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論壇 | Google Yahoo Facebook PTT

 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1259|回復: 0

[中阿含经新译·悟慈法师]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五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7-6-5 19:01: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五
九十九、苦阴经(上)第三(第二小土城诵)
大意:本经叙述:由于异学说他们也同样的讲说知断欲、断色、断觉,故比丘则以此诃佛报告。佛乃为诸比丘分别欲、色、觉之味、患、出要等事。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舍卫国,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
那时,诸位比丘,大众都在中食过后(吃午饭后),少有所为(有些事情),都集坐在于讲堂。于是(在这时候),有众多的异学(不同之教的教徒),乃于中午后,仿佯(徘徊)而往诣于诸比丘之集会处,到后,共相问讯,然后退坐在一边。他们对诸比丘们说:「诸位贤者!沙门瞿昙,乃施设(提示)知断欲,施设知断色,断觉(所说之教,乃教人应如何知道欲、色、觉〔受〕之会毁灭修行,故应断灭之事)。诸位贤者!我们的宗教,也是施设知断欲,施设知断色,施设知断觉(受)。沙门瞿昙,以及我们之此三知、三断,有甚么胜劣?有甚么差别呢?」
于是,诸比丘们,听到那些众多的异学所说的话,并不以为是对,也不以为是不对,都默然的从坐站起而去,都作此念而说:像如是的所说之语,我们应该从世尊之处,才能得以知道。大众便诣佛所,到后,稽首作礼,然后退坐在一边。就将和众多的异学所可共论之事,都诃佛禀报。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当时应该照如是的问问那些众多的异学而说:『诸位贤者!甚么叫做欲之味(味着而乐于贪欲)呢?甚么叫做欲之患(由于贪欲而引来的灾患)呢?甚么叫做欲之出要(由欲贪脱出,而解脱流转)呢?甚么叫做色之味呢?甚么叫做色之患呢?甚么叫做色之出要呢?甚么叫做觉(受)之味呢?甚么叫做觉之患呢?甚么叫做觉之出要呢?』诸位比丘们!如果你们作如是之问的话,他们听到这些话后,便会更为相互为难,而说其余之事(恐回答不来,而言他),会瞋诤转增(竞起瞋恚而诤),然后必定会从座起,而默然而返。为甚么呢?因为我并不见过在此世间里,有一天子,及魔、梵、沙门、梵志、和一切余众,能知此义,而发遣的人。唯有如来,和如来的弟子,或者能从此听闻而已。」佛陀就讲说其义而说:「
(1)甚么叫做欲之味呢?所谓由于五欲的功德(功能、潜力),而生起乐着,生起喜爱。这乃极为是欲之味,没有能过其上,所带来的灾患乃为甚多。
(2)甚么叫做欲之患呢?1.一位族姓子,都随着其技术(所学而成的术科),以自存活(作为生活之活计)。或者作田业(农业),或者行治生(行商,商业),或者以学书(为学者,为士),或者明白算术,或者知道工数(工业),或者巧刻印,或者作文章,或者造手笔,或者晓经书,或者作勇将,或者奉事王。
他们在冷寒时,则觉得为寒,炎热时则觉得为热,或者遇饥渴,或者会疲劳,或者被蚊虻所蜇,都作如是之业,求图钱财(在这种环境里作业求生存生活)。那些族姓子像如是的方便(努力),作如是的行业,作如是而追求时,倘若不得钱财的话,便会生忧苦,便会愁戚、懊恼,其心就会生愚痴,而作如是之说:『唐作唐苦!所求无果。』(徒劳而无益,所追求的泡汤而无结果)。那些族姓子作如是的方便,作如是之行,作如是之求时,假如得到钱财的话,他们便会爱惜,便会守护而密藏。为甚么呢?因为『我此财物,不可使王来侵夺,不可以被贼徒所劫,以及被火烧、腐坏、亡失,或者出财而无利可得,或者作诸事业,而不成
就。』他们因此,而作如是的守护密藏。倘若有人被王所夺,被贼徒所劫,或者被火烧、腐坏、亡失时,便会生忧苦,便会起愁戚、懊恼,其心就会生愚痴,而作如是之说:『如我在长夜所可爱念(凡我所有)的钱财,都已亡失了(都没有了)。』这就是所谓现法的苦阴,是起因于欲,攀缘于欲,以欲为本的。
2.又次,因为众生乃因于欲,缘于欲,以欲为本之故,有时当人之母,会和其子诤,为人子的,会和其母诤,父子、兄弟、姊姝、亲族,都展转而共相诤执。他们既然是如是的共相斗诤后,其母会说子之恶,其子会说母之恶,父子、兄弟、姊姝、亲族,都更相说对方之恶,更何况是他人呢?这叫做现法的苦阴,都是因于欲,缘于欲,都是以欲为本。
3.又次,众生都因于欲,缘于欲,以欲为本之故,王与王共斗诤,梵志和梵志共诤斗,居士与居士共诤,民与民共诤,国与国共诤。他们因为斗诤而共相憎恨之故,就会用种种的器仗,转相加害。或者用拳扠、石掷,或者用杖打、刀斫。他们在斗诤之时,或者会致死,或者会恐怖,都受极烈的痛苦。这叫做现法的苦阴。都因于欲,缘于欲,都是以欲为本。
4.又次,众生都因于欲,缘于欲,以欲为本之故,而着铠、被袍(穿战甲铁衣),持矟、弓箭,或执刀楯,而冲入在军阵中。或乘象而斗,或骑马,或乘车,或当步军,或以男女去斗诤。他们当斗诤之时,或者死亡,或者怖畏,都受极重之苦。这叫做现法的苦阴,都是因于欲,缘于欲,都是以欲为本。
5.又次.,众生都因于欲,缘于欲,以欲为本之故,着铠、被袍,持矟、弓箭,或者执刀与楯,欲去夺他国,欲攻城破坞,而共相格战。都打鼓吹角,高声唤呼。或用槌打,或用鉾战,或用利轮,或用箭射,或者以乱石投掷,或者用大弩,或者用融铜(烧的铜)的珠子射洒。他们当在斗诤时,或者死亡,或者恐怖,都受极重之苦,这叫做现法的苦阴,都是因于欲,缘于欲,都是以欲为本的。
6.又次,众生因于砍,缘于欲,以欲为本之故,着铠被袍、持矟、弓箭,或执刀、楣,冲进入村、入邑、入国、入城,穿墙而发藏,而劫夺财物,断截敌王之路。或者至于他巷,去坏村、害邑、灭国、破城。在其中,或者被王人所捉,被作种种的拷治,如被截手、截足,或被截手足(手足同时都被断),或者截耳、截鼻,或截耳鼻,或者为脔(切成块的肉)而脔割(肉卷,不伸舒),或者被拔须、拔发,或拔须发,或放着在槛中,以衣裹之而用火烧,或者以沙壅。草缠,而作为火,或者
纳入于铁驴腹中。或者放着于铁口里,或者置于铁虎口中而烧,或者安在于铜釜中。或者着于铁釜中去煮,或者截为段段,或者以利叉去刺,或者用铁钩而钩,或者将其倒卧在铁床,以沸油去浇其身,或者坐在铁臼,而用铁杆去捣他,或者用龙蛇(大蛇、毒蛇)去蜇,或者用鞭去鞭打,或者用杖去挝他,或者以棒而打,或者活活的贯在于高标上,或者枭其首。他们在这些刑治中,或者死亡,或者会怖畏。都受极重之苦,这叫做现法的苦阴,都是因于欲,缘于欲,以欲为本的。
7.又次,众生乃因于欲,缘于欲,以欲为本之故,行身的恶行,行口、行意的恶行。他们在于后来之时,由于疾病,而着在于床上,或者是坐,或者是卧于地上,都以苦逼其身,都身受极重之苦,而不可以爱乐。他如果曾有身的恶行,口与意的恶行的话,则在他将临终时,其恶业会现在于前而为覆障,犹如太阳将没时,大山岗侧之影,会障而覆地那样。像如是的,他假若有身的恶行,口与意的恶行,会现在前而覆障,他就会作如是之念:我本来所作的恶行,在前面覆障于我。我本来并不作福业,而多作恶业。假如有人作恶而凶暴,唯作罪业,不作福、不作业,无所畏惧(作恶不怕天不怖地),无所依、无所皈,随其生处的话,我必定会生在那个地方。从是而有悔意,而悔者,却因来不
及,而不善而死,无福业而命终,这叫做现法的苦阴,都因于欲,缘于欲,以欲为本的。
8.又次,众生因于欲,缘于欲,以欲为本之故,行身的恶行,行口与意的恶行。他由于身、口、意的恶行之故,因于此,缘于此,而在其身坏命终之时,必定会生在于恶处,会生于地狱之中,这叫做后世的苦阴,都是因于欲,缘于欲,以欲为本的。这就是欲之患。
(3)甚么叫做欲之出要呢?如果断除欲,舍离于欲。灭除欲,欲已尽,而度过欲,就为之出要。就叫做欲的出要。如果有沙门、梵志,对于欲之味,欲之患,欲之出要,不知如真(不能如实而知)的话,他就终究不能自断其欲,何况又能断除他人之欲吗?如果有沙门、梵志,对于欲之味,欲之患,欲之出要,知如真(如实而知)的话,则他既自能除欲,也能断除他人之欲的。
(1)甚么叫做色之味呢?如剎帝利女、梵志、居士、工师等女人,年龄在于十四、五岁时,她在于那个时候,其美色,乃最为妙好之时。如果因于其美色,缘于其美色之故,而生乐生喜,这就是极为是色之味,没有再过其上的了。也由此而引起的后患,乃非常的多(色之患,都依此女色为原因)。
(2)甚么叫做色之患呢?1.如果看见那位姝女(美貌的少女),在于后来之时,极大的衰老(老
年时),头白而齿落,背楼而脚戾,都以拄杖而行,盛壮已不再,已日日衰微,寿命将于垂尽,而身体震动,诸根毁熟。这样,则你们的意见为何呢?如本来有其美色,而她的美色已消灭,而会生患吗?」回答说:「如是」。
2.「又次,如果看见那位姝女,患有疾病而着在于床,或者坐,或者是倒卧在地,都以苦逼其身,都会受极重之苦。你们的意见如何呢?如果她本来有美色,于此时,是否消灭而会生患吗?」回答说:「如是。」
3.「又次,如看见那位姝女死后,或者是一二日,乃至六七日,被乌鵄所啄,被犲狼所食,被用火所烧,被埋在于地,都均为烂而腐坏。你们的意见如何呢?如其本来有的美色等,在她死后,会都消灭而生患吗?」回答说:「如是。」
4.「又次,如看见那位姝女被弃在于息道(荒冢),骸骨变为青色而烂腐,余半之骨鏁在于地时,你们的意见如何呢?如她本来具有的美色,已经消灭而会生患吗?」回答说:「如是。」
5.「又次,如看见那位姝女被弃在于息道,已离开皮肉与血,唯有筋相连。这时,在你们的意见如何呢?如其本有的美色,都已消灭而会生患吗?」回答说:「如是。」
6.「又次,如看见那位姝女被弃在于息道,其骨
筋都已解散,都散在于诸方,那些足骨、骨、髀骨、髋骨、脊骨、肩骨、颈骨、髑髅骨,都各在于异处,在你们的意见如何呢?如其本来具有的美色,都已消灭而会生患吗?」回答说:「如是。」
7.「又次,如看见那位姝女被弃于息道,其骨白的如螺,青的如鸽之色,赤的则有如血涂,都腐坏而为碎末,在你们的意见如何呢?如其本来具有的美色,都已消灭而会生患吗?」回答说:「如是。」「这叫做色之患。」
(3)「甚么叫做色之出要呢?如果断除色,舍离于色,灭除于色,而色已尽,已度过对于色之牵缠,而出要,这叫做色之出要。如果有沙门、梵志,对于色之味,色之患,色之出要,不知如真(不能如实而知道)的话,他就终究不能自断其色,何况能断除他人之色呢?如果有沙门、梵志,对于色之味,色之患,色之出要,知如真(如实而知道)的话,他既自能除灭其色所发生之事,也就能够断除他人之色的了。
(1)甚么叫做觉(受)之味呢?当一位比丘的,能离开欲,离开恶不善之法(初禅),而至于得证第四禅而成就游止于其中。他在于那时,不会念自害,也不会念害他,如不念害的话,这叫做觉的乐味。为甚么呢?因为不念害的话,就能成就此乐之故。这叫做觉之味。
(2)甚么叫做觉(受)之患呢?觉就是无常之法,是苦之法,是生灭之法,这叫做觉之患。
(3)甚么叫做觉(受)之出要呢?如果断除觉,舍离于觉,灭除于觉,其觉已尽,而度觉而出要,就叫做觉之出要。如果沙门、梵志,对于觉之味,觉之患,觉之出要,不知如真(不能如实而知)的话,他就终究不能自断其觉(受),何况又能断除他人之觉呢?如有沙门、梵志,对于觉味、觉患、觉出要,知如耳(如实而知)的话,他既自能断除其觉,也就能断除他人之觉。」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那些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一○○、苦阴经(下)第四(第二小土城诵)
大意:本经叙述释摩诃男,因生染法与恚法,及痴之法。佛陀乃为说欲之味、欲之患。佛陀说如能如寅而知的话,就不为被染恚痴所覆,而能得无上息。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
候,佛陀游行在于释羁瘦(释迦族的国家),住在于加维罗卫的尼拘类园。
那时,释摩诃男(释迦族的摩诃男-大名。甘露饭王之子,阿那律之兄,为佛的堂弟),在于中午后,仿佯(徘徊)而往诣于佛所,到后,稽首佛足,然后退坐在一边。他白佛说:「世尊!我乃如是的知道世尊之法(知道世尊是以此法教人的):『使我的心中能得灭除三秽。所谓染心秽、恚心秽、痴心秽是。』世尊!我乃如是而知这些法。但是我的心中,又一再的生起染法、恚法、痴法。世尊!我曾作如是之念:我到底是有甚么法不灭除,才会使我的心中一再的生染法、恚法、痴法呢?」
世尊告诉他说:「摩诃男!你有一法不灭,才会不能断灭染恚痴的。所谓你乃住在于家庭里,由于不至信,而不能舍弃家,不能为无家庭牵累的专心去学道。摩诃男!如果你能灭除此一法的话,你就必定不会再住于家,必定能至信,而舍家,而为无家庭牵累的去专心学道。然而你乃由于此一法不能断灭之故,而住在于家,不至信而舍家,而为无家庭牵累的专心去学道。」
于是,释摩诃男,就从座站起,偏袒的着衣,叉手向佛,仰白世尊而说:「唯愿世尊为我说法!使我的心能得清净,能除疑惑而得道!」
世尊告诉他说:「摩诃男!有五欲的功德(功
能),能使人可爱、可念、欢喜,其欲都相应,而使人快乐。那五种呢?所谓眼知色、耳知声、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触是。由于此,而使王,以及王的眷属,得到安乐欢喜的。摩诃男!这乃是极为是欲的味,是没有再过于此的,其有所患也是非常的多。
摩诃男!甚么叫做欲之患呢?摩诃男!一位族姓子,都随着其有的技术,以自生存生活,或者作田业,或者行治生,或者以学书,或者明算术,或者知工数,或者打刻印,或者作文章,或者造手笔,或者晓经书,或者去作勇将,或者去奉事主。他们在寒时,就会为寒,热时就会为热,饥渴、疲劳,或被蚊虻所蜇等,在此种环境当中,作如是之业,以求图其钱财。摩诃男!这些族姓子,像如是的方便(勤勉)而作如是之行(工作),作如是之追求时,如果得不到钱财的话,便会生忧苦、愁戚、懊恼,其心则会生痴,而作如是之说:『唐作唐苦(徒作徒劳)耳,所求的都没有其果。』摩诃男!那些族姓子,像如是的方便而作如是之行(工作),作如是之追求时,假若能得钱财的话,他们就会爱惜,就会要守护而密藏起来。为甚么呢?因为:『我的这些财物,不可使王来夺取而去,不可被贼所劫,不可被火所烧,或致于腐坏,或亡失,或出财而无利可得,或作诸事业之用,而不成
就。』他们作如是的守护密藏,而如果有一天被王夺、贼劫、火烧、腐坏、亡失的话,他们便会生忧苦、愁戚、懊恼,心则会生痴,而作如是之说:『如这些财物乃为我长夜所可爱念的,然而它却一旦亡失了。』摩诃男!像如是的现法之苦阴,都因于欲,缘于欲,以欲为本的。
摩诃男!又次,众生都因于欲,缘于欲,以欲为本之故,母会和子共诤,子会和母共诤,父子、兄弟、姊姝、亲族,都会更相说恶,何况对于他人呢?摩诃男!这叫做现法苦阴,都因于欲,缘于欲,以欲为本的。
摩诃男!又次,众生都因于欲,缘于欲,以欲为本之故,王会和王共诤,梵志会和梵志共诤,居士会和居士共诤,民会和民共诤,国会和国共诤。他们由于斗诤,而共相憎恨之故,会用种种的器仗,而转相加害。或者用拳用扠,或用掷,或用杖打、刀斫。他们在斗诤时,或者会死亡,或者会恐怖,都受极重之苦。摩诃男!这叫做现法的苦阴,都因于欲,缘于欲,以欲为本的。
摩诃男!又次,众生都因于欲,缘于欲,以欲为本之故,而着战铠,被战袍,持矟、弓箭,或执刀楯,冲入在于军阵中,或者用象斗,或者用马(骑马),或者用车(乘战车),或者使步军(步兵),或者征召男女去战场。他们在斗诤时,或者
会死亡,或者会恐怖,都受极重之苦。摩诃男!这叫做现法的苦阴,都因于欲,缘于欲,以欲为本的。
摩诃男!又次,众生都因于欲,缘于欲,以欲为本之故,而着铠、被袍,持矟、弓箭,或执刀楯,去夺他国,去攻城破坞,而共相格战,而打鼓吹角,高声唤呼。或用槌打,或用鉾战,或用利轮,或用箭射,或以乱石投下,或用大弩,或用融铜的珠子洒之。他们当斗诤之时,或者死亡,或者恐怖,都受极重之苦。摩诃男!这叫做现法的苦阴,都因于欲,缘于欲,以欲为本的。
摩诃男!又次,众生都因于欲,缘于欲,以欲为本之故,着铠被袍,持矟弓箭,或者执刀楯,冲入于村,进入于邑,入于国,入于城,而穿墙而发掘宝藏,而劫夺财物,断截王的退路。或者至于他巷,去坏村、害邑、灭国、破城。就中,或者有人被王人所捉,而被用种种的刑具拷治。如截手、截足、或手足都被截断,或被截耳、截鼻,或耳鼻同截.或者为脔而脔割,或者被拔须、拔发,或者须发同被拔,或者放着在槛中,而用衣裹缠,而用火烧,或者用沙壅、草缠而火,或者纳入铁驴的腹中,或者着在于铁猪的口中,或者置于铁虎口中而烧,或者安在于铜釜中,或者着于铁釜中而煮,或者段段而截,或用利叉而刺,或用铁钩而钩,或倒
卧铁床,用沸油浇之,或坐在铁臼,用铁杵杆捣之,或用龙蛇蜇他,或用鞭鞭他,或用杖挝,或用棒打,或活活的贯在高标上,或枭其首。他们在此里面,或者会死亡,或者会怖畏,都受极重之苦。摩诃男!这叫做现法的苦阴,都因于欲,缘于欲,以欲为本的。
摩诃男!又次,众生都因于欲,缘于欲,以欲为本之故,行身的恶行,行口、行意的恶行。他在于后来之时,因疾病而着在床上,或坐卧在地上,都由于苦之逼身,而受极重之苦,不可爱乐。他如有身的恶行,口、意的恶行的话,则他在于临终之时,会当在于前面为覆障。犹如太阳将没之时,在大山岗之侧,其影障之覆地那样(山影倒悬诃下)。像如是的,他如果有身的恶行,有口、意的恶行,会现在于前而覆障。他会作如是之念:我本来所作的恶行在前覆我,我本来并不作福业,都多作恶业之故。倘若有人作恶而凶暴,唯作罪业,而不作福,不行善,甚么都不怕,而无所依、无所皈,而随其生处的话,我必定会生在于那个地方。从此而有些后悔,然而后悔的来不及,而不善死,无福业而临终。摩诃男!这叫做现法的苦阴,都因于欲,缘于欲,以欲为本的。
摩诃男!又次,众生都因于欲,缘于欲,以欲为本之故,行身的恶行,行口、意的恶行。他由于身
口意的恶行之故,因于此,缘于此,而身坏命终之时,必定会至于恶处,会生于地狱之中。摩诃男!这叫做后世的苦阴,都因于欲,缘于欲,以欲为本的。摩诃男!因此之故,当知!欲乃一向无乐(不会带给人以快乐),乃有无量的苦患。多闻的圣弟子,不见如真(不如实而知见)的话,他就会被欲所覆,不能得到舍乐,以及无上之息。摩诃男!像如是的那位多闻的圣弟子,就由于欲,而会退转的。摩诃男!我知道欲,乃不会有快乐,为有无量的苦患。我知如真后(如实有知见后),摩诃男!我就不会被欲所覆,也不会被恶所缠,便能得到舍乐,以及无上之息。摩诃男!因此之故,我乃不由于欲而退转。
摩诃男!有一个时候,我曾游行于王舍城,住在于鞞哆逻山(黑岩)的仙人七叶屋。摩诃男!我在于晡时,从宴坐起后,往至于广山(黑石室)。就在那个地方看见过众多的尼揵(离系外道),行不坐之行,都常立而不坐,都受极重之苦。我乃往问而说:『诸位尼揵!你们为甚么缘故,而行这种不坐之行,都常立不坐,而受如是之苦呢?』他们乃如是的说:『瞿昙!我们有尊师尼揵,名叫亲子(六师外道之一),他乃教我们而作如是之说:诸位尼揵们!你们如果宿命有不善之业,则因此苦行之故,必当会得以灭尽。如果现在行身的妙行,而
护持,口与意都行妙行而护持的话,则因缘于此之故,就不会再作恶不善之业。」
摩诃男!我又再问他们说:『诸位尼揵们!你们都信尊师,而没有疑吗?』他们就又回答我而说:『如是,瞿昙!我们都信我们的尊师,并没有疑惑。』摩诃男!我又问说:『尼揵!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你们的尊师尼揵,本来屡次的作恶不善之业。他本来(宿世)曾为尼揵,死后,现在生在于人间,出家而作尼揵,而行不坐之行,常立而不坐,而受如是之苦,都像你们这些人,及诸弟子吗?』他们又回答我而说:『瞿昙!乐乃不因于乐而得,乃因于苦而得。如频鞞娑罗之乐,乃为沙门瞿昙你所不如的。』(王之享受而安住于乐,乃比出家人更安住于乐,故如以乐会得乐,则瞿昙乃不如那位王者)。
我就又问他们说:『你们为甚么这样的痴狂,所说的都不符于义呢?为甚么呢?因为你们乃不善,而无所晓了,而不知时宜。你们所作的此说:如频鞞娑罗之乐,乃沙门瞿昙所不如的。尼揵啊!你们本来应该要作如是之问:到底是谁之乐为胜?是频鞞娑罗王呢?或者是沙门瞿昙呢?尼揵啊!如果那时我乃作如是之说,而说我为胜,频鞞娑罗王乃不如我的话,尼揵啊!你们就可得作如是语:如频鞞娑罗王之乐,乃沙门瞿昙之所不如的。』那些诸位
尼揵就作如是之说:『瞿昙!那么,我们现在重新请问沙门瞿昙你,到底是谁之乐为胜?是频鞞娑罗王呢?是沙门瞿昙你呢?』我就又对他们说:『尼揵!我现在问你们,你们就随你们所解的来回答。诸尼揵们!你们的意见如何呢?频鞞娑罗王可得如意而静默无言,因此而经过七日七夜,得到欢喜快乐吗?』尼揵回答说:『弗也!瞿昙!』我又问:『六、五、四、三、二日,或一日一夜,得如意静默无言的欢喜快乐吗?』尼揵回答说:『弗也!瞿昙!』又问说:『尼揵!我是否可得如意的静默无言,因此而能一日一夜得欢喜快乐吗?』尼揵回答说:『如是!瞿昙!』我又说:『二、三、四、五、六日,或七日七夜,得如意的静默无言的欢喜快乐吗?』尼揵回答说:『如是!瞿昙!』我又问说:『诸尼揵们!你们的意见如何呢?到底是谁的乐为胜?是频鞞娑罗王呢?是我呢?』尼揵们回答说:『瞿昙!如我们纳受而了解沙门瞿昙你所说的,则知瞿昙之乐为胜,频鞞娑罗王乃不如你啊!』
摩诃男!因此,故知,欲乃没有快乐,乃有无量的苦患。如多闻的圣弟子,不见如真(不如实而见)的话,则他会被欲所覆,会被恶不善所缠,不得舍之乐,以及无上息。摩诃男!像如是的,那类的多闻的圣弟子,会被欲而退转。摩诃男!我乃知
道欲乃没有乐,有无量的苦患,我知如真(如实而知)后,就不会被欲所覆,也不会被恶不善之法所缠,便得舍之乐,以及无上息。摩诃男!因此之故,我乃不被欲,而退转。」
佛陀所说的为如是。释摩诃男,以及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于!
一○一、增上心经第五(第二小土城诵)
大意:本经叙述世尊告诉诸比丘!如欲得增上心的话,富常常念于五相:1.念相与善相应,21.观念恶患,3.不念念,4.以思行渐减念,5.以心修心,受持降伏。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舍卫国,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比丘欲得增上心的话,就应当数数(常常)念五种相,数念五相后,所生的不善之念,就便会得以消灭。恶念消灭后,其心便会常住,会守在于内,而止息,会一意而得定心。
那五种相呢?(1)当比丘的,应念与相之善的相应,这时如果生不善之念的话,他就因于此相,又更念和异相之善相应,使恶不善之念不会发生。他乃因于此相,更念与异相之善相应后,所生的不善之念,即便会得以消灭。恶念消灭后,心便会常住,在于内而止息,而一意得定。犹如木工师、木工的弟子们,他们持墨绳,用絣在于木材上,然后就用利斧,斫治而令其直。像如是的,比丘!因于此相,又更用与异相之善的相应之念,使其不生恶不善之念,他就因于此相,更念和异相之善相应后,所生的不善之念,就便会得以消灭。恶念消灭后,心便会常住,会在于内而止息,会一意而得定。如果比丘欲得增上心的话,当应以数数念此第一相,念此相后,所生的不善之念,就便得以消灭,恶念消灭后,心便会常住,会在内止息,会一意而得定。
(2)又次,比丘!念和相之善的相应时,如果会生不善之念的话,他就应该观此念为恶的,为有灾患,此念乃为不善,此念乃为恶的,此念乃为智者所恶的,此念如满具的话,就不得通,不得觉道,不得涅槃,因为会使其生恶不善之念之故。他像如是的观察为恶的话,则所生的不善念,就便得以消灭。恶念消灭后,心便会常住,会在于内而止息,会一意而得定。犹如人在年少时,端正可爱,而沐
浴澡洗,着明净之衣,用香涂身,修治他的头发,极使其净洁。对于此人,或者用死蛇,或者用死狗,或者以死人残余为半的青色(半瘀青),已经膨胀臭烂,都有不净之物流出等东西,系着在其颈上时,他便会厌恶其污秽,会不喜不乐那样。像如是的,比丘!他观察此念为恶,为有灾患,此念为不善,此念是恶,此念乃为智者所厌恶,此念如果满具的话,就不得通,不得觉道,不得涅槃,因为会使人生恶不善之念之故。他像如是的观察为恶后,所生的不善之念,就便会消灭,恶念消灭后,心便会常住,会在于内而止息,会一意而得定。如果比丘欲得增上心的话,应当要数数念此第二相。念此相后,所生的不善之念,就便会得以消灭,恶念消灭后,心便会常住,会在于内而止息,会一意而得定。
(3)又次,比丘!念与相的善相应时,生不善之念,观察念之恶患时,又生不善之念的话,那位比丘就不应念此念,因为会生恶不善之念之故。他不念此念后,所生的不善之念,就便会得消灭。恶念消灭后,心便会常住,会在于内而止息,会一意而得定。犹如有目之人,光色(有形的物体)现在于光明之处,而不用见(不想见它)那样。他或者闭目,或者将其身避而过去,则你们的意见如何呢?色虽在而光明,而那个人可得纳受其色相吗?回答
说:『弗也!』像如是的,比丘不应念此念,因为会生恶不善之念之故。他不念此念后,所生的不善之念,即便得以消灭。恶念消灭后,心便会常住,会在于内而止息,会一意而得定。如比丘欲得增上心的话,就应当要数数念此第三相,念此相后,所生的不善之念,即便会得以消灭。恶念消灭后,心便会常住,会在于内而止息,会一意而得定。
(4)又次,比丘!念和相之善的相应时,而生不善之念,观察念的恶患时,也生不善之念,不念其念时,仍然生不善之念的话,则那位比丘乃为此念:应当以思行而渐减其念,使其不生恶不善之念。他为此念:当用思行而渐减其念后,所生的不善之念,就便会得以消灭。恶念消灭后,心便会常住,会在于内而止息,会一意而得定。犹如人的行路,进路过于急速时,他就会作此念:我为甚么要这样的快速而行呢?我现在宁可徐徐而行耶(是否可以慢慢的走?应慢慢的走)。他就这样的徐行(慢慢而走)那样。又作如是之念:我为甚么要慢慢的走?宁可住耶(是否可以停住下来?)他就这样的便于停住下来。又作如是之念:我为甚么为住呢?是否可以坐下吗?他就这样的,便于坐下来。又作此念:我为甚么为坐呢?是否可以倒卧吗?他就这样的便于以倒卧。像如是的,那个人就渐渐的息身之粗行。当知!比丘也是如是。他为的此念:
当用思行渐减其念,使其不生恶不善之念。他为的此念:当用思行渐减其念后。所生的不善之念,就便得以消灭。恶念消灭后,心便常住,便在于内而止息,便会一意而得定。如果比丘欲得增上心的话,当以数数念此第四相,念此相后,所生的不善之念,就便得以消灭。恶念消灭后,心便会常住,会在于内而止息,而一意得定。
(5)又次,比丘!念与相的善相应时,会生不善之念,观念恶之患时,也生不善之念,不念其念时,也生不善之念,当以思行,去渐减其念时,又是一再的生不善之念的话,则那位比丘,就应该作如是之观:当一位比丘的,因此念故,生不善之念,则那位比丘,便应将其齿与齿相着,舌头要在上腭,以心而修心,受持而降伏,使其不生恶不善之念。他以心修心,受持而降伏后,所生的不善之念,就便得以消灭,恶念消灭后,心便会常住,会在于内而止息,会一意而得定。犹如二位力士捉执一号羸赢弱的人,可受持而降伏那样。像如是的,比丘!齿和齿相着,舌头逼在于上腭,以心而修心,受持而降伏,使其不生恶不善之念。他以心修心,受持降伏后,所生的不善之念,即便得以消灭。恶念消灭后,心便会常住,会在于内而止息,会一意而得定。如比丘欲得增上心的话,应当要数数念此第五相,念此相后,所生的不善之念,就便
得以消灭,恶念消灭后,心便会常住,会在于内而止息,会一意而得定。
如果比丘欲得增上心的话,就应该要常常的念此五相,数数的念此五相后,所生的恶不善之念,就便会得以消灭。恶念消灭后,心便会常住,会在于内而止息,会一意而得定。如比丘念和相的善相应时,而不生恶念,观念恶患时,也不生恶念,不念其念时,也不生恶念,如用思行,渐减其念时,也不生恶念,而以心修心,而受持降伏时,也不生恶念的话,便能自在。便能欲念则念,不想念就得不念。如果比丘,欲念则能念,不欲念则不念的话,就叫做比丘之随意诸念,为自在诸念之迹。」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那些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一○二、念经第六(第二小土城诵)
大意:本经叙述世尊为诸比丘分别诸念,分作为二分:所谓欲念、恚念、害念作为一分,无欲念、无恚念、无害念作为一分。如生欲念、恚念、害念时,就须要不受断除吐,如生无欲念、无恚念、无害念的话,就须速修
习广布。其次则应治内心,常住在内,止息一意而得定,向法次法,及至于证得四禅,断诸漏。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游行在于舍卫国,住在于胜林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本来(从前)还未觉证无上正尽觉之时,曾作如是之念:我宁可将诸念分别,作为二分,将欲念、恚念、害念作为一分,将无欲念、无恚念、无害念又作为一分。我乃在于后来之时,便分别诸念,作为二分,将欲念、恚念、害念作为一分,将无欲念、无恚念、无害念作为一分。我乃如是而行,在于远离之处独住,心无放逸,修行而精勤。正当生欲念时,我即觉知为生欲念,知道为自害、害他,自他之二都俱会有害,是灭除智慧,而多烦劳,而不能得证涅槃。觉察为自害、害他,自他之二俱有害,是灭除智慧,多增烦劳,而不得涅槃后,其念便很快的消灭。然而又生恚念、害念,我即觉知为生恚念、害念,知道为自害、害他、自他之二俱会有害,是消灭智慧,而多烦劳,而不能得证涅槃。觉察为自害、害他,自他之二俱有害,是消智慧,而多烦劳,而不能得证涅槃后,其念便即很快的消灭。
我虽然生欲念,但是都不容受,都把它断除而吐弃,再生意念、害念时,也同样的都不受,都把它们断除而吐弃。为甚么呢?因为我已察见都由于这些恶念之故,必定会生无量的恶不善之法之故。犹如春后之月那样,由于种田之故,那些放牧之地,就不再广的了。牧牛的儿郎就将牛放在于野泽,牛如侵入于他人之田的话,牧牛的儿郎就执杖去遮止。为甚么呢?因为牧牛的儿郎知道由于此之故,必定会被骂、被打、被缚,为有过失,因此之故,牧牛的儿郎乃执杖去遮止。我也是如是,如生欲念时,就不纳受,会断除而吐弃,生恚念、害念时,都不纳受,都断除吐弃。为甚么呢?因为我察见由于这些恶念之故,必定会生无量的恶不善的法之故。
一位比丘,都随其所思,随其所念,其心便会乐乎其中。如果比丘多念欲念的话,就会舍弃了无欲之念,由于多念欲念之故,心便乐在于此里面。如比丘多念恚念、害念的话,就会舍弃了无恚念、无害念!由于多念恚念、害念之故,心便会乐在于此里面。像如是的,一位比丘不离开欲念,不离开恚念,不离开害念的话,就不能脱离生、老、病、死、愁忧、啼哭,也不能一再的脱离一切苦恼。我乃如是的行持,在于远离之处独住,心无放逸,修行精勤,而生无欲之念。我就觉知生无欲之念,此念乃不自害、不害他人,自他之二都俱不害,是修慧,而不烦劳,而会得涅槃的。我觉知此念为不自害、不害他人,自他之二都俱不害,是修慧而不烦劳,而会得涅槃后,便快速的修习,而广布。我又生无恚念、无害念,我就觉知为生无恚念、无害念,此念乃不自害,不害他人,自他之二,都俱不害,是修慧而不烦劳,而能得涅槃之念。我觉知此念为不自害、不害他,自他之二都俱不害;是修慧,而不烦劳,而能得涅槃之念后,便快速的修习广布;我乃生无欲念,而多思念,生无恚念、无害念,而多思念。
我又作如是之念:多思念的话,则身定而喜忘,就便会损害心,我宁可整治内心,常住在于内,而止息,专心一意而得定,使其不损害心。我在于后来之时,便能调治内心,常住在于内而止息,一意而得定,而不损害心。我生无欲之念后,又生念,而向于法,次于法(依法的次序)。生无恚念、无害念后,便生念,而向于法,次于法。为甚么呢?因为我并不看见过由于生此念,而会有无量的恶不善之法之故,犹如秋后之月那样,那时一切谷类都已收讫,牧牛的儿郎,将牛放在田野时,而作如是之念:我的牛在群中。为甚么呢?因为牧牛的儿郎不见会由于此事之故,当得挨骂詈,得被打、得被缚,而有过失之事。由于不会有这些事之故,他就会作如是之念:我的牛在于群中。我也是如是,由于生无欲念后,又生向于法,次于法。生无恚念、无害念后,又生念而向于法,次于法。为甚么呢?因为我不见由于此,而会生无量的恶不善之法之故。
一位比丘,随其所思,随其所念,心便会乐在于其中。如比丘多念无欲念的话,就会舍弃欲念,由于多念无欲念之故,心便会乐在于其中。如比丘多念无恚念、无害念的话,就会舍弃恚念、害念,由于多念无恚念、无害念之故,心便会乐在于其中。他的觉与观已息,已内静而一心,已无觉、无观,而由于定而生喜与乐,而得第二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进而离喜欲,舍而无求,而游止于其中,正念而正智,而身觉乐。所谓圣者所说,圣者所舍,其念,乐住于空,而得第三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他到了乐已灭,苦已灭,喜、忧之本,都已灭,而不苦不乐,而舍念清净,而得第四禅成就,而游止于其中。
他如是而定心清净,而无秽无烦,柔软善住,得不动之心,趣向于漏尽通智而作证,便知此苦如真(如实而知道苦),知此苦集,知此苦灭,知此苦灭道如真(如实而知道苦之集、苦之灭、断苦之道,连上为如实而知道四谛)。也知道此漏如真,知道此为漏集、知道此为漏之灭,知道此为漏灭之
道如真(如实而知道漏之四谛)。他如是而知,如是而见后,即得欲漏心解脱,有漏、无明漏心解脱。解脱后,便知解脱: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这位比丘,乃离开欲念,离开恚念、离开害念,就解脱生老病死,愁忧、啼哭,而离开一切苦恼。犹如一无事之处,有大的泉水,那个地方有群鹿游住在于其中。这时,有一个人到这地方来,不为那群鹿求义,以及饶益,和求其安隐快乐,而塞住平坦的正路,开一条恶道,作一大的坑壍,叫人守视在那里,像如是的,那群鹿,就一概坠于坑壍而死尽。又有一个人来,为了那群鹿求义及饶益,求其安隐快乐,而开一平正之路,而闭塞那条恶道,却退那位守视的人,像如是的,那群鹿,则普得安济。
比丘们!当知!我说此喻,是欲使人知义,有智慧的人,听过譬喻,就能解其趣旨,此说有义如是:大泉水就是所谓五欲爱念欢乐。那五欲呢?所谓眼知色,耳知声,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触,而大泉水者,当知就是五欲。大群鹿者,当知就是沙门、梵志。有一人来,不为那些群鹿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者,当知就是魔波旬(恶者)。塞住平坦的正路,而开一恶道者,就是三种恶不善之念,所谓欲念、恚念、害念是。恶道者,当知就是三种恶不善之念。又更有恶道,就是所谓八邪道,为邪见,乃至邪定,就是其八。作大坑壍者,当知就是无明。叫人守住者,当知就是魔波旬的眷属。又有一人来,为那些群鹿求义,以及饶益、求安隐快乐者,当知就是如来、无所著、等正觉。闭塞恶道,而开平坦的正路者,就是三善念,所谓无欲念、无恚念、无害念。所谓道者,当知就是三善念。又更有道,就是所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是其八。
比丘!我为你们开平坦的正路,闭塞恶道,填平坑壍,除退守人。如为人尊师的,所为其弟子,起大慈哀,怜念愍伤,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者,哦现在都作过。你们也应当更自作,要到无事处的山林树下,空安静之处,去宴坐思惟,勿得放逸,要勤加精进,无令有后悔。这就是我的教敕,是我的训诲。」
佛陀所说的就是如是,那些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五完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弘憶佛教論壇

 

繁體字 簡體字

釋大寬法師 | Facebook 祝福您 福慧增長,如意吉祥。

 | 玄奘寺 | 德林念佛寺 | 臨濟護國禪寺 | ChatGPT | 傳燈法師 | 傳燈長老 | 傳燈法師 FB | Instagram IG | 天寧寺 | 三壇大戒 | 佛教 Buddhism | 臨濟寺 |

| 中國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 | Ptt 批踢踢 | 免責聲明書 | 2025三壇大戒 | 道元法師 | 佛教文物購物網 | 多媒體下載 | 佛教書店書局 | 竹林禪寺 | Buddhism wiki |

| 三壇大戒2026 | 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三壇大戒2025 | 佛教經典功德會 | 大藏經 | 佛學辭典 | 電子書免費下載 | 佛陀紀念館 | 佛光山 | Youtube網站 | 佛教音樂 | 佛教經典 |

| 牟尼精舍學佛網 | 佛教線上圖書館 | 佛法入門 | 佛學資料 Books | 中國佛教網圖書館 | 兒童佛學班 | 佛網 | 新浪網Sina | Yahoo! | Google | 百度 | Bing | Alexa網站排名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 佛教維基百科全書wiki | 十大新聞 | 慈悲喜捨小站 | 佛經 | 梵文咒輪 | 摩尼 | 佛教 wiki | 佛教圖書館 | 佛教論壇 | 佛教 | 佛教經典梵文 | 佛像觀音圖片集 |

 

台灣佛教論壇推薦排名

台灣佛教論壇排名推薦

精靈寶可夢 Pokemon Go

手機遊戲 mobile game

弘憶佛教論壇

弘憶佛教論壇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弘憶佛教論壇 Pixnet Net

基礎佛學資料

佛學教室。佛法入門

佛教戒律學綱要

心得分享討論版

感人文章。故事書籍

淨業與念佛

禪宗 Zen。生活禪

密宗金剛乘

佛教寺廟。活動看板

佛法與生活

佛教音樂。佛曲mp3

免費結緣訊息

佛教釋大寬法師佛學問答

咒語教學。佛經介紹

中國佛教會BAROC

線上翻譯網站 Online translation website

台灣論壇 Taiwan Forum

中國大陸佛教論壇

沉香論壇 Agarwood

電子書免費下載

維基百科知識專家

弘憶兒童佛學班

電影。電視 Movie TV

世界新聞。生活資訊

健康。遊戲。熱門

Mobile 手機王。電腦 App

Ptt bbs web 批踢踢

免費廣告 Free Advertising

求職網站。招職招聘Jobs

摩尼網bbs網路社區。留言板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t Association

中國佛教協會

中國佛教協會 Facebook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中國佛教協會 Pixnet Net

中国佛教协会

中国佛教会

地藏论坛 www.bskk.com 

地藏缘论坛 www.folou.com

中国佛教史

佛教音乐 Music

佛教故事 Stories

佛教歌曲 Song

佛教文物 Relics

佛教活动 Activities

佛教电视台 TV 

佛教导航 

佛教新闻 News

佛教维基百科 Wiki

佛教网站搜寻 

佛教线上图书馆

佛学知识 

佛教七宝

佛教历史文化

世界佛教论坛

佛教正法中心

中国佛教如来宗派 

佛教大藏经 Cbeta

佛网留言板

 

| 求職 | 新聞 | 電視 | 影音 | 字典 | 拍賣 | MP3 |  健康 | 知識 | 雜誌 | 生活 | 下載 | 網路書店 | 佛光山 | 佛陀紀念館 | 佛教如來宗 |

| 楞嚴經 | 金剛經 | 大悲咒 | 楞嚴咒 | 法師 | 佛教經典數位圖書 | 陀羅尼 | 佛教線上 | 佛教維基 | 網路書店

| Google Adwords | 佛教七寶 | 佛教歌曲 | 佛教四大名山 | 禪宗 | 禪定 | 標點符號 |

| 六字大明咒 | 熱門 app | 唵嘛呢叭咪吽 | 歌曲下載 | buddha buddha | 下載mp3歌曲 | 下載mv | 下载的音乐

| 熱門關鍵字 | 熱門電影 | 下載音樂網 | 音樂下載免費 | 露天拍賣 | 拍賣網

| 中央氣象局 | 地震 | 12000 | 波羅蜜 | 海濤法師 | 台灣論壇 | 教育部字典 | 英文翻譯中文 | 國語字典 | 藏傳佛教

 | mp3下載 | 惜物網 |  | 林志炫 | 大愛電視台 |  | 教育部字典國語辭典

| 馮馮 | 抽籤程式 | ppar |  | 大悲咒下載 | 英翻中 | txt電子書下載 | 中翻英 | 佛教論壇

| 竹林寺 | android mp3 | 聲音沙啞 | 下課鐘聲 | 禪修 | youtube下載 | 地藏論壇 | 地藏緣論壇

| 中国佛教协会 | 母親節 | 藥師經 | 佛教電視台 | 購物拍賣

| wiki en | 威力彩 | 黃金價格 | 黃金 | 六祖壇經 | 蕭平實 | 周杰倫 | 熱門 | QQ空间 | 台電 | 停電 | 指考 | china.buddha00@gmail.com

| 新浪微博 | 騰訊微博 | 統一發票 | 高鐵 | Claude Debussy | iPhone 6 | iPad | 停班停課 | 颱風假 | 台北市政府 | 行政院 | 中元節

| App 推薦 | 電視頻道 | TV線上看 | 佛教釋大寬法師 |  | Buddha Facebook

| 施食儀軌 | 奧運 | 線上鬧鐘 | 摩尼網

| 金色蓮花 | 服貿協議 | 電視連續劇 | 佛教如來 | 釋大寬 咒輪 | 佛學資料 | 達賴喇嘛 | 佛學多媒體 | 佛學數位圖書館 | 萬年曆

 | 潮音禪寺 | 黃色小鴨 | 比特幣 | 海雲繼夢 | 大華嚴寺 | 佛教維基wiki | 導覽手冊 | 悟禪法師 | 釋大慈法師 | 咒輪貼紙

| 生命加油讚 | WeChat 微信 | Line貼圖 | 短網址 | 蓮池庵 | 光明禪寺 | 生命的意義 | 密勒日巴傳DVD | 2016總統大選 | 廣欽老和尚 | 明若曉溪

| 生命靈數 | 明曉溪 | 生命教育 | 海濤法師爭議 | 慧律法師mp3 | 水陸法會 | 百年虛雲 | 佛舞 | 準提咒 | 柯文哲

| 藥師佛 | 華嚴聖因精舍 | 釋大寬 施食 | 覓菩提 | 傳悔法師 | 陳喬恩wiki | 華嚴經 | FLV | 優酷youku

| 療痔病經 | 健康長壽秘密法 | 佛曲 | 最心新聞 | 梵網經 | 時事新聞 | ptt wiki | 守成 | 學佛入門 | BBC | 學佛群疑

| 學佛心得 | 佛教書信 | Apple Wiki | 台鐵 | 最新新聞 | 教師節 | 護身符 | 作七 | 做頭七 | 悟禪法音 | 佛教如來宗wiki

| Amazon亞馬遜 | apk | Agoda旅遊飯店住宿 | 台灣十大論壇 | 十大熱門論壇 | 十方論壇 | 橙劑 | 淨心長老 | 釋海濤法師 | 佛陀 FB | 佛教音樂網Mp3

| 網路書店 | 網路書局 | Pixnet 痞客邦 | 咒輪&佛經 | 亞馬遜論壇wiki

| 搜尋引擎 | mp3音樂下載 | 影片電影 | 網購網站

| 台灣佛教論壇 | 台灣佛教網路論壇 | 心經 | 八十八佛

| 三壇大戒 | 2019三壇大戒 | 中國佛教會 | 2019日月禪寺三壇大戒

| 全职法师 | 中國佛教會baroc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2019 | 供香咒 | 兒童佛學營 | 世界佛教論壇 | 佛教戒律學綱要 | 三壇大戒 2019 | 維基百科 | 沙彌律儀要略集註

| 牟尼丸 | 縵衣 | 佛教戒律學綱要 pdf | 臨濟護國禪寺 | 釋悟潔法師 | 

GMT+8, 2024-4-16 12:20 , Processed in 0.23581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