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論壇 | Google Yahoo Facebook PTT

 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3561|回復: 1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道前基礎(二)-暇滿-《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10)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2-1-24 21:20:0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后由 乘璦 于 2012-3-30 18:41 编辑


《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10)
日常法師 釋
道前基礎(二)-暇滿
※﹝第二、依已如何修心之次第分二:一、於有暇身勸取心要,二、如何攝取心要之理。﹞

  這分兩部分,先簡單地說一下。修行必須要利用身體,能修行的這個身體叫有暇身。我們得到了應該善巧地利用它去做應該做的事情,而真正應該做的事情就是修心,所以此處分兩部分。通常我們做事情都要用工具,就像要到高雄去,需要交通工具。假定我們要的交通工具是一部車,也花了好大的氣力得到了這部車,那麼得到了以後,不能停在這裡玩這部車,玩了半天人還在原處,高雄卻沒去。這兩點主要的就是告訴我們這個。

※﹝初中分三:一、正明暇滿,二、思其義大,三、思惟難得。初中分二:一、閒暇,二、圓滿。今初﹞

  於有暇身勸取心要分三部分:首先說明暇滿是什麼,然後說明它有很大的意義,而且非常難得到。平常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一個很有力的工具,《論語》上面有兩句話:「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現在修行也是一樣,需要的工具就是暇滿身。

  三界之內都在生死輪迴的大苦當中,沒有一個有情例外,大家都希望離苦得樂,而唯一的辦法是修行。問題是,人人都想離苦得樂,卻人人不知道要修行。現在我們知道要修行了,修行所需要的工具,也就是我們這個暇滿身,因此這裏先說明所謂的暇滿身是什麼樣的內涵。得到了以後,如果好好地修行,的確可以離苦得樂,這就是義大,意義是無比地重大,因此策勵我們努力修行。此外它非常難得,了解了以後,我們就不願意去浪費了。現在看第一個正明暇滿。這裡面又分兩個:第一個叫暇,第二個叫滿。

【如《攝功德寶》云:(由戒斷諸畜趣體,及八無暇常得暇。(謂離八無暇即是其暇,八無暇者如《親友書》云:(執邪倒見、生傍生,餓鬼、地獄、無佛教,及生邊地懱戾車,性為騃啞、長壽天。於隨一中受生已,名為八無暇過患,離此諸過得閒暇,故當策勵斷生死。)】

  首先引《攝功德寶》及《親友書》來說明暇滿。什麼樣的情況下才能得到暇呢?由戒。要持戒才能夠「斷諸畜趣體」,畜趣體就是畜牲以下的惡趣,可見持戒是非常重要的,這是根本。不但離惡趣而且要得到人身,得到人身還要能夠遠離八無暇。「暇」是專門名詞,它的解釋是用反顯的方式來說,離開八無暇就是暇。那什麼是八無暇呢?就是下面這八種,具任何一種就不可能修行,因為沒有時間、沒有機會修行,所以叫無暇。

  第一個執邪倒見。就是說見解上面是顛倒的、偏邪的,如果執持這種見解的話,沒機會修行,這個是人當中才有。現在世間很多人講究科學,科學有它對人類貢獻的那一面,也的確有它的內涵,可是現在很多自認為相信科學的人,往往對於看不見的就不相信,認為沒有前世後世,實際上這是一種斷見。佛法講的因果是貫穿三世的,執著這種邪見的話,就不可能正信緣起性空、業感緣起的必然道理。可是他自己覺得很有道理,所以雖然得到了人身,卻不可能修行佛法。

  下面是傍生、餓鬼、地獄,這是三惡道。還有無佛教,雖然沒有生到惡道,可是沒有佛出世,那也不行。現在叫賢劫,當中有一千尊佛出世,好像有很多,實際上賢劫是非常長遠的時間,一千尊佛是很有限的,所以極大部分的時代是沒有佛出世的。沒有佛出世、沒有佛講的法,我們就不知道佛法,這樣的話也沒有辦法修行。還有生邊地懱戾車,雖然有佛出世,但是佛法要能夠宏揚必須靠四眾弟子,所以有跟佛出家修學的佛弟子及在家擁護的居士,這個地方才有佛法。沒有佛法的地方叫邊地,譬如說佛出世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當時在印度很多弟子跟在佛旁邊,但那時佛法還沒有流傳到漢地,那就是邊地的狀態。現在漢地有佛法不算是邊地了,非洲沒有佛法,所以還是邊地。「懱戾車」是印度話,就是下賤地,生於邊地懱戾車是第六種無暇。

  「性騃啞」就是癡癡呆呆,這種人即使有佛教,也有四眾遊行,可是腦筋遲鈍,也無法學佛,這是第七種。最後是長壽天,生到天當中也不行。生在這八種當中是沒有機會修學佛法的,要離開了這八種無暇的障礙才有機會修行。所以一旦能夠得到的時候,應該努力策勵自己好好利用這個暇身來斷生死,不但為自己還要幫助別人。


【此復若無四眾遊行,是謂邊地。愚啞缺耳,斷支節等名根不具。妄執無有前世後世,業果、三寶,是邪見者。無佛出世名無佛教。四中初二及最後者,不能了解應取應捨,第三不能信解正法。三惡趣者,極難發生修法之心,設少生起,亦因苦逼不能修行。】

  人中的四樣當中,邊地、根缺(譬如眼睛不行、腦筋遲鈍等),還有無佛教,這三種情況下根本不能了解真正應該取捨之事;第三執邪倒見,雖然腦筋清楚也聽得見,可是不能正信佛法。至於地獄、餓鬼、畜生,這是絕不可能修行,就算偶爾生起一點點修法之心,也因為有很大的痛苦逼迫著而無法修行。不要說墮落到地獄或鬼道當中,畜生是重愚癡也不談,就算在人當中,了解了以後也覺得應該修行,可是又有兩種情況:其中煩惱先不談;當你很想去修行時,一下子牙齒痛,一下子頭痛,苦得要命,能不能修行啊?在人當中條件這麼好,稍微有一點痛苦都不行,何況在地獄、餓鬼、畜牲,那種非常強大的苦逼下,還能修行嗎?

【長壽天者,《親友書釋》中說是無想及無色天,《八無暇論》中,亦說常為欲事散亂諸欲界天。】

  最後一個是長壽天。長壽天有兩種:一種是指無色天,另一種說法是色界中的無想天,在無想定當中,壽命是五百大劫。他是在人間修到了無想定,死了以後便生到無想天。剛去的時候腦筋還會動,但一到天上,腦筋就不再動了,一直到滿五百大劫,他腦筋又動了,可是一動就掉下來--死了,生命非常長,可是毫無意思,這是最可惜的。修「定」很不容易,修成了卻白白浪費了五百大劫。五百大劫是非常長遠的時間,我們不妨想想,你迷迷糊糊地睡著了,也許睡一小時,也許睡五小時、十小時,醒過來的時候,一小時跟十小時有沒有差別?一點差別都沒有。那麼長的時間,就這樣過去了!我們花了好大的氣力去修行,結果如果是這樣,是最沒有意思的事情。

  另外《八無暇論》當中,說欲界天也是無暇,因為欲界天的天人有很大的福,一天到晚忙著享福,即使想修行,也絕不可能修,因為太快樂了,我們沒生到天上不能體會。在世間要做一件事情都必須具備很多條件,何況修行!假定你是工人,或是農夫,雖然有強健的身體,但是為了賺錢會無暇修行。反之,如果你有很多錢也不必忙別的事情,身體也很強健,照理說應該可以好好地修行了吧?但是看看那些有錢人,他們一天到晚忙些什麼?玩,真是顛倒!有趣的是他們以世間的眼光來看我們,也覺得我們這些人很顛倒。他們一會兒玩這個,一會兒玩那個,例如玩高爾夫球,據說買一張高爾夫球俱樂部的會員證就要花幾百萬。賺幾百萬要多辛苦,但人就會這樣,花好大的勁去做一些對生命沒意義的事,如果以佛法的眼光去看這件事,簡直是荒唐,而欲界天的特點就在這裡,這現象值得深思。看人家容易,但是要注意自己是否也在種這個因,有的話一定要改善。還有,不要譏笑人家,而是要以這種現實的例子來策勵自己,將來成就了要幫助他們。


【無想天者,《對法》中說,於第四靜慮廣果天中,處於一分,如聚落外阿蘭若處。除初生時及臨沒時,餘心心所,現行皆滅,住多大劫。無色聖人非是無暇,故是生彼諸異生類,以無善根修解脫道,故是無暇。恆散欲天,亦復如是,故說彼等亦名無暇。如《親友書釋》云:「此八處中,以無閒暇,修作善品,故名無暇。」】

  這就是剛才講的那種狀態,無想天的狀況是剛去的時候心會動一下,死的時候再動一下,根本不能修行。看到這裡就想到前面所談的「無分別」,如果修行是為了求無分別,這個狀態豈不是最好的無分別?如果這樣的無分別真的就是學佛所要追求的,那這樣豈不是成了佛嗎?所以這是一種很大的錯誤。前面說的長壽天是包含欲界、色界、無色界。「異生」就是指凡夫。聖者也有生到欲天、色天和無色天的,但他們不是無暇。所以這裡特別說明是指我們凡夫,因為凡夫在那種情況下沒有機會修解脫道,所以稱它為無暇。

【第二圓滿分二:五自圓滿者,如云:「人、生中、根具,業未倒、信處。」言生中者,謂能生於四眾弟子所遊之地。諸根具者,謂非騃啞,支節眼耳皆悉圓具。業未倒者,謂未自作或教他作無間之罪。信依處者,謂信毘奈耶,是世出世一切白法所生之處;毘奈耶者,此通三藏。此五屬於自身所攝,是修法緣,故名自滿。】

  圓滿分兩個部分:自圓滿、他圓滿,各有五種。現在先說五種自圓滿,「人」就是我們人類,這是第一個條件。「生中」就是生在中道所在之國。「中道」就是非斷、非常的道理,因為世間一切現象的存在,都是緣起性空,而一般人並不了解,或者說人死了就沒有了,這叫斷見;或者說一切永遠是這樣不會變的,譬如有人說神或者靈魂是永遠不變的,這叫常見。世間人不是執常就是執斷,只有佛法講的是非常非斷的中道,所以凡是有中道所在之處就叫中國,並不是指我們現在的中華民國。佛是真正圓滿的大覺者,「四眾弟子」就是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在家出家的佛弟子,因為他們是專門聽從佛所講說的法如實修行的人,有完整的理論,也有實際上的驗證,所以教證具足。有這四類人在的地方就是中道所在之處--中國。

  還要「根具」,根具就是五根都健全,如果五根不具足還是不行。什麼是「業未倒」呢?雖然其他的條件夠,但是假如造了五無間罪,這一生修行一定不可能有成就,這樣就叫業倒。「信處」,特別是信毘奈耶--毘奈耶是梵文,翻成漢文就是律,這裏是統指三藏聖教。戒定慧一定是從戒一步一步深入的,只要從戒深入一定能夠通達。信處指相信毘奈耶是世、出世一切白法所出生之處,所有的殊勝果報沒有一個例外,從人天福報開始,跳出輪迴的聲聞、緣覺,乃至究竟成就的圓滿佛果,都由戒定慧而來。對這點要有淨信心,這對我們非常重要。這五種條件是屬於我們自己的,所以稱為五自圓滿,乃是修行佛法所必須,這些條件如果不夠是不能修行的。

  出生為人,而且生在有四眾弟子遊行的中道之處,五根具足,也沒有造可怕的惡業,而且真正有信處,我們現在得到了,覺得很平常,沒什麼稀奇,如果仔細去想,會發現是很不容易的。特別我們現在住在山上,稍微注意一下,小小的鳳山寺裡的眾生就有幾百萬、幾千萬,單單螞蟻、昆蟲就算不完,何況還有其他的蟲類、鳥類。真正算起來,人是最少的,但是生到人當中,有不少人癡癡呆呆地過一生。現在世界上人口有五十幾億,但能夠接觸到佛法的不多,接觸了又能正信的更少。像我們前面說的,現在有很多人雖然好像信了佛,但是佛法是什麼都不知道,這種人還是不能修行。所以要曉得,上述幾個能夠學習佛法的條件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以上就是五種「自圓滿」,自他其實是分不開的,不過講的時候要分開來講,下面是他圓滿。


【五他圓滿者,如云:「佛降、說正法,教住、隨教轉,有他具悲愍。」言佛降世或出世者,謂經三大阿僧祇劫積集資糧,坐菩提座現正等覺。說正法者,謂若佛陀或彼聲聞宣說正法。教法住世者,謂從成佛乃至未示入般涅槃,勝義正法,可現修證未壞滅故。】

  要學佛的話,一定要有佛出世。從表面看起來佛出世好像很簡單,其實是非常難的。通常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積聚資糧才能夠證得佛果,所以從他的因地上去看的話,一尊佛的出世是多麼地難啊!幸運的是我們現在遇到了。佛出世以後還要講正法,一般來說佛出世一定會講法,可是《大藏經》中有這麼一個公案,有一尊佛出世沒說法就入涅槃,也是有這種情況。「說正法」是教量,「教法住世」是證量。佛進入涅槃之前,正法還沒壞滅可以現證,因為法不是只在嘴巴上講講的,而是可以現證的,這就很不容易。

【法住隨轉者,謂即如是證正法者,了知有力能證如是正法眾生,即如所證,隨轉隨順教授教誡。他悲愍者,謂有施者,及諸施主與衣服等。此五屬於他身所有,是修法緣,故名他滿。】

  就是要像前面說的這種真正夠條件的老師,他不但理論認識而且通達空性,這都是見道以上的,才稱得上是「證正法者」。「了知有力能證如是正法眾生」,他了解學的人夠條件,也能夠跟他學,所以要有好的老師,也要有好的弟子,然後這好老師就依照他所證得的法教授給弟子。簡單來說,教授是第一次傳給我們的正確的方法,教誡是耳提面命,不斷策勵我們,這是修行必不可少的,這樣教法就能夠傳下來。第五有他具悲愍,要修行就不能把時間用在忙世間的事情上,如果還要去賺錢養活自己,這樣不行。所以要修行必須有人幫忙,無條件地供給一切,這個就是「有他具悲愍」。這五個條件是外在的,這也是修行必不可少的緣,所以叫「他圓滿」。



【《聲聞地》中所說前四他圓滿者,現在不具。然說正法、法教安住、隨住法轉,尚有隨順堪為具足。】

  《瑜伽師地論.聲聞地》上面說,前面說的「佛降」、「說正法」、「教法住世」、「隨教轉」,現在都不具足了。但是實際上世尊雖然離開了,還有祖師們能夠說正法,能夠如理如量證得,也能夠傳遞,不斷地傳承相續,所以還有隨順的存在。也就是說百分之百的是沒有了,但是相應的還能夠有八成七成。我們依著這樣的外在條件,還是可以照著次第一步一步深入。

  上面這幾個就是暇滿的體性。我們要修行,應該很真實地認識它,了解得越透徹,就越不願意浪費我們現在的生命。要像這樣離開八種無暇,得到十種圓滿,的確是非常難的,我們現在得到了,但如果不能用功的話,仍等於沒得到,這個道理後面會一步一步地詳細說明。

  現在再根據《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作簡單的說明。佛出世當然講法,光就佛出世這一點來說就非常殊勝,無始以來我們都曾親身遇過這個境界,只是都輕易地放過了。《本地分》說實際上成佛是要經過無量阿僧祇劫淨除罪障、積聚資糧的,所以佛出世非常不容易。據說佛在世的時候,他經常去的舍衛城,人口有九億,其中只有三分之一的人看見佛,聽見佛講法;三分之一的人聽說過有佛,但沒見過,當然更談不到聽法;另外三分之一的人連佛是誰都不知道。佛經過無量阿僧祇劫才出現,是這麼難遇,卻錯過了。實際上這四個他圓滿現在已經不具足,不過還好的是,因為要跟佛學最重要的是學他所講的法,而這個教法現在還留在世間,這個教法指世俗的正法,就是教量。

  比如說平常我們如果要到沒有去過的地方,需要根據地圖的指導才能夠到達,因此這張地圖對我們就絕端重要;這就像世尊講的世俗的教法,這張佛法的地圖,並不是看了以後靠自己就能走得到,世間的事尚且要有人指導,佛法更需要有人指導,如果有人指導,我們的確可以如實地一步一步走上去。並不是說《大藏經》還在,只要我打開來看就可以。現在各處都有講經法會,請問聽完了經,你能夠照著它去修嗎?如果能照著去修,那才是世尊的世俗正法;如果不能照著它去修,這個就很難講了,不過我們還是很讚歎,多少可以種善根。佛法講任何一件事情都是緣起,所以即使聽後不能照著所講的法一步一步去修行,能夠聽見也是好的,可是這種聽聞能算是教量嗎?我們應該注意這個問題,不能是非混淆。現在是就這個世俗正法還在,叫世俗正法圓滿。

  前面說的「教住」是指勝義正法隨轉圓滿。《瑜伽師地論》說,勝義正法不是講個道理而已,就算有了教量,它就像一張畫得絲毫不錯的地圖,如果你照著它去走,一定能夠達到你要去的地方,但是這個不是勝義正法,要親自現證的才是。我們現在念阿彌陀佛,念到一心不亂,這算不算呢?不算!真正的勝義正法,無論小乘或大乘都是見道以上。小乘的見道是初果,即預流果;大乘是初地菩薩。我們漢地圓教的判法不太一樣,總之至少是真正地見到空性,到了見道以上才是勝義正法。以上就是世俗正法跟勝義正法的簡單說明。這裡所謂「教住」的特點,是初地的菩薩能夠還在世間,而不是只有這個法還在,那是何等的殊勝!

  「法住隨轉」有一個特點,就是「世俗正法猶住未滅,勝義正法為印未斷」。「世俗正法猶住未滅」就是正確的理論還安住在世間,沒有消滅;「勝義正法為印未斷」就是還有人能夠親自現證,而且這種人還在世間。「未斷」就是他還能夠把它繼續傳下去。這至少要具足幾個條件:要有具足教、證二量的老師,也要有具相的弟子能夠接受這個法,而老師也能夠傳給他,當然還要有修行的環境和外面的護持。所以真正說起來,必須要有能夠步步依著教量如法行持走上去的正法僧團住世才是。儘管現在多多少少還有一些修行人,但是很難說有具足十圓滿的。以上是總說八無暇及十圓滿。

  最近我又聽到一個新的名詞叫第九無暇。八無暇是指三惡道、長壽天這些根本沒有因緣學習佛法,或雖然生到人道當中,但根不具這一類的眾生。而現在有一類人他也生在人道當中,也遇見了佛法,當然既不是三惡道,也不是長壽天,也有信處,接觸了佛法也信佛法,但是卻沒有辦法修行佛法,這個就叫第九無暇。特別是指現在這個時代,我們放眼看去,很多人狀態就是這樣。所以我常常很慚愧,覺得自己就在第九無暇當中,你不能說我不相信佛法,但是我能如法地一步一步深入嗎?非常慚愧!這就是我們對現世的物質過分追求,被這個綁住了。

  為什麼我常常說科學有它的過患,科學的確帶給人類相當大的貢獻,也很迷人,正因為它迷人,所以大家一股勁兒向這裡邊追求,最後的結果是,我們得到唯一可以修行的暇滿人身就被它忙掉了,你仔細去看看就是這樣。我們專門修行的人,必定要了解這個特點而去防範它。《了凡四訓》引用兩句話:「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天作孽我們還可以改變,因為我們了解佛法,業是自己造的,只要努力一定可以改善;但是如果我們不好好努力的話,就沒有什麼可以救的了。但願在座的每位同學常常策勵自己,這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原則,若能夠好好提起來的話,才對得起自己宿生所種的善根,也對得起佛菩薩及歷代的祖師、傳承師長給我們最好的教誡和加持。

【第二思惟暇滿利大者,為欲引發畢竟樂故,若未清淨修習正法,僅為命存以來引樂除苦而劬勞者,旁生亦有,故雖生善趣,等同旁生。】

  既已了解暇滿的特徵,要多思惟它的好處。「大」有二種:一種是相對的大,譬如小孩、大人,那是相對的。這裡講的利大,並不是指相對的,可以說是絕對的。因為世間所忙的,都是沒有利益的,真正的利益是學習佛法。比起世間一般的人來說,修行的利益可以說是大的。實際上世間一般人所追求的根本不是利益,都是騙人的,唯有佛法才是真實的,所以那個大不是相對的,而是絕對的,也就是說唯一的。真正要想得到真實的利益,學佛是唯一的路,而必須要得到暇滿人身,才能去修學佛法。

  我們想要得到的畢竟快樂和世間的快樂不一樣,世間的快樂是虛假的,得到時或許覺得快樂,但很快地痛苦也來了。譬如吃東西,大家都吃得很快樂,但吃下去以後,就不堪聞、不堪看,後面有很多過患。畢竟樂就沒有這種問題,而這是必須透過修行清淨的正法才能獲得。要修行清淨的正法,必須藉著暇滿的人身。假定沒有如法去修習正法,只追求現世的安樂,就和畜生沒什麼差別。我們不能修是因為忙著解決眼前的痛苦,追求短暫的快樂,也就是只為現世。如果只忙現世的話,旁生(就是畜生)也是這樣啊!

  世間人都講人是萬物之靈,到底靈在哪裡?如果不了解佛法,的確會覺得人遠超過畜生,因為我們的享受遠比畜生高。從這個角度看,好像比畜生好,實際上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未必如此。請問我們現在為了吃的、穿的、住的、行的,要花多少努力、多少代價?畜生隨便跑到哪裏,有得吃就吃,吃飽了躺下來就睡,醒過來了就玩。你花那麼大的代價,牠什麼代價都不要,生命結束時兩腳一伸,大家都一樣輪迴六道,你說哪一個划得來呢?所以從世間的眼光去看,當然人比畜生強,但是以佛法的眼光來看,如果我們不了解佛法,不策勵自己不要被眼前的五欲所迷的話,雖然生到善趣卻「等同旁生」,和畜生一樣,甚至還不如畜生。


【《弟子書》云:「猶如象兒為貪著,深阱邊生數口草,欲得無成墮險阬,願現世樂亦如是。」】

  《弟子書》上面講的,大象到處去吃草,而草的旁邊有很深的陷阱,由於貪著井邊那幾口草,跑去吃,結果就掉下去。這個比喻我們得到人身以後,如果不好好修行,貪著有限的現世樂,這個現世樂比起畢竟樂,就像是井邊的那幾口草一樣,是很少的,而貪著的結果就掉入「險阬」--好一點來說,仍舊在生死輪迴當中,壞一點就是墮落三惡道。

【總之修行如是正法,特若修行大乘道者,任隨一身不為完具,須得如前所說之身。如《弟子書》云:「善逝道依將成導眾生,廣大心力人所獲得者,此道非天龍得非非天,妙翅持明似人腹行得。」】

  真正要修行,這裡引導我們的是修圓滿的正法,特別指大乘道。當然修道是人身就可以了,但是僅得人身並不完全具足修道的條件,要像前面所說的,具足十圓滿的人身才行,這個後面還有仔細地說明。

  道有兩種:一種是解脫道,一種是大菩提道。現在我們修的是大菩提道(善逝道),這是要成佛的,不是單單求自己解脫而已。修大乘道必須要有一個憑藉,換句話說,修大乘道所依的,在岡波巴大師的道次第上說,修道所依的就是暇滿人身。而所修習的是什麼內涵呢?「將成導眾生」,準備引導一切眾生究竟離苦得樂,這個就是大乘道人發的心、修的行。這個是廣大心力的人所獲得的,前面告訴我們為利益有情願成佛,這是何等廣大的心願!想要救一切眾生,但是自己沒有能力,只有成佛;為了成佛,所以淨除種種罪障,積集種種資糧,才能得到這個暇滿人身。得到以後當然要修行,修習佛道除了暇滿人身以外,其他身都不可能。

  文中提到的這些通常我們稱為天龍八部。天人福報比我們大,很快樂,但不能修行;「龍」有很大的神力,但也不能修行;「非天」這裡指修羅;「妙翅」就是金翅鳥,通常稱為「迦樓羅」;「持明」應該是乾闥婆;「似人」又叫「人非人」,就是緊那羅;「腹行」稱為摩候羅伽,就是大蟒蛇。除了以上七種,另外還有一種就是「夜叉」。實際上這些都是擁護佛法的,他們雖然可以護法,但是不能修行。三界之內,三惡道當然不能修行;其他的這些算起來都能護法,在世間人看起來好像都比我們人強,實際上他們也不能修行。看到這裡,要好好珍惜我們得到的暇滿人身!

【《入胎經》亦云:「雖生人中,亦具如是無邊眾苦,然是勝處,經俱胝劫亦難獲得。諸天臨沒時,諸餘天云:願汝生於安樂趣中,其樂趣者即是人趣。」諸天亦於此身為願處故。】

  人是這麼可貴,雖然還是有無邊的痛苦,但仍屬於殊勝處,經過俱胝劫也很難獲得,俱胝劫是一個很大的數字。大家看了《前世今生》,往往產生一個誤解,覺得人身好像不難獲得嘛!實際上這是一個絕大的錯誤。為了這件事情,我特別進一步請他們去問那位催眠的醫生,結果發現事實上催眠的人當中,有很多人被催出來他們的前生是畜生。不過因為現在一般科學界根本不接受這種事實,所以他對前世是畜生的事實就不登出來,如此而已。

  再仔細去看,這世上單單人就有幾十億,其中學習佛法的人很少。這本書裡,那些人雖然得到人身,請問有幾個信佛法的?根本找不到,「佛法」他們從沒聽過。所以我們要了解:暇滿人身的確是非常難得的。為什麼暇身這麼重要?因為它有特別的好處。我們總以為天上比較好,天人的看法卻不一樣,天上的人快死的時候,其他天人都祝願他:「希望你生到安樂趣當中。」也就是希望他投生到更好的地方。哪裏是更好的地方?人道。我們總覺得三界之內天道最高,實際上在天人眼中人最好,這有一個原因,因為即使生在天上,也永遠無法真正跳出生死輪迴,痛苦永遠跟隨,唯一的機會是得到人身努力修行才可以解脫。


【又有欲天,昔人世時,由其修道習氣深厚,堪為新證見諦之身,然上界身,則定無新得聖道者。如前所說,欲天亦多成無暇處。故於最初修道之身,人為第一。】

  欲界天就是從四天王天到他化自在天這六天,之所以稱為欲界是因為他們還受欲樂。色界以上都在定中,定樂並不是欲樂,欲界所享的才是欲樂,欲樂當中最重的就是男女、飲食之樂。在欲界天人中唯一可以修行的是,當他在人世的時候修道的習氣非常強,可能因為迴向稍微差了一點而生到天上,但因為他的修行習氣很強,會繼續修行,所以雖然在天上還可以見諦--就是能夠繼續修道而證道。除此之外,在上面的色界跟無色界是絕不可能新得聖道的;除非是前面說的,已經修道成就的聖者,凡夫到那裡是不可能修行成就的。因此長壽天、欲界天都是無暇處,根本沒辦法修行。

  再說,什麼是修道習氣深厚?這也可以自己檢查一下。我們常常很慶幸自己得到了人身,能夠在末法時代,還有機會學習到這樣的法,尤其坐在這裡討論的時候會有這種感覺。現在靜下來想一想:這種感覺是怎麼來的?是由於翻開課本面對師友討論的時候生起的,還是內心當中習氣生起的?我們平常的習氣是什麼?可以自己想一想:在沒什麼事情做,或心情好的時候,我到底在想些什麼?如果修道的習氣很強,即使生到天上這麼快樂的地方,心中也只有一件事--修道。這就是「修行習氣強」的內涵,可以自己檢查一下。

  平常下課後如果沒有什麼事情,我們會去和人家開開玩笑,或說一句閒話,這就是一種習氣。或者不妨這樣說吧!如果今天我們不是在上課,而是到好朋友家裡,面對著電視,大家嘻嘻哈哈,那時候你會是什麼狀態?其實從這裡就看得出,要到什麼情況之下才是修道習氣,像我們現在這樣繼續下去的話,哪有機會生天?就算生了天也絕沒有機會修行。

  所以剛剛發心要修行的身,以人身為第一,這個非常重要。在《優婆塞戒經》中特別提到人身有三種無比珍貴的特質--勇健、念心、行淨。我們要修道,但是都陷在自己強盛的業習氣之流當中跟著轉,拿它一點辦法都沒有。儘管理論上了解了一點佛法,知道不要貪、瞋、癡,可是一旦我們所喜好的境界現起的時候還是擋不住,一點用場都沒有。所以要有勇悍的心,真正在資糧位當中,精進是最重要的。精進就是在修斷二法當中,以非常強悍的心去斷惡法、修善法;這不單是指做起事情來很賣力,現在做壞事的人都很賣力,這不是精進;或者聊天聊到晚上熄燈了還不停,這也絕對不是精進。以上是勇的特點。

  「健」是很強悍的心,下定決心要對治自己的毛病。有很多同學很聰明,但是用錯了,把聰明拿來文過飾非。我以前也犯這毛病,現在回想起來真痛心,因此對這類同學我覺得最可惜,有時候我也最痛恨聰明而專門為自己飾非的人,所以我常常警誡自己,也提醒大家。歷史上有個商紂,這個人「資辯捷疾,材力過人」,腦筋動得很快,身體又好,「智足以飾非,言足以拒諫」。他腦筋好到什麼程度呢?他會把自己的種種錯誤掩飾得非常好,人家勸他,他總有道理,誰也辯不過他。修行的時候,我們要勇健的是勇於改過、勇於增上,千萬不要把這勇力用在文過飾非上,這一點是我們應該很注意很努力的。真正能夠看清這一點,願意一步一步改善,就有機會走上去。

  念心是修行必不可少的條件,我們不行是因為太散亂。但是就算修定到了色界、無色界,如果以前沒有修行,在定當中也不能修行,所以要有思惟決擇的能力。思惟決擇之後要堅持下去,不被外境所轉,這要念力,這個只有人才行。還有行淨,這個淨就是能辨別善惡,去惡從善。這三個條件都具足,才能把我們無始以來所積累的惡習改掉。

  有一個例子願意提供各位作參考,這件事情距離現在已經很多年了。有一位朋友,他聽見了佛法以後覺得真好,他也想修行,不過認為想修行至少要先安頓自己,所以他就打算:「我先賺一點錢,放在銀行裏生利息,吃穿無愁,就可以修行了。」其實很多人都持這種論調。這是在家人,反觀我們出家人也是一樣--我要修行了,所以趕快去建個茅蓬,有了茅蓬,就可以好好坐禪或者念佛修行。當年我也有這樣的念頭,我的老師告訴我:「錯了,放下!世俗的人如果要修行,千萬不要賺錢,出家人則千萬不要造茅蓬,無論你在哪裡,最好的就是隨處而安。當然你要找個好環境。」當時我不太懂,後來慢慢體會到這一點。

  就世間的人來說,認為賺了幾百萬放在銀行就可安心修行。不檢查會以為這個很有道理,檢查之後會發現,貪心是永無滿足的,現在貪心還沒有強盛地被引發,等到在商場中打了很大的滾之後,會引發比現在更強烈的貪欲。你以為自己抑制得住,其實它就像火一樣,一點點小火苗的時候,你不把它撲滅,覺得沒關係讓它燒得旺一點再來救,有這樣的事情嗎?所以我自己最痛苦的經驗就是這樣。當年我的師長告訴我之後,我也去勸旁人,可是沒有反省自己,一直等到自己繞了幾十年圈子以後,回過頭來才看見自己這毛病。三毒是這麼地厲害!所以為什麼修行過程當中,必須要有好的環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師、法、友,必須有過來人當頭一指讓你認識,這是非常重要的特點。

【此復俱盧洲人,不堪為諸律儀所依,故讚三洲之身,其中尤以瞻部洲身,為所稱歎。】

  北俱盧洲到底在哪裏,現在有很多人一定要去考查,原則上不需要去忙這些事情。總之,那兒的人生活太好了所以沒辦法修行,因為真正要修行一定要有苦的感覺,要有這種念心策勵才行。有些人生活無憂無慮,他覺得這樣也蠻好!要他修行就很難、很難。四洲當中北俱盧洲根本不行,因為不堪為律儀所依,律儀就是指戒。在家五戒如果仔細分辨的話,不能說它不是戒,但是也不能說它是出家修行的戒。這裡講的律儀特別是指出家修「戒定慧」的戒,換句話說:修行必須要這個。我們對境的時候要能分辨是非,之後更要能從善去惡,去掉「非」的,增長「是」的,這個才是戒的特點、修行的根本。而北俱盧洲的眾生,不具足這個條件,所以宗大師讚歎三洲之身,其中又以南瞻部洲身為最好。

【是故應當作是思惟:我今獲得如是妙身,何故令其空無果利?我若令此空無利者,更有何事較此自欺,較此愚蒙,而為重大?】

  我們應該這樣去思惟:我現在得到了這樣珍貴、殊勝之身,怎麼可以讓它白過呢!實際上假定我們條件夠了,看見這個就會很警惕,萬一條件不夠,後面還有說明。光是空空地過去已經非常可惜,實際上在空過的同時,又造了很多的惡業,這才是最可惜的事情。假定我現在讓它平白地過去,沒有得到真實利益的話,還有什麼事情比這樣更自欺更愚癡的呢!

  最嚴重的錯誤就是自欺,世間人往往很計較人我是非,覺得別人傷害我、罵我,其實以佛法來說,人家是害不了我們的。記得我剛出家的時候,也有過大家談是非的情況,我覺得被誤會了,想要辯白。我的依止阿闍黎就說:「你忙這個幹什麼?你以為人家傷得了你呀?人家根本沒辦法傷你,真正傷你的是你自己,你管別人幹什麼?」我心裡一直覺得別人明明嘀咕我,為什麼不管別人呢?當時不懂,現在想想,我們來學佛,是不是應該信佛?佛告訴我們業感緣起,一切都是業所感的,而是業自己造的嘛!所以如果真正了解了「業」的法則,我們自然不願意浪費時間,一定會善巧地利用這個暇滿人身來改善自己的生命。條件好的人聽見這些話已經夠清楚了,萬一還不明白,後面還會詳細地說明業果的道理,使我們能夠有更好的策勵。


【曾數馳奔諸惡趣等無暇險處,一次得脫,此若空耗仍還彼處者,我似無心,如被明咒之所蒙蔽。由此等門應數數修。】

  「數」是數數、恆常相續。如果恆常生於惡趣當中,那一定沒有機會修行,但就算在善趣也多半無暇修行,雖然看起來好像蠻好,實際上還是很危險。也就是說在六道之中,除非你得到暇滿的人身努力地增上,否則雖然不是惡趣也是險處,遲早一定會掉下去的。今生好不容易得以脫離惡趣,如果還不珍惜這個難得的機會好好修行,而讓它白白耗費,又回到原來無暇之處的話,簡直像木頭一樣!實際上比木頭還不如,木頭是無心,我們有心居然不能增上,難道是被咒蒙蔽了?這才是我們應該好好思惟的,這裡所說的「修」就是思惟修。平常我們一天到晚動腦筋,動的都是跟無明相應的人我是非,這是不應該的,我們應該思惟上面這些道理。

【如聖勇云:「得何能下種,度生死彼岸,妙菩提勝種,勝於如意珠,功德流諸人,誰令此無果。」】

  大祖師告訴我們:如果我們得到了一個好機會,能夠下一顆最好的種子,將來能夠成就無上菩提,不但自己度脫生死,而且幫助一切人度脫,得到這樣的機會,遠遠勝過得到一顆如意寶珠。有了如意寶珠,雖然要什麼就有什麼,但是兩腳一伸死了以後照樣輪迴;得到暇滿人身卻可以跳出生死輪迴,成就無上菩提,最後樣樣可以得到。所以這個暇滿人身如果能好好利用,功德是很大的,可以自利利人,誰願意平白放過呢!

【《入行論》亦云:「得如是暇已,我若不修善,無餘欺過此,亦無過此愚。若我解是義,愚故仍退屈,至臨命終時,當起大憂惱。」

  《入行論》是一本非常精采的論,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引證最多的就是這本書,作者寂天菩薩是性宗傳承當中最重要的祖師之一。《入行論》也說得到這樣的暇滿人身,如果自己不好好地修習善淨之業的話,沒有比這個更嚴重的自欺,也沒有比這個更愚癡的了。如果了解了道理,但是因為愚癡,覺得自己不行而不做,到臨終的時候就會後悔了。這個愚癡不是腦筋笨喔!在座諸位腦筋都遠比我好,但是這是伶俐、聰明,不一定真的能與佛法相應。能與佛法相應的是智慧,要能看得深遠,這才是我們要的。

  我們現在都是忙世間的事情,我也願意告訴大家我以前犯的最大的毛病。當年我的師長策勵我,可是我心裡老覺得:「法師!你的話沒錯,可是我是凡夫啊!」有時候他不理我,有時候會輕輕地說一句,意思就是你這個下流胚!我曉得他這句話的意思,但是心裡還是不服氣,現在想起來真是個下流胚。所以但願各位同學不要說:「我不行呀!」你現在不行,什麼時候行?要反過來說:「即使我做不到,我也一定要努力。」當我心裡有這樣的策勵時,即使失敗了,慢慢地會一次比一次好。譬如你第一次失敗了,第二次再提起來也許要三個月,但如果你能夠有無論如何絕不投降的決心,下一次也許只要兩個月乃至於兩天,甚至你剛說完心裡就追悔,加上不斷地祈求,日後再對境你就擋得住了。所以對自己最有害的就是自寬自縱;不但佛法如此,世間法也說「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這個特點我們應該知道。


【若難忍獄火,常燒我身者,粗猛惡作火,定當燒我心。】

  地獄裡非常可怕的火來燒我的身體之時,內心當中追悔的火也一定會燒我的心,身心都是憂惱。「惡作」就是厭惡、追悔所作的業,以上是對這一偈的文字解釋。進一步來說,現在之所以不能修行,就是因為心裡面有粗猛的煩惱火,一天到晚在這個上頭,將來一定墮落到地獄當中猛火燒身,身心兩者是完全相應的,這一點可以推想而知。

  我們現在覺得自己做不到就輕易放過,要知道若不好好利用這個暇滿的人身,將來掉入地獄就來不及了。那時候身是無比痛苦,心裡也是無比悔恨,所以必須趁現在不斷地思惟人生的真相--苦諦,否則等到吃到苦頭就來不及了。一想到將來墮落受這麼大的痛苦,就會拚命努力修行了。因此趁眼前身體還強健、腦筋還很好之時,努力去種正確的因,這是修行非常重要的一個特點。


【難得利益地,由何偶獲得,若我如有知,仍被引入獄,如受咒所蒙,我於此無心,何蒙我未知,我心有何物。】

  這都是不斷策勵自己的話,平常要有強大的心力去修行,萬一心力提不起來的時候,拿這幾句話多唸幾遍,想一想:這麼難得而又有這樣大利益的暇滿人身,我們居然獲得了!這是我們過去盡了很大的努力修行才得到的,得到這樣的無價之寶,居然平白地浪費掉,你願意嗎?以世間來說,普通一般人辛苦地賺到十萬塊錢,好一點賺到一百萬、一千萬,都會很珍惜,因為花了很多心血。現在我們花了好大的心血才得到的暇滿人身,居然輕易讓它失去,你願意嗎?

  我們現在得到這樣暇滿的人身,如果不好好利用它,還是被惡業引入地獄的話,那就像被咒所蒙蔽(這是印度常有的習慣--被施了咒,人就癡癡呆呆糊塗掉了,像吃了迷幻藥),簡直像無心一樣!自己還覺得腦筋很好、很聰明。這些話我們不要光從文字上面看,要好好去思惟,但願以自己相應的來策勵自己,這才是真正重要的。


【敦巴亦謂慬哦瓦云:「憶念已得暇滿人身乎?」慬哦亦於每次修時必誦一遍,《入中論頌》中,「若時自在轉順住,設不於此自任持,墮險成他自在轉,後以何事從彼出。」而為心要,應如是學。】

  敦巴是阿底峽尊者最重要的心子,而慬哦瓦是敦巴尊者的三大弟子之一,他們師弟之間平常的談話就談這些。慬哦瓦每次修行時,一定會把《入中論》的這個偈頌唸一遍,自己的警策心就提起來了。這個偈頌說當我們能自在(就是自己能夠把握得住,想做如理的事情可以做得到)的時候,如果不努力的話,一旦墮落無暇險處,由他自在而轉,自己一點辦法都沒有,你有什麼方法能從輪迴中跳出來呢?這些才是真正最重要的精華,我們要把它放在心上好好去思惟。

【如其觀待畢竟義大,如是觀待現時亦然,謂增上生中,自身受用眷屬圓滿之因,布施持戒及忍辱等,若以此身易能成辦,此諸道理亦應思惟。】

  即使暇滿人身對於要得到究竟成就無上菩提有非常大的利益,但我們往往對現世的利樂放不下,此處就告訴我們,要得到現時的利益,還是要靠這個暇滿人身。我們現在所以做不到,是因為對於現世的利樂放不下。然而現世的利樂,包括自身的受用、眷屬圓滿,這些是從布施、持戒、忍辱等而來的,所以要想得到這些,還是要有暇滿人身才能成辦,這也是我們應該思惟的。不管你要的是眼前的還是究竟的利益,除了修行之外沒有別的方法了。了解了這個之後,就知道這個暇滿義大是絕對的,不是相對的。平常我們之所以不能思惟,就是因為愚癡。

【如是觀待若增上生、若決定勝,義大之身,若不晝夜殷勤勵力此二之因,而令失壞,如至寶洲空手而返,後世亦當匱乏安樂,莫得暇身。】

  根據上面所說,不管是從增上生或者決定勝的利益來說,都需要暇滿人身來成辦。增上生就是我們要得到的世間利益,而一般世間的利益是現在好以後不好,或者是現在好以後也還好,但終究會再掉下來,這就不是增上生。增上生的特點是一生比一生好,不會掉下來,一直到成佛。換句話說,就世間而言,物極必反,樂極生悲,到了頂端後一定會回來的。而增上生是不斷地增長向上,到最後成就決定勝,就是能夠達到最究竟圓滿的狀態。這個特點只有佛法裡有,這兩者是互相為因的,要得決定勝需要增上生的生生努力,而要增上生也要有決定勝的宗旨來攝持。要種得到增上生、決定勝的正因,必須依賴這個暇滿人身。暇滿人身有這麼殊勝的利益,現在得到了若不努力造作增上生及決定勝之因,讓它輕輕地消失掉了,就等於我們到寶洲求寶,結果空手而回一樣。這樣來生不但無法增上,也得不到這個暇滿的人身。

【若不得此,眾苦續生,更有何事較此欺誑,應勤思惟。】

  假定得不到暇滿人身,那是因為我們沒有造相應之因,換句話說,所造的都是苦因;感苦果的時候,又繼續集聚苦因,於是就永遠苦下去。有哪一件事情比這個更糟糕的呢?上面所說的道理要努力地思惟。

  甲三曾經告訴我們要修,而且不是少少地修一、兩次。就像一棵嘀噠大樹,專門長出很苦的果實,如果你要把它的果實變成甜的,只用一點糖水是不可能的。又像一潭又髒又臭的水,要令它變成清淨,如果只用兩調羹的清水倒進去,那是一點用處都沒有的。


【如聖勇云:「若眾善富人,由無量劫得,愚故於此身,未略集福藏,彼等趣他世,難忍憂惱室,如商至寶洲,空手返自家,無十善業道,後亦不能得,不得人唯苦,如何能受樂,他欺無過此,無過此大愚。」如是思後,當發極大取心要欲。】

  世俗的富貴人家,是由於過去長時奉行眾善而來的,但這是世間的財富;過去我們造了種種的善淨之業,所集的是法財,所以我們這一生得到了暇滿人身。當然,就世間的眼光來看不一定富,但以暇滿的利益來說,我們是非常富有的。特別是在現在這個時代,有些人認為衡量是不是佛教的標準是必須出家、必須供佛像等等,如果是這樣,假定一個外道也剃了個光頭,換了一套衣服,那他算不算出家呢?甚至有些外道他也出家,而且正受三壇大戒,他也可以買一套藏經來供養,也可以供奉很莊嚴的佛像,這也能算是三寶嗎?這是多麼糟糕的事!不要說沒有修證,連正確的理路是什麼都不清楚。所以我們應該何等地珍惜這個暇滿的人身!應該更努力地藉重它繼續增上,但是我們卻停在這裡,為什麼?愚癡!

  得到了這個暇滿人身,由於愚癡而沒有再繼續積集善淨之業,實際上這還有個原因:雖然我們多少種了一點善根,可是實際上無量劫以來所集的業中,染業一定比淨業多。就等流習氣來說,染污的等流習氣也一定遠比善淨的強,所以我們要很努力地策勵自己才能增上。假定今生不努力,下一生去的地方就很糟糕了,通常只有苦,只會讓我們憂惱。就像這裡的比喻,求寶的商人到了寶洲什麼都沒有取得。如果現在不努力的話,以後也不會得到暇滿人身,因為這都是相續的。

  我們可以在很多小事情上衡量一下自己,我舉個例子,希望各位同學自己在內心上反省觀察,這是很重要的。例如我們平常都有個人所歡喜、所習慣的事物,對我現在來說,好像世間的東西很難找到我歡喜的,勉強找一個吧,譬如看電視、看小說、看報紙,我以前也歡喜看這些,但是同時也覺得我需要放掉這些,努力做一點正經的事情。正經的事情做起來蠻辛苦的,只是由於有策勵的力量所以多少能做一點,可是那些欲樂的事情不要策勵就會做,這個情況持續了很多年。

  現在如果你有因緣又遇見自己所歡喜的電視或小說,那麼會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我今天不要再看了,我要做一點正經事情!」所以你沒把電視打開,雖然心裡會癢癢的,但你能堅持不看。還有一種可能,你會說「看看好不好看再說!」或者是有其他的理由,告訴自己:「看一下再關掉,反正時間還早。」然後你就把電視機打開來看了。諸位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請問:你沒有打開來看容易擋得住,還是打開來看以後容易擋得住?大家共同的答案是:沒有打開。所以改任何習氣必須是一開頭就抑制住它。可是我們平常的習慣,總會找個藉口說:「反正時間還早,我稍微看一下。」實際上不看還好,一看就完了。因為無始以來的習氣非常強。大家不要只把這個看成一個例子,必須在內心當中策勵自己。

  除了自己有這種意志力以外,旁邊的同行也非常重要,所以在同行中不要開玩笑。兩個人在一起可能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大家平常習慣開玩笑;還有一種是,我們都不是聖賢,但是都有心想學,正因為是凡夫,所以平常見面不要開玩笑,而是互相策勵。也許有人會說:「你何必假惺惺裝出這付模樣,你有什麼我都知道,我有什麼你也知道!」你可以這樣說,但還有一種方式是你可以說:「正因為我們都是凡夫,所以願意互相策勵。」如果心裡常常覺得要互相策勵,一見面這個心自然就起來了。

  反之,如果不這樣,在其他人面前雖然裝得一副道貌岸然的樣子,但兩個人一見了面,覺得也不必假惺惺,誰也不要騙誰,於是就一起做壞事。大家想想,在我們的周圍有沒有這個現象?有!現在諸位來這裡是希望學聖賢的,你願意採取哪一種?這是很現實的問題。我一個人也許擋不住,可是大家都有這個共識,在一起時不開玩笑,寧願一本正經地互相策勵,於是兩個人都做到了。真正的聖賢都把這些輕鬆話看成毫無價值,而且非常嚴格地去禁止,這一點是我們要知道的。

  上面是從我們現實生活當中,提出一個非常實在的問題來告訴大家,希望得到了人身要好好地策勵,如果不能策勵自己,那以後只有苦。現在沒有努力種善因,淨除惡業,還以為將來能夠得到快樂,這種想法是自欺,沒有比這個更大的過患,也沒有比這個更大的愚癡了。這樣思惟觀察以後,會策發我們一定要取心要的心,而不是做無意義的事情,而且這個推動的力量會非常強大。「欲」就是一種推動的力量。

【如《入行論》云:「與此工價已,令今作我利,於此無恩利,不應與一切。」又云:「由依人身筏,當度大苦流,此筏後難得,愚莫時中眠。」】

  平常我們請一個工人,給了他很多工錢,他要為我們做工;假定這個工人沒有為我們做任何事的話,就不應該給他工錢。同樣的道理,得到了這個暇滿人身,應該為自己謀求很大的利益才對,因為這是我們過去花了很大的努力,修種種的善因才得到的,若不好好努力的話,前面所付的代價豈不是白白地浪費了。

  我們在生死大苦海中,要想超脫出來必須依靠人身。人身就像能渡過苦海的船筏一樣,如果不努力的話,以後是很難再得到的,所以千萬不要被愚癡所使,而白白地把它浪費掉。這裡的「眠」有兩個意義,一個指睡覺而言;另外一個是指癡癡呆呆、是非不辨,以世間的標準來說,就是做白日夢,以佛法的標準來說,假定不能如法地依戒淨化自己,就等於在睡覺。

  大家常常會有這種感覺:我想努力,但是就是不得力!是有這個可能。如果自己的罪障很重的話,的確不容易得力,但是即使如此,如果自己真正肯努力的話還是有希望。我們都曾聽說過這種例子,前一陣子談過有一位曬蠟燭的法師,他是那麼笨的人都還可以有成就,我們還不至於那麼笨吧!但問題出在哪裡呢?自暴自棄,事情還沒有做,心裡就覺得我不行。做任何事情最重要的是內心,要戰勝煩惱強敵必須要靠內心的力量。現在仗還沒有打,你已經準備逃走了,這個仗怎麼打呢?我常舉一個比喻:如果你背著敵人作戰,那只有死路一條;因為你完全看不見敵人,敵人看你卻清清楚楚,你永遠只有挨打的份。反之,如果你面對敵人,就有機會把他打倒,也有機會逃避他的攻擊。你願意採取哪一種?這是在說明我們內心的態度。所以平常要儘量策勵自己:「我一定要做到!」如果不斷地這樣策勵自己的話,內心就會堅強起來。

  除了我們自己以外,同學之間也都要以這樣的心情互相策勵。即使是年紀比較小一點的沙彌,我也常常勸他們儘量少開玩笑。不要以為開開玩笑無傷大雅,實際上世間造惡有兩種:一種是極大的惡業,譬如殺人放火,這是非常可怕的業,不要說我們修行人不會去造,就是世間人也不容易造;還有一種罪,看起來好像無關緊要,但是我們很容易造,譬如開玩笑好像無關緊要,但是養成習慣以後,你就提不起來了。所以我們要從這種小地方注意起,並策勵自己一定要做到。


【又如博朵瓦《喻法》中云:「蟲禮、騎野馬,藏魚、梅烏食。」應如是思,發起攝取心要欲樂。】

  下面都是祖師所說的比喻,橫說豎說,無非是希望我們無論遇到任何因緣,都要策勵自己珍惜暇滿努力修行!「蟲禮」的比喻是這樣的:蟲平常都是在地底下的,偶然間花了好長的時間和好大的力氣才從地底爬出來,而當它爬出來的時候,竟然有機會遇見三寶,還會禮敬三寶!這是比喻我們長時墮落在三塗之中,很偶然才得到一次人身,得到人身又能夠接近三寶,那是應該何等地珍惜啊!

  「騎野馬」,是說有一個瘸子也就是跛腳的人,一般跛腳的人根本不能騎馬,連走路都不方便。西藏都是高山,有一天他站在高處看到一匹野馬狂奔而來,他很害怕,一不小心就跌下來,結果剛好抓到野馬的馬鬃,他就跨在這匹馬的背上,居然騎上了這匹狂奔的馬,這在平常是不可能的,所以他歡喜得不得了,這是在比喻暇滿人身是非常難得的。

  下面是「藏魚」的喻,在台灣,魚並不難得,但西藏都是高山,魚就很難得了,所以得到魚會非常珍惜。有一個藏人得到了一些魚,他很高興地拼命吃,已經吃飽了還繼續吃,最後吃下去的魚就漲到喉嚨口,很難過,他就把脖子用繩子綁住,不讓它吐出來。有人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他說因為太難得了,吐出來多可惜。這說明我們也應該珍惜這麼難得的暇滿人身。

  「梅烏」就是西藏人吃的糌粑。糌粑是用酥油和的,糌粑和酥油在西藏都非常好,又香又好吃,平常一般人不大容易吃得到。有一位母親給了她的小孩一把梅烏,這個小孩很貪心,接過來放到後面,伸手再向母親要,沒想到後面來了一條狗,把他藏在後面的糌粑吃掉了,於是他傷心得放聲大哭。這是比喻我們非常難得、珍貴的人身,如果不好好利用,有一天消失掉了,後悔就來不及了。我們應該依照前面所說的去思惟,策發起不願意浪費寶貴的暇滿人身,一定要好好努力修行的心。

  總而言之,聽了這些道理以後,首先要經過討論及思辯,把它的內涵弄清楚,下一步就要去思惟。如果只是聽過而不思惟,不一定有好處。思惟之後,對這個道理會增長絕大的信心,將來因緣成熟,夠條件修行的時候,就曉得要怎麼做。但我們常常會有一種情況,我自己也是這樣,經常對自己的善知識的教誡,聽過了就丟在一邊,尤其是如果師長加緊一點地策勵,心裡就會想:「你講的話是很對啊!可是這是聖人的境界,我是個凡夫啊!」這種心情等於是仗還沒打就已經準備逃了。實際上正因為我們是凡夫,所以才更要努力,只要真正地努力,一定會有效果。

  不妨再講個我失敗的經驗:出家之前,從來沒注意到自己對飲食會很在意;因為一般世俗人平常家裡都會有零食,要吃就吃,很容易獲得,所以從來也沒感覺什麼。出家以後覺得要持戒,而戒律規定出家人一天只能吃兩餐,零食也不能吃,所以雖然有東西在面前也不能吃。結果慢慢不知不覺中,心裡面對食物就會比較好壞、多少,貪心很強烈。我想諸位自己如果觀察一下,都能體會到這一點。以前認為應該只有山珍海味才會令人起貪吃的心,平常的東西應該是沒什麼好貪的;可是等到這個境界現起的時候,自己對眼前的東西就是會很貪著、很放不下。所以出家之後才發現,怎麼嘴巴這麼饞啊!後來有人告訴我要怎麼對治這個貪吃的習氣,可是我怎麼做都沒效,就是拿它沒辦法,後來因為學了《廣論》以後,才知道要怎麼去思惟。這是我自己親身體驗到的一個很有趣的經驗。

  現在我們因為經濟富裕、受用具足,幾乎要什麼有什麼。三十年以前我剛出家的時候,一般飲食都還可以飽足,但是富裕還談不到,所以要得到好一點的東西不容易。那時候的水果只有土產,如香蕉、木瓜、橘子,至於其他的蘋果、梨子、桃子等都不大可能有。特別是桃子當中有一種「水蜜桃」,在江浙一帶是非常有名的,我將近二十歲就離開故鄉,之後就再也沒見過那種桃子。後來卻在洛杉磯又看到了,一嚐那味道實在是美不可言,所以不知不覺中,它對我就產生一種很強的繫縛力量,緊緊地綁住我的心。那時候我正在學《廣論》,覺得這樣不對,就叫自己不要去貪著,可是偏偏怎麼放也放不下。後來我就依照《廣論》所說的方法去思惟,頭兩天沒什麼效果,但是我沒放棄,繼續做。怎麼做呢?其實這辦法不足為取,這必須有老師指導。我只是要告訴大家,像我這樣笨的人,拿著書本,也沒有人指導,但真正肯去思惟都有效果,何況是有老師的引導和正確的方法,一定有效。

  有一天吃過了飯,我想吃飽了應該比較能擋得住,所以就把洗好的水蜜桃,拿幾個放在面前,然後看著它,不斷地想:「這東西害我、這東西害我!」因為在這個境界當中,比較容易體會到內心被它綁住的相狀。思惟之後,內心當中就感覺到對這個東西深惡痛絕。如果平常,我一定很珍惜它,假定有客人來,我一定想辦法把它藏起來,不要讓客人吃掉,就會有這麼奇怪的心理。那一天這個覺受生起來以後,我感覺無法忍受這個東西放在我面前,就把這幾個水蜜桃拿出去打爛,丟在地上給螞蟻吃,回來心裡一點也不後悔。我只是隨便舉自己做過的諸如此類的事,如果你們真去做,確定會產生效果。我很高興自己做到了,可是第二次吃的時候,一拿起水蜜桃,又大吃特吃,我就想:「唉!上次怎麼把那些水蜜桃丟掉了,真可惜!」幸好已經把它們打爛丟給螞蟻吃了,否則我說不定會把它們撿回來。那個時候我就體會到《廣論》告訴我們,要改變嘀噠大樹,一滴兩滴的糖水是沒有用的,必須持續不斷地努力。

  又比如修念死,本來也不會念,看了《廣論》以後,我就試著去念。剛開始的時候,橫念豎念,還是不會念。但我絕不放棄,不斷地去想,想不出什麼道理來,就暫時放掉,下次再來。有一天我再翻開《廣論》,並沒有翻到念死,只坐在那裡想,那「死念」就起來了。實際上我曉得是因為之前已經經過蠻長一段時間的努力,就像我們走路一樣,譬如你應該走十里路,已經走九里半,快要到了,只是你之前沒有去過,不曉得那個地方的情形,所以說不定你再跨出去一步就到了。那一天我才剛剛開始想,這個死念就起來了。當時我不懂,假如了解的話,認真去思惟,效果就很大了。當「死」念起來的時候,我不想翻書,怕死的心非常強烈,我趕快把書放下,跑到佛堂拼命拜佛、念佛。這樣的心情一直維持了好幾天,心裡好高興。

  幾天內只要那個念頭一起來,內心就非常警惕。睡覺之前如果忘記了,就呼嚕呼嚕地睡,睡到天快亮的時候,一想到會馬上起來。如果睡前想到這個念頭,就睡不安穩。而且這種心很容易起來,平常做事的時候雖然這個心沒有生起,可是這個力量很強盛,稍微提一下它就起來了。在我周圍很少有這種經驗的人。後來有一次,我遇見一位在家居士,偶然跟他談起這個經驗,因為那時候也偶爾會跟人家介紹《廣論》,又因為體會到這個念死的心,很高興,於是就跟他講。他說:「法師!你這個經驗我也有過一次。」然後他就敘述他的經驗。那位居士家裡很富裕,他宿生是個修行人,但因為其他因緣不具足,雖然得到了念死的覺受,卻讓它消失掉了。他那個覺受持續了三個月,但因為那時候他才剛剛接觸佛法,還不懂,實在無法忍受,不曉得怎麼辦是好,因為沒有其他的助緣,最後這覺受就消失了。一直到我在洛杉磯跟他談起這個經驗,他才恍然,原來佛法中說的「念死」是這樣的,他也只是粗枝大葉地想一想而已。

  這就說明一個特點,只要我們真正能夠鍥而不捨地去做,確定有它的效應。如果你條件夠的話,像《廣論》這樣的書,它真的就是一個教授;如果條件不夠的話,的確還需要師長的指導。或者等你稍微有一點經驗之後,再回過頭來看會發現《廣論》上所講的,都是非常實在的。

  前面已講了第一部分什麼是暇滿,和第二部分思惟暇滿義大,現在第三部分是思惟暇滿難得。了解這三點以後,我們就會非常珍惜!

【第三思惟極難得者,如是暇身如《事教》中說:「從惡趣死復生彼者,如大地土;從彼死沒生善趣者,如爪上塵。從二善趣死生惡趣者,如大地土;從彼沒已生善趣者,如爪上塵。」故從善趣惡趣二俱難得。】

  《事教》通常指的是戒經,就是經、律、論之中的律。戒經告訴我們,從惡道中死了以後繼續生到惡道的,像大地土那麼多,能夠離開惡道生到善道的,就像爪上的一點點灰塵,爪上的灰塵與大地簡直不能比。同樣地,從善趣死了以後墮落到惡道的像大地土那麼多,能夠繼續保持在善趣的像爪上的灰塵那麼少,所以不管從惡道或從善道死沒,要生善趣都是非常困難的。

【若作是念,彼由何故如是難得。如《四百頌》云:「諸人多受行,非殊勝善品,是故諸異生,多定往惡趣。」謂善趣人等,亦多受行十不善等,非勝妙品,由是亦多往惡趣故。】

  或許有人會問:有這麼難嗎?為什麼會這樣難呢?如《四百頌》所說,一般人身心所受、所行,也就是我們內心所想的,及身、口的行為,包括外面聽來的,都是不善的;既然都是惡的,感得的果一定大部分都會墮落到惡趣當中。惡道的眾生當然是沒有機會造善業,就是在善道中的人,也還是都在造作十不善業,這種情形很普遍,也都可以看得很清楚。這特別是在說明造惡容易行善難!

【又如於菩薩所,起瞋恚心,一一剎那,尚須經劫住阿鼻獄。況內相續,現有往昔多生所造眾多惡業,果未出生,對治未壞,豈能不經多劫住惡趣耶。】

  造作墮落因是這麼容易啊!如果我們對一位菩薩生一剎那的瞋心,就要墮落阿鼻地獄一劫。更何況通常瞋心生起來會持續一段時間,乃至很久都消不掉的。對一位菩薩生起瞋心是這麼可怕,麻煩的是,你怎麼曉得周圍沒有菩薩呢?菩薩並沒有把「菩薩」兩個字寫在臉上,根本不知道誰是菩薩。而且佛、菩薩都是以世間普通人的面貌示現。在很多感應故事或者佛經當中,都可以看見佛菩薩為了要救我們而示現種種身,不但是示現普通的人,甚至也有示現在畜生道當中的,我們怎麼能夠曉得!也就是說,我們造惡是這麼容易。

  了解了佛法以後,知道一切苦樂都是業所感,而業是我們自己造的,任何一個行為做了以後,對我們會留下一個影響,這個業將來一定會感果,除非在業還未感果之前用正確的方法去對治它。想想看我們無量劫以來造了多少業,一生當中、一年當中、一天當中,都造了很多惡業!而一個業甚至有可能會感得多生的果報,我們這一生中造了這麼多的惡業,再加上過去無量劫所造的惡業,所以確定有太多、太多的惡業還沒有感果,而我們也沒有對治!當然如果對治了,它就不會感果,既然未對治,豈能不多生多劫往惡趣?


【如是若能決定淨治往昔所造惡趣之因,防護新造,則諸善趣雖非希貴,然能爾者,實極稀少。】

  或許有人會說:那麼就對治呀!可是要能對治又非常困難。先要生起決定的信解,然後真正努力去對治以前所造的惡業,把以前的惡習拿掉並且防護不再造新的惡業。若能如此對治,是可以不墮落的。我們往往有時候會警惕一下,可是只維持三天,第四天又做了,那樣沒有用!真正對治一定是要下決心以後不能再做,在後面的四力懺悔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叫遮止力,就是說如法去對治,把以往造的惡業懺清淨以後,千萬不能再造,如果你再做的話,這個懺悔是沒有用的。所以一方面要把惡業對治掉,一方面要努力保護不要再造惡業,若能如此,善趣的確是可以得到的。這不光是理論,如實照著去做是千真萬確可以達到的,可是能夠照著這樣去做的人很少、很少!

【若未如是修則定往惡趣,既入惡趣則不能修善,相續為惡,故經多劫,雖善趣名亦不得聞,故極難得。】

  如果沒有這樣認真去修懺悔的話,我們相續當中無始以來所造的這麼多惡業,將來一定會使我們墮落惡趣。一旦墮落,就沒辦法修善,只有繼續不斷地造惡。像已經墮落的老鼠,它是造了什麼因墮落的?細的也許不知道,粗的可以看得出來。第一點是愚癡。畜生的共同因是愚癡,是非、黑白分不清楚。比如剛才說開玩笑並不好,可是有很多人認為「這有什麼不好呢?你這個人太迂腐了。」世間常常有這種說法,這就是共同的愚癡,是非常可怕的。這個是粗的,至於細的愚癡,我們人類和牠們是一樣的。還有一點,老鼠的偷心很重,所以牠非常怕人,一看到人,馬上逃之夭夭。牠並不是不靈巧,但是內心當中就是有這種偷心在。平常我們可以觀察自己的內心,如果處處想討便宜,希望能不勞而獲,又怕被人家看見,這種就是偷心。

  以鳥而言,所有鳥類都有一個共同的毛病--高慢心。鳥宿生可能沒有做太多壞事,所以牠輕輕鬆鬆的,但是因為高慢心,所以都是向上飛的。鳥也有牠們不同的特性:鸚鵡過去在人道的時候,就是話講得很好聽。麻雀是過去做人時吱吱喳喳話非常多。如果仔細去看,多少會發現比較粗的一種行相。但願你們從中去觀察思惟,了解了業以後,再回過頭來看周圍、看自己,多多少少會有一些警策的力量。

【《入行論》云:「我以如是行,且不得人身,人身若不得,唯惡全無善。若時能善行,然我不作善,惡趣苦蒙蔽,爾時我何為。未能作諸善,然已作眾惡,經百俱胝劫,不聞善趣名。是故薄伽梵,說人極難得,如龜項趣入,海漂軛木孔。雖剎那作罪,尚住無間劫,況無始生死,作惡豈善趣。」】

  以老鼠而言,牠們一旦墮落以後,是不可能做好事的。《入行論》說:「以我現在這樣的行為,將來尚且得不到人身。若得不到人身的話,如何造善業呢?」六道之中,只有人具有辨別是非的能力,能夠親近善知識、如理思惟。人身有三個特點很可貴--勇健、念心、梵行,而惡道眾生是非善惡都分不清楚,其它更不用談。現在在人道能做善的時候若不做,將來墮落惡趣受極大苦,我還能做什麼?墮落惡趣以後,哪怕經過百俱胝劫,連善趣的名字都聽不到啊!一個俱胝就是一億,百億年都已經極可怕,何況是百億劫!

  所以佛說人身難得,就像大海裏有一隻瞎眼的烏龜,而海面上有一塊木頭飄浮著,木頭上有一個孔。這隻烏龜一百年才從海底浮上來一次,浮上來馬上又沉下去了。當浮上來的時候,這隻盲龜的頭正好伸入那塊木頭的孔裏,這樣的機會幾近於零。這比喻我們在六道當中長劫沉淪惡趣,就如同那隻盲龜在大海之中沉下去很容易,要經過很長的時間才有機會浮上來,這已經非常難得了,何況上來還要剛好套到木頭的孔裏,這就更是難上加難了!我們就像盲龜,在無明中不知取捨,所以在輪迴當中墮落三惡道的時間多,上來的時間少。透過比喻,我們想想,這個人身是多麼難得啊!又如前面所說的,在很短的時間中所造的罪,就要長劫沉淪於惡道,更何況我們無始以來不知已造了多少重罪。


【若作是念,由受惡趣苦盡昔惡業已,仍可生樂趣,故非難脫也。即受彼苦之時,時時為惡,從惡趣沒後,仍須轉惡趣,故難脫離。如云:「非唯受彼已,即便能脫離,謂正受彼時,復起諸餘惡。」如是思惟難得之後,應作是念,而發欲樂攝取心要,謂若使此身為惡行者,是徒耗費,應修正法而度時期。】

  假如有人說:雖然我造了很多惡業,但感了惡趣苦以後,不就可以再回到善趣了嗎?怎麼會難脫離呢?要曉得,我們正受苦的時候,往往又造了惡業,因此會繼續在惡趣當中流轉,跳脫不出來。譬如剛才說的麻雀、老鼠,一方面觀察牠們前生所造的因,一方面看牠們今生所做的幾乎都是壞事,畜生道大概都是這樣。再觀察螞蟻,螞蟻最大的本事是打溜、獵食。一天到晚不停地忙著到處跑,一碰到甚麼,馬上準備跟人家鬥。我年輕的時候,坐公共汽車或者在馬路上走過,常常看見有些人就是這樣,他沒事做就到處跑,一碰到什麼就準備跟人家鬥,我感覺這就是螞蟻之因。

  再看看我們自己的內心是什麼狀態,大半時候是六神無主。當我們被嗜好所吸引的時候,會全神貫注,例如被電視、小說,或者被聊天綁住。可是當空下來的時候,心裏面往往是散亂無主,就像螞蟻那樣亂緣,一碰到和你習氣不相應的,心裏面煩惱就起來了。如果仔細去看,是很容易檢查到的。平常沒有什麼事情的時候,心裏面尚且亂成一團,當有不如意的事情發生的時候,就會怨天尤人。怨天尤人又是在造惡業,這一點是我們要特別注意的。

  所以不要以為受完了惡報,問題就解決了,因為正受果報的時候又造了惡因!這樣思惟以後,內心應當發起強大的誓願:「我一定要好好努力地修行!」不管是佛在戒經裏告訴我們的,或者是菩薩的論,乃至於祖師們的話,最重要的是策勵我們,得到這樣一個無價之寶的暇滿之身,不好好去修行已經是浪費了,若再做壞事,就更顛倒了,所以應該努力去修正法。對我們修行人來說,不但做壞事不可以,就是說笑話這些習慣,都應該儘量避免,這點對我們非常重要。


【如《親友書》云:「從旁生出得人身,較龜處海遇軛木,孔隙尤難故大王,應行正法令有果。若以眾寶飾金器,而用除棄吐穢等,若生人中作惡業,此極愚蒙過於彼。」《弟子書》中亦云:「得極難得人身已,應勤修證所思義。」】

  這裏所引《親友書》中的偈頌,頭四句就是前面所說的盲龜喻。印度人寫文章,也是七個字、九個字乃至十一個字一句,但跟我們中國人寫的五言、七言的詩,稍有不同。我們每一個句子都有它一定的意義和段落,而印度人只是照字數斷句,就其意義來說,可能一句當中有一半是屬於前一句的,一半是屬於後一句的。現在這個偈子如果依文義,應念成「較龜處海遇軛木孔隙尤難」這樣斷句才對,意思是說得到這個人身,比盲龜從海底出來能碰到海面上有孔的木頭還要難!所以「孔隙尤難故大王」這一句上面四個字屬於上一句,下面三個字屬於下一句「故大王應行正法令有果」,我們以後看文的時候,都應該這樣了解。

  第二個偈頌是舉喻說明,如果有一個金子做的器具,上面又用很多寶物去裝飾,照理說這樣珍貴的東西應該好好地使用才對。如果把它拿來當痰盂,或用作大小便器,你說多荒唐?這是比喻我們現在得到了這個無價的人身,如果不好好地修善,還要去做惡,就像將寶飾金器拿來當痰盂用一樣荒唐。《弟子書》中所說的,也是和《親友書》這兩個偈頌是一樣的意思。

  這個文字我們要懂得,但文字的內涵並不是光從文字表面就可以看出來的,所以不是把文字讀通就可以,除非你有宿生的善根,否則讀通文字並不表示就懂得佛法,這一點也是末法時代最可惜、最嚴重的一個缺陷。佛教中有一句話「依文解義,三世佛冤」,就是照著文字用我們所了解的概念去解釋它,結果把佛真正要告訴我們的內涵解釋錯了。所以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切佛,都在說:「錯了,佛真正的意思不是這樣呀!」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是隨自意樂,不依師承,這一點是我們要特別注意的。

  所以真正想了解佛法,沒有依止善知識如理聽聞是根本不可能的。尤其是現在這個時代,我們常常效學西方人的精神,拿佛法來做研究工作,那更是荒唐到絕頂!不過因為時代如此,為了遷就這個時代,也不得不多少做一點。但這種做學問的人,往往因為在文字上研究得非常細,就覺得別人不對。如果把握得住根本去學的話,多少還會有一點利益,但如果看不清楚這一點而跟他們學的話,一定與佛法越離越遠,特別是對我自己來說就是這樣。我自己也是摸索了幾十年,一度遇見那些學者,講起來頭頭是道,後來有機會遇見真正的好老師指點,才體會到這個特點。

  我出家之前,因為受印光、弘一二位大師的影響,對念佛、持戒內心非常仰望。現在我雖然不是以這個為主,可是他們二位老人家在我心目中,還是擺在第一位。求學時因為學的是理工,一切都要有憑有據,自然受其影響,不知不覺也很講究科學數據。那時看到歷史上記載,佛門當中有一位很了不起的大善知識-淨土宗的永明延壽禪師,他一天要念十萬聲佛號。我剛出家時也是念佛,對他的行持心裏很仰望。但後來我看到一位近代的大德所作的開示錄上說,古人講話都是取一個大概的數字,實際上「晝夜彌陀十萬」是不可能的。因為他自己親自去試驗,譬如一小時能念幾聲佛,得到的結論是,一天廿四小時,必須不吃飯、不睡覺才能念得到這樣的數字。我一看,覺得這位法師真了不起,因為平常一般人都是依稀彷彿地差不多就好,這種概念跟一個學理工的人是格格不入的,所以我對這位法師講的話非常認同,心中就很排拒古人這種講法。因為這位老法師講經說法,是當年台灣最精采的一位,對念佛又親身去體驗,他說六字佛號一小時能夠念多少,四字佛號一小時念多少,我也試了一下,數據跟他差不多,於是我就想「晝夜彌陀十萬」根本不可能,古人的確都是說個大概罷了。

  後來我一心一意念佛,照著印光大師告訴我們的方法,當然多少還有一點其他人的指點,我很認真地念,念到後來雖然還不到一心不亂,但是當你真正下功夫認真去念的話,睡覺了還念,可不是糊里糊塗的喔!我睡覺時什麼都不知道了,可是佛號始終沒停,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地一直在念。那麼像這種大徹大悟的大襌師,他晝夜一直念,難道不能念十萬聲佛嗎?我仔細算一算,絕對不只十萬,是他把零頭去掉了,那是功夫啊!我們現代人沒有真正的功夫,卻以膚淺的知識去衡量,還說這個不科學,真是非常可惜的事情。我有很多類似這樣的經驗,所以到後來我就知道以膚淺的知識去衡量是不對的。所以只要真正用心提起來,自己也沒有太重的罪障的話,在座的各位都可以體驗得到。前面講到悎寤瑜伽時,就告訴我們睡的時候應該怎麼緣念。我們平常只是沒有好好去做,如果你有好老師指點,跟著去做的話,絕對可以達到。


【此又如大瑜伽師謂慬哦云:「應略休息。」答云:「實當如是,然此暇滿,實為難得。」又如博朵瓦云:「如昔坌宇有一雕房,名瑪卡喀,甚為壯麗,次為敵人所劫,經久失壞。有一老人因此房故,心極痛惜,後有一次聞說其房為主所得,自不能走,憑持一矛逶迤而至,如彼喜曰:今得瑪卡喀,寧非夢歟!今得暇滿,亦應獲得如是歡喜,而修正法。」乃至未得如是心時,應勤修學。】

  大瑜伽師是阿底峽尊者三位重要的大弟子之一,慬哦瓦是種敦巴三位主要的弟子之一,他們之間的關係也可以說是師徒,也就是上一輩跟下一輩的關係,所以這裡是長輩教誡後輩。大瑜伽師看見慬哦瓦很用功,就告訴他:「你稍微休息一下吧!」慬哦瓦回答:「的確應該休息,可是一想到暇滿人身這麼難得,我就捨不得休息!」現在我們剛好相反,老師策勵弟子要用功時,好一點的弟子,因為老師說了,只好去做,但是老師一不注意的時候,他就不一定用功了。這裡是弟子非常用功,師長告訴他放鬆一點,他不但不放鬆,還要繼續用功。所以那個時候佛法會興盛,有那麼多人成就,原因就在這裡。並不是說我們現在的人素質差,而是我們不肯努力,這是很實在的。不過,我並不是要大家拚命,修學佛法還是有一定的次第軌則的,如果不清楚硬來的話,也會出毛病。

  師長勸他休息,經論也告訴他休息,但是一想到暇滿這麼難得,他就放不下。實際上這都不是文字,當你真正如法去行持,內心產生相應的覺受以後,這是必然的現象。即使最粗淺的念死一旦念起來了,你要放就是放不下。我們一定要知道他所以能達到這樣的程度的原因,才不會在文字上面空轉。


  博朵瓦尊者舉了一個比喻,說坌宇這個地方有一個非常好的雕堡叫瑪卡喀,後來被敵人佔據很久頹壞了,一位老人因為此事而非常痛惜。後來舊主又把它搶回來了,那位老人聽了就非常歡喜,哪怕不能走路,他還是要拿著拐杖去到那裡。這裡宗大師引各種經論和祖師的話,無非是要告訴我們,得到了暇滿人身以後該怎麼去策勵自己。


  我們要一直努力思惟暇滿的義大與難得,要到發起像那個老人一樣的歡喜心--高興得以為自己在作夢。真正生起這種心以後,會非常強盛地推動你步步向上。就像上高速公路一樣,上路之前,你可以隨便把車子停下來,當真正上路以後就不能隨便停了。譬如我們要到高雄,途中要經過新竹,並不是說到了新竹你就停下來,看見新竹表示這條路是對的,但是你是不會停下來的,因為還未到達目的地,所以說「乃至未得如是心時,應勤修學。」得到了如是心,進一步仍舊要繼續不斷勤修增上。大師有適當的方便,指導我們步步往深廣兩方面提升。


【如是若於暇身,能發一具相取心要之欲樂,須思四法。其中須修行者,謂一切有情,皆唯愛樂而不愛苦,然引樂除苦亦唯依賴於正法故。能修行者,謂外緣知識,內緣暇滿,悉具足故。此復必須現世修者,現世不修,次多生中,暇滿之身極難得故。須於現在而修行者,謂何日死,無決定故。】

  總結來說,得到暇滿人身是為了要修行,所以要好好利用它,不要浪費時間做其他沒意義的事情,要專心為取心要而努力。怎樣才能夠產生這種力量呢?這裡告訴我們必須思惟四點。第一、所有的眾生無一例外,大家都希望快樂不希望痛苦,了解佛法以後,知道要去掉痛苦、得到快樂,必須依靠正法去修行才有可能。所以這是第一個要思惟的。第二、修行需要條件:外面要有引導我們的善知識,自己要具足暇滿的人身,齊備這兩個條件才行。前面念佛的公案也提醒我們:儘管他是一位講經說法非常了不起的法師,依他種善根足足有餘,但是真正要修行是不夠的。所以善知識極端重要,如果你聽了他的話,照著他的辦法去做的話,你永遠會覺得祖師們說的「晝夜彌陀十萬」都是空話,這樣講只是要策勵我們的,或像有些人認為佛的神力是古人想像出來的。我們很容易就掉到這種狀態當中,學問做得很好,可以拿幾個博士頭銜,但是跟佛法沒有關係。第三、此世就要修,因為如果此世不修的話,下一世怎麼得到!今生所以得到暇滿是因為前生修行,如果現在得到了卻不修,沒有因怎麼會有果?第四、必須現在馬上修,因為無常不會等我們,我們並不曉得哪一天會死。下面再把四點總結起來說。

【其中第三,能破推延於後生中修法懈怠。第四能破雖於現法定須修行,然於前前諸年月日,不起修行,而念後後修行,亦可不趣懈怠。總攝此二為應速修,作三亦可。是則念死亦與此係屬,然恐文繁至下當說。】

  有很多人會說修行是要修的,但下一生再說,結果推拖到後來墮落了就沒機會修了,這是一種懈怠,第三點可以破除這個懈怠。第四點可以破除不馬上修的懈怠,有許多人會說修行是要修的,不過以後再修,這一點也是很大的障礙。我曾經跟大家提過一種錯誤的觀念,就是在家人發心要修行,就想先賺一筆錢放在銀行裡,出家人要修行就想先找個茅蓬住。其實這都是修行的大障礙。假定你內心當中發起了真正利人的心而這樣做,那麼至少還是一種好事。如果是為了自己修行的話,最好放下來就修。佛告訴我們,真正的二乘行者是很強調頭陀行的,什麼都不要,餓了就去討一點吃,吃飽了就精進修行,不管在哪裡都這樣,這才是修行的典型。即使我們做不到,也要很慚愧,最起碼要有正確的了解才可以。第三、第四總攝起來就是告訴我們必須趕快修行。所以上面這四點可合併為三點,實際上這部分就是屬於念死的範圍,在修行過程當中念死是絕端重要的,這在後面會說明。

【如是若由種種門中正思惟者,變心力大,故應思惟如前所說。】

  像上面所說的各種方便法門,我們能夠如理正確地思惟的話,會產生很大的變心力量。我們現在的心識是與煩惱雜染相應的惑業所感得的,不用特別起心作意,它自然就在這種狀態之中。如果不修行的話,這種心念是永遠在惑業苦當中周而復始地流轉,如果不改變它的話,修行是沒分的。懂得一點道理,我們可以講得頭頭是道,但真正重要的是照著所了解的去思惟,改變我們的心意,才擋得住惑業之流。我常常告訴大家,為了清楚所學的內涵,不但要去思惟,而且要論辯,目標無非在此。假定我們學了以後只是討論,談一談覺得自己懂得很多,內心當中我慢高漲,目空一切,那麼我們學了佛法只是讓煩惱習氣越來越強,所學的實際上都只是戲論,這一點要特別注意。所以這裡告訴我們,假定學了佛法卻不能改變我們的心意,那是沒用的。

  我不妨再講一個故事給你們聽。有人說現在這個時候要念佛很難,我自己有了一點經驗以後,發現念佛並不是那麼難,尤其在山上的時候念得很好,念念是佛。結果有一次下山,第一天不受影響,待了三天,山上的念佛功夫就不見了,待了一個禮拜,世俗上所有的念頭都來了。我就想:奇怪!怎麼搞的?念佛沒有用啊?後來有一位尊長告訴我:「其實修行還是要研閱經論,經論的內容正是告訴我們對治煩惱的方法。」我聽了他的話就開始去看書,起初是亂看,聽見什麼書好我就看什麼書。他們說《雜阿含》正是專門對治煩惱的,我就請了一套,從頭到尾看一遍。後來又聽說《大智度論》很好,我又把書請來,也看了一下,結果糊里糊塗地看不懂。


  不過因為這樣東看西看的關係,對禪也多少有一點興趣,又開始接觸禪。那時候我除了每天念二萬聲佛之外,並沒有其他功課,所以空下來的時間就看看書。後來覺得學禪好,就學禪。剛開始自己東摸西摸,摸不出名堂來,吃了很大的苦頭,後來才遇見一位對禪真正有經驗、有功夫的老師。但因為當時像我這樣大學畢業出家的人不多,所以走到哪裡人家就捧你,實際上自己的煩惱很盛,名利心很強,被人家一捧就覺得飄飄然的,其實對自己一點好處都沒有,可是慢心卻很大。看人家都一無是處,更增長自己的慢心,自己卻完全感覺不到,假定真能感覺到的話,佛就不講無明了。那是我真正最大的失敗,一直到現在,回想起來最痛苦的就是這個。


  這位禪門的善知識作風不一樣,往往都是給你當頭一棒,我心裡就老不服氣,覺得我有這麼多好東西,他好像不識貨,心裡就是有這種味道。後來因為特別的因緣,慢慢地就開始跟他學。但因為自己前面多少有過一點經驗,對自己的經驗就很執著放不掉,向他報告的時候,他說這個不對、那個不對,自己心裡面就是不服氣,但是不服氣也沒辦法,結果東摸摸西摸摸,始終沒消息。後來我才了解,《廣論》上告訴我們修行的第一步,最重要的是懺除業障,而四力懺悔的初力是破現行,在這裡就叫做「變心」。自己在這個現行心識中,受它的支配,不知不覺就隨自意樂,這已經很可怕了,還增長我慢,把這個「我」膨脹得很大了還不知道,沒辦法接受善知識的引導。


  禪宗本來就有一套修行的方法,後來那位尊長就說:「這個方法你既然沒辦法趣入,就改用『起疑情』的方法吧!」我想這樣也好。事後檢查,就是因為對這位老師不服氣,而「起疑情」的修法是近代真正的禪師們所共許的,我心中早已經對它有執著了。開始修了以後,也不曉得怎麼疑,我就東起疑、西起疑,看到什麼都想一想,但因為實在疑不起來,心裡就亂成一團。回想起來都是不遵照師長的方法才這麼可憐。


  後來就去參「念佛的是誰」,居然疑起來了,因為我曾很仔細地看過來果老和尚的語錄,其中有一篇開示參「念佛是誰」,再加上那位尊長跟我說過參禪不是講道理,根本沒有什麼道理好講。念佛的是誰?我嘛!這又何必問,就是要你自己去體會某些內涵。我曾經看見這位尊長罵過一個人,假如他罵的是我的話,我想我的慢心又會在那兒告狀,這番話又用不上了。因為他罵的是別人,所以我就想:對呀!參「念佛是誰」不是講道理的,如果講道理,實在沒什麼意義。那天早晨我吃過早飯後,很懇切地拜了佛,快近中午的時候,這個疑情真的就起來了。內心好高興!疑情真正起來的時候,你無法形容,如果你們看過《來果老和尚語錄》的話,多少可以體會一點。這個疑放也放不掉、提也提不起,但吃過了飯這個疑情就不見了,下午再去找,就是找不到。


  我講這個故事是要告訴你們,想跟師長學法,如果慢心梗在那裡,不能遵照師長的方法去做,是不可能有結果的;但是反過來說,如果沒有找對人就跟著他走,也是死路一條。那一次我雖然內心有這種障礙,但我還是很長一段時間死心塌地跟著這位善知識。可是一歡喜疑情就掉了,向他報告時,他也不睬我,後來才慢慢地告訴我。所以你對師長的信心如果不能真正地生起來,想學到東西是不可能的。後來這疑情又起來了,自己又很歡喜。真正夠條件的師長,當你去向他報告時,又是悶頭一棒。他不是用棒打,就是大罵一頓,有些時候被罵了心裡不服氣,可是漸漸地會了解這樣不對,照著再來,就不會被一個小小的成就所侷限了。


  我們現在學佛有兩個最嚴重的毛病:一個是未得謂得,根本還不懂就自以為是;還有一個是得少為足,以為這個就是了。真正夠量的善知識,他會呵斥你、打你,你錯了他一定幫你改正;你得到了一點點,他不讓你停止。當然這其中有順逆兩種方式,有時候用順的,有時候用逆的,使你很容易就懂得他的話而改變心意。這裡先提一下,到以後講四力懺悔的時候,再詳細講。我們應該照著前面所說的這樣去思惟。


【若不能者則應攝為,如何是為暇滿體性、現竟門中利大道理、因果門中難得道理,隨所相宜從前說中,取而修習。】

  假定能夠把握住中心,從各種角度去思惟的話,改變內心的力量會很大。如果不能廣泛地思惟,就照著前面所說的次第,第一個是暇滿的體性,然後從現在、究竟二方面去看它的利大,還有因果門中難得道理,隨著相應的內涵拿來思惟。

【其中因門難獲得者,謂僅總得生於善趣,亦須戒等修一淨善,特若獲得暇滿具足,則須淨戒而為根本,施等助伴,無垢淨願為結合等眾多善根。現見修積如是因者,極為希少,比此而思善趣身果,若總若別,皆屬難得。】

  單是要生到善趣,也一定需要持戒,而且得到善趣還不一定能修行,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暇滿的人身。下面這幾句話,對我們這一生的修行是非常重要的綱要,但願各位一生記得。得暇身要很多的善根,當中有三個重點:第一,淨戒為根本,戒還要加上「淨」,要持戒已經很難了,持戒而清淨的話更難,這到後面講戒的時候會講,這是根本。還要施等助伴,因為我們修行需要種種的資糧,你現在能夠幫助別人,將來修行的時候,很多順緣資具都來了。所以佛世有一個公案,「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有人證了羅漢,可是飯都討不到;證了羅漢還可以,我們現在什麼修行都沒有,如果沒得吃、沒得穿、沒得住,還能修行嗎?所以說要施等助伴。

  這樣還不夠,還要有無垢淨願,這個很重要。我們做任何事情,內心總是有一個期望,平常任何事情做完了以後要迴向,這就是我們的無垢淨願。可是我們是嘴巴上唸一下,還是心裡真的這樣想?這個才是真正的重點。但是也不要認為:「既然心裡不照著這樣想,嘴巴何必去唸它!」當然最好的是嘴巴唸、心裡也相應;萬一做不到,至少嘴巴在唸,還能夠提醒自己正確的方向,這是靠外在的環境保護著。我們要從這個方面去看,然後不夠的地方慢慢再補足它。當然前面也說過,假定只是嘴巴唱唱,心裡老是胡思亂想的話,那將來會墮落畜生,像隻鳥嘰嘰喳喳地叫,應該要一心一意從正面去發起「無垢淨願」。前面甲三說聽軌理中提到,講聽完了以後,要用很猛利殷切、強盛的心去迴向:我做這件事情是為了什麼?聽講的時候固然如此,其實平常做任何事情,心目當中也要有這樣的一個方向。


  講到這裡,我也想起自己當年一個小小的體會。我剛出家沒多久就住在同淨蘭若,跟著仁法師。那裡的生活非常嚴肅,一天中大部分的時候根本不能講話,到要講話的時間,又不能不講話。實際上,那時候我們也沒講的份,他會給我們一點開示,其他時間就自己看書。他提醒我說:「看書一口氣不要看太多,看累了應該合起來;再不然的話,固定一個時段,自己心裡大概有個準,時間差不多了,就出去走走,就算三分鐘、五分鐘也好。」可是我就做不到,要是看得起勁的時候,一天下來看得頭昏眼花也捨不得放;如果看得沒有勁的時候,本來譬如說看一小時就停一下,我一小時之內卻要跑出去好幾趟,如果看見仁法師來了,才趕快進來。出去的時候,看不出什麼名堂來還好,如果看到外面的風景蠻好的話就會流連忘返。


  可是很奇怪他老人家不會這樣,他的生活刻板得像時鐘一樣。當時我始終想不透是什麼原因,後來才漸漸體會到,促成他這樣的主要原因有幾種:第一,他心裡真正能夠生起這種很強盛的善法欲,自己可以把握得住,這是最好的一類;還有一類,譬如說像大陸上的叢林制度,我始終非常歡喜、非常讚歎,因為它有一套軌則,就像佛經上面說的「出家五夏學律」,雖然道理不懂,先把你放在這個洪爐中去磨鍊。人家說「金山的腿子、高旻的香」,要把腿子練好的話,一般至少需要練上個三、四年,而你如果在金山寺住上幾年的話,自然在不知不覺當中就養成這習慣了。所以我看見從叢林中訓練出來的人,有的雖然要談道理好像談不出什麼來,也自謙工夫實在談不上(當然要有實證工夫的確不是那麼容易),可是他身上所呈現種種的威儀規矩,處處地方能夠恰如其分。所以有一種是在內心當中能把握得很好,一種是已經養成了習慣,自然就可以做得到。後者就是靠外面的環境,也就是團體的力量,因此在修行過程當中,除了師、法以外,還要「友」--就是一個如法的團體,這對我們非常重要。


  現在把三點總結一下:真正要想獲得暇滿的人身,「戒」是根本,還要其他的輔助條件,這個「施等」不單單是布施,而是包括整個六度,以此集聚資糧。有了這個條件以後,如果沒有無垢淨願的話,都是世間富貴之因,下一生就在人或天中享福,都是無暇之處,所謂「富貴之人學道難」。所以做任何事情,內心當中要有個宗旨--我是要求無上菩提、要跟隨善知識如法修行,心心念念都是強烈的這種念頭。因為覺得自己資糧不夠,乃至於去掃廁所,為大眾服務,心目當中都是這個「無垢淨願」。真正說起來,無垢淨願是最重要的,為了這樣的願望,所以才要去修學,從皈依開始然後受戒,集聚種種資糧,這個特點我們要把握住。


  我們眼前就看得見,對於暇身的三因,就算道理知道了,真正照著去做的人很少,更進一步,就算去做也很不容易做到。以這樣實際上的情況觀察思惟的話,會感覺到要得到善趣身,特別是暇滿身,真是非常難得。這裡的「總」就是得到善趣的人身,「別」是特別指暇滿人身。這是從因門去看,就是因地當中需要什麼條件。

【由果門中難獲得者,觀非同類諸惡趣眾,僅得善趣,亦屬邊際;觀待同類諸善趣眾,殊勝暇身極屬稀少。如格喜鐸巴云:「殷重修此,餘一切法由此引生。」故應勵力。】

  「非同類」指人以外的惡趣眾生,跟他們比較起來,得到善趣的亦屬邊際。「邊際」就是非常地少,比例差得很遠。畜生道當中有水陸空三種,我們看見陸地上的蟲蟻極多,可是真正多的不在陸上,而是在水中。以前我不太懂,只是相信佛經上這樣講,後來有一次偶然的因緣,才了解確實是水中多。據說南極附近的海裡有一種蝦,台灣也曾經有捕蝦船到那裏去捕,拍攝到那個海裡面密密麻麻全部都是這種蝦,你看那個海多大,何況又這麼深。而且地球表面只有百分之三十是陸地,有百分之七十是海洋,陸地當中能夠住人的又很少,很多地方根本不要說人或野獸生存不了,連螞蟻在那兒都沒有,而海裏則是從海面上一直到最深的深海全部都有。所以單是與惡道當中的畜生相比,善道實在已經是少得不能再少,這是觀非同類。

  觀同類善趣中,殊勝暇身還是極屬稀少。人當中有多少學佛的?就算信了佛教的人,有很多對真正佛法的內涵並不知道!以藏系來說,想像中好像西藏人都懂得佛法;藏人真正能夠進入寺院好好努力學的人,的確比我們高強,至於一般的民間,跟我們是一樣的。以前我剛去印度的時候,就看見他們一大早出來之前,在家裡第一件事情一定是供酥油燈、供水,然後拿了一個嘛尼輪,「嗡嘛尼唄咪吽、嗡嘛尼唄咪吽」地唸,除了這個以外,其他的也不懂,多半就只是如此。至於我們漢地,雖然說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但是佛法是什麼也是不懂。所以說,真正得到殊勝暇滿人身的人是少之又少。

  最後是祖師鐸巴格西給我們的叮囑:要殷切慎重地修暇滿,這個如果修起來的話,自然會不願意浪費生命,一心一意如法修行,因此餘一切法會跟著來。實際上不僅是這位格西講,佛、宗大師也這樣講,每天早晚課當中也在策勵,例如晚課的警眾偈,無非也是要我們珍惜暇身。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沙發
 樓主| 發表於 2012-3-30 18:42:32 | 只看該作者
阿彌陀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弘憶佛教論壇

 

繁體字 簡體字

釋大寬法師 | Facebook 祝福您 福慧增長,如意吉祥。

 | 玄奘寺 | 德林念佛寺 | 臨濟護國禪寺 | ChatGPT | 傳燈法師 | 傳燈長老 | 傳燈法師 FB | Instagram IG | 天寧寺 | 三壇大戒 | 佛教 Buddhism | 臨濟寺 |

| 中國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 | Ptt 批踢踢 | 免責聲明書 | 2025三壇大戒 | 道元法師 | 佛教文物購物網 | 多媒體下載 | 佛教書店書局 | 竹林禪寺 | Buddhism wiki |

| 三壇大戒2026 | 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三壇大戒2025 | 佛教經典功德會 | 大藏經 | 佛學辭典 | 電子書免費下載 | 佛陀紀念館 | 佛光山 | Youtube網站 | 佛教音樂 | 佛教經典 |

| 牟尼精舍學佛網 | 佛教線上圖書館 | 佛法入門 | 佛學資料 Books | 中國佛教網圖書館 | 兒童佛學班 | 佛網 | 新浪網Sina | Yahoo! | Google | 百度 | Bing | Alexa網站排名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 佛教維基百科全書wiki | 十大新聞 | 慈悲喜捨小站 | 佛經 | 梵文咒輪 | 摩尼 | 佛教 wiki | 佛教圖書館 | 佛教論壇 | 佛教 | 佛教經典梵文 | 佛像觀音圖片集 |

 

台灣佛教論壇推薦排名

台灣佛教論壇排名推薦

精靈寶可夢 Pokemon Go

手機遊戲 mobile game

弘憶佛教論壇

弘憶佛教論壇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弘憶佛教論壇 Pixnet Net

基礎佛學資料

佛學教室。佛法入門

佛教戒律學綱要

心得分享討論版

感人文章。故事書籍

淨業與念佛

禪宗 Zen。生活禪

密宗金剛乘

佛教寺廟。活動看板

佛法與生活

佛教音樂。佛曲mp3

免費結緣訊息

佛教釋大寬法師佛學問答

咒語教學。佛經介紹

中國佛教會BAROC

線上翻譯網站 Online translation website

台灣論壇 Taiwan Forum

中國大陸佛教論壇

沉香論壇 Agarwood

電子書免費下載

維基百科知識專家

弘憶兒童佛學班

電影。電視 Movie TV

世界新聞。生活資訊

健康。遊戲。熱門

Mobile 手機王。電腦 App

Ptt bbs web 批踢踢

免費廣告 Free Advertising

求職網站。招職招聘Jobs

摩尼網bbs網路社區。留言板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t Association

中國佛教協會

中國佛教協會 Facebook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中國佛教協會 Pixnet Net

中国佛教协会

中国佛教会

地藏论坛 www.bskk.com 

地藏缘论坛 www.folou.com

中国佛教史

佛教音乐 Music

佛教故事 Stories

佛教歌曲 Song

佛教文物 Relics

佛教活动 Activities

佛教电视台 TV 

佛教导航 

佛教新闻 News

佛教维基百科 Wiki

佛教网站搜寻 

佛教线上图书馆

佛学知识 

佛教七宝

佛教历史文化

世界佛教论坛

佛教正法中心

中国佛教如来宗派 

佛教大藏经 Cbeta

佛网留言板

 

| 求職 | 新聞 | 電視 | 影音 | 字典 | 拍賣 | MP3 |  健康 | 知識 | 雜誌 | 生活 | 下載 | 網路書店 | 佛光山 | 佛陀紀念館 | 佛教如來宗 |

| 楞嚴經 | 金剛經 | 大悲咒 | 楞嚴咒 | 法師 | 佛教經典數位圖書 | 陀羅尼 | 佛教線上 | 佛教維基 | 網路書店

| Google Adwords | 佛教七寶 | 佛教歌曲 | 佛教四大名山 | 禪宗 | 禪定 | 標點符號 |

| 六字大明咒 | 熱門 app | 唵嘛呢叭咪吽 | 歌曲下載 | buddha buddha | 下載mp3歌曲 | 下載mv | 下载的音乐

| 熱門關鍵字 | 熱門電影 | 下載音樂網 | 音樂下載免費 | 露天拍賣 | 拍賣網

| 中央氣象局 | 地震 | 12000 | 波羅蜜 | 海濤法師 | 台灣論壇 | 教育部字典 | 英文翻譯中文 | 國語字典 | 藏傳佛教

 | mp3下載 | 惜物網 |  | 林志炫 | 大愛電視台 |  | 教育部字典國語辭典

| 馮馮 | 抽籤程式 | ppar |  | 大悲咒下載 | 英翻中 | txt電子書下載 | 中翻英 | 佛教論壇

| 竹林寺 | android mp3 | 聲音沙啞 | 下課鐘聲 | 禪修 | youtube下載 | 地藏論壇 | 地藏緣論壇

| 中国佛教协会 | 母親節 | 藥師經 | 佛教電視台 | 購物拍賣

| wiki en | 威力彩 | 黃金價格 | 黃金 | 六祖壇經 | 蕭平實 | 周杰倫 | 熱門 | QQ空间 | 台電 | 停電 | 指考 | china.buddha00@gmail.com

| 新浪微博 | 騰訊微博 | 統一發票 | 高鐵 | Claude Debussy | iPhone 6 | iPad | 停班停課 | 颱風假 | 台北市政府 | 行政院 | 中元節

| App 推薦 | 電視頻道 | TV線上看 | 佛教釋大寬法師 |  | Buddha Facebook

| 施食儀軌 | 奧運 | 線上鬧鐘 | 摩尼網

| 金色蓮花 | 服貿協議 | 電視連續劇 | 佛教如來 | 釋大寬 咒輪 | 佛學資料 | 達賴喇嘛 | 佛學多媒體 | 佛學數位圖書館 | 萬年曆

 | 潮音禪寺 | 黃色小鴨 | 比特幣 | 海雲繼夢 | 大華嚴寺 | 佛教維基wiki | 導覽手冊 | 悟禪法師 | 釋大慈法師 | 咒輪貼紙

| 生命加油讚 | WeChat 微信 | Line貼圖 | 短網址 | 蓮池庵 | 光明禪寺 | 生命的意義 | 密勒日巴傳DVD | 2016總統大選 | 廣欽老和尚 | 明若曉溪

| 生命靈數 | 明曉溪 | 生命教育 | 海濤法師爭議 | 慧律法師mp3 | 水陸法會 | 百年虛雲 | 佛舞 | 準提咒 | 柯文哲

| 藥師佛 | 華嚴聖因精舍 | 釋大寬 施食 | 覓菩提 | 傳悔法師 | 陳喬恩wiki | 華嚴經 | FLV | 優酷youku

| 療痔病經 | 健康長壽秘密法 | 佛曲 | 最心新聞 | 梵網經 | 時事新聞 | ptt wiki | 守成 | 學佛入門 | BBC | 學佛群疑

| 學佛心得 | 佛教書信 | Apple Wiki | 台鐵 | 最新新聞 | 教師節 | 護身符 | 作七 | 做頭七 | 悟禪法音 | 佛教如來宗wiki

| Amazon亞馬遜 | apk | Agoda旅遊飯店住宿 | 台灣十大論壇 | 十大熱門論壇 | 十方論壇 | 橙劑 | 淨心長老 | 釋海濤法師 | 佛陀 FB | 佛教音樂網Mp3

| 網路書店 | 網路書局 | Pixnet 痞客邦 | 咒輪&佛經 | 亞馬遜論壇wiki

| 搜尋引擎 | mp3音樂下載 | 影片電影 | 網購網站

| 台灣佛教論壇 | 台灣佛教網路論壇 | 心經 | 八十八佛

| 三壇大戒 | 2019三壇大戒 | 中國佛教會 | 2019日月禪寺三壇大戒

| 全职法师 | 中國佛教會baroc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2019 | 供香咒 | 兒童佛學營 | 世界佛教論壇 | 佛教戒律學綱要 | 三壇大戒 2019 | 維基百科 | 沙彌律儀要略集註

| 牟尼丸 | 縵衣 | 佛教戒律學綱要 pdf | 臨濟護國禪寺 | 釋悟潔法師 | 

GMT+8, 2024-4-20 23:53 , Processed in 0.22343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