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論壇 | Google Yahoo Facebook PTT

 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1970|回復: 1

[律宗文集]僧尼日常行事漫谈(济群法师)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5-7-16 20:30:0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律宗文集]僧尼日常行事漫谈(济群法师)
僧尼日常行事漫谈   
济 群
   在研读《行事钞资持记》、《重治毗尼事仪集要》等律学典籍时,发现其中对僧伽的日常行事都有详细规定,很有现实意义。遂不揣浅陋,将之整理出来,供诸方同道参考。
一、礼佛发愿
   愿力是理想,愿力是目标,十方诸佛都是在因地发大愿而成就。作为沙门,也应每天在佛前发愿,以崇高的愿望指导自已的行为。《大智度论》说:
   菩萨法,昼三时夜三时常行三事:一者,清旦偏袒右肩,合掌礼十方佛言:我某甲若今世若过世无量劫,身口意恶业罪,于十方现在佛前忏悔,愿令灭除不复更作,中暮夜三亦如是。二者,念十方三世诸佛所行功德及弟子众所有功德,随喜劝助。三者,劝请现在十方诸佛初转*轮,及请诸佛久住世间无量劫,度脱一切。菩萨行此三事功德无量,转近得佛。1。
   昼三是白天三次,即晨、午、昏。夜三是晚上三次,分别为初夜、中夜、后夜。如此,每日六时礼佛发愿。倘能加上忏悔回向,则罪业消除,功德无量。
二、礼敬规矩
   在僧团中,谁有资格接受礼拜,谁没有资格接受,什么情况下应该礼拜,什么情况下不应该礼拜,也是僧伽必须知道的。关于应礼拜的对象,《律摄》说:
   有四种应礼:一、如来,一切人天并应致敬故。二、出家者不礼俗人,是彼所敬故。三、已近圆苾刍皆应礼敬先受近圆者,惟除尼众,彼敬亦尔。四、未近圆者应礼近圆2。”
   近圆是具足戒的异名。也就是说,在家人应礼出家众,沙弥应礼比丘,后受戒者应礼先受戒者,沙弥尼、比丘尼应礼比丘,一切天人都要礼拜佛陀。
   关于不应礼拜的对象,《四分律》说:
   有四种不应礼:一、不应礼一切白衣及女人。二、前受戒人不应礼后受戒者。三、不礼犯边罪等十三难人,被举、灭摈、应灭摈等。四、不礼一切说非法语者3。
   这里说到四种情况,比丘不能礼在家人,戒腊高的不能礼戒腊低的,此外,有十三难、或因犯戒而被僧团灭摈、知见不正而说非法语的人,都没有接受礼拜的资格。
   那么,在哪些情况下不应礼拜呢?《四分律》说:
   比丘有十种威仪不应礼:大行时、小行时、若裸身、若剃发、若说法、若嚼杨枝、若洗口、若饮、若食、若啖果4。
   《十诵律》说:
   睡、缝衣、大众中、在路行、病时,不得礼。
   同书又说:
   佛塔、声闻塔前,自他不得互礼5。
   《僧祇律》说:
   礼塔、诵经、读经、写经、授经、暗中,并不得礼6。
   本来该礼的对象,但在非处非时或别有所敬时,也是不能礼的。
三、处众态度
   僧,梵语具称僧伽,汉译和合众。和有六种,分别是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六和是维护僧团和谐的原则,每个僧伽都应遵守。《四分律》说:
   比丘至僧中先有五法:应以慈心。应自卑下、如拭尘巾。应善知坐起,若见上座不应安坐,若见下座,不应起立。彼至僧中,不为杂说,论世俗事,若自说法,若请人说法。若见僧中有不可事,心不安忍,应作默然7。
   慈心是平等对待一切,没有爱嗔之别;卑下是表现出谦虚柔和,常省已过,不讼彼短;知起立是讲究礼节,对戒腊大于已者,应该起立让前坐;不杂语则能保持庄严肃穆;心不安忍时默然,可远离恼乱,保持内心安宁。《大智度论》说:
   佛勅弟子若和合共住常行二事。一者贤圣默然。二者说法。8。
   入道之要贵在静,所谓静能养心,静能入定。所以大众集于一处时,或者讨论佛法,或者默然不语,不能肆意喧闹。如果杂论世事,说是道非,不但染污自已的内心,也会扰乱别人的宁静。《成实论》说:
   虽是实语,以非时故,亦名绮语9。
   不应时有两种情况:或法不对机,或不合时宜。如大众在静坐修定时,你却高声诵经或讨论佛法,不但没有功德,反生过错。《僧祇律》说:
   阿兰若比丘不应轻聚落中比丘言:汝必利舌头少味而在此住。应赞:汝聚落中住,说法教化,为法作护,覆阴我等。聚落比丘不应轻阿兰若言:汝在阿兰若处住,希望名利,麋鹿禽兽亦在阿兰若处住,汝在阿兰若处从朝竞日,正可数岁数月耳。应赞言:汝远聚落,在阿兰若处,闲静思惟,上业所崇,此是难行之处,能于此住而息心意10。
   僧伽住所分为两类,或寂静山林,为阿兰若比丘;或繁华城市,为聚落比丘。山林易于修道,城市方便弘法。而修道与弘法都是出家人的本分事,所以大家应该互相随喜,互相赞叹。俗话说:“僧赞僧,佛法兴。”佛教在中国流传二千年,形成诸多宗派。然而由于门户之见,往往是习教的轻视修禅的,曰其盲修瞎炼;修禅的斥责习教的,曰其画饼充饥。乃至诸宗门徒相互诋毁,各各伽蓝自立山头。长此以往,佛法岂能兴盛?
四、学业范围
   生有涯而学无涯。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我们必须有所取舍。作为沙门,是以了脱生死为目标,以住持佛法为职责。我们的学习范围,也应建立在这个前提上。那么,何者应学,何者不应学呢?《五分律》说:
   佛言,听学书,但不听为好废业。诸比丘问卜相师欲自知吉凶,佛言不听11。
   知差指知事差遣僧尼,次会是法食会集。担任寺院的执事,为工作需要学点世俗文化知识是可以的,但不能专心去学,以致荒废道业。此外,僧尼不能学习占相吉凶,因为这是属于邪命的范畴。《律摄》说:
   若为降服异道,自知有力,日作三时:两分胜时,应学佛法,一分下时,应习外典12。
   《善戒经》说:
   不犯者,若为论议破于邪见,若二分佛经一分外书。13。
   为了弘扬佛法,降伏外道的需要,僧尼除学习经教外,学些外典也是必要的。只是要妥善安排时间,并摆正主次关系,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佛法上。在学好佛法的前提下,兼读一些外典。《十诵律》说:
   好作文颂庄严章句,乐世俗法,随世所欲有信乐心,说俗事时有爱乐心……是第三怖畏14。
   如果不学经教而只喜欢吟诗作赋,一味追求华丽词藻,也是不如法的。有些人虽出家为僧,但内心依然染着俗尘,沽名钓誉,附势矜能,结果虚度一生,实在可悲。
   由此可见,僧人出家之初,应该放弃在家时的特长所好。如律中所说,木匠出家不可以备有木工用具,理发匠出家不可备有理发用具,以免产生染着。任何人出家,都应先学戒律,以此培养僧格,以及在僧团独立生活的能力。随后学习经论,树立正知正见。奠定这些基础之后,为了弘法的需要,不妨读些外典。《瑜伽师地论》提出,菩萨应从五明处学,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古德高僧虽然或精书法、或善篇章、或医术驰名,但都是在精穷本业后旁涉余宗,以此辅助教化。
五、学习教理
   修学佛法是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在僧团中,通常是弟子从和尚、依止阿阇黎学,下座向上座学,小众向大众学。倘若上座对佛法无知,大众能否向晚辈求教呢?《萨婆多论》说:
   若比丘无处受诵,乃至得从沙弥尼受法,但求好持戒重德人作伴证明耳。亦得从白衣受法,但不得称阿阇黎,如是展转皆得受法,但消息令不失威仪15。
   比丘在无处学法的情况下,甚至可以从沙弥尼学法,但不能一对一地教授,必须有持戒者作伴证明。而且也可以从居士学法。经中记载:给孤独长者常给新戒比丘授经,维摩居士为声闻菩萨说教。只是按照佛制,比丘不能对他们行师礼。现在有人听到白衣说法,就认为是佛法衰兆,其实是错误的。《十诵律》说:
   下座比丘欲教上座法者,应在高处坐教,为尊法故。若上座欲从下座受法者,应在下处坐受法,为尊法故。从今听下座比丘教上座法者,得共等床坐,为上座故16。
   僧团中依戒腊大小论长幼,上座是戒腊高的,下座是戒腊低的。在一般集会中,戒腊高的在前坐,戒腊低的在后坐。如果是下座为上座说法,为重法故,应该让下座在上面,上座在下面。
   佛陀曾多次为弟子们指出四条求法的准则,那就是“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17”。此外,《华严经》所记载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也是我们学法的榜样。作为上座比丘或出家僧尼,如果对佛法无知,就应该虚心谦下,若任随我慢,固步自封,乃至自欺欺人,就无法有所进步了。
六、沙门形象
   人与人之间接触,第一感觉就是形象。僧尼肩负着住持佛法、普度众生的神圣使命,更需要有庄严的形象。《增一阿含经》说:
   佛告比丘,沙门出家有五毁辱之法,云何为五:一者头发长,二者爪长,三者衣裳垢坌,四者不知时宜,五者多有所论。所以然者,多有论说比丘复有五事,云何为五?一者人不信言,二者不受其教,三者人所不喜见,四者妄言,五者斗乱彼此18。
   沙门的形象是染衣剃发。如果头发长了,就显得半僧半俗、不伦不类。不仅如此,还应将指甲修剪整齐,僧衣洗涤干净,否则,人们见了很难生起欢喜心,教化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此外,不知时宜会遭人讥嫌,滔滔不绝则显得轻浮。这些都有损于沙门形象。
   《行事钞》引《五分律》说:
   五分,佛制半月一剃发,除无人难缘19。
   《毗尼母论》说:
   剃发法,但除头上毛及须,余处毛一切不听却也。所以剃发者,为除憍慢自恃心故20。
   《涅槃经》说:
   头须发爪悉皆长利……如是等人破坏如来所制戒律正行威仪21。
   僧尼必须半月剃头,除非没有他人帮忙,或特殊情况无法顾及。应该剃除的只有两处,即头发和胡须。现在有些僧人喜欢把胡须或指甲留得很长,也是不如法的。
   当然,剃发染衣仅仅是沙门外在的基本特征。作为僧宝,更须具备内在的宗教修养,才堪为人天表率。
七、接引俗众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而大乘佛教又以慈悲济世、普渡众生为宗旨。因此,出家僧尼必然会与世俗有所接触。然而世间是充满诱惑和考验的,僧尼倘若不具备相应的戒定慧修养,难免于境染着。对于这样的矛盾,应该如何对待呢?《毗尼母论》说:
   若为在家人作师,教化作福有五事:一、不应檀越舍止住。二、不系心贪利。三、为别别说法,布施持戒八斋等。四、不与共娱乐。五、不系心常欲相见。又五事为檀越尊重恭敬:一、非亲旧处不往返。二、不求形势,料理檀越家业。三、不共窃语,令家中生疑。四、不教良时吉日,祠祀鬼神。五、不过度所求22。
   僧尼与信徒来往,应保持威仪,无所贪求。同时引导信徒端正知见、持戒修福,使其从佛法中获得受益。同论又说:
   比丘入檀越家应成就五法:一入时小语,二敛身口意业,三摄心卑恭而行,四收摄诸根,五威仪庠序发人善心23。
   僧尼到俗人家中,须收摄内心保持正念,以避免对境产生染着。在外表上,既要谦恭有礼,又要威仪具足,才能令世人生起恭敬欢喜之心。
   那么,僧尼不能同哪些人接触呢?《毗尼母论》告诉我们:
   有九事不应俗家坐:一、虽为礼拜,心不恭敬。二、虽往迎逆,心不殷重。三、让坐虽令,而心不实。四、在不恭敬处令坐。五、有说法言,心不采录。六、虽闻有德,不信受之。七、知有甚多,若求与少。八、知有美食,反设粗者。九、虽供给与,如市易法24。
   如果对方对三宝缺乏信仰,以轻慢的态度来对待僧尼,以僧宝之尊贵,是不宜前往的。《四分律》说:
   常喜往返白衣家比丘有五过失:一、不嘱比丘便入村。二、在有欲意男女中坐。三、独坐。四、在屏处覆处坐。五、无有知男子与女人说法过五六语。是为五,复有五罪,一、数见女人。二、既相见,相附近。三、转亲厚。四、已亲厚,生欲意。五、已有欲意或犯死罪,若次死25。
   如果僧尼喜欢前往俗人家中,必是心不在道。而与俗人接触多了,尤其是男女来往频繁,难免产生染着乃至爱恋,这是应该特别警惕的。
   苏曼殊在《断鸿空雁记》中曾说:“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花,处淤泥而不染。”曼殊本人虽未做到这一点,但这段话却可作为所有僧尼的座右铭。僧尼为三宝之一,应当维护自身尊严,树立庄严形象,才能为世人所恭敬,才能以言传身教将佛法真理传播到社会上去。
八、邪命事业
   我们生活在世界上,离不开基本的衣食所需。如何获得这些生活用品?在佛教中有正命与邪命之分。正命即正当的谋生手段,邪命即非法的谋生手段,是佛教所禁止的。《遗教经》说:
   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如避火坑。不得斩伐草木,垦土掘地。合和汤药,占相吉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皆所不应。节身时食,清净自活,不得参预世事:通致使命,咒术仙药,结好贵人。亲厚媟嫚,皆不应作。当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显异惑众。于四供养,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应畜积。此则略说持戒之相26。
   这是以戒律作为区分邪命与正命的标准:符合戒律的谋生手段为正命,不依戒行事的生活为邪命。《四分律》说:
   时六群比丘诵外道安置舍宅吉凶符书咒、枝节、剎利咒、尸婆罗咒、知人生死吉凶咒、解诸音声咒。诸比丘白佛,佛言不应尔。彼教他,佛言不应尔。彼以此活命,佛言不应尔。
   占卜诵咒属于邪命,是戒律所不允许的。《十诵律》记载:
   目连中前着衣持钵入其舍,居士与敷坐处共相问讯,是家中有妊身妇人。檀越问目连:大德,是妇为生男为生女?目连答言:生男。语已便去,更有一梵志来入其舍。主人问言:此妇人为生男为生女?梵志言:生女。是妇人便生女。诸比丘语目连:汝先说某居士舍妇人生男,今乃生女,汝空无过人法故妄语,汝目连灭摈驱出。佛闻是事语诸比丘:汝等莫说目连是事过罪,何以故?目连见前不见后,如来见前亦见后。尔时此儿是男,后转根为女,目连随心想说无罪28。
   业缘的变化是微妙的,目连神通第一尚且不能彻底洞察,况一般凡夫?所以佛陀不许僧尼占卜看相,以避免讥嫌。
   《行事钞》说到邪命,分别归纳为五种和四种两类。五种邪命为:
   一为求利养,改常威仪,诈现异相。二说已功德。三高声现威。四说已所得利养,激动令施。五为求利故,强占他吉凶29。
   这是以求得利养为前提,想方设法地表现自已,企图由此抬高自已的形象,令他人产生恭敬供养之心。四种邪命是:
   一方邪,通使四方为求衣食。二仰邪,是上观星象盈虚之相。三下邪,耕田种植从事农业生产。四维口食,习小小咒术,以邀利活命30。
   僧尼的正业是修道和弘法,以佛法教化世间,令人恭敬供养,培植福田。如果弃舍正业,以占相、咒术或种植为生,整日为求衣食疲于奔命,实非出家人所应为。
   修学佛法是以八正道为准则。八正道中有正命一项,就是为对治邪命。以正命的方式生活,才能消除烦恼,成就道业。
九、施食原则
   僧食来自十方,是供养僧尼用功办道的,本不可随便施给他人。但对于真正有困难的人,律中也是开许的。《五分律》说:
   若与乞儿、乞狗、乞鸟,应量己食多少取分,然后减以乞之,不得取分外为施31。
   对于乞儿、乞狗、乞鸟,可根据自已的实际情况,随分施予他们。《毗尼母论》说:
   复有施处,一者治塔人,二者奉僧人,三者治僧房人,四者病苦人,五者婴儿,六者怀妊女人,七者牢狱系人32。
   僧食属于十方常住所有,没有经过大众同意,私自送与他人,是盗常住物。但对于贫困无依者,在僧团允许的情况下,比丘可以施舍给他们,那是没有过失的。
十、出家要业
   生存在这个世间,每人都有各自的职业和义务,如农民种田、工人做工、教师培养人才、军人保卫国土。那么,出家僧尼应该做些什么呢?《大比丘三千威仪经》说:
   一者坐禅,二者诵经法,三者劝化众事,若具足作三业者,是应出家人法。若不行者徒生徒死。或有受苦之因33。
   沙门的事业主要是诵经、坐禅、教化社会,否则便不能称为合格的出家人,更是浪费生命,辜负此生。《大智度论》说:
   出家人多贪智慧,智慧是解脱因缘故。在家人多贪福德,福德是乐因缘故34。
   出家僧尼与世人有着不同的人生追求,出家最终目的是断除烦恼,开发智慧,最终解脱生死,证得涅槃果,因此要多修智慧。而世人追求的是财富、地位和各种欲乐,所以只要多培植福田即可。《僧祇律》说:
   (供养)世尊舍利非我等事,国王长者婆罗门居士众求福之人自当供养。我等事者,宜应先结集法藏,勿令佛法速灭35。
   造塔建寺是居士的事,出家人应该认真研究经教并弘扬佛法。《行事钞》说:
   出家之人,以身戒心慧为本,不得造经像寺舍等业,错乱次第,故唯得指授法则,劝化俗人。……俗人以金石土木、牙角布帛而作佛像,道人修五分法身,学三佛行,名为造像;俗以纸素竹帛、笔墨钞写,以为经卷,道人以闻思修慧为造法也;俗以草木墙宇而用造寺,道以菩提涅槃、智慧宫殿,万行所住大乘之宅为寺36。
   这也对出家僧尼与在家信众的不同职责作了区分。
十一、避恶众生
   有些寺院在山林旷野之中,难免要受到各种动物的侵扰,应该怎样对待它们呢?《四分律》说:
   若蛇入屋,若以筩盛,若绳系,应解已弃之。若患鼠入舍,应惊出;若作槛出之。若患蝎、蜈蚣、蚰蜒入屋者,以弊物、以泥团、以扫帚,盛裹弃之。应解放,勿令死37。
   屋内跑进蛇、老鼠、蜈蚣之类,应该设法赶走它们,但不能将其致于死地。这些动物之所以被人类称为害虫,只是人类基于自身生存而做出的区分。倘能换一个立场替它们着想,同样要生起慈悲心,善意、平等地对待它们。《佛说目连问戒律中五百轻重事经》说:
   问一切鬼神屋可寄宿不,答行路得宿。有触扰意住,犯堕38。
   如在途中寄宿于鬼神居住之地,不得随意扰乱,令其烦恼,因为沙门应使一切众生欢喜。
十二、作医治病
   出家人也是来自社会,大多曾经从事过不同职业。这些人进入僧团后,是否可以继续发挥原有特长呢?从修道的意义上说,佛陀不允许僧人重操旧业。但对于某些能够济世利人的僧尼,佛陀也有适当开许。《善见律》说:
   若作医师者,得突吉罗罪。若为出家比丘、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弥、沙弥尼合药者无罪……复有五种得与药,何谓为五?一者父,二者母,三者人侍养父母,四者自净人,五者畔头波罗沙39。
   僧尼的职责在于修道和弘法,如果专门为人治病,以至妨碍道业,自然是不行的。但在方便的情况下,为寺内大众及有关亲属看病,还是戒律所开许的。《佛说目连问戒律中五百轻重事经》说:
   问道人作医得取物不?答:若慈心治,得作,恶心不得。无衣钵前,人与得取。若有衣钵,前人强与,为福事得取40。
   如果从慈悲心出发,为任何人看病都是可以的,但不能以此谋取财物。假如施主一定要给,允许收入常住以供养三宝。
   佛陀之所以禁止僧尼行医,是担心他们因此荒废道业。开许在不影响修道的情况下为人治病,则是出于慈悲之心。前者偏于自利,后者重在利他。
十三、孝养父母
   佛教传到中国,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产生了冲突。其中僧尼剃发出家,不能孝养父母,便被认为是重要的一项罪责。僧人真的不能孝养父母吗?《五分律》说:
   时毕陵伽婆蹉父母贫穷,欲以衣供养而不敢,以是白佛。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诸比丘: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于上大小便利,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从今听诸比丘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得重罪41。
   父母对儿女恩重如山,僧尼虽然出家修道,但在父母遇到困难之时,还须尽心孝养。《行事钞》说:
   父母不信三宝者,应少经理。若有信者,得自恣与无乏。若父母贫贱,将至寺中。若洗母者不得触,得自手与食。父者如沙弥法无异,一切皆得42。
   如果父母不信三宝,应该减少往来,逼令归正。如果父母生活贫困而没有兄妹孝养,可以迎至寺内共同生活。《毗尼母经》说:
   若父母贫苦,应先受三皈、五戒、十善,然后施与。若不贫,不中施与43。
   虽然允许僧尼孝养父母,供给衣食,但前提是父母贫困无依。如果父母有自给能力,僧物还是不宜供给父母的。《僧祇律》说:
   比丘不得唤阿爷、阿郎、阿娘、阿婆、阿兄、阿姊乃至姨姑等。不得唤本俗名,准应优婆塞、优婆夷等44。
   出家人已经远离俗世,所以不得再使用世俗之间的称呼。
   佛法非常强调报恩,需要“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四重恩之首,便是父母恩。僧尼的报恩方式,除了让父母现世衣食饱暖之外,更要启发父母信仰佛法,归依三宝,持戒修善,使其尽未来际离苦得乐。
十四、选择同伴
   古人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就说明环境对一个人有很大影响。从修学佛法的意义上说,佛陀也一再强调亲近善知识的重要性。众生无始以来为无明所惑,心随境转,很难把握自已。在出家过程中,选择什么样的同参道友,也将影响到道业的成就。《有部毗奈耶杂事》说:
   时阿难陀白佛言:世尊,我于静处作如是念,善知识者是半梵行……佛言:阿难陀,勿作是语,善知识者是半梵行,何以故?善知识者是全梵行45。
   所谓全梵行,就是个人行为已达到彻底清净,此处用来说明亲近善知识和选择同学的重要性。《四分律》说:
   比丘有五法,不应与作亲厚:若喜斗诤,若多作业,若与众中胜比丘共诤,若喜游行不止,次不为人说法言,示人善恶……又有五法不应将作伴行:喜太在前行;喜太在后;喜抄断人语次;不别善恶语,善语不赞,称美恶言;如法得利,不以时为彼受46。
   是非多、好斗诤及放逸懈怠、不懂礼貌的人,都不能作为同学。《僧祇律》说:
   比丘有十事法为人所不爱,何等为十?不相习近,轻数习近,为利习近,爱者不爱,不爱者爱,谛言不受,好豫他事,实无威德而欲陵物,好屏私语,多所求欲47。
   若有以上十种行为者,难免令人生厌,要寻找同修也很困难。《瑜伽师地论》说:
   云何名善友性?谓八因缘故,应知一切种圆满善友性。何等为八?谓如有一安住禁戒,具足多闻,能有所证,性多哀愍,心无厌倦,善能堪忍,无有怖畏,语具圆满48。
   具备这八项条件,才是理想的同参道友。
   佛陀告诉我们,选择道友时,应寻找学业、道心、品行都过关的,才能对自身修学有所帮助。正如孔子所说:“无友不如己者。”当然,这主要是在自已不能独立之前。如果能够把握自已,就不必担心被他人影响,而应更多考虑如何去影响他人,自利利他。
十五、尼八敬法
   不论在古代的印度或中国,对八敬法都不曾有过争议。可是在男女平等的今天,在社会潮流影响下,却有尼众对八敬法提出抗议。那么,佛制八敬法的缘起为何?今天又该如何对待?《善见律》说:
   何以佛不听女人出家?为敬法故。若度女人出家,正法只得五百岁住。由佛制比丘尼八敬,正法还得千年50。
   佛陀起初不允许女众出家,因为这会使正法的流传减少五百年。后来由于阿难恳求,佛陀才制定八敬法,并令阿难转告,若能遵循八敬法,便可出家为尼。所以说,八敬法是女众能够出家修道的前提。那么,八敬法的内容是什么呢?
   八敬法:一者,虽百岁比丘尼见新受戒比丘,当起迎逆,礼拜问讯,请令坐。二、比丘尼不得骂谤比丘。三、不得举比丘罪说其过失,比丘得说尼过。四、式叉摩那已学于戒,应从众僧求受大戒。五、尼犯僧残应半月在二部属僧中行摩那垛。六、尼半月内当于僧中求教授人。七、不应在无比丘处夏安居。八、夏讫,当诣僧中求自恣人50。
   此八法中,后五种分别为受戒、忏罪、布萨、安居、自恣的规定。但这五项在中国一直没有很好地实践,所以关于这些方面的内容争议不大。唯前三者,只要愿意就可实行。但有许多现代意识较强的尼众却不愿遵行,甚至提出反对意见,认为这是在男女不平等制度下的产物,如今已失去现实意义。
   我觉得,尼众没有必要反对八敬法。原因有五:一、僧团是大家庭,而家庭要有尊卑伦理才能彼此和谐,八敬正是这样一种伦理,就如弟弟尊重哥哥,孩子尊重父亲,并非不平等的体现。二、男女众可由恭敬而区分界线,以避免染着,假如一味平等,彼此就容易随便。三、一个人只有恭敬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恭敬。四、恭敬是菩萨道的体现,能令众生欢喜。五、恭敬不会违背断除烦恼及解脱生死。
十六、修习禅定
   声闻修学解脱道,是由戒生定,由定发慧,由慧断烦恼。其中,定是迈向解脱的重要环节。那么应该如何修定呢?《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说:
   十种无依行法,若修定者随有一行,终不能成诸三摩地,设使先成,寻还退失。何等为十?一者乐着事业,二者乐着谈论,三者乐着睡眠,四者乐着营求,五者乐着艳色,六者乐着妙声,七者乐着芬香,八者乐着美味,九者乐着细触,十者乐着寻伺51。
   修习禅定要万缘放下,远离懈怠和放逸,才能修有所成。《四分律》说:
   时诸比丘睡眠,佛言:比坐者当觉之,若手不相及者,当持户钥、若拂柄觉之。若与同意者,当持革屣掷之。若犹故睡眠,当持禅杖觉之......若复睡眠,佛言:听以水洒之......若故复睡眠,佛言:当抆眼,若以水洗面。时诸比丘犹故复睡眠,佛言:当自摘耳鼻,若摩额上。若复睡眠,当披张郁多罗僧以手摩扪其身,若当起出户外,瞻视四方,仰观星宿。若至经行处,守摄诸根,令心不散52。
   在此,佛陀讲述了对治昏沉的种种方法。修习禅定有两大障碍:一为掉举,二为昏沉。前者初坐时容易生起,后者久坐后容易生起。若想坐禅成就,必须以种种善巧方便来对治掉举与昏沉。
十七、集僧方法
   僧团是由众多僧人组成的集体。僧团内的许多活动,如布萨、自恣等,需要全体僧人共同参与,这就要集僧一处。《五分律》说:
   诸比丘布萨时,不肯时集,废坐禅行道,以是白佛。佛言:应唱时至。若打揵椎、若打鼓、若吹蠡……不知谁应打,以是白佛。佛言:应使沙弥守园人打。彼便多打,以是白佛。佛言:应三通打……诸比丘不知谁应三唱时至,以是白佛。佛言:听使沙弥守园人。僧住处多,不得遍闻,以是白佛。佛言:应上高处唱。诸比丘不知为集未集,以是白佛。佛言:比坐比丘应更相语知53。
   律中,将集僧号令通称楗椎。僧团每逢集体活动,都要鸣椎作为号令,否则是不合法的。在中国丛林,是以敲钟、打板、开梆等方式,召集大众上殿过堂或出坡。
   通常,鸣椎是三通共四十下:先执杵定心,轻打十下,渐渐发声。中间二十七下,渐稀渐大,乃至声尽,打后三下。鸣椎者具仪立念:
   我鸣此钟者,为召十方僧众。有得闻者,并皆云集,共同和利。又诸有恶趣受苦众生,令得停息54。
   鸣椎有两重含义:一为集僧,二为息灭恶道之苦。《付法藏因缘传》说:
   罽昵咤王贪虐无道……生大海中作千头鱼,剑轮回注,斩截其首。续复寻生,次第更斩。如是展转,乃至无量。须臾之间,头满大海。时有罗汉为僧维那,王即白言:今此剑轮闻犍椎音即便停止,于其中间苦痛小息。唯愿大德垂哀矜悯,若鸣犍椎延令长久。罗汉悯念,为长打之55。
   以上就是寺院打幽冥钟的依据。
十八、袈裟缝制
   三衣通称袈裟,别名安陀会、郁多罗僧、僧伽梨。袈裟此译不正色染,或称坏色,是贤圣沙门的标帜,其制作也有严格规定。
   (一)求财如法。《四分律》说:
   若邪命得,若谄曲得衣,相得衣,激发得衣,经宿得衣,舍堕不作净56。
   制作衣服的财物,不可通过邪命手段得到。
   (二)财体如法。《四分律》说:
   得锦衣,佛言不听畜57。
   体即衣体,指制作的原料。细薄的绫罗锦绮,过于奢华,用来制作僧衣是不如法的。《僧祇律》说:
   一切生疏毛发树皮衣、草衣、皮衣并不成58。
   而树皮、茅草、皮革等材料,看起来不够庄严,用来制作僧衣也是不如法的。
   (三)色如法。《四分律》说:
   时六群比丘畜上色染衣,佛言:不应畜。时六群比丘畜上色锦衣,佛言:不应畜。锦衣白衣,法不应畜,应染作袈裟色畜59。
   上色是指五正色,即青、黄、赤、白、黑等纯色,不适合制作袈裟。又曰:
   若比丘得新衣,应三种坏色。一一色中随意坏,若青若黑若木兰60。
   三种染坏色中的青是铜青,如旧铜色,黑是杂河底留泥染成,木兰是树色,皮赤黑色。比丘当以此三种坏色制衣。
   (四)量是非。《四分律》说:
   安陀会长四肘,广二肘;郁多罗僧长五肘,广三肘;僧伽梨亦尔61。
   又云:
   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取足而已62。
   《五分律》:
   复有诸比丘短小,不知云何作衣,以是白佛。佛言:听随身长短作衣63。
   这是说衣服的大小应根据身材而定。
   (五)条数多少。《四分律》说:
   诸比丘不知当作几条衣?佛言:应五条不应六条,应七条不应八条,应九条不应十条,乃至应十九条不应二十条64。
   衣的条数必须是单数,五条是下衣,七条是中衣,九条以上为大衣。
   (六)堤数长短。五衣一长一短,七衣二长一短。大衣则有三品不同:九条、十一条、十三条为下品;十五条、十七条、十九条为中品;二十一条、二十三条、二十五条为上品。下品二长一短,中品三长一短,上品四长一短。
   (七)重数多少。《四分律》说:
   听诸比丘作新衣,一重安陀会,一重郁多罗僧,二重僧伽梨。若故衣,听二重安陀会,二重郁多罗僧,四重僧伽梨65。
   这是指用新布制衣。如果使用旧布,依《十诵律》说:
   若比丘得冢间故衣,应四重作僧伽梨,二重郁多罗僧,二重安陀会66。
   旧布做大衣要用四重,七衣五衣要用两重,这是为衣服的牢固而考虑。
   (八)作衣方法。《四分律》说:
   大衣七条要割截,五条得褶叶67。
   《十诵律》说:
   尔时佛自施鞙纽。前去缘四指施鞙,后八指施纽,语诸比丘:应如是作68。
   割截、叶、施纽,都是缝衣时需注意的要点。
   在古代印度或现在的南传佛教国家,三衣既是僧尼的常服,同时也是法服。基于这一需要,所以在制作上特别讲究。现在我们穿的三衣,仅作为法服,也应讲究庄严。
十九、坐具规格
   僧尼上殿时除了衣袍外,还要随身带一块布,供拈香或拜愿时使用,这就是坐具。坐具原是铺在地上供僧尼打坐及休息所用,也兼做拜具。梵语尼师坛,汉译随坐衣,俗称坐具。《四分律比丘戒本》说:
   若比丘作尼师檀,当应量作。是中量者,长佛二磔手,广一磔手半,更增广长各半磔手69。
   为了保持身体、衣服及被褥卧具的干净,佛制比丘使用坐具。坐具的大小,律中也有具体规定。《五分律》说:
   一修伽陀磔手者,方二尺70。
   也就是说,长四尺,宽三尺。如果身体高大,长宽可以各增加半手,也就是一尺。
   关于坐具的重量,《十诵律》说:
   若比丘得冢间新衣......二重尼师檀......若比丘得冢间故衣......四重作尼师檀。新者二重,故者四重71。
   《四分戒本》说:
   若比丘,作新坐具,当取故者纵广一搩手贴着新者上,坏色故72。
   制作坐具,为了牢固耐磨,新布二重,旧布四重,因为坐在地上容易磨擦破损。如果使用新坐具,还应贴上一块旧布,坏其色以避免贪着。
二十、滤水袋法
   佛制比丘随身携带六物,其中三衣、尼师坛和钵都是我们大家熟悉的,唯有滤水袋因为很少有人使用,大多觉得陌生。那么,滤水袋究竟有什么作用呢?《四分戒本》说:
   若比丘,知水有虫,饮用者,波逸提73。
   比丘不能饮用明知有虫的水,而防护方法就是使用滤水袋。《萨婆多毗尼毗婆沙》说:
   凡用水法,应取上好细迭纵广一肘作漉水囊。令一比丘持戒多闻深信罪福安详审悉肉眼清净者,令其知水。如法漉水置一器中,足一日用。明日更看,若有虫者,应更好漉以净器盛水向日谛视。若故有虫,应作二重漉水囊。若二重故有虫者,应三重作。若故有虫,不应此处住。应急移去74。
   《僧祇律》说:
   若有虫者,应漉用水,有三阶下中上……尔时应漉水用。若水中虫极细微者。不得就用。75。
  凡饮用水,都要使用滤水袋进行过滤,直到肉眼看不见虫,方可饮用。《四分律》说:
   听作漉水囊,不知云何作。佛言:如勺形,若三角,若作撗郭,若作漉瓶。若患细虫出,听安沙囊中,彼以杂虫沙弃陆地。佛言:不应尔。听还安着水中……(佛言)比丘不应无漉水囊行乃至半由旬。若无,应以僧伽梨角漉水76。
  作滤水袋主要是过滤饮水,可以制作成各种形状。
   杀生是僧尼四根本戒之一,使用滤水袋正是护生的具体表现。它不仅能使我们严持不杀生戒,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佛教的慈悲精神。
  律中关于僧尼日常行事的规定还有很多,此处仅就读律所得简单作些介绍。戒律有止持与作持之分,比丘的250条戒或比丘尼的348条戒只是止持部分。我们要全面认识戒律,不仅要学习止持部分,也要学习作持部分,才能彻底明了僧伽的行事规范。
  注释:
   1《大智度论》卷7,T25-110上。
   2《律摄》卷13,T24-599上。
   3此系《行事钞?僧像致敬篇》转引,T40-132上。
   参见《四分律》卷50,T22-940中。(不应礼白衣,汝等应礼不应礼,一切女人不应礼,前受大戒者不应礼后受大戒者,言犯边罪犯比丘尼,贼心受戒坏二道黄门,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僧恶心出佛身血,非人畜生二根,若被举若灭摈若应灭摈,一切非法语者不应礼。
   4《四分律》卷60,T22-1012上。
   5此系《行事钞?僧像致敬篇》转引,T40-132上。
   《十诵律》卷41,T23-299下~300上。(比丘暗中不得作礼,不得礼覆面者,不得礼睡者,不得礼入三昧者,不得礼嚼杨枝者。自嚼杨枝亦不得作礼,自洗面不得作礼,亦不得向洗面者礼。自食时不得礼,不得礼食者。自缝衣时不得礼,不得向缝衣者作礼。自剃发时不得作礼,亦不得礼剃发者。自在高处不得礼下处,下处亦不得礼高处。佛前不得礼人,佛塔前声闻塔前亦不得礼人。大小便处、取水处、浴室乃至不安隐处,皆不得礼。在道行时不得礼,若至心欲礼者,语上座住,我欲礼。若住者应礼,不住者不应礼。)
   6此系《行事钞?僧像致敬篇》转引,T40-132上。
   《摩诃僧祇律》卷35,T22-510中。(如是一切作熏钵、浣衣、煮染、染衣、缝衣、澡浴、油涂身、洗足、洗手面、洗钵、礼塔、食时含咽、着眼药、读经、诵经、写经、经行、下阁上阁时、上厕时、不着衣时、着一泥洹僧时,尽不应礼。暗中不应礼,授经时不应礼)
   7《四分律》卷60,T22-1008中。
   8《大智度论》卷77,T25-601上。
   9《成实论》卷8,T32-305中。
   10《摩诃僧祇律》卷35,T22-510上。
   11见T22—174上,《五分律》卷二十六;参见《钞记》P3768。
   11《行事钞?诸杂要行篇第二十七》卷12,T40-146中。
   《五分律》卷26,T22-174上、中。
   12《律摄》卷9,T24-575中。
   13《菩萨善戒经》卷1,T30-1016下。
   14《十诵律》卷49,T23-359中。
   15《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6,T23-541下。
   16见T23—246下,《十诵律》。
   16《十诵律》卷34,T23-246下
   17《大般涅槃经》卷6 T12-401中,T12-642上。
   参见《大宝积经》卷82 T11-478上;《大宝积经》卷113 T11-638下~639上
   18《增一阿含经》卷26,T02-694上。
   19《行事钞?诸杂要行篇》,T40-146下。
   20《毗尼母经》卷3,T24-816上。
   21《大般涅槃经》卷4,T12-386中。
   22此系《行事钞?导俗化方篇》转引,T40-138下~139上。
   参见《毗尼母经》卷6,T24-835下。(若比丘为在家人作师,教化作福田者,有五事不得。一不应依此檀越舍止住。二不应系心贪其利养。三不应为檀越总说法示教利喜,应别教转修余法,余法者,布施、持戒、受八斋法,如是一一说之。四不得与在家人戏乐,共相娱乐。五不得系心常欲相见。复有五事不得,一若檀越未亲旧处,不得强作旧意而往。二复不得求其形势料理檀越家业。三不得私共檀越窃言。四不中语檀越良时吉日祠祀鬼神。五不得于亲旧檀越处过度所求。
   23《毗尼母经》卷6,T24-835下。
   24此系《行事钞?导俗化方篇》转引,T40-139上。
   参见《毗尼母经》卷6,T24-836上。(比丘有九事。一知檀越心不应坐说法,若比丘入他舍时,檀越虽为礼拜,知不实生恭敬心者,不应坐。二虽往迎逆,心不殷重,亦不应坐。三虽让令坐,知心不实,亦不应坐。四虽请令坐,安不恭敬处,复不应坐。五设有所说,法言及非法言,心不采录亦不应坐。六虽闻有德,不信受之,亦不应坐。七若有所求索,知有甚多而少与者,亦不应坐。八到其舍时,设有美食不施设之,而办粗食,亦不应坐。九虽供给所须,如市易法与,亦不应坐。)
   25《四分律》卷59,T22-1005下。
   26《佛遗教经》卷1,T12-1110下
   27《四分律》卷52,T40-960下。
   28《十诵律》卷59,T23-442中。
   29《行事钞?僧网大纲篇》,T40-19上。
   参见《大智度论》卷19,T25-203上(何等是五种邪命?答曰:一者若行者为利养故诈现异相奇特,二者为利养故自说功德,三者为利养故占相吉凶为人说,四者为利养故高声现威令人畏敬,五者为利养故称说所得供养以动人心。邪因缘活命故,是为邪命。)
   30《行事钞?僧网大纲篇》,T40-19上。
   参见《杂阿含经》卷18,T02-131下(诸所有沙门、婆罗门明于事者,明于横法邪命求食者,如是沙门、婆罗门下口食也。若诸沙门、婆罗门仰观星历邪命求食者,如是沙门、婆罗门则为仰口食也。若诸沙门、婆罗门为他使命邪命求食者,如是沙门、婆罗门则为方口食也。若有沙门、婆罗门为诸医方种种治病邪命求食者,如是沙门、婆罗门则为四维口食也。)
   31《五分律》卷8,T22-55上。
   32《行事钞?诸杂要行篇第二十七》卷12,T40-147上。
   《毗尼母经》卷2,T24-810上~中。
   33《大比丘三千威仪》卷1,T24-914中
   34《大智度论》卷59,T25-476上。
   35《摩诃僧祇律》卷32,T22-490中。
   36《行事钞?诸杂要行篇》,T40-147中-下。
   37此系《行事钞?诸杂要行篇》转引,T22—148上。
   参见《四分律》卷42,T22-870下。(患蛇入屋,未离欲比丘恐怖,佛言:听惊。若以筒盛、若以绳系弃之,而彼不解绳便置地,蛇遂死。佛言:不应不解,应解。时诸比丘患鼠入屋,未离欲比丘皆惊畏。佛言:应惊令出。若作鼠槛盛出弃之,竟不出置槛内即死。佛言:应出之,不应不出。尔时诸比丘患蝎蜈蚣蚰蜒入屋,未离欲比丘惊畏。佛言:若以弊物、若泥团、若扫帚盛里弃之,而不解放便死。佛言:不应不解放,应解放。)
   38《佛说目连问戒律中五百轻重事经》卷2,T24-992上
   39《善见律毗婆沙》卷11,T24-753上。
   40《佛说目连问戒律中五百轻重事经》卷2,T24-992中。
   41《五分律》卷20,T22-140下。
   42《行事钞?导俗化方篇》,T40-140下。
   参见《摩诃僧祇律》卷31,T22-480下。(若父母贫苦无信心者得少多与。若有信心者得自恣与。)
   43《毗尼母经》卷2,T24-810上。
   44此系《行事钞?导俗化方篇》转引,T40-140下。
   参见《摩诃僧祇律》卷35,T22-510下。(共翁语时,不得唤言阿翁、阿爷、摩诃罗,应言婆路酰多。共母语时,不得言阿母、阿婆,应言婆路酰帝。共兄语时,不得言阿兄,当言婆路酰多。共姊语时,不得言婆鞞,应言婆路酰帝。)
   45《有部毗奈耶杂事》卷38,T24-398下。
   46《四分律》卷59,T22-1006中~下
   47《摩诃僧祇律》卷6,T22-277下。
   48《瑜伽师地论》卷25,T30-417上~中。
   49《善见律毗婆沙》卷18,T24-796下。
   51见《钞记》P3937~38,参见《四分律》卷48,T22—923上~中。
   50此系《行事钞?尼众别行篇》转引,T40-154下。
   参见《四分律》卷48,T22-923上~中。
   何等八?虽百岁比丘尼见新受戒比丘,应起迎逆礼拜与敷净座请令坐,如此法应尊重恭敬赞叹,尽形寿不得过。阿难,比丘尼不应骂詈比丘呵责,不应诽谤言破戒、破见、破威仪,此法应尊重恭敬赞叹,尽形寿不得过。阿难,比丘尼不应为比丘作举作忆念作自言,不应遮他觅罪遮说戒遮自恣,比丘尼不应呵比丘,比丘应呵比丘尼,此法应尊重恭敬赞叹,尽形寿不得过。式叉摩那学戒已,从比丘僧乞受大戒,此法应尊重恭敬赞叹,尽形寿不得过。比丘尼犯僧残罪,应在二部僧中半月行摩那埵,此法应尊重恭敬赞叹,尽形寿不得过。比丘尼半月从僧乞教授,此法应尊重恭敬赞叹,尽形寿不得过。比丘尼不应在无比丘处夏安居,此法应尊重恭敬赞叹,尽形寿不得过。比丘尼僧安居竟,应比丘僧中求三事自恣见闻疑,此法应尊重恭敬赞叹,尽形寿不得过。
   51《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3,T13-735下。
   52《四分律》卷35,T22-817中。
   53《五分律》卷18,T22-122下。
   54《行事钞?集僧通局篇》卷1,T40-6下。
   55《付法藏因缘传》卷5,T50-317上
   56《四分律》卷43,T22-878上。
   57《四分律》卷40,T22-857中。
   58此系《行事钞?二衣总别篇》转引,T40-105中。
   参见《摩诃僧祇律》卷28,T22-454下。(复有比丘言:听我着牂羊毛钦婆罗。复有比丘言:听我着发钦婆罗。复有比丘言:听我着马尾钦婆罗。复有比丘言:听我着草衣。复有比丘言:听我着树皮衣。复有比丘言:听我着韦衣。佛言:如是诸衣尽不应着。
   59《四分律》卷40,T22-857上。
   60《四分律》卷16,T22-676下。
   61此系《行事钞?二衣总别篇》转引,T40-105下。
   见《四分律》卷19,T22-694下。(长佛四搩手,广二搩手。)
   62《四分律》卷53,T22-963上。
   63《五分律》卷9,T22-71中
   64《四分律》卷40,T22-855中。
   65《四分律》卷40,T22-857中。
   66《十诵律》卷27,T23-195中。
   67此系《行事钞?二衣总别篇》转引,T40—106中。
   《四分律》卷40,T22-855中。(听诸比丘作割截安陀会、郁多罗僧、僧伽梨。时诸比丘作割截安陀会衬体着,叶边速破,尘垢入叶内。自今已去,听作不割截安陀会。诸比丘着割截郁多罗僧僧伽梨,叶边速破,尘垢入内露湿。佛言:自今已去,听着割截郁多罗僧僧伽梨,听叶作鸟足缝若编叶边若作马齿缝。)
   68《十诵律》卷38,T23-274下。
   69《四分律比丘戒本》卷1,T122-1020中。
   70《五分律》卷5,T22-35下。
   71《十诵律》卷27,T23—195中。
   72《四分律比丘戒本》卷1,T22-1017下。
   73《四分律比丘戒本》卷1“九十单堕”之62,T22-1019下。
   74《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8,T23-552中~下。
   75《摩诃僧祇律》卷18,T22-373中。
   76《四分律》卷52,T22-954中。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5-9-23 00:55:10 | 顯示全部樓層
鼓励一下,帖子非常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弘憶佛教論壇

 

繁體字 簡體字

釋大寬法師 | Facebook 祝福您 福慧增長,如意吉祥。

 | 玄奘寺 | 德林念佛寺 | 臨濟護國禪寺 | ChatGPT | 傳燈法師 | 傳燈長老 | 傳燈法師 FB | Instagram IG | 天寧寺 | 三壇大戒 | 佛教 Buddhism | 臨濟寺 |

| 中國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 | Ptt 批踢踢 | 免責聲明書 | 2025三壇大戒 | 道元法師 | 佛教文物購物網 | 多媒體下載 | 佛教書店書局 | 竹林禪寺 | Buddhism wiki |

| 三壇大戒2026 | 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三壇大戒2025 | 佛教經典功德會 | 大藏經 | 佛學辭典 | 電子書免費下載 | 佛陀紀念館 | 佛光山 | Youtube網站 | 佛教音樂 | 佛教經典 |

| 牟尼精舍學佛網 | 佛教線上圖書館 | 佛法入門 | 佛學資料 Books | 中國佛教網圖書館 | 兒童佛學班 | 佛網 | 新浪網Sina | Yahoo! | Google | 百度 | Bing | Alexa網站排名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 佛教維基百科全書wiki | 十大新聞 | 慈悲喜捨小站 | 佛經 | 梵文咒輪 | 摩尼 | 佛教 wiki | 佛教圖書館 | 佛教論壇 | 佛教 | 佛教經典梵文 | 佛像觀音圖片集 |

 

台灣佛教論壇推薦排名

台灣佛教論壇排名推薦

精靈寶可夢 Pokemon Go

手機遊戲 mobile game

弘憶佛教論壇

弘憶佛教論壇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弘憶佛教論壇 Pixnet Net

基礎佛學資料

佛學教室。佛法入門

佛教戒律學綱要

心得分享討論版

感人文章。故事書籍

淨業與念佛

禪宗 Zen。生活禪

密宗金剛乘

佛教寺廟。活動看板

佛法與生活

佛教音樂。佛曲mp3

免費結緣訊息

佛教釋大寬法師佛學問答

咒語教學。佛經介紹

中國佛教會BAROC

線上翻譯網站 Online translation website

台灣論壇 Taiwan Forum

中國大陸佛教論壇

沉香論壇 Agarwood

電子書免費下載

維基百科知識專家

弘憶兒童佛學班

電影。電視 Movie TV

世界新聞。生活資訊

健康。遊戲。熱門

Mobile 手機王。電腦 App

Ptt bbs web 批踢踢

免費廣告 Free Advertising

求職網站。招職招聘Jobs

摩尼網bbs網路社區。留言板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t Association

中國佛教協會

中國佛教協會 Facebook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中國佛教協會 Pixnet Net

中国佛教协会

中国佛教会

地藏论坛 www.bskk.com 

地藏缘论坛 www.folou.com

中国佛教史

佛教音乐 Music

佛教故事 Stories

佛教歌曲 Song

佛教文物 Relics

佛教活动 Activities

佛教电视台 TV 

佛教导航 

佛教新闻 News

佛教维基百科 Wiki

佛教网站搜寻 

佛教线上图书馆

佛学知识 

佛教七宝

佛教历史文化

世界佛教论坛

佛教正法中心

中国佛教如来宗派 

佛教大藏经 Cbeta

佛网留言板

 

| 求職 | 新聞 | 電視 | 影音 | 字典 | 拍賣 | MP3 |  健康 | 知識 | 雜誌 | 生活 | 下載 | 網路書店 | 佛光山 | 佛陀紀念館 | 佛教如來宗 |

| 楞嚴經 | 金剛經 | 大悲咒 | 楞嚴咒 | 法師 | 佛教經典數位圖書 | 陀羅尼 | 佛教線上 | 佛教維基 | 網路書店

| Google Adwords | 佛教七寶 | 佛教歌曲 | 佛教四大名山 | 禪宗 | 禪定 | 標點符號 |

| 六字大明咒 | 熱門 app | 唵嘛呢叭咪吽 | 歌曲下載 | buddha buddha | 下載mp3歌曲 | 下載mv | 下载的音乐

| 熱門關鍵字 | 熱門電影 | 下載音樂網 | 音樂下載免費 | 露天拍賣 | 拍賣網

| 中央氣象局 | 地震 | 12000 | 波羅蜜 | 海濤法師 | 台灣論壇 | 教育部字典 | 英文翻譯中文 | 國語字典 | 藏傳佛教

 | mp3下載 | 惜物網 |  | 林志炫 | 大愛電視台 |  | 教育部字典國語辭典

| 馮馮 | 抽籤程式 | ppar |  | 大悲咒下載 | 英翻中 | txt電子書下載 | 中翻英 | 佛教論壇

| 竹林寺 | android mp3 | 聲音沙啞 | 下課鐘聲 | 禪修 | youtube下載 | 地藏論壇 | 地藏緣論壇

| 中国佛教协会 | 母親節 | 藥師經 | 佛教電視台 | 購物拍賣

| wiki en | 威力彩 | 黃金價格 | 黃金 | 六祖壇經 | 蕭平實 | 周杰倫 | 熱門 | QQ空间 | 台電 | 停電 | 指考 | china.buddha00@gmail.com

| 新浪微博 | 騰訊微博 | 統一發票 | 高鐵 | Claude Debussy | iPhone 6 | iPad | 停班停課 | 颱風假 | 台北市政府 | 行政院 | 中元節

| App 推薦 | 電視頻道 | TV線上看 | 佛教釋大寬法師 |  | Buddha Facebook

| 施食儀軌 | 奧運 | 線上鬧鐘 | 摩尼網

| 金色蓮花 | 服貿協議 | 電視連續劇 | 佛教如來 | 釋大寬 咒輪 | 佛學資料 | 達賴喇嘛 | 佛學多媒體 | 佛學數位圖書館 | 萬年曆

 | 潮音禪寺 | 黃色小鴨 | 比特幣 | 海雲繼夢 | 大華嚴寺 | 佛教維基wiki | 導覽手冊 | 悟禪法師 | 釋大慈法師 | 咒輪貼紙

| 生命加油讚 | WeChat 微信 | Line貼圖 | 短網址 | 蓮池庵 | 光明禪寺 | 生命的意義 | 密勒日巴傳DVD | 2016總統大選 | 廣欽老和尚 | 明若曉溪

| 生命靈數 | 明曉溪 | 生命教育 | 海濤法師爭議 | 慧律法師mp3 | 水陸法會 | 百年虛雲 | 佛舞 | 準提咒 | 柯文哲

| 藥師佛 | 華嚴聖因精舍 | 釋大寬 施食 | 覓菩提 | 傳悔法師 | 陳喬恩wiki | 華嚴經 | FLV | 優酷youku

| 療痔病經 | 健康長壽秘密法 | 佛曲 | 最心新聞 | 梵網經 | 時事新聞 | ptt wiki | 守成 | 學佛入門 | BBC | 學佛群疑

| 學佛心得 | 佛教書信 | Apple Wiki | 台鐵 | 最新新聞 | 教師節 | 護身符 | 作七 | 做頭七 | 悟禪法音 | 佛教如來宗wiki

| Amazon亞馬遜 | apk | Agoda旅遊飯店住宿 | 台灣十大論壇 | 十大熱門論壇 | 十方論壇 | 橙劑 | 淨心長老 | 釋海濤法師 | 佛陀 FB | 佛教音樂網Mp3

| 網路書店 | 網路書局 | Pixnet 痞客邦 | 咒輪&佛經 | 亞馬遜論壇wiki

| 搜尋引擎 | mp3音樂下載 | 影片電影 | 網購網站

| 台灣佛教論壇 | 台灣佛教網路論壇 | 心經 | 八十八佛

| 三壇大戒 | 2019三壇大戒 | 中國佛教會 | 2019日月禪寺三壇大戒

| 全职法师 | 中國佛教會baroc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2019 | 供香咒 | 兒童佛學營 | 世界佛教論壇 | 佛教戒律學綱要 | 三壇大戒 2019 | 維基百科 | 沙彌律儀要略集註

| 牟尼丸 | 縵衣 | 佛教戒律學綱要 pdf | 臨濟護國禪寺 | 釋悟潔法師 | 

GMT+8, 2024-3-19 15:26 , Processed in 0.18786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