圣人不着重家庭教育,儒讲得多,佛也讲得多,我们看看其他宗教经典,也都讲得不少。家庭教育是根,儒、佛讲孝,讲的是真正达到究竟圆满,我们要细心去体会,来推行孝道。

  孝道的落实,就是十善业。佛教我们「淨业三福」,那是佛家修学的根本,第一条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换句话说,孝亲、尊师、慈悲都是落实在十善业。如果不修十善,前面都是空话,都是不着边际的口号而已。一定要落实,落实就是要修十善。而十善不仅仅是佛说,所有宗教都说,儒家也说。由此可知,十善是世出世间圣人教学的共同科目,我们要认真修学,奠定出世法的基础,决定不可以疏忽。好,今天时间到了。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三九集)  2000/07/25  新加坡淨宗学会  档...(净公上人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三八集)  2000/07/24  新加坡淨宗学会  档名:19-14-038》)


...,历史上确实不少有政治家的。在中国最着名的,周公。古圣先王,尧、舜、禹、汤,孔老夫子常常讚歎的,这些人没有私心、没有自己,从政做到帝王,捨己为人,对于自己的权位毫不留恋,看到有贤人、有比自己做得更好的人,他就让位,这是政治家。

  同样一个道理,在各行各业裡面,在学术裡面,世间人称他为「家」,那就是大公无私;在佛门裡面讲,菩萨示现、菩萨应化,他是为社会、为众生服务的,不是为自己的。如果起心动念还是为自己的利益,这是凡夫,这是迷,没有觉悟。觉悟的人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为社会的安全、人民的福祉、世界和平。如果对这些事情没有利益,他也不会做,他不会说,想都不想。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就晓得怎样修行,怎样在这一生当中圆满证得无上菩提,我们这一生过得就有意义、有价值了,就没有空来一趟了。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五十集)  2000/8/5  新加坡淨宗学会  档名:19-14-050

  诸位同学,大家好!古人常说:「人存政举,人亡政息」,再好的制度必须要有人执行,才能产生效果。教学也不例外,再善的教育,如果学习的人不能落实,那就变成清谈,对自己修身齐家,对社会、对国家都没有实质的贡献。宗教教育也不例外,今天社会普遍的厌恶佛陀教育,原因在哪裡?我们要明瞭。我们接触之后,深深的明瞭佛陀教育是世间,包括古今中外,确确实实是至善圆满的教育。为什麽会沦落到这种地步?这个责任谁要负?佛陀的学生要负,不能怪别人。佛已经不在世间了,祖师大德也已经远离我们而去,现前的佛门弟子,在家、出家,我们对于佛陀的教诲不能够认识、不能够理解、不能够奉行,我们是佛菩萨的罪人,是祖师大德的罪人。

  昨天晚上我听何云先生告诉我,此地国大古振美教授这些年来写了一本大书,分量很大,专门研究佛教在中国这两千年,对国家、对民族、对政治、对社会的巨大贡献。他非常讚歎,他说这个工作过去没有人做的。我认识古教授,那个时候他还在大学念书,我认识他大概有三十多年了。他从这个角度来看佛法,很难得,足以启发现在世界每个国家地区的领导人。

  我知道西方。我在美国住得很久,美国这个国家非常欢迎信仰宗教,从小学就是如此。他就调查小学生有没有宗教信仰,不管你信仰哪个宗教都好,不信仰宗教的他就给你打上问号,你是个问题学生。确实跟我们东方人观念不一样。为什麽?宗教教育在西方人心...(净公上人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五十集)  2000/8/5  新加坡淨宗学会  档名:19-14-050》)


...今天看第九『住无碍见』,这是属于智慧。「见」是说见解,见解无障碍;换句话说,对于世出世间法,都能够得到通达无碍。这个利益,我想无论什麽人,不论他是信仰什麽样的宗教,没有不希求的,是一切众生共同的一个愿望。佛告诉我们,这一种愿望实际上是我们的本能;换句话说,一切众生每个人本来有这个能力。清凉在《华严》跟我们讲四种无碍: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是我们自性本有的,本来具足的。现在我们的见解、思想处处都有障碍。障碍从哪裡来的?障碍是十恶业造成的。这十恶裡面具足了妄想分别执着,每一条都非常严重,所以性德不能现前。经上讲的种种不思议的果报,都是属于我们自性本具的德能,只要我们离开十恶;离开十恶就是十善,这个性德才能够恢复。恢复到什麽样的程度,这是功夫的问题。

  由此可知,一个聪明人、有智慧的人、有福德的人,一定要懂得「离一切恶,修一切善」;「一切」就是此地十条的纲领。这十条展开来,无量无边的罪业。十善也是如此,每一条善展开来是无量无边的善福。学佛从这裡学起,希望我们在一生当中修到纯善。儒家讲「止于至善」,这是世出世间圣人,修心养性的最高目标。儒家教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佛教人「孝亲尊师,修十善业道」。世出世间的大圣大贤,我们合起来看,确实古人所谓的「英雄所见,大略相同」,这是值得我们相信的。

  真正要是相信之后,就要认真努力去学习,把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过去所犯不好的、不善的行为、习气,彻底改正过来。改正就是修行;修是修正,把错误修正,这叫修行。凡夫很不容易发现自己的过失,但是看别人的过失却很容易。所以古人就教我们,看别人的过失,立刻能回过头来想一想:自己有没有犯他们同样的过失?这叫回头。回头就把自己的过失检查出来,这在佛法裡面叫开悟。什麽叫「开悟」?知道自己的过失,这个人开悟、觉悟了。凡夫不晓得自己过失,所以永远没有办法把过失改正过来,这是一般可以说多数人修行功夫不得力,原因就在这裡。我们常常观察别人,立刻回头想自己。不要把观察别人的放在自己心上,那就大错特错,自己真是罪上加罪;看别人立刻迴光返照,这是智慧。再有一种方法,读圣贤书。近代印光大师,为什麽苦口婆心劝人去读《太上感应篇》,去读《了凡四训》、读《安士全书》?果然能够天天念这些书,自己的毛病很容易检查出来。拿着这些经文,跟自己心行细细的对照一番,我们哪些念头是善的、哪些行...(净公上人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七九集)  2000/09/24  新加坡淨宗学会  档名:19-14-079》)


...饮酒,她一生都奉行。她是圆满的五戒,我们五戒证书当然要给她。这是一般受过三皈五戒的人都做不到,她是圆满做到了。打分数她是满分,一百分。她在新加坡为我们现身说法,我们怎麽能不信?佛法的三转珐輪,「示转」、「劝转」我们在做,她在做最后的「作证转」,她给我们做证明。你看她一生生活得多麽自在,多麽快乐!她过的是佛菩萨的生活,神仙的生活,没有离开都市,这是我们修学的最好榜样。

  新加坡这个地方是福地,福在哪裡?真正修道人、真正的善人、真正的佛菩萨在这裡住世!众生有福。我们要是明白这个道理,在这裡产生信心,决定相信佛菩萨的教诲。特别是《十善业道经》,这《十善业道经》,我跟诸位讲,这是「行经」,经有四种:教、理、行、果,这是教我们修行,修正我们错误的行为。修行裡头最重要的,是要修口业。《无量寿经》讲到「善护三业」,把口业放在第一条,「善护口业,不讥他过」。通常一般都讲「身、口、意」,《无量寿经》是「口、身、意」,它这样排列的,这裡头用意很深很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要与十善相应,你才算是善人。所以佛教我们「常念善法」,心善,「思惟善法」,思想善,「观察善法」,行为善,这才做个纯善之人,是我们修身养性的大根大本,我们从这裡下手。离开十善,决定堕三途。处事待人接物,要用纯善的心去做。好。今天时间到了。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一三二集)  2001/2/27  新加坡淨宗学会  档名:19-14-132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十六面,经文倒数第三行:

  【力庄严故,众怨尽灭,无能坏者。】

  这两句是讲「五力」的效果,在效果裡面讲『众怨尽灭』。「怨」一个字裡头含义就非常之深,不但外面来的障碍是怨业,自己本身的障碍也是怨业,懈怠、懒散都是怨业。五根所对治的,《教乘法数》裡面讲的疑障,怀疑、障碍,这是怨业,懈怠是怨业,昏沉、失念、忘掉了都是怨业,后面讲散乱、愚迷,这些都是怨家烦恼,这不是外面来的。正像《八大人觉经》裡面佛跟我们讲的四种魔,四种魔有三种是属于内在的,「五阴魔」是内在的,不是外面的,色、受、想、行、识,这是我们内身的,「烦恼魔」也是内在的,「死魔」也是我们自己的事情;外面所有一切的魔障都叫做「天魔」,不是属于自己的。这就理解怨业范围之大。

  我们要想破外面的怨业,先要断内心的怨业。内裡面断了,外面全部都化解了;内裡...(净公上人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一三一集)  2001/2/26  新加坡淨宗学会  档名:19-14-131》)


...才把这个事情向他老人家报告,我说:「我现在学您吃一餐。」他说:「多久了?」我说:「八个月了」他说:「你感觉怎麽样?」我说:「感觉一切很正常。」他桌子一拍:「永远这样做下去。」为什麽?生活简单,可以不要求人,「人到无求品自高」,生活简单容易。我跟他提出一个理论上的问题,我说:「人摄受的养分,养分等于是燃料一样。人身体能量的消耗,需要饮食来补充,这是能量的补充。每个人能量消耗不相同,就像汽车一样,有耗油的、有省油的,我们身体也是如此。而能量消耗,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消耗在妄念上,对于劳心、劳力,那个消耗量很少。」老师对我这个说法非常同意。

  修道人心地清淨,没有妄想分别执着,他消耗得少,所以一天吃一餐就够了。阿罗汉心地更清淨,比我们凡夫清淨多了,人家一个星期,七天吃一餐,这是经典上记载的。辟支佛心比阿罗汉又清淨,半个月吃一餐。阿罗汉一个星期出来托钵一次,辟支佛半个月出来托钵一次;他消耗得少,他一次的补充就可以用那麽长久的时间。我们现在吃三餐,还要吃点心,吃五餐、吃八餐,可见得那个妄想之多!全部都消耗在妄想上了。妄念纷飞,这个才是给身体带来一身的疾病,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

  所以修身还是从修心做起。心好了,身体就好了;心不好,用什麽医药来调整,用什麽东西来滋补,都是假的,都会补出一身毛病出来。讲到「正命」,我们要懂得选择行业,要知道怎样养心养生,使自己真正得到健康长寿幸福。「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你要懂道理、懂方法。八正道我们就讲到此地,经裡面给我们总结的一句话:『得正智慧,常现在前。』只要正,智慧就能现前。好,谢谢大家。

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一四八集)  2001/3/29  新加坡淨宗学会  档名:19-14-148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十善业道经》第十七面第一行看起:

  【止庄严故,悉能涤除一切结使。】

  【观庄严故,能如实知诸法自性。】

  这两条是讲「止观」,我们把止、观合起来讲,印度梵语称「奢摩他」、「毘婆舍那」、「禅那」,我们在《愣严经》上读到的。「奢摩他」翻作「止」,「毘婆舍那」翻作「观」,「禅那」是止观圆融。可是它的名词含义是可以通用的,「奢摩他」可以翻作「止」、也能翻作「观」,偏重在「止」;「毘婆舍那」虽然翻作「观」,裡头也有「止」的意思;实际上,止、观决定是圆融的,止裡面有观,观裡面有止。假如...(净公上人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佛说十善业道经  (第一四七集)  2001/3/28  新加坡淨宗学会  档名:19-14-147》)


...的贡献是家,可怜现在没有家,现在说家没有人懂得。中国人传统的家是大家庭,五代同堂,天伦之乐,现在哪里有!这种好的制度,满清亡了之后就衰了;跟日本人八年抗战的时候,就整个把中国传统文化消失了,我们才有这样悲惨的命运,过这样痛苦的生活。所以我们自己要反省,要把这个病根、病源找出来,能够消除,这就有救了。我们的老祖宗是世界上真正有智慧的人、真正有德行的人,为后世设想得太周到,只要遵守老祖宗的教训,你就会得到幸福美满的人生。纲领很简单,伦理、道德、因果,伦理是讲人与人的关系;道德是教给我们如何随顺这些关系,把自己的义务做出来;因果是事实的真相,善因决定有善果,恶因决定有恶报。

  一定要知道因果通三世,人一生不是这一生就完了,一生都完了,我们什么都不要学了,绝对不是说死了就了了。这个话我这几十年当中常说,死了就不得了,不是说死了就了了,死了就真的不得了,欠命的要还命,欠钱的要还债,你欠得多的,你到哪辈子才能还得完?麻烦真大。所以真正懂得因果的理事,人不敢做坏事;懂得伦理道德,人羞于作恶,不愿意作恶。中国五千年长治久安靠什么?靠教育,所以中国的价值观是教育摆在第一,“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修身、齐家、格致为本,中国人的价值观是教育,不是财富。用财富做价值观,人可怜,一生做为金钱的奴才,死了之后一文带不去,你好好想想,这一生为谁辛苦为谁忙?错了!所以对于物质与精神,也就是身心世界,要放下执着,要放下分别。我们执着的习气很深,分别习气也很深,我们就执着伦理道德,我们去分别善因善果,这就好!这是教学第一步,佛菩萨、古圣先贤教我们转恶为善,从这里开始;然后慢慢提升到第二个阶段,转迷为悟;最后一个阶段是转凡成圣。下面我们再看第四:

  【四者定光显现无念止。】

  这教我们放下念虑,这境界很高,念是念头,虑是思虑,也就是佛法里面讲的妄想、妄念。我们的妄想、妄念太多,止不住,所以你的心情烦躁,你的情绪不稳定,都是这个太严重。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妄想、会有这么多顾虑?是对于事实真相完全不了解。我们具体的来讲,不了解伦理,伦理是人与人的关系,这是大道;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都是属于伦理,讲到关系都是伦理。我们与花草树木什么关系,我们与居住的环境什么关系,这是中国人所谓的风水。我们与一切动物什么关系、与山河大地什么关系、与整个宇宙是什么关系,这些全部都包括伦理,还包括与天地鬼神什么...(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六集)  2009/2/6  台湾华藏电视台  档名:12-47-06》)


...的教诲,依教奉行。自己一生述而不作,都是讲祖宗的教诲、祖宗的德行、祖宗的成就,自己没有创造、没有发明。现在人喜欢创新,孔老夫子守旧,连创新的念头都没有,他老人家一生真的是广修万行称理成德,被后人尊称为集大成者至圣先师,这个意思我们要懂得,我们应当要学习。创新不好吗?实在讲,你所创新的可能完全违背了性德,那你不是称理成德,完全跟这个是相反的。相应的是三昧,不相应的是邪思、是乱想。邪思乱想,我们中国人讲胡思乱想,成就什么?成灾难,它成的是灾祸,不是德。我们不能够不冷静,不能够不谨慎去思惟、去探讨,希望在这一生当中真的有所成就。只要我们不离开大乘,我们就不会迷失方向;只要我们不离开净土,我们这一生就决定有成就。这个字我们简单就介绍到此地。看第二个字:

  【严者。行成果满契理称真。性相两亡。能所俱绝。显焕炳着。故名严也。】

  ‘严’是庄严,庄严就是美好,我们世间人常讲真善美慧,这四个字可以说是用来形容这个“严”字非常恰当,严就是真善美慧,不但是真善美,充满了智慧。这个‘行’,前面花是代表行,德行。我们的老祖宗教给我们怎样修行,佛门里面讲修行,在从前,可以说是自古以来,学术里面叫修身。民国初年小学课本里面有这一门课叫“修身”,抗战期间好像就没有了。抗战开始的时候是民国二十六年,好像就是从那一年,我记得很清楚,小学一年级的课本,在这之前有修身这门课,在这之后变了,改成“公民”,不叫修身,改成公民。修身好,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它这个影响力,满清亡了之后还影响了二十五年,到第二十六年的时候改掉了,改成公民,公民没有修身好。在佛法里面讲修行,修行的意思比修身更好,修身只着重身,举止要端庄,要合理、如理,但是行的意思比身广。为什么行?起心动念是心的行为,言语是口的行为,身体动作是身的行为,所以修行包括身语意都在其中。但是修身,当然内容也包括这三个,没有那么明显。修行依什么?什么样的行为是正的,什么样的行为是错误的,标准在哪里?标准在五伦、五常、八德,真的很简单。五伦是讲关系,我们佛门里面讲的觉悟、看破,明了关系是看破,看破是什么?这个事实真相你看清楚、看明白。这什么?这是道,看破就是你见道了。佛门里头有见道位,见道而后才能够修道,修道以后才能够证道,这是自然的次第,循序渐进。

  中国古人从小就教你明白这些关系,在没有明白之前先让你看、让你接触,这就是小孩的教育。中国教育是从胎教开始,母亲怀孕的时候就开始教育,母亲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要正,要端庄,为什么?会影响胎儿。起心动念会影响,你的念头都是善的,都是清净的,这小孩将来健康,将来充满智慧;如果你起心动念是不善的,心浮气躁的,这会影响小孩的聪明智慧,他聪明智慧就很差,他就会胡思乱想。现在人知道这个真相的确实不多。小孩一生下来,他张开眼睛他会看,他会听,他已经在模仿了,也就是他已经在学习。所以父母在他的面前,长辈、大人在他的面前,言行举止都要端庄,不能让他看到负面的,不能让他听到负面的,也不可以让他接触到负面的。他所见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都是伦理...(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二十一集)  2009/4/8  台湾高雄  档名:12-47-21》)


净公上人讲修身集第二卷





...在将来写历史的人,写这一段的历史叫乱世。没有规矩,没有礼仪,这段时间太长了,将近一百年。一个世纪没有颁布礼乐,在中国历史上找不到,这是很大的疏忽。这桩事情,现在既然想制礼作乐,好像也没有人了,谁对这个东西有研究?没有行不行?没有就永远混乱。如果要想社会恢复到礼义之邦、和谐社会,这个是有必要的,很有必要。在中国推行了几千年,现在我们丢掉了,丢掉社会就乱了,不知道怎么样做好。丧服,这很重要的,老人过世,披麻戴孝是清朝的丧礼,民国没有,没有制礼。所以丧礼有很多人问我,穿什么样的衣服?有些人信仰宗教,外国的宗教,像基督教、天主教,用他们宗教的礼服,那就是外国的,中国没有礼。你能说不对吗?不能说不对,也不能说对,没礼,这就难了。乐也没有,这是个麻烦事情。看什么时候政府觉悟了,来推行礼乐的教育,现在是要教育,不教育,颁布也没有人能做得到。所以一定要教。

  ‘四威仪’,中国古时候,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单位,是国家基本的一个单位,是家庭。中国的家是大家庭制度,现在也没有了,中日八年战争最大的损失是中国的家消灭了。抗战之前有,抗战之后没有了,这个非常可惜。家对于中国五千年的长治久安做出最大的贡献,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个人,家是社会,从前一个小家庭,家庭人丁不旺也有几十口人,一家七、八十个人这都是人丁不旺的。普通的家庭,标准的家庭,大概都三百人左右,人丁兴旺的有七、八百人,所以家是个社会。这么多人生活在一起,他是一家人,一个祖先传下来的。你看夫妇结婚,小孩生多了,我一个同学,小学二年级的同学,我们在台湾有四百人,有一个就住在屏东,前几天来看我,带一张照片给我看。我们是三十八年到台湾来的,六十年前,在这边结婚了,两个人,现在全家我看他的照片,子孙有十二个,这么一大家。这还不算多的,我还有个朋友在台北,也是夫妻两个到台湾,现在全家有二、三十个人,你看六十年,增长多少倍。中国过去是五代同堂,第六代才分出去另外立一个家庭,五代是不分家的。从自己算起,有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高祖父母,高祖父母五代就一百年,二十年是一代,一百年,你说他的儿孙多少,所以人丁兴旺。夫妇两个生小孩生多,多的有生十几个的,六、七个不算多,这样延续下来就有几百人。

  这么多人在一起生活,如果没有规矩,那不就乱了?所以家规重要,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我们这几年提倡《弟子规》,就是从前大家庭人人都要遵守的,你不遵守家就乱了。《...(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五十六集)  2009/6/27  台湾高雄  档名:12-47-56》)


...鬼神在不在听经?在听经,比我们人用功,比我们人得利益多。现在这个时代鬼神好教,人不好教。我们三时系念佛事,每一堂确实都有鬼神往生,生天的更多。接受佛法的薰修,累积功德的,那不胜枚举。他们根性钝的,利的早就成就了,根性钝的也在认真努力积功累德,求生善处。不像人,人间现在不相信古圣先贤的话,排斥宗教,迷惑颠倒,造作无量无边罪业。我们看底下这几句话,贤首大师是唐朝初年的人,距离我们现在一千四百多年,将近一千五百年,已经就看得这么清楚。

  【传授浇讹师于己见。】

  为什么?威仪有则疏忽了,换句话说,不能为社会大众做好榜样,所以社会大众对佛法失去信心。

  【致使教无纲纪。滥挹淳流。得失齐举。妄参真净。】

  这十六个字把现在佛教里面的状况说尽了。佛法衰,社会乱,众生苦,连带关系。佛法是教育,人是教得好的,人也会教坏,看你怎么教法。圣贤教诲是把人教好,圣贤东西不要了,用现在一般人的思想来教,把人全教坏了。‘纲’是纲领,‘纪’是秩序。纲领失掉了,佛法的总纲领三学六度,世间法的总纲领,在中国《大学》里面所讲的“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没有了。‘滥挹’是随便阻挠破坏,‘淳流’是善良的人,好事、善良的风俗习惯,随便破坏,随便的去障碍、去阻挠。‘得失齐举’,让一般人没有能力辨别得失,没有能力体会到‘真净’,这个问题严重了。

  总的来说,现在的社会,宗教普遍出了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大家疏忽了经教,疏忽了教育,只着重在形式上,仪规形式着重在这些地方。被社会知识分子批评是迷信,我们细细想想是不是迷信?真是迷信。可是你从经典上下手,它不是迷信。不但佛教经典,我接触许多宗教经典,我可以说,一切宗教经典里面所说的,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的伦理、道德、因果,现在学术界里面所讲的哲学、科学。经典所说不外乎这五个科目,这哪里是迷信!经典只念不讲解、不学习,变成迷信,变成一般人祈福消灾的一种工具。我有灾,我要念多少部经,灾就消掉了。能不能消掉?不能。为什么?有口无心,它不能相应。念,念熟了之后,你心里的境界转过来,灾就消掉;你转不过来,消不掉。譬如《十善业道经》念了之后,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有了善恶标准,把自己的恶转变成善,灾就消掉。你得会转变,真正把经教里面的道理变成自己的思想,经教里面的教训变成自己的...(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六十集)  2009/7/23  台湾  档名:12-47-60》)


...念佛这一门,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佛要怎么念法?你看大势至菩萨八个字,这是念佛法门的秘诀,都摄六根是把六根收回来,眼不向外看。我们用现代的话说,眼不受色的诱惑,耳不受音声的诱惑。观世音菩萨讲“反闻闻自性”,不听外面的,听里面的,里面是什么?里面是性德,是自性。眼不看外面的,看里面的,看自性。六根不向六尘境界去攀缘,从六尘境界里面回头去看自性,眼回过头来就见到色性,耳回过头来就能回归到闻性,六根的根性一回头就见性,所谓回头是岸。不要向外去奔驰,向外奔驰错了,眼被色牵引,耳被音声牵引,舌被味牵引,你在六尘里面,色声香味触里面起分别、起执着,这造业,什么业?六道轮回业。口里面念佛,而我们六根所造的依旧是轮回业,这往生障碍。所以念佛念一辈子,为什么最后不能往生?道理在此地,你没有能够止住,这重要。

  凡事都有事理两面,有事、有理,事上面容易办。譬如我们学佛,知道经上所说的,祖师大德教诲我们远离五欲六尘的境界,首先在事上、环境上帮助我们修清净心。所以古时候寺庙庵堂,无论是大小都选择在深山里面,人迹罕至,一般人不会到那里面去的,环境清净,听不到外面杂音,这个地方好养心,修身养性选在这个地方。这样的环境,在佛门的术语叫阿兰若,阿兰若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就是寂静处,这个地方很安静,听不到杂音,所以寺院也叫做兰若意思在此地。可是今天我们的生活环境大幅度的改变,科技发达,资讯发达,交通便捷,深山里面也都有电视、有网路,道路开上去变成观光旅游点,不清净!现在佛教为什么衰到低谷?你想想看,清净道场变成旅游观光胜地。在过去一尘不染,现在五欲六尘都会集在这一块这个点上,你能不染吗?你要不染那是圣人,圣人不到这个地方来,这些事实真相我们要知道。十来年前,北京黄念祖老居士告诉我,他说在过去佛门四众弟子修行成就的顺序,出家法师排第一位,是成就最多的,第二位是出家的比丘尼,第三位是男众居士,第四位最后是女众居士。他说现在变了,佛门也变,现在修行成就的,成就最多的,最有成就的,在家女众排第一,第二位在家男众,第三位出家女众,最后的是出家男众。我们想想黄念老讲的话有没有道理?很有道理!现在事实摆在面前,确实如此,这颠倒了。印祖对我们现前的社会看得太清楚,他老人家教我们,建道场建小茅蓬,住众最多不要超过二十人,还是需要选择寂静处,不要选择观光旅游的景点,过去这些丛林寺院不适合修行...(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七十二集)  2009/8/12  台湾  档名:12-47-72》)


...生活不能安定。从前大家,家庭是大家,有依有靠,你终身绝对靠得住的就是你家庭,大家庭。你在外面做任何事业失败了,谁支持你?家支持你。你年岁老了不能工作,谁照顾你?家照顾你。所以家肩负起养老育幼的使命,不怕年老,年老真有天伦之乐,你的下一代、再下一代,小孩多,那有天伦之乐。私塾就是家里面的子弟学校,学校办得好的,还有些亲戚朋友他们的后裔,我们这个学校还有名额,还可以容纳都收留。苏州范仲淹先生那更了不起,他官做得大,做到宰相,他的子弟学校不但照顾自己的小孩,照顾亲戚朋友,社会上凡是能够念书的这些好的子弟统统都收,而且什么?还供养他,叫义学。所以这些富贵人家为国家培养人才,功德大,心量大!他看这个小孩,不是自己家的,国家的下一代,看得深、看得远,所以很用心的照顾、教导。这就是代众生苦,养老是代众生苦。

  我常常在想,这个世界要真正能化解冲突,恢复像从前一样的安定和平,这汤恩比讲的,只有靠中国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这话真的不是假的。他是一生研究世界文化史,历史哲学家。我就他这几句话,跟英国伦敦剑桥大学汉学系的学生讨论过,他的话不是假的。但是中国几千年来长治久安真正得力,得力于家,这中国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得力于家。中国的家太好了,有家道、有家规、有家学、有家业,肩负起养老育幼、教化事业的功能。每一个家都整齐,社会上没有坏人,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所以在社会上各行各业,哪一个行业最清高、最安乐?读书做官,“学而优则仕”,仕就是从政,他没事情做。为什么?没有案子好办,社会上都是好人没坏人,一个月有三、五件案子很多了,平常没事。所以他有时间读书,有时间从事于艺术的消遣,书法、绘画、著书、游山玩水。有很多时间去访问住在山林里面高僧大德,跟他们做朋友,常常往来,你说那个生活多美满、多幸福、多快乐。现在社会不一样,台湾这么小的一个地方,要跟中国大陆比,那是最小的一个省分,浙江是小省,大概比台湾都要大一倍多,到两倍。可是案件,我是好像有两次跟司法院赖院长见面,他告诉我,案件一年平均将近三百万件,三百多万件,一年三百六十天,他说除了假期放假不上班,几乎每一天平均一万件;刑事案件平均每天是两千,办不完的案子。在过去中国旧社会里,一个月案件最多一百件就不得了!天天还有案子办,那还得了,一天二、三件。现在一天一万件,什么原因?家没有了,问题多!人没有依靠最可怜,特别是老年、幼年,...(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七十二集)  2009/8/12  台湾  档名:12-47-72》)


...老年人的坟墓,形容得不错。老人年退休之后真苦,虽然美国的福利,老人福利不错,物质生活国家照顾,每个月生活费用国家会寄给你,物质生活不愁,精神生活没有,那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讲的坐吃等死,你说那是什么味道?我们不难想像而知。我参观过很多老人院,我感触很深,回想到中国从前的社会,我觉得那个制度好,那个制度在中国实行了几千年。如果制度不好怎么流传这么久?中国自古以来实行的大家庭制度,不分家的。所以小孩在这个家庭生长,从小就接受训练,你这一生为谁?为家。要爱这个家,要护持这个家,要兴旺这个家,他有个目的,人生有个目的,他为了家,荣宗耀祖,光大门楣,他为家。家是他一生最可靠的后盾,无论他到什么地方,家帮助他,从小读书家里培养他。到年老退休回到家里,家养老,无论在外面做什么事情,几十年回家落叶归根,天伦之乐。这个家族里面的儿孙多,所以他的心量大,比现在人心量大。这一家人,他真的跟自己的关怀没有两样,他是平等的,他是公正的,不能有私心,不能有偏爱,这个家才能够兴旺。

  所以中国那个家,维系几千年社会安定和谐。中国人讲的“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治国平天下靠什么?要靠家。家要用什么东西来维持?修身,人人都懂得修身,所以它一套东西,修身靠什么?靠正心,心地要公正。正心靠什么?诚意。诚意靠智慧,智慧靠格物,格物是什么?放下自私自利,没有自私自利的念头,在家庭里面是大公无私。所以家治好了,这一家人人是好人,好人做的事都是好事,所以它社会安定。我常说古时候社会上各行各业,最舒适的行业做官的,没有案子办。为什么?社会上人人都是好人,没有坏人,没有人做坏事,你说做官多轻松。不像现在,现在这个社会颠倒,各行各业最辛苦是什么?最辛苦做官,办不完的案子真苦;从前做官是真乐,享受。哪像现在,原因是什么?现在家破,家破人亡,人真是亡,人到老年是无依无靠真可怜!这些社会的现实,我们看得很多,养老院、育幼院,跟从前的家比差得太远!现在都变成商业化,没有那种亲情。中国这个家的观念,家道、家规、家学、家业,这全世界在其他国家民族找不到。可是真正做出来,我相信任何不同族群、不同国家的人看到,没有不生欢喜心,没有不向往。我也想了很多,中国传统的家不可能再恢复,但是中国人家的精神是好的,是可以解决社会问题,可以给世界、给社会带回安定和平。所以我就想到今天团体,用团体来代替家的组成,团体继承中国家的精神,对社会、对国家就有贡献。团体的范围就很大,在佛门...(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八十四集)  2009/8/26  台湾  档名:12-47-84》)


...国朝代周朝是最长的,八百年,在中国历史上是最长的一个朝代,八百年。周朝开国的时候有三位妇女,圣人,养的儿女都是圣人。周朝开国的时候,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我们看孔子的书,孔子一提到文武周公,他一生最佩服的人、最尊敬的人,文武周公。周文王的祖母太姜,他的母亲叫太任,生他;他的夫人叫太姒,生武王、生周公。三太,太姜、太任、太姒,太太从这来的。这个称呼不得了!太太养的儿子都是大圣大贤,是这个意思。所以中国从此以后叫自己的妻子都叫太太,是希望太太能够学太姜、太任、太姒,把小孩都教成文王、武王、周公,这个话用意在此地,现在很少有人知道。可是这些事情,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讲得很多,我看到好几篇,他都提到这个,可见得他老人家常讲。所以中国社会不是重男轻女,对妇女期许得太高了,这个家族有没有前途、会不会兴旺,国家民族有没有前途,全靠太太,这我们不能不晓得。夫妇有别,各有各的任务。

  长幼有序,不乱,这个家族不会乱。从前是大家庭,不分家的,家里面人丁不旺的大概也有两百人左右,人丁兴旺的七、八百,常见的,一般普通家庭大概都三、四百人,你看这么大的家庭,所以家就是个社会。中国在古籍里,诸位念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那么大的家,他会管家,他就能治国。现在中国的家没有了,我们讲家破人亡,这苦不堪言。有家他有乐,家是一个人终身的依靠,小时候读书不怕家境困难,不会失学,为什么?他有家学,就是从前家里面的私塾。父母没有能力教育儿女,家族教;老了,家族养老,所以你没有忧虑,你不怕老,老的时候享福。不像现在,现在人多可怜,现在家没有了,小孩少,尤其现在学了西方的价值观,自私自利。西方价值观就是自私自利,不孝父母,不养父母,在中国东方还有这么一点影响,还没有像西方一样。西方人小孩,美国是十六岁,十六岁就算成年,他离家出走,父母没有权去找他,他可以独立生活。可能一出去,一生再也见不到面,这很多,所以美国老人很可怜。老了进老人院,在物质生活上,国家有养老金给他,物质生活没有问题的,精神痛苦!同样住在老人院里面,一个个都像木头一样,彼此见到没有笑容,也没有话好讲,真的是我们中国人所谓坐吃等死,你说那个味道多难过。所以许多的老人自杀,原因在此地。

  现在许多社会问题爆发出来了,在中国从来没有过这个问题,大家庭。大家庭好!几百人在一起,五代同堂,你看你的儿女、侄男、侄女,这些人的小孩多...(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一00集)  2009/09/11  台湾  档名:12-47-100》)


...有隔阴之迷。所以真正的功德利益就是在西方净土,真正能往生西方净土才算是得到真实的功德利益,除此之外都不能称之为真实的功德利益,这是我们特别要记住。
  你眼前所得到的全是梦中境界,真是要觉悟,一场空!虽然现在还没死,死了才晓得,古人讲「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一样都带不走。可是我们有没有觉悟到?每天晚上睡觉睡著就是小死一次,每隔几个钟点你要小死一次,你觉不觉悟?你想想看,你梦中睡熟,你哪一样东西能带到梦中去受用?一样带不走!没有一样东西是你自己的,连你的身体,你睡著了,人家把你身体搬走了你都不晓得,身都不是自己,何况身外之物!每天睡觉醒过来要好好的想一想,这个世间没有一样东西是自己的,你要能够常常想这个,你就会觉悟了,你再也不会造作罪业了。自己不会找自己麻烦,然后你才觉悟到世出世间一切人也没有办法找你麻烦,也没有办法帮助你,帮助自己的是自己,障碍自己的还是自己。佛法里面说「无依道人」,没有依靠,无依无靠,什么都是靠自己,这才称之为无依道人。佛法教我们自己依靠自己,这不骗人,这个不迷信,这是真实的。
  疏【轲氏曰: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
  这是孟子所说的。
  演【守约谓修身。】
  自己要刻苦、要勤俭。
  演【施博谓天下平。】
  『施』就是布施,肯牺牲自己帮助别人,人人能这样做,天下太平,天下才得到公平。别人不能做,我们一定要做,我们对於天下一切人是一个平等心来对待,是一种公正心来对待。简约是修福,勤俭是修福。以公正的心、公平的心、清净心对一切人,这叫布施,这就是六度里面的布施波罗蜜,这是善道,至善之道,在此地讲成佛之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道。如果我们听懂了、真明白了,从今天起如实去做,那么你就得到成佛之道、往生西方之道,要肯去做、要肯去修,然后才能够成道。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十五集)  199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25
  请看《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第三十页:
  疏【云何知先,繇生彼国,近事如来,如是大愿,庶可希冀,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故以求愿往生为先务之急也。】
  什么叫做知先?这一番开示非常的重要。因为在我们这个世界,不要说是证果,就是开悟都相当不容易,为什么?悟门被二障、二执给堵塞了。烦恼障不但障涅盘,也障菩提,障菩提就是障了你的悟性,障了觉性...(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十四集)  1984/12  台湾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24》)


...有,他还是佛,不过现人的这个样子跟我们和光同尘,来帮助我们而已,就是绝对不会再退回来,这叫做善逝。
  第六个是「世间解」,解就是理解,一切世间法他完全通达,没有一桩不知道的;世出世间法统统通达,这叫世间解。弘法利生,实在不是容易的事情。我当年学教的时候跟李老师,李老师就一再叮咛我们,说一定要通世间法,学佛总是以佛法为主,他特别提醒我们一定要懂世间法。世间法不懂,通佛法不能度众生,因为你跟世间人格格不入;通世间法不通佛法,也不能度众生。要想发心度众生就不容易,世出世间法都要通达,这个事情就难了。世间法,我们不要谈现代这个新的科技知识,咱们不谈这个,因为这个太多了,就谈从前的这个知识。《四库全书》,这是我们中国的老东西,你这一生能不能通达?世间法,没算现代的科技,现在新东西没算,算旧的,你就难了。那么佛法呢?三藏经典。可见得这个事情难,真正是难。所以发心容易,真正要做到不容易,可是我们尽心尽力勉强还要去做。
  在世间法里面,李老师给我们这些学生选的,第一个是《四书》,要念;第二个是古文,念《古文观止》;第三个是《御批通鉴辑览》,这是历史,要知道过去历史的教训;第四个是《五种遗规》,修身的书,这是规定我们必须读的世间法。我们现在看到很多发心好像满好的,不懂得人情世故,不懂礼节,举止言谈行为违背人情,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沙發
 樓主| 發表於 2023-12-23 18:08:09 | 只看該作者
这个怎么能弘法?你佛法再好也不行,不近人情!有很多真正修行不错的,世间法一张白纸,什么都不知道,所以跟他相处真是啼笑皆非,他是不是有意的?决定是无意的,没有学过,人情世故不懂!所以世出世间法都要通达。佛对於一切世间法,没有一样不通达,所以叫世间解。不通世间法,决定不能度众生,你自己这个言行举止众生看到会厌烦,再高的德行,你连做人都差劲,还谈什么?所以这点我们要留意的。世间书籍,我奉劝诸位《五种遗规》一定要念,是清朝陈弘谋居士编的,编得非常好,这就是学礼,所谓「人无礼则不立」,没办法立足於社会,一定要懂礼节。
  第七个是「无上士」。士,是中国对读书人的尊称。读书人里面,佛是至高无上,所以称为无上士。如果讲到学位,没有比佛更高的,他是最高的一个学位,称为无上士。
  第八个德号是「调御丈夫」。中国人常讲大丈夫,大丈夫跟大英雄都是从前对杰出的人的一种尊称。所谓杰出,就是别人做不到的,他能做得到,这才称为英雄,这才称为大丈夫。佛称为调御丈夫,调御是对众生来说的,众生心里面...(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九十三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93》)


...,把第六意识当作心,第六意识最大的作用就是它会想,会打妄想。第七末那,它最大的作用是执著,固执;第六意识,分别、妄想这个功能最大。所以佛教给我们修行从这两个识下手,它要分别,我不分别,它要执著,我不执著。不执著,天下就太平,万法平等,一有执著就不平等。
  执著里面最坚固的执著是「我执」。有我,怎么可能平等?我总比别人要高一点,总比别人要强一点,就产生我慢,这是傲慢的烦恼。贫贱到了极处,所谓叫花子、要饭的,贫是没有财富,贱是没有地位,他傲不傲慢?一样傲慢。看到有钱的人、做大官的人走过去,他还在那里哼一下,「有什么了不起,不过有几个臭铜钱而已」,他还觉得他不在人之下。诸位要知道,第七末那识是「四大烦恼常相随」,四大烦恼里就有我慢,有我一定就有慢。《礼记》里面「傲不可长」,晓得傲慢是与生俱来的,不要增长就好了。儒家是希望控制我慢,不要让它增长。佛法知道这个慢是大烦恼,贪瞋痴慢,一定要断;如果不断烦恼,我执是决定断不掉的。
  佛法的修学下手之处,普贤菩萨第一愿「礼敬诸佛」,礼敬是修什么?就是折伏我慢。佛法如此,世法也不例外。从前教学,《礼记》是每个人必须读的,就像我们现在念《公民》、《修身》课本一样。《礼记》第一句话,「曲礼曰:毋不敬」,毋不敬就是一切恭敬。「礼」的定义是什么?自卑而尊人,自己要降下来,要尊重别人。儒家教学也是要把我慢伏住,世出世间圣人他们这个看法都相同,教学的方针也相同。这就是大乘经里面所讲的转识成智,不过儒家不能够转得很彻底,只是伏住而已,佛法硬要把它转过来。
  这是末那的「相续识」,末那识的作用的延伸。「依诸凡夫取著转深」,「取」是取相,「著」是执著。「计我我所」,「计」是计度分别,就是计划、度量、分别,分别我、分别我所,我所是我所有的。身外之物是我所有的,我的家庭、我的财产、我的事业、我的眷属,这统统都有我!「我」很难断,佛有个方便法,先把「我所」舍掉,比较容易一点。从我所,然后再把我执破掉。我们要晓得,方法有很多种,所谓八万四千法门,「法」就是方法,「门」就是门径。可是实实在在不容易舍,不要说是「我」难舍,就是我所也舍不得,也放不下。我与我所要是坚固执著不能放下,换句话说,六道是住定了,决定不能够超越。
  六道怎么形成的?就是我、我所变现出来的。初果须陀洹,他把我所舍掉了,人家就证得位不退。虽然没有超越轮回,保证不堕三恶道,为什么?...(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一八四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184》)


...一生往生不退成佛,这个人有缘。这两句话有很深的意思。更要紧的,我们要常常用这两句话来检点自己,我们到底信了没有?也许你会说,我信了。我再问,你真信了吗?真信是万缘放下!你今天心里还有许许多多的分别执著妄想、忧虑牵挂,你的信不是真信。西方是极乐世界,如果你真信了,你虽然还没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极乐的气氛你已经沾到。你会不会感觉你现在的生活非常美满、非常快乐?能有这个感触,有这个受用,你已经得到极乐世界的气氛。如果你还有很多烦恼忧虑,那么你念佛,换句话说,一点好处都没有得到,什么原因?不信!我们如果把信分成十分,我们只有一分、二分,那个信的力量太薄弱,起不了作用;有五、六分的信,你就会很快乐,会得到受用;你有八、九分的信,就决定往生,毫无疑惑。信愿念佛,功夫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还有一个明显的形象,从你生活当中能看到,真正念佛人,身心快乐,身体一定健康,相貌一定圆满,相貌一年比一年好看,为什么?心清净,得三宝加持。三经里都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的护念加持,只有真信,气分就接上,那个加持力量我们就真正得到,我们没有障碍了,完全得到,体质就变化,改变了体质、改变了相貌,他自然就不一样。修行人愈修身体愈差,相貌愈变愈丑,这个大有问题。从这些地方,能看到修行人的功夫。我们不要去看别人,常常照镜子看自己,看看自己一年一年有没有进步,一年一年自己的功夫有没有得力,这个很重要。所以看到「不信者之自弃,能信者之有缘」,不信、能信,都不是说别人,都是说自己。
  钞【令一切众生悲伤绝分,而欣幸得闻故。】
  不信自弃,对於这样殊胜的法门,一生成就的法门,非常可惜,他没有分!没有分不是别人障碍他,是他自己障碍自己。能够相信,有缘人,这是非常的欢喜,庆幸他有缘听到这个法门。这个法门是这一生当中永脱生死轮回、圆成佛道的机缘,他得到了。
  钞【今之信净土者,皆因佛说而发起也。】
  从释迦佛那个时候起,一直到今天,乃至到后世,有人见到个法门,读到这个经典、听到这个经典,追究根源,都是释迦牟尼佛的恩德,他老人家最初为我们宣说的,我们现在代代相传,我们得利益了。同修当中有几位外语能力很好的,如何把这个法门翻成外国文字,帮助异国的这些众生们也能闻到正法、也能信受奉行,那个功德就真的无量无边。
  钞【虽今不信,一历耳根永为道种故。】
  这句话真是说尽了,这个法门不能不宣扬,为什么?『一...(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八0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80》)


净公上人讲修身集第三卷





...「觉后空空无大千」,大千就是六道。
  钞【随愿往生。】
  往生一定随著自己的愿望,想到西方极乐世界一定达到。
  钞【故得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这就是说你业障消除了,一定得生。诸位要记住,这是在密咒上讲的,前面经上讲的也是这个原则,所以我们念佛,念佛能不能往生?念佛,业障消了才能往生。带业往生,古大德解释得很清楚,《印光大师文钞》里也讲得很清楚,是带过去的业,不可以带现在的业。过去没有学佛不知道,所造的那个业是可以原谅的,可以给你带去的;学了佛,知道这是坏事情,还要做,这不能原谅,这个也不可以带,只能带旧业,不可以带新业,这一点诸位一定要知道。这就是这个法门比其他一切法门殊胜的地方,其他法门说实在话,连过去的业都不能带,一定要消干净才能出得了三界。阿罗汉出了三界,四果阿罗汉见思烦恼统统断尽,也就是《百法明门》里面所说的二十六种烦恼统统断尽,他才能超越六道轮回,尘沙烦恼、无明烦恼都没有破,所以不能见性。我们这个法门,见思烦恼不必完全断尽,只要把现行断了就可以。什么叫现行?现在不发作,就可以了。现在一面念佛,一面还发作,没用处,这个诸位要记住,就是决定不得现前。现在一定要修身心清净,这个很要紧,是我们这一生念佛能不能往生的关键。
  钞【总持者,总统摄持,更无遗失,即咒之别名也。】
  咒也叫『总持』,这就陀罗尼的意思。
  钞【传名不思议神力者,即经名不思议功德也。】
  我们这个经是不思议功德经,所以往生咒也是不思议神力咒。
  钞【持咒持名,即得往生,故同名不思议。】
  咒实在讲就是经的密说,与经中的宗旨、义趣可以说是完全相同。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八七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87
  请看《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会本》,第六0八页:
  【宋元嘉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这在佛经里面称作「人题」。因为佛经是世尊当年在印度所说的,后来他的弟子们用文字记录下来,成为经典。原始的记录都是用梵文写成的,梵文是印度的古文。传到中国来之后,一定要把它翻成中文,才能在中国流通。因此每一部经都有翻译的人题,什么人翻译的。在这个地方,我们必须要晓得,佛经的翻译是集体的创作,不是某个人翻的。佛法传到中国来,是中国国家去聘请的。在古时候是帝王派特使到西域去聘请高僧大德到...(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八六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86》)


...本心。今古不异也。】
  换句话说,见了性之后真正是入不二法门,这是佛法终极的目标。我们想成佛,成佛是什么?就是入不二法门。除此之外没有别的,证得一一法皆是不二,这就成就了。今天接著要跟诸位研究的,就是这底下一段:
  【二万佛皆同一号者。】
  诸位要晓得,此地所讲这个数字,不是真正的数目字,完全是表法的意思,『二万佛』都是说的二乘人,二乘人同德同性,同一个性,二乘根性,所以他们成佛,佛在法华会上说这些佛皆同一号,日月灯明佛。末后一段讲到:
  【最后佛未出家时有八王子。】
  『最后佛』就是未来佛,还没有成佛,他最后成佛,当然是指未来佛,这还是属於表法。说到出家,这个地方就给我们提示出来:
  【一无明家。二三界家。三世俗家。】
  说到这里我们得要多说几句话。我们先从『世俗家』来讲起,世俗社会的组织是以家为一个单位。现在所讲的小家庭制度,与我们中国过去讲的家意思不相同,我们中国过去讲的家,是大家庭制度,大概现在在台湾我们已经看不到了。诸位如果去看看《红楼梦》,你就能够看到从前的家,你看它那个家上上下下有一百多人,有一百多人有好几代同堂,那是个社会组织。我们读古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就是指那个家。大家庭实在讲也有很多的好处,我们所谓是天伦之乐,只有在大家庭里面才有,小家庭里面的天伦之乐谈不上。出家这就是指的出这个家,经典里面所讲的田宅、妻子、眷属,这都是世俗的,离开了。离开之后修学过程当中为佛弟子,戒律里面教给我们的是三衣一钵,过著最简单的生活。换句话说,把世俗的境、缘,境是讲境界,就是我们的物质环境,缘是说的人事环境,将世俗的物质环境、人事环境统统离开,一心修道,目的是为了成就道业。我们现在来看一看,我们算不算出家?所以这一定要晓得。
  弘一大师,这是近代对於律学颇有研究的一位学者,他在《律学三十三种》里面,特别是在闽南佛学院那个时候所讲的,他自己说,老实讲他自己的身分,只能算一个出家优婆塞,坦诚的告诉大家,比丘戒决定得不到的。如果根据蕅益大师的话来说,蕅益大师他是明朝末年人,对於律学也有相当的研究,他老人家讲中国自南宋以后就没有比丘。现在所称的比丘是名字比丘,意思就是有名无实,名字比丘不是真正的比丘。传授比丘戒,最低限度要有五比丘,这一个也找不到。戒要不要受?要受,这是弘一大师讲,免得被世间人讽刺、讥笑,戒还是要受,自己要晓...(净公上人妙法莲华经大意《妙法莲华 经大意  (第七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2-07》)


...,就是有伤害众生的事情,因为这一类人他就是做这些事情。日本的佛教,有些里面是帮会组织,这是诸位必须要提高警觉的,他们的组织很严密,拿著佛教做招牌。所以要不晓得上了他的当,进去之后,出来就很难,出来怎样?如果你要泄露他的秘密,他要把你杀掉灭口,这是我们同学们不可以不知道的。所以说不轻易参加任何组织,如果不把它的底细都搞清楚,它是个真正纯善如法的组织,我们可以参加;如果它是个不如法的组织,那我们一生要受其害,要受其连累,这是得不偿失。出家人最好守本分什么团体都不参加,你们看看释迦牟尼佛他参加过什么团体、什么组织?没有。他一生就是自修教学,这多自在,这多清高!无论什么人,世间善人对你恭敬,恶人对你也恭敬。
  【近声闻。恐落小乘。】
  就是有些修小乘法,你常常跟他接近,这你就容易修小乘法,受他的传染。
  【近女人。恐生欲念。是皆不应亲近。】
  这些教给我们,总而言之,就是近朱则赤,近墨则黑,当你出了名,有许多人亲近你,你自己要晓得防范,就是要有分寸,要有一个距离,哪些人可以近,哪些人不能近。注意自己,绝不可以遭到这个障难。修行人要紧的:
  【闲处坐禅。观诸法空。是应亲近。此修身业也。】
  所以修道的人要耐得住寂寞,一天到晚看不到一个人,没有一个人跟你讲话,这最好的事情,这最舒服。如果一会儿没有人讲话,就觉得很闷,就觉得很寂寞,这个人不能修道,这个人烦恼太重。修道的人要能够耐得住寂寞,心是清净的,道业才能够增长。功夫深的时候纵有人来,不打紧,心里面如如不动,这是有相当功夫。初学的人,大概在十年之内达不到这个功夫,到不了这个功夫,就是修道这个十年,尤其在弘法的阶段,头十年要特别小心谨慎,为什么?大多数堕落就在这个时候。如果能够有个十几年二十年以上的锻炼,渐渐有了把握,接触不至於堕落。最容易堕落是最初的十年,心里做不了主宰,烦恼习气深重,禁不起诱惑,这个时候要小心、要谨慎。所以在以往在这个阶段当中,不一个人单独行动,行动都是有同参道友,等於说是互相监督,也有防范的作用。因为人多了,一般想动脑筋的人,想来破坏你,他不敢。看你一个人,他会起恶心来破坏你,人多了他不敢,这是自己功夫没有成就的时候要小心。这个一段讲修身。
  【末世知识顺行逆行。】
  『末世』指末法时期,『知识』是讲的善知识,他们有的人『顺行』,有的人『逆行』。
  【成就众生不可思议。】
  譬如说你们大家都晓得,佛门有个济公,济公禅师他就是「逆行」,他不是「顺行」。为什么?他每天你看看他又吃狗肉、又喝烧酒,哪个地方他也去,什么样人他也接触,达官贵人他也交际,风化区他也去逛逛,这么个和尚,被人家称作花和尚。他是真正得道的高僧。那个世间书店里头《济公传》,那加得太多了,那是不成话,不能相信。可是我们《高僧传》里面的「济公传」,确实是这样,这是逆行。「顺行逆行」都是『成就众生不可思议』,他那种方法度了许多,我们规规矩矩人度不来的众生,他都度了,都被他度了。他在那个境界里面如如不动,他是神僧有神通。我们不能学他,功夫不到,我们学他的时候就要下地狱,这不是开玩笑的。所以以前有一类,跟济公长老差不多的,也是每天喝酒吃肉的,不守戒律,可是他教学生很严格,学生不服气,你这么严格对我,你自己那么随便。他说「好,你们既然这样的话,明天我请你们去吃肉,你们跟我去。」《高僧传》里头哪个人我忘掉。他说「明天早晨你们预备畚箕、锄头跟我上山。」他就...(净公上人妙法莲华经大意《妙法莲华 经大意  (第三十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2-30》)


...才来接引;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功夫没有成片,烦恼没有断掉,佛还是不来接引。为什么?因为西方极乐世界的大众是清净的,你的心不清净,如果佛要把你接去了,那你不是把极乐世界搅和得大家都不太平!这你不能去。极乐世界人都没有烦恼,你一个人有烦恼去的时候,这个麻烦大了。所以说最低限度伏烦恼,功夫成片伏烦恼,带业往生凡圣同居土,这有条件的。绝不是说我念了佛就可以往生,念佛烦恼不要断就可以往生,烦恼天天还起现行就可以往生,哪有这个道理?这佛法你要是明了之后,真正是合情、合理、合法。不像外道,有些在道理上讲不通的!下面一段讲意业:
  【嫉妒勿干於怀。轻慢勿经於心。】
  『嫉妒』烦恼是与生俱来的,一定要痛戒,要把它断掉。决定不能够有嫉妒心,嫉妒心只有坏自己,对自己是严重的伤害,对别人决定没有伤害。对他没有伤害,对自己有伤害,那又何必?『轻慢』是瞧不起别人,轻视别人的心,这都是烦恼。
  【长短勿形於念。随顺三乘。称机说法。不恼不疑。上求下化。不恼则不说其放逸懈怠。不疑则不说其不得种智。上求则於如来生慈父想。菩萨生大师想。下化则平等说法不多不少。此修意业也。】
  这些话都非常要紧,这一段是告诉我们修身、修口、修意,就是修三业,就是修行。眼前你修的是安乐行,将来就是菩萨行,安乐行就是菩萨行。
  【上虽备修三业。而专在自利。】
  这种修学的方法当然都有利益众生的,可是重在自利,自己成就了之后三业清净了。
  【下乃别修慈悲。专在利他。修大慈故。於在家出家人中。等心说法。令获利乐。】
  你们在此这个慈与悲,这个地方才能划得清清楚楚。哪些是慈?对那个已经入佛门的,无论是在家、出家学佛的人,对他们说法就是大慈。
  【於非菩萨不信人中。】
  不信佛法的人,你对他说法,这是大悲。没有入门的人,这是悲心,怜悯他、同情他,为他说法、方便诱导这是悲。所以说你看什么叫大慈,什么叫大悲。
  【然此安乐法。开则四行。合惟悲智二种。成就悲智故。为四众等供养恭敬。诸天等随侍护卫也。】
  如果我们要求诸佛菩萨保佑我们,护法龙天护持我们,只要你修行,必定得到感应道交。如果我们不想修行,侥幸的希望佛菩萨保佑、龙天护持,这是办不到的。佛在一切经里面都给我们讲得很清楚,心不在道上,他与魔鬼感应,不会与佛菩萨感应。没有护法来拥护他,恐怕有恶鬼屯门,来帮助他造恶业,拉他下地狱,他有这些事情。...(净公上人妙法莲华经大意《妙法莲华 经大意  (第三十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2-30》)


...佛法都不贪,何况於世间法!佛在《金刚经》说得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就是指的佛法。一乘佛法都不贪,为什么?真如本性当中也没有什么一乘佛法,我们的自性清净心才真正能现前,这是你得证实相的净因,实相就是自己的真实相。
  由此可知,断烦恼是入门初步的功夫,佛法是把这个摆在修行里面,入门的第一步。儒家做学问也是把这个列在第一步,你看《大学》,《大学》是儒家的方法论,一开端「格物致知」,格物就是破烦恼障,物是什么?物欲,五欲六尘;格是什么?格是格杀。就是佛法讲的远离,格物就是断烦恼,物要不除去,物欲不除去,它障碍你的智慧。所以格物,功夫就是禅定,致知的功夫就是开慧,致知是破所知障,般若智慧现前。所以此地「远离百八烦恼,为实相之净因」,就是儒家《大学》里所讲格物的功夫,格物的效果。『发起宿智』,「宿」是本有的,清净实相当中本来具足的真智慧,智慧现前,这就是致知。致知的效能『於诸法中得自在』,一切世出世间法里头得大自在。你看《心经》第一句「观自在菩萨」,观的功夫就包含著有远离烦恼、「发起宿智」,也就是儒家格物致知的功夫。儒家格物致知底下所达到的「诚意正心」,诚意正心在此地就是清净实相。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诸法中得自在」,儒佛无有二致,是一样的事情。可是佛法比儒家讲的要详细得多了,那就是佛法的经典分量多,儒家总集合起来不过十三经而已!你看看佛法的经典多多少?当然佛法对於这些事理说得清楚。这个一段是教给我们如何去学习,修证的真实功夫,这里所讲的是一切行门里面的总纲领,八万四千法门不管你修哪个法门,都离不开这个总纲领,就是一定要求内心的清净。在佛法称之为三昧,称之为禅定,得定之后,这心清净之后自然生智慧,这个智慧不是学得来的,是你清净心中本有的。智慧一现前「於诸法中得自在」,怎么个自在法?你们看这一段倒数第六行当中,我念一念:
  【转八万四千尘劳。为八万四千法门也。】
  你看看自在不自在?『尘劳』是烦恼,原来你是有八万四千烦恼,现在你有八万四千智慧,变成法门,这就是自在,法门就叫菩提,转烦恼成菩提。真有这个事吗?你念了《坛经》,你看看六祖所说的,「惠能心中常生智慧」,就是得自在!他为什么心中常生智慧不生烦恼?因为他那个心是本来无一物,所以他心里常生智慧;我们的心里拉里拉杂的东西太多,就生烦恼。实际上本来是智慧,是『八万四千法门』,因为我们自己在境界里...(净公上人妙法莲华经大意《妙法莲华 经大意  (第五十三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2-53》)


...师谓为意业三恶,贪瞋痴也。清代彭际清氏亦同此意,于彼之《起信论》曰:「五恶之义,特准他经,配以十恶。其一恶者,杀业所摄。其二恶者,盗贪所摄。其三恶者,淫业所摄。其四恶者,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所摄。其五恶者,瞋恚邪见所摄。反是即为五善,亦名十善。」与义寂师之说,几出一辙。盖邪见生于痴也。
今解兼采两说。首重五戒,故说第五是饮酒恶。复广劝十善,故兼采后说。上之两说乍睹似异,实亦无违。盖好酒贪杯即是贪恶。醉后易怒,是为瞋毒。酒令神昏,饮之过度,甚至不省人事,是为痴毒。可见饮酒一恶,常与三毒并行也。《资持记》明酒有十过。记云:「一、颜色恶。二、少力。三、眼视不明。四、现瞋恚相(瞋毒)。五、坏业资生。六、增疾病。七、益鬪(同斗)讼(瞋毒)。八、无名称。九、智慧少(痴毒)。十、命终堕三恶道。」其中第四第七即瞋,第九即痴。又世云:「酒能乱性」,指酒能迷乱人之心意与良善之本性,故令人造恶。今经云「耽酒嗜美」,本身即是贪痴二毒。是故饮酒一恶,实兼意业三恶。故上之两说,唯开合之异耳。
此下广明第五恶之过患殃咎。「徙倚懈怠」者:「徙倚」指徘徊,「懈怠」指懒惰。盖表心中犹豫,放逸懒惰,唯图苟安自私,不能修身行善也。故下云「不肯作善、治身修业」。「业」指正业。表恶人不肯自修其身,不务正业。其人对父母之教诲,则「违戾反逆」。「违」指违背。「戾」者狠暴。故违戾具狠毒背叛之义。「反逆」者忤逆不孝也。父母有子犹如冤家,故云「不如无子」也。如是恶子,辜负慈恩,故云「负恩」。违背礼义,故云「违义」。「无有报偿」表对于父母之恩德,全无报答。
癸二、情义俱无 
  经放恣游散,耽酒嗜美,鲁扈抵突。不识人情,无义无礼,不可谏晓。六亲眷属,资用有无,不能忧念。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师友之义。
解「放恣」者,放荡自纵。「游散」者,游乐散漫。「耽酒」者,好酒贪杯。「嗜美」者,爱食美味。又「耽」者取乐过度也。「嗜」者贪而无厌也。以上指肆情酒食,贪饮无度,正明酒恶。「鲁扈」,义寂《述义》曰:「鲁者鲁钝,谓无所识知也。扈者跋扈,谓纵恣自大也。」「抵突」见前「蒙冥抵突」释。谓愚狂抵触,无所了知,无所不作也。《辅行》曰:「鲁扈等者,无惭不顺之貌。」故「不识人情,无义无礼」。「义」者,宜也,裁制事物使合宜也。「礼」者,《礼记》云:「顺人情者,谓之礼。」又《会疏》曰:「决断是非,资宜而行,是为义。甄辨尊卑,不失其节,是名...(净公上人净土大经科注正释经义《戊二、诫(卅五品至卅七品) 分二 己一、浊世恶苦 分五》)


...:第一个就是功德的问题,第二个是属於净土的问题。现在我们先讲第一段,「问答功德」。
  达摩祖师初到中国来,晋见梁武帝的时候,留下一段公案。当时梁武帝说:「我一生造寺、供僧、布施、设斋,有多少功德?」梁武帝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一位非常难得的大护法,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都是歌颂武帝对於佛法的护持。他见到达摩祖师,首先就问他:「我究竟有多少功德?」达摩祖师答覆说:「实无功德。」这则公案,可以说是普遍流传在民间。韦刺史他们对於这桩事很有疑惑,所以他就说:「弟子不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和尚为我们开导。」
  【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供养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师又曰: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於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真理,非我祖师有过。】
  六祖的答覆,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是直答,第二段是辨别功德,第三段是讲功德的修法。六祖说:「武帝心邪,不认识正法,误会了,把求福当作功德。」这种误会,可以说是普遍的存在,我们对於功德与福德不能正确的辨别,分不清什么是功德,什么是福德。六祖说:「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离相修福,修福也是功德;若是著相起修,就是福德,不是功德。
  第二段:辨别功德,有六句。第一句:『见性是功,平等是德。』明心见性才是功。「功」是指功夫;「德」是修功而心有所得,心性平等,这就是德。换句话说,平等必须要见性,见性心自然平等。第二句:『内心谦下是功,外行於礼是德。』这是说明功德表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相貌。古人说:读书在於变化气质。能变化气质,这个人待人接物必能谦虚恭敬,这就接近功德。第三句:『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这句说的境界就比较高,因为其中的道理涉及甚深的唯识学。「万法」是指整个宇宙人生。宇宙人生从什么地方来的?是从自性建立来的。虽然是自性建立,可是愚迷之人他不知道,觉悟之人他是清...(净公上人六祖坛经详细讲解《六祖坛经讲记   (第十六集)  1981  台湾中广  档名:09-04-16》)


...比较高,因为其中的道理涉及甚深的唯识学。「万法」是指整个宇宙人生。宇宙人生从什么地方来的?是从自性建立来的。虽然是自性建立,可是愚迷之人他不知道,觉悟之人他是清清楚楚,一切明达,这是功。「心体离念」才能自觉,才能见到自性建立万法;如果心体有念,必定不能见到自性建立万法这个境界。
  第四句:『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这一句是从修功说的。前一句说的是理体,这一句说的是修学。修学,无论修学哪个法门、哪个宗派,原理原则是不会变的,就是一定要与自性相应,这是佛门常讲的称性起修,这就是功。一个人能称性起修,他六根在六尘起作用时,必定是清净无染,所谓是「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这就是德。换句话说,能做到六尘无染,就与自性相应。所以,功与德是有密切不可分的关系。第五句:『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这也是从修学说的。这是说大乘佛法所谓真实的善根,精进。精进必须要做到念念无间、永无退转,这是功。如何才能做到?一定要「心行平直」。心是思想,行是行为,平是平等,直是正直,我们的心思行为要做到平等正直,这就是德,如此才能达到念念无间。念念无间与自性是相应的,心行平直就是无染。第六句:『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这两句是为我们做简单扼要的结论,使我们对於「功德」两个字,更能明细的理解。「修性」也就是修心。「心」与「性」,在佛法里有时候意义相同;有时候我们说「性」是指「真心」,说「心」是指妄心,这要看用在哪些经论上。此处讲的修性就是修心,尤其是著重在真心,这是真实之功。『自修身是德』,修性为体,修身为用;修性是内,修身是外,表里一如,这才是真实的功德。可见功德确实是在法身之中,而不在修福。
  第三段:祖师告诉我们功德的修相。六祖说:「修功德的人,他的心在一切人事环境上,在一切物质环境上,他常存恭谨之心,决定不会有轻慢的心,而且是真正能做到普敬一切。」《华严》十大愿王第一句是「礼敬诸佛」,《礼记》第一句是「曲礼曰毋不敬」;合起来看,才知道世出世间的圣人,教导我们修学的宗旨、修学的纲领,是一不是二。换言之,不修功德的人,纵然修福德,他心里常存著轻慢人的心,贡高我慢的习气他很难断除,而且时常表现在待人接物之间。这是祖师为韦刺史解释功德这桩事情。
  【又问:弟子常见僧俗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请和尚说,得生彼否?愿为破疑。师言:使君善听,惠能与说。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说远。说远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净公上人六祖坛经详细讲解《六祖坛经讲记   (第十六集)  1981  台湾中广  档名:09-04-16》)


净公上人讲修身集第四卷





...生活。我们先要把这个理搞清楚、事实真相搞清楚,然后我们自己来做一个转变。这个转变,佛菩萨不能帮忙,帮不上忙,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於一切法当中起心动念、分别执著,是我们自己生起来的,不是别人给我们;我们自己生起来,还要自己把这个妄想分别执著打掉,然后你过的生活就跟诸佛、法身大士无二无别。
  然后这个音声真的是普遍,佛说法的音声遍虚空法界,大乘经上我们常常读到。遍虚空法界,包不包括我们这个地方?当然包括。我们现在为什么听不到?我们这个收音机有故障,不灵。收音机故障要是消除,听得见了,释迦牟尼佛无论在哪里说法,我们听得见;不但超越空间,超越时间。世尊三千年前菩提树下示现成道,二七日中讲《华严经》这个法会,我们可以参与,还在。由此可知,只要把妄想分别执著打掉,时空都可以突破。突破空间,佛在任何地方讲经说法,我们可以参与;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讲经说法,我们可以参加他的会,空间突破了。世尊三千年前讲这部经,我们在三千年之后,我们要是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我们也可以参加他的法会,时间突破了。
  由此可知,所有的障碍都是一个分别心造出来的,你说这个麻烦不麻烦?妄想分别执著害得我们非常之惨!许多同修身体不好,也被这个害的;天天想到自己身体不好,他身体能好吗?不能好。把华陀找来也医不好他,华陀的本事只能医身病,不能医心病。你那个心天天在念,念什么?念「我这个身体不好」,身体当然就不好。天天念∶这个地方有毛病、那个地方也有毛病,真的毛病就起来了。佛不是给你讲得很清楚吗?一切法从心想生。你为什么不念佛?你为什么不念观音菩萨?你念观音菩萨,你就变成观音菩萨;观音菩萨不生病,观音菩萨不老。应当念佛、念菩萨,不要胡思乱想,胡思乱想麻烦可就大了。须知心遍法界,身遍法界,语言音声也遍法界,不但遍法界,而且这个音声永远不间断,平等随入的意思。如来的音声,好!正音、清净音、慈悲音,决定没有邪曲。随著佛的音声,我们生起信心、生起智慧;智慧就是解,能信、能解,法喜充满,这就是随入的意思。所以虚空这个比喻,普遍比喻三业∶意业、身业、语业。所以说得成正觉,成正觉的时候,自自然然你就获得无量的清净三业。这是十种身里头介绍菩提身,十种身以菩提身为根本。
  再看底下一段经文,第八页最后一行∶
  【身恒遍坐一切道场。菩萨众中。威光赫弈。如日轮出。照明世界。】
  这一小段经文是讲「威势身」,威是威德,势...(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十二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 -0012》)


...晓得,也没见到,你怎么庄严得上?净土就在现前!经上常讲「心净则佛土净」。由此可知,庄严佛净土先庄严自己的清净心,然后庄严自己的身相。心清净,身就清净;身心清净,环境就清净。给环境做好样子,这一点很重要。处处要展现智慧,处处小心谨慎处事待人接物,点点滴滴不要认为这个很小,小事。我们用一张卫生纸,用完之后随便一丢,这不是好样子;用完之后把它叠得整整齐齐丢垃圾桶里,不必握成一团就丢在那里,那不是好样子。我们坐飞机,在飞机上都有小枕头、有毛毯,我们用完之后,下飞机了,你看有一些人下飞机的时候拿著往座位上一摆就走了;可是你看到也有不少人很有规矩,用完之后,还把它叠得整整齐齐放在座位上。小事情、小动作,我们处处要想到,不是为自己,为众生,为庄严佛净土,这块土地是释迦牟尼佛的净土,娑婆世界。所以秽土,秽土是什么?不懂得庄严人他把这里搞脏、搞污秽,染污了这块净土。我们今天学佛,要从我们自己本身做起,做出样子给别人看,大家都爱惜这个社会,大家都爱惜这个地球,我们这个地球又何尝不是净土?现前住在净土里面,将来才能往生弥陀净土。现前住的不是净土,说将来要生净土,靠不住,这话不太可靠;现前我们自己要住净土,要修身心的清净。菩萨名号里面如大海、如月光,月也是表智慧。海月光大明,明就是智慧,月光是表这个意思。我们在这个地方就知道怎么学习。
  第二尊菩萨,『云音海光无垢藏菩萨摩诃萨』。菩萨摩诃萨前面介绍过,就不说了,我们说菩萨的别号、别名,菩萨摩诃萨是通名。这位菩萨「云音」,音是音声,音声当然是说法。如来的四种无碍辩才,菩萨也具足,无碍的辩才,所以称云音。海光的意思跟前面这位海月光意思相同。名号里有「无垢藏」,无垢是清净,藏是含藏、是宝藏。从名号里面我们能够领会到,菩萨的事业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也是常说的「自行化他」。自行跟化他是一不是二,这个意思我们要懂得。辩才洋溢就如同海光一样。海要放光,海天一色,这光明就没有边际,形容菩萨说法是智慧的起用,念念普周法界。既然念念普周,在德相上我们就了解,言言也应当是普周法界,这是事实,我们在这个大经上得到讯息。虽然我们自己有深重的迷障,迷惑障难,见不到事实真相,可是从这个经上我们细心去体会,佛讲的不会错。因为任何一法,无论是理体、无论是现相、无论是作用,一毛端、一微尘都称性,称性就周遍法界。我们见色闻声、言语动作,它都有震动,既然有震动就一定起波动...(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十卷)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 -0020》)


...报也受不了,没福!所以得先学,学成之后,十方刹土那就自在受用。所以一成一切成,我们要了解这个事实真相,才能把心定在西方极乐世界。《华严》到最后,也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悦意海音梵王是从这个法门明心见性,修行证果的。长行我们就讲到此地,再看底下偈颂:
  【尔时尸弃大梵王。承佛威力。普观一切梵身天。梵辅天。梵众天。大梵天众。而说颂言。】
  说偈前面是它的礼节,在佛经里面讲,说偈仪就是现在所讲的礼节。这些人礼节都非常周到,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即使一个不懂礼,没有学过礼的人,看到有礼的形象,他也会生欢喜心。由此可知,礼仪是性德的外表,处事待人接物哪可以没有礼貌?很可惜现在人不学礼,不懂礼,也没有人教,可是礼节在应酬里又这么样的重要。现在大概接受礼仪教育的,可能只有一些外交官,作外交官要接受训练的时候,非常重视这些礼节;可能除这个之外,我们想去看到有学礼的地方,已经没有了。不像从前,从前这些基本的礼节,在家父母教,上学老师教,这是学校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很可惜现在废弃了。
  在民国初年,我在很小的时候,但是我已经就没有念过了。我看到这些课本,小学的课本,民国初年小学课本,有「修身」这门课程,这个本子我见过。我念书的时候就改掉,「修身」没有了,改做「公民」。我念小学的时候,好像小学一、二年级有公民的课本,那个时候我记得初上小学,好像有六门功课,有公民这门课。可是我好像念到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公民没有了,又改了,改做「社会」,愈改愈不像样子,真的连基本做人的这些礼貌都不讲求。现在我不知道小学课本里有哪些科目。过去我们在台中,李老师很慈悲,看到这个现象,他培养也是一个经学班,跟我们现在培训班差不多,培养一批弘法的人。弘法的人不能不懂礼,所以就编了一个《常礼举要》,这个小册子流通得很广,我们也印过很多次。现在有一些同修把它用图画画出来,而且是彩色的,那个小册子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基本的礼节,你要不懂,你德行再好,你的学问再好,你对社会、对众生再热心,你跟人家接触人家讨厌你,那你有什么法子?想帮别人忙帮不上,礼不能不懂。
  我们这一次将《礼记菁华录》印了一万本,你们同学们都人手一册,这个东西是儒家教学,四个科目里面第一个科目。孔子教学第一个是德行,第二个是言语,第三政事,第四是文学。我们以前跟李炳老求学的时候,李老师是采取清朝陈弘谋编的《五种遗规》,是我们修学主要的课程。《五种遗规》,中华书局收在《四库备要》里面,因为...(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三卷)  1999/3/29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0123》)


...自己,自己确确实实像大乘经上所讲的三轮体空。
  下面他引用,「故涅盘经中,有闻赞佛为大福德」,下面他说,「怒云,生经七日,母便命终,岂谓大福德相」。这是指出有这么两个人,经中说赞佛是大福德相,那个人听了发脾气,释迦牟尼佛生下来七天,母亲就死了,他有什么福德?持这种说法的人很多。下面赞者就说,说出福德相的事实,「赞者云,年志俱盛,而不卒暴,打之不瞋,骂之不报,是故我言大福德相。怒者闻而心伏」。释迦牟尼佛大福德相表现在哪里?年志俱盛,盛年,三、四十岁,这是一个人生当中最好的阶段,在年富力强的时候,一个人处事待人接物不卒暴,不容易,不卒暴就是温厚善良。孔夫子的学生赞叹老师德行「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字就是大福德相,释迦牟尼佛也具足。下面举两个例子,这都是事实;你打他,他不恨你,你骂他,他笑笑,忍让。温厚、善良、忍让,这不是大福德相是什么?这个怒者听了这个话,心里服了。
  这些道理、这些教训,不但佛经论里面多,几乎每一部经论都劝导我们,世间贤圣著书里面这些教诲也多。前清陈弘谋居士搜集古圣先贤的教诲,编成一本书《五种遗规》,你们许多同学都看到。我早年在李老师的门下,李老师是将这部书做为我们修身课本必读之书,勉励我们要细读深思,依教奉行。这是古人给我们做了很好的会集,不需要我们去读许许多多的经论,他都把它整理搜集起来,搜集在一起,我们读这部书就等於读了几百种书。在佛门里面,唐朝道世法师也是唯恐后人看到佛法经论太多、太繁琐,不晓得从哪里读起,他费了不少的时间,依据佛的经论编两个杂志,叫《法苑珠林》、《经律异相》两种,编了两种。分门别类,经典里面的这些教诲节录下来,让我们看这一百五十卷,就等於把整个《大藏经》都看到。古人对后人的爱心照顾真正是无微不至,我们哪有那么多时间、哪有那么多精力去查这些《大藏经》。《法苑珠林》里面分一百类,如果我们想看佛经里面讲因果,它在因果这一篇里面,把经论里所有因果统统都抄在里头。现代人用电脑,用电脑分类,电脑分类是好,真的是一句都不会漏掉,可是太繁琐、太多了。太多了,我们现在也觉得头痛,一条一条的去看,一桩一桩去选择,很麻烦!他是已经给我们挑选,最精要的抄出来,次要的、再次要的舍弃,给我们带来许许多多的方便。尤其是研究佛法,学习讲经,发心从事於弘法利生的工作,这两本参考资料决定不能够离手。在世法里面,古德也用这个模式编了一本书《历史感应统纪》,这...(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五卷)  1999/06/17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145》)


... 请看「世主妙严品」,得法赞佛,八部四王众,干闼婆王长行,第一句:
  【复次持国干闼婆王,得自在方便摄一切众生解脱门。】
  清凉大师注解不多,疏里面讲「初一即东方天王,谓摄受折伏逆顺多端,善巧应机,故名自在」。向下也有十位天王表法,这十位都是东方天王,也都是干闼婆王。持国天王就是我们佛门寺院当中,诸位常常看到的四王天,这是四王天的第一位。东方,它表法从德号当中就能够显示出来,持是保持,国是国家。如何保持国家?我们看看他所修学的法门,他是得『自在方便摄一切众生解脱门』。文里面重点是自在方便,东方天王一般表法他是表负责尽职,负责尽职里面就得「自在」,当然这里面有智慧,有善巧方便。「摄」这一个字,含著中国古人所说的作君、作亲、作师,以这三个原则摄受教化一切众生。
  王的职责是保护这个国家,我们在造像里面看到他表法的义趣,他拿的道具是乐器,弦乐器,通常我们看到他拿的是琵琶。表什么意思?表中道。琵琶的弦松了的时候不响,紧的时候就断掉了,要调到适中,音色就美了,所以这个乐器是表行中庸之道,在佛法里面表中道第一义。中就和,唯有中和,才能够持国,才能够持家,才能够持身,所以「中和」两个字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大道。中跟和是因果的关系,中是因,和是果。唯有圣贤懂得用中,什么叫中?不偏就叫中。用心要正,不可以有丝毫偏斜,那就失去了中和。
  「中」这一个字,就是真心。我们中国人讲八德,八德里头第一个是忠;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八德。维系中国这个民族,几千年而不至於坠落,就是这个精神。所以我们古圣先贤懂得这个道理,中国古老的教学以伦理道德为中心。今天我们国家民族为什么这样的衰微,实在讲是将祖宗几千年教诲的纲领原则疏忽了,没有重视它。我们仔细去想一想,这个教学的原则好不好?伦常,伦是五伦:夫妇、父子、兄弟、朋友、君臣。中国古籍里面找不到团结两个字,团结名词是从外国传来的,中国人无需讲团结,为什么?五伦就是团结,基本上就是坚固的团结。常,五常,是五种常道,决定不能失掉,失掉那就不是人了。这五种常道:仁、义、礼、智、信。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就是这个纲领,由伦常发展为八德,这是达到最高峰。持国天王用的什么自在方便?实在说就是这个道理;在佛法讲五戒、十善,在中国讲伦常、八德。
  我们今天对全世界宣传,不必再搞其他复杂的,这个社会够复杂了。生活在复杂社会里面,我们...(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四一卷)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241》)


...名,不是志在富贵,是志在圣贤。读书无非是希望做一个明白人而已,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在佛法里面说,明了性相、理事、因果。中国人称圣贤,佛教里面称佛菩萨,佛是圣人,菩萨是贤人,名称上不一样,义理上完全相同。
  圣贤人用中,对待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事物,决定没有偏心,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著,万缘放下,他真放得下,放下就得自在。放下是对自己,对别人要服务,热心的服务,认真努力的服务,不是把工作放下,那你就完全错误了。该放下的你没有放下,不该放下的你放下了,这个错了。我们在经论上读得很多,佛菩萨慈悲,千处祈求千处应,那个应是什么?应是去帮助他,为他服务,服务这个事情没有放下。众生有感,佛就有应,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他哪里放下?一天到晚忙得不亦乐乎。其实他放下了,心地里一尘不染,决定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个东西放下了,所以清净自在。为一切广大群众服务,不疲不厌,为什么?作而无作,无作而作,自在快乐,这是用中的效果。自在快乐是自己的受用,真乐;帮助众生,成就众生,利他;自利利他,觉行圆满,这就是无上佛果。
  我们读这个经文,怎样向持国天王学习?我们要懂得,持国首先是持身,儒家讲修身,修身首先要懂得修心,诚意正心。你们看看诚意正心不就是中吗?正,正中。六道凡夫没有办法用中,能够不邪就算不错了,这是六道。会用中的,那都是佛菩萨乘愿再来的,为什么?只要他用中,决定超越六道;不但超越六道,给诸位说,一定超越十法界。十法界里面的四圣法界,我们很明显的体会到,他们用心还是有一点偏心,偏的幅度不大,相似的用中,也就是接近用中。如果我们用时钟来作比喻,正中十二点是如来果地,偏差一分是等觉菩萨,偏差二分是法云地的菩萨,偏差三分是九地菩萨,你用这个方式来体会,你就晓得法身大士接近正中,所以还是算他中,用中。到十法界的四圣法界,这些圣者是相似的用中,天台大师六即佛判他们是相似即佛,判《华严》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叫分证即佛,他是真的不是假的,他真的用真心。
  四圣法界里面用心还是用识心,识心用得纯正,接近真心,他不是真心。为什么?他见思烦恼虽然断尽,也就是执著没有了,分别犹存;分别的念头虽然很淡薄,没有干净。如果分别的念头完全没有了,干净了,他就超越十法界,自自然然的超越,不带一丝毫勉强,也不需要人帮助。所以我们念佛求生净土,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弥陀经》上讲的一点都不错,「一心不乱」,「心...(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四一卷)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241》)


...是凡人,他们表演,做个样子给我们看。佛在经上明显的告诉我们,舍利弗、目犍连都是古佛再来,真正是为人演说,表演给我们看的。
  长时间亲近老师,天天听老师讲课,这就是法水遍滋。听了之后能解,没有解错意;解了之后能行,是菩提实行,不能够实行就不叫菩提。我们要把我们听到的、学到的,现在的话讲要落实,要去做到,我们的行才树立。从前儒家讲「三十而立」,就像一棵树一样长成了;「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这是孔老夫子他的境界。我们看看我们现代人,四十岁还不懂事,你说糟糕不糟糕?很多很多!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这么一个环境,幸亏佛在《无量寿经》上把这个问题说出来了,我们听了之后,认真的反省检点,自己应该怎样去做。佛说「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今天社会确实是这样的,上一代的人没有教导我们这一代,我们怎么会知道?所以我们无知,佛菩萨不怪我们。佛菩萨既然不责怪了,我们更不可以怪人,我们要晓得他没有接受圣贤教诲。
  像我这个年龄,接受中国古老的教育才两、三年,七、八岁的时候,十岁以后中国古老的教育没有了,就变成新式的学校教育。大概大我五岁的人,他们在民初教育里面还念过《修身》这个课程,我在七、八岁的时候,这个课程就没有了。这个课程名字改了,改作《公民》,我们到学校念书有《公民》这个课本,内容比《修身》要差很远很远。现在我们仔细看看这些教科书,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古老的圣贤教育统统把它舍弃掉了,灌输一些民主自由开放的思想,这些思想我们仔细去衡量,好处固然有,过失太多了。
  古时候,现在人认为那是封建的思想,我们听了不以为然。古时候的教育是圣贤的思想,绝对不是封建的思想,用封建思想这一句话把圣贤的教学抹杀了,所以今天才有社会的动乱,才有许许多多的灾害。当年说这些话的人要负因果责任,不要以为你没有造罪业,你这一句话影响多大!所以我们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能不谨慎。
  古人「三十而立」,那就是说他的智慧、学问、德行有所建立,是说这个意思;并不是说他的事业,并不是说他的生活状况,是说他的智慧、德行、学问有没有建立,这是一个阶段。「四十而不惑」,那相当功夫了,不会再受社会五欲六尘的诱惑,不迷了,在佛法讲是觉而不迷,这是真学问。所以一个社会能够长治久安,一个人一生当中能安分守己,消业障而不造业障,这是真实智慧。纵然这一生当中贫贱,有学问、有道德的人安於贫贱,孔老夫子贫贱,颜回贫贱,前途是一片光明。
  为什么有学问、有道德的人过这个贫贱生活?「五十而知天命」,他懂得我们的生活环境、...(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四八卷)  1999/12/27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248》)


...学说代替了小乘。从前的中国出家人,没有不读儒、道典籍的,儒家的书念得好,道家的书也念得好,所以修学大乘没有障碍。现在我们在大乘法里面为什么这么困难?基础没有了,难在这里。我过去跟李炳南老居士学习,李老居士教给我第一部经,《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小乘经。他老人家还是重视小乘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不能够入大乘。经选的是这一部,儒家东西还是要读,但是他没有教我们从四书五经读起,他选择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教我们去念陈弘谋编的《五种遗规》,把《五种遗规》教给我们,必修的课程。但是这个课程自己去读,他没有时间讲解,我们每个人都要读,用这个来代替小乘。另外给我们讲了一部《古文观止》,这三百多篇整个讲完,讲了八年。八年的时间,一个星期讲一次,长的两、三次讲完,短的一次讲完。八年的时间,每一个星期讲一次,没有休息过,这三百多篇讲完了。
  (?)文学。学佛,经典最晚南宋时候翻的,南宋所翻的经已经太少太少了,大多数隋唐时候翻译的;虽然文字用当时最浅显的文字,还是属於文言,所以没有文学的根底,你就没有能力读经。李炳南老居士在台中那么多年,他重视国文,重视佛法;那个时候除这个之外,他指点我们自己阅读的,在德行、修身这方面是用《五种遗规》;除这个之外,他教我们读《御批历代通鉴辑览》,这是历史。人不能不懂历史,不懂历史就是对你自己的家不了解,你怎么会爱你的家?不能了解中国历史,你怎么会爱国?对於我们国家过去要有深刻的认识,所以选择这一部东西让我们读,激发我们的爱国心。真正热爱国家,然后才能够发心,把我们国家的文化、佛法弘扬到世界,利益一切众生。
  我离开台中之后,跟一班同学在一起修学,我选定了七门功课;因为我们现在在一块修学都是中年以上,不是小学生了,从头来起来不及了,只有用亡羊补牢的方法。我选择的七门功课,佛经的部分有四种:《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弥陀经要解》、《普贤菩萨行愿品》、《大乘无量寿经》,这是佛经的四种,一定要熟读、深解;佛经以外的选了三种:第一种《了凡四训》代替儒家的;《感应篇汇编》,这是道家的;另外选了一本《四书》。总共七种,不多,这七种东西要熟读深思。
  《五种遗规》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前清陈弘谋居士编辑的,他做过两广总督,儒、佛都有很深的造诣。他编的这本书确确实实是我们年轻人的修身典范,里面集合中国古大德对於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工作、处事待人接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板凳
 樓主| 發表於 2023-12-23 18:09:37 | 只看該作者
许许多多宝贵的教训。李炳南老居士一生,这本书常常放在案头,把它当作座右铭。这个书在台湾我看到有两种版本:一种中华书局出版的,是在《四库备要》里面,印得好,版本印得相当美观,它是精装两册;另外一种是铅字排版,字比较小,好像里面收的东西比中华书局收的多,也非常好。这个本子,现在我离开台湾好几年了,不知道有没有新的本子出来。好的东西我们应当要流通,可是流通这些东西又有个麻烦,他们有版权。有版权,我们要流通,我们自己可以作版,因为这个东西是古人的,你的版权是你所排的版子,我们自己做个版,那个版权就属於我们自己的。我们可以重新做个版来流通,这是一部好书,对众生真正有利益。
  这些都是讲教化众生的方法,佛法里面常说,「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总归结是这一句阿弥陀佛。这两句话念的人很多,真正的境界、义趣能够体会的人不多;世出世间所有一切善法,最后都归阿弥陀佛,有这个认知的人不多。隋唐时候大德,将整个大乘佛法最后都归《无量寿经》,如果不是过来人,这一句话说不出,这是事实的真相。
  神通是化本,化用我们现在讲是教学。教学的根本是...(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八一卷)  2000/3/15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281》)


...保佑她,那是真的,一点不假。她要不知道佛法,不知道念佛求生净土,她决定生天。她的念头转过来,现在念阿弥陀佛,她决定往生净土,肯定的!决定没有怀疑。佛家三转珐輪,她在此地是给我们作证转,宗教里面讲给我们做见证、做证明。所以人修行从哪里修起?五戒十善、慈悲喜舍。在现在这个时代,不要搞得太多,太多也记不住,太繁太杂了反而不能落实,一样也没修好;简简单单的,就把这些牢牢抓住,你就成功了。
  我们在此地想利用早晨这个时间,现在每天早晨九点到九点半我们在学习《感应篇》,《感应篇》快要圆满了。《感应篇》圆满之后,我想我们一起来学习《十善业道经》,如何将我们的心行完全落在十善业道里头。果然能够落实十善业道,我们念佛往生就有把握。我们今天看到社会这些现象,一定要知道它的因缘,什么样的业因,造成什么样的果报。从看到果,就晓得因;看到因,就知道将来的果。我们要消除恶因、要消除恶缘,把恶的因与缘断掉,恶的果报才能消除,这是佛法教育、圣贤教育、宗教教育。世间这些教育、法律是果报形成之后,再怎么样去惩罚他,收不到效果。一定要懂得从因缘上著眼,要从我们自己本身去做,这才能有救。
  儒家所讲的「格物致知」、「修身齐家」,这是根本。儒家头一句话是断烦恼,欲是欲望,就是贪瞋痴慢,欲望你要把它克服,克服自己的欲望,这叫「格物」。格是比喻跟欲望格斗,你要战胜它,永远舍弃一切欲望,不让欲望的念头,五欲六尘的享受、名闻利养、贪瞋痴慢,决定不能让这个念头在自己心里面生根。但是它已经根深蒂固,如何把这个根拔掉?这是要格物。
  格物而后致知,致知是开悟,真实智慧现前。所以你只要有物欲横在心里,你的心就不会开窍,你的心只会生烦恼,不会生智慧。你要想像惠能大师一样,「弟子心中常生智慧」,这很令人羡慕。他为什么常生智慧?他心里没有烦恼、没有自私自利、没有名闻利养、没有五欲六尘、没有贪瞋痴慢,这个心就常生智慧。我们要不把这些东西拔除,智慧怎么会现前?这是修行的根本,从根本修。
  致知开悟,决定要读圣贤书,决定要体入圣贤之道。佛在经上劝导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那就是修身,儒家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在佛法这一句之中。我们要懂得怎样去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是自利利他,这是真正的菩萨道,这是诸佛如来真实的慈悲。世出世间圣人所说的是一个道理。
  『焰龙观此能明见』,龙王在这个法门里面修行证果,也就是说他落实了,他成就了。我们要能落实,我们也能成就。可是决定要记住,如果不把贪瞋痴慢这四个烦恼拔掉,你就不能成就,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不是真实功德。真实的功德,真实的成就,就在这个地方去省察、去检点,我贪瞋痴慢的习气行为,跟去年比较一下,是不是少了一点?是不是淡了一点?比去年淡,今年有进步;贪瞋痴慢、是非人我跟去年一样,那就完了,没有进步;如果还加重,那更糟糕了。
  烦恼轻,智慧长,这是功夫得力的现象;如果智慧不长,烦恼一天一天加重,这是堕落的现象,我们堕落就是往三恶道去了。总得自己要明白,不要去问人,人家不知道,说什么都不可靠。要问自己,自己心里头最明白、最清楚,我是往上升还是往下堕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九一卷)  2000/3/30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291
  请看「世主妙严品」,得法赞...(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二九0卷)  2000/3/29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290》)


净公上人讲修身集第五卷





...」,你的「众生无边誓愿度」就落实了。可是你要能够做到表率、做到榜样,后面两条你不能不认真去做,「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四弘誓愿这四句是有次第的,不能颠倒的,正如同我们到这个讲堂上楼,这个讲堂在五层,你必须有一层、二层、三层、四层、五层,才能到达这里,不可以颠倒的。换句话说,先断烦恼,后学法门。为什么?烦恼要是断了的话,你智慧就开了,学法门快,一闻千悟。
  过去龙树菩萨在年轻时候,他的智慧高,我们现在人讲天才儿童。他烦恼轻、智慧高,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教法,他三个月完全通达,我们今天三十年都没有办法。人家三个月完全通达,什么原因?他没有烦恼。古来祖师大德教导我们先断烦恼,为什么叫你学一部经?教你学一个法门?这个定慧等学,一部经、一个法门,你的心专、专一,专一就会把烦恼断尽。你学习的科目多,你就分心;分心,妄想、杂念、烦恼断不了,你的智慧不开,学再多的东西都是学个皮毛,决不得受用。所以古人的教学法是先断烦恼,佛如是,儒家也如是。
  儒家,诸位要是看过《四书》,《大学》是方法,《中庸》是理论。在方法它举的纲目,头一个「格物」,第二个「致知」,然后「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也是有顺序、有次第,也不可以颠倒的。第一个格物,格物是什么?断烦恼。物是欲望,我们现在讲是物欲,物欲就是烦恼;格是格除,你要把物欲格除。儒家讲,道家也不例外,老子所谓的「无欲则刚,有容乃大」。这些大圣大贤他们没有开过会,没有在一块统一说法、看法,英雄所见大略相同,真实智慧。这不是一家所说的,我们能不相信吗?我们能怀疑它吗?所以世出世间修学的方法都是从断烦恼下手。
  「烦恼无尽誓愿断」,就是儒家讲的「格物」,道家讲的「无欲」。佛说得透彻,佛的言语比较通俗化,我们听起来容易懂,无需要多加解释,这是佛法的好处,所以佛经的文字比起儒家、道家浅显多了。儒、道今天的人很难看得懂,但是佛法比较容易懂,这就是佛菩萨苦口婆心度化众生的方便,所谓的善巧方便,它的语言文字不太生涩,总希望别人容易了解、容易做到。所以我们晓得「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是教学最高明的手段,用这个方法帮助你回到清净心、回到平等心,只要心地清净、平等,老实了,这个时候智慧就现前。到智慧现前的时候,再广学法门,「法门无量誓愿学」,那个时候无量无边法门,你一接触就通达了。
  诸位在《六祖坛经》里面,可...(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三0五卷)  2000/5/23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0305》)


... 佛法基础的基础,根本的根本,通常讲的「道」,道是讲宇宙现象的根源,从日常生活当中来说,我们说事的根源而不谈理的根源,完全在现象上修学,那就是《观无量寿佛经》上跟我们讲的「净业三福」,一共三条十一句。第一条讲的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第三条「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是行门的总纲领。你修什么?就这十一句,从初发心到如来地,所以佛说这三条十一句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如何把它落实在我们生活里面?这四大天王就是根本,就是教你怎么落实到护法。这护法是护自己,不是护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不需要人护法。护法护我们自己。是不是那个神护我们自己?不是的,神教导我们,我们懂得、明白了,就晓得怎样护自己。
  我们做个简单的总结,把上面的文做个总结。东方持国天王,我们想想他名号里面的含义,「持」是保持,「国」是国家、国土,这是从大的,一个国家里面来讲;把范围缩小,如何保持你的家;再缩小,怎样保持你的身。我一个人在这一生当中,德行、学问、事业都能有成就,立於不败之地,这是持身,一个意思。换句话说,从你个人做人,儒家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持国天王教我们一个原则:负责尽分,负责任、尽本分。我们现前是什么地位、什么身分,我应当要尽哪些义务,儒佛都讲得很透彻,儒家所讲的五伦十义,义是义务。你在家庭里面,你是父亲的身分,你对你的儿子「父慈」,儿子对父亲,儿子的身分,儿子要孝顺,「父慈子孝」;「兄友」,哥哥要友爱弟弟,弟弟要尊敬哥哥,「兄友弟恭」;丈夫跟太太,「夫义妇听」,先生要有道义,做太太要顺从。我们现前在社会上,要知道自己是什么身分,自己应该要做些什么事情。义务,应该要做的,做好了是应该的,做不好就有罪过,就错了。应当把它做得尽善尽美,不能居功,更不可以傲慢,是你本分应该要做的,这样才能够护持自己,自己这一生,在一生当中立於不败之地,成就自己的德行、学问、事业、功德,这佛家讲的。家庭,你家庭决定是兴旺,后裔人才辈出。
  在国家,从国家领导人到全国的人民,都懂得这个道理,这国家决定强盛,享国决定长远。所以中国从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这是佛教正式传入中国,一进来就被中国朝野欢迎,为什么?基本的教学理念跟中国古圣先贤不谋而合。中国古圣先贤的教学是以孝道为根基,以师道来完成。佛法也是如此,...(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三一四卷)  2000/6/12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314》)


...》,一句六字洪名,其他的都不要了;你再要都是累赘,累赘会牵引著你不能往生。在这一生当中,如果你有福报,有多余的,布施给一切需要的众生,自己不要求享受。一天三餐能吃得饱,衣服能够御寒蔽体,够了,还要什么?积德累功重要!
  烦恼里头最严重的,佛在经上讲「贪瞋痴慢」,这是最严重的。这四个字害得我们生生世世搞六道轮回,你要不把这四个字断掉,你决定出不了轮回。念佛法门也是把这四个字断掉,它不是断根,它叫「伏断」,我有能力控制住它,它不起现行,就是它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决定不起作用,不是根断掉了。见思烦恼的根断掉了,那你已经证阿罗汉果,你就不是凡人。我们今天修行的功夫是把它压住、控制住,不让它发作,这样就能带业往生。你不能控制,你佛念得再好,你也是往生不了,决定不相应。可是控制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天天练习,不要说现在没有关系,我往生的时候控制住就行了。到往生的时候控制不住了,一定要养成习惯,现在就要把它控制牢,往生的时候才不至於产生障碍。
  烦恼能控制得住,然后求智慧就有好处,才学法门。所以这个次第是先断烦恼,再学法门。儒家教学也是这样,先格物,后致知,「致知」就是佛家讲的学法门。智慧开了,这才修身,修身是知道做人、懂得做人、懂得办事、懂得应酬。烦恼断掉之后,这个人的福报现前。我们自性里头无量的智慧德能,烦恼障碍我们的德相,所知障障碍了我们的智慧。致知破所知障,格物破烦恼障。四弘誓愿里面,「烦恼无尽誓愿断」,破烦恼障,断烦恼;「法门无量誓愿学」,破所知障。两种障碍都破了,这人成佛了,儒家讲的「修身」。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再没有过失了,这叫身修。身修,他的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现前了。我们现在总结佛的教诲,我们写了五句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个现前才叫身修。身修而后家齐,一定的道理。
  你的家兴旺,社会安定繁荣,世界和平,根本就是在断烦恼、学法门。儒家「学记」里面讲,「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学比什么都重要。我常常勉励我们同学,社会安定,世界和平,人民幸福,基础在教育。教育有四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宗教教育,这四个教育搞好,天下太平;如果这四个教育疏忽,天下大乱。今天社会的动乱,世界的不安,根源在哪里?根源在教育疏忽了,大家没重视。教育的根是在家庭,就是儒家所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是家庭教育的核心。
  我们要想在这一生当中解脱,解是什么?解开烦恼,脱离六道轮回。这个经上每一句讲的「解脱」,这个解脱是小的解脱,不是究竟解脱。你脱离六道轮回了,六道之外还有十法界,还需要修解脱。《华严经》上这个解脱是究竟解脱,不但十法界脱离了,一真法界里面四十一个品位也脱离了,每一个人所证得的都是究竟佛果。所以我跟大家说明,我们所看到这些人物,都...(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三一六卷)  2000/6/14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0316》)


...》,一句六字洪名,其他的都不要了;你再要都是累赘,累赘会牵引著你不能往生。在这一生当中,如果你有福报,有多余的,布施给一切需要的众生,自己不要求享受。一天三餐能吃得饱,衣服能够御寒蔽体,够了,还要什么?积德累功重要!
  烦恼里头最严重的,佛在经上讲「贪瞋痴慢」,这是最严重的。这四个字害得我们生生世世搞六道轮回,你要不把这四个字断掉,你决定出不了轮回。念佛法门也是把这四个字断掉,它不是断根,它叫「伏断」,我有能力控制住它,它不起现行,就是它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决定不起作用,不是根断掉了。见思烦恼的根断掉了,那你已经证阿罗汉果,你就不是凡人。我们今天修行的功夫是把它压住、控制住,不让它发作,这样就能带业往生。你不能控制,你佛念得再好,你也是往生不了,决定不相应。可是控制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天天练习,不要说现在没有关系,我往生的时候控制住就行了。到往生的时候控制不住了,一定要养成习惯,现在就要把它控制牢,往生的时候才不至於产生障碍。
  烦恼能控制得住,然后求智慧就有好处,才学法门。所以这个次第是先断烦恼,再学法门。儒家教学也是这样,先格物,后致知,「致知」就是佛家讲的学法门。智慧开了,这才修身,修身是知道做人、懂得做人、懂得办事、懂得应酬。烦恼断掉之后,这个人的福报现前。我们自性里头无量的智慧德能,烦恼障碍我们的德相,所知障障碍了我们的智慧。致知破所知障,格物破烦恼障。四弘誓愿里面,「烦恼无尽誓愿断」,破烦恼障,断烦恼;「法门无量誓愿学」,破所知障。两种障碍都破了,这人成佛了,儒家讲的「修身」。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再没有过失了,这叫身修。身修,他的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现前了。我们现在总结佛的教诲,我们写了五句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个现前才叫身修。身修而后家齐,一定的道理。
  你的家兴旺,社会安定繁荣,世界和平,根本就是在断烦恼、学法门。儒家「学记」里面讲,「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学比什么都重要。我常常勉励我们同学,社会安定,世界和平,人民幸福,基础在教育。教育有四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宗教教育,这四个教育搞好,天下太平;如果这四个教育疏忽,天下大乱。今天社会的动乱,世界的不安,根源在哪里?根源在教育疏忽了,大家没重视。教育的根是在家庭,就是儒家所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是家庭教育的核心。
  我们要想在这一生当中解脱,解是什么?解开烦恼,脱离六道轮回。这个经上每一句讲的「解脱」,这个解脱是小的解脱,不是究竟解脱。你脱离六道轮回了,六道之外还有十法界,还需要修解脱。《华严经》上这个解脱是究竟解脱,不但十法界脱离了,一真法界里面四十一个品位也脱离了,每一个人所证得的都是究竟佛果。所以我跟大家说明,我们所看到这些人物,都...(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三一六卷)  2000/6/14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12-17-0316》)


...能够说得透彻。然后才知道,《地藏经》上为什么说得那么严重,「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如果是与别人不相干,这个罪就不能成立。任何一个念头,再小的一个念头,极其微细的念头,甚至於自己还不能觉察,这是实话,极其微细的恶念,自己并不知道。佛在经上讲得清楚,我们今天能够觉察到是极其粗重的念头,我们说反省、检点,都是些粗念,细念见不到、体会不到。这是功夫,心愈清净的人,愈能够见到微细念头。佛法讲禅定,定功层次不相同,愈是深,你的观察愈微细。所以阿赖耶识里面的活动,这就是讲极其微细的念头,到什么时候你才能发现?八地菩萨,不动地,见到自己极其微细的念头,就是阿赖耶的活动,七地菩萨还见不到。见到之后才晓得,极其微细的念头与虚空法界都有密切的关系,一个善念带给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善果,一个恶念带给一切众生恶报。这要不是在大乘了义经典里面,我们听了之后很难理解,不懂,不能接受。
  其实中国儒家也讲到,儒家的教学从哪里教起?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从这教起。这跟佛法四弘誓愿没有两样,四弘誓愿里面度众生、断烦恼、学法门、成佛道,儒家讲了八条,佛法只讲了四句,四句跟八条内容完全相同。佛法将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放在「度众生,成佛道」这两条;儒家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在佛法里面是「断烦恼,学法门」,在这两条里头;只有开合不相同,内容完全是一样的。我们怎样去修学?不能不学。从哪里学起?从断烦恼学起,儒家是从格物致知学起。佛法是教你先发菩提心学起,你没有菩提心,什么都不必谈。佛法是先把愿摆在前面,儒家是把愿摆在后面,这是儒跟佛不相同的地方。儒家到「诚意正心」,这就是发愿;可是佛法先发愿之后,要落实还是从「断烦恼,学法门」,这都是开始。
  烦恼不能不断,法门不能不学,《华严经》我们一展卷,每一位菩萨他所得的「解脱门」,门就是法门,法门称为「解脱」,解除一切妄想分别执著,这是解。用佛法的术语来说,解除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脱离六道,脱离十法界,脱离生死轮回,这叫解脱。门是比喻门径,就是方法,理论与方法都用一个「门」来代表。解脱门无量无边,任何一门都能够达到究竟圆满的目标,在佛法里称为无上菩提、究竟佛果,哪一个门都通达。我们今天在此地读诵这部经,我们看到许许多多的法门,这许许多多法门都值得我们参考,都来辅助我们念佛求生净土的解脱门,我们是以这一门为中心。看...(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三一八卷)  2000/6/16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318》)


...,时有所闻,已经不是新闻了。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家庭教育没有了。这个事情非常明显的,影响社会,影响国家,影响整个世界和平。现在小孩就随随便便拿著枪乱杀人,将来长大了,二十年、三十年之后,他们是美国社会中坚,美国许许多多原子弹他就会拿来乱丢,愈想愈可怕!
  菩萨「开示一切众生」,无一不是从根本教学说起。菩萨不但说,菩萨还要做一切众生的榜样,做个好样子给人看。菩萨决定成就一个人圆满的家庭、幸福的家庭,决定不会破坏人的家庭,破坏人的家庭那是魔,不是佛,不是菩萨。菩萨念念为众生,不是为自己。现在人念念为自己,连儿女都不顾,连父母都不顾,这还得了吗?自私自利的念头极其严重!这就是许许多多宗教里面所说的,世界末日的现象、末日的徵兆,在现前社会到处可以看到。所以有些人问我:法师,你相信吗?我不敢不相信、不能不相信,我不相信预言,我看到现在社会的现实,这不是预言,这不是传说,事实摆在我们眼前。
  我今天不能不求助於宗教,希望宗教教育能够弥补一点。希望我们常常念著,夫子教导我们,「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天下平」三个字就是现在所讲的世界和平。世界和平从哪里做起?人人都知道修身,人人都知道做好人、行好事,我们提倡的「四好」: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世界才会有和平,社会才会有安定。由此可知,如果我们存的是不善的心,我们做的是不善的事,说的是不善的话,我们的罪过是破坏社会安定、破坏世界和平,罪从这个地方结。从这个地方我们真正体会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一句话的重要性,这一句话的真实意义,我们懂得了。我们自己做好,对於社会、对於国家、对於世界、对於一切众生,就做出了真正的贡献;我们自己心行不善,就造作极严重的罪业。必须有这样深刻的认知,你才认识诸佛菩萨,你才认识各个宗教里面所崇奉的神明、教主;你没有这个认知,虽然天天跟他们见面,你不了解他,你不认识他。
  我们要学佛、学菩萨,从哪里学起?我们想离开黑暗、离开怖畏,做不到。黑暗是什么?佛法里头讲得很清楚,贪、瞋、痴、慢、疑都是黑暗,不善的业因。怖畏的是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这是一般人提到,这很恐怖、可怖畏;而佛告诉我们,「六道皆可怖畏」。《地藏经》上说得很好,你到三善道叫「头出」,堕三恶道叫「头没」,你既然在六道里面,头出的时间很短暂,堕落在下面的时间很长久,这一定的道理。这个形容形容得好,...(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三一八卷)  2000/6/16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318》)


...,「礼敬诸佛,称赞如来」。从反面上来看,凡是背师叛道,决定没有成就。可是在历史上有很多人背师叛道也不错,好像也挺有成就的,他所成就的在佛法里面讲「世智辩聪」,这个他可能获得,真实的智慧福德他完全没有。世智辩聪在佛法里是八难之一,这人遭了难,遭什么难?永远不会开悟,永远不会积德,他的果报是在三途,他前途一片黑暗,他不是光明的,我们要晓得这个道理。
  怎样使自己的道业在这一生当中圆满成就?根本还是「孝敬」两个字,还是在孝亲尊师、知恩报恩。忘恩负义,如果他也有成就,那整个佛法被推翻掉了,古圣先贤的教诲,那真的像现在人说可以把它全盘否定。古圣先贤的教诲,屹立在世间永恒不变,它是真理,超越时间,超越空间。古时候玄奘大师聪明,这是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本身有善根,他跟他哥哥学佛,他哥哥将佛法讲解给他听,他听了很欢喜,下定决心跟古人走,走古人走过的道路,决定没有疑惑,这是他的真实智慧。我们从小没有受过这个教育,可以说我们当时在台湾,现在的年龄六十岁以下,都没有接触过这个教学。我接受这种教育的时候,那是边缘,还有这么一点印象,懂得亲近善知识。於是在台中求学的时代,李炳南老居士将《五种遗规》定为学生的修身必读,这个他没有讲解过,教我们自己去念,自己去看,做为补救。
  这一部书是前清陈弘谋居士编的,将自古以来古圣先贤教我们,做人做事、待人接物的珍贵教训统统编辑在一起,而且他还分类。这是人生必读书,我们今天没有时间,去遍读儒家、道家、佛家的这些经论,一定要懂得前人真是慈悲到极处,把重要的教诲集成一个册子,便利我们学习,特别是在这个时代。我们现在读的这个本子,是采取中华书局印的,它有版权。我希望我们的同学能够发个慈悲心,重新做一个版,因为它是古书,版权只是他排版的,你不能照他的印,我们重新编就行。最好能够把它统统上网,在网路上传遍全世界,这是无量功德。弥补佛在《无量寿经》上这四句偈,「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弥补这一首偈。我们能这样做,这也是「佛普现前而救护」。真正有善根的人,从网路上读到,网路是个缘,是个增上缘,帮助他奠定修学的根基,让他明了孝亲尊师的重要。佛跟儒的教学都是从这里扎根,我讲经的时候常说,不但从这里扎根,也从这个地方圆满。孝敬达到圆满,这个人叫成佛。
  从佛法里面来说,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那就是真如自性里面还夹杂分毫不善,那个生相无明是...(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三二七卷)  2000/7/7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327》)


...别人,跟佛教菩萨六波罗蜜头一个布施一个意思,儒家讲先施,怎么可以占别人便宜?占别人便宜这个念头是盗心,这个心不善,这个心就不清净。
  不邪淫。社会的基础是家庭,家庭的根本是夫妇,夫妇不和,家就不像家,不但破坏家庭,破坏社会,破坏社会的安定,破坏世界的和平,这个罪很重!所以我常常做比喻讲,国家社会世界像我们这个身体,身体是世界,国家是我们一个器官,许许多多国家组成这个世界,一个身体。家庭是什么?家庭是细胞,细胞要是坏了,要是有病毒,将来蔓延到全身。虚空法界是一体,这个观念、这个认知,儒跟佛都有。所以我们的行为不但是对自己负责任,对社会负责任,对众生负责任,对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负责任,这个人是菩萨,这个人就是法身大士。不要以为我自己造的一点过失,「这个没有什么了不起」,不晓得影响到虚空法界,大乘佛法结罪是这个结法的。个人事小,你影响事大。我这一个细胞坏了不要紧,它会蔓延影响别的,麻烦在此地,这个不良的影响会扩散。同样道理,善良的影响也会扩散。所以你就晓得,善心善行无量功德,恶念恶行无量的罪业,绝不关系个人。所以言行都要做社会好榜样,坏样子不能学。
  儒跟佛教人,你成佛、成菩萨,都是从修身做起。我们讲修行,行是行为。起心动念,心理上的行为;言语,口的行为;身体动作,身业行为;行为再多,不出这三类,身、语、意三类。这三类行为有错误,把错误修正过来,叫修行,「修行」两个字的意思要懂。我起一个自私自利的念头,不要以为这没什么了不起,这是我个人的事情,人人都自私自利,这个世界就毁掉了。我们要做什么样子给人看?我们要做念念为众生、念念为社会,起这个念头。这个念头扩散,好!社会安定,天下太平。所以我们现在在外面弘扬佛法,我们的总题目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我们所学所作的都要做社会的好样子。
  我们很冷静仔细观察社会大众的弊病之所在,我们反其道而行之,就是度化众生,就是在行菩萨道。今天社会上人不忠不孝,我们要尽忠尽孝,做样子给大家看,这叫弘法利生。今天社会上人不仁不义,我们在报纸上看到有所谓是挖角,怎么个挖角?别人地方的人才把他挖过来,「你在那边多少待遇,我给你更高的,你到我这边来」,他看到利益厚的时候就过来,不义!真正有道义,在这个公司里面工作,看到公司快垮掉了,也不能离开,道义!今天在全世界商业机构里头,日本人为什么被人尊敬?为什么被人赞叹?日本人这里有道义。他公司不景...(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三四七卷)  2000/8/24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347》)


...测验?让他念,看著念,念十遍就能够背诵,就适合他的程度;如果十遍念下来还不能背诵,减少,跟他减一半,让他念五行,五行十遍能背诵,那就适合他的根性。从前私塾老师教学生,同样是一本书,每一个人的进度不一样。很聪明的人,一天可以背四百字。古人有记载的,小朋友每天能够背六、七百字的,那是上上根,那很少有。通常两百字到四百字的很多,每个人进度不相同。从前老师教学生是个别教导,虽然都在一个讲堂上课,个别教导,每一个人的根性不相同,用这个方法测验。他十遍能背得下来,把书关起来背一百遍,高声朗诵背一百遍,他永远不会忘记,这是教学的方法。这个时候,只有学,没有思。为什么?智慧还没有开,小朋友记忆力非常好。
  我这一次在马来西亚,丹斯里李金友的小孩,九岁,很聪明。我教他念《大学》前面的一章,经这一个部分,文字也不太多,他五遍就能背。我教他背一百遍,一百遍背下来熟了。我们到新山国光学校,校长、老师们在聊天的时候,他进来了,背给大家听听,背得很熟。每天背一段,照这个方法来背,每天背一段,这一部《四书》一年就背完了。一天要用多少时间?一个小时。一天用一个小时,一年一部《四书》就背下来了,一生受用不尽,这里面修身、齐家、治国的大道理全在里头。所以老人要懂事,要晓得这叫真正爱护子女。
  现在学校不教了,谁来教?家里教。每天一个小时的时间决定抽得出来,不要让小朋友一天到晚在那里看电视、在那里玩电脑,那都是害人的,那里头都是毒素,一定要教导他用一点时间读圣贤书。他现在在念小学三年级,小学毕业一上中学就管用,他在文学这一面没有同学能跟他相比,他学习别的东西时间就多了,在学业上怎么会不出人头地?我们要懂得教,要懂得方法。佛经对於小朋友来说,要选择像《十善业道经》这样的经文,一定要提倡因果教育,他念多了,背得很熟、记得很熟,起心动念他就会想到善因有善果,恶因有恶报,起心动念自然就会收歛,他就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
  圣贤教育在今天衰微殆尽,如何能将圣贤之道起死回生?不在我们这一代,在底下这一代,发现有真正喜欢,喜欢读、喜欢背诵,心地善良的这些小孩,我们照顾他。不要多,真有十个、八个,下一个世纪跟我们这个世纪就不相同,圣贤教诲慢慢能够恢复。这个根基奠定下去之后,到他十三、四岁懂事的时候,跟他讲解,详细的讲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人生的大道理,他不难契入,容易理解。不是帮助一个人,是帮助...(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三五七卷)  2000/9/20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357》)


净公上人讲修身集第六卷





...解决,去寺院里面向这些法师们请教。法师们真有智慧、真有学问,真能帮助他解决问题。这个考试制度是清朝顺治皇帝废止的,《印光大师文钞》对於这桩事情,多次感到遗憾,顺治皇帝把这桩事情做错了。考试制度一废止,出家人素质就下降了。所以今天佛门之衰,什么原因衰的?这个制度废除所遭遇到的后果。
  说老实话,也幸亏顺治皇帝废除,我们才能出家,如果考试制度还在的话,恐怕我也没有办法考取;说这个话,这是自私自利。可是我们要晓得,出家之后要认真努力发愤求学,我们世间法要通达,许许多多典籍课程我们要修学。特别是在现代,有很多科技、电脑的课程,不能不认真学习,你要不认真学习,你就不能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同学一定要晓得,佛法要用功,要把它学好,世间法也要把它学好;至少我们要在伦理道德这些学科里面,把它学好。我们今天走的路子是教育,我们提倡,不建寺庙,建学校。将来学校多了,中学里面、大学里面,你们同学们要去教。现在我们的际遇,实在说「百千万劫难遭遇」,国家承认我们的教学。诸位同学在此地,将来拿到这个地方的结业证书,这个结业证书就很有效果,国家承认。将来在学校任教,你就取得教师、教授的资格。
  我们偏重在德行、修身这个课程。修身这个课程民国初年还有,我们希望将来这个课程要恢复,奠定德学的基础,这才能够挽救世道人心。不但要讲求,一定要实现,要从我们自己本身做起。我们要学释迦牟尼佛,不但是天天讲经说法,在生活里面做出示范,我们真的把名闻利养放下,真的把一切物质享受放下,放下之后,我们很快乐、很自在,让社会大众仔细去看看,你过得有没有我这么快乐、有没有我这么自在?让他们看了之后,生起羡慕之心、效法的心,社会风气就能够转过来。所以不从自己本身做起,这个教学的效果就很难收到,特别是在现代社会。这是智慧的教学,我们展现智慧的生活。
  目标,『悉令舍苦得安乐』。离苦得乐是果报,果必有因。由此可知,因果教育重要。我们要把因果的理论讲清楚,因果的事实要举例给大家看。举例最好举现代的例子,古时候例子很多,有很多人不相信,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书里头说的是真的吗?要举出现前的例子。我们尽量在报纸、杂志、资讯里面去搜集,我们每一个同修都应该要存这个心,见到了搜集,搜集之后储存在电脑里面。将来多了,我们可以印书,提供给大家做参考。中国有很多,外国也有不少,我们现在开始也在外国搜集这一类的资讯,搜集来之后我们把它翻成中文。有人跟我...(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三七0卷)  2000/10/19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370》)


...二次会集是咸丰年间魏默深居士,往生瑞相也非常希有。夏莲居居士是第三次会集,这个会集本当时慧明老和尚赞叹,给他印证。慈舟法师,在台湾的忏云法师、道源老法师都是慈舟的学生,慈舟法师给这个会集本做科判,亲自宣讲。这个科判,我在北京黄念祖老居士送给我,我们现在把它都印出来,这样就不会失传,慈舟法师的科判。发心讲这个本子的人很多,这十几年来我们在海外宣扬这个本子,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触,这个本子的缘特别殊胜。不仅仅是我讲,别的同学们去讲的时候都有那种感觉,讲别的经听众决定没有讲这个经听众多,讲得令听众欢喜。我讲经讲了四十一年,唯独讲这一部经,没有一个不生欢喜心,听众比讲任何经典都多。绝对不是我们自己能力,这是三宝加持,龙天欢喜。
  如果是别有用意来毁谤这个经典、排斥这个经典,造无量无边罪业,《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里头的教训很明显,赞叹随喜得无量功德,罪福就在一念之间。一念随喜赞叹,你能够影响许多人增长信心。依照这个法门修行,往生的瑞相我们也看到十几二十个,在新加坡就有这么多人。最近的,我们居士林的老林长,他是依会集本修行的,往生三个月之前预知时至,瑞相的事情太多了。他的冤亲债主在居士林附在同修身上,要求皈依、要求听经,赞叹老林长的往生。这不是人说的,许多同修大家在念佛堂亲自看到,鬼神附在杜美璇居士的身上说出来的。许许多多不可思议的感应都在我们眼前,我们连这些不相信,那就没有法子了。那就是佛经讲的「阐提根性」,他没有善根。
  我们要深深觉察到现前的社会危难,要知道一切众生很苦。东西方古老的预言,我们也听了不少,许多宗教典籍里面都讲到世界末日。世界会不会有末日?中国的圣人、佛菩萨教我们「观察人心」,人心向善,这个世界是祥和的、是安稳的;人心不善,行为不善,必定会有灾难。佛家没有讲末日,佛给我们说,世间吉凶祸福都是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的果报,这是真理。
  我们如何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众生都能够学佛菩萨、都能够学大圣大贤,舍弃自己的欲望,救护众生的苦难?我们学佛要学佛菩萨的大慈大悲,舍己为人。我们佛门弟子,出家人你们在受戒的时候都在头顶上燃香,在家的同修受菩萨戒在手臂上燃香,这燃香是什么意思要懂得,燃香的意义是「燃烧自己,照耀别人」;要用现在的话说,在佛菩萨面前发愿:「我牺牲自己,帮助别人」,是这个意思。看到这个香疤就要想到,我发这个愿,我能不能舍己为人?我能不能牺牲自己...(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三八一卷)  2000/12/27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381》)


...可以说他们的事业、他们的积功累德,似乎没有两样,都值得当代后世人的景仰赞叹,但是圣贤不是豪杰,豪杰不是圣贤,区别在哪里?圣贤无我,豪杰有我。用佛家来讲,圣贤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豪杰没有离开妄想分别执著,他有;虽有,他学圣贤。学圣贤,没有断妄想分别执著,称为豪杰;学圣贤,连妄想分别执著也断了,他就成圣贤。差别在此地,我们不能不知道。再看下面这一首:
  【众生流转险难中,如来哀愍出世间,悉令除灭一切苦,此解脱门悲力住。】
  这是第八尊「大悲威力主昼神」,他的法门是「得救护一切众生令安乐解脱门」。清凉大师注解不多,但是非常非常重要!「处危者,护之令安;有苦者,救之令乐。」这是菩萨发心,菩萨的事业。我们读这一首偈颂感慨很深,因为我们现前的世间,这个地球上的众生,确确实实是『流转险难中』,有史以来所没有过的。「险」是危险,「难」是魔难、灾难。
  『如来哀愍出世间』,「如来」在哪里?我们有幸闻到佛法,闻法就要发心,要发心学如来,要发心作如来,这叫真正学佛。「学佛」两个字不容易,要学佛的存心,要学佛的弘愿,要学佛的大行,要学佛救度苦难众生,这叫学佛。学佛从哪里学起?从自己本身学起。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又说,在这个世间「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以修身为本」。修身修的什么?把自己的毛病习气统统修掉,把自己所有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这叫修行;修行就是修正我们一切错误的行为。起心动念是意的行为,言语是口的行为,身体造作是身的行为,行为再多总不出这三方面,所以身语意就把所有一切行为统统都包括尽了,我们怎样修心?怎样修语?怎样修行?
  儒家的教学分为四科,第一个是德行,德行著重在修心,第二个科目言语,第三个科目政事,第四文学。世出世间大圣大贤的教学没有一个不重视德行,德行的标准是什么?根源是什么?心性,就是前面讲的「体性」。与体性相应的是德行,与体性相违背的是恶行。所以圣贤的教育没有别的,明心见性而已。儒家所讲的决不是孔孟的学说,如果我们把它看作这是两个人的学说,那我们看错了;你怎么样学,你也不能成圣成贤。孔孟有没有学说?没有学说。他所说的是什么?说的是「当人自性」而已,是我们自己的心性。我们没有见性,他见性了。人身不同,面貌不同,心性相同,一个心性。所以「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他讲的是心性,不是个人的思想,不是个人的见解,这一点我们要搞清楚。
  佛的经典,儒家这些经书,甚至於世界上其他宗教的典籍,为什么能够流传几千年,都受到一般...(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三九一卷)  2001/2/12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391》)


...名利,现在在此地晓得,「慈悲喜舍」,所以说慈悲为本。这些大圣人不辞辛劳教化众生,慈悲是动力,他在这里推动的。所以佛在经上讲,「一切声闻、缘觉、菩萨、诸佛如来所有善根,慈为根本」,佛家讲慈悲为本是从这儿来的。
  慈悲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之体,《大乘起信论》里面讲的直心。菩提心的作用,讲了两种,深心、大悲心。我们听了这个名相,很不容易有一个清楚的概念。佛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也讲菩提心,名称跟《起信论》里头不一样,经上讲菩提心的体是至诚心,作用是深心、回向发愿心。我们把经论合起来看,意思就比较清楚一点。原来直心就是至诚心,大悲心就是回向发愿心;深心是相同的,经论是相同的。有体有用,一而三,三而一。作用说了两个,一个是自受用,一个是他受用。也就是说,菩提心,这是至诚心,至诚心怎样对自己,至诚心如何对待人,所以作用就说了两个。
  儒家也讲这个,《大学》里面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诚意、正心就是佛家讲的菩提心,诚意就是真诚心,这是说体。起作用,儒家只讲一个「正心」,佛家讲得详细。佛家讲起作用有自受用、有他受用,儒家自受用、他受用合在一起,只说正心。然后才讲到落实,落实到生活上,那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落实了,这个说得很清楚。佛法里面讲深心,自受用,什么叫深心?古德有一个解释,好善好德。好善,止於至善,我们现在提倡的纯善纯净,纯善纯净是自受用。对待别人大慈大悲,就是大悲心,就是回向发愿心。回向发愿那个意思圆满,回向是把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一切成果,自己不享受,回过头来供养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发愿,那就是「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要用我们现前境界的话来说,一定要发愿做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义务工作者,贡献我们自己的精神体力,为社会大众做最好的榜样。这就是真正回向发愿心,完全落实世尊教诲我们的「受持读诵,为人演说」。
  所以我们要晓得,佛在经论上给我们说得很清楚,慈就是菩提道,要跟悲合起来也行,慈悲就是菩提道,慈悲就是诸佛如来,慈悲就是法身菩萨。慈,「与众生乐」。不但是有这个心,要有行为,帮助众生得乐,这叫慈;帮助众生离苦,这叫悲,所以慈悲常常是连在一起讲的。懂得这个意思,经文就好说了,菩萨是以大慈悲,「幢」就是非常明显的大慈悲,这个力量在推动。众生苦难太多,苦难太迫切,赶快去救他,赶快去帮助他。我们怎么帮助?我们怎样拿出具体的行动来?自己要真修、真干。我自己不...(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四五二卷)  2001/10/2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452》)


...能,万德万能,圆满的相好都在身相上显露无遗。那我们一看,『微妙光明足行神』是什么身分?这决定是诸佛如来示现的。要不是诸佛如来应化,怎么可能?我们从这个地方体会到。所以《华严经》上每一位神众、每一位天众、龙众、阿修罗众都是诸佛如来示现的,真正是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应以足行神得度者,即现足行神而为说法,不就这个意思吗?要不是诸佛如来,怎么有这样圆满的示现?我们要晓得。
  现在我们怎样落实?换句话说,我们应当如何来学习?「微妙」是真实的,假的哪来的微妙?真的才微妙。真实的是什么?真心。妄心就不妙,真心微妙。我们从哪里下手?我们从真诚下手,儒家的教学,「诚意、正心」,从这里下手;大乘佛法从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下手。大乘讲的「至诚心」、儒家讲的「诚意」,不诚那什么都不必说了。我们今天学佛修行不少年了,用了多少时间、多少精神,但是今天到底有什么成就?六根还是被外境所转,自己一毫一分都做不了主宰,外面小小的境界风动,自己就感觉得受不了。七情五欲就像波浪一样,随著外头境界风起大风大浪,这样下去怎么能成就?
  世出世间的大圣大贤,我们细细观察他是怎么修的?他从诚意修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们今天没有办法修身,原因在哪里?心不正,意不诚。我们很想诚意正心,也没有办法做到,什么原因?前头还有条件,前面有「格物、致知」,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格物是什么?就是佛家讲的严持戒律,真正的功夫从这个地方做起。严持戒律虽然不是微妙光明,它是微妙光明的因。致知是佛法里面讲的破所知障,格物是佛家讲的破烦恼障,然后至诚心就现前了。你有二障在,你的真心绝对不会现前。
  我们从哪里做起?一定要从严持戒律下手。持戒念佛,这是古大德教给我们的佛法正道。可惜我们没做,所以我们今天变成什么样子?什么都不是,一举一动都不像。从哪里看?从生活上看,从你处事待人接物上看,不像嘛!这个问题严重,不是小事。尤其是出家众,麻烦更大,在家众还好一点,出家众要什么都不是,什么都不像,果报在阿鼻地狱。你要问:「我哪里有那么大的罪过?」你自己不知道,你破坏佛教形象,这个罪多重!破坏佛教形象不就是破和合僧吗?破和合僧在阿鼻地狱。如何护法?要护持我们的形象;如何弘法?要展示我们的形象。足行神,大多数都是用形象来教化众生。微妙光明神尤其不可思议,大相、细行都普照世间。大相是持戒,细行是威仪,这句话如果我们把它落实在事相上说,「种种光明」...(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四九0卷)  2001/11/1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490》)


...摘嫩叶,容易消化。那个蕃薯叶长得很快,梗子又粗又老不要了,取它的叶子,普通常识!生活教育。是不是哪一天我到菜园去摘菜摘来给你们看看?我下厨房做给你们看看?
  上一次我来的时候我下过厨房。杨州的江老师到这边来访问,我实实在在看不惯,你们烧的煮的那些面,我看他们是很勉强的吃下去,所以我到厨房做给你们看;统统吃光了,大家吃得非常欢喜。你们想想跟你们做的不同的地方在哪里?我做的实在讲又简单又好吃,不像你们那么麻烦,汤面里面每一道菜还要炒一下,费事嘛!厨房里面一定要搞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卫生第一。餐具要干净,也许你们顾虑到了,你们盛水的盆,水龙头有没有擦干净?恐怕就靠不住了。凡是用过,浴室里头浴缸、水龙头,洗脸的脸盆、水龙头,用完之后用干布把它擦干净,保持的时间就久,它不会氧化。尤其是怕肥皂水,肥皂水沾了你没有把它擦掉,你过一段时间去看,你看水龙头一个痕迹一个痕迹的疤,擦都擦不掉,时间久了它氧化,那块就脱落下来了。不知道爱物,这是对物的不尊敬;做事情不负责任是对事的不尊敬,对人没有礼貌,你看看对人事物都不敬,哪里有诚意?你没有诚意,你怎么能够功夫得力?世出世间法都在诚意,儒家讲「诚意正心,修身齐家」,那是根本的大道,佛法绝不例外。
  出家人要从《沙弥律仪》做起,你出家不是小孩出家,你已经成年你才发心出家的,在家的这些规矩你要懂,不懂赶紧学!所以我让大家学《弟子规》,学《太上感应篇》,补习!既然出家了,戒律里头的大根大本,《沙弥律仪》,十条戒二十四门威仪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落实。这些东西疏忽了,念佛怎么能往生?在家人能往生,出家人不能往生,这是今天我们所看到普遍的现象。那是什么?出家人不像出家人,你这个形象不像,不像如果再说得不好听的,破坏了佛教形象,你是佛教里头的罪人,你怎么能往生?哪有这种道理?在家人没有直接破坏佛教形象,他的过失少,他只要能够三福里面修第一条,能够「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他就肯定能往生。出家人可不行,出家人至少要加上第二条,「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众戒至少是沙弥十戒,威仪至少是二十四门威仪,不能再少了。这个条件不具足,你怎么能往生?
  我给出家同修忠告,你要做不到可以还俗,不要现这个出家的形象,你就修十善业道,你就能往生;如果是现这个身分,那你就要现得像,最起码的你还像个出家人。比丘就更难了,菩萨尤其难,比丘、菩萨...(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五四卷)  2001/12/3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554》)


...要念出声音,给他念三皈依。对它们传授三皈,叫它「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饿鬼,皈依僧不堕旁生」,念三遍,然后念佛给它回向,教它求生净土。我们遇到这些动物,它还没有死,但是看到它受的伤害很重,它没有办法活下去。
  但是在现代的都市,这些活的东西几乎遇不到,你们到市场去买,买的肉食都是冰冻的。所以今天我们劝人采取素食,这是属於无畏布施,不食众生肉,这比什么都好。这个世间吃肉的人少,当然宰杀也就少,不但自己可以能够获得健康长寿,而且能消除世间的灾难。提倡素食,要把素食的形象端出来给大家看:你们吃肉,我们吃素,我们在一块比一比,我的体力身体不比你差。而且真的比他好,让他在这里面觉悟:素食不错,素食对健康真的有帮助。中年以上的人,哪一个不注重自己身体健康?谁愿意生病?所以我们布施医药费,看到老人、病人,我们去搀扶他,帮助他,都是属於无畏布施。这些做法,都能够得身命不可坏。如来已经证得这个果报,我们今天懂得它的道理,它的因由,我们发心修因,特别注重无畏布施,我们在这上努力去做。世间确实有少数很贫穷的人,衣食不足,天冷缺少穿的,荒年缺少吃的,我们看到了,随时帮助他一些,都是属於无畏布施,都是在修身命不可坏的业因。
  第二个,「毛孔容持力」,这是如来果地不思议的事事无碍境界,我们做不到,他一毛孔当中能够现无量无边诸佛刹土。第三个,「毛持大山力」,这一毛孔当中能容须弥山。这些果德,它的因缘是什么?因缘是法性。我们应该怎么修法?我们应当特别重视断烦恼、断习气。性体、性德、性用,佛在经上跟我们讲得很清楚,「一切众生本来具足」,佛果地上所有这些能力我们统统都有,现在为什么没有?到哪里去了?我们是被业力障碍住。业力也是广无边际,佛把它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烦恼,一类是所知,如果我们真的把这两种业障断掉,我们的性德就现前。所以,在这部经上看到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不思议的境界,我们要知道:他这个果报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应该如何修学才能够跟他一样。那你一定要晓得,大乘佛法修学的目的,确实是在明心见性,我们念佛求生净土也不例外,还是以这个为目的。我们在娑婆世界明心见性难,到他方诸佛国土也不容易。世尊跟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劝勉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到那个地方明心见性容易,明心见性就是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所以,如果人家问我:你学佛为什么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要有正确的答覆:我到西方极乐世界的目的,...(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六0卷)  2002/1/4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560》)


...你看这成什么话!这就叫天翻地覆,你以为天翻地覆是什么?这是民主自由开放必然的结果。这个结果要说个不好听的话,这个世界无法无天。有些人讲「我们怎么挽救?」说老实话,没有人能挽救,诸佛菩萨来都不行,天神上帝来也不行,为什么?你来那就得讲民主自由,他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决定没有权力干涉他的。
  我们生逢这样一个时代,所以善根深厚的人只有自求多福。如果能够集合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参道友,那是好事情。真正志同道合,组成一个小团体,我们自己认真努力来学习,希望这个小团体人人都能成就。尤其是净宗法门,我们懂得决定遵守圣贤的教诲,依教奉行,断恶修善,积集善福,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正确。除这个路之外,我们没有路好走了。我们今天三、四十个同学都有善根,但是善根不能降伏染著,也就是这善根力量还差一些。今天我们有缘选择这个地方建一个小道场,希望我们大家依众靠众来增长我们的善根,希望我们的善根能在短时期就有能力降伏烦恼,面对著五欲六尘的境界不起贪瞋痴慢,我们这一生成就就有把握。对於社会大众尽心尽力服务,照顾他们,这就好,完全落实佛菩萨的教诲。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里头保持自己清净的形象,避免污染,我们这是修身。
  第二,「无障碍眼,於一切法悉能明见」。经文每一句前面都有「一切诸佛有无边际」,清凉大师注子这几个字第二句以下都省略。「一切诸佛有无边际无障碍眼,於一切法悉能明见」,这一句了不起!为什么?九法界众生的眼都有障碍,障碍的程度不相同。我们人能见的眼的功能比畜生道强,大部分的畜生道眼的能力不如人。可是人眼的能力不如天,天有二十八层,愈往上面去他这个能见量愈大,所以叫天眼。阿罗汉有慧眼,菩萨有法眼,到如来果地有佛眼,叫五眼圆明,这是大乘经上常讲的;在《华严经》里面讲十种眼,到后面我们统统都会读到。
  无障碍眼,这不可思议,用我们现代话来说,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地板
 樓主| 發表於 2023-12-23 18:11:09 | 只看該作者
无论是哪一种的光波,这个波的长度不相同,他统统都能见,没有障碍,他的能见量是尽虚空、遍法界。小,真的是洞察秋毫,在佛法里面讲微尘、毛端,他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是近距离我现在看我的毛端,不是这个。我们看他方世界无量无边诸佛刹土里面的众生,看每一个众生的毛端、看每一个世界的微尘,就像在眼前一样,这么好的眼!我们现在眼的能力看远方要用望远镜,把色相放大我们才能看见,甚至放大几十倍、几百倍,天文望远镜放大的能力就更大,让我们看到外太空,所谓外太...(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六七卷)  2002/1/8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567》)


...省事,心是定的,对自己大有利益。佛所说的哪里会有错?我们能做到,不是做不到。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八一卷)  2002/1/15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581
  诸位同学,请看「如来现相品」,现自在用,所化成益第五句:
  【念念中,一一国土,各令如须弥山微尘数众生,事善知识,具众福行。】
  这一句对我们的修学,关系非常重要,佛在《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第一句就是教我们求明师受戒,世出世法老师第一大。古时候中国与印度都懂得尊师重道,所以历代都有圣贤人出现。如果是师道没有了,这个社会必定动乱不安,人民一定受尽灾难。师是人天眼目,佛在经典上把它比作苦海的明灯,像灯塔一样,指示我们趋吉避凶,灾消福来,所以事奉善知识,这是众福的根基;「众」是众多,所有一切福德的根基,我们一定要懂得。佛门里面讲得很多,儒家也讲得不少。前清陈弘谋先生编了一本《五种遗规》,把古圣先贤教初学都把它会集在一起,对我们后学非常便利。特别是童蒙的教学,比什么都重要。这部书,中华书局有单独流通的,排版跟校对都相当完善。过去我们在台中修学,李老师指定这本书做为我们修身的课本,我在此地介绍给大家。第六句:
  【各令如须弥山微尘数众生,发於无上菩提之心。】
  诸菩萨助佛弘法利生,这十句是他们弘法利生的目标。像前面所讲的事奉老师,做老师的人说不出口;孝养父母,父母对儿女也说不出口,必须第三者来开导。所以教学生尊师重道这是父母的责任,父母教儿女要尊师重道。怎么教法?要做示范给他看。现在没有了,现在人也做不出来了,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像我这个年龄大概对於古时候那种教学沾一点点边,我这个年龄以后大概就没有了,很少见了。我生长在农村,农村有私塾,这一个村庄或者几个村庄合起来请一个老师,找一个公共场所设立学校,就是私塾,多半都是利用祠堂。一个老师大概教二、三十个学生,这是最多的,少的六、七个学生,学生的年龄参差不齐,大的有十七、八岁,小的有六、七岁,同在一个教室上课。每一个人念的书不一样,这是一个很特殊、很特别的学校,只有一个老师。对於童蒙只是教句逗,就是教你读诵背书,每天背几遍,对大的学生、十几岁的学生,多半是教授古文、《四书》,老师有讲解。这么一个学校,一切都还是遵守古礼。
  我们上学的那一天,因为这个学校并不是定一个日期开学,学生有先来后到的...(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八一卷)  2002/1/15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581》)


净公上人讲修身集第七卷





...个学法门,这是好善好德。断烦恼是好德、德行,学法门是好善。所以求学,世出世间的学问都是讲断烦恼学法门。但是现代教育,无论是家庭、学校、社会,都不讲断烦恼;不但烦恼不断,还要让烦恼继续不断增长,这是现代教育。儒家的教学,《大学》里的三纲八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这句话把儒家教学的宗旨全说出来了。儒家教育教的是什么?就这三句。第一个教明明德,明德跟佛家讲的明心见性很接近,明德是个名词,上面又加一个「明」,那个明是动词。你要明明德,可见得你明德不明,不明就是佛家讲的无明;换句话说,一定要破无明,明德才能现前,明德就是佛法里面所讲的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教学的目的在此地。
  明德恢复之后要起作用,作用在亲民。亲民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话来说,为众生服务。你学成之后如果不能为一切众生服务,你的学问不就白学了?不但要知道为一切众生服务,而且这个服务还要做到尽善尽美,「止於至善」。就像佛在《十善业道经》上跟我们讲的,「菩萨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后头又有一句「不容毫分不善间杂」,你们想想这是不是止於至善?前面这是三个纲领,后面具体说了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前面的意思你好懂,什么叫平天下?天下太平。那个平是平等,以平等心对待天下一切人事物叫平天下,这是大学问,造诣到极处了。他从哪里做起?从格物致知,什么是格物?物是物欲,就是佛家讲的七情五欲烦恼;格是要跟它格斗,就是佛家讲的断烦恼、断习气,从这里开始。跟佛家四弘誓愿里面讲的「烦恼无尽誓愿断」,一个意思!格物就是「烦恼无尽誓愿断」,致知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格物是断烦恼障,致知是断所知障,这两种障碍都断掉了,你的性德现前,菩提心就发起来了。
  儒家菩提心只讲了两条,诚意、正心,诚意跟《观无量寿佛经》讲菩提心至诚心是一个意思,诚意就是至诚心。它起的作用是正心,儒家只讲一个,佛法讲两个,作用有自受用、有他受用,对自己好善好德是正心,对别人大慈大悲是正心。世出世间的圣人,所说教学的理论、方法、境界都相同。孔夫子跟释迦牟尼佛没有见过面,彼此并没有听说过,孔夫子没有听说过西方印度有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也没有听说中国有孔子,这就是所谓「英雄所见,大略相同」。教育的理念、教育的目标、教育的纲领,这么相似。我们读了之后当然有很深的感触,他们教学为什么这样的接近?没有别的,...(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八一卷)  2002/1/15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581》)


...演。一次是一个半小时,实际上他们每一个人只讲四十五分钟。四十五分钟的讲义,大概要八千字,每一个星期他要写八千字的讲稿上台去讲。我最后去的我是旁听,我跟诸位同学说,我的记忆好,理解力也还不错,我旁听所学到的,比他直接接受老师指导的,我比他还要多,但是我没有机会上台,讲台顺序是有次第的。我听了十三部经,这十三部经我都会讲,我讲的比那个学的同修肯定要讲得好,但是我没有机会。几乎是一个月学一部,那个学习的情绪高了,所以在那个情形之下就发心出家了。一出家教佛学院,教佛学院教一个学期,我才用一部经;我学了十三部,佛学院三年六个学期才用六部经,我有七部还派不上用场。比佛学院确确实实高明、有效果,但是这种方法佛学院不能够接纳,这是古大德代代相传的老办法。
  
  诸位同学:
  李老师那个道场是个居士道场,在家学佛的经学班的同学一个出家人都没有,我参加经学班的时候是在家,像沙弥戒、比丘戒,在家居士当然不能讲,只给我们讲三皈、五戒十善。他自己编了一个小册子《常礼举要》,要求我们这些学生一定要做到,这都是属於戒律的范围。另外他选的是陈弘谋编的《五种遗规》,这个书他没有讲解,叫我们自己学习,做为我们修身的读本。我们现在这个道场是出家的道场,比在家的行持标准一定要提升。为什么?出家人是代表佛的,狭义的说代表本师释迦牟尼佛,广义的说代表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我们的行持要不像佛可不行。古时候一出家,五年学戒,五年学的是什么戒?就是沙弥律仪跟比丘戒。先学得样子要像,然后才能够学教或者是参禅,你才能进入讲堂听经闻法或者进入禅堂参禅。你没有五年戒学的根基,你没有资格入这个堂口,讲堂跟禅堂你都不能进去。
  念佛堂行,念佛堂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它不要求这么高的水平。但是念佛堂要是不持戒,你念佛的功夫不会得力。至少三皈、五戒十善你能做到,你念佛才能往生;如果这上有亏欠,佛念得再好,不能往生。如果是出家,沙弥律仪一定要做好,可以进念佛堂念佛。所以世出世间的修学它都有个根,现在人所讲的基础教育。我们年轻的时候,老人没有教我们,我们失学了,正如《无量寿经》上所说的「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现在要怎么样?现在要补习。如果不学,没有法子成就,佛再慈悲也帮不上忙。你们要问大经可不可以听?可以听。为什么?大经天天在劝我们,我们功力要用在什么地方?功力要用在戒律上,这就对了。全心全力,我劝...(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九0卷)  2002/1/20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590》)


...八万四千法门的共同科目。三世诸佛这个数量太多了,肯定不是修一个法门成就的,这就是给我们说明不管你修什么法门,现在说你学教也好,你学禅也好,学净也好,学密也好,先要问你净业三福有没有修好?如果净业三福没有修好,我们就知道无论你修哪个法门,你不会成就。你盖房子,我知道你还没有土地,有了土地你还没有打地基,肯定搞不成功。希望我们同学要认清楚,基础要坚定,决定不可以疏忽。培训班的同学,我知道你们都很有志气,很值得赞叹,但是如果你们疏忽基础,你们将来不会成就,你们不是诸佛菩萨真正的代表。
  真正代表,你要记住,佛心、佛身、佛口。佛的心在我们净宗来讲就是清净心,一般大乘法门里面常讲禅是佛心,清净心就是禅,名词不一样,意思、境界完全相同。我们知道禅有浅深次第不一样,同样的清净心也有浅深次第不相同,所以我们的目标要订在纯净纯善。心要纯净,这是佛心;行要纯善,这是佛的形象。有人问我,纯善纯净从哪里修?就跟过去有一些人问我,忍辱波罗蜜怎么修法?佛在经上教给我们,「不念旧恶,不憎恶人」,你从这里下手。心里头一点恶意都没有,充满了纯善,这是自己得大受用。要知道有一点点恶念,那个恶念就是病根。许许多多学佛同修身体不好,你身体不好真正的原因是在哪里?你把那个病根找到,那个病根就是心里面掺杂著不净不善,不净不善就是贪瞋痴慢,这是病根。病根拔除,我们修行圆满才有指望。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九一卷)  2002/1/20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591
  诸位同学,上面我们将「现相品」经文第四个大段介绍完了。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用的文字虽然不多,可是义理非常的丰富。就菩萨的德业这十句来说,我们介绍的这一段是「竖配十地」,十句每一句配在菩萨地上。第一句配初地,第二句配二地,最后一句配十地,这已经跟诸位介绍过了。除这个配法之外,还有横的配法,我们在前面也曾经略略的带过。横的配法是在等觉,也就是一位具足一切位,是用等觉菩萨来做代表。在《华严经》上初地已经具足十地的修学理论与方法,何况菩萨地的圆满:等觉位。这个道理与事实,我们一定要懂得。为什么?我们要学,虽然是深位菩萨的修学方法,我们要模仿;就好像他们是大人,我们是小孩,小孩可以模仿大人。大人做出这个样子,希望小孩们模仿,诸佛菩萨对一切众生亦复如是。
  横配第一句,「理智了真」。理智,什么是理智?...(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九0卷)  2002/1/20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590》)


...道;上品十善、四无量心,天道。如果你修四禅,上品十善、四无量心再加上禅定,你生四禅天;如果你定功再加深到第五定、第六定、第七定,这是次第定,你就生到无色界天。定功再深入,持佛的禁戒修到第九次第定,你就证阿罗汉果,出了三界,超越六道轮回,这是安立。如果没有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帮助九法界的众生,九法界众生就乱了。所以大圣人在这个世间示现,我们要明了。
  在中国出现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这些人不是普通人。有人问我:他们是不是佛菩萨应化来的?过去李老师说过,我们也曾经问过老师,李老师说理上能讲得通,事上没有证据。这个话答得很圆满,理上确实是如此。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这个地区对於儒很崇敬、很尊重,诸佛菩萨可以现儒身来度。这个地区的人相信道,对道很尊重,佛菩萨可以示现道身来度他,老子、庄子是道家。他们的德行、他们的教诲,我们仔细跟佛经比照一下,很多相同的。儒家基本的观念跟佛法完全一样,它教学的总纲领,是《大学》里头的三纲八目。儒家教学的总纲领:「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儒教人什么?就教人这三句,孔夫子、孟夫子,一生没有离这个方向。八目是落实,怎么落实?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落实!
  今天南昆大两位教授来看我,谈到如何能帮助这个世界祈求和平。儒家教学就很好,确确实实能至天下太平,它最后的效果平天下,平天下就是天下人都得到公平。平是平等,是公平,我们常常讲的平等对待、和睦相处,这问题就解决了。佛家说得更多、说得更详细,「随心应量」,佛讲得太好了,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无论现什么身是一不是二,能现的、能变的是性识,《华严经》我们多次读到「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所以在理上绝对讲得通,这个世界上自古以来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族群里面的大圣大贤,都是诸佛菩萨的化身。理上决定讲得通,事上没有证据。我们承认,为什么?我们懂这个道理。
  真正懂这个道理,就能表现在事相上,我们跟许许多多宗教接触,我们进入他的教堂跟进入佛的殿堂一样的尊敬。见到他们的圣像、经书,我们像见到佛经一样的顶礼膜拜。所以有些宗教看到我们这种行为感到很惊讶,我们拜他的神像,他不拜佛像;我们拜他的经典,他不拜我们经典。我们明白,他没有明白,我们知道他那个圣像是佛、是毗卢遮那佛的化身;他们圣人所说的经典跟我们的经典没有差别,一样的,教化那一方众生。善巧方便,...(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九三卷)  2002/1/2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593》)


...我们里头也有清真寺,都在这一个社区,生活在一起。我们互相照顾、互相尊重,尊重不同族群的生活习惯、尊重不同的信仰,看看我们能不能和平相处?能不能过安定互助的日子?做出来给大家看。所以我跟这两位教授谈到,今天我们要把思想解放,不要执著一个国家、一个族群,我们起心动念要想到这个地球。我们是地球人,地球人就要爱护地球人,地球人就要尊重地球人,地球人就要帮助地球人,不管他在地球哪个地方住。所以我们应当不分国家的界限,不分族群的界限,也不分宗教的界限,凡是在这个地球上生长的,一家人!年老的中国古人常讲,比我大二十岁以上的,我待他就如同自己的父母一样,大我十岁的就像我的大哥一样,我们要做到。这个退休村老人在一起居住,是一家人,我们在里面尽孝道,我们在里面落实伦常道德。这跟一般退休村就不一样,一般退休村没有亲情,这个退休村里头有亲情,就像是自己的家一样。
  许哲居士有这个思想,她也想办一个老人院,如果我这里搞成功了,我会请她来,我相信她一定非常乐意。要把我们所学的,经典里面所学到的、儒书里面所学到的,我们要做出来,为人演说,表演出来。我们发的是真心,我们有切愿,这都是转珐輪的意思。前面讲了,转珐輪修身,团体也是个珐輪,我们讲到理想当中这样一个和平村,那也是珐輪。心,核心里面的成员要大公无私,有一念私心你就把这个珐輪破坏了;核心的人心地要清净,我们一定要求到纯净纯善;核心的人要深入经藏、要深解义趣,要放弃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随顺经典的教诲,知道我们这一生当中是做的什么事情。这个事情有意义、有价值,不为自己,为众生、为佛法,没有一丝毫的私心。核心里面的几个人天天要听经,这几个人是把舵的、是决策的,知见一定是一致的,真正做到见和同解,核心人真正要做到。居住在里面的人条件是六和敬,六和敬里面,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生活方式,见和同解怎么建立法?有!所有宗教里面的创始人,宗教里面的神圣都说到一个「爱」字,神爱世人;伊斯兰教,「真主确实是慈悲的」,大仁大慈;佛家讲诸佛菩萨大慈大悲,这就是我们「见和同解」里头的根。每一个宗教里面都讲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这是我们的根。
  我们过去曾经写过几个字,世间所有宗教的根本就是仁慈博爱,其目的在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这是我们和平村里面居民的见和同解。所以我们要求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彼此在生活上要做到真正真...(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五九八)  2002/1/24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598》)


...人知道?佛在哪里?佛在我们的四方、四维上下,哪一方没有佛?哪里没有佛?读《华严》这明了了,四方、四维、上下全是佛。
  我们实在讲就是烦恼习气太重,把我们的性德几乎全部障碍掉,我们对於事实的真相一无所知。现在在华严会上,听佛菩萨这个说法还感觉得非常奇怪,如果不是虔诚的佛弟子,我常讲看《华严经》是看传奇小说,像看《西游记》、《封神榜》一样,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编故事。一般文人多半是用这个眼光来看,把它当作文学著作;哲学家在这里面看出智慧,这个文学作品里面充满智慧,真的这一本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谁能得真实受用?依教奉行的人,他才能契入境界。学普贤菩萨,普贤菩萨「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普贤菩萨心地清净一尘不染,普贤菩萨对待一切众生一片真诚、一片慈悲。他如何处事待人接物?他用的是四摄六度,在《华严经》上讲十度,四摄十波罗蜜。
  『修治已明洁』,修治是对自己说的,把自己的毛病习气都改正过来。「修」是修理、修正,「治」是对治,就像有病一样,用药物来对治。修治的方法就是戒律,大乘经上常说,「禅是佛心,教是佛语,律是佛身」,这就懂得了,我们用什么方法来修正我们的三业。我们用禅来修心,我们用戒来修身,我们用经教来修正我们的言语,佛经念多了会说话了。佛经里面详细记载著释迦牟尼佛接触这些广大群众,这个社会上各行各业、男女老少,释迦牟尼佛接待他们是用什么样的心态、用什么样的言语?我们从这里学。特别是《华严经》,《华严经》内容丰富,可以说把这个社会上各个阶层的人都说到了。菩萨的说法代表佛讲的,这里面学习的东西太多太多,内容实在是太丰富了。所以最重要的修行、对治,普贤菩萨做到圆满,所以「已明洁」,心地光明,身体清净,洁是清净。心地光明,一丝毫的障碍都没有了,拔除了。这一句讲的是功夫,这首偈里头最重要的一句。
  我们今天从哪里下手?听经帮助你觉悟、帮助你明理,下手之处还是要从「沙弥律仪」。沙弥律仪的根基还是《弟子规》,我为什么这样强调《弟子规》?我希望杨老师把《弟子规》再详细讲一遍,能够录相更好,不能录相就录音,帮助初学。娑婆世界众生,文殊菩萨说得好,耳根比眼根利,换句话说,注解注得再详细,看注解不如听讲,「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这个讲一遍录下来,无量功德!佛常常教我们要行善、要做好事、要帮助人,我们要抓住机会,每一个同学都要懂得这个道理。
  你们现在学讲经,讲得不好,难为情...(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0五卷)  2002/1/28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605》)


...活泼泼的教学。你要问从哪里入门、下手?要从基础奠定,循序而进,不能够躐等。假如你没有根基,你就来学这个法门,不但不得利益,会造成更严重的障碍。那是什么?增长你的狂慧,增长你的邪知邪见。你没有基础,你不懂得,你听经也好,读经也好,往往会曲解经义、误解经义。这个事情自古以来就很多,不只是现在。
  从根本修,古人确确实实,无论在家出家,你想学佛,师父都是从根本教起。我学佛,无论是章嘉大师、李老师、方东美先生,都不跟我说大乘经。方老师是把佛经当作哲学来研究,他重视解门,也是由浅而深,循序而进。但是章嘉大师跟李老师他们是修行人,他们不是世间的学者,重视德行。这两位大德,一个是在家,一个是出家,重视戒律,重视德行,我这才真正受到利益。两位善知识都是以身作则,他们讲得到做得到。我们听在耳里,看在眼里,不能不佩服,跟他们学习。
  我跟章嘉大师三年,跟李老师十年,我的佛学基础十三年,这十三年是受基础教育。小时候对於儒家的教学,只沾了一点边缘。由於时代的变迁,私塾废除了,改成学校,采取西洋教学的方法。私塾的教学重视德行,改成学校,虽然也讲,但是要求没有从前老师那么严格了。我那个时候进学校,学校还有修身课本,有这一门课,修身。我大概只上了一年,到第二年,这个课程改成公民,课程常常改;以后公民又改成社会,公民这个课程名字也没有了。我自己读书亲身经历的,改来改去。
  虽然沾上一点边缘,根不深。亲近李老师的这个十年,李老师非常重视,帮助我们补习,我们真的是到三十出头,才真正下功夫来接受补习教育。老师那个时候常说:「亡羊补牢,还不算晚。」如果没有这个基础,你学的佛法,学多了就变成狂慧,到那个时候,你要发心弘法利生,真的是损己损人。这些全都是事实,我自己亲身经历的。
  我知道教学不容易,我见过老师教学。我跟李老师十年,我看他怎样教学生,学生能够体会到老师那份苦心的实在不多,阳奉阴违,比比皆是。在学校里面,学生舞弊,欺骗老师,这个事情可以说太多太多了。哪个学校没有?哪个班级里头没有?此风不可长。这种风气形成了,现在我听说这个风气演变到无法想像。你到学校念书,用功不用功无所谓,你家里头有钱有势,给老师多送一点礼,你的成绩就优良。你要不给老师送礼,你考得再好,拿不到分数。从前李老师常讲这叫「学店」。
  教育文化事业走到这一个地步,完全破产了,怎么能够说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跟这八个字一百八十度的相违背。教...(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0九卷)  2002/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609》)


...育是从婴孩著手。先天,我们要讲善根福德,可以说今古无殊;无殊,就是没有差异、没有两样。现前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异?后天教育不一样,后天教育可以弥补先天之不足,非常重视。在我们这一生来讲,先天是因,后天是缘,果报的现前,一定是因缘具足,果报才现前。
  我们今天,你仔细观察,我们在这一生当中,缘比不上古人,古人从小就接受道德教育的薰陶。在中国,教小学的这些教材里面,我们能看到现在大家都在读的《弟子规》。陈弘谋,这是清朝的一位大德,他编辑的《五种遗规》,搜集中国古代教育童子的这些教材,搜集得相当丰富,童蒙教学,你看看中国古人怎样教婴儿、教童子。我们一看之后才晓得,我们这一生这个缘断掉了,所以非常不幸。
  我这样的年龄,小时候沾到一点边缘,受私塾的教育。我受私塾教育,实际上只有四个月,时间太少了,以后就改成小学。我最初上的那个小学,那个小学名字现在大概没有了,历史的名称,「短期小学」。实在讲那个时候年龄太小,只有七、八岁,是在农村里面。城市里面有正规的小学,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我们乡下叫短期小学,修学期间大概是两年。但是那个时候的小学对於德育还有,不像从前那么严格了。短期小学课程里头,有「修身」这一门课程,以后我正式上小学,修身这个课程改成「公民」。抗战中期之后,又把公民改成「社会」;好像我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改成社会,二、三年级的时候还念公民。课程常常改,逐渐的把德行教育舍弃,现在完全没有了。
  我们看看今天的社会现象,怵目惊心,但是今天潮流如是,这是果报。从果我们观因,今天的果又是将来的因。所以看看现在这个果,你就能够推断到将来,将来不得了!世间无论是东方、西方,我们接触到许许多多古老的预言,现代的也有不少资讯,都给我们提到世界末日,相信的人不少,多半都讲世界末日是一九九九年、两千年。一九九九年、两千年都平安度过了,於是世间许许多多人对这种古老的预言传说置之度外,不值得采信。可是在一九九九年、两千年,确确实实这个世界上,我所晓得许许多多信仰宗教的信徒虔诚的祈祷。这些祈祷产生了力量,把这个劫难,不是化解,而是推迟延后了。现在大家不相信了,以为这些事荒唐,哪里会有这个事实?为所欲为,敢造恶业,只怕这个灾难真的愈来愈接近。
  我们要怎样救自己?一定要记住李老师往生前的一句话:「世界乱了,诸佛菩萨神仙下凡都救不了。唯一的一条生路,念佛求生净土。」所以我劝大家,不能不发心。要发心,在这一生当中,做这个世间第一...(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一一卷)  2002/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611》)


...们点到了,「用遍出兴,体无来往」,遍是周遍,从体起用,自他受用都是周遍法界。我们看经文,应当怎样来学习。『安住佛国土,出兴一切处』,这是菩萨摩诃萨的境界。试问,我们能不能得到?给诸位说,如果我们有诚意,得诸佛威神加持,我们是可以得到的。
  「佛国土」在什么地方?就在此处。佛是什么意思?佛是觉的意思。国土没有迷悟,迷,它是这个样子;觉,它还是这个样子,所以它没有迷悟,迷悟在人。人要是迷了,这个国土就是五浊恶世;人要是觉了,这个国土就是极乐世界、就是华藏世界。全在迷与悟。如果我们现在住的地方是觉而不迷,那我们就安住在佛国土;如果我们的境界是迷而不觉,那我们是住在五浊恶世、六道轮回。凡圣一念之差,不可以不知道;佛在大乘经论里面常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
  我们昨天晚上参加居士林的除夕晚宴,非常难得,中国佛协刀述仁会长也光临这个宴会。我们看到他的小孙子,给我们表演背诵《论语》、《老子》,表演武术。从这个地方能看出来刀会长的家教,从这个地方我们深深的感激,中国佛协有这样好的一个领导人,实在是难得。一个人看他有没有作为,对社会、对国家、对世界有没有贡献,从哪里看?看他的家庭。儒家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身不修,他就不能齐家;家不齐,他怎么能把国家的事情、社会的事情办好。我们从「齐家」这一点能看出来刀会长的身修、齐家,今天能够担负起中国佛教弘护的大业,这是我们衷心赞佩的。
  佛法不但在中国,在全世界,这半个世纪以来都大幅度的在衰退。衰退的原因在哪里?佛门四众弟子不住佛国土,去住众生国土。众生国土是什么?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是六道众生国土。佛门四众弟子住在这个国土里面,佛教焉能不衰!不但会衰,恐怕佛教再过五十年会在这个世间灭绝,这是一个非常可悲、可怕的事情。我们作佛弟子的人很幸运,我们清醒过来了。你看看刀会长的孙子才八岁,不看电视,读古书。要知道,现在这个社会新闻媒体有严重的问题。
  二、三十年前,那时台湾政府极力提倡「复兴中华文化运动」。当时教育部曾经邀请我在中山堂做过一次讲演,我的讲题是「文化复兴与宗教」。在那段时间,我曾经在方东美老师的家里,遇到教育部三位官员拜访方老师,向方老师请教;政府提倡复兴中华文化,请教方老师指导有什么方法,怎样具体来落实。方生先听了这个话之后,沈默五分钟,面容非常严肃,一句话都不说。五分钟之后他开...(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二五卷)  2002/2/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625》)


净公上人讲修身集第八卷





...学习,这里面有圆满的智慧启发我们,有精细的方法,无论是用在生活上、用在工作上、用在处事待人接物上,都妙不可言,令人叹为观止!又何况到末后,还以善财童子五十三位善友表演给我们看。
  所以我读《华严》之后,我就想到中国儒家有一部《四书》,《四书》是宋朝朱熹编的,朱熹跟佛法缘分也很深,我想他编《四书》的灵感,很可能是得自於《华严经》。为什么?它很像《华严经》。《华严经》有理论,《四书》有理论,《中庸》是讲道理的;《华严》有方法,《四书》里也有方法,《大学》是讲方法的;《华严》有表演,《四书》也有表演,《论语》是孔子表演,也就是说,怎样把理论、方法落实在自己生活上,孔夫子做到了。孔夫子一生所行的那个道理,没有离开《中庸》,我们佛法讲中道,儒家讲《中庸》。夫子一生表现出来的这个方法,没有离开《大学》,三纲八目。三纲就是明德、亲民、止於至善,实在讲就是佛家讲的三学:戒、定、慧。
  你们想想看,明德是定学,亲民是慧学,止於至善是戒学。戒律是定慧的落实,儒家讲的八目。「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安,安而后能得」,这是讲功夫的造诣,然后再讲到这八目。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夫子做到了。这些就是佛法里面所说的,《华严经》上称「文殊菩萨的十波罗蜜,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释迦牟尼佛做给我们看。所以,孟子是贤人,做个榜样给我们看;夫子是圣人,做个榜样,两个人都表演,举这两个例子。所以他那个编辑跟《华严经》可以说是一模一样,所以我很怀疑是朱夫子从《华严经》上得到的灵感、得到的启示,编这一部《四书》,这是儒家的精华。《华严》是佛法的精华,《四书》是儒家的精华,不能不重视,不能不在这下功夫。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三八卷)  2002/3/9  澳洲净宗学会  档名:12-17-0638
  诸位同学,请看「如来现相品」,精进力菩萨偈第九首:
  【毗卢遮那佛,愿力周法界,一切国土中,恒转无上轮。】
  这还是赞叹佛神变自在的德能,前面第八首讲的是「毛孔广容」,这一首讲的是「愿能普遍」。毗卢遮那是法身佛,是十方三世一切佛的理体,像现在哲学里面所讲的宇宙万有的本体。一般世人对於宇宙的观察,我们常常讲宇宙观跟人生观,对宇宙的看法、对人生的看法,把人生跟宇宙分开了,所以实际的这个真相很不容易明了。人生的问题、...(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三七卷)  2002/03/09  澳洲净宗学会  档名:12-17-0637》)


...》里面所讲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我在讲席里面也常常提到,真正能够救这个世界众生的人有两种人,一个是国家的领导人,一个是电视广播的主持人,这两种人有能力挽救世界,也有能力毁灭世界,都在他一念之间。为什么?「缘」操纵在他手上。我们佛法讲缘,世间人讲权,大权操在他手上,吉凶祸福那就看他念头怎么转了。他的念头要是转成念念为整个地球村著想,天下太平,人民幸福;如果念念为自己家里著想,不考量到别人,灾祸临头,当然要起冲突。冲突的根本原因我们要知道,国际之间的冲突,起因在哪里?起因在家庭。夫妻冲突、父子冲突、兄弟冲突、族人冲突,再发展到社会的冲突、国家的冲突,这还得了吗?这是从形迹上来看。如果更深入一层的观察,冲突的起因根源在哪里?根源在自己。真正的根就是自己本性与习性的冲突,这才是根源。《三字经》上头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本性!本性是至善纯善,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善恶的善是习性,习性跟本性的冲突,这个麻烦大了!
  儒跟佛知道这个病根,孔老夫子跟释迦牟尼佛就像一个高明的大夫一样,为我们这些芸芸众生治病,他把病根找到了,知道这个根源是本性跟习性的冲突。所以他们教导的这个方法,是从诚意、正心、修身,从这个地方下手。但是要怎样诚意?必须要把烦恼断掉。格物是断烦恼障,致知是断所知障。格物是什么?物是物欲,你对於一切物质享受的欲望,你要懂得控制,不能放纵,一放纵很难收回来。所以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你要能断,你要有能力控制住,不让它泛滥,这是格物。致知是求真实智慧,破所知障,换句话说,致知里面它教学的内容,对於宇宙人生真相你要明了。烦恼断了或者是完全控制住,智慧现前,你的意才诚,心定了。那个诚意就是这个地方讲的三昧,诚意达到极处就是普贤三昧。正心是什么?我们现在念这一段就是正心,正心是诚意的起用。
  佛法讲菩提心,菩提心有体有用,体是什么?佛在经上讲至诚心,你看看跟孔老夫子讲的诚意是一样的!儒讲正心,佛法里面讲菩提心的自受用,深心;他受用,大悲心,深心跟大悲心儒家讲一个正心。自受用好德好善,利己利人,这是正心。然后才谈到身修,自身的冲突没有了,换句话说,本性跟习性通了,没有障碍了。本性是善的,习性也善,善恶的善跟本善的善能相应。我们本身,现在讲是心里面的矛盾没有了,身心安乐,你在生活里面自自然然就是自在随缘。我们今天总结佛法的教诲,里面有「看破、放下、自在、随...(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五八卷)  2002/3/2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658》)


...我们看到一篇论文,后面他都列出他的参考书目,他参考多少种书,完成他这一份著作。
  我们再看看古人,大家最熟悉的叫《四书》,《四书》有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你们看看,他后面有没有附什么参考书目?没有。你再看看,释迦牟尼佛讲的这些经典,哪部经典后头他列入了参考书目?也没有。再看看,古大德他们学习的心得报告,他们一些著作,中国佛法里头都说论注,所谓「论」是离开经文,论述其中的微言大义;「注」则是注解,依照经文一句一段来加以解说。他们也没有参考书目。
  由此可知,古人用的是真功夫,是从自性里头流露出来的,是真正的自己心得报告。现在的注疏不是从心得,这是你修学心有所得。此地讲的得,你看看,「一一各得」。现在所写的论文报告,它不是心得,是搜集别人的资料重新加以组合,搞一样东西出来。那就看他组合的漂不漂亮,组合的技巧与自己的性德不相干,与自己的悟处也不相干,这就不是真学问。所以儒佛,这是圣贤人,他们的学问才是实学,真真实实的学问,这样才得无碍辩才。末后一句:
  【世界海微尘数修行海云。】
  前头也是这样贯,「其诸菩萨,一一各得世界海微尘数修行海云」。这个地方的「修行」,就是儒家讲的修身。「修行」这两个字,我们要认识清楚。行是说的行为,行为与性体、性德相应的,这个行为是正确的;与性体、性德相违背的,这个行为是错误。
  这个「行」怎么修?与性德相应的要怎样保持,发扬光大?与性德相违背的要如何把它改正?所谓修是修正。哪些是性德本有的?儒家跟我们讲,「伦常」是性德本有的;佛法里面给我们讲,「十善」是性德本有的。因此,我们起心动念与十善相应的,这是善的、是好的。我们要怎样保持?怎样把它发扬光大?与十善相违背的,「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瞋、痴」,这是与性德相违背的,如何把它修正过来,这叫「修行」。
  所以行为无量无边,包括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性德不相应的,你发现了,就叫做觉悟。知道错了,这是觉悟。把错误改正过来就叫修行,所谓悟后起修。你根本不知道你自己的错在哪里,你怎么修法?所以修行一定要自己知道错在哪里,把它修正过来。
  善恶、邪正的标准在哪里?儒家所讲的「礼」,是儒家修行的标准;佛法所说的「戒」,是佛家修行的标准。佛经里头所以分为三藏,「经、律、论」三藏,「律藏」就是标准。我们对世出世间一切法,对人对事对物,...(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六二卷)  2002/4/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662》)


...
  这个「行」怎么修?与性德相应的要怎样保持,发扬光大?与性德相违背的要如何把它改正?所谓修是修正。哪些是性德本有的?儒家跟我们讲,「伦常」是性德本有的;佛法里面给我们讲,「十善」是性德本有的。因此,我们起心动念与十善相应的,这是善的、是好的。我们要怎样保持?怎样把它发扬光大?与十善相违背的,「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瞋、痴」,这是与性德相违背的,如何把它修正过来,这叫「修行」。
  所以行为无量无边,包括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性德不相应的,你发现了,就叫做觉悟。知道错了,这是觉悟。把错误改正过来就叫修行,所谓悟后起修。你根本不知道你自己的错在哪里,你怎么修法?所以修行一定要自己知道错在哪里,把它修正过来。
  善恶、邪正的标准在哪里?儒家所讲的「礼」,是儒家修行的标准;佛法所说的「戒」,是佛家修行的标准。佛经里头所以分为三藏,「经、律、论」三藏,「律藏」就是标准。我们对世出世间一切法,对人对事对物,善恶、邪正的标准都要依戒律。佛弟子一般也分为两大类,在家弟子一般随顺佛陀教诲,把佛陀的教诲落实在自己日常生活当中,也同儒家一样真正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平是平等对待;平等对待,果就是全世界一切众生和睦相处。佛亦如是。
  佛另外一类弟子是出家的,出家弟子是传法的弟子,出家弟子的使命就是两句话,「续佛慧命,弘法利生」,这是出家人。因此,「续佛慧命,弘法利生」要求的标准,就比在家弟子要高得多。为什么?因为你要为社会大众做表率、做模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佛菩萨教化众生,慈悲到极处。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同时两尊佛出世,释迦牟尼佛示现的是出家佛,维摩居士示现的是在家佛,两个都是佛,一个是做出家人的榜样,一个是做在家人的榜样,我们学佛的人不能不知道。《大方广佛华严经》称为大不思议经,《维摩诘所说经》称为小不思议经。你们看看,古大德对於这位在家佛的尊重。由这些称谓上,我们可以能够体会得到,都是入不思议境界。
  佛法是师道,尊师重道。今天有许许多多同修常常在一起谈到「怎样振兴佛法」,许多人从办学这个方向来走,这是正确的。但是办学如果办像现在社会一般的学校,这不能振兴佛法。要怎样才能振兴佛法?要依教修行。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广修供养」,法供养里头第一句就是说「如教修行供养」。如教是遵著佛陀的教诲,依佛...(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六二卷)  2002/4/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662》)


...假、去旅游,没有过。所看到、所听到的,都是到处教化众生,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不疲不厌,经上常讲「无有疲厌」。所以释迦牟尼佛被人尊称为「天人师」,天上人间的好老师,我们跟他学的人自称为弟子。
  你从这个称呼上,你就能体会众生跟佛是什么关系?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只有在教育里头,所以佛法是教育,不是宗教。诸位一定要搞清楚、要搞明白,我们跟佛是师生关系。我们称释迦牟尼佛称作「本师」,这是佛教。佛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觉悟,教是教学、是教育;如果用现代的话白话来翻译,佛教是觉悟的教育、觉悟的教学。这种觉悟的教育,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我们称他为根本的老师,称「本师释迦牟尼佛」。宗教里头没有这种称呼,学校里面才有这个称呼,他是我们的本师,我们要搞清楚、要搞明白。
  我们千万不能把释迦牟尼佛、把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普贤、弥勒菩萨当作神明去看待,那就错了,那就变成宗教。我们弟子供奉老师的形像,这是纪念,念念不忘老师的教诲,我们供奉是这个意思。看到形像,听到名号,就想到老师对我们的教训。你看这个意思多好多深,我们不能不知道。如果连这些都搞不清楚,谈不上修行。「修行」这两个字,比儒家讲的「修身」意思要广要深;因为行包括身心各个方面,讲修身不能包括心理,讲修行全部都包括到了。
  在我们现前这个世间,现前这个社会,我们一定要知道现在社会大众得的是什么病,得应病与药,药到病除,才能见到功效。现在社会大众的病非常严重,史无前例,在历史上找不到。过去中国、外国的历史,没有记载过这么严重的病。这个病况,你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你才能想得出一套治病的方法。但是这里头也有陀罗尼,就是总纲领、总原则。总纲领、总原则是什么?是教学。教学的内容一定要针对现前的根机,现前的人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模糊不清楚,误会尤其最严重,这里头的因素非常复杂,都要清楚,都要明了,你的善巧方便才能产生效果。
  目前社会上学校很多,谈到教育,大家都知道现在的教育很发达,各种科系人才辈出,怎么能说没有教育?是没错,教育是办得很好,但是这里面缺乏人文的教育。他受过高等教育,拿到博士学位、硕士学位,不会做人;不知道孝养父母,不知道尊师重道,不懂得伦常的大道,不懂得什么叫道德,这个问题严重!他学了一些高等的科学技术,这些科学技术虽然能带给大众一些利益。但是我们仔细想想,社会大众付出多少代价才得到这一点享受?细心去思惟,得不偿失!
  科技是发达,我们得来的是什...(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六二卷)  2002/4/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662》)


...习性跟自己的本性愈来愈远了,这是第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我的习性跟你的习性不一样,跟他的习性也不一样,愈来愈远。这个愈远是愈来愈自私,愈来愈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这还得了!用什么方法回归到自性,回归到性德?教学。「苟不教,性乃迁」,如果你不教,习性愈来愈远,到最后没有法子收拾。一定要教。
  世出世间大圣大贤出现在这个世间,就为一桩事情,《法华经》上讲释迦牟尼佛出现在这个世间,只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世间。这一大事因缘是什么?教化众生。四弘誓愿头一句,「众生无边誓愿度」,就为这么一桩事情而来的。断烦恼、学法门、成佛道,那都是度众生的手段、方式,离开这三个重要的方式、手段,你就没有法子度众生。所以他们的示现都是教学。你看孔老夫子示现的,教学!释迦牟尼佛示现的,教学!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天天教。教你怎样跟别人相处,这属於伦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怎样与自然环境相处,我们讲与一切动物相处,与一切植物相处,与山河大地相处;怎样与天地鬼神相处,教我们这些东西。我们真搞清楚、搞明白了,宇宙和平!宇宙和平了,我们地球当然安定,还会有事情吗?
  你看看,他教育的目标、教育的理念,从哪个地方落实?从修身。儒家讲修身,佛法也讲修身。你看看,佛家讲的「断烦恼、学法门、成佛道」,从修身;儒家是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个世界,无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你仔细去观察,他们的古圣先贤教化众生,目标相同,理念相同,方法那些原理原则也相同。不同的是因为他所教学的对象文化不相同、嗜好不相同、习染不相同,因此他教学的手段、方法不一样,教学的内容不一样。不一样里头,有一个相同的,「平等、慈悲」是相同的。
  你看看基督教、天主教、犹太教,我说他们三个教是一家人。一家人里头分了三个派,犹太教遵从上帝,我们讲皇上那一派;天主教遵奉玛丽亚,圣母玛丽亚,皇后那一派;基督教遵奉耶稣,太子那一派的。他们一家分这三派。他们的经典,犹太教所依的经典是《旧约全书》,天主教新旧约都学,基督教专门修《新约全书》;但是这三教里头共同的「神爱世人」,这是共同的。如果我们能把「神爱世人」这一句参透了,神怎么爱世人?神如何爱世人?神爱世人一定要神的信徒、神的子民,也就是讲教徒,信教的教徒,把「神爱世人」落实在自己的身上,发扬光大。我是个基督徒,我要爱世人;我是个天主教徒,我要爱世人;我是一个犹太教徒,我要爱世人,代表上帝爱世人。
  同样道理,在佛教里面,佛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悲就是爱。佛菩萨慈悲如何落...(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六七卷)  2002/4/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667》)


...觉,了解这个私心,念念私心为自己,这是害了自己,绝对不是利益自己。明白这个道理是觉悟,把自私自利放下、舍弃,这叫功夫。智慧现前了,得自在安乐,法喜充满,这是得,功德。功德前面一定是觉,那个觉是智慧。你要不觉,你决定不肯放下。放下是功,放下之后有德(得),你得自在安乐,你得法喜充满,你得智慧明了。你不修功,哪来的德?所以世间人学佛,绝大多数学佛的,他修福德,他不修功德。修福德就是他自私自利没有放下。修功德,自私自利完全放下了。放下自私自利是功德,没有我,不再为我了。还有丝毫为我,都是福德,都不是功德。
  佛在《十善业道经》上讲得好,佛教我们「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夹杂」,这个善法是功德。如果还有「毫分不善夹杂」,他所修的是福德,福德是六道里面我们常讲世间有漏福报。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讲,「此事福不能救」,此事是讲的生死大事,了生死出轮回的大事,再大的福报都没有用,没有办法帮助你了生死出轮回。什么有用?功德有用。功德跟福德一定要辨别清楚,功德生智慧!
  下面讲,『功德智海光明』,「光明」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是讲的影响力。你看看你有道德,你有智慧,无论你自己修身养性或者教化众生,你都产生影响力,你的德愈高,你的智愈大,你影响的面就愈广,你影响的程度就愈深,这是「光明遍照」之意,这是真的。德行、智慧,实在讲佛菩萨都做榜样给我们看,表演给我们看。我们读印光法师的传记,这是我们净土宗最近的一代祖师,现在很多人知道,他是西方世界大势至菩萨化身来的,完全是示现,表演给我们看。年轻初学佛跟我们一样,好像凡夫,他一生就是做积功累德的事情,持戒念佛,到七十岁,这个效果做出来了,一般人看到了。
  你看看他的光明,老人住的房子,在从前老的寺院里头有跳蚤、有苍蝇蚊子,生虱子。他的侍者要把这些东西赶掉,老和尚说不必,我的德行不够,我的德行够会感化它。到印光法师七十岁的时候,他这个房间你们去找,一个也找不到,真的,它搬家了、搬走了,这是示现给我们看的。道德之光感动这些小动物,这个就是「光明遍照」的意思,小动物,印光法师住的地方统统搬家搬走了,不可思议。我们今天还有这些东西来找我们麻烦,我们的德行不够!我们要加紧努力来修,到我们德行有一定的程度了、有那么大了,小动物全部感动,所以蚊虫蚂蚁可以跟我们共同生活,互不干扰。我们照顾它,它也会照顾我们,和睦相处,平等对待...(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七四卷)  2002/4/1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674》)


...送给这个图书馆。在当时开幕的时候,我送的这些书是占他书库里头五分之一,你就想到我很喜欢书,我没有其他的嗜好,一生都是在求学。什么原因?早年失学,知道失学的痛苦,失学的滋味。我需要补习,这么多老师免费来指导我,我怎么不欢喜,求之不得,都是那么热心的帮助我。所以这个世界的苦乐是我们自己善恶业力造成的,我们自己一定要知道。
  人不能不诚实,这是最重要的。所以很多人问我,修行从哪里修行起?司马光讲得好,司马光是虔诚的佛教徒,「从不妄语始」。他自己真的做了社会大众的榜样,一生不妄语,「事无不可告人言」,你说他的心胸多自在、多舒畅。一生没有一桩事情不可以告人的,不能告人的当然就不是好事。一生没有做过一桩事情不可以告人的,做好事,做善事,从来没有做过一桩对不起社会,对不起众生的事情。修行要从这个地方下手,你才会有成就,你才会有感应。大乘经卷一展开,我常讲字字句句无量义,你才能够看得见。
  世界有成就,个人也有成就,你家庭有成就,事业有成就,你要懂得成就的原因,因缘果报。我们世间谚语常讲,「人要有良心」;王阳明的学说「致良知」;佛法里面讲的「菩提心」;《大学》里面讲的「诚意正心」,然后才能够「修身齐家治国」。你的意不诚、心不正,善因善果就没有了,你所造的是恶因,所感到的是恶报。书要读,特别是要抓紧时间勤苦的去读,要读古书,要读圣贤书,你才能开智慧。
  娑婆堪忍,跟极乐、跟华藏真的是强烈的对比。注解里面又说,「华藏世界从无为起,同於真极,不可破坏」。跟我们娑婆世界不一样,娑婆世界是一切众生善恶业变现出来的,所以这个世间依报环境是苦乐交杂,正报的环境是忧喜掺杂。佛在经上常讲,这个人间是苦多乐少,现在生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苦是愈来愈多,乐愈来愈少。世间五欲六尘之乐,那不是真乐,那是坏苦,我们一般讲苦中作乐,不是真乐。真乐有没有?有,不多见。真乐是真正修行人,远离城市能得一点清净乐,这种人不多,少数。但是他们所修行的功德,我们都沾他的光,为什么?这个世界善恶混杂、苦乐混杂,如果没有这些人修善业,这个世界会毁灭,它是业力现的!华藏不是业力现的,华藏是从无为现的,跟极乐世界一样,极乐世界是净业现的。
  无为无生灭,有为有生灭,什么叫有为?我们众生有念头,念头有生有灭,这是有为的根。经上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的心是生灭心,所变现的境界是生灭的境界,相随心转。生灭心变现生灭的...(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七七卷)  2002/4/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677》)


...及。唯上上根人与下愚最容易成就,这种人在世间也不多。虽然讲的是下愚,我们知道过去生中他的底子也非常深厚,绝对不是偶然的。所以我们帮助别人要懂得观机,但是这里头最重要的,要知道自己的根机。人贵自知之明,自知之明莫甚於此。自己晓得自己的根机,自己要如何帮助自己在这一生当中稳稳当当的成就。
  修学的方法、契入的境界,别人不了解你,但是高人了解你。他的境界比你高,他的功夫比你深,他能看得出来;跟你功夫程度相等,有时候也能觉察到你。但是功夫在你之下,不如你的,他对你决定不了解。你自己如何能够不受影响,这一点是这一生当中成败的关键。这里头显示出自知之明,换句话说,你在境界里头自己能做得了主,自知有这个好处。没有自知之明,你在这个境界做不了主,你的心、你的行会随著境界在动,那个不是随缘,那是你的心被境转,这个错了。随缘是怎么样?方式随缘,佛法里面讲方便随缘,善巧方便随缘,自己的心行如如不动,信愿解行一丝毫没有受动摇,这成!我们修行,这是我常常讲,到底修什么?到底行什么?行门里头最重要的是掌握到纲领,儒家的纲领就在《大学》,三纲八目;三纲是「明德、亲民、止於至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你要掌握到。佛法修行我们也要把纲领找到,找到纲领之后,怎样去落实?落实在依教奉行。
  我们这么多年来把纲领找到了,「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菩提心,大菩提心。起心动念不离这十个字,一定与这十个字相应,这是佛心、菩萨心。我们的生活行动纲领,「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落实在哪里?落实在五个科目。净宗学会成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樓主| 發表於 2023-12-23 18:12:38 | 只看該作者
我们订了五个科目:净业三福、六和敬、三学、六度、普贤十愿,就是修这个,没有别的。虽然是五个科目,五个科目已经把整个佛法都包括在其中,认真努力去修学。修什么?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定要与这个纲领、与这五个科目相应,不能违背;违背,那自己要晓得,来生来世还要继续搞六道轮回。六道是险道,谁能保证来生还能得人身?还能继续修行?没有人能保证。权教菩萨、阿罗汉都保不住,所以他退转。我们有能力能保证吗?人不能自欺,人最可怕的是自欺,欺人还是其次,最可怕的是自己欺骗自己。自己欺骗自己,他怎么能不欺骗别人?所以他欺人是正常的。菩萨不会欺人,为什么?他觉悟了,他不自欺。不自欺而后能不欺人,一定的道理。我们要成就自己的真正的德行,首先要做到不自欺,然后自自然然不会欺骗别...(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八八卷)  2002/4/29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688》)


净公上人讲修身集第九卷





...得好:「思无邪」。娱乐里面如何能保持大众的正知正见,不至於在狂欢娱乐里面让大众产生邪知邪见,那就错了!所以夫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三个字,可以做为这个世间,这是文化,超越国家界线、超越族群、超越宗教,永恒不变的文艺、娱乐最高的指导原则。
  娱乐是值得提倡,最重要的是要掌握住这个原则。能掌握得住,那是成功的,在佛法里面讲无量功德。为什么?令一切众生乐欲里面没有烦恼、没有障碍。障碍就是烦恼,障碍就是重大代价的付出。我们要问,诸佛如来、法身菩萨有没有娱乐?有,而且经常不断,何以见得?诸位从中国敦煌、云岗许许多多石窟里面你去看,佛在讲经,菩萨们在聚会,天乐迎空,天女散花、舞蹈,现在讲这是娱乐表演的节目,穿插在大会聚会当中来助兴。经书里面记载的那就太多了,他们把它画出来,用塑造、浮雕把它显现出来。每一次聚会、哪一次聚会离开这些娱乐节目?没有。这些娱乐节目又能令这些菩萨们助长定慧,这了不起!凡夫聚会里头穿插这些节目,增长邪思;佛菩萨穿插这些娱乐节目,增长定慧,不同的就在此地。所以从前,那是古圣先王,古时候那些国家领导人、作帝王的,他们有智慧、有学问、有善巧方便,真正能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世界和平,那个平是和平,我们中国人讲天下太平。
  现在许许多多国家领导人,可以说是忙於日常的事务;我们很清楚的理解,现在做国家领导人跟从前的帝王相比,现在他们的工作量要超过从前几十倍都不止。忙於应付这些事件,把教化众生这桩事情疏忽了,这是非常非常之可惜。真正有智慧、有德行的领导人,实际做起来并不难,底下可以专设一个机构来处理这些事情。他只要把握著原则,让一些专家学者来研究:如何能够安定社会、净化人心,寓教於乐,娱乐的节目就是教育。中国古代确确实实是遵守孔老夫子所讲的文艺娱乐的总纲领、总原则:「思无邪」。所以从前那些文人、学者编写剧本,指导这些演艺人员表演,剧本里面的内容是什么?总不外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我们过去年轻的时候常常听老人说,中国的戏剧无论是京剧或者是地方戏,这个戏剧内容总不外「忠孝节义」这四个字,而且结局决定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总是重视提倡因果的教育。因为在那个时候学校不普遍,怎样教化众生?就是用戏剧、歌舞。许多歌词都是一些专家学者们写作的,都能遵守这一个道德的传统,念念不忘,对整个社会大众劝善规过。填写歌词的人、...(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八九卷)  2002/4/30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689》)


...间法怎么样贯通?「至诚感通」,我这一生得受用。李老师传给我的是「至诚感通」,一句话一生受用不尽。问题是你懂不懂?你会不会修?
  诸位同学,学佛的人都要做早晚课,早晚课的意义我也讲过很多遍,早课是提醒自己,我们净宗早课选读的经文是四十八愿。为什么要选这段文?契现代人的根机,每天早晨念一遍想想,阿弥陀佛存的是什么心?阿弥陀佛立的是什么愿?我要把阿弥陀佛的心愿变成自己的心愿,这个早课就有功德。晚课是反省、是忏悔,我今天从早到晚起心动念有没有违背佛陀的教诲?我起心动念跟四十八愿相应不相应?相应就正确的,我确实随顺佛陀教诲,放弃自己的成见。如果对一切人事物还是用自己烦恼习气,把经典上教训忘得一干二净,我们早晚课不就白做了?这样做早晚课实实在在讲不如拜佛,早晨拜佛拜一个半钟点,晚上拜佛拜一个半钟点,不如拜佛!一个半钟点,我们一般的速度,我的速度拜三百拜,无论在家出家的同学都可以这样做。
  拜佛的时候什么都不要想,就想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拜佛也是很好的运动,对於身心健康都有帮助。这一个半钟点心清净,什么都不想,什么都放下,修清净心。拜佛的时候,每一个动作都如法、都做到,这是恭敬,也是养身,修身,身要运动,你身体会好;心清净,身体运动,比做其他的运动要殊胜。你看看许许多多修行人,到八、九十岁身体很健康,什么原因?拜佛。早晚课里头读诵的经文是提醒你,是叫你忏悔,是叫你反省的,那个功德很大,帮助你提早契入佛的境界。从拜佛这个方法能契入境界,比较慢一点。这个方法是从前李老师教给我的,他说:你专门用拜佛、念佛这个方法,譬如十年你才能够得到一心,你才能入这个境界,如果加上经教不断的提醒,天天你知道忏悔,你五年就能契入。我听了明白了,早晚课是这么个意思。你要不认真做,敷衍塞责,有形式没有内容,你一生都不能成就。自己不能成就,那就罢了,你还造著很重的罪业。什么罪业?你叫别人看到之后,对佛教产生疑惑,失去信心,伤害别人的法身慧命,这个罪过重!古人讲「地狱门前僧道多」,原因在此地。
  因为我修得不好,让别人看到,「你看看学佛的人,学佛的人是这样子!这个佛是迷信,这个佛是欺骗人的,这个佛是不能学的。」有形无形让别人批评你,批评你不要紧,他批评佛教,你把佛教形象破坏了。你要是认真的做,三种效果都收到,刚才讲财用不缺,不需要多,不缺乏,智慧增长,健康长寿,别人一看你这个形象,对你就起恭敬心。...(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九三卷)  2002/5/3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693》)


...以我年轻的时候很多人说我是书呆子,不知道去玩乐。朋友邀请我,我都是推辞,我没有时间,没有本钱。别人敢借钱,我不敢借钱,一生守本分。绝对不会伸手向人家要一分钱,我也绝对不会求人家帮助,我有这个骨气,才有今天这点成就。
  儒、佛,世出世间法,成就得力在定。儒家的三纲,这是它的陀罗尼。三纲下面列的是八目,三纲底下头一句「知止而后有定」。知止是什么?知止是知足,知道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那个知是智慧。心是定的,不会受外面的诱惑,不会受境界的动摇。别人对我一点点的恩德,我一生念念不忘;别人对我什么样的怨恨,我一点都不放在心里。中国古人说:「受人滴水之恩,常思涌泉为报」,知恩报恩,这是人。不知恩德,不晓得报恩,实在讲连有些畜生都不如,畜生当中有不少懂得知恩报恩的。一个人要成就不能靠别人,百分之八十要靠自己;别人给我们的增上缘,百分之二十而已。他指路,他指路路是自己走,别人没有办法代我们走。学要自己勤奋用功,最重要的是德行。「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有得」,这是真正的陀罗尼力,这个力量然后你才能够落实到修持功夫上。修持功夫儒家的纲领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这是儒家教育的陀罗陀,儒家教学的总纲领、总原则。佛法的教学,它的总纲领是发菩提心,这是总纲领。菩提心跟儒家讲的三纲没有两样,菩提心是真正觉悟了。《观无量寿佛经》上讲菩提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深心是好德、好善,我们有没有这个心?
  我从小多少有这么一点点,就是这一点点好善好德,才没有被花花世界诱惑,才没有被这个环境动摇,我还能把握得住。回向发愿心,那完全是利益众生。一生从思想见解到言语造作,总是希望能帮助众生觉悟,能给众生做一个好的样子。孔孟如是,佛菩萨亦如是。我劝导同学们,你们自己起心动念一切行为要常常回光返照,「我这个样子,整个社会人都像这个样子,好不好?可不可以?」如果你有良心觉得这个不可以,不可以我们就不能想,我们就不能做;如果觉得可以,对整个社会这个样子是可以、是好的,我们应当想、应当做,这是良心。圣人教导我们,给了我们一个标准,儒家的标准:伦常八德。五常:仁义礼智信。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另外一个说法,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两种讲法都行。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能不能符合这个标准?佛法的标准是十善五戒,这是通世出世间法,佛法修学的大根大本:十善、...(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九五卷)  2002/5/4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695》)


...得它所讲的是国民党,国民党在去年选举惨败之后,从这个预言里面来说,它不可能再起来了,它的运已经终结。所以很多预言不知道讲的是哪一方面,如果讲世界末日是两千年的话,要是从伦理道德上来讲,真的是终了。我们晓得人把人道舍弃了,这是真正大劫难,非常明显的看出来。
  世界的动乱,许多人在研究怎么样消除世界的冲突?世界的冲突起因在什么地方?起因在家庭。中国古人所讲「家和万事兴」,现在我们看看这个世间,许许多多家庭不和,夫妻不和,父子不和,兄弟不和,亲戚朋友不和。再看看社会上,领导跟被领导不和,老板跟员工不和,这还得了吗?所以这个社会上生活的人没有安全感,无所适从,没有依靠。我这个说法非常现实,今天社会离婚率太高,超过一半以上。犯罪率太高了,过去不要说太远,半个世纪之前、五十年前,犯罪率比现在少得很多;再往前推半个世纪,一百年前,犯罪率就更少了。民众还可以说得上安居乐业,安居乐业的比比皆是,我们都能看得到。现在社会上没有了,表面上好像很安,他心里不安,有恐惧、有忧虑,这是很严重的灾难。那儒家讲的呢?按照儒家讲,那个因还要深。我们刚才只讲到家庭,家不齐,国当然就不治,天下就不太平。齐家前面是什么?修身!由此可知,这个冲突、灾难真正的根源是自己的身,身之不修,那还得了!
  现在几个人讲修身?修身要诚意,几个人今天有诚意?举世之人已经非常习惯欺骗,你要不知道欺骗人,这个社会上说你是个大傻瓜,你不适合生存,不适合这个时代。想种种方法,处心积虑损人利己。这不是末日的起端吗?末日的开端!要诚意一定要格物致知,这佛法讲的,你要断烦恼障、你要断所知障。诚意就是佛家讲的菩提心,你然后才能修身。所以我们本身的冲突,本身冲突我也跟一些人谈过,这是什么?本性跟习性的冲突,在佛法里面讲自性跟烦恼的冲突。烦恼很多,佛家归为三大类: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与真如本性、自性清净心的冲突。这个讲得很深,用儒家来解释,比较浅显好懂。我们的本性,古人教童蒙,四、五岁的小朋友,教他念《三字经》。《三字经》头一句,「人之初,性本善」,那一个「性」,性本善这个「性」,跟佛法里面讲的真如本性是非常接近的。我的看法是一个意思,真如本性。真如本性一切众生的都是相同的,无差别。诸佛如来的本性跟我们自己的本性是一个性,跟一切畜生的本性、跟一切饿鬼的本性、跟一切地狱的本性是一个性,一点差别都没有。
  自性里头具足圆满智慧,具足圆满的德能、相好。为什么会搞成六道这么大的差别?「习相远」,习性。无始劫以来你所染的习气,染上习气把自己的本性迷了,你迷失了,本性没有了。今天你讲的善,那个善是习性,诸位要晓得,那不是「性本善」的善,那是善恶的善。善恶的善是第二义,在佛法里讲第二义;性本善那个善是第一义,那是纯净纯善,是法身菩萨的境界,不是凡夫,十法界里头没有。迷失了本善,现在我们落在善恶这些理念里面,这是习惯...(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0四卷)  2002/5/9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12-17-0704》)


...健康长寿,百病不生,佛法里头真有好东西,真正有珍宝。
  富贵不值得羡慕,你细心去观察,富贵人生活得不自在,生活得很苦。你要是问,他怎么苦?头一个他不自由,不自由很苦。出来、出去要好多保镖,这就是他痛苦的事情。哪有我们随便哪里去游玩,到处都没有障碍。那个富贵人不行。饮食哪有我们那么随便?他怕人下毒,天天都在防范,你说这个精神压力多重!日常的事务很多,工作的压力很重,精神方面压力我们就更不必说了,患得患失,操心的事情太多。他的心操劳、忧虑,哪有贫穷人那么自在!贫穷人只要三餐吃得饱,衣服穿得暖,有个小房子可以遮蔽风雨,逍遥自在。
  所以人生要懂得享受。你看看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有道德、有学问、很有能力的这种人,他一生不做官,他住在乡下,有几亩田自己耕种,能够维持最低的生活,读书。与有学问、有道德的这些人交朋友,快乐无比!历史上讲隐逸、隐士。他不是没有能力、不是没有学问,他真有,不愿意做官,太操心了,请他去做他都不干。他那个生活,那真正叫天人神仙生活,往来的都是读书人,都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凡是这些人,大概与佛与道都有很深的缘分,道士、出家的法师跟他们做朋友,常常在一块讨论佛法、讨论道德,修身养性,过的是真正叫神仙生活。这是懂得人生,有智慧,我们一般人讲脱俗,超脱了尘俗。
  所以我们看这一首偈,虽然说的是诸佛菩萨,我们读了之后,如何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给我们一些什么启示,我们懂得应该怎样过日子。
  修行比什么都重要,修是修正我们错误的思想、见解、言语、行为,行门再多,总不外乎这四大类。思想、见解、言语、行为这四种发现有错误,赶快把它修正过来。有很多人不知道错误,我再给你一个提示,凡是自私自利的就是错误的,凡是损害社会、别人的,决定是错误的。利益社会众生的是正确的,是佛菩萨的行为,利益别人的是善行,是正确的。用这个标准,你时时刻刻检点自己,天天改过,天天自新,三年你的业障就消除了,你的福慧就增长。这是讲真正用功,勇猛精进,三年效果就卓著。像我们这种普普通通的人,我前面跟大家讲我十年,十年才看到明显的效果,那就是相貌、体质变了,愈变愈殊胜。再看底下一首,第六首:
  【有名种种宝光明。或名等音焰眼藏。离尘光明及贤劫。此清净劫摄一切。】
  这一首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讲,「列诸劫名,染净相摄」。清凉注得很好,这个经文也不难懂。举出劫的名称,『有名种种宝光明...(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五五卷)  2002/6/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755》)


...慨!所以仔细观察,无不是动力在支持。
  『佛号日曜根』,曜是照耀,日是太阳;「日曜根」也是象徵著光明遍照。佛教众生,总离不开智慧,就是在福德这一边,也是以智慧为体。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接著看上面第十六层佛刹:
  【此上过佛刹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光明显现,佛号身光普照。】
  世界名号跟佛的德号含义都很深,很值得我们学习。『光明显现』,这是世界的名号,我们能够体会到这个世界美好。光明是智慧,显现是非常明显的,没有丝毫隐晦,展现在大众的面前。这个世界的居民,这个世界上的各行各业,当然都是接受佛菩萨教诲薰陶,才有这么好的成就。我们从佛的德号就了解,这其中的因果何以这样的殊胜。『佛号身光普照』。这是我们今天不能不觉悟。我们希望这个世界好,和平安定、繁荣兴旺,像我们在这个经上看到许许多多诸佛刹土,他们的世界充满了真善美慧。不但是伦理道德完备,科学技术也发达;伦理道德跟科学技术相辅相成,众生只得科学技术的利,没有科技的弊害,那要靠什么?「身光普照」。
  学习、修行要从自己本身下手,儒家讲得好「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是修正、是修理,我们这个身有毛病,要把这些毛病统统修正过来。果然修正了,这身就放光。佛家讲放光,练气功的人说这个身有气。中国人习惯也讲气氛,西方人讲磁场,磁场就是放光。身要怎么修?修身要正心,你的心要正。心如何能得到正?心正在诚意,你的意要诚。怎么样才能做到诚意?儒教导我们,意诚在格物,在致知;致知就是我们佛家讲的开悟。如何能使我们开悟?「致知在格物」。所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的根本。圣人的教诲!什么是格物?物是物欲,就是你的欲望,我们今天讲的物质生活的欲望、精神生活的欲望。这个欲望要控制,欲望不能放纵。一放纵,你的智慧没有了,你的诚意正心全都没有了,根坏掉了。所以物质精神的享受,这不能够少的,适可而止,这是智慧。享受要提升,这是一桩好事情,但是,不是我个人提升,我要如何帮助整个社会全面提升?这是圣贤人。
  换句话说,真正大圣大贤,他绝对不去过那种特权生活,他一定过著大众化的生活。你看孔老夫子一生平民化,释迦牟尼佛一生托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他要跟社会最贫苦的人打成一片,不过特权生活,这是圣贤人的教育。在新加坡,诸位知道许哲,许哲的一生过的是圣贤生活。她不是没有能力提高自己的生活享受,她有能力。我们问过她,你为什么不把生活稍稍改善一点?她答覆得很好:我要帮助最穷的人、最苦的人,我的生活要不跟他们一样的话,我怎么能帮助他?他们不能接纳!我跟他们一样贫穷,他们看到我欢喜!喜欢跟我讲话,喜欢跟我接近,我多了解他,我多帮助他。圣贤人的生活、圣贤人的思想、圣贤人的教诲,许哲现身说法。
  所以你要学圣学贤,头一个就是要把物欲放下。佛法自始至终就是教我们看破放下...(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八七二卷)  2002/10/2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872》)


...没有六道,没有九法界。世界的名号『毫相庄严』,「毫相」是佛三十二相之一,我们没见过。经典里面说明佛眉间(两个眉的中间)有两根白毫,有两根很长的白毫相,这两根白毫盘旋在一起,好像一粒珠子在里面,其实它不是珠子,两根白毫。毫相是功德的果报,无量劫中积功累德成就这个相好。白毫相,我们在经典上看到常常放光。我们「赞佛偈」里面赞叹阿弥陀佛「白毫宛转五须弥」,就是赞叹佛这个相好。它放光化佛,光中化佛,佛为众生说法,光中化佛,佛的化身。这个在大乘经上我们常常读到的,我们读到「毫相庄严」就应当要明了,如佛一样的积累功德,这个相好是从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而成就的。佛为我们示现,时时刻刻提醒我们。
  这个世界『纯一清净,佛号清净眼』,这是究竟圆满的清净。「眼」是六根之一,我们在《楞严经》里面读到「一根还源,六根清净」。佛的眼根清净,耳、鼻、舌、身、意,根根都清净。心地清净当然平等,清净平等当然真诚,真诚一定生智慧,一定生慈悲。这是经教里头常常讲的大菩提心,我们要懂得,要知道怎样去修学。修行要本末兼顾,根本是心,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起心动念;末,末是我们外面的形相,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即是心。
  修身,戒律是标准,持戒是清净,真正能够做到严持净戒,我们的根身清净了。根身清净,心里未必清净,但是它给修清净心是个非常好的增上缘。如果一心向道,这个道就是跟自性相应,清净心就现前了,清净心现前外面五根得到真清净。我们常讲的身心清净,这个时候的功德能转境界;如果不是这个境界,不是这样的功夫,你依旧不能转境界,你还会被境界所转,这是要用真功夫。把自己的境界转过来,境界清净,跟诸佛菩萨住实报土没有两样。实报土在哪里?此地就是,不要到别处去找,这是给你说真话。用现在科学家的话来讲,不同维次空间。我们境界转的时候,空间维次转变了,还是在此地,确实不一样。到后面经文,偈颂里面会详细跟大家说明。这个长行文很长,我们这是第九卷,快要讲完了,十卷有一半长行文,后面有一半是很长的偈颂,要为我们做整个的详细说明,让我们了解大宇宙的状况。现在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八七九卷)  2002/10/5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879
  诸位同学,请看右旋十海最后一段,第十天城宝堞海,请看经文:
  【诸佛子,此金刚宝聚香水海右旋,次有香水海,名天城宝堞。】
  这个『堞』是城...(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八七八卷)  2002/10/5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878》)


...的是真心话,那从哪里下手?到底怎么个办法?现在我们懂得了。但是社会上不懂的人很多,我们明白了、懂得了,我们要做给社会大众看。现代人迷信科学,科学最重要的是讲证据。你所说的,你把证据拿出来,我们才相信,我们才能接受;没有证据不能接受、不相信。所以我们随顺佛菩萨的教诲就是随顺性德,性德的受用,那就是从前方先生所讲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我们现前所享受的是不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人生最高的享受就是觉正净的享受,我们有没有把它落实在自己身上?落实在自己生活上?如果我们不能落实,这就难了。我自己学佛还没学到,怎么能劝人?劝人,人家又怎么能接受?自己要做到。所以自己做到,当然就度人了。为什么?人家看你的形相。「你是不错,你确实比我强很多!你是怎么修的?」然后让他细心去观察,你再详细为他解说,他明白了,他觉悟了。形相比什么都重要!
  形相是什么?是你修学的成绩表现,你的成果展览。你展览的形相是什么?是智慧、是道德、是仁义,世出世间一切美好的大成。在哪里?在面孔上、在身体上、在日常生活上,哪有一点虚假?佛法里面讲的「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菩萨十愿」,统统做到了;儒家所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统统做到了!「明德,亲民,止於至善」!哪个人不想做?哪个人不想成圣、成贤?哪个人不想作佛、作菩萨?为什么做不到?烦恼习气不肯放下,你做不到!你为什么做不到?你没有看破。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宇宙人生的真相你不了解。真相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自自然然你会放下,你会做到。
  这个事情,早年章嘉大师跟我说的,大乘佛法的学习「知难行易」。做,确确实实念头一转,凡夫就成佛了,就那么容易!你的念头为什么转不过来?你不了解事实真相,你坚固执著你的妄想,以为那是正确的。坚固妄想!所以读诵大乘有一定的好处,一遍有一遍的利益。为什么?它一遍薰修,读经、听经要重复!佛法里面讲大慈大悲,大慈大悲在哪里表现?不断的重复。什么人一次、两次就开悟?这从前李老师讲的,没听说过!古大德说的,这个秘诀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那个薰修就是重复。中国古德教学生,都教他「念书千遍,其义自见」。童蒙的教学,背书!这个书能背过了,能背过,每天还要背一百遍。这什么意思?重复,这叫薰修,只有这个办法把你的性德给薰出来。你自性里头本具的般若、德能、相好,就用这个方法能把它薰出来。如果你认为这个太麻烦,何必这样重复,讲...(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八八二卷)  2002/10/7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882》)


...人,他老人家将《普贤行愿品》附在三经后面,在当时称为「四经一论」。所以我们看古时候木刻本的书,「净土四经」,你就晓得四经是怎么回事情。到民国初年,印光大师将《楞严经》二十五圆通里面,「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这一章节录出来,附在四经后面,成为「净土五经」。正规的经典,不是哪个人杜撰的,这个《大藏经》上有的!我们必须要搞清楚、要搞明白。
  「珐輪」是释迦牟尼佛当时建立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用这个东西做一个标志,取「圆」这个意义,让人看到这个符号、这个标志就能觉悟。佛法通常用的标志有三种用得最普遍的,第一个就是轮,珐輪,第二个是莲花,第三个是卍字。卍字一般用得比较少,卍字是代表吉祥;修学佛法,吉祥如意,自在无碍,取这个意思。但是这里头意义最圆满的,真的是「轮」。
  轮代表什么?空有不二,空有一如。你看,轮是圆,圆的心是空的,圆的周是有。又代表动静不二,心是静的,心是空的;圆周是有,圆周是动的。你们想想,什么东西里面可以看到动静是一,空有是一?圆。所以佛用这个来做标志,代表什么?代表释迦牟尼佛这一生的教学,用这个。
  佛教给我们什么?就是教给我们要了解空有是一,动静是一。用在我们身上,修身。修身一定要晓得心要清净,心不能动,所以心里头不能有一个妄念。身,身要动,身是圆周,身要运动。所以我们常讲「活动」,你看活,动就活了。如果不动?不动就死了,就不能活了。身动,心不动,这是佛家修身养性的秘诀。
  我常常在国外,去的地方很多,许许多多的这些同参道友们见到我,头一句话就问我:法师,你的身体怎么会这么好?你是怎么保养的?我就告诉他:心要清净,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妄想。就像圆,圆心,「心」是抽象的概念,没有,找不到;它真有,但是它没有痕迹。六祖在《坛经》里面讲「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是心;「周」是身,身要动。
  我们学佛的人用什么来做运动?我们的运动是经行,现在一般人讲散步。我们散步时念佛。我念四个字,「阿弥陀佛」,一个字一步。我每天早上至少走半个小时。没有什么事情的时候,没有什么人来找我的时候,大概我会走一个小时,这是我的运动。早年年轻的时候,我是用拜佛,拜佛是运动。
  我在没有出家之前跟忏云法师住茅蓬,我每天拜八百拜。早晨起来拜三百拜,中午拜两百拜(这是吃过午饭之后,拜两百拜),晚上拜三百拜,天天如是。我在他茅蓬住了五个半月,拜了十几万拜。以后离开忏云法师到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学教,那个时候有工作,我担任图书馆的馆员,有工作,又要学经教。所以我就把我拜佛,从八百拜减少到三百拜,保持很多年,每天拜三百拜。现在年岁大了,各地弘法也相当频繁,...(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0七卷)  2002/1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907》)


净公上人讲修身集第一〇卷





...这些人善根少,福德少,现在我们看得出来因缘也少。这些年来科技发达,日新月异,特别是大众传播资讯的发达,对於佛教的修学,确实是大有帮助。这个帮助诸位要晓得,增上缘,在网路上、在卫星电视上。可是这个缘是有了,你愿不愿意去接受?如果不想,不想看、不想听、不想去接收,那是你的缘不足,很不容易!必须两方面的缘都具足,因缘具足。那么能不能成就?这就关系你自己的善根福德。善根,我讲得很多,你能信,你能理解,这是善根;你能依教奉行,你能契入境界,那是福德。
  我们晓得许许多多人天天在接触,还是不信。为什么不信?不能理解。理解得不够透彻,甚至於解错了,听讲都会把意思听错,这个难,真正不容易!怎么样才能入门?一定要多听,这是最初方便。我们讲从哪里学起?多听,天天听,一天尽可能拿时间来听教。如果每天能够听四个小时,五个小时,六个小时,到八个小时,好!
  早年新加坡陈光别老居士,他生病的三年当中,每天听八小时。那个三年很有受用,他反覆的听,不间断的听,逐渐逐渐明白了。所以他念佛往生,预知时至,三个月之前,晓得他哪一天走。走得很自在,他真的是往生,他的冤亲债主来做证明。冤亲债主在新加坡念佛堂,附在一个同修身上,告诉我们,他们是陈光别的冤亲债主。现在陈老居士念佛往生,他说:我们看到很欢喜,我们不来找麻烦,我们想求皈依,我们也想听经。证明真的往生,感动冤亲债主,你看这不就是现身说法吗?
  真正修行有成就,冤亲债主看了都感动,不讨债,不惹麻烦,自己也想去。所以演说,我们特别著重这个演,演是做到。现在社会一般人病在哪里,我们要把它看清楚。他病在贪,我们示现无贪;病在瞋,我们示现无瞋,这就是教化众生。如果我们看到,譬如居住的环境,看到这个非常好,心里面想到,什么时候我也有这样居住环境;看到人家出门开的车子好,哪一天我也能有这样的车子,这是叫什么?叫众生不要忘记贪瞋痴,这个错了。
  我们见到这些境界,见如不见,决定不起心不动念。这一种示现,聪明人、善根成熟人一看到,马上就觉悟。世间人起心动念,他不起心不动念。这是自己在真修,学佛!旁边人看到,受感动,这受感动,这就是化他。我没有意思化他,他自自然然就感化。许多同学读过《坛经》,你看《坛经》里面记载的,惠能卖柴,把柴卖掉了,拿著一点钱,想要买一点米回家去,听到一个居士念《金刚经》。他在外面那个窗口,在那里听,听了之后,他开悟了。这个居士念《...(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一四卷)  2002/12/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914》)


...很深。从这个地方,我们就能体会到,大自然的景观变幻,对於每一个人的心情、感受,产生了触动,而人人感受不相同,岂不是境随心转!又何况彩云的变幻时间不长,大概都是在几分钟、几秒钟之间。这个现象告诉我们,世间无常。世是说的时间,过去、现在、未来;间,这个间跟界的意思是一样的,是指的空间。
  时空里面的事事物物,万事万物,都是无常的。无常到什么个样子?佛告诉我们,刹那刹那不住。包括我们的身体,这个肉身也是刹那不住。身体里面的细胞新陈代谢,刹那刹那之中,有许许多多细胞消失,你同时也有许多细胞新生。这是现在大家都知道,新陈代谢。如果新陈代谢是正常的,这个人身体健康;新陈代谢,如果乱了秩序,不正常了,这个人就生病,不就是这么个道理!为什么有些人新陈代谢正常,有些人不正常?原因在什么地方?中国古人常说修养,原因就在此地。修是修正,养是长养、养育培养。要把错误,什么是错误的?与自然的法则相违背就是错误的。把错误的修正过来,使它跟自然法则相应,修是这么个修法的。与自然法则相应,健康的,健康长寿。世出世间圣贤都是这样教导我们的。
  在古老的中国,圣人教我们修养,从哪里做起?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从这里做起,这就是随顺自然的法则。头一条,格物,物是什么?物是物欲。人生活在这个世间,离不开衣食住行,所以必须要有这些物质来养身。这是正常的,符合於自然法则的。但是如果你要贪求,我们常说,你要对於物欲有意去控制,有意去占有,这个不符合自然法则。不符合自然法则的,在佛法里面称作妄想烦恼。你看看烦跟恼,古时候这个译经用这两个字意思好。你心里面有忧虑、有得失,你的心就不清净,你的心就不安稳。六道凡夫虽然迷失了真心本性,但是懂得修养的人,虽在迷中也要想方法跟真性接近。愈接近,你受益就愈多;愈是相违背,你苦恼也就愈多。
  我们仔细观察自然界的生物,你仔细观察动物、植物,在这里面你可以开智慧。这些动物,它需要饮食,它也懂得保暖,也知道休息。它对於食物,你仔细观察,它有没有占有?没有,吃饱之后,它没有事。我们在外国拍摄的许许多多动物奇观的录相带,电视里面观察到,你看这些毒蛇猛兽、虎狼狮子,它们吃饱了,小的动物在它的周边,它看都不看一眼。它决定没有控制的念头,没有占有的念头。我们细心观察,它生活得比我们自在;仔细观察,我们不如它。它没有烦恼,它没有忧虑,它没有牵挂,它没有得失,什么时候...(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一七卷)  2002/12/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917》)


...到学生能说这个话,老师就晓得这个学生道德的修养够水平,所以他常生智慧。有智慧就有善巧方便,就能教化众生,所以道德是根本!
  在中国儒家教学,又何尝不是奠定在这个基础上!孔老夫子成就自己的道德,成就自己的智慧,但是他真正想学周公。周公是有道德、有学问、有智慧、有才干,辅佐成王,奠定了周朝八百年的基业;丰功伟业是赞叹周公的。孔老夫子心目当中的偶像,他想学他,确实他有周公的道德,有周公的学问,有周公的智慧,也有周公的能力,所以周游列国;很可惜,没有一个国君肯用他,这才不得已回到老家去教学。他回家的时候,回到鲁国已六十八岁了,孔老夫子七十三岁过世的,所以回去教学只有五年,五年的教学能成为万世师表。
  所以我常讲,孔老夫子连做梦都没有想到。他想当周公没当上,结果搞上万世师表,比周公名气还高,比周公还值得人尊敬,他没有想到的。没有想到他这个五年的教化,对於这个世间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为什么他有这么成就,历代这些教书的老师,为什么都不能、比不上孔夫子?这里头是两个因素,一个是自己的道德比不上孔子,另外一个是缘分比不上孔子,一内一外。
  道德,孔老夫子确确实实,他是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他从这儿扎根的,他真正做到,才说出来。后人虽然也照做,夹杂!格物,格得不干净,格物是断烦恼。烦恼纵然断了,习气还在,不像孔老夫子,孔老夫子习气也没有了。所以「夫子之德,温良恭俭让」,这是历代的大儒,在这「物」的五个项目来考察都比不上孔子。孔子的德,纯,不夹杂!后世这些大儒的这些道德不纯,夹杂,没有孔子那么纯,这是比不上孔夫子的,内在的修养比不上。
  第二是缘分,孔老夫子当年的学生,我们在传记上看到有三千人,弟子三千;传人,传法的人,学生,七十二个人,那这个影响多大!这是两千多年来,历代中国这些大儒都没有这么多学生,没有这么多成就的学生。成就学生当中,有个三个、五个就不得了了。甚至於许许多多学生真正有成就的,一个人、两个人。夫子七十二个人,担当得起万世师表。
  释迦牟尼佛的教学,我们不说其他的人,就是常随众里头,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比夫子多。这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都是有成就的,都是世尊的传人,就像夫子七十二贤人一样。这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我们在经典上常常读「皆是大阿罗汉」。大阿罗汉是什么地位?十地菩萨,法云地的菩萨。从弟子当中显示老师的大德、大智、大能,这才值得人尊敬。
...(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二二卷)  2003/1/6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922》)


...这是比不上孔夫子的,内在的修养比不上。
  第二是缘分,孔老夫子当年的学生,我们在传记上看到有三千人,弟子三千;传人,传法的人,学生,七十二个人,那这个影响多大!这是两千多年来,历代中国这些大儒都没有这么多学生,没有这么多成就的学生。成就学生当中,有个三个、五个就不得了了。甚至於许许多多学生真正有成就的,一个人、两个人。夫子七十二个人,担当得起万世师表。
  释迦牟尼佛的教学,我们不说其他的人,就是常随众里头,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比夫子多。这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都是有成就的,都是世尊的传人,就像夫子七十二贤人一样。这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我们在经典上常常读「皆是大阿罗汉」。大阿罗汉是什么地位?十地菩萨,法云地的菩萨。从弟子当中显示老师的大德、大智、大能,这才值得人尊敬。
  我们今天也选择这个行业,这个行业选择的是没错,在所有行业里头无比高尚!可是我们做了没有?儒家讲的格物、致知,佛法讲的断烦恼障、断所知障;格物是断烦恼障,致知是断所知障,这两种障碍断除之后,菩提心才现前,发菩提心。夫子讲的诚意、正心,就是大菩提心;菩提心发了之后,身修了。佛法里面讲行菩萨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是修身。儒家说「上自天子,下至庶民,壹是以修身为本」,只要是人,都应该要这样学习。在佛法里头断烦恼障,断所知障,发菩提心,上求下化,佛弟子应当如是!我们做了没有?
  在我们这个时代,我的老师教导我「看破放下」。我跟章嘉大师三年,他老人家教导我的,都是佛法里面修学的总的纲领、方向,大原则掌握住。以后跟李炳南老居士十年,落实,做落实的功夫。落实一定要依经教,我跟章嘉大师,他老人家教我第一部念的是《释迦谱》,学释迦牟尼佛;跟李炳南老居士,第一部教给我的是《阿难问事佛吉凶经》,我学经教的第一部,这一部是小乘经。我都把它介绍给大家了,从最基础的地方入门。这部经不长,应当把它念熟,最好能够背诵。这两年里面,我曾经把这个经讲过两遍,都留的有录相,现在都做成光碟流通。这是我们真正想学佛的起步,从这一部经里面再回到《十善业道经》。《十善业道经》也讲得很详细。我们修养道德,有这两部书指引,根就稳固。
  再进一步,出家人必须落实在「沙弥律仪」,弘赞法师有《增注》,注得很好。我们如果不学,你的道德从哪里来?在家同学,希望大家记住印祖的教诲,你把它落实,把《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十善业道经》,与《了凡四训》、《感应篇汇编》、《安士全书》合起来学习,...(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二二卷)  2003/1/6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922》)


...,不出这个三大类。正因为这三大类的行为与自性相违背,这出了麻烦。大乘经里面佛常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依报随著正报转」,佛都把这些事实真相说得这么简单、这么清楚、这么透彻,大学问!我们起心动念(这是思想)与法性相违背;换句话说,想错了。能把错误修正过来,这是修行。修是修正、修理,坏了要把它修理好,错了要把它修正过来。我们行为坏了,行为错了,现在要加以修正、修理,务必使它回归到性德、回归到法性。诸佛如来身语意三业究竟圆满的称性,所以我们称他为因圆果满,他修行圆满了,究竟圆满。菩萨还没有圆满,还在继续努力修学。
  我们懂得这个道理了,这是刚刚懂得,懂得不够透彻,不够深入。但是不要紧,懂得一条,用这一条标准来修正自己的三业行为。譬如佛教我们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完全与性德相应;杀盗淫与性德完全相违背,一百八十度的相违背。随顺性德是一真法界,随顺杀盗淫是六道三途。为什么?境随心转,一切法从心想生。三途六道哪里来的?是你自己胡思乱想变现出来的。就跟做恶梦一样,梦虽然不是真的,但是你做恶梦的时候,你有苦受,你并不快乐,并不自在,事实真相就是如此。我们知道这三条了,我们就依照这三条来修行、来修身。口,妄语、两舌、绮语、恶口与性德相悖;佛教给我们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与性德相应。起心动念,意业,佛给我们讲不贪、不瞋、不痴,这是性德。真如自性,法尔如是。我们今天起心动念有贪瞋痴慢疑,这是与性德完全相违背。在一切时一切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决定不能够中断。佛菩萨的标准就是自己真如本性的德能,智慧德能,这是我们修行的绝对标准。
  所以我常讲,随顺佛菩萨的教诲就是随顺自己的性德,千万不要怀疑「被释迦牟尼佛牵著鼻子走,样样听他的」。有时候我们听到这种言论,觉得也很有道理,我为什么要跟别人走?说这些话的人邪知邪见,说这些话的人是魔王外道。看你走到正路,他在想方法把你拉回来,他不愿意看到你有成就,他愿意看到你堕落。我们听到这些似是而非的言论,心里动摇了,正中魔外的心怀,上了他的大当。所以佛菩萨的教诲,无论是很浅近的,或者是很高深的;是很明显的,或者是很深密的,无不是自性的流露,我们一定要懂这个道理,要肯定,然后你才真正死心塌地向佛菩萨学习。佛菩萨今天不在世间,我们学习到哪里去学?经典就是。只要是《大藏经》里面所收的这些经论,这都是靠得住的。《大藏经》里没有收的,这里面有真有...(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五一卷)  2003/2/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951》)


...他不迷惑!所以他示现榜样给人看。世间人自私自利,起心动念、一切造作为自己,不能够舍己为人。觉悟的人不然,觉悟的人肯定是舍己为人。这个身,舍身,身是为一切众生服务的,不是为自己享福的、作乐的,不是!它不是一个享福作乐的工具,它是为众生服务的工具,尤其是为一切苦难众生服务,做工具。身尚且能舍,何况身外之物?说到「宫殿」,那就是说明没有不能舍的。宫殿是财富里面最大的,能舍,那小的当然就不必说了。像在现代有不少大富长者,他们有财力,我们常常听说,在一些贫穷落后的地区建立学校,建中学、建大学,这是布施诸宫殿。在佛门里面,我们也看到许许多多人,有的是自己独自的财力,有的是结合大众的财力,建立道场,这也是布施供养。但是这种布施供养,我在讲经的时候常说,建立梵刹道场目的何在?是为了成就出家人的,修道养道。出家人修行办道总得有个场所,你能提供他这个场所,他将来在道业上成就,你有无量功德,这是一类的道场。
  另外一类道场是讲经的处所、教学的处所。在中国古时候,一般称之为下院。下院这个寺院庵堂多半建立在市区,人口稠密之处。为什么?讲经说法大家来听经方便。至於修道养道,多半建立在山林,人迹罕至之处,所谓是修身养性,方便。道场不外乎一个是成就自己的,一个是成就众生的。总得先成就自己,然后才能够弘法利生;自己没有成就,要想成就别人,没这个道理。所以道场有这两种性质。我们要细心观察,建立这个道场是属於哪一种性质,能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这个很重要。不可以盲目的布施供养,盲目布施供养不但没有利益,有的时候反而造成了不善处,那就错了。这些都要智慧,像菩萨所见的「智光明」,有智光明修福没问题,没有智光明修福往往是有问题的,这我们不能不知道。
  在今天时代不相同了,道场的建立,我在九0年的时候到北京访问,第一次见到赵朴初老居士。他跟我非常有缘,头一次见面我们就谈了四个多小时,非常欢喜。我向他老人家提出,我对於道场的看法。现在时代不一样了,中国千百年的道场很多,这些道场在今天都不能使用了,为什么?变成观光旅游的地点。一看到这个寺庙有几千年、几百年,人家到这里观光旅游,头一个就到你这里来看,你还能办道吗?所以古道场把它修建起来,修建好做什么用?做观光旅游用。这是历史文化的展览,我们把它看成这个,展览馆!提供给大家参观。还可以提供一些机会教育,这个教育是完全对观光客的、对旅游人的。介绍佛门这些文物,佛门...(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五一卷)  2003/2/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951》)


...念无不是损人利己,这个麻烦大了。我们要做什么样的表现?这些人有一个错误观念,认为只有损人才能够利己。所以从小他学的是什么?竞争。竞争升级就是斗争,斗争升级就是战争。终极的目标是什么?自利,损人利己!认为如果不能够损人,就决定自己得不到好处,这个念头错了,大错特错!这是与性德一百八十度的违背。菩萨在此地显示的是损己利他,我做出来给你看,用行动做出样子来让他觉悟,让他去反省,知道自己想错了;原来念念能利益众生,最后真的是利益自己。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利人者人恒利之」。你讲给他听,他未必能听懂,纵然听懂了,他认为你这是理想,这不切合实际;做出来给他看。现在社会年轻人不知道孝顺父母,不知道友爱兄弟,不知道尊敬师长,菩萨怎么办?做样子。这些都是题目在,依照这些题目好好的来做,来做榜样。要做出孝顺父母的榜样,要做出友爱兄弟的榜样,做出尊师重道的榜样。社会的病根,动乱的根源,这社会动乱的根源在哪里?家庭!夫妻不和。在家的同学,你要做到夫妻和睦相处,做给一切世间众生看,夫妻相敬相爱是为一切世间显示的,不是为自己。菩萨在教学,菩萨在教化众生,那是觉悟的人。儒教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而后国治,而后天下平。天下太平,都是从自己本身做起。所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那是诸佛菩萨的事业,是诸佛菩萨在显示,这叫做佛法。佛是觉悟的意思,佛法是觉悟之法,觉悟的方法。
  我们再仔细观察,几乎经典上所说的都是现在社会众生的病态。众生吝啬,菩萨布施,这都是在教!众生造作恶业,菩萨持戒守法。所以自己在做是为别人,是为一切世间、一切众生,这个功德不可思议,我们要细心去体会。六波罗蜜就是度众生六大病根。四摄法,佛看到这一切众生,大众不能够和睦相处,中国谚语有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重要!只要人和,天时地利都感通了,人和是个核心。佛教给我们四摄法是修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我常讲四摄法是什么法?是自己与一切众生把关系搞好的方法,或者你称它作交际的方法,行,都能讲得通。从什么地方?从夫妻,从这里开始,四摄法能把这个关系搞好。然后在家庭里面父子相处得好,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兄弟关系搞好。家庭外面,长官部属的关系搞好,朋友的关系搞好,那是四摄法的大用。
  我们同学知不知道?会不会?所以你学佛,古大德常说:你学会了吗!果然学会了,人和就做到了,方方面面的关系都会搞得...(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五五卷)  2003/2/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955》)


...最重要的科目。古大德教导我们的方法,这个方法用了几千年。在《华严经》上我们知道,佛菩萨这个方法用了无量劫,一切诸佛如来都是这个方法成就的,这是什么方法?「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就这八个字。无论哪个法门,你一定要能够锲而不舍,念兹在兹,不但一天不能够离开,须臾不能离,刹那不能离。起心动念,念念都想到佛菩萨,佛菩萨起什么样的心?佛菩萨动什么样的念?我起这个心、动这个念行不行?有功还是有过?凡是利益社会大众的,这就是功德;伤害社会大众的,过失!
  我记得也说过好几次,今天社会动乱的根源是什么?家庭出了问题。我选择居住的环境修行养道,我们是凡夫,凡夫不可能不受环境的影响,我选择在偏僻的小城,不选择都会,为什么?人多、事多、染污多。我选择乡村,偏僻,人少、事少、染污少。我到一个地方,我关心几桩事情:第一个,这个地方的老人福利事业,我会去看;第二个,这个地方的犯罪率,我细心去观察;第三个,这个地方的离婚率,为什么?社会动乱的根本,家不和!我们中国古圣先贤常讲「家和万事兴」。你的事业成就的根是在家和,你看家齐而后国治,国治就是你事业成就;你的事业的根源是家庭,家庭的根是你自己的身,身修而后家齐。修身在正心,你的心术要正;正心在诚意,你的意要诚;诚意在致知、在智慧,致知在格物,格物是什么?离开五欲六尘。绝不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那叫格物。物格而后知至,你才会开智慧。智慧一开,你的意就诚了,一点都不错,真诚心是这样修来的。
  所以菩提心,这佛说了,发菩提心的人,什么人?大乘菩萨。小乘、阿罗汉没有菩提心,辟支佛也没有菩提心,权教菩萨还是没有发菩提心。什么原因?智慧没开。他们虽然在断烦恼上,下了很大的功夫,程度还不够。为什么?智慧没开。所以他们得定,声闻、缘觉、权教菩萨得定,定的功夫不到家,所以开不了慧。慧一开,意就诚了。儒家的境界其实很高,跟大乘菩萨没有两样。真心显露出来了,真诚心是真心,真心里面一定是清净的、平等的、觉悟的、慈悲的。这是真心的相、真心的用,清净平等是它的相,正觉慈悲是它的用。然后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你看看是不是为一切世间显示?没错,真的是为一切世间显示,不是为个人。
  所以我们起心动念要想到,一个念头起来,要对一切世间负责任,这个人觉悟了。不知道我起心动念与一切世间有什么关系?那是迷惑颠倒。与一切世间都有关系,与眼前社会当然关系更密切了。所以我们起心动...(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五五卷)  2003/2/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955》)


...佛菩萨教导我们见性的方法,在原则上讲是有两种,一种是「渐修」,一种是「顿超」。顿超的人不多,渐修成就的人很多,这个地方我们不能够不清楚。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的根性,我是普通根性,还是真正的上根利智。上根利智可以走顿超的法门,可以不必按照这个顺序。但是顿超法门,在中国历史上最出色的、人所共知的,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这是顿超的,二十四岁就大彻大悟,明心见性。那我们要问:慧现前了,他有没有定、有没有戒?有,圆满具足。这是什么?叫道共戒。他的起心动念,待人接物,自己日常生活工作,绝对不会有丝毫违犯戒律。你要问为什么?因为戒是性德,他见了性,性德圆满现前。天才,不学就会了!而且还比那些学的人做得还要彻底、还要圆满。释迦牟尼佛为我们所示现的,那是究竟圆满。《华严经》上讲的,「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在佛的境界里头,「渐」跟「顿」都没有了,那叫「圆」。我们是什么根性?凡夫,烦恼习气完全没有断,你从哪里学起?要从戒律学起,循序渐进,才会真正有成就。
  前面我跟诸位提到孔老夫子,孔老夫子的功夫,做学问的方法,我们应当学,世出世法都不能够离开这个原理原则。他从什么地方开始?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有次第的,不能躐等的,这个次第就是戒律。先从「格物」,格物就是佛法里面讲的断烦恼。佛跟我们讲,一切众生之所以不能够明心见性,不能够圆成佛道,是有两大障碍,第一个障碍「烦恼障」,第二个障碍「所知障」。所知障是什么?是狂慧。世智辩聪,说得头头是道,没有戒定,这是两大障碍。所以你看看,他从除障下手,格物!物就是欲望,我们今天讲的名闻利养,财色名食睡,五欲六尘。这些东西很容易诱惑人,人人都喜爱、贪恋,都被它所迷了。你要有智慧,你要有能耐,克服这个诱惑,知道这是烦恼的根源,必须把烦恼的根拔掉。先把外面的诱惑挡住,内里面把自私自利、贪瞋痴慢这个烦恼习气压下去,伏烦恼,让自己的智慧现前,恢复正常。
  正常就是诸佛菩萨所示现的,正常的思想,正常的意念,正常的言行,你把它记录下来,就叫做戒律。思想、言行随顺性德,不随顺烦恼,不随顺情识,在法相宗里面讲,转八识成四智,他做这个功夫;四智是随顺性德,八识是随顺烦恼的。所以,慈悲喜舍随顺八识,它的根是情识,所以那个心是浮动、是哀戚,动感情!佛菩萨高明。所以最重要的,修行,不管是哪个宗派,不管是哪个法门,我们在讲席这么多年,说的次数太多了。这是经...(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六二卷)  2003/03/08  澳洲净宗学会  档名:12-17-0962》)


净公上人讲修身集第一一卷





...道德的基础,随顺烦恼习气,造作十恶五逆,来生人道也找不到你,到哪里去了?三途地狱去了。所以你想想这多重要。
  今天就我们的境界,妙行是什么?我刚刚说过,五戒十善,妙行;《弟子规》、《了凡四训》,妙行;《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
 樓主| 發表於 2023-12-23 18:14:03 | 只看該作者
妙行。在我们今天这个程度,这个生活环境当中,妙行!所以这个妙,有凡夫之妙。凡夫里面,我们人道有人道之妙;天道有天道的妙行;声闻有声闻的妙行;缘觉有缘觉的妙行;菩萨有菩萨的妙行。这个经上所讲的,这是如来果地上的妙行,那太高了。
  前面两句略略的介绍,我们知道。但是我们起步从哪里走?这至关重要,所以伦理道德、五戒十善,决定不能够疏忽。今天这个社会,大家都疏忽了,都不重视了,愈是在这个状况之下,我们愈要认真的来表现,做出好样子给社会大众看,这就是佛陀教育;这就是中国自古以来,传统的儒释道的教育,用现代的话来讲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不是在课堂讲讲,那个讲讲是空洞的理论,没用处,不能够教化众生,不能够转移风气;要真正能收到教化的效果,得以身作则。
  《吕氏春秋》里头几句话讲得好,「凡事之本,先治其身」,我们套这两句话来说,世出世间一切事业的根本是什么?修身。儒家比他讲得早,儒家讲的话,「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以修身为本。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身是根本。《吕氏春秋》里头也这么说法,他说在后,夫子说在前,儒家讲在前。我们要不从修身这上下功夫,什么都不要谈了。所以他说「身成则天下成」,成是成就,我们自己身成就德行,你自自然然就能感化天下众生。像古时候,这最显著的,舜王。
  「身治则天下治」,治就是我们这里讲的修行。我们的身心烦恼习气毛病很多,这是病,身病、心病,把这些病都把它治好,天下人的病也都治好了,我给他做榜样。天下人没有回头,没有把烦恼习气断掉,真正善知识,他不责备天下人,责备自己,我做得不够好,不能够感动他。念念反省自责,努力加功用行,要把自己的德行、形相向上提升,不怪别人怪自己。
  所以最后讲「为天下者,不於天下於身」,「为天下者」不就是四弘誓愿里头第一愿吗?「众生无边誓愿度」。度众生不在众生那一边,在自己。自己得度,众生就都度;自己没有得度,众生怎么会得度?千言万语,最后归结到都是自身。自己要把自己的身心调理好,为九法界众生做个好样子。我们常说,有缘的众生、根性利的众生,他看到你的形相或者是听到你的教诲,他就受感动,他就觉悟,他就回头向你学习。所以我们看大圣人,释迦牟尼佛,你看身成而天下成,身治而天下治,先成就自己,然后自自然然影响社会,影响一切众生。
  我们要细心观察,要深深的反省,我们...(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七五卷)  2003/3/2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975》)


...都不能讲。中国古圣先贤传下来的那个方法,你要说它不科学,说它比不上现在,这个话说错了。两下一相比的时候,中国古时候这个方法比现在殊胜太多了。所以我以后我就不教佛学院了,佛学院来请我去教,我也不教。什么原因?我觉得到佛学院去教课,真叫误人子弟,对不起学生。
  前些年,我们在新加坡办培训班,培训班同学们很深的感触。我们培训班,三个月、四个月,他们的学习报告我看过,他们在新加坡受三、四个月这种训练,超过过去在佛学院里头念的四年。他们讲这个话我懂,我很清楚,佛学院四年学很多科目,跟一般学校一样,精神时间不能集中,他是散漫的,一天要学好几门课。我们培训班虽然只有三、四个月,我们是「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把你的精神时间统统集中,专搞一门,这一门的效果非常殊胜。学生能上台、能讲,三个月学一部经,他就真能够出来表演。
  所以无论世法佛法,学习还是古人那个方法有道理,他们使用了两、三千年,他不改变,要不是有效果,怎么能够用这么久?非常可惜,中国在最近一百年,迷信西方的文化,西洋文化,科学技术,把中国传统舍弃了。所以今天中国人遭这个劫难,不是没有原因。古圣先贤,不单是佛菩萨,世间这些大圣大贤,他们修身养性,成就自己的道德学问也不是为自己。为什么?为社会、为众生,依旧是「愍念一切众生海」。当然心量不像经上讲的这么大,这个地方的一切是遍法界虚空界。古圣先贤他们的念头,他们的发心,那个境界是国家民族世界大同。
  那个时候讲世界大同,还讲不到现在讲的全球,还讲不到。是我们自己这个国家,以这个国家为中心,我们这个国家四周围的邻国,那个时候世界,观念上只有这么大。这是由於交通闭塞,非常不方便。你看旅游,我们看看中国的古籍,喜欢旅游的,范围五湖四海。这个四海就是中国的沿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五湖,洞庭、鄱阳、太湖、巢湖,这就是中国这么个小范围,那就很了不起了,这个人很有见识了。心量也不是为个人,也不是为自己的一家,确确实实,他那个心量包含的是国家民族以及周边的这些邻国。为这个修身,成就自己的德行、学问、技术、能力,为社会服务。发的这个愿心,所以他们在世法有成就。
  学佛,特别是中国大乘佛法,心量拓开,知道有大千世界。那个时候讲,我们居住这个世界,南赡部洲,这是一个单位世界里面的一部分。这一个小世界,像这样的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称为一个小千世界,在佛经上有小千、中千、大千。有这个概念了,知道这个世界很大,可是真正发大心的人依然不多。佛经上这样讲,从来没有人证明过,所以我们现在学佛,比古人是幸运多了,现在科学技术帮了很大的忙。我们知道浩瀚宇宙没有边际,跟佛经上讲的相应。所以我们要为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苦难众生,没有觉悟的众生都是有苦难的。要发无上菩提心,跟大威光一样,这是我们的典型,是我们的榜样。再看第二首:
  【汝为一切苦众生。起大悲心令解脱。当作群迷所依怙。是名菩萨方便行。】
  佛教导威光菩萨,实际上是教导我们。我们虽然没有参与当时这个法会,但是在今天我们看到当时法会的记录,这个经典就是记录,现在人讲的报告。释迦牟尼佛为我们做报告,我们看到了,我们要直下承当。我们能不能愍念一切众生?能不能一切都为苦难众生?学佛、学菩萨,不能没有这个心。所以有一些同学...(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七八卷)  2003/3/2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978》)


...见」是凡情,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没有了,统统没有了,心境合一。心,能现能变,境,所现所变,能所是一不是二。内外见亡就是佛法里面讲的三昧,这是契入如来三昧,我们《华严经》上讲是「华严三昧」。你看他的心量怎么样扩大,这是我们应当要学的。
  「初三千大千世界已」。开始学,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起心动念,四弘誓愿不是教导我们「众生无边誓愿度」,这范围多大?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怎么个度法?我们要像世尊一样,做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的觉悟的榜样。众生在迷,我要做出觉悟的样子,去感化众生。所以,度众生得先度自己,自己得度众生就度了。
  这个道理不但佛说,世间圣贤也说。《吕氏春秋.先己篇》里面有几句话,我们在过去讲席中也跟诸位同学报告过。他讲「凡事之本」,这是讲世间,无论什么事情,根本是什么?根本在自己的身。「身成」,我自己身成就了,成就德行、成就学问、成就能力,「而天下成」,天下是一切众生。「身治则天下治」,治是什么?毛病,把我所有一切毛病都治好了,天下人的毛病自自然然就都治了。所以「为天下者不於天下於身」,这个话讲得多清楚、多明白。
  所以儒家讲「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我自己没有修好,怎么能帮助别人;要帮助别人先把自己修好。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示现最好的榜样,他自己修行成佛了,一切众生才得度。自己要不能成就,怎么能教化众生!你看世尊的教化,不仅仅是言教,身教!真的是起心动念一举一动,都是世间众生最好的榜样、最好的典范。他在那儿表演,做出来给我们看,他所说的全是他做的,做到而后说到。所以人愿意听他的、相信他,向他学习。
  佛的心量大,真的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我们现在也要学著把心量拓开。「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念念要想到三千大千世界,不仅仅是这个世间,我们一般常讲九法界众生。说九法界众生跟此地讲的三千大千世界是同样的范围,娑婆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九法界众生。为九法界众生做榜样、做模范,九法界包括天,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统统包括。
  然后把心量还要扩大,你看「次还以东方为首,光至东方十三千大千世界」。以心随光,一一照之,这个光在东方(这是举一方做例子),照东方十个三千大千世界,这样扩大。然后再扩大照一百个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十方十重,倍倍周回,十方圆照」。心量拓开有方法,不是没有方法。
  底下这几句非常重要,「身心一性,无碍遍周,同佛...(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九八四卷)  2003/4/2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984》)


...夫子真的是述而不作。他觉得尧舜这五个教育的宗旨非常完备,这种教育宗旨,在中国从尧舜那个时候来说起,真的是四千多年的历史,都是遵从这个宗旨。这么长的时间,这个国家改朝换代,我常说,兴革之处很多,唯有教育遵守前人的方法,没有改变过。从尧舜禹汤一直到满清,中国的教育宗旨还是这五句话,二十个字,如果大家都能够遵守,社会有秩序,天下太平,人民安乐。今天世界为什么会这么乱,灾难为什么会这么多?这五句忘得干干净净,没有人提了。我们今天看到一线曙光,心里欢喜,无比的欣慰,我们看到中国、看到台湾儿童读经,希望指导儿童的人,细细去研究尧舜所说的教育宗旨,现在还适不适用。这是根本做人的道理。父子有亲,孝道;君臣有义,忠、忠孝;夫妇有别,这里头有恩、有德、有情、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我们想想这五条、这二十个字,合不合乎现代社会。
  教学的方法,有十五个字: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我们看看他这五句,跟我们佛法里面讲的信解行证相不相通?他没有讲到证,他讲到行,他重视解,解里面确实博学、审问、慎思、明辨都是求解,讲得很详细。信当然在其中,你要不信你怎么肯学,后面笃行,老老实实去做到。后面列举修身、处事、接物,三个原则,讲到修身,「言忠信,行笃敬」,你看多简单!处事原则「正其义,不谋其利」,待人接物「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简简单单几个字。儒家教的是什么,总得要知道。佛家教的是什么?我们是个佛教徒,尤其是净宗学院,别人要问你,你们这里教些什么,我们要能答得出来。佛法教人净业三福,那是根,孝亲尊师,十善五戒,四摄六度,普贤十愿,佛教导我们的,这几句把全部的佛法包括了。至於佛、菩萨、罗汉、天人,那只是你修学功夫浅深不同的差别,宗旨是一个,方向是一个,目标是一个,一致的;只是有近程、远程、究竟不一样。但是离贪是根本,这是最严重的烦恼,烦恼的根,无量无边的烦恼都从这个根生出来的,这个根要拔除。第六个名号:
  【或名胜慧。】
  『慧』是智慧,『胜』是殊胜。菩萨的智慧也称殊胜,佛的胜慧究竟圆满。没有智慧,不但不能化他,连自度都度不了。「慧」从哪里来?慧从求学而来的。所以,父母给我们的是身命,我们的身命得自於父母,慧命比身命更重要,人要没有智慧,跟一般的动物有什么差别?人跟一般动物不一样,就是因为有智慧,智慧得自於老师,老师是慧命的父母。中国人知道,所以对老师非常尊重,中国人把老师跟父母是看作同等地位,尊师重道。学佛...(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0二九卷)  2003/4/28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029》)


...把心摆在当中,对一切人事物不能有偏心,偏就不中,斜就不中;行是日常生活行为,行为里头最重要的纲领是敬,诚诚恳恳,恭恭敬敬,敬人,敬业,敬事,敬天地鬼神,敬一切众生。
  对事,「正其义,不谋其利」。义是道义,这个事情该做不该做,绝不计较利害得失,这事情该做的。该不该的标准是什么?是对社会的影响,给社会做一个好的形象、模范。今天哪些是正义,孝亲要做,尊师要做,伦理道德决定要维护。符合於伦理道德,不顾自己的利害得失,我要做。对人有个最高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教化世人,不过如是,就在这几句话里头。他的千经万论,不离这个宗旨,不离这个原则。佛法的教学,我们取法於近代的祖师大德,他是近代人,我们是近代人。你看看印光大师教给我们的,「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你看这个世间教学,古圣先贤,孔老夫子的纲领,朱夫子还搞这么多,几十个字。印光大师八个字,把它全包括了。出世间法,「信愿持名,求生净土」,也是八个字。印祖的心传十六个字。
  我学佛五十年了,总结我五十年的心得我写二十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菩提心,如是存心。「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这是修身、处事待人接物,把菩提心落实。二十个字!落实到净业,我提修学的科目「三福、六和、三学、六度、普贤十愿」。你要是纲领抓不住,你学什么?日常生活起心动念,统统不违背纲领,你在菩提道上,你在圣贤道上。如果脱离这个纲领,你的麻烦就来了,你退转了,你堕落了,你又去搞三途六道去了。不离开纲领,那你是修金色焰,你修的是无比的殊胜美好,金色光明。现在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0三七卷)  2003/5/6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037
  诸位同学,请看经文第九段,下方焰慧世界,名号第五句看起:
  【或名一切知识。】
  这个名号意思很清楚、很明显,『一切知识』。虽然很容易懂,但是「一切」范围非常之广,正是宗教里面所讲的赞叹神的全知全能,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只有如来果地到究竟圆满。菩萨、罗汉也有一切智。通常佛法里面讲阿罗汉、菩萨、佛陀,他们的智慧,他们的知识,阿罗汉就有一切智;那个「一切」跟这个地方「一切」的意思不一样,文字完全相同。那个一切智是知诸法总相,如果用现代哲学上的名词来会通,大家比较容易懂;佛经里面讲的一切智就是知宇宙万有的本体,这个智慧叫一切智。阿...(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0三六卷)  2003/5/6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036》)


...佛从哪里学起?这不论是大乘小乘、显教密教,佛教导我们这基础,根本的根本是十善业道。十善业道通一切佛法,通大小乘、通宗通教、通显通密,都是在这上奠下根基的。我们要真正学习,希望这一生当中能有一点成就,不能不在这上下功夫,尤其是真正修道的人。
  你看看世尊给我们表演的,菩萨为我们表演的,祖师大德为我们表演的,功勋是别人,过失是自己。这是真正他在佛法上得了一点受用,他开了窍。罪过都是别人,功德都是自己,这是烦恼!这是自己有过失,自己不知道,自己的烦恼习气怎么能断得了?所以修道之前要见道。道没有见到,你怎么个修法?为什么说功勋都给别人,过失都是自己?只有自己知过才能改过,才能真正把自己境界向上提升。功勋事业是大家靠群众力量来成就的,这事情做好当然是大家的功劳;你是领导人,你领导有方。如果样样功劳据为己有,过失统统都是别人,你就会变成孤家寡人,谁也不愿意帮你。
  古德说得好,无论世出世法「得人者昌,失人者亡」,真正有德行、有能力、有才干的人不会为你服务,气量太小了。时时刻刻能够推己及人,你能够得人心,天下有德行、有智慧、有才干的人都愿意为你服务,你怎么会不成就?古人讲得很好,「凡事之本在修身」。儒家常常教人,我自己身修了,一切大众都修了,表率,模范;我自己德行成立,你看你周边这些人的德行也成立了。「一成一切成」,那个一是什么?一是自己。所以古人「为天下者不於天下於身」,今天讲世界和平,这我也讲了不少,这些年来在国际上帮助一些善心人士来祈求世界和平,世界和平从哪里学?从自己内心里头学。我内心摆不平,你怎么能帮助世界走向和平?内心平了,你的家一定和睦,家和万事兴。自己内心不平,就是烦恼习气妄想、分别、执著,这个没有把它摆平,不但伤心也伤身。伤心伤身就是这里讲的苦圣谛,这就是「刺」。你忧虑的事情多,牵挂的事情多,烦恼的事情多,这对於身心健康是极大的破坏。学道人,道业的成绩在哪里?心平气和。处事用智慧不是用感情,要处大事,世出世间办大事,大公无私,哪一个不服你?你里面夹杂著私心就没有人服你了。古今中外同一个道理。
  我们一生做的这事业,你说大它不大,你说小也不小,我们就是到处讲经教学,也得要大公无私。我常说自私自利完全放下,名闻利养放下,物质享受放下,这就是六和敬里头「利和同均」。自己有福报的时候,这福报要让大家共享,要懂得帮助一切需要帮助的众生,这很快乐。到我们老了,身...(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0七六卷)  2003/8/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076》)


...然后人问他,「他说的完全是错误的」!唐太宗告诉大家,我知道他说的是误会,是错误的,我要接受,我不能处分他,我要处分他了,以后还有什么人敢在我面前说真话!这大家懂得了。所以什么人都敢在皇帝面前说话,说错了没关系,皇帝不会追究,他成为一代明君!就在这个地方。中国古人讲政通人和,天下大治。
  所以,领导人跟群众要能沟通,跟群众沟通,你底下这些文武百官各个都是兢兢业业,为国家、为人民办好事。为什么?不能够隐瞒皇帝,皇帝跟下面直接通的,这是真正开明,我们今天讲透明化,这个不是英明的帝王做不到。他不是喜欢听人家恭惟、说好话,他是听人家批评,改过自新,没有这个过失,你来说也接受,也欢喜你,我们自己好好反省,以后不要犯这个过失,所以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这个底下有一段解释的文字,「谓菩萨自愧往昔,及诸众生於五欲境,具行恶法,感垢秽身」,我们先讲这个几句。自愧里面包括圣贤教诲,以往没有种善因,不知道业因果报。尤其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这样的年龄非常可怜,我接受圣贤教诲,时间不到一年。六、七岁的时候,私塾念的一点东西,以后就改成学校了。一改成学校,这个课程就没有了。但是那个时候还有一门功课叫「修身」,好像时间也很短,好像是两年之后,修身又没有了,修身改成「公民」,这是我念小学的时候。到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公民没有了,公民改成「社会」,课本不断在改!跟圣贤教诲愈离愈远。大概现在学校都没有了,所以伦理道德的边都沾不上,哪里懂得什么业因果报!这个事情麻烦了。业因果报是个事实,不是学说,不是说你懂就有,不懂就没有,懂不懂统统都有,你统统都得受,所以这个事情非常非常麻烦。
  小时候学了这一点,印象很深刻,这是私塾老师教学认真,虽然时间不长,还不到一年,但是印象很深刻。确确实实影响你一辈子,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的时候,真的受到影响。所以,在这样的时代里头,我们生活环境五欲六尘诱惑的力量非常强大,我们还没有被诱惑,还能保持这一点清白,这要靠什么?小时候私塾短时间的教育。以后,那是这么多年来接受佛法的教育,这才没有被染污,没有变坏。如果要是遇不到佛法,我小时候那一点点的圣贤教诲,说老实话,敌不过今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诱惑,决定敌不过。这真是三宝加持。
  我在二十六岁遇到善知识,从此之后,一心一意学习圣贤教诲,我也跟诸位说过,五十二个年头,锲而不舍,念兹在兹,才能把往昔那些恶的习气,逐渐的淘汰掉。没有这么长的时间,不是天天在干,难!几个人能...(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0八三卷)  2003/8/2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083》)


...老师的教诲。老师教我的东西,甚至於当时我还不能理解,我还想不通,但是我有一个想法,老师对我一定是好意的,老师决定不会害我,我不懂、不知道老师意思,我一定去做,这是我的好处。
  所以,遇到这些高人,他乐意教我,我遇到方东美先生、章嘉大师,乐意教我。这是什么?好学,尊师重道。老师教你的,你要不能够落实,只是理解而不能够实行,没有用!那不是真智慧,你学不到东西。你要很认真去落实、去做到。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诲,儒家最早至少可以推到尧舜,尧舜距离我们现在至少有四千五百年,还在孔老夫子之前的两千年。教我们什么?教我们人与人的关系。这个关系搞明白了,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是不是真的把这个关系建立起来?如果这个关系不能建立,那跟你讲有什么用,没有用处,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尧教舜,舜教禹,古圣先贤的教育简单明了,朱夫子把这个纲领给我们提出来,教学的宗旨、方向、目标是什么?伦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中国古代的教育就是教这五桩事情。学习的过程说了五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前面四种是智慧,后面这一条是行,知道之后你要能做到。行里面也列出了纲领,第一个是修身,第二个是处事,第三个是接物。修身说了两句话,「言忠信,行笃敬」,你看言、行。他还加一个细目,就是提醒你,「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这属於修身。处事,「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处事;接物,这是待人。处事是今天讲的办事,对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是中国四、五千年来,圣贤教化一切众生的总纲领、总方向、总目标,这就是教育的标准。只要不失这个标准,离开这个标准不远,都是贤君子,贤人君子,这叫学问,道德、伦理都在其中。
  今天我们想想,中国古圣先贤讲的这些全都没有了。言,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没有忠信了。行,杀生、偷盗、淫欲,诚敬没有了。办事,无论做什么事,利是第一,给我有没有什么好处!古人的教育「正其谊,不谋其利」,谊就是我应不应该做,决不讲求利害。这个事情我应该做,对我没有利益,甚至於对我有害,还是要去做;无论是私事,无论是公事,他有道义。现在道义没有了,处事待人接物,「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现在的人,如果你要跟他这样说,「你这个人傻瓜,你这个人头脑有问题」。应该怎么样?争利!争名夺利,认为这是英雄好汉;损人利己,这人了不起。我们中国古时候的教育是舍己为人,哪有损人利己的事情!
  所以,现在真的,起心动念不是在「过」,就是在「恶」。天天在造这个业,这是不善业,哪来的好果报?我们看...(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一一四卷)  2003/10/12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114》)


...个案例,这是有报导的,还有没有报导的。原因在哪里?就是我刚才所说的,他的周边连父母兄弟都觉得不可靠,都觉得不能信赖,最后他走上绝路。
  所以我们要痛定思痛,中国这几千年来,教育的理念,教育的纲领,这五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二十个字。一直到满清都还信守奉行,民国建立之后才把这个疏忽、抛弃,因为这个东西是封建时代的;凡是封建的都是错误的,都是不好的。民国建立之后,是不是有好的教育理念?那在佛法里面讲,这里头有因有果,还有报。蒙古人入主中国,满清人入主中国,也都完全遵守中国传统教学的理念纲领,一丝毫没有改变。尤其是清朝完全遵循儒释道三家的教诲,帝王带头学习,造成空前的盛世,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当中,就是连贞观、开元,汉朝文景,比不上康熙、雍正、干隆三朝,一百年的兴旺,靠什么?儒释道三家的教诲,现在我们不要了。
  伦理虽然简单,它有程序,这五条怎样学习?也告诉我们五个纲目,「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这八个字是探讨理论,五伦有理论的依据,这就是道;我们能遵循,那就是德。所以末后一个「笃行」,笃行就是落实,要把伦常大道落实到日常生活。笃行里面有三纲,第一个是修身,第二个是处事,第三个是待人接物,你看生活!修身里面有两句话,它每一条都是两句话,那么简单,「言忠信,行笃敬」。修身不外乎言行,言语要忠要信。忠是什么?你看中国这个字,这是智慧的符号,心上面有个中字,就是说你的心不偏,偏就不忠,你的心不邪,你的心不虚伪,忠的意思。这个字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菩提心,真诚,虚伪就不忠;清净,染污就不忠;平等,高下就不忠;正觉,迷惑就不忠;慈悲,自私自利就不忠。中国古人讲的,忠信就包括我们的菩提心。笃是笃实,就是诚诚恳恳、恭恭敬敬,行为;我们的行为要诚诚恳恳、恭恭敬敬。后面又说了八个字要我们落实。第一个就是佛法讲的不瞋恚,佛家讲「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所以你看儒家头一个戒的,就是不瞋恚;第二条不贪。不瞋不贪,把不瞋摆在第一,后面迁善改过是不痴,佛家讲的三善根,修身在三善根。儒跟佛真的有共同点,所以修身,忠信笃敬是要远离贪瞋痴,你才能真正做得到。有贪瞋痴,就不忠不信,不诚不敬。
  办事,第二讲办事,办事是「正其谊,不谋其利」。换句话说,问这个事情该不该做,应该做的就要去做,不问对自己有没有好处,不问对自己有没有利益,所考量的是对社会,对大众;对社会有没有好处,对大众有没有好处。这个事情《了凡四训》里头讲得多,讲得透彻。第二句说「明其道,不计其功」。你办事合不合乎道理?如果合乎道,绝不计较个人的功过,绝不邀功,绝不诿过,你做的有理,你做的是应该的,不为自己,这是你处事应该有的心态。待人接物也有两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自己不喜欢的,我不能够对待别人。我不喜欢人毁谤我,我绝不毁谤别人;我不希望别人压迫我,我绝不压迫别人,这是待人的原则。我欢喜别人尊重我,我要先尊重别人;我欢喜别人赞叹我,我要先赞叹别人。第二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到你遇到处事待人接物,遇到困难行不通,不能把过失推给别人,要回头来反省,改过迁善。
  菩萨法里面,一切众生没有过失,《坛经》里面讲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过在哪里?过是自己,我自己修养不够,为什么这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还会起心动念,还会分...(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一二七卷)  2003/11/5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127》)


净公上人讲修身集第一二卷





...妇有别;第四个长幼有序,长幼就是兄弟;第五个是朋友有信。就这五桩事情,就教这东西。「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这是道,这是天伦,天然的,不是哪个人发明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自然然形成的,自然的法则就叫「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男女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个字是「德」。什么叫道德?这就很明显的给说出来了,亲爱、仁义。这「夫妇有别」,男女有别,别在哪里?各有各的使命,各有各的任务。你明了,你能够尽到你自己的使命与天职,这是德。兄弟「长幼有序」,兄友弟恭,这是德。「朋友有信」,信是德。所以中国古圣先贤的教学,随顺自然的法则,道德的教育。
  学习有方法、有程序,理论上的学习,古人教我们「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这是讲理。明了诸法实相,大自然的规律,大自然的法则,你有了理论依据。然后,随顺自然法则怎么样落实到我们的生活,那是什么?「笃行」,笃行就是把自然法则落实。我们生活随顺自然法则,我们工作随顺自然法则,我们处事待人接物随顺自然法则,这是笃行。笃行就是我们今天讲落实,把这五教落实。理明白了,把道理变成生活、变成实际上的德用。这又笃行里面分三个科目:第一个修身,第二个处事,第三个待人,就这么简单。这里头修身为本,《大学》里头说「上自天子下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修身,我们现在一般人讲修养;某人很有修养,那就是道德的落实。落实在修养里面两句话,「言忠信,行笃敬」,多简单!言,言语;行,行为。修身不外乎这两桩事情,言行。言语要忠,要有信,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忠,言之忠,就是《金刚经》上所讲的「实语者、真语者、如语者」。这个忠,忠,你这话是从你心里头说出来的,真心,这忠就是真心。忠不偏,你心地有偏,不忠,你心里头有邪就不忠。可见得心里头无私无邪,你出的言,这个言是真言,就是真语、实语、如语。行为,待人接物,行为,笃敬就是诚敬,真诚恭敬,那个敬就是负责。负责尽职,尽职是诚,负责是敬,诚敬。你看这么简单。这底下它特别还有八个字,这八个字特别提起你要落实的:「惩忿」,用佛法来讲,不瞋;「窒欲」,不贪;「迁善改过」,不痴;佛法里面讲的三善根,不贪、不痴、不瞋。他把不瞋摆在第一条,不瞋、不贪、不痴,修身!儒跟佛所讲的,不谋而合,合得那么圆满。
  办事的原则也两句话,「正其谊不谋其利」。你要办事,你所考虑的,应不应该?应该的,不要问对自己有没有好处?不为自己!对社会、对国家、对世界、对一切众生,有没有好处?为这个,决不问自己的利害得失,这是办事的标准。第二句「明其道不计其功」。道是什么?理。这事情合不合道理?合道理,自己的功过不要去考虑,办事的最高指导原则。待人接物也是两句话,「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是中国圣贤教学的总纲领、总原则。从尧舜禹汤,这有文字记载的,一直到前清,这四千五百多年,将近五千年,中国人都遵守这纲领。蒙古人入主中国,满清人入主中国,也是遵守这教学纲领,从来没有改变过。到民国才把这纲领舍弃了、不要了,学外国的,这把中国社会搞乱了。
  今天全世界社会都乱,要怎样挽救?我们想来想去,这一套纲领简单明了。我到印尼,把这纲领介绍给印尼副总统,介绍给瓦希德,也介绍给印尼的六大宗教。这纲领落实在家庭教育,落实在学校教育,落实在社会教育,落实在宗教教育,这社会就能长治久安,真正消灾免难。在今天,我们大家都晓得家庭教育没有了,学校教育又不讲这些。社会教育,...(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一三一卷)  2003/11/7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131》)


...帮助这个社会,学校已经搞了八、九年,没看到效果。为什么?社会一年比一年乱,人心一年比一年坏,灾害一年比一年严重,没效果。
  学校找到我,我们举行了两次座谈会,他们关心,我也关心,时时刻刻关心!看到这么多人关心,我很欢喜,如果我们把人力、物力能够集中,确实能对社会有些帮助。但是化解冲突要知道冲突的根源在哪里?这个根源就是动乱的根源,不安的根源,天灾人祸的根源,根源找到。根源不在外面,在我们自己内心深处。佛常讲「自己未度而能度人,无有是处」,这个话重要。你要想帮助别人,帮助社会,先要帮助自己,先要化解自己内心深处的冲突。内心深处的冲突是什么?迷惑!因为迷惑,内心里面就产生对立,对立、矛盾就是所有一切冲突灾祸的根源,这一点确实他们没想到。从内心发作出来就是家庭,这个大家就能意识到,家庭冲突、夫妻冲突、父子冲突、兄弟冲突。
  家庭是社会组织里头最小的一个单位,像我们人身体组织的细胞,这个细胞坏了,很多细胞坏了,这人不就生病了!家庭是这个地球人类组织的细胞,许许多多的家庭都有问题,社会病了。古圣先贤的教育,说老实话,头一个就是要把这个细胞巩固,让它健康。所以中国圣贤的教诲,「诚意、正心、修身、齐家」,这是讲根本。「家齐而后国治」,国治就是今天讲社会,社会才有安定,才有和平;有安定和平,才有繁荣,才有兴旺。「国治而后天下平」,天下平就是世界和平。所以,你要找到根,要从根本下手。
  下手的方法?教育!这跟学校讲他了解,你要教!在学校教这几个人没用处,来不及了。怎么办?要把学校的科目扩大。所以我建议学校一定要有自己的卫星频道,免费无条件的把这个课程向全世界播放,这才能起得了作用,这就是真正有效果的祈祷世界和平。把圣贤的教诲利用网际网路、卫星电视向全世界播放,二十四小时不中断。这样的教学节目,社会大众要是欢迎,我相信会有很多人看到这个节目的时候能回心转意,改邪归正,断恶修善,这社会就有救!
  圣贤教育给我们人心建立一个标准,善恶的标准,邪正的标准,是非的标准,利害的标准。所以这个课程在课堂里不行,课堂救不了急。现在要大量用文宣,远程教学澳洲大学都能做得到,他们学校都有这个学系,再增添一点设备,把它当做一门课程来上。学生,全世界,不需要注册,不需要报名,完全免费。然后进一步出书、出杂志、出报纸,报纸不必要天天出,一个星期出一次,周刊。我这一周教学的纲领,内容的纲领、大意...(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一四二卷)  2003/11/14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142》)


...助他提升,教人预先防范。预先防范里头最重要的,还是劝人断恶修善,改往修来。我们看所有这些神灵传递的讯息,终极的目标都是一致的。外国的预言劝人要悔改,告诉你灾难是有,灾难会不会到来?是个未定数。你要不能悔改,肯定会来,你要能悔改,这灾难可以减轻、可以推迟,或者是灾难的期间缩短,话都是活的,都没有说死。
  在中国历史正史所记载的,野史不算,吉凶祸福都有预兆,这个预兆就是讯息。头脑冷静的人,有定力、有智慧、有学问的人,大多都能看得出来吉凶祸福的预兆。预兆里面最可靠的、最明显的是人心,你仔细冷静观察,人心他想的什么?无论想什么,把它归两大类:一个善,一个不善。他想的是善还是不善?从青少年到这个社会上各行各业,然后再看看退休的这些老人,各个阶层,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你仔细观察,统统要看清楚。有些人年轻的时候,确实做一些害人利己之事,到老年的时候觉悟忏悔,改过修善,这都是好事情。这两个你去比重,善轻恶重,这就是灾难的预兆;善重恶轻,这就是福德的预兆,是吉,是福。吉凶祸福用这方法来观察,真的是八九不离十。这个不是迷信,在中国古代读书人,他用这个方法观察一个国家国运的兴衰、家庭的兴旺,非常准确。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什么最重要?教学。你要不教他,肯定被一些不善所影响,肯定的。
  孟子说性善,荀子说性恶,都有道理,这两种看法都说到教育的重要。所以从事於教学的人,师道!师道在中国古代是最受社会大众尊敬的人。虽然从事於教学工作的人,收入非常微薄,生活清苦,他受到社会大众的尊重;他是个读书明理之人,是一个离欲清高之人,物质生活虽然很贫乏,他的精神生活充沛。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人转恶为善,帮助人转迷为悟,这是教育的成果。你要转不过来,你教育失败,你教学的方法肯定有错误。从事教育,首先要认知「人性本善」,他不善,不善是他习性,他学坏了;他本性是善良的,你要肯定他人性本善,荀子说的不善是习性不是本性。《三字经》上,前面那几句话非常非常重要,那是教学最高指导原则、理论的依据,「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荀子讲的人性是恶,那是习性,「习相远」,跟本性愈来愈远了,你要不教他,那愈来愈远了。「教之道,贵以专」,这是教学在方法上把总的纲领说出来了,要专。佛家讲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儒家也不例外,都懂得这个道理,都能掌握到这个原则,所以他们的教育有效果。
  教育的内容,我在讲席里头常说...(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一六三集)  2003/11/24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163》)


...那是肯定受的,大环境的影响这是没有法子避免。但是别业要是殊胜,对於大环境的影响可以灭少到最低的程度,特别是住在乱世。别业,还是要回归到伦理道德,回归到圣贤教诲。社会大众对於圣贤教诲失去了信心,我们要坚定信心,他为什么失去信心?他不了解,他有误会,失去信心。如果他明了,他觉悟,他的信心就建立了。
  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族群与族群之间,宗教与宗教之间,我们常常讲要互相沟通,要互相往来,化解误会,化解冲突。现在这个问题已经变成大学里面主要研究的课题,这个事情是好不是不好。冲突怎么化解法?冲突是共业造成的,化解的方法要用别业,共业不能化解。别业从哪里下手?从自己本身下手,这才是解决的真正的道理。怎么知道从自己本身下手是正确的、是真正能够达到效果的?诸位要读过《大学》,儒家的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你念《大学》第一章,你就会明白,你就找到解决现前冲突矛盾的方法。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这叫三纲。我们现在所想的、追求的是不是这个问题?是的,确确实实是希望这三个目标能够达到。可是你要怎么做法?下面给你讲的纲目,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现在国家发生问题了,世界发生问题了,这个平天下是世界,整个世界不安定,充满了危机,国家社会不安定,我们怎样帮助它恢复秩序,消除冲突,恢复安定和平?你从这八个目数你就找到了。欲治其国者在齐家,齐家在修身,修身在诚意,诚意在致知,致知在格物。可见得解决这个问题根本在哪里?根本在格物。
  格物是什么意思?物是欲望,我们今天讲的自私自利。格是格除、是格斗,从自己内心把自私自利的念头除掉,智慧才开。致知,智慧才开,智慧为什么不开?这欲望障碍著你,跟佛家讲的道理一样,欲望是什么?烦恼障,你要破烦恼障,你的智慧才能现前。智慧现前之后,你的意才诚,你的心才正,你的身就修了。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真正道理。这个次第程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可不能弄错,你要搞错了,这问题解决不了,愈解决愈麻烦、愈繁杂。所以今天许多人在研究怎么解决问题,他没有读过《大学》,古人所讲的道理、经验、方法有效,那个不是古董,不是没有用的,用在现前,可以能够至太平,可以能够帮助社会安定。
  安定和平,我常讲是世出世法的大根大本。所以今天要讲消除冲突,促进和平,从哪里做起?要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你不从这里做起,确确实实你没有再好的方法。这桩事情政治不能解决,武力不能解决,经济也不能解决;经济有援助的,有制裁的,还是不能解决,科学技术也不能解决。解决之道在教育。在别业,我们要加强圣...(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一八一卷)  2003/12/8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181》)


...子,学生得老师的爱护,绝不亚於父母,所以学生对老师终身仰慕。师恩跟父母恩没有两样,一生念念不忘!
  念念不忘是报恩,报恩的具体行为是依教奉行。老师所教导的常常记在心上,自己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有没有违背老师的教诲?违背老师教诲,对不起老师。依教奉行叫报佛恩,现在做学生的,有几个人懂得?没有人教,实在讲,在现前的社会师道没有了,师道何以没有?孝道没有了。我们知道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孝道崩了,师道没有了,整个社会崩掉,天下怎么能不乱!人民苦,求安定,求和平,能不能得到?不能得到。为什么?师道孝道没有了。要想社会安定,世界和平,一定要恢复孝道师道,为什么?那是根,根没有了,哪来的枝叶花果。所以现在这个社会根没有了,我们要做什么?我们要做根,你就是自度度他,你就是佛菩萨再来。我们行孝道,我们尊师重道,要从自己本身做起。下面还有一句:
  【或名无等价。】
  『无等价』,就是我们中国人常讲的无价,等是等於,平等的,没有跟它平等的,无价。无价是性德,这不是从性体上讲的,是从性德上讲的,自性的德用。讲得粗一点,讲得浅一点,伦理道德就是自性的德用,无价之宝,能帮助一个人。「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平天下就是天下太平,天下平等,无价宝。读中国儒书的人,真正修学佛道之人,儒释道三家都肯定性德是无价宝。在佛法里面称为三宝,三宝是性德,觉正净!这个宝是无价宝。自性觉、自性正、自性净,自性三宝。学佛一开端就把这个传授给你,你要皈依三宝,皈依三宝皈依什么?不是皈依释迦牟尼佛,不是皈依毗卢遮那,不是皈依阿弥陀佛,是皈依你自性三宝,你真的皈依了。阿弥陀佛从哪里来的?自性变的,自性觉变的。西方世界从哪里来的?自性净变的。一切诸佛如来教化众生从哪里来的?自性正变的。离开自性无有一法可得,这无等价!不在外,外头没有,找不到,在自性,自性本来具足。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一八四卷)  2003/12/10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184
  诸位同学,请看四圣谛品,邻次十界最后一段,上方振音世界末后一段苦灭道圣谛。我们现在把经文念一遍:
  【诸佛子,所言苦灭道圣谛者,彼振音世界中,或名观察,或名能摧敌,或名了知印,或名能入性,或名难敌对,或名无限义,或名能入智,或名和合道,或名恒不动,或名殊胜义。】
  到这里是一段。道谛...(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一八三卷)  2003/12/9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183》)


...家修行总的纲领原则。总的目标是「明德,亲民,止於至善」。明德就是明心见性,亲民是大慈大悲,止於至善就是清净平等觉,有什么两样?你们诸位想想是不是这个?但是他达不到佛家这个境界,就是刚才讲的他行门里头没有达到纯净纯善,他有夹杂。
  你看做功夫这个程序「格物,致知」,格物是断烦恼,他烦恼断得不干不净,没有佛法要求那么彻底。格物而后致知,致知是破所知障,格物是破烦恼障,你看看这宗旨先断烦恼,烦恼离开了,真心显露。致知而后诚意,那个诚意是真心。诚意而后心正,诚意跟正心就是佛家讲的菩提心,菩提心现前,然后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跟佛讲的没两样,这是什么?这是道。道是自然的,不能改变,即使诸佛菩萨也没有加一点意思在里头,佛门讲法尔如是。你只要依照这个顺序发展,这是自然的发展,顺序不能颠倒,自然发展。譬如植物种子,种子种下去之后,发芽,然后慢慢长。长,它有一个主干,最后成为一棵大树,枝叶华果茂盛。它不能够颠倒,它先是树长根,然后长本,本就是它一个主干,然后再分,分枝,枝干枝条。总不能说根生了之后就长枝条,长树叶,当中干没有了,没有这种长法,要顺其自然。
  儒家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然发展的,自然就是道。顺乎自然,不违背自然法则,那就是德。所以道德没有通过人的思想,不是哪个人编出来的,不是的。确实像中国古圣先贤、诸佛菩萨,绝对没有加一点意思在里头,他们自己顺乎自然,成就了,教导别人亦复如是。不能加一点意思在里头,加一点意思,那是你的,那就错了。总的原则原理我们要知道,我们从这个地方建立自信。
  信什么?信自心,自心是宇宙的本体。如来在大经里面讲,虚空从哪来的?法界从哪里来的?刹土从哪里来的?刹土就是我们今天讲太空里面无量无边的星球,这些从哪来的?星球里面又有许许多多不同的众生,众生从哪来的?《华严经》上告诉我们八个字,「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自信自心,这个自心就是能现的心,是自己心现的,是自己心变的。自己心迷了,迷了就起变化,就把所现那个一真法界,那是真正圆满一丝毫瑕疵都没有,只要你一迷了,迷的时候你就改变它,就把它变成十法界,把它变成六道,把它变成三途。
  但是十法界、六道三途都不是真的。《金刚经》上说得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所以你迷了有这个东西,觉悟了,没有,觉悟了立刻恢复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华严》讲的华藏,...(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一九0卷)  2003/12/18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190》)


...。我们知道婆罗门教,现在称为印度教,南洋称它为兴都教。我跟他们有多次的接触,我也向他们请教,兴都教的长老告诉我,他们这个宗教的历史有一万多年,但是印度人不重视历史,没有确切的记载,一万多年是传说,有此可能。今天世界上在宗教里头,一般都肯定兴都教有八千五百年历史,这是世界上一般公认的。就算是八千五百年,比佛教早多了,现在世界上承认佛教才两千五百多年。中国人的记载,虚云老和尚、印光法师他们这些高僧大德,他们用中国记载,中国记载今年应该是三千零二十几年。诸位如果看看《虚云老和尚年谱》、《印光法师文钞》里面有说到。
  所以我们要晓得,佛没有出现在这个世间之前,印度就是一个宗教之国。宗教里面免不了有很多拜神的,真的是有多神教。佛陀出现在世间,跟这些宗教往来不破坏它们。像这个「四天王」,这不是佛教的,也是其他宗教的。释迦牟尼佛把他们接引过来了,给它新的教育意义,於是它就变成表法了,高明到极处。你看你拜的这些神,形象存在,一丝毫没有改变,意思不一样。
  「东方持国天王」,佛给我们讲解,让我们从名号里面学到了智慧,学到了德行。持,保持,国是国家。怎样保持国家?我们儒家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治国之根本在齐家,齐家的根本在修身,修身的根本在正心,正心的根本在诚意,诚意的根本在致知,致知的根本在格物,他就表这个意思,就代表这个意思。我们用儒跟佛来解释,大是持国,小是持家、持身、持心,这里面不就产生一套大学问了吗?你看从一个神像里面就产生了教学的作用。他手上拿的是琵琶,乐器,不是说这个天王喜欢音乐,那你要这么想法你就错了,他这个也是教学也是表法的。这个手上抱著的,中道,这个弦乐器,诸位懂得弦要是松了,它弹不响,弦要是太紧了,它断掉了。所以调弦要调到适中,音色就美,取这个意思。在佛法里面表中道,在儒家表中庸。我们也可以说,用通俗的话来讲表中和之道,懂得用中,懂得用和。中是什么?不偏不邪,不偏不邪是为中。你想想看这个意思多好!东方天王教我们的。
  「南方天王」的名字叫增长,你想想看,这顾名思义增长的是什么?德行要增长,智慧要增长,学术要增长,才艺要增长,我们物质生活也要增长,没有一样不增长。这代表佛法里面讲的精进,儒家讲的日新又新,现在人讲永远在进步,南方天王表这个意思。勤奋努力学习,你才能够日新又新,才能够精进不退。他手上拿的是一把剑,剑代表智慧,就是慧剑,慧剑能断烦恼,取这个意思。正是我们佛门里面所说的「烦恼轻,...(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一九五卷)  2003/12/22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195》)


...佛门里面所说的「烦恼轻,智慧长」,这个智慧长就是增长。没有智慧你就不能持国,没有智慧你就不能持家,没有智慧你就不能持身。所以增长天王代表般若智慧。
  这一些教学都是实用的,学了之后马上就用上,改变了我们许多错误的想法,改变了我们许多苦难的生活,这哪里是迷信!这哪里是拜偶像!真的是从远古要拜偶像,到释迦牟尼佛这个地方偶像还存在,但是意思不一样。这是释迦牟尼佛真的给我们显示圆满的智慧,你看看不坏世间法,把世间那个转一转就行了。所以《楞严经》上说「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这个世出世间法里面,没有一法不善,没有一法不美,没有一法不真,法法皆是真善美,就你怎么转法。他现在不真、不善、不美,那是什么?那是你自己迷了,你自己不觉了,所以把原本的真善美转变成迷邪染,错了。你智慧开了,你把那个迷邪染一转变就是真善美。所以这些佛像到佛的面前全变成真善美,全是我们学习的对象,变成我们修行的典型、修行的模范、修行的标本,这是佛法真正不可思议之处。
  所以佛法永远没有破坏,破坏是错误的,永远没有破坏。它真的是现在人所讲的是建设性的,它有智慧把你转过来,让你看到这个相就提醒自己,看到持国天王就要想到我自己要修身、齐家、治国,这一生事业;看到增长天王就晓得我天天要进步,要求智慧,要提高我的技术能力,提高我们生活的品质。西方、北方是讲方法、是讲手段。「西方广目天王」,广目是什么意思?多看!北方是「多闻天王」,多听!你怎样长智慧、怎样获得技术上的进步?你要好学,多看、多听,这是我们中国古人所讲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两位天王代表这个意思。
  这个广目天王手上拿的是一条龙,也有塑像里面手上拿的是蛇,龙也好、蛇也好,意思相同,善变。东方人常常讲龙蛇变幻无穷,它善变。代表什么?代表我们世道人心,就是现前这个复杂的社会,人事环境、物质环境,多变!你要看清楚,你要知道它的变化。尤其要能够发觉到变化里头有不变的,那个不变的就叫做真理。所以天王手上,通常左手拿的是龙,龙蛇,右手拿著个珠子,这个珠代表什么?不变的。这个代表变化,人情的变化,社会环境的变化。特别是我们现代这个时代,现在这个时代是急遽在变化,变化太大太大了,几乎叫一般人手足无措不知道怎么应付,它变得太快了。尤其现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我听一般搞科学的人说,新的产品,大概是三个月就有一样新东西出来,旧的东西逐渐逐渐淘汰。
  我们利用这些科...(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一九五卷)  2003/12/22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195》)


净公上人讲修身集第一三卷





...十方各有一大菩萨。】
  『一大菩萨』,菩萨当中的上首,我们佛门叫上首,现在人讲的是领导、班长,这是带头的。
  【一一各与十佛刹微尘数诸菩萨俱。】
  『俱』是共同。
  【来诣佛所。】
  来到佛的所在,『佛所』是佛讲经的所在,十方菩萨来参学。这里面经文是两段,我们要看清楚,前面讲『十佛刹微尘数菩萨所共围绕』,是本地的、本土的;『以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萨』,又带了这么多,这是他方来的,他方世界来的。有本地的,有十方世界来的,可见得法缘是无比的殊胜。
  【其大菩萨,谓文殊师利等。所从来国,谓金色世界等。本所事佛,谓不动智如来等。】
  文殊菩萨太多太多,你要问文殊菩萨是哪一尊文殊菩萨?这是我们一般人不了解,对於佛法误会很深,不但一般社会很多学佛的,乃至於出家人都不知道。菩萨这些名号都是通号,我们举个例子,你从比喻当中就能明了。文殊菩萨好比我们学校里教文学的老师,那这个世界上教文学老师有多少?太多了,说不尽。地藏菩萨教孝亲尊师的老师,那我们一般讲起来,孝亲尊师是属於伦理道德,伦理道德科的老师,这好像现在没有了。我在很小很小的时候,六、七岁的时候,那个时候学校里还有《修身》课本,这就是教修身课本的;以后改了,以后我上学的时候改成《公民》课本,有公民这门课,地藏菩萨教的,这教公民老师太多,不晓得是哪一个。所以菩萨是通号。
  在中国通常讲的这四大菩萨,观音菩萨主慈悲,普贤菩萨主实践,就是落实,怎样把你所学习的东西,都能够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应用在处事待人接物,这是普贤菩萨,学以致用。弥勒也是中国人最欢喜的,弥勒菩萨教慈悲、教平等。古人题弥勒菩萨八个字题得好,「生平等心,成喜悦相」。一天到晚笑咪咪,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
 樓主| 發表於 2023-12-23 18:15:31 | 只看該作者
欢欢喜喜。平等从什么地方示现?从布袋上示现。无论人家供养他什么,他也不看,统统放在布袋里,平等。所以每一尊菩萨无量无边,不是一个人。每一尊如来也是无量无边,每一尊佛。所以你一定要懂得表法的义趣,你才真正学到东西。听到观音,慈悲心就现前,救苦救难的念头现前,谁是观音?你就是观音。观音就是这个心,观音就是这个行,眼到手到。文殊菩萨表智慧,智慧就是文殊菩萨,文殊菩萨是自性的妙慧。地藏是性德,孝亲尊师是性德。
  你仔细去观察,哪一个小孩不孝父母?这要观察什么?三岁以下的,他没有受到社会的染污,天性!你仔细观察幼稚园的学生,他尊不尊敬老师?非常尊敬,老师说的,他依教奉行。到小学差一点,...(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六一卷)  2004/4/16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261》)


...里面的内容,我听说几乎全都是染污的,他要一接触那个,麻烦可大了。天天接受电脑的教育,那个内容是什么?杀、盗、淫、妄,从小就接触这个,他认为这是正常的;仁慈、恩义,那是幻想,那不是真的。那么这个世界再往下面发展,不堪设想,不敢想,不忍心想,将来是个什么局面?我们从这个一百年,这一百年是我们自己经历的,我们要用十年十年比较,是一个十年不如一个十年。在最近半个世纪来比较,我们可以说一年一年比较,一年不如一年。你要问这什么原因?这首偈子就是答案,说得太好了,「众生迷惑失正道」。今天要救的是,怎样能够帮助众生破迷开悟,觉悟正道,舍弃邪径,那你的前途是一线光明。
  所以我在联合国说,要想拯救这个世界,除了教育,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教育有四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宗教教育。中国这个民族能够维系五千年,而没有被淘汰,没有被消灭,靠什么?靠教育。中国人自古知道,「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建立一个国家,政权稳固之后,什么是第一?教育。你教你全国人民,你教他怎么看法、教他怎么想法、教他怎么说法、教他怎么做法,你要教!所以,中国不重视法律,中国重视教育,用理来代替法律,明理,用智慧。这是中国传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套大道理,哪个朝代讲求,全心推动,这个朝代一定复兴。满清入关,少数民族统治多数民族,用什么?他们的领导人聪明,用中国的儒释道来统治中国,尊重读书人,尊重修行人。
  你看看「雍正上谕」你就明白了,他们的心里有儒、有道、有佛,自己真干,上行下效,就变成全国的风气。儒释道确实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用这个来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它的政绩飞黄腾达,在中国历史上没有能跟它相比的,承平将近一百五十年,天下太平。那个时候家庭,从小,中国人从小讲胎教,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没有离开伦理道德。社会文艺的教育,歌舞、戏剧,这是代表文艺教育,文学、美术、雕塑,都离不开孔老夫子制定的原则,「思无邪」,走正道。那时候教育不发达,学校不多,但是连农村里面的人,不认识字,他懂得道德、他懂得礼,从哪里学来的?看戏看来的,从唱歌歌词里面学会的,都是宣扬伦理道德。所以,中国戏剧过去所讲求的,戏剧里面所讲的内容,忠、孝、节、义,是以这四个字为宗旨,不能违背这个;讲因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讲因果报应。这个教育普及,不认识字的人都懂,都知道孝悌忠信,都知道礼义廉耻,所以这个社会有仁爱和平。
  ...(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九0卷) 2004/7/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290》)


...表所有的观音菩萨。观音菩萨主修的科目是慈悲,我们世间人讲博爱,寻声救苦,哪里有灾难,他到哪里去,感应无比的殊胜。为什么?其他的佛菩萨,你要求他,动念头求;观世音菩萨不必求,你只要有苦难,那个苦难他听到、他看到,他马上就来,你没有求他帮忙他就来,寻声救苦。人有苦一定有声音,悲哀的声音,那个悲哀的声音就是有感,痛苦的声音,菩萨马上就有应,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这里头没有迷信。而且要发心学菩萨,他们是已经证得学位,我们现在在学习,学位没有拿到,不要说是硕士学位,学士都没有拿到。可能我们在佛教里面现在还念小学,还没有提升到中学,到大学才能拿到学位。但是在小学也可以学,要学慈悲,要学著关怀,要学著能照顾人,要学能包容人,要学著能够帮助人,这叫学菩萨行。
  大乘教里头常常教导我们学菩萨道,上课,这是在经教里面学菩萨这些道理、理论、方法、境界;修菩萨行,要把你所学的落实到你的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你叫修菩萨行,你就过菩萨的生活,做菩萨的工作。无论在哪个行业,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是菩萨。地藏菩萨所修的是孝亲尊师,这是根本。地是表心地,我们今天讲心理建设。儒佛非常重视,你看儒家讲诚意正心,然后再修身齐家治国;佛法修学,第一个地藏,藏是宝藏,地是心地,你心地里面含藏无尽的宝藏,这个宝藏是什么?智慧、德能、相好,三大类!你心地里头含藏著,圆圆满满一点都不缺。
  地藏法门就是教你开发心地的宝藏,所以这是大乘教里面的起步。观音法门是把地藏再提升,提升就是观音。用什么方法开发?孝亲尊师,孝道、师道能开发自性的宝藏,自性的宝藏开发出来,要用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为什么?不要独享,你的智慧德能福报不要独享,要让所有一切众生共享,你的福报就不得了!文殊是智慧,有智慧不造罪业,无论是受罪,无论是享福,都在修福,都在提升。普贤菩萨是实行家,落实,说到一定做到,那是普贤。四大菩萨就是代表佛陀教化众生这四个主要的功课,四门主要的功课。这四门功课有次第学,有同时学。你开头学习是有次第,你在日常生活运用的时候是同时,《华严》上说「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行布是次第,圆融是没有次第,次第跟圆融同时,互相不相妨碍。可是初学的时候偏重次第,学习有基础之后就转向圆融,圆融就自在。这是人的介绍。
  【所从来国,谓金色世界等。】
  他们从哪里来的?『金色世界』来的。金色世界表什么意思?这个要知道。物...(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二九六卷)  2004/8/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296》)


...。佛门修行的基础是净业三福,孝养父母做不到,奉事师长做不到,世出世法德行功业都是建立在孝敬的基础上。所以我们要晓得为什么一生不能成就?为什么不能看破?为什么不肯放下?根缺了。这个事不是小事,这是大事。
  我昨天跟徐醒民老师通了个电话,我们谈了很多,我是非常非常的感慨。老师在台中教学三十八年,虽然指导我们从根本上下手,可是我们的根不牢固、不坚定,还是禁不起外面境界的诱惑,信心动摇了,依旧是被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牵著走,学业、道业都不能成就。所以我跟徐老师讲,老师给我们奠的那个根,那个根下面还有根,深根!这个疏忽了。老师虽然提到但是没有特别强调,深根我们没有扎,根不够深禁不起考验。老师教给我们的,因为我们是学佛,教给我们这个根是净业三福、《十善业道》,还有选的一些小乘经,像《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这一类的,在这上扎根,殊不知这底下还有更深的根。
  更深的根老师说了,没有认真严格的督促我们学习,那个深根是什么?童蒙养正。当然我们这批人跟著李老师,年龄最小的差不多也有二十五岁左右,我那个时候三十一岁,都不是小孩。所以老师只是把《五种遗规》,陈弘谋的《五种遗规》叫我们自己去读、自己去修学,作为修身的读本,没有讲解,没有特别强调。我们拿到这个书也不过是翻翻看看而已,没认真下功夫。我们跟老师学习,老师是儒佛并重,他老人家一个星期给我们上两天课,两次,一次是佛经、一次是儒学。
  儒家的根是礼。我启请老师给我们开《礼记》这门课,我大概启请了有三遍还是四遍,绝对是超过三遍的,老师才答应;不像我们请他讲经,我们启请讲经,一次他就答应了。这么重要的东西为什么不答应?老师告诉我讲这个东西没有用,为什么没有用?谁肯做?我就明白了,但是你要晓得肯做才扎下深根。《礼记》里面「曲礼、内则」这两篇的内容跟我们现在提倡的《弟子规》是一样的,根本的根本。很难得「曲礼」上、下两篇老师给我们讲完了,另外挑选的「学记」跟「乐记、礼运大同篇」,只讲了这几篇。所以「曲礼」跟「内则」你要做到,把它变成自己日常生活的思想、见解、言行,你就生根了。社会诱惑力量再强大,你也不会被感染,也绝对不会被动摇,这个重要!我们今天提倡的,我跟徐老师讲我特别重视提倡的《弟子规》,因为《弟子规》比「内则」比「曲礼」分量少,言简意赅,它三个字一句、三个字一句好念,总共也不过就是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个字。果然字字句句都落实、都做到了...(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二三卷)  2004/10/29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323》)


...外国人肯定的。他说两个、两个比,犹太人第一;说三个、三个比,日本人第一。这就说明你们是很聪明,可是你们都是自私自利,不团结。所以在社会上跟别人竞争困难,争不过别人。一个、一个你很厉害,团体跟团体你就不行,比不上别人。所以他问我,你们中国人为什么不团结?那个口吻都是有点讽刺的口吻,并不是尊重你。那我也用开玩笑的口吻就回答他,因为他们都是基督徒、天主教徒,所以我说:这是上帝安排的。我这个话说出来,他很惊讶,没有想到我这样答覆他。基督徒就怀疑,上帝安排的?我就告诉他: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中国人要团结起来,你们还有饭吃吗?他也笑起来了,这就一笑了之。很值得我们反省。
  中国人团不团结?古时候团结。团结这个名词,中国词汇里头没有,为什么?五伦的社会就是团结的社会,古代的家庭都是大家庭,几代同堂!这个家庭二、三十个人,三、四十个人是很平常的小家庭,人口不算太多,不算很兴旺。在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通常一般的家庭绝大多数的二、三百人,诸位看过中国章回小说《红楼梦》,那就是个家族、家庭,你看看上上下下多少人?二、三百人。中国历史上记载的,家族兴旺的、人丁兴旺有一千多人。所以儒家《大学》里面讲「修身,齐家」,齐家就能治国。家庭里面有组织、有分工,就跟政府组织一样。家长是家的领导人,他家里一定有管人事的,有管家规的,那就像法官一样,有管财务的,有田地一定有专门管耕种的;亲朋好友多,亲戚也多,有管交际的,像现在外交,也分很多部门,这家的组织。所以你能治家就能治国,「家齐而后国治」。
  所以如果没有规矩,不懂得断恶修善,人与人之间不懂得礼让,那你的家一定就乱。你看现在我们小家庭夫妻两个都不和,这在古代时候没有这种现象,古代时候哪有两个人家庭?没有这个道理的。至少有三代同堂,四代、五代是很平常的。清朝干隆时候七代同堂,福报大,修得的。所以圣贤的教诲就是教我们要随顺自然的法则,随顺自然的运作,这就是道德。道德是善的,违背了道德,那就你作恶,造罪业了。造罪业那个果报,恶报,反常。所以今天你要不去读古书,不去研究这些典籍,你对於过去的社会就一无所知。
  那我们了解过去的社会有什么好处?了解过去社会,那就是一面镜子,历史的镜子。眼前许许多多事情放在那里,我们知道怎样解决,为什么?史有前例。过去社会有过这么个问题,你看他用什么方法解决,这叫史实,道德是学问;有学问,有史实,什么样困难问...(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五九卷)  2005/2/19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359》)


...就派教授参加,大概都是派两个,两个当中就有我一个。所以是这么一个缘分。
  我们要考虑,如果是为世界和平能帮得上一点忙的,好事情。今天我们知道这个社会动乱不安,这一代的人很可怜,不论贫富贵贱没有安全感,你说这多痛苦?这是历史上有史以来从来没有过的。现在天灾人祸这么频繁,我也是从事於这个工作,才在这一方面深思,找动乱的根源。所以这几年我们特别提倡《弟子规》,提倡《十善业道》,提倡《沙弥律仪》,这是什么?从头来起。我不讲大经大论,大经大论讲了几十年,有没有用处?没有用,为什么没有用?那高高在上,浮在空中,下头没有地基。大经大论,就现在我们举比喻说,好比一架大飞机,太空梭,下面什么?下面没有跑道,没有机场,下不来,悬在空中,高不可攀,只有心向往之,得不到实际利益。所以这么一个原因,那我们要找根。找根,我就从中国四千五百年前老祖宗的教诲,我讲过这么一个题目「中国的远祖,四千五百年前怎样教导他的后裔」,这就根找到了,伦常大道的根!
  年轻的时候,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学佛,那个时候还没有出家,李老师教我们读《五种遗规》,他老人家没有讲,叫我们自己读,所以我们每个同学都有买这个书。这一门课作为我们修身读本,老师很强调,没有开过这个课,我们自己修,所以我对於这部书的内容知道得很清楚。我们自己实在讲也常常读,但是没有认真去做,所以我们的根不够扎实。现在看看目前这个状况,这个根就愈来愈需要,如果不从这个地方扎根,不从头来起,没救!尤其我跟许多学者专家在一块讨论化解冲突的问题,找不出办法。想到最后,还是中国祖先讲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讲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是人跟人怎么样能够和睦相处。你们想想伦常大道,伦常大道最后的目标是什么?真的就是平等对待,和睦相处。我们把平等改一改,诚敬对待,和睦相处。真诚恭敬,彼此都是真诚恭敬,和睦相处。伦常大道的教育,终极的目标就是这个。那我们想想这个目标,小在家庭,大在国家、在世界,行得通!这个道要是能够推行,冲突自然没有了,安定和平自然落实了。儒家讲的「主敬存诚」,诚敬对待,和睦相处,这叫圣学,这叫实学,这是真正学问的基础、根本,所以我们特别强调。
  这一次我们学院三月六号到十三号八天,我们办一个讲座,我请蔡礼旭老师来讲这个课程。这八天我不讲,我来听,我陪著大家听,一起从头学起。蔡老师讲的录相带,我听的是在香港讲的四十个小时,我已经听了十遍...(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五九卷)  2005/2/19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359》)


...在哪里,以为自己没有错误,於是错误永远不断,永远没有办法修正过来,这个过失就大;如果你晓得你自己过失在哪里,你会修正。我们在讲席里面,实在讲讲得太多太多,我是平常就我们现前应该从哪里下手,我跟大家讲十六个字,这是一切众生普遍犯的错误。自私自利,真心、清净心里面没有自私自利,所以自私自利是错了。我知道错了,这真的觉悟,觉悟之后就要起修,起修怎么样?我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我要把自私放下,把自利放下,这就教你用功,悟后起修。
  那我们活在这个世间不为自己,为众生,为正法久住,为什么?正法是救度众生的,正法是帮助众生觉悟的,这在佛法里面讲「续佛慧命」。续佛慧命是自己真干,有解有行,这个觉悟是解,真正把自己的过失修正过来这是行,解行相应。我们在做这个工作,做给别人看,做给别人看是利他、化他;自己这样做是自度,自度度他。自度度他是一桩事情,不是分做两桩,你要度他先自度,自度就是度他,你不能自度是决定不能度他。你说我去度他,自己不要自度,没有这个道理,决定不可能。诸佛如来、法身菩萨,你们看看哪一个不是自度度他!都是从自己本身做起,连儒家教学都是。
  你看「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自度,自己要修正自己的心行,心是念头,念头错了,想错了、看错了,要修正过来;在行为上我讲错了,我做错了,也要修正过来。过失不怕,怕的是你不修正。现在人有很多爱面子,不肯认错,这是最大的错误,这个业很重很重,不承认过错。如果这个人是觉悟的人,这个人是圣人、是贤人,他勇於认错,勇於改过,那就对了。中国谚语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他能承认过失,他能够勇於改过,这个人就是圣人、就是贤人。
  我们看,爱面子,死不承认自己过失,绝对不改自己的毛病,这是凡夫。这我们很清楚他的前途是往下坠落,他不是往上提升。只有知过改过,这个人的灵性是向上提升的,不是往下坠落的。读圣贤书没有别的,圣贤书里头常常指出我们自己的过失在哪里。我们平常没有人指责我们,我们读圣贤书就知道了。你看读《十善业道》,杀生是错误的,杀生的念头是邪念,知道念头错误的就要改。要爱众生,要慈悲一切,我们念头没有毛病!看到一切众生有苦有难,尽心尽力帮助他,不附带任何条件。帮助他,将来要叫他回报,那这等於生意买卖一样,这是附带条件的,虽然有好处,不是尽善尽美,尽善尽美是没有条件的。
  佛告诉我们,...(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六三卷)  2005/2/2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363》)


...后没有看到第二个惠能,他警告我不能学他,学不到的,那真正叫天才。所以人要有自知之明,老老实实听老师的教诲,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是一条成功的道路。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修,我们继续看宝首菩萨偈颂第一首:
  【随其所行业,如是果报生,作者无所有,诸佛之所说。】
  我们先就世间俗谛来说,这个好懂,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要懂得时时刻刻身语意三业所造,然后它自然果报就现前。在这个地方使我们很自然的就想到,前面讲到,我们不能离开老师,所以中国传统教育的特色就是孝道、师道。中国,在早年我童年时代住在福建,福建省几乎家家户户堂屋里面供的祖宗牌位都写著「天地君亲师」,这个印象我非常深刻,天地君亲师。到以后遇到李老师,这才真正算是接触到儒家的教诲,在这之前都不能算是正式的。从小在农村私塾里头接触一点边缘,不能算正式的,对它并不理解,有这么一个印象,到以后跟随李老师,这才懂得、才明白了。
  中国传统的教育决定离不开儒家,儒家可以说是主流,在这二千五百年它占的是主流的地位。它教育的特色,实在上就是说「反求诸己」,做这种功夫。所以《大学》里面讲「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它的教育起点在这个地方。修身,怎么个修法?你要修身,头一个要正心;要正心,你必须要诚意;要诚意,你一定要格物、要致知,致知在格物,这是真正做学问,真正在修养自己的德行。
  儒家这种修行的方法跟大乘佛法完全相应,大乘佛法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上,发菩提心。「净业三福」是大乘修行指导的最高原则,为什么?佛说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三世诸佛修行证果都以这个为因地,以这个为基础,都是依靠这个。这三条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我们完全从佛法里面来讲,就是孝亲、尊师、慈心一定是落实在《十善业道》。我们今天在此地提倡《弟子规》的学习,《弟子规》是什么?《弟子规》就是《十善业道》,你们诸位想想是不是?仔细把它比较比较、对一对。我现在已经交代台湾那边同修,把《弟子规》跟《十善业道经》印在一起,印成一个合订本,你们仔细看看。
  为什么要用《弟子规》?《弟子规》说得详细,十善业怎样落实到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弟子规》讲得详细。所以落实《弟子规》,自自然然就落实了《十善业道》。《十善业道》比《弟子规》深,前半部跟《弟子规》完全相同,后半部那就深了。但是深还是依基础上建立的,总离不开这个基础。换句话说,再深奥的道理,再...(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六八集)  2005/3/19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368》)


...《弟子规》上字字句句他是不是完全都做到?这一点不假。我们凡夫要能把《弟子规》统统能够做到、能够落实,跟圣人的行持很接近了。我们学习圣贤教诲,那还有什么困难!
  中国传统教学的特色我们要认识,我们要明了。这个特色是家庭教育,中国教育是始於家庭,不是学校。家庭谁来教?父母教,父母他的天职就是做儿女的君、亲、师。君是指导他;亲是什么?亲是亲爱,养活他,你要养他;师是教他。这个道理我在讲席里也讲过好几遍,每一个人都有这三种使命,只要是人,你都有君亲师的使命,所以在家里头君亲师。小孩从生下来眼睛张开,他什么也不懂,他也不会说话,可是他会看,他会看什么?他会模仿,他会学习,所以中国人讲「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做父母的落实了《弟子规》,家教;做长辈的落实了《弟子规》。因为在中国从前都是大家庭,大概都是三代、四代同堂,五代同堂也常见,所以一个家庭一、二百口人口,那是普通的。你们听蔡老师跟你们报告,中国这个大家庭有一千多口的,这个家庭这么多人和睦相处。现在你看看,一家算三个人,夫妻两个连一个儿子,都会吵架,都不和!人家这个家庭里面那么多人口,上上下下为什么那么和睦?他有个道在那里,那个道是什么?修身,各个人都是以修身为本。
  修身里面头一条「格物」,物是什么?欲望、物欲,特别对於财色名食睡的欲望,这个欲望要淡。这个欲望要不能放下,要不能够淡化,每个人都在争,那一争,和就没有了。所以第一条格物,格是格斗,跟谁斗?跟自己斗,自己要控制自己的欲望,要把自己的欲望降低。想到自己要想到家里别人,我们这个家里头那么多人,我想吃的时候,人人都要吃;我想穿,人人都要穿,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别人。所以从小他就有这个观念,从小培养对待一切人平等,大公无私。格物,放下物欲。
  致知,这个知是知识、智慧。你有丰富的知识,你真的有智慧,你的意就诚了,也就是说你才能够以真诚心对待一切人。这个真诚心就是佛家讲的菩提心,我们现在把菩提心说成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真诚是菩提心的体,后面四个是菩提心的作用,有体有用。真诚心表现在哪里?表现在清净,表现在平等,表现在正觉,这是自受用,一般大乘教里面讲的「深心」。我是怕「深心」这一句大家很难懂,我把它说成三个,清净、平等、正觉,深心,自受用。清净就不会被外面境界染污,不会被名闻利养染污,不会被邪知邪见染污,不会被五欲六尘染污,你的心才清净。唯有心地清净,平等心才能现前,你才真正能做到...(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六八集)  2005/3/19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368》)


净公上人讲修身集第一四卷





...儒跟道,你看看他们的一些言论、著述引用佛法。儒释道在中国这两千年当中,实在讲它也融化成一体,道并行而不相悖,彼此相辅相成,造成和睦、繁荣、兴旺的社会。这是我们一定要清楚、要明了的,要把中国传统教育的特色找出来。
  所以根,佛法的教诲是从断烦恼。断烦恼障、断所知障,从这下手。儒家格物是断烦恼障,致知是断所知障,两种障碍没有了,菩提心自然现前。诚意、正心,我们现在讲的这个菩提心,诚意就是真诚,正心是什么?正心就是后面四个,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正心。儒讲得简单,佛法讲得详细,就是经论里面所说的,它讲三个,深心、大悲心,我是把深心讲成三个,清净、平等、正觉,深心;慈悲就是大悲心。《观无量寿佛经》佛所讲的,至诚心就是真诚;深心是一样的,跟《起信论》是相同的;后面这一条回向发愿心,回向发愿就是慈悲心,慈悲心是他受用。对待人要一片慈悲,对待自己要清净平等觉。《无量寿经》经题上「清净平等觉」就有了,诸位看到夏老居士会集的这个本子,菩提心在上面。
  菩提心现前,你的身才修了,为什么?你身跟这个完全相应,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不违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你的身修了。「身修而后家齐」,家里头每个人都修身,这个家怎么会不齐?齐是整齐,一丝毫不紊乱。「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中国自古以来,国融入了社会,那个社会是什么?天下。天下是大社会,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世界,中国人常常讲天下,而不讲国家,国家是小,天下大,中国人把国家融入社会,融入了天下。「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个四海之内,在过去人的观念是宇宙、是个地球,除了我们自己国家,周边还有许许多多国家,皆兄弟也。所以中国在历史上,确确实实从来没有侵略过别人的领土,从来没有对其他的国家族群发生战争,没有的。他为什么这样的和睦?圣人教诲。这圣人教诲在中国可以说集中,就正如汤恩比所说的「孔孟学说、大乘佛法」,外国人讲的。
  在中国,我们讲《十善业道经》,曾经讲过「雍正皇帝上谕」,雍正皇帝他的思想当中、理念当中,儒释道是一家。我们今天讲多元文化,所以我读了「雍正上谕」之后,我觉得多元文化这第一个说出来的应该是雍正皇帝,而且他真正落实,他对於三教平等的尊重。而平等的在社会上大力的来推动,使儒释道能教化一般的平民百姓。儒释道三家都是教人为善,没有教你做恶人,都是教你做善人。这是中国传统教学,我们必须要知道,特别要懂得家庭教育。这是中国教育的...(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六八集)  2005/3/19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368》)


...它结晶不相同,它会产生这种现象。识就是性识,性识就在这里头,精神里头有,物质里头有。精神里面,我们细心去体会、去观察,能看见;物质里面,现在科学用这些工具把它探测出来。从这个地方我们就肯定,整个宇宙,用现在的话来说,是有机体,它不是死的,整个宇宙是活的。
  我从前看到一个好像是美国红番有这么一个预言,这是古老的预言,他们说「地球是活的」,有这么一句话。跟我们在佛经上体会的意思相同,地球上所有一切物质都是活的,精神、物质统统活的。为什么?任何物质都有见闻觉知,它的见闻觉知跟色声香味随著环境起变化。在环境里头,最重要的环境是动物,动物造业,而造业最多的、最严重的无过於人道,人道造业多,造业重。我们明了这个道理之后,就晓得自己应该怎样做人。学了之后,做人应该要学道,这个道就是自然的法则,自然的规律,这叫做恒顺自然的规律,恒顺自然的法则,这就对了。诸佛菩萨、声闻、缘觉,乃至於世间这些圣贤,都懂这个道理,也都认真去做。
  他们懂得的浅深不一样,他们所做的也各各不相同,但是可以说都得善利,没有灾害。孔夫子用什么方法趋吉避凶?趋吉避凶是每个人都希求的,夫子用什么方法?夫子用修己,真的「壹是以修身为本」。你看《大学》所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你要用这个方法,什么样灾难都没有。什么道理?道理就是此地所讲的,你的心善,你的思想善,你的行为善,这个善念、善行使你自己身体完全跟大自然相应,大自然纯善,没有恶。纯善,那个善不是善恶的善,善恶两边都没有才是纯善,中道第一义!有善有恶,善恶是相对的,相对的不是真善,真善是善恶两边都没有,都离了,这才是大自然。
  大乘教里面讲的善是这个意思,不是善恶的善。善恶的善是十法界里面的,六道里头的,那个不能超越六道;善恶两边都放下才超越六道轮回。四圣法界呢?四圣法界是净,六道是染,四圣是净。那个净就跟六道里头讲善一样是相对的,必须染净也统统放下了,他就出离十法界。所以一真法界纯净纯善,相对的没有了,对立没有了。染净是一对,善恶是一对,一对就是二法,六祖惠能大师讲「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所以佛法里头没有对立。
  这个道理很深,我们如果真正懂得这个道理,我们要学,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学,学什么?学不对立。我们跟一切人往来,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学不对立,不对立就是平等,平等心就是佛心。有对立,错了!自性里头没有对立的,这个道理不可以不懂。从这上下手那真叫极高明,儒家说「极高明而道中庸...(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七六卷)  2005/3/27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1376》)


...绝。今天他既然找到了,我们知道病根在哪里,知道用什么方法来救。我们如果要不尽心尽力,慈悲心何在?我们这个佛法不叫白学了吗?
  今天缘成熟了,那我们出面来做,总得辛辛苦苦,这世界许多地方不能不去跑跑。为什么?就是为这桩事情,这是应该做的,於我们自己修学有没有妨碍?没有妨碍。我读经每天不中断,旅行也不中断,事情办完之后,我们摄影棚讲经立刻就恢复。我常讲人在社会一定要有正业(业是事业)、有恒业,恒常,不要去常常去改变。我们的事业是社会教育,我们继承老师,老师是释迦牟尼佛,老师一生从事於社会教学,天天讲经上课,说法四十九年没有休息,没有中断。这是老师告诉我们,他一生的事业如是;我们跟老师学,也把这个当作我们自己一生的事业。我们的事业就是讲经,就是教学,这是我们的正业;现在搞世界和平这个,这不是我们的正业。找到了,找到帮帮忙,何况对我们自己所修学的没有什么太大的妨碍,可以。
  希望化解冲突,化解矛盾,化解对立,促进世界的安定、和平,所以才提出「孝亲尊师」。你看,我们还是没有离开「净业三福」,孝亲尊师找什么样的教材?根本的根本最有效的教材,《弟子规》。我过去在台中跟李老师学教,李老师教我们修身的课本,他老人家没有教,叫我们自己去读,自己去学习,给我们选择的教科书,《五种遗规》。这本书好,清朝康熙年间,陈弘谋先生编辑的,他那个时候做两广总督,公余的时候编这么一套书。这书好,我们现在把它翻印。所以《弟子规》不是学校教科书,而是什么?而是中国自古以来,家训、家教的集大成。在《五种遗规》里面,选择好的家教、家训就选了不少。《弟子规》是集大成,而且言简意赅,又用孔夫子《论语》里头一句经训作为总的纲领。这就是说《论语》上夫子所说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用这一句做纲领。
  所以《弟子规》总共就有七大段,「孝、弟、谨、信、爱众、亲仁」,后面「学文」,这七段。文字少,全文只有一千八十个字,总共三百六十句,每一句三个字,好念、好记。我们特别选择这个本子,没有用《五种遗规》,选择这个本子。这个本子我说过,它不是教科书,不是学校教的,家教。那我们今天,从小没有受过家教,现在来补习。世出世间学术,伦理、道德、学术统统建立在这个基础上,这个东西没有了,什么都不要谈,全盘都废弃了,佛法也不存在了。
  所以我们到澳洲,这都是经过很多挫折,冷静思惟我...(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九二卷)  2005/5/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392》)


...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你真正有福。你的福田也能叫周边跟你接触的人动容,你能感动人。一些学佛、不学佛的人跟你接触,都会受你感动。你的诚意动人,至诚感通,真诚到极处,自自然然能够感动。所以在自己身体,像我刚才所讲的,我们用心理治疗自己的疾病,跟身体每一个器官感动,每一个细胞感动,很容易恢复健康,不容易生病。对外面,对你的家人,对你的亲戚朋友,邻里乡党都会有感动;没有感动,是自己做得不够好。
  在中国历史上,诸位都知道有个舜王孝感天地,二十四孝摆在第一位。感天地,那就是佛经上讲的「境随心转」,能转境界。三年家庭和睦,他的父母,后母生的弟弟妹妹都受感动,家庭和睦,真的家和万事兴。乡村里面人都被他感动,人人都学了礼让;在之前,这些人多少都还有意无意想占别人一点便宜。受了舜的感化,人人都学到礼让,不争,彼此相让,这个社会多么和谐、多么美好。这些事传到国君那个地方去了,那时候国君是尧王,尧王听到这么好的一个人,很少听到,就派他九个儿子跟他做朋友,观察他是不是真的?果然不假;尧王又把两个女儿嫁给他,更深入细微的去观察,是真的不是假的。最后尧王请他出来为国家服务,最后把王位让给他。
  所以,能修身就能齐家,能齐家就能治国,能治国就能平天下。平是公平,对待其他的国家都能够平等对待,和睦相处,舜做到了。凭什么?古圣先王一句话,「至诚感通」。至诚心是真心不是妄心,以真心对自己,这真心就是我们常常讲的,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舜没有别的,舜就是有这个心百分之百,真诚百分之百,清净百分之百,一直到慈悲没有欠缺,做得那么圆满。极恶的人都被他感化,这是教育。教育要把恶人转变成好人、转变成善人,把邪知邪见转变成正知正见,把愚人转变成智慧的人,把凡人转变成圣人,教育成功。教育里头不会这个不行不能教,放弃了,开除了,这是自己没有德行。自己有德行,遇到这样的学生,自己反省:我自己不够,他是我的老师,他来提醒我我不够,我还要认真的来修养,等我的德行智慧向上提升,那就被感化。没有他,你怎么知道自己还不够?你看到那里还有转不过来的,自己不够!要认真努力加功用行,勇猛精进才能够普度众生。现在时间到了,这一首偈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九四卷)  2005/7/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394
  诸位同学,请看「菩萨问明品」第五福田甚深,目首菩萨...(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九三卷)  2005/5/1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393》)


...大德。我们学《无量寿经》,现在我们采取的是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依靠的是夏老的传人黄念祖居士的注解。黄老我跟他见过多次面,我们是同一个法门,同一个师承。我讲《无量寿经》,最早跟黄老没有接触的时候,我们是依靠李炳南老居士的注解,他注得简单,《眉注》,我是依据那个本子讲的,也参考其他的注解,都是祖师大德的注解。《弥陀经》,我们所依靠的莲池大师的《疏钞》、蕅益大师的《要解》,这叫有师承,不是随便说的。经是佛讲的,注解就等於说导游,它带著我们契入,我们这样子一同来建立见和同解。
  经的义理懂得了,修行的方法懂得了,得要依教奉行,你要真正落实,要去做到。我们今天实在说,经讲得很多,真正落实的没有几个人,很少看到,什么原因?我们对於佛法修学的基础忽略掉。我当年在台中学教,李老师帮助我们,每个星期给我们讲一篇古文,儒家的东西,十年如一日。《古文观止》三百篇,我们读过;《大学》、《中庸》、《论语》,老师为我们讲过,虽然没有讲得完整,里面重要的章句都学习过,还是不能够落实。我们能得一点利益的,还是靠小时候有一点那个根,那个根是父母教的,教什么?孝亲尊师重道,还有这么一点根。老师没给我们讲,但是指定了修身的课程,那就是小学,这个课程是什么?《五种遗规》。
  陈弘谋的《五种遗规》,李老师没有给我们讲,要我们自己去看,自己去学习,这本书作为我们自己的修身课本。修身课本是属於戒律的。用儒家的方法来奠定我们的根基,真能从这里学,能得佛法利益;如果不从这个地方学,那就难了。那难我们看见了,到后来怎么样?都退转,统统退转。真正依照这个学,行,他还不错,还能够继续努力在精进不退。所以我们在这些年来提倡《弟子规》,代替《五种遗规》。《五种遗规》太深,分量也太大,所以用《弟子规》。在佛法里面用《十善业道经》,希望在这两部经上奠定基础,这两部都是戒经。学佛的人要能往生净土,记住古大德一句话「持戒念佛」,这不持戒不行,一定要持戒念佛。持戒就是《弟子规》跟《十善业道》,这两样东西你要统统落实、都做到了,念佛生凡圣同居土肯定有把握。
  蕅益大师在《要解》里头说过,我们只要能往生,生到凡圣同居土下下品,蕅益大师说我就很满足了,这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么?西方净土虽然是四土三辈九品,它很特别,它跟诸佛刹土不一样。诸佛刹土的四土不在一起,极乐世界的四土在一起,所以叫一生一切生。生凡圣同居土同时等於生方便有余土,方便有余土里面是阿罗汉;等於生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是菩萨。你到那里去,每天你所接触的、所看到的观音、势至、文殊、普贤、弥勒都是等觉菩萨!这些人你要不是在实报庄...(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九五卷)  2005/7/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395》)


...们自己错了。断恶修善,改过自新,从这个地方改起。这个世间众业所感,这不是我们一个人的,大众的共业,共业不好,我个人修得很好,果报也不一样。众生的共业还是要继续搞六道轮回,我们跟他有不共业,我们认真努力修善,这非常非常可贵,凭这个善业念佛求生净土,哪有不生的道理。
  古时候念佛往生净土那个功行不希奇,为什么?那时候环境好,没有这么多的障碍,没有这么多不善的影响,没有这么多的诱惑。我们今天在这个世界里头还能保持清净心,还能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不容易。所以能够放下万缘,放下杀盗淫,放下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放下贪瞋痴,一心念佛求生净土,哪一尊佛不赞叹?哪个菩萨不欢喜?一定是说你太难得了!在这种恶劣的环境里头,你还能保持著纯净纯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一定要自己勉励自己,顺境善缘不起贪痴,逆境恶缘不生瞋恚,这才是真正的勇猛常精进。
  记住佛经末后一句话,「信受奉行」,对於圣贤的教诲深信不疑,那是真理,那是永恒不变的。凡是真正有志,你佛经可以不读,因为你并不想超越六道,四书一定要读。五经可以不读,四书不能不读,分量也不多,《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确确实实如其所说,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论、方法、道理、效果统统在其中。这里头说得很好,「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当你智慧没开的时候,你要依靠父母、老师,那就是教育。所以我套了这句话说,「自天下以至於身家,壹是以教育为本」。诸位想想,我这说法对不对?个人的成就要学、要受教育,家庭的和睦要靠教育,公司行号的兴旺要靠教育,国家的强盛要靠教育,世界和平还是要靠教育。离开教学办不到,不要说世界和平,我们自己这个身体保持著健康强壮都做不到,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
  我读这首偈感触很深,所以在清凉大师注解之后,我又跟大家说了这么多。无非是希望同修们觉悟,认真学习,这一生不要空过。这一生如果我们没有儒佛的薰陶,就像佛经里所说的,失人身容易,得人身很难。「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们好不容易,真的是无量劫来遇到这么个机会,得人身又闻到圣教。你说这个机会,真是彭际清居士所讲的「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我们遇到了,遇到不能空过,遇到好好的抓住,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要想决定成就,决定没有过失,决定不造恶业,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与圣教相应。好,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菩萨问明品」,正教甚深,勤首菩萨偈颂第三首看起:
  【譬如微少火。樵湿速令灭。於佛教法中。懈怠者亦然。】
  清凉大...(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三九九卷)  2005/7/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399》)


...下,没有例外的。所以,国家提倡正法,康熙很重视。他的儿子雍正更是勤政,历代帝王当中,很少看得见像他那样的。对於儒释道他都通达,他都非常认真学习,无论讲哪一样,他都内行,他不外行。我在《道藏》里面看到雍正皇帝上谕,我看了五遍,写得真好,不能不叫人佩服。
  人生在世非常短暂,这点一定要清楚,尤其是中国谚语里讲得非常好,「黄泉路上无老少」,你知道你哪一天走?不要以为自己很年轻,年轻人走的很多很多。十几岁走的,二十几岁走的,三十几岁、四十几岁走的,太多太多了,这是事实真相。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我们如果看清楚了,有高度的警觉心,人生这一世什么最重要?道德最重要。
  世间所有一切荣华富贵,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唯有道德。儒家说「人之初,性本善」,佛家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这是什么?这是你带来的。伦理道德的修养当然你也带得去,你既然能带得来,你带来的是本善,你带来的是佛性,你现在再接受圣贤教诲,你当然带得去。提升你的道德,往后生生世世都把自己往上提升,这个目标就正确。千万不要堕落,你要是搞带不去的,你肯定往下坠落,那你就错了。
  从哪里做起?经书上讲得好,「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我对这句话我续了一句,「自国家以至於家庭,一切以教学为先」,要著重教学。佛在经论上不知道讲多少次,劝勉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为人演说就是教学,演是如法修行,表演给大家看,如法修行是演;别人有疑问为他解答,那就是说。做给人看,成就自己的德行,这个里面有无穷的法味,从法味流露出来的是无尽的法喜,法喜充满,人生最高的享受,法喜充满。在一个家庭,你有家庭,家庭就是你教化的对象,你一定要懂得把你一家人的道德提升,帮助一家人智慧增长,你说你快不快乐?我相信你很快乐,你一家人都快乐,你这个家庭是快乐家庭。快乐家庭从哪里来的?教学为先,教学从这个地方教起。
  你在团体里面,像我们现在这个小团体,你是团体的领导人,这是你多生多劫难遭遇的一个好机会。这个机会是什么?教学,你有了这个机会,你可以请真正有道德、有学问的好老师教导这个小道场里面的干部、员工、义工、信徒。你能教一家,就能教这个团体,把团体里面所有的人都能够转恶为善,转迷为悟,你说这有多快乐,这是真实的功德。凡是真实功德一定从本身做起,我们看看前清,我看到的是康熙、雍正、干隆都是从自己做起。这个父子三代很了不起,教育非常成功。...(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0九卷)  2005/07/1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09》)


...对象,你一定要懂得把你一家人的道德提升,帮助一家人智慧增长,你说你快不快乐?我相信你很快乐,你一家人都快乐,你这个家庭是快乐家庭。快乐家庭从哪里来的?教学为先,教学从这个地方教起。
  你在团体里面,像我们现在这个小团体,你是团体的领导人,这是你多生多劫难遭遇的一个好机会。这个机会是什么?教学,你有了这个机会,你可以请真正有道德、有学问的好老师教导这个小道场里面的干部、员工、义工、信徒。你能教一家,就能教这个团体,把团体里面所有的人都能够转恶为善,转迷为悟,你说这有多快乐,这是真实的功德。凡是真实功德一定从本身做起,我们看看前清,我看到的是康熙、雍正、干隆都是从自己做起。这个父子三代很了不起,教育非常成功。
  所以,我讲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我对那个「后」跟古人讲的意思不太一样。我讲的「后」是你真正有传人,你的道统有人继承,你的事业有人继承,这个才叫做有后。没有人继承,你要是个国,你就亡国了;如果你是个公司老板,没有人继承,你的公司就解散了,我们讲倒闭了;你这个团体没有人继承,团体解散了,那成绩等於零。所以从家庭、社团、公司行号、社区、地方政府,一直到国家、到世界,教学为先,修身为本。教,为什么教不好?为什么大家都不听?修身没修得好。果然自己修身修好了,做好了,哪有不感动人的道理?所以「壹是以修身为本」这句话太重要,教学为先,修身为本,比什么都重要。
  希望我们对於古圣先贤这个教诲特别留意,这是人生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真正带得去的功德。以这个功德回向求生净土,那真的是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会漏掉,为什么我们不做?为什么不好学?也许有同学要问,我们从哪里做起?我们现前这个环境,现前众生的根性,必须从听经入门。你不多听经怎么行?护持正法的,学习正法的,无论在家、出家,听经(在此地讲多闻)不解义,解义不修行,哪有不走岔路的道理?再说得不好听的,哪有不造业的道理?造业就是做错事,所作所为与正法相违背。
  我们再说得具体一点,以十善业道为标准,我们是不是真的在干?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十善相应,这就对了;如果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还是与十恶相应,错了。我们起心动念是为公,还是为私?公是利益众生,帮助众生转恶为善,帮助众生转迷为悟。怎么帮助法?先要做好样子,做给他看。我们劝人学《弟子规》,我们自己有没有做到?我们自己做到了,不要说话就感动别人,没有一样不是先从自己来,修身为本。自己不肯干,就是此地说的「於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你这一生决定不能成就。
  佛教导我们转十恶为十善,我们自己有没有做到?这个做到才能谈三...(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0九卷)  2005/07/1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09》)


...本。教,为什么教不好?为什么大家都不听?修身没修得好。果然自己修身修好了,做好了,哪有不感动人的道理?所以「壹是以修身为本」这句话太重要,教学为先,修身为本,比什么都重要。
  希望我们对於古圣先贤这个教诲特别留意,这是人生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真正带得去的功德。以这个功德回向求生净土,那真的是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会漏掉,为什么我们不做?为什么不好学?也许有同学要问,我们从哪里做起?我们现前这个环境,现前众生的根性,必须从听经入门。你不多听经怎么行?护持正法的,学习正法的,无论在家、出家,听经(在此地讲多闻)不解义,解义不修行,哪有不走岔路的道理?再说得不好听的,哪有不造业的道理?造业就是做错事,所作所为与正法相违背。
  我们再说得具体一点,以十善业道为标准,我们是不是真的在干?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十善相应,这就对了;如果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还是与十恶相应,错了。我们起心动念是为公,还是为私?公是利益众生,帮助众生转恶为善,帮助众生转迷为悟。怎么帮助法?先要做好样子,做给他看。我们劝人学《弟子规》,我们自己有没有做到?我们自己做到了,不要说话就感动别人,没有一样不是先从自己来,修身为本。自己不肯干,就是此地说的「於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你这一生决定不能成就。
  佛教导我们转十恶为十善,我们自己有没有做到?这个做到才能谈三皈依,三皈依在这个基础的上面。三皈依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从初发心到如来地,这是修行的总目标、总方向。转迷为觉,转邪为正,转染为净,佛法修的是什么?学的是什么?如此而已。这个诸位一定要懂,人家问你你要能答得出来。你们学佛的,修什么?学什么?学觉正净。这哪来的迷信?你说这多重要,知道自己学什么。
  怎么个修法?十善业道、《弟子规》,这就是修法,这是起步,从这个地方起步。你没有这个东西,好像盖房子一样,这是第一层楼,没有第一层楼,哪来的第二层、第三层。我们这才晓得重要,晓得自己应该从哪里做。诸位真的要懂得,真的觉悟,从自己做起,首先端正你的家庭,齐家,修身、齐家,你一家人欢喜。只要你把《弟子规》做到,你看看你家里人喜不喜欢?各个人都喜欢,各个人都听你的话,各个人都向你学习。《弟子规》做到了,再提升修十善业,这是了不起的事业!运用在家庭,运用在社会,社会,无论你从事於哪个行业,你都可以把它带进去,心正、行正,你所在之处你的环境没有不端正的!
  现在人是不好教,不好教不能放弃,要加倍的努力。现在大家对我不尊敬,不听我的,是我自己做得不够,不能怪他们,这就对了。如果是常常说,「我做得都不错,他们没有善根」,那就错了。他们有善根,各个人都有善根,只是他们迷得太深,我们今天功夫太浅,没有办法让他感化。只有加深自己功夫,把感化的时间加长,从前人感化一个家庭一年就成功,我们现在要用三年、五年,甚至於十年、八年,决定不灰心。天天增长自己的德行,增广自己的服务,照顾别人面面周到,哪有不感动的道理?佛在经教上所说的,如果我们统统都做到了,那还得了吗?
  前面一章讲的是烦恼习气,一定要生活上,在处事接物待人上,把我们的烦恼习气磨掉。烦恼习气里头最严重的是贪瞋痴慢,特别是团体里面的领导人,他的地位高,他有权势,很容易生起贪瞋、傲慢的习气,不知不觉的会生...(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0九卷)  2005/07/1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09》)


净公上人讲修身集第一五卷





...端正的!
  现在人是不好教,不好教不能放弃,要加倍的努力。现在大家对我不尊敬,不听我的,是我自己做得不够,不能怪他们,这就对了。如果是常常说,「我做得都不错,他们没有善根」,那就错了。他们有善根,各个人都有善根,只是他们迷得太深,我们今天功夫太浅,没有办法让他感化。只有加深自己功夫,把感化的时间加长,从前人感化一个家庭一年就成功,我们现在要用三年、五年,甚至於十年、八年,决定不灰心。天天增长自己的德行,增广自己的服务,照顾别人面面周到,哪有不感动的道理?佛在经教上所说的,如果我们统统都做到了,那还得了吗?
  前面一章讲的是烦恼习气,一定要生活上,在处事接物待人上,把我们的烦恼习气磨掉。烦恼习气里头最严重的是贪瞋痴慢,特别是团体里面的领导人,他的地位高,他有权势,很容易生起贪瞋、傲慢的习气,不知不觉的会生起来;不知道谦虚,不知道恭敬,不知道卑下,没学!愈是在高位愈要谦虚,愈有权势愈应当要卑下,你才能得人心,你才能得人拥护,人家才乐意跟你学习,你的样子好。古圣先王,为什么大家提起来一定要提他们?尤其是尧舜,自古以来提到伦理道德,提到教化众生,都会提到他们。他们的烦恼习气统统断掉了,修身的功夫到家了。
  修身从哪里修?「正心、诚意,致知、格物」,《大学》里头所说的,他们全做到了。格物是什么?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对於五欲六尘的享受,那叫格物。「格物而后致知」,致知是什么?你的智慧生起来,物欲把你的智慧障碍住了。智慧是你自己本有的,自性清净心里头有无量的智慧、德能、相好,都是被妄想分别执著障碍住,不能现前。分别执著里面最严重的,就是我们平常讲的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是最严重的。断烦恼、改习气要从最严重的地方下手。当然这个习气、毛病不是一生染上的,生生世世无量劫来累积的烦恼,佛门里面称它作「无始俱生烦恼」,真的是你前世带来的,俱生烦恼。诸位想想,贪瞋痴慢是谁教你的?没人教你,小孩子就有。你细心观察三、四个月的婴儿,你仔细观察,他有贪心,他有嫉妒。两个小孩同样大,你给个糖果,两个人就抢,互不相让。那个看到人家有,自己没有,他就哭,俱生烦恼!
  生下来之后,天天看电视,电视里面看的那个东西,那就是现在学到的。学什么?学杀盗淫妄、学暴力、学色情,这还得了吗?家里父母不教,大人没教他,电视教他。再长大一点,上小学一、二年级了,网路教他,还得了!所以六、七岁就忤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
 樓主| 發表於 2023-12-23 18:16:59 | 只看該作者
就跟...(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0九卷)  2005/07/1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09》)


...再辛苦的事情也无怨无悔,不怨天、不尤人、不后悔,我们有三不,你真的学佛。牺牲奉献,甚至於牺牲自己的身命。你看看,菩萨布施圆满之相,下一章就讲到布施,第八章就讲到了,要跟诸位讲六波罗蜜圆满之相。布施的相「割肉喂鹰」,看到老鹰找不到东西吃,害饿,行菩萨道的人把自己身上肉割下来喂老鹰。「舍身饲虎」,看到老虎饿得很可怜,自己跳下山崖,拿这个身体喂老虎,布施波罗蜜圆满。诸位念《金刚经》,《金刚经》上提到歌利王割截身体,忍辱波罗蜜圆满。为什么能这么做?众生无边誓愿度,你发了这个愿,你要兑现,不是口头上说说而已,真的要兑现。今天我们为众生服务,受这一点辛苦算什么!
  服务的项目无量无边,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用现在的话来说,这个法门就是项目,你做哪些项目。可是无量无边项目里头有个总目标,总的原则,那就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绝对不离这个目标、这个原则。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帮助众生觉悟,都是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这是佛法,这是佛陀教育,讲得清楚,讲得明白,讲得微细。从哪里做起?佛跟儒没有两样,你看看《论语》、《孟子》里头所说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儒家《大学》里头说「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从自己本身做起。
  所以第二愿烦恼无尽誓愿断,为什么?你要想为众生服务,你必须要有智慧,你必须要有能力,必须要有福报,你这三样东西缺一个,这三个缘缺一个,那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你有心你做不到。这三样东西可不容易,但是佛告诉我们,这三样东西你自己本来具足。这很希奇,我哪里有?佛不说假话,佛教我们不妄语,佛怎么会妄语?佛说真话,佛有,你也有,而且你所有的跟佛所有的是平等的,决定不会说佛比你高,你不如佛,没这个道理。性德是圆满的、平等的,这是佛家讲真平等。现在为什么说佛有,你没有?佛没有障碍,智慧德相完全现前,没障碍;你有的,现在你有障碍。
  障碍不是外来的,障碍是你自己造成的。什么障碍?《华严经》上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佛说的,「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佛一语道破,什么东西障碍你的智慧、你的德能、你的福报?妄想你有没有?有;分别你有没有?有;执著你有没有?有。佛讲,就这三种障碍,把你的智慧、德能、相好全部障碍掉了,所以现在过这么苦日子。这三个东西,妄想就是迷惑、就是愚痴,分别就是无量无边的烦恼,执著那是造罪业。所以佛第二条指导原则烦恼无尽誓愿断,妄想叫做...(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一一卷)  2005/7/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11》)


...,这虚空法界刹土多,因此佛就多!一个佛刹就有一尊佛在那里教化,佛是略略说一说,就讲了一万二千多尊佛名,我们称之为《万佛名经》。过年的时候大家去念这部经,我们称为万佛忏,拜万佛,很多地方都有这个风俗,这就是「诸导师」的意思。
  另外一个意思就是《华严经》里面的,这个「诸」是什么意思?诸是包括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我们在《金刚经》,江味农居士《讲义》里面,你看江居士的解释,《金刚经》上常讲「诸佛如来」,江居士的解释,这个诸就是指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法身大士,天台家讲分证即佛,他是真佛,他不是假佛。十法界里面,四圣法界,这笼统来讲,四圣法界是相似即佛。那讲相似即佛,阿罗汉也是佛,辟支佛、菩萨那都称为相似即佛。六道里面认真修行,修行功夫得力,这个得力是什么?能伏烦恼,不是断烦恼,能伏,能伏烦恼就能开智慧;不是大智慧,小智慧,小智慧很管用,能开智慧。烦恼伏一分,智慧就透一分;烦恼伏十分,智慧就透十分,叫观行位佛。这天台讲六即佛,观行即佛。一切凡夫初入佛门,一品烦恼也没有伏,伏不住,一品烦恼都没有伏,那叫名字即佛,有名无实。
  修行,世出世法也是一样的,你看看儒家讲「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他讲修身就是我们佛法讲修行,是从自己为本不是修别人。处处都看到别人错了,没有看到自己错,算不算修行?不算。真正修行,《坛经》里面六祖讲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为什么?修行人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所以不见世间过。见世间过,自己的过失已经现前了,所以「若见他人非,自非却相左」。左就是退转了。你看到别人过失,正是你自己的过失;你自己要是没有过失,你看不出别人过失。六祖所说的,不仅仅是禅宗必定要学,《坛经》从它的性质、理念、教诲来讲,通一切宗教,佛家的术语说通宗通教。通宗,禅宗必须要遵守;通教,大小乘的教下,那就各个宗派都应当遵守,通宗通教。
  我们常常看到别人过失,心里就想,甚至於就质问,你懂得佛法吗?你是个修行人吗?其实说这个话的人,正是他自己也不懂佛法,他自己也不是修行人。那个人有过错,有帮助他纠正的人,那是什么?道场里面的维那师,维那是管秩序的,他有职责。就像学校里训导长,训导主任他管,校长管,他们是管事的人。我们怎样帮助他纠正?我们不能说,我们做出一个好榜样给他看,清众互相身教。他看到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我们坐在那里如如不动,觉得每个人都没有过失,让他看。这就是教他,一句话都...(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一八卷)  2005/7/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18》)


...中心,以般若为宗旨。让我们从这个地方体会到,唯有智慧才真正能够化解问题,诸位要留意「化解」,什么问题遇到般若都化解了。
  为什么佛还为众生赞叹这段经文里面所讲的六波罗蜜、四无量心?六波罗蜜、四无量心代表了无量法门,学《华严》的同学听到这个话自然就明了。经上常讲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就是般若,多就是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无量法门都不离般若。由此可知,般若是法门之本体,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知道。然后才晓得我们学佛求什么?求智慧。智慧从哪里来?智慧从定中来。现在人心散乱,没有定功,散乱哪来的智慧!智慧决不是从多闻而来的,多闻能够获得知识,不能获得智慧。知识跟智慧不相同,知识当然也能解决局部的问题,不能够彻底化解,彻底化解一定要靠智慧。所以,一切诸佛如来教化众生,包括他自己修学,总离不开戒定慧这三个原则。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这个总的原则我们总要把它掌握住,一定要依照这个纲领认真的学习。
  世出世间的事业,还是建立在三学的基础上。能不能成就,建立在戒学上,戒学是规矩;能不能持久,那就是建立在定慧上,有定有慧,这个事业千百年不衰;戒能够建立,定慧能够保持,这个道理我们要懂。从个人来讲,个人修身,我们讲修养,儒家讲修身,《大学》里头讲得清楚,「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里面告诉我们,教学为先。这八个字重要,「修身为本,教学为先」,修身是自度,教学是化他,自度度他是一不是二。所以不学怎么行?
  学,一定要讲求效果,现在人所讲的成绩。你修学有什么成绩?学得再多,如果没有成绩,那你什么都没得到。成绩是什么?明道、行德这就是成绩,道明白了,德做到了,这是你真的有了成绩。道,我们浅而言之,在佛法就是戒定慧;德,这段经文里面所说的六度、四无量心,这是德,前面已经跟同学们介绍过。介绍虽然不够详细,不要紧,我们现在学习的这一品是十信菩萨,往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不断的重复,题目还是这些,内容是后后胜於前前,愈往后去愈有深度、有广度。可是修学一定是由浅而深,由狭而广,这是一定的道理。
  我们在这个地方所讲的,这是大乘教,所以最浅的我们看起来也有相当深度,常常感叹自己做不到,做不到就不得受用。我们要想,我们为什么做不到?不要说六度、四无量心了,净宗学会成立,我们就注意到修学的纲领,所以我们选了五个科目。第一个科目当然是净业三福,净业三福不但是净宗修行指导的总原则、总的方向目标,决定不能违背,实在讲,一切宗派,无量法门,哪一法不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如佛所说,这个三条十一句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句话说得重!三世是讲过去...(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二四卷)  2005/8/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24》)


...佛对你有恩德;你所得到的是你自己本来有的,不是佛菩萨给你的。所以佛菩萨不居功,我没有给你。「圆满菩提,归无所得」,统统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没有一样是自己没有而新得来的,没有,一样都没有。佛给我们讲,完全真实话。我们现在想恢复自性里面的智慧德相,用什么方法?佛讲得很清楚,就是放下执著,放下分别,放下妄想,妄想就是起心动念。我们真正用功,就是在生活里面、在工作里头、在处事待人接物里面,学什么?学不执著,学不分别;不起心、不动念决定做不到,这真的。我们现在就在这两样里头下功夫。
  不分别、不执著,不是不清楚,样样清楚,样样明了,不明了你就是糊涂!佛菩萨哪有糊涂的?清清楚楚,不执著而已。所以说「用心如镜」,修行人用心就像镜子一样,照到外面清清楚楚。镜子没有分别,镜子没有执著,所以跟一切万事万物和睦相处,平等对待。为什么能平等对待,和睦相处?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才平等;有分别、有执著,不平等!
  我们今天讲和谐社会,讲要求化解冲突,促进世界和平,从哪做起?从本身做起。你看看中国古圣先贤、老祖宗教得好!反求诸己,「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从哪里?从自己做起,所以「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是儒家讲的。上从天子(皇上),下从贩夫走卒(平民),都要从修身做起。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天下平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世界和平,从自己本身做起。所以本身不和,本身不和是什么?你有分别执著,你本身就不和。你会常常起烦恼,你有忧虑,你有恐怖,你本身不和,你怎么能叫家和?本身和了,你才能够帮助一家人和;一家和,你才能帮助一国和;一国和,你才能帮助全世界和。
  现在世界混乱,有史以来没有见到过现在这个混乱局面。志士仁人不少,我参加五次联合国的世界和平会议,也认识了很多人,真的有很多善心人士。为什么冲突不能化解,频率不断在上升,冲突愈来愈严重,伤害也愈来愈扩大?联合国做了三十五年,为什么没有效果?就是没有从修身做起,就是自己没有把分别执著放下,所以这个工作做不出效果来。中国几千年为什么做的有那么一些绩效?就是中国人懂得从修身做起。
  修身还是要放下分别执著,你看《大学》是中国学术修学的指导原则,总的纲领,总的方向,总的目标。它提出来的,简单,「明明德,亲民,止於至善」,总的方向目标指出来了。从哪里下手?知止,「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得是什么?得什么东西?得明德,这是自己的,得止於至善,得这个东西。它有个次第,次第很重要,「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道就是自然的规则。所以,这个次第是自然的规则,决定不能够转变,不能够颠倒。像盖楼房一样,一定是一层一层往上盖,不可能从上面盖到下面,一定从底下盖上去。
  头一个叫你知止,知止就是放下,放下什么?放下分别,放下执著;放下分别执著,清净心就现前。知止而后有定,你心就定;定了之后,清净心现前,就有静;静而后能安,心安,身安,身心安稳;身心安稳之后,智慧现前,虑是智慧,智慧现前,智慧就是这里讲的能证的智。你看看前面从知止都是在做功夫,把障碍去掉。现代的人不知止,不知足;不知止,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像在大海里头行船,没有目标,没有方向,他到哪里去?那就非常危险。所以我们一生要有方向,要有目标。我们学佛的人,特别是学净业的人,方向目标非常准确,我...(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五一卷)  2005/10/3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51》)


...得这个东西。它有个次第,次第很重要,「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道就是自然的规则。所以,这个次第是自然的规则,决定不能够转变,不能够颠倒。像盖楼房一样,一定是一层一层往上盖,不可能从上面盖到下面,一定从底下盖上去。
  头一个叫你知止,知止就是放下,放下什么?放下分别,放下执著;放下分别执著,清净心就现前。知止而后有定,你心就定;定了之后,清净心现前,就有静;静而后能安,心安,身安,身心安稳;身心安稳之后,智慧现前,虑是智慧,智慧现前,智慧就是这里讲的能证的智。你看看前面从知止都是在做功夫,把障碍去掉。现代的人不知止,不知足;不知止,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像在大海里头行船,没有目标,没有方向,他到哪里去?那就非常危险。所以我们一生要有方向,要有目标。我们学佛的人,特别是学净业的人,方向目标非常准确,我们没有别的希求,只有希求极乐世界,一心向往亲近阿弥陀佛。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真有!不是假的。
  蕅益大师取个外号,叫西有道人,你们看很多著作他就是用这个落款的。这就是给我们示现,肯定西方真有,叫西有道人,阿弥陀佛真有,一定要亲近他。依照净宗的一些经论,我们现在这些经论很简单,很明确。用什么来修身?净业三福、六和敬、三学、六度、普贤十愿,五个科目。这五个科目是修身,身修而后家齐,这五个科目修身。理论,依靠这是靠经典,我们只靠现在净土的五经一论。我们把五经一论印成一册,方便,一本书,我们所修学的依据全在里面,一本书。一生不改变,认真努力修学,决定得生净土,一丝毫疑惑都没有。这个方法简单、容易,无论从事哪个行业都能修行,不妨碍你的工作,快速、稳当,成功高!
  生到西方凡圣同居土就等於生方便土、实报土、寂光土,一生一切生,这是其他法门里头所没有的,无比的殊胜。所以不可以贪恋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太苦了,我们要到极乐世界去,现在讲移民,从前讲往生,现在我叫移民。我们就是一个目标,移民到极乐世界。可是这个世界跟我们有缘,有很深的缘,我们到极乐世界之后,到那边去成就道德、成就学问、成就能力、成就智慧,再回来帮助这个世界苦难众生。所以,到极乐世界不是享福,不是逃避。我们现在想帮助这个世界,我们的智慧能力不足。到极乐世界去求学,成功之后,要在遍法界虚空界里面普度有缘人。为什么要加个有缘人?有缘是能够接受的,这就有缘。我有能力、有方法,但是他不相信,他不听我的,你帮不上忙!
  所以佛度有缘人,有缘是能信、能解、能行,谚语所谓肯受教!好学,肯受教,这就很好教。老师一定先教他,决定不会把他放...(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五一卷)  2005/10/3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51》)


...来?法性变现出来的。法性它本具有的智慧、德相,不生不灭。它所现的相分,这些现相里头,有没有法性所具的这些智慧德相?有!性相一如,性相不二。
  「缘无为之真如而远离诸相」,这个远离就是不执著,不执著、不分别;在一切诸相里头不起心、不动念,这叫止。诸相有没有?不能说有,不能说没有,你要说没有,相在;你要说有,这个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所以「有」,佛法里称之为妙有,妙有不有;真如称为真空,真空不空,它会现相,现的相没有自体,真是妙不可言,这是性。所以契入大乘的人都知道,宇宙之间一切现相就是法性,就是真如。在哪里?宗门开悟的人随拈一法,无有不是处,对的。
  随拈一法,它具有性德吗?有,所以万事万物都有灵性。现在难得日本江本胜博士用科学的方法来做实验,实验出矿物,水是属於矿物,它有见闻觉知,见闻觉知就是性德。它能看,它能听,它懂得人的意思,随著人的心意它现出不同的境界。说明十法界依正庄严,各个不相同的原理,显示出来了。十法界里面的众生心行不一样,所以色相不相同。色声香味不一样,心地清净善良的,色声香味非常之美;心行不善良的,色声香味都很丑陋。我们如果真正把这个道理参透了,我们要修相好、要修身体健康,你就懂得了,你就知道怎么修法。修善心、善意、善念、善语、善行,无有不善,那你的相貌就跟佛菩萨一样,佛菩萨没有不善;你的身体也像佛菩萨一样,金刚不坏身。所以你要懂得道理,然后你就晓得怎么修,修行还是离不开止观这个原则。
  下面说,「观者属於有门,生灭门」。观是什么?观有,有相你才能观,真如你没法子观,真如只有止你才能体会得到,你没有办法观察。观是什么?法相,法相是有门,有就有生灭,空没有生灭;所以法性没有生灭,法相有生灭,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法相。「缘有为之事相而发达智解」,观是缘有为的事相,有为就是有生灭,所以它是事、它是相,遍法界虚空界。你从这些事相里面,我们讲开悟了,发达就是开悟,智解!发达智解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在我们大乘教里面讲,这是属於后得智;止是属於根本智,根本智是止,后得智是观。
  「若就所修之次第而言,则止在前,先伏烦恼,观在后,断烦恼,正证真如」,所以这个有次第的。章嘉大师教我,看得破,放得下。我问他从哪里下手?布施,布施是放下,先从止下手,这个有次第。为什么?你要是不止,你心是乱的,散乱心怎么会生智慧?哪有观的能力?所以必须先要懂得止,就是止帮助你...(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七五卷)  2005/1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75》)


...药。不是不能做,可以做的,所以我们今天提倡办学。我把这个概念介绍给联合国,办学、办讲座比开会好,比开会收到效果。今年六月,我访问巴黎「联合国教科文总部」。我们同时在巴黎办了三天讲座,讲《弟子规》,很收效果,听众有六百多人。最后一天,我介绍中国传统教育,听众一千多人,这在欧洲。所以《弟子规》的教学,现在已经相当普及,不但我们中国国内大家热烈响应,现在国际上也开始动起来了。许多国家地区都在办这种小型的讲座,来找我介绍老师去讲。这好事情,比开会好得太多,也比开会的费用节省很多。所以我们讲到「为依、为救」,要懂得。
  我们还是强调家庭教育重要,你才会有好的后代,你才能真正化解问题。首先,要我们自己本身觉悟,本身不觉悟,那就没法子。这佛家讲的,自度都度不了,你怎么能度人?经上说「自己未度而能度人,无有是处」,这无有是处就是没这个道理。首先要自度,首先要自觉,然后才能觉他。这个觉他,首先是帮助你一家,让你一家觉悟;一家觉悟之后,帮助你的邻里乡党、亲戚朋友,你这个圈子愈来愈大。古圣先贤、诸佛菩萨教学,就是这样逐渐逐渐推广,把这个影响力扩大。
  儒佛都说得好,儒家讲「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我们今天在国际上介绍就两句话,「修身为本,教学为先」。所以有些重要会议来找我,我想我还是要去,这桩事情他们搞不透彻,我去把它讲清楚、讲明白。修身为本,从自己本身做起。我们今天肩负著联合国的使命,来协助化解冲突,促进世界社会的安定和平,从哪里做起?从自己本身做起。每次我都会讲到。首先从自己内心,让我们内心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对立的这个念头要化解,也就是说,我对於世界上任何一个人没有对立,他跟我对立可以,我不会跟他对立。任何事、任何物都没有对立,我的身心是和谐的,我才能帮助别人化解对立。对立没有了,矛盾就没有了,冲突自然就化解了,这才是办法。如果我们从事这个工作的人,从事於圣贤教育的人,我对这个人喜欢、对那个人讨厌,你这个教育成就有限。为什么?你内心里头有对立,有对立就有矛盾,有矛盾就有冲突,你自己本身冲突不能解决,你怎么能帮助社会解决冲突?我这个说法,有不少与会的专家学者他们同意。这就是修身为本,自己身修好了,你才能教别人,才能影响别人。
  在学佛,这个也非常重要。学佛,没有别的,破烦恼障、破所知障。烦恼障,我执,所知障,法执;烦恼障破了,超越六道,所知障破了,超越十法界。所以要晓得心里头对一切人事物有对立,两种障碍你没有办法破。换句话说,你在佛法里头修,只能够修一点人天福报,你要想断烦恼、开智慧、证菩提、了生死出三界,没分。你说这个多重要。不能不明了,不能不觉悟,不能不真干。首先,你要能看破,《金刚经》上就是帮助你看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何必认真?中国古人谚语所谓是「难得糊涂,吃亏是福」,不要去计较,放下自己的分别执著妄想。「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哪个是庸人?自己,放不下的人。身心世界放不下的人,你才搅和在里头;真正放下,跳出来了,跳出来你才看得清楚,才看得明白,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法。
  怎么做法?就是这两段经文。这段十句,「能为饶益」,对自己、对众生带来真正丰饶的利益;下面最后这段讲「超胜尊贵」,超胜尊贵是证果,这一段是讲修行,没有修行,哪能证果?这是说「为救」。所以,能够放下对立,救了自己。无量劫来,我们学佛修行,...(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八六卷)  2005/12/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86》)


净公上人讲修身集第一六卷





...,中国佛教所出的人才(无论在家、出家)很多,超过印度,很好的成绩。这让我们知道,我们回过头来还是要用儒家的底子。儒家的东西太多了,学哪一样?所以我就找根,根是活的,根能生长。佛法的根是十善业道,这个诸位读《十善业道经》就晓得,我也讲得很详细。儒家的根是家教!《弟子规》是中国家教的集大成,我们要从这个地方扎根才有救。儒要从弟子规扎根,佛要从十善业扎根,没有十善业,没有弟子规,儒跟佛都不能建立。再好看,就像花瓶、像盆栽,死的,不是活的。要想它真的成长、茁壮、开花、结果,一定要从根本上下手。所以断恶修善,都要从十善业、都要从弟子规下手。
  《华严》是教菩萨,根本已经坚固,所以才讲六度四等。我们过去选的这五个科目,没选错,我们疏忽了《弟子规》。李老师当年在台中,教我们这批学生,虽然没有提到《弟子规》,但是他教我们学《五种遗规》。《五种遗规.童蒙养正》里面,朱夫子有篇「童蒙须知」,那就是《弟子规》的前身。文字比现在《弟子规》多,没有《弟子规》这样的有体系,它是经过整理。《弟子规》里面字字句句,「童蒙养正」上统统都讲到。他会集了十几家,每一家都说到,也让你重复好几遍。所以李老师叫我们用这个做为修身读本,也是规定我们必读的一门功课。
  但是他老人家没有给我们讲解,让我们自己读。真正读的,当然得受用;不肯认真去读的,那就得不到受用。人还是有懒惰的习气,必须要有好老师督促才能收效,老师不督促,我们就疏忽。我们在李老师会下,老师培养我们这批学生,重点是上台去讲经。所以把上台讲经那一套方法,应该注意的哪些地方,他统统教给我们。我们二十个同学各个都能上台,都可以去表演,形象。实质?实质有问题,这个不能不知道。圣贤教诲重实质,不重形式,实质是真正要在伦理道德上奠定根基。下面第七句:
  【当如普贤色像第一。】
  「由此故得十王敬护」,这是讲成就;换句话说,《华严经》在此地,给我们推荐一位善知识,让我们向他学习,这个人就是普贤菩萨。普贤菩萨色像第一,他修哪个法门来的?普贤十愿。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菩萨不修普贤行,不能圆成佛道」,也就是不能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普贤行是究竟圆满的菩萨行,所以普贤行的圆满就是究竟佛果。普贤菩萨跟一般大乘菩萨差别在哪里?差别在心量,普贤菩萨心量确实是法界虚空界。
  礼敬,礼敬的对象是诸佛,诸佛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三世诸佛里面,未来佛是一切众生,十方三...(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九二卷)  2006/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92》)


...这个娑婆世界,六道十法界,一丝毫留恋都没有,肯定往生;还有丝毫贪恋,那就很难讲了。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警觉,不能不早做准备。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再看最后一句,第十:
  【而为众生第二导师。】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说得很好,他说「即是上文於众超胜,上求第一,唯佛一人」,这是到如来究竟果位。「今才发心,则道亚至尊,故云第二」,这是很谦虚,实在讲也是事实。可是此地我们要注意的,「今才发心」,要注意这句。今才,才发心,发的什么心?无上菩提心。这个心真发了,是什么人?初住菩萨叫发心住。由此可知,不是我们现在的位子,我们现在没有发菩提心,现在是发心学佛。
  什么是菩提心?《观无量寿佛经》跟我们讲的,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讲了三个。至诚心是菩提心的体,有体当然就有用,深心是自受用,回向发愿心是他受用。也就是我们常讲,你对自己用什么心?你对大众用什么心?所以菩提心的作用说了两个。在儒家也说,儒家《大学》里面讲,他讲两个,一个体,一个用。讲「诚意正心」,诚意是体,就是我们讲的至诚心;他把深心跟发愿回向心合成一个,正心;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你看发心多重要!儒家发心,世间圣人;佛法里的发心,出世间圣人,有差别,不一样。出世间发心,条件很严;儒家发心,前面只是讲格物、致知,这是前面具备的条件。格物相当於我们断烦恼,致知相当於我们破所知障,是这个意思,但是浅,没有佛法讲的那么深。佛法讲的断烦恼障,断尘沙惑,断无明惑,这个讲得深!
  所以见思烦恼断了,在《华严》菩萨位次上是第七信位,见思烦恼断了;第八信、第九信,断尘沙烦恼;第十信位破一品无明,他就超越十法界,就证初住位,这个时候真心现前,不再用妄心。用妄心的时候,真心没有现前,天台大师称他作相似即佛,相似位,不是真的。无明断掉之后,是真的,他用真心,他不是用妄心。真心就是菩提心,菩提是梵语,翻成中国是觉悟,一丝毫没有迷惑,那是大觉。菩提心发的时候,大觉心!
  经论、古德的解释都不好懂,所以我们也根据经典的说法,把它写了十个字。至诚心是体,我们用真诚,用这两个字来代表。真,就不是假的;诚,不是虚伪。真诚心是体!儒家《中庸》里头最重的就是个诚,「不诚无物」。曾国藩在读书笔记里面,将「诚」下了个定义,定义下得好。什么叫诚?「一念不生是谓诚」,这跟佛法...(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四九三卷)  2006/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493》)


...德的果报。造作恶业的果报是三途地狱,这我们要明白、要清楚。人人要享福,人人都想富贵,那应该怎么做法?断恶修善,「诸恶莫作,岁岁平安;众善奉行,万事如意」,没有一样不如意的。因果报应是真的,是真理!连佛法都讲万法皆空,因果不空。
  所以中国传统的教育,我把它归纳为四个,第一个是「伦理教育」,教导我们人与人的关系,父子的关系,夫妇的关系,兄弟的关系,朋友的关系,君臣的关系,在人世间可以说人间天上,我们跟一切众生的关系不外乎这五大类。关系要清楚,应该怎么样相处,福德就在其中。所以教育教的是这个东西,不是别的。第二个是「道德教育」,道德教育著重各种不同关系怎么样相处,人与人、人与大自然、人与不同维次的空间,就是佛法里面讲的十法界,我们怎样把这些关系处好,道德教育。第三个是「因果教育」,非常重要!第四个是今天讲的「宗教教育」,宗教教育偏重在出世间,出世跟世间是一不是二,这叫真出世,「极高明而道中庸」,我们不能够不懂。所以这四种教育是中国传统教育的内容。用什么方法、怎样落实能恢复到社会的安定和平,化解一切的冲突矛盾?要靠教育,离开教育,其他没有一样东西能办得到。所以在中国五千年的经验,都讲到「修身为本,教学为先」。
  英国汤恩比有远见、有智慧,他认为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只有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这绝对不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夸耀自己,不是的,是外国人说的,非常客观。文化没有国籍,文化是全人类共同的智慧财产,什么人能够学习,他就能够契入胜妙的境界,胜妙境界就是从前方东美先生所说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所以他教我,人不能一天不读圣贤书,读圣贤书才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这种享受与物质生活没关系。我们在典籍里面看到,孔老夫子物质生活不富裕,用我们现在来说,夫子是小康之家,生活可以过得去,不富裕。学生当中,生活最贫苦的颜回,书上所记载的,「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这是一般人过这个生活都感觉到受不了,太苦了;「回也不改其乐」,孔夫子看到颜回每天非常快乐,他乐在什么?精神生活丰富,盖过了物质生活。所以物质生活实在讲不应该重视的,要重视精神生活,这是读书明理之人。
  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真正是难得,已经得到富贵了,那应该可以享受了。释迦牟尼佛是已经得到了,孔子、颜回是没有得到;释迦牟尼佛是已经得到,已经得到,舍掉,过什么样的生活?过颜回的生活,比孔老夫子还要苦!再说...(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0一卷)  2006/1/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01 》)


...太深太广,深广无际。
  我们现在一般人的观念,看到众生都想到很多人,其实这不是众生的本义;众生的本义就是所有一切众缘和合而生起的现象。当然我们读经要看上下文,此地这个文字里面「当愿众生」这一句包含的境界很广,它是包含动物、植物、矿物,怎么说包括这么多?动物不必说了,这一切众生都有家,植物,树木、花草,诸位相信听说过有树神、有花神、有草木之神,也是众缘和合而生,包括这些东西。矿物,你们看看有山神,有海神(大海有海神),江河有江神、有河神,打一口井,井里头也有神,矿物也包括!这些芸芸众生都没开悟,只要没开悟,他都要找一个家,他都有家族。树神有他的家族,草木神也有他的家族,畜生就更不必说了;蚂蚁有蚂蚁的家族,蜜蜂有蜜蜂的家族,老虎它有家族,每个动物它都有个窝,这范围多大!不但希望人家要觉悟,畜生家也觉悟,鬼神家也要觉悟,天神家也要觉悟,九法界众生统统都要觉悟,都要「知家性空」,知家性空的人是菩萨。
  家要不要?要。家庭过得非常美好,为什么?一家人,菩萨眷属,菩萨家庭。我们传统教学里面讲五伦八德,因果宗教的教育,每个人都达到圆满,这是菩萨家庭。这里头只要有一个菩萨,他就会教他的家人,「修身为本,教学为先」,教学从哪里教起?家人教起。家人教不好,是你自己修身没做好,自己真正修身做好了,你就能感化一家人,一定的道理。
  在中国古时候最好的模范,舜王。你们从历史上记载来看,尧舜那个时代距离我们现在差不多将近四千年。他的生活环境本来是很美好的,很不幸母亲死得早,父亲又娶个继母,继母也生了小孩。继母偏心,对他很不好,总希望把他除掉。父亲不是有智慧的人,听后母的话,所以父亲对他也非常不好。这样一个家庭,人人都想害他,而且都想置他於死命。生活在这种环境当中,就是我们今天社会上讲虐待儿童,那真是他们这一家虐待舜无所不用其极。
  可是舜孝顺,绝对没有以为父母有过失。真的佛法里面讲的菩萨,只见自己过,不见他人过。他对他的父亲、对他的继母、对他继母所生的弟弟,真的没有看到他们过失。我们在佛经上读到这两句话,体会并不深刻,读舜这个故事,我们就有很深很深的体会,他确实没有看到,只见自己过,我自己做得不够好,我的父亲、母亲、弟弟不喜欢我。天天想自己的过失,天天改自己的过失,三年下来之后,天天改过,真的变成完美的人,没有过失了。他成功了,真成为圣人。
  我们今天成不了圣人,毛病在哪里?恰恰跟舜相反,不知道自己有过失,专门看到别人过失,所以你永远不觉悟,永远你的心术不正、你的...(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0一卷)  2006/1/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01 》)


...材。
  我们要想改变我们的果报,从因上改。苦是从不善的因感召来的,乐是从善因感召来的,要离苦,我们就所有一切不善应该要知道不能再做了;我们要想得乐,那我们就要努力去行善,就能够获得离苦得乐的果报。了凡先生做给我们看了,俞净意先生也做给我们看了,这是很明显的例子。在中国历史上依照这个方法来做的,没有一个不成功。我给诸位同学说,我也是现身说法,为什么?我也是这么修的,把自己的生活全改善了。一定要晓得从因上做,不要羡慕别人的果报,荣华富贵不必羡慕,要知道他修什么因,我如果修这个因,我也得到,又何况是因果通三世,过去生中没有修,这一生来得及。
  我从二十六岁接触到佛法,接触到因果报应这些教材,我才开始学习。二十年之后,自己的业报大幅度的改善,我是从四十岁开始就是很明显的转变了,往后一年比一年殊胜。佛家讲法缘,晚年的法缘非常殊胜,有法缘为社会、为众生、为世界多做一点好事。今天许多国家找我,希望我都能够帮助他做什么工作?化解冲突,恢复社会的安定和平,繁荣兴旺。我乐意做!我知道这病根在哪里,用什么方法来治疗。病根就是在迷失自性,迷失了本性,你只要找到病根,你就晓得怎么做了。拯救的方法是什么?修身为本,教学为先,要靠教学,让人人懂得修身。你希望发财、你希望有智慧、你希望健康长寿,有求必应。你要懂道理、要懂方法,你才能收到效果,你不可以胡作妄为。如果与理论方法相违背,你是决定求不到的。
  人一定要做好人,要存好心、要说好话、要行好事,做好人。好人当然有好果报,好人的标准,儒家的伦理道德,善因善果,恶因恶报,佛法的十善业道,三皈五戒,基础!在家学佛的同学务必要做到。出家同学如果要做不到,那个出家不是真的,真正的出家一定是有在家修学的基础,深厚的基础,再去学习《沙弥律仪》,那是真正出家菩萨。佛教育希望人人都作菩萨,作菩萨就是人人都觉悟,人人都具足正知正见,人人都能够清净不染,这要靠教育!你不认真的学习你怎么会。
  今天社会是个大染缸,有史以来古今中外找不到这么一个染缸,现在出现了,堕落在这里头。如果说是能够不染著,那个人不是人,那是佛菩萨再来的,他才能不染。九法界众生,就是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倒驾慈航到这个地方教化众生,也难免不被染污,那个染污就是退转,那太严重了!这些善根深厚的人,在今天社会能不被污染,那只有靠一个精进不懈,他就不会污染。
  精进不懈里头,我自己有个经验,早年我常说,很多同学问我,我为什么...(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0一卷)  2006/1/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01 》)


...身,我们的言语、我们的举止动作要合乎礼,《弟子规》上都有!乐是调心的,就是情绪,稳定我们的情绪。孔子「删诗书,定礼乐」,你看《诗经》,古时候讲《诗经》,《诗经》里面都可以谱成曲来唱的,在跳舞的时候可以表演的,这是歌舞,这些是歌词。它的标准,夫子定这个标准,「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我们今天讲的是文艺表演,古时候文艺表演的标准是思无邪。你参与文艺的聚会,你所听的,你所看的,你所接触的,绝对不会叫你有不好的念头产生,这是中国艺术。
  你看过去戏剧,现在人已经不喜欢看了。平剧、昆曲,地方的戏剧很多,它的内容是什么?都不外乎忠孝节义,它是教你这个,它是教育。在这里面特别强调的是「善有善报」,善人一定有好结果,「恶有恶报」,恶人到最后一定受到惩罚,表演这些东西。古时候学校没那么多,教育没那么发达,人民受教育就是用礼乐。礼在哪里表演?在祭祀。家庭里面祭祖先都有礼节。祭孔子,这些大的祭典,婚丧嫁娶,统统都有一定的礼节,在这里学礼。在文艺节目里面,礼乐都学到了,可以说孝悌礼乐统统都表演出来,人民从这个地方接受教育。所以年节连农村里面都有这些戏剧表演,用这种方式来普及教学,「教学为先」。学习的人,「修身为本」。至德要道,我们不能不知道。现在呢?现在知道人真是很少。
  现代的娱乐节目,你们看电视、看电影、看网路,我是四十年没接触,跟这些东西绝缘,我连报纸都不看。我每天所看的是佛经,是圣贤的典籍。我小房间里面有《大藏经》、有《四库全书》,我每天念这些东西。跟古人做朋友,跟现在人是比较远一点,但是也不远,天天在这里讲经教学,跟现在接触。这里头有乐趣,全是善的,全是正面的,没有负面的。所以才深深体会到夫子所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头有真乐。至德要道,你要不从真正深入到圣贤的境界,体会不到。体会到之后,你能够去依教奉行落实,那确实是乐在其中,那是真乐不是假乐。这个乐不是外面来的刺激,内心里头生出来的喜悦,法喜充满,佛法里面常讲「常生欢喜心」。人常生欢喜,前面讲了,全身的细胞都是最美的结晶,这健康长寿,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烦恼,身心清净!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下面的注解,「故上至天子,下至庶人,皆当行孝,无始终也」,这几句话非常重要。无论是在上贵为天子,在下这是普通的百姓,每个人都应当尽孝。「孝」是做人的根本,所以中国历代帝王...(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0二卷)  2006/1/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02》)


...样的手段,这不能接受,这要讲清楚。如果这样去做,决定把自己命里福报亏折。如理如法,决定得大利益,这不能不知。
  我们再看底下的注解,「言行本者」,行是行为,本是根本,行为的根本。「俗典以孝为百行之本」,所谓是「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今天这个世间人不孝,淫为首,的确是排在第一,他不知道那是恶的根本。万恶淫为首!所以造作一切不善,还做大官,还享很大的福报,我们就知道他过去生中累积的那个福德是多么深厚!他如果能够善用其心,像文殊菩萨在此地告诉我们的,成就一切胜妙功德,他的那个福报至少可以绵延十几代、二十几代,福报太大!生生世世享不尽。但是他疏忽了伦理道德教育,处处以不善的心行来对人处世,那他十世、二十世的福报,这一生就享完了。如果福报不够厚的,大概就是五、六十岁就享完,晚年就很凄惨。公司倒闭了,事业做失败了,那是亏折了,你这一生连晚年都保不住。修积得厚的,可以有十代、有二十代的承传,因为心行不善,亏折了,你能够得一世,底下一代就完了,就没有。古人常讲「富不过三代」,那都是自己过去生中生生世世累积得很厚很厚。这些道理、这些事实不能不知道。
  孝悌是根本,是不失人身先决的条件。礼乐是修身的根本,所以我们这几年来特别重视《弟子规》的学习、《十善业道》的学习、《了凡四训》的学习。如果我们有这些基础,我们可以学习「净行品」;没有这个基础,「净行品」进不去。我们念念在一块研究讨论,阿赖耶识里面种个种子,「净行品」的种子,金刚不坏的种子。什么时候它才会发芽?才会茁壮开花结果?你什么时候把《弟子规》、《十善业道》、《沙弥律仪》百分之百落实,这个种子就会抽芽,太重要!所以佛法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佛道是以孝道为根基。我们在净业三福第一句念到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
  【孝事父母。】
  下面:
  【当愿众生。】
  这个境界一定要知道。这个『众生』是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刹土里面的一切众生。真的是无量无边,无数无尽,你看心量这么大!
  【善事於佛。护养一切。】
  为什么要『善事於佛』?就是把孝父母的心,对佛一样的孝顺,这个地方要懂。佛的恩德跟父母的恩德一样大,佛是老师!中国古圣先贤里面把老师跟父母平列。古礼里面,你看称名,古时候男子二十岁成年行冠礼,就是戴帽子。没有成年不戴帽子是童子,戴上帽子,这就是大人。童子,每个人都可以叫你名字,你是小孩;戴上帽子是大人...(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0二卷)  2006/1/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02》)


...迷,那很麻烦。一堕落,绝对不是堕一生,会堕落好多生、好多世,你才再遇到这个机会,这就是经典当中佛常说的「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所以最重要的是认识机会、抓住机会,努力去学习。
  第二条,你看佛法讲孝道,孝顺父母。你能孝父母,你才能够尊师重道,你才能「善事於佛」,佛是老师。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没有孝道哪来的师道?人不知道孝顺父母,会孝顺老师,那一定是有企图,这不是好事情,没这个道理,这是什么?不顺法性,不顺自然的规则,所以孝亲才有尊师。一个人能成为顶天立地的人,父母跟老师密切合作把他教出来的,父母教儿女尊师重道,老师教学生孝顺父母,这两方面彼此这样教才把他教出来。
  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最值得称赞的就是教育,我在国际上到处宣扬,真的是任何一个国家族群都没有的,这是祖宗有智慧!其次我宣扬的是医药,中医有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的经验,西医才不过三百年,那怎么能比!我们要有民族的自信心,要知道我们中国有很多宝贵的东西,真正能解决、化解一切灾难,不可以不知道。现在西方人到中国、到印度去挖宝,他们的路已经走不通,已经出问题了,想到东方来求救,这是好事情,不是坏事情。东方的东西救他们,那就是「修身为本,教学为先」。今天世界许许多多复杂的问题,确实要靠教学才能够收到效果,才真正能够化解。
  第三首,这是讲到『妻子集会』,我看到这首偈,我就想到我们蓝塘道寿冶老和尚的光明讲堂,三十年前我在这个讲堂里讲过两个月的《楞严经》,一九七七年,今年二00六年,整整三十年。他的佛堂上有一副对联就讲这个事情,「夫妻是缘,有善缘有恶缘,冤冤相报」,下联是「儿女是债,有讨债有还债,无债不来」,这一副对联好!这副对联就是讲的「妻子集会」。这在世间人不能够避免,要晓得一家人为什么会成为一家人?现在的家庭,有问题的占多数,一家和乐的人,现在非常少有。你看看全世界离婚率那么高,他为什么会离婚?就是夫妻冲突。
  所以今天讲世界上的冲突,恐怖的冲突,怎样化解冲突?冲突的根在哪里?根在家里,不在外头。你想一想,你一家和不和睦?你一家父子有没有冲突?夫妇有没有冲突?兄弟有没有冲突?如果都能和睦相处,你可以讲和平,你可以去讲化解冲突。如果你自己家里本身都有问题,都解决不了,你怎么能帮助社会大众化解冲突,促进和平?这做不到,你讲的没人相信。这是我参加很多次的国际和平会议,我在大会上发言,我就把这个冲突的根告诉...(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0三卷)  2006/1/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03》)


...没有差别,我才能深入,我才能体会,我才能跟你们相处那么样融洽。你那个经典我会讲,我能讲得头头是道,我能讲得叫你也点头,你也生欢喜心。回教大学送我这个博士学位不是白送的。
  真干,真学,然后才晓得世出世间法全是通的,中国古大德常讲「一经通一切经通」,不但是佛门一切经通,所有宗教都通。为什么?《华严经》说得好,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一切万物,心现识变,「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能现的心性是一个,能变的性识也是一个,所以「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哪有不通的道理!所以宇宙是和谐的,本来是和谐,星系是和谐的,地球是和谐的,万物是和谐的,为什么不和?迷了就不和,觉了就和谐,只是觉迷的关系。所以佛教教育、宗教教育没有别的,都是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人只要觉悟了,人跟人的关系就会处得非常好,真正是相亲相爱,互相尊敬,互相合作,哪里会产生矛盾?
  所以中国五千年的老祖宗聪明,真是圣人,就知道教学为先。无论是家庭、无论是宗族,家庭教学为先,宗族教学为先,我们的社区教学为先,县市教学为先,国家教学为先,教学为先摆在第一。要求学生是要求从身做起,一定从自己做起,所以古圣先贤讲的「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教学就是要求人人都懂得修身为本,天下太平,这个世界就是极乐世界,这个世界就是华藏世界,华藏、极乐跟我们娑婆无二无别。你要晓得差别在哪里,无差别在哪里,搞清楚、搞明白。这个『究竟安隐』,华藏世界。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0四卷)  2006/1/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04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偈颂第五首:
  【妓乐聚会。当愿众生。以法自娱。了妓非实。】
  『妓』这个字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表演,歌舞、戏剧大型的表演。『乐』是讲的音乐。『聚会』,我们就晓得像现在所谓的文艺晚会,是大型的。大型的乐,这就是所谓交响乐,有十几个人到几十人这么大的一个乐团、乐队。这是自古以来,在中国用这个来做教学。古圣先王他们用心良苦。由於地域太广,人口众多,在古时候没有学校,国家所办的学校很有限,在一个郡县办一个学校,设立一个学校,真正成为制度是在汉朝。
  汉以前,中国的教育是家庭教育,但是社会教育不是不知道,国家知道,各个阶层领导人知道,老人都非常重视,所谓是「寓教於乐」。於是古人所讲的「先王至德要道」,这我们前面都念过了,都引用...(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0三卷)  2006/1/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03》)


...这都是随著科学技术、物质文明提升,现在世界上高楼超过一百层,在香港一般居住的大概总是三、四十层以上。『上升楼阁』,每天不知道要上多少次,有没有回光返照,想到我们要『升正法楼』?什么叫正法楼?提升自己境界。也就是说提升自己的道德,提升自己的学问,提升自己的技能,这叫升正法楼。因为你站在高处你才能看得远,古人诗句里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所以你在几十层楼的最上层,你看得很远很远,『彻见一切』。这就是你有智慧、你有道德、你有学问,你才能够看到整个社会各个不同的层面,尤其是现代社会,真的需要大德高瞻远瞩。
  今天社会大家常讲的冲突,对,冲突太多太多了。我常常讲的家庭冲突、夫妻冲突、父子冲突、兄弟冲突、朋友之间冲突,几乎没有不冲突的,君臣也冲突,老板跟员工冲突,这成什么社会!怎么个救法?法律救不了,法律订得再严,多少聪明人钻法律漏洞;报复不能解决,会议也不能解决。我们在全世界到处看看,参加国际上这些会议,使我们回过头来想想我们老祖宗,他有什么样的能力维系这么大的一个族群,这么大的一个国家版图,五千年让人民和睦相处,这什么方法?这什么道理?细心去反省、去观察、去思惟,看到老祖宗教人,「修身为本,教学为先」,我们才恍然大悟。今天这个社会迫切需要的就是这八个字,这八个字能够帮助我们化解所有冲突,一定要从修身为本。
  所以这些年来我们到处送「爱」给全世界。我有个简单的讲解,送爱最重要的自爱;自己不知道自爱,你就不可能爱人,首先你要学会自爱。什么叫自爱?童蒙课本的《三字经》头一句,「人之初,性本善」。你要能自爱,爱你的本善。我的本性本来善,没有一丝毫邪恶;我还有邪恶,与本善相违背,我就不自爱。自爱的人一定能够贯彻伦理,一定能够遵守道德,一定能够深信因果,那是个自爱的。自爱而后才能爱人,才能爱社会,才能爱国家,才能够爱一切众生。升正法楼,彻见一切。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0五卷)  2006/1/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05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大家请坐。请看「净行品」第十一,偈颂总举在家这十一首里面的第七首,昨天我们漏掉,今天我们把这首补出来:
  【著璎珞时。当愿众生。舍诸伪饰。到真实处。】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给我们注的是,「在颈曰璎,在身曰珞,珞以持衣,璎以系冠」。这是给我们介绍古时候的『璎珞』,我们读了之后就晓得璎是系帽子的,古时候戴帽子两边有带子系起来,这是璎;珞是身上所佩的,譬如我们出家人...(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0四卷)  2006/1/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04》)


净公上人讲修身集第一七卷





...断。这就是中国《易经》里面所说的「自强不息」。我们看到中国古籍里面所记载的,孔夫子七十岁的时候还想多活几年,干什么?学《易》,《易经》,好好的来学《易》。目的是避免过错,使自己一生行持,断恶修善能做到圆满。从这些地方我们能够体验出来圣人的自强不息,并不是以为老了,可以不必学了。老了就更用功,更努力,希望自己的过失能够断尽,德行能够圆满。这都是给我们做榜样、做模范。
  所以,经书不可不读,忏悔不能不修。读经书的目的何在?目的在检查自己,我们对人对事对物、对宇宙、对人生,我们的想法有没有错误,我们的看法有没有错误,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的言语、我们的行为有没有过失,经典是一面镜子。我们每天早晨起来,晚上睡觉,都会照照镜子,把身上这些肮脏东西洗干净,这个大家都很注意。可是我们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这些过失你怎么能发现?也得要一面镜子,这个镜子就是古圣先贤的教诲。
  经典是一面镜子,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天天去读,天天去学,天天反省,天天改过自新。自己思想、言行可以做社会大众的榜样,这才是一个称职的闍梨,我们今天讲教授、老师,在佛门里面称法师,法师一定具足正行。正行就是儒家讲的「诚意正心」,修身,诚意、正心一定能够修身。可是这个问题,前面还有基础。为什么今天读孔子书的人做不到诚意正心?学佛的同学们做不到十善业道?这是什么原因?我们要找,要把原因找出来,把原因消除,这才真正能得到受用。
  原因是我们没有受过基础教育。教育,现在连外国的一些专家学者也讨论到,我听他们说过,教育最重要的年龄是在五岁之前,扎根的教育。这个话说得正确,五岁之前,算是不错,发现了,五岁之后就不好教了,五岁之前。这些学者专家们还没有讲到具体,我们中国的老祖宗高明到极处,不但他知道,他早就落实,他就做到了,五千年前就在干。从什么时候教起?五岁太迟,从小孩一出生就开始教。谁教他?阿闍梨教他,阿闍梨是谁?父母,父母在婴孩的面前,言谈举止全是正行。千万不要小看小孩刚刚生下来几天,他懂什么!对,就是因为他不懂,他在学,他在看大人。他眼睛睁开他会看,他小耳朵会听,这些东西落下印象。所以父母、大人在他面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樓主| 發表於 2023-12-23 18:18:28 | 只看該作者
一言一笑、一举一动都要知道正行。
  正的标准是什么?现在我们用的《弟子规》就是标准。所以《弟子规》不是教小朋友念的,是做父母、是家里做长辈的,用这个做为身教的标准对婴儿。这个小孩从一出生,他所看的,他所听的,他所接触的都是正行,你知道...(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一三卷)  2006/1/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13》)


...了防止这一层,所以才这么制定,由此可知,佛的慈悲,佛的方便,这里面决定没有秘密。佛法没有一桩事情不可以告人的,绝对没有隐密,这个道理一定要懂。知道佛的用意之所在,我们对佛陀自然产生无比的尊敬,他对众生的爱护无微不至。
  古人的做法正确,三次受戒分三个时期,至少要隔一年,第一年受沙弥戒。这一年是不是真做到?真正做到了,第二年受比丘戒。也用一年的时间,看看比丘戒是不是都落实,没有落实,你就再做一年;如果统统做到,再隔一年可以受菩萨戒,这个好。不像现在,现在是一个月当中,这三坛戒全部都受了,做到做不到,传戒师不过问。对这一层是比不上古大德,古大德比现在人谨慎。这是说明,现在跟从前受戒状况不一样。
  我们看清凉大师在这里的注解,「具足戒言,义含二种」,这有两个意思,「一则大比丘戒,二则菩萨戒,亦制意地,方为具足」。受具足戒这里头两个意思,实在说现在中国这两个意思统统具足。比丘戒是小乘戒,菩萨戒是大乘戒,大小乘的差别,实在讲在於心量。小乘人心量小,大乘人心量大;小乘人很拘谨,大乘人是开放的,确实不一样。可是在初学,小乘有它的长处,有它的好处。总而言之一句话,中国传统的教学里头,也非常重视修身为本,小乘是著重在修身为本。身修而后家齐、国治、天下平,这就把它发扬光大,那就是大乘。所以佛在《佛藏经》里头,一再的提示我们,先学小乘,后学大乘;也就是说明,先要修身,然后才能够教化天下众生,治国、平天下。逐渐的向外拓展,这是正确的,佛陀的教诲跟中国传统的教学,在这方面完全相同。
  现在我们看看国内外的佛教,在家、出家的同学们,对於经教还满有兴趣,对於戒律都摇头。很多学佛学得很好,老居士,还有错误的见解;出家的大法师,我亲近过,跟他们相处也多年,他们常常说,小小戒就马虎一点,不要去计较。这就是说,戒律里面重戒受持,比丘戒里头有四重戒,杀盗淫妄这四重戒,这个要持,其他的马虎一点不要紧。我们是初学,年轻,只有听的分,不敢辩驳,不敢多话。学佛时间久了,经论读得也比较多,再看看古来的祖师大德的行持,从这个地方省悟过来。小小戒要是可以舍,释迦牟尼佛又何必说?也不必制定了!小小戒不能持,大戒就靠不住,这些小小戒是保护大戒的,保护根本戒的,怎么可以舍?这个舍的意思就是随便一点,马虎一点,不要去讲究。不可以!
  小小戒能持,大戒不会犯,这样你才能够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佛陀制戒、教学的目标才能达到,我们才能够入佛境界。不能依教奉行,这个学佛是挂名的,得不到受用。当前的社会,我们深入的观察,在家,十善做不到,不要说三皈五戒了。出家,三坛大戒受圆满,三皈五戒做不...(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一四卷)  2006/1/3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14》)


...,从他们犯罪所造成的灾害,而造成的影响,太严重了,无一不是从痴迷心所造出来的。在过去,我们只知道贪瞋造的罪业严重,对愚痴确实是掉以轻心,疏忽了,没有留意到。从现在这些事情来看,才晓得痴迷严重,这个病非常之重。带来的灾难,可能就是佛经上讲的小三灾,这都是佛家常讲的共业所感。
  世间人不能说没有觉悟,我们常常听到国际上许多志士仁人,尤其是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寻求化解冲突,促进社会的安定和平。对於解决的方法,西方人多半主张是用暴力、用报复、用武力来制裁,希望能够达到和平。可是从九一一事件之后,才有些人觉悟到,武力、报复这个手段做不到。所以再往深层的反思,就想到这个事情还是要用和平的方法。我们晓得,联合国谋求世界和平不是不热心,三、四十年了,每年不知道开多少会,真的是学者专家聚集一堂,来讨论怎样化解。依旧是没有效果,冲突的频率年年上升,灾害一次比一次严重。我参加过这样的国际和平会议,联合国的五次,另外两次不是联合国召开的,我参加了七次,所以我常常讲,会议不能解决。这就使我们想到英国汤恩比博士所说的,要解决世界社会问题,只有中国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使我想到他说的这两句话。
  儒跟佛都讲求「修身为本,教学为先」,这个理念儒佛是一致的,我们想想确实只有这个办法才能产生效果。所以去年,我们在巴黎就试办了一个《弟子规》的讲座。三天,一天四个小时,十二个小时,听众有六、七百人,听了非常感动。这种讲座我们在国外也办了好几十场,在国内,这些年来可能超过一千场以上,确实产生了效果。教学重要!中国自古以来,就注意到这个问题,所以提倡「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首先我们的祖先都肯定人性本善,你看《三字经》上讲的,「人之初,性本善」。本善不是善恶的善,善恶的善是习性,不是本性,因为习性有善恶,教育就重要了。所以我们常讲,佛菩萨是教出来的,他都有老师,老师教的;好人是教出来的,坏人也是教出来的,今天讲恐怖分子,还是教出来的。看你怎么教!中人以下要教,上上根人没有问题,那是佛法里面讲的善根福德非常深厚,他不容易受染污。中下根性不行,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那就看你怎么教了。中国对教学经验非常丰富,至少有五千年的经验,有五千年的智慧,有五千年的方法、效果。教什么?教伦理、教道德、教因果,这是五千年来教育的内涵、教育的形式。
  在过去,硬体的设施,每家都有祠堂,祠堂是代表孝道的,伦理;每个县...(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二0卷)  2006/3/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20》)


...  这些事情在我们平常生活当中,只要稍稍留意,你自己就会发现,然后才知道习惯的染污是怎样的严重。在这样深重的习染当中,你不下决心不行,没有高度的警觉心不行。所以印光大师教我们一个方法很好,虽然讲很好,真正学习的人不多。他老人家用什么方法?「死」字,一天到晚把死字顶在额头上,想到我就要死了,死了之后三途地狱,这时候你怎么办?祖师自己关房里面的念佛堂,我去看过。他的关房非常简陋,念佛堂当中只供一尊阿弥陀佛的像,不太大,一对蜡台、一个香炉、一杯供水,其他的都没有,佛像背后贴一个字,老法师自己写的「死」。教我们时时刻刻不要忘记,念念当中提高警觉。死了什么都带不去,全是假的,这一生一场空,你还能不放下吗?老法师用这个方法,这方法好,他自己行得很有效果。
  自私自利放下,起心动念为正法久住,为法界众生,尤其是为法界三途六道苦难众生,认真努力修行,希望证得无上菩提,可以帮助这些苦难众生。自己没有成就,你没有能力帮助人;自己有成就,才能帮助人。你自己烦恼没有断,你就没有办法帮助别人断烦恼;你自己没有开悟,你就不能帮助别人开悟。所以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诲,拯救现在二十一世纪的社会灾难非常有效,八个字,「修身为本,教学为先」,这八个字有效。开会没效果,用这八个字就有效果。
  我们要怎么样学习?这些祖师大德慈悲示现,我们认识清楚了,我们明白了,那接下去我们自己要真干。真干就是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首先要克服自己的贪欲,那是垢染,贪瞋痴是三毒烦恼,最严重的染污。贪名、贪利、贪色,甚至於学佛贪佛法也不行,佛教我们舍悭贪,不是叫我们换对象。世间法我不贪了,我贪佛法。你想想看,你那个贪心只是换了个对象,并没有舍贪心。贪是饿鬼心。贪心重的人将来到哪里去?鬼道。现在鬼道很苦,鬼道跟地狱道已经差不多了。
  这种情形,如果你很冷静、很细心去思惟,能想得到,从哪里想?从我们现实生活环境里想。我们现在做人比上一代的人苦!你再细细想想上一代的,我们的父母比我们的祖父母苦。真的是在这一百年当中,这一百年之前我们不晓得,太远了,这一百年当中三代、四代,一代不如一代。不要看现在物质文明发达,科技带来我们生活上的方便,你细细想想,我们现在生活得的这一点方便,付出了多少代价?这种代价,如果在古人决定不干,不要;现在人迷惑颠倒,他愿意干,古人不干。
  我们随便举出一桩例子,今天社会上贷款这桩事情很普遍,哪个人不...(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二二卷)  2006/3/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22》)


...打招呼,他住在那个村庄。农村里头有人情味,愈是大都市里头,人情味都没有了,这日子多难过。
  人与人之间最忌讳的就是不往来。尊重关怀、互助合作,现在都没有,这是一个非常可悲的现象,原因在哪里?人人都追求物质生活,都沈迷在物质欲望里面,精神生活没有了,伦理道德没有了,真的现在讲什么叫伦理、什么叫道德,很少人能说得出来。道是什么?德是什么?道德是什么?伦是什么?理是什么?伦理是什么?很少人能说得出来。这些问题要是在古时候,小孩都说得出来。现在的名词讲精神文明,没有法子跟从前比。从前的人生活在世间有情趣,人与人之间有恩有义、有德有道,现在这个都没有了。人活在这个世间为什么?
  人如果丧失了伦理道德,诸位想想,跟禽兽有什么两样?古时候就有人说,谁说?我们在古书里面看到,尧舜说的。人那个时候农业已经很发达,一般人民达到了衣食足,吃饭穿衣这个基本的生活没有问题,居住也很安定,所以人民真的是享太平之福。这圣人看到之后就想到,如果要不好好的教导他们,那跟禽兽有什么两样?所以这才兴起要办教育。办教育的兴起是尧舜,距离我们现在四千五百年前,中国这些古圣先王就想到教育重要,教学相长。搞教育头一个就是「修身为本,教学为先」,无论是家庭、社会、国家都把教育摆在第一位,这是中国的古文明超越世界其他族群的古文明,道理就在此地。为什么世界上有些古文明都消失了、都没有了?为什么中国这个民族还存在?原因就是中国人懂得教育,世代相传,而且还能够发扬光大。这是许多一直到现在志士仁人谈起来都尊敬、都佩服。我们中国人对老祖宗这些德行不能不知道,不能把它忘记。它是好东西,是真东西,禁得起时间、空间的考验,万古常新,现在人所讲的真理,永恒不变。
  现在这个社会,整个世界的社会,迫切需要的就是安定。社会太乱了,乱得叫人无法忍受,眼看著这种乱象如果不能改善还继续下去,这是很多科学家、哲学家、宗教家、教育家都感到,人在这个地球上继续生存还能不能再过一百年?意思就是说一百年之后,世界上人类都没有了,这就是西方宗教讲的世界末日。确实是麻烦事,很麻烦。我们今天所做的,把这桩事情当作我们一生当中第一桩大事来办,知道干这个事情很不容易、很辛苦,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要不要做?还是要做,无论多少多大的代价都要付出。这个事情救亡图存,化解冲突,促进安定和平,有机会就要教,有机会就要参与,不能怕辛苦。教化众生再辛苦还是要教,不教...(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二九卷)  2006/3/2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29》)


...两桩事情,所以要有善巧方便。
  决定不能违背六和敬,违背六和敬就是破坏和合僧,就是破坏如来正法,戒经里面的结罪是阿鼻地狱。你能护持正法,是无上的功德,为什么不做好事?为什么要把佛法灭掉?不和合就是灭佛法。我们要问为什么不和?还不就是各人有各人的成见,彼此不肯放下,就出了这个现象;如果两个人有一个人退一步,问题就没有了。退的人觉悟,退的人是菩萨,那个不退的看对方退了,他也会软下来。彼此不相让,才会产生这个现象。
  「若见大树」,这个几乎也是我们天天可以看到的,我每天从香港到这边来讲经,路上大树也不少。你看到树干支撑著枝叶花果,这种启示就是告诉我们,人生在这个世间必须承担这个世间的责任。一个家庭像一棵大树,妻子、儿女是树干、是树枝,先生是树的根本,整个担子他挑上的。你要认真负责,你要把他们都照顾好,把他们都教好。用什么方法教?用弟子规教,一家和乐,家和万事兴。公司行号里面,你做老板的,老板是大树,是这个树的根本;你这公司里面很多的部门,许许多多的干部,那是树的树干、树枝;你所有的员工以及你的事业,就是这个树的枝叶花果,你要承担起来,就像承担家庭一样。
  所以中国古时候圣贤教人,修身、齐家、治国,你治理一个公司跟治国是差不多的。你能齐家,你有齐家的能力,你就有治国的能力;有治国的能力,你就有能力让天下人得到平等,得到公平;平天下就是天下人都得到公平,佛法里面讲清净平等觉。所以看到这个,就想到自己在这一生当中有承担、有负荷,我们今天讲责任感、使命感,没有任何条件好说的。如果这里面有名有利,那就是轮回心;没有任何条件的,那是菩提心,菩提心跟轮回心差别就在此地。
  世间里面人干事都有条件,总是有自己的利益在其中,佛菩萨跟凡夫不一样的,佛菩萨做任何事情没有自己的利益,完全是为众生。帮助众生拔苦与乐,这是大慈大悲;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是大菩提心。终极的目标是要帮助他开悟,诸位要知道,帮助他开悟,自己一定要先开悟;自己没有悟,你怎么能帮助别人开悟?没这个道理!所以自己先要觉悟。自己要想觉悟,一定要依教修行,那就是持戒、得定、开慧,十方三世佛,所谓一路涅盘门,都是走一条路子。所以戒律比什么都重要,不可以疏忽。
  今天这个世间,无论是教内、教外,无论是东方、西方,无论是哪个族群,你要问,哪一个不贪财?哪一个不贪名闻利养?贪婪这个现象就像洪水泛滥,不可收拾。要...(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三一卷)  2006/3/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31》)


...意思就广了。这两个人不和,我做桥梁让他们两个能调和;这两个人对立,我做桥梁帮助他们化解对立;这两个人有误会,我帮助他们化解误会。桥梁就像现在我们所讲的和事佬,你说这个多重要。
  一切时一切众生,一切众生特别是在现代的社会,试问问哪个人没有矛盾、没有冲突?在现代的社会这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也是非常严肃的一个大问题,就是没有桥梁,没人去做桥梁。佛菩萨发愿来做桥梁,确确实实。今天佛菩萨不住在世间,这个桥梁是什么?给诸位说,就是世尊留给我们后世的《大藏经》。《大藏经》里面有理论、有方法,甚至於还带表演,像《华严经》五十三参,表演给我们看,众生无边誓愿度。没有这个怎么能落实?从这个地方我们也能够切实的体会到,广度众生,化解一切的对立、疑虑、冲突,唯有教学,除教学之外,没有第二个方法。调解就是教学,让两边都明理,都了解事实真相,都明白了、觉悟了,问题就化解了。
  所以,首先从哪里做起?真的是从心做起,从自己做起,不是从别人。这是佛在经教里面常常说的,「自己未度,而度别人,无有是处」。你自己没有得度,你说你能度人,佛说没这回事情,所以度人必先自度。中国儒家也说得很好,「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修身为本,自度;教学为先,度他。你自己身都没有修,你怎么能教别人?这我也说过很多次,孔子、孟子、释迦、耶稣、摩西,他们当年在世教化众生,为什么有那么好的成绩、成就?没有别的,他自己先得度,也就是说他先做到,然后教人,人不能不服,不能不接受教诲!现在做老师的教学生,学生为什么不服?老师自己没做到;父母为什么教不了儿女?父母没做到。你教他要孝顺父母,他看看你就不孝顺父母,你对父母不孝顺,你怎么可以要求他孝顺?他要看你。
  我们居住在都市,都市的领导人为什么不能教好市民?那领导人自己没有做到。自己要做到了,市民哪有不服的道理!所以我们永远要记住这句真理的话,「修身为本,教学为先」。可是你要修身,你一定要正心,从心做起!要正心首先要诚意,要诚意一定要致知,要致知一定要格物。这是我们中国老祖宗传给我们的。从哪里做起?从格物做起,「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然后才教别人,你教别人从哪里教?从家教,家齐、国治、天下平。全是要靠身修、教学,这是中国自古以来传下来治平之道!你要是不遵守这个,就注定失败,你能够遵守,决定成功。它的效果是天下太平,人民安乐。这是真理,这些做到了,你才有资格做桥梁,我们谚语讲,你才有资格做和事佬。
  现在由於科技发达,资讯畅通无阻,交通方便,地球变成一家了。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些事,国与国不和,族群与族群不和,族群太复杂、太多了,宗教与宗教之间不和,导致社会全面的动乱。动乱的幅度确实是让居住在地球上的人类,几乎到了不能忍受的状况,古人讲「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个形容的话用在当今的社会很恰当。所以现在我们迫切需要的就是和,和谐就是桥梁,怎么样帮助这一切都能够和睦相处,平等对待?这个事情用武力做不到。今天武力可以把世界毁灭,这个做得到;要把世界带向和睦相处,平等对待,武力是决定做不到的,我们要认识清楚。
  开会,会议也做...(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三七卷)  2006/4/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37》)


...祖宗传给我们的。从哪里做起?从格物做起,「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然后才教别人,你教别人从哪里教?从家教,家齐、国治、天下平。全是要靠身修、教学,这是中国自古以来传下来治平之道!你要是不遵守这个,就注定失败,你能够遵守,决定成功。它的效果是天下太平,人民安乐。这是真理,这些做到了,你才有资格做桥梁,我们谚语讲,你才有资格做和事佬。
  现在由於科技发达,资讯畅通无阻,交通方便,地球变成一家了。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些事,国与国不和,族群与族群不和,族群太复杂、太多了,宗教与宗教之间不和,导致社会全面的动乱。动乱的幅度确实是让居住在地球上的人类,几乎到了不能忍受的状况,古人讲「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个形容的话用在当今的社会很恰当。所以现在我们迫切需要的就是和,和谐就是桥梁,怎么样帮助这一切都能够和睦相处,平等对待?这个事情用武力做不到。今天武力可以把世界毁灭,这个做得到;要把世界带向和睦相处,平等对待,武力是决定做不到的,我们要认识清楚。
  开会,会议也做不到,联合国已经做了实验,做了几十年没效果。所以还是中国那套老办法有效,这是祖宗教导我们的,「修身为本,教学为先」,这个能做到。可是先决的条件是我们自己要把身修好,修身头一个条件是格物。物是什么?欲望。我们知道今天全世界的人,哪个不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这个事情麻烦。好像人生活在世间为什么?就是要追求物质的欲望,为这个而活的,这就不得了。人人都要求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会不会争执?实在讲从小,幼稚园就教竞争,要比别人强;别人也竞争,要比你强。从小就教争、就教斗,竞争再提升是斗争,斗争再提升就是战争,现在战争一升级,诸位都晓得,核武战争、生化战争。这个战争大家也心里都明白,没有胜负,没有说哪个赢、哪个输了,结果是什么?同归於尽。所以,这个战争就是佛在经上讲的小三灾。
  佛讲的有大三灾、有小三灾,大三灾是星系产生变化了,我们现代的科学观察到了,很清楚。大三灾是讲世界的成住坏空,看到星球的爆炸,星球的消失,也看到新星的出现,真的是佛经上讲的星球的成住坏空。而小三灾,佛在经上讲,战争、瘟疫、饥饿连著来。战争时间不长,七天七夜,瘟疫是七个月七天,饥饿是七年七个月七天。佛都用七,实在讲七不是数字,七是代表圆满,表这个意思;如果把它看成数字,那我们就看错了。所以七天的战争,就是从战争开始打,打到结束的时候,不管打几天,一天也好、二天也好,一个月也好、二个月也好,都...(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三七卷)  2006/4/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37》)


净公上人讲修身集第一八卷





...时间表。今天毁灭世界不是七天,一按钮下去,世界就毁灭了,刹那之间。现在的核弹、氢弹,它的威力是过去美国投在广岛、长崎的几千倍,非常可怕!一个居住上千万人的大城市,一枚氢弹就全部毁灭了,千百万人刹那之间全都没有了,这不能不知道!今天世界上,诸位都知道,许多国家拥有核武,核武弹头加起来听说超过十万枚,能够毁灭地球几百次。我们今天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就是坐在炸弹旁边,炸弹引信点著了,眼看就要爆炸。这就是西方宗教里面讲的世界末日!可是现在引信还没有燃烧到爆炸点,是同归於尽还是共存共荣,这不就是二边吗?
  宗教能不能扮演一个和平使者,化战争为和平?这就是桥梁!这个桥梁要靠大多数人觉悟,要靠大圣人、大菩萨救苦救难。大圣人、大菩萨是谁?我过去常说,两个人,一个是国家领导人,一个是媒体的主持人,这两个人影响力太大了,他们两个人觉悟,就可以带动全世界人觉悟。中国国家领导人胡主席最近所提出来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这是桥梁。怎么落实?中国国家宗教局提出了纲领,「心净国土净,心安众生安,心平天下平」。行,这三个纲领要落实,这个桥梁就架成了。怎么落实法?诸位不要忘记我刚才所讲的,我们祖宗教给我们的,「修身为本,教学为先」。从哪里做起?还是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天下平。每个阶段都不离开中心的纲领,那就是心净、心安、心平。
  格物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要把欲望舍弃,不要再争!有什么好争的?人活在这个世间,只要能够吃得饱,穿得暖,有个小房子可以遮蔽风雨,够了。安贫乐道!人生的目的不是享受,人生的目的是提升自己的灵性;或者换句话说,提升自己的境界,这就对了。在佛法里面讲,在十法界里头要不断的向上提升,我们现在在人道,最低限度我们把自己提升到天道。天有二十八层天,节节高升,到顶颠的时候我们就要超越六道,不断往上提升。六道之外,声闻道、缘觉道、菩萨道、佛道,这个人生有意义。这里头有真乐!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的,日中一食,三衣一钵,其乐无穷。真正的快乐不是物质上的享受,物质是累赘,物质里头有造业,这很可怕!我们不能不懂这个道理,不能不遵循圣贤教诲,认真学习。
  我们同修学佛有很多年了,为什么功夫不得力?就是你欲望没放下,就是说格物你没做到。格是格除,用章嘉大师教我的话来说,就是放下,格就是放下。首先放下欲望,绝不贪图物质的享受,你要把这个舍弃掉,你的心就定了、就清净,心就安,心就平,从这个地方做起。六祖大师告诉我们,你能把十恶放下,你...(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三七卷)  2006/4/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37》)


...心我说了十个字,诚意就是真诚,正心是什么?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这叫做正心。它说一个,佛家讲四个,讲得清楚!一个跟四个没有多少,一即是四,四即是一,一个是总说,一个是细说。
  这个心生起来了!这个心生起来之后,身就修了,你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从真诚、清净、平等、正觉里头生出来的,身哪有不修的道理!心正则身正,心正则言正,所以身修;身修才能齐家,那就是教化众生。教化众生从哪里教起?从家里教起。你教家人,家人哪有不服的道理!家人看到你这个样子没有不敬佩,没有不尊重,没有不敬佩,他自然跟你学。以身教、以言教,一家教好了,一家教好了就能影响一国。古时候国都不大,就像我们现在一个乡镇、一个县市,大国相当於一个县,小国相当於一个乡镇,它就感化了。一个县市、一个乡镇统统能做到,就变成全世界的榜样,全世界的示范、模范,人人都向你学。这是真正的桥梁,这是真正的「广度一切」,你看看是不是先度自己?
  要度自己先放下物欲,这是我们常常劝勉同学的,自私自利要放下,名闻利养要放下,五欲六尘的享受要放下,贪瞋痴慢疑要放下;这个东西不放下,后头什么都没有。我跟你讲的这十六个字统统放下,就是格物,修身、教学从这个地方起;世出世间,古今中外的圣贤,没有一个不是从这做起的。所以你一定要认识清楚,自私自利、物欲的害人,不是好东西,害得我们生生世世搞六道轮回。六道,今天在人道,人道之苦,你已经尝受到;三途之苦,你不知道。佛菩萨很慈悲,让我们从许多灵媒那个地方得到一些三途里面的状况。这些年来一次一次的遇到,我们自己对这些事情深信不疑!但是我们没有把它说出来。
  一直到最近,我们在澳洲办了一个大型的活动,有一千多人参加。纪念章嘉大师往生四十九年,韩瑛馆长往生九周年,我们做一个纪念会,一千多人参加,来自世界各国。正在活动当中,从山东庆云打长途电话给我,说那边灵媒附身,透露了地狱道、饿鬼道苦难的状况。因为他讲得很多,我也听不清楚,我让他们写成文字传真给我。这些文字有些同学看到了,这是我们内部参考资料,不对外流通。过了几天,台湾那边也有这个事情发生,我们也要求他写出来。今天从吉林那边同学来的时候,那边也发生这个事情,从各个不同的地方,不是附一个人身。但是他们所说的,全是幽冥界里面的苦况,真的从四面八方传过来。
  这个事情我们用什么态度来看?我常常告诉同学不能不信,不能全信,这是一种很严谨...(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三七卷)  2006/4/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37》)


...。我希望所有大众都懂得这些仪规,都知道这个佛事怎么做法,目的是在此地,是教学。教学,实在讲幽冥界众生都能得利益,所以教学的讲堂也可以供牌位。不过我们这种教学的课程都在万姓先祖纪念堂里面做,很殊胜!大概这个讯息已经传到幽冥界,所以幽冥界的众生愈来愈多来找我。我们净宗同学自己要知道这个事情,少与鬼神往来。人跟人往来,被人欺骗,还情有可原;如果跟鬼神往来,被鬼欺骗了,那你就大错了。
  我们念佛、学习经教,净宗同学每天,我是劝大家至少有四个小时读经、闻法,一天有四个小时。为什么?理不明,你的信心不坚固、愿心不恳切,遇到挫折就怀疑、就退心,你怎么会成就?所以我们今天用读诵、闻法、念佛做我们求生净土的桥梁。这个桥梁可不能动摇,这是我们一生当中第一个目标、第一个方向,永远不能改变。我们自己成就,自然就有能力帮助别人;自己没有成就,别人不会来找。为什么?你自己度自己也没有度了,你怎么能帮助我?我们有困难找人帮忙,一定这个人有能力,他能帮我的忙,我们才会找他;他没有这个能力,你找他没有用处。所以一定是先成就自己。
  你就要千万记住,儒这个根,这是根本的根本,你一定要记住。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也就是说你要把弟子规跟十善业道百分之百的落实,你的根就扎稳了;然后再进一步落实三皈五戒,做为你学佛的基础。必须知道人生苦短,来日不长!一寸光阴一寸金,不要把时光空过,抓紧时光认真努力的修行。佛在《大集经》上给我们的开示,我们要明了,一心皈依净土,万缘放下,希望我们在这一生当中真的成就。不管喜欢什么法门,到极乐世界以后再学,为什么?到极乐世界人人都是无量寿,有的是时间;在这个地球上时间不长,一百岁也不过一弹指。
  汤恩比晚年的时候非常感慨,他自己说,那个时候他八十五岁,一九七三年。他觉得他自己在这一生当中,觉得时间长短有差别,他从出生到七岁,这是一个阶段;从七岁到八十五岁过的光阴,就像跟他那个七岁时候一样长。换句话说,那人生活多大年岁?十四岁。后面七十几岁感觉得跟前面七岁一样长。我们是不是这个感觉?好好想一想,没有两样!我今年八十岁,想想真的,我十岁离开家乡,在家乡那个十年那么长的时间,往后这个七十年就好像十年一样,一刹那。何况人命无常,要珍惜,要利用这个短短时间,一定要把自己道业完成,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这个东西带得走,世间所有一切名闻利养,包括你亲情眷属,没有一个能带走。祖师...(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三七卷)  2006/4/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37》)


...前云谷禅师教袁了凡就用这个方法,功过格,叫你自己天天反省,天天记。功过格一页里头有上半跟下半,善的写在上面,恶的写在下面,每天对照是善多还是恶多,这个方法有效!功过格在明朝末年跟清朝初年很盛行,一般读书人都用这个来检点自己。所以清初盛世其来有自,不是没有原因的。那一百多年当中,康熙、雍正、干隆,康熙做六十年皇帝,干隆也是六十年,还做四年太上皇,雍正十三年,加起来差不多将近一百五十年,一百五十年的盛世怎么来的?念书人都用功过格。所以那个时候成了一个风气,不但是读书人用这个,出家人也用这个,怎么知道?我看到莲池大师的功过格,他不叫功过格,他叫《自知录》,现在《莲池大师全集》里头还有。这就说明佛门里头也提倡,也用这个方法每天来检点自己,我从早到晚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是善还是恶。
  所以这个盛世不是说帝王有福,当然众生有福,真有培福、造福之人。这个培福、造福之人是谁?我们用现在的话,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决定影响社会风气,古时候讲士农工商,读书明理,他自己的言行是社会一般大众的表率,没有一个人不尊重他们,向他们学习,效法他们。今天我们这个世间社会乱到极处,乱的原因是什么?知识分子不负责任,不知道修身,舍弃伦理道德,不相信因果,也是唯利是图,这怎么得了!知识分子也要搞贪瞋痴,这个社会不得了!这个社会的表率堕落了,各行各业、男女老少就看你,都跟你学,你这一堕落搞贪瞋痴慢,没有一个不搞贪瞋痴慢,这个社会还能好得了吗?我们不读书、我们不修行体会不到,真正读圣贤书,依教奉行,这种因果关系你就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知道怎样帮助社会。
  所以我们今天帮助社会和谐、帮助世界和谐用什么?讲经,真帮助!世界上许多和平的组织找我去开会,我经就不能不放下,那是什么?不得已。真正产生效果是讲经,这诸位不能不知道。我出去参加没有别的,希望把我们讲经的效果告诉他们,希望这些人也各个都发心出来讲经。不同的宗教都讲他们的经,不是宗教的这些专家学者,希望他们能够多讲一些伦理、道德、因果,就能救世界,这个冲突就能够自然化解。
  我们在汤池办一个文化中心,培训一些老师,我们培训他的时间两个月。两个月之后请他们到乡下分头去教《弟子规》,到现在五月,才刚刚半年,冲突有没有化解?化解了。那边许多同学告诉我,现在夫妻吵架没有了,冲突从这里起的;婆媳能和睦相处了,这很难的事情;邻居不吵架了,不再争执了,能够互相让...(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四八卷)  2006/5/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48》)


...
  【若见王都。当愿众生。功德共聚。心恒喜乐。】
  『王都』,国王、诸侯所居的城市,前面是一般的城郭,这个地方指明就是「王都」,国王、诸侯所居之处。引发大愿是『当愿众生,功德共聚,心恒喜乐』。因为都城,在古时候称为京师、京城,京是大的意思,是大都市、大城市,称为京城。必然是个人文荟萃之所在,一个国家精华的地区,它不单是政治的中心,一定也是工商贸易的中心,一定是学术中心。中国自古以来,最重视的是学术。谚语有所谓「求财在市」,市是市场,贸易的市场,你要想求财,一定是在我们今天讲工商业的都市;「求名在朝」,朝就是王都,这是说你的学术、你的德行,在这个地方才能够跟人家做个比较,出人头地!这是全国人才汇集的一个地区。所以引发大愿里面,「功德共聚」。
  从这两句弘愿,我们就晓得,世出世间一切法最重的是德行,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所讲的教育。所以首都称京师,师就是模范,学为人师!帝王住的这个地区、这个城市,是全国所有城市的模范,所有城市的榜样,称为京师。这里头人才多,教育好,教得好!这是五千年来,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我在这当中加上一句,这一句也是古人所说的,两句,我现在都讲三句,「建国君民,修身为本,教学为先」。教学,自己要不修身,拿什么教?修身是什么?自己先做到,没有做到不要说,说了没人相信,所以先从自己做起。孔孟自己做到了,讲给别人听,教别人,人家相信,愿意接受,愿意向他学习。释迦牟尼佛自己做到了,所以才有那么多人跟他学习。自己做不到,不行!你的言行不像佛,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外一套,谁相信你?说得不好听一点,谁尊重你?谁瞧得起你?
  所以师,师都称范,老师的思想、言行、举止是学生的模范;不但是学生的模范,也是社会大众的模范。他虽然是清贫,因为他没有从事生产事业,多半都是用来教学,教学是法布施。释迦牟尼佛自己德行、学问成就之后,一生从事於教学工作,生活所需要仰赖别人供养,供养只求够了,决不求多余的。所以生活所需,佛讲得很清楚、很明白,饮食、衣服、卧具(晚上睡觉要铺盖),生病时候的医药,就这四样,叫四事供养。没有奢求,哪个不乐意?谁不欢喜?物质生活非常简单,很容易满足,他心是定的;定生慧,定才能契入,他没有其他的思虑。世出世间做学问统统是如此,这个我们要懂得。
  因此,社会大众供养他,他对社会有什么贡献?贡献很大!一般人不知道,帝王知道,一般人不知道尊敬,帝王尊敬,帝王拜他做老师,称他为国师。为什么?他是全国人民的榜...(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五七卷)  2006/5/2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57》)


...的、有在家的,学生讲供养,也有财供养、也有法供养。施用财力,这是财供养,物质也是财供养;用身体,今天讲做义工,来服劳役的,内财供养。协助弘法的,弘法工作有很多琐碎事情,这个诸位都知道的,也是属於法供养,像现在非常普遍。在从前法供养是什么?你听了这堂课,听了真有心得,听了欢喜,你到处跟别人讲,这是法供养。现在呢?现在我们有录相、有录音、有书本,自己虽然没有钱,没有关系,有很多人做了很多,你多拿一些去,到处分给你所认识的人、能够接受的人,介绍给他们,这是法供养。
  你虽然没有钱,我在这个道场里面拿了几片,你去拿、你来介绍,是用你的身体,所以你这是内财供养。把这些光碟、书籍拿去介绍给你亲朋好友,这法供养。不能不懂!懂了之后你才真正去做,佛法是活的,不是死的。学,学要通达,畅通无碍,这是你真有悟处,你不是学的死东西,你不是死在字里行间。印光大师给我们的示范、给我们的启示,我们要细心去体会。他老人家一生因为言语的关系,他是北方人,乡音改不掉,南方人听不懂他讲话,所以他没办法讲经。但是他有另外一个方法,他用文字,所以印祖一生用文字弘法。《印光大师文钞》,度无量众生!
  他给我们的示现,就是修身为本,教学为先。你看他老人家七十岁之前,修身,没有弘法,也没有讲,也没有写。七十岁被人发现了,民国初年有几位学佛的大德居士,在家人,在家居士。他们去朝普陀山拜观音菩萨,在普陀山藏经楼遇到他,看到这个法师举止不凡,一看就晓得这个人有修行,很有道行。向他请教,他所讲的确实震动人心,让人听了之后佩服得五体投地。这些人回到上海之后,就向他的朋友们介绍,普陀山有个高僧,你们可以到那里去拜访,有什么问题到那边去问,这样慢慢知道的人就多了。
  在那时候用通信,总是交通不方便,通信就是书信往来,答覆。答覆的信件以后在报纸、杂志上登出来,以后多了,集起来变成《文钞》,用这个方法。他老人家八十岁往生的,弘法的时间十年,这十年是他晚年的十年。晚年就是道业真正成就了,德行、道业纯熟了,所以他的文字写得那么样的好,那么样的精采。那就是他在藏经楼三十年,他管理《大藏经》,在那边读书,儒释道三家东西他都读,读了三十年。《文钞》是他学佛、读书的心得报告,你说这个东西多精采。
  我跟李老师学佛,李老师很谦虚,他说我的能力只能教你五年,我必须再给你介绍一个老师。谁?就是他的老师印光大师,印光大师虽然不在了,《文钞》在,叫我读《文钞》,叫我学印光法师。正确!...(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五七卷)  2006/5/2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57》)


...从根本上化解才能收到效果。根源在哪里?这他们没想到,根源在家庭。家庭在哪里?家庭在夫妻。夫妻冲突,离婚。夫妻离婚,家庭破碎,没有儿女还好,要有儿女的时候,这个业造得就更重。小孩从小,父母之爱影响他一生的人格,如果父母离异,小孩生活在没有双亲之爱的环境当中,他就会养成一种不正常的性格,在社会上犯罪率最多的是他们。所以我就告诉大家,我这么多年来走过许许多多地方,我选择居住的地方有两个条件,我会选择在那个地方居住,第一个这个地方离婚率低,第二个青少年犯罪率低。要说没有,几乎找不到,只能找犯罪率低的地方,离婚率低的,它的社会还能维系,我要选择这个环境。给他们一个启示。
  以后他们邀请我参加国际上这些和平会议,我参加了五次,参加两次和平论坛,总共参加了七次。会议能不能解决?不能。联合国开这种会议开了三十多年,没效果,所以就想到我们中国老袓宗教我们的方法。中国是个大国,人口这么多,幅员这么大,从秦汉统一一直到今天,国家还是维系统一的局面,没有分裂,这是外国许多学者专家佩服、尊敬。这是什么力量造成的?教学,所以「学记」里面讲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我现在在国际上,我当中加了一句话,「建国君民,修身为本,教学为先」,十二个字,这就真正能解决问题。中国就靠这十二个字,将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复杂的族群,两千多年来相安无事,真正做到和谐团结、互敬互助。这个方式可以推到全世界,可以帮助世界化解冲突,促进安定和平。可是我们说这个话,确实在会议当中我们的讲演很受别人尊重,但是会后人家会问我:法师,你的理想很好,怎么落实?如果不能落实还是等於零。因此这么多年来,大家对於和平几乎已经丧失信心,确实可以说对和平现在是信心危机的时候。你会说你怎么做?变成一种空洞的口号。
  我也是在最近十几年当中,从美国就有这个念头,想用一个社区来做实验。毕竟是在国外,文化不相同,信心不容易建立,因为从来没有过,人家怀疑你,你到底是干什么?你有什么企图?有什么目的?非常困难。我在美国也没多久就离开了。在新加坡想做,缘不成熟,那时候我们想用弥陀村的这种方式来做,弥陀村的构想是在美国就有了。新加坡的土地得不到,我们也看了很多,价钱很高,但是能力还是有,买不到。所以到澳洲,澳洲土地便宜,但是缘也不成熟。我们住在很偏僻的小城市,因为那个地方环境清净,是个读书、修行的好地方,地大人少。我们香港同修有去参观过,那真的是非常...(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六二卷)  2006/6/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62》)


...作)就像绳一样,绳索,绳索有好几股搓成一起,如果你要是不约束它,松散的时候它就散掉,所以一定要遵守,这就是约身。「守口如瓶」,我们知道瓶的肚子大,口很小,就像一个人一样。一个人好比是个瓶,口就是瓶口,要好好的守住,不要造口业。「防意如城」,意是什么?意是念头,防意就像守住城门一样,这戒经上说的。守护三业,意是根,这根门是意根。念头好,你的言语行为一定都是善的;念头不善,身跟口才造业。总的来说,不外乎十善。佛在《无量寿经》也是这样教我们的,言语虽然稍稍有点变更,意思完全相同,但是《无量寿经》把这个顺序,它把口摆在第一,「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跟《论》里面所讲的意思完全相同。
  一个人,人不能不修行,所以一般人看到出家、道士,那是修行人;换句话说,不是出家、不修道的就不要修行,这就是不懂得「修行」这两个字的含义。自古以来,只要是人就不能不修行。修行这两个字怎么讲?行是行为,就是指的三业身口意,就是指这三桩事情。行是行为,身的行为是动作,一举一动,在儒家讲要如礼,礼规范我们的行动要合礼。言语、起心动念,礼之规范就如同佛家的戒律一样。礼是作来干什么?修身的。总的纲领、总的原则在经典上。
  古时候无论读书或者是不读书,都听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道理,修身摆在最前面。《大学》上讲得很好,「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上从帝王,下至平民百姓,庶人是平民百姓,「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你说要不要修?修身,身就包括语跟意。壹是以修身为本,那怎么能不修行?我们的身体造作、言语、起心动念、想法看法错误了,把这些错误修正过来叫做修行。所以修行在现在这个时代不能不补充几个字进去,怕人误会,「修正错误的行为」,这大家就明白了。我们的想法、看法错误,这是起心动念的行为,是思惟见解的行为,这个行为错误了,要加以修正。言语的行为错误,哪些是错误的?妄语是错误的,挑拨是非是错误的,说话很粗鲁是错误的,花言巧语欺骗人是错误,要改正过来,改正过来就是修行。起心动念自私自利是错误的,贪求名闻利养是错误的,瞋恚发怒是错误的,是非邪正没有能力辨别是错误的,凡是错误的都应当把它修正过来,这叫修行。
  会修行的人抓住根本,根本是起心动念。念正、心正、思惟正,那一切都正,这就是此地讲的藏护诸根,这诸根是讲的六根,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而《瑜伽论》里面讲的善守根门跟我们经上讲的是一个意思,它这个根门里面也是讲的六根。注解里面给我们就讲得比较详细。所以我们如果要懂得善护诸根,要靠什么?要靠惭愧,要靠知耻。
  有一年我在美国休士顿讲经,遇到一位蔡教授,蔡念生老居士的儿子。蔡老居士当年也住在台中,我们常常见面,那个时候他儿子在美国留学。我在美国讲经...(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六三卷)  2006/6/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63》)


...较,超过一倍还多,二十六个。所以为什么人学坏很容易,学好很难?这道理你不就明白了吗?阿赖耶识里面的习气种子,不善的多,善的少,善心所跟不善心所不成比例。佛是这样分类,善恶心所不一样,数目字不相同,而实际上我们现在能体会得到。在习气上来说,应该可以这么说法,我们不善的习气应该占十之八、九,善的习气只有十之一、二。所以学好很难,学坏很容易。
  在中国过去古老的教育,确实它的精神都在防微杜渐,所以教学非常严格,唯恐儿童学坏,所以很严格。康熙教导他的儿女,二十岁之前,诗词歌赋都不可以学,著重在经史子书。为什么?怕学坏。文学作品里面,在古时候也都有原则,所谓是思无邪,都能守住这个原则,可是开放的幅度很大,经书就非常的谨严。所以二十岁之前,最主要的是学经,经学。史学是吸取教训,历史是人类经验的结晶,看看古今中外的这些人物,成功,依什么成功?失败,什么原因失败的?个人的成败,国家社会的兴衰,历史是一面镜子。以这两样东西为主修的。康熙是个很聪明的人,确实勤政爱民,对儿女管教非常严格。宫廷里面,经常不断邀请这些学者专家,在宫廷里面讲学,上课。
  中国五千年来安定和平,怎么得来的?就是「建国君民,修身为本,教学为先」,就是这三句指导原则。中国五千年传统的教育,没有离开这个原则,永远遵循这个原则。这个原则到民国才丢掉了,要学西方人的,把自己祖宗东西放弃了。这一百年,中国人民受尽了苦难,这苦难从哪里来的,我们要知道。就是背弃了祖宗的教诲,遭这么大的难。祖宗的教诲是爱的教育,爱就不会害人,爱就会尊敬人,爱一定能照顾人,能帮助人,能舍己为人,而不是损人利己,损人利己是违背性德。自己即使是受苦受难,也不可以损人利己。这里面要有因果教育,懂得因果教育,自己受苦受难,他不怨天尤人,这时候怎么办?古圣先贤教给我们,「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就是当我们遇到不如意的时候,应该自己好好的反省、检点,改过自新,求忏悔,消业障,这样才能够转变自己的命运,没有怨天尤人的。
  诸位看看《了凡四训》,你就明白了;看看最近出来的《俞净意遇灶神记》,这两样东西是改造命运典型的教材。这两样东西你要多看看,你就知道怎样改造自己命运。改造命运最上乘的,是在这一生成佛、成菩萨,这是最上乘的。前面我跟诸位提到,四十多年前将军乡的老太太,念佛三年,站著往生的,这是上乘的成就。你要问什么原因?没有别的,放得下,没有丝毫留恋,...(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七二卷)  2006/6/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72》)


净公上人讲修身集第一九卷





...念求生净土,念力太强了,所以他能把这个世间舍得那么干净。所以世缘不放下,那就像绳索一样,你想走,走不了,捆绑住你。经上常讲,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你要把这五条根斩断,你才能超越;有一条拉住你,你走不了,何况五条还得了吗?他能把这个根斩断,所以能自在往生。走之前,到这个地方来礼拜、来谢恩,都是做出榜样给大家看的。他来礼拜、来感恩,不是他肉身来,这大家见不到,鬼神见到。来了之后,回去才断气往生的,不但度了很多人,而且度了更多的鬼神。我们同学要认真努力。今天这品经我们就讲到这里圆满,下面就是要讲胜妙功德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七七卷)  2006/6/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77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贤首品第十二」,清凉大师为我们介绍,解释这品经「四门分别」,第一段讲来意,我们把他的文略略的介绍一下。「夫行不虚设,必有其德,既解行圆妙,必胜德难思」,这是说这品经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讲。前面一品是「净行品」,说的是菩萨行门,也就是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无不是以教化众生为目的。教化众生必定是以身教为第一,也就是我们常常提到的以身作则,古人讲的修身为本,近代我们常说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从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要给社会大众做好样子,这就是菩提心,这就是菩萨愿。我们在前面一品「净行品」里面看过的,我们也很认真的来学习。
  既然有行因,一定有果德,所以必有其德,德跟得到的「得」意思相通,古时候这两个字通用的,一定有所得。对自己来说,是把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对我们现前来讲就非常的明显,烦恼轻、智慧长,这是真正的德;不仅是提高境界,实际上是提升灵性。从菩萨一定要辗转提升到究竟佛果,这是学佛、修行唯一的目标。我们必须要记住,决定不能被世间的假相,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全是假相,《金刚经》上说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能被假相欺骗了,那就错了。样样要觉,要明了。所以底下接著说,既然解行,解,「光明觉品」是菩萨的解,「净行品」是菩萨的行,而这一品是菩萨的果德。你有解、有行一定有好的果报,果报的确是不可思议。胜德难思,胜是殊胜,难思就是不可思议,这是果报妙。
  「收前行愿,成信德用,故次来也」,这按照顺序。你看前面讲解,再讲行,当然要讲果报,一定要讲果报。在前一品我们读到,智首菩萨见到如来果地上殊胜的果德,向文殊菩萨请教。果必...(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七七卷)  2006/6/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77》)


...范家世世代代都出人才。
  印光大师对范先生佩服得五体投地,言语文字里头时时赞叹。他的成就不亚於孔子,孔子是想求一个职位没求到,范先生得到。孔子要是得到宰相的地位,我们相信范先生所作所为,孔子在他之先一定也做到。孔子是实在求不到,这才回家去办学培养后代,就是自己的抱负不能在自己这一生施展,希望留给学生。这也是他没想到的,反而成为至圣先师。诸位要晓得,至圣先师也是个缘,我们可以说夫子的运气好,遇到一个汉武帝,至圣先师是汉武帝推崇的。
  汉武帝确实了不起,他的思惟、智慧,雄才大略,确实值得后人尊敬。因为在那个时代,中国经历春秋战国一段长时期的动乱,战争频繁,民不聊生,要想化解国家跟国家的冲突只有一个方法,统一。诸位要晓得,统一中国的是秦始皇,把诸侯这些国家全部消灭改成郡县,像现在省县制度就是从那以后传下来的,中国统一了。秦始皇虽然统一中国,不知道怎样治国,所以时间很短就彻底失败,被项羽灭了。项羽的武功,太史公也赞叹,也是不懂得治国的方法。真正懂得治国的方法,汉武帝,汉武帝才回过头来想想,两千多年的老祖宗用什么方法治国平天下?用教育。「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个道理他懂。所以用什么来恢复社会的秩序,安定人心?提倡教育。
  在春秋时代所谓是诸子百家,学说之多让人看到眼花撩乱,到底哪个好?如果这些学派统统都要来学,必然会引起学派跟学派当中的争论,社会还是不能太平。所以汉武帝的决策,诸子百家里面细心去考察、去选择,选择一家就订为国教,我们全国人都学这一家。其他的各家,国家不提倡,那就是私人去学,私人人数很少,这不至於扰乱社会。国家选择的是孔孟,选择孔孟,孔孟的思想。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这我们晓得。孔孟思想是继承中国过去两千年的传统,从黄帝到汉朝初年,两千多年的传统。这个教育的中心理念是仁义,仁义跟我们佛门讲的慈悲是同样的意思,仁就是慈,义就是悲。你看我们佛门解释慈悲,慈是带给人快乐,悲是帮助人解除痛苦,所以悲是拔苦,慈是与乐。仁就是与乐,义就是拔苦,用佛法来说,慈悲的教育,跟佛法可以说同一个理念,同一个教学的核心。佛家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就是这个慈悲,也就是儒家讲的仁义,以种种善巧方便落实在社会各个层面,那叫做善巧方便。佛法的善巧超过儒家,儒家仁义的运用没有佛法慈悲运用那么样的善巧,所以在整个社会影响来说,佛法...(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八一卷)  2006/6/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81》)


...品经。「但明十信菩萨所修行法门,及一百四十愿等法」,这一百四十是讲整数,实际上我们念过了,是一百四十一愿。这一百四十一愿是「净行品」,换句话说十信菩萨他所修学的根本法,这个很重要。
  曾经有人提出问题,我们对於大乘教还没有基础,可不可以专学《华严》?提出这么一个问题。佛法里面不重视你的学历,不重视这个,重视什么?重视你的善根,重视福德因缘,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
 樓主| 發表於 2023-12-23 18:20:00 | 只看該作者
你看《弥陀经》上不是说得很好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华严》跟《弥陀经》的关系是一,不是二,《佛说阿弥陀经》是小本《华严》,《华严经》是大本《佛说阿弥陀经》,《无量寿经》是中本。这三部经是一而三,三而一,这个我们要清楚、要明了,讲席当中多次介绍。换句话说,你想把《弥陀经》讲好、《无量寿经》讲好,一定要懂《华严》,那《无量寿经》、《弥陀经》无论深讲浅讲、长讲短讲,真的是成就辩才无碍。为什么?大本的内容太丰富了,小本是纲要、是纲目。
  学《华严》从哪里学?我在前面跟诸位同学做了恳切的报告,一定要从《弟子规》做起。这就好像种树一样,它是树根。中国从汉以来两千年了,这两千年,中国人确实像《大学》里头所说的,「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拿什么来修身?儒释道三家的根,我们要从这里扎根,不扎根怎么行?学习这么多年没有成就,原因在哪里?没根。现在明白、觉悟了,真正忏悔,现在扎根还是来得及。
  儒的根就是《弟子规》,道的根就是《太上感应篇》,佛的根是十善业,《十善业道经》。这三样东西不是念的、不是背的、不是讲的,而是要做的,你要把它做到,那你就有根。你有这三教的根,无论学哪个法门,无论学哪部经教,肯定有成就。成就大小在乎你自己用功的勤惰,你要是发愤勇猛精进,成就就大,如果是懈怠懒散,当然你成就就比别人差,道理在此地。
  有了这个根,学《华严》,学《华严》确实要落实十善业道。十善业道是佛家的根,大、小乘佛法,人天佛法,都依十善业道而建立,这是基本的。从这三个根,我们如果学大乘,要学《华严》,再向上提升就是沙弥律仪,这都是要做到,要要求自己。为什么?华严会上每个菩萨都做到,我们不做到,怎么能参加他们的法会?所以你必须要具备这个条件。沙弥律仪做到之后,比丘戒、菩萨戒要做到,一层一层向上提升。从大乘菩萨戒,就是梵网菩萨戒,你再修行十信菩萨的一百四十一愿,有没有困难?一点困难都没有,对他们来讲轻而易举,哪有困难?几乎他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全都...(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五八三卷)  2006/7/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583》)


...一样的礼敬,这我们做不到,为什么?我们有分别、有执著。我比他高,他不如我,他要尊敬我才对,我怎么可以去尊敬他?这是烦恼习气,这不是本性。所以凡夫不知道自己错,只知道别人错;佛菩萨跟我们相反,只知道自己错,没有看到别人错,专看别人的性德,哪来的错?看自己是什么?看自己的习性,毛病就太多了,看别人的本性。
  所以《坛经》上讲「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个话怎么可能?世间一切人事物,过失是无量无边,说之不尽,怎么会没有过?看本性就没有过,看习性就有过,所以看别人要看本性,看自己要看习性。看习性自己才真正知道知过能改,这是佛菩萨跟凡夫观念上不一样的地方。善财为什么一生就证得圆满的佛果?在中国禅宗六祖惠能为什么一生成佛?他是真成佛不是假成佛,大乘教里常说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没有别的,就是会看、会学。会看就是看人本性、看物本性,物是什么?九法界众生。我们今天或者是讲,现在这些名词,动物、植物、矿物,自然现象,你看本性就没有过失。所以对自己不能看本性,对自己要看习性,你才能发现自己的过失。
  圣人还有一个很巧妙的方法,看到一切众生的过失,是我的过失!这个方法高明,中国古代的圣贤都是这样子修身。「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朕躬是自己,古人称自己称朕躬。朕是我,躬是身。万方有罪,罪在我身,我做错了,所以他天天改过,天天自新,提升自己的德行,提升自己的灵性,转凡成圣,秘诀就在此地。你看看我们今天所做的,起心动念完全跟这个相反,我们只看到别人过失,从来没有看到自己过失,所以永远搞六道轮回。这就是经教里面常常讲的可怜悯者,我们要觉悟。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再看下面的两句:
  【信於境界无所著。远离诸难得无难。】
  这两句,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说的,「信境本空,故无所著」。这句话说得好,是事实,可是一般世人不能够理解。一般世人著了相,总是认为这一切现相是真有,怎么能说没有?身体有,真有,我们的家亲眷属真有,名闻利养真有,这个世界也是真有,你怎么能说是空的?怎么能说是假的?如果你这种说法,世间人一定认为你头脑有问题。确实是如此。这是事实真相,没有人知道,所以佛要把这个真相讲出来,谈何容易。
  我们从佛的教学体会到佛的耐心,这是要学的。佛陀出现在世间没有别的,就是要把这个事实真相向大家说明白,介绍清楚。可是六道众生...(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二四卷)  2006/9/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24》)


...非常难得。好像虽然没有进入大学一年级,现在在念大学预科,预备班,也很难得。这是我们不能不懂的。我们要想契入这个境界,这个境界是三大类的烦恼都放下了。执著放下,执著是见思烦恼;分别放下了,分别是尘沙烦恼;妄想也放下了,妄想是无明烦恼,才能够爱乐甚深法。
  所以我们今天学佛,有些同学告诉我,某人很精进,现在退心、退转了。我们听了笑笑,不在意,为什么?退转是正常现象。为什么是正常现象?他见思烦恼没放下,他怎么会不退转?真正不退转是要放下执著才不退转。他还有执著,只要还有少分执著,遇到退缘、不善的缘,他就会退转。真正不退转,不再执著,他就不会退转。一切真的做到随缘而不攀缘,顺境很好,逆境也很好;善缘很好,恶缘也很好,就不会退转了。如果说善缘有贪恋,恶缘有瞋恚,他怎么会不退转?
  修行在哪里修?诸位要把这两个字搞清楚。行是行为,从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是行为;修是修正,就是说我们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错了,把它修正过来,这叫修行。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我们不知道,佛菩萨知道,佛菩萨所说的经论就是标准。经论,古人很慈悲,把它分做三大类,这三大类很重要,很必要,就是对治我们身口意三业行为。戒律修身,我们身体的造作用戒律做标准。符合戒律的,正的,对的;与戒律相违背的,错的,不对的,你把它改过来。经教是语业的行为,言论,我们的言论跟经上所讲的相应,对的;与经上讲的不相应,错的。起心动念是意业,论藏,经律论三藏,论是智慧。我们起心动念,想法、看法与论相应的,对的,正慧;如果与论讲的不相应,邪慧,错误的。所以经律论三藏是标准。经律论三藏是佛说的,佛是过来人,我们没有见性,要用他的标准来帮助我们、提升我们,希望我们能够早一天入佛境界。果然入佛境界,你就证得真如,你就爱乐甚深法。
  爱乐甚深法,从初住菩萨就开始有了。初住菩萨跟初地菩萨,你看初地叫欢喜地,初住叫发心住,发菩提心,这两个意思很接近。初住是在因地,刚刚开始,初地是成就,菩提心结果了,开花结果了。所以爱乐是极喜异名,欢喜到极处。欢喜什么?欢喜甚深法,叫法乐。绝对不是财色名食睡,财色名食睡早就丢掉了。前面经里面告诉我们,「不求五欲及王位」,都舍掉了;「富饶自乐大名称」,舍得干干净净,有爱乐。那个东西要不舍掉,爱乐你得不到,甚深法你也无法体会,那是什么?那是烦恼习气。我们今天世间人最麻烦的,这个东西紧紧抓住,不肯放松,特别是五...(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六四0卷)  2006/10/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640》)


...家庭里面夫妇、父子、兄弟姊妹。现在家庭是小家庭,中国古代统统都是大家庭,一般都有四代同堂,八十岁大概就四代了。五代同堂的少,五代同堂大概要一百岁的样子,一百岁才是五代同堂,大家庭。大家庭里面人口,六、七十人是很普通的,一般中等家庭都是一百多人,一百多口!家族兴旺的就有两百多人,你要不忍辱怎么能相处?所以,中国人讲齐家、治国、平天下,有道理。那个家不是现在的家,现在小家庭只有三、四个人,那不能跟从前相比。你能够治家,就能治国,这就说明家庭里面的复杂跟国没什么两样;能治国,你就能平天下。那个平是天下人得到公平,不是统治,这个意思一定要懂得。就是国际之间都能和睦相处、平等对待,是这个意思。
  我们就看看现代的家庭,在中国还有三代同堂的,现在的状况是夫妻不和,你看离婚率这么高,就知道了,父子不和、兄弟不和、婆媳不和,麻烦可多了。这是社会动乱的根源,不能小看,不能疏忽。为什么从前能够维系著大家庭的和睦?而大家庭制度在中国存在至少五千年,原因在哪里?在教育。所以现在连外国人都很多人知道,古代的中国人懂得重视家庭教育。家庭要没有教育,这么多人、这么多的知见,怎么能摆得平?中国靠教育。齐家靠教育,修身靠教育,治国也靠教育,与国际上往来没有一样不是靠教育。所以在整个历史上看,中国是个和平的族群,是个长治久安的国家。改朝换代动乱的时间不长,而政权安定之后,至少有一百年到一百五十年,甚至於两百年的承平时代。这是西方研究历史的人对中国非常羡慕,真的,他们也把原因找到了,家庭教育。
  要知道佛教的教育是社会教育,包括家庭教育,而且是以家庭教育为根本,从家庭教育来发扬光大。我们在「净业三福」里面就看到,世尊教导我们的第一句话「孝养父母」,第二句「奉事师长」,再接著「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个讲得清楚,《观无量寿佛经》上说的,跟中国的老祖宗理念、方法完全相同。所以,佛法传到中国,备受中国朝野的尊重,有它的道理。就是它重视家庭教育,以家庭教育为根本,扩张为社会教育,社会教育讲到遍法界虚空界。
  我们知道众生品类不齐,佛在经上把它大分,分为三大类,上、中、下三等根器。上根里面还有上上根,上上根的人不多,在大乘教里面,上上根是根熟的众生。他要是遇到缘,缘要殊胜,他一生可以成佛,上上根。上根人,如果遇到殊胜的法缘,他能够证阿罗汉果,能够证菩萨果位。所以佛陀建立教学,主要是给这两种人得度的机缘...(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一七卷)  2007/2/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17》)


...过去可以用命令式的,责备,甚至於打骂教育;现在不行,现在你要这样做的话是侵犯人权。现在全世界人权高涨,侵犯人权你要受法律处分,好意也不行,人家不懂你什么好意坏意,只知道你的行为侵犯人权。所以,现在人的福报不像从前,没有从前人福报那么大,这个要晓得。
  规过劝善,一定要懂得察言观色,他能不能接受?不能接受立刻就要中止。甚至於有人向你请教的,不是诚意,是个客套。早年我遇到一位同学,也是很出名的法师,他讲经我去听,下台的时候很客气向我问讯,问我「我讲的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你要给我批评」。我以为他很诚意,我就刚刚好要想他哪些地方需要改正的地方。我的话还没说完,他脸色就变了,我赶快说不错,讲得很好。不能接受,说请你来指教,客气话,你不可以真说,以后我就懂得了。不是桩容易事情。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维系和谐,和睦相处,这比什么都重要。和是性德里头最重要的大德,一个是爱,一个是和。中国古人常常讲「和为贵」,前面三个字是「礼之用,和为贵」。
  传统教学里面,是以礼来修正我们言语、造作的行为,讲守礼。佛教就是戒,戒律是对治我们身口;经论是纠正我们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见解,所以经律论它的功效是如此。戒律,修身的,口业是属於身,修身口的;经论是修正思想,修正意念,思想见解,这是教学阶段它的作用。到你开悟的时候,那它是另外一个作用,到你开悟,经律论三藏是给你印证的标准。你是不是真的觉悟?是不是真的佛知佛见?你看看经论上,经论上所说的跟你自己想法、看法完全是相同的,你的觉悟是正确的,没有错误。觉悟之后,你的言论、你身体的造作跟戒律完全相同,这证明你是真正彻悟,大彻大悟。然后你就晓得,诸佛如来、法身大士他们的思想见解就是戒律。佛佛道同,觉悟了一定是相同的,没有两样。他们的言语、造作决定是戒律,所以说戒律是性德,行为上的性德,起心动念那是思惟上的性德。明心见性不是别的,性德显露。
  由此可知,我们在讲经的时候也常常提到,所有一切善法都是与性德相应,所有一切不善决定是跟性德相违背。跟性德相违背的,你要晓得那是六道三途的业因,与性德相应的决定是菩提涅盘的业因。明白这个道理,肯定这个事实,我们对於圣贤教诲才毫无疑惑的全盘接受,依教奉行。在学习过程当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困苦,一定是欢欢喜喜的通过,决定不会受它障碍。这就是真正『执持供养诸如来』,这个「如来」,他没有说供养诸佛,他用如来,供养我们自己的本性。是供养自性如来、...(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一九卷)  2007/2/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19》)


...这个不究竟,不究竟原因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没放下,这不究竟。所以他到恒河旁边大树底下去打坐,把十二年所学的统统放下,就是妄想分别执著一下断了。这一下断,大彻大悟,明心见性。
  在中国禅宗里面,六祖惠能大师他没有参学,不认识字,没念过书,在黄梅做义工做了八个月。由神秀大师一首偈子引出来,五祖把衣钵传给他。他是顿修顿悟,跟释迦牟尼佛示现完全相同,释迦牟尼佛之所悟跟惠能大师所悟是同一个境界。所以我们读了《坛经》就晓得世尊当时的境界,我们就明白了。我们不是这个根性,我们可以从哪里?渐修渐悟,慢慢来。我就是这样的根性,从认识章嘉大师到今年五十六年,这五十六年当中,年年放下,年年提升,渐修渐悟,半个多世纪在经教里头能看得出佛的境界,能看得出佛的慈悲。好,现在时间到了,这句我们就学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我们接著看下面一句:
  【或以寂静禅定门。】
  『寂静禅定』在现前也非常重要,东方,在中国、在印度自古就提倡「静、定」,儒家总的纲领,实在讲古圣所传,《中庸》是理论,《大学》是方法。《大学》里头三纲八目,三纲就是明明德、亲民、止於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的意思,天下人都得到公平,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平等对待,和睦相处,就是平天下的意思。方法里面最重要的,这书上说得很好,知止而后有定。由此可知,这个定是个关键。定是从哪里来的?定是知止,也就是我们一般人所讲的知足,知足,心就定了。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示现的,日常生活,日中一食,树下一宿,知足。知足,心是定的,定生慧,慧才能够学习。所以没有定慧,不但出世间法你学不到,世间法也学不到。世间法也要靠定慧,小定得小成就,大定得大成就。世出世间法成就的关键就在定,你说这个多重要!
  我们看看现在人,现在这个社会,我们看过许许多多国家地区,从儿童、少壮到老人,细心去观察,绝大多数心浮气躁。为什么心浮气躁?不知止,不知足。不知足,贪而无厌;不知止,一定杂乱无章,他怎么会成就?我们再看看近代这些科学家的成就,符不符合这个原则,寂静禅定?符合。科学家一生研究,真的一门深入,他不学很多,一门,知止,止於这一门,止於这一个科目,他心是定的,所以他能成就。如果他不晓得止於一,心里面还有妄求,贪多嚼不烂,他就不能成就。世法尚且如此,何况圣贤大法?佛法是大圣大贤,你怎么能成就?
 ...(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二三卷)  2007/4/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23》)


...说话的音声),就知道你有什么病,这是治病的时候,第一等医生,叫望;第二等的,第二等是望了之后还要问你,问问你的状况,这二等的;第三等,问了之后还要把脉。所以那个真高明的不需要把脉,把脉在治病的时候是第三等的。我们听了老师这些话之后,看到把脉的医生叫三等三的医生。中国的这个医学玄。
  养生之道,心要寂静,身要运动,这个会养生。为什么?心它本来是清净的。心在哪里?找不到!所以佛法用圆来表法,圆,这个是圆的,圆有圆心。在几何里头,圆有没有圆心?有,在哪里?找不到。圆心是抽象的,不能说它没有,也不能说它有。佛家讲心,真的是如此。所以心是什么?心是空,心不能有。心起作用就变成圆周,圆周是动的,圆周是个轮子,它要动;它要不动,它就坏了。所以养生,养心要清净,心要寂静,身要运动。
  佛家运动用什么?用拜佛,拜佛是运动,一天至少也要拜一百拜。一般初学多半一天拜三百拜,这也是遇到的境界不相同。我在年轻的时候跟忏云法师住茅蓬,我没出家,还在认识李老师之前。三十岁那一年,我辞掉工作,在忏云法师茅蓬里面做义工。法师规定每天拜八百拜,早晨拜三百拜,中午吃过午饭之后拜二百拜,晚上拜三百拜,每天八百拜。既是修身也消业障,拜佛是忏悔。拜佛的时候心是静的,没有妄念。做不到的时候就念佛,拜佛的时候心里面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念头都没有,无念,这个心地清净。身体依照规矩,动作统统做到,你全身都运动到,非常好!
  那时候茅蓬在山上,山上没有电,也没有路,我们自己开一条小路。没有电,点蜡烛,所以晚上睡得很早。因为茅蓬里面是过午不食,晚上都不吃饭,所以就简单。晚上六点钟就开始做晚课,先拜佛,三百拜拜完之后打皈依,做个三皈依,很简单;接著休息,八点钟休息,睡觉。早晨两点钟起床,起床之后,洗了脸先去拜佛,拜三百拜,然后再开始工作。我在那里做义工,做厨房,准备大家的早餐。
  你心是定的,身是动的,这个人身就健康。现代人恰恰相反,心是妄念太多,心在动;身喜欢舒服,身不动,你想想看,他怎么不生病?完全颠倒了,该动的不动,不该动的偏要动,恰恰相反,这是错误。东方圣人懂得这个道理,东方的教诲,一般人也明白养生之道。你看看许多乡下人很贫苦,长寿,八九十岁、一百多岁的常有,你去调查,他吃的粗茶淡饭,一般人看起来没什么营养,为什么健康长寿?怎么研究也没有研究出一个道理出来。实实在在它有道理,它不是没道...(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二三卷)  2007/4/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23》)


...,只是没有写出报告。了凡先生很难得,他把他自己改造命运的经过写成四篇文章,给他儿子做纪念、做参考,这样传下来。不是他一个人,很多!所以命运可以改,只要你懂得这些道理,了解事实真相,命运是操纵在自己的手上。
  中国老祖宗五千年就教我们,「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就是你在日常无论是生活、工作、待人接物,出了麻烦,有了不如意的事情,怎么办?自己好好反省,问题不在外面,问题一定在自己,这个话说得对。认真反省、检点,把因素找出来,然后把它改正过来,外面问题就化解了。所以这些年来,我参加了十次联合国的世界和平会议,联合国开会开了三十多年,世界愈开愈乱。为什么不能解决?他就是不懂得反求诸己,总是说那一方不对那一方不对,都是这样的。冲突发生了,恐怖事件发生,总是在批评两边不对,没有想到要解决问题要从自己本身改变起。这真是东方人晓得,我们老祖宗晓得,佛菩萨晓得,老子晓得。从哪里化解起?要从自己内心,把对人、对事、对物,首先把对立的念头化解掉。不跟人对立,不跟事对立,不跟一切万物对立,身心和谐,从这里做起,你才能够影响外面人,你才能化解问题。如果不从自己内心上去下功夫,你就做不到。
  所以中国人讲修身,佛家讲修行,中国人讲修身,从哪里修起?「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从这里修起。现在世界上的纠纷我看得很多,他没有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没有从这里做,完全用批评、用教训,没有人愿意接受。所以,会虽然是议了,议也议决了,到最后不能落实,没有人愿意接受你的,所以开会不能解决问题。问题是要解决,不解决大家痛苦。我们把老祖宗这些方法,佛菩萨的教诲提出来,大家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不相信!最后告诉我,「法师,这是理想,做不到」。这个对我的批评,很好,让我了解,他们满脑袋就是科学,科学是什么?科学要拿证据出来,没有证据不相信。所以我就想到我们一定要做出来,做出来给你看。
  最后我选择到我的老家汤池小镇,用这个小镇来做实验,做什么实验?《弟子规》的教学。这个小镇十二个村庄,居民四万八千人,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一起学,统统学《弟子规》。没有想到三个月效果就出现,半年,整个社会风气转过来。我都很惊讶,我们的老师很感叹,人民怎么是这样好教!我们把这桩事情介绍给联合国。现在这个小镇,国内外去参观的人非常之多,做实验做给你看。这些老师,我告诉他们,从哪里做起?从本身做起,每个人都懂得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从这儿下手,你才真正能感动人。《弟子规》的教学很普遍,很多地方都教,为什么收不到效果?教的人没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所以他教的东西没效果。别...(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二七卷)  2007/4/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27》)


净公上人讲修身集第二〇卷





...千年前一直到近代都能做到?我是讲近代,不是现代,现代怎么样?现代是中国人把老祖宗的教诲疏忽了,一昧看到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学外国,中国东西不要了。
  这样的疏忽至少也有一个世纪,换句话说,有一百年了,一百年的时间不算太长,但是也不短。我们丢掉老祖宗东西有三代、四代、五代,不但我们不知道,我们的父母不知道,我们的祖父母不知道,大概我们的曾祖父母他们知道,高祖父母他们明了。现在人相信科学,科学第一个要拿证据出来,所以我们就把中国传统的教育做个实验,实验就是证据。真的是三宝加持、祖宗有德,我们能够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实验成功,化解冲突、安定和平真的落实了,民风一百八十度的转变。我们感到非常惊讶!去年我们把这个成果向联合国总部提出了,古圣先贤的办法不是理想,现在如果去做,还是非常有效果。这就是汤池小镇实验的成就,我们介绍给联合国。现在国内外到那里去参观、观摩、学习的人,络绎不绝。中心打电话告诉我,平均每天去参观的有一百多人,从海内外各地去的,这个影响还不断的在扩大。
  无常苦空是问题,这个问题我们要有对治的方法,佛法里面有更殊胜的。我们现在做实验是用儒家的,诸位要晓得,中国在这两千年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单单是用儒家,而是用儒释道三家。所以,过去有过辉煌的成就,特别是在前清两百年的盛世,这个历史上所谓是天下大治。用的什么方法?儒释道三家。这是学术,不能把它看作宗教。宗教,说实在话,是清朝中叶以后才形成的。干隆那个时代还不是宗教,一般谈讲三家、三教,三教是讲教育,不是宗教;三家是讲学派,儒释道这三个学派。干隆以后才慢慢变成宗教,而宗教这个名称不是从中国来的,外来语。西方人讲宗教,首先传到日本,从日本传到中国,才有所谓宗教。
  但是中国佛教本身也讲宗教,与现在宗教这个意思完全不相同。佛门为什么称宗教?因为它有宗门、教下,合起来讲宗教。宗教在中国佛教里头讲是宗门、教下,宗门专门指禅宗,这是讲求顿超顿悟,上上根人所学的,它没有阶级。教下就指其他九个宗派,中国总共有十个宗派,其他的九个宗派是上中下三根,都是有次第的。像现在读书一样,有小学、有中学、有大学,逐渐向上提升。这上中下三等根性,他们的学习进度不相同,上根的人快,中根的人其次,下根的人慢。下根人一定像念小学六年,中学念六年,大学念四年,这才能毕得了业,那是下根。中根的人根性利一点,小学可能念个五年就毕业,中...(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二八卷)  2007/4/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28》)


...人懂礼貌了,见面都懂得问好,不管认识不认识,见面都有礼貌,九十度的鞠躬礼。外地人到汤池参观看到他们的礼貌都很惊讶,以为是日本人,日本人见人就是九十度鞠躬礼,其实日本人是从中国学去的。我们不是学他,我们九十度鞠躬礼是老师教的。我在台中跟李老师十年,李老师待人接物、迎客送客都是九十度鞠躬礼。这叫扎根的教育。
  在过去一百年前中国人扎的根是三个根,不是一个,根深蒂固,三个根就是儒释道三个根;儒的根是《弟子规》,道的根是《太上感应篇》,佛的根是十善业道。从什么时候学起?从小学起。三岁之前这个根已经扎得很稳固,怎么学的?父母教的。所以人来到这个世间,诸位要晓得,第一个老师是母亲,为什么?你不离开母亲,母亲也不会离开你,三岁。三岁之后会走路了,还是不能够离开父母。六、七岁上私塾,就上学了,学校是家庭教育的延续,是家庭教育的成长,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的茁壮,圣哲的教育,佛教、道教是属於圣哲的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开花结果。
  中国人我们常讲「量大福大」,古人很少讲国家,你看古书里头讲国家的少,讲天下的多,天下超越国家界限。中国人的目标是世界大同,齐家、治国、平天下,世界大同那个根是家庭,家庭的根是修身,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如果说是我们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都不要了,来讲治国、来讲平天下,我们套一句佛经上的成语,叫「无有是处」,没有这个道理,那是你决定做不到的。那真正做到是什么?真正做到是毁灭世界,你手上拥有毁灭世界的武器,你可以把整个世界毁掉,你来统一。统一能不能成就?不能,为什么?没有根,根是什么?根是家教,家庭文化。
  中国五千年来重视家庭文化,所以这个族群在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前三个没有了,中国还存在,什么原因?欧洲人研究的,欧洲人研究的结果,他们说可能是中国人重视家庭教育的关系。这个结论正确,一点都不错。如果我们不重视家庭教育,换句话说,你的家不和,现在这个社会几个人家里和睦?家不和,家不和国就不治,你这个国家社会是动乱的,怎么样你都比不上中国过去任何一个朝代,它社会安定。社会安定是什么?人民有家教,人民都老实、诚实,懂得伦理,懂得道德,社会安定了,这国治,国治而后才天下平,才能讲世界大同。
  所以齐家要修身,一个家庭里面父母要是不知道修身,他怎么能影响婴儿?影响婴儿就是教育婴儿。婴儿一出生,眼睛张开他就会看,他就会听,他就在学习,就在模仿,所以从生下来到三岁,他学了一千日,这个一千天他所学习的是他一生的根基。他学到善的,这个人一生是善人,他学到不善的,那一生就有不善的因素在其中。所以这三年比什么都重要,做父母的在婴儿面前言行举止都要端庄、都要约束,让婴儿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全是伦理道德,这么教出来的。我们现在生活在这个世间,是个动乱,清朝亡国之后,中国军阀割据,社会动乱;接著日本人的侵略,八年抗战,把整个社会打乱了,一直到现在。因为社会缺乏伦理道德的教育,疏忽了这一点,社会始终得不到安定,原因在此地。很难得,江泽民主席提倡的「以德治国」,接著胡主席提倡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和谐社会是治国,和谐世界是平天下。他提倡的八荣八耻,依旧是在伦理道德上著手,依旧是在修身、齐家上下功夫,如果不在这上面,那就变成口号,永远不能实现。
  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的精华,西方人有不少真正认识了,他们赞叹,他们向往,他们希望中国文化将来能够普及到全世界。近来有不少人说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所以一般外国人对中国人感到有威胁感,所谓...(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三三卷)  2007/5/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33》)


...国就不治,你这个国家社会是动乱的,怎么样你都比不上中国过去任何一个朝代,它社会安定。社会安定是什么?人民有家教,人民都老实、诚实,懂得伦理,懂得道德,社会安定了,这国治,国治而后才天下平,才能讲世界大同。
  所以齐家要修身,一个家庭里面父母要是不知道修身,他怎么能影响婴儿?影响婴儿就是教育婴儿。婴儿一出生,眼睛张开他就会看,他就会听,他就在学习,就在模仿,所以从生下来到三岁,他学了一千日,这个一千天他所学习的是他一生的根基。他学到善的,这个人一生是善人,他学到不善的,那一生就有不善的因素在其中。所以这三年比什么都重要,做父母的在婴儿面前言行举止都要端庄、都要约束,让婴儿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全是伦理道德,这么教出来的。我们现在生活在这个世间,是个动乱,清朝亡国之后,中国军阀割据,社会动乱;接著日本人的侵略,八年抗战,把整个社会打乱了,一直到现在。因为社会缺乏伦理道德的教育,疏忽了这一点,社会始终得不到安定,原因在此地。很难得,江泽民主席提倡的「以德治国」,接著胡主席提倡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和谐社会是治国,和谐世界是平天下。他提倡的八荣八耻,依旧是在伦理道德上著手,依旧是在修身、齐家上下功夫,如果不在这上面,那就变成口号,永远不能实现。
  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的精华,西方人有不少真正认识了,他们赞叹,他们向往,他们希望中国文化将来能够普及到全世界。近来有不少人说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所以一般外国人对中国人感到有威胁感,所谓中国威胁论,那是他错会了意思。我接触外国人多,我常常告诉他,中国没有威胁,中国是和平的,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不是中国人的政治、不是中国人的军事、也不是中国人的科技、更不是中国人的经济,是什么?中国人的文化。唯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世界才不会有冲突,才会安定,才会和平。所以要化解冲突,促进世界的安定和平,中国人讲的平天下就是现在所说的,平是公平,天下人整个世界得到公平,是这个意思。
  外国人现在提倡的也是有道理,全球化,一体化。现在有些项目走向全球化了,什么时候政治走上了全球化,伦理道德走上了全球化,宗教教育走上了全球化,世界就是一家了。世界虽然是一家,还有没有国家?有,那个国家等於像现在的省、州,它可以自治,自治区,国家里面也有县市这些政治的单位,都可以存在。希望这个世界永远不再有战争,人祸没有了,如果回归到伦理道德,给诸位说,天灾也没有了。天然的灾害从哪里来的?人心感应的。佛教我们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自然灾害里面讲的洪水、火山爆发、飓风,这是贪瞋痴感应的,傲慢、自大感应的是地震,他不平。最严重的是地壳的变化,整个大陆沉到海底,海洋里面产生变化,山再冒到水上面变成新的大陆,这就是什么?这个地球重新调整,整个重新再来。科学家告诉我们,这种情形地球上过去已经有很多次,我们看到科学报告,至少过去有个五、六次,就是整个地球地壳重新调整。
  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还是人心行为造成的。在我们这...(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三三卷)  2007/5/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33》)


...们可以说在海外这半个世纪走遍全球,也接触十几种不同的宗教,看到普遍的现象,能说不能行,那么你所学的、所说的不但不能解决社会问题,自己本身的问题不能解决。本身什么问题?家不和。再说的小一点,夫妻不和、父子不和、兄弟不和,这是你本身问题,这个问题你都解决不了,你在社会上能解决什么问题?
  我们看了之后深深的反省,这个毛病到底出在哪里?出在什么地方?扎根的教育疏忽了。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努力从扎根上下手。怎么个做法?先要求自己,祖宗教我们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无论是家庭、无论是工作或者在社会上,碰到问题行不通、困难了,一定要记住,问题不在对方,问题在自己。你从自己内心里面去找,从自己心行上去找,你才会发现,你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如果你要把问题都推到对方,我没有错,他们的错,你永远不能解决问题。他们错了怎么样?他们错了他不服你,你要责备他,他记仇,将来总会有机会他来报复你,你的麻烦大了。仇恨要结得深,不但是这一生报复,生生世世都报复,那时候你苦了。所以祖宗的话是经验之谈,是智慧的教诲,反求诸己。
  你看古人这个扎根真的是深,有深度,他从哪里扎起的?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然后才修身,你想想看。可是这些科目学习的内容在哪里?给诸位说,学习的内容就是《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就在这里面。所以从前的教学是从小教,从小从什么时候?小孩出生,甚至於还没有出生,怀孕的时候就开始教,胎教。现在到哪里去找?哪个要做母亲怀孕的时候她就开始教?没有。可是你要记住,好人是教出来的,圣人是教出来的,贤人是教出来的,坏人也是教出来的,看你怎么个教法。
  中国人懂得胎教。小孩一出生二、三天,眼睛张开,他就会看、就会听,大人在他面前言行举止他看到了、听到了、接触到了,完全记在心里,叫先入为主,根深蒂固。他看了三年,到三岁看了三年,他就很像一个小大人,为什么?他能够辨别邪正、是非、善恶,所以谚语讲「三岁看八十」,这个话有道理,不是随便说的。在今天讲这句话人家不懂,三岁小孩你能看到八十,他懂什么?他真不懂,可是从前不一样,从前有家教,现在没有家教了。今天整个社会动乱,整个世界混乱,原因在哪里?家教失掉了。
  今天我们谈到回教、谈到穆斯林,依旧令人肃然起敬。很多人谈到的时候,又尊敬、又害怕,尊敬的是什么?全世界最团结的是穆斯林,所有宗教里头回教最团结,怕的是什么?这些恐怖分子好像...(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三五卷)  2007/5/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35》)


...所有宗教里头回教最团结,怕的是什么?这些恐怖分子好像都跟他们挂勾。其实回教是温和的,我接触的太多了,恐怖分子是少数又少数,极端分子。可能里面有回教徒,他懂不懂回教教义?给诸位说,他不懂,如果真正懂得回教教义,他不会做恐怖的事情,为什么?他们的真主、他们的上帝是特慈普慈的。特慈就是特别慈悲,普遍慈悲,就跟佛教讲的大慈大悲是一个意思。他们的真主是大慈大悲,怎么会有恐怖行为?不可能的,所以那是极少数的极端分子,这个我们要了解。
  所以我们尊敬他们,他们重视家教,他那个家庭教育是写在《古兰经》里面的,凡是回教徒,个个要遵守,所以一直到今天我们可以说在全世界还维系著家教的是穆斯林。我们中国也维系了五千年,可惜在这一百年把它丢掉,太可惜了。没有家就没有国,我们的身是家的根本,家是国的根本,国是世界的根本,如果家要不和,社会肯定动乱,说家不和能够把社会做到和谐,那是决定做不到的。你冷静去思惟,他在家里,夫妻不和、父子不和、兄弟不和,到社会上他怎么能跟你和?这个道理你还不懂吗?社会不和,世界怎么能和谐?不可能。
  所以中国讲得很好,格物而后致知,致知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这是到修身,把做人的基础奠定好,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我们祖宗的智慧、祖宗的教诲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做了五千年。你读读全世界的历史,在全世界,中国这个民族,现在连外国人听到都尊敬,为什么?五千年文化的底蕴太厚了,中国从秦统一一直到今天,两千多年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欧洲虽然出现罗马帝国的统一,一千年,灭亡之后再不能恢复了,唯独在全世界这是第一家,大一统,多么可贵!就是这个大家庭。靠什么?靠传统的伦理文化,就是靠传统的家庭教育,有家。家和万事兴,家和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个天下平就是今天讲的世界大同。
  所以世界大同要从哪里做起?要从这个国家社会安定做起,国家安定靠哪里做起?靠家,每个家庭都能够做到和谐、和睦,家人能够相亲相爱。一个家庭要能够和,先要修身,要把自己的烦恼习气统统放下。格物是放下贪求物欲的错误观念,物是物欲,现在人都迷在物质欲望里头,你看中国老祖宗头一个就是你要把这个看破,把这个放下,这个东西放下之后才能致知。知是什么?学问。所以我们今天学东西学不好,看古人东西看不懂,我讲的算是相当详细,还是听不懂,什么原因?你本身有障碍。这个障碍就是你有欲望,你有五欲六尘的欲望,这个欲望障碍了你的悟门,中国人讲堵塞了悟门,你不会开悟,你怎么听你不会悟,不会悟所以你做不到,听了以后都变成常识。我们讲学佛学些什么?佛学,佛学常识,你没有学佛,佛是什么你真的不知道,讲得再清楚你也听不懂。在佛法里面讲,你的执著没有放下,你就不懂,你能把执著放下你就懂了。执著是最严重的烦恼,所以执著放下就是阿罗汉,真正佛弟子。
  你还有执著,从哪里看?从你的生活、从你的处事待人接物,还是斤斤计较,这怎么行?你能够统统放下,智慧就开了,智慧是你自己本来有的。所以佛在《华严》上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你看讲得多清楚、多明白,只要你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你本来是佛,你跟佛没有两样。三样没有办法放下,佛很慈悲,教我们一样一样的放;放...(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三五卷)  2007/5/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35》)


...但是人不相信。佛用什么方法?「息灭贪瞋痴,勤修戒定慧」,就可以把现前这个状况中止,冰可以让它不再融化。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回头是岸,断恶修善,它慢慢水又结成冰,可以恢复为正常。可是这些,现在人说你拿不出科学这些证据;现在什么都要讲科学,拿不出科学证据。虽然没有科学证据,可是感应的事情太多。感应事情,科学不能解决,认为什么?认为是幻觉,他总要找一个名词来解释。所以我们反思,一定要客观,不要有成见。要有成见,成见就是坚固的执著,那没有不吃亏的。
  所以我们自己身心和谐,就会感动一家人。一家人和,家和万事兴,你说这一家人快不快乐?当然快乐。家和万事兴就是家和万事乐。一家和乐,再扩大,就是你一族和乐,你的邻居、邻里乡党和乐。和才是真乐!跟诸位说,不能争,争没有乐。现在凡事讲竞争、斗争,那个苦不堪言。竞争、斗争,哪里有乐?战争,哪里有乐?美国在亚洲这两次战争,到现在都不能够恢复正常,进退两难,好像陷在泥沼里面,苦不堪言,哪来的乐?和才有乐,安才有乐。安的反面是危,危没有乐,动乱没有乐,这个道理一定要懂。
  我们真正能够做到人与人都能够和睦相处,所以你自己真的有修养,基本的修养就是格物、致知、修身、齐家,基本的修养,你才能够跟人和。对人决定是谦卑,我用谦卑不用谦虚,谦卑是中国古礼里头讲的,天主教《玫瑰经》里头第一段讲的圣母玛利亚的谦卑,这都是菩萨示现,菩萨在那里教化。谦卑表现在哪里?表现在礼节。汤池镇的老师们,无论见什么人都深深的一鞠躬,九十度的鞠躬礼,这是教什么?教谦卑,教尊敬别人;真诚的心,感恩的心,深深一鞠躬,这就是教谦虚,教尊重别人。跟别人接触,表现著内心的敬爱,你爱人,人爱你,不吃亏。「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你要想别人敬爱你,你先敬爱别人;你要想别人关怀你,你先关怀别人;你要想别人照顾你,你先照顾别人,然后才真正能落实到互助合作,人和乐。从人和乐再提升,万物和乐,对於树木花草、山河大地、芸芸众生,用真诚的爱心来对待,万物和乐;万物和乐,天地和乐,再扩大,宇宙和乐,真正融归到法界一体。前面大师跟我们讲的「身同法界,大用无涯」,就入这个境界,所以这个和乐是最殊胜的正常享受。它的模范,模范就是极乐世界。所以极乐世界也叫做安养,也叫做安乐,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学习要记住,一定是从断烦恼下手。也就是我们今天所提倡的,从《弟子规》学起。为什么做不好?...(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五二卷)  2007/5/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52》)


...个世间没有留恋。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三轮体空!这个功德是真实的,不著相。所以能不能改变自己?能!能改变自己容貌,能改变自己的身体,能提升自己的灵性,能改变自己的环境。所以这个资讯传来给我们很好的启示。
  末后有一条,它总共是六条,「没有任何一件人事物是身外之物」。这个身外之物是他原来的意思,还用原来的意思好,大家看的容易懂得。没有一件人事物是自己身外之物,「所有事物都是以思想形态存在於我的内心」。这句话意思讲得很深,一般人恐怕听不懂,可是是真的,为什么?心现识变。你心里面没有,外面就没有。所以永嘉大师讲得好,觉后空空无大千。迷的时候,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大千世界森罗万象,你自己心中所现的。所以它的存在是存在你的内心,你内心里面有,它就有;内心里面没有,它就没有。这个理很深,事很复杂,佛法里面所讲的深密。这是他讲的六个原理。你真正相信、理解、肯定这六个原理,你就有能力去治疗。先治疗自己,然后可以帮助别人。诸位想想,跟大乘教里面还是先学著放下,一个道理。
  佛法没传到中国来之前,中国人至少在五千年前,诸位要知道,佛法传到中国才两千年,往上再推三千年。中国老祖宗教我们一套修身齐家的方法,我们细心去想想,跟西方古圣先贤所说的,跟释迦牟尼佛所说的,确实有相同之处。这是中国谚语所说的「英雄所见,大略相同」,虽然他们没有见过面,没有开过会,没有交流过,居然说的是一样的。中国老祖宗传给我们的,我们用现在的话说,幸福美满的人生,从哪里做起?《大学》上八个纲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的意思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和谐世界,古人所讲的天下太平,是这个意思。
  你看看一开头,格物,物是什么?物是欲望,格是格除。换句话说,就是放下欲望。欲望,在佛经里面,欲望太多了,佛经里面把它归纳为五大类,叫五种欲望。第一个贪财,对财的欲望,把它放在第一个有道理。你看现代的人,哪个不贪财?所以它摆在第一个。第二个,色,这个色是讲男女之色。第三个名,我们今天讲的荣誉、名闻,讲知名度。底下讲食,好吃!末后一个是睡。财色名食睡,这是一个人在这个世间不能少的。圣贤人教导我们,连佛也不例外,财色名食睡适可而止,所以头一条叫知止,不能有贪心,不能有控制,不能有占有,控制、占有,那你就错了。现在人,可以说举世之人,对这五大类的欲望,都有控制的念头,都有占有的念头。这个控制、占有,从婴儿你能看出来。他不会说话,三、四个月你看他在那里爬,你找两个小孩,都是三、四个月的在一起,你放一个糖在当中,两个人都要抢。你从这个行为当中,你就能看出来,他有控制的意念,他有占有的意念。所以这个烦恼是俱生烦恼,不是学来的,没人教他。
  由此可知,生生世世这个念头没有断过,现在要叫你把这个念头...(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九二卷)  2007/7/1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92》)


...就是无上菩提,你说这多重要,这怎么能够疏忽!所以真的学佛,没有别的,要把这个统统断掉。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提醒自己,不善的念头不能有,邪迷的念头不能有,劫害的念头不能有。劫是什么?夺取,你夺取别人的,你一定有伤害别人,夺取别人的财物,夺取别人的名誉,范围多!不可以有这个念头,儒家君子都懂得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恶毒嫉妒心,这也是与生俱来的烦恼习气,看到别人比我们好,这心就放不下了。有这个念头,自己在道业上就一落千丈,这要知道。不但果你不能证,你也没法子开悟。为什么?开悟要禅定,禅定就是清净心,心地清净到一定的程度就开悟了。无论是小悟、大悟都需要清净心,没有清净心,哪有悟处!所以这个事情要真干。为什么我们这些习气舍不掉?归根结柢,佛法里面所讲的你放不下,为什么放不下?你没有看破,你搞的全是假的。
  我曾经答覆一个学儒的同学,他研究四书,好事情;可是他家不和,夫妻离婚,小孩跟他对立。四书研究得不错,讲得头头是道,所以我跟他讲:你是搞儒学,你没有学儒。他听不懂,他说怎么我是没有学儒?我说第一个,你现前齐家没做到,齐家是家和,你家不和,这摆在面前,他能接受。为什么齐家你没做到?肯定你修身没做到。为什么修身没做到?你心不正。为什么心不正?你意不诚,你往上推。为什么意不诚?你没有智慧。为什么没有智慧?你物欲没放下。
  儒家学问从「格物致知」开始,格物,格就是革除,我们佛法讲放下;物是欲望,物欲,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这个东西你要放下。你放下之后,智慧就开了,开智慧是致知,你的智慧是被物欲障碍住了。你在经教里学不到,经教里面是别人的智慧,不是你的,你讲别人的,你自己没有;必须你自己的智慧透出来,才管用,别人不管用。读孔子书是孔子的智慧,与你不相干;读释迦的书是佛的智慧,与你也不相干,你不起作用,就这么个道理!所以你一定是从格物,放下物欲,智慧现前,你的意就诚了。「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天下平」,你看,讲得多有道理,你没做到,第一个没做到,后头全没有!怎么做法?《弟子规》。所以我告诉他,《弟子规》的分量跟《四库全书》平等的,《四库全书》那个分量了不起,放在天平上秤秤,一样重。这是什么?中国传统的学说,儒家所有的这些学问,全部落实在《弟子规》;没有《弟子规》,它全落空。道理在此地,你不能不懂。
  佛,佛比儒高,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连雍正皇帝都承认的。佛跟儒道...(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九三卷)  2007/7/2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93》)


净公上人讲修身集第二一卷





...那是做种种示现,帮助人、成就人的一种好榜样。那个榜样目的在哪里?就示现什么?离欲,儒家讲的格物,做出来给你看,佛法里面讲的破执著,做给你看,不执著。你看到之后,你才会生起信心,你才会发心去学习、去模仿;你没有见到,跟你讲不容易接受。所以佛法对经教上教后学、教菩萨,叫三转珐輪,这是教学的三种方式。对上上根人简单,指示就行了,他就觉悟、就明白了。他一示现那样子,你一看就开悟了,上上根人。对上、中根人?劝转,示他还没有办法体会到,要劝导。下根人,劝他也不听,他也不愿意接受,做实验,做出来给他看,他明白,你能做得到,我也能做到,这下根人。
  我们看看现在这个世间,下根人多,你不做实验怎么行?要拯救今天的世界,就是要做实验。实验头一个,我自己要做好,我自己能够做别人的好样子。忍辱,你看我能忍,你能不能忍?做出来!真诚恭敬,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我们对人要学习谦虚,要学习卑下,从我自己做起,我做给你看。对别人要尊敬,我们常讲现在最基本的,现前需要学习的,谦虚,尊重别人、敬爱别人、关怀别人、照顾别人、帮助别人,我真做到!《弟子规》是细节,这五条是纲领。我从我自己做到给你看,自己做到了,儒家讲的身修,修身的功夫做好了,齐家,你影响你的家人,你一家都好。你的家好,你会影响你的邻居,这一家人多好!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睦,对待外人有礼貌,有诚意、有诚信,谁不羡慕?一切都要从自己本身做起,影响你的亲朋好友,乐意教化别人,你会得到佛菩萨的加持。
  佛菩萨加持,给你很多的机会,让你扩大教学的效果,这是机会。机会来得有早有晚,为什么有早有晚?众生的机缘什么时候成熟有一定,他不成熟,不能教他。不能教他的时候,怎么办?提升自己。所谓是「退则独善其身」,没有缘分,退一步,独善其身;有缘分,进一步「兼善天下」。兼善天下就是佛门讲的「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愿念念不忘,有机会就干,没有机会就提升自己。「法门无量誓愿学,烦恼无尽誓愿断」,没有机会的时候,干这两样;有机会的时候,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
  一切示现当中,要示现有为苦恼,要示现寂灭常乐,要示现这个。在在处处做这个示现,对自己真的提升灵性,对别人有大利益,给人看。真放下,彻底放下,放下得大自在。这是成就大舍,大喜大舍,成就这种的影响,这个氛围。此地讲的毛光照益,用现在话讲就是影响,我们做自然产生影响,这叫毛光照益。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四等...(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九四卷)  2007/7/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94》)


...体,绝对没有副作用。你为什么不学?又不要花钱,又不会浪费时间。
  你只要真正好好的学佛,依教奉行,你会像菩萨一样修得金刚不坏身,那就是你永远不会生病!修到最后真正利益,你永远不死。怎么永远不死?往生极乐世界是活著去的,不是死了以后往生,这个诸位要知道。往生极乐世界,你还没断气你很清楚,看到阿弥陀佛来了,西方三圣来接我,跟你的旁边亲朋好友告别:我走了。走了之后再把身体丢掉,不要了。所以每个往生的人,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都是活著走的,不是死了走的,这个道理你一定要懂。有些业障重的,临命终时他有病苦,他走的时候也是看到佛来接引他,他想告诉大家,没有力气。有时看到嘴唇在动,动的时候,有人说「他跟著我们一起念佛」,不一定;他很有可能他嘴唇在动,是说佛来接引我了,真的往生了,这业障重的。业障轻的,他神智很清楚,他能说话,告诉我们,佛来接引他,这是肯定往生,一丝毫疑惑都没有。我们身体,科学家告诉我们,百分之七十是水分,我们如何把这个水分变成香水?
  『以水洒塔及庭院』,这都是比喻,都是表法。我们自己身要是不清净,你就没有办法用大云香水供养塔院,供养道场,没有法子。所以,中国古人讲得好,修身之后才能齐家。「以水洒塔及庭院」这是齐家,齐家一定要修身,修身一定要正心,正心一定要诚意,诚意一定要智慧,智慧一定要放下,格物是放下。放下妄想分别执著,放下贪瞋痴慢,这个重要。放下对五欲六尘的贪恋,五欲六尘不能不要,不能贪恋,不能够执著,一切随缘度日就好,决定不要有攀缘的心。随缘,什么都好,要学会这点,你的心就清净了。
  清净心生大云、生香雨、生香水,你的洒塔供养庭院一念,你一观想,真的周边环境统统清净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真有效果!江本博士对琵琶湖的实验不就是证明了吗?琵琶湖的水是臭水,二十多年,气味难闻。他搞了三百五十个人,请了一位九十多岁老和尚,到琵琶湖海湾边去祈祷,一个小时。祈祷很简单,就让大家把所有念头放下,恢复清净心,不要有一个杂念,一心一意来祈祷水干净了,我爱你,我喜欢你,水干净了。就这么简单几句话,三百五十人统统就一句话,这一个念头,祈祷一个小时。三天之后,琵琶湖真的干净了,气味没有了,水干净了,水也平了,也没有波浪,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1#
 樓主| 發表於 2023-12-23 18:21:33 | 只看該作者
像一面镜子一样。日本的电视台新闻统统报导,这个干净居然能保持了半年。你看看,行,转自己!科学做出的证明。
  今天世界灾难能不能化解?能,肯定能。只要善心的人士大家把念头转过来,「息灭贪瞋痴,勤修戒定慧」,回...(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七九九卷)  2007/7/29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799》)


...第七识末那识。末那识重要,「四大烦恼常相随」,这四大烦恼是什么?贪瞋痴慢,你看最严重的。
  我爱,我爱是贪,我见、我痴、我慢,佛跟我们讲的三毒烦恼,这最严重的,这是六道众生的病根!你有这个东西,你日子不好过,整天生活在烦恼、痛苦的世界。这个烦恼跟痛苦不是别人给你的,是你自己的业报,这要晓得。如果不知道事实真相,受果报的时候怨天尤人,那你造的罪业更重,你的苦报永远受不完。一面受一面又造,你将来就愈来愈严重,这一生在人道,来生到三途,人道的时间短,三途的时间可长了,那叫真可怜。学佛的人,真正对佛法明白一点点,不多,一点点,你的慈悲心会现前。为什么?看到这些众生迷惑颠倒造作重业,将来要受这个果报,你感觉到那个人好可怜,你还能责怪他吗?你还忍心去责备他吗?我们相信你像菩萨一样同情心生起来,你也会跟菩萨一样,想帮他帮不上,为什么?他不接受。你劝他,他不听,为什么?业障太重,业障把所有一切善缘都障碍住,他没有缘接触。他所接触的都是邪恶,他不能够接受正法,这就说明他迷得太深,他迷得太重,他太可怜了。
  上味光里面我们所体会得的,我们应当学习的,就是以佛菩萨的、圣贤的教诲,佛菩萨的正教,用它来修身,自己先尝到上味;自己没有尝到,怎么能说给别人听?没有办法介绍给别人,自己要尝到。所以度人还是先度自己,自己没有得度,你决定度不了别人。那就是先学佛、先成佛,然后才能度众生。十方三世佛走的都是这条路,没有第二条路,一定是先成就自己,真有法味。你能够契入之后,你会乐此不疲,真的像孔子所说的,一天不吃饭,一天不睡觉,想想世间所有一切没有真实的利益,「不如学也」,学什么?学圣贤。孔子所学的,他自己说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圣人。尧舜距离孔子那个时代大概是二千五百年,古圣先贤;到文武周公,周朝文王、武王、周公,距离孔子大概是五百年,孔子学他们。所以他一生述而不作,孔子一生没有创作,没有发明,所学的、所修的、所教的全是古圣先贤的遗教。
  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也没有创造,也没有发明,他老人家所说的都是古佛所说的,这是教什么?教我们谦虚。实在讲都是自性流露,法尔如是,佛菩萨有,我们大家各个都有,没有值得骄傲的,一切众生统统都有。只是他的智慧、德相现前,我们不能现前,原因在哪里?他的妄想执著分别断掉了,我们妄想分别执著没断,不一样的在此地。只要我们肯放下,放下原来就是,说得多清楚,...(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00卷)  2007/7/3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800》)


...讲道,外国宗教也不例外,首先要学谦卑,这是根本。儒家讲礼,礼的精神,这从前李老师常常教导我们,礼的精神是自卑而尊人,这句话很重要。自己谦虚卑下,懂得尊重别人,这是礼的基本精神。佛教讲戒,我们在许多忏仪里看到,一心恭敬,一心顶礼。顶礼,佛家行的叫接足礼,这是卑下的具体表现,为什么?人头是最尊贵的,我用我的头去礼别人的足,人家的足是最卑下的,我能把头叩在人家脚上。儒家讲谦卑,不晓得谦卑怎么做法,佛做出样子来,谦卑是接足礼。天主教《玫瑰经》第一段,圣母玛利亚的谦卑,是教信徒要学圣母的谦卑,这是根。然后戒律威仪才能圆满。为什么?折伏自己的傲慢心。
  诸位要晓得傲慢不是学来的,叫俱生烦恼。末那识里面四大烦恼常相随,这四大烦恼就是贪瞋痴慢,叫俱生烦恼,生生世世带来的。谦卑就是对治傲慢的,人能够谦虚才能够学到东西,才能学道。如果人有傲慢习气,什么都学不到。儒释道都是教学,所以我们看到世界上许多宗教创始的、传教的人,都是教学,教学都懂得谦虚,《易经》里面所说的,「满招损,谦受益」。自以为是的,那就不行,什么好东西他都不能接受,只有谦虚,什么都没有的,他能得到很多。
  我们今天讲身清净,用什么来修身?儒家讲得很多,总的纲领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儒家是讲身之善,也有清净,但是那个清净并不究竟,为什么?分别执著没放下。分别执著放下了,真清净,那个清净就能够真正做到「诸根缺者令具足」。就是连身体盲聋瘖哑全都可以恢复,能恢复到正常,这个例子,这种感应很多。古今中外都有,有很多例子。这些例子不普遍,什么原因?缘不同,不是没有感应。这从前章嘉大师他老人家教我,佛氏门中,有求必应,眼睛瞎了,我现在求佛让我恢复到正常,我能看,能不能做到?能。当你做不到的时候,是缘不具足。所以确实能帮助眼能恢复,能见;耳能恢复,能听;舌能恢复,能言,哑巴能恢复,会说话。这些事情断恶修善就能做到,这在佛法里小事,这不是大事。大事是什么?大事是明心见性,不但眼根能见,眼根能见到十法界,眼根能见到无量无边诸佛刹土,就像在眼前一样,那叫具足。这是什么人?法身菩萨。也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
  比如佛告诉我们,阿罗汉以眼根来讲,他能见一个小千世界。小千世界像黄念祖老居士所说的,一千个银河系。他老人家说一个银河系是一个单位世界,一千个单位世界是一个小千世界。一般的阿罗汉见一个小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罗果。这是说他看得清楚,没有看错,就像庵摩罗果放在手里面看,看得清楚。...(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0三卷)  2007/8/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803》)


...的母亲。有谦卑才有自爱,谦卑是性德,是你自性里头本来有的;你迷失自性,谦卑变成傲慢,傲慢是自性里没有的,谦卑是自性里有的,性德;换句话说,你真正做到谦卑是自爱。人做到谦卑,没有人不尊敬你,没有人不欢喜你,所以从这个地方学起。「爱人如己,尊重於他,关怀照顾,尽心尽力协助於他」,你的法缘就殊胜,法缘就是这么来的。别人会很尊敬你,别人会信赖你,信得过你。
  尤其处现代这个社会,现代是斗争的社会,如何能够化解冲突?这样去做就都化解了。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族群跟族群的冲突,国家跟国家的冲突,都能够化解,没有不能化解的。国际上纠纷,这么多年来,多少人去调解,都没有办法化解,不是不能化解,是调解的人没有谦卑。多半都是用批评,你哪点错了,你哪点错了;换句话说,调解的人伤害两方的自尊心,他怎么会服你?怎么会听你劝告?你就晓得,谦卑是化解冲突最重要的因素。
  学佛不能不重视这三个根本,儒家的笃行是《弟子规》,决定不能够轻视它。现在很多人一看到《弟子规》,这小孩子学的,这有什么意思?他不知道中国古圣先贤所说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落实在「笃行」。要是做不到,那些所讲的全是空的;真正做到了,那就是修身、齐家,对内诚意、正心。《弟子规》的精神,《弟子规》的形象,是修身齐家。你能有这个认知,你就会非常欢喜学习,真正能学习,家和万事兴;公司行号里面学习,他的公司行号决定兴旺。我们现在看到有几篇,公司行号里面的员工学习,写出的心得报告非常感人。证明这分教材对於和谐社会会起很大的作用,真正能把混乱的社会带回到祥和。
  佛家的行证是十善业,佛讲信解行证,信解不能行、不能证没用,那是佛学、玄学,不起作用。行证就是十善,千经万论不离十善,佛在《十善业道经》上讲得很清楚、讲得很透彻。佛家的表法,成佛,成佛的大圆满就是十善的圆满。我们看到很多佛像,特别是画的佛像,佛像的圆光,那个圆光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毛光照益,那个光的上面写了三个字,「唵阿吽」,这三个字就是十善业的圆满。唵是身,阿是口,吽是意,身口意三业圆满,那是佛,佛光上有这三个字。那你就晓得十善业道,是佛门从初发心到究竟圆满都不能离开的法门。从前章嘉大师告诉我,他举个比喻,他说十善业像什么?像你在台北要到高雄去乘火车,十善业就像车票,你买到车票上车,沿途还有人检查,到站的时候还要收回,你就晓得它重要了。菩提道上时时刻刻不可以离开十善业,你真的是在佛道上走;失掉十善业,你就走到邪道,你就走到岔路。
  道家的...(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一四卷)  2007/8/2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814》)


...的道理。
  我跟他们开了两次座谈会,一次两个小时,两次座谈会,他们就拉我参加他们学校的和平工作,所以我就成了学校的教授。以后代表学校参加联合国的和平活动,我前后参加七次联合国主导的,不是联合国主导的有三次,总共参加十次,不再参加了。为什么?我了解、明白了,那个会议不能解决问题。真正解决问题,我们每次都提出来,要什么?办班教学,这我们中国人的经验。你看中国在《礼记》里面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中国人懂得解决问题要靠教育。什么教育?爱的教育,能解决问题。中国五千年来长治久安,从哪里得来的?爱的教育。
  所以我们把这个介绍给大家,大家听了都很欢喜,到最后怀疑:法师,这是个理想,恐怕做不到!那我们就必须要做出实验来给他看,实验做成功了,很快做成功。联合国现在跟我们联系,各国驻教科文组织的大使都希望到汤池去参观、去考察,我们非常欢迎,好事情。最近我们得到的讯息,国家欢迎,国家来接待,好!把中国五千年来传统的办班教学的方法要能在全世界推广,世界可以恢复到安定和平,真的能解决问题。所以头一个解决问题,要解决你家里的问题,家里的问题都不能解决,你怎么能解决邻居,怎么解决国际?头一个家要和,修身、齐家、治国,然后才能够平天下。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一七卷)  2007/8/2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817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用无方第八段,「毛光照益三昧门」第四段,第四个小段,「释成分齐」。这一段前面总明,这是前面一首偈子,我们学习过了,我们现在从第二首,就是后面六偈「别显」,它有六首偈。别显里面也分两段,第一个小段有两首偈,「法说」,后面有四首偈是比喻,「喻说」。我们把经文念一遍,这两首偈:
  【往昔同修於福业。及有爱乐能随喜。见其所作亦复然。彼於此光咸得见。若有自修众福业。供养诸佛无央数。於佛功德常愿求。是此光明所开觉。】
  这两首偈是别显,前面这首偈里面讲的「本行所得光」,本行是过去生中所修的因,所以在这一生当中他有果用,就是前面所说的,一毛孔里面所放的光明,这个光里面有无量无边的功德。佛为教学方便起见略举四十四种,并不是毛光只有四十四种,那就错了。前面说得很清楚,一毛孔放的光,无量无数如恒沙功德。一毛孔既然是这样,一切毛孔都是这样的。这种无比殊胜的庄严在哪里?从来没有离开我们,一...(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一五卷)  2007/8/2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815》)


...想分别一下放下,顿修顿悟明心见性。上中下的根都一样要按照顺序,上根进度快,中根次一点,下根进度比较慢,但是都有成就。而学习决定是一个法门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中国古人教学,佛法教学都是这个理念,一个方法,那就是根本东西修成之后,你学一门,一门你自己选择,你喜欢的经论你选一种,你一生一直修下去,没有一个不成功。我们看到现代,现代学术说起来,表面上很发达,其实都不能成就,为什么?学的东西太多、太杂。所以你要能舍,你要能放下,你只取一门,八万四千法门我只取一门,三藏经卷我只取一部,你在一部经上下十年工夫,哪有不成就的,没有一个不成就。今天你用十年、二十年工夫不能成就,是因为你没有基础,伦理、道德、因果你没做到。
  这些年来我们提倡,实在讲是与参与联合国的和平会议有关系。我要没有参加联合国和平会议,这是个缘分,我相信都是佛菩萨安排的,为什么?没想到这个事情。虽然过去在台中,李老师对於伦理、道德、因果他是有提倡,他没有强调。这个伦理的教育他老人家叫我们学《五种遗规》,书发给我们,老师送给我们的书叫我们自己学,没有讲解过,没有认真督促我们这个要学,好好学,没有。发给我们这个应当要学,做为修身读本,所以我们也就疏忽了,书偶尔翻翻。因果教育他老人家教我们学《感应篇》,学《文昌帝君阴骘文》,这个我们都讲过,讲是讲了没做到,这是疏忽;《十善业道经》,他老人家跟我们讲过,做不到。我请他老人家讲《礼记》,我请他讲经大概他都会接受的,《华严经》都是我启请的。请他讲《礼记》他不答应,我记得先后大概是我求了五、六次,勉强才答应,答应时候告诉我,你要我讲这个干什么?做不到有什么用!最后还是给我们讲了一篇「曲礼」。李老师也是说这个东西做不到,所以他老人家不太讲什么戒律,著重在经教上。
  我是参加许多次联合国的和平会议,把中国儒释道这种传统在大会里面介绍。因为化解冲突,促进社会安定、世界和平,我看得很仔细,西方那套方法行不通。他们用的方法,是用镇压、是用报复,这搞成现在的恐怖战争,愈搞愈麻烦。联合国搞会议从七O年代到现在应该有三十六年,开国际和平会议,世界一年比一年乱,看不到效果。我前后参加了十次,十次里头七次是联合国主办的,我看得很清楚,我就提出来,中国五千年的安定和平靠什么?靠教学。《礼记》里面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只要把教育办好了,什么问题都化解。那我们这个理念在联合国做报告,...(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二二卷)  2007/9/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822》)


...这话真的,一点不假。总而言之,世间事情你做得不好,不是别的原因,你的心太散乱,这才是真正的原因。
  这里面还有理,这是讲方法,理,如理如法,制之一处,如法。理是什么?我们讲世间,理,你为众生不是为自己,你才能无事不办。古圣先贤的教诲,无论世间、出世间,我们这一生能到这个世间来,来干什么的?为什么要来?这里头有个理。我们看美国魏斯医生的四本书,他说得很清楚,我也很欢喜,他说人到世间来只有一桩事情,学习。就如同学生在学校上学一样,他就是学习,学习成绩好他就升级,学习不好他留级,学习太差就降级。他的话讲得很有道理。升级是什么?你这一生做人做好了;人是什么?五戒十善,你就是来干这个的,这个东西学好了,来生生天。你的功课学得很好,及格了,生天;如果学不好怎么样?学不好再来,留级,你来生还是到人道,还是来学习,学不好还留级;做得太差了降级,降到畜生、降到饿鬼、降到地狱。这说得好!
  儒家、佛家的圣人告诉我们为众生服务,四弘誓愿里面,众生无边誓愿度,度是什么意思?度,用现在的话来说是服务。众生无量无边,我应当为他们服务。儒家的教学,昨天我跟诸位略说,先成就自己的道德学问,然后再成就别人,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自己修好了,为家庭服务、为国家服务、为世界一切众生服务。这个大道理不能不懂!中国世间人讲立志,立志做圣人、做贤人、做君子,佛法讲的发愿成佛、成菩萨、成阿罗汉,有志者事竟成,哪有不能成就的!这样子你这一生到这个世间来,你没有白来。你这一生当中没有这个愿望,没有发这个心,没有立这个志,所以你这一生的功课做不好,恐怕怎么样?留级都不可能,那个麻烦就大!留级不可能就降级了。
  这个话佛说得好,佛经上三个比喻,说人失掉人身再得人身不容易。这个意思就是说,人在这一生当中功课要是做得不好,不能依圣贤教诲认真去学习,来生多半是降级。一降下去再要恢复人身,再修到人道来,很不容易一桩事情。我们要是肯定佛陀的教诲是真的,不是假的,那我们就要用最高的警觉心来看这桩事情。得人身太不容易,得人身闻佛法这是多么的幸运,应当把一切都放下、都舍弃,好好的学这门功课,我这一生能成佛、成菩萨、成阿罗汉,不是不能成就。这佛在经上讲得这么清楚,你本来是佛。本来是佛,现在又想成佛,不难;你本来不是,现在要想学,那就困难,那就不容易,那本来是的。这样一层一层去体会、去观察,终於有一点省悟,放下。悟了...(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三三卷)  2007/9/16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833》)


...病患往来,在医院里医护人员都不愿意跟他们接触。他把这些病患接过来他来治疗,用心灵的疗法。他在病患病房旁边有个小办公室,他跟病人不接触,只是拿著病人的病历用自己的意念。这里头最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自他不二,这个病患跟我是一不是二,我能把我治好,他就好了。所以他看到病患这个病情、病历,他就想到自己有这个病,如何把自己的病治好,他用观想、用回向。我们佛门里的这种观想、回向,一个道理。
  你看这都是事,但他从理上下手,他不是用事定下手,他用理定下手,对著病人的病历给他回向。回向很简单,就是念著「我对不起你,把你搞成这个样子,我很抱歉,我爱你」,不断重复就这句话。要重复多久?报告里面说重复好几个月,好几个月他心是定的,这是从理上入定。这个回向果然产生效果,那个病人好了,病人出院了,六个病房里面住的病人,几个月之后统统出去,离开了。有新闻记者去访问他,他把他这个方法说出来,很简单,可是这里头有非常重要的一句话,必须是你自己真诚的爱心,爱这个世间、爱世人,才产生效果。这就是我刚才讲的,至少我们的爱心要爱整个地球。从什么地方开始?从你家里开始,你一家人都不爱,你怎么能解决问题?我们老祖宗教给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就一个道理吗?这个爱才是真的。首先爱自己,看到别人病就是我自己的病,我怎样把我自己调理好,这爱自己。真正爱自己,你一定影响你一家,你会一家和睦,家和万事兴。你会爱你一家,你就会影响你的邻居、你的乡党,这都一定的道理。我们看中国古人,圣贤人所住的地区,一个乡镇、一个城市,跟其他的那些乡镇城市的氛围不一样。他所居住范围里面的人统统受他的感染,所谓是礼义之邦,真的是和谐社会,靠什么?靠他自己的真诚心感应的。你的心量愈大,你的真诚愈深,感应愈广,同样的道理。夏威夷土著能用这个方法帮助一些苦难人为他们治疗,这个道理我们懂,他用的这些方法我们也能理解。我们今天回向,他就是回向,他并不是接触这个人,他拿著病历,就像我们供个牌位一样,我们今天供个牌位能不能有效果,这就懂得了。
  古大德告诉我们,做这些超度佛事、这个回向,要什么人?修行证果的人。为什么他有效?他的心量大,他的心真诚,他慈悲恳切,所以产生的效果非常殊胜。我们也如法炮制,我们没有道心,我们心是杂乱的,不是专一的,甚至於在做的时候还有妄念夹杂,把你的功夫全破坏了。我们在年轻初学佛的时候对这桩事情有怀疑,我向李老...(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三七卷)  2007/9/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837》)


净公上人讲修身集第二二卷





...立刻就看到,他不需要去入定,功夫纯了。那就是阿罗汉只放下执著,分别没有放下,所以他必须要入定,要摄心,就是前面讲的「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这入定就是制心一处,他才能够突破空间维次,才能够看到地狱。他心不能控制在一处,他心是散乱的,这个境界不能现前。所以法身菩萨,那不一样,实在讲,比阿罗汉高的,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他们已经不需要出定入定,「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这里还讲有出有入。
  所以动寂不二之寂,是我们这个经上所讲的寂,法身菩萨的境界。寂跟用,有寂有用,寂用不二,这是菩萨;有寂没有用是阿罗汉,他必须出定才能起作用,不出定他不起作用。菩萨不出定也起作用,出不出他都起作用。凡夫有用无寂,眼耳鼻舌身有用,眼能见,耳能听,有用,但是心是散乱的,心意不能集中,这是凡夫。
  我们再讲一个很粗显的例子,用儒家来讲,这个境界还不到阿罗汉,但是什么?我们凡夫学得很受用,为什么?是我们自己现前的境界。换句话说,我们应该可以做到。这个境界修成了,在佛法里面讲,我们净土宗讲「功夫成片」,这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与寂用有少分的相应。《大学》里面讲的「三纲八目」,特别是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儒家讲的。寂相当於什么?相当於诚意,这是少分的寂。
  曾国藩先生在他读书笔记,给诚下了个定义。这个定义下得很好,曾先生肯定读过佛经,他讲跟佛经意思是一样的,什么叫诚?「一念不生谓之诚」。那一念不生,就是不起心、不动念。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哪来的分别执著,这是诚。所以儒家讲功夫,讲「主敬存诚」,敬是尊敬,一切恭敬,毋不敬。外面是敬,里面是诚,所以不诚,那个外面的敬是假的、是虚伪的,不是真的。必须里面有诚意,表现在外面,那是真的恭敬,能感人。所以八目的核心是「诚意」,诚意是性德。
  可是现在我们的诚意没有了,怎么恢复法?儒家讲的方法,跟佛讲的方法也是不谋而合,他讲格物致知。格物是什么?格物是放下烦恼,致知是放下所知障,意思相同。只是他们没有能够把分别执著放下,所以这是世间圣人。世间圣人的修养跟佛法很接近。由这里你就晓得,格物是第一个先决的条件,要从这下手。物是什么?物是欲望,物欲,格是格除,用佛法来讲,就是放下,所有一切的欲望都要放下,这东西是烦恼,你要放下。你放下物欲,你心就清净,清净心生智慧。
  智慧没有离开分别,就变成所知障。但是他要是没有烦恼障...(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四二卷)  2007/9/3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842》)


...们至少要看距离我们最近的是清朝的《龙藏》,民国年间也有修藏经的,我们就要注意,《龙藏》是最后的标准,有严格的标准。这是真正有解有行的大德教给我们辨别邪正、辨别真伪的方法。
  自己没有开悟,必须要守规矩,你才不至於走错路,走错路就堕落了。尤其是基础,世俗里面所谓的基本功,这非常重要。佛法里面的基本功就是《十善业道经》,是以这个为主。与十善业道有关系的,里面很多教诲是相似的,那就很多了,大小乘经里面统统都有,十善是个总纲领、总原则,所以学十善不是那么简单。我们现在如果在大小乘经典里面去搜集,很麻烦,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於是乎祖师大德们,他们为了方便起见,就不用这些,用儒、用道来代替。儒的东西也不少,但是比经典的分量那少太多了,古人为了教初学,为了帮助社会移风易俗,所以在经论里面重要的教诲,把它节录出来,编成小册子,那就方便太多。
  我们看到编得很好的,简单扼要,很完善的,这从前老师介绍给我们,陈弘谋的《五种遗规》。陈弘谋先生他做过两广总督,干隆时候的人,编得好!这部东西确实能够做我们出家人修学戒律的基础。早年我们在台中亲近李老师,李老师就把这部书给了我们这些学生,让我们学生用这个做修身课本。毕竟分量还是太大,那要开一门课程才行,像大学里头开个学系,专修。对一般人我们现在用《弟子规》。《弟子规》可以说是《五种遗规》里面的纲要、纲目,它的展开那就是《五种遗规》。现在我们是选最简单的、最扼要的来修学,道家的,我们选的是《太上感应篇》,有这个基础,你再学十善业道就有了根,十善业道学了才能得受用。如果没有前面的根,十善业道你怎么样学,都是属於佛学,不是学佛。所以根比什么都重要,有根才真正成就福德;没有根,连世间,此地讲的微小的福德,你都得不到,这不能够不懂。
  要学佛必须要以功德做基础,积功累德。福德都没有,哪来的功德?功德什么意思?我们在讲席里面讲的次数太多!我们用戒定慧来做比喻大家就懂。持戒有功,禅定是德,因戒得定;如果持戒持得再好,你心不清净,那个戒就是福德,不是功德,没有功德,持戒有福,没有功。持戒有功是什么?你心一定清净,清净心就是定。修定有功,智慧就开了。所以修定智慧开了,那是功德;如果修定不开智慧,修定是属於福德。福德、功德差别在此地。在形式上是相差不多的,很难区别,但从果上来看清清楚楚,你是不是真的得到了。
  发四弘誓愿具足功德,这是菩萨行,这是我...(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五四卷)  2007/10/2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854》)


...了就是没有先后,这是事实真相。如果你再能把分别去掉,这个空间突破就更大,到不起心、不动念,整个宇宙的空间时间都没有了。那佛说的,这种境界你自己证得就相信了,怎么样证得?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就是,所以是不思议境界。我们从很多科学跟佛法合起来看,能得到讯息,能够体会到,能够深信不疑。
  学佛最重要的修什么?修清净心、修平等心。必须从内心深处把对立的念头放弃,这放弃就是放下。别人跟我对立,我不跟他对立,不是求外面境界,是求自己,自己只要不跟对方对立,对方也就对立不起来。对立是相对的,一边没有,那边就不能成立,所以佛法叫内学,用内功,道理在此地。对立没有了,矛盾就没有了,矛盾没有了,冲突就没有了。这是我们这么多年来,在这些国际友人当中解释如何化解冲突,这是基本的道理,真有效。所以这里面确实有非常高深的,我常常讲,伦理、道德、因果、科学、哲学都讲到最高峰,都讲到究竟圆满。这部经还很长,九十九卷,我们大概学到应该是有八分之一的样子,后面还有八分之七,还很长。学到这个地方很多同学兴趣都提起来了,都能够生欢喜心,都能够体会到一些。应用在自己日常生活当中,你的生活美满了,生活幸福了,叫学以致用。能帮助你修身,能帮助你改造命运,能帮助你家庭幸福,能帮助你事业圆满,它是真的学问,它不是学了没用的。
  我们现在看这两种鼓,毒鼓。经教就是办学,要从小学办起。对整个世界一般大众来说要讲人乘,人乘里面特别要重视伦理,伦理是人与人的关系,道德是不同关系里面应该遵守的原理原则,要守这个关系。道,这个关系从哪里来的?关系是从大自然的法则,是从这里来的。不可以违背大自然,一定要随顺自然,自然是道,随顺是德。随顺大自然,我们才能得到幸福美满;如果不懂得这个道理,破坏大自然,破坏地球生态平衡,麻烦就来了,天灾人祸都来了,道德的原理是从这生的。
  因果,这是真理,只要你一念不觉,这个因果就产生了。什么时候叫没有因果?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之后,那就真的因与果都没有了。所以你只一念的我,简单的讲,你只要有「我」这个念头,就有因果。你什么时候能做到无我?其实无我还是有因果,那个无我的境界不一样,要达到登峰造极因果才没有,所以叫万法皆空,因果也不例外。对菩萨来讲有因果,只有对佛讲没有。但是佛要是应化在十法界有因果,他的应化身有因果,他的法身没有。这就是大乘教里常讲「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善因一定有善果,恶因一定...(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七四卷)  2007/11/1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874》)


...切麻烦,是人跟人不能相处。人跟人不能相处,不能怪别人,怪自己,这是圣贤之道。
  舜王给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我们在历史上读舜的故事,舜小时候生活那种艰难,母亲死了,父亲娶一个继母,继母也生一个弟弟,父亲听继母的话喜欢弟弟。这一家四个人,三个人是一条心,他的父亲、继母、他的弟弟,都想把他害死,置他於死地。邻居看到这个样子,没有不骂他父母的,打抱不平。他跟邻居说,你们不能误会我的父母,不可以这样批评他,他们没错,你们冤枉他,是我做儿子的做不好。邻居都受感动,真正是孝子,天天想自己哪一点不好,天天改过,天天自新。三年,把他这家里三个人感动了。没有一念怨恨心,没有一个念头是父母、兄弟不对,全是自己错,全是自己天天在改,不断的在改,所以感化了一家。一家和,这一个村、一个镇就和,邻里乡党没有一个不赞叹的,感化了一方。当时的国王是尧王,尧王听到这桩事情欢喜,世间还有这么一个好人,是真的是假的?把两个女儿嫁给他,看他是不是真的。尧王有九个儿子,九个儿子跟他做朋友,看他在外面待人是不是真的,女儿看他在家里面是不是真的。果然是真的,尧才请他出来协助政务,帮助他处理国家大事,最后把王位传给他,让给他。他能修身,他能治家,他能治国,他能平天下。
  如果我们家都不能够治,在一个小团体里,这小团体里头都有分裂,家都不能治,你赶快想到修身,你的身有毛病。身要是修不好,毛病在哪里?你的心不正,你的意不诚。心为什么不正,意为什么不诚?你的烦恼习气没放下,这讲格物致知。格物是什么?放下烦恼习气,物就是欲望,物欲,格是革除,你要把欲望放下。老子讲得好,「无欲则刚」,你有欲望,这首先就障碍了,什么都不成功。所以要从格物致知下手,格物是放下,致知就是看破,跟佛法讲的没有两样,用佛法来解释《大学》的三纲八目很容易。所以统统都要放下自己的欲望,放下自己的贪瞋痴慢,这个东西是无始无明烦恼,俱生烦恼,生生世世带来的坏习气。学圣贤之道,头一个就是教我们把这个放下,把这个淡化,你才能看清楚、才能看明白。看个人的一生,看家庭的前途,看社会、看国家、看世界,你就会看得清楚。如果你有欲望,欲望障碍了你的慧眼,你就迷惑、就糊涂了。糊涂人怎么能办得成功事业?创业的时候很精明,成功的时候变糊涂了,在历史上看到太多了。为什么?到有一点小小成功,名闻利养都现前,这是大风大浪,你能扛得住吗?你有能力能抵挡得了吗?抵挡不住的时候你就退转了;换句话说,你贪瞋痴慢那些习气又出来了。这就是众生难度,一个众生要真成就绝不是偶然的,无量劫的薰陶,哪是一生一世成就的,没这个...(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一三卷)  2008/2/10  华严讲堂  档名:12-17-1913》)


...年,四十年,现在五十多年了,五十七年了,把俗谛也能变成真谛了,这是真的。到一定的境界,真俗不二,没有真俗,那就圆融,那才入华严境界。所以与诸佛菩萨同一体性,与一切众生同一个体性,众生跟佛是一不是二。佛才给我们讲「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一七卷)  2008/2/14  华严讲堂  档名:12-17-1917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
  我们在文有十同,第七段「所事佛同」,读了前面东南西北四尊佛,殊特月佛,第二尊佛的德号无尽月佛,不动月佛,清凉大师在《疏》里面提出「发十大心,不可穷尽」,所以我们将《华严》十发心,也是十净愿,提出来我们共同来学习。十发心前面的六条,这两天所学习的是发度众生的心,跟四弘誓愿义趣相同,「众生无边誓愿度」,发心度生。要度众生必须得先度自己,所以后面许多开示都是教我们度自己。第二尊佛无尽月佛教我们「发心行善」,这是度自己。行善的结果,「具行众善,净诸世界」,跟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诲完全相同。你看中国千万年来老祖宗的教诲,教我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这都是行善。所以行善,一定要记住行善的根在哪里,根在格物,物是物欲,就是欲望,要把这个东西格除。对世俗名利的欲望,世间所说的五欲七情的欲望、佛法里面所讲的贪瞋痴慢的欲望,这个东西得先放下。放下,智慧慢慢就透出来,叫致知。智慧是自己本性里本来有的,就是这个物欲障碍住了。这是佛法里面的断烦恼。断烦恼之后,智慧开了,才能学法门,学法门不难,一接触就通达明了,没有障碍。所以烦恼断了,放下烦恼,这是德行;智慧透出来,这是学问。这还不够,还要不断向上提升,提升到最高的果位佛陀,「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才能净诸世界,普度众生。十愿里面不说普度,说成熟众生,这两个字好,成熟是什么?一定要帮助众生成佛,度是帮助他提升,未必到成佛的这个阶段,所以成熟是帮助众生成佛。
  首先自己要成佛,自己是具行众善,在佛法里面具体而言就是十善业道。所以十善业道重要!十善业道的圆满就是佛法的圆满,这要知道。我在早年跟章嘉大师,我求他老人家赐给我一张墨宝,他老人家写了三个字给我,「唵阿吽」,用藏文写的,我非常的珍惜。他给我的时候讲解给我听,这三个字就是十善业道,唵是身业,身业清净,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阿是口业,不...(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一七卷)  2008/2/14  华严讲堂  档名:12-17-1917》)


...,不会说话常常善意人家听了变成恶意,你说这个冤不冤枉!跟人结了冤仇,自己还不知道什么原因结的,什么时候结的,自己不知道,这种情形太多了。所以古人教人,民间都不例外,这在中国是世代相传,教人一个大原则,「多说不如少说,少说不如无说」,这个正确。我们看到许多有成就的这些人,跟大众接触观察人的时候,他对於言语多的人他会很小心谨慎,言语少的人他很尊重。这个人话不多,话不多就很容易体会到他心清净,他定,话多了浮躁,心浮气躁,他心不定。在事业上做大官的人,现在企业做董事长、总经理的人,他用人从这些地方观察,言语少的人,言语简单的人,所说出来没有一句废话的人,他会重用他,这个人有定、有慧。心浮气躁的,只能叫他跑跑腿,不能担当重任,你要叫他担当重任,一定会把事情办坏,纵有才华都不行,都不可以重用。为什么?心浮气躁容易得罪人,容易跟人结怨。你公司要跟人结怨,人家目标对著你,想尽方法破坏你、整你,这个麻烦大了!所以戒定慧三学从佛教传到中国来,在没到中国之前中国人已经注重戒定慧了,没有讲得这么清楚、讲得这么明白,所以佛法来之后,这是一拍即合。
  你看儒家讲的有没有戒定慧?格物、致知是戒,诚意、正心是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是慧。《大学》里有一句是「知止而后有定」,你看看定从哪来的?是知止,用个最简单的话来说,叫知足,不知足心怎么能定下来?知足就定了,你才能过到真正的人生,幸福美满的人生。幸福美满的人生决定不是做大官、发大财,不是的。做大官、发大财一辈子苦死了,我们见得很多,不快乐,贵而不乐,富而不乐,一天到晚是提心吊胆,那个生活很苦。所以知足,我一天三餐饭吃得饱,衣服穿得暖,有个小房子住得很快乐,行了,可以遮蔽风雨。身心都没有事是最幸福的人,心里面没有妄念、没有杂念,身也没有事,这是大福报,世间第一等福报的。这种人多半去修道,多半是做学问,他把世缘都排除了,所以他心是定的,他学道很容易成就。事情烦杂在世间来讲那是苦命人。我们冷静来观察,这世间有几个是真正有福的人?其实个个人都有福,只是他不知道,他不肯放下,哪一个明白,放下了,这个人福报现前了。
  释迦牟尼佛觉悟了,真的年轻,十九岁就觉悟了,彻底放下。我们在史传上面看到,安世高觉悟了。安世高还做了半年的皇帝,觉悟之后把王位让给他的叔叔,他出家了,成为一代高僧。缘在中国,汉朝时候到中国来弘法利生。所以早期译经安世高翻得最好,《...(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一七卷)  2008/2/14  华严讲堂  档名:12-17-1917》)


...惠能大师的示现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有智慧,世出世间无论什么问题,你向他请教,他都给你解答,决定没有错误,这是智慧解决问题。释迦牟尼佛虽然学了十二年,十九岁出去参学到三十岁,十二年学了不少,最后怎么样?最后在菩提树下统统放下,这大彻大悟。他如果十二年所学的不肯放下,全变成所知障,那就是什么?全是知识,不开智慧;放下,智慧开了。由此可知,真智慧现前与学跟不学没关系,与什么有关系?与看破放下有关系。看破里头最重要的,空有不二,性相一如,理事不二,因果一如,这个高,它真管用。
  人生在世最难得的、最可贵的,要在这一生当中把宇宙人生的真相搞清楚、搞明白,那就没有白来了。真正明白之后他用上了,用在哪里?用在日常生活当中,用在工作里头,用在处事待人接物。那叫什么?那叫圣人,那叫菩萨,在佛门里叫菩萨,在我们世间法叫圣人,孔子是圣人,孟子是圣人。孔孟所修的,就是现在大家看到四书里的《大学》、《中庸》,《大学》是方法,《中庸》是理论。我们讲中观,《大学》是什么?用中,它的原理原则跟佛法讲的是很相似,几乎没有两样,从哪里开始?从把烦恼放下开始。你看《大学》在方法里面,头一个就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下手处叫格物。物是什么?物是欲望,物欲,那是烦恼。欲望愈多,烦恼愈多。所以做学问要清心寡欲,欲望少了心就清净,欲望太多心不清净。释迦牟尼佛给我们的示现,过最简单的生活,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三衣一钵,什么都没有,所以他什么烦恼都没有,把欲望降到最低的限度,他得自在!实在讲,他早就入不二法门,根本就没有妄想分别执著,他可以过荣华富贵的生活,他没有执著,荣华富贵跟他这个三衣一钵不二,他为什么不选择荣华富贵,去选择托钵?没有别的意思,真正的意思就是用这种示现劝别人要放下,放下你才真正得到究竟圆满。
  好像经典里头有这么一段故事,我记得不太清楚,佛当年在世的时候,佛不是讲诸佛的报土吗?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有实报庄严土,毗卢遮那佛有实报庄严土。有人问:世尊,你的实报庄严土在哪里?佛当时真的示现,他盘腿坐在那里,他把腿放下来,放下一条腿,把脚指按在地上,整个这个环境变了,金色的世界,树木花草都是七宝,使人家看到非常惊讶,佛示现的这是他的实报土,给你看一看。那我们想,这可不可能?可能,太可能了,为什么?境随心转。这理论上讲得通,确实能示现给你看。由此可知,佛当年在世一切示现,...(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三一卷)  2008/3/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1931》)


...戒二十四门威仪,《弟子规》里面戒条少、威仪多,里面所有都是规矩!人与人在一起生活,人与人交往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都有个标准。威仪住持有则,规则,不能乱!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可是现在问题是家没有了,现在没有家,这是我们讲到中国传统的家,所以现在很不好讲,很难懂。这次也是偶然,我们从杭州回来自己开车,听说婺源这个地方离黄山很近,我们就拐过去看一看。是很近,但是高速公路还没通,听说今年九、十月就通车了。走小路,山上小路转进去,那条路虽然不长,开车速度顶多只能四十公里,所以开三个小时,将来高速公路通了大概四十分钟。我在那里看到中国传统的家,我非常欢喜!家虽然没落,它那个样子还在,一个村庄就是一家人,五代同堂,那是家,没有分家的。诸位晓得,五代同堂少都有七、八十人,多的有一、两百人,那叫家。所以中国人讲齐家治国,能齐家他就有能力治国。你说家里面一、两百个人生活在一起,能和睦相处,这是大学问,这不是简单事情。老老少少,这有规矩,所以有家道、有家规、有家法,那是个社会生活、团体生活。现在没有了,就是小家庭,夫妻两个带两个孩子,不成家,不是家了。
  所以你讲中国古代东西,「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你看到那个家你才晓得,他从小要学这套东西。他不学这套东西,他那个家就不和,家和万事兴!所以从前的人活在这个世间,他有价值观、他有意义,为什么活在世间?为我的家。家是他的精神生活的依托,是他一生无论从事於哪一种行业工作,家是他的保障,他的家人支持他、鼓励他。他一生的努力为什么?也为家,光宗耀祖,光大门楣。你到他们那一家看到什么叫门楣,你就看到门楣是祠堂大门上的匾额,都是赞颂他的功德。他对於国家民族、对社会有贡献,国家给予的奖励,社会赞扬他的功德,家族的光荣!现在没有家,不知道活在这个世间为什么。所以我们看到就是老人自杀的很多,养老院;现在连学校,这是不应该的事情,大学、中学、小学都有自杀。你要追究这什么原因?家没有了。如果有家,绝对不会有这个事情,为什么?他爱他的家,他要为他的家争光荣。所以这是起心动念、言行举止都要做社会的好榜样,在过去在家的时候,在一家里头的好榜样。如果是个不好的样子,家人都要学你的话,你家马上就败掉,这是大事不是小事。
  第三条「柔和质直摄生德」,摄是摄受,生是众生,这就说给众生的教化,跟别人往来要怎样?外表要柔和,心要正直,没有委曲,也没有伤害别...(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三九卷)  2008/4/8  华严讲堂  档名:12-17-1939》)


...上,那里有个家族,我们叫宛家围子,那是一个大家庭,现在没有了。家没有了,家没有了社会就会乱,从前家齐、国治,社会安定,不会动乱。所以家是中国文化的根,是中国文化五千年长治久安的基础,这个东西没有了,社会就动乱,就不能够避免。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四一卷)  2008/4/10  华严讲堂  档名:12-17-194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须弥顶上偈赞品第十四」,第三段偈赞分,第二小段南方一切慧菩萨。偈颂我们从第五首、第六首这两首看起,继续来学习,我们将偈子念一遍:
  【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若知一切法。体性皆如是。斯人则不为。烦恼所染著。】
  这两首偈八句颂文,我们用了很长的时间来学习,因为对我们的修学、修行太重要了。修行从哪里下手、从哪里学起?这四首偈跟我们讲得很清楚、很明白。我们真正理解了,依教奉行,修行没有不如法的,修行没有一个不成功的。前面我们也提到,中国传统的教学,老祖宗教我们跟佛所教的非常相似,老祖宗教给我们修行从格物致知下手。修行是佛家语,在中国古时候,他虽然不说修行,他说修身,跟修行意思是一样的。早年我在初入小学的时候,那时候学校还有一门功课叫「修身」,以后就改作「公民」,抗战末期的时候就改为「社会」。这个科目常常在改,总不如「修身」好。但是修行的意思更广,行是行为,行为有心的行为,心理行为就是思想,思想是属於行为,有善念、有恶念,言语是行为,身体的一切造作是行为,行为不正把它修正过来叫做修行。邪正当然有个标准,在中国总的来说,终极的标准就是伦理道德。伦理是道,五伦是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这是道,这是自然的结合。父子有亲、君臣有义,这个亲跟义就是德,随顺道就称之为德。父子的亲爱是天性,不是哪个人创造,哪个人发明,哪个人制订的,不是。君臣有义,这个义也是自然的,我们现在讲领导与被领导。义是什么?义简单讲就是如理如法,我们中国人讲合情合理合法,这就叫义。换句话说,德就是道的落实,道落实在父子就是亲爱,落实在领导与被领导叫道义,朋友有信。以后说得更详细、更明确的标准,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后贤又加了一句,仁爱和平。所以这十二个字,是中国几千年祖宗对后人的教诲,我们的起心动念如不如法,就是这十二个里头,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你起心动念与这个相不相应,相应,善的,不相应,恶的。这就是修行的标准,我们没有做到,应当要做到,如果有违犯,一定要把它改掉,这叫修行,这叫做修身。
  可是我们看到大乘佛法,原来...(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四一卷)  2008/4/10  华严讲堂  档名:12-17-1941》)


净公上人讲修身集第二三卷





...「社会」。这个科目常常在改,总不如「修身」好。但是修行的意思更广,行是行为,行为有心的行为,心理行为就是思想,思想是属於行为,有善念、有恶念,言语是行为,身体的一切造作是行为,行为不正把它修正过来叫做修行。邪正当然有个标准,在中国总的来说,终极的标准就是伦理道德。伦理是道,五伦是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这是道,这是自然的结合。父子有亲、君臣有义,这个亲跟义就是德,随顺道就称之为德。父子的亲爱是天性,不是哪个人创造,哪个人发明,哪个人制订的,不是。君臣有义,这个义也是自然的,我们现在讲领导与被领导。义是什么?义简单讲就是如理如法,我们中国人讲合情合理合法,这就叫义。换句话说,德就是道的落实,道落实在父子就是亲爱,落实在领导与被领导叫道义,朋友有信。以后说得更详细、更明确的标准,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后贤又加了一句,仁爱和平。所以这十二个字,是中国几千年祖宗对后人的教诲,我们的起心动念如不如法,就是这十二个里头,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你起心动念与这个相不相应,相应,善的,不相应,恶的。这就是修行的标准,我们没有做到,应当要做到,如果有违犯,一定要把它改掉,这叫修行,这叫做修身。
  可是我们看到大乘佛法,原来他们在格物致知前面还有四个科目,我们通过学习晓得比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更要殊胜、更要精密,他是从自性开头。中国人也讲到了,我们老祖宗讲「人之初,性本善」,本性本善是老祖宗说的,孔夫子述而不作,他是祖述列祖列宗的教诲。佛是从人性本善讲起,肯定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众生无论是智慧、德能、相好都是圆满的,一丝毫没有欠缺,是我们应当要尊敬的。可是现在他迷失了自性,自性不当家,不能做主,当家做主的是习性,习性就不善,习性就是习惯成自然。我们讲烦恼习气,自私自利,本性里头没有,习性有,本性没有;名闻利养,本性里头没有,习性里头有;贪瞋痴慢,本性里没有,习性有。所以,习性当家做主那就作恶作善,作善在六道里头生三善道,作恶那就三恶道。善恶的标准要拿捏得很准确,这是学问。教学教什么?就是教这个东西,你对於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个分寸捏得很准确。你能够远离一切恶,修一切善,你就会不断的把自己灵性向上提升,提升到君子,提升到贤人,提升到圣人。佛法也是如此,提升到阿罗汉,提升到菩萨,提升到佛陀。所以,教育终极的目标是教我们回归自性。可是你要记住,回归自性必须要放弃习性,带著习...(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四一卷)  2008/4/10  华严讲堂  档名:12-17-1941》)


...待人接物,我们称他为儒学;如果有笃行,我们称他为学儒,真管用。这五个次第,前面四个没有,没有念过书的人、不识字的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他都没有,但是他能行。他能够把五伦、五常他懂得,八德他懂得,他能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这个人是学儒,虽不认识字,他是真的学儒,他得到儒学的受用。中国社会五千年将这套方法应用得非常灵活,所以社会安定,国家长治久安,道理在此地。古时候学校少,私塾也只有富贵人家、有钱的人家才能办得起。我们家乡这个地区是个文化的重镇,我小时候乡村里面都有私塾,私塾所在多半利用祠堂。我小时候上私塾是宛氏宗祠,在顺港,现在祠堂没有了。所以我们农村里面小朋友念书的多,但是所念的,诸位要晓得,没有达到真正讲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没有,前面四个没有,著重在笃行。教你懂得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友爱兄弟、和睦邻居,教这些,城隍庙阎王殿教因果报应,我们从五、六岁就接受这些教育,印象非常深刻。所以一生没有受到不好习气的染污,原因在哪里?那个根扎得深。但是现在没有了,我很清楚,大概我在八、九岁的时候,乡村这个学校私塾就没有了,改成短期学校,两年制的短期学校,短期小学。那时候,刚刚改的时候还有「修身」,可是好像不到一年,我记得很清楚,我离开家乡的时候我十岁,那时候「修身」就没有了,就改成「公民」。我到福建念书的时候,二、三年级那时候有「公民」,好像我念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公民」就改成「社会」;换句话说,对於传统伦理道德的教育就愈来愈远,以后就没有了。今天社会的动乱,年轻人不懂得孝顺父母,不懂得尊重长辈,其来有自,不是没有原因的,不教了。我们得了一点好处,就是在七岁之前有这么一点根,就一生得这个好处。
  这种教育疏忽了,放弃之后,我们整个社会损失太大了,今天影响到整个世界的动乱不安,原因就在此地。没有伦理道德,人起心动念都是为自私自利,起心动念都是损人利己,你说这个多可怕。现在损人利己这个理念是充满整个社会,人真是走到了末路,死路一条。对人没有信心,对什么都没有信心,你到市面上买菜都没有信心。菜是农药培植出来的,化肥、农药吃了会生病;饮水,水里头染污,不干净;生病,医药,药是假的,没有真的,你说多可怕。平常应酬里面有烟、有酒,这次我在杭州听到很多人在谈假烟很多。一条烟里头十小包,里面两包是真的,八包是假的;酒里面是掺杂酒精、掺杂水。换句话说,没有一样是好东西,你每天所接触到的,所吃的、所喝的,都是致癌的因素。真的应了《无量寿经》上的一句话,「饮苦食...(净公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九四一卷)  2008/4/10  华严讲堂  档名:12-17-1941》)


...者见」,就是念头都没有,前面是不著相,后头念头都没有,他真的生如来家。善解佛德,佛的功德他理解。为什么加个善?善里头就是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这是善。如果有起心动念、分别执著,这就是解,没有善。解我们现在来讲是佛学,解上加个善,那是学佛,这些地方我们都能够区别。善是什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分别执著。
  这十首偈,「此颂意」,这十首偈的大意,「显於三世中心得平等,了知自心,穷法空故」。这地方这几句话说明功德慧菩萨的报告,这里面全部的大意内容。显於三世中,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心得平等。前面我们也特别提出佛心是平等心,有平才有和,平是因,和是果。为什么不和?不平。中国人这样,印度也是这样,佛说法,先把果说在前面,后说因,果容易懂,所以称和平。日本人翻译的它就颠倒了,日本人不讲和平,他讲平和,你听日本人讲平和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的和平。他讲的也有道理,为什么?先讲因,后讲果,平等对待,后面才有和睦相处,没有平等对待,要想做到和睦相处是不可能的事情。
  中国自古以来,讲到世界和平,现在所说的和谐世界,前面多少功夫!《大学》里面告诉我们,你看前面所做的功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然后才天下太平,天下平。天下人都得到平等,和谐世界就现前。平是真心,平是佛心,我们要细心在这地方体会。要想自己真正做到心的平等,你看前面,这是佛在总纲领上讲,是要把妄想分别执著去掉,平等心就现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弘憶佛教論壇

 

繁體字 簡體字

釋大寬法師 | Facebook 祝福您 福慧增長,如意吉祥。

 | 玄奘寺 | 德林念佛寺 | 臨濟護國禪寺 | ChatGPT | 傳燈法師 | 傳燈長老 | 傳燈法師 FB | Instagram IG | 天寧寺 | 三壇大戒 | 佛教 Buddhism | 臨濟寺 |

| 中國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 | Ptt 批踢踢 | 免責聲明書 | 2025三壇大戒 | 道元法師 | 佛教文物購物網 | 多媒體下載 | 佛教書店書局 | 竹林禪寺 | Buddhism wiki |

| 三壇大戒2026 | 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三壇大戒2025 | 佛教經典功德會 | 大藏經 | 佛學辭典 | 電子書免費下載 | 佛陀紀念館 | 佛光山 | Youtube網站 | 佛教音樂 | 佛教經典 |

| 牟尼精舍學佛網 | 佛教線上圖書館 | 佛法入門 | 佛學資料 Books | 中國佛教網圖書館 | 兒童佛學班 | 佛網 | 新浪網Sina | Yahoo! | Google | 百度 | Bing | Alexa網站排名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 佛教維基百科全書wiki | 十大新聞 | 慈悲喜捨小站 | 佛經 | 梵文咒輪 | 摩尼 | 佛教 wiki | 佛教圖書館 | 佛教論壇 | 佛教 | 佛教經典梵文 | 佛像觀音圖片集 |

 

台灣佛教論壇推薦排名

台灣佛教論壇排名推薦

精靈寶可夢 Pokemon Go

手機遊戲 mobile game

弘憶佛教論壇

弘憶佛教論壇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弘憶佛教論壇 Pixnet Net

基礎佛學資料

佛學教室。佛法入門

佛教戒律學綱要

心得分享討論版

感人文章。故事書籍

淨業與念佛

禪宗 Zen。生活禪

密宗金剛乘

佛教寺廟。活動看板

佛法與生活

佛教音樂。佛曲mp3

免費結緣訊息

佛教釋大寬法師佛學問答

咒語教學。佛經介紹

中國佛教會BAROC

線上翻譯網站 Online translation website

台灣論壇 Taiwan Forum

中國大陸佛教論壇

沉香論壇 Agarwood

電子書免費下載

維基百科知識專家

弘憶兒童佛學班

電影。電視 Movie TV

世界新聞。生活資訊

健康。遊戲。熱門

Mobile 手機王。電腦 App

Ptt bbs web 批踢踢

免費廣告 Free Advertising

求職網站。招職招聘Jobs

摩尼網bbs網路社區。留言板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t Association

中國佛教協會

中國佛教協會 Facebook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中國佛教協會 Pixnet Net

中国佛教协会

中国佛教会

地藏论坛 www.bskk.com 

地藏缘论坛 www.folou.com

中国佛教史

佛教音乐 Music

佛教故事 Stories

佛教歌曲 Song

佛教文物 Relics

佛教活动 Activities

佛教电视台 TV 

佛教导航 

佛教新闻 News

佛教维基百科 Wiki

佛教网站搜寻 

佛教线上图书馆

佛学知识 

佛教七宝

佛教历史文化

世界佛教论坛

佛教正法中心

中国佛教如来宗派 

佛教大藏经 Cbeta

佛网留言板

 

| 求職 | 新聞 | 電視 | 影音 | 字典 | 拍賣 | MP3 |  健康 | 知識 | 雜誌 | 生活 | 下載 | 網路書店 | 佛光山 | 佛陀紀念館 | 佛教如來宗 |

| 楞嚴經 | 金剛經 | 大悲咒 | 楞嚴咒 | 法師 | 佛教經典數位圖書 | 陀羅尼 | 佛教線上 | 佛教維基 | 網路書店

| Google Adwords | 佛教七寶 | 佛教歌曲 | 佛教四大名山 | 禪宗 | 禪定 | 標點符號 |

| 六字大明咒 | 熱門 app | 唵嘛呢叭咪吽 | 歌曲下載 | buddha buddha | 下載mp3歌曲 | 下載mv | 下载的音乐

| 熱門關鍵字 | 熱門電影 | 下載音樂網 | 音樂下載免費 | 露天拍賣 | 拍賣網

| 中央氣象局 | 地震 | 12000 | 波羅蜜 | 海濤法師 | 台灣論壇 | 教育部字典 | 英文翻譯中文 | 國語字典 | 藏傳佛教

 | mp3下載 | 惜物網 |  | 林志炫 | 大愛電視台 |  | 教育部字典國語辭典

| 馮馮 | 抽籤程式 | ppar |  | 大悲咒下載 | 英翻中 | txt電子書下載 | 中翻英 | 佛教論壇

| 竹林寺 | android mp3 | 聲音沙啞 | 下課鐘聲 | 禪修 | youtube下載 | 地藏論壇 | 地藏緣論壇

| 中国佛教协会 | 母親節 | 藥師經 | 佛教電視台 | 購物拍賣

| wiki en | 威力彩 | 黃金價格 | 黃金 | 六祖壇經 | 蕭平實 | 周杰倫 | 熱門 | QQ空间 | 台電 | 停電 | 指考 | china.buddha00@gmail.com

| 新浪微博 | 騰訊微博 | 統一發票 | 高鐵 | Claude Debussy | iPhone 6 | iPad | 停班停課 | 颱風假 | 台北市政府 | 行政院 | 中元節

| App 推薦 | 電視頻道 | TV線上看 | 佛教釋大寬法師 |  | Buddha Facebook

| 施食儀軌 | 奧運 | 線上鬧鐘 | 摩尼網

| 金色蓮花 | 服貿協議 | 電視連續劇 | 佛教如來 | 釋大寬 咒輪 | 佛學資料 | 達賴喇嘛 | 佛學多媒體 | 佛學數位圖書館 | 萬年曆

 | 潮音禪寺 | 黃色小鴨 | 比特幣 | 海雲繼夢 | 大華嚴寺 | 佛教維基wiki | 導覽手冊 | 悟禪法師 | 釋大慈法師 | 咒輪貼紙

| 生命加油讚 | WeChat 微信 | Line貼圖 | 短網址 | 蓮池庵 | 光明禪寺 | 生命的意義 | 密勒日巴傳DVD | 2016總統大選 | 廣欽老和尚 | 明若曉溪

| 生命靈數 | 明曉溪 | 生命教育 | 海濤法師爭議 | 慧律法師mp3 | 水陸法會 | 百年虛雲 | 佛舞 | 準提咒 | 柯文哲

| 藥師佛 | 華嚴聖因精舍 | 釋大寬 施食 | 覓菩提 | 傳悔法師 | 陳喬恩wiki | 華嚴經 | FLV | 優酷youku

| 療痔病經 | 健康長壽秘密法 | 佛曲 | 最心新聞 | 梵網經 | 時事新聞 | ptt wiki | 守成 | 學佛入門 | BBC | 學佛群疑

| 學佛心得 | 佛教書信 | Apple Wiki | 台鐵 | 最新新聞 | 教師節 | 護身符 | 作七 | 做頭七 | 悟禪法音 | 佛教如來宗wiki

| Amazon亞馬遜 | apk | Agoda旅遊飯店住宿 | 台灣十大論壇 | 十大熱門論壇 | 十方論壇 | 橙劑 | 淨心長老 | 釋海濤法師 | 佛陀 FB | 佛教音樂網Mp3

| 網路書店 | 網路書局 | Pixnet 痞客邦 | 咒輪&佛經 | 亞馬遜論壇wiki

| 搜尋引擎 | mp3音樂下載 | 影片電影 | 網購網站

| 台灣佛教論壇 | 台灣佛教網路論壇 | 心經 | 八十八佛

| 三壇大戒 | 2019三壇大戒 | 中國佛教會 | 2019日月禪寺三壇大戒

| 全职法师 | 中國佛教會baroc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2019 | 供香咒 | 兒童佛學營 | 世界佛教論壇 | 佛教戒律學綱要 | 三壇大戒 2019 | 維基百科 | 沙彌律儀要略集註

| 牟尼丸 | 縵衣 | 佛教戒律學綱要 pdf | 臨濟護國禪寺 | 釋悟潔法師 | 

GMT+8, 2024-6-1 16:38 , Processed in 0.35086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