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論壇 | Google Yahoo Facebook PTT

 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1351|回復: 0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大正藏第51册No.2071净土往生传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6-10-15 10:29:2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大正藏第 51 册 No. 2071 净土往生传




  净土往生传卷中

  正传二十人(附见四人)陈南岳释慧思隋天台释智顗隋赵郡释智舜隋河东释智通(通弟子顶盖母王氏附)隋蒲州释真慧隋天台释法智唐京师释善胄唐同州释法祥唐终南释明赡唐并州释道绰(道抚附)唐天台释灌顶唐相州释道昂唐武丘释智琰唐蒲州释神素唐京师释善导唐陈留释功迥唐并州释惟岸(小童子附)唐金陵释法持唐洛阳释慧日唐成都释雄俊

  释慧思。俗姓李武津人也。少梦梵僧。劝令免俗。因而剃落。然其所依。迨非兰若。续感神僧。勖之斋戒。思乃励志。日惟一食。人事迎送。都然杜绝。诵法华维摩等经三十余部。所止林落。或人焚之。辄显疠疾。就而哀忏。即平复焉。他日复梦梵僧数百。其上座者。抚而告曰。汝先所受非胜律仪。安能开汝正道。资汝净行。幸遇清众。宜更翻坛。思以夕梦。再发精感屡驰。由是得见三生行道事。又尝梦中见弥陀佛与思说法。因造其像。以严观想。又尝安坐系念。见一生善恶业相炳然齐现。现已身心勇猛。得悟法华三昧大乘方等之旨。遂于大小二乘。定慧等学。敷扬引喻。用摄自他久之。众杂精粗。是非纷起。其徒患之。具以白思。思曰。大圣在世。不免流言。在我之为岂逃小谤。况我佛法不久当灭。未识何方可避其难。俄而空有人曰。若欲修定。武当南岳。是其处也。齐武平中。南至光州。时方扰攘。路多梗塞。权与其徒止于大苏山。其山陈齐边境。兵刃所冲加。值佛法云崩五众离溃。一时英俊。犹慕其德。晦逃名迹。来咨理味。思曰。吾老矣。无能以发汝。姑命学徒智顗。代讲金经。至一心具万行处。顗有疑焉。思曰。汝向所疑。乃其大品次第意。未为法华圆顿旨也。吾昔夏中。苦节思此。无何一念顿晓诸法。忝已亲证不劳致疑。顗即咨受法华三七境界已。而咨曰。和尚行位应居十地。思曰非也。乃十信铁轮位耳。吾时以事验之。可自见矣。陈光大中离大苏。与四十余僧。径趣南岳。既至谓诸僧曰。吾此十载。必事远游。翌日前至衡阳。遇一嘉所。层峰峭拔。茂林森耸。思指茂林之下曰。此古寺也。昔吾憩此有年矣。依言以发其土。果获堂殿基墌僧用器皿。次至一大岩下。又曰。此吾昔之坐禅处也。群贼之来以斩吾首。自其命终有今身焉。未移数步。且得枯骸一聚及于髅骨。思捧髅骨而祝曰。此吾身首之余分。可凭佛力为之资熏。特收之以起塔焉。陈帝闻思叠有异事。下诏迎思。以止栖玄寺。寻之他寺。途中遇雨。衣物不湿。履舄不濡。僧正慧皓见而叹曰。此果行人。吾辈不得而知矣。大都督吴明彻省。以犀枕奉思。别将夏侯孝威。往寺谒之。道中忽念。吴侯所奉犀枕。欲识其状。比至思所。未之致敬。思曰。欲见犀枕。可往视之。夏侯大惊。乃知其有他心焉。思居南岳。陈主岁遣三信慰劳。供应山积。其所化人。神变难测。或现形大小。或隐迹空无。或凭附外物。祥瑞乱举。临终至其山半道场。继日说法。告道严毅。闻者寒心。既而又曰。若十人能修般舟三昧。随其所须。吾当资给。如无此人。吾其去矣。竟无答者。思即敛念。若弹指顷而奄息焉。有小僧灵辩。时在其侧哀号踊躄。思复开目而责曰。众圣相迎论吾所受生。何意哀号以相乱耶。乃斥灵辩。出外奄息如初。原其年即陈太建之九年。年六十四。始思之至以为十载之后。必事远游。至是正十载矣。议者以。思尝受弥陀说法。复造弥陀圣像。用严观想。又与慧命禅师。蕴结净业。期会于安养。则思向之以谓。众圣相迎。论吾所受生者岂他哉。其实以生安养尔。

  释智顗。俗姓陈其先颍川人。有晋迁都。寓居于荆州之华容。母徐氏。怀顗屡感异梦。及诞室内洞明逾日。乃止襁褓之间。卧即合掌。坐即面西。殆其总角。喜往伽蓝。僧有奇其志尚。口授法华普门品。才及一过则通诵之。志学之年。北度硖州。依学于舅氏。十八遇湘州果愿寺绪法师。从而落发。绪授十戒。令就慧旷律师北面横经。续潜大贤山。诵无量义及法华普贤观经。浃旬未再。三部终焉。次依光州大苏山思禅师。思见顗曰。昔在灵山同听法华。胜缘所资。今复会此。首示普贤道场。及说四安乐行。顗止苏山。行法华三昧。始三夕至药王品是真精进句。解悟开发。且见与思共在灵山听佛说法。翌日白思。思曰。非尔弗感。非我弗知。此乃法华三昧前方便也。未几又入熙州白沙山。如前入观。于经有疑。辄见思来冥为披释。其后思令代讲。闻者伏之。惟于三三昧三观智用以咨审。余皆炳然自晓。思于座下观听。谓学徒曰。此吾之义儿也。但恨定力少矣。于是道俗改观。名闻遐迩。寻而别思。思曰。汝于陈国有缘。往必饶益。顗乃间适金陵。于瓦官寺。大弘禅法。仆射徐陵。与时贵望。咸叩问之。然顗赋性恬怡。不乐纷扰。出处动静。率思林泽。陈光大中。曾梦岩崖千仞。云日半垂。沧溟万里。渺无堤岸。遥见一僧在其岩顶。招手伸臂。至于岐麓。挽顗而上诘。旦具言其梦。人或告曰。此必会稽之天台尔。晋宋以来。僧光道猷法兰昙密之徒。皆栖焉。顗欣其说。与慧辩等二十余僧。相与南征其山。先有僧定光。栖之已四十年。顗之未至前二年。光谓人曰。善知识来。尔宜办事。以待其阙。及顗之至。欢然相接。且问之曰。善知识。忆吾早年招手伸臂以相挽不。顗乃惊悚。知昔之梦有灵矣。旋闻钟声遍彻山谷。顗以山谷无寺。颇怪异之。光曰。钟是召集有缘。尔得住也。何怪焉。洎将营寺。光曰。可以随宜安堵。至国清时。当有贵人为立寺矣。后二年宣皇帝。闻顗道行果敕立寺。又知僧徒所在景附。特割始丰县资赋。以充给之。顗居其寺。每膺夏制。讲净名经。一旦讲次。倏见三道宝阶自天来降。又复有数梵僧。乘阶而下手。擎香炉绕顗三匝。久而乃灭。识者以为石桥圣众。明示印认。使固其心焉。永阳王百智。以师事顗。及其出抚吴会全家就山。以请戒法。宣帝亦尝问曰。方今释门谁为名胜。近臣陈喧曰。瓦官禅师真为名胜。往在京辇群贤所宗。今遁天台物情失附。愿陛下诏回。规训道俗。帝乃叠降玺书诏之。顗至都下帝敕群臣。迎入太极殿之东堂。讲智度论。又诏羊车童子引导于前。又宣中书舍人。翼从于后。于时天下检括僧尼。无籍贯者。万计朝议。以其寡经业者。尽搜简之。顗谏曰。调达诵六万象经。不免地狱。盘特讽一行法偈。获登圣果。笃论道也。岂多诵哉。宣帝大悦。遂停搜简。俄梦一人。部从严整。前而告曰。余冠达也。请住三桥。顗曰。冠达梁武法名也。三桥非光宅耶。乃移居之。其年夏四月。陈主幸寺。请讲仁王经。帝于众中。起拜殷勤。储后嫔妃。并崇戒范。仍具文曰。惟师化导。无方随机济物。卫护国土。汲引天人。又曰。今欲罄其本愿。请为菩萨戒师。冀流慈忍。如朕意焉。顗升高座。帝于座下执弟子礼。及金陵败。覆事归杨氏。晋王时在杨州。亦欲咨受戒法。躬制文曰。弟子承基积善。生在皇家。庭训早趋。贻教夙渐。又曰。和尚名称远闻。众所知识故。兹虔仰命楫远迎。顗届杨州。王陈千僧法会禀受焉。受已顗告王曰。大士超度总摄为先。诠名表实。今昔同然。王可法名总持用彰其实。王顶受之。王于众中。亦告顗曰。禅师智德。内融慈忍外发降伏天人。制诸魔外。愿号智者。下副群心。因舍异物。六十余事。顗回其物。俱赈贫乏。后还旧山。一心在定。他日由禅定起。谓弟子智越曰。吾之幻质旦夕云灭。汝于石城。严持香华。俟吾以谢此报。及顗至之施床。西向念弥陀佛与二菩萨。及于净土化佛与化菩萨。来相拥护。又嘱弟子。多燃香烛。又挹三衣钵杖。以近其身。有欲进齐食者。师曰。能无攀缘。即真齐矣。又索香汤。漱净舌根。说十如四不生十法界三观四智四无量六波罗蜜等法。僧有问其所证。答曰。吾不领众。必净六根。为他损己。退归五品内位。尔又曰。人命将终。闻钟磬声增其正念。汝宜鸣磬以增吾念。乃自跏趺。于弥陀像前终焉。

  释智舜。俗姓孟赵州大陆人也。少负耿介。有高遁林泉志。旋而剪落。益疏流俗。事云门稠禅师。余一纪沉默络日。似不能言。其所言者。戒焉定焉。三乘位望互所修证焉。稠奇之曰。汝于人事其几无心哉。吾今而后。与汝可言教矣。繇是三乘权实。日新闻见。其于僧行。弥加砥砺。或时妄情卒起。则引锥刺股。用警其念。虽夫小过。舜亦然也。以故尘劳业习无自而入。旧与昙询法师。同修念定。便滫而外足不逾阃者十年。后闻赞皇许亭山林麓秘邃。就而栖之。好事者多以辇运。庸资其阙。舜避焉。问其故。对曰。山居橡栗。足以支岁时。何阙之有。惟舜为行至简为性至仁。生生之类。微而如蝼蚁者。未始伤之。其他异类。又可知也。人有啖其血肉。舜必告曰。六道殊形。汝无不经。一切有命。皆汝父母。一切有生。皆汝故身。食其肉是食汝父母。啖其血乃啖汝身分。汝奚不以父母身分悯之哉。闻者悛心焉。尝有猎者。驱雉以入其房。舜勉释之。不能回其意。乃刃一耳遗之曰。不能回汝之意。由汝贪其肉故也。吾愿以此代之。猎者大惊。其后许亭风俗。不为畋猎者十八九焉。舜居许亭日久。山足居民率来依慕。舜不乐之。又入漳洪山之南谷。更专念定。隋开皇十年。文帝知舜刻苦。特下诏曰。皇帝敬问漳洪山之南谷舜禅师。冬日极寒。道味安隐。勉勖苍生。成就胜业。惟兹愿力朕甚嘉焉。今遣开府卢元寿。指宣朕意。仍诏禅师以赴行在。舜表谢以疾辞焉。民钦其德。起寺居之。后憩庐山大林寺。以昔远师有莲台净社之修。又其遗迹炳然尚在。于是踵其前躅。修十六观。于诸观门。日驰念想。季年豫章道俗。请讲观经。舜曰。观经净土教也。净土吾所修也。吾岂于此拒之哉。吾从命焉。讲终之五日得病。又一日舜于病中。自见鹦鹉孔雀累百来集。念佛焉念法焉。念以诸波罗蜜。而微妙之声在焉。舜乃强力。而起告弟子曰。鹦鹉孔雀交相来集。而复念佛念法。以当吾前。此必净土化主。示其先应以资我。我于今日其终焉。已而果然。

  释智通。俗姓程河东人也。十岁服缁为沙弥。威仪敦肃为时所称。受具之后。屏息诸缘。独勤忏诵。诵先贤赞佛偈三千余首。每于六时以对尊像。引声高唱。委曲凄切。闻者悲之。五十许年。略无告倦。周武之末。释门沦废。通即避地幽僻。以消时难。隋祖统御再隆佛日。通于孤老寺。六时精苦益倍初焉。大抵以三界五苦日相凌困。愿期出离以生安养。大业七年十月婴疾。姑命门人顶盖数十人。同声西向。念弥陀佛。通乃闭目。端想久之。问盖曰。有何缘务大明灯烛。盖因熄烛。通又曰。明何益盛。盖以无烛。遂对之曰。光明异相。必有待也。非盖所能知矣。通旋开目周视。令盖燃香。香烟既起。通弹指云。无上胜异在吾有矣。或问其胜。答曰。宝幢华幔。悉在吾前。非胜而何日将暮矣。又谓盖曰。吾生净土。刻在今夕。汝徒精进勿生退惰。至于中夜。坐亡于忏诵之堂。若禅定焉。寺僧道慧。见其堂左。楼阁千重。排空西去。渐远渐隐。犹云雾万叠。或离或散。不可模状。时顶盖之母王氏。亦着净业。当其舍报。亦见青碧莲华充满其室。至者往往。尚闻莲华之香。移日不散。

  释真慧。俗姓陈陕之平陆人也。隋开皇中。厌俗以事本州清禅师。次之邺都。受具于洪律师。续闻卫州询禅师。深悟佛乘。复从咨访。开皇之末。杖锡西归。路出白鹿百家岩。因而憩寓。或告慧曰。择地幽栖。蒲坂尤嘉焉。慧得其说。乃之蒲坂之麻谷。创开禅宇。蔚为净坊。大业初尝饵黄精。绝粒百余日。于其净土。以系观想。旋又坐夏于盘谷。谷有猛虎。为民害者四年。殆慧之至。率皆避焉。十一年十月七日寝疾。终于其谷之南岩。春秋四十七。僧腊三十五。初慧好穷经律。积以成性。及得净土九品阶渐。追而修之。又恐修习未固魔外间扰。且曰。凡夫异念纷纷不一。不凭圣力。吾孰依焉。乃筑净地。为之方坛。坛设高台。珠玉众宝中外相表。台之四面。复设四柱宝幢。幢上网幔。互相映饰。无量寿佛居中焉。观音势至侍左右焉。其下间以青碧象琉璃地。金绳分布。用界其道。道下又设七宝金幢。幢分八方。皆如其一。取经所谓七宝金幢擎琉璃地者云也。慧每依像作观。必先澡身浣衣。而后敢入。既而出之。挺身整念肃肃然。若其诸佛神变而常在前焉。其亡之夕告弟子曰。吾于净土。稍敦行业。不期今夕。预见莲华。载开载合。似将乘吾。足履之在空焉。未移顷刻。众闻钟声。又闻天风四来异光骤发。慧遂亡矣。

  释法智。不究其族。隋文之时。游学于东越。越之有通大小乘经义者。智必师之。以故强学多闻人罕俦匹。末年以径直之门。莫如念佛。于是晨兴暮息。继念而不弛者七年。已而议曰。犯一吉罗承其罪也。历一中劫。此诚可信。以其固而为之也。一称阿弥陀佛。而灭亿劫重罪。则予也窃有疑焉。或告智曰。无自疑矣。教以念佛久则功。功则化。化则三昧现前。今子之疑。是疑教也。夫疑教则信无依。无依则情自乱。乱而失之。则谤讟之过。生地狱之因。起如之何。且自疑也。智诚其意。乃于国清寺兜率台上。绝去诸缘。一心念佛。想念既极。数感观音势至同时来现。异日又感天冠宝瓶光映其身。智谓道俗亲知曰。吾生净土盖有日矣。谁能具食以饯我。众笑而对曰。果能之。则吾等岂以一食为惜哉。惟恐道人之不能也。遂刻后三日会食之。其日食罢。智无他疾。众心或信或否或疑。其卓然为相侮。日既西次。因宿其房伺候之。夜之未央。智于绳床念佛。安坐而化。是夜有金色光。自西而来。照数百里。江上渔人谓。其天晓。舳舻相望。率皆惊起。久而乃晓。

  释善胄。俗姓淮瀛州博野人也。少通义学。出于流伍。尝游吴中。遇法师慧靖讲涅槃经。道俗千人。倾耳注听。胄于千人之中。与之论议。往复徴诘。大为克胜。由是数郡飞播时誉。隋仁寿三年。文皇帝诏。择名僧五十三人。分舍利于五十三郡。胄以所负之善。获预其选。就其所选。胄尤有声焉。然胄寡亲世务。亲戚故旧情亦薄。然惟于净土。特着勋业。所居堂宇。有弥陀像及二菩萨。累放光明内外。见者靡不称叹。而胄也其终无言焉。大业二年卧疾。至唐武德三年。疾乃有瘳。胄曰。吾病瘳矣。命且将尽。俄而骤致绵笃。又曰。吾于佛教。本无轻略。不虑净土不生。即令诸僧拂拭房宇。严待时至。其夕诸僧。尚在胄侧。而胄倏起合掌。而祝曰。佛以四十八愿摄我。有情必冀。此时如佛本愿。已而又曰。诸有众生。于多劫中。不值佛不闻法。今佛光明。幸既照胄。胄向所愿无愆矣。言讫遂终。

  释法祥。同州澄城人。童稚之岁。操志自立。周武之末。冠带僧徒。其间负明敏者。必录用之。祥以所负获升官路。隋复大化。祥乃陈表乞再为僧。寻住杨都大兴国寺三十年。潜思玄籍。罗总权实。开蒙指俗。动有饶益。每以饶益之善。助生安养。至于基一堂构一室。形器土木之为。必引愿之。唐武德七年有疾。至其增剧。弟子在祥之侧。闻祥称佛之声。继发于口。初未悟之。谓其病中念佛。以着愿想。寻回顾之。乃见其房之西壁有光焉。其光圆合。若诸宝镜。虽他国土毕亦现之。光中又有频伽之鸟鼓冀四来。祥指所见谓弟子曰。频伽诸鸟。汝徒见耶。见之他日净土必见吾也。旋而光隐。祥亦亡焉。于是用西域茶毗法。收舍利而葬焉。

  释明赡。俗姓杜恒州石邑人。性刚介有古今学。州里举为俊士。寻悟世幻。从飞龙山应觉寺出家焉。后依邺下大集寺。专穷大论。宇文氏之废佛教也。赡乃晦迹岩谷。至隋文恢复圣化。出居相州法藏寺。然赡志气超拔不干非类。香烛之外了无他涉。开皇三年。诏住大兴寺。传译圣文。大业二年。敕天下僧道。例形俗拜。于时殿前黄老之徒。皆奉诏旨。惟僧一门。犹怀偃蹇。帝曰。诏条久颁义。须致敬。赡对曰。陛下必使准制返道。则犬马之诚。敢不从命。如其大法可崇。则法服之下。僧徒无以敬俗。帝曰。僧徒无以敬俗何以致敬于宋武。赡曰。宋武任威纵暴。仁德不施。苟违诏命。坐贻显戮。陛下圣化毓物。不陷非罪。是以臣等。得尽忠言。帝允其奏。遂罢前诏。众以赡性刚介不畏强御。举为京邑上座。唐太宗时。亦尝诏入。问以佛教。赡曰。佛所宗。大以慈忍为本。寻即下敕以减屠宰。行军之处。皆置佛祠。殆其暮岁。克念安养。或讥所修迟晚。赡曰。孰迟也。十念不忘。犹且见佛。况吾所念。其万万哉。真观二年十月二日有疾。谓弟子曰。物数有终。命数有极。吾命终且极矣。又曰。吾之终也。其非安养之生乎。乃期僧俗数百人。旦日于兴善寺。具斋言别。于时仆射房玄龄相国杜如晦皆会焉。日既移午。赡乃回寺。整肃威仪。若有所待。顷之遽曰。我佛来也。须臾又曰。二大菩萨亦已至也。于是竦身合掌。欣叹而卒。

  释道绰。俗姓卫并州汶水人。弃家已来。历访名师。后闻瓒禅师理行兼着。毕志事之。寻憩壁谷玄中寺。寺即后魏昙鸾法师之旧止也。鸾于其寺。久蕴净业。至其亡日。叠有祥异。郡人奇之。捃摭其事。刻之于碑。绰临其文。弥起深信。于是依附静境。澄寂诸念。念弥陀佛。不知其数。大泛日以七万遍为度。并汾之间。风俗少事念佛。持数珠者罕。尝有之。绰勉僧俗念佛。无数珠者。以豆记之。如念一声。即度一豆。或时麻麦记者亦然。已而较之。其所度者数万斛。唐真观三年四月八日。道俗集其寺。乐如来之降生也。且见鸾于空中。乘七宝船。由其船上而指绰曰。汝于净土堂宇已成。但推报命未尽。尔复见化佛与化菩萨飘飖在空。众乃惊叹。大生信服。虽夫无种阐提之人。亦率服之。以故唐初。并汾诸郡。熏渍净业。由绰盛焉。绰有同志道抚者。久居辇下。去玄中寺。颇甚疏远。或时相见。必指净土为永会。绰亡既三日。抚闻之曰。吾常以行先之。何乃后也。又曰。吾如一息之功。见佛之期可追矣。即日于像前叩头陈露。退就其座以化。

  释灌顶。字法云俗姓吴。常州义兴人。五世祖避地东瓯。因家临海之章安。顶于孩抱之间。母称佛法僧名。口必和之。文字声势。历历可听。摄净寺慧拯法师。闻之曰。此真宿习也尔矣。七岁为拯弟子。日承训勖。骤有所成。洎拯厌世。访道天台。资习戒定。罔失规绪。陈至德中。从智者居光宅。陈氏失驭。事归隋氏。开皇十一年。晋王出镇杨州。顶随智者止禅众寺。既三年。智者回轸。顶亦附之十七年。智者有疾。顶受遗嘱。及别晋王信物。王尝请戒于顗。暨顶之至。大起怆悼。因以善业。推为法亲。续遣杨州总管府司马王弘。送顶还山。仍为智者创国清寺。仁寿元年。晋王入嗣。顶承天眷。日加隆盛。寺宇台殿。更增完葺。寻诏入内。讲净名法华等经。三夏阐弘。六宫仰止。又二年。顶归天台。至唐真观六年八月七日。终于国清寺。春秋七十二。初顶有疾。室有异香。顶喜曰。此宝莲之香气。吾其乘之而去矣。因之像前。十称阿弥陀佛。三称观音势至二菩萨。及清净海众诸菩萨。旋乃就席。累手当心。俨然如归。

  释道昂。魏之胡城人。托胎之始。其母不能啖荤血。人有茹荤血而至者。母亦恶之。九岁投灵裕法师为弟子。慧解天纵。殆非师授。尝于寒陵山寺。覃研经旨。积二十年。魏之僧徒义学有所不通。多就咨决。随叩随应。罔有遗音。每讲华严经十地论。其文将彻。乃自陈曰。愿生净土。由今日始。若夫造次语论。愿必在焉。唐真观七年春。昂见远近亲识。辄告之曰。吾之生也犹来。其死也犹归。吾之八月归去来矣。及期人皆造之。见其无病。众且疑焉。昂曰。吾时至矣。汝无疑也。因升高座。诫勖勤至。闻者悚然。昂于座上方诫勖。时遽然揖曰。彼何天众。杂沓而来。又曰。天道所生由来非愿。愿得净土相迎。即闻命矣。因之冥目。久之又曰。阿弥陀佛光已照我。诸化菩萨。又相来会。于是捧炉。叩首自陈庆遇。旋而炉坠。昂亦殒焉。

  释智琰。俗姓朱吴郡人。母张氏。初怀琰梦升通玄寺塔。远视临虚坦无惧色。及其载诞。秀形瞻视。八岁事通玄寺璩法师。十二诵法华一部。以继晨夕积三年。且曰。翼翼京邑四方。是则何必久居坎井。自昧闻见乎。十六北诣持法师。听成实论。不二年持公受请南迈。琰复东归。就大庄严寺爝法师。重研成实。陈至德三年。京师建仁王斋诏。以三教论议。百口流辩。七夜争锋。惟琰所议。为帝称赏。陈灭隋兴。尚书令楚国公杨素左仆射郅国公苏威。并引重之。大唐统御琰道弥振。至于中年。行法华普贤忏。又诵法华三万余部。又于净土。修三福业及诸观想。与州内外僧俗五百许人。每月一集。绵历光阴凡十载。勤勤之志。终乃如初。比夫匡阜之阴共誓同期。无以异也。真观八年十月得疾。疾中见一梵僧。手执宝瓶前谓琰曰。吾无边光也。却后净土所称功德宝王乃我尔。琰得其事谓寺僧曰。无边光即势至也。功德宝王实其成佛号。由因言果。勉以谕我。我其西归也必矣。其日终于武丘之东寺。春秋七十一。州民小大哀诚尽礼。以葬其寺之南岭。

  释神素。字绍则俗姓王。其先太原人。后居安邑鸣条之野焉。素少为僧。与道杰法师。结意问道。所通辞义人罕俦匹。当时达者。多器厚之。隋大业中。讲阿毗昙论。四十余过。成实诸论。又二十过。自余小部。盖无间日。尝曰。若于所讲稍开蒙昧。愿其身死早登安养。然素温恭退让。不伐诸己。闻人之善。芳己有之。闻人之恶。亦若己焉。唐真观十七年二月十三日微疾。谓弟子曰。吾以刻骨镂肌。植因安养。今吾之病。幸无诸苦。汝徒何以助我。即令弟子揭声以读观经。素乃静听听已。又复自念阿弥陀佛观音势至二菩萨。并海会诸菩萨。如是称念往反数番。又令一僧唱之。群僧和之。迄于中夜。挺身安坐。以谢于世。

  释善导。不原其姓。亦不悉何许人。周游寰宇。求访道津。唐真观中。见西河绰禅师。行方等忏及净土九品道场。导大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要。吾得之矣。于是笃勤精苦。若救头然。续至京师。击发四部弟子。无间贵贱。彼屠沽辈。亦击悟焉。尝写弥陀经数十万卷。散施受持。以故京师至于左右。列郡念经佛者。踵迹而是。或问导曰。念佛之善生净土耶。对曰。如汝所念。遂汝所愿。对已导乃自念阿弥陀佛。如是一声。则有一道光明。从其口出。或其十声至于百声。光亦如之。导厌此身诸苦逼迫。情伪变易无暂休息。乃登所居寺前柳树。西向愿曰。愿佛威神。骤以接我。观音势至亦来助我。令我此心不失正念。不起惊怖。不于弥陀法中以生退堕。愿毕于其树上投身自绝。时京师士大夫。倾诚归信。咸收其骨以葬。高宗皇帝。知其念佛口出光明。又知舍报之时精至如此。下敕以额其寺为光明焉。

  释功迥。俗姓边东京浚仪人。年六岁即思出家。亲属阻抑。至于十六。始遂其志。殆其为僧。影不参俗二十年。尝依泰山入普贤忏行坐赞颂。而身不倚者三年。一旦普贤乘六牙象。以现其前。银色境界。随亦现之。迥知精诚之感也。益加砥砺。或谓迥曰。如来之教不传。道俗之情无依。迥闻其说。亦曰。默思山林。盖其独善导达蒙瞽。乃为兼济。如之何与山林之相守也。众欣其意。请就本郡慧福寺。讲胜鬘经。虽他经律。备亦讲说。晚年专讲法华。以为永业。尝着法华义疏五卷。或时讲至药草喻品。天辄降雨。前后五十余过。皆有其应。以故汴人遇其亢旱。必俟讲贯。乃有望焉。后撰佛地论及摄论等疏。疏之未成。迥曰。罄以凡情诠明圣教。愿回所诠得生安养。及其疏成。五色异光以照其室。寺僧惊叹。罔知所来。迥曰。此吾诠明圣教之验也。又曰。吾以三毒之苦。常生厌离。由厌离之心。起增进之念。得于此时乘光见佛足矣。于是系念西想。不食而终。

  释惟岸。并州交城人。每叹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未生安养。皆苦聚。尔于是十六观门。服勤无斁。唐垂拱元年正月七日。岸因出观。见观音势至二菩萨。现于空中。迟久不灭。岸顶礼雨泪而叹曰。幸由肉眼得睹圣容。所恨异世无传焉。倏有二人。自称画工来与画之。未展臂间。圣相克就。就已人亦失之。弟子怪而问焉。岸曰。此岂画工哉。又曰。吾之西行乃其时也。弟子有从我者。当明言之。小童子曰。惟师之命。孰敢辞也。岸曰。必能从我。可宜白诸父母。父母闻而笑骂之。其意不能通。童子乃归其寺。香汤沐浴。于弥陀像前。趺坐以终。人或告岸。岸临童子抚其背曰。汝之事吾何乃先也。遂索笔焚香。前向所画菩萨。以述赞曰。观音助远接。势至辅遥迎。宝瓶冠上显化佛。顶前明俱游十方刹。持华候九生。愿以慈悲手。提?共西行。赞已令诸弟子助声念佛。其间有未至者。岸曰。无复待之。乃仰目西顾。遽以亡焉。

  释法持。俗姓张润州江宁人也。九岁事青城山方禅师。天机秀发。动臻渊致。十三依黄梅忍大师得心焉。寻归青城。事方禅师。更明宗极。自是四方学徒。翕相归慕。声望日隆闻于海外。黄梅谢世。尝与众曰。后之传吾法者十人。金陵法持即其一也。持于净土。以系于念。凡九年。俯仰进止。必资观想。长安二年九月五日。终于延福寺。未终前。一日谓弟子智威曰。吾生之日。不能以净土开诱群物。吾死之后。可宜露骸松下。令诸禽兽食血肉者起净土因。汝其念之。智威曰。谨奉明教。及其死也。威与郡人具威仪。迎于松下。如持旨焉。寺僧其日。有见神幡数十首闪日西下。幡出异光。以烛其室。持之先居。幽栖故寺竹林。亦皆变白焉。

  释慧日。俗姓辛东莱人。唐太宗朝得度。寻遇义净三藏由西域回。夙夜咨禀。大通佛乘。每闻净说西域如来遗迹。飘飘然有万程收往志。至则天大足中。泛舶遐迈东南海中凡三载。昆仑佛誓师子洲等诸国经过略尽。续至天竺。访善知识一十三年。承受法训。日无虚度。雪岭双林。又经四载。绵涉艰苦。深厌阎浮。因曰。何国何方有乐无苦。何法何行速得见佛。遍问天竺三藏。三藏皆赞净土。又曰。净土教主。悲深愿广。有欲生者。靡不遂愿。日既闻之。喜跃自慰。迨至健驮罗国。其城东北有大山。山有观音像。凡专祈请。多得现身。日乃绝食。七日毕命为请。至七日满。夜且未央。观音于空中。现紫金相。长一丈余。坐宝莲华。右手摩日顶曰。汝欲传法利人。又欲生于弥陀国土。汝但系念。孰不如愿。汝亦当知。净土法门。胜过诸行。说已无见。日以绝食日久。支体罢怠。由此辄复轻利。然日西迈至于东归。总二十一年。所历者七十余国。开元七年达长安。进佛真容梵夹等。感悟帝心。帝旌其德。号慈愍三藏焉。然日之志。动在净土。尝着净土文记五卷。为时宗信。其为潜心诱俗。与道绰善导诸贤近之。天宝七年。卒于住寺。年六十九。全身葬于白鹿原之西岭。未卒前三日自言。目击莲华如日轮焉。

  释雄俊。俗姓周成都人也。有胆勇无戒行。而天性善于讲说。或时讲肆得诸财。币必也。非法而用。蜀人鄙之。以为坏道沙门。无恶而不济者也。亦尝罢僧。以入军垒。寻因逃难。复入僧门。僧徒有以守名节。防未然者多畏避之。俊闻经称一念阿弥陀佛。即灭五十亿劫生死之罪。乃大喜曰。赖有此耳。于是营造非恶。而外口辄念佛。然其所念。若存而忘。似得而丧。犹伶伦辈之为戏乐尔。唐大历二年二月五日。暴亡入冥。冥间见王。王曰。追汝之来误也。然汝之恶。其积尤大。可宜略经涂炭。即令牛头之卒数人驱入地狱。俊至狱门。且拒且捍且大呼曰。一念阿弥陀佛。犹灭五十亿劫生死重罪。况俊所造未臻五逆。未形十恶。又其念佛时且不忘。必其佛语可凭。岂合更膺涂炭。因复大呼。左??焉右??焉。数卒相顾。不敢凌逼者久之。乃以其语报王。王令召俊。俊至。王曰。汝之念佛。本无深信。但其身口有因。汝可回世。更励始心。俊既得回。屡言所见。时滑稽辈戏之。以为地狱漏网人。俊曰。毋为之戏。由今而后自知过尔。乃之郡南之西山。浣情涤意。专事念佛。四年三月七日。俊之朋侪七人。之西山访之。俊喜曰。吾时至矣。汝徒又来之。其亦缘有遇而事有托。又曰。汝徒回去。若见城中亲知。为俊语曰。俊以念佛功德。得生净土。他日毋以俊为地狱人也。语笑之间。坐而弃世。

  净土往生传卷中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弘憶佛教論壇

 

繁體字 簡體字

釋大寬法師 | Facebook 祝福您 福慧增長,如意吉祥。

 | 玄奘寺 | 德林念佛寺 | 臨濟護國禪寺 | ChatGPT | 傳燈法師 | 傳燈長老 | 傳燈法師 FB | Instagram IG | 天寧寺 | 三壇大戒 | 佛教 Buddhism | 臨濟寺 |

| 中國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 | Ptt 批踢踢 | 免責聲明書 | 2025三壇大戒 | 道元法師 | 佛教文物購物網 | 多媒體下載 | 佛教書店書局 | 竹林禪寺 | Buddhism wiki |

| 三壇大戒2026 | 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三壇大戒2025 | 佛教經典功德會 | 大藏經 | 佛學辭典 | 電子書免費下載 | 佛陀紀念館 | 佛光山 | Youtube網站 | 佛教音樂 | 佛教經典 |

| 牟尼精舍學佛網 | 佛教線上圖書館 | 佛法入門 | 佛學資料 Books | 中國佛教網圖書館 | 兒童佛學班 | 佛網 | 新浪網Sina | Yahoo! | Google | 百度 | Bing | Alexa網站排名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 佛教維基百科全書wiki | 十大新聞 | 慈悲喜捨小站 | 佛經 | 梵文咒輪 | 摩尼 | 佛教 wiki | 佛教圖書館 | 佛教論壇 | 佛教 | 佛教經典梵文 | 佛像觀音圖片集 |

 

台灣佛教論壇推薦排名

台灣佛教論壇排名推薦

精靈寶可夢 Pokemon Go

手機遊戲 mobile game

弘憶佛教論壇

弘憶佛教論壇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弘憶佛教論壇 Pixnet Net

基礎佛學資料

佛學教室。佛法入門

佛教戒律學綱要

心得分享討論版

感人文章。故事書籍

淨業與念佛

禪宗 Zen。生活禪

密宗金剛乘

佛教寺廟。活動看板

佛法與生活

佛教音樂。佛曲mp3

免費結緣訊息

佛教釋大寬法師佛學問答

咒語教學。佛經介紹

中國佛教會BAROC

線上翻譯網站 Online translation website

台灣論壇 Taiwan Forum

中國大陸佛教論壇

沉香論壇 Agarwood

電子書免費下載

維基百科知識專家

弘憶兒童佛學班

電影。電視 Movie TV

世界新聞。生活資訊

健康。遊戲。熱門

Mobile 手機王。電腦 App

Ptt bbs web 批踢踢

免費廣告 Free Advertising

求職網站。招職招聘Jobs

摩尼網bbs網路社區。留言板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t Association

中國佛教協會

中國佛教協會 Facebook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中國佛教協會 Pixnet Net

中国佛教协会

中国佛教会

地藏论坛 www.bskk.com 

地藏缘论坛 www.folou.com

中国佛教史

佛教音乐 Music

佛教故事 Stories

佛教歌曲 Song

佛教文物 Relics

佛教活动 Activities

佛教电视台 TV 

佛教导航 

佛教新闻 News

佛教维基百科 Wiki

佛教网站搜寻 

佛教线上图书馆

佛学知识 

佛教七宝

佛教历史文化

世界佛教论坛

佛教正法中心

中国佛教如来宗派 

佛教大藏经 Cbeta

佛网留言板

 

| 求職 | 新聞 | 電視 | 影音 | 字典 | 拍賣 | MP3 |  健康 | 知識 | 雜誌 | 生活 | 下載 | 網路書店 | 佛光山 | 佛陀紀念館 | 佛教如來宗 |

| 楞嚴經 | 金剛經 | 大悲咒 | 楞嚴咒 | 法師 | 佛教經典數位圖書 | 陀羅尼 | 佛教線上 | 佛教維基 | 網路書店

| Google Adwords | 佛教七寶 | 佛教歌曲 | 佛教四大名山 | 禪宗 | 禪定 | 標點符號 |

| 六字大明咒 | 熱門 app | 唵嘛呢叭咪吽 | 歌曲下載 | buddha buddha | 下載mp3歌曲 | 下載mv | 下载的音乐

| 熱門關鍵字 | 熱門電影 | 下載音樂網 | 音樂下載免費 | 露天拍賣 | 拍賣網

| 中央氣象局 | 地震 | 12000 | 波羅蜜 | 海濤法師 | 台灣論壇 | 教育部字典 | 英文翻譯中文 | 國語字典 | 藏傳佛教

 | mp3下載 | 惜物網 |  | 林志炫 | 大愛電視台 |  | 教育部字典國語辭典

| 馮馮 | 抽籤程式 | ppar |  | 大悲咒下載 | 英翻中 | txt電子書下載 | 中翻英 | 佛教論壇

| 竹林寺 | android mp3 | 聲音沙啞 | 下課鐘聲 | 禪修 | youtube下載 | 地藏論壇 | 地藏緣論壇

| 中国佛教协会 | 母親節 | 藥師經 | 佛教電視台 | 購物拍賣

| wiki en | 威力彩 | 黃金價格 | 黃金 | 六祖壇經 | 蕭平實 | 周杰倫 | 熱門 | QQ空间 | 台電 | 停電 | 指考 | china.buddha00@gmail.com

| 新浪微博 | 騰訊微博 | 統一發票 | 高鐵 | Claude Debussy | iPhone 6 | iPad | 停班停課 | 颱風假 | 台北市政府 | 行政院 | 中元節

| App 推薦 | 電視頻道 | TV線上看 | 佛教釋大寬法師 |  | Buddha Facebook

| 施食儀軌 | 奧運 | 線上鬧鐘 | 摩尼網

| 金色蓮花 | 服貿協議 | 電視連續劇 | 佛教如來 | 釋大寬 咒輪 | 佛學資料 | 達賴喇嘛 | 佛學多媒體 | 佛學數位圖書館 | 萬年曆

 | 潮音禪寺 | 黃色小鴨 | 比特幣 | 海雲繼夢 | 大華嚴寺 | 佛教維基wiki | 導覽手冊 | 悟禪法師 | 釋大慈法師 | 咒輪貼紙

| 生命加油讚 | WeChat 微信 | Line貼圖 | 短網址 | 蓮池庵 | 光明禪寺 | 生命的意義 | 密勒日巴傳DVD | 2016總統大選 | 廣欽老和尚 | 明若曉溪

| 生命靈數 | 明曉溪 | 生命教育 | 海濤法師爭議 | 慧律法師mp3 | 水陸法會 | 百年虛雲 | 佛舞 | 準提咒 | 柯文哲

| 藥師佛 | 華嚴聖因精舍 | 釋大寬 施食 | 覓菩提 | 傳悔法師 | 陳喬恩wiki | 華嚴經 | FLV | 優酷youku

| 療痔病經 | 健康長壽秘密法 | 佛曲 | 最心新聞 | 梵網經 | 時事新聞 | ptt wiki | 守成 | 學佛入門 | BBC | 學佛群疑

| 學佛心得 | 佛教書信 | Apple Wiki | 台鐵 | 最新新聞 | 教師節 | 護身符 | 作七 | 做頭七 | 悟禪法音 | 佛教如來宗wiki

| Amazon亞馬遜 | apk | Agoda旅遊飯店住宿 | 台灣十大論壇 | 十大熱門論壇 | 十方論壇 | 橙劑 | 淨心長老 | 釋海濤法師 | 佛陀 FB | 佛教音樂網Mp3

| 網路書店 | 網路書局 | Pixnet 痞客邦 | 咒輪&佛經 | 亞馬遜論壇wiki

| 搜尋引擎 | mp3音樂下載 | 影片電影 | 網購網站

| 台灣佛教論壇 | 台灣佛教網路論壇 | 心經 | 八十八佛

| 三壇大戒 | 2019三壇大戒 | 中國佛教會 | 2019日月禪寺三壇大戒

| 全职法师 | 中國佛教會baroc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2019 | 供香咒 | 兒童佛學營 | 世界佛教論壇 | 佛教戒律學綱要 | 三壇大戒 2019 | 維基百科 | 沙彌律儀要略集註

| 牟尼丸 | 縵衣 | 佛教戒律學綱要 pdf | 臨濟護國禪寺 | 釋悟潔法師 | 

GMT+8, 2024-4-25 14:28 , Processed in 0.19193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