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論壇 | Google Yahoo Facebook PTT

 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2302|回復: 0

道前基礎 - 造者殊勝-《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4)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2-1-3 11:44:2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帖最后由 乘璦 于 2012-1-4 22:34 编辑

《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4)
日常法師 釋
道前基礎 - 造者殊勝




※﹝由是菩提道次引導分四:①為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②令於教授起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③如何講聞二種殊勝相應正法,④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今初﹞

      現在正式進入正文(通常稱為「正宗分」)。宗大師依據他的傳承分成四部分,這個傳承是阿底峽尊者創立的。這文上說「由是」,由這樣的因緣,並不僅僅經論上面這麼講,他很清楚地告訴我們這經論的來源,這個傳承是這樣來的。第一、為了顯示這個法的根源清淨,而說明造論者的殊勝。法要靠人來講說,世尊把最詳細的法說出來,後來根據眾生根性的不同而分方便、智慧兩支,一直傳到阿底峽尊者,阿底峽尊者被西藏人迎請入藏,輾轉地傳到宗大師。所以法的根源實際上對我們來說應該是宗大師,宗大師造這部論的根據是阿底峽尊者所傳的教授,這一點是以後我們漸漸深入的時候極端重要的,一離開傳承,要真正修行是不可能的。現在我們先在理念上了解,實際上總有一天會從實踐當中漸次體會到。當你體會到究竟圓滿的時候,那就是成佛。所以這文字容易懂,而內涵我們在一開頭學的時候就要注意,依不清淨的法而修一定不會有結果的。   

      第二、令於教授起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祖師很清淨,他造了各式各樣的法,這些法當中,有很多是局部的,有很多是圓滿的。什麼是圓滿的、什麼是局部的?譬如說經,像《華嚴》、《般若》都是把佛要告訴我們的整個道理--為什麼我們是凡夫、什麼是佛、成佛要經過什麼樣的內涵、我們的錯誤在哪裡、如何修行等,原原本本依照次第絲毫無差地說明,這樣就是圓滿的教授。有很多法只是局部的,針對著某一個人的根性,像《阿含經》裡面,佛針對某個弟子所欠缺的部分告訴他,比如很簡單的一句話「這是苦,你應該知道。」這個法雖然對他來說正是他需要的,可是法本身的內涵並不圓滿。譬如你身體不舒服,稍微有一點頭痛,醫生為你開一點點藥,那些藥本身並不能代表全部的藥。而本論所說明的是整個佛法的內涵,所以第二部分就告訴我們這個法的殊勝。第三、有這樣好的老師講這樣圓滿的法,但是如果我們條件不夠,那也沒有用。所以第三個說明如何講聞--講的人要有什麼條件、聽的人要有什麼條件、我們條件夠了應該如何、不夠應該怎麼學。經過了這樣學習,有了這個條件,最後才正規地告訴我們究竟圓滿的法。   

      對這個了解了以後,向後我們在學習過程當中雖然學得很粗淺,可是我們能夠用這個粗淺的法在生活中去衡準自己。一方面思惟觀察對我們很重要,一方面從對法步步的實踐當中提升自己。不要只把它當做文字看,如果我們剛開始學習之時不在實際行持上面努力,進而漸次深入的話,將來就很難學得好。正因為我們現在條件差,所以從淺的我們能做的地方做,當能夠漸漸深入的時候,就會很有次第地一步一步跟得上去。

   

【總此教授,即是至尊慈氏所造,《現觀莊嚴》所有教授。別則此之教典,即是《菩提道炬》。故彼造者,亦即此之造者。彼復即是大阿闍黎勝然燈智,別諱共稱勝阿底峽。】


     首先說明本論的內涵。所謂的教授,廣義來說,佛講的所有的內涵都是教授。但是因為我們條件不夠,福德、智慧都差,無法了解佛告訴我們的究竟圓滿的法,所以菩薩祖師們適應我們的根性而示現,把佛圓滿教法裡的精華中跟我們相應的部分攝取出來,依照著次第一步一步指導我們在深、廣二方面層層深入,這個就是教授;或者簡要地說,就是我們成佛的訣竅。教授的內涵不是文字上面能夠看得見的,一定要有老師引導,透過他自己對文字理路上的認識,親自修行驗證,然後回過頭來再告訴我們。   


      整體來說,宗大師講的這個教授的內涵,是根據《現觀莊嚴論》,這是「至尊慈氏」(也就是彌勒菩薩)所造的。《現觀莊嚴論》的內容非常深廣,是整個《大般若》的精華。《大般若》的精華我們凡夫看不清楚,只有像彌勒菩薩這樣的等覺菩薩才能夠把它的精要提出來。其中有三個大綱:三智境、四加行、一佛果,這個也簡單說一下。我們凡夫六根所面對的這些東西,這就是我們所對的境。例如我們看到這面牆的顏色是白的,窗是可以透氣的,這些都包含在「境」裡邊。原則上我們應該從兩點去看:境、有境。就是我們六根所對的--眼睛看見的,紅的、黃的、白的、黑的;耳朵聽見的;舌頭所嚐到的;身所感觸到的。這裡邊包括眼睛看到色塵之後所產生的意識的作用。為什麼要講這個呢?我們所有的問題是不是都由心對境而產生的?修學佛法就是要解決這問題。這問題以佛法來講叫起煩惱、造業,然後感得果報流轉生死。

      現在我們要認識真正的內涵是什麼,要解除煩惱、淨化由煩惱所造的業,從惡業或染業流轉生死變成善業、淨業,不但自己能從生死輪迴當中跳出來,解決痛苦,而且還要幫助別人。我們凡夫在無明中,對事情的真象根本看不清楚,佛菩薩所見的跟我們不太一樣,他是用慧眼來看。對於種種境界,由於他的慧眼的特徵或程度不同,所以分成三智境。我們凡夫因為無明所以造種種業流轉生死,世尊是因為智慧,所以造善淨之業解脫輪迴。因此佛就告訴我們這個特點,讓我們認識要用什麼方式才能夠得到它。了解了這個以後,就曉得我們這痛苦是冤枉的,同樣是一個有情的心識,為什麼佛成了佛,不但解決了自己的苦樂問題,還能幫助我們,而我們卻還在輪迴?他解決了以後,所證的是多麼崇高的地位,而我們卻是如此地糟糕,這是很冤枉的事情。這些不但啟發我們的信心,而且了解問題是怎麼樣產生的、如何步步去解決,所以叫「三智境」,也就是以佛的智慧所對的境;而我們所看到的,是染污的心識所對的境。了解了以後去修,要修四種加行。透過了這樣修行所感得的最後結果就是一佛果。我們現在因為無明而有種種的行為,這行為就是我們的加行(或者說是所造的業),會感得什麼樣的果呢?永遠在生死中輪迴。佛的整個教授全部在《大般若經》裡,至尊彌勒菩薩把它的精華萃集出來,後代各種論典所闡釋的中心也都繞在這上面。所以就整體來說,這個教授是依據《現觀莊嚴論》。   

      那麼別呢?由於眾生根性不同,祖師根據這個根本的教授,而有各式各樣個別的教授方式,在特殊的情況之下,他又變一個方式以使我們容易了解。所以就整個教授的整體來說,是根據《現觀莊嚴論》;但是宗大師寫《菩提道次第廣論》還有一個依據,就是阿底峽尊者造的《菩提道炬論》。《道炬論》是根據三士道來引導,也就是說,是照著我們凡夫修行的次第,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這樣上去。就像念書,儘管最究竟圓滿的是博士班或是超博士,可是我們剛學的時候,一定先從小學、中學、大學一步一步上去;同理,三士道也就是隨順著我們學習的次第而安立的。這樣依次第走,我們的學習就非常容易。這個教授不但是佛、祖師告訴我們的理論,而且是他們修行的實際經驗。宗大師就根據他所學的師承來講,而這個教授的內涵還是不離開彌勒菩薩所造的《現觀莊嚴論》,所以他分總別來說明,也因此他說這兩部論的造者是同一個。我們也許會懷疑:明明是兩個,為什麼說是同一個呢?因為我們凡夫不管如何千變萬化,說來說去,共同點就是煩惱;如同這樣一般,佛菩薩不管如何千變萬化,慈悲、智慧的特徵是完全相同的。所以下面介紹的並不是彌勒菩薩,而是介紹阿底峽尊者。下面說「彼造者亦即此之造者」,因為《菩提道炬論》是《菩提道次第廣論》所依的根本論,從這個角度而說《菩提道炬論》的造者就是《廣論》的造者。

      我們學任何一樣東西,如果知道造者是如何殊勝的人,他所告訴我們的這個法是如何地了不起,內心就會產生無比的敬仰。造者殊勝說明這個法源的清淨,這樣一來,一方面我們學的人自然不會有懷疑;另一方面是啟發我們的渴仰之心,以其作為學習的目標。透過介紹尊者的功德,我們就能了解這個法的根源是清淨的。關於阿底峽尊者的殊勝分成三部分來講:



※﹝其殊勝分三:①圓滿種中受生事理,②其身獲得功德事理,③得已於教所作事業。今初﹞

     他講的是阿底峽尊者,我們應該了解,實際上宗喀巴大師也是同樣殊勝。我建議在座的同學先把《宗喀巴大師傳》、《阿底峽尊者傳》看一看,我非常願意跟各位一起溫習兩位大師的傳記。不要把他們的傳記當作故事,以我自己的感受,我第一次看時覺得很有趣,就像看一般的傳記一樣。等到我第二次去看,感覺就不一樣了。有很多精要的教授,我們平常從文字上看不出來,等到仔細去看他的傳記,就會了解我們走不上去而他能走上去的原因;就像我們在旁邊看一個人做,就能曉得他為什麼做對。所以這二本傳記有這樣的加持,我們要很細心、很恭敬認真地去看。   

      為什麼從這三部分來介紹造者呢?第一個講「圓滿種中受生事理」,也就是他的出生背景。民間有一句話說「英雄不論出身低」,好像出身低的人打出天下是更光榮的,其實這是以世間法來看。真正以佛法來看,一切事情無非是前因後果的呈現,所以佛法要學的真正的內涵有兩樣:增上生跟決定勝。增上生就是我們在生死輪迴當中積聚善淨之業,感得的果一生比一生好。它的因、果是什麼?因就是我們的善淨之業,現在從處處地方去累積;果是人、天之身。生生增上的結果,將來最究竟圓滿成就的果就是佛的報身。而決定勝最主要的是對智慧的認識,究竟圓滿的時候就是法身。報身是佛自己受用,化身是化度眾生的。所以圓滿種中受生就是告訴我們尊者今生所感得的圓滿的果;進一步來說,從他圓滿的果報當中,可以推知阿底峽尊者宿生造的因是何等圓滿,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現在修學佛法了解了整體以後,也同樣應該了解,修行無非是淨罪集資,看見尊者前生有這樣殊勝的因以及這一生呈現的果以後,就更確信當我們的罪淨了、資糧也集聚了,那自然而然會有很多圓滿的事情出現。我們現在修學佛法想要如理照著做,卻有很多內在外在的條件不具足,這表示我們宿生增上生的因並不圓滿,所以現在應該如何去努力,這個都有它非常重要的內涵。第一點是以前的因;其次,並不是前生的因就夠了,這一生還要努力,這在沒有成佛之前是永遠不能少的;最後,成了佛以後還要不斷地度眾生,所以以這三項來介紹尊者的功德就正是說明這個特點。現在看他圓滿種中的受生:



【 如拏錯大譯師所造《八十讚》云:「東薩賀勝境,其間有大城,謂次第聚落。其中有王都,名為有金幢。其宮極廣博,受用位饒盛,等支那國王。其國王善勝,妃名吉祥光。父母有三子,名蓮藏月藏,並其吉祥藏。太子蓮華藏,有五妃九子。長子福吉祥,現時大善巧,稱為陀那喜。幼子吉祥藏,苾芻精進月。次子月藏者,即現至尊師。」】

      現在先看阿底峽尊者受生的圓滿,也就是他的出生背景。《八十讚》是拏錯大譯師所作的。拏錯大譯師是阿底峽尊者的弟子,他是西藏人,也就是菩提光王時代迎請阿底峽尊者到西藏的人。簡單說一下西藏佛法的過程,西藏的佛法剛開始的時候,有一位國王叫松贊岡布,年代相當於我們唐朝太宗的時候,松贊岡布娶了唐朝的文成公主,離開現在一千三百年左右。後來經過五傳到持松德真,那時候佛法在西藏地位非常高,民間大概多少都有了根底了,所以蓮花生大師、靜命論師兩位進到西藏,一位弘揚顯教的基本教理,一位弘揚密教。後來又經過了三傳,到朗達瑪即位毀滅佛法,西藏整個陷入黑暗中。之後將近二百年亂成一團,那時候有位國王叫智光,他一心一意要迎請善知識,因為大家各說各的,不曉得什麼才是佛法真正的內涵!那國王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菩薩,有本經論記載,國王跟阿底峽尊者多生以前發心將來一起去弘法,一位發願做講法師,一位發願做國王來護持,當時發願護持的就是後來西藏的智光王,發願講法的就是阿底峽尊者,這是以前的因緣。在這一生中,智光王派人去請尊者,沒有請到不死心,後來為了請阿底峽尊者而去搜尋各式各樣的寶物、金錢,乃至於奉獻自己的生命,這些事你們看《阿底峽尊者傳》就知道。   

      迎請尊者前後經過多少年呢?你們很多人看過傳記,有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我第一次看的時候,根本沒有注意這個問題,後來我認真去看,發現前後經過七十多年!為什麼我要講這件事情?諸位今天到這邊,來了一個禮拜、三個月、二年,總覺得來了這麼久了,怎麼好像你一點法都沒教我!我們往往有一個非常大的錯誤,特別是現在這個時代,急急忙忙好像我跑來你必須馬上教我,然後三天二天我就成了佛。佛沒有那麼容易成的!《阿底峽尊者傳》裡邊實在有很多非常重要的內涵,你們要仔細看。   

      智光到菩提光這袓孫兩代,先後有四位大譯師去迎請,第一位是寶賢譯師。智光王遍尋全國非常精彩的小孩子,選了最聰明的七個送去印度,每個小孩還派二個人護持他,所以第一批去的總共二十一個人。然而因為西藏天氣冷而印度天氣熱,氣候等等各式各樣的不習慣,二十一個最後死掉只剩下二個,一位是寶賢譯師,一位就是善慧譯師。在西藏被稱為大譯師必須具備幾個特點,不僅是能夠把梵文翻譯成藏文,而且要博通五明,並不是能夠翻譯兩三句就是譯師。寶賢譯師在藏傳一系中是極端重要的人,他雖然沒有把阿底峽尊者請去,但是沒有寶賢譯師就沒有今天西藏的佛法。因為對建立教法而言,就算請到了大善知識,沒有經還是不行。今天就是我們請到校長,乃至於請到法王來跟我們講,講完了以後我們沒有經也不行!所以將來你們仔細去看,蒙古人學佛法都是到西藏去的,他們也有很多格西,可是蒙古的佛法始終生不了根,為什麼?佛法要蒙化,必須要有它的文字還要有它的人,有人有法才行。人包括兩個,第一個要有具足教量證量的袓師大德,以及很多學法的僧眾,外面還要很多居士護持,才能把法留在世間。西藏之所以能產生這樣子的效應就是因為有人有法。所以寶賢譯師雖然沒有把阿底峽尊者請去,但是對於藏傳佛法是絕對有他的貢獻。

      雖然我近七十歲,我說我年紀還輕,因為學佛對我而言不是三年五年的事,也不是三生五生,而是要生生世世做下去的。豈但是七十年、七百年,乃至七大阿僧祇劫,都要繼續不斷地做,這是個重要的原則。所以我們要用深遠的眼光去看,他們無量劫以前發了心,而此次的示現中,單單請法就經過了七十年。我們會以為如果沒有請到尊者,所做的努力就都無效,其實不是,寶賢譯師已經產生了這麼大的功效。第一次請不到,第二次再請;第二次請不到,第三次再請;一次一次地請。最後拏錯譯師把尊者請了來,請來之後一直跟著他,所以拏錯譯師對尊者最了解。以上是略提藏人迎請尊者過程中的幾個重點。   

      阿底峽尊者出生的地方在東印度。印度地方很大,他們通常以印度菩提伽耶的金剛座做為中央,以佛法來說,它是世界的中心,佛成佛的時候一定坐在這裡。曾經有人告訴我,經上記載:因為佛有無量的福德,一般的地都無法承擔,無法讓佛非常安穩地坐在上面,所以如果他坐在這裡,地會向這邊傾斜,坐在那裡向那邊傾斜,唯有坐在金剛座上,地才不動。雖然就世間來講這好像是一個笑話,我卻相信它,本來佛法所講的內涵並不是我們凡夫所能看得見的。尊者出生的地方就在金剛座東邊一個叫做「次第聚落」的大城,那是王都的所在。此地非常富饒,「等支那國王」,支那就是中國,這個國家的富盛如同中國一般,這說明尊者出生背景的圓滿。   

      接著說明國王、王妃的名字,也就是阿底峽尊者的父母。國王有三個兒子,長子叫做蓮華藏,次子叫月藏,第三個叫吉祥藏。太子蓮華藏後來接王位,他有五位妃子九個兒子,長子叫做福吉祥。「現時」指拏錯大譯師在的時候,當時福吉祥是個大善巧,也就是說是位在家居士,可是對佛法非常善巧,叫做「陀那喜」,陀那喜的意思是最了不起的人。實際上太子蓮華藏(也就是阿底峽尊者的哥哥)後來也出家了,幼子吉祥藏就是比丘精進月,次子月藏就是阿底峽尊者--「即現至尊師」,尊者是拏錯譯師的老師,所以稱他為至尊師。實際上阿底峽尊者在印度是一切大班智達的頂嚴,我看過一本書上記載尊者是印度五百大班智達的頂嚴。大班智達要博通五明,能圓滿通達世間幾種學問的人已經很了不起,班智達要佛法圓滿,兼能夠圓滿通達所有的世間學問,這個太了不起了!當時印度有五百位大班智達,這五百位沒有一位例外,都把阿底峽尊者視為他們當中最了不起的人。我們稍微懂得一點點就看不起別人,現在這五百位大班智達,每一位都把阿底峽尊者看為他自己最了不起的尊崇者,可見阿底峽尊者何等了不起!那是在尊者傳上面所記載的,你們自己去看。以上是說阿底峽尊者的圓滿的出生。



※﹝獲得功德事理分二:①知見廣博獲教功德事理,②如理修行獲證功德事理。今初﹞

      第二、獲得功德事理,說明尊者這一生有些什麼成就,從尊者的教功德與證功德這兩部分來說明。整個佛法的內涵分成兩部分:教和證,教就是理路,是因;了解理路以後照著去修行,親自證得,這是果;教、證圓滿才算。我們先看阿底峽尊者在教功德方面達到什麼程度。



【 如讚云:「二十一歲中,善巧六十四,技術及一切,工處善構言,及一切諸量。」謂於二十一歲以內,學習內外四共明處。聲明、因明、工巧業明,及醫方明,善巧究竟。】

      佛法叫內明。二乘的行者只學佛法,不管世間;大乘的行者必定要博通五明,不但佛法,而且世間所有的東西都要究竟圓滿地通達。現在先看阿底峽尊者世間的成就,後面再看他出世間的成就。二十一歲以內,他對世間的四種共明處--聲明、因明、工巧明、醫方明,全部達到最善巧最究竟圓滿的狀態。他的天份是何等地高!在座的人很多都二十一歲以上了,我已經好幾個二十一歲了,連一種明處都不通達。看到這地方,我們並不因為這樣而氣餒,反而因此而策勵我們好好地先去集聚資糧。我所了解的,真正完整的教授無一例外,都告訴我們最重要的是資糧。資糧是極端重要的,如果我們不能好好集聚資糧,要想修學佛法無有是處。佛這樣講,祖師也這樣講。資糧分成智慧、福德兩種,《廣論》後面會詳細說明。我建議大家,我也願意跟各位同學共同策勵,如果我們真正懂得的話,平常在這裡做任何事情都是集資糧。我們來這裡絕對不是說「我是來念書的!」當然這是智慧資糧當中的一部分,教是需要的;但假定你老是以為這樣的話,你可能學得文字很通達、字寫得很漂亮、能說善道,但這是無用文人。自古文人相輕,嘴巴上講得很好聽,做起事來一無是處,下一世比較好的是投生為鳥,吱吱喳喳叫得很好聽,可惜卻是畜生。佛法的內涵是學了以後一定要實踐,實踐過程是需要很大的努力的。後面特別告訴我們「資糧善中進第一」,集聚資糧當中精進是第一重要。精進需要很大的能耐,如果我們不從小就努力,在種種事情上面鍛鍊自己的意志,等將來長大後就沒有用了。像我這樣,年紀老了,又瘦又垮,一點氣力都沒有了,不要說拿重的東西,叫我拔草就氣喘如牛,但是我看見他們從小在田裡做慣的人,弄起來輕輕鬆鬆的,毫不費力,我卻一點力氣也沒有。建議各位平常有機會千萬不要放棄,不要說為什麼吃苦的事情又輪到我,要曉得這是給我們的最佳機會。這時候努力鍛鍊,養成堅毅的意志,一方面能耐苦耐煩,一方面培養氣力,各方面都有好處。我們現在碰見辛苦的事情總想辦法推給別人,這是自己愚癡,放掉最好的機會。前一陣子我看見一位居士,大熱天在山上幹活,擦汗的毛巾可以擠出很多水來,做了一天,他覺得不累,我真是羨慕。一方面是他宿生的體力,一方面是長期勞動的結果,自然而然有他的能耐。我們現在要求無上菩提,平常有機會的時候更應該耐著心好好訓練自己。   

      《八十讚》中說尊者二十一歲內外四共明處都學會了,這說明尊者腦筋絕頂聰明,有強大的意志力及各式各樣優越的條件。尊者傳當中有記載,你們好好去看。這裡邊特別有一件事要提出來:



【特如大卓龍巴云:十五歲時,僅聞一次《正理滴論》,與一黠慧戲論外道興辯,令彼墮伏美譽遍揚。】

      大卓龍巴是阿底峽尊者的親傳弟子,換句話說他講的是最可靠的。他說阿底峽尊者十五歲時,聽過一次《正理滴論》,這是因明的論著。因明是我們所要學的課程當中最難學的。平常要學一輩子,單單看書不行,要很認真去學。我也看過,看了幾遍看不懂。《正理滴論》與《釋量論》同為法稱論師所寫,是解釋陳那菩薩所著之《集量論》的。真正的因明大師就是這二位--陳那、法稱,我們現在稱他們為南閻浮提六莊嚴當中專門精通因明的二位大師。尊者只聽了一次,有一次教他因明的老師與外道辯論,這外道非常厲害。正要辯的時候,老師生病了,因為辯論非常花腦筋,生了病氣力不夠是不行的,可是如果辯輸了,後果是很嚴重的。其他弟子(包括很多上首弟子)都不敢去,阿底峽尊者就說「我去!」大家都替他擔心,結果辯贏了。這告訴我們尊者的智慧資糧是多麼雄厚。前面所講的「圓滿種中受生」,充分說明他宿生帶來的福德資糧--出生在王家,受用富貴等等。所以他不管是智慧資糧、福德資糧都非常高。很多出生在有錢人家的人都不容易學佛法,所謂「富貴學道難」,阿底峽尊者很妙,不但他自己,兄弟三個最後都做了和尚,這處處說明圓滿種中受生的因果原則,策勵我們了解自己要集聚什麼資糧。我們學《廣論》要從這個地方去看才對,不是把它單單看成故事。前面是講尊者在共世間的基礎--四共明處--的教功德,下面是講他在不共的佛法上的教功德。



【 於其黑山道場,瑜伽自在,親見歡喜金剛尊身,獲得金剛空行佛母授記之尊重,羅堠羅毱多前,具足請受一切灌頂,立密諱為智密金剛。二十九歲以內,於多獲得成就師前,習金剛乘教典教授,善巧無餘。「於諸密咒唯我善巧」,作是念已,諸空行母於其夢中,陳示眾多昔所未見密咒經函,摧其慢意。此後尊重及諸本尊,若寤若夢,隨其所應,勸云若出家者,則於聖教及諸眾生,起大饒益。依是勸已,如讚中云:「共稱汝親教,為加行道者。」隨請大眾部持律上座,得加行道一分真實三摩地者,厥號戒鎧為親教師,而正出家,其諱又名,勝然燈智。此後乃至三十一歲,習學相乘內明,上下諸藏。特於能飛聚落,法鎧師前,十二年中聽受《大毗婆沙》,極善根本四部教典,雖諸異部,作受食等,諸微細分,互捨取處,遍知無雜。】

      實際上那時印度是大小顯密各宗各派,在教量、證量都達到究竟圓滿的時候。拿佛法的修學次第來說,剛開始是小乘,就是最基本的部分,到後來慢慢的是大乘,大乘又分顯密,密是最高的部分,都要依照次第一步一步學上來的。當然有一些人只歡喜其中一部分,譬如小乘行者。單單歡喜小乘的人不一定接受大乘,但學大乘的人一定含攝小乘。譬如我們現在讀書,讀小學可以不再升學,可是讀大學不可能不經過小學、中學的過程,越到後來就越究竟圓滿。現在這個「黑山道場」指出的是密教部分。舉出最高的,一定包含前面的基礎。我們如果要說某個人的學歷背景,你也可以說他幼稚園讀哪裡、小學讀哪裡、中學讀哪裡等等;可是如果說他得到博士頭銜,那當然一定小學、中學、大學的學歷都包含了。所以在此特別舉出密教的例子,來總括說明阿底峽尊者在內明方面的成就。   

      在黑山道場,他的老師羅堠羅毱多的成就是「瑜伽自在」,不但是講講,而且是修行得到自在的。到什麼程度呢?親見歡喜金剛尊身。密有四部,最高的是無上密,無上密必須要修生起次第、圓滿次第,「親見」是指修生起次第親自能夠見到本尊。舉例來說,我們念佛念了半天卻了無消息,他不但念,而且親自見到阿彌陀佛,那就說明他修這法門的成就,通常這個情況至少都是加行位上的。加行位再上去就是登地了。拿密教來說,不一定要這樣一步步,加行位上去就可以成佛的。換句話說,他這位老師最少是加行位的菩薩,那就非常高哦!以我們漢地的祖師而言,如智者大師,我們看起來是高得不能再高的,而他所示現的位次是加行位,他的老師也是。阿底峽尊者的老師成就這麼高,親自能夠見到本尊,而且獲得金剛空行母授記。「尊重」就是師長,我們現在通常翻成「上師」,在羅堠羅毱多上師面前具足請受一切灌頂。「諱」就是後人對前人不敢直呼其名,古人也說為尊者、賢者諱,就是對於我們尊重的人、有賢德的人,不敢直接稱他的名字,這叫諱。譬如對父母不敢稱名,就用這個諱字。我們現在對阿底峽尊者也是一樣,他的法號為智密金剛。
  
      尊者二十九歲以內在很多有成就的師長前學習金剛乘教典,都能夠善巧。善巧到什麼程度?「無餘」。老師傾囊相授,而尊者也能夠完全善巧,這是何等了不起!所以尊者自己也覺得了不起。的確!如果我們跟著老師學,老師所有的內涵你全部都學到了,不但一位師長,所有的老師你都學到了,是不是我們會覺得很了不起?阿底峽尊者也是這樣。結果在夢境當中,空行母讓他看見很多他從來沒見過的密教經函,他自己就覺得錯了!以前認為自己學得最好,從此他的慢心就調伏了。為什麼這裡講這點?一方面說明阿底峽尊者真正的成就,一方面告訴我們,將來修學上去最大的障礙就是慢心。我以前也是這樣,才學到一點點就自認為很了不起,後來看見很多人也是這樣,這是我們的致命傷。我們看傳記就要從這地方去看,稍微有點自覺了不起,那就完了!阿底峽尊者的老師成就這麼高,都是加行位以上的,他全部都學到了,這樣的成就竟然還不夠,這就策勵我們要好好認真努力。 

      從這個時候開始,他的尊重還有本尊(就是觀修的本尊,譬如修阿彌陀佛、修觀世音菩薩,他現在修的無上密的這些本尊,也都是佛菩薩),不管夢中或是醒的時候都來勸他:「如果你能出家,對你自己、對於眾生都有很多好處。」後來他就出家了。他出家所跟隨的老師是誰呢?「共稱汝親教」,親教就是和尚,他自己的剃度和尚是加行道者。換句話說,阿底峽尊者親近的大善知識,都不僅僅是通達文字而已,而且也有實證功夫,凡是加行位上的人都是有實證的修行內涵。他出家的親教師是大眾部持律上座得到加行道一分真實三摩地的戒鎧。尊者出家的名字叫勝燃燈智。以後到三十一歲,他還學顯教,相乘內明、上下諸藏,從上到下,從下到上。他的老師當中最重要的一位是法鎧論師,尊者跟隨他學了十二年,聽《大毗婆沙》,這是小乘論典中最圓滿的,漢譯本一共有二百卷。  

      經過這樣學習以後,「極善根本四部教典」。一般所謂四部是指有部、經部、唯識、中觀,此處的「根本四部」是指律方面而言,也就是上座部、大眾部、正量部、說一切有部。總而言之,當年印度所有不同部派的內涵,他全部都了解,不但文字了解,而且事相上實際去做。下面說「諸異部」,除了他自己受的那一部以外,其他各部的「作受食等,諸微細分,互捨取處,遍知無雜。」出家人樣樣事情都有戒律上的規定,乃至於吃飯,連最細微的地方都有一定的法則。這些法則,有的部派這樣做,有的部派那樣做,彼此有很多不同。同樣是佛傳下來的,為什麼不一樣呢?這有它的原因。為什麼彼此間會有取捨的不同,我們並不清楚,可是我們往往會說我的好、你的不對;阿底峽尊者不是這樣,他非常清楚某部為什麼要這樣做,某部為什麼那樣做,彼此間絕對互不矛盾,而且能夠截長補短、互相呼應,他在這方面遍知無雜,能夠圓滿地通達,這非常不容易。我們通常會以自己的觀點去看別人,學到一些不同部派的內涵之時,往往是張冠李戴,勉強拿我們的概念去看,尊者他不是!這是他真正了不起的地方。



【由是度越自他諸部宗海彼岸,故是無倒解了一切教正法中樞要處者。】

      佛在世的時候,以戒攝持大眾;世尊涅槃以後,弟子們由於根性的不同,對於戒的解釋方法也不一樣。剛開始一段時候,大家重心都放在修行,沒有什麼問題。到後來因為離開世尊也比較遠,大家意見也多,就分成兩部,第一次從上座部分出大眾部;接著,上座部當中又分出來,總共分成四部,就是剛才講的根本四部。後來這四個根本部又分成很多小的部派,總共有十八部,再加上上座、大眾兩部,所以一共是二十個部派。每一部派都有自己的開遮持犯,對事情的看法或者從嚴、或者從輕。而尊者對每部都通達,也了解他們為什麼這麼解釋。就像我們生了病,各人吃相應的藥,只要這個藥能治好他的病,這藥就是對的,不同的病人吃的藥的確不一樣,所以彼此間諍論是沒什麼意義的,真正重要的是拿這個藥來對治自己。因為尊者充分地看清楚這一點,所以他能夠超越,而且能夠正確無倒地解釋一切教正法中的重心,所以最後成為全印度當時的頂嚴--並不是普通人的頂嚴,而是五百大班智達中最最高明、最最精彩的一個人,大家都把他看成好像世尊再來一樣,以上是說明尊者教量方面的功德。



【獲得證德事理者。總佛一切教法聖教,三藏寶攝,故證聖教亦須攝入三學寶中。其中戒學,至言及釋數數讚為定慧學等,一切功德之所依處。故須先具戒學增上諸證功德。其中分三。】

      理論了解了以後,照著理論去行持,不但如法去行,而且要親自驗證。阿底峽尊者修證的功德如何呢?總括佛所講的一切的教法,可以含攝在經、律、論三藏當中;同樣地,依所有的教法去修行的時候,也可以用戒、定、慧三學來含攝,因此,對於阿底峽尊者的行持也是以戒、定、慧來說明。而戒、定、慧是有它的次第的,「至言」(就是世尊親口說的)以及後來諸菩薩袓師的解釋,不管是哪一種,都很明白地說戒是定慧的基礎。定慧等所有的功德都從戒而來,這個次第是不能亂的。換句話說,戒如果持不好的話,要談定慧則無有是處。   

      關於持戒詳細的內涵,我們不要只學到了一點,乃至於名字都不一定認識,就很執著,這種地方都要很深細地弄清楚才知道。我之所以這樣講,是因為目前有很多人犯了以下的錯誤,其中第一種是忽視戒,那是個很大的根本錯誤。世尊、菩薩、袓師都親口講:如果沒有戒的功德,定慧的功德不能生;沒有定慧功德,整個佛法沒有下足處。我們既然修學佛法,如果不要戒,那是違背所有佛菩薩的解釋。反過來有另外一類人,注重戒但卻執著戒相。戒有法體行相,有它真實的內涵,主要的是什麼、外面輔助的又是什麼,如果對這個弄不清楚,往往會有很大的錯誤。所以,本論一開始大師就說「今勤瑜伽多寡聞,廣聞不善於修要」,我們現在也是這樣,產生了非常嚴重的流弊。但願我們共同勉勵,不要摸到了一點點,自己就很執著。學了這麼好的法,如果仍舊陷在這些錯誤裡邊,那我們白學了。所以要很認真地將整體把握住,然後曉得從哪裡下手。剛開始難免會有一點小小的錯誤,可是根本一定要把握住,這樣漸次地增上改善,那才真正不辜負自己。   

      既然戒定慧三學有必然的次第,所以我們先看尊者的戒行功德。戒又分成三部分,這是因為修學程度的不同。基礎是別解脫戒,也就是我們說的比丘戒,以此戒做為根底,持好了,上面是菩薩戒,再上面是金剛乘的律儀,或者稱三昧耶戒,以下先講第一部分別解脫戒。



【成就最勝別解脫律儀事理者。如讚中云:「尊入聲聞乘門已,護戒如氂牛愛尾,具妙梵行勝苾芻,持律上座我敬禮。」謂其正受圓滿苾芻諸律儀已,如愛尾牛,若尾一縷掛著於樹,雖見獵士將離其命,寧捨其命護尾不斷。如是雖於一輕學處,尚寧捨命防護不犯,況其所受重大學處,是故成大持律上座。】

      別解脫戒是菩薩戒的根本,所以稱它為最勝,如果沒有這個基礎,上面的菩薩戒就統統沒有。對於別解脫律儀,尊者成就什麼功德呢?「尊」就是阿底峽尊者,尊者出了家,受了比丘戒。學佛先皈依三寶,然後在家居士則受五戒、八關齋戒;出家則受沙彌、沙彌尼戒,乃至式叉摩那;最圓滿的是比丘戒。受圓滿的比丘戒,受的時候固然很認真地受,受完了以後還要隨行,要照著所受的戒去做,這個才是重要的。就像我們說要到某處去須借重交通工具,譬如車子,僅僅有車子沒有用,我們還要去駕駛它。同樣地,我們受戒得了戒體,就要隨分隨力依戒行持。以前我們都是違背戒而做錯誤的行為;現在要反過來,內心當中應該怎麼安立、身口的行為怎麼相應,都要依戒而行。大的戒固然要守,細微的也同樣地重要。   

      對所受的戒,要保護到什麼程度呢?這裡舉個比喻:西藏有一種牛叫做氂牛,或者稱牠為愛尾牛,為什麼叫愛尾牛呢?這種野牛的毛很漂亮,牠平常很歡喜自己的毛。有的時候在樹林裡,不小心牛尾巴會鉤到樹枝,牠一定會想辦法保護牠的毛,即使看見獵人來,牠都不放棄。獵人來的話,會送命的,因為獵人看見野牛一定會把牠抓住或者打死。在這種情況之下,平常我們逃命要緊,可是這種牛,哪怕還有一根毛掛在樹上,牠寧願捨命也一定要把毛弄下來。我們受了戒以後,對戒的守護也是要這樣,重的戒固然要護,輕的也是,哪怕是最小的也要捨命守護。尊者持戒的時候,即使捨命也不犯,這是非常難的。這並不是理論,而是要真正的功夫;這不是空話,嘴巴上說「我一定要做到」,嘴巴講講很容易,到時候就是做不到。所以真正做到大持律上座的人,他必定對於戒的內涵--法體行相真正指的是什麼,然後做的時候應該如何去做,在什麼情況可以開許,什麼情況不准開緣,什麼情況才是真正的持戒,什麼時候是犯戒,這要非常清楚。這很不容易,所以不但是理論上面非常清楚,而且行持的時候要很堅固,哪怕是很小的一點點,他都寧願捨掉生命而要把戒持得非常好,這樣才能夠成就。如果小的地方都能做得這麼好,那大的當然更不會犯,所以,他被稱為大持律上座。以上是說尊者成就三種戒當中最基礎的別解脫戒,再往上是成就菩薩戒。

【 成就菩薩律儀者。如讚中云:「尊入度彼岸門已,增上意樂善清淨,覺心不捨諸眾生,具慧大悲我敬禮。」總具修習慈悲為本,菩提之心眾多教授,特依金洲大師,多時修習,至氏及妙音尊,傳授無著及寂靜天,最勝教授。如讚中云:「能捨自利以利他,為勝是即我師尊。」謂心發起,愛他勝自菩提之心,以此願心所引行心,受學菩薩廣大妙行,學受隨行所有學處,行賢妙故,能不違越諸勝者子所有制限。】

      度彼岸就是波羅蜜多,也就是大乘,波羅蜜多是梵文,翻成中文就是把一切眾生從生死的此岸,度越到解決生死的彼岸去。這一段是講尊者成就菩薩戒,實際上,菩薩戒真正的重心就是菩提心。菩提心的內涵,簡單來說是為利一切有情願成佛,要利益所有的眾生,沒有一個例外。我的親人,我固然要利益他;這個人跟我沒關係,我一樣救他;即使我的仇人來傷害我,我還是要救他,這才是發菩提心最了不起之處。我們想要救他,但這不是世間的救,世間的救沒什麼意思,弄了半天,仍舊在輪迴生死之中,所以是要真正徹底解決他的生死問題。救他要有救他的條件,如果自已做不到,怎麼能救他呢?所以為了要救他,我一定要成佛。既然為了救別人而希求成佛,那自己一定要努力,這個就是最了不起的一種發心。   

      「增上意樂善清淨」,增上意樂是指什麼呢?我們現在為了要修菩提心,所以先要發慈、悲、喜、捨四無量心,這個有它特別的原因,在本論後面會詳細說明。將好的東西給他,叫慈;他的痛苦願意幫他解除,叫悲。很多聲聞乘人也修慈悲心,可是修的內涵,只是心裡面覺得:啊!面對一切眾生,希望他離苦得樂。而菩薩有一個特點,不但是希望他離苦得樂,而且這件事情是我親自幫一切眾生去做,這樣一個特別的念頭,稱為增上意樂。眼前我們面對事情時,也許會希望別人不要受苦,但只是希望罷了!現在不但希望他不要受苦,而且是我幫他忙,這個就很不容易。阿底峽尊者他修習慈悲為本的菩提心,就具有這種增上意樂。  

      要想修行要有修行的教授,他學過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教授傳承是來自金洲大師。如果大家想要多了解金洲大師的話,《阿底峽尊者傳》可以好好地看一下。尊者有幾種傳承,都花了很長的時間去學習。菩提心的傳承有兩個:一個是至尊慈氏(就是彌勒菩薩)傳下來的,傳給無著菩薩;還有一個是妙音尊(就是文殊菩薩)傳下來的,傳給寂天菩薩,那是最殊勝的。本論後面講到大乘發心的方法有七因果教授及自他換教授,這兩個教授就是上述的傳承所傳的。覺心就是菩提心,內心絕不捨棄眾生,尊者具有這樣的條件,這個是尊者的成就。  

      尊者不單單視一切眾生如同自己的母親,發起要救他們的心,而且到什麼程度呢?愛他勝自,這個很不容易。無始以來我們的習氣是只管自己,能夠想到別人已經非常難。我們中國人尊崇孔老夫子,孔老夫子講的仁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自己不要的,就不要給別人,然後把你所要的給予別人,處處地方推己及人,從自己而想到別人,這已經很了不起了。而佛法不但超越,並且把愛自棄他的心反過來,我真正最珍惜的是別人,一心一意幫助別人,解決別人的問題,完全棄捨了自己而去幫助別人,這是菩提心真正珍貴之處。所以這裡說愛他勝自。我們每一個人無始以來只愛著自己!要到什麼程度才算真正發菩提心呢?要起心動念任運地都是為別人考慮,代別人著想,解決別人的問題。誰去解決?我來做!希望別人好,這個勉強還可以做得到;如果要棄捨了自己去幫別人,對我們來說就很難。因為難,所以真正的教授就非常重要。   

      我剛開始學佛時,什麼是菩提心也不知道,後來多多少少從《廣論》上面體會到菩提心是無比地珍貴,這個心實在是太重要了,於是就想要取代別人的苦。實際上,在旁邊看看很容易,真正碰見時,即使一點小事,要從內心真正想去代別人受苦,都會覺得怕怕的,「唉!這個我恐怕不行!」有一位印度的大師,他修的法門就是要代一切眾生受苦,他只要看到任何人受苦,就發心要代他受苦。他修行成就以後的狀態是什麼呢?有一次,那位大師在一場很大的講經法會上,外面有一隻狗走過去,有人看見那隻狗,就用鞭子狠狠地在狗身上打了一下。這個情形被那位大師看見了,因為他修那個法門,所以那隻狗被打後一點事情都沒有,而他大叫一聲,從法座上跌下來,大家也覺得莫名其妙。後來大師把衣服脫下來,在背上相對於那隻狗挨打的地方有一條很深的鞭痕,鞭子本來打在狗身上,結果因為他修了那個法門,那一鞭子完全打在他身上。剛開始的時候,只覺得這是個故事,後來我確信就是這樣。看了這個故事以後,我也想要去代人家受苦。後來想想:不對不對,好小的苦我都受不了,如果要代一切眾生受苦,那怎麼受得了!想到真正要去代人家受苦,心裡就怕怕的,所以現在不行,將來再說!實際上,是不是真的這樣呢?關鍵在哪裡?關鍵在有無殊勝的教授。假定你真正得到了那個教授以後,代眾生受苦並不是像想像中這麼難,實際上也是如此。我們自己錯誤的認識,再加上沒有得到正確的方法;理論既不知道,也不曉得方法,那絕不可能做得到。實際上,如果理論了解了,而且有正確的方法,做起來並不難。   

      發菩提心又分成幾個階段,前面叫做願心,後面叫做行心。什麼是願心,什麼是行心呢?剛開始的時候發這個願:我為了利益一切眾生,所以要求無上的佛果。發這個願,就叫做願心,就可以受願心儀軌。發了願心以後要去練習,雖然願意去做,可是要真的去做的時候,必須要先修願心。就是處處地方念頭一起來,就能夠想到我要利益別人,想到要幫助他成佛;必須要有這樣一個條件,你才可以說發了願心。有一些人很輕易地就去受菩薩戒,當我們學了本論以後,會覺得這樣不恰當,tape 4b 但我們不必隨便批評他們,至少種一點善根種子也好,這一點我們要了解。理論了解了以後,要回過頭來在自己身心上去提昇,這個是非常重要的。雖然他們只接觸到一點點,不論對也好、錯也好,總算遇見佛法,種下種子,我們不妨隨喜他們。但是對自己要求應該嚴密一點,使得自己在理論上面乃至於行持上面,能夠步步地深入。發了願心以後,要不斷地練習,等這個能力增強了,然後你再去行。

      願心跟行心有什麼不同呢?《入行論》上面有一個比喻。譬如說我們想到台北去,可是我人還坐在這裡,這個叫做願心。當然為了要去,我要做準備--如果是坐車就要車錢。還沒有出發,人還在這裡,這叫願心;準備好了,然後我開始上路了,這叫行心。受菩薩戒是指行心而言。受了菩薩戒以後,要行持的主要是六度萬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六樣提示整個綱要,但是並不只做這六樣,所有的行為統統要跟菩薩的行為相應。菩薩行總共可以列成這六個大綱,所以我們稱之為六度萬行,以上就是願心跟行心的差別。  

      尊者受學菩薩廣大的妙行,他不但受、學,而且去行,那個才是真正地廣大、真正地微妙、真正了不起。聲聞只是為了解決自己的問題,但是這也是根本;而菩薩所學則是無所不包。學了、了解了以後去受菩薩戒,受了戒以後去做,所謂隨行就是根據自己所學的、所受的,如理如法地去做。以前我們沒有學、沒有受之前,做任何事情只是為了自己,難免會有意無意地傷害到別人。現在則不是,處處地方要幫助別人,以世間來說叫損己利人。要到什麼程度呢?要利益人家到他成佛為止,這是何等地偉大!這就是廣大妙行。所以尊者「行賢妙故」,他真的做得非常賢妙(賢是好),而且真正地清淨,所以能夠不違犯受了菩薩戒的人所應該有的律儀;勝者就是佛,勝者子就是菩薩。以上是菩薩戒的部分。   

      從別解脫戒到金剛乘的戒,一個比一個難。各位容或有人曾經受過,或者有人看過戒本。我們如果單拿律本來看的話,好像比丘戒最難,菩薩戒比較容易,金剛乘戒好簡單,沒有幾條。實際上最難持的是金剛乘戒,其次是菩薩戒,最容易持的是比丘戒。因為我們凡夫是顛倒的,所以弄錯,這個次第我們要弄清楚。

【 成就金剛乘律儀者。如讚中云:「尊入金剛乘門已,自見天具金剛心,瑜伽自在獲中者,修密護禁我敬禮。」成就觀見自身即天生起次第,及金剛心圓滿次第三摩地故。總讚為其瑜伽中尊,特讚如理護三昧耶,不越制限。】

      這一段是說阿底峽尊者受學金剛乘戒(就是密乘戒)的功德。進到密乘當中,第一步要受密宗戒。密教又分成四部: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尊者受的就是無上瑜伽部;修的內容是生起次第、圓滿次第。什麼是生起次第呢?我簡單地說一下。學密乘非常重要的一個條件是,你必須先有出離心的基礎,而且發了菩提心、受了菩薩戒,這是必須要的,然後要想快速地成就,而自己條件也夠,才可學密乘。密乘是最難學的,必須要有非常勇猛的心,不怕一切艱難。它有一個特點,就是觀修本尊法,不過必須先受灌頂。灌頂就是埋下成佛的種子,之前你已經先淨化了身心,所以透過灌頂把佛的種子移植到你的身心上。因為我們的本性是空,跟佛的本性--空性是無二無別的,可是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慣都是跟無明相應,自己把自己看低了。經過前面的努力,再透過灌頂後,了解到原來我們的本性跟佛是無二無別的,只要努力淨罪積資,絕對可以成佛。我們常會覺得:「唉呀,我很差啊!」透過修這個法門,觀想「我就是佛」,這個叫佛慢。這並不是跟煩惱相應的憍慢,自己覺得很了不起,這種憍慢將來一定會墮落,重的話乃至會下地獄。佛慢不是和煩惱相應,而是知道要救一切眾生唯有成就佛果。   

      所以之前一定對我執已經認識清楚,了解這是虛假的,傷害我們的。雖然我們本身都具有佛性,但是由於錯誤的認知,妄執有個我,產生種種的煩惱。現在有了正確的認識以後,起心動念能夠任運地生起要救一切眾生,有了這樣的發心,然後要這樣去行持,那時候才可以受金剛乘戒,生起次第就是依此而觀想自己為佛。尊者修到「成就觀見自身即天」,這裡的天不是指天人,而是指他的本尊。譬如我們念阿彌陀佛,觀想阿彌陀佛的身;或者有的人以文殊師利菩薩為本尊,修了這個法門以後,能夠觀見自己和本尊無二無別。據說有一位祖師他的本尊是大威德金剛,修成了以後,他觀想自己就是大威德金剛,人家看起來他就是這樣,要到這種程度。他內心當中真正覺得「我就是本尊」,不會執取自己為凡夫。這個就是「觀見自身即天」生起次第的量。  

      再下面就是「及金剛心圓滿次第」,那個都是真實的功夫,深的我們現在不去管它,總之要內心當中念念不忘自己與本尊無二無別,以這個為根本。既然是佛,當然行為一定要跟佛相應,這種行為就叫做戒。這個非常難非常難,如果一念忘記,你就犯了戒了,這是何等地難啊!這是金剛乘戒的特點。在這種情況之下,總的讚歎他是瑜伽中尊,就是所有修行當中最了不起的;特別讚歎他能如理護持三昧耶,三昧耶就是誓句戒,也就是說我受這個法門,誓願如理這樣去做,而尊者他能夠完全不犯。所謂不犯是怎麼樣呢?下面就說:




【亦如讚云:「由具念正知,不作意非戒,慎念無諂誑,犯罪不染尊。」】

      要守這個戒,必須要具足正念、正知,密乘戒不是普通的戒,必須比丘戒這個基礎守得很好,而且還要有定的功夫,這個非常殊勝。真正的「定」一定具足念、知。念力是能夠將心維持在所緣上頭,知是正確地知道對、錯,知道內心有否離開了所緣境。因為有這種功夫,所以他起心動念不會違犯,不會去想與戒相違的事。就以我們現在來說,我們腦筋裡想什麼?吃、喝、玩、樂,跟世間人一樣,雖然修學佛法了,可是習氣還在。他現在受了密戒以後,腦筋當中只有「要救一切眾生,我就是佛」這個念頭,不能有一念忘掉,如果一念忘失了,就犯戒了,要這麼嚴格的。而尊者就是這樣,他的念頭沒有一念掉失,而且沒有一點馬虎,在這種狀態當中,不會犯任何罪。



【如是於諸三種律儀淨戒學處,非僅勇受,如其所受隨行防護,不越制限。設少違犯,亦以各各還出儀軌,疾疾令淨。如是淨傳,應知是諸通達聖語扼要智者,所喜愛傳,隨諸正士應當修學。】

      尊者對這三種律儀,不但很勇悍地去受,受了後還隨行防護,絕對不會違犯。萬一不小心犯了一點點,「亦以各各還出儀軌,疾疾令淨。」有懺悔的方法,照著方法馬上去懺悔,恢復它的清淨。譬如說我們受了戒,每半個月誦戒時,要去反省懺悔。實際上真正受了戒,不要等到半個月,犯了馬上照著戒律上的規矩,犯什麼罪就應該怎麼懺悔。有很多罪只是責心懺,這個是最小的,自己馬上想到:我是受了戒的,我怎麼這樣呢?馬上責備自己,下次絕對不可以。並不是單單這樣就好了,真正的懺悔是往後的確不再犯;實際上我們還是做不到,但是至少慢慢地越來越改善,到最後徹底地不犯。假定是大一點的罪,自己責心懺不夠,要對一位清淨的比丘如法地說:「我犯了某罪,現在在大德面前懺悔,我曉得我錯了,以後不再犯。」這樣懺悔乾淨,那你的戒體還是清淨的。如果這個罪更重一點,那麼不是對一個人,而是要多幾個人,如果大眾有什麼意見,那就要依循眾議,大家都認為你可以了,那才行,所以懺悔還淨有它一定的儀軌。別解脫戒是這樣,菩薩戒乃至金剛乘的戒,每一種不同的戒都有它懺悔還淨的儀軌。還淨就是從染污中重新跳出來,恢復戒體的清淨,透過還出儀軌可以很快地恢復戒體的清淨。他持戒清淨的內涵在傳記上面記載得很清楚,像這樣清淨的行傳,都是如理通達聖教、真正有智慧的人所歡喜的傳記,值得我們後來的人效學。以上是說明尊者在證功德方面戒的部分。



【成就定學分二:共者謂由奢摩他門,得堪能心。不共定學者,謂具極穩生起次第。此復三年或六年中,修明禁行。爾時遙聞,飛行國中,諸空行母,謳歌之聲,心中亦有所憶持者。】

      定學分成兩部分:共、不共,什麼叫共、不共呢?大乘有顯密兩部分,顯教部分是不管學密、顯的人都要學的,這個是共同的;密教部分,學顯教的人可以不必學,只有學密教的人才必須學,所以叫不共的,也就是密教應學而不跟顯教大乘所共同的部分。尊者成就的定學,兩種都有。先說共的部分(就是顯教部分),奢摩他就是止、定,那他的成就到什麼程度呢?堪能心。平常我們內心非常散亂,胡思亂想,到底在想些什麼自己也不知道,哪怕睡覺了,還會作夢,永遠沒辦法控制得住。現在我們由於了解了道理,如法地行持,清淨持戒,然後去學定,由於定才能貫注在要學的東西上頭。我想把心定下來,專注在所緣境上頭,它就聽我的話,這叫做堪能心。實際上也就是真正地得到了定,這是大乘所共的。至於密教不共的,不但是能定,而且要能依所學的法門(譬如大威德金剛、勝樂金剛),觀想自己就是本尊,那是要更深一層極穩的生起次第。  

      除了這個以外,還有修一種法門叫明禁行,明禁行是一種使三摩地(也就是定)堅固不動的特別的方便,尊者專門修這個三年或六年,修得很有成就。下面就是說明尊者修的成就,他能親自聽見「飛行國中」--就是學了密以後真正見到壇城裡邊的狀況,譬如修勝樂金剛,那就是勝樂金剛的壇城;修大威德金剛,那就是大威德金剛的壇城,可以看見或聽見其中的勇父、空行。因為尊者成就了這個,自然而然可以聽得見、看得見。就像念佛得了念佛三昧以後,會親見阿彌陀佛乃至看見極樂世界的菩薩。尊者修生起次第的時候,也觀想自身就是本尊,修到非常穩固,乃至看見壇城當中其他的修行男女,那些男女都讚歎他:「某人啊!修得真好!」聽見人家的讚歎,而且自己也清清楚楚記得,那就是尊者成就的定學。



【 成就慧學中,共者謂得止觀雙運毘缽舍那三摩地。不共者,謂得圓滿次第殊勝三摩地。如讚中云:「如密咒乘教,顯是加行道。」】

      最後就是慧,這也分共、不共。共的,叫做止觀雙運。慧就是戒定慧三學的最後那部分,慧的特徵後面會詳細地說。簡單來說,慧就是把事情的真相能徹底如理如實地看清。譬如無我,我們會講,可是不知道什麼叫無我。經過了修行以後,真正地看見我們以為的我並非真實地存在,真正地親自見到了,這個才叫智慧。我們現在處處地方執著,這個叫無明,智慧是正破無明的。要想得到智慧的話,一定要有定,那麼要修到什麼程度才可以呢?止觀雙運。止就是定,我們的心可以緣在一件事情上頭,但這時要是動一下腦筋的話,心就亂掉了。所以除了心要安住在一個所緣境上面之外,又要能真正深細地去觀察,這就非常難。一定要得到定以後,再不斷練習,我們的心才能夠如我們所希望的,安住在想觀察的這個境上面。這個比定更深一層,叫止觀雙運。在這個情況之下,才能夠得到真實的智慧以破除我執,才能真正解脫生死。所以尊者是得到止觀雙運的成就,止觀兩個同時現起。「毘缽舍那三摩地」,毘缽舍那就是觀,三摩地就是定,這是共的部分。   

      不共的,就是圓滿次第(生起次第的下一步)。圓滿次第成就的身叫幻身,平常我們這個身體是業報所得的,實實在在的;幻身則是如幻如化的,佛的身就是這樣。真正成就圓滿次第,最起碼是加行道。再上去,密教加行成就的時候,就成了佛身。讚當中說,在密教當中顯然他是加行道。尊者真正的成就絕不止加行道,他是圓滿成就了密乘的佛果,此生示現的是加行道以上的。以上是阿底峽尊者在自利方面的成就,接著是利他方面。



※﹝於聖教所作事中分二:①於印度所作事理,②藏中所作事理。今初﹞

      大乘行者的所思所行沒有別的,只有一件事情,就是利益眾生。要利益眾生要用佛法,所以在聖教當中所做的事情,無非是弘法利生。這是一件事情的兩面:要利益眾生只有用佛法,所以從佛法的推廣來說叫做弘法;而所以弘法就是為了利益眾生。現在就分兩部分,先在印度,後來在西藏。先說第一部分在印度所做的。

【 於勝金剛座大菩提寺,曾經三次以法戰敗外道惡論住持佛教。即於自部,上下聖教,所有未達,邪解疑惑,諸惡垢穢,亦善除遣,而弘聖教。故一切部,不分黨類奉為頂嚴。】

      尊者在金剛座大菩提寺(此寺在菩提迦耶,是非常大的廟)曾經三次戰敗外道。印度當年有一個很有趣的習俗,印度在古代可以說是學術思想最發達的地方,是世界上幾個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佛在世時有九十六種外道,相當於我們漢地諸子百家這種狀態。不同的宗教之間常常會辯論,很多國王並不偏袒那一方,而是讓兩方互相辯論,那一方勝了,另一方就跟他走。在論辯之前大家先立個約,我輸掉了我跟你,你輸掉了你就跟我。如果外道贏了,佛廟就變成外道的廟,反過來,外道輸了,佛法勝了,外道的廟就把原本所供奉的神祇請走,把佛像供上去。曾經有一度,那個地方外道很強盛,後來阿底峽尊者一個一個把他們戰勝,曾經一連三次把當時最了不起的外道都降伏,戰敗了外道的惡論,使得佛教能夠安住,「住持」就是能夠安住在世間。所以對外來說,他能夠護持聖教。   

     「即於自部,上下聖教」,對佛法內部各個不同的部派,所有「未達」(就是不了解)或見解錯誤的,或有疑惑的,統統能夠很善巧地排遣。經過這樣,使得聖教宏大起來。所以不管什麼部派,四個根本部分成大小幾十部,乃至於大乘、小乘,大家都視他為最精采的。


【如讚中云:「於大菩提寺,一切集會中,自部及他部,諸惡宗敵者,以獅吼聲語,一切腦漿崩。」】

      佛經上有個比喻叫獅子吼,說當獅子一吼,其他百獸的腦袋就裂開了。這裡的意思是說,佛就像人中的獅子一樣,眾生都在邪惡的錯誤之中,當他站起來以正法一吼,所有的外道統統退倒,就好像百獸腦漿裂開一樣。



【又云:「能飛聚落中,出家二百半,能映覆戒中,出家不滿百。四本部全住,尊部無慠舉,摩羯陀境內,一切寺無餘,成大師四眾,一切頂上珠,尊居十八部,一切頂中時,一切皆受教。」】

      「能飛聚落」那個地方的出家人有二百五十位,尊者曾經駐錫在此。「能映覆戒」就是止迦摩囉室囉寺,「出家不滿百」,那個寺院出家眾有一百位。這一百個人是怎麼來的呢?這和漢地不大一樣。譬如我們現在有很多寺院是專門學念佛的,有很多是參禪的,別派的人不會去。但當年印度不是,它是一個全國性的佛教組織。那時候有四個根本部--上座部、大眾部、正量部、說一切有部,每一部派當中派出最精彩的二十八人到這間寺院裡來,它是廣泛地容納所有部派的。實際上是一百多個,為什麼說不滿百呢?因為二十八個人中有一些是主要的,有一些是護持的;當然還有其他的客比丘,那不算進去。在這些僧眾當中,尊者是最重要的。但是他非常了不起,「無傲舉」,他絕不因為自己是屬於大眾部的,就認為大眾部是最好的,他尊重每一個部派。因為他尊重一切人,他也了解一切部派,所以在摩羯陀(這是中印度大國,是佛法最盛的地方),「一切寺無餘,成大師四眾」,所有寺院沒有一個例外,大家對大師都是無比地推崇,把他看成頂上之珠。所謂十八部,是由四根本部分出來的,上座部分三部,大眾部分七部,正量部跟一切有部各又分四部,所以當時印度是由四個根本部再細分成十八部。不管哪一部,大家都把尊者看為最精彩的頂莊嚴,而且大家都領受他的教授。



【藏中所作事理者。天尊師長叔姪,如其次第起大殷勤,數數遣使洛拶嚩賈精進獅子,及拏錯戒勝,往印迎請。菩提光時,請至哦日鐸,啟請治理佛陀聖教。依是因緣,總集一切經咒要義,束為修行次第,遂造《菩提炬論》等,而興教法。】

      到西藏做些什麼呢?西藏當年佛法已經非常衰頹,後來智光王發願要到印度去請最有成就的人,因為沒有高成就的人根本不可能中興佛法。譬如說我們現在也許請來稍稍有名的人,但是其他的人不一定服他,念佛的人歡喜的,參禪的人就不一定相應,反之亦然,各說各的;各個宗派之間見解不同,彼此互相對立,一點辦法都沒有。因此,智光王就特別選了七個非常精彩的小孩,每個小孩派兩個人服侍,一方面要學印度佛法,同時還要迎請最好的佛學大師。第一批去的二十一人中,最後只剩下寶賢譯師和善慧譯師。第二次派的是精進獅子,就是書上說的洛拶嚩賈精進獅子,他去了兩次還是沒請到;最後一次派拏錯戒勝譯師才請到了。請到時,在位的藏王已經不是智光王了,而是菩提光王,菩提光是智光的姪孫,前後經過好幾十年很認真地去請,最後才把阿底峽尊者請到西藏。「天尊」就是指智光、菩提光叔姪二位。當時尊者到了西部的哦日鐸,菩提光就對他說現在佛法衰了,請求尊者幫助,特別是希望他能夠把顯密最重要的修行內涵傳授給大家。所以「總集一切經咒要義」,經就是顯教,咒就是密教,將最重要的中心,「束為修行次第」,一一照著修行的次第開示出來,所以阿底峽尊者就造了這部《菩提道炬論》;《菩提道次第廣論》主要的藍本就是根據《道炬論》。《道炬論》的文很少,我們《廣論》後面的附錄就有,只有幾頁而已,但它都是非常精要的綱要;就是從下士、中士、上士這樣修上來,然後每部分再開出很多的內涵。阿底峽尊者所造的論著當中最精彩的就是這一部,透過這部論振興了教法。



【此復住於哦日三載,聶塘九歲,衛藏餘處五年之中,為諸善士,開示經咒教典教授,罄盡無餘。】

      前面說的就是迎請阿底峽尊者的過程。請來了以後,由於藏王啟請的關係,所以把聖教的中心《菩提道炬論》造出來,而且這《道炬論》的教法,透過當時尊者一位心要的弟子就傳了下來;現在藏系的佛法之所以還能夠保留得這麼完整,主要的就是靠這個。阿底峽尊者到了西藏去過主要的三個地方--在哦日住了三載,聶塘是九年,衛藏跟其他地方一共五年;為這些地方的善士(善士不是普通人,是具條件的人,普通人聽了也沒用),開示種種顯教、密教的教典跟教授。「教典」就是世尊所留下整個的三藏;而「教授」則是裡邊的精要。「罄盡無餘」,就是能夠把它的中心徹底地闡釋清楚。



【聖教規模,諸已沒者,重新建樹;諸略存軌倍令增廣;諸被邪解垢穢染者皆善治除,令聖教寶悉離垢染。】

      經過這樣一來,使得藏地以前建立的教法規模中,已經沒落的,再把它重新建立起來;沒有完全沒落,多多少少還保留住一點的,又重新增廣;如果有錯誤的則改正,使世尊的聖教寶能夠統統離垢染,恢復它最最正確的光輝,使得大家受用。



【總之雪山聚中前弘聖教,謂聖靜命及蓮華生,建聖教軌。然由支那和尚堪布,解了空性未達扼要。以是因緣,謗方便分,遮止一切作意思惟,損減教法,為蓮華戒大阿闍黎善破滅已,決擇勝者所有密意,為恩極重。於後宏聖教,則有一類妄自矜為善巧智者及瑜伽師,由其倒執相續部義,於教根本清淨梵行,作大損害,為此善士,善為破除。復能殄滅諸邪執著,弘盛增廣無倒聖教,故其深恩普遍雪山一切眾生。】

      西藏弘傳佛法分兩個主要的時期:一個叫前弘期,就是弘揚聖教的前半期;還有一個叫後弘期。唐睿宗時,金城公主嫁給藏王,生下一位太子叫赤松德贊,他當藏王的時候大弘佛法,時間大概是在我們中國唐朝玄宗時,相當於西元七百多年,也就是八世紀的時候。赤松德贊先請來一位印度的大師--靜命大師,由他而建立了顯教的基礎,後來又請來蓮華生大士,建立密教的部分,就這樣把藏地的佛法建立起來。佛法傳入西藏,一方面由印度,一方面也從漢地。漢地就是由唐朝初年的文成公主跟後來的金城公主二位帶去。當時漢地禪宗非常盛行,後來蓮華生大士跟靜命大師所建立的聖教,就受到「支那和尚堪布」的影響,堪布是西藏話,拿我們現在來說就是住持,平常應該說和尚,一個寺廟裡就只有住持稱得上和尚。這位中國和尚是學禪的。就學禪本身來說,如果安對了次第,禪是不會錯的,因為禪也是由印度傳過來的;可是到後來就有一些偏了。本來成佛需要方便、智慧,可是到西藏的這一位中國禪師對佛法並沒有徹底了解,他排斥種種的方便分,因此對於藏系佛法造成一些損害。當時的藏王請這位支那和尚去了以後,在西藏產生很大的影響,結果在見解上有了一些諍論,後來從印度傳來的那一系,就又到印度請了蓮華戒論師。蓮華戒論師就是靜命大師的弟子,他跟那位中國和尚辯論,最後支那和尚辯輸了只好離開。而西藏佛法經過蓮華戒論師破除邪執以後,就重新恢復起來,所以說「決擇勝者所有密意,為恩極重。」透過他一方面把那位支那和尚的錯誤破斥掉,一方面重新恢復佛教最究竟的深密的意義,這個恩很大,這是前弘期。   
      後來到朗達瑪滅法,整個佛法就毀掉了,西藏亂成一團,一直等到智光跟菩提光兩位國王經過了幾十年的努力,才迎請阿底峽尊者到西藏去。朗達瑪滅法以前是前弘期,滅法以後是後弘期,所以等到阿底峽尊者入藏的時候,後弘期已經開始了一百多年,西藏佛法亂成一團。那個時候最糟糕的就是「有一類妄自矜為善巧智者」,自以為了不起的人,由於當時密教很盛,那些人「倒執相續部義」,他們對於密教的真正內涵弄不清楚,顛倒執持,所以就「於教根本清淨梵行,作大損害」。真的修行的時候,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就是戒行,因為戒是定慧的根本,有了定慧佛法的內涵才能真正地產生。當時很多學密的人都忽視戒律,而戒是根本,根本一壞,後面就沒有了,所以不是佛法的錯誤,而是人的錯誤,智光王去請阿底峽尊者時就是這麼亂成一團。後來尊者去了以後,這裡說「為此善士(指阿底峽尊者)善為破除」,能夠很善巧地把錯誤統統破斥、清除,使得所有錯誤的邪執全部改正過來,把世尊的聖教再弘廣。所以尊者對於「雪山國(西藏)」的一切眾生,有非常深厚的大恩。



【如是造論,光顯能仁所有密意,復有三種圓滿勝因,謂善所知五種明處及具教授,謂從正遍知展轉傳來,於其中間善士未斷修持彼義扼要教授,並得謁見本尊天顏,獲言開許。此等隨一雖能造論,然三齊具極為圓滿,此大阿闍黎三皆備具。】

      尊者不但根據聖教破除當時的邪謬,而且能夠把世尊的聖教精簡扼要地統攝起來造了《菩提道炬論》(本論就是根據《道炬論》而寫成),這是弘顯聖教授最重要的寶貝。要想造論,無非是因為世尊宣說的教法一般人不容易了解,藉著此論能夠真正光大開顯世尊深密的意義。造論需要三種條件,這三種條件是造論圓滿的殊勝因由:第一個是善知五明,不但佛法的內明,而且世間的學問統統要懂,第二個是「具教授」,教授是指從正遍知(就是佛)親自傳下,始終沒斷地輾轉傳來,而每一代祖師都有具量的理論及修持,對於教授本身絲毫沒有偏差,具足這個才是具教授,這個主要是講教量。換句話說,傳下來的祖師都是教證具足的。除此之外,理論了解了以後還要去修行,修行還要有一個特點,就是能夠親自在修行當中見到本尊天顏;比如我們現在念佛能夠見到阿彌陀佛,或者念觀世音菩薩能夠親自見到觀世音菩薩,現在修無上密要親自見到忿怒尊,他允許你造論;寫完了以後還要請問寫得對不對,他說「完全對」。在這種條件之下,那就跟佛所說的無二無別。這三者當中只要具有任何一種就可以造論,最好的當然是三個都齊備;我們可以體會得到這種條件的確跟佛無二無別。阿底峽尊者三個條件都具備,也就是說,本論所根據的《菩提道炬論》是與佛無二無別的阿底峽尊者所造的。   

      現在我們學的是《菩提道次第廣論》,實際上造者宗喀巴大師跟阿底峽尊者的內涵是一模一樣的,了解了這一點,我們才會對「造者殊勝」產生決定的信解以及無比的景仰,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假定造論的人不具足這個條件,你學他,那不一定會有什麼好處;另一種情形是雖然造論者具足了條件,我們不了解他的殊勝的話,也不一定能啟發真正殷重的淨信心。造者本身殊勝以及我們對他的淨信心,這二者是非常重要的。



【其為本尊所攝受者。如讚云:「勝歡喜金剛,立三昧耶王,雄猛世自在,主尊度母等,謁顏得許故,或夢或現前,常聞最甚深,及廣大正法。」】

      前面已經告訴我們尊者五明具足;「其為本尊所攝受者」,是要證明他得本尊攝受的情形,在讚當中說的「勝歡喜金剛,立三昧耶王,雄猛世自在,主尊度母等」,就是所修的本尊法,這些都是本尊的名字,一位叫喜金剛,一位是三昧耶王,而雄猛世自在就是觀世音菩薩大悲尊,另外還有主尊度母,這四位,也就是尊者修行最重要的本尊。他所修的法都能親自見到本尊,而且得到本尊開許。通常見到本尊有三種狀態:或者夢中,或者相中,或者眼前親見。最好的是眼前親見,其次是相中,還有一種是在夢中;尊者見到本尊的情況是眼前親見,也就是最好的那一種,而且常常從本尊聽受最深的法門。以上是說明造論三種圓滿勝因當中的「得到本尊開許」,下面是「具教授」。



【師傳承中,有所共乘及其大乘二種傳承。後中分二,謂度彼岸及秘密咒。度彼岸中復有二種傳承,謂見傳承及行傳承,其行傳承復有從慈尊傳及妙音傳。於密咒中,亦復具足傳承非一,謂五派傳承,復具宗派傳承,加持傳承,及其種種教授傳承等。親從聞學諸尊長者,如讚云:「恒親近尊重,謂寂靜金洲,覺賢吉祥智。多得成就者,尊又特具足,從龍猛展轉傳來最甚深,及廣大教授。」說有十二得成就師,然餘尚多善巧五種明處者,前已說訖。是故此阿闍黎能善決擇勝者密意。】

      這是指尊者所得到的教授,這個教授通常我們叫做傳承。在這裡有兩種:共乘、大乘;共乘就是共小乘,也就是大小乘所共的;還有一個是單指大乘的。大乘當中又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顯教的,就是「度彼岸」;一部分是密教的,就是「秘密咒」。顯教當中又分二種--「見傳承」及「行傳承」,「行傳承」當中又有慈尊(就是彌勒菩薩)以及妙音文殊菩薩所傳二種。另外「秘密咒」當中還有種種傳承,如五派傳承等很多。總之,所有的各種傳承阿底峽尊者無有不得,這是他真正最了不起的地方,將來大家在看《阿底峽尊者傳》的時候可以好好地認真看。   

      尊者得到這麼多的傳承,那是由誰傳來的呢?讚裡邊寫出他恒常親近的幾位尊重,尊重就是師長,通常我們稱為「上師」。上師不是隨便叫的,必須是你的確從他得到了最好的傳承,他自己教量、證量具足,而你也夠條件把它得到,這樣才能把傳承代代地傳下去。不是說隨便灌了一個頂或者什麼就有了傳承,也可以說有,但真正說起來這個都不具足,如果要使教法繼續傳下去,自己要能夠如理如量地了解、修證,這樣才算。我但願各位同學好好努力淨障集資,相信我們每一位將來都有希望走上去。  

      尊者重要的師長非常多,這裡特別舉出幾位最重要的,其中一位是寂靜,就是響底跋,是非常重要的一位大師;還有就是金洲大師。響底跋大師傳下好幾個密宗的傳承;而金洲大師最主要的則是發心,前面說過發菩提心的教授就是金洲大師所傳;還有覺賢、吉祥智等,都是得到成就的師長,而這裡邊特別具足從龍猛展轉傳來最深及廣大的二種教授。整個世尊的教法在大乘中分成二部分,就是智慧的深見以及方便的廣行,阿底峽尊者二者都得到。論上說他的師長中有十二得成就者;廣傳上面則說阿底峽尊者的老師有一百五十二位,另一種說法是一百五十七位,他有這麼多的老師,而且都能夠得到老師所傳的全部。所以我們修行首先要注意:一定要好好努力地淨罪集資,然後不要以憍慢心得少為足,才得到一點點就自以為了不起,那就完了,實際上什麼都沒得到!這樣一來,還有什麼好精進?我們要不怕任何艱難地去學,這一次學不到,下一次再努力,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們有這樣的發心,再加上好好努力,那遲早可以得到。現在這裡只舉十二位最高、最重要的得成就師,其他的還很多。以上是尊者得到的傳承。「善巧五種明處者,前已說訖。」尊者通達五明的狀況前面已經講過了。由於尊者具足這些珍貴的傳承教授,因此他的確能夠決擇(也就是能夠如理地辨別)世尊最深奧的意趣。



【此阿闍黎於五印度、迦溼彌羅、鄔僅、尼泊爾、藏中諸地,所有弟子不可思數。】

      下面就是阿底峽尊者去過的幾個地方;在印度分五印度--東、南、西、北、中;迦溼彌羅是在印度的北方;鄔僅、尼泊爾是靠近中藏邊境的小國家;另外還有西藏。「所有弟子不可思數」,既然講到傳承,就必須提到他的老師、他的弟子,以及他的教法。所以前面是說他的老師得到這些傳承,以及學哪些法,現在說到尊者的弟子也是非常多,根本無法計算。

【然主要者印度有四,謂與依怙智慧平等大善巧師,號毗柁跋,及法生慧、中獅、地藏,或復加入友密為五。哦日則有寶賢譯師、拏錯譯師、天尊重菩提光。後藏則有迦格瓦,及廓枯巴天生。羅扎則有卡巴勝位,及善護。康地則有大瑜伽師、阿蘭若師、智慧金剛卡達敦巴。中藏則有枯、鵝、種三。是等之中,能廣師尊所有法業,大持承者,厥為度母親授記莂,種敦巴勝生是也。】

      得到最高成就的人,主要在印度有四:與依怙智慧平等號為毗柁跋的大善巧師,及法生慧、中獅、地藏,或者加入友密為五個。哦日則有寶賢譯師、拏錯譯師、天尊重菩提光。後藏則有迦格瓦,及廓枯巴天生。羅札則有卡巴勝位及善護。康地則有大瑜伽師、阿蘭若師、智慧金剛卡達敦巴。其中大瑜伽師、阿蘭若師,是我們比較熟悉的。「中藏則有枯、鵝、種三」,中藏就是西藏的中部,也就是拉薩那一帶。「枯」是枯敦,「口鵝」就是前面所說的善慧譯師,「種」就是種敦巴。在這些人當中,能夠把阿底峽尊者的法全部接受,又能夠弘廣的,就是度母親自授記的種敦巴尊者。這段是說明他的傳承,這個是很重要的。



【造者殊勝略說如是,廣則應知,出廣傳文。】

      以上是介紹阿底峽尊者,從他的出生背景、此生修行的自利功德、利他的經過這三方面來介紹。對於造者阿底峽尊者的殊勝,簡單的說明是這樣,要想詳細知道可以看他的廣傳。這個就是本論正文當中的甲一。以下是甲二「令於教授起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造論的人是這麼殊勝,而所造的法有什麼特別的好處呢?

【 顯示法殊勝中法者,此教授基論,謂《菩提道炬》。依怙所造,雖有多論,然如根本極圓滿者,厥為《道炬》:具攝經咒所有樞要而開示故,所詮圓滿;調心次第為最勝故,易於受持;又以善巧二大車軌,二師教授而莊嚴故,勝出餘軌。】

      法殊勝當中的法實際上就是《廣論》,而《廣論》的基礎根據是《菩提道炬論》,這本書的造者是「依怙」,就是阿底峽尊者。尊者雖然造很多論,但其中最究竟圓滿而且重要的就是《道炬論》,因為它具備了三種特別的殊勝:第一個,它含攝了顯教、密教所有的精要,「所詮圓滿」就是本論所說明的內涵圓滿無缺,如果缺了一部分修行就不可能成就,這是第一個好處。第二個,雖然是圓滿,內容很豐富,但是我們如果不了解,會由於很龐雜而無從下手,所以他把那麼豐富的內容依一定的次第來教授,而且這個次第的安立,完全是依著調心的次第;我們真正修行是修心,這顆心無始以來都是雜染的,要調伏這顆雜染的心需要正確的教授,《道炬論》就是按照調伏我們內心的次第,從粗淺到深細這樣的次第來編排的,所以它容易受持,這是第二個殊勝。第三個殊勝是它是根據從佛傳下來的傳承,這個傳承分成兩大流派,我們稱為兩大車軌,依「二師教授而莊嚴故,勝出餘軌」,二師就是二個流派當中的重要師長,正因為它具足這樣究竟圓滿的條件,所以比其它所有的餘軌超勝。以上是顯示法殊勝當中的整體的說明,下面分四部分來說明本論的殊勝。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弘憶佛教論壇

 

繁體字 簡體字

釋大寬法師 | Facebook 祝福您 福慧增長,如意吉祥。

 | 玄奘寺 | 德林念佛寺 | 臨濟護國禪寺 | ChatGPT | 傳燈法師 | 傳燈長老 | 傳燈法師 FB | Instagram IG | 天寧寺 | 三壇大戒 | 佛教 Buddhism | 臨濟寺 |

| 中國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 | Ptt 批踢踢 | 免責聲明書 | 2025三壇大戒 | 道元法師 | 佛教文物購物網 | 多媒體下載 | 佛教書店書局 | 竹林禪寺 | Buddhism wiki |

| 三壇大戒2026 | 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三壇大戒2025 | 佛教經典功德會 | 大藏經 | 佛學辭典 | 電子書免費下載 | 佛陀紀念館 | 佛光山 | Youtube網站 | 佛教音樂 | 佛教經典 |

| 牟尼精舍學佛網 | 佛教線上圖書館 | 佛法入門 | 佛學資料 Books | 中國佛教網圖書館 | 兒童佛學班 | 佛網 | 新浪網Sina | Yahoo! | Google | 百度 | Bing | Alexa網站排名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 佛教維基百科全書wiki | 十大新聞 | 慈悲喜捨小站 | 佛經 | 梵文咒輪 | 摩尼 | 佛教 wiki | 佛教圖書館 | 佛教論壇 | 佛教 | 佛教經典梵文 | 佛像觀音圖片集 |

 

台灣佛教論壇推薦排名

台灣佛教論壇排名推薦

精靈寶可夢 Pokemon Go

手機遊戲 mobile game

弘憶佛教論壇

弘憶佛教論壇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弘憶佛教論壇 Pixnet Net

基礎佛學資料

佛學教室。佛法入門

佛教戒律學綱要

心得分享討論版

感人文章。故事書籍

淨業與念佛

禪宗 Zen。生活禪

密宗金剛乘

佛教寺廟。活動看板

佛法與生活

佛教音樂。佛曲mp3

免費結緣訊息

佛教釋大寬法師佛學問答

咒語教學。佛經介紹

中國佛教會BAROC

線上翻譯網站 Online translation website

台灣論壇 Taiwan Forum

中國大陸佛教論壇

沉香論壇 Agarwood

電子書免費下載

維基百科知識專家

弘憶兒童佛學班

電影。電視 Movie TV

世界新聞。生活資訊

健康。遊戲。熱門

Mobile 手機王。電腦 App

Ptt bbs web 批踢踢

免費廣告 Free Advertising

求職網站。招職招聘Jobs

摩尼網bbs網路社區。留言板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t Association

中國佛教協會

中國佛教協會 Facebook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中國佛教協會 Pixnet Net

中国佛教协会

中国佛教会

地藏论坛 www.bskk.com 

地藏缘论坛 www.folou.com

中国佛教史

佛教音乐 Music

佛教故事 Stories

佛教歌曲 Song

佛教文物 Relics

佛教活动 Activities

佛教电视台 TV 

佛教导航 

佛教新闻 News

佛教维基百科 Wiki

佛教网站搜寻 

佛教线上图书馆

佛学知识 

佛教七宝

佛教历史文化

世界佛教论坛

佛教正法中心

中国佛教如来宗派 

佛教大藏经 Cbeta

佛网留言板

 

| 求職 | 新聞 | 電視 | 影音 | 字典 | 拍賣 | MP3 |  健康 | 知識 | 雜誌 | 生活 | 下載 | 網路書店 | 佛光山 | 佛陀紀念館 | 佛教如來宗 |

| 楞嚴經 | 金剛經 | 大悲咒 | 楞嚴咒 | 法師 | 佛教經典數位圖書 | 陀羅尼 | 佛教線上 | 佛教維基 | 網路書店

| Google Adwords | 佛教七寶 | 佛教歌曲 | 佛教四大名山 | 禪宗 | 禪定 | 標點符號 |

| 六字大明咒 | 熱門 app | 唵嘛呢叭咪吽 | 歌曲下載 | buddha buddha | 下載mp3歌曲 | 下載mv | 下载的音乐

| 熱門關鍵字 | 熱門電影 | 下載音樂網 | 音樂下載免費 | 露天拍賣 | 拍賣網

| 中央氣象局 | 地震 | 12000 | 波羅蜜 | 海濤法師 | 台灣論壇 | 教育部字典 | 英文翻譯中文 | 國語字典 | 藏傳佛教

 | mp3下載 | 惜物網 |  | 林志炫 | 大愛電視台 |  | 教育部字典國語辭典

| 馮馮 | 抽籤程式 | ppar |  | 大悲咒下載 | 英翻中 | txt電子書下載 | 中翻英 | 佛教論壇

| 竹林寺 | android mp3 | 聲音沙啞 | 下課鐘聲 | 禪修 | youtube下載 | 地藏論壇 | 地藏緣論壇

| 中国佛教协会 | 母親節 | 藥師經 | 佛教電視台 | 購物拍賣

| wiki en | 威力彩 | 黃金價格 | 黃金 | 六祖壇經 | 蕭平實 | 周杰倫 | 熱門 | QQ空间 | 台電 | 停電 | 指考 | china.buddha00@gmail.com

| 新浪微博 | 騰訊微博 | 統一發票 | 高鐵 | Claude Debussy | iPhone 6 | iPad | 停班停課 | 颱風假 | 台北市政府 | 行政院 | 中元節

| App 推薦 | 電視頻道 | TV線上看 | 佛教釋大寬法師 |  | Buddha Facebook

| 施食儀軌 | 奧運 | 線上鬧鐘 | 摩尼網

| 金色蓮花 | 服貿協議 | 電視連續劇 | 佛教如來 | 釋大寬 咒輪 | 佛學資料 | 達賴喇嘛 | 佛學多媒體 | 佛學數位圖書館 | 萬年曆

 | 潮音禪寺 | 黃色小鴨 | 比特幣 | 海雲繼夢 | 大華嚴寺 | 佛教維基wiki | 導覽手冊 | 悟禪法師 | 釋大慈法師 | 咒輪貼紙

| 生命加油讚 | WeChat 微信 | Line貼圖 | 短網址 | 蓮池庵 | 光明禪寺 | 生命的意義 | 密勒日巴傳DVD | 2016總統大選 | 廣欽老和尚 | 明若曉溪

| 生命靈數 | 明曉溪 | 生命教育 | 海濤法師爭議 | 慧律法師mp3 | 水陸法會 | 百年虛雲 | 佛舞 | 準提咒 | 柯文哲

| 藥師佛 | 華嚴聖因精舍 | 釋大寬 施食 | 覓菩提 | 傳悔法師 | 陳喬恩wiki | 華嚴經 | FLV | 優酷youku

| 療痔病經 | 健康長壽秘密法 | 佛曲 | 最心新聞 | 梵網經 | 時事新聞 | ptt wiki | 守成 | 學佛入門 | BBC | 學佛群疑

| 學佛心得 | 佛教書信 | Apple Wiki | 台鐵 | 最新新聞 | 教師節 | 護身符 | 作七 | 做頭七 | 悟禪法音 | 佛教如來宗wiki

| Amazon亞馬遜 | apk | Agoda旅遊飯店住宿 | 台灣十大論壇 | 十大熱門論壇 | 十方論壇 | 橙劑 | 淨心長老 | 釋海濤法師 | 佛陀 FB | 佛教音樂網Mp3

| 網路書店 | 網路書局 | Pixnet 痞客邦 | 咒輪&佛經 | 亞馬遜論壇wiki

| 搜尋引擎 | mp3音樂下載 | 影片電影 | 網購網站

| 台灣佛教論壇 | 台灣佛教網路論壇 | 心經 | 八十八佛

| 三壇大戒 | 2019三壇大戒 | 中國佛教會 | 2019日月禪寺三壇大戒

| 全职法师 | 中國佛教會baroc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2019 | 供香咒 | 兒童佛學營 | 世界佛教論壇 | 佛教戒律學綱要 | 三壇大戒 2019 | 維基百科 | 沙彌律儀要略集註

| 牟尼丸 | 縵衣 | 佛教戒律學綱要 pdf | 臨濟護國禪寺 | 釋悟潔法師 | 

GMT+8, 2024-4-18 19:18 , Processed in 0.21491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