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論壇 | Google Yahoo Facebook PTT

 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3958|回復: 9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佛說八大人覺經 慧律法師講解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2-7-31 19:36:0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后由 佛教 于 2012-8-7 21:15 编辑


佛說八大人覺經


後漢安息國沙門安世高 譯


  
         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第二: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第三:覺知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


    第四:覺知懈怠墮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


    第五:覺悟愚癡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


    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


    第八:覺知生死熾燃,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復還生死,度脫眾生。以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眾生,覺生死苦,捨離五欲,修心聖道。若佛弟子,誦此八事,於念念中,滅無量罪;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










佛說八大人覺經

慧律法師講解


Jasonczx 整理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翻開初級佛學教材第十五頁,[《佛說八大人覺經》],佛說了一部經典,八是八種事情,大人是諸佛菩薩,八種事情是諸佛菩薩所覺悟的一部經典,佛講了一部經典,裏面講了八種覺悟,這八種覺悟是大人所覺悟的,是佛跟菩薩,這些大人行大願,立大志,做大事的人,所覺悟的一部經典,[後漢沙門安世高譯],這是後漢的一個出家人,安世高譯,在這個時候的翻譯,比較沒有像後來的翻譯,變成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後漢沙門安世高是西元166年-67年,來到中國,今年是1991年,換句話說,安世高大約距于今天是一千八百,差不多二、三十年,是一個非常久遠的一個法師,是伊朗人,伊朗,安世高不是中國人,是伊朗人,今日的伊朗。

我們簡單講,[爲佛弟子常于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做一個佛的弟子,常常在白天或者晚上,誠懇,至誠懇切的誦念八大人覺,[第一覺悟世間無常],世間是無常,[國土危脆],國家,山河大地是很脆弱的,[四大苦空],四大就是地、水、火、風,[五陰無我],所謂陰就是色、受、想、行、識,會遮蓋我們的本性,猶如陰天的烏雲遮蔽了陽光,所以,我們稱爲陰,陰就是一種遮蓋的意思,本性因爲色、受、想、行、識這五種法,而把本來的無量光明大智慧,轉變爲分别、執著的妄想心,遮蔽了我們的本性,五陰無我:沒有真正的我,今天,當然是簡單的講,再來,再慢慢解釋,[生滅變異],這個生生滅滅是随時都在變化的,[虛僞無主],作不了主,身體作不了主,心靈也作不了主,虛僞就是不真實,無主就是沒有一個主人,無法掌握的意思,換句話說,在這個世間你無法掌握真實的狀況,因爲,沒有悟到空性,就無法永恒,[心是惡源],心是我們造業的根本,[形爲罪薮],這個薮就是低處集中水的地方,換句話說,我們這個身體,是集一切罪惡的地方,殺、盜、淫、妄等等,喝酒、鬧事、擄人勒贖,綁票,都是因爲這個色身,這個形爲罪薮,這個色身是造業集中地,[如是觀察漸離生死],如果我們能夠這樣子的了解世間是無常的,國土是危脆的,四大是苦空的,五陰是無我的,生滅是變異,虛僞無主,心是惡源,形爲罪薮,你要這樣子每天來觀照它,你就漸漸地離開,六道輪回的生、老、病、死的束縛跟痛苦,在第一覺悟的最上面寫,最上面,垂直上去第一的第字,垂直上去,寫兩個字,最上面的,寫小一點:苦、空。畫一杠,畫一杠下來寫一個:見,正知正見的見,見底下一個括號寫一個道理的理。先不要問,先抄,這一段就是告訴我們世間真相:苦、空,是苦的,你掌握不了真實的,到最後終歸毀滅,你要掌握苦跟空的道理,你就具足八正道第一個正見。所以,苦、空的底下畫一個見,那就是正知正見,在見的右邊畫一個箭頭,寫八正道,寫橫的過去,換句話說,八正道由左邊畫一個箭號,第一個字是見,見的底下用一個理,道理的理,理的左邊寫八法門,然後畫一個箭號,箭頭向這個理,那麽每一個覺悟或者是覺知都必需要具足簡單的綱領,所以,第一個,第一段是告訴我們苦跟空是世間的真理,你要這樣正确地去看它,叫做正知正見。


[第二覺知多欲爲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爲身心自在],這一段最上面寫兩個字,是告訴你要少欲,少欲,這個欲望愈多就愈痛苦,欲望是生死之母,我們生生世世會來投胎,正因爲我們欲望不斷,所以要是少欲的話,我們身心就會自在,少欲的底下畫一橫,短短的,底下寫一個:定。八正道:正定,定的底下括弧寫個:斷,斷掉的斷,應該把它斷掉。斷了這些欲可以令我們入定,八正道裏面的正定,八法門裏面的斷,第二覺知的綱領就是少欲,把自己的欲望減低到最低點,把自己的理性升華到最高點,這個就是佛。


[第三覺知心無厭足,惟得多求],一個人的心不能自主、不能滿足,惟得多求是世間的通病,多多益善,自己有了還想求,[增長罪惡],世間沒有一個不是這樣子的,哪一個人不執著呢?[菩薩不爾],菩薩不會這樣子,[常念知足],那個帶把它畫一個叉,要改過來,變成一個常,菩薩不會這樣子不滿足,常念知足,菩薩念念當中,他都知足,這個知足的道理太重要了,你擁有知足你就擁有至寶,誰都不可能傷害你,你知道滿足,你想想看!你怎麽會自取其辱呢?你怎麽會去傷害衆生呢?你随時觀照知足,你哪裏有恨呢?哪裏有抱怨呢?哪裏有情緒低潮的日子呢?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所謂惟慧是業就是隻有智慧是他所應該追求的,你要造業就造智慧的業,換句話說就是造清淨的業。所以第三覺知這一段就是講兩個字,最上面寫兩個字就是知足,知足,然後畫一橫,底下寫個:思,正思惟的思,思想的思,思的底下寫一個字:智,智慧的智,這一段就是告訴我們要知足,你要好好地正确的思惟,八正道裏面的正思惟,好好的去想,好好的去運用,智,這一段惟慧是業,就是叫你開大智慧,所以,這是八法門裏面理、斷、智,八正道裏面的正見、正定,正思。


[第四覺知懈怠墜落常行精進],一個懈怠的人,成不了大器的,世間人爲求功名利祿,都可以挑燈夜戰不惜生命,我們修行人雖苦,但是,不修行人更苦,懈怠、懶惰的人路很長,不肯走嘛!愚癡、沒有智慧的人,生死更長,世間人爲了功名利祿,爲了養兒育女,爲了蠅頭小利,都可以通宵達旦的做生意,賺錢,爲了三餐,我們是修行人,爲了生死,你豈可恍恍惚惚,我們人有一個錯誤的觀念,常常講說我可能會往生,我這樣大概可以往生了,每次都這樣安慰自己,然後就一直墜落,或者是說常常認爲:我已經開悟了,我修行到現在大概可以了,這樣子的話就會誤了自己的生死大業,我們常常感覺,我們還不足,不能夠徹底的控制自己,不要常常安慰自己:你修的富跟慧已經夠了,我們應當好好的精進修行,這個精進修行,一定要團體才有辦法,沒有團體的話,沒有辦法,所以,在這裏的法師們,他因爲有團體,所以他必需三、四點就起來,你們在家的居士,三、四點起來的舉手,每天,everyday,沒有,爲什麽?沒有團體,沒有師父在旁邊,說要精進很難,也精進不來,也不知道從哪裏下手,在這裏有師父在,你不早課、晚課,我就開除你,很簡單!你不要住我這裏,你不是爲了懶惰來,你是爲了生死來的,在文殊講堂裏面不做早課、晚課,不拜八十八佛的有幾種人,第一、大徹大悟的人,不必做早課,不必做晚課;第二、通達三藏十二部經典的人;第三、教理比我通達的人,可以不必做早課、晚課。來,要不然,你就必需起來,你憑什麽不做早課、晚課,所以,這個常行精進,還必需有一個善知識,還必需有一個真正的正知正見的法師在旁邊叮嚀,否則的話,你不相信,我放他們不要做早課,馬上亂七八糟,沒有師父沒有辦法的,沒有道場也沒有辦法,哪個人,說年輕人剃度了,就跑去住茅篷,你看看!他會做早、晚課那才奇怪!搞不好,到後來就變成聽流行歌曲,所以因此住在僧團不要妄動,不要認爲你很行,不可能的,衆生都是懈怠的、懶惰的,是不是?休息,工作、工作很累,好不容易休息,星期天,唉!星期天,我說:去死,去死就每天都是星期天,你去死、死……每天都是星期天:放假,對不對?那個真正境界的人,心境解脫的人,沒有……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他哪裏有所謂星期天,星期二、星期三的,他每天都放假,?爲什麽?他不起心也不動念,長時間的放假,既不生也不滅,他沒有開始跟結束的觀念,他哪裏有summer vacation or any holiday(暑假或别的假期),沒有的,他生活在一種超越對立的東西,他哪裏有什麽煩惱?今天放假才輕鬆,明天不放假就煩惱,沒有這樣子的,所以,修無念的人,是最精進的人,可是,衆生沒辦法,什麽叫做無念?沒有妄想,修無間道,不起心也不動念,自性本空,他根本連動到念頭都沒有,你說,他精進什麽?我們的精進,認爲精進就是拜佛、念佛、持戒、誦戒、念大悲咒、毗盧遮那佛咒,我們的精進大部分都是這樣定義的,磕頭、拼命拜佛,大部分都是在事相上用功,事相上用功,要不然,你去西藏看一看,西藏哪個人不精進,西藏的人,他們……西藏,拉薩是他們的首都(應該改爲首府吧,jasoncx錄入時注),每一個人都希望去朝拜,朝布達拉宮,他們都是全身撲下去,都很精進,是不是?很精進,但是,爲什麽西藏的災難就特别多,我認爲是吃肉的關系,因爲,他們很少吃素,喇嘛也不吃素,日本佛教也不吃素,韓國分成兩派,有吃蛋的、蔥的、蒜的,泰國那就更不用講,沒有一個吃素的,除了中國人去住泰國那邊,所以,這個精進你還得要有理路,還得要用智慧去引導,不是你拼命地沖,你就可以[破煩惱惡]。底下[摧伏四魔出陰界獄],四魔後來會談到,五陰魔、死魔、天魔等等,今天隻是暫時念一下,念一下,讓大家了解一下八大人覺,出陰界獄,所以,第四覺知上面寫兩個字:精進,當然了,畫一槓,應該寫:進,八正道就是正精進,就是進,進的底下寫一個字,叫做位,位置的位,一個人再一個立,我們座位的位,爲什麽?當你能夠破除這個懈怠,你常行精進,你能夠破除煩惱,你就可以摧伏四魔,你就可以離開五陰身、三界、六道輪回的束縛,這個位就是安住在一種境界的意思,這個位也可以解釋作住,安住的住,安住在一個階位,比如說,你證幾果、證菩薩等等。


[第五覺悟愚癡生死菩薩常念],我們愚癡、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菩薩常念,念什麽?[廣學多聞增長智慧],在十年前,要聽一部經,要跑幾百公裏,也沒有法師在弘法,一年也聽不到幾次的開示,佛教并不興盛,今天的科技發達,有錄音帶、有錄影帶,有的人還不聽,高雄福報大,有這個講堂存在,将來這些法師去受戒回來,我已經了如指掌,幾個人會成大器,我現在已經知道,我早就非常清楚,當然,條件是他不能離開我,離開我,那不曉得,一個人的根器,一看就很清楚,爲了不讓徒弟分别,我非常清楚哪一個人,我們現在既然有福德因緣,共聚一堂來研究佛法,這是何等的幸運,何等的幸福,何等的知足,我一直再三的告訴諸位,不要有那種錯誤颠倒的想法,講得太深,說:聽不懂,不來聽,講得太淺,說:師父沒有水準,這個太淺了,《八大人覺經》念一念,有誰不懂,你會嗎?剛才我講的,你有想到嗎?不是這樣子,淺的道理有深的義理,因此,我們既然有這樣的因緣,我們必需要廣學多聞,不能缺席,不能把聽經聞法當作第二個生命,不可以,要把聽經聞法當作你生命最重要的一層,什麽喜宴,什麽一些其他的,一律推辭,必需要以聽經聞法列爲生命最重要的課程,這才是真正的生命,你的肉體會死亡,而我們将來,我們學佛,我們生生世世,就算沒有了生死,我們生生世世也有智慧,成佛道這個功課,是生生世世的功課,你今生今世不用功,你來世還是要精進佛道的,成佛是宇宙間最後的一個課程,必修的課程,沒有一個衆生可以離開這個佛道而可以究竟解脫的,既然佛道是究竟的解脫的道路、路線,那麽我們今天用功不就等于明天的省時、省力嗎?省了一切,你今天不用功,你來世你還是要用功的,所以,師父講深的你還是要來聽,師父講淺的你還是要來聽,其實,淺的哪裏淺,沒有師父講過你有辦法講這麽清楚嗎?你隻是念一念,懂幾個名詞而已,人不能狂,更不能愚癡,愚癡的人就認爲這個字都懂,不能這樣子,這裏面有很多很多的道理跟義理你要研究的,底下,[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我們一定要成就辯才,我們才能教化一切,我們文殊講堂走的路線,就是四個字:弘法利生,就算不能弘法的法師們,你在這個地方也好好自修,不成大器也成小材,至少你不會傷害自己,至少你有個明眼的人,在将你帶向正确的道路,你不會走錯誤路線,有辦法的人,根器利的人,我們好好的栽培,弘法,就算不能弘法,你要自修也可以,師父也不勉強你,你好好的讀就好了,師父請你講經說法,一樣安住,那麽在家居士呢?更應該好好珍惜這分因緣,所以,一個人不懂得珍惜,雖然,貴爲一國的國王,也是一種不幸,珍惜這個因緣,人往往該進的時候不進,該退的時候不退,等到要退的時候,已經退不下來了,等要想進的時候,已經進不去了,爲什麽?等到年紀大了,他才來用功,等到生大病,他才覺悟,等到車禍,撞得頭破血流、殘廢不堪,他才想到:唉!我們應該來用功,多可憐啊!不趁身體力壯的時候用功,來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我們一定要等到不幸,[悉以大樂],令衆生能夠大樂,這個大樂是絕對的樂,絕對的樂,這個世間的樂是相對的樂,爲什麽?樂完了就苦,佛法不可能,佛法樂了還是樂,樂完了還是在樂,從完美當中取出完美,剩下的依然完美,從絕對的快樂得到快樂也沒有所謂的痛苦,學佛是人生一大樂事,否則的話我今天,我這種病苦我會抱怨的,我會想不開的,但是,今天我大樂,爲什麽大樂?我太知足了,能夠學佛,我大一就能夠聽到佛法,就能夠聽到善知識的開示,我大二就下定決心要出家,我還能夠念到研究院,能夠念到佛學院,念了二十一年的書,我太知足了,我的智商還滿高的,我的身材雖然不怎麽樣,但是,我很知足,所以,今生今世我變成沒有一件事情會讓我很苦惱,會讓我對一些事情很痛苦、看不開,我這個人就秉持一個原則,我絕對不去幹涉任何一個人,你做對、錯,你負因果,我絕對不幹涉你,你隻要不來我講堂鬧就好了,在講堂鬧,我叫警察來,其他,你放心,我這個人一生一世就看我個人的缺點,我從來不去幹涉任何一個人,你用這種角度去生活,你煩惱什麽,你講,你講,你有沒有發現我們的痛苦都是因爲每天在幹涉别人,所以,我們沒有大樂,沒什麽?沒有智慧,不懂得怎樣來安排自己的生命,也不曉得怎麽樣來過日子,每天就東家長,李家短,每天就是是是非非的,每天就是克制不了自己情緒的變化,所以,第五覺悟上面要寫來兩個字:多聞,一定要聞佛法,多聽佛法,畫一杠,多聞做什麽?語,要語,正語就是告訴你,講話的正确性,而且語的底下括弧:教,老師、教師的教,教:教化衆生,當你多聞,你就有這個語言的能力,你就能夠教化衆生,所以,這個是八正道裏面的正語,八法門裏面的教,教導衆生的教,所以,有的人講,說:哎呀!出家人很消極,一出家以後就躲起來,一個居士來說:師父!這些法師,您剃度的這些法師,那麽多程度那麽高,那麽我們想請他講經說法,我說:你害死他老人家!他們不是清華大學畢業的嗎?很高啊!我說:對啊!沒有錯!我說:要教導國中、高中的,都必需先師範大學畢業,何況一個法師,現在剛剛剃度出家,雖懂一點,就能夠講經說法,那還得了,你不是害死他嗎?所以,我現在還不準備創建更大的道場,是因爲不能離開,現在離開,你叫他怎麽辦?戒律也不通達,也沒有大徹悟,本性的東西也搞不清楚狀況,到現在我還沒有發現哪一個開悟的,是啊,你現在放他走,那還得了,你不是害死他了嗎?你不是逼雞下水嗎?你叫他去弘法利生,那還得了,所以,這教還是要經過一陣子,因此,外面的人笑我們出家人消極、跑到深山裏面修行,或者是說躲起來,不出來弘法利生,其實不是的,其實是要先能夠自利,才能夠利他,你不先自利,怎麽利他?你不先師大畢業,或者是先讀到大學,受大學的教育,你怎麽教這些高中、教這些學生呢?一樣的,世間法都是如此,何況出世間這個大法,究竟法,自己不覺悟,自己不通達藏經,你如何去教化衆生?


[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這是每一個人都感受的,窮在城市裏就沒有人問,富在山上有遠親,一樣的,貧苦就會多怨,一定的道理。以前,學校裏面,學校裏面有辯論:面包重要還是愛情重要,我說:這個還辯什麽呢?當然面包重要嘛!愛情可有可無,我以前就是這種觀念,是不是?我覺得辯這個也是很無聊,可是,好玩嘛!建國中學以前也舉辦過辯論會,我也當過主辯人,是不是?你說一個人肚子沒有吃東西,他能談戀愛,你大腦有問題,你要跑過去抱,都抱不動,你有辦法談戀愛,談什麽?錢還是最重要的,唉!Money is very important,我認爲錢還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一環,從我開悟的那一天,我都一直覺得錢很重要,你們的感覺怎樣,我不知道,我是覺得錢很重要,你沒有錢,菩薩他不貪,對不對?你沒有錢,一樣沒有辦法辦事情,你說我慧律法師很慈悲,你說,沒有錢講堂怎麽建呢?難道我很慈悲,難道要跑到民權路去講經,這個都不通的,所以,貧根苦是人生一大不幸,沒有愛情還沒有什麽關系,肚子弄不飽,那就很慘的,很慘的,所以,貧苦多怨,像我以前要買一本書,都要算一算看剩多少錢,是不是?牙齒痛,痛得不得了,唉!看看口袋裏面剩下多少,剩下一百,一百塊,若打針,那中午吃什麽?不打針又拔牙,哇!痛得不得了,唉!那個窮真是苦,沒有女朋友,日子還好過,這個窮,真的一點辦法都沒有,什麽都不行,沒有錢是很難的,不曉得你們的感覺,是不是跟我一樣,所以,我認爲金錢還是很重要,不過,要善用,惡用就不好了,現實的狀況,我認爲大家都是必需面臨的,因此,你說是面包重要還是愛情重要,那根本不用讨論,當然面包重要,橫結惡緣,貧苦的話就會搶,就偷、就騙,欺騙,是不是?[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菩薩他要做的就是布施,所以,第六覺知上面就是要寫兩個字:布施,布施畫一杠,寫:業,造業的業,業的底下寫一個字,就是因,因爲的因,第六覺知就要叫你布施了,是不是?叫你布施,我們要同情這些可憐的人,饑寒交迫的人,多少也給他布施,可是,布施也必需看智慧,爲什麽?因爲你布施,他是真的,還是假的,你也分不清楚,那就造業了,因此,這個布施,現在的臺灣花樣百出,前幾天,電視報導金光黨,四個人都是用同樣一個手法在騙人,一個假裝是精神病的女人,搭讪,然後另外一個人來,唉!這個人有錢,精神病怎麽樣子,後來,錢就調包,每次都是用這種方式,如果我的話,我的話,我如果出去碰到金光黨的,慧律法師!那個精神病身上有很多錢,我說:你這招對我沒有用,爲什麽?我不能拿,我這個人不貪,縱然他給我,我也不要,爲什麽?他不是恭敬的布施,不義之财,我一毛錢也不要,所以,金光黨騙不了我,因爲我沒有貪就沒有失,貪心,你的外表就是貧窮相,《佛心慧語》買回去看一看,貪心,你的外表就是貧窮相,很可憐!


再來十六頁,[第七覺悟五欲過患],五欲就是财、色、名、食、睡,财、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通往地獄的康莊大道,貪财、貪色、貪名、貪食、貪睡,五欲過患,世間人不可能離開這五種,五欲過患,[雖爲俗人不染世樂],雖然我們是世間人,意思是說雖然我們還沒有出家,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缽法器],把筆拿起來,三衣瓦缽是聖賢标志,俗人不得用,俗家人不可以用缽吃飯的,三衣跟瓦缽這個是成聖,就是成佛必經的過程,聖賢的标志,有人來問我,說:師父!我們那個道場,我們那個師父,他用缽給我們吃,請問法師!這樣如不如法?我說:我不敢講。爲什麽不敢講?我看他也許有他的看法吧!如果按照比丘戒來講的話,三衣一缽那是聖賢标志,誰都不能用的,除了出家人以外,俗家人跟人家用缽,那僧、俗有什麽分别,是不是?所以,當然你依法,當然不如法,可是,要是你師父這樣做,我想他有他的原因吧!那我也不敢講什麽,我不敢批評,批評的話,萬一人家又批評回來,不是麻煩嗎?你要講不如法,那我當然是告訴你,在家人用缽吃飯,當然是不如法,你要講如法、不如法,我就回答,我就當然告訴你,可是,對不對?那就看你師父怎麽做了爲什麽常念三衣瓦缽?就是見賢思齊,看到人家能夠這樣子出家修行,我們很羨慕:見賢思齊,看到師父們的衣跟缽,我們想想:嗯!有一天我們也要像他們這樣子,梵行高遠,斷掉五欲六塵,[志願出家守道清白],志願出家就是将來,不是現在,将來有因緣就志願出家,守道清白,守道清白就是持戒清淨,[梵行高遠慈悲一切],第七覺悟的上面寫兩個字:梵行,梵行的底下寫一杠,念,念念不忘,持戒清淨,行:念念不忘,梵行高遠,有的人念(),所以,梵行底下一杠,寫一個:念,念念不忘的念,念的底下寫個:行。


最後[第八覺知生死熾然],我們生死像火在燒一樣,[苦惱無量],這個苦惱無量,你随便體會一種,你都會發現這個世間真的是苦惱無量,我今生今世體會最大的就是病苦,真是苦惱無量,我今天是出家了,要不然,那時候的病苦,還真想自殺,哇!那個受不了!那種苦,那種嘔吐,那種掙紮、感冒,煩死人的那種痛苦,肚子絞痛,要不是出家,不曉得說,唯識學裏面說不能自殺,以前沒有學佛,就是一直想自殺,太痛苦了,這個病苦受不了!大學就開始學佛了,唉!不能自殺,真是苦惱無量,這個世間,還有就是怨親,什麽叫做怨親?碰到親人幹擾你,你要出家,他把你障礙。碰到恨你的人,怎麽講道理,他就是不聽你的勸告,相處也處不來,意見也不合,很痛苦!所以,我告訴我的徒弟,出家的徒弟,我說我們這樣住起來,你不滿我,我也不滿你,鬥争、内亂,我看幹脆不要住在一起,我拜托你,你不走,我跟你頂禮好了,一個僧團裏面,住起來意見不合,吵吵鬧鬧,你說,這像什麽?爲什麽我們要這樣懲罰呢?大家都不同的父親,也不同的母親,你是出家,大家都是出家,你既不要來學道,你在這裏鬧衆,幹脆我拜托你,我跟你頂禮、磕頭好了,還好,現在徒弟都很合作,所以,徒弟們都很慶幸自己能夠來這裏出家,這是一個美好的家庭,我的家庭真可愛,我是(日語):父母,父親,我這種父親很好做,都不用氣死汝命,孩子很乖,大家都很精進,像這種道場還真是……,所以,我一直覺得,雖然病苦這樣,還是很有福報,徒弟都很聽師父的話,其實不是聽師父的話,他們是自動自發的,他們能夠管理自己,真是太安慰了,你們還沒有剃度的人趕快,苦惱無量,世間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發大乘心,大菩薩的心幫忙一切衆生,[願代衆生受無量苦,令諸衆生畢竟大樂]。這句話就是我在忏雲法師那個道場蓮因寺,所發的大願,我還不是發這個願,我後面還加一個:所有的病苦都由我來承受,哇!不得了!亂七八糟!亂七八糟!後來,我出家以後,我在忏公那裏發願:願代衆生受無量苦,令諸衆生畢竟大樂,可是代受什麽苦?啊!受病苦好了,小孩子亂發願,哇!受病苦,哇!亂七八糟!亂七八糟!後來,因爲病得太痛苦了,我就跟佛菩薩講:我舍以前的願,我沒有辦法,我不是地藏王菩薩,我真的沒有辦法,讓他們痛苦就好,我來講經,您不要讓我這麽痛苦,我現在愈修愈退步,将病苦都分給大家負擔,哇!沒辦法、沒辦法!若徒弟可以、,最好是發:代替慧律法師受無量苦。讓我不用這麽痛苦,現在很自私,現在不是菩薩了,現在是土虱(魚名),現在很不慈悲,都希望别人能代替我的痛苦,唉!這沒有辦法!這個病苦實在受不了,肚子痛,那個肚子痛,噢!比生産還痛苦!我雖然沒有生産過,我想:女人生産可能也沒有這麽苦,肚子,肚臍底下四寸的地方,絞痛,這個絞痛,一個絲旁再一個交,那種痛,痛起來的時候,躺着也不是,站着也不是,坐着也不是,然後一直嘔吐,噢!很痛苦,然後又跑到廁所拉屎,又拉不出來,蹲在那個地方,大腸又發炎,蹲在那個地方,拉得腸……,胃腸像快突出來一樣,拉得屁股痛得不得了,哇!起來的時候,屁股一夾起來又幹燥,走起路來又拐、拐……,那種摩擦真是苦不堪言,然後,站也不是,坐也不是,然後,去躺着,躺着的時候,我的同學跟我講:喂!喂!林學長!我看你用棉被比較軟貼近肚子,用棉被貼近肚子,貼近,哇!還是不行,再軟還是沒辦法,那種痛,痛得真是受不了,有一次,我去我大姐家,淩晨五點多,那個痛到什麽程度?吐,然後拉,然後絞痛,痛到連站都站不起來,然後,廁所隻有幾尺遠,連廁所都走不到,連到廁所都沒有辦法,世間之痛苦,真是不可言喻,頭一痛起來,現在還好,以前是胃寒,胃寒的病苦很容易感冒,一痛起來,頭會……像要炸開來一樣的,那種頭痛,像爆炸一樣的頭痛,暈、暈、暈……,吃葷的會昏,吃葷的也會暈,暈、暈、暈……,受不了!然後這兩條筋脈,我不會講,這兩條筋脈,痛得實在是分不清楚東南西北,世間那種苦,我就隻有病苦,所以,我現在不敢發這個願,我都叫别人苦就好,你生病就好,我沒有辦法,我沒有辦法代你病苦,真的沒有辦法,不敢發這個願,太痛苦了!所以這個第八覺知,就是教我們行菩薩道,行菩薩道,我們還是要慈悲,發願:代衆生受無量苦,畢竟大樂。這個第八上面寫兩個字,寫:心願,心願,願力的願,心願。底下一個字就寫:命,正命,這個正命就是正确的行業,我們真正的行業,要做什麽?就是要好好的去度衆生,代衆生苦,就不能侵損、傷害任何一個衆生。所以,現在的騙子,像我們過年,對不對?我已經跟那些法師講了,叫他們房間要鎖起來,錢要放好,不信,對不對?結果,徒弟(在家居士)很少掉錢,竟然偷拿法師的錢,掉了兩萬塊,兩萬多塊,去拜個三千佛,一休息下來就沒有了,他們爲什麽要對出家人出手,第一個,他認爲偷拿出家人的錢,縱然被你抓到了,對不對?你隻能原諒他,他不知道因果,所以,這個經典裏面講,佛說:造五逆十惡罪,我還有辦法救,吾猶能救矣!唯盜僧祗物不能救,隻有你造殺人放火,佛還是有辦法救你,你偷拿出家人的東西,那你麻煩大了,尤其是拿常住物,這個罪比殺八萬四千父母的罪更重,爲什麽?因爲他要向十方結罪,什麽叫向十方結罪?就是這個東西,這是常住,這是道場,哪一個法師、出家人來都有分,包括虛空的羅漢、諸佛菩薩,要不然,我們爲什麽要念午供,吃飯的時候,爲什麽念:南無常住十方佛、南無常住十方法、南無常住十方僧,你曉得那是什麽意思?就是吃飯的時候,十方的衆生統統要到,所以,你拿常住的東西,就是要向十方僧結罪,哇!這慘了!沒有辦法救的,出家人的一毛錢,常住的東西,指常住的東西,個人的東西是不算,個人東西可以處理,我要救度衆生是個人的,常住的一毛錢你動動看,保證喝咖啡(苦不堪言),同時還要自己帶奶精下去,沒有道理可談的,一定的,一定下去的。所以,盜僧祗物,唉!比這個五逆十惡罪還重,希望你們好自爲之,好自爲之,雖然那個人,這次偷了兩萬,兩萬多,他來世要還,就要還兩百萬,這個出家人的錢,釋迦牟尼佛有開示的,慢還,還要生利息的,佛陀也念過高會,高等會計學,真的喔!你向常住,比如說,你以前到哪間寺廟偷摘芭樂,芭樂,阿蓮(地名,位于高雄縣)這麽說,聽美金這麽說:芭樂,我們說番石榴,你要是說你侵損了一百塊,你現在至少要還一千塊,要十倍以上,十倍以上,你的罪才會滅,如果你有偷過常住、出家人的東西,希望你們趕快去彌補,如果,有的人已經忘記哪一間寺廟,哪也可以拿來講堂,可以這樣子,真的可以這樣子,因爲是常住,知道吧!那裏是出家人,這裏也是出家人,爲什麽?因爲你已經忘記他是誰,你也忘記他是什麽寺廟了,我們小時侯都曾經去偷摘芭樂、荔枝,如果是寺廟裏面的東西,那還是要趕快賠,希望你們能夠如此,那不賠也可以,你就等着瞧吧!講你們是爲了我(反語,意指你們)好,警惕大家,戒律不能不知道,所以,戒律講甯可殺雞、殺狗、殺牛、殺羊來過活,也不能偷拿出家衆的東西,也不能,殺雞、殺狗、殺羊這個罪已經很重,對不對?不是殺人,就是不能拿出家人的東西。


[如此八事乃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複還生死度脫衆生,以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衆生覺生死苦,舍離五欲修心聖道,若佛弟子誦此八事,于念念中滅無量罪],那個重畫個叉,改成量,無量罪,[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這《八大人覺經》雖然字簡單,可是,包含的義理很廣,非常廣。


好!第十七頁,[佛說],佛是人,[八]跟覺是法,八種覺悟,誰去覺悟呢?[大人],這個人是能覺悟,法是所覺悟,所以,八跟覺,畫一個連線,寫一個法字,佛畫一杠就寫個:人,所以,這是人、法立題,可是,以前是沒有這樣子,等一下我們會談到,佛說八就是八種修持法、八種覺悟,是大人: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名叫做大人,諸佛菩薩叫做大人,我們是凡夫,我們是小人,[覺]:所覺,[經,講述筆記],[本經大緻],諸位!看這個[大旨],《八大人覺經》大概的宗旨,是要讓我們[自度]而[度他],[出世],世就是生滅法,出世就是超越生滅法叫做出世,[了義],了義是對不了義講的,了義就是究竟的意思,所以,這個叫做出世了義,[言簡意赅],赅:所謂的包,包容一切的義理,義理已經赅,這個念(gai),一個石頭,旁邊加一個犬,狗若被石頭打到,就念:(gai),這以前沒聽過,我聽我大姐的兒子講的,他念師範大學,據說這個字是自己編的,自己編的,狗若被石頭打到叫做(gai),但是,這個字念(gai)。


[早期譯法]:早期的翻譯,早期的翻譯,[不分題七例],一個頓點,[文三分],什麽叫做不分題七例呢?翻72頁,翻開72頁,72頁就是我們佛經的題,有時候隻有人,比如說《維摩诘經》,那就是隻有一個人,法,就是一個法,喻,比如《獅子經》,像獅子開口一樣的,法就隻有一個法,《妙法蓮華經》,妙法就是一個法,蓮華就是一個比喻,所以,人,[單三式]的意思,就是[單人],或者是[單法],或者是[單喻],[複三式]呢?複就是兩個以上叫做複,[人、法]立題,或者是[法、喻]立題,或者是[人、喻]立題,立這個題目,比如說佛也是人,阿彌陀也是人,啊!這是一個人,《妙法蓮華經》,妙法就是法,蓮華就是比喻,法跟比喻,所以,總共還有一個叫做[具足一式],就是人、法、喻,《大方廣佛華嚴經》,所以,單三有三個,複三有三個,人法、法喻、人喻也有三個,具足一式,三加三加一就是七,這個就是七種立題,好,翻回來,翻回來,所以,不分題七例:七種立題,文三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早期的譯法就是缺少這個,[章節],不過,這個章節[亦有三部],分成三個部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沙發
 樓主| 發表於 2012-7-31 19:36:19 | 只看該作者
回复 乘璦 的帖子


第十七頁,本經大緻,我們講到大旨,這個大旨就是一經的宗旨,底下筆記要做快一點,略開爲始,本經的綱領,重要的意思,可以分爲十個角度來講,



一、 爲了世法虛幻故,了就是了解的了,爲了世法,徹底的解決世間法,了解這個世間法,虛幻故,爲了世法虛幻故,所以,應誦《八大人覺經》。
二、 爲顯無爲真常故,爲顯無爲真常,這個無爲就是涅槃法,不生不滅法,爲真常故, 就是我們有一個不生不滅無爲真常,真就是真假的真,常就是常常的常,真常故,爲顯無爲真常故,所以,應誦念《八大人覺經》。
三、 《八大人覺經》的宗旨,是爲什麽?什麽是《八大人覺經》的宗旨,第三個宗旨,爲破惡,破惡惱修慧故,爲破惡惱,爲了破除這個壞、惡,惱:惱害的惱,煩惱的惱 ,修慧故:修這個智慧,這個第三個宗旨,《八大人覺經》的宗旨。
四、 爲離欲患淨行故,爲離開欲望的禍患,患就是一個串,兩個口,中間再一橫,底下再一個心,爲離欲患淨行故,修清淨行,爲離欲患淨行故。
五、 爲示耐苦守道故,爲了開示,我們要耐這個苦,世間本來就是這樣子,爲示:開示的示,耐苦:忍耐這個痛苦,守道故,這是《八大人覺經》第五大宗旨,爲示耐苦守道故。
六、 爲勸解興慈故,勸告的勸,解釋的解,複興中華文化的興,慈悲的慈,故,爲勸解興慈故,勸解的意思就是說這世間已經很苦了,不要再結惡緣,我們應該興起慈悲心,來救度衆生,爲勸解興慈故。
七、 爲明大乘心願故,說明大乘心願,修菩薩道的人的心願是什麽?《八大人覺經》就是告訴我們,願代衆生受無量苦,令諸衆生畢竟大樂。第八知的……,我剛覺剛講了心願,心願底下畫一杠,就寫個:命,命的底下寫個:果,寫個果字,剛剛16頁要補上去,所以,我們講到第七,爲明大乘心願故,這個宗旨剛剛沒有講到,第八覺知,心願底下一個:命,生命的命,命的底下一個括號:果,果報,果報的果。
八、 爲圓諸佛果覺故,《八大人覺經》的宗旨,第八個就是要圓滿諸佛果覺,覺悟的覺,諸佛果的覺悟,是我們衆生最究竟的一條道路,所以,我們爲了圓滿諸佛果的覺悟,每一個人必須要誦念《八大人覺經》。
九、 爲度衆生離苦故,爲了度化衆生,離開這個娑婆世界的痛苦,爲度衆生離苦故,這是《八大人覺經》第就個宗旨。


十、 爲施教化與樂故,與就是所謂參與的與,爲施教化與樂故,不是娛樂喔!與樂就像選舉的舉,中間不一樣,那個與(與)字,爲施教化,爲了實行教化與樂,給衆生快樂:與樂,不是給予的予,不是矛盾的予,不是那個,就是選舉的舉,底下沒有一個…,那個給與的與。


17頁,解[釋]這個[題]目,佛:大家都知道自己覺悟、覺他、覺行圓滿就是佛,[大人]又作[大雄],所以,我們寺廟安放、供奉釋迦牟尼佛的地方,我們都稱爲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就是[知人所不知、能人所不能],知道人家所不知道的事情,衆生所知道的,佛都知道,佛知道的,衆生沒有辦法知道,能人所不能,這個能人跟忍辱那個忍,是同樣意思的,佛菩薩能夠忍受,有那個能力,一切的逆境我們沒有辦法,所以,忍人所不能忍,佛有辦法,我們衆生實在沒有辦法,衆生隻要兩句話,他就會受不了,他希望别人尊重他的自尊心,可是,他從來不願意去尊重别人的自尊心,他講的意見就是絕對對,别人隻有接受他的看法,他從來不接受别人的看法,這個不是大雄,所以,釋迦牟尼佛的僧團要做僧羯磨,取決于多數人看法跟意見,能人所不能,再來就是[辦大事],我們辦大事大部分都是指大企業家,而佛辦大事不是這樣子,大企業那是小事,[了脫生死]這是大事,[廣度衆生]這是大事情,所以,我一直再三地勸告諸位!世間什麽你都可以慢慢來,生死這個大事,你不能慢慢來的,有因緣碰到佛法,你就死執不放,不可以放下來,不可以的,而且也不能抛開,抛開,你說修行人苦,我告訴你!不修行的人更苦,茫然不知所措,生死疲勞苦,今天我們學佛,我們念佛,我們雖然苦一點,可是我們有目标,我們有目的我們要解脫生死,世間人苦有什麽目的?大吃、大喝、大玩,迷迷糊糊,是吧!你說他有什麽可追尋的?有什麽值得我們這樣去執著的?所以,佛陀說:我們生生世世都在做重複的工作,重複的錯誤,重複的愚癡,爲什麽?男人有男人的執著,女人有女人的執著,我們每天都是做重複的工作、重複的錯誤,什麽叫做重複?早上起來,吃飯、大便、上班、下班、煮飯、煮菜,過着婚姻的生活,晚上睡覺,看着、看着電視,睡覺,看看報紙了解一下,每天都這樣,每天,他沒有覺悟到,我生是怎麽來的,我死又往哪裏去,我這樣迷迷糊糊的生,難道要迷迷糊糊餓死嗎?迷迷糊糊的來,什麽都不曉得難道說你就讓這個生命,這麽可貴的生命就這樣子結束嗎?你不想想看,你要透視嗎?就像我讀大學的時候,我隔壁的同學,我勸告他:你要好好的學佛,唉呀!來世沒人看到,我現在活得最快樂就好了來世沒有人看到,誰看到?沒辦法!他姓遊,我們也不好意思講他什麽,他有他的看法,所以,因此,一個人沒有碰到佛法是大不幸,一個人碰到佛法,不知道用功是大大的不幸,大大的不幸,迷迷糊糊,也不趕快求求看,能不能開悟,開悟可能比較困難,我看,多念佛,最起碼的東西要多念佛,這個才是辦大事情,所以,聖者說:地球的事情,一切的事情都是那麽地膚淺、幼稚,地球的一切事情,我們地球的一切事情,都是那麽地膚淺、幼稚,爲什麽?一切法無常本不可得,所以我們人是很值得同情的,不學佛的人不是可惡,是可憐。


不學佛的人不是可惡,是可憐,再來,[覺],覺有[破迷啓悟、不被假蔽],不被假相所遮蔽,所遮蔽,[自覺、覺他],《華嚴經》雲,《華嚴經》說,這四個字你們寫起來,《華嚴經》說:奇哉!大導師,自覺能覺他,這句是贊佛,贊歎佛,奇哉!大導師,奇哉!太了不起!太偉大了!大導師就是佛,自覺能覺他,自己覺悟又能夠讓衆生覺悟,孟子曰:大人者,就是解釋這個大人,什麽是大人呢?正己而物正者也,正己就是能夠修正自己,而,而且的而,物正,物質的物,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物,東西那個物,物就是衆生的意思就是以…,什麽叫大人?能夠修養自己,改變自己,正确地啓發自己的智慧而更能夠讓一切衆生走上正途,正己而物正,一切衆生都能修正,這個就是大人我們一般人就是享有名利、事業,這不成爲大人,這隻是一個世間的偉人,不是聖人,那麽我們衆生都被假相所蒙蔽,假相就是苦的,世間是苦的,世間是空的,世間是無常的、是無我的,他把這個苦的當成快樂的,認爲有快樂可追尋,追尋到最後,就難免落入失望,同學們!這個世間,你隻要追尋,到最後一定是苦的,有求必苦,不可能快樂,爲什麽?無常嘛!第二個就是空,我們被假相所蒙蔽,而不知道它是緣起性空,所以,我們無法停止這個造業,我們無法停止造業,我們拼命地造業,拼命地追尋,我們被這個無常,把它當作是常;永恒的,永恒的。所以,在沒有學佛的時候,我實在沒有辦法用自己的智慧去看破那種感情,看破那種欲望的東西,實在沒有辦法,也不曉得怎麽調适自己,唉!如果十多年前,我們有這個無常,就不會神魂颠倒,痛苦不堪、自我折騰,就不可能會這樣子,這個佛法真是太棒了,佛法真是太棒了,我一聽到佛法,我恍然大悟,這個才是我人生要追求的,是不是?這個才是我一生一世所向往的真理,你做大企業,讨十幾個老婆,你又代表什麽?開一間百貨公司,大企業你又代表什麽?你能逗留在這個世間多久,這個無常真是一帖清涼劑,但觀無常,處處解脫,今天,公司行號,人家侮辱我們,你就想:明天就不存在了,今天,你失去了另外一半,你就無常,你就不會生活不下去了,你就不會弄得非自殺不行,你就不會困擾、痛苦、折騰,你就不會情緒低落,你也不會所謂的愛你也深,恨你也深,一個人獨自徘徊,獨自徘徊,沒有這一套的…,這個無常,當你悟到無常,就沒有得失的觀念,得到的東西,你也不會太高興,因爲,這個都是暫時的,失去的東西,你也不會很痛苦,因爲這個都是暫時的,這個無常真是一帖清涼劑,好,很好用,很好用,以前,我開車被撞到,三字大明咒就出來了,大明咒,因爲,他們都聽得很清楚,現在撞到了,就說:唉!反正這修理一下就好,時間總會過去的,哇!那種…,所以,不懂無常法就像水溝不通,會發臭,會耿耿于懷,你知道嗎?被塞住,塞住,也不懂得無常法,得失的觀念太強烈,内心會痛苦,塞住,你不曉得怎麽樣放下,你用無常法一觀,今天痛苦,明年,明年就沒有這些事情,所以說我們恨一個人,其實使自己痛苦,傷害一個衆生,使自己神魂颠倒,聰明的人才不會去傷害衆生,日子好過,因爲無常嘛!那麽我們受到侮辱,無常嘛!受到贊歎,無常嘛!今天有錢,無常嘛!今天沒有錢,也不會一直停留在無錢嘛!哪一天,你又可能變有錢,這個無常,非常的好用,你走到哪裏就用這兩個字,沒有一個地方不會解脫的,你才不會爲了一個男朋友,哇!苦啊!苦啊!不曉得怎麽辦,他要離開了,我把我的生命,大半寄托給你,你那個負心的人,就不會男女在那裏膠着狀态,痛苦不堪,很難,沒有聽到佛法,哪一個人有這種智慧,我今天沒有聽到佛法,我完蛋了!我是一個很有感情的人,會死的,我一定會死的,我一定穩死的,沒有救!今天聽到佛法了,沒有關系!獨行不相送,千山我獨行,廣東的,不相送,所以,佛法就是獨行道,你自己自來,你自己去死,誰都不能取而代之,所以,我們因爲愛他,而我們不了解無常,所以,弄得自己焦頭爛額、困惑不已,這個無常好用,我們恩恩怨怨就是無常,讓時間來流走你的痛苦,讓時間來彌平你的創傷,創傷,所以,我們悟到無常,就不被假蔽,就不會被它遮蔽起來,遮蔽起來,要自覺覺他。
再來18頁,[經:梵意頗繁],梵意頗繁,什麽叫做梵意頗繁呢?這個經從這個梵就是印度的意思,包括很多,[華意常由],華意就是…,因爲我們中國,常常因爲根據四書五經,經就所謂聖人講的,其實印度話叫做修多羅,修多羅,所以說,中國話,因爲都是把四書五經,認爲是聖人講的話,因此把佛講的話也當作經,就是我們現在講的,佛經、佛經。
“經”包括四種意思,四種意思,哪四種意思呢?46頁,經:修多羅,梵語修多羅,[譯義甚繁,簡舉“貫攝常法”],好!翻過來,18頁,把筆拿起來,
貫寫“:”,我要開始解釋,貫底下寫一個:名句文義,就是貫穿所謂的名相、句子,而構成文章産生義理,叫做名句文義,這個就是貫的意思,貫的意思,貫通整個經典,名句,句子、文章或者是義理,名句文義。
攝就是,攝就是攝受的攝,攝受的攝,寫四個字,凡,攝凡夫,第二個字,外,外道,外道有因緣聽到佛法,他也會轉迷成悟,也會改變過來,隻有那些無知的外道,執迷不悟的外道,而不肯放下自己的看法,有的人說:師父!人家有個收音機的某某人,他講經說法都很贊歎您,可是,您爲什麽一直排斥他。我說:我不排斥他,我在告訴你,不是贊歎我慧律法師,就可以把佛經講錯,我甯願你诽謗我,你要把佛經講對,也不願意你贊歎我,而你把佛法講錯了,你诽謗我,是一個人,你贊歎我,然後把經典亂講,你誤導千千萬萬的衆生,你要弄清楚,不是我沒有風度,不是這樣子,不是說你今天贊歎我,就可以造惡業,你可以把這個正法講成邪法,不能夠這樣子,你贊歎我,我就縱容你講外道邪法,其實,他講的也不可能是正的,因爲,一個人…,一般人一聽,就知道那個是邪的,不是正派的,雖然,有的人在講:噢!他在電視也講,在哪裏也講,我說:沒有關系!他不講,人家還不曉得他的缺點,這沒有什麽關系的,除了那些鄉下的,年紀五、六十歲的人會聽他的話,稍微有一點佛學素養的人就知道,他根本就是有問題,一聽就知道,他很多地方講錯了,都是自己編的,自己亂講的,你甯可诽謗我,沒有關系!但是你法一定要講正,诽謗我的罪過小,法講錯了,罪過很重的,那種重,你負擔不起,邪知邪見誤導無量無邊的衆生,你斷衆生無量無邊的慧命。第三個字權,攝受這個權,第四個就是實,權就是權菩薩,方便權巧的菩薩,實就是佛的實智,證悟到空,權是講有,實是講空,所以,攝凡、外、權、實。
常呢?把筆拿起來,寫四個字:三世不易,過去,現在,未來永遠不改變的就是常,經典就是永恒不變。
法,把筆拿起來,寫四個字:十方同遵,十方諸佛共同遵守的,離開了十方諸佛所制定的,講的這個法,你永遠不可能成佛,所以我說:正法、正法,什麽叫做正法,就是正知正見的法,你要是講他,說他講錯了!他就會說:唉呀!你講你的就好,何必诽謗别人,然後,他就會說:有一個年輕人,有一個年輕人在講經,他隻講自己對而已,别人講的都不對,我有這樣講嗎?悲哀!很悲哀!人錯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的錯誤,愚癡,什麽叫做愚癡?你曉得什麽叫做無知的定義嗎?無知的定義就是自己不知道自己有多無知,叫做無知,什麽叫做愚癡?愚癡到自己不知道自己是愚癡叫做愚癡,錯誤并不可怕,對不對?人家好意勸告,你要趕快改過,講經說法有無量功德,但是,你至少要看佛教講的經典,你至少要看正法的經典,在那邊胡扯亂講,所以說:經的意思就是貫通名句文義,攝持了凡夫、攝外道、攝權、攝實,常就是永恒的道理,三世不易的道理,經典就是十方同遵的法,十方同遵的法。
再來,[譯者簡介],譯者簡介,我們今天,譯者簡介就把它講完,然後[安世高]這一張,下個禮拜一定要帶來,這一張很重要,這張很深奧,其實這張不容易看得懂,這張是古文,很深奧,安世高,我們簡單看一下,譯者簡介:安世高,[後漢桓帝時來洛陽],把筆拿起來,桓帝是西元166年,約1746年前,大約1746年,一千八百多年,所以說,來到了洛陽,[沙門]就是出家人的通稱,修行人統統叫做沙門,中國話叫做[勤],勤修戒、定、慧,[息]就是熄滅貪、嗔、癡,勤修戒、定、慧,息滅内心裏面的貪、嗔、癡,是[安息國王太子,讓國],讓國就是把這個王、國家,讓給他的叔叔,後來出家來中國,太子讓國[于其叔],就是把這個國家的政治、政權,全部都交給他的叔叔,[出家來華]:來中國,[安息後名波斯],就是[今之伊朗],[譯、四方各有專名],東、南、西、北叫做四方,各有專名就是由一國的語言,翻譯成另外一國的語言,北方成爲譯,所以,[北方翻者]統統叫做譯,我們現在的翻譯、翻譯,就是這個意思,由一國的語言,翻成另外一國的語言,這個就是譯,譯,諸位把那張安世高法師傳略拿出來,因爲這張相當難,不容易看得懂,就是《佛說八大人覺經》譯者的簡介,那就是安世高,[安世高法師傳略,安清字世高,安息國王子也],安息國就是現在的伊朗,[幼以孝行見稱],從小的時候,他就很知道孝道,[加又志業聰敏],加上他本身很有志氣,而且很聰明、很敏捷,[克意好學],這個克就是盡,他學習一件事情都是很盡心盡力在學習,[外國典籍及七曜五行醫方異術,乃至鳥獸之聲無不棕達],外國的典籍以及七曜,七曜:所謂的星、月、日,星辰這些…,七曜,就是有光明叫做曜,日、月、星有光明,如同現在我們叫做觀星望鬥,瞻星望鬥,觀星望鬥這一類,通天文的意思,七曜就是天文五行是金、木、水、火、土,醫方是醫術,異術就是特殊的一種技能,别人沒有辦法的,就是靠着一種超越,我們一般人能力的一種(技能)叫做異術,乃至鳥獸之聲無不棕達,連飛禽走獸的聲音他都能夠了解,[嘗行見群燕忽謂伴曰],有一次,曾…,嘗就是曾經,行見就是有一次他在走路的時候前面飛來一群燕子,燕子,群燕就是很多他突然就告訴他旁邊的人,忽謂伴曰,[燕雲,應有送食者],說燕子…,一群燕子飛過來告訴我,等一下有送吃的東西來,[頃之],經過一會兒,[果有緻],果然有人送來東西,果有緻[焉],果然有人送吃的東西來,[衆鹹奇之],大家都覺得實在太不可思議了,燕子從前面飛過來,就知道有人送吃的東西來,這真不簡單![隽異之聲早被西域],這個隽就等于加一個人字部的俊(儁),才智超過常人叫做隽,所以,隽異之聲,就是他的才幹、智慧,超過一般人,早被西域就是很早就風靡了整個西域,西域當然就是指印度那方面,他是伊朗人,[讓國出家修道],讓國就是讓出國王的位子叫做讓國,出家修道,這個平常人不要說讓出一個王位讓人家做,平常的人讓出一個科長讓人家做就不可能,不可能!我們哪裏有那種雅量,說把國王的位子讓出來,這不可能!把生死列爲最重要的一個課程,這種心多了不起!沒有嫉妒,他知道行道才是人生無上的理想,安世高,這個也不是普通人,能夠把他的國王位子讓出來給他的叔叔做,這是何等人?我們能嗎?我們爲了幾塊錢都争得面紅耳赤,[博曉經藏尤精阿毗昙學],博曉經藏就是精通佛講的經藏,博曉就是廣泛的了解,所謂三藏法師,尤精阿毗昙學,阿毗昙就是論藏,論,可見安世高這個人絕對是辯才無礙,精通論是不得了的,[既而遊方遍曆諸國] 。既而遊方遍曆諸國,因爲他是辯才無礙,遍曆諸國,所以,那個時候[以漢桓初年到中夏],這個漢桓帝初年,把筆拿起來,在西元166年,我查過資料,桓帝初年就是西元166年,距于今天一千八百,差不多三十多年,[通習華言],通習就是說貫通,這個習就表示能力很強的意思,華言就是中國話,[宣譯],就是以前在翻譯的時候,他把它宣講出來,底下的人就把它記起來,速記,把它記起來,把梵語改變成中文,然後底下有人把它筆記起來,這就是宣譯的意思,口把它誦出來,叫做宣譯[諸經,多有神迹],神迹就是不可思議的事迹,[自稱先身已經出家],先身就是前世的意思,自己了解前世是一個出家衆,[有一同學多嗔],其中有一個好同學,多嗔就是脾氣非常之壞,[分衛值施主不稱],分爲就是剛好,剛好遇到一個布施的人,施主就是拿東西給他,他好像不恭敬,施主不怎麽好:不稱,安世高的朋友,一個同學不高興,不高興:嗔恨心很重,[每辄怼恨],這個怼就是怨恨的意思,怼(dui),怼恨就是怨恨的意思,[高],這個高就是安世高,高[屢加诃柬],就是勸告他:某某人!你的脾氣不要這麽大嘛,怎麽會這麽壞的脾氣呢?施主來,對我們不好,是他個人的因果,你爲什麽要生氣呢?[終不悛改],悛(quan),我們以前念的國文是這樣子,現在的不太一樣,現在的小孩子念的,跟我們以前差很多,我們以前念()吧,說念不對,要念()吧,現在有很多音,跟我們以前教的不太一樣,不過,因爲我們年紀大了,沒辦法,改不掉了,知道我在念什麽就好,很對不起!要不然,我就要從幼稚園開始念起,(quan)悛改,所謂悛改就是悔恨改過,不悛改就是不改過,脾氣壞,[如此二十餘年],竟然發脾氣,發了二十年,[乃同學辭訣],因此,這沒有辦法!脾氣太壞了,壞得受不了,沒有辦法!不跟他繼續同參道友,同學怎麽樣?都不聽安世高的勸告,辭訣就是分開來,分開來:辭訣,告假,[雲,我當往廣畢宿世之對,卿明經精勤不在吾後,而性多恚怒],意思就是說我應當前往廣畢,廣畢就是一個地名,一個地名,我應該往那方面去,這個廣畢大概就是廣州,畢宿世之對,應該這樣念,我應當往廣,這個廣就是地名,畢宿世就是了斷,了斷我宿世的怨恨,廣畢宿世之對,要這樣念才對,卿明精勤不在吾後,卿就是你,你明了經典,你又很精進,不在吾後就是是個很精進的人,底下要加兩個字,可惜性多恚怒,而性多恚怒就是可惜你的脾氣實在是壞死了,一面精進,一面發脾氣,我看也沒什麽用,[命過當受惡形],你死了以後你會受惡的果報,脾氣不改嘛!所以,你們不聽師父的勸告,也會這樣子的,小心!這裏面有好幾個脾氣很壞,[我若得道必當相度],我如果成道,我就一定相度來救你,[既而适廣州值寇亂],既而:接着,他就來到了,适就是來到、前往,來到了廣州,值就剛好,剛好碰到賊亂,寇亂就是搶奪、殺、燒、擄、掠,[路逢一少年],路邊,走、走…,看到一個少年人,少年人,[唾手拔刀],這個唾不是吐痰的意思,我要是不去查辭彙,還真搞不清這是什麽意思,我查了以後,結果就發現說這個唾手拔刀,就是很容易的、不假思索的,好像一見面就知道這是仇人,因爲這是宿世怨業,無緣無故就拔起刀來,所以,這個唾手要解釋作很容易,沒有任何原因刀就拔起來了,這是宿世的怨怼,有的人,這個男女,前世是她的丈夫,一看到他,回去就完了,她就吃也吃不下,睡也睡不着,晚上二、三點,還一直想像他,爲什麽?已經做了五百世的夫妻,就像《楞嚴經》裏面講的,阿難出去托缽,這個摩登伽女一看,哇!阿難這麽好看!結果,竟然已經做了五百世的夫妻,所以,菩薩也有菩薩的因緣,菩薩要善于了斷這個感情上的東西,善于了斷感情上的東西,所以,在家人修行,會有感情上的糾紛,出家人也一樣會有,也一樣會有,元曉大師,他也有感情上的糾紛,宿世的怨怼一碰到,你跑不掉,往哪裏跑?沒地方跑這是很麻煩的,宿世,所以,甯可偷人家的錢,但是,不可以偷人家的感情,知道嗎?偷人家的錢,還錢就好了,偷人家的感情就不好還,會很不好還,所以,唾手拔刀就可以看出因果的實在性,太容易了,刀子就拔起來,也沒有問清楚是什麽原因,統統沒有,所以,這是冤親債主碰到了,[曰:真得汝矣]。唉!真的是你,反正也沒有什麽原因,碰到你,噢!你真的來要讓我殺,[高笑曰],安世高就笑着,[我宿命負卿遠來相償],我宿世欠你的命債,現在,我是要來還的,我是要來還的,如果,安世高不知道宿命,那麽他看到他刀子拿起來他像胡一刀的功夫,又殺死他,完了,欠他兩次,我是看雪山飛狐,胡一刀,金庸,武俠小說的金庸,如果懂得宿怨的人,他就會,在路上拔刀起來,他就會把命交出來,他很歡喜的接受,知道宿世都有恩怨,因此,我們盡量結善緣,再怎麽樣,我們就是不可以傷害衆生,[卿之忿怒故是前世時意也],就是說你對我這樣的不滿,所以,是由前世留下來的,意就是意識心态,因此,我們就可以了解,我們今生今世碰到不好的惡緣,都跟前世有關系,被先生打、罵、離婚,一方面也是自己的問題,一方面也是宿世的冤業,[乃延頸受刃容無懼色],延頸受刃就是把頭拉得很長,來,這裏、這裏,至于我們,我們怎麽有辦法,如果剁下去,就變成第六感生死戀,他有看到你,你沒看到他,我看了第六感生死戀,這部片子實在好,這個實在不得了,導演還是很了不起,很有輪回的觀念,第六感生死戀,我很鼓勵你們去看,中間有一段不太好看,就是兩分鍾的時間,在那裏#x*?…你知道我現在在講什麽,那段不太好#x*?…,我實在是不想拿給我的徒弟看,怕他們會起心動念,不過,這個不看不行,這個好,知道說哪個人做壞事情,臨命終就會被拖走,那很快,第六感生死戀不看很可惜,很可惜!這是一部很了不起的片子,出家人如果看到中間那一段就念觀世音菩薩,亂七八糟時,延頸受刃容無懼色,一點都不會恐懼,[少年殺之],少年殺之,[觀者填陌,莫不駭其奇異],這少年就把他的頭砍下來,觀者填陌,在旁邊看的人就把他填,就把他埋在田間的小路,陌就是田間的小路,就把安世高的屍體,這是他前世的,不是今生今世的,把前世的安世高的屍體埋在小路,莫不駭其奇異,就是沒有一個不驚訝,哪有人這麽認命的,一看就知道欠他的命,就把頭伸出來要給他砍,這當然是懂得因果的人,當然,欠人家的一定要還,[已而神識還爲安息王太子],死了以後,神識又回來做安息國的太子,所以,就知道這已經是初地菩薩以上才有辦法,沒有隔陰之迷,安世高,可以知道他是明心見性的人,否則哪裏有辦法?神識還爲安息王太子。
我常常這樣假設,我慧律,如果讓我知道,我如果知道,前世我的智慧,我來世我的智慧不失掉,我擁有今生今世的三藏做基礎,我知道我前世是慧律法師,那我不怕輪回,我不怕輪回,因爲我很清楚,我來世也不會貪染這些世間的東西,問題是我來世不曉得要做什麽,是雞、貓、狗,也許出世變成你家的看家狗,也不一定,然後,你要出去的時候,師父!阿彌陀佛!汪!哇!凄慘了!穩死的!你每天對那隻狗頂禮,那隻狗是你師父,想想看!這是很可怕的事情,如果我們知道來世繼續做人,而且沒有隔陰之迷,那我不怕輪回,我不怕輪回,問題是不知道,來世做什麽,沒有人曉得,[遊化中國,值靈帝末],靈帝末就是西元168年,值靈帝末,最後[關洛擾亂],關洛是一個地名,擾亂,[乃振錫江南雲],振錫就是來到了江南,這個錫,振就是出發,錫就是安住,振錫就是說來到安住在江南,這個錫就是安住,他說,[我當過廬山度昔同學],我應該經過廬山,江南這一帶有個廬山,廬山真面目,來度我過去那個脾氣很壞的同學,[行達共阝(gong)亭湖廟],共阝(gong)亭就是亭的名字,共阝(gong)亭湖廟,[此廟舊有威靈],這個舊不是…,這個舊的意思是本來,從以前到現在就很靈感,[商旅祈禱,能分風送船上下],就是隻要做商的來到這裏,跟他燒香祈求,能夠有風幫忙把船上上下下藉着風力,可以送達東西,此岸彼岸的交往,[各無留滞],沒有什麽障礙,[嘗有乞神竹者],有一次來乞求神的竹子,這個竹子可以做船,竹筏,[未許辄取],擲杯爻擲不到杯,擲不到三杯就把它拿去,未許就是神,擲不到爻杯,擲不到爻杯,就把它拿走,辄取就是拿去,[舫即覆沒],船馬上就翻了,[竹還本處],竹子又跑回原來的地方你說這有沒有神?[自是舟人敬憚],從此以後這個憚,這個舟人是筏船的人,筏船的舵手叫做舟人,舟人就是我們所講的舵手,操縱舵的舟人,敬憚:害怕了,害怕了。[莫不懾影],懾就是說受到威勢所逼迫而害怕,懾影,莫不懾影,沒有一個不害怕的,[高]就是指安世高,高[同旅三十餘船奉牲請福],這個跟安世高同樣的同旅同樣一起行走的三十多個人,三十餘船奉牲請福,用畜生、酒拜拜:請福,[神乃降祝曰],神就降祝曰,這個神就是安世高那個脾氣很壞的同學,因爲他脾氣很壞,就變成了蛇神,後面就會講到,變成一條很大、很大的蛇,這個心,我們的脾氣不改也是不行,蛇神乃降祝曰,[舫有沙門可便呼上],說:你們船上有個出家衆,可以請他上岸來。[客鹹驚愕],大家都感覺很奇怪,同樣在這個船上的三十幾個人就很奇怪,[請高入廟],就請安世高入廟,[神告高曰],神就告訴安世高說,我過去外國,[吾昔外國與子俱出家學道],我跟你以前都在外國,與你統統是出家學道,[好行布施而性多嗔恚],所以,這個脾氣不好很要不得,性多嗔恚:忿怒的意思,[今爲共阝(gong)亭廟神],雖然出家修行,卻落得一個神,唉呀!很悲哀!出家修行本來要了生死,落得一個亭、一個湖旁邊廟的一個神而已,多悲哀的事情,本來可以往生極樂世界成佛,竟然做了一個小神,[周回千裏并吾所治],就是這個湖邊很大,這個千裏不是一千公裏,千裏就表示很大的意思,哪有一個湖千裏大的,千裏不就成了大海了嗎?是描述這個湖很大,不要誤會,并吾所治,這是我管轄的地方,因爲我過去生中布施,[以布施故珍玩甚豐],因爲我過去世有布施,所以…,珍玩就是吃的東西,還有衣服,這個珍玩不是玩具,不是迪斯尼樂園那些,雲霄飛車那些玩具,不是這個意思,這個珍玩就是服裝、吃的、住的沒有什麽問題,[以嗔恚故堕此神報],因爲我的脾氣很壞,所以,我變成一個神,湖邊的神,[今見同學悲欣可言],你是一個高僧你是修到沒有隔陰之迷,明心見性,我竟然變成一條蛇神,還是一條很大的蛇神,管轄大湖,[壽盡旦夕而醜形長大],我的命已經快盡了,福報快享盡了,醜形長大:我醜陋的形已經快現出原形了,已經快現出原形了,就像白蛇傳,白蛇傳的時候,青蛇還有白蛇,青蛇、白蛇到端午節的時候,喝黃龍酒,黃龍酒,喝醉酒,白蛇傳尾巴就跑出來,蛇的尾巴就跑出來,結果,一睡着,噢!變成一條白蛇,她相公一看到,哇!竟然是一條蛇精,演白蛇傳的雷峰塔,法海禅師還真沒良心,哪有人演電影,那裏有演出家人這麽壞的,噢!打得…,大打出手,跟白蛇打,至于我,我不會這樣子,電影的安排,這可能是基督徒或是其他的,哪有法師壞到這種程度,不準他們夫妻見面,一定要把她關在雷峰塔裏面,何必要這樣子,雖然說,新郎是人間的,那個白蛇,那個白蛇很善良,她的侍女是青蛇,也很善良,如果是我的話,我的話,你們兩個湊得合就好,跟我無關,看你們怎麽湊,怎麽湊都沒有關系,我管你怎麽樣,我何必把你抓來關在雷峰塔裏面,精神病!法海也真是沒良心,其實這個法海本來是高僧,開悟的大德,他哪裏會這樣做,我說這個演電影的,都會下地獄,醜化一個禅師,法海多了不起,是一個大徹悟的人,《大珠和尚頓悟法門》,那就是法海禅師,可能是同樣名字,也不曉得!所以,演電影的導演真是可悲!亂導演,後來,就水淹金山寺,情節曲折,後來把白蛇收到缽裏面,關在雷峰塔裏面。何必呢?人家愛那條蛇,就給他愛嘛!有什麽關系呢?人、蛇雜交,他晚上看不怕就好了,你煩惱他,晚上,親一下,哇!蛇頭!我這個人是很開放,而且很有民主思想,你若跟狗合得來,結婚,那你就去結婚,我不相信你能夠支持多久,當然,我不是這個意思,而是說你怎樣過日子,我不會去幹涉你,你高興就好,也許你宿世跟那條蛇有緣,我做法海的話,我幹嘛要這樣子我覺得那個電影亂演的,就算我慧律都不會這麽沒有修養,沒有修養,電影裏面還演,白蛇傳裏,還來請示法海說:禅師慈悲!我倆相愛,請禅師成全,他說:畜生,這個畜生,罵得能聽嗎?我說出家人哪有這樣,至于我,真的要…,請教:慧律大德!我倆相愛…,去吧!你就去吧!你若不怕大蛇爬出來,你就去吧!觀感不一樣,我這個人也是很open的,很開放的,你喜歡,你就去做,你不怕下地獄,或者是你不怕傷害到衆生就去做,合則去吧!這當然是題外話。
底下,壽盡醜形就長大,蛇的形狀就變出來,[若于此舍命穢污江湖],如果我這個身體因爲太大了,死了以後會浸泡在江湖,那就不行,變成補藥酒,像浸酒般,這條蛇太大了,[當度山西澤中],我應該前往度,這個度就是我應該前往,山西的沼澤當中,[此身滅後恐堕地獄],我這個身體滅後恐堕地獄,恐怕我會堕地獄,[吾有絹千匹并雜寶物],吾有絹千匹,這個匹是一匹、二匹的匹,(pi),布一段叫做匹,長度不定,從十幾碼,三十、四十到六十碼不一定,匹,并雜寶物,[可爲立法營塔,使生善處也],立法,就做佛事呀!我這裏有人家供養的,河神的布匹千匹,你就拿去賣做寶物,這些寶物拿去賣麻煩你請高僧大德替我誦經、齋僧做功德;立法,營塔就是建造佛塔,使生善處,令我得到一點福讓我出生好的地方[高曰,遠來相度何不出形],我那麽遠來度你你爲什麽不現出這個形狀出來呢?[神曰],湖神就這樣講,[形甚醜異衆人必懼],我這種醜還不是普通醜,形甚醜異,衆人必懼,大衆一看到我的形狀,一定會怕,[高曰],安世高說,[但出衆不怪也],你隻要顯出你的神識,大衆不會覺得很奇怪,[神從床後出頭],神識就從床鋪上慢慢地跑出來,[乃是大蟒],哇!一條蛇變成蛇精,蛇神,[不知尾之長短],哇!每看到尾巴,不知有多長,不知尾之長短,就是不知道有多長,不知道,[至高膝邊],這個神識就來到安世高的旁邊,安世高是個聖僧,聖僧嘛!所以,我們這些法師,修行要做聖僧,不要修一修,變成大蟒,麻煩大了!所以,你們那些錢最好交出來,我替你們做一點功德,做一點功德,大蟒來到安世高地膝邊,腳邊,膝蓋邊,[高向之梵語數番],安世高就念一念梵語,[贊呗數契],贊呗就是說法,數契就是數遍,講了幾次佛法,講一講、講一講,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心是惡源,形爲罪薮,如是觀察漸離生死,你何貪此身形,脾氣不改,堕此畜生之身,當求忏悔,然後,念一念、念一念,這是我自己亂背的,[蟒悲淚如雨],哇!哭起來了,哭起來了得人身的時候不好好修行,等到失去人身的時候,就悲淚如雨,哇!很凄涼的哭,哭了,所以,同學們!大家要好好用功,人身難得,[須臾還隐],一刹那之間又藏起來了,[高]:安世高,[即取絹物辭别而去],就離開了,[舟侶揚帆],大家都…,就是船載運三十幾個人,揚帆跟提手旁的揚一樣,揚帆,[蟒複出身],大蟒就現出原形,[登山而望],到山上看着大衆,衆人揮手告别,[衆人舉手],揮手告别,就搖手,[然後乃滅],因此,就滅了,[倏忽之頃],倏就是一刹那之間,速度很快的意思,[便達豫章],就來到豫章這個地方,[即以廟物爲造東寺],因此,就拿廟物來造寺廟,[高去後神即命過],安世高離開以後,它的神識就去世了,[暮有一少年上船],剛好有一個少年上船,[長跽高前],長跽就是跪着,長跪着,高前,[受其呪願],受其呪願,安世高就對他呪願,[忽然不見],就看到他的身形,這當然就是他的好同學,[高謂船人曰,向之少年即共阝(gong)亭廟神],你看!他有神通看得出來,[得離惡形矣],就離開它的壞的蟒蛇身體,[于是廟神歇矣],就不靈了,廟神離開了,[無複靈驗],由此,我們也可以知道,廟的神都是有福德,可是,修行,修、修…,修得變成嗔恨心,不好,堕失爲神,不好的色身,因此,在這裏再三地勸告我們這些徒弟,,無論如何盡可能恨、憤、怒、嫉妒不要有,如果,你現在過的日子已經很好了,就應該好好地安住,煩惱沒有找你,你千萬不要去找它,記住師父的話!煩惱沒有找你,你千萬不要找煩惱來做,[後人于山西澤中見一死蟒],後來的人在山西沼澤當中,看到一條死的蛇,[頭尾數裏],哇!這若切一切,放下去熬湯,煮一大鍋,頭尾數裏,蛇肉很清,很清,我今生今世,我從來沒有吃過蛇肉,我吃過兔子的肉、貓肉,老鼠的肉、羊肉、牛肉,沒有吃過老虎的肉,貓有,貓有吃過,因爲以前不曉得,小時侯,人家說吃貓肉,眼睛會很亮,結果,竟然散光,狗肉也吃過,狗肉好吃,所有的肉裏面就狗肉好吃,以前造的業不曉得,真是糟糕!蛇肉就不敢吃,爲什麽蛇肉不敢吃,你知道嗎?因爲,我肖蛇,因爲我是肖蛇,所以蛇肉不敢吃從小到大沒有碰過蛇肉,頭尾數裏,[今浔陽郡蛇村是也,高後複到廣州],高後來又到廣州,[尋其前世害己少年,時少年尚在],[高]:安世高[徑投其家說昔日償對之事],還沒有了結,[并述宿緣,歡喜相向雲],歡喜相向說,[吾猶有餘報],我還有餘報…,他把他過去的因緣,告訴這個年輕人,大家都很歡喜,就說:我還有一點果報,[今當往會稽],把筆拿起來,就是浙江紹興縣,浙江紹興縣,我當往會稽[畢對],畢對就是了斷這段因緣,所以,我說人不要碰到因緣,人碰到宿世的惡緣、感情的緣、欲望的緣,師徒的緣,沒有辦法,他是我的徒弟,他怎麽樣也逃不掉,我不是他的師父,我拜托他給我做徒弟也不可能,所以一切随緣,一切随緣,[廣州客悟高非凡],廣州,客就是那些人,悟就是警覺到,安世高不是普通人,當然不是普通人,現在才知道,是吧![豁然意解追悔前愆],才了解說我以前錯怪了,前愆,以前的過錯叫做前愆,[厚相資供随高東遊],增予厚厚的供養資金,厚相資供:就是供養他很多供養的資金,随高東遊:随着安世高東遊,[遂達會稽],會稽就是浙江紹興縣,[至便入市],就來到了,市就是人多的地方,這個市不是城市,古代的市是賣魚的地方叫做市,古代賣魚的地方叫做市,買賣的地方叫做市,而不是我們現在的臺北市、高雄市的市,我們現在的市是人口聚集,貿易行政中心,文化中心叫做市,以前是賣魚、賣菜的地方叫做市,[正值市中有群鬥者],鬥就是打架,[誤傷高首],打、打…,打錯了地方,打到安世高的頭,揍下去,[應時殒命],刹那之間,命就結束了,[廣州客頻驗二報],廣州這個人,廣州客就是這個人,頻驗二報,屢次來驗,檢查,說這兩次都是這麽不可思議,[遂精勤佛法具說事緣],唉!原來果報是逃不掉的,果報是逃不掉的。所以,聰明的人會把他的金錢拿出來運用,造無量無邊的福德,解救無量無邊衆生的困難,而愚癡的人,卻一直把他的錢财儲蓄起來,一直儲蓄起來,儲蓄起來到臨命終用不着,人也死了,德也沒有修到,什麽都沒有,[遠近聞知莫不歎異焉]。唉呀!遠近聽到了,真是贊歎不已,所以這張沒有師父講解,你看得懂嗎?你認爲這篇文章,你看得懂嗎?我就不相信!這不可能!
現在翻開18頁,18頁譯者安世高,已經講完了,好!先翻開15頁,15頁,15頁的第二行,我們《佛說八大人覺經》講完了,後漢沙門安世高譯,也講完了,底下要講,爲佛弟子常于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翻過來18頁,這個是[總标(等序分)],就是等于序分,等于序分,[「佛弟子」在家出家四衆],第一個[随喜],這個随喜是[信士類],所謂信士就是男衆親近三寶,随喜的信士,信士類就是男衆,女衆就是信女,女衆的女,信士是屬于男衆,随喜的,佛弟子随喜的,[受業]就是[實]實在在[修]行的人,佛弟子裏面有實在修行,當然是指出家人,還有指這些在家的正信佛教徒,是受業,[結緣]就是[皈依無行],唉呀!人家慧律法師,最近三月三日要辦皈依,就來、來、…,那天辦皈依,也有的說是觀世音菩薩請他來的,來…,就結緣,結緣,有沒有修行不曉得,結緣,再來,[等别]:就是有這些差别,所以,四衆弟子分成随喜類、受業的實修,還有結緣的,就是皈依卻不修行的,叫做皈依無行,皈依而不修行的叫做皈依無行,在佛經裏面講,常常講佛的弟子,你們是師父的弟子,這個弟子怎麽寫呢?把筆拿起來,弟跟子兩種意思不一樣,弟:學在師後名弟,子:道從師生名子,再講一遍,弟,我們稱自己是弟子,弟是什麽?學在師後,師學得比較前面,學在師後:我們的學習是在師父的後面,這個叫做弟。子:道從師生,你的道力從師父而生,我們因爲師父,所以,我們了解人生的無常,我們内心裏面也不會去傷害衆生,也不會沒有得失的觀念,日子就一天、一天的…,過着很愉快的日子,所以,道從師生名子。佛的弟子按照僧跟俗的分别,分出家跟在家的分别,如果,按照性别就分男、女,四衆,出家包括比丘、比丘尼,在家就是優婆塞、優婆夷,有的人講七衆,七衆就是沙彌、式叉摩那、沙彌尼,還有四種優婆塞就是三皈、五戒、菩薩還有梵行,有的人把七衆變成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有的人把七衆改變成這樣子,無論如何,總是佛的弟子,所以,一般來講,隻有分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衆弟子,常常以這個角度來分,在這裏要注意的,所謂優婆塞、優婆夷,這個一定要解釋,按照我們現在來講,你們應該稱爲居士,應該稱爲居士,而人家這個優婆塞、優婆夷,隻有在泰國,還有佛在世時才有,這個優婆塞、優婆夷,哪一種情況才叫做親近三寶的在家居士男、在家居士女,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佛在世的時候,他們都不拿錢,泰國現在的比丘也不拿錢,不過,泰國現在因爲,臺灣的法師去,而且受到大乘的薰習,那天,泰國的比丘來,我供養他兩千塊,他也拿去,所以,他們也收紅包,他們也收紅包,現在也拿了,是不是泰國有分,我就不曉得,真正的優婆塞、優婆夷就是帶在身旁替師父收紅包的,師父沒有飯吃,他就會去…,師父沒有水果,他二十四個小時都注意師父缺少什麽,現在不行,現在你到泰國看看,現在是工商業的時代,在家居士不是像佛陀那個時代大家都隻有務農,對不對?務農的時間做一做,就沒事情了,就可以在師父的旁邊,現在的在家居士哪有辦法,所以,與其錢讓你拿,不如我來拿,我爲什麽要派一個人,老是二十四個小時跟在屁股後面替我們拿錢,這個不是It’s very trouble 嗎?這不是多餘的麻煩嗎?沒有辦法!所以,真正的優婆塞、優婆夷,一定要在旁邊。
好!把筆拿起來,我現在講,優婆塞有三種解釋,第一、叫做清信士,清楚的清,信仰的信,士:将、士、象、車、馬、炮那個士;二、叫做近事男,接近的近,事理圓融的事,男生的男,近事男;第三、叫做善宿男,善:善良的善,宿:宿命論的宿,住宿的宿,再講一遍,第一叫做清信士,第二叫做近事男,第三叫做善宿男。我解釋一下,清信士,清就是離過之名,離開這個過失,因爲,信爲入道的根本,清信士是指男子的通稱,如果,女衆就女,叫做清信女,清就是離開一切過失,連在家居士他也持戒律,也離開一切的過失,信爲入道之根本,親近三寶。第二叫做近事男,近事男就比較好解釋了,親近奉事三寶的男子,近事男,親近而奉事三寶的男子。第三叫做善宿男,善宿男就是住…,離三寶很近而住宿,能離破戒,就是說他住在三寶的旁邊,他不會去外面胡搞亂來,他也不會去做殺生、偷盜、邪淫的工作叫做善宿男,所謂善宿就是他選擇道場旁邊,最好的選擇就是善宿,很會選擇他住的地方:善宿,爲什麽?你親近三寶,你當然就會聽經聞法,你就不會去破戒,不會去殺、盜、淫、妄,是不是?
再來,佛的弟子大緻就解釋到這個地方,[常于晝夜至心誦念],[常于晝夜],常于晝夜就是功無間斷,至心就是親切真誠,至極之心,印度分成[六時],中國分成十二個時辰,而西洋分二十四個時辰,,印度分六個時辰,就是早晨、日中、日沒,早晨就是六點到十點,日中就是十點到下午二點。日沒:下午二點到下午六點,白天是分這樣子。初夜分就是(下午)六點到晚上十點,晚上十點到淩晨二點是中夜,再來淩晨二點到淩晨六點這是後夜。四個鍾頭、四個鍾頭,四個鍾頭一個時辰。而我們中國是十二個時辰,子、醜、寅、卯、辰、巳、午、未、…,那麽這個就是兩個鍾頭、兩個鍾頭…,這樣子,子時就是十一點到淩晨一點。西洋是二十四個小時,二十四個小時,所以,常于晝夜六時[念念相繼],非常精進的修行。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板凳
 樓主| 發表於 2012-7-31 19:36:59 | 只看該作者
回复 乘璦 的帖子

11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地板
 樓主| 發表於 2012-7-31 19:37:33 | 只看該作者
回复 乘璦 的帖子

佛說八大人覺經
- 第四集
-
要記住師傅的話,惡出自于人的心,報應還是來自于我們的身體,受苦是你的身體在受苦,簡單講,你要修忍辱,受委屈沒有關系,因果不會誤人,天欺、人欺,因果不會欺負你,誰都可以欺負你,可是,因果不會欺負你,所以,我活得...,像我個人活得,我就覺得很自在,你怎樣來都沒有關系!我沒有就是沒有,你說100遍我也沒有,你一直要傷害,那是你個人的,你一直贊歎,那是你老人家了不起的一方面,别人贊歎我,我都認爲他是修普賢菩薩的贊歎行,不是我的優點,這日子不就好過了嗎?所以,同學們!當我們跟衆生講話的時候,我們把所有的優點,全部推給衆生,我們不居功,不要占功德、功勞,我們就無過,我不居功,我當然就無過,功跟過是對立的東西,你明明對衆生有恩,你也不能說:你若沒有我,你早就死了,不要這樣講法,你要告訴他:那是你個人的成就,跟我沒有關系!把所有的惡,都往自己身上接受,對、對,我不好,是我不好,沒錯!我真的很爛。慧律法師!你真的很差勁。我說:你不了解我,如果,你了解我的話,不是差,是爛,如果,你了解我,還不是爛,是很爛,我統統講了我自己很不好,你還有什麽話講,你說,最壞的,我統統接受了,你還有什麽話要講的,如果,人家說:慧律法師!您壞死了,對!對!對,我爛死了,不止壞死了,謝謝你的忠告,就這樣子,吵得起來嗎?吵不起來,我好、我壞,我的良心很清楚,我的良心非常清楚,我的因果昭彰很清楚,我敢說在這個世界上,很少人有像師父這樣善良的心,這不是吹噓,我從小到大,我沒有動過一個念頭,我要去傷害哪一個衆生,沒有,絕對沒有,所以,我認爲,如果我們一個學佛的人,不先把心靈的健康建設好,他活着也沒有什麽意義,生命對他來講,是一種嚴重的懲罰、煎熬,他不知道怎麽過日子,像我們的日子就好過了,壞的統統我,對!我不好,我很壞,你很好,你很好,是不是?很好,那就滿衆生的願,所以,衆生歡喜,則諸佛歡喜,衆生喜歡,他高嘛!他大嘛!他善嘛!那就統統給他好了,我也不惡啊!你對,我哪裏有錯,要赢,就讓你赢,所以,多嗔的衆生慈悲觀,觀想他是我們生生世世的父母,我今生今世很難得有這個因緣,我不能再跟他結惡緣,不能跟他結惡緣,所以,我告訴你們,當你見到一個人,甲罵乙的時候,甲不一定對的,當你罵一個人,甲一直責備乙的時候,甲不一定正确,如果甲比乙修養好,甲不會這樣嗔怒不息的,反而那個被罵的人,修養還比較好一點,所以,不要落入主觀意識的批判,能得心靈的平靜,冷靜一點吧!
第三、多癡衆生因緣觀,多癡,這個衆生多癡,所謂多癡就是迷惑颠倒,多癡的衆生包括多貪、多嗔,癡就是包括貪跟嗔,因爲癡是一切無明的根本,就像樹的根一樣,如果你大智慧,你沒有愚癡,你哪裏會貪?如果你擁有大智慧,你哪裏會嗔?所以,癡是一切痛苦的代表,一切心靈的障礙,統統是愚癡,要修什麽?修因緣觀,因緣觀就是說這個世間都是因緣的、短暫的,沒有快樂可言,不要結惡緣,沒有所謂得失的觀念,沒有所謂善跟惡,這都會随着時間消失,把你的心穩住在空性裏面,受到委屈不加解釋,受到傷害不加辯駁,與其能辯不如能忍,與其你能夠辯論,不如你能夠忍辱,修這因緣觀,慢慢進入空性的狀态,你的忍辱,所謂忍辱就是你永遠不覺得委屈,你永遠不覺得委屈,這個叫做忍辱,具體的觀念就是,做任何事情,衆生傷害,或者是受到逆境,你永遠不覺得委屈,你常常想:我的業障深重,我該遭受如此的果報,遭受如此的果報。
再來,多障衆生要念佛觀,如果,你自己覺得障礙很重的人,所謂業障很重的人,你應該多多念佛,多多念佛。
第五個,多散衆生數息觀,多散就是心不定的人,打坐的時候,數息,數一、二、三,随着呼吸,一吸一吐,一、二、三,數息的時候,也可以順便念佛,多散的衆生數息觀。
一切衆生因爲有妄心的執著,所以,念念分别,統統與我們的本性,真如本性不相應,所以,我們說是空,如果,離開妄想心,實在沒有什麽可空的,空就是要空掉那個妄想,因爲,我們的心性是無妄,本性是真如的,本性具足有常、樂、我、淨,體、相、用具足有恒沙無量功德,所以,所謂的我執,就是妄計五蘊、五陰爲我,有常恒的作用,有主宰的作用,認爲是我執,這是先天性的,宿世習氣起來的我執,妄計五蘊爲我、爲永恒的,認爲可以主宰,這個叫做我執,這個叫做俱生:與生俱來的我執,這個要好好在這個地方下一點功夫,否則的話,在這個世間會活得很痛苦,簡單講,有我就痛苦,要無我就解脫,你身旁的東西,到你死了,就不是你的東西,所有的東西都歸于毀滅,所有的東西,你今天死了,床鋪也不可能讓你睡,就拖出來,不過,人死後還會執著,我那個阿姨在臺北,跟師媽以前一樣,也做清道夫,前兩天打電話給我,她說她的清潔大隊,撿到一床很清潔的床鋪,全部都是新的,撿到蘭州分隊,慶昌大橋的底下放着,清潔隊員累了,就去那裏躺一下,躺着睡覺,外面的人,走進來一看,怎麽二、三個人睡在一起,從此以後,她就一病不起,她現在還在生病,講話沒有聲音,她說她快死了,她說:很奇怪!我給醫生看也沒病,怎麽樣就是很痛苦,叫我跟她超度、超度,消災,所以,我就幫她寫:蘭州分隊,慶昌橋下的孤魂野鬼,就是孤魂野鬼,床鋪都是新的,是什麽?那個小姐死在床鋪上,死了以後,無緣無故去搬那個床回來睡,不知做什麽?一床才二、三千塊而已,搬一群鬼回來睡,何必要這樣?你說,那麽好的床鋪人家會丢掉嗎?對不對?能個就是死人,傻瓜!你無緣無故去撿一張床回來睡,鬼都順便跟回來,鬼就跟着回來,執著那個床鋪是她的,不過,她自己感覺說:沒有啊!别人看就有,二、三個都跟她躺一起,我跟她講,我說那個咒輪,師父加持的那個咒輪要挂起來,要挂起來,我告訴你!人的執著到做鬼還是一樣,沒有辦法!所以,最近這幾天打電話給我,而且,她們那裏鬧鬼已經鬧很久了,不過,那是很善良,很善良,她說要我爲她念佛,這樣會不會趕她走?會不會結惡緣?我說:念佛反而超度她,是爲她好,怎麽會結惡緣?她以爲念佛就像符咒一樣,拿金剛杵打那個鬼,我說:意思完全不一樣,道教是用咒力殺傷鬼神,佛教念佛是超度她,很好嘛!所以,床鋪外面不能随便撿回來睡,無緣無故撿一張床回來睡,怎麽可以這樣子做,所以,我們厖連鬼都會執著,所以,我們叫做五蘊和合而生,我們應該修我空觀,要破除執著,所以,悟證此理,名叫做我空,法執呢?忘記五蘊法是實有,名叫做法執,那是分别的、後天性的,世間最可怕的,不是我執,世間最可怕的,不是貪、嗔、癡,世間最可怕的,就是邪師,邪惡的師父,邪師,真的,世間最可怕的,自己的法也不通,然後,又誤導無量無邊的衆生,世間最可怕的,我常常說這個人,一個師父有修、沒有修,是他個人的因果,一個法師上臺演講,是千百萬個人的因果,不是開玩笑的,Are you killing?不是開玩笑的,知見錯誤比那個破戒的罪惡要重一千萬倍,破戒有救,破見沒有救,你知道嗎?破戒:一個人的因果,破見是千萬個人的因果,要小心!同學們要說法,不能亂講,講錯了那個很麻煩,亂講,法空:觀照五蘊法爲因緣所生,無有自性覺悟到道理,就知道這是法空,所以《雜阿含經》裏面講,觀色無常,無常故苦,苦故無我,無我我所,故空,受想行識亦複如是,再講一遍,《雜阿含經》說,觀色無常:觀察宇宙的色法是無常法,叫做觀色無常,無常故苦,世間爲什麽會苦?因爲無常,這個色身今天強壯,明天就一病不起,一年很好,兩年就一病不起了,兩年、十年,再加20年最多,無常故苦,今天樂,樂一樂,是不是?将來就苦了,生了一個兒子,生了三個女兒,很苦!生了一個兒子,快樂得不得了,哇!我要替他敲鑼鼓宣天,舉辦滿月儀式,周年、慶祝,大大的宰殺這些衆生,宰殺這些畜生,畜生,宰殺這些畜生,然後慶周年,造了無量無邊的惡,結果,這個孩子到了20歲以後,殺人、放火、擄人勒贖,把他爸爸、媽媽氣死了,你看!20年前一個小小的孩子,結果中間的時間缺少教養,缺乏家庭的教育,有的孩子真的沒有辦法,在《楞嚴經》裏面講,說:虎狼,前世是那個虎狼來的,老虎的虎,生性惡劣兇猛,沒有辦法教化,殘忍,殘忍習慣了,那個狼吃東西是撕殺的,撕了,那個狼,以前,我們看過一支影片,一隻猴子在樹上跳、跳、...,不小心掉下來,掉到底下,那個狼一沖過來,狼,你知道嗎?一沖過來,十幾隻一咬,噢,整個猴子,撕得全部都是碎片,不到一分鍾的時間,撕得整個...,什麽都沒有,所以,《楞嚴經》講,虎狼那種殘忍兇暴的人,來到這個世間不受教化,沒有辦法!今天的地痞流氓,持槍械的甲級流氓,動不動就是要你死,大部分這個都是虎狼來的,沒有辦法教化的,你講他,他不聽的,要是佛道來的衆生,那很簡單!他隻要聽師傅的一卷錄音帶,他就會痛哭流涕,感動,就會寫信來感念恩師,佛道來的,你隻要給他聽一卷錄音帶,講兩句話,他馬上就會信佛,虎狼殺生,本性很惡劣來的,你怎麽教都沒有辦法,沒有辦法的,所以,做一個法師,首先要保持如如不動,不是講法給衆生聽,是看衆生有什麽需要,你再回答他,不需要講的,你就保持沉默,我今天就是這樣子,有很多人單獨來的,單獨來的,傻呵呵的,他沒有見過師父,來了、來了,請師父開示,我說:從哪裏講起?對不對?三藏十二部經典,你告訴我從哪裏講起,你講嘛!你要叫我開示什麽?所以說,無常故苦,世間無常,苦故無我,因爲苦就是無我,因爲,本性有永恒的我的話,那當然就是永遠的快樂,苦故無我,無我,我所空,我所空,我跟我所,受想行識亦複如是,所以,也是一樣,受想行識也是苦、空、無常、無我,所以,中論裏面講,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爲假名,亦名中道義,這是中論講的,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因緣所生的一切法,我說即是空,我任何的語言、名字,統統是空性的,一切的山河大地,我隻要講出來的一切,統統是空性的,因爲因緣法,這個事相,所以,我必須安插這個名詞,因此,我說即是空,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爲假名,也是假的名字,亦名中道義,《起信論》裏面講,諸法因緣和合則生,因緣分散則滅,因緣和合則生,因緣分散則滅,我再度地勸告諸位!不要情執,不要束縛在男女的兒女私情,不要束縛在你的母子之情,不要束縛在這個世間的宇宙,此世間無一法可樂,無一法值得我們執著,諸法因緣生,唯識之所現,如夢幻泡影,當體即是空,這個叫做體空觀,諸法因緣生,唯識所現:唯心所造,世間如夢幻泡影,當體就是空,亦名體空觀,所以,因緣法雖然性空,但是,分成染淨跟善惡,我們衆生應該随淨的因緣、善的因緣,離開染和惡,染的因緣、惡的因緣,這是入門首要的功夫,再講一遍,緣起雖然無自性,緣起雖然性空,但是,有染緣跟淨緣,有善緣跟惡緣,衆生應該随着淨緣、善的因緣,不應該随染的或是惡的因緣,簡單講!我們一生一世要在道場好好的用功,不應當離開這個道場,不應該。
再來,我們看這一張,[天臺三觀],《八大人覺經》雖然很短,可是要講的資料卻是很多,卻是很多,天臺的三觀,就是教你平常如何來修行,最上面[三谛],谛就是真理,[(一境三谛)]三種真理,[真谛],真谛是講[因緣性空故],所謂真谛就是不假,永恒,除了空性可以永恒不假以外,其他沒有辦法,所以說[中論偈]裏面的[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俗谛亦爲是假名],[因緣所生故]是假名,[中谛亦是中道義],也是中道義,中道義就是[因緣性空],性空能産生所有幻化的東西,[所生]都是性空,性空就是不離緣起,所以,中谛左邊有一個框框叫做[性德],本性就有具足這個性德,[本覺理],本覺理就是我們内在裏面的自性,本來就有覺悟的智慧,就是本覺理,性德就是不從外得,不是修來的,本來具足的叫做性德,性德本覺理,本來就有無生的道理,[破惑],[破見思惑了分段生死],真谛是修因緣:性[空觀],修因緣性空就可以破除我執,四大、五陰,就可以破除我執,破惑:破見惑、破思惑,就可以了分段的生死,[破塵沙惑],所謂塵沙就是菩薩還有微細的無明叫做塵沙,塵沙如同微塵那麽微細的惑,這是菩薩所斷的,[了變易生死],最後是成佛,等覺菩薩所斷的,就是[破無明惑],這裏的無明是指根本無明,[了變易生死],最後,所以,變易生死分二個階段,破塵沙惑是了變易生死的粗糙階位,破無明惑是了變易生死的最後階位,不一樣,破這個惑,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又另外有一種名詞,叫做見思無明、塵沙無明、根本無明,惑就是無明的另外一個名詞,所以,這裏也可以說,破見思無明、破塵沙無明、破根本無明,[智德]左邊一個[修德],我們因爲修行而得到的智慧,修行産生的叫做修德,顯現出來的叫做智德,叫做[始覺智],始覺智就是開始有了覺悟,一直觀照下去,本有的本性的道理,本來就自然存在,因爲,我們無始無明以來,從來不去覺悟,現在起觀、起智慧觀照本覺的理,所以,始覺智:觀照本覺的理。
再來,[三觀(一心三觀)],所謂的[空觀],所謂的空觀就是真谛,修空觀,你所到之處,就會安詳自在,在空觀的旁邊寫幾個字,直接觀照的字,把筆拿起來,在空觀的旁邊寫個:一切法了不可得,一切法了不可得就是不值得你這樣痛苦、傷心、感覺委屈,世間本來就是空的,沒有什麽好計較,叫做空觀,一切法了不可得,修行要在這一句好好的下功夫,一切法了不可得,你爲什麽會痛苦?因爲你一切法有法可得,你就苦了。[假觀],假觀就是不壞假名,雖然一切法緣起性空,但是,你不可以破壞這個事相,所以,在假觀的旁邊寫個:事,在空觀的旁邊寫一個:理。[中觀]的旁邊寫個:理、事圓融,不偏空也不偏假,當下就是中觀,中觀的意思就是每一天、每一日,都跟一般衆生生活得那麽樣的貼切、柔和,但是,秒秒都生活在空觀裏面,簡單講,進入一切的法,不染一切法,簡單講就是百花從裏過,片葉不沾身,就是中觀,百花從裏過,進入花園裏面走來走去,百花從裏過就表示世俗,五花八門的世俗,百花從裏過,片葉不沾身,心清淨如蓮花。其實稍微有點智慧的人,都有這種功夫,那隻是那些愚癡的人,沒有辦法有這種功夫,除了不想解脫的人,還死在這個欲望裏面,那就沒有話講,其實釋迦牟尼佛早就教導我們,講得已經很清楚了,你再不修那誰有辦法?我們很多人都隻會聽聽佛法,可是,不肯下功夫,那就沒有辦法!再來,[喻]就是比喻,空觀[觀鏡中像全無實體],爲什麽?唯心所造,唯心所造,是不是?觀鏡中像全無實體,就像影像,假觀呢?[觀鏡中像有]雖然是有[而不實],中觀呢?[觀鏡之像與玻璃,二而不二],雖然兩個,但是卻融合在一起,簡單講!空觀裏面有假觀,假觀裏面有空觀,那就是中,其實沒有中觀,所謂中觀就是不偏空也不偏假,名叫做中觀。
[三止]:三觀,我們看底下[三觀即三止,三止即三觀,體真止],這個止就是止住妄想的攀緣,這個止就是停止妄想,如何能夠停止妄想?第一個體真止,本體當下就是空性的真理,沒有所謂的妄想,你應該要安住在清淨的空觀裏面,停止一切妄想:體真止,以前,我在修行的時候,我一直在想妄想怎麽能夠停止,就想盡辦法一直要把它停止妄想,也打坐、數息觀,或者是說數一、數二,晚上數羊,沒有用,沒有用,後來才發現:唉!這個修法不對!哪裏是用一、二、三、四,或者是數息觀,以念止念一樣是妄想,錯了,我那時侯,一直到我三十三歲的時候,看到《六祖壇經》的時候,哇!才知道自己修錯了,修了很長的時間,一直了不得力,一直不知道因緣性空的道理是什麽東西,現在才知道:放下就是,連想都不要想它,放下就是,就那麽簡單,唉呀!繞了老半天,原來就是這個東西,可是你不繞,你也不曉得那是什麽東西,我們人還是要花一點冤枉路線,你才知道悟道是什麽東西,現在我講的是我的東西,我的徒弟也體會不出來,我的徒弟也會,一樣:放下就是,可是,他搞不清楚那個,他也可以像師父這樣拍一拍,可以,他拍什麽,他不知道,我這個拍有功夫的,放下就是,同樣講這四個字,可是感受就完全不一樣,Feeling is all different,感受完全different,完全不一樣,所以,體真止,就是根本就沒有所謂的體真止,放下就是,歇即是菩提,簡單講就是不要落入相對的觀念不管善的、惡的、是的、非的,你統統連聽都不要聽,你連執著、連動一個念頭,統統不要,就是這樣子,如果有人來告訴我:師父!那個法師多了不起!好!好!好好的親近。如果有人來告訴我,那個法師怎樣又怎麽樣,好!好!不行的話就遠離,不要批評三寶,批評三寶,下輩子你會像千心魔那樣,講話口齒不清,體真止,方便随緣止,慘了!講到後來,沒有一句聽得懂,沒有一句聽得懂,體真止,體真止就是當體就是空,永恒叫做真,[方便随緣止],所謂方便,所謂方便随緣,這個方便的意思就是說我們不假任何的修行,這個方便就是藉着時間跟空間,做最恰當的觀照,當下随緣而停止妄想,叫做方便随緣止,什麽叫做方便随緣止?比如說,我家發生火災,假設火災,人沒有燒死,唉呀!發生火災,本來是損失很大,心想:很糟糕!是不是?一般人是這樣,哭泣、痛苦,如果是大修行人,啊!燒掉了,燒掉了,就沒有辦法,緣生緣滅嘛!燒掉了,沒關系!一切法本來就是空,我還有講堂可住,沒差别!向師父借住一下,來清廁所、掃地,求師父同情一下,沒關系!你住隔壁,以後發生火災的都來這是舉個例子,内心裏面你就不要有挂礙,或碰到什麽不幸的,比如說,死了兒子,死了女兒,我們就這樣觀想:他不跟着我們吃、穿,我有什麽辦法,對不對?不是我不把他養大,他不跟着我吃、穿,我有什麽辦法,對不對?他不跟着我吃、穿,死了就沒有辦法,誰也沒有辦, 法,死了就死了,是不是?爲他念念佛、撒金光明沙、蓋往生被,你就不要傷心過度,這個方便随緣止就是你什麽時間、什麽空間、什麽立場,就是用你的立場,用最大的智慧觀照,讓他解脫,停止一切的妄想,停止一切不滿、抗議、批判、憤怒、嫉妒,就方便随緣止,這個厲害!哇!這不簡單![息二邊分别止],如果你偏于體真止也不對,偏于方便随緣止也不對,息二邊,息空跟有的争執,息二邊分别随緣止,解[釋],[諸法緣生,因緣性空當體即真止息攀緣妄想],停止那些攀緣妄想,所以,我們随緣,但是,不要攀緣,你有錢是你的,沒有錢,我們就安分守己、安貧樂道,[知空非空,随緣應病與藥],知道一切法空,但是,非空,爲什麽?你還要繼續活下去,知空就是用安詳的心态,非空:過活你每一分、每一秒,非空,你要過日子啊!這個日子總是要過的,知空就是用最安詳的心态,悟道就安詳了,非空,過活你的每一分、每一秒,知空非空,随緣應病與藥,随這個因緣應病下藥,[化益衆生],化導衆生。[心能安住于緣生諸法如幻之理而不動]。這個地方要好好的下一番功夫,所以,如果你要心境到最高的境界,怎樣過日子?很簡單!如如不動,不生分别,如如不動,不生分别,[第一止偏真],偏于真空,[第二止偏俗。今息真俗之二邊,而止于中谛,是對于中觀之止也]。爲什麽要講這個表?因爲這個非常重要,不講這個表的話,諸位對苦:真、俗二谛,中谛會弄不清楚,好!諸位!現在翻開19頁,19頁,19頁的中間,别明就是等于正宗分,求破二惑就是見惑跟思惑,齊修六度:同時修六度萬行,[身爲見惑之首,虛僞無主],那些虛僞無主?[世間],配合着左邊看,世間是[無常],[國土]的左邊[危脆],[身]的左邊生死,無常也是苦,危脆也是苦,生死也是苦,身體是[四大幻形],[五陰]是[妄心],五陰就[起惑],妄心就起惑,幻形,幻化的肉體就[造業],造業就[苦空無我],四大苦空,五陰無我,就是這個意思,這個表就這樣子講完了。
好!諸位!現在翻開15頁,15頁,15頁說第二覺知,多欲爲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爲身心自在,這一段是講少欲,能夠得定,而且能夠斷掉生死,就是要知足,多欲爲苦生死疲勞,佛經裏面講貪欲,貪,我們這個貪字是三毒之首,這個貪字足足于牽着世間人過着不幸的日子,我們很多的不幸,都因爲我們的貪心,其實沒有必要過這種痛苦的日子,就是一個貪,一個貪字,這個錢本來就不是我們的,我們就拼命要把它貪回來,那個是人家的老婆,長得很漂亮那是人家的老婆,跟你也沒有關系,你就把她貪下來,苦難就多了,貪就是不應該得的你得到,那不是樂,那叫做苦,不該得的,我們下定決心動一個念頭都不要,所以,貪欲爲三毒之首,貪欲爲三毒之首,是衆苦的根本,修禅定的障礙,那麽少欲呢?是修出世法之開始,解脫生死的根本,就是要少欲,少欲:禅定的根本,《佛遺教經》裏面講,汝等比丘,當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意思就是說當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貪欲嘛!錢多要更多,再多,苦惱也多,苦惱也多,是不是?少欲之人,無求無欲,人到無求品自高,是不是?所以說無求就無欲,則無此患。直爾少欲,直爾就是當下少欲,尚宜修習,何況少欲能生諸功德!我告訴諸位!沒有一尊聖賢、沒有一尊佛菩薩,不是少欲的,從少欲下手的,沒有一個諸佛菩薩是貪染五欲六塵而可以成佛,那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說,多欲就違背聖道,少欲才是接近聖道,很簡單嘛!你是要享受往後千千萬億劫的法身慧命重要,還是要貪現在幾年的功夫,我問大家,你是要追求法身慧命無量萬億劫極樂世界的功德,那種境界,或者是你要追求現在這個刹那之間變化的,無常、苦、空、無我,這個世間的欲望呢? 那随你們個人了,如果,你想要繼續生、老、病、死,那你就多欲吧!是不是?如果,你想要斬斷生、老、病、死,直下當爾就是了生脫死,那就少欲,唯有這一條路而已,三餐夠吃就可以了,平安就是福,太快樂了!學佛的人真是樂不可支,真的,我叢懂得佛法以來的時候,我一直拍案叫絕,唉呀!這個世間竟然有這樣偉大的人,佛陀實在太了不起,所以,我内心裏面感念釋迦牟尼佛老夫子,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實在是了不起,我今天要是沒有釋迦老子,我可能去自殺了,不曉得死幾次了,真的,這個世間實在是…,因爲,你沒有碰到佛法,你就不曉得目标是什麽,你也不曉得生、老、病、死是什麽,你也不曉得六道輪回是什麽,你也不曉得因果的觀念是什麽,你一天到晚就是說人家對不起我,我要拼,要拼才會赢,要拼才會赢,就一直拼、一直拼,如果我今天我沒有學佛的話,可能是做一些企業,對不對?我拼命一直賺,賺到後來,兩腿一蹬,沒有了,沒有了,一堆骨頭,頂多叫幾個道士來锵、锵…而已,真的是…,所以,我是很感恩我們這個釋迦牟尼佛,他老人家給我真正的生命,我這一條路,從出家到現在,從來沒有後悔過,我真正的,已經找到真正的生命這條路,我一直到死不會改變,絕沒有後悔,就是這個佛法,所以,當你深入藏經的時候,你每天都是過那種法喜的日子,那種樂不是世間看電影的樂,不是爬山涉水的樂,不是出國旅遊的樂,那種樂那實在是安詳、快樂,充滿了智慧、歡喜,你不覺得我現在比較美了,紅光滿面,氣色很好,是不是?内心沒有煩惱,我常常告訴自己:我不曉得要煩惱什麽,太快樂了,是不是?佛法是世界上一等一的,沒有一個宗教可以跟佛法相提并論、相媲美,任何宗教不敢望佛法其項背,不敢望其項背,沒有辦法比較,根本就是差太多了,少欲之人,則無谄曲以求人意,少欲的人,不需要向人家奉承、拍馬屁,亦複不爲諸根所牽。就是六根所牽,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餘,常無不足。有少欲者,則有涅槃,是名少欲,這句應該把它寫下來,有少欲的人,則有涅槃,意思就是說多欲的人,那就沒有涅槃可言,就沒有涅槃可言,是名少欲,所以,生死疲勞從貪欲起。
底下,教大家一首不知足的歌,不知足的歌,這不是唱歌,我念一遍你們慢慢體會,終日忙忙隻爲饑,才得飽來便思衣,每天忙一忙,忙來忙去,不曉得忙什麽東西,忙什麽?隻爲饑,饑渴的饑,饑餓就是喂肚子,終日忙忙隻爲饑,不是雞,後花園養的雞,不是,饑餓的饑,才得飽來便思衣,才得,剛剛得到的飯吃得飽,便思衣,就會想到要買更多漂亮的衣服,是不是?像有的人鼻子比較塌,就想要跑去隆鼻,現在聽到佛法了,萬一鼻梁隆歪了怎麽辦?沒辦法!隻怪你前世沒有修善根,我就長得這麽好看,爲什麽你的鼻梁長這麽小,要修福、修慧、修莊嚴相,才得飽來便思衣,第三句就衣、食兩般具豐足,房中又少美貌妻,那就不知足,衣服也有了,吃的也有了,衣、食兩般兩個統統有了,具豐足,統統夠了,房中又少美貌妻,唉呀!衣服也有了,吃的也有,就是少一個漂亮的老婆,房中又少美貌妻,娶下嬌妻并美妾,出入無轎少馬騎,娶下嬌妻又有納妾,是不是?出入無轎,出入沒有轎車,轎,以前扛的轎少馬騎,現在是開賓士,賓士,現在開賓士,殘廢(近賓士諧音),殘廢就是不能走,開賓士,出入無轎少馬騎,不行,驢馬成群轎已備,驢子也有了,馬也有了,驢馬成群,轎已備,這個轎已經有了,田地不廣用不支,田地不夠大,開支太大了,用不支:不夠支出,買得良田千萬頃,又無官職被人欺,又沒有當官,有良田、嬌妻、美妾,有馬,又無官職被人欺,沒有做官,人家欺負我們,做個官,七品五品還嫌少,四品三品仍嫌低,古時候的人作詩很好,七品五品還嫌少,七品官、五品官還嫌少,四品三品仍嫌低,不夠力,一品當朝爲宰相,又羨稱王作帝時,哇!當一品官,一品就是宰相,又羨,羨慕的羨,又羨稱王作帝時,出去被人奉承服侍得妥妥帖帖,一雙腳伸出去,四、五個在洗腳,哇!這種日子多好!一雙腳伸出去,兩隻腳剛好十多個在洗,心滿意足爲天子,更望萬世無死期,心滿意足爲天子,我做了天子,怎麽樣?更望萬世無死期,希望萬萬世世,代代世世都不死,種種妄想無止息,一棺長蓋抱恨歸,一棺:一口棺木,長蓋:蓋下去,抱恨歸抱着什麽歸?沒有抱金銀财寶歸,沒有抱着美女、嬌妻,都沒有,抱什麽?抱恨,抱這個恨歸,恨,所以說,我們不要不知足,假設你們要這首歌的話,也很好,這裏有,這裏有資料拷貝起來,給你們也可以念,回去給你爸爸聽聽看,他馬上就很知足了,馬上就很知足了,就不會打妄想了,聽了古來高僧大德的開示,我們就要所說如所行,所以,我們要好好的切身地,要好好的去悟到人家的道理,好好的去履行他們的覺悟,至少日子好過一點,再來,孟子他也有講到少欲無爲,孟子曰:養心莫善于寡欲,其爲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其爲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在解釋一遍,孟子曰:養心莫善于寡欲,就是你要養心,就是你怎樣能夠使你的心解脫,養天地之正氣,這個心莫善于寡欲,就是你減少一切的欲望,就是給你的心最好的東西,所以,養心莫善于寡欲,其爲人也多欲,假設有人是一個多欲的人,其爲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雖然想要存心地善良的那是少之又少,叫做雖有存焉者寡矣,再講一遍,養心莫善于寡欲,我們要養我們這個心,使我們的心把它教育,使我們的心能夠有所覺悟、有所解脫,趨向于至善的境界,莫善于寡欲,一定要寡欲、少欲望,其爲人也多欲,其爲人就是假設說有人,他的心是一個多欲的人,雖有存焉者寡矣,他想要有存在這個善的東西,很少,雖有存焉者寡矣,太少了,要無念、無住,很難,其爲人也寡欲,這個人沒有什麽欲望,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假設這個人根本沒有什麽欲望,雖然有,不存焉就是不想要,不想要這個心達到至善的境界也不可能,也不可能,簡單講就是寡欲,自自然然就可以達到至善的境界,多欲爲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爲身心自在,苦是我們佛經裏面常常講的。
我們再來看這個表,表格再拿出來,[四谛十六行相釋義表解],四谛,這個四谛就是苦、集、滅、道這四種真理,[四谛審實不虛故名爲谛]。實實在在的道理,絕對不會改變的,審實不虛就是永遠不改變的真理,四種真理,[又谛者實義、直義、如義、不颠倒義、無虛妄義、不變異義],永恒的,所以,這個[又名四聖谛,一謂聖者所見真理故]。是聖人所看到的真理。[二依之修行能證聖道故] 。 第一個是聖者所見的真理叫做谛,依照這個谛理修行能證聖道,[法性如月],我們的本性就像月亮,[苦集如雲],如烏雲遮住了,苦跟集遮住了,[道如卻除],道就像除掉,卻除,卻除:慢慢的把烏雲除掉,滅已經除清淨了,[滅如卻已],就是已經去除清淨了。
好!看最上面的[四谛:苦谛:先示苦果,令知厭離],釋迦牟尼佛三轉四谛法門,爲什麽第一個要講苦谛?因爲,世間的感受這個苦,對我們衆生來講是特别的深刻,我也是因爲感受世間的苦,實在是太苦了,實在是太苦了,這個世間很不公平,有辦法的人,一出生就很會念書,沒有辦法的人,念了老半天就是趕不上人家,年紀輕的時候,爲了考試:高考、普考,念到淩晨幾點,也不一定考得上,爲了一官半職,争得面紅耳赤,怒目相視,反目成仇,身體病得死去活來,這個世間是一無可樂,但是,并不悲觀,我們知道苦,才能想要離苦,有一個愚癡的人,他告訴我,我在讀大三的時候,有一個同學,我就跟他講:世間爲苦谛,四谛裏面的苦谛,我就跟他開示苦,釋迦牟尼佛講的苦,他跟我回答一句,真是很幼稚,他說:你内心若想快樂就快樂,你内心若想痛苦就痛苦,他就告訴我這樣子,後來他母親去世了,他接到電話,母親去世了,噢!就哭了,哭得很厲害!他母親是車禍死亡,就哭了,在哭的時候,我不敢講,因爲他母親去世,待會兒被他揍,我不可以告訴他:你想快樂就快樂,你想痛苦就痛苦,待會兒被揍,因爲他母親死了,等到她出殡完了,他自己來找我,他說:喂!同學!你講得很有道理,我說:不,不是,這不是我講得。這是我們後面那尊講的,釋迦牟尼佛講的,世間是苦的,我說:這個不是你内心想快樂就快樂,我内心想痛苦就痛苦。實在就是苦的東西,你硬要怎麽解釋,對不對?生、老、病、死,這不是你想快樂就能快樂,沒有辦法,這個身體你想快樂,要不然你進去開刀房的時候,你想快樂嗎?放屁!進去開刀房有快樂可想嗎?你就是要苦,一點辦法都沒有,他能夠接受了,後來就學佛了,學佛,苦,一定要在這個地方 下功夫,世間爲苦,你要先示苦果,令知厭離,你才知道我要脫離這個苦。
集呢?[集谛:然後令滅衆苦之因],這個集最簡單的意思就是說收集痛苦,你去收集一些痛苦,從哪收集痛苦?用你的貪、嗔、癡的心,去收集造業,造了很多,所以,這個集很容易就觀想到,這個集就是去造業,集合一切痛苦在你的身上,造苦因叫做集,然後令滅衆苦之因:集,意思就是說,你今天會得到苦果,是因爲你去造惡因,痛苦的惡因:集谛。
[滅谛:舉涅槃果令生欣樂],這個滅谛,涅槃不生不滅,我們不需要來這邊六道輪回,生、老、病、死,令生欣樂,讓大家能夠快快樂樂的,趨向涅槃的果報。
[道谛:] 教你怎麽修行,[勉令發心,修諸道品]。勉勵讓每一個都好好的發心修這個道品,[釋義:]苦谛,[苦以逼惱爲義],一個人碰到苦,要是真的沒有聽到佛法可真的會自殺,無路可走,那種别人對不起我們的時候,我們那種報複,要讓他死的那個心,要是沒有釋迦牟尼佛制止,說:這樣又是增加痛苦,佛在菩薩戒裏面講:不能報複,不能報複,父母被殺也不能報複,怨怨相報,不順孝道,父母被殺就交由國法處理就好了,我們不處理這個事情,所以,這個苦以逼惱爲義,逼惱,像中正高工的同學被綁票,撕票死了,你說他父母親怎麽哭?讀到高三還是高二,這樣被綁票,撕票就讓他死了,現代的人實在太殘忍了,像井口真理子,是不是?哇!那個死得慘那個頭都被砍掉了,那個人先用箭射穿,她的身體射了四箭,射了四箭,貫穿了,晚上睡覺都會來找他,這世間很苦,[三界]就是[(六道)],[色心]就是我們所講的[五蘊],[三苦]、就是苦苦、壞苦、行苦,[八苦]。就是生、老、病、死、愛别離、怨憎會苦、這是八苦,集谛呢?[集以招感爲義],招感就是會感得惡業叫做招感,集以招感,招來惡業,感得痛苦的果報叫做招感,[見思惑],身見、邊見、見取見、禁取見、邪見,思惑就是貪、嗔、癡、慢、疑,見思惑以[及有漏善惡業],有漏就是不究竟,有漏善惡業,這個善惡業就是六欲界天以内,[有漏不動業],就是色界跟無色界,有禅定的功夫叫做不動業,也是,這個不動業就是暫時,第六意識不起現行,暫時的,不是斷喔!是伏,不是斷,換句話說有漏的善惡業是六欲界天的善惡,有漏的不動業是色界的不動,欲界、色界、無色界就是三界,善惡業、不動業就是這樣子,[滅以滅無爲義],滅掉這個苦,是不是?[惑業既盡,生死已了,故名爲滅,滅有還無],意思就是說這個無明所造的惑,這個惑業已經盡了,生死已經了了,已經沒有問題了,故名爲滅,所以這個叫做滅,滅有還無,滅掉這個惡業,回歸到清淨的不生不滅的無,有就是苦,滅這個苦,恢複到不苦,所以,滅有苦的東西,恢複到不苦的涅槃果,叫做滅有還無。道谛:[道以能通爲義],這個道就是通達到哪裏?[略 三學]就是所謂的戒、定、慧,如果,道的[中 八正道],正知、正見、正命、正精進、正定、正念、正語、正業,等等八正道,[廣 – 三十七道品]:四念處、四正勤、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這統統是三十七道品,以前在《彌陀經》已經講得很清楚,四谛的苦谛,十六[行相],苦谛的底下分[苦、無常、空、無我],集谛的底下分[集、因、緣、生],滅谛的底下分[滅、盡、妙、離],道谛的底下分[道、正、迹、乘],苦谛的底下,有四種行相,苦谛有哪些行相?就是苦:[三苦、八苦、六道]輪回[等苦],苦谛:無常叫做苦,[刹那生,從緣生]。所謂無常就是苦,就是苦的行相,苦的行相就是空,就是無我,這兩個意思是一樣的,所以,就把它歸納在一起,爲什麽講苦?爲什麽講空或者無我呢?因爲[無主宰自在,常、一,故空無我]。集谛呢?集就是招集這些[業],集也能講是[惑],爲什麽?它是造業的因,集的行相也是一種緣,那是一種幫[助]造業的根本,集也是生,爲什麽?生出通[苦]的根本,所以,集的行相就是集、因、緣、生,集、因、緣、生,再講一遍,集就是招集一些惡業,集也可以解釋作因,爲什麽?它的行相是因,爲什麽?因爲就是迷惑,才會招集痛苦集也是緣,爲什麽?幫助造業,集也可以叫做生,爲什麽?因爲是産生痛苦的開始,滅谛的四種行相就是滅,爲什麽是滅?[即無我之相],滅第二個行相叫做盡,[苦盡解脫],苦已經盡了,已經得到解脫,滅谛也可以産生妙,爲什麽?不可思議的[境]界叫做[妙善寂靜],滅谛,滅了一切煩惱,沒有六道輪回,沒有生、老、病、死,那就妙了,不可思議就是妙善寂靜,離的話就是[三解脫門],滅的話,最後一個行相就是離開痛苦,空、無相、無作就是三解脫門,道谛的行相,第一個就是道,爲什麽?[根本智趣菩提],根本智,根本智就是所謂先天性的東西,後得智就是所謂後天性的東西,根本智是悟到空理,悟到空理,趨向菩提,這是講畢竟空,道谛要是解釋作正,正就是不偏,道當然是正的,[三十七道品方便],三十七道品通小乘、中乘跟大乘,一直到等覺菩薩,都必需修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小乘、大乘,包括等覺菩薩,都必需修三十七道品,迹,道迹的迹就是說如果你要把它描述出來有一個形狀,道講的就是心安住真理,名叫做道,[心住理故],無生的道理,道的迹相就是心,怎樣能夠看出這個人有道,心安住無生的道理,道的最後一個是乘,[修解脫法,行盡苦道],修這個解脫法,所有的行持都已經達到了把苦除掉。
好!四谛配上[因果]跟[世間],苦谛是世間的苦[果],我們今天的苦,就是因爲世間的果,我們今天爲什麽會痛苦?因爲遭受到果報,集是世間的[因],因爲你造因,造惡因就得到惡果:苦,這是世間的[迷],滅谛是[果],道就是[因],你要修行,修道:戒、定、慧,道就是因,滅谛就是果,[出世間]你要去覺悟它,[三轉四谛*輪],世間的苦是有[逼迫性],根器利的人叫做[示轉],示轉的意思就是簡單的一開示,世間爲苦,有逼迫性,根器利的人,馬上出家修行,根器利的在家居士,馬上拼命的念佛用功,這是屬于上根利智的人,一聽到苦有逼迫性,不行!我一定要好好修行,否則來世,下輩子變貓、變豬也不曉得趕快,是上根利智的人,他絕不停留一分一秒,聽完了,今天晚上回去就拼命念佛,這是上根利智的人,是不是?集:[招感性],招感性:[病因],[逼迫性],這個苦有逼迫性,集有招感性,招感惡業的痛苦是病因,[病狀]就是逼迫性,苦,病苦,生、老、病、死,貧窮也苦,沒有衣服穿也苦沒飯吃也苦,老婆跑掉也苦,沒有錢也苦,是不是?親戚住在一起,母女住在一起,父女住在一起,意見不合也苦,鬥争,夫妻意見不合,還種種的天災,人禍,人情世故應付不完,有說不完的苦,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沒有一個不痛苦的,在這個世間,滅是[可證性],我們也可以證悟到滅,可以把它證明的,道是[可修性]是[良藥],滅是可證性:[病愈],病可以把它除掉,意思就是上根利智的人,隻要佛一講:苦有逼迫性,集有招感性,滅有可證性,道有可修性,哇!他馬上就覺悟了,不會像我這樣子:要不要出家?沒有人舉手,要不要出家?沒有人舉手,要不要出家?還是沒有人舉手,因緣不具足,拍了老半天,沒有人要出家所以說,上根利智的人,不會在這個地方逗留,也不可能動到一個念頭,出家這條路是一定要走的路線,遲、早的問題,所以說,沒有關系!有的人二、三十歲出家,如果不行的話,八十歲你再來,八十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樓主| 發表於 2012-7-31 19:38:20 | 只看該作者
回复 乘璦 的帖子



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五集


八十歲,第二個中根器的人,叫做[勸轉],唉呀!苦是很苦的,[逼迫爲苦之相汝應知],你應該知道啊!勸轉就是中根器的人,還算不錯的人。集:那是招集來苦,但惡因不能造,[生長爲集之相],會繼續助長我們的惡因、惡果,[汝應斷],你應該趕快斷掉,是不是?滅谛[如應證,寂靜爲滅之相],如應證:好好的修行去證明它的存在性,道谛就是[出離爲道之相],[汝應修]:要好好、好好的修行,好!再來,最差根器的人,如果說講了也不聽,實在沒有辦法,佛就講自己,[證轉],[我已知]這個我就是指佛,佛陀已經知道了,佛陀已經知道這世間是苦的,我們是愚癡的人,不相信佛的話嗎?簡單講,指聖人都講這樣的話,我們凡夫就更不用講了,聖人都講世間爲苦,我們做凡夫的人,應該聽聖人的話,根本就毫無疑慮的告訴自己,苦谛我已知,我已經知道了,集谛:[我已斷],釋迦牟尼佛講:我已經沒有苦了,爲什麽?我已經斷掉一切的苦,滅谛:[我已證],我已經證悟到不生不滅的涅槃境界,是不是?道谛:[我已修],我已經結束了,修到一個境界了,你們要好好跟着我的後路走。


[天臺四教四谛],[生滅]四谛、[無生]四谛、[無量]四谛、[無作]四谛。
生滅四谛是[藏]教,就是小乘教,[苦則生異滅三相遷移],苦的話就是生出去,生、住、異、滅的生,異滅:三相的遷移,刹那之間變化,[集則貪嗔癡等分四心流動],等分四心流動,也就是說貪是一個,嗔,第二個,癡,第三個,等分就是貪、嗔、癡統統有,等分四種心流動,貪嗔癡等分,等分就是統統有,平均統統有,四種心的流動,叫做四心流動,貪嗔癡等分,等分,統統有,[滅則有還歸無],剛剛已經講過了,滅則有還歸無,[滅三界因果之有還歸真谛之無。道則對治易奪]。什麽叫做對治易奪?對治習氣容易,奪就是除掉、奪掉,除掉什麽?惡因,奪:奪掉惡 的,當然剩下就是善的,叫做對治易奪。
天臺的四教四谛的第二個,無生四谛是[通]教,苦就[了苦如幻],了苦如幻,是不是?苦也是幻的,樂也是虛幻的,[當體即空,故生死即涅槃]。這是禅宗講的苦谛,集谛呢?[了惑業緣生無性],因緣生、因緣滅是無性,[則煩惱即菩提]。煩惱當體即空就是菩提。[苦集體空,空故不生,不生故今無所滅]。沒有所謂的滅谛,爲什麽?苦谛跟集谛當體就是空,叫做苦集體空,空故不生:因爲一切法皆空,當然就不生,不生哪裏有所謂的滅,本來就沒有生,你哪裏有滅,電燈把它關掉,電燈本來就沒有開,你關什麽東西,[道爲能治,惑爲所治,所治既空,能治亦然]。簡單講就是沒有所謂的能、所。
天臺四教四谛的無量四谛,無量四谛就是[别]教所修行的,[九法界苦相不同故]。九法界就是除了佛,就是菩薩、聲聞、緣覺,再來就是天、人、畜生、地獄、餓鬼、阿修羅,就是九法界,集谛就是[見惑尚有無量,何況五住。]煩惱,這個五住:欲愛住地、色愛住地、無色愛住地、三界開成無住煩惱,這已經在前面講了好幾次,見惑尚有無量,何況五住煩惱,滅:[法門無量,對法門論指歸,亦複無量]。論指歸就是修行恢複到原來的狀态叫做指歸,法門無量,對法門論指歸,怎麽樣才能恢複到我們原來的狀态,指歸就是恢複到我們的本性也是無量的法門,道:[一佛法門無量,如大小權實偏圓,多似恒沙],太多、太多了,[何況多佛]。一佛法門裏面有無量,大乘、小乘、權實二智、偏的、圓的,多似恒沙:太多、太多,多得像恒河沙一樣,何況多佛。
天臺四教四谛裏面的無作四谛,[圓]教,圓教的四谛的苦,圓教對苦谛的诠釋就是[陰入皆如,無苦可舍]。五陰、十二入,五陰或者是六入,一般來講是十二入,五陰、六入或者十二入,皆如,本來就是本性的東西無苦可舍,圓教的[無明塵勞,即是菩提,無集可斷]。本來就沒有,你斷什麽東西。[生死即涅槃,無滅可證]。生死當下就是涅槃,無滅可證,也沒有所謂的證,本來就具足。道谛:[邊邪皆中正]。爲什麽?邊見、邪見也是菩薩示現,故意這樣做的,所以說,所謂的邊、邪,也當體就是空性,那就是中道,[無道可修]。無道可修是容一切法。苦谛跟集谛就是俗谛[順生死惑業苦],順着生死的惑業苦,[真谛]就是滅,道谛就是[俗谛],[逆生死戒定慧]。順着生死的惑業苦,就是苦谛跟集谛,滅就是觀空,就是真谛,道谛就是依照俗谛去修行,從有裏面修到空,所以,逆生死就是所謂的戒、定、慧,這就是所謂的苦是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多欲爲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爲,身心自在,我們講身心自在,把筆拿起來。十種自在,第一、壽命自在,你要是能夠修少欲無爲,第一個壽自在,你這個菩薩要長命,要短命,統統是你的神通力在支持,壽命自在;第二就是心自在,爲什麽?心自在就是生死無染,生跟死都動搖不了你;第三、财自在,财産的财,你要是修到能夠自在的話,佛菩薩自在,你的财産就自在了,随你怎樣快樂,你就會顯現出很大的福報,因爲,布施所得到的福報,所以,人家說掌握這個機會布施是有福之人,有很多人喜歡印經,現在是時候,正是時候,财自在,因爲有施舍;第四個叫做業自在,爲做善事以及勸他爲,就是說業自在,因爲自己去做善事,而勸别人做善,将來你就業自在,業力的業;第五、随欲能往,爲什麽随欲能往?因爲你持戒,因爲你不殺、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所以,随欲能往,随你的欲望而能夠得到你的一切,随欲能往,持戒能夠生福;第六、勝解自在,什麽叫做勝解自在?因爲你修忍辱,修忍辱,所以,你的心不起心、不動念,沒有被迷糊,所以,你就能夠随你的欲望去變化,因爲你忍耐、忍辱,因爲無量劫修忍辱,所以,能夠勝解,殊勝的勝,解,解釋的解,勝解自在,這個勝解自在,簡單講就是充滿了智慧,意思就是忍辱多福,能生智慧,你這個人,不随随便便受人家左右,你就是有智慧的人;第七、願自在,大願地藏王菩薩的願,願自在,因爲我們以前精進努力修行,所以,我們今生今世感得願能夠自在,有願必成就是願自在,由精進修行而來;第八、神力自在,起最神通,最殊勝的通,由定所得,神力自在,爲什麽?因爲你修定,所以,你今生今世感得神通自在;第九、智自在,什麽叫做智慧自在?因爲你前世弘法利生,随你的音聲,衆生因爲你的音聲而得到解脫,所以說,智慧自在是因爲你施舍智慧,而你内心裏面充滿智慧,所以,我們再說一遍,就是說布施給别人的東西,自己一定不會缺少,就是這樣子,就像師傅一直布施智慧給大家,我也不會變成愚癡,這就可以證明施舍多福,施舍多福,1布施智慧,我也沒有減少,我跟你說法,難道講一講,我就變成愚癡嗎?我的智慧布施完了,不可能的事情,我愈布施,我就愈會講話,愈開大智慧;第十、法自在,所謂的法自在就是對經典無所不通,經典通達,因爲由修智慧般若法門所得到的法自在,法自在。
再來,翻開20頁,20頁,[貪爲思惑之首,生死的因緣,因:貪欲三毒,緣:五欲六塵,果:生死疲勞],貪欲三毒、五欲六塵是[診斷],生死疲勞是[病象],診斷根病象就是[處方],[治标]是[少欲],[治本]是[無爲],治本就是無爲,[迷縛悟解,迷:身(入六道),心(如瀑流)],心如瀑流的意思表示刹那生滅、無常,變化無常,瀑流的話,一看整個,就是洩下來很多水,可是,你一冷靜看看,瀑布刹那之間變化,刹那之間變化,[悟:法身不動、妄心不起、寂滅自在],如果你[不自在]的話,就會投胎[人天、三途,三界生死海,生死二種],21頁,[分段]生死:[有漏善不善業爲因,煩惱障爲緣,感受三界六道果報身其身有分分段段之果報差别],今生今世做人,來世做豬,也許下輩子做鹦鹉,喜歡穿漂亮的衣服,就像我今天看的錄影帶,火鳥,日本人跑到哥斯達黎加的原始森林裏面,走了幾天幾夜,爬到三、四千公尺處,去做什麽?去看一隻鳥,看一隻鳥,那隻鳥是世界上最美麗的鳥,長長的尾巴,展翅,胸部都是紅色的,背後是綠色的,那隻鳥很漂亮,很漂亮,爲什麽變成那麽漂亮的鳥?就是前世每天都跑百貨公司,以後沒人敢去,每天都去逛百貨公司,去百貨公司買漂亮的衣服,變成一隻鳥,[變易:無漏善業爲因,所知障爲緣],所知障爲緣,所知障就是該知道的被障礙了,所知道的被障礙了,[感受界外之淨土果報],感受界外的淨土果報,界外的淨土就是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界内的叫做凡聖同居土,[其境但有迷悟遷移],變易,其實沒有生死,隻是境界的變化而已。
好!翻開第三覺知經文,我們上次講兩個,現在講第三覺知,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心無厭足,普天下的衆生都是這個形态,如果一個有學佛的人,他不但有了真正的靈魂、真正的生命,沒有學佛的人,他除了存在一個軀殼以外,他的靈魂很蒼白,因爲缺乏真正的智慧,衆生相,心都是不知足的,在佛法,人的煩惱不可能離開四個角度,第一就是我癡,第二叫做我見,第三叫做我慢,第四叫做我愛,在唯識學是第七意識的具足煩惱。
我們現在談人生的四個大煩惱,學佛我們不要談得很玄,學佛最基本上的涵養,我們應該有,我癡,愚癡的癡,癡就是無明,對于一切的事跟理,我們迷暗,而無所覺知,名叫做我癡,所到之處,包括中國人、美國人、日本人,包括一切的衆生,隻要沒有聽到佛法的,都不可能離開這個我癡,從宗教信仰裏面來講衆生的愚癡,美國在偏遠的地區,有信仰一種叫做蛇教,蛇教,他爲了試驗一個人的膽子,把毒蛇纏在身上,纏在身上,他向神禱告給他勇氣,然後,他認爲以毒蛇放在身上,就認爲他與神同在,神來到他的心,他并沒有任何的恐懼,這種宗教,因爲用這種毒蛇來纏身,結果被咬死的人,有成千上萬的人,成千上萬的人,這是釋迦牟尼佛講的愚癡,用這種修持法并不能成就,在西藏方面,或者是我們中國的地方,也有很多的宗教比如說在青康藏高原那一帶,他們要祭祀、豐收,這個豐收,他們一定要宰殺這個羊,宰殺這個羊,向上帝來祈求這個福,這個羊就變成犧牲品,而在阿拉伯的國家,他不是宰殺羊他是宰殺駱駝,宰殺駱駝,這個駱駝一生一世替主人背負重擔,行走來回幾千公裏到最後的命運就是砍頭,駱駝也是用在祭典裏面的一種犧牲品,犧牲品,駱駝很慘,我看到錄影帶裏面,阿拉伯人很殘忍,很殘忍,駱駝的刀子,肉片非常厚,然後,這麽長,然後,豎立一個竹竿起來,然後,他們就向上帝祈求、祈禱,那個刀子很鋒利,一下子就從駱駝的頭砍下來,頓時血流如注,愚癡!所以,釋迦牟尼佛在經典裏面就講,以殺生來祈福的,更增加惡業,不但祈不了福,而且增加更多的惡業,所以,我們因爲衆生的愚癡,他聽不到正法,然後用種種的錯誤,以人爲的因素,加上自己自我的想象,設立種種的規範,而不是一個解脫之道,然後拿來自我祈禱,向上帝祈求,然後自己覺得很渺茫、可憐,然後,愈能顯示上帝的存在的偉大這就是癡:愚癡,這個愚癡沒有救,沒有辦法!所以,在生生世世累劫所造的惡業裏面,也碰不到善知識,也碰不到道場,也沒有碰到錄音帶,也沒有碰到佛書,什麽都沒有這個因緣,所以,就愚癡到家,就愚癡到家,沒有辦法!這個癡。
再來,就是我見,這個也是很大的煩惱,這個我見,我們在十四講表以及過去都重複地在談,所謂我見就是執著五蘊的和合身,認爲有一個主宰的真正的我,以我爲思想的中心,簡單講,我見就是主觀的存在,真正的一個我的存在,用主觀意識存在内在,而否認了外在一切,比如說,别人跟他對立,我就說:你敢跟我鬥,你鬥不過我,你敢得罪老子,老子要你好看,這個我見,所到之處都是這樣子,如果我們能換一個角度來講,學佛的人,我們知道這個五蘊和合的是假相,你從此以後,你這個我見認爲執著,肯定自己的看法,這個我見簡單講就是用主觀意識而太肯定自己的看法,那麽,他的煩惱就會不斷,他沒有容納異己的存在就是他沒有胸量去容納跟他看法不一樣的人,你想想看,在這個世間,整個宇宙裏面,怎麽可能每一個人的看法都跟你一樣,你沒有容納别人的雅量,你想要過完今生今世沒有煩惱的生命那是絕對不可能的,所以說,能夠容納異己的存在才能成就自己的偉大,退一步想海闊天空,所以,真正的福德不是金錢而是忍辱,真正的福,不是金錢而是忍辱,所以佛講:忍辱多福,你要在我見裏面,放下,所以,要聽兩種人的話,第一個要聽大智慧人的話,第二個要聽有經驗人的話,你要碰到大智慧的人,你要趕快放棄你的看法,碰到有經驗的人,要趕快放棄你的看法,所以,聰明的人拿别人的生命的經曆,拿别人的智慧來,馬上運用在他的生命觀裏面,而愚癡的人,不相信聖賢,不相信智慧、有經驗的人,然後,他用長時間的磨練,然後産生錯誤,然後,十年後就發現,噢!十年前我師父已經講過了,我師父已經講過了。
所以,這個我見有很多很要命的,第一個就是裹足不前,裹足不前。第二個就是煩惱不斷,第三個就是樹立敵人,裹足不前就是你永遠沒有辦法進步,因爲你,我見太重了,讓那些跟你講的人也沒有辦法,你也不接受,人家也會很疲乏,我見,不會進步嘛!再來就是煩惱會不斷,煩惱,你這個我見,你永遠肯定自己的主觀意識,永遠煩惱,不可能會斷掉這個煩惱,沒有包容的内在,沒有寬恕的心胸,不可能的!
第三個永遠樹立敵人,你會我見,你不聽别人的話,你想想看!一個擁有我見的人,他怎麽會聽别人的建議呢?他怎麽會聽别人的,啊!對!!對我錯了,我錯了,是!是!我錯了!我求忏悔,他會這樣子嗎?他會說:我不對!我求忏悔!然後,就不甩人家,啊!我不對!我不對!都算我不對!我們衆生,他講不過人家的理由,裏面的見還是在抗拒外在的接受,沒有辦法,他實在明明錯誤,然後就:都我不對!都我不對!你們都赢,你都赢就對了,你都赢,見是很苦惱的一件事情,所以我們要學柔和,柔軟心,對于有智慧的人,對于有經過經驗的人,他講的話 ,你要好好的聽,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可以吸收最了不起的知識,而且可以縮短你生命的浪費,你不要學習那種,永遠學習那種會錯誤、會後悔的東西,所以,這個我見就是執着有一個主宰的我,第三叫做我慢,我慢是每一人都存在的,夫妻之間會吵架就我慢,師徒之間看法不同就我慢,我慢就是說無始劫以來都執着一個我,使心高舉,高舉就是把自己樹立成一個很高超的地位,認爲别人都比不上我,同學們!這樣地日子會很痛苦,我慢,如果你把它觀想成我是世界上最沒有用的人,我是一個很平凡的人,你不要把自己擡得很高,你也沒有地方可摔,如果說,人家講,慧律法師!你很壞!對!我很壞!我比誰都壞!再接下去,他就不曉得要講什麽了,因爲,沒有話講了,我已經自己承認我很壞,對不對?别人拿你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這個我慢是就是依靠五蘊身令心高舉,錯覺,我慢就是産生錯覺,認爲有一個真正的我,有一個真正的我。
第四個叫做我愛,我愛就是所執着我,心生貪着叫我愛,我們所謂的貪心,貪心就是所謂的心無厭足,心無厭足,在佛經裏面,對不知足或者知足的人,有強烈的對比,《佛遺教經》裏面說,知足之人,雖卧地上,猶爲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我們來解釋一下,知足:懂得觀照的人,雖然卧在地上,就是沒有床鋪可以睡,沒有好的棉被,就簡單一個地上,猶爲安樂,也非常的快樂,也非常地快樂,我們内在裏面,常常要告訴自己,我們能夠聽到佛法,這個世界上已經不值得我們這樣子鬥争,不值得我們這樣子計較,所以說,爲了一件小事而争執,人生實在太短促了,爲了這麽一點點小事情,就争執,爲了一千塊,二千塊,或是爲了一點小事情,就鬧得很不愉快,就是不觀知足,我這個人,我非常知足,我非常,非常的知足,我們非常地知足,我這個人,别人我不曉得,我看到佛法,我已經找到真正的生命,又能夠剃度出家,我于這個世間無所求,這個社會給我多少,我就回饋這個社會多少,社會有錢,我就跟着吃好一點,衆生供養少了,我也一樣很快樂地過日子,我可以把我的生活降到很低的地方,如果,我每天沒有飯吃,我可以煮稀飯,我煮稀飯,随便買個土豆、花生、醬瓜,随便炒一點點菜,我就可以過一餐,從小不曉得享受,享受是什麽東西,我一生一世沒享受過,可是,我一聽到佛法,聽到佛法,我一生一世沒有去過舞廳,沒有去過咖啡廳,沒有去過酒吧、夜總會,什麽娛樂的場所,統統沒有去過這種地方,那些每天追求那地方的人,他怎麽會比我們快樂呢?我沒有,我是一個平凡的修行人,知足,太快樂了,佛法的樂是永恒,是發自内心裏面,那種安詳,知足,内心 充滿了智慧、溫和、忍辱、慈悲、寬恕、喜舍,你說這世界上,哪有比這種人更快樂,雖卧地上猶爲安樂,再來,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也不滿自己的意思,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一個人不觀知足,怎麽能夠會活得快樂,亦不稱意,就算他跑到天堂去,他也不滿他的意,爲什麽?大發牢騷,人最怕的就是一天到晚大發牢騷,最怕就是這種東西,所以我們内心裏面想:唉呀!我是一個健康的人,我四肢健全,如果,我想一個人拖在地上爬的時候,或者是臉部嚴重傷殘,或者是嚴重開過刀,病入膏肓,臨死之人,或者是貧窮,又拖累經濟的負債,你說那個人怎麽過?我們今天還不到這樣子的地步,能夠吃三餐,有個健康,我告訴諸位,不知足的人,會砸掉你一切美好的幸福,不知足的人,會砸掉你眼前所擁有的一切,真的,爲什麽?因爲你不知足,你大發牢騷,你内心裏面充滿着恨,充滿着報複,充滿着不平,本來是一個很快樂的日子,搞到最後,沒有一點幸福可言,要觀知足,再來,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道觀察知足的人,雖然他很富有,他也是一個很貧窮的人,爲什麽?心不快樂就是很貧窮的人,所以諸位,師父到現在爲止,我從來沒有羨慕過一個有錢的人,我不會說隻有有錢的人來,我跟他談,窮人來,我就不跟他談,我不會這樣子,我從小到大,我就是一個很貧窮的人,今天雖然能夠建這間講堂,也不是我的能力,是大衆的能力,雖然,我做代表,我從來沒有動一個念頭,我很了不起!有福同享,有一個講堂,大家一起來念書,一起用功,是不是?雖富而貧,不知道滿足的人,再多的金錢也沒有用,也沒有用,知足之人,雖貧而富,知道觀照滿足的人,他雖然是一個很貧窮的人,但他是一個很富有的人,所以,我是一個很富有的人,我是一個很富有的人,我很肯定,百分之一百萬、一千萬,我是一個很富有的人,因爲,我不缺少什麽,人到無求品自高,無欲則剛,我也沒有什麽好追求的,再來,[不知足者,常爲五欲所牽,爲知足者之所憐憫,是名知足。]不知道滿足的人,常常被五欲六塵,就财、色、名、食、睡,牽得團團轉,五欲所牽,不知道滿足的人,他一天到晚追求财、色、名、食、睡,這是通往地獄五條大道,康莊大道,财、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你要跑到地獄很簡單,你就拼命追求這些,你很快就到地獄閻羅王那邊報到了,不知足者,常爲五欲所牽,五欲,聖人牽不了他,聖人牽制不了他,擁有内在裏面本性的功夫,充滿着大智慧的人,這世間哪一樣東西可以束縛得了他,不可能的事情,爲知足者之所憐憫,懂得知足的人就憐憫那些不知足的人,所以,有的人講,有錢的人快樂,不、不、……,不是有錢的人快樂,知足的人才懂得真正的快樂,有的人有十幾億,像我那個徒弟,他的爸爸擁有不動産就十五億,十五億,他的爸爸那套西裝穿了十五年,内褲是用面粉袋縫的,面粉袋縫的,老一輩人都穿那種,還寫個淨重五十公斤,剛好縫在正面,美國人看到:噢!哇!你們有去看“沒蛋的老闆”,噢!看到那部片子會昏倒,金水,吓死人,所以說,不是擁有幾百億、幾十億的人會快樂,我常常講,我說:王永慶很有錢,然後他吃的,頂多鹵個豬腳、香腸、海産,然後又吃什麽?王永慶擁有幾千億,不得了,沒有辦法算,我看多少錢,連王永慶自己也不曉得他有多少錢,所能吃的是什麽,就這些,叫幾桌吉他手,吉他手,像我們出國的時候,到hotel時,出國去的時候,hotel底下的那個吧臺,吧臺,因爲大家都住那裏,我還是要進去住,對不對?不然,你叫我住哪裏?進去的時候,然後,就在那邊彈吉他,幾個老美就聽,my、my、….,就唱,就聽那個歌,然後,我就是my、my、….,阿彌陀佛..,我就念阿彌陀佛,我的,我的阿彌陀佛,衆生他除了吃、喝、玩、樂,坐個汽艇,釣個魚,然後沖浪、遊泳,然後,再來坐個直升機,或者是飛機,然後,或者是逛百貨公司,或者是打打球,或者是賽馬,他不曉得真正的生命是什麽,所以,《涅槃經》說:知足第一樂,知足是第一樂,懂得知足的人,那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人,叫做知足第一樂,老子曰:禍莫大于不知足,所有的禍患,沒有比不知足更大的禍患,所以,同學們!我們今天聽到佛法,我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雖然,我們身上沒有什麽錢,但是我們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我們有一個穩定的工作,也就可以了,也就可以了。
達磨祖師教了我們四種修行,可以,這四種修行可以讓我們任運在這個世間裏面,這四種修行,你要特别注意聽!
第一叫做抱怨行,果報的報,怨恨的怨,行就是我們行走的行,底下一個括弧叫做:忍辱波羅蜜,什麽叫做抱怨行?比如說,你出生在一個很不美好的家庭,你的父親對你不好,或者是你的母親對你不好,或者是你的後母對你不好,或者是你從小就受到人家的欺負,倒黴的事情都輪到你,好的事情就輪不到你,所以,一本初(shuai)(衰),從小到大都是(shuai),叫做一本初(shuai),還有一種念法叫做一本初(ai)(哀),從小就很悲哀,人家是一本初衷,我們不是念(shuai),就是念(ai),這個抱怨行就是說來到這個世間都是互相報恨的,所以,夫妻也好,太太對你不好,沒關系!先生對我不好,沒關系!我們忍辱,我們歡喜來接受,像我現在,徒弟對我不好,我會拜托他,我會先跟他頂禮說:麻煩你老人家出去好不好,我們不要再結惡緣了。所以,達磨祖師教我們,二六時中觀想,衆生對不起我們,我們就修忍辱波羅蜜,我們就認爲這是報怨行,這是我們來還債的,有的話,你就盡量的還,有的話,就盡量的還,所以,來讨債的話,不要有生氣、不要有報複,報複的話,會重複結這個惡緣,簡單講,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的,隻可忍辱,不能報複,隻可随緣,不可破壞這個因緣,你報恨,來!我就接受,我就接受,隻要不太過分,如果他要你的命,那當然不行,比如,小偷、強盜,拿一支刀子要你死,那就要抗拒,開玩笑,對不對?要不然就來!師父講的,反正我全盤接受,不是這樣子的,不要你命的時候,可以全盤接受,要你命,就要拼,一個人拿刀子來的話,是不是?就是要讓我死,開玩笑,不是開玩笑,不可能!我不可能這樣子,我會讓他先死,我會行菩薩道,像釋迦牟尼佛,你殺掉我,我還先殺掉你,我要救無量無邊的衆生,我怎麽可以讓你殺掉,對不對?那要看情形,不是說報怨行,就是說人家對我不好,是說我們可以忍耐的,就盡量忍耐,沒有牽涉到我們所有的财産,或者是說沒有牽涉到我們的生命,那就可以,牽涉到我們的财産的,我們還可以忍耐,牽涉到我們的生命,那就趕快逃跑,你要趕快想辦法,你不能老是站在那邊,還是死路一條,傻瓜!不要跌到…,坐船,然後不小心,跌到水中裏面,師父要救你,師父!不要救!反正是我的命,我一定要死的,您不必救我,讓我沉下去好了。這叫做愚癡,foolish。
二、叫做随緣行,随緣就是說我們知道一切都是無我,我們一切都是業力所轉,受苦是我們的業報,受樂是我們的福報,都是因緣生的,如果得到殊勝的果報,比如說,你今天兒子讀到博士,你的學曆高,或者是說你家真的很有錢、很有地位,或者是說你今生今世長得莊嚴、漂亮、美麗,或者是說你有特殊的異禀,不是餅幹的餅,就是那種異禀,天生異禀,如果,你有這樣的超人才衆,就是說可能我前世有種一點善根,有的人一出生智商就很高,有的人一出生,智商就低得不得了,低得不得了,所以,這都跟前世有關系,前世有關系,所以,就常常觀照:這是我宿世的因,所感的果報,我今天苦也好,樂也好,我随緣,我随緣,緣盡了也還無,所有的福報,緣盡了也沒有,是不是?如果說,今天我的榮耀,我的金錢、财富, 我的天仙美貌的太太,或者是英俊的先生,或者我的先生真的很了不起,或者是我的家庭怎樣美好,緣盡還無,何喜之有,沒有什麽叫做可喜之處,這種觀照太厲害了,那就是空性的東西,當下就是空性的東西,所以,随緣消舊業,莫再造新殃,你千萬不要再造惡了,不要再造惡了,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哇!這更棒!得失随緣,心無增減,心無增減,心裏沒有高,也沒有低,該來的來,該走的走,喜怒具無,也沒有喜,哪來的喜?世間本來就無常法,哪來的怒?别人對不起我,别人負因果,我們用不着麻煩,所以,動一個念頭替無知的人可恨,不如可憐,你動一個念頭去恨一個愚癡的人,那你不如可憐他,你同情他就好,喜怒具無,冥順于道,冥就是幽冥界的冥,一個蓋子,一個曰再一個六:冥,冥就是這個意思,冥順于道,一個蓋子然後一個曰,一個六:冥,冥順于道,名随緣行,簡單講,随緣行就是所謂的少欲,能夠知足。
第三就更了不起,無所求行,無所求行,哇!這個達磨祖師下了這一帖藥,真是清涼劑,無所求行,世人長迷,世間人長時間的迷惑,處處貪著,名之爲求,智慧,智者悟真,有智慧的人悟到真理,悟到空理,理與俗反,這個道理剛好與世俗人相反,爲什麽呢?世俗人是愈多愈好,他愈覺得快樂,愈覺得知足,愈覺得幸福,修行人反過來,愈能夠無所求愈好,愈能夠解脫愈好,是不是?安貧無求,形随運轉,這個軀殼,形體随這個因緣而轉,萬有斯空,無所願樂,萬有斯空,一切天地萬物統統是空性的,無所願樂,沒有一點點覺得那是快樂,沒有希求,所以,功德黑暗,常相随逐,功德黑暗就是說,善的是功德,壞的是黑暗,常相随逐,我們不求功德,也不求黑暗,一切放下,三界無安,猶如火宅,這是《法華經》講的,有生皆苦,誰得常安,你隻要有這個色身,一定要受這個痛苦的果報,誰能夠常安呢?了達此處,息相無窮,了達此處,如果你透得出這一關,你就無窮,你也不會汲汲營營去追求一個女孩子,追求得頭破血流,人家不理我們,我們才回家哭泣,是不是?所以,有的小姐長得很漂亮,然後,自我安慰贊歎,然後到師父面前來,然後,她又得贊歎自己,然後她不敢說是自己講的,然後,她就會說:師父!人家都說我長得很漂亮,我就跟她說:若沒人欣賞,就留着自己用,留着自己看,你留着自己欣賞,女爲悅己者容,你長得美,沒有人欣賞,那你也一樣,對不對?真正大智慧的人,怎麽可能會被你的美貌迷惑颠倒,不可能,那隻是一個軀殼,臭皮囊而已,是不是?如果說,迷惑颠倒的衆生,他就會追求,這個也是無常,所以,你追求到她,你又能代表什麽,因此,我們了解,結過婚的人是痛苦不堪,整天折騰,沒有結過婚的人是拼命的追求,拼命的追求,所以,如果我們學佛的人,要冷靜、要思惟,一切從緣,該你的就逃不掉,不是你的,你強求不得,強求不得,所以,有求皆苦,無求乃樂,所以,知道無求是真爲道行,是名無所求,少欲知足,我現在就是無所求我也不曉得要求什麽,唯一的求,隻能講求生極樂世界,那麽,這個是求,是求出世間的解脫之道,你要叫我現在求什麽,我不曉得要求什麽,我既不求老婆也不求兒子,也不求功名,也不求利祿,不求成名,也不求财富,我也不求别人對我怎樣好,我知道我隻要不對不起衆生就可以了,所以,我常常說:我現在很惬意,我現在非常的舒暢,所以,諸位!你們來到這邊就是賺大錢,我常常告訴信徒:你來到我講堂,你就真的是賺大錢,你賺的是無所求,幾百億的财富都比不上你來上兩個鍾頭的課,對不對?你現在聽了這個課程以後,那真是不得了,知足、快樂,我們有阿彌陀佛,是不是?我們臨命終,中間站着是位先生,要接引我們到極樂世界去,他也是凡夫俗子所修成的,我們多幸福,我們的爸爸,慈父: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等着我們,想起來,我的前途就會無量,我的内心裏面就充滿着歡喜,再大的委屈就化爲塵勞,沒有關系!
第四覺知,第三,翻開,翻開22頁,(英語)現在修定,定,心裏要有定,我們的本性是真的,所以,這個圓圈圈就是表示我們的本性,真的、光明的,左邊黑的就是我們的無明,我們的無明,我們先看無明,看無明這邊,什麽叫做[妄]?[無明]就是沒有智慧,沒有智慧就會[起惑],或就是,惑的旁邊寫兩個字,叫做煩惱,就是起煩惱,惑就是煩惱的别名,有的人念了老半天,還不曉得起惑就是起煩惱,一切煩惱就叫做惑,起惑就是什麽?[妄念不停],我們的妄想從來沒有停止過,好還要更好,永遠不知足,不知足,再來,[塵欲薰染],五欲六塵拼命的追求,有錢還想要更有錢,要再更有錢,有一個老婆,就二個,二個再三個,直到十個,薰染,實踐有名要更加的有名,薰染,再來,[迷惑增上],迷惑,爲什麽會迷惑增上?左邊[無厭],因爲你不知足,不知足的人就會[自害],爲什麽?你内心裏面充滿了[煩惱],你不知足嘛![害他]就是傷害衆生,就變成造[業],你要負這個因果,是不是?唯得多求就是[得求],你又是得又是求,就會[害他],就會[煩惱],[自害]就是果[報],就[增長]這些,[造業]:離不開什麽?離不開[身三口四],離不開身體的三種殺、盜、淫,口是四種惡業,這是妄的這邊,所以,這個得求會害他,就會令衆生煩惱,你令衆生煩惱就會自害,就是要受果報,受果報,所以說,我常常勸導衆生,如果有人傷害你,錯了,他傷害不了你,他在替你消災,他傷害不了你,是傷害到他,再來,22頁,右邊這個[真],真就[惟慧],隻有智慧才能顯示我們真實的本性,[慧]就是必需要[聞思修],聞就是聞慧,思就是思慧,修就是修慧,聞、思、修都通達一個慧字,所以,這個慧就是包括聞、思、修,所以,這個慧就是聞慧、思慧、修慧,但是,簡單稱叫做聞、思、修,當你聞到佛法,你就好好的思惟,思惟就是觀照:觀照;修就是起行:修行,[知足]就是[戒],你知足你就不會去造業,[離塵欲],所以,這個知足是非常重要的,再右邊[守道],心就能夠[定],定就産生有智慧,你要是守道就可以[止妄念],右下方,有一個[定共戒],有一個[生慧],什麽叫做定共戒?什麽叫做定生慧?定共戒就是當你少欲知足内心有了定,那就是等于持戒,我們說戒、定、慧,我們現在所講的叫做定共戒,所謂定共戒,再重複講一遍,因爲内心定力而産生自然能夠持這個戒律,我少欲、我知足,我當然不去造業,我不去造業,當然就是持戒,所以,定共戒就是因爲心裏有定力,所産生出來,自然就會持戒清淨,定生慧就是我們的定會産生一種智慧,智慧。
好!諸位先翻開第四段的經文,第四覺知,第四覺知是說懈怠墜落,有的人說這是(duo)落,不對,應該講(zhui)落,常行精進,我們要好好的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陰界獄,陰界獄就是五陰、十八界,我們慢慢來談,懈跟怠都是一樣的意思,這個懈也就是怠,這個怠也是懈的意思,怠也可以說是慢,做什麽事情疏忽、傲慢,怠就是不甩人家,不去從事自己的職責:懈怠,墜跟落,墜就是落,也是這個意思,但是,爲了一句、一句配合起來比較好聽,精進,精則不雜,就是我在修行,我不夾雜着任何世俗,進則不退,所以,我們說精進佛七,我這七天裏面就念佛,我不夾雜着參禅、持咒、念佛,就是念佛以外,不夾雜着像密宗的持咒等等這些觀想,這七天一心一意的誦《彌陀經》,唱贊佛偈,然後,念阿彌陀佛,精就是不雜,進就是不退,簡單講,精進佛七就是不雜,而且不退轉的,單純的提一句佛號一直念,叫做精進佛七,事跟理來講,念念勤修是事,但是,念念空寂是理,我起心動念,我在觀照,但是,每一個觀照都是空,簡單講,本性就是要這樣子,在本性上建立正确的知見,所謂的妙有,妙有顯現出來,妙有:真空妙有,我們所有的理念都是空的,但是,所有的念都是正的,所以,無念要建立在善的一面,無念建立在淨善,純真的本性,才能夠建立無念,無念是沒有世間的雜想,沒有世間的妄念,而不是沒有正念,沒有正念就是完了,就像鏡子不照,而自然照,鏡子爲什麽講不照,因爲它不是刻意的照,你拿什麽東西,它就自然顯現,它沒有刻意的照,可是,它卻具有這種能力,本性就是這樣子,無念,可是它卻有一切的能力,世間的一切,或是出世間的一切,自利利人的事業,沒有一件事情都不是由精進而來的,你說我今天,我要上臺演講,我本身來講,我過去沒有一段精進來閱讀藏經,我如何來教導我這些徒弟呢?一定要自己本身去精進,這個精進,從以前都有比喻,比如說,小水長流就是滴水能夠穿石,這個精進并不是說,我一下子一天聽到佛法,我就訂五千聲的往生咒,我一天就訂一萬聲的往生咒,有的人訂了這個功課,就完全錯誤,以前,有一個人聽到地藏王菩薩,就非常精進,半夜都起來拜拜到三個月以後,就退了,同學們!這個精進修行,你隻要穩住什麽?穩住早、晚二課,就不得了了,你隻要穩住早、晚二課就不得了了,我想,每一個人,都會有這樣子的計劃,我這個禮拜要做什麽,我應該怎麽用功,當下個禮拜,這個禮拜結束以後,你會發現漏洞百出,你會發現,你所要求自己的功課,會都彌補不過來,所以,人常常每天都在彌補自己的功課,因爲,我們實在沒有辦法,因此,出家爲什麽,一定比較精進,在僧團,你不起來不行,你在這裏,三四點非起來不行,藉着大衆的力量,束縛、約束你精進,所以,修行要像滴水穿石,第一種比喻,第二個要像鑽木取火,火沒有跑出來,就必須要加緊用功,就是你還沒有消息的時候,你内心裏面本性還沒有消息,不能停,不能停,所以,古來都用兩種比喻來修行,細水長流、滴水穿石、鑽木取火,就是叫你要有恒心,不怕你急,怕你緩,功課訂太急沒有用,聽到佛法,噢!一天幾個鍾頭念佛,精進用功,那很好,我說:持續不久,持續不久,要慢慢來,慢工出細活,古來高僧大德就是這樣子。
我前幾天到佛光山,去講給五、六百個法師聽,就之前,三月二十日,我就跟他們舉幾個例子,我舉幾個例子,你就知道,修行不是開玩笑的,第一個,不要動不動,就要練不倒單,練這個不倒單,像我們以前,有一個想練不倒單的,練不倒單坐在藤椅,第二天起來,竟然躺在床鋪上睡覺,罵人家,誰把我的鬧鍾按掉,竟然是他自己,睡醒了迷迷糊糊就按下去,鈴……按下去,第二天罵别人,你看,門還鎖着,還沒有任何人跑進來,鬧鍾就自然按下去,所以,要慢慢來,不倒單還沒有練成,要先練倒單,我現在就是在練倒單,還有,我有一個同參道友,他一開始就是練精進,精進 ,雙腿一盤起來,在冬天寒冬的時候,就是要練不倒單,不躺下去睡覺,很精進,結果,現在雙腿嚴重風濕,嚴重的風濕,才年輕人喔!三十多歲了,他已經治療了幾年,治療了幾年,我這隻手,尤其風濕症實在是沒有辦法,很難治療,所有的醫生,最怕的就是這種病,我這隻手,以前在高中練跆拳道的時候傷到,傷到的時候,直到大三的時候,開始有一點點酸,大三,然後,我出家以後,以前住 在雷音寺,天氣很冷,風又強,後來,以前爲了表示自己持戒清淨,去睡地闆,地闆是很涼的,地闆,結果去給中醫看,中醫師說,你這樣不行,将來你這隻手會提不起來,竟然到雷音寺,那是民國,七十四年,七十五年,一直酸到現在,現在還在酸,現在左手邊還在酸,這個酸從膏肓的地方,一直痛到這個地方,那是沒有辦法,痛有辦法忍耐,那個酸實在沒有辦法,那種酸痛沒有辦法忍耐,痛有辦法忍耐,那個酸得心髒快停了,噢!那個酸實在沒有辦法,很痛苦!抽、抽痛,抽,現在還有,我常常這樣,很慈悲的講出我肺腑之言,同學們!不要糟蹋你的身體,失去健康的人,才知道健康的可貴,真的,不要糟蹋你的身體,不要胡搞亂來,不要注射安非他命,不要糟蹋你的身體,比如說你熬夜、你酗酒,或者是說,你的車子開一百三十,發生車禍,很可惜,就是說,雖然我們知道這是臭皮囊,可是,身安而後道隆,精進修行最重要的條件就是你的身體要照顧好,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功課。
《佛遺教經》裏面講,汝等比丘,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如果你們精進,世間沒有所謂的難,是故汝等當勤精進,當勤精進,譬如小水長流,則能穿石,水長流,若行者之心數數懈廢,修一修又停,修一修又停,譬如說鑽火,未熱而息,鑽木取火,鑽木取火,還沒有熱就停了,雖欲得火,火難可得,雖然你想要得到這個火,火根本得不到,這叫做精進,《法華經》裏面講,我也阿難,這是釋迦牟尼佛這樣自己講,我跟阿難在空王佛所,同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阿難常樂多聞,阿難喜歡聽聞佛法,隻喜歡聽聞佛法,不修行,而釋迦牟尼佛說,我常勤精進,而我常勤精進,持咒、念佛、拜佛,拼命地修,是故我已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我已經成就佛陀,而阿難護持我法,還在做我的弟子,你看看,所以說,是誰要做師父,很難講!誰要先成佛也很難講,在我們這裏面的人,在這裏面的在家居士,也許你們将來比我更早成佛,那麽,我請你們慈悲收我爲徒,不過,我看起來,好像沒有一個比我還利根,好像不會比我快,我這輩子已經準備好了,絕對不失誤,我這個是九牛不挽的願力,絕對生死要了, 一點都不含糊,一點都不含糊,我的心二十四小時裏面,都安住在佛號裏面,不管我做任何事情,包括上廁所,我的佛號不會斷掉,所以,今生今世如果你沒有一個了斷,我常常勸告我這些出家的徒弟,說:無始劫以來,生老病死,六道輪回,老夫子,老夫子就是指個人,我今天要跟你有個了斷,我要跟你生死沒完沒了的,今天一定要跟你講個清楚,無量億劫來,你既然聽到佛法,又是年輕人,再不做一個生死的了斷,那完蛋了!人家說:師父!您是完人,對!是完蛋的的男人,是完人,生、老、病、死,你這個多劫以來,你不趕快斬斷世俗的情欲,不趕快斬斷貪、瞠、癡,你要修行,我覺得很難,現在就要有心理準備了,我已經覺得這世間沒有所謂的快樂,無一,一無可求,唯苦無樂,我真的與世無争,也無所求,雖然,我沒有辦法像祖師大德這樣子,不過,目前我有這種心境,朝着這個目标在走,不過,日子很好過,煩惱也少,有時候,師父有缺點,但是,也有優點,優點學一學,很好過日子,還有就是不要結惡緣,不要結惡緣,任何一個人怎麽樣對你,不要結惡緣,随緣消舊業就好,所以,《楞嚴經》裏面講,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意思就是說雖然你多聞,聽了很多的佛法,如果,你不精進修行,跟沒有聽到佛法沒有什麽兩樣,爲什麽,說食終不能飽,所以,我希望你們那個念珠戴在身上,二十四個小時都在念佛,汝雖曆劫,憶持如來,秘密妙嚴,就是說佛法,你們雖然能夠想到釋迦牟尼佛,諸佛所說的正法,也不如一日修止漏業,遠離世間憎、愛二苦,就是你不如一日好好的修,止,止就是停止,有漏業,要趕快停止,意思就是說要觀照無念,觀照無所住,觀照空,觀照緣起,觀照無常,當下進入空性,那就是無漏業,要好好的念佛,遠離世間的兩個,就是恨跟愛,恨、愛,恨愛是兩種仇敵,自古以來,人家對恨跟愛的形容有很多,愛恨交織會毀掉一個人,愛恨交織奪走一切的幸福,愛恨交織是世界上最貧窮的人,愛恨是修行之大敵,愛恨是所有煩惱當中之最,愛恨是我們煩惱賊,所以,自古以來對愛恨對立的觀念,都有很多、很多的形容詞,要看到愛跟恨,你随時在這個…..尤其唱歌裏面的歌詞,歌詞特别多,所以,你唱歌随時拿開來,打開來,就會聽到:恨你恨到死恨你恨到死,歌就:我恨你,我恨你,開口就是這句話,對不對?到處都是,所有的歌聲都是這樣子,我若沒有學佛,可能也是在唱這種歌,在國王西餐廳走唱,我若沒有出家,我的歌聲可能不錯,可能也去….一天賺五百元;唱歌,唱歌,所以,可能也是唱,布袋戲的主題曲,不然,我要做啥?我個子這麽小,鐵錘也拿不動,斧頭也拿不動,你說,我要做什麽呢?隻是穿着,我這麽矮,隻有穿着矮矮的西裝,打個領結,去唱歌,然後,靠那些跑船的太太來賞識我,因爲,我個子小,唱歌都是女人賞我,賞我,我端個盤子,我恨你,可愛的人…..,就丢進去了,五百,可憐!我吃這種飯,可憐!人很難講,對不對?這很難講,你要吃什麽飯你怎麽知道呢?是說我福報大,生生世世有修一點善根,來出家修行,不然,也是迷迷糊糊,對不對?像我以前很迷糊,中秋節出去,跟女朋友出去,也不曉得在轉什麽,就跑到新公園,轉了四、五個鍾頭,結果,想一想,無聊透頂,在那裏轉來轉去,轉來轉去,也沒做什麽事情,真倒楣,浪費我的生命,衆生也沒辦法,哪裏有什麽生命觀,哪裏有徹底的宇宙觀,沒有!除了一直追求以外,他哪裏懂得生命叫做什麽東西,沒有!隻是浪費我的生命,對不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
 樓主| 發表於 2012-7-31 19:38:53 | 只看該作者
回复 乘璦 的帖子

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六集


再來,再來,六波羅蜜:六度萬行無邊的功德,都是以精進一法,《華嚴經》裏面講,就是我們用智慧專注一境的時候, 我們方便、善巧,把我們的心字住在聖道裏面,都可以破除一切的妄想,意思就是說,我們要破除、息妄,我們要息掉這些妄想,隻有一個字,那就是智:智慧,智慧就通達兩個字,就是觀照,二十四個小時,觀照你的起心、你的動念,你就是一個真在修行的人,雖然你不在佛前拜佛,你不在佛前念佛,你也是一個入道之人,爲什麽?你善于觀照,善于觀照你的心,你想想看!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個動念你都不放過它,叫它放下,當然貪、瞠、癡一起來,就沒有作用,觀照這個功夫太重要了,觀照知足,觀照無常,觀照空,所以,明钲那天在開車,載師父去辦事情的時候,辦事情的時候,明钲就問:師父!我的心想安住,要安住在哪裏?我告訴他:安住 在哪裏都是妄想,他說:哇!那怎麽辦?我說:安住在無所住之處,才是真的安住。噢 ,噢……不知是否聽得懂,他隻是喊:噢 ,噢 。不知是否聽得懂,噢!人家現在,明钲就問:我要觀照無常,還是要觀空?我說:你不要觀空,觀空會變成精神病,要觀無常。凡夫觀空可能很難,要觀無常就沒有得失,就沒有榮辱,就不會爲财、色、名、利,亂七八糟,觀無常,深入地觀無常,一切法不可得,凡夫要從這個地方,所以,我們明钲現在是真的有在用功的人,隻差不剃度,不簡單!現在會問這種問題,表示他有在用功,所以,我告訴他:你不要觀空,要觀無常。久了,你就進入空性的世界,《十六觀經》應當專心系念一處,應當專心系念一處,我們的易經裏面談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都是告訴我們精進的重要,大迦葉,苦行頭陀,到老,他都不放,佛叫他休息,他也一樣這樣修行,脅尊者,八十歲才出家,人笑他老了,他發願:我不通達三藏,我就日夜精進修行,八十歲呢!印光大師住普陀山,三十年不下山,虛雲老和尚三步一拜,弘一大師戒行,苦行卓越,廣欽老和尚六十所長坐不卧,不食人間煙火,人家這種精進我們有辦法嗎?我們沒有辦法。
再來,我們這些要破煩惱惡,哪些東西是我們最大的煩惱,我們在《十四講表》都有講過這些名相,現在來做個複習,煩惱離不開:一、貪:貪心,二、瞠:憤怒,第三、癡:愚癡,第四、慢:我慢,我慢就是不甩人家,不懂得謙虛,第五、疑就是懷疑,第六、再來是不正見,沒有正知正見,這裏面的癡跟不正見,是最大的煩惱,這個癡就是沒有 智慧,不正見就是所走的路線全部錯誤,那根本不用談,不正見,外道就是不正見,是爲根本惑,是六大根本煩惱,六大根本煩惱,所以,我們常常講,五利使跟五鈍使,是我們煩惱的根本,五鈍使:貪、瞠、癡、慢、疑,五利使就是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五種見惑還有五種思惑,那麽,這個使,我們說貪、瞠、癡、慢、疑,這五鈍使叫做思惑,這個思惑是屬于迷于世間事相而起的惑,對這個事相不了解,它是緣起性空,所以,我們會錯覺,因爲錯覺而追求,所以,我們造成了種種的習氣同,就是貪、瞠、癡、慢、疑,你要看到貪、瞠、癡、慢、疑,你随時到酒店去看看,酒店,這個酒店一喝酒,爲了女人一定是大打出手,這個酒店隻要出現一個美女,比較美的,現在,因爲環境不好,有的讀到高中、大學,長得很貌美,她就是去接客,陪客喝酒,她隻要長得很好看,這都是老闆在包,那些兄弟去喝酒,電影裏面都是這樣演,爲了一個女人,坐在那邊,然後,他要她坐在那邊,然後,時間還沒有到,爲了争一個女人,就大打出手,甚至鬧出人命,你看看報紙,酒吧、酒廊,或者是這些花花綠綠的地方,貪、瞠、癡、慢、疑,沒有一個字不具足,貪更不用講,追求女色、美酒,瞠:動不動就殺人放火,不計一切,大家都:唉!你是老大嘛!逞老大。癡:愚癡才會做這種事情,慢的話,你看,世間的這些人,會到那個地方的人,哪一個會很……内心裏面的,是說歉虛、謙沖自牧,是一個溫文儒雅的學子,是一個文學家,真正的大文豪家、大哲學家,你說他會去那種地方喝酒嗎?他通達人生,疑的話,内心裏面動不動就不滿對方,這也是疑嘛!所以,這個貪、瞠、癡、慢、疑,我常常說:你在風花雪月的地方,最容易看到這五個字,都不可能缺少一個字,不缺,不可能缺少一個字,這五鈍使,爲什麽稱爲使?使就是以膠的衙,衙役你知道嗎?像包青天旁邊有兩個,對不對?王朝、馬漢,來!就站在旁邊,差使一樣的,像衙門派出侍衛看着你,看得死死的,不讓你自由,五鈍使,這個使就是限制你不自由,常常在你的身旁,使你不自由,這個叫做使,五利使就是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身見就是執着自己的色身,邊見就是說執斷,斷見或是執常見,邪見就是認爲沒有因果,見取見就是認爲自己所看到的絕對是正确,一切的鬥争都是因爲見取見來的,就我剛剛所講的我見,我見,見取見簡單講就是透過主觀的意識,永遠認同自己的看法,而不接受别人,叫做見取見,執所見爲最殊勝,戒禁取見就是持那種戒律,而不能得到解脫,認爲這是究竟的解脫,所以,戒禁取見就是外道的持戒,外道的持戒,叫做戒禁取見,持那種錯誤的戒律,而不能夠解脫,所以,見是以推度爲義,慧心所之作用,見是以推度,就是推測,推論正确叫做正見,颠倒推論叫做惡見,再講一遍,我們見是以推度爲義,比如說正見也是以推度,推,推測的推,推度就是,嗯大概是這樣對!所以,以智慧爲前導,那麽,如果這個慧跑到邪慧,就是外道的思想,叫做惡見,或者說撥無因晨果,慧如果推度正确,名叫做正知正見,所以,見以慧爲體,由智慧分開兩邊,一個是正見,一個是惡見,第四個就是稱法行,稱法行就是說如法按照本性的平等心去修行,所謂稱法行就是說按照法性本空,乘這個法身船去修行,名稱法行,這個就是如法、如實、空,如實相的一乘法的修行,叫做稱法行,這是達磨祖師教的第四個稱法行。
再來,摧伏四魔,摧伏就是挫的意思,抑的意思,一個提手旁,再一個坐,摧伏四魔,抑就是一個提手旁,再一個??,挫或是抑,伏就 屈伏,四魔,第一個叫做五陰魔,五陰魔就是由我們的五陰身,就是色、受、想、行、識,集合而起的這個身體,使一個修行的人困在色、受、想、行、識裏面,生起種種的煩惱,所以,這個五陰魔就是因爲有這個色身的五陰身,而起的一切煩惱,統統稱爲五陰魔,老子裏面面講,老子說:吾有大患,爲吾有身,也稱爲五陰魔。第二個叫做煩惱魔,三界中一切的煩惱,貪、瞠、癡的一切習氣,能惱害修行人,稱爲煩惱魔。第三,這個死魔,死魔就是說這個人剛剛聽到佛法很想修行,哇!修到一半,死了,他很想精進卻來不及,他無量億劫來,知道生、老病、死,他很想用功,結果,出去撞死了,根本來不及念佛,也來不及用功,就死于非命,這個死魔是最可怕的,死魔就是說,你聽到佛法也沒有用,斷掉你的身體,斷掉你這個生命,你來世就要看福德因緣,也許你一轉世,轉世到他方的星球去,結果,一進入太古時代、恐龍時代、洪荒時期,那裏根本沒有佛法,遮着樹皮,每天像非洲喊:咻、咻….每天…忘記了前世是文殊講堂的在家居士,結果,跑到洪荒時期,人與獸争,人跟禽獸在争,結果,有神通的人一看,看那個地球:噢!你看!你看!他拿一個标槍,正跟恐龍在打仗,唉!前世在文殊講堂,竟然不用功,投胎到太古時代去,然後,遮着:用樹皮遮身體,吃那個肉是整隻來烤,都沒有碗可吃,手都整個下去抓,抓一塊起來就在那裏啃,沒辦法!你看過洪荒時期那個片子,拍得非常好,菩薩在天上,看下去,看得清清楚楚,可是,你已尼隔陰之迷了,隔陰之迷了,對不對?到森林裏面,去:啊、啊….這是泰山,可憐!變成沒有智慧,又不懂得語言,完蛋了,這很可憐!所以,說起來死魔一死,來世要變成什麽,不知道,要變成什麽,不知道,所以,要趕快、趕快修行。再來就是天魔,天魔就是修行人要求超越五陰魔、煩惱魔、死魔,生到欲界裏面,欲界的天子得大自在,所以,天魔就是我們一般講的,修行當中會擾亂修行人叫做天魔,爲什麽修行人,天魔會來障礙,因爲,你修行,你就要脫離三界,魔子魔孫就減少了,他來化作欲望的境界,變現财、名,變現女色,困惑誘導你,使你落入煩惱,使你落入六道輪回,貪着五欲:天魔,這是古時候的名詞,現在的名詞,佛門四衆所應該戒的,第一個應該是電視,用現在的名詞來講,因爲,以前是講魔,現在不是,是壞習慣應該除,第一個叫做電視,這個電視有好也有壞,好就是能夠讓你了解世間的新聞,比如說,到西伯利亞去攝影回來,到中國大陸去,因爲你沒有錢、沒有時間,看電視可以了解一下,中國大陸及全世界的風景,這倒是滿好的,但是,現在的電視,大部分都不是很有營養的節目,再來,就是電影,能夠少看電影比較好,再來,就是賭博,賭博也算是魔的一種,再來,吸食安非他命,吸食迷幻藥,吸食迷幻藥,吸食迷幻藥以後你吃了,那就會光着身體在路上跑,就是所謂的裸奔,你能想像我現在在講什麽嗎?裸奔,迷幻藥一吃的話就在街上裸奔,再來,就是吸煙,抽煙也不太好,這大概是男衆比較多,這個要改,我在講什麽,你們都知道我在講什麽,吸煙不太好,盡量改,吸煙不是壞事,偶爾應酬一下,不過,最好不要吸煙,歌舞,就是唱歌還有跳舞,盡量不要唱歌、跳舞,歌舞的話,我倒是沒有什麽興趣,我從念高中到大學,有參加過舞會,但是,我不會進去跳,這樣闖,這樣闖,我想,這樣闖到後來也得死,沒有用,這樣闖,這樣搖,不如來晨跑,還有,再來信佛的青年,所應該戒的有五種,第一逃課,第二考試作弊,信佛的年輕人不應該這樣子,考試作弊,第三自殺,自殺,這也是屬于一種魔,自殺會死好幾次,千萬不能自殺,有勇氣自殺,爲什麽沒有勇氣活下去?不應該自殺,第四悲傷,憂郁寡歡的人,我們應該放松我們的心情,我們觀照知足,不要常常認爲别人對不起我們,要常常想:别人對我這樣已經很了不起,我不應該再要求什麽,悲傷,悲傷就是對什麽事情,都把它看成錯誤的反面,悲傷是人生的殺手,心靈的殺手,這個悲傷的心情是很很糟糕的,悲傷用随喜來對治,歡喜心來對治,第五就是手淫,手淫,這個男、女都有,在美國調查過,讀高中犯手淫的人,百分之九十四,六個人不回答,一百個人,男衆有九十四個人,曾經犯過手淫,那麽六個不回答,不回答不表示沒有,那就無從得知,無從得知,女孩子大美國的高中到大學,裏面有百分之七十五,也就是一百個人,一百個人裏面,有七十五個女孩子,都犯過手淫,手淫是一個很不好聽的名詞,但是,克制不住,有些人用任何工具,手或是用任何東西,以前,報章雜志有刊登過,女孩子,國中生不懂,她用筆就跑進去了,拿不出來,太深了,拿不出來,也很糟糕!雖說這個不好意思,但是,我還是要講,因爲,這裏有講,我不講不行,一定要講,這是蓮因寺大專齋戒學會的資料,從忏公那裏出來的,忏公都敢寫了,我們怎麽不敢講呢?還是要講,手淫,總不能說:有手淫的舉手,怎麽能調查這個,害羞死了,能聽嗎?這不能調查,這個不行,我希望你們好自爲之,會傷害到身體的,我們盡量不要,這是非理性的東西,非理性,沒有辦法!沒有辦法,無能爲力,知道是一回事,要除掉比登天還難,非常之難,我們已經講過不好的習慣,我們現在要講好的,好的,信佛的青年人應該怎麽樣,第一,應該孝順父母,好好地孝順父母,第二,應該尊敬師長,尊敬師長,第三,應該長幼有序,長幼有序,坐車也好,休息也好,吃東西也好,必需以長者爲主,幼年的人在後面,吃東西,師父在前面,必需以師父生,徒弟在後面,你不要先吃了以後:師父!我試試看有沒有毒,結果,試一塊不夠,師父!我再試第二塊,總共三塊,試了二塊,剩最後一塊,再來,兄友弟恭,做哥哥的人要疼愛弟弟,做弟弟的人要恭敬哥哥,第五就是男女有别,男女有别,信佛的青年應該這樣子。
把你們那資料拿出來,我們會這樣愚癡的生、老、病、死,正因爲我們有十二因緣,十二因緣,你們的表解,有沒有發一張紙,有沒有?有!好,諸位看最上面,[十二因緣表解][釋名:感果名因,]就是會感得果報,感果名因意思就是将來會呈現出果報叫做感果,感應出果報來,叫做感果名因,就是你做這個因,你就會感果,[助因曰緣。]助因叫做緣。[因爲能生之種,緣爲助生之機,]就是因,這句要這樣念,因,停一下,爲能生之種,能産生的種子,緣爲助生之機,幫助它生起來,[此之十二,輾轉感果,]感應之果報,[互相由藉,]互相由藉,[故合稱十二因緣也。][新譯曰十二緣起,又名十二重城]十二重城的意思就是把一個人關在十二因緣裏面,好像牢牢地被關在牢獄裏面,十二重城就是等于監獄,十二緣起就十二種條件,所構成的生、老、病、死的連鎖,所以,三世十二因緣是講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佛陀十二因緣的[宗趣]是什麽?[一、爲生不知來處,死不知去處,令厭離生死。][二、爲現在不知何等是我。]就是說現在的我是什麽,不曉得,不曉得現在什麽是我,現在何等是我,[三、此我雲何,]我叫做什麽:此我雲何,[我誰所有,]我是誰所有的,是什麽東西所構成,誰是我叫做我誰所有,[我當有誰。]誰才是真正的我,我當有誰,我,什麽是真正的我,[破我執。]再來,[四、爲除斷、常二見,]斷就是人死了什麽都沒有,所以,十二因緣告訴你,人死了還有六道 輪回,破除你的斷見,常見叱?破除人死了來世又做人,沒那麽便宜,你造惡必受果報,斷、常二見,[執無因果。]認爲沒有因果,[五、或執邪因。]什麽叫做邪因,[一因],把筆拿起來,神都叫做一因,一因底下寫兩個字:多果,就是上帝是一個因,無量無邊的果,都是從那邊出來的,叫做一因多果,這就不對,一因多果這是屬于耶稣基督教、天主教、回教,這個都是一因,還有就是外道的[無因。]一種叫做所謂的唯物主義,今生今世難能可貴,拼命地享受,什麽也沒有;無因,沒有任何原因,[種類:緣覺有二種][一、]出佛在世的時候,[聞佛說此,十二因緣而悟證者。]這個叫做緣覺,[二、出無佛世,由春見百花開,]春天看到百花開,[秋觀黃葉落,]秋天葉子就落下來,[而悟生滅無常,]而悟到生滅無常,所以,還是要觀無常,[因緣變化,修行成就者。]這個叫做獨覺:獨自覺悟,第一個叫做緣覺,有佛在世的時候,修十二因緣:緣覺,第二個叫做獨覺,自己有上根利智的人,不必靠佛自己覺悟,叫做獨覺,[二觀:順觀:]順着生死叫做順觀,[自無明至老死。]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這個叫做順觀,從無明,因爲沒有智慧而造業,從無明到老死,[逆觀:自老死]我們有老死,我們要怎樣才沒有老死,我們怎樣才有老死、有生,爲什麽有生?因爲有“有”,有因爲有取、因爲有愛,所以反觀有覺,受、觸、六入、名色、主、識、行、無明,噢!原來最根本的就是迷惑颠倒,我們現在工斬斷它,就要除掉無明,究竟的脫離這個生死,這叫做逆觀,所以,順觀叫做順生死,逆觀就是逆着生死流,逆生死就是要解脫生死,逆觀就是自老死[至無明。][二執]就是我執跟法執,[二空]就是法空還有我空,]我執:自無膽乃至老死。][我空:自無明乃至無老死。]就是連無明也沒有,無無明就是我們本來自性清淨,哪裏有什麽無明,所以無無明乃至無老死,我們生、老、病、死是虛妄的東西,空無一切法,藉着業力的題材,來做我們生、老、病、死的題材,所以,根本沒有這些,所以,這個叫做無老死,[法執:法空:自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盡。]無無明也沒有,也沒有所謂的老死盡,這個盡就是修行,除掉一切的無明,所以,自無無明盡 就是根本本來是沒有所謂的無明除掉,沒有所謂的除掉無明,也沒有所謂的除掉老死,爲什麽?因爲本來就沒有無明,也本來就沒有生死,這個叫做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盡,沒有所謂的盡不盡,修行才能盡掉無膽,才能盡掉老死,這個盡就是除,我們本來就沒有無明,也本來就沒有老死,你除什麽東西?
好,再看底下,[三世二重因果十二因緣]爲什麽講二重?就是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就是雙重因果,我簡單解釋一下,我們因爲無始劫以來,因爲[無明]就是迷惑颠倒,所以,我們有無明,因爲無明,所以,[行]就是造作,造一切的善跟惡等等,再接着就是[識],就是來今生今世藉着父母的因緣,我們第八意識的意識所生的靈魂去投胎,投胎以後就[名色],名色就是受精卵,就是精神跟物質的和合,名就是但有精神,沒有任何東西叫名,色就是有父精母血,所以,名色就是一種受精卵的意思,所以,名色就是精神跟物質的和合,名就是精神,色就是物質:名色,[六入]就是在母胎裏面,慢慢、慢慢地成長,慢慢成長,成長什麽?變成眼、耳、鼻、舌、身、意,[觸]就是出生以後,慢慢的接觸外境,[受]:年紀愈來愈大,感受性愈來愈強,[愛]就是到成年,慢慢的成長;愛,[取]追求得更厲害,[有]就是造業,而有生老病死的業,這個“有”不是有沒有的意思,有将來的業力,有将來的果報,[生老死]好!我們來看解釋,看解釋,無明底下,無明:[過去世之一切煩惱,總曰無明。]行:[過去世由無明][生業,]就是造業,[業即是行,]行就是造作,行就是造作,[業有善、惡、無記三種。]識:[自過去世之無明與行][煩惱與業力爲因緣,][而于今生最初投胎之一念名識,][識即淫念,]所以,斷掉淫是我們現在修行的當務之急,不能斷,至少要看得很平淡,看得很平淡,[胎爲男精女血,和合而成。]男精女血和合而成,名色:這個[色爲色蘊,即是胞胎,][名爲受想行訓,即是胎中心念耳。]所謂的念頭,名就是精神,精神就是受、想、行、識,色蘊就是胎胞,[自投胎第二念,至五七日之位。]五七就是三十五天,所謂的我們還沒有成形,就是一個肉團,肉團,大部分在堕胎的時間叫做名色,名色:五七,三十五日,再來,再慢慢長大,[胎胞漸長,六根俱足名六入,]六入就是從這六個地方進來,染污你的清淨叫做六入,六入就是等于六個門,眼耳、鼻、舌、身、意的意思,六根俱足名叫做六入,從這六個地方進來,來染污你的清淨心:六入,[蓋六根能入六塵故名,]入六塵就是蓋着肮髒的東西,那個應該念入,能入六塵,[自六七日至三十八個七日,]三十八乘以七,七、八,五十六進五,七、三,二十一,二百六十六天,二百六十六天左右,三十八個七天,[皆胎中位也。]觸:[出胎後至二、三歲,][由六根塵識合爲觸,]touch,接觸到外境,[尚未出三受也。]三受就是苦受、樂受、舍受,舍受就是不苦不樂,再講一遍,三受就是苦受、樂受、舍受,不苦不樂,就是小孩子出生以後,還不是很強烈的,隻是觸,觸而已,接觸而已,還沒有達到苦受、樂受、舍受三種受,底下,受就比較強烈,[自四五歲至十三四歲,][領納違、順、]違是不順從他的心,順就是順從他,[俱非]就是說也不能算是違逆,也不能算是順,比如說,我把茶杯從右邊拿到左邊,我隻是個一下意識,沒什麽什麽善跟惡,也沒有什麽所謂的違跟順,沒有!我看到路邊一張紙屑,我就順便撿起來,那也不是所謂的順,也不是所謂的違,俱非就是兩種都不是,[之境而生苦、樂、舍,]生苦或生樂或生舍,其實,這都是心理的作用,不知足的人,二十四個小時都苦,知足當然就樂,舍就是不苦不樂,[三受,然尚未起貪淫之心。]受再來就是愛,[自十五歲至二十歲,][于男女、金銀财物勝妙資具之境,][深生愛着之心,][然猶未廣遍追求也。]有愛了,十五歲到二十歲就知道要追求愛,所以,年輕的國中,高中,就開始要談亂(戀)愛,開始要追求了,取:[自二十歲以後,貪欲轉盛,]貪欲轉盛就是控制不住,[馳驅諸境,]追求這個境界,[求取諸欲,][思必得之名取,]一定要得到它。有:[爲追求取得塵欲故,][造善惡果,]能牽生未來世三有,三有就是三界的[果故名有。]所以,這個有簡單講就是業力的意思,有就是業力的意思,有三界的業報:有,這個有不是有沒有,那個意思的有,生就是[未來世中,受生五蘊身心名生。]未來還繼續投胎再老死,([五蘊身心變壞名老死。])再來談到無明跟行,是過去的因;過去世,所以,底下這個[因果]跟[三世]要同時看,無明跟行是過去的[因]:[過去世],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是[現在世],可是,現在世又分成兩個,是不是?分成兩個,分成現在的[果],還有現在的[因],現在的果:識、名色、六入、觸、受,現在的果報,愛、取、有,是未來的因,未來的因,都是今生今世所存在,[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你要知道你前世是什麽因,現在所受的一切的果報,你就可以清清楚楚的感受出來,清清楚楚地感受出來,是不是?你不要羨慕别人,人家前世種了什麽善因,所以,今生今世要好好的念佛,[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你要知道你來世是什麽果報,你現在所造的業就清清楚楚;這是因,生跟老死就是[果],所以,因果通三世,[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再來,[三障]三障,三障:無明是迷[惑],行就是造[業],識、名色、六入、觸、受這個叫做[苦],愛、取、有,這個叫做造業,愛、取、有,迷[惑]就造[業],有就是業,愛跟取是惑,再來,生跟老死是就是[苦],苦,再來,底下,[十二因緣爲廣四谛而說]十二因緣是從四谛裏面開展出來的,四谛而說,看[流轉門]跟[還滅門][因緣生起相,廣苦集二谛說]因緣生起相是,廣就是推展,苦跟集二谛來說的,比如說無明跟行,這是[集谛],造業,造種種的惑,收集了一切業:受苦,[苦谛]就識、名色、六入、觸、受,有這個東西,你就要受苦,[集谛]就愛、取、有,愛、取、有,你就必需要集,集什麽?集惑跟業,受苦呢?[苦谛:無明乃至老死,爲苦集二谛。]爲苦集二谛,再來就[還滅門,因緣修斷相],生起相就順着生死,修斷相就還滅,[廣滅道二谛說]。[道谛:觀十二因緣之智也]。滅谛是十二因緣的滅相,[無無明乃至無老死。爲道滅二谛]。這都很簡單,苦、集、滅、道大家都曉得。
底下一個,[一念十二因緣],什麽叫做一念十二因緣?一刹那之間就可以解釋十二因緣,上面叫做三世二重因果十二因緣,底下這個叫做一念…,就一念來講,這意思就是同時就有十二因緣,上面是把十二因緣拉開來變成三世,而現在是講一念十二因緣,一個念頭,[令知念念相續生死無已],念念相續,每一個念頭都是生死,[又破性實],破性實就是破除沒有實在的實性、體性,破性實就是沒有實在的永恒之性叫做破性實,這個性不實在的,是不實在的,要破,破除執著,性是實的,現在是不實在的,因:[因眼見色而生愛,愛即是無明,耳聞聲亦然]。無明就是刹那之間,這一念眼見色而生愛,愛就是無明,這一念頭馬上造業,[爲愛造業],比如說,爲了一個女朋友嗔恨心,拿刀子殺人、放火,是不是?愛不到嘛!行,所以這個行是解釋一刹那的嗔,識,解釋什麽?解釋[至心專念],一刹那至心專念,名色就是身體跟念頭同時,識就是[心念身動],名色是物質跟精神的和合,這一念,這一念十二因緣,心念而身體動,六入:[六根生貪而入六塵],觸:[根塵觸對],同時存在,現在馬上感受到,苦、樂、舍[三受俱起],愛:[愛着纏綿],噢!這個纏綿命名得太好了,我看第六感生死戀,我覺得這部片子,拍得非常成功,有助于佛教的宣揚,有警惕人善惡的念頭,你們沒有看過,我很贊歎而且跟你們介紹這部電影,這部電影的導演很厲害,很扣住人家的心,而且宣揚善、惡弄得很清楚,它是描述一個男人,在一次偶然機會當中,跟他的女朋友在散步,在散步的時候,突然被人殺死,有個男孩子跟他起沖突,半路被殺死,殺死以後,這個男孩子還追、追…,追這個壞人,回來一看到自己已經死了,自己死了,靈魂還在追,追回來一看,唉!怎麽我的女朋友抱住我的屍體在哭,已經看到他死了,看到他死了,從此以後就演變…,這個女孩子就非常思念她的男朋友,一直到他死了一年,她一直想念他,這個男朋友在她旁邊,她看不到,看不到,後來經過通靈的人,噢!這個通靈是個黑人,叫黑人來演,很會演,很會演,演得讓人哈哈大笑,所以,後來…,這個導演很厲害,她的先生(鬼),後來,他要報複,沒有辦法,打不到人家,打不到人家,壞人要去傷害他的女朋友,打不到人家,就去火車去請教鬼,鬼告訴他:要用意志力,意志力,比如說,這個蓋子,鬼,我們人有手可拿,鬼沒有辦法,他就動念,蓋子就會動,用意志力量推動,這剛好符合佛法,萬法唯心造,我隻看到那個,噢!這個人很有佛法思想,很有佛法,主題曲又好聽,悱恻纏綿,不過,有看到二、三分鍾,要念觀世音菩薩,那段要念觀世音,悱恻纏綿,人那種愛的膠着狀态,不能自撥,沒有辦法,連做鬼還是深深地愛着他的女朋友,當然,看這個對世間人好,不過,看這個對出世間的修行,就知道六道輪回确實是有,鬼随時就在你的身旁,這一念,這個愛,愛,你看到那個地方,看到電影裏面的描述就知道,人實在沒有辦法突破愛,很難!很難、很難,做鬼還是愛着他的女朋友,女朋友,他死了多久,還是念念不忘她的男朋友,明明知道這個軀殼會生、老、病、死,還是一直想他,人實在沒有辦法,除了聽到佛法,再來,取:[求是等法],求如是等法,求如是等法:一直求,有:[是法生起],法生,再來,有就是[次第不斷,次第斷故,其法熟變爲老,其法滅壞爲死]。生就是次第不斷,有,有就是有法追求,次第不斷,一直追求生、老、病、死,這是一念十二因緣。[二世十二因緣破我執],破我執,[投胎之時,于父母生愛嗔想]。就是男孩子喜歡…,比如說父母親在交媾的時候,我們在陰界,我們用神識,會喜歡自己的母親而來投胎,投胎成女孩子,是喜歡自己的父親而來投胎,[父母遺體,謂市是己有]。那是父精母血所構成的,[謂己有故,識托其中。身識和合,名色具足。六根既具,六入随生。由六入故],觸對境界,[觸對前境。由觸對故,便有領納。由領納故,心生愛染。由愛染故,周遍追求。由追求故,成三有因]。成三界因。再來,就是生跟老死,[随因感果,有後世生]。來生。[生變壞故,而有老死]。
[現代語文注釋],什麽叫做無明?[根本迷昧無知。非是無知,乃違理強知也]。完全不了解無生的道理,強詞奪理,行就是我們所講的[行爲],識:所謂的[主觀的能認識之心理。精神活動]。名色就是[心理的活動狀态與身體的生理現象]。生理現象配合。六入就是[感覺器官。能感覺的能,認識的器官]。觸:[能感覺的心理與外界的境界接觸]。受就是[接觸而生起的苦樂感受]。愛:[由感受而發生的愛恨心理]。取:[由愛的情感,轉爲追求的心理作用]。有就是由色法,[由色求的心理],由外在的意思,由外在追求的心理,[而發展爲行爲的表現]。生:[由心理行爲的潛在力,投生六道,完成受報之生命]。老死:[老死爲受報之生命的演變上必然的結果]。必然的結果。
翻開第五覺悟,上個禮拜有一個同學來問,問惟慧是業到底是什麽意思?惟慧是業,第三覺知的惟慧是業,惟慧是業就是說一切以智慧爲主,我們一般來講爲惡是業,衆生是爲惡是業,因爲,他其它都看得懂,就是這句看不懂,惟慧是業就是說追求智慧來當作是他的功課,聽經聞法、念佛,這個就是惟慧是業。
好!翻開第五覺悟,愚癡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簡單講就是我們生生世世來這裏流浪生死,是因爲我們愚癡,就是無明,這個叫做愚癡生死,世間人都自認爲自己很聰明,他不了解我們生、老、病、死的大問題,菩薩呢?菩薩就常念,念什麽呢?要廣學多聞,菩薩知道我們要廣學多聞,才能夠增長我們的智慧,才能夠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若沒有辯才,那你沒有辦法度衆生,你學佛學得再好,你沒有辯才,那很難,很難!所以,成就辯才才能夠普度無量無邊的衆生,現在你們翻開講表的後面,有一個十二因緣,十二因緣,在24頁這個地方,24頁中間,就是我們以前所讀過的[十二因緣],我們講愚癡生死,生從哪裏來?從[無明]而來,就是無始劫以來,我們沒有智慧,我們起心動念,[行]就是去造作,造身、口、意的一切惡業,這是[過去愚癡],無明迷[惑]了,行就是造[業],再來,[識、名色、六入、觸、受],你造了迷惑,造業,你就必需受苦,你就必需受苦,名色就是所謂的第八意識,識就是第八意識,名色就是我們所講的精神跟物質的和合,就是受精卵,六入就是在母胎裏面成長,觸就是剛剛出生,受就是年紀比較長大,三、四歲的感受就比較強一點,是[現在生死],因爲,過去有這個愚癡,所以,現在有這個投胎的意識,所以,有這個色身,簡單講,因爲我們無明的力量化作有形的肉體,意思就是說,比如說,空氣中的能量結合成水氣,這是能量的轉化,我們因爲無明而産生的意識狀态,意識狀态就變成這個色身,現在的生死之[苦],我們要受苦,再來就[愛、取、有],因爲你有所愛,這個愛大部分是站在私欲來講,這個愛包括兩個,一個是情執,一個是欲望,這個愛就是有兩種,無形的就是情執,母女的情、父女的情、師徒的感情,或者是夫妻的感情,這個愛就是有一個非常強烈的心理作用,再來就是欲,欲就是所有的境界,就是名、利的追求:愛,取的話,就是得到了,取就是得到了,愈多愈好,有:又造了生死的業,有了将來生死的業,[現在愚癡],如果是這樣子的話,我們可以把這個世間,用一個最簡單、最方便的方法,解脫生、老、病、死的方法,就是要在愛這個地方好好的淡泊它,愛既然是關聯到十二因緣的一個連鎖,這中間隻要斷一環,就像戒指斷掉一個,這個戒指就斷了,意思是說生、老、病、死是因爲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這一連鎖的反應,如果,我們切斷了這一個連環裏面的愛,簡單講就是對境界、對男女,或是對一切的事情平淡、平實、平凡,來處置這些事情,這樣子生死就慢慢解脫,所以,要在這個愛字好好的解脫它,不是下功夫喔!是要解脫它,你好好的在愛下功夫,就慘了!生死就更重了,要在愛這個地方,好好的去解脫,解脫它,看得平淡,然後,得失心放下,現在愚癡,現在的愚癡就是[惑]還有造[業],[生、老死]就是[将來生死],[苦]:生死苦,所以說,菩薩常念要廣學多聞,爲什麽?廣學多聞你才有智慧,智慧才能成就辯才,在《佛遺教經》裏面這一段,你們要好好的聽,智慧,你們那邊的資料沒有,我這邊有,我念得很慢,慢慢的解釋,《佛遺教經》裏面講,汝等比丘,就是警惕這些出家衆,若有智慧,則無貪著。你看!佛講的每一句話,一針就見血,如果,你有透過大智慧的人,你就不會對這個世間有一點執著,則無貪著,常自省察,不令有失,常常自己觀照自己,不令有失就是不要讓它有所過錯,不令有失,失去東西的失,[是則于我法中,能得解脫]。常自省察:你要好好的觀照自己,不令有失:不要讓自己有所過失,是則于我法中,能得解脫。這樣,在我佛法裏面,就可以得到解脫,[若不爾者],如果你不這樣子觀照,好好的修行升華自己,把一切事情看得很平淡,放下得失,知道無常,廣學多聞才能增長智慧,如果你不這樣子,既非道人,又非白衣,無所名者。這是針對比丘講的,若不爾者就是你們出家這樣修行,你們不這樣觀照,就沒有智慧,是不是?所以,既非道人,你不能算是一個修道的人,又非白衣,也不是世俗人,無所名者,就是無所名者,那要叫什麽?你既然剃度出家,經教又不通達,又不懂得這樣觀照,又沒有智慧,既非道人,又非白衣,無所名者:不能安插任何一個名詞來形容你,那你算什麽實智慧者,則是度老病死海堅牢船也,實智慧者,就是真正的智慧,可以,則是,度:超越,老病死海堅牢之船,堅牢船也,就是擁有了智慧,你就擁有了這艘船,就可以度老病死煩惱之河流,則是度老病死海,船牢,堅牢的牢,堅牢船也,[亦是無明黑暗大明燈也],意思就是說智慧才能夠照亮你的人生,智慧才能夠透視宇宙萬物的一切法,當我聽到佛法的時候,我真是很震驚,佛有這麽樣的智慧,佛法,有這麽好的佛法,而世間人竟然有人诽謗佛法迷信、消極,真是可憐的人,太偉大了!佛陀真是太偉大了!
我也浪費我二十年的光陰,讀大學的時候,大概是二十一、二歲,二十二歲吧!換句話說是二十一歲以前,統統是做白日夢,所以,有一個八十幾歲的人,說:你今年幾歲?他說:我今年四歲,唉!怎麽了?老伯你看起來已經八十幾歲,怎麽會是四歲呢?他說:我今年實在是八十四歲了,但是,八十歲以前,都不曉得怎麽過日子,迷迷糊糊,所以,我講我今年才四歲,就是因爲學佛才四年,才認識真正的生命叫做什麽,所以,我說才四歲而已,不過,這個佛法,沒有聽到的話不算,聽到的人那真是是大幸,亦是無明黑暗大明燈也,大明燈,一切病者之良藥也,智慧,伐煩惱樹之利斧也。斧就是斧頭的斧,一個父親的父,底下一個斤,一公斤、二公斤的斤,斧,我們的煩惱就像一棵樹深根,其實每一個人,都過着煩惱的日子,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千人千般的煩惱,煩惱不相同,煩惱,利斧。是故汝等,當以聞思修慧而自增益。增加益處,你應當以聞、思、修,來自己增加自己的益處,底下一句,若人有智慧之照,如果一個人能夠用智慧來觀照,人生跟宇宙真實的道理,雖無天眼,雖然沒有像天人的眼睛:天眼,而是明見人也。是真正看得很清楚的人,是名智慧。Konwledge or wisdom,兩種,是名智慧,智慧梵語叫做般若,應該念臺灣話叫做般若,般若,這樣念才對,念bo re也不太對,要念臺灣語才正确,叫做般若,般若,這個般若翻譯成中文叫做智慧,但是,因爲它的涵意很深,你翻譯成智慧還不能夠形容般若兩個字,般若的意思就是觀照明見,觀照:從心下手叫做觀照,對外叫做觀看,知道嗎?佛法的名詞,用得是很了不起,我們看一件事情叫做觀看,心外求法叫做看,把眼睛對外看,唉!你在觀看什麽,我觀看電影,我觀看一條狗,觀看建築物,觀看,觀照,這就不一樣,觀照就是回光返照,就知道是講内心的事情,中國話的翻譯實在是不得了,觀照就明見,明見:明心見性,明見,所除滅執、障,除滅這個執着和障礙,悟真空理,覺悟到真空緣起的道理,爲德之首,簡單講就是你沒有智慧就沒有辦法,我以前,小時候自己一個人,就不敢上廁所小便,沒膽,慢慢的來,一直到高中,就慢慢的,膽量就稍微好一點,讀到大學的時候,我就知道佛法是講世間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以前身體不好,常常做惡夢,我們人會做惡夢,因爲生理上的關系,影響到腦筋裏面,所以,我們人氣虛,氣如果比較虛的話,體質虛弱的人,夢境就會比較多,還有地理的關系,也有關系,凡夫會受到地理的影響,譬如說這個地理,以前,鬼魂住的地方,比如說,墳墓,或者是這個地方死很多人,也會常常發生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第三種就是什麽?自己疑心病很重的人,很重的人,以前,有一個人很糟糕,去看一部電影,這部電影是形容有一個人在讀書,在讀書的時候,後面常常出現鬼魂,電影這樣演,噢!這個人去看了這部電影以後,這麻煩了,他一看書以後就會….,唉!看 看 後面鬼有沒有出現,我們人一受到電影的影響,他整個腦筋裏面就失去了定,喜歡看刺激的鬼怪片,每次就看看後面有沒有鬼,怕了,一直到念研究院的時候,就有相當的定力,一切都是那麽膚淺,所以,佛陀說:地球上的每一件事情,都是那麽的膚淺、幼稚,膚淺、幼稚,後來,我在雷音寺當住持的時候,一、二點,整個山上都跑得沒有人,隻有我一個人,就跑到納骨堂去看一看,拿着手電筒,像我現在也是一樣,整棟都沒有什麽人,都去受戒,拿着手電筒,從早上到地上室走,統統走,每個廁所都開,像昨天,昨天,不曉得是誰,電燈沒有關,還是我老人家在煩惱,你看這個。我可能是業障很重的人,我叫他晚上睡覺電燈要關起來,昨天,一點多下來看,唉,又亮亮的,很糟糕,你看!所以說…,還有,有時候到樓下地下室去弄,噢!廁所的水流不止,把它關起來,不然,到明天,水不知會流多少,蓋得愈大棟,我老人家愈麻煩,晚上要巡寮,有時候精神病的去躲在地藏王菩薩的桌子底下,他出來,差點被他吓破膽,不是被鬼吓到,是被精神病吓到,知道嗎?精神病出去….,晚上的時候,他不出去,他躲在地藏王菩薩的桌子底下,我以爲是什麽鬼跑出來,所以,這個很糟糕!一直到現在,就像我現在的話,就沒有什麽作用,你叫我淩晨二、三點去走,我也敢,沒有覺得什麽東西,現在的心境又完全不一樣了,那個鬼不曉得幾十次來找我,前二、三天的時候,才二天,二天,晚上睡覺的時候又來,噢!那種力量來的時候,非常之強,我知道它要來的時候,我就跟它這樣,知道、知道,你來、你來,你老人家來了,來的時候,我的心很定,我一看到他來的時候,我就穩住,穩住,我就非常穩,然後就:來、來、來..,但是,你眼睛睜不開,那種力量很強,象什麽聲音一樣,好像蜜蜂的聲音,我就:來、來..,又來了,沒有睡覺,剛要躺下去而已就來了,這個鬼對我很有興趣,很奇怪!來的時候,後來,就沒有辦法了,心很穩住,就開始念:南無阿彌陀佛….,觀想放光,唉!它也不走,它站在旁邊,是沒有我的辦法,要來壓,壓不下去,就站在旁邊,我說:你不必看了,等我起來就要戴咒輪。結果,咒輪忘記戴,咒輪忘記戴,我每天都有戴,那天沒有戴,就來了,那個咒輪,我起來,後來,起來的時候,就去拿一個咒輪,糟糕了!咒輪都送給人家了,哇!翻箱倒櫃,唉!剛好找到一個,就挂起來,躺着,就沒有了,所以,那個咒輪威力有多大,你看!還是慧律法師加持的,真是很好笑,所以,就把它戴着,因爲,我沒有辦法二十四個小時去擋鬼,幹脆戴一個等你來,等你來,從戴咒輪以後,就沒有了,就沒有了,今天忘記戴了,也沒有了,所以說,有時候也很不可思議,因此,講這一段的意思就是說智慧會破除我們的執著,像我以前碰到這種境界,我會滿身大汗,出汗,現在我不會恐懼了,我知道生、老、病、死都是虛幻的東西,鬼,我不傷害他,他絕對不會傷害我,所以,悟到空理,覺悟到空性的東西,一切随緣,爲衆德之首,般若智慧,一切都要靠智慧,萬行之導,萬行之導,諸波羅蜜中爲此最勝,種種的波羅蜜當中,這個地方,智慧是最殊勝的。
般若智慧有五種般若,在經典裏面般若分成五個角度,第一個叫做文字般若,文字般若就是三藏十二部經典,統統是文字般若,爲什麽?怎麽講呢?因爲,這是佛陀真實的教育需要靠文字;第二個叫做觀照般若,就是你看了文字以後,知道并了解世間是苦、空、無常、無我,或是大乘無相、無不相,一實相的中道之實義,你能夠起觀照,所以,文字般若叫做真教,觀照般若叫做真慧,真正的智慧,因此,聽佛法的人很多,如果,不拿佛法來運用,配合自己的境界、心境,那是很可憐、很悲哀的,第三叫做境界般若,就是一切境界,你随時都可以會歸到你的心,境界般若,境界般若就是諸法,諸法:一切法,所有的境界都是諸法,法就是一切事理的總稱,一切境界都不能離開事相跟理體,境界般若;第四個叫做實相般若,實相般若叫做真理,實相般若就是真理,佛所講的一乘實相的道理,叫做實相般若;第五個就很重要,這個就是眷屬般若,眷屬般若就是在你的菩提道上,你需要善知識,一定要有善知識陪伴你走完人的一生,否則的話,你沒有辦法,簡單講,眷屬般若就是說四周圍的一切都是讓你修行,叫做萬行,萬行,所以,這個眷屬般若,簡單講就是說在你四周圍的人、事、時、地、物,都是眷屬般若。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
 樓主| 發表於 2012-7-31 19:39:33 | 只看該作者
回复 乘璦 的帖子

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七集
舉一個例子來講,比如說,你出現了一個對你不忠不義的朋友,這個叫做逆增上緣的眷屬般若,逆增上緣,如是要在修行的道路上,你出現一個很能夠開示你的同參道友,這個叫做尖順增上緣眷屬般若,因此,大智慧的人境無好壞,唯心所造,境界沒有所謂的好跟壞,是看你怎麽樣會歸你的心,會歸你的心,這個般若如果是淺的話,是斷我執,證得我空,淺般若隻知道四大是假合,用析空觀去修行,如果是深般若的話,修一切法皆空,當體即空,修體空觀。
有了般若翻譯成中文就是智跟慧,智有智的解釋,慧有慧的解釋,智包括兩個、兩個..,一對、一對來解釋,智分成幾個角度來講,慧分成三個角度,智分成兩個角度來講,智,比如說,根本智跟方便智,一對,權智跟實智,一對,真智跟俗智,真谛跟俗谛,一對,空跟假一對,我們慢慢來解釋,根本智,簡單講就是先天性的佛性,每一個人隻要你明心見性,恢複到本來的面目,這個叫做根本智,也就是先天性的東西,方便智又叫做後得智,就是你修行斷惑,你擁有了智慧,你開始普度衆生,有方便善巧的智慧,這個叫做方便智,這是一對,再來,權智、實智也是一對,實智是證悟到空理,權就是權巧方便,随着世俗講世俗的話,但是,最終也要把你引導入佛智,入佛法,這個叫做權智,真谛智或者是俗谛智,也是一對,真谛是講空,俗谛是講有,空跟假:空觀智、假觀智,空:修一切法皆空,假:不壞假名,方便成立一切事相名假觀智,這個智慧,從以前到現在,都是一對、一對的對立,就是根本智、方便智,一對,實智、權智,一對,真谛智、俗谛智,一對,加一個谛就是真理的意思,真谛智,不能講真智、俗智,不是這樣子,真谛智、俗谛智,四谛的谛,真谛智、俗谛智,空觀智、假觀智,就智來講是這樣。
就慧來講的話就是三慧,聞慧、思慧、修慧,聞、思、修統統是通達,以慧的角度來講,聞慧就是聆聽經教,而發起的慧,我們沒有聽經聞法,我們怎麽知道生死的重要,我們沒有聽經聞法,我們能夠放得下這個得失嗎?我們沒有聽經聞法,我們能夠知道這個世間無常嗎?是苦的、是空的嗎?你願意吃素,願意早課、晚課,願意放棄一切世俗的享樂,那是因爲聞慧。第二叫做思慧,思惟這個義理而發出的智慧,思惟這個義理,思惟佛陀所講的道理确實是對的、正知正見的,佛陀是沒有話講,修慧,你知道有聞、有思,你知道這條路是一定要走的,所以,這個修慧是修定,而發智慧,就是般若,配合着儒家的思想,聞:聞慧,就是博學審問,思慧就審問、慎思跟明辨。修慧就是笃行。再講,聞慧,聞,你聽經聞法,你就能夠博學;審問,審就是一蓋子,然後再來一個番,番號幾番的番,吐魯番的番,審問,問就是學問的問,你要是聞佛法,你就有博學,博大精深的三藏十二部經典,你審問你就會好好的自己去批判,好好的自己觀照,這個審問就等到觀照的意思,思慧呢?思慧包括了審問,所以,審問是重複的,聞跟思都是審問,還有慎思,謹慎的慎,思想的思,慎思明辨,明辨,明辨是非的明辨,你有智慧就能夠審問,就能夠慎思,就能夠明辨,修慧就是笃行,要老老實實、确确實實的去修行才受益,如果你不這樣子的話,就不受益。
《華嚴經淨行品》,在修行的時候,常常要念一些偈子,我覺得不錯,念給大家作參考,正身端坐就是當你坐椅子坐很正的時候,或者是盤腿都可以,叫做正身端坐,當願衆生,希望一切的衆生,坐菩提座,坐在智慧覺悟的座上,那就是說心無所着,正身端坐,當願衆生,坐菩提座,心無所着:心不要執着,同學們!一定要在這個地方好好下功夫,心無所着這個地方,不着六塵,見跟愛着六塵,見愛故,意思就是不執着六塵,不執着自己的見地,不執着自己私愛,心無所着,意思就是當你正身端坐的時候,你希望一切衆生能夠坐菩提座,心無所着,而不着六塵見愛故,《華嚴經》說:結跏趺坐,結就是打結的結,跏就是一足,再一個加減乘除的加,趺就是一個足,再一個夫,結跏趺坐,當願衆生,善根堅固,得不動地,善根,善根堅固就是到達成熟的地步,我們現在善根沒有辦法堅固,聽了密宗馬上轉密,聽了禅,馬上轉禅,聽了外道的,心還疑惑自己的淨土法門,善根堅固還是很難,得不動地,就不受到境界的影響,不爲境界所動的意思。第三叫做修行于定,修行,我們修行想要得到定,我們修行有所于定,修行于定就是我們要對定下一番功夫去修行的話,内心裏面就這樣祈禱,祈禱什麽?當願衆生以定伏心,沒有定國,你臨命終怎麽辦?以定伏心,究竟無馀,究竟無馀,以定來伏這個心,究竟無馀,無馀什麽?無馀煩惱,一點煩惱都不剩下,叫做究竟無馀,因爲,你伏心不生惑,你把心降伏了,迷惑就沒有,若修于觀,當願衆生,見如實理,永無乖诤,若修于觀,如果你内心裏面常常修學觀照的功夫,叫做若修于觀,《十六觀經》的觀,觀無常、觀無所得,當願衆生,見如實理,看到真實的道理,如實理,如實理就是空理,隻有空理,與空理相應的才能講如實,永無乖诤,乖就是違背,沒有違背,永無就是沒有違背,诤,一個言部,再一個鬥争的争,永無乖诤就是你悟到空性的道理,你就不會跟人家吵架,會跟人家吵架就是不恒口到緣起性空的道理,還有紛争,所以,世間的學問不究竟,世間的八哥科學、哲學或是一切,都是站在對立的角度來衡量的,所以,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在生滅法的世間裏面,這些立法委員,國大代表所看到的,怎麽可能會完全一緻?怎麽可能,所以,立法院吵架很自然,nature,學佛都會吵架了,更何況世間人不會吵架,你學佛沒人,跟人家吵過架的舉手,從來沒有跟人家意見不同的舉手,不可能的!我都會跟人家大聲了,何況是你,對不對?因爲,每一個人接受真理的角度,這種階層不一樣,每個人所接受的真理也不一樣,角度、看法會不一樣,怎麽可能完全一模一樣的思想,不可能!所以,同學樣!你一定要記住師父的一句話,你要包容異己的存在,才能成就自己的偉大,也就是真正的修養,你一定要包容跟自己看法不一樣的,沒有辦法,在這個世間,你沒有辦法,還有就是尊重于别人的作風,跟我不同的人,我們不要幹涉别人,他沒有違反法律就好了,沒有殺人、放火,沒有違背到國家的法律,你要尊重人家,你不要一直用你的角度來衡量别人、講别人,那你會活得很痛苦,再重複的告訴你們,不要用自己的角度、觀感,一直批判别人,你這樣等于給自己鬧意見,失去平衡,見真如理,不偏二邊,不偏于空跟不偏于有。
解、行、聞、思、修,有一些關系。古來高僧大德說:有解無行,就是你隻有了解佛法,而不去修行,叫做有目無足,就是你眼睛看得很清楚,無足就是沒有腳,你不去做嘛!唉呀!聽到菩薩道裏面,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很好,布施真的可以修到福,可以要拿出一點錢來,噢!很痛苦!非常的痛苦,像刀在割一樣,佛陀當時在世的時候,有一個長者很有錢,很有錢,結果,結果,他本人卻穿着一件很破爛的衣服,然後,常常在街上走,走、走…,街上的人就譏笑他,那麽有錢,萬貫家财的人,金銀财寶什麽都有,竟然穿破破爛爛的衣服,人家就問佛陀,佛陀啊!像這樣子的人,他造何業,以何因緣,他這麽有錢,卻不會安排他的錢,拿出來布施也不要,自己享受也不要,何以故?雲何如此的行爲,請世尊開示,世尊說:他前世是一個貧窮的人,因爲窮得很怕,後來,他到一間寺廟,出家人的地方,他用他一點點的錢,因爲沒有錢,用他一點點的錢,很施舍不出去,人家告訴他:布施給出家衆修行福報很大,然後,在很不得已之下布施,布施,噢!結果,今生今世得大福報,因爲布施嘛!結果用不到,爲什麽?不是歡喜心布施,很痛苦的布施,拿不出來,硬拿出來,有福享受不到,意思就是連那個布施的心,都會影響到你的來世,換句話說,如果你今天,你今生今世,你不是發一歡喜心來布施的話,也不能享受到你的福報,所以說,結果,他有一次,有一次,人家坐這個,以前人家用轎子,或者是坐車子,坐車子,後來,有一次下大雨,下大雨,沒辦法,跟在車子後面跑,擋一點風雨也好,跑一跑、跑一跑,唉!怎麽那麽巧合,怎麽也跑到他的家裏,一看,竟然是他的兒子,他的兒子,一發現….,父親有錢,換他兒子在花,所以,我們要了解有解無行,就是不從心地上下功夫的人,無行:不隻是去做,真的施舍要配合歡喜心,才能真正的修,你隻懂得佛法,而不在心地上好好下功夫,就是有解無行,叫做有目無足。
第二個有行無解,有足無目,就是你一直拼命的修行,想要好好的去修行,無解就是不懂得佛法,不懂得佛法,唉呀!不必去聽經聞法,一直念阿彌陀佛就好,不必去聽經,或者是說,唉呀!聽什麽經?我隻要一天到晚打坐就好,有足無目,有腳但是沒有眼睛,你說,沒有眼睛要走到哪裏,所以,這個解行要并重,有聞無慧,你隻聽佛法,而沒有智慧,就是沒有深入地觀照,叫做把火自燒,拿一把燒自己,爲什麽?因爲你有聞,隻懂得一點,沒有真實的智慧就會狂,會狂,沒有智慧就愚癡,無明爲業,雖然聽聞佛法,可是智慧不夠、不開,就把火自燒,等于火在燒自己一樣,沒有什麽作用,有聞無慧就傷害自己,有慧無聞,有智慧可是不繼續去聽聞善知識的開導,有慧就是你還有一點點智慧,憑藉你的智慧,不去聽經聞法就無聞,不聽善知識的開示,就是執刀自割,拿着刀子自割,爲什麽執刀自割?因爲有慧,有點點狂慧的人,有一占智慧的人,他自以爲是,就會落入我慢,所以,在慧無聞,會落入我慢,我慢就不甩人家,就會執刀自割,自己傷害到自己,所以,聞慧具足,解行并重,才能夠自利利他,聞慧具足,解行并重。
好!大家都想求得智慧,大家都希望去參學,參學必需要四種依靠,叫做四依止,止就停止的止,依就是依靠的依,四依止,參學,依法不依人;習教,依義不依語;閱經,依了義不依不了義經;修行,依智不依識。
一個個來解釋,你要參學,你要到外面去走,去參學這些高僧大德,你才有所智慧,就是依法不依人,依照佛所講的真實的法,不依人就是不是依照哪一個師父,比如說,哪一個師父的名氣比較大,不過,這個也有幾個角度,自己認爲是祖師、是名師的,一定比那些公認爲名師的還差,像清海自己自認爲:我是名師、佛,盧勝彥是佛中之佛,佛中之王,盧勝彥是自己這樣稱呼的,王中之王,十方三世一切佛,都有沒有他的辦法,他晚上…,你看過他的書就知道,他晚上…,很多鬼神會來跟他講話,諸佛菩薩跟他講話,在他的角度裏面,他比佛還厲害,所以,自己稱爲名師的,一定比那些公認爲名師,公認爲名師是幾萬個人,幾百萬人都公認這個人是善知識,那一定是比較有保障,自己認爲名師的,這個還是比較沒有保障,那是自己認爲嘛!自己認爲嘛,所以,依法不依人,不依那些人,講的法就是知見,簡單講就是這個法師講出來的知見正不正确,關于他個人的修行好跟不好是其次,各人好不好,各人負因果,法不能講錯,依法不依人。
習教,你要研究,這個習教,研究經典叫做習教,必須依義不依語,依照佛所講的義,就是道理,不能依靠佛所講的語言,就是所謂的文字,簡單講就是你悟到它裏面是在講什麽,而不能扭曲佛經的文字,佛所講的這個語,不能扭曲,依義就依照真理,佛講的真理,真實的義理,而不依語,而不依照佛所講的語言,依照語,有時候會誤會,有時候會誤會,還是要聽善知識的開示,才知道他在講什麽。
閱經,閱讀的閱,閱經,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你要閱讀經典,必需依照了義,這個了義經就是究竟實相的道理,不依不了義經,我講一個直截了當就是,了義經就是大乘經典叫做了義經,不了義經就是小乘經典叫做不了義經,如果,以粗枝大葉來分是這樣子,但是,了義跟不了義依照次序來講,大乘經典,比如說唯識學來講,有的人就稱它是了義經,有人就稱它是不了義經,所以,了義跟不了義就次第來講,也有各個角度,高的叫做了義,不高的叫做不了義,層次面、層次面,比如說,二年級比一年級,二年級是老大,一年級是老小,三年級比二年級,三年級是怎麽樣?老大,二年級是老小,六年級比上三年級,六年級當然是老大,國中比小學,國中是老大,就是次第的比較不同,了義經跟不了義經也有所差别。
修行依智不依識,智就是本性,平等心、圓滿的菩提心,不依識,識是分别分、執着心、障礙心,修行必需依照智,不依識,小乘所講的道理就是三法印,這個三法印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大乘就是一法印,這個印就是說隻要有這三種角度的,講到諸行無常,講到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統統稱爲佛說,以佛說的統統可以認同,這個印就是認同,印就是肯定,比如說,我們的印章沒有蓋下去時候,不算是本人,三法印就是說你隻要符合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就等于佛說的,道理是一樣的,所以,這個印有一種認同的感覺,肯定的意思,大乘叫做一法印,一法印就是森羅萬象一法的法印,《大智度論》裏面說,但有諸法實相的一法印,實相:無相無不相、一法印,空、有融通名爲實相,所以,《法華經》裏面說,無量衆所尊,爲說實相印,《法華經》:無量衆所尊,爲說實相印,若無此印就是魔說,就是魔說。
現在我要告訴諸位,要聽聞,你要親近高僧大德,高僧大德,要用哪幾個角度來看這個是不是真正的高僧大德,以的你們去參學,走到哪裏,你們也可以用這十個角度,好好的去注意自己,那個法師能不能親近,親近用這個十個角度一對照,就清清楚楚,第一、調伏:與戒相應,就是這個人持戒,與戒相應:調伏,你所親近的高僧大德,他與戒相應,他能夠調伏自己,第二、與定相應,就是寂靜,他的心随時都在靜态當中,不激怒、不輕浮,而且具威儀:寂靜,内心裏面無所執着,内心裏面不跟人家計較,這個高僧大德可以親近,與定相應,第三、除惑:除掉這個迷惑,這個法師或是在家居士,他很有智慧,與慧相應,能夠伏斷煩惱,可以親近,第四就是有能,非常勇敢,益他無畏、無倦,就是利益别人:益他,益他就是幫助别人,無畏,沒有畏懼也不疲倦,這種人值得親近,就是菩薩道的精神,你幫助人家一點點,常常說:你若沒有我,你早就死了,你若沒有我,你今天會很凄慘,我們是宗教家,幫助别人、慈悲衆生,這是理所當然的,第五叫做德增,德,道德的德,增加的增,德增就是戒、定、慧通通不缺、不減,第六、經富,就是經驗豐富,德增就是戒、定、慧具足,經富就是有多聞,這個可以親近,經驗豐富的人可以親近,第七、覺真就是覺悟真實的道理,了實義語,了就是說覺悟到真實的道理,簡單講就明心見性,空性的道理,覺真:覺悟到真實,這種是屬于真正的善知識,第八、善說,善良的善,說法的說,就是說法不颠倒,不是靠自己的意思在講經說法,是按照經典,正知正見的在講經說法:善說,第九叫做悲深,悲深,慈悲的悲,深,很深的深,悲深就無希求,對你無所希求,他沒有要求你給他多少錢,你要怎樣供養他,他有什麽任何的條件,你來聽一次法多少錢,他沒有希求,簡單講,我們施舍佛法,是佛陀的本懷,我并沒有要求衆生給我多少,悲深,第十叫做離退,離退就是知道進退,就是這個人于一時恭敬說者,就是他在說法非常恭敬、非常贊歎釋迦牟尼佛,非常的正知正見,而且恭恭敬敬的如法演講,如法的說法叫做離退,離就離開的離,退就是說退下來的退,這個離退的意思就是知進退的意思,像這樣子你要聽經聞法、你要求慧,有具足這十個條件,當然,現在人不可能具足這十個條件,随便選一、二個就可以了,全部都具足這十個,那還得了,那不就佛了嗎?是告訴你,你要親近的長老、高僧大德,就是這些。
再來,你要聽聞正法,你必需要有九想觀,九種内心裏面存在的觀想,聽聞正法必需具足九種心,一、不驕慢,不驕慢的底下,就是不執着财,不執着色、不執着知見,意思就是說當你聽經聞法,你首要做到就是要施舍,不執着自己的财産,買香供佛、買油燈供佛,買錄音帶送人家,把佛法一直傳播出去,不執着自己的财富,你才能所謂的聽聞正法,聽聞正法要具足不驕慢,不執着色,這個色就是外在,要記隹!外在是緣起性空,這個色不女色的色,是指一切貪欲,再來,不執着知見就是要放棄你以前的幼稚,全盤的接受大智慧的人,大智慧的人的看法,再講一遍,聽聞正法第一個,不執着财、不執着色,不執着自己的知見,意思就是說把你以前幼稚無知的全部要舍掉,全盤的接納聖者的話,聖者的語言,聖者的思想,簡單講就是你以前的心是裝貪、瞠、癡,現在把它倒掉,現在裝甘露,裝甘露,裝甘露法語。二、蓋障,蓋就是蓋子的蓋,障就是障礙的障,不蓋障就是不爲五蓋所覆,五蓋:财、色、名、食、睡,不要執着财、女色,吃,你不要一天到晚,學佛了還爲了吃的東西煩煩惱惱,一天到晚睡覺,睡不醒,爲了名,不诃五蓋,就天臺裏面講的不蓋障,就是你是聽經聞法的人,應當好好的除掉這些财、色、名、食、睡的東西。第三、具足恭敬心,對上臺說法、演講的法師要作大師想,這是我們千萬億劫以來所最難碰到,這一刻,我現在已經得到了,你掌握現在,作大師想,佛法難得聞,佛法難聞想,作大師想,兩種觀想,第三個要具足恭敬心,聽聞正法的人要具足恭敬心,對說法的人來講,要觀想他是一位大師,偉大的菩薩,對佛法,觀想佛法難得聞,佛法難聞,畢恭畢敬,這們你就會入道。第四、不怯懦,一個心再一個去,就是不怯懦,意思就是說聽到聖者,聽到地藏王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聽到釋迦牟尼佛,生生世世割截身體,難行難忍,不怯不懦,難行難忍,我也要做,下地獄還是要救衆生,不怯懦,你聽聞佛法嘛!是不是?你聽聞佛法嘛!意思就是說聞諸聖者難行難忍,不怯不懦,聽到聖人過去因地上修行,這種偉大的修行,聽到玄奘大師西域取經,八百裏流沙,上無飛鳥,下無泉水、綠洲,一樣義無反顧的前進,不怯懦,聞法,聽聞,要記住!不怯懦心,勇敢。第五、不貪,不貪,聽經聞法,第一、不是爲了别人贊歎,不爲贊歎,第二、不爲名聞,不是想要出名才來聽經聞法,第三不是好奇才一聽經聞法,第四、不是貪多,要能用,你聽聞佛法聽了那麽多,你聽了不會用有什麽用,考試都考一百,要用時都用不着,有什麽用,回去又跟 太太吵架,對不對?是不是?你聽聞佛法以後,你要會運用,回去要能用,不能用,你聽那麽多佛法幹什麽,幹什麽?不會運用的話,你有什麽用?聽聞佛法,要記住不貪心,不是爲了稱贊來學佛的,不是爲了名聞利養來學佛的,也不是爲了好奇來學佛的,不是爲了貪多來學佛的,我學佛法研究得愈我,人愛會贊歎我或怎麽樣,學而不修行,與不修、不學有什麽兩樣,美國很好,你不啓程永遠在臺灣,對不對?西方極樂世界很好,你不念佛,你記過在娑婆世界,這個是衆生最大的病患,就是貪求佛法,求了很多,可是不用,用不出來,碰到境界都忘記了。第六、及時,這個及時,來得及的及,時間的時,及時,爲了自利利他,所以,請法應時,請法應時就是要得時,請法就是要趕快請求善知識開示,比如說,你到哪間寺廟參觀,别的地方的信徒來這裏參訪,都請師父開示,這是爲了自利利他,請法應時,正确的時候叫做應時,應該的應,應時,意思就是說要請法師一定要說法。第七、不求過,噢!這個很重要,不求法師的過錯,不求善知識的過錯,你求法師的過錯,求善知識的過失,你會誤導你自己,你會錯失你自己學佛的因緣,比如說這個法師有某些缺點,但是,他講的法是正的,你因爲他個人的一點修養,或者是某些行爲上的不得當,而你錯過學佛的機會,那完蛋了!聽聞正法,第一個不觀人的過失,不求過就是不求法師的過錯,不求善知識的過錯,你隻要聽他正的一面,有很人講:唉!這個不行爲怎麽不好,他怎麽夠資格就法,我說:那佛爲什麽講依法不依人,佛爲什麽不講不依法依人,這個人不太好,你不要親近的話,如果講的法很正呢?你又不懂,你沒有他又行,他不正,你行爲很正就好,對不對?你自己行爲很正就好,這個不求過失要列爲很重要的問題,你求法師的過失,法師又不是聖人,你求法師的過失,他又不是聖人,你每天生活在絕望當中,他講的法你也不聽,那不是勿失良機嗎?所以說,隻要他講的法是正的,不求法師的過失,是聽聞正法的第七個心。第八、依義,善達法義,不泥文字,不拘泥文字,依義就是依照佛講的道理,意思就是文字要活看,文字要活看,活的看,什麽叫做活的看?比如說,七重欄循、七重羅網、七重行樹,怎麽隻有七行,不,七表示無窮無盡的圓滿數目,噢!要活用的看,對不對?什麽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怎麽隻有四個色,師父!極樂世界怎麽隻有四種色,人家買獅王的水彩也有好幾十種色,不是這個意思,四色是基本色,慢慢去調配就是無量色,是這個意思,要活看,意思就是善達法義,世尊所講的法,蘊藏的道理,不拘泥文字,聽聞正法的人,應該具足這個心。第九、了解比喻,你要了解佛的比喻,佛如醫王,法如妙藥,自己比喻作将死的病人,佛就像一個大醫王,法呢?法就像妙藥,妙藥,自己認爲将死之人,将死,你們快死了,佛法就像醫王,我們要趕快吃佛所開出來的妙藥,也就是佛法。第九就是喻,比喻,比喻我們是快死的人,我們沒有佛法,我們就快要死掉了,佛是個醫王,所以,你聽聞正法,你要求智慧,同學們!要求智慧,要先具足這九個心,那麽你内心裏面就擺平了,就擺平了。
再來,成就辯才,我們剛才談到愚癡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再來,又談到成就辯才,這個成就辯才很不容易的,這也必需要生生世世的,成就這個辯才還要配上什麽,配上音質,一個音質優美的人,他所講的話,咬字很清晰,而且人家聽到他的音聲,有一點着迷,深深的被吸引住,所以,這個辯才,他一定要配合音聲、音質,你隻有辯才,你沒有美妙的音聲,國語不标準,聽起來怪怪的,佛法常常講:諸菩薩就法的智辯,就意思業來講叫做解,就智慧來講叫做口業就是我們所謂的辯才,就我們身、口、意的意業來講,這個叫做解:了解,就智慧來講,口業就是辯才。
第一個辯才,法無礙辯才,就是說名句、文字、文章能夠诠釋一切經典的這些名,名相,句子一句、一句的,或整篇文章,隻要這些佛經所擁有的一切教法他都能夠通達,法無礙,法無礙簡單講就是什麽?就是三藏法師,通達三藏的法師,這個難啊!第一個辯才就非常難,通達三藏的法師。
第二個義無礙,義理無礙,就是教法所诠的義理無滞礙,沒有停滞,三點水再一個帶:滞,義無礙就是知道這些教法所诠的義理沒有任何的障礙,知道經典裏面所解釋的這些義理,他沒有任何障礙:法無礙,第二個就是義無礙,簡單講就是說,義無礙就是說所有的道理統統通達,講話不會礙到,講到東而忘記西,或是不能圓融,不會。
第三叫做辭無礙,辭,辭彙的辭,我們查辭典的辭,這個辭無礙,噢!這個難,這個辭無礙就是說你對美國人講,你要懂英文,你對客家人講,你要懂得客家話,你對日本人講,你要能夠用日文,對中國人講,要懂得中文,對福建人講,要懂得福建話,這個難,辭無礙比較困難,假如現在自己不行的話,就請人翻譯,請人翻譯,像美國的哈佛大學或者威斯康辛大學、史丹福大學,他們要師父跟他們上課,我跟他們講:我的英文不行,多少我們可以講一點,但是,畢竟佛法這種東西是非常不容易的道理,不容易啊!你沒有人翻譯的話,你沒有辦法表達,平常我們會講一些吃飯、穿衣,或者是一些進退應對的語言,上車、下車、吃飯、穿衣、睡覺,這很簡單,但是問題,你要談到深入的佛法,比如說,很簡單的調伏,你會嗎?寂靜,寂靜你會嗎?你不能講keep silence,what?你叫他保持沉默,沉默跟寂靜意思又不一樣,對不對?不一樣啊!除惑,迷惑你怎麽講, 迷惑你會講嗎?lose way,失去方向,你會翻譯嗎?Can you translate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English?你能把中文translate翻譯成英文,翻譯得很好嗎?很難,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英語),(日語)是日本話,understand,(日語),聽不懂,這個辭無礙很難,辭無礙很難,語言經過翻譯,就會變化了,就會變化了,有時候英文講得不正,路(road)就會講成蟾蜍(toad),蟾蜍,同音的英文跟…,念起來就不太一樣,所以,這個辭無礙,要學習很多的語言,不容易,所以,我沒有辦法,我也沒有這個能力,我們就請一個翻譯的,請一個翻譯的,翻譯的可以,但是,翻譯得可以的也很難,比如說我到哈佛大學上課,他們要求我們講《六祖壇經》,對不對?我就告訴他,實相:無相無不相,翻譯的就:實相,實實在在的外表,完蛋了!這下零分,實相你怎麽翻譯呢?我問你,非常難,對不對?無相,美國人沒有空的道理,他怎麽知道無相?翻譯到一半的時候,緣起:緣生緣滅,所以,這不容易,因此,就是…,上課對外國人講,這是一大障礙,一大障礙,除非我到美國去住二十年,知道他的文化背景,知道他的用辭字句是用在哪一個地方剛好恰到好處,這沒有話講,上課沒有問題,你如果不到美國去住十年、二十年,你根本不曉得他們的背景是什麽,而且用的辭句是什麽,用錯了還被人家笑,人家笑什麽,你以爲你講得很好,人家一直笑你,結果,你的英文講錯了,你還自己…,人家看你…,聽了,你看!是鬧笑話,不是講得幽默。
再來,就是樂說無礙,樂說無礙很簡單,就是說前面的法無礙、義無礙、辭無礙三種智慧,爲衆生樂說自在,樂說就是勇猛精進的說法,勇猛精進的說法,他不受到影響,不受到影響,這個辯才,固然是很會講話,不過,跟世間人不一樣,世間人,孔老夫子講:巧言令色,鮮矣仁。巧言就是專門講謊話的人,騙人的話,令色就是阿谀、拍馬奉承的人,鮮矣仁,那種人沒有什麽仁慈,很少有什麽仁, 慈心,專門騙人,做表面的,對不對?其人不言,言則必中,要言不煩,一言興邦,一言喪邦,其人不言,言則必中,那個人不講話而已,言則必中,就是中間的中,講話一定很中肯,很重要的、很中肯的,要言不煩,要言就是講話簡單扼要,不要煩惱,不是像那個信徒,來問師父的,師父!您有沒有時間,我說:什麽問題?您若有時間,我從小講給你聽,講到長大,我從小講給你聽,講到長大,你想想看!大家若來,都從小講給我聽,我不就昏倒,我都問:第一點,你有什麽問題,第二點,你有什麽問題,講,直接講,不要講那麽多,不要那麽煩,對不對?簡單扼要,你有什麽問題,講嘛!所以,世界上,我怕好幾種人,第一種最怕的有幾種…,第一怕的那種人,就是女人那張嘴巴,來,碰到師父講個不停,拼命一直問,也不曉得在問什麽,問了一大半的時候,然後,她一直講,啊!師父!不好意思打擾您!然後,一直打擾、一直耽誤我,她講了二十分鍾,一定會講這句話,師父!不好意思打擾您!不要這樣子,以後,你們來問師父,把那個一、二、三念清楚,師父!第一條我要問什麽,第二條我要問什麽,二條就下課了,二分鍾,要言不煩,那種人我很欣賞第一個,師父!我今天來問您!金光明沙怎麽問?我說:金光明沙問樓下的小姐就懂,第二點,師父!您要不要講《楞嚴經》,要講,已經講過了,以後有因緣再講經,就問兩個問題,就走了,他才不要,唉!《楞嚴經》很好,自己看也看不懂,我以前是怎麽翻…,講了一大堆有什麽用,對不對?沒有用,所以,以後來問師父,簡單扼要一、二、三,就叫你出去,你想想看!你一個人來,五分鍾就好,你想,我的生命有那麽長嗎?對不對?你一個人來占用師父五分鍾就好,我的生命有那麽長嗎?要言不煩,一言興邦,一言喪邦,有時候話不要講太多,男女朋友話講太多,到最後都會吵架反正兩個人很有默契就好,你看我,炯炯有神,我看你,炯炯有光,那就好了,也不要講什麽,講很多,反而不好,男女朋友本來是很好的,兩個人手牽手去公園走一走,繞一圈,兩個人分手還罵,爲什麽?話太多了,所以,我告訴你,女衆你怎麽談戀愛,我教你一個絕招,你出去要靜默,你隻要微笑,不是三八的笑,微笑就好,爲什麽?表示他講的話你都同意,就不會吵架,男人最欣賞餓就是女人靜默,不是啞巴,你都不要講話,男人最讨厭的就是那個女人一直拼命的講話,他都沒有講話的機會,但是,有時候你要回答一些,你全部不回答也不不行,全部不回答也不行,恰到好處,恰到好處的講到重心點,偶爾再看一看、笑一笑,抛一下媚眼,哇!回去他就回味無窮,第一天出去都是她在講話,明天就打電話,慧律法師!電話,噢!No、No,第一天你若見到我,就對我講不停,我第二天就不敢跟你見面,我告訴你:每一個男人,都非常不欣賞那種叽叽呱呱的女人,真的,你這句話幫我留住,哪個男的,你們男人,你們會欣賞叽叽呱呱的女人嗎?那是倒黴的人娶到,不知道,男孩子,每一個人都是欣賞那種很溫文儒雅,而且很中國古典美的女人,哪會欣賞那個,對不對?母老虎,講起話來還手叉腰,全是你的理由,底下,子路:人告之禹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這是孟子公孫醜篇裏面講的,子路,子路這個人,人告之禹有過則喜,人家告訴他的缺點,他很歡喜,這個在臺灣來講,好像很少看過,師父!我有過錯的話,麻煩你指導一下,你真的指導他,你慘了!你慘了!你中計了!我若要講,真的這樣嗎?我講出來,你要守得住,講你,你就受不了,人告之禹有過則喜,禹,大禹治水的禹,禹聞善言則拜,聽到人家勸告他則拜,向他頂禮,這不簡單,還有一點,聞法尚且不易,何況說法,就是我們這張嘴巴,禍從口出,聞法,你聽聞佛法,聽到正知正見的佛法很不容易,何況說法,你要說法,你講得不得體,你是傷害到佛教,你講的道理不正,你偏導、誤導衆生,你背的因果又重,這叫禍從口出,所以,十善中口業占了四個,所以,我們人的一生一世,要做三種事情,第一、要做好事,第二、說好話,第三、存好心,人的一生一世一定要做到這三件事,第一、要做好事,第二、要說好話,講慈悲的語言,第三、要存好心。
簡單講,稱贊如來是一切說法中最爲第一,你好好的贊歎佛陀,釋迦牟尼佛的偉大,人家就會對佛很有信心,比如說,你碰到朋友、親戚,就贊歎佛的偉大,因爲,大家都拿香,他不曉得佛的偉大,偉大到什麽程度,他不知道,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現在講到悉以大樂,你有口才、有辯才,你就能夠令衆生快樂,悉以大樂,這個樂的反面,有三個角度,就是苦,要不然就是衆生的哭,痛哭流涕,第三個就是悲,悲哀的悲,樂的反面就是苦、哭、悲,對不對?世間是苦的,不樂,苦就不樂,世間的人哭泣,爲什麽?他不快樂就會哭泣,有的人是過分的樂,也會哭,但是,這裏指的哭,是指不樂的哭,第三叫做悲,悲哀,悲哀自己的遭遇,悲,悲哀,三業清淨:孟子的樂。現在講幾個快樂法門,孟子的樂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這個怍就是一個心,然後再工作的作,不是工作的作,是一個人部再一個乍:怍,俯不怍于地,俯不怍于人,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佛經講的樂就是常、樂、我、淨、涅槃式的。淨土法門的樂呢?淨土法門的樂是什麽即生成辦,你隻要往生極樂世界去,一生一世就會成辦,念佛的快樂:心安住在念佛法門裏面就禅悅爲樂,内心裏面充滿了歡喜,極樂世界的樂,無有衆苦,但受諸樂,聽聞鳥、樹說法都是很快樂。佛陀的樂,釋迦牟尼佛最快樂,菩提覺法樂,涅槃寂靜樂,菩提覺法,當你…,菩提就是我們的本性,當你悟到本性,你就覺到法,那就無所執著、放得下:樂,菩提覺法樂。我今生今世要是沒有聽到佛法,我也完蛋了!完蛋了!我會拼命的做大企業,拼命的做大企業,我有這個命,拼命的做,是不是?一直拼命的賺錢,賺錢的話,就會讨老婆,讨幾個,現在師父也不曉得,對不對?你做大企業,你身上有錢,你有錢的話,老婆就多了,後面不曉得,play的有多少人,對不對?不曉得,衆生就是這樣子,哪一個做大企業的,不是有很多的老婆,今天,因爲我們了解這個世間,施法還是比較快樂,這世間沒有所謂真實的樂,學佛可以讓我找到真實的生命,涅槃寂靜樂,所謂的涅槃就是不生不滅的心境,到最後究竟的解脫,我們的目标就朝這個地方,衆生沒有目标,衆生希望能夠開一部轎車,希望能夠吃好一點,大魚大肉的吃,喝更多的酒,玩更多的女人,佛法就不是這樣,佛法求得更多的智慧,斷一切的煩惱,度無量的衆生,成無上的佛道,是不是?
學無量的法門,就是以這個爲樂。所以,你們把筆拿起來,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教化一切,悉以大樂,廣學多聞這句話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法門無量誓願學;增長智慧就是煩惱無盡誓願斷,煩惱無盡誓願斷;教化一切就是衆生無邊誓願度,教化一切嘛!悉以大樂,最快樂就是成佛道,當然就是佛道無上誓願成。再講一遍,廣學多聞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增長智慧,你有智慧你就沒有煩惱,煩惱無盡誓願斷;教化一切,衆生無邊誓願度;悉以大樂,成佛最快樂,佛道無上誓願成。
好!諸位看25頁,看25頁,25頁的最後面,[對治三障]從[多聞]開始,你多聞,你就能夠[破惑],[思]跟[修],這個也是[慧],破惑你就有智慧,聽聞佛法,聞、思、修就三慧,[終結]從多聞[開始],最後一定會有智慧,就[離苦得樂]。翻過來,[廣學]的話,就能夠得到[思修]還有[轉業],轉這個業,好,再來,[始終互重,修聞],26頁,修聞跟[修慧],[聞求于外],就是求善知識開示,[不修慧],把筆拿起來,上面加一個字,若不修慧,若不修慧,加一個若字,若不修慧[把火自燒],你隻有聽聞佛法,而你不會歸到你的自心,把火自燒就是拿火燒自己一樣的,拿火燒自己一樣的,修慧,[慧長于内],這個智慧是潛藏在裏面,若[不修聞],把筆拿起來,如果不修這個聞,用善知識來修正自己的觀念,不修聞[持劍自割],會用你錯誤…,這個劍就是你自己認爲對的智慧,持劍自割,你的内在智慧就會害了你,因爲,你沒有修正自己,不能變成正知正見的觀念,一點點的小智慧就變成狂,就是誤傷到自己,叫做持劍自割,慧是比喻作劍,你用了這一點小智慧就要普度衆生,那就變成狂妄無知,就會持劍自割,[成就辯才],成就辯才就是[廣度衆]生,悉[與大樂]:成就辯才。
好!再來翻到前面,第六覺知,來!念一遍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這個可能很難,布施大概還可以,要等念怨親,等念就是平等的看待,怨親就是與我們有怨的,就怨,與我們好的對我們好的,就親,等念怨親,不念舊惡,我們人能夠做到不念舊惡,内心裏面就沒有恨,這個很難做到,不憎惡人:不恨壞的人,布施梵語叫做檀那,檀那,第一個叫做财物布施,财物布施分成兩種,一個叫做内财,一個叫做外财,内财布施就是生命叫做内财,外财就是我們所謂的金錢,财施、法施、無畏施,财施,再講一遍,内财就是包括我們的生命都布施叫做内财,外财就是錢财、财物。第二叫做法施,佛法的布施,佛法的布施。第三個叫做無畏施。
貧苦多怨,爲什麽?貧窮夫妻百事哀,窮的夫妻,再怎麽樣的幸福,都幸福不起來,人的最基本要件就是現實生活,雖然人有感情,精神可以支持一切,但是,基本上的生活如果缺乏,夫妻就會鬧起來,一天到晚沒有飯,老公!米缸沒有米了,慘了!慘了!沒有米了,然後,老公也不能講:我愛你,我真的很愛你,你愛我沒有錯,可是沒有米,對不對?你不能一天到晚講:你愛她、你喜歡她、你怎麽樣,沒有米就是沒有米,肚子填不飽,你講再多好話也沒有用,還是要吃飯,對不對?所以說,貧苦還是不行,因此,我勸導諸位:你們還是要認真賺錢,還是要認真去賺錢,真的,還是用功的去安住我們的生活,貧苦多怨,橫結惡緣,當然了,你貧苦、你窮了就會貪,你窮了以後,你就會想要得到别人身上的東西,又搶又偷,對不對?你們現在可能還不曉得,你們現在可能不曉得,像我這個年紀的人,我是四十二年次的,在臺灣省,以前,普遍化的都是很窮,師父做過很多人家不願意做的工作,不願意做的工作,比如說撿破爛,出去撿破爛,我們是窮,家裏隻有師媽在賺錢,師媽做清道夫也沒有多少錢,養活五個孩子,大姐要縫皮鞋,其他的孩子讀書沒有錢,我到寒假、暑假,平常禮拜天就去撿破爛,沒有辦法!早上起來要到太平,不是太平間,到太平市場,臺北大橋底下有一個太平市場,去撿菜,去撿菜,我講實在話,也偷過人家的菜,老闆不在,看到菜,他在賣菜時,有時候會忘記,有時候會滾出一些,像蘿蔔、芋頭,他們賣一賣有時候會滾出來,我就跟臺北豬屠口的朋友,臺北豬屠口是很有名的流氓地區,我們那裏都是擡棺、賭博、打铛子、舉白幡、做水泥、開賭場、殺豬、豬牛的,都是那種,然後,走過去的時候,走過去的時候,見老闆沒看到,踢一下,芋頭就滾、滾..,滾到我面前,我就趕快跟那個芋頭講,不是我要偷拿你,是我不得已的,暫時借我吃一下,沒辦法,不是我偷拿的,是他踢來讓我撿的,他一直看我,踢過來,就滾過來,滾過來,還有一次到士林那裏,噢!走很遠,去士林,士林那裏,人家有一間倉庫,一間倉庫,一間倉庫有鐵網圍着,鐵網圍着,那個朋友比較有膽,他說:益謙啊!那個都是塑膠水管,撿回去賣,我說:那哪叫做撿,那算是偷拿,人愛的倉庫算是撿嗎?他說要我去拿,我說我不敢,我前世有修不偷盜戒,今生今世那麽小就不敢偷人家的東西,那麽小就不敢伸手向人家偷東西,不敢就是不敢,偷拿糖果,曾偷過,偷摘芭樂,曾偷過,那些都曾偷過,難道你們不曾嗎?你們不曾嗎?還笑我,你也好了,都會偷拿糖果,難道不曾?都會,多少而已,他手伸過去就要偷拿,我不敢,不敢,他說:不然,你幫我把風,噢!若這種我會,你偷拿,再分給我就好,他說:噢!這樣好!他就拿椅子墊腳,兩個個子小,倉庫的窗戶高,拿椅子墊腳,很多塑膠水管抽上來,割一截,抽上來、抽上來,一直抽上來,抽上來、抽上來,我在旁邊很緊張,很緊張,剛好有福氣,偷拿成功,上輩子可能也有修,偷拿成功,他就說:你幫我把風,我送一點給你,我送你,就拿幾條給我,就很高興,回愛,賣十元五角,賣十元,總共賣十元五角,十元給師媽,五角自己留着玩彈珠,那種日子,所以說,貧苦多怨,如果一個窮人的孩子,那種日子并不好過,打着赤腳,走了幾公裏,去撿破爛,滑東西就到處….,有時候會….,多多少少會偷拿人家的,明明是人家的東西,我們也認爲那是要放在旁邊的,人家養鴨的,有一次,人家養鴨,吃的莩,那個什麽,綠色那種,應該講什麽。綠色的浮萍是不是?綠綠的,鴨子在吃,人家在養鴨,我靠過去,把它倒掉,踹下去,它就彎了,裝進去,噢!裏面那個女人,四十幾歲,就從裏面罵出聲:死囝仔!那是在養鴨的,怎麽踹了拿走,說那是在養鴨的,把它踹了拿走,現在想起來很不好意思,不知道是誰,不然,會買一個賠她,你也好了,忘記了!好幾十年了,忘記了!貧窮多少都會想盡辦法拿到一點東西,不然,你會撿不到,晚上,空着籃子,我們以前也沒有修空觀,總不能提一個空籃子回來,有就是沒有,沒有就是有,沒有到這種無境界,對不對?媽媽!我撿這麽多,什麽,空空的,窮,這個窮,窮就會搞花樣,你知道嗎?搞花樣出來,貧窮多怨,橫結惡緣,真的是這樣子,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
 樓主| 發表於 2012-7-31 19:40:07 | 只看該作者
回复 乘璦 的帖子

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八集
菩薩布施,等念怨親,菩薩布施,我們本體沒有所謂的悭貪,所以,我們應該修布施之道,布施之道,等念怨親,這個等念怨親,我們要舉幾個例子來講,佛教導我們衆生等念怨親,與我們有恨的人、有不滿的人,或者是我們跟他結過惡緣的人,我們一定要像佛這麽樣子的偉大,就是沒有所謂的恨,沒有所謂的親,在順境、逆境這兩個緣,我們就可以掌握住,如果,你不能掌握住順境、逆境這個緣,那麽,臨命終很危險,臨命終你念佛控制不住的,所以,不能恨任何一個人,如果,我們遭受到任何一個人的恨、诽謗、侮辱,或者是包括一切的境界,我們都這樣觀想,他在替我們消災,難能可貴,他造地獄的因來成就我的佛道,我應該感恩他,我們不要反駁、不要去生氣,更不要去報複,我現在絕對可以做到這樣子,絕對可以做到這樣子,在這個世間,我沒有恨過任何一個人,包括以膠那些徒弟,這是我的因緣,我沒有恨過我任何一個徒弟,但是,我有一個絕招,就是這個徒弟不能救的,我就遠離,任何一個人講他,他都不聽,你實在不能入道,不堪做法器的,沒有辦法教的,有的人不明理,觀念怎麽樣都轉不過來,你費盡了心思、生命、體力,都耗在他的身上,也得不到一點點的效果,放棄!give up!沒有辦法!我要用我的生命去教化更多的衆生,來成就更多 多無量無邊的衆生,我的日子很好過,所以,我常常講:我不曉得要煩惱什麽,真的,我沒有恨,我心中沒有恨,我講的絕對是如實語,不管你怎樣傷害我,我沒有恨過任何一個人,不是講我很偉大,我在告訴你,我有在進步,釋迦牟尼佛在《法華經》裏面講的提婆達多,這個提婆達多怎樣的害他,釋迦牟尼佛就發願要度他,所以,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是不是?所以,到最後就增益其所不能,世間人的孟子,這個賢聖都叫我們要平等觀,所以,佛法叫我們要真妙平等,看破,放下就是布施,大布施,看不破、放不下,你就是布施,布施是六度,你看破、放下,煩惱就施舍掉了,放得下就包括了六度全部,所以,一切做布施想,持戒,無持戒相,精進,無精進相,所以,四無量心,慈、悲、喜、舍,這是非常重要的,慈、悲、喜、舍,再來一句就是不憎惡人,我們要知道善人、惡人,我們一定要親近善人,要遠離惡人,我們要用虛空之量來容納一切衆生,我們要以德報怨,我們要賞善懲惡,懲罰那個惡人,懲罰惡人就交給法律,如果,今天有一些衆生,真的來傷害我,我不要跟他正面(沖突),我一切交給法律來處理,一切交給警察來處理,就這樣子,好!我不要跟你正面,你有什麽事情,到派出所講,到法院再講,一切交給警察,所以,講堂發生任何一點小事,我馬上就叫警察來,我不要跟你正面起沖突,沒有這個必要,警察就替我辦好了,你有什麽恩怨,我沒有跟任何人有恩怨,我又沒有向你借會錢,對不對?我又沒有破壞你的家庭,我也沒有殺人,也沒有放火,也沒有擄人勒贖,你說,我犯什麽法律,你找我做什麽?你找我搗蛋,我找警察,很簡單嘛!所以,我們要知道哪個是善,哪個是惡,但是,我們要親善遠惡,我們要虛空之量,來容納那些壞的,我們要以德報怨,要賞善,要懲罰惡人。
翻來《初級佛學教材》第23頁,同學們說師父這裏沒有講到,我們補充一下,23頁這個地方是說我們的“五陰”身,[總]:[身、心],我們一個人,上面一個圓圈的意思是一個人的意思,這個人分兩個角度來談,一個是身:色身,一個是我們的心靈,這個身、心就像根本地獄一樣,所謂根本地獄就是非常痛苦,所以叫做[根本似],類似根本地獄一樣,我們人的靈魂神識,被關進這兩個地方,這是粗分,如果細[分]的話,就是[色、受、想、行、識,]把心展開來,四個角度讨論,[遊增]地獄,相[似]遊增地獄,遊增就是根本地獄旁邊的,每一個根本地獄的十六個地獄其中之一,如果,再細分就是,[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識:看、聽、嗅、嘗、受、念,]類似[孤獨似]地獄,孤獨地獄就是山林、水邊、古廟,[十八界]就是六塵、六根、六識,換句話說,我們的身、心就像一個牢[獄]關住我們,因此,無論是五陰或是十八界,諸位看右邊右下角,[五陰十八界]就像牢獄一樣的困住我們,層層的困住我們,所以,畫三個方塊形重疊,意思就是說我們很難突破五陰身,很難突破十八界的束縛,很難!最右下角,就是我們修行碰到的逆境叫做[魔],障礙也叫做魔,我們會碰到哪一些?[五陰]魔,什麽叫做五陰魔?比如說我們的色法,這個色身痛苦就很多,煩惱就很多,再來,我們修行上會有很我鐵[煩惱]、障礙:煩惱魔,[天]魔,他爲了怕你超出三界,減少他的魔子魔孫,所以,你在修行當中,他會來障礙你:天魔,[死]魔是無常魔,就是我們一定要接受無常的審判,所以,人家說,師父!您告訴我們,世間上唯一的真理,而使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得以受用無盡的真理,麻煩你用最簡單的來描述,我說:用無常,是永恒的真理,無常是永恒的真理,懂得無常的人就懂得一切,就知道一切不值得那麽執着,就知道一切不值得那麽有得失強烈的觀念,這個世間,你所愛好的完全是妄想你所追逐的是追逐你自己的福報,因國,你來這個人世間,你本來就帶一些福報來,你造的惡業,也是造你自己的惡業,因爲一切也是無常,所以,無常加上空的思想,那就是不昧因果,不昧因果,因爲,空的思想是超越因果,可是,又不能夠落入斷滅,又必需接受無常的因果定律,因爲,因果是無常法,有增有減就是無常,是不是?佛菩薩對于因果就超越,爲什麽?他不受因果的支配,他雖然受到因果的支配,可是,他能夠不爲所傷害,比如說,我們的果報,要受到很多百般的痛苦,這些苦,對佛來講如夢幻泡影,有受跟沒有受,沒有什麽兩樣,這在經典裏面講,《大智度論》裏面有描述佛的果報不昧因果,如風吹光,如刀割水,了無痕迹,如風吹這個光,光,風怎麽吹也沒有用,如刀割水,刀子割水平面也沒有什麽作用,一樣,還你那一刀,那一刀對佛來講沒有什麽作用,如風吹光,如刀割水,還是不昧因果,這就是今天的考試,這個地方沒講到,沒講到。
我們再來就是要看第六了,第六,第六還沒講完,諸位翻開15頁,15頁,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這個意思是很容易了解,但是,我們在修行的過程當中,需要真的下功夫,忍辱這方面是佛所贊歎的,換句話說,我們懂得經典的教義跟教理,但是,如果不曉得怎樣在忍辱下一點功夫,那我們也是了不得力,因此,我們需要的是真實的功夫,忍辱是佛所贊歎的,因爲,在這個順、逆二境當中,你不憎惡人,就是不去恨這個壞人,但是我們平常也會碰到一些不隻壞人這方面的逆境,所以,我們也必需在種種的忍耐、種種的角度,我們要好好的下番功夫,在佛教來講,對于人能忍辱的這個叫做生忍,衆生忍耐,就是要忍受這些衆生,行菩薩道的人對于忍辱,如果不了解,沒有辦法入道,忍心辱多福,十方三世一切佛能夠入道,正因爲從忍辱下手,如果,不能忍辱的話,在《大智度論》裏面講,隻有持戒而不能忍辱的話,永遠不能入道,那是表面的功夫,忍辱非持戒苦行所能及,不是修苦行、修持戒的人有辦法跟忍辱的人比較的,所以,忍之爲德,忍耐這種德行,不是持戒、苦行能夠比的,所以,沒有分别心是真正的忍辱,佛陀對于忍辱的贊歎,分好幾個角度,第一個是人家對他的恭敬、供養,種種的順境、贊歎要忍耐而不執着,就是不能生一念的歡喜心、執着心,唉!你看!人家贊歎我,我是多麽了不起,簡單講就是不以功德自居的人,就是最大的功德,我們一般人,你罵他幾句,也許他可以忍耐,但是,你贊歎他幾句,他可能受不了,太高興了,他忘記了,如癡如醉了,第一個恭敬供養要忍耐,第二個就是人家嗔、罵、打、害種種逆境,要忍耐不能嗔惱,這是對人的忍耐,就是生忍,整句來講叫做衆生忍,第二個叫做法忍,法忍的意思就是觀法而忍,什麽叫做觀法而忍?一切法不離心,一切法不離心,要不然就不離境,心跟境就是兩種法,心就是理,境就是事相,簡單講,對于理上的你要忍,對于事相上的你也必需忍。我們從心地上來講,我們要改的有四種煩惱一定要改,第一個嗔恨心一定要改,嗔怒心一定要改,第二個憂愁,憂愁的最主要原因是來自于一個沒有訓練的腦筋,他内在裏面布滿着無明,充滿着自己的自我意識,這個憂愁,大部分的人就是患得患失,得到的人很怕失去,失去的人很怕沒有得到,所以,這個憂愁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強烈的得失觀念,這個得失包括金錢、名利、女色、男女的感情,如果,他有悟到緣起性空的道理,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切法了不可得,畢竟涅槃,不生不滅的道理,這個憂愁就化作慈悲,他會把憂愁自己的心,會變成憂愁衆生,唉呀!你怎麽這麽可憐!就成憐憫衆生,憂愁也是一種力量,但是,這個力量可以轉換,透過空性就會轉換成慈悲,慈悲,所以,菩薩沒有什麽煩惱,就是因爲煩惱衆生不修行,這是菩薩最煩惱的,第三個要改掉的習慣性就是悲哀,所謂悲觀主義,或是太自卑,太過自卑,比如說:跟人家挑大便就很自卑,悲哀觀意思就是看輕自己,比如說,殘障,然後就對自己自暴自棄,或者是說自己有某些缺陷就覺得人生的悲哀,學曆不夠,或者是種種的缺陷,家庭沒有什麽背景,每天抽煙、酗酒、打麻将,要不然就吸食安非他命,内心裏面充滿着灰色的思想,悲哀,所以,人應該很樂觀進取,樂觀進取,我們常常覺得我們能聽到佛法是世界上很幸運的人,這個悲哀觀就會化解掉。第四個需要除掉的就是郁悶,郁悶:就是憂郁的郁,能前有一首歌叫blue river,藍色的多瑙河,blue river,意思就是說我們人内在裏面不要充滿着煩悶,納悶的時候,我們衆生大部分的人都是不覺悟的人,他煩悶的時間走過于快樂的時候:太長,快樂的時間,追求到最後,他也會煩悶,因爲,他沒有主題,沒有主要的目标,人活着沒有目标,就是一直拼命在追求,你不相位,你好好的觀察一個人,當他坐的時候,他會覺得很空虛,他會很無聊,他既不覺悟人生,也不曉得人生的方向在哪裏,然後,他就要想盡辦法,坐着,嗯!喔!到日月潭走一走,不然,到泰國走一走,嗯!開個party也不錯,他總不會說:我來念念佛解煩惱,然後他就:嗯去打開XO喝一杯,要不然,我去燙頭發,今天燙這個頭發,反正現在閑着沒事,你注意看看衆生,他閑着沒事,他一定要找事情來做,他找事情來做,做完了就煩惱,高僧大德不一樣,你叫他坐,他坐在那裏就不動,心不動,因爲他不曉得要追求什麽,善體無生的人,他不會煩悶,善于體會無生,一切法不可得,你追求什麽東西,你所能掌握的東西,那也就是生命的真理,我愛真理,這是我唯一繼續活下去的理由,否則,你活着爲什麽,你爲什麽要活,我問你,你活着爲誰,你忙什麽,迷迷糊糊,不曉得,不曉得,如果,這個真理,你的内在沒有擁有真理,你說你活什麽,開開party/吃吃烤蕃薯、烤肉,就像我以前一樣,迷迷糊糊的念初中、高中,人家就很恭維,好學校,然後,去烤肉,就去啊支,去走一走、走一走,然後,回來戴一個随身聽,放錄音機,唱歌唱整天,回來,累得半死,也不曉得得到什麽,吃了兩片肉,結果,胃腸不适合腹瀉,然後,跟女孩子談了老半天,她也不給你碰一下,對不對?你還不敢,也不曉得在搞什麽東西,整天,走一走、走一走,無聊,現在想起來無聊派,真的是…,你不曉得在追求什麽東西,想起來真的很可憐,很可憐!以前,迷迷糊糊,噢!現在知道了,所以,我愛真理,真理是我唯五繼續活下去的理由,這是我們真正得到生命的東西,沒有擁有正理,我們的靈魂顯得更蒼白,更蒼白,沒有色彩的靈魂就是蒼白,有真理,生命多麽美好,對不對?所以,我們煩悶,那是因爲我們不懂得真理,不體悟到無生的真理,如果,你體悟到涅槃的真理,那是樂、清涼、安詳,一切的喧嘩吵雜,與我們了不得力,了不相幹,你吵,吵你的,你造業,造業你的,是不是?所以,那個時候你就發現聖人的心态,噢!原來就是這種東西,他不是找一個安靜的地方,而是找一顆安甯的心境,找一顆安甯的心境,找一顆安甯的心,就是我們今天目标所追求的真理,追求的真理,法忍就是對心境上的煩惱要忍。
那麽,對外境上的忍,忍耐哪幾種?第一個寒、熱,寒冷跟熱,我們要忍耐,當我們沒有冷氣吹的時候,我們就覺得以前人家有電風扇就不錯了,當我們有一支電風扇,我們還不知足的時候,我們就告訴自己:古人哪裏有電風扇,現在一個最爛的人,都比前的皇帝好,真的,以前的皇帝聽過電話嗎?他從山海關到玉門關,或者到什麽關,那要多久的時間,那個馬,所以,要用驿馬車,一站、一站三十公裏這樣跑,這個信件跑三十公裏,傳給第二個,傳給第三個,現在到美國、到日本,00281….,一打就到日本,若像以前的馬,不就跑死,以前的皇帝比不上現在一個最平凡的人,比不上的,對不對?以前皇帝的旁邊還用幾個宮女,芭蕉扇,扇着、扇着,現在電風扇一開,噗….,以前的皇帝怎麽會想到有這麽好的電風扇,對不對?以前的皇帝跟現在怎麽比?晚上的電燈,電燈還得點老半天,還要人持火炬,整個皇宮才看得到,以前,哪裏有電燈,現在不用,咚!你叫三歲小孩子,他也會開,所以,我們如果對現在的狀況不知足,就想到古人有多苦,古人有多苦,我們的苦怎麽能夠跟古人比,你看!還當皇帝,皇帝那件龍袍,哇!以前又沒有冷氣,你說,那件龍袍怎麽穿,每天五點多上朝,有事禀報,沒事退朝,皇上熱死了,出來就趕快扇,所以說,以前的皇帝不如現在一個人,我們家裏,大家都安冷氣,安冷氣,是不是?寒、熱,我們要稍微忍耐,風、雨,我們要忍耐風跟雨,像今天的雨,我們快沒水了,水庫快沒水了,現在來得正是時候,再來,饑渴我們要忍耐,這個是外境的,再來,衰老,這個饑渴就是我們很窮,經濟上沒有經濟能力,飯吃得不好,我們要稍微饑渴,我們要稍微忍耐、委屈,再來,衰老,所謂衰老就是我們的年紀慢慢地長大,皮膚發皺,因此我們需要怎麽樣,一般人是需要保養,人外面的衰老還沒有什麽關系,最怕的是什麽,最怕的就是我們的心衰老,我們的内在衰老,我們的心理會影響到我們整個顔面,會影響到我們的貌相,所以,一個内在裏面健康的人,有修的高僧大德,他雖然年紀很大,但是,他看起來會非常的年輕,爲什麽?他内心裏面充滿智慧,充滿着智慧、充滿着歡喜,所以,他雖然四十歲、五十歲、六十歲,你怎麽看,也看不出來他是六十歲的人,六十歲,怎麽看都看不出來,如果以一個世間的人,四十歲的女人,跟一個四十歲的比丘尼比起來,哇!那差太多了,四十歲的比丘尼看起來皮膚就是非常好看,而且非常的年輕,當然,比丘尼不照顧自己的身體,那就沒話講,一般來講,身體很健康的一個比丘尼女衆四十歲,怎麽看也看不出來,四十歲的男衆,跟四十歲的比丘,你不相信,試試看!你站在我的旁邊看看,你老,還是我老,我不講,你知道我四十嗎?我講實在話,你怎麽知道我四十歲,所以,世間人的臉色看起來會比較成熟而且老化,修行人不一樣,修行人内在裏面充滿着歡喜、智慧,他才不需要煩惱那個東西,大不了分開,大不了沒有,他也沒有得失觀念,對不對?你跟我合不來,對不起!或是說我跟你有什麽瓜葛,那麽,就尊重嘛!你一直害我,我不報複,所以,一個同在有解脫的修行人,他沒有恨,他隻有愛跟慈悲,内心裏面充滿智慧跟慈悲的人,你怎麽樣的境界,他都沒有什麽:不受影響的。
再來就是要忍耐病跟死,所以,我們人會對死亡有一種恐懼,如果,我們對死亡的恐懼,我們一定要接受一種觀念,就不會恐懼,那就是全世界的人,每一個人都很公平,都要死,所以,你一定要接受全世界每一個人都要死的觀念,那麽,你對死亡的恐懼就會減低,誰都沒有例外,愛迪生、愛默生、穆罕默德、耶稣,包括佛陀都要接受生、老、病、死的定律,所以,不生不死唯有悟到空性的法身,所以,恐懼死亡是不對的,要恐懼生,你來“生”就一定要死,所以,忍而不執着,生忍再來是法忍,這個就是法忍,法忍就是内在跟外在統統要觀照。再來,叫做無生法忍,無生法忍就是觀照諸法緣起性空,安住在無生的法裏,無生當然就不滅,無生就是沒有得失、沒有來去、沒有增減,你想,一個人内在裏面存在沒有增減,你說他是什麽心境,現在有錢,他也不覺得增加,沒有錢,他也不覺得失去或者是減少,你說一個人心境不增不減,你就那是何等的境界,世界上什麽事情會讓他痛苦,本來不增,當然也不減,本來不得,當然也不失,現在有女朋友,也不算是增,有一天,他失去了,本來就沒有,你減少什麽東西,所以,這個不增不減、不來不支、不生不滅,哇!這種境界太高了,太高了,無生法忍,無生法忍,我常常說:你們要是不懂這個,很簡單,觀察五十年前你們在哪裏?一百年前你又不在,所以,禅宗常常告訴我們,父母未生前,本來的面目是什麽,叫你參,我們本來什麽都沒有,我們現在有,是虛妄的生、虛妄的死、虛妄的老、虛妄的病,然後在生、老、病、死裏面,虛妄的打轉、執着,然後,恨、怒、忿交織,造成一種業力,藉着業力來當作我們生命的素材,我們将來藉着業跟這股力量,去創造另外一個階層的生命,另處一個階段的生命,就是因爲我們的業來當作我們的題材,如果,我們把業轉成無生,馬上就進入聖人的境界,超出三界,好!我們既然有生忍、法忍、無生忍這三種忍,生忍就是觀人而忍耐,法忍就是觀法而忍耐,無生法忍就是觀空而能夠忍耐。
忍跟慈悲是一體兩面的東西,你能夠忍耐,你就會産生無量的慈悲,一樣的,生緣慈、法緣慈、無緣大慈,我們來解釋,生緣慈就是說我們人會發脾氣,我們應該怎麽才會減少發脾氣,我們有生緣慈,這個生就衆生的生,緣就是外緣的緣,慈就是慈悲的慈,生緣慈就是我們必需以慈悲心來看十方六道的衆生,如同什麽?如同父母、兄弟,如同姊妹,這個要念zi妹,不能念jie妹,jie妹是不對的,要念zi妹,而常思與樂,就是十方六道衆生都是我們的父母、兄弟姊妹,我們必需給他快樂,你要給他快樂,你将來就不會對衆生發脾氣,對治非理瞠,對治非理的人,他對我無理,你就想:他是我前世的父母,前世的兄弟,你什麽事情都把它想成好的,别人很對不起你,你就想:他故意這樣做,來成就我的道業,沒有他,我怎麽有今天的覺悟,繼續來學佛,哇!這一下就解脫了,一下就解脫了,叫做對治非理嗔,我們一般來講的話,對有道理的,我們可以忍耐,對沒有道理的,我們忍耐不住,現在告訴你,修行要修那個沒有道理的,那個你都要忍耐,有道理的叫做訓練,沒有道理的叫做磨練,噢!這樣就很好!因爲,我現在修行的法跟你們不太一樣,我現在修行的法就是與一切衆生幾乎斷絕來源,斷絕交往,我現在修的是這種行,因爲,我不是聖人,我不跟衆生打滾,你有問題,你來找我,而我本身不找你,我現在修的是這種随緣行,随緣,我絕不攀緣,絕不攀緣,我也不帶給衆生怎麽樣苦惱,我也不會接觸衆生,反正你有問題,你來找我,我能跟你回答就回答,跟你解決就解決,不能解決的就沒有辦法,第二個叫做法緣慈,法緣慈就是達到諸法皆空,破除我相,或者一異相,一異相就是同一相或是不同的相,一異相,因此,轉而慈憫衆生,常思與樂,這個叫做對治順理瞠,順理瞠,就是我悟到空性,可是,我們還是慈悲憐憫衆生,因爲,萬法皆空,所以,對得失、好壞、傷害、成就,這個都是虛妄的東西,我還是要保持我們本來的面目,那就是大慈大悲,既然破除我相,以及種種的相,達到諸法皆空,就是法緣慈,對治順理嗔,順理,順理就是這個道理很符合你,你懂得道理,但是你還是要對治一下,免得落入頑空裏面,無緣慈,佛是不住有爲或者住無爲,也不住過去、現在、未來的三際,爲什麽?佛知道諸緣不實,隻要….,緣就是條件構成的人生跟宇宙都不是實在的,是颠倒虛妄的,所以,無所緣,而以慈悲心能夠普緣一切衆生,使獲與樂之意,就是說保護衆生的快樂,這個利益,對治嗔恚,我們最重要的就是不能诤訟,诤訟就互相….,诤訟,碰到沒有辦法解決的誤會、诽謗、逆境、順境,隻有一種辦法可以解決,就是忍耐加上沉默,世界上隻有這兩種美德,可以解決世界上一切的紛争,以暴制暴,那是下下策,上上策,用忍辱加上沉默,有的人能夠忍耐,但是沒有辦法沉默,他能夠忍耐,但是,他事後會呱呱叫,會呱呱叫,忍不過去,忍耐如果加上沉默,就是沒有什麽好談的,本來就沒有,哇!這個人的境界就高了,對治嗔恚,在《法華經》裏面有講,釋迦牟尼佛說:因爲提婆達多的緣故,所以…..,提婆達多常常要害佛,所以,他讓我六波羅蜜具足,他讓我得到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乃至十八種不共的神通道力,成就正等正覺,廣度衆生,都是因爲提婆達多善知識,你看!釋迦牟尼佛多偉大!這個一天到晚都要讓釋迦牟尼佛死的提婆達多,釋迦牟尼佛竟然這樣講,那我們,你看看!
《法華經》裏面有一句話,我覺得這句話滿重要的,隻有二十個字而已,這句話倒是修行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句子,大慈悲爲室,教室的室,我們用大慈悲來作爲我們教室,就是安住在這個地方,柔和忍辱衣,柔:溫和,忍辱來作爲我們外表的衣服,再講一遍,大慈悲爲室,教室的室,柔和忍辱衣,用柔和、用忍辱來作爲我們的外衣,就是我們要穿着柔和、穿着忍辱,諸法空爲座,座就是加一個點、一橫,然後一撇:座,然後,裏面寫一個坐,就是廣,廣的蓋頭,然後裏面加一個坐,不是加一個黃,諸法空爲座,就是你以什麽爲座?座在哪裏?座在一切法皆空,就是無所住,才是真正的座,處此爲說法,處此:安處,這個處是某某地方,處,處此,此就是彼此的此,爲說法,安住在這個地方,來當作向一切衆生說法,叫他們要大慈悲爲室,柔和忍辱爲衣,諸法空爲座,處此爲說法,來說這個法,就是你開示衆生,都必需不離這幾個角度,《華嚴經》裏面講: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你一起念瞠恨心,你所有的障礙就起來,所以,澫益大師說,世、出世間的事情,無不成于忍,無不成于慈忍,兩個字:慈悲、忍心辱,世間法也好,出世間法也好,沒有一件事情,不是用這兩個角度可以完成,那就是慈悲、忍辱,我的境界不夠,所以,我現在所修的就是遠離,遠離,這些衆生我不跟他打轉,也不跟他打交道,什麽生意人、高官顯赫,我也不會去攀緣,有錢人、沒有錢人,我也不會去攀緣,這些殘障、病苦的,我也不會瞧不起他,我現在是安住我個人的生活,認真看經典,認真用功持咒念佛,我一切随緣,我就是不攀緣,也不瞧不起别人,所以,我一直保持,我内在裏面非常安靜,過着我出家人應該過的日子,有的人是一直每天追求,我沒有,我不曉得我要追求什麽,我既不缺少三餐,也不缺少一張床鋪,我再來不曉得要缺少什麽,所以,對我内心裏面來講,我覺得我現在的年紀悟到佛法,我活得非常超越,我活得非常安靜,很知足,我活得非常知足,我不曉得要煩惱什麽,因爲少欲無爲,身心就自在。
第七覺悟,翻過來,15頁的地方,16頁的地方,第七,五欲過患雖爲俗人不染世樂,這個五欲财、色、名、食、睡,過患,超過的話就麻煩,雖然是俗家人,這是指你們學佛的在家居士,不染世樂,也不會污染世間的樂,世間的樂就是名、利,女人就是愛美、化妝,是不是?每天穿着貂皮大衣、皮鞋、馬靴,男人的話就抹油、西裝筆挺,世樂就是老婆一個接一個,世間的樂,要不然,世間的人他追求什麽?不染世樂,常念三衣衣缽法器,爲什麽要常念三衣衣缽法器呢?常念三衣瓦缽法器,那個是聖人的标志,意思是一心向聖道的意思,就是在家居士常常念:唉呀!出家人三衣瓦缽法器,這是将來能夠成就聖道,衣缽是聖賢的标志,所以,要常念三衣瓦缽,志願出家守道清白,将來有因緣我們能夠發個心走出家的路線,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梵行就是持戒清淨,高遠就是超過一切的世俗,慈悲一切:慈悲一切衆生,這個五欲過患在儒家來講,他也講得很清楚,儒家來講,孔老夫子是把它分成三個角度,第一個,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就是年少的時候,血氣還沒有很定,怕的是染上女色這一關,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即其壯也,就是年紀稍微大一點,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就是年紀稍微大…,少之時就是二十歲左右,即其壯,壯大概就是從二十歲一直到五十歲,這是壯年期,壯年期,戒之在鬥,就是這個時間最會鬥毆,鬥毆就是打打殺殺,兩句話的時候,你算老幾,你沒有探聽看看我這個角頭,動不動就要讓人家死,即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等年紀大了一點,因爲,身上沒有錢,也沒有人奉養,心就會得到貪,希望得到一點,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戒之在得,所以,色、鬥、得就是儒家的思想,儒家的思想,儒家的思想三個,跟我們佛教講的…,得就是财産,鬥的話就是我們佛家裏面所講的貪、嗔、癡,貪、嗔、癡,血氣未定,戒之在色佛家裏面所講的就是男女,所以,因此色、鬥、得,差不多都包括我們佛教的一切,五欲就是色、聲、香、味、觸,有的人講财、色、名、食、睡,人爲财死,鳥爲食亡,人爲了财産而死,鳥爲了吃的而死亡,你要是打開報紙,因爲錢财的問題發生事情的,那太多了,那麽,色,在《印光大師文鈔》裏面講,色這一關,世間人無一能夠幸免,沒有一個有辦法躲過的,在《印光大師文鈔》裏面教我們觀想,觀想女人的不淨之處當作是一個毒蛇的頭,我們男孩子如果沒有辦法斷除男女的欲,就觀想:當我們男女在一起的時候,就觀想那個是毒蛇的頭,跟女孩子在一起的時候,噢!那是毒蛇的頭,會咬人,那是…,這樣子慢慢的觀照,這是印光大師教我們,破除女色的一個方法,再來,就是說如果你不能吃長素,最起碼你也不要殺生,在吃的方面,我們稍微節制一下,現在人的快樂有幾個,比如說琴、棋、書、畫,如果你以前有學過毛筆,對彈琴、下棋很有辦法的,對書、對畫都有辦法的,要放下,這些不能了生死,廣化法師以前的毛筆寫得非常好,出家以後就常常在練毛筆,有一次,他寫毛筆的時候,律航菩薩,律航菩薩看到他在寫毛筆,拿起來就丢,丢掉,把它丢到好幾丈遠,說:這個怎麽能夠了生死,你每天沉迷在這個地方,從此以後,我們廣化老和尚就…,那時侯還年輕,就把着額時間縮短,該寫的,人家叫他題字,他題一下,平常他就不練毛筆,所以,有人講:師父!有人要來這裏教毛筆,您是不是願意請毛筆的老師來教大家毛筆,因爲,我聽到這個故事,我認爲随緣就好,如果我現在練毛筆來得及嗎?我今年三十九,我再練毛筆來得及?如果說,我真的不會寫毛筆,很簡單,我用三百塊去外面叫人家寫一張,看要寫多美都有,花三百塊,比如說我們要祝人家往生極樂世界,駕鶴西歸、上品上生、九品蓮花、花開見佛、死得其所,不曉得有沒有人這樣題,好了!三百塊,三百塊他就會幫你寫得很漂亮了,你還需要自己來練毛筆嗎?對不對?你以前寫得漂亮的沒話講,所以,這個還是不要,再來,要戒的就是煙、酒、賭博,這一定要戒,非戒不行,所以,我們希望學佛的男衆,叫他不要抽煙,希望你們這些男衆們不要抽煙,學佛的女衆抽煙,那真是太可怕了,女衆抽煙像什麽姿态,能看嗎?再來就是電影跟電視,這個電視、電影要看情形,比如說,我們現在有教育方面的,這當然沒有話講,就是看它可以增加我們見聞的,某些地方還是很值得的,很值得的,再來,就是運動田徑,運動田徑,上次,有一個人送了我一樣東西,我打開以後,我很驚訝!他送我什麽?送我一雙白色的運動鞋,然後,送我一件短褲,然後送我一件T恤,T恤像背心那樣,你現在想象我慧律法師穿着這三個東西,你想象看看!還送了我一支羽毛球拍子,你現在想象我在打羽毛球,跳來跳去,你看!從外面來,他若看到我在打羽毛球 他說要來頂禮師父,穿這樣又不象師父,笑死人!送我這個,因爲,他常常聽錄音帶說師父的身體不好,結果去買運動器材,買運動器材,笑死人,出家人要有威儀,怎麽講運動,所以,我這個人很保守,就是慢跑我也不敢,慢跑我也不敢,走一走可以,比如說我們出去外面走一走,繞個圈子,對不對?怎麽慢跑,慢跑能看嗎?忏公很重視威儀,我們稍微走路走快一點,忏公就會警惕我們,修行人心平氣和,不要心浮氣躁,他一直很重視威儀,你走快一點就不行,是不是?還買錄影帶來看有氧舞蹈,(英語),笑死人!所以,這個運動、田徑,你們在家居士當然可以,在家居士當然可以,我們出家人不行,這能看嗎?我光是從這裏走到那裏,這整條路都在叫慧律法師,都認識我,全部都認識我,這怎麽運動,笑死人!你說我穿那件短褲,信徒說:師父!阿彌陀佛!我不就看我自己:媽咪呀!穿這套!我會昏倒,所以,這個不适合,你們在家居士運動當然是no problem,但是,我可能沒有辦法,再來,就是打拳武術,打拳武術,以前在嵩山少林寺大概可以,因爲,山上沒有在家居士,都是出家人,以前出家人的武功,那真是很厲害,現在的出家人也不能,都住在城市,你不找人家,人家會找你,你在那裏喊得大呼小叫,笑死人!所以,打拳武術也盡可能不要,再來,就是逗狗逗雞,我們有一個在家居士,來問我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我問大家,他說他養了一條狗,是很好的什麽、什麽犬,牧羊犬,牧羊犬一隻很多錢,他說爲了賺錢,這隻是母狗,母狗,母狗爲了要生小狗,可以賺到錢,就把這隻母狗牽去配種,他問師父:這樣是不是有犯到什麽?你們的回答是怎麽樣?你認爲…,這叫做牽豬哥,牽這兩條狗結婚,你認爲呢?這個在佛教律學裏面講不可以,養狗爲了賺錢,然後去打種、配種,這不可以,所以說,我們要不染世樂,不染世樂,不要染污世間的快樂,如日月不住空,如蓮花出污泥而不染,不染世樂。
我們修淨土的人,修淨土的人,善導大師有教我們,不但白天要用功,而且晚上睡覺以前,都必需要觀想,修淨土入觀,以及睡覺的時候,應該發這個願,所以,我們晚上睡覺以前,我們一心合掌,觀想自己身體坐在蓮花上,西方三聖在前面,然後,再念佛號數十聲,然後,發願:願往生極樂世界,發這個願以後,一心正念,随即入觀,或者是臨睡以前,發願而睡,每天睡覺一定要做,記住!做往生的觀想,或者是念佛的工作,發願的時候,我們一心好好的去觀想,有的人就很感應就會見佛,有的人就會見光,至誠懇切的求,自古以來,善導大師教我們有很多、很多的方法,比如說,我們佛七的時候,就教我們念:弟子某某,現在是生死的凡夫,罪障深重,輪回六道,苦不可言,現在碰到善知識,得聞彌陀名號本願功德,一心稱念,求願往生,這個在佛七的課誦本都有,願佛慈悲,不舍哀憐攝受,弟子某某不識佛身,就是不了解佛的相好光明,願佛示現,令我得見,及見觀音、勢至,諸菩薩衆,彼世界中,清淨莊嚴,光明妙相等令我了了得見,阿彌陀佛,然後,有的人念:南無阿彌陀佛!因此,臨睡前應該誦偈、作觀、念佛、修定,一夜之間心神輕穩、龍天護佑,如果我們晚上起男女的惡念、邪思,就是淫欲心,我們終身,整個夜晚就心神擾亂,會損害我們的身體,我們起心動念都不淨,就會招鬼神作祟,不可不知,是說我們内心不清淨的人,鬼神會常常找我們麻煩,簡單講就是男女的欲,一定要淡泊,慢慢的去看破、突破它,智者大師說,在我們睡覺以前,我們要警惕自己,煩惱深無底,生死海無邊,度苦船未立,雲何樂睡覺,意思就是說煩惱深無底,我們的煩惱是無底洞,叫做煩惱深無底,深得象無底洞一樣,生死海無邊,我們生、老、病、死這個海,是無盡無量無邊,度苦船未立,我們現在還沒有把握臨命終能不能自在,度苦,度這個苦的船還沒有立,立就是站立的立,度苦船未立,還沒有修好,就是還沒有把握能夠了生死,雲何樂睡眠,你爲什麽一天到晚睡七、八個鍾頭呢?雲何樂睡眠,意思就是要減低睡眠不過,減低睡眠是要叫你用功修行,勇猛勤精進,攝心常在禅,勤修六度行,菩提道自然,勇猛勤精進,我們一定要攝心,好好的念佛,勇猛精進,攝心常在禅,禅就是那伽常在定,無一不定時,攝心,攝心就是妄想一起來,我們趕快觀照,趕快觀照,勤修六度行,菩提道自然,我們勤修六度萬行,菩提道自然就會成就。
再來,我們講到衣跟缽的問題,我們剛剛有念到,常念三衣衣缽法器,我們雖然不是出家人,不過,我們也要了解一下,所謂衣叫做壞色衣,或者叫做雜色衣,壞色衣,因爲佛當時在世的時候得到布不容易,不容易,所以一塊一塊的補起來,叫做割截衣,割就是割稻子的割,截就是截斷的截,割截衣,這個割截衣跟雜色衣,壞色衣就是我們所講的割截衣,雜色衣就是我們所講的福田衣,就像田一塊、一塊,一塊、一塊的田。割截衣有表法我們披袈裟表示忍辱铠,忍辱铠,铠就是一個金再一個豈,穿着铠甲的铠,就是出家人披壞色衣,代表任辱的意思,不貪著世俗樂;第二叫做解脫的幢相,解脫幢,幢就是一個巾,再一個童,解脫幢相,穿這個壞色衣表示解脫的意思,表示解脫的意思,壞色衣又叫做雜色衣,佛陀當時在世的時候,布來得不容易,隻要不花花綠綠的,暗色的,灰色質、暗色的,都可以叫做福田衣,好象田地一塊、一塊的,人家布施給三寶,像種到福田一樣,福田衣、雜色衣又名離垢衣,離垢服:離開這個煩惱,就是你披了袈裟,你就是要脫離煩惱的境界,第四叫做無垢衣,無垢就是沒有雜染,無垢就是沒有煩惱,所以,很多從色、從相來立名都不太一樣,所以,我講的,你把它寫下來,底下講的統統是一樣,第一個壞色衣就雜色衣,又叫做割截衣,又名福田衣,又名離垢衣,又名無垢衣,六個名相都是一樣的道理,出愛人所披的袈裟,壞色:壞色衣,割截衣,割了,一段一段的割,補起來的雜色衣,雜貨店的雜,雜色衣,又名福田衣,又名離垢衣,又名無垢衣,所以,這些都可以稱爲出家人的袈裟,出家人的袈裟,這個色要用壞色,雜色,灰色、土色、咖啡色、青色、黃色、或者是混雜色:如法,質呢?不要用動物的,棉、麻、化學纖維,這個都可以,不如法的就是用絲、綢,這些動物的東西就不如法,袈裟我們一定要分清楚,同學們!像我們這樣穿的這種東西,師父身上穿的衣服,黃色衣服,這是中國人的東西,這個叫做羅漢短褂,羅漢衣,是不是?我們平常穿的是羅漢衣,再來就是短褂,再來就是長褂,這個是中國的東西,是指袈裟,這個東西,現在我們讨論的袈裟,隻限制這種東西,師父身上披的這個袈裟,而不是讨論這種東西,不是讨論這種東西是什麽顔色,而是讨論這種東西,你要分清楚,佛陀在世是沒有這有種東西,這是傳到中國來的時候,我們在泰國的出家人,爲了區分泰國跟中國的出家人,在泰國的分别,所以,在泰國;中國的出家衆要穿一件黃色的在裏面,在泰國沒有穿,裏面都打赤膊,裏面都沒有穿,讨論袈裟,這個記住!這個才是袈裟,記着,我們讨論的是這種東西,很多人都搞不清楚,師父您的怎麽是黃色,袈裟怎麽是黃色,這哪裏是袈裟,現在讨論的是這具,知道嗎?壞色,雖然你們不是出家人,但是,你一定要認識,一定要認識壞色,壞色就是說,所謂的壞色就是顔色比較暗的,比較雜色、灰色、土色、咖啡色,像師父這個叫做咖啡色,咖啡色,青、黃、赤這個都可以,不如法的就是青、黃、赤、黑,就是大黃、大青、大赤、大黑、大白,大白這個不可以,或是綠色、橙色、紫色也不可以,或是亮光之布也不可以,亮,有亮光的、反光的,反光的也不可以,以前我看到一個比丘尼,穿着長衫,哇!那件像布袋戲,金光閃閃,金光閃閃,絲從裏面透到外面,多像歌星,你知道嗎?歌星穿亮片,亮片的,我看到這個比丘尼,她到底是真的出家人,還是假的出家人,弄不清楚,連最基本上的東西,她都不懂,我又不敢問她,她是真的還是假的,要不然,如果是真的比丘尼,她怎麽會穿這個一閃很亮的衣服,這又不是歌星,歌星一穿的話,短袖的對不對?然後,把這個地方剃光,剃光,歌星這裏都是normal(臺語無毛的諧音),沒有毛,是不是?然後穿這種東西,比丘尼不應該穿那種衣服,壞色衣,再來就是不可以用絲、綢、毛織品都不可以用,亮光的料也不可以,所以色跟質,質不可以用動物的,色應該用壞色衣,我指的是袈裟,我們現在包括我們的短褂、長褂,也不應該用這種衣服,也就是亮光版的亮光衣,壞色衣分三種,意思就是袈裟有分三種,袈裟有分三種,諸位!你們翻開後面的,先翻開後面的29頁,29頁的中間,[出家衣缽],[衣],看衣,[安陀會],安陀會,安陀會翻譯成中文叫做中宿衣,中間的中,住宿的宿,又名通稱五衣,就是五條,五條,五衣又名安陀會,所以,你們在安陀會的旁邊,就寫個:五衣,做什麽用?作務用的,作務就是說我們要刻苦、要耐勞、要工作的時候,佛陀當時在世的時候,也沒有這種,中國裏面的衣服,隻有披一件袈裟,這種工作用的袈裟叫做五衣,叫做五衣,就是五條長的,五條短的,再來,[郁多羅僧]:七衣,七衣,又名七衣,七條,郁多羅僧叫做什麽?叫做上着衣,上着,上面的上,着就是穿衣服,執着的着,念zhao,上着衣又名七衣,這做什麽用的,做修行用的,持誦、禮拜、念佛:修行,平時修行,早、晚課用的,郁多羅僧:七衣,[僧伽梨]就是我們所講的入衆衣,意思就是說大衣的意思,弘法、利生、要見國王,就像我們今天所講的,僧伽梨就是我們所講的紅色祖師衣,紅色的祖師衣,衣就是三衣,一[缽],缽翻譯成中文叫做應[量器],應量器,好!再來,我們一定了解,出家 跟在家不太一樣,出家叫做袈裟,在家叫做缦衣,這個缦衣,兩種人可以穿,第一個沙彌跟居士統統要穿缦衣,比如說有受五戒、有受菩薩戒或者是受沙彌戒,一律穿缦衣,爲什麽沙彌也穿缦及,因爲不在僧數,非似福田,不是僧數,不列入僧數,不受比丘戒,隻有受沙彌戒,不入僧數,還不是真正的出家人,意思就是說如果你隻現沙彌、沙彌尼相,一生一世不去受三壇大戒的,還不算是出家人,不在僧數,所以,沙彌沒有結夏安居,沙彌沒有結夏安居,結夏安居也不算戒臘,所以說,一定要去受三壇大戒,受比丘、比丘尼戒,才是入僧數,缦衣又名禮忏衣,禮忏:頂禮的禮,忏悔的忏,又名禮忏衣,跟袈裟的色是一樣的,但是,因爲缦條不是割截,割截是一塊一塊的方塊形,所以,你看出家的人衣服是…,袈裟是一塊、一塊的,打開來看是一個田字、一個田字,福田衣嘛!那麽在家居士的,你們看你們的衣服就沒有這樣子,你們看你們的缦衣就沒有,有很多在家居士來皈依以後,我跟他命的法號叫做依淨,然後,自己寫信來,叫做釋依淨,你這是不是笑死人了,很多,幾乎,現在收到的信,包括郵政撥,至少收到幾十個人都自己加一個釋,這個不如法,還有寫信來給師父,也不寫姓是什麽,就寫法號,你想想看!法號那麽多,我的徒弟幾十萬,寫一個法號,你說我知道你是誰?我又不是電腦,所以,這個很不适合的,很不适合的,寫給師父應該用俗家的名字,如果,你要寫法號,底下就寫某某法號,所以,後來沒辦法,他寫信來也不能回,不曉得他是誰,隻寫法叫,很糟糕!這個真的很糟糕!所以,這是不懂,不懂,自己加一個釋,釋,這樣很糟糕!還有的人不太懂,大家同拜一師的,叫出家人叫師兄,這不可以,在家居士叫出家人,一律稱呼法師或者是師父,不能稱他師兄,因爲你是在家,怎麽可以稱出家衆是師兄,僧俗有别嘛!所以,有一些道場,我們去外面看在家居士,突然叫出家衆叫:師兄!師兄!奇怪了!師父也不講,我們也不敢講,我不敢講,我這個人很奇怪,不敢糾正人家的過錯,這個很不好,但是也沒有辦法,因爲,你糾正他,他又不高興,等一下又在後面诽謗我,說我自作聰明,你多行,你自己顧好就好,還管别人,好、好…,安靜、安靜,就這樣子,中國佛教會也沒有這樣規定,對不對?我們這裏是正信的三寶弟子,不能連最基本上的東西你都搞不清楚,不是給人家笑掉大牙嗎?
再來,袈裟有五德,有五德,袈裟有五德,有五種功德的意思,第一、四衆弟子對袈裟生一念尊重心,必于三乘授記,三乘授記意思就是說,必定将來成聖果的意思,四衆弟子哦!包括出家、在家,你隻要尊重袈裟,所以,我隻要一念尊重,必定授記成佛,意思就是說你隻要尊重袈裟,我已經告訴過你,出家人有修沒有修,你向他頂禮,至少他有一件佛陀留下來的袈裟,對不對?你頂禮他就等于頂禮袈裟,頂禮他的袈裟;第二、人跟鬼神,如果得到袈裟少分乃至四寸,福報就夠,飲食就充足,能夠得到袈裟,意思就是你隻要出家,有一件袈裟你就不會餓死;第三、如果在軍陣當中有袈裟,你尊重恭敬,打仗就常得勝利,常得勝利;第四、看到袈裟歡喜的人,他必定具足正見,離諸邪念,披袈裟的人有尊貴,著者尊貴,披過袈裟的人能夠滅諸罪惡,所以,你不要看短期出家七天的功德,也是無量無邊;第五、人天寶幢相,就是人天師表,必定要披袈裟唯是福田。
再來袈裟有十種利益,袈裟有十種利益,第一、菩提上首,菩提上首就是說你将來一定會成就佛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樓主| 發表於 2012-7-31 19:41:14 | 只看該作者
回复 乘璦 的帖子





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九集


菩提上首就是說你将來一定會成就佛道;第二、衆處人天,就是着袈裟處,人間、天人都必需恭敬他;第三、父母反拜,你披了袈裟,雙親都要向你頂禮;第四就是師子舍身,所謂師子舍身就是說,比如說我們要動物,動物,衣服隻要披在動物身上結個善緣,死了以後,必定成人,碰到袈裟,畜生碰到袈裟;第五、龍披免難,龍,這個龍,是我們出食的時候常常念:大鵬金翅鳥,曠野鬼神衆,羅刹鬼子母,甘露悉充滿,這是有典故的,佛在世的時候,大鵬金翅鳥常常吃龍,吃龍子,沒有東西吃,吃龍,龍痛苦不堪,出來的時候被大鵬金翅鳥,每次都吃掉,龍就向佛陀哭訴,向佛陀哭訴,唉呀!大鵬金翅鳥每次都吃我的子孫,這樣龍會滅種,佛陀就賜予袈裟,披在龍的身上,表示….,大鵬金翅鳥一看到佛的袈裟在龍的身上又不敢吃,大鵬金翅鳥就餓了,對佛說:佛陀啊!您叫我不能吃龍,我現在肚子餓了,您 不讓我吃,我會餓死,怎麽辦呢?佛陀說:那我叫我的徒弟們在吃飯時候就施食,就施食,施食給你,所以就念:大鵬金翅鳥,曠野鬼神衆,羅殺鬼子母,甘露悉充滿,唵穆力陵娑诃,唵穆力陵娑诃,唵穆力陵娑诃,就是這個,這是出食的偈子,就是遍食,龍披免難;第六、國王敬信,披上袈裟的時候,國王要尊重他;第七、衆生禮拜,衆生頂禮就頂禮那件袈裟;第八、羅刹恭敬,你有修沒修,你披上那件袈裟,包括羅刹都必需要恭敬,那是佛制的;第九、天龍護佑,天龍,龍天護持,天龍就是天龍八部;第十,得成佛道,得成佛道。所以,因此能夠想要出家的人,當然是好,最好的。
衣講完,我們來講缽的問題,這個缽,瓦缽,就是這個質是用瓦做的,梵語叫做缽多羅,翻譯成中文叫做應量器,應量器,就是你食量大的,拿大一點的缽,食量小,拿小一點的缽,食量更小,那就拿更小一點的,應量器,從三個角度來講缽的問題,缽就色(顔色)來講,要用赤色,要不然要用黑色才如法,赤色或者是黑色的缽,這個才如法,不用青色,不用黃色,也不用白,不用紫色,不用綠色,不用橙色,也不可以畫山水鳥,不可以彩繪,不可以,這個缽的體一定要用兩種做成,第一個用鐵,要不然用瓦,鐵質或者是瓦的質,不能用金、銀、銅,不可以,或者是用玉,翠玉,一定要用鐵或者是瓦,再來就是量,就量的角度來講,應食量,應你的食量,不大不小,适應的食量,所以,這個缽是分三個角度,色是赤色,要不然就要黑色才如法,缽的體,要用鐵或者是瓦,缽的量,就是自己選擇,不大不小,禅宗裏面,終日穿衣,不着一絲縷,終日吃飯,未嚼一粒米,表示他們的境界很夠,他不貪求這些境界,終日穿衣,未着一絲縷,終日吃飯,未嚼一粒米,沒有嘗到一粒米,就是衣味,他都是這樣子的灑脫自在,古來的出家修行人,就比較麻煩,以前的出家修行人,身上要帶很多東西,比如說香爐,帶錫杖、帶念珠,還有澡荳,澡荳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肥皂,帶瓶缽、帶三衣、帶楊枝、帶坐具,帶濾水囊,濾水囊就是以前走到哪裏要喝水,怕水有蟲,過濾使它沒有蟲,手巾、刀子,還有鑷子、火燧、繩床、經、律,這個就是讓大家了解一下,念一下就可以了,器,佛像,佛菩薩形象,在《梵網經》裏面講,菩薩行頭陀的時候,此十八種物常随其身如鳥雙翼,現在就不必這樣子,現在大部分是三衣一缽。
還有我們每天唱的,敲敲打打的我們稱爲法器,法器,其實,這個法器不是這個意思,這個法器就是堪行佛道謂之法器,堪行佛道謂之法器,《法華經提婆達多品》裏面講,女人垢穢,非是法器,在《法華經》裏面講,女人全身不清淨,不堪成爲法器,表示女人的業障比較重,末法念佛沒有差,末法女人垢穢,但可以念佛求生極樂世界,所以,女人的煩惱比較重,比較重,感情也重,什麽事情婆婆媽媽,不能了斷,這是女人的心,男人不一樣,當然這是指平均,不是每一個人都這樣子,平均來講,男人做事情比較有魄力,女人的話,娘娘腔比較沒有辦法,二祖慧可師見到達磨,達磨不甩他,然後二祖慧可就斷臂求法,達磨大師說:嗯此是法器,付予衣缽,這個就是法器,再來,我們寺廟常用的,比如說,楗槌、打闆、鍾、磬、木魚、鼓,這些是事相的東西,都會發人深省,比如說扣鍾,扣鍾,扣鍾的話,就破生死長夜,生死長夜,扣鍾偈,如果很認真的念,鬼神都會感動,都會感動。再來,我們常常提到降龍伏虎,其實這個有事相跟理,龍在經典裏面講,龍,淫心太重,淫心重的人,他會變成龍,以前,有一個比丘尼,在《菩薩戒會本》裏面講,以前,有一個比丘尼,在僧伽藍裏面犯淫戒,犯淫戒,她感得焦沙燒身,就是變成龍,龍,全身是龍,變成龍的鱗片,每到天氣熱的時候,蟲都會跑進去裏面,癢就抓,痛苦不堪,這是龍性最淫,淫性比較重的人,會堕入龍,龍雖然是畜生裏面比較有福報的,但是很苦,很苦,龍,每天都有小蟲跑進去吃它的肉,龍也可以化作人形,福報算是很大,但是,龍性最淫,因此,降龍意思就是要降淫,意思就是說我們男女的淫,一定要降伏,不降伏淫性的話,那我們的生死難了,尤其是出家修行人,或者在家居士真的要修行,這個要降,所以,以一個修行人來講,這個不斷是非常難修行,所以,降龍,虎性是嗔:嗔恨心最重,伏虎就是要伏掉嗔恨心,暴:暴烈,暴:嗔恨的心理,所以,這個降龍伏虎,其實是降伏你的内在,如果,用一句比較得體的就是降淫伏嗔,降伏你的淫的念頭,伏這個嗔恨心。
出家,這個出家就要看大家了,看大家,你們是不是真正的肯出家,出家有分好幾種,所謂心出家身不出家,就是一個在家居士,他内心一心一意想要出家修行,可是身體沒有辦法現出家相,有一種是身出家心不出家,身體剃個光頭,心戀五欲六塵而不修行,很可惜!這種人最可惜!現個出家相,可是不修行,内心裏面眷戀着五欲六塵,這很糟糕!身出家心也出家,這是真的出家人,現出家相以後,内心裏面充滿了智慧,知道五欲六塵無一可得,心也出家,身不出家,心也不出家,這當然是業障的凡夫,所以,佛制出家、在家兩部,要修梵行的,專精出世法的,接續佛祖傳承正法的,就是出家由僧來主宰,出家人,大部分以前都建在山林道場,自利利他解行并重,宋仁宗皇帝有贊僧賦,詩詞賦的賦,一個貝再一個武,武力的武,叫做賦,贊僧賦,因爲,這個比較難,不過,我可以解釋一下,文字你不必知道,但是,我知道宋朝的仁宋皇帝,他怎麽樣地仰慕出家的生活,夫世間最貴者,莫如舍俗出家,世間最可貴的,莫如舍俗出家,若得爲僧便受人天供養,你隻要剃度出家,便受到人天的供養,作爲如來的弟子,爲先聖的宗親,先聖這宗親就是以佛陀當做親戚,你們的親戚是跟個皇帝做親戚就不得了了,跟個什麽高官顯赫的人做親戚就不得了了,我們跟誰…,出家人跟誰做親戚,跟釋迦牟尼佛做親戚,人家問你的祖先是誰?我們的祖先釋迦牟尼,聽起來差點昏倒,我們的祖先是釋迦牟尼,沒有釋迦牟尼怎麽有今天的袈裟呢?所以,鼓勵人家好好的認真出家修行。
再來,我們出家、在家總是要懂得一點戒律,懂得一點戒律,懂得一點戒律,才不會落入外道,否則的話,我們要背負一切的因果,我們學戒律,第一個,我們要厭離有爲,今天,你爲什麽要學戒律,因爲,這些有爲法的造作都是生滅法:煩惱的根本,我們最重要的目的要厭離,厭離就是讨厭這些生滅法的東西,求證菩提,第二就是求證菩提,學律要求證菩提,你學律的目标是什麽?證大菩提,學律的最終目的,要悲憫衆生,說法度衆生,弘一大師說:學律的人,就是學佛的人,有兩種事情要注意,第一個就是律己,就是自己一個人住的時候,慎獨,還是要注意自己,律己要嚴,第二要慎言,謹慎的慎,就是講話要誠實語,就是把自己戒得比較嚴一點,對衆生稍微寬恕,所以,律己要嚴,待人要寬,就是這個道理,約束自己稍微要嚴格一點,對待衆生要慈悲一點,慎言就是講話要注意,我常常說:講話是一種很高的藝術,我希望大家要好好的學習講話,如果,講話講得不得體,那真是很糟糕!戒又稱爲毘尼,又稱爲屍羅,又稱爲波羅提木叉,不太一樣,翻譯成毘尼的話就是律的意思,叫做屍羅,就叫做戒的意思,叫做波羅提木叉,叫做别别解脫,也叫做處處解脫,意思不太一樣,通達二部律稱爲律師,通達單部律稱爲戒師,通達比丘戒叫做戒師,通達比丘、比丘尼戒,這個叫做律師,所以,比丘尼隻能通達一部戒律,那麽,就是戒師,比丘尼隻能稱戒師,不能稱律師,律師是要給人愛傳戒、授戒,而要通達比丘、比丘尼戒,名叫做律師,女衆不能閱讀比丘戒,隻能閱讀比丘尼戒,所以說,律師隻有男衆有,女衆隻能稱爲戒師,波羅提木叉叫做别别解脫,就是你持一條戒,你得一條戒的清涼,你持一條戒,能得一條戒的解脫,别别解脫或是處處解脫,處處解脫,所以,戒是如抓賊,你要先抓到這個賊,定如縛賊,就像把它捆綁起來,慧如殺賊,賊就是煩惱的别名,所以,第一個要先持戒,如捉賊,定就像縛賊,一個糸再一個尃,捆綁的意思,慧就像殺賊,戒有大用,我們因戒生定,因定才能發慧,所以,嚴淨毘尼,宏範三界,就是你如果要做人間的導師,第一個,你要嚴持你的戒律,毘尼藏者是佛法壽,就是佛法如果要繼續傳下去,都必需先持戒律,戒律不持,佛法也沒有辦法,所以,毘尼久住,佛法久住,毘尼就是戒律,戒律要弘揚、要久住,佛法才能長存,所以,每年我們傳三壇大戒,就是弘揚戒法,所以,傳戒的人功德無量,一般來講,都是受持八關齋戒,八關齋戒總是好的,總是好的。
現在諸位看看26頁,看看26頁,26頁的中間,[忏],從左邊看起,你要[覺]悟,你才能[破惑],破迷惑,覺悟的人就會停[止]造業,就可以[轉業],到最後停止造業,心得清[淨],就會[離苦],你要破惑、要轉業,一定要靠着兩種因緣,第一個要[親]近善[知識],還有[遇法]因[緣],這個遇法因緣就是要碰到正知正見的法師,還有一個道場才有辦法,換句話說,親近善知識,還有遇到法緣,弘法的因緣,這個不容易,所以,諸位有了善知識或是弘法因緣的道場,千萬不能失去,世間最大的不幸,不是失去金錢,而是失去佛法,而是失去善知識,這是世間最大的不幸,[凡夫罪苦:貧苦],[現]在的[果]報很[苦],再來,[多怨]就是[惑],[結惡]就造[業],[現]在的[因]又感得[将來再果],[布施種類:财]物布施,[除貧苦,欲勾牽,]意思就是說我們要讓一個人學佛,要先用财物來布施,他沒有錢,我們先幫忙他度過難關,他解除了貧苦,三餐吃得飽,心情穩定,他就有心情來學佛,這個叫做先以欲勾牽,再令入佛智,所以佛教裏面常常講,先以欲勾牽,就是先用衆生的欲望,他希望什麽,他想得到什麽,比如說他想得到錢,給他,他想得到這分友誼,你給他,然後,慢慢引導來學佛,财物布施可以除貧苦,也是一種先以欲勾牽,再令入佛智,再令入佛智才是我們的目标,如果,你不先以欲勾牽,他就沒有因緣來學佛,所以,有時候送人家錄音帶、錄影帶,送佛書或是拿大悲咒水給人家喝,也可以結到善緣,人很奇怪,一個人隻要喝到大悲咒水,他就跟佛法有緣,跟佛法有緣,如果,我們在家裏放念佛佛號的錄音帶,他不聽,他說:吵死了,把它關起來,也有功德,因爲至少他知道你在念阿彌陀佛,贊歎、诽謗都有結到這個緣,所以,我們有加持大悲咒水,不管你家裏有沒有信仰,你拿兩瓶放着,你怎麽知道,礦泉水給你喝,他怎麽知道裏面是念什麽東西,總不會對他下毒,他喝下去就有希望了,這是好辦法,真的,先結個善緣,[法:除多怨],可以[入佛智],有法就有智慧,有智慧的話就可以除掉怨恨,就可以入到佛智,[無畏:除結惡],除掉結這個惡緣,先以[欲勾牽],這是[權]巧方便,衆生需要這些财物布施,或者是法布施、或是無畏施,這個無畏施就是令衆生不恐怖,實實在在,[實]就是最後的目的,就是要讓他入佛的智慧,[布施對象:][衆生]或者是[怨親],衆生,以我們的[真性],以我們的本性來看這些衆生,隻要我們本性用慈悲心,所以看到的就是[不念舊惡、不憎惡人],不念舊惡就是說我們不念過的種種惡,也不憎恨這個壞人,[我應]該[作],爲什麽?沒有惡也有所謂的恨,不恨惡人,衆生不一樣,衆生是[惑],迷惑颠倒就[多怨],造[業結惡]緣,[苦]就受苦、[貧苦],怨親這是意識形态所分别、所見的,其實對我們愈壞的人,俞能夠成就我們,能夠激發我們動心忍性,所以,我們[有憎愛],[我]們[應]該好好的[警]惕,我們[有厚]彼[薄]此,我們應該好好的警惕自己,[情識分别所見,]不是憎愛就是厚薄,厚就是對某些人比較好,薄就是對某些人比較不好,[五欲]呢?五欲就[色聲香味觸,财色名食睡],五欲如果[過]的話,就是[啓邪]惡的[心],[污]到[真理],[患]的話,就[損]我們的[德行],[喪]掉我們的[志氣],[敗家亡國,戕身害道],五欲過患,諸位還是好好的節制一點,好好的節制,少欲無爲,[菩薩]有[二種],一種是[出家]的菩薩,要[紹隆佛種],他需要[威儀莊嚴],所以,戒[律在俗:度衆方便],[同事]就是說站在同一個角度,同事就是說跟有家相處在一起比較[方便],所以,俗家人,你跟人家相處在一起比較方便,度衆生也比較方便,戒[律]威[儀許寬],比如說,你們可以跑到電影院去看電影,你說我跑去電影院看電影,你看,這像什麽,所以說,你們比較方便,什麽地方都可以去,菩薩二種,[戒相]就是[節、斷、開、遮],這個節就是屬于在家居士的,應該比較節制一點,這還可以,斷的話就是說什麽事情比較嚴格一點,什麽事情可以開緣,什麽事情….,遮就是停止,戒相簡單講就是開、遮、持、犯,節就是節制一點,斷就是根本連一點都不可以留,出家的衣缽已經講過了。
[出家的種類:身出心不出,][心出身不出,心身俱出,]這個[家],出世俗家隻是形式,剃度而不修行就像這樣子,出了世俗家來到僧團裏面也隻是一個形式,世俗家爲什麽講形式,因爲它是緣起的、短暫的、緣起性空的,不是[真實]的,[欲塵家]就是财、色、名、食、睡,到最後真的要出[三界家],就是所謂的六道輪回,這才是真實的。
30頁,[梵行:身業、口業、意業,][三業清淨]就是[梵行,][嚴持不犯]就是所謂的[高遠,][不犯不害]就是所謂的[慈悲,]不犯戒也不殘害衆生,不犯戒就能自利,不殘害衆生就可以利他,梵行高遠,我們講到第七覺悟的五欲過患,雖爲俗人不染世樂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我們講到梵行高遠慈悲一切,這個守道清白就是我們所講的持戒清淨,所作所爲都是趨向菩提,哪一種人才能講守道清白,就是不雜名利之心,不雜各利之心才能稱爲守道清白,如果夾雜着名利心,不能算是守道清白,所謂梵行高遠是隻有求佛果,其它一無所求,也不求聲聞,也不求緣覺,但求無上道,這個業本來無自性,必假因緣而生,緣雖然很多,兩種緣,第一個就是心,起心動念,第二個就是境界的緣,我們有内在的煩惱和欲望:情識,藉着外在的誘惑,因此,讓我們連續地造業,他不曉得境界是由唯心所造出來的,因此,忘記有一個我,有一個境界可追求,因此,構成這人業,我們假設能夠在心,或者是在境方面,稍微用功,透視一下,業本身就不存在了,我們的煩惱存在,但是,我們修行的第一個步驟,能夠讓境界消除,造業的機會就會減少,簡單講,凡夫沒有辦法控制這具情緒、這個欲望,先控制境界就是掌握這個因緣,掌握這個因緣,修行的第一個步驟,掌握這個因緣就好持戒,譬如說,歌廳、舞廳我不去,賭場我不去,這個是可以控制的境界,壞的朋友我可以不交,我們的心沒有辦法,像聖人一樣的無所住、無所執着,但是我們可以選擇境界來依止,所以,一隻小鳥都要選擇一個窩,何況是我們修行人不選擇一個好的環境來修行?凡夫沒有辦法像聖人一樣的有境、無境沒有什麽差别,凡夫的境界會差很多,久而久之就被同化,就被薰習了,再來,境界慢慢深厚了,有境,沒有關系,我們用無心,第一個境界就是遠離,第一個修行步驟就是遠離境界:惡緣,先掌握住這個,第二個掌握住無心,我們沒有辦法離開這個境界,我們掌握用無心,所謂無心就是說放下得失,放下利害,放下執着,放下情或者放下欲望,放下這些不滿,或者是這些虛妄、夢境的讨論,放下一些不必要的追求,所以,但無心于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簡單講,第一個能夠掌握住境使離惡緣;第二個要掌握住心,心如何掌握?就是無心,能令一切境現前都無心,無心就沒有得失,就沒有貪、嗔、癡念,你了解這個都是唯心所造,内在裏面就有了定跟智慧,最高的境界就是無境也無心,無心的意思就是境界現前,跟沒有一樣,沒有差别,無心就是什麽境界來,我也不戀着,一塵不染。所以,凡夫大部份都是有境、有心,有了這個境界,而有了這個追求的心,我們要在這個“無”上,下一點功夫,無就是卻二性,無就是放下二性,比如說,空、有對立,男、女的對立,得、失的對立,連空的觀念也要空,連如夢幻泡影那種觀念也要舍,所以十方三世一切佛,因爲有一個無字,就是舍兩邊而能成佛道入涅槃,舍有爲、無爲對立,舍空、有對立,舍陰、陽,舍天、地,格物,我們現在談到的,想要在事相上下一點功夫,第一個就是要先遠離塵境,遠離這個塵境,就可以舍除這個妄心,所謂的格物,這個格就是去除,以前,我們念高中的時候有格物樓,有緻知樓,我們始終弄不清楚格物是什麽意思,簡單講就是淡泊,你要淡泊名利就可以發現緻良知,你的良心、你的内在的東西,最高的境界叫做心境雙亡,心境雙亡就是觀心、境都空,當下一如:格物之理,衆生能夠成道、不能成道,在凡夫位裏面講,沒有辦法講一如、講不二法門,譬如說《維摩诘經》裏面講的,淫、怒、恚當下就是戒、定慧,淫就是男女,怒就是發脾氣,恚也是大怒恨的意思,當下就是戒、定、慧,意思就是了解不二法門的人,這些如如不動的本性、自性并不離開我們這些煩惱,可是,凡夫沒有辦法,凡夫應該用一個字來修行,那就是轉,轉動的轉,這個貪心,比如說我們貪求金錢,我們貪求名利,我們貪求男女,我們現在把它轉成大慈大悲,我貪求佛法,沒有關系,我貪求拜佛,沒有關系,我不夠精進,雖然 也是用一個貪字,不過,這總是好的,貪結善緣也對,所以,欲望本身不是不好,因爲我們把欲望,長時間以來都是醜陋化的名詞,所以,我們對欲望本身來講,都把它想成一個不好的,其實欲望本身是人類生命的原動力,看你走正的欲望,還是走邪的欲望,如果說我貪求供養那就不對,但是,我貪求結善緣,人家施舍一百,我施舍一萬,來啊!對不對?你施舍一萬,我施舍一百萬,這個算是…,如果用貪來形容也對,但是,這種貪卻是沒有關系,如果,這樣形容的話,佛就是最貪的人,貪什麽?度無量無邊的衆生,還不夠,還要再度,但是,佛本身當然沒有這種念頭,是說你一定要用貪來解釋,就把貪轉成大慈大悲的行動,那總是好的,嗔,我們發脾氣,我們内在裏面發脾氣,把這個發脾氣的能力,運用在大行、大願,拿來修行,你願意發大脾氣,你有時間發脾氣,有那個體力、精力來發脾氣,幹脆用這個力量來修行,大行、大願,所以,我們人應該學慈悲,這個慈悲,我們每一個人都聽了幾百萬遍了,可是碰到境界慈悲不起來,慈悲不起來,這個慈悲就是一個忍辱可以解釋,一個忍辱可以解釋,所有的慈悲都包括在忍辱行裏面,有了慈悲心,這個慈悲心充滿了内在福報就大了,爲什麽?一個人慈悲,他的内心裏面充滿了仁厚,充滿着和諧,福就常随其身,所以,忍辱多福,有忍辱的人,他的福報就大,忍辱多福,所以,有慈悲心的人,内心充滿着,從面相也可以看得出來,一個人内在裏面修慈悲忍辱的人,一看就會很清楚,一個人内心裏面充滿智慧的人,他的眼神就會很亮麗,一個人殺氣騰騰,你一看到他好像是窒息的感覺,窒息的感覺,人雖然不可以貌相,海水不可以鬥量,不過,一個人内心充滿忿怒、恨,他的眼神就可以看得出來,眼神,全身你都可以化妝,都可以抹什麽粉,兩個眼神你沒有辦法抹粉,你的眼神抹什麽粉,所以,人的修持,眼神可以看得出來,所以,慈悲總是好的,慈悲有什麽好處?第一個,福常随其身,第二個卧安,就是你睡覺的時候,你覺得很安詳,何以故?爲什麽?因爲,你不結惡緣,你傷害衆生,衆生就不傷害你,第三,當你醒過來的時候,你心安理得,因爲,你慈悲衆生,第四,你内心充滿了慈悲,你晚上就不做惡夢,你做惡夢,你也不會去傷害衆生,是不是?因爲,你在白天,你就不會去殺人放火,你内心裏面就不會充滿着恨,當你臨命終轉世的時候,你也沒有殺的業,第五就是天人衛護,當你慈悲的時候,這些鬼神、天龍八部,也會欣賞你,再來就是人人愛敬,人人愛敬,再來就是内心裏面充滿着慈祥而不毒害,第八,因爲你造惡業,所以,你不會面臨刀兵劫難,刀兵劫難,第九,水不上侵,水不上侵,水,也不會碰到水災,有福報的人,也不會碰到火災,火也不會侵略,也不會侵略,有的人一出世的時候,就會碰到這種災難,碰到戰亂是很可憐的,很可憐的,我昨天看到林青霞主演的,秦漢主演的,我是看閉路的,我始終感覺到就是說這些寫作的人也很了不起,但是,他們寫不出這種超越的思想,它是描述一個大陸的作家,大陸的作家認識了,認識了,認識一個男孩子,這個男孩子,兩個人在戰亂就談起戀愛,那種父子要遠離,還有那種男女的感情,那麽深愛一個人,那兩個人本來是要一起離開的,結果,被人群擠得沒辦法,本來是手拉手,後來就擁抱,抱起來,一直抱起來、抱起來,抱得很緊,我們也是看得很過瘾,抱得很緊,噢!一直過來、一直過來,本以爲兩個人可以一起上船,聽清楚,上船哦!結果一擠,擠開來,沒有辦法!林青霞主演的,就拼命一直哭,哭也沒辦法!男朋友是秦漢主演的,就被擠,擠上船,到船上….,然後擠上船,我這個國語應該很标準才對,然後,就一直哭了,那種可以感受得出來,那種很痛苦,可能感受出來,這兩個人明明要一起逃難,結果,被擠開來,人太多了,沒有辦法!他一直叫:少華!少華!沒有辦法,人太多了,你看我,我看你,就在眼前而已,就是沒有辦法!人太多了,唉!逃難那種亂,那是很可怕的,所以,前世是造業的人,你就會碰到戰亂的因緣果報,戰亂的因緣果報,所以,我們的感觸良多,世間人沒有辦法解釋這個的,後來,事隔四十年,它上面寫:事隔四十年,兩人人都老化了,老化了,老化,秦漢化妝得很像,化妝術實在很行,化妝得太老了,然後,去大陸,回去看看大陸,找林青霞主演的少華,都已經死了,死了,然後講了很多感慨的語言,所以,電影裏面,它所能描述的東西就是人生的悲、哀、恨、離、合,随着愛、離、别、恨的這種交織着,可是,人的命運自古以來,總是循環在這種情緒裏面,沒有辦法解脫,總是循環在這種情緒裏面,所以,我們人生生世世都是活在一種同一幕的電影,隻是扮演的角色不一樣,我們每一生生世世都是扮演着同樣一幕,就是生、老、死、别,可是沒有一個人覺悟,隻有佛陀覺悟,再來,假設說你們内在裏面充滿了慈悲,盜賊不侵,因爲你沒有種惡緣,最後一個就是死生梵天,往生…,死了以後到梵天,當然,我們念佛的話就往生極樂世界。
再來,就看第八個覺知.,第八覺知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衆生受無量苦令諸衆生畢竟大樂,我們的生死….,熾然,:一直燒着我們,苦惱無量,我們的煩惱沒有停止過,我們應該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這個大乘就是所謂的摩诃衍,摩诃衍,摩诃,摩诃薩那個摩诃,衍就是行中間三點水,雙人旁,跟行的右邊分開來,中間加三點水,摩诃衍這個衍字,翻譯成中文叫做大乘,大是對小講,乘是運載,小乘自己有修行,他就灰身滅智,就脫離三界,他不度衆生,能夠令一切衆生開大智慧名爲大乘法,《法華經譬喻品》裏面說,如果有衆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或者是求十力、四無所畏,能夠憫念安樂無量衆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這個叫做大乘,菩薩求此乘叫做摩诃薩,意思就是說除了自己自修,還要普度一切衆生,《十二門論》裏面談論,摩诃衍所謂的大乘,超過了聲聞跟緣覺,名叫做大乘,諸佛最大是乘能夠到最大的地方,諸佛大人,乘是乘故,就是藉着摩诃衍的大乘,能夠滅除衆生的大苦,這個大苦當然就是六道輪回,行大利益的事是名大,所以,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這些諸大士名爲大菩薩,這個大菩薩就是能盡一切諸法最空間的道理,在《般若經》中,佛自己說摩诃衍義無量無邊,就是大乘的義理是無量無邊的,以是因緣故名爲大,所以說《維摩诘經》裏面說,大乘心是菩薩的淨土,我換句話說,我們要得到淨土,那麽,要修大乘,所以說,菩薩不舍一人,菩薩不舍一人,我以前就是修這個法門,現在不修了,現在看不行就丢掉,我以前就是太慈悲了, 一直忍耐,我以前被徒弟訓練得很有修養,徒弟一直在生氣,或者一直顯示得很無知,我内心裏面就想到,唉呀!衆生就像自己的兒子一樣,他的無知讓我們操心,愈無知的,我們要操兩倍的心,所以,我内心裏面一直寬恕、一直原諒他,後來,發現得寸進尺,所以,這個寬恕不用于無恥之人,所以,我在《佛心慧語》裏面就悟到這句,我自己把它寫下去,無恥之人,你用寬恕的、贊歎的反而完蛋,反而完蛋,因爲,他不能夠自己觀照,師父是在忍辱,委屈自己要度他,他不懂,對方忍辱,他認爲他這樣是對的,他不覺得他自己是錯誤的,然後,你一直忍耐他,他就一直認爲自己是對的,助長他的惡業,所以,我發現佛菩薩最慈悲 ,他要示現怒目金剛相,怒目金剛相,所以,有一次在發作時,被我揍,揍下去,dynasty (臺語揍人的諧音),她說我敢揍她,我說:你試試看!看我敢打還是不敢打你,我說:今天你是女衆,在家徒弟,你知道嗎?今天你是我的老婆,叫你啃骨頭出去,真的,叫你用躺的出去,哪有這種無知到極點,用道理,講不通,用寬恕,助長你的惡劣,所以說,有時候寬恕變成造業,有時候寬恕變成造業,不過,講這句話的人,要擁有大智慧的人才可以講這種話,因爲,每一個人都會講對方無知,拼命打死人家,也說對方無知,這個不可以的,不可以的,一個人要擁有理性跟感性跟智性達到平衡點,才可以做客觀的批評别人,否則每一個人都否認對方,都覺得自己很有理性,又落入主觀形态,是不是?所以,那個時候實在沒有辦法救,我說:唉!今天你要是我剃度的女衆徒弟,你該死,我不騙你!絕對讓你無路可逃,沒有看過這樣子的無知,可是佛菩薩在《法華經》裏面又說,她這樣是示現的,提婆達多他要讓佛陀死,後來,又回光返照,人家是菩薩示現,所以,還是修養自己,後來,就遠離了,後來,遠離以後,她打電話給師父,她說:我覺得我以前很護持您的時候,您都很慈悲,現在打電話去,您都不接,或者是說遠離, 或者是說…,我看您都變了,我說:我這個人從來不變,能救的衆生就去救,你不能救,沒有辦法!她本身沒有自己覺悟的工夫,由師父一直告訴她:你要慈悲,你不能生氣,而且,你這個人不能說謊話,對不對?最起碼的限度,你講話不能騙人,一直再三地勸導她,用理性、要冷靜,再三地勸導她,你要慈悲,而且你的口業造得太重了,你挑撥是非,口業造得太重了,講了幾百次了,不聽,不聽沒有辦法,你是個大護法,也必需要放棄,沒有辦法!我不是佛陀,我沒有辦法!救不了!所以,以前發很大的心,願代衆生受無量苦,令諸衆生畢竟大樂,地藏王菩薩講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菩薩不舍一人,噢!以前都是發很大的願,唉!現在把她放着,讓她死、讓她爛,要聽就聽,不聽就對不起,沒有辦法!噢!菩薩難爲!噢!菩薩不簡單!很難!你要當菩薩,也很不容易!很難!所以,我現在日子很好過,随緣,随緣度衆,能救的就救,不能救也沒辦法,沒有辦法!所以,她要離開,我跟她講一句話,我說:如果你的人性不改,你今生今世就是死路一條,你就是判死刑。她說:您講話不要太狂妄,我的朋友很多。我說:你的朋友很多,那隻有名利的朋友。因爲人家知道你的個性,人家一講你就不高興
























,你也不接受人家的勸告,你又不是世界上的聖人,你一直講你沒有缺點,她不認錯,從來不認錯,明明已經知道,查到她的錯,她也不認錯,我說:一個永遠不認錯的人,就是永遠要照顧她的缺點,你懂意思嗎?永遠不認錯的人,就永遠要照顧她的缺點,到今天沒有兄弟、父母,人家也不甩她,朋友,沒有朋友,師父,每個師父看到她,手腳就發軟,對不對?每次被她遇到,就被她搞一個很大洞,你說:師父!我要離開。我最後告訴你句話:你要記住聽好,你的個性如果不改,你就是一定要死路,師父已經是以菩薩心腸來告訴你,你沒有救了,就是真的沒有救了,所以,離開以後也沒看到她有什麽特殊的朋友,因此,我們人要冷靜,要聽兩種人的話,第一個要聽有經驗的人的話,第二個你一定要聽大智慧人的話,甯願保守自己腐朽的思想,也不願意接受人家超越的思想,就算接受了也改不過自己惡劣的習氣,那個恨、那個嫉妒,還有一點,她最可惡的就是妄語,妄語,大妄語,所以,我們憐憫衆生,但是,我們無能爲力,無能爲力,所以是佛菩薩講的,愚癡的衆生,佛菩薩如果現前,也沒有他的辦法,也沒有他的辦法,所以說願代衆生受無量苦,佛菩薩才能做到,我很慚愧,我沒有辦法!我讓衆生代我痛苦,你聽得懂吧!不爲自己求安樂,《華嚴經》講的,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我隻能做到什麽,我抱病上臺,我盡量拼命的講經、弘法,能度的,你就來,不能度的,就随緣,我不會像以前,剛剛出家那種勇猛精進,那種菩提心退了,我承認,我現在退了,我不是退菩提心哦!是以前那種慈悲心,現在換成随緣,以前看到《地藏經》,噢!地藏菩薩那麽偉大!我們學他一點嘛!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我們學他一點,不舍一個衆生,每一個衆生都救他,後來,不行了,我還沒有救他我就先死了,我就氣死了,所以,她在護持這個道場護持三年、四年,我跟她講過一句話,很重的話,我說:我們師徒之間,相處四年,你這麽樣常常來常常護法,這四年裏面,我隻有發現你幾個特殊,第一個,你的内在充滿了恨,你充滿了嫉妒,你不準師父身旁有任何一個女衆,你要弄清楚我是師父,不是先生也不男朋友,這是造業,造業。再來,你内心裏面充滿着不滿,你一天到晚都是抱怨,在這樣子四年裏面,我沒有聽過說你贊歎過誰,她口口聲聲說:世間沒有好人,我說:這世間如果沒有好人,這世間像什麽?這個社會當然好人比壞人多才像個社會,對不對?如果說這個社會壞人比好人多,你說這像什麽社會?是人心不古、人心惶惶,是沒有錯,也沒有壞到不可救藥的地方,你内心裏面充滿着憂郁、不滿,充滿着恨,藍色的多惱河blue river ,在這四年裏面,我沒有發現過你快樂一天,你如果沒有生氣,畫藍色的框框,有生氣的那一天,畫紅色的點子,你的生命觀就是一系列的紅線,沒有看到過一點的藍,所以,每天生氣,每天生氣,如果,不生氣的話點藍的,生氣點紅的,你的生命觀全部都是紅色的一橫,她以爲我不曉得,她都是叫别人打電話來罵我們,來擾亂,然後,她說:你有什麽證據?就這樣子,我一直跟她警告,我隻是舉個例子給你聽,說:我們今天要行菩薩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就像師父以前發這麽大的菩提心,被她磨得…,到今天就随緣,随緣,我今天不會爲一個愚癡的衆生困擾,絕對不會,她要自己,如果,活不下去說:慧律法師!我要自殺,我就說:就去死吧!我會問她:你要選擇哪一種死?假設跳水,我說:跳水不夠厲害,跳水的話,有時候跳不死,還會再活起來,你要選擇二十四層樓,我們隔壁剛好有二十四層樓,下去一定百分之一百萬一定要死,你自己考慮、考慮,我沒有叫你自殺,但是,如果你一定要走這條路線,綁也綁不住了,我現在不會說一聽到要自殺,電話挂斷,嗚、嗚….,我就趕快跑去那裏,講經說法給她聽,沒有!沒有這個道理,你不曉得她愚癡可怕到什麽程度,所以,我相信佛陀的話,佛陀說:一切從緣,緣,這個沒有辦法,生生世世沒有結這個善緣的,沒有修學佛道種子的,觀念就是轉不過來,怎麽樣就是轉不過來,人家生生世世有修行的,觀念一下子就轉過來了,所以,《楞嚴經》裏面講,五濁惡世誓先入,如一衆生未成佛,終不于此取泥洹,所以,我們佛菩薩那種勇猛、精進,那種慈悲,不是我們凡夫做得到的,誰都沒有辦法,釋迦牟尼佛在經典裏面講,有一次,他跑到地獄去,看到地獄裏面,拔那個、抽那個筋,腳筋,抽那個腳筋,看到衆生在受苦,腳筋,腳筋抽出來,抽出來,抽到一半,然後把腳筋綁住,然後,後面拖着車子,然後把我們身體的筋拔起來,拔起來,然後,拖那個車子,唉呀!釋迦牟尼佛看到衆生這麽苦,這麽的苦,因爲,佛陀也造業,生生世世他也造業,可是,他生生世世就是有一點慈悲心,他到地獄裏面看到這種抽筋,然後拖這個車子,佛陀說:我能不能取代他?我能不能取代他?那個鬼就說:可以!你可以取代他。然後,就換釋迦牟尼佛取代他,願代衆生受無量苦,因爲他一念勇猛的慈悲心,竟然在地獄馬上死了,馬上超越到梵天裏面來,一念之間慈悲,願代衆生受無量苦,就上超,超越了地獄的苦,在地獄那種苦的地方,他還要去幫忙衆生受苦,這個除了釋迦牟尼佛以外,就很難!不要說像地獄這麽苦,佛菩薩還要代替他,今天假設臺灣,臺灣,我們像伊拉克的庫德族,難民一樣跑到那個地方,今天講到美國、英國的空軍空投,結果,壓死了四個人,空投物太重了,結果壓下來,壓死了四個人,那種卡車一運到的時候,那種搶食物,你想想看!大家除了要爲自己活命以外,他不會顧慮到别人的,搶食,沒有食物吃,凡夫俗子是在饑餓當中,還沒有下地獄哦!在饑餓當中,他是爲了填飽自己的肚子,就會讓别人死,而佛菩薩跑到地獄去的時候,那個抽筋剉骨,佛菩薩還要代替他,佛菩薩還要代替他,相較之下,那種大慈大悲,那種絕對的平等,很不容易!你看看!世間人隻有搶食物,才饑餓而己,還不是下地獄,如果,今天碰到饑荒,你們搶到食物,唯一那條面包是你們活命的地方,你們會拿來給師父吃嗎?可能嗎?那時候已經忘記了,你已經最後了,你有剩下,你一定會分給我,因爲吃不完,會臭酸嘛!對不對?要不然就是搶到一塊,搶了幾個小時才搶到一塊,你就說:吃!剝一半,剝差不多三分之一吃,你食量比較小,不然,三分之一給你,要就拿去,不要就算了,我還三分之一要給你,别人還搶不到,對不對?那時候我就要忍辱負重,不食嗟來食,甯願被餓死,電視在報導,庫德族在搶食物,我就想:有一天,我慧律法師也這麽潦倒的時候,我是要放着等死,還是要跟人搶,若我穿這套衣服跟人家搶,搶得到吃的嗎?馬上被扯得沒袖子。所以,想起來,我講這些不是廢話,是叫你珍惜,珍惜學佛的因緣,珍惜今天的福德因緣,珍惜這個福報,今天電視報導的,因爲沒有食物、沒有醫療,庫德族每天以十幾個人死亡的速度在死亡,一天十幾個人死亡,大家好自爲之,《華嚴經》裏面講,當勇猛精進,度一切衆生出離生死之苦,地藏王菩薩說: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所以,如是八事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所以,如果要紹隆佛種,就是要慈悲一切,大乘普濟代衆生受苦,我們的心裏一定要發這種心,我們如果做不到的話,最起碼你不要傷害衆生,你要先學師父一樣,我發過願:我今生今世絕對不傷害任何一個衆生,他傷害我,他與我有仇,他對我忿怒,我都認爲我前世傷害到人家,前世傷害到人家,像建國中學的校友會寄資料來,邱先生寄資料來,他裏面寫了很多宗教的看法,我是覺得他的字眼比較刺眼,我就寄了兩本《佛心慧語》,兩冊,兩部的《佛心慧語》給他,他看了很高興,剛剛打電話給我,他說:慧律法師!我們都是建國中學的好朋友,您是好的傑出的校友,您是不是能夠給我批評幾句。我說:我不夠資格,不過,我現在要告訴你的,人家一個宗教家,出家二十年,對宗教的曆練、體驗,都不敢稱爲專家,而我們隻是一介凡夫,用自己的标準來衡量一個宗教家,因爲,他裏面有寫到牧師跟法師的種種,我就告訴他:不應該這樣子的看法,我說:今天我們覺得客觀,我們講實在的還是主觀,因爲,我們人沒有所謂的客觀,人所謂的客觀,還是站在自己的立場、角度、自己的背景說我們很客觀,其實我們所談論出來的還是透過主觀的意識,人沒有破除我執以前,沒有客觀可言,我說:我們三度空間從哪裏來,從zero,如果這個零,原點本身不存在的時候,我們所有的标準都不存在,我們今天用自己的标準來衡量,是因爲就我們所知道的,我們的能力所能判别、批判的來面對對方,所以,我希望說,雖然我們有一犀利的筆,但是,如果專家看起來會覺得….,不是很傷心,或是覺得很可怕,是覺得你很可憐,你很可憐,所以,他叫我批評,我說:我不夠資格批評人家,我自己覺得我很差,我一無是處,我也沒有什麽特殊的優點,我的文筆可能沒有你那麽好,但是,我不會寫文章,大做文章去攻擊或者傷害任何一個人,我不會這樣子,我絕對不會,因爲,人的立場上不同,所以,後來我就贊歎他,說:你有你的立場,你有你了不起的地方,就憑我一個凡夫俗子,或是一個宗教,獻身于宗教來講,我覺得我不夠資格批評你,不過,如果你不想要别人傷害你,對你有不同的看法,那麽你的字眼不要用得太刺眼,謙虛總好的,也可以保護自己,因爲,人家出家二十年,或者是牧師修…,出家二十年了,對宗教的體認總是比你深,你沒有宗教的體認,你就大做文章,來,有一點看法不同,我覺得這個不太适合,談一談、談一談,他還能夠接受,還能夠接受,我要是把那本,《佛心禅話》寄一本給他,他可能不曉得看得懂、看不懂,《佛心禅話》我已經校對兩次了,要出書了,如果真的修行人,看到那本,他會昏倒,這支都會動,你看看!我自己看了都迷死了,真的,那個詞句之美,簡短有力,每一句都是本性上的東西,不過,那種書籍在外面賣不出去,看 不懂,法法本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誰看得懂,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用心恰恰無,你聽得懂嗎?如果,真的要想修行的人,你買師父的《佛心禅話》,單刀直入,不會羅嗦,你看到那一篇,詞句真是迷死人了,棒(日語),我都校對完了,校對完了,可以開始準備印書了,單刀直入一本才一百塊,裏面若悟到一句,就非同小可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
 樓主| 發表於 2012-7-31 19:42:45 | 只看該作者
回复 乘璦 的帖子

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十集


裏面若悟到一句,就非同小可了。
底下,你們翻開經文,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複還生死度脫衆生,以前八事開導一切,令諸衆生覺生死苦,舍離五欲修心聖道,這個字都很簡單,精進行道要慈悲修慧,這個慧是最重要的,這個慧才能照亮,這個慧就像我們的眼睛,這個慧就像我們白天的太陽,晚上的月亮,這個慧就像我們的燈光,在黑暗裏面,你一定要靠燈光,所以,這個智慧是很重要的,很重要的,乘法身船至涅槃岸,法身,佛有法身、報身跟化身,法身就是無相,如果,你要問:師父!法身是什麽?是因爲一切法無相,盡虛空界、遍法界,智慧充滿着宇宙,一片光明,不得已強名法身,勉強安插一個名叫做法身,那麽報身呢?報身就是修無量的慈悲喜舍、智慧,有了莊嚴的色身,這個叫做報身,我們這個叫做業障身,我們這個是臭穢、污穢、不淨的,臭穢的身體,男衆的身體還好,女衆的身體還很麻煩,有漏身不清淨,每個月還有四天到一個禮拜不清淨的日子,這個叫做業報身,所以,女衆是有漏身,不堪成就佛道,不過,堪成就念佛之道,所以,女衆往生的人多,自己覺得業障深重就拼命念佛,男衆覺得業障很輕,竟然不用功,所以,發現往生的竟然女衆比較多,女衆也比較好教一點,但是,女衆的胸量小,胸量小,所以,争執會比較多,報身就是用大智慧觀一切法空,觀一切法空,所以,他能夠施舍,什麽都舍,包括他的煩惱也舍,感情也能舍,爲什麽?他知道隻有舍這一條路才能完成佛道,同學們!我現在講一句話你們牢牢記住,世界上沒有一種執着的佛,世界上沒有執着這個情、執着這個欲,可以成佛道的,不可能!隻有舍,舍掉得失的觀念,舍掉男女,舍掉感情,然後,升華成慈悲,舍掉一切,難舍能舍,才能成就佛道,所以,不能舍,苦的是你自己,記住師父的話,不能夠舍,苦的是你自己,我臨命終,我不可能有哪個事情舍不下來的,我不可能,我内心裏面充滿着,隻有一個念頭,我不先往生極樂世界,我怎麽能夠再繼續度衆生,你要叫我來世再在這裏受苦、嘔吐,才不呢!叫我來這裏繼續受苦,再來這裏度衆生,想到我今生今世的不幸,真的,我是一個很不幸的人,也不曉得怎麽轉、轉…,轉到這個地方來,真的,我是一個很可憐、很不幸的人,酸痛、開刀、嘔吐、腹瀉、膀胱無力、頭痛,對不對?以前頭一痛起來就嘔吐:暈,痛,噢!痛起來,站都站不住腳,酸痛:腰酸背痛,腎髒,還沒有辦法濾水,還水腫,像浮屍一樣水腫,現在好了,現在好看了,現在不一樣了,晚上都有在拍打(意指保養),差很多,拍打,你知道吧!假的啦!我沒有在拍打,我沒有在拍打,以前,聽到….,讀大學時,女同學老是在拍打,進去都是拍打聲,她若沒有拍打,會老、會有皺紋,你們不曾拍打過的舉手,每個都拍打過,你看看!有的是來不及舉手,就被冤枉了,所以,這個世間,你們一定要透視它,我今天我有這樣子的心境,完全得力于以前生活太苦了,我覺得這個世間 一無是處、一無可求,也一無值得留戀的地方,唯苦無樂,我重覆地講了二十次,就是要告訴大家,真的就是這樣子,所以說,我們要修到報身佛,隻有一個關鍵的是要舍,内心充滿了慈悲喜舍、智慧,沒有辦法舍的一樣舍,這樣才能完成報身,再來,化身,化身就是千百億化身的釋迦牟尼佛,以何身得度者,就以何身來應化,乘法身船就是覺悟到究竟叫做乘法身船,這個法身船就是堅固不壞,永恒的叫做乘法身船,體大、相大、用大,乘無相法到涅槃岸,你看!要乘法身,修無相才能到法身,才能究竟法身,才能到達涅槃,你修有相、執着,那就不可能。同學們!禅宗禅師有一句話,不曉得你們看過沒有,他說:善用智慧之語,一句足已。會用大智慧的人的語言,一句就夠了,不善用智慧之語,縱觀三藏十二部,亦一無是處,也是一無是處,意思就是說你懂得觀照空、舍一個字,你就可以運用一生一世,用不完!但是,如果你不懂得運用祖師大德的語言,你把三藏十二部經看完了,也沒有什麽作用,不肯用嘛!你不肯配合、不肯觀照嘛!把佛法當作學術的研究,那了不得力,一點用處也沒有,所以,我們用般若的智慧乘法身船,到達涅槃的解脫的彼岸,的彼岸,所以,還是要靠般若的智慧,能觀的智,所證的理,就是不生不滅,不生不滅,乘法身船就是我們一定要修行修得有把握,我們現在是乘念佛這個船,到達極樂世界的彼岸,一定有辦法的,所以,苦海無邊,回頭是岸,苦海無邊,這句話本來就是佛門的語言,後來的人就勸導那些黑道的兄弟、角頭,角頭,說:若海無邊,回頭是岸,或是回頭是岸,都對!這個海是廣大無邊,廣大無邊,在佛菩薩來講是智慧的海,在凡夫來講就是生死的苦海,這個海有兩個角度,所以,我們的修行,我們要借重幾個經典所舉的例子,我們現在要講到修行的菁華,菁華,《金剛經》裏面的菁華,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整部《金剛經》統統叫你不要執着,這個色法,外在的色法,不應該住色、聲、香、味、觸、法,就是六根、六塵、六識都不值得我們追求,然後,你面臨這個現實社會,你當下透視它,你也不必脫離這個社會,你就可以過着灑脫自在的生活,你就擁有真正的安詳,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其實這一句話就足足讓我們解脫,真的,既然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都是虛妄的東西,怎麽值得我們這樣追求呢?
好!《楞嚴經》裏面講的,用《楞嚴經》講最重要的,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此是塵刹佛,一路涅槃門,我再講,反聞聞自性,我們先天就迷了,迷了就是随這個色、聲、香、味、觸,往外追求,現在不要,現在把你的六根、六塵、六識攝受回來,你聞自性,用你的本性去觀照叫做聞自性,你不要聞外面的聲音,聞到你本身的自性,這個聞就是嗅覺的聞,聞自性,聽聞的聞,反聞聞自性,我們以前的聞,聞外在的聲音,我們現在不要,聞你内心裏面的自性,觀照裏面的妄想本空,一切法都是自性法,性成無上覺,本性如果完成了,就變成無上的覺悟,叫做性成無上覺,此是塵刹佛,塵刹佛,塵就微塵的塵,刹就是佛刹的刹,塵刹佛,這麽多的佛都是靠什麽?靠這個反聞聞自性,最後,此是塵刹佛,一路涅槃門,一路,這條道路通達涅槃門,那就是一定要回光返照,簡單講!同學們!你一定不要看 外,看你的内心的起心動念,就正确,所以,有的人,徒弟來講說:師父啊!我有什麽缺點,麻煩您糾正。我說:我覺得你很好,我覺得你比我更好,是不是?雖然,我是師父,那是表相,其實,我的表現比你還差,與其說我要糾正你,不如說我們彼此之間互相參考、研究,對不對?就像我今天,我來上臺,我也不敢說我在講經,我照念,人家祖師大德的注解,我照念,我本身也做不到,但是,我鼓勵你們,你們也鼓勵我,對不對?這總是好的,總是好的,所以,我内心裏面也不敢說我在講經說法,我隻能說:我懂得的東西盡量講給大家聽,互相研究、互相參考,我不敢說:我來糾正你們的缺點,因爲我本身缺點一大堆,我怎麽敢糾正你們,所以,我現在活得很優哉遊哉,活得很自在就是我内心裏面懂得收斂自己,好爲人師,煩惱多多,好爲人師,什麽是好爲?這句話你要聽清楚,好爲人師就是說喜歡做人家的師父,喜歡做人家的老師,而煩惱就多,不是這個意思,這個好爲人師,這個意思就是說強烈的優越跟自尊,認爲自己比别人行,我在教别人,這個要弄清楚,好爲人師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自己認爲自己很行,把自尊、優越感提得很高,什麽事情都認爲我在教導别人,那你煩惱就多多,你煩惱就卡(很)多,我沒有說我在教導你們,我來參考、參考。
再來,《圓覺經》裏面教我們怎麽修行,遠離一切幻化塵妄境界,遠離一切幻化塵妄的境界,就是我們這個五欲六塵是幻化的、不實在的,每天都在變化,有一天要老、病、死,這些幻化的塵妄的境界,由堅持遠離心故,堅持遠離心,這句話很重要,堅持遠離就是堅持不執着,住于無住的意思,我堅持不執着,堅持遠離,堅持遠離心,惡的遠離,善的也要遠離,爲什麽善的也要遠離,你行善你還執着那個善嗎?不是叫你不要行善哦!惡的要遠離,就是不要接近惡的,善的也要遠離,就是指那個心,要去行善,但是,那個執着心要遠離,所以,堅持遠離心,心如幻者,亦複遠離,這個心也是變化的,那個心,堅持遠離心,心如幻者,變幻的幻,幻化的幻,亦複遠離,也必需要遠離,遠離爲幻,亦複遠離,遠離爲幻,連那個爲幻的心,也必需要遠離,離緣離幻,亦複遠離,得無所離,即除諸幻,得無所離, 這就是禅宗講的當下如如不動,已經舍到沒有什麽可舍了,舍到無所舍的境界,其實我們要過快樂的日子,還不簡單,舍到無可舍,這是這個世間沒有一件事情值得我們這樣執着的,《大乘起信論》裏面講,我們要信真如,就是信一切法本來就是緣起的無自性的東西,本來當下就是空,空就是真如,所以,你隻要學如如不動,不取于相就是本來在面目,你不要一直講這很難,師父!這個很難!這樣子,對無上道又怯懦了,隻要你肯,世界上沒有難的,中論裏面講,不生亦不滅是修行的根本,觀照:本來就不生,也沒有滅,懂得不生不滅的道理,就是《心經》裏面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智亦無得,對不對?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耳、鼻、舌、身、意,是不是?什麽都沒有,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包括凡、聖全部都是空,這個就是中論講的不生不滅的道理,禅呢?禅就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本來的面目,本自圓成,第一義谛,騎牛不要找牛,騎牛的意思就是當下你的本性就具足,你不必再找,愈找就愈離本性,愈離本性,就我們中國的儒學跟佛學來講,法身就是我們的良知,我們的良知,先天性本來的良知,每一個人都有良知,其實,王陽明就是參考佛法、佛學,而隻是變換幾個名詞而已,就中國的名詞而已,法身就是我們的良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個明明德就是良能,良知就是我們所講的良心。天理、天良,夫妻一吵架,老婆就會罵,罵她老公:你這個人不天良,天良,天真、坦白、純樸、正直,儒家裏面講的,要遵這個德行,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天命之謂性,上蒼本來存在的東西,天命之謂性,本來就是這樣子的東西,率性:直的、沒有彎曲的,率性,直接的就是道,就是我們講的直心就是道場,所以,中國的儒家思想跟佛家思想,也沒有什麽兩樣,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都是一樣的道理,明明德,在明明德,第一個明字就是開發,明德就是本能的佛性,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所以,大學就告訴你,明明德,明,第一個明就是動詞,開發本來的清淨的明德,明德就是本性,佛教講的涅槃,有幾種意思,有四個,你們寫下來,這個字很少,所以,你們對涅槃總是要了解一下,涅槃翻譯成中文叫做滅度的意思,滅什麽?滅煩惱,度生死,第一個,涅槃翻譯成中文叫做滅度,這是中國話。它的解釋,滅度有四個意思,第一個叫做滅煩惱,叫做離過絕非,不生不滅,離過絕非,滅,滅除我們一切煩惱,因爲我們一切煩惱都産生在嚴重的對立抗衡,産生在我們對立的抗衡,而禅,悟到禅的人是生活在絕對,絕對,你就不可能擾亂他,什麽叫做絕對?一個人内心裏面處在絕對裏面,那就不得了了,不是普通的心境,他悟到一切法了不可得,一切法皆空,一切法不生不滅,本來不來不去,他内心裏面既不會爲大事而煩惱,也不會爲小事而煩惱,他既沒有得失的觀念,也沒有男女的感情,他内心裏面就充滿着慈悲,因爲,他内心已經滅除一切煩惱,那些煩惱對他都沒有作用,離過,他一定不會去犯錯,絕非,也沒一件事情錯的東西,可以讓他去悟道,絕非:離一切的過失,絕就是斷除一切的不對,非就是錯,就不生不滅,度生死就得證真常,不生不死,所以涅槃第一個是滅,滅除煩惱。第二個是度,度生死,能夠證到真常,就不生不死。第三個,涅槃的解釋就是不生,意思就是不滅,離過絕非。第四個就是解脫生死,解脫生死。再講一遍涅槃,第一個就是滅煩惱,離過絕非,不生不滅,第二個度生死,得證真常,不生不死,第三個叫做不生,也就是不滅,離過絕非,第四個解釋作解脫生死的意思,解脫生死的意思,意思就是超越生死。
這本《八大人覺經》,我多講了一些資料,增加你們的見聞,再來,我們還是講涅槃,涅槃有四種涅槃,第一個叫做自性清淨涅槃,雖然我們沒有資料,但是,有時候沒有資料,反而你們會用功,有時候有資料,你們反而不會用功,不懂得珍惜,你們沒有資料,我一講,你們懂得要抄,會增加、強化你們的印象,第一個自性清淨涅槃,就是一切諸法本來常寂滅相,一切諸法從本以來就是寂靜相,佛與衆生平等無二,就是不增不減,自性清淨涅槃,自己的自,爲什麽講自性清淨涅槃,意思就是說每一個衆生都有自性清淨的涅槃,隻是因爲妄想執着,而我們把清淨的東西,變成染污了,就連續的一直造業,由業力當作我們的題材,産生我們連鎖的生命,用我們無限的能量,轉變成質礙的色身,質礙的色身。第二叫做有馀依涅槃,有沒有的有,剩下的馀,馀,依,依靠的依,有馀依涅槃,簡單講,還有依靠,還有依靠,依靠什麽?還有這個果報的色身存在,意思就是說聲聞跟緣覺,二乘人斷了見、思二惑,但是他的身體,色身還在,就是果縛尚存,色身還在,就是有馀依涅槃。第三個叫做無馀依涅槃,就是聲聞、緣覺或者是菩薩,灰身泯智,這個灰身就是把身體變成火化,把它火化掉了,叫做灰身:變成灰,灰身的意思就是說把這個身體火化掉,泯智就是不留世間的智慧,爲什麽?進入了無名、無物本體的自性,因爲,他沒有再造業,所以,就不來六道輪回,那麽,他就恢複到本性,叫做常、樂、我、淨的四德,無馀依就是不留,不留,不留任何的果報身,進入了清淨的三界外,無住涅槃,第四個叫做無住涅槃,無住簡單講叫做不安住在涅槃,不安住在涅槃要有功夫,你不安住在涅槃,你沒有功夫不行,所以,諸佛菩薩以大智慧,所以,不住生死,具有大慈悲,所以不住涅槃,因爲,他有智慧觀空,所以,生死拘束不了他,所以,他不住生死,凡夫是住在生死,凡夫是居住在生死,所以,諸佛菩薩以大智慧,所以,不住生死,因爲,大慈悲,所以,不安住在涅槃,安住在涅槃不度衆生不行,他一定要有慈悲心來普度衆生,過去,有的人講,說真的大菩薩,諸佛菩薩來,有時候連自己也不知道,願力示現到連自己都不曉得,意思就是說他已經生生世世修行到相當高超的境界,今生今世隻要春觀百花開,秋睹黃葉落,馬上就覺悟,馬上覺悟,佛道來的,佛道來的大修行人,像我們出家,誰叫我們出家?沒有!出家以後用功,誰叫我用功?沒有!我的内心裏面就自己知道,出家這條路是必經之道路,而且一定要用功,一定要用功,才對得起自己的靈性跟佛菩薩的大恩大德,自己就很勇猛精進,所以,我認爲佛道來的,輕而易舉的境界,都可以使他回光返照,不是佛道來的,他雖然也看經典、也用功,可是,怎麽打也打不進去,不能夠如法如理的觀照,他煩惱特别重,叫他放下,他會假藉一大堆的理由,我放不下的原因:我是個凡夫,然後一直阻塞,阻塞自己,明明自己是個大丈夫,隻要他肯放下,日子就好過,他不要過好過的日子,他一定要自己認爲他是凡夫,然後,拿很多事情來困擾自己,然後,你怎樣教他、引導他,跳出痛苦的坑道、煩惱的坑道,他就是放不下恨,放不下執着、嫉妒,就是放不下,任憑你怎麽教化他,也沒有辦法,這就是畜生道來的,惡劣的習氣太重了,惡劣的習氣還太重,如果,是佛道來的,那麽簡單,你随随便便講幾句佛法,他馬上就感動得痛哭流涕,馬上就說要發心修行了,這是佛道來的,所以,這個法身船,就是我們所悟的性德,涅槃岸就是修德所顯示出來的。
我們怎麽樣能夠乘法身船,怎麽樣能夠悟到自己的性德,本性的德性,就是反聞聞自性,反聞聞自性,修八不中觀的道理,就是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等一下我們會講得很清楚,修德所顯示出來的就是清淨法身佛,就是智慧,常寂光淨土就是理體,我們理性的體,實報莊嚴土就是我們的相,方便有馀土:西方安樂土,這都是我們修行所顯示出來的,所以,乘法身船到涅槃岸,複還生死,度脫衆生,乘法身船到涅槃岸,這個是指自利,自利,也就是空觀,真谛,證悟到真谛,簡單講就是釋迦牟尼佛的牟尼,也就是所謂的寂默,就像日月不住空,日月不住空,乘法身船至涅槃岸,釋迦牟尼,釋迦叫做能仁,能夠慈悲的仁慈,釋迦叫做能仁,牟尼就是寂默,寂默就是安住,安得住,看得開,舍得下,因爲他修空觀,得到真谛,複還生死,度脫衆生,這當然是利他,是慈悲,自己有了自利,有了定慧,然後,利他就是慈悲,就是我們所謂的釋迦,釋迦就是能仁,仁慈的仁,能夠的能,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的仁,修假觀,普利衆生就是俗谛,猶如蓮花不著水。
我們來解釋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一般人講經很少講這個東西,但是,這個東西卻是很重要,所謂不生不滅,在這裏你們就必需要好好的聽、冷靜的聽,什麽叫做不生不滅,所有的生是虛妄的生,所的的滅是虛妄的滅,因此,我們講本來就不生,也無所謂的滅,因爲,我們清淨本然,清淨的本性本來就是不生不滅,可是,我們因爲什麽?循業發現,循業就是随這個緣,來發現這個生滅法,其實,本來就是不生不滅法,因爲循業,循業就雙人旁,循着某一種東西的循,不是找尋的尋,左邊是雙人旁,然後右邊是一個盾,盾牌的盾,矛盾的盾,循業發現,循業發現,國灰我們的業存在,所以,我們有這個因緣,發現什麽?發現種種的緣,簡單講,循業發現就是一切都是因緣所造成的,所以,生即是不生,生,雖然緣起緣滅,但是,雖然生,其實,本身就是不生,何以故?因爲當體即空,不落兩邊,說空也對,說有也對,說不空不有也對,說生滅也對,說不生不滅也對,說生滅是方便講,說不生不滅是究竟講,也對,如果,諸佛菩薩、祖師大德,沒有不生不滅的本性,那你想他怎麽超脫呢?他怎麽樣能夠證悟呢?所以,禅宗的開悟也就是發現自己本來的面目,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不随因緣轉,簡單講,不随因緣轉,你就會轉一切因緣,爲什麽?人家打你、罵你、傷害你,你就是這樣子,本來就不生不滅,人家贊歎你、恭維你,你也是這樣子,你看看!心不起心、不動念,他就不再造業了,他不再造業,當然就沒有六道生死的種子,當然,就是今生今世走了,就要離開了,不然,還留這個身體,他也不可能去造業,他一切随緣了,所以,證悟到不生不滅就是本來的面目,生死就是自然,生死就有把握,别的人,我不太敢鼓勵你們,我覺得師父寫的那本《佛心禅話》,你們研讀班的,每個人一定要去買一本,這倒不是做生意的問題,沒有,我送給你們也沒有關系,回去好好的念念看,那個心境就會完全不一樣,應該有五、六本吧!現在第一冊而已,還沒有出版,所以,我們一定要對本性了解,日子也好過,生死也一定沒有問題,清淨本然故,滅也是不滅,因爲清淨本然,所以說,本來無物,就了了常知,本來無物就是所謂的圓成實性,本來無物,沒有一物可得,本來無物,了了可知,就是我們的本體,就是不生不滅的本體,其他就是循業發現、因緣所生,生就是無生,清淨本然,滅也是不滅,所以,本來無物故,了了常知故,本體就是我們的圓成實性。
再來就是講不常不斷,不常就是不變随緣,不斷就是随緣不變,這個就比較好解釋一點,不常就是…,不常當然不是永恒的,不是永恒的,但是,它是随緣的,就是不變随緣,這個不變就是如如不動,如如不動的本性,可是,它會随緣,随緣,爲什麽?這講不常,爲什麽講不常?如果你講常的話,就變成自性見,常就變成永遠,衆生就是講到常,他執着常,講到無常,他就執着無常,所以,必需要講兩個角度,就是不常、不斷,所謂的不常也不能講沒有永恒,對!沒有永恒是描述生 滅法的東西,但是,如果你悟到空性,當下就是永恒,所以,每一種事情都是由矛盾去完成統一,常跟無常同進才完成一個高超的智慧,理性,有爲、無爲對立,然後,有爲跟無爲矛盾,以空作爲架構的連接,然後,産生完成理性上的東西,佛性上的東西,不常跟不斷也是這個角度,常跟不斷是對立的東西,是矛盾的東西,但是,一定要同時講,不變随緣叫做不常,不斷叫做随緣不變,不變就是我們本來的本性,随一切因緣,但是它不會變的,不斷,随緣,但是它永遠不變,爲什麽?你随一切因緣,本性還是存在,随一切因緣怎麽變化,我的本性還是如如不動,還是一樣的東西,大智如來還是現前,我體悟這個,體悟了十幾年,這個八不的道理,我在大學裏面就研究過了,就是不曉得它在講什麽,也可以随緣不變,也可以講不變随緣,自己也都很清楚,就是搞不清楚,現在我講的是心境上的東西,現在我懂了,清清楚楚,現在絕對不會迷惑了,真的,十幾年,很漫長的一段時間,很漫長的一段時間,所以,佛道、菩提道是長遠的,所以,我現在什麽事情都比較放得下,那就是說覺悟到本性上那種不變的東西是什麽,随緣的東西很清楚,不是說我們是聖人,但是日子好過多了,煩惱、脾氣、得失、恐懼就沒有了,很自然就沒有了,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本來一切法了不可得,你執着什麽東西,以前也是這樣講 ,現在也是這樣講,可是心境不一樣,現在也是講一切法了不可得,不值得這樣追求,沒有錯!心境完全不一樣,所以,不常就是刹那無住,不斷就是萬古恒如,萬古恒如,刹那無住當然就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随緣不變,所謂不斷,随緣不變,這是萬古恒如,永遠是這樣如如不動,所以,不常不斷,不一不異,這是第三個八不,我們已經講了四個不,不生不滅,、不常不斷。
我們再來講第五個跟第六個,不一不異,一對,不一就是因爲我們無生的道理随着世俗,理随于世故,這個道理,空的道理随于世間,随于世間,當然安立起來就不會統一,酹杯子是杯子,桌子是桌子,花是花,燈是燈,對不對?事相上當然是不一樣,可是,杯子是自性本空,一切都随緣,自性本空,緣起性空,這個桌子也是緣起性空,那個也是緣起性空,要用一個空來架構,所以,不能講統一,是因爲理藉着事相而顯,所以,在事相上是隔隔不入,但是,就理來講都是緣起無生、緣起性空的,所以,不一就是理是同一的,事相是不一樣就是不一,不異就是事相上不一樣,但是,理是一樣的,事随理故。再講一遍,不一,理随世,世俗的世,世間的世,理随世故,不一就是理随世故,道理随着世間的緣故,所以,不一,不能講一。不異,爲什麽講不異?事随于理,事相随着理體,事相随着理體,因爲事相的理體,當下就是空性,當然就是不異,所以,不一不異是講理事圓融的意思,理事圓融的意思。不常不斷是講我們三世的時間,不生不滅是講我們的本體,不一不異是講理事圓融,不常不斷是講三世的時間,不生不滅是講我們的本體。
最後一個,我們講不來不去,不來不去是指空間:十方,空間:十方,不來,什麽叫做不來?迷無所從,當你迷惑的時候,你沒有所謂的來,意思就是說你迷惑颠倒的時候,你就覺得是來,其實,當下就是不來。無所從,無所從:你不曉得往哪裏,對不對?悟無所滅,不去就是悟無所滅,再講一遍,不來就是迷無所從,不去就是悟無所滅,當你覺悟的時候,也沒有所謂滅的東西,因爲本來就沒有的東西,沒有所謂的滅,滅跟不滅的東西是你本身的起心動念,這個從跟滅,生跟滅都是生滅對立的東西,生自性本空,滅自性本空,對不對?來自性本空,去也是自性本空,所以,不來就是迷無所從,迷了,但是你沒有所謂追求的地方,一無可追尋的地方,迷無所從,去的話就是不去,就是悟無所滅,你說釋迦牟尼佛悟到了本性,他滅掉了什麽,你說他滅掉什麽,他滅掉煩惱跟菩提,煩惱跟菩提,菩提也是煩惱,用文字來講,所以,是講煩惱菩提心,煩惱即菩薩,沒有辦法,因爲菩提本身是絕對的性質,講菩提也不對,落入文字相的東西,對不對?所以,無所滅,覺悟的人無所滅,爲什麽?因爲煩惱本來就沒有,煩惱自性本空,沒有所謂真正的煩惱,所謂的煩惱,那是你自己多馀的,就像眼翳病,眼翳病的時候,我看到空中有花,或者是有塔,有霧、有雲、白霧,眼睛有毛病,等到我有一天,把眼睛治好了,你不能說空中的花在哪一個角度,空中本來就沒有, 我再舉個例子,比如說晚上做夢的時候,你雖然在夢境來來去雲,其實有沒有來去?晚上的夢境,對不對?沒有!當你晚上做夢的時候,噢!你有來去,撿到錢,夢到看電影,或者是吃到什麽東西,好吃的,還流口水,流了整個枕頭,所以說,我們晚上創造另外一個世間,我們已經忘記了這個時間跟空間,我們已經進入另外一個生命,另外一個時間、空間,我們白天一醒過來,又把生命刻劃成時間的連鎖,白天一醒過來,噢!現在是幾點了,開始刻劃了,我開始站在哪一個角度,以我爲标準立場,以我這點展開三度空間的運作,對不對?到晚上睡覺的時候,你既不知道你睡到幾點,你也不曉得你在哪一個空間睡覺,是不是?所以說,又進入另外一個空間,你又自己創造出那個空間出來 ,那個空間就是你夢境所運用的,當你醒過來的時候,你能讨論空間在哪裏嗎?那個時間在哪裏嗎? 爲什麽?不行,爲什麽?本來做夢就是沒有的東西,你要讨論什麽?煩惱就是這樣子,煩惱如夢中之影,如水中之泡,煩惱本來就沒有,你不能讨論它往哪裏走,是因爲你不認識它,所以,你認爲有煩惱、有生、有滅,對不對?如果,你認識了煩惱,當體自性本空,就沒有所謂的煩惱,煩惱本身是幻化的東西,就不值得去讨論它,所以,煩惱是多馀的,本性才是真實的,所以說,迷無所從,悟也是無所滅,迎之莫知其所自至,追之莫知其所向往,迎之就是接,它跑過來,莫之其所自至,也不曉得它來,追它莫知其所向往,也不曉得它往哪裏跑,十方的空間,所以說,你跑到十方的空間,你還是離不開這個心,所以,講到這個地方,我們就結束,就是不生不滅是講圓成實性,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是講依他起性,對立的東西,不生不滅是絕對的本體,常、斷、一、異、來、去,是指依他起性,依他起性。
所以,我常常講,來告訴這些….,我說這些科學家,你怎麽研究,亞特蘭號上外在空,你記住!他們怎麽樣研究都不可能究竟解決這個宇宙,這個宇宙是無量無邊的星球,你沒有辦法的,循業發現,按照因緣去發現這些星球,你怎麽樣子去研究,從事怎麽太空的活動,你怎麽樣地去活動它,到最後都是迷茫,隻解其他的星球是什麽元素,有沒有住人,有沒有生物,有沒有飛碟,爲什麽?因爲你往外求,這些科學家把生命觀定點在整個地球,或者定點在整個太陽,然後,他以迷惑的心、以執着的心在研究,以執着的心在研究,然後,所有的座标軸,都限制在人類有限的生命跟有限的智慧,有限的能力之下才開展出來,由人類這個點,能力去開展出來的東西,這個公式隻能運用在人類的極限。沒有辦法開展佛菩薩那種超光速本性的東西,一刹那之間即過無量三千大千世界,你跟科學家講,他認爲你有精神病,怎麽不可能,現在從外太空打電波回來,隻要幾秒鍾而已,對不對?送這個相片回來由火星,昨天報導的,由火星,照射幾萬張的相片,地球馬上收得到,可是,在整個空中裏面,你沒有看到相片,所以,極樂世界就在你的眼前,隻是你沒有那種儀器看得到,我們的儀器就是清淨心,你如果有清淨心的話,如果,像我們外太空的偵察,他們影像清楚,我們地球就看得清楚,我們清淨心,我們就看得到極樂世界,這個跟我們的科學,是一模一樣的東西,攝影機,攝影機好,沒有壞,那就可以看到無量無邊的三千大千世界,一下子相片就傳回來地球,我們以清淨心,極樂世界就在你的面前,這有什麽好讨論的,你說,這有什麽矛盾的地方,這有什麽好矛盾的地方,一點矛盾也沒有,心淨則國土淨,因爲,我們循業發現,我們的煩惱蓋住,我們所能發現的都是透過無明,透過無明,所以,科學不究竟,哲學形而上的東西也不究竟,心理學也不究竟,隻有佛法,佛的偉大不是隻有舉大拇指,在那裏發抖,不是這樣子的,他的偉大是實在的,你活了這幾十歲,有人跟你講過這個道理嗎?沒有!對不對?世間人怎麽能夠講出這種道理,不可能!這不可能!所以,學佛是個大智慧的人,所以說,學佛迷信、消極,你看我大腦有問題嗎?我大腦有問題,你們多少也有點問題,你聽精神病的人在這裏講,你有問題嗎?對不對?世間人怎麽會跟你講中道的道理,不可能!世間人講句實話,不夠水準!不夠水準!釋迦牟尼佛說:這個地球的事情,是那麽膚淺跟幼稚,真是講得很棒,一切事情就是那麽膚淺、那麽幼稚,真的就是這樣子,你讨論地球上每一件事情,哪一件事情值得你這樣讨論的,這是如夢幻泡影,他們能夠跟你講什麽生、滅、常、斷、一、異的道理,他能跟你講中道的道理嗎?不可能的道理,是不是?所以,儒家的思想,他隻談論到我們今生今世的事情,來世、過去他都不曉得,未知生,焉知死,而且生也不能讨論,死以後也不能讨論,儒家思想不究竟,對不對?神,那一天,那些修女來,我跟她們上課,因爲她們是輔大研究所,都是博士或是碩士,我跟她們講,我們佛教思想跟基督教的思想,實在沒有辦法,不是說不能融通,而是說你們基督教,我當着修女面前,我是這樣講,我說:你們基督教一直認爲上帝是不可知,他是一個很崇高的地位,而且我們永遠沒有辦法去理解上帝的東西,我們隻有讴歌、贊頌,然後承認自己的罪惡,我們愈覺得自己是罪惡,愈能顯示上帝的偉大,把一切榮耀歸于上帝、主的榮耀,把一切過錯歸咎于我們,好的一方面感謝主,壞的一方面,像戰争、饑餓,這是上帝伸張正義的形式,換句話說,我 們人用自己的角度、自己的立場,因爲,我們自己很無知,所以,把一個上帝假設到非常高深的地方,根本高不可攀,而且你又沒有辦法用理性去了解,因此我們沒有透過任何理性智慧的架構,直接信仰他,信他得救,不信他就不能得救,我說:你們說上帝創造天地萬物,那麽,我問你,上帝站在哪裏創造,他站的地方是誰創造的,你們說七千多年前他創造天地萬物,那麽七千多年前以前是什麽,還是七萬年也沒有關系,七億年也沒有關系,我告訴她:時間是虛妄的東西,因爲,有太陽跟地球,有白天跟晚上,因爲,地球會旋轉,太陽會運作,如果說,你發射到外太空去,到外在空去,什麽時白天,什麽是晚上,你怎麽知道現在是幾點,那還是生滅法的假設,到你晚上睡覺的時候,你怎麽知道它現在是幾點,所以說,時間是心造出來的,是自己的心去刻劃出來的,噢!那裏面的修女很認真聽,很認真聽,從沒聽過這個道理,以前沒聽過這個道理,不曉得佛法這種道理,是那那麽偉大跟高超,是不是?上帝、聖父、聖子,還有我們的靈是一體的東西,他們現在也講三身一體的東西,聖父、聖子、聖靈,是一體的東西,因此,我研究過佛法,研究過基督教的思想,我發現佛法這種東西,不是世間哪一個宗派有辦法跟它相提并論的,沒有辦法!不服的站出來,你是基督教、天主教,包括一貫道,你不服的,你就站出來,你有能力辨得過我的,我馬上跟你頂禮,恐怕我在講什麽,你還不曉得我在講什麽,我很有自信,我辯不過你,我馬上還俗,你敢嗎?你辯輸我,你馬上剃度,不敢,師父是何等動物,你敢跟我辯論。
《八大人覺經》今天要做最後的結束,最後的結束,我們上次講到不生不滅的道理,也就是發揮涅槃的道理,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八不,有的人把這個不,當作是天龍八部的部,就是不要的不,八種不字就不八種否定,八種否定就是變成肯定,由《八大人覺經》這部經典,我們就可以了解菩薩是怎麽修行,然後,是怎麽觀照,前面的經典說慢慢這樣觀照,就會漸離生死,出這個陰界獄,有的人講我們佛教是消極的,其實,它到最後,它又講了乘法身船,然後,再回來至涅槃岸複還生死度脫衆生,因此,佛教它是講自利利他的宗教,并不是自私自利的宗教,《圓覺經》對修行,它由淺入深,然後一直到究竟、到圓滿,在《圓覺經》,我們在這裏也可以參考一下《圓覺經》裏面所講的,《圓覺經》裏面講,一切菩薩及末世的衆生,應該遠離一切幻化,虛妄的境界,所以,第一個修行法叫做離境:離開這個境界,意思就是這個境界是虛妄不實,我們大部分的人把他的生命,投資在一種執着,對金錢、感情,對金錢執着的人,他的生命都會投資在金錢裏面,去賺錢,對名執着的人,他會投資在名裏面,詩人,他會把他的生命一生一世都投資在這個詩,畫家會把一生一世的生命投資在這個畫,我們修行人深明大義,是透視整個人生宇宙的道理,我們應該把我們的生命,放在整個佛教的興盛爲大前提,你要利他、要完成佛道,一定要先自利,沒有自利,你談不上利他,所以,以整個佛教的興盛,爲我們最重要的,修行的大前提,佛教要興,必需要靠個人,個人的教義跟教理,你不通,你修到一半,你就會退道心,很容易受人家左右,像我今天來講的話,你要左右我,那是不可能的事,不可能,不管你在我面前講什麽,或是不管你在我前面講正的、反的,反正我不會有意見,因爲正、反都是對立的東西,邪、正也很難分,所以,于大衆有利的,我們叫做善,于大衆有害的,我們叫做惡,我們要自利的第一個根本原則你要先了解,我們今天是要爲了完成菩提道、完成佛道,完成整個佛教的興盛,而我們今天要修行,有的人把他的一生一世,放在一個感情上的東西。在我閑着的時候,我往往喜歡看一些紀錄影片,比如說,到深山裏面的紀錄影片,或者是看一些港劇。我爲什麽要這樣了解,我要了解衆生,寫小說的人,他的心境是什麽,他的心境是什麽,寫小說、武俠小說的, 人,大部份對佛教的誤會都很大,他完全不知道佛教在做什麽,然後就夾雜一些打打殺殺的事情,讓人家誤會,而且每一次要去剃度出家。像我看“六指琴魔”,一定要剃度出家,她一定要受到感情上的創傷,那個女主角長得很漂亮,然後,感情創傷,認爲沒有路可以走,就求師太跟她收留,求師太跟她收留,因爲,電影、電視都是這樣,在描述絕望的人,才遁入空門,所以,多少人誤會佛教是消極、是迷信,然後,整部在描述就是一個情字:一個感情,這個情字,任何的英雄好漢碰到這個就是死路,怎樣也跳不起來,怎麽會那麽差呢?我看了,怎麽那麽差?怎麽會這麽差呢?所以,我們一修行人,要知道離境,怎麽樣在境界上用功,你一定要先悟到,悟到緣起性空而沒有得失的觀念,你就能夠随緣,就能夠随緣,所以,第一個修行方法要離境。第二個要離心,因爲,我們堅持要離開這個境界,連那個心如幻也應遠離,比如說,我内心裏面要遠離這個境界,我要遠離這個境界,連那個要遠離境界的心都要離。第三個遣離,遣除的遣,離開的離,等那個離心,第一個是離境,第二個是離心,第三個連那個離字都不能有存在,要遣除,派遣的遣,遣掉,消遣的遣,最後遣遣,連那個遣都要除掉叫做遣遣。所以,第三個遣離,第一個叫做離境,第二個要我們離心,第三個遣離,連那個離的觀念都不可能有。第四個遣遣,連遣除,離開那個觀念的遣字,都不可以有,遣至無可遣,這個就是自覺的功夫,所以,我們….。底下談到修心聖道,聖當然就正,正果位,聖人的聖,聖就是正以理正物名爲聖,用這個道理來匡正衆生、引導衆生、糾正衆生,以理正物,正确的正,物就是說動物的物,以理正物名爲聖,這是出自《勝鬘寶窟經》,聖者正也,以理正物名爲聖,所以,從這個精進行道以下十六個字,一直到複還生死以下三十六個字,三十二個字,精進行道,然後十六個字,複還生死底下有三十二個字,這是自覺的功德,還有覺他的功德,你隻有自覺才能夠覺他,換句說,佛教的青年,第一個,我們一定要先認識,佛法是什麽,佛法是什麽,我們可以看到現代的很多佛教的團體,都有設青年會,青年會爲什麽會做、做、…..,做到一半,很多的年輕人坐煩惱,情緒的高低潮而受到情緒的變化,後來,他又不熱中于整個團體的動作,爲什麽?就是經教不通,一個學佛的年輕人,最基本上佛教的教義跟教理如果搞不懂,他的道心很容易退,而且菩提心也發不起來,因此,很多的青年會,舉辦什麽救濟、什麽慈善,還有什麽歌唱比賽,還有一些冬令救濟,或者是做很多的佛教青年,但是,爲什麽每一個團體,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是非、牢騷、不滿、意見不合,爲什麽會這樣子?因爲經教不通,很多人不了解,解當下就是行,意思就是當你悟到時候:解,你了解這個道理,本身就是有修行,當我了解這個世間如夢幻泡影、緣起性空,我放得下得失的觀念,你說這不叫修行嗎?很少人能夠知道,解當下就是行,其實,聞、思、修,這三個本身就是不可以分開,我們強烈把它分開是不對的,聞慧、思慧、修慧,當下是一體的東西,而不是說聞了以後,我再思惟,思惟本身也是落入意識的形态,意識的分别觀念,對不對?思惟,那麽,修,然後,再來一個修,聽了佛法以後思惟,道理對了,然後再修行,那是對鈍根、方便,才這樣講聞、思、修,我們了解佛法的人就知道聞慧、思慧、修慧是同時的,沒有次第的,聞本身就是思,思本身就是修,簡單講,解本身就是行,因此,你有空,你一定要在佛理上好好的下番功夫,至少你懂得人生宇宙基本上的道理,佛法的教義跟教理,你是一個佛教的青年,你将來要發揮,要替佛教做一些事情,你也才有辦法,否則的話,你道理不懂,你做一做,你就大發牢騷,那個不滿,這個也不對,那個也不對,很少冷靜自我檢讨,因此,佛教的自覺功夫,是一切的根本,佛教自己覺悟的功夫,是一切的根本,就像樹根一樣,沒有根就談不上枝末的東西,因此,我一直再三勸導我們這些年輕人,佛法的重要,遠比我們生命更重要,遠比我們生命更重要,佛法是慧命,是生生世世的慧命,法身慧命。
最後,若佛弟子誦此八事,于念念中滅無量罪,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于念念中就是說我們記憶,不要記它忘記,随時要觀照,因爲我們過去做了很多、很多的惡事,也做了一些善,惡的,我們放下,善的,我們好好的冷靜,好好的繼續保持,進趣菩提,菩提印度話叫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要分成幾個階段來講,阿耨多羅這一個點,翻譯成中文叫做無上,三藐叫做正等,三菩提叫做正覺,有的人講經講了三菩提是三種菩提,不對的,這是翻譯的音,是使我們….,才翻譯成這個音爲三菩提,三昧也不叫做三種正定,不是這個意思。因此,我們一個一個來讨論,阿耨多羅,翻譯成中文叫做無上,簡單講就是無上覺,就是佛的覺智,佛具足有根本智、後得智,具足有真谛跟俗谛的圓融,就是中道,菩薩來講,他是等于佛,但是,佛還是比他更高,隻有佛是無上,菩薩還是有上的,菩薩還次于佛,所以,菩薩是等,但是有上,而佛是無上,無上覺,所以,佛是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翻譯成中文叫做無上,三藐叫做正等,就是正等覺,菩薩的覺智就是如量智觀俗谛叫做等覺,意思就是說在事相上超過二乘人,二乘人就不能正等,二乘人隻能講他是正覺,正确的覺悟,還不能講正等,三菩提叫正覺是指二乘人,二乘人用如理智觀真谛,就是觀空名叫做正覺,意思就是理性,簡單講三菩提,從後面講起,三菩提叫做正覺,就是聲聞跟緣覺所修的,他用如理智觀真谛,就是觀空,觀空,所以,名叫做正覺,外道是邪思,凡夫是在迷惑,二乘是正确的覺悟,外道是邪覺,外道自己認爲自己覺悟,可是,卻不能了生死,凡夫是不知不覺,所以,二乘是正覺,外道是邪覺,凡夫是不知不覺,所以說,聲聞跟緣覺稱爲正覺,正覺,比菩薩還差,菩薩是正等覺,正等覺,爲什麽?他如量智而且觀俗谛,二乘人是觀真谛,是觀空,觀俗谛就是說有塵沙的這些衆生,他要度,他必需要了解衆生的根器,所以,他所應該要學習的事情有很多,很多,所以,菩薩是無所不能,世間什麽事情他都要懂,觀俗谛名叫做等覺,二乘是正而不等,所以說,三菩提是二乘的正覺,而三藐是菩薩的等覺,阿耨多羅是佛的無上覺,所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表示說他已經包括了,二乘、菩薩還有最究竟佛的覺悟,三種聯合在一起,所以,讀起來固然就比較長一點,長一點,所以,這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時候這個咒語,這個音有時候念起來,有時候老菩薩念那個:(咒語)就是他讀不來,他讀不來,(咒語)楞嚴咒是咒心,(咒語)他一念就會了,你要找到那個音,好像是一模一樣,他一學就會了,你要念很多的咒語,可以用權巧的方便來教他,他就懂,(咒語)這樣他就聽得懂,他現在都知道怎麽背,其實,我們念咒,隻要你好好的用功,其實,不生分别心,很多咒音并不是念得很準也很感應,也非常感應,但是,最了不起的念,那是實相的念佛,實相念佛,


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十一集


實相念佛,實相念佛就是離兩邊念,離兩邊念佛,如果有人講:師父!實相念佛是什麽,這就很麻煩了,一落入言诠就不是本性上的東西,簡單講要用實相念佛的人,他必需要悟到本性的東西,覺悟到本性的東西是不能假的,一個開悟的人,他講的話無法不圓,一個不是開悟的人,你叫他怎麽講,他就是不是…..,就是一個人證悟到那種境界,他怎麽念就是實相,因爲以無生法來念佛,如果,有的人問:師父!開悟的意境是什麽?那就是《涅槃經》所講的,常、樂、我、淨,但是,如果用常、樂、我、淨來形容,又有很多人,他會觀想常是一種永恒,他就把它觀想成一個如如不動的本體,在那裏像死人一樣,然後,佛又講:不對!常就是無常法,所以,佛性是常還是無常,佛性是無常,佛性當然是無常,佛性若有常法,那就完蛋了,那就沒有作用了,怎麽普度衆生呢?衆生一聽,完了!慧律法法師!我們以前所研究過的經典,佛性是常、是永恒,現在一聽師父講:佛性是無常,很驚訝!沒看過這個經典,有!你去看看《涅槃經》,這個就是不悟本性的人,講常,他把本性想成一個永恒不變的東西,如果,一個人把本性想成一片光明,然後,把衆生想成一片黑暗,那就完蛋了,那就是凡夫、愚癡。如果,你要我來形容悟道人的境界是什麽,我現在就簡單講,簡單講,開悟的意境是什麽,他一樣的生活,一樣的講法,一樣的動态裏面,他内心裏面不落入任何生死的種子,不落入生死種子,他表現要吃飯、要睡覺,一樣要…,有時候要給衆生知道,他要生生氣,可是,佛也生氣過了,佛也會罵人,佛罵人:癡人!你這個癡人!孔老夫子也會罵人,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孔老夫子也會罵人,是不是?孔老夫子罵人跟釋迦牟尼佛罵人不太一樣,孔老夫子罵人,罵得很有藝術,朽木不可雕也,爛的木柴是沒有辦法雕刻,糞土之牆不可圬也,就是爛泥巴的牆壁不可圬,圬就是粉刷,沒有辦法擺平,就是這個質本身就壞掉了,沒有辦法了,釋迦牟尼佛罵人是:你這個癡人。有一次,提婆達多來告訴世尊,說:世尊!世尊!您年紀大了,您把僧團交給我來管理吧!然後,世尊就罵:你這個癡人,舍利佛、目犍連,我尚不以僧團付囑于他,何況你這個癡人,你這個愚癡的人。釋迦牟尼佛罵人家,我以後也學會釋迦牟尼佛這一招,你這個吃(癡)人,你這個吃飯的吃,所以說,你說聖人真的生氣嗎?不是!他一定要表達自己,所以說,聖者若悟本性,言談舉止一切皆是如,皆如,若不悟本性,沉默寡言亦是執着,還是執着。爲什麽?本性者不可言诠,不可思議,不是用思惟可以瞻覽得到的。如果說,開恒口的心境是什麽,簡單講,他心裏沒有壓力,他的心跟虛空一樣,不長、不短,不會說這個是惡人,就拼命的這樣子,怎麽樣來巴結他,這個惡人,他就一直很排斥他,他内心裏面容天、容地,所以,我說真正的大丈夫,就是一個大修行人,悟道的聖者。什麽叫做開悟的聖人?他能夠飽,也能夠饑,能夠吃,有的話就吃得飽,沒有關系!也可以耐得住饑寒,能夠受得了健康而不狂妄,也可以受得了疾病的折騰,内心從來不抱怨。悟道的聖者他知道這個是自己造業的果報身,抱怨做什麽,一定要受的嘛!一定要受的嘛!開悟的聖人見到這些财、色、名、食、睡,等同幻化:如光、如影、一塵不染、一絲不挂,講話一樣講話,講笑話一樣講笑話,覺得該莊嚴的他就莊嚴,完全他的内在裏面,内在裏面就無所作用,雖有作用,即是妙用無窮,所以,因爲無所用,因爲,他不會落入世間的用,無所用,所以,他就無所不用,他能無所不用。他的六根門頭驚天動地,他眼睛看,善惡清清楚楚,耳朵聽,是非清清楚楚,嘴巴講,善惡語言清清楚楚,但是等同一個東西,眼有眼性,眼根性,耳胡耳根性,鼻、舌、身、意,他是用本性,就是透過同樣的一種東西,就是清淨心,由同樣的東西,散發在六根裏面,眼、耳、鼻、舌、身、意,所以,他能夠運用自如,他内心裏面,聖者的心态是什麽?聖者的心态就是永恒的安詳,永遠的安詳,所以,禅宗,禅宗說任他拿刀取頭去,砸破一切飯碗,老僧未曾起一個動念。就是任他拿刀子來砍斷你的頭,砸壞了,你正在吃飯的一切飯碗,老僧不曾支一念,這個老僧就是指開悟的聖者,不會動到一個念頭,這個叫做持戒清淨,叫做本來面目。
你要修行,如果你不找到這個,你難哦! 你非常難,你不先找到一個永恒的東西,你就難,所以,我最近悟到一句話,悟到一句話,就是在這個世界上一定有一種思想可以一了百了,不必這麽辛苦的拚,那就是本性,好了!禅宗有一句話,在這裏我要加強你們本性的功夫,禅宗有一句話,修行,如果你秉持一個原則,你一定會有消息,哪一個原則?四個字:無求、無着。但無求。無着,順此道理去,一定有消息,一定有消息,無所求、無所着,此是十方三世一切佛修行的根本。如果,你不能悟到無所求,而無所執着,任你持戒、持齋,就是吃素,亦不能成道,也是沒有辦法成道,我看到這句話很感動,我們每一個人都覺得自己在持戒,所以,禅的意境是很直截了當,我們爲什麽功夫不得力,就是因爲我們沒有禅定的功夫,沒有悟的功夫。我們如果有悟的功夫,沒有世間什麽你放不下的事情,沒有什麽世間你放不下,世間你放不下還是你本身的問題,你本身的問題,所以,佛說:生死大夢,皆随颠倒生,我們生死的大夢,都是因爲我們颠倒,我們現在要永斷生死,永斷生死:我們要斷惑,有一個先天性的惑,還有後天性的,因此,我們應該怎麽講,如果,你肯聽師父的話,你試試看!你現在不管你出家二十年,不管你今天是初學佛,你不相信,用我的話來試試看,你現在回去,今天回去,明天一天的時間,你二十四個小時都注意你的起心動念,你記住!師父講無所求,師父講無所着,此是十方三世一切佛,因爲這個念而才能成道,因爲,這種思想,才能夠成道,明天,你試試看! 你爲什麽不下功夫在這個地方,你不要在文字裏面打轉,你不要鑽到文字裏面,鑽到死你也鑽不出東西來,你不要一天到晚研究這麽多的經典,看、看、….,你鑽不出一個名堂出來,爲什麽?因爲不肯在境界上下功夫,告訴你無所求、無所執着,這個是十方三世一切佛成佛的根本,好!我明天可以試一天,你要久,試一天看看,等一下你晚上回去,慧律法師講的,無所求、無所執着,你冷靜,但不是死人,你很清楚的告訴你自己,無所求當然你就不執着,無所着當然你就不會生氣,你就不可能會生氣,因爲你無所着,你不會執着這個事情,你無所求,因爲你三餐夠吃,有個床鋪可以睡覺,你随時觀知足,很快你就有消息。
所以,很多人說:喂!師父我念佛一直打妄想。我說:奇怪!我在念佛怎麽妄想打不起來,奇怪!怎麽會差那麽多,我拼命要給它打,我不曉得要打什麽妄想,就像射這個火箭,這個火箭一開始要脫離大氣層的時候,需要用很多的燃料去推動它,等到進入真空狀态的時候,動者恒支,靜者恒靜,是不是?一個沒有開悟的人,沒有大徹悟的人,就像是大氣層裏面要推上火箭一樣,他怎麽念都念不出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然後,一面念佛,然後,一邊造業一邊煩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然後,大氣層擋着,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直念,然後,一直壓,一直念,一直壓,….,常常浮浮沉沉,今天境界不錯,明天境界不行,今天境界很不錯,明天境界又不行了,煩惱、修行,煩惱、修行,…,在那裏重複,repeat,repeat,(英語),每天都是這樣子,大修行不是這樣,大修行是直指人心、明心見性,一下子就單刀直入,無所求、無所執着,不是小便,像坐太空船一樣的,等到你脫離這個大氣層的時候,你就沒有阻力,擺脫我執、法執,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一切現前沒有阻力,所以,開悟的聖者,你要叫他打一念妄想都很難,凡夫俗子你叫他一念空一切法,無念,那也很難,也很難,兩種事情都很難,凡夫俗子,你叫他無念也很難,聖人,你叫他有念也很難,爲什麽?你跑到外太空去,他哪裏有阻力呢?對不對?他哪裏有阻力呢?爲什麽?他看破了世間的生死涅槃,等同虛空,等同空花水月,了不可得,他哪裏畏懼這個生死,不怕生死,是有辦法的人才講的,你說:我也不怕生死,你放屁!你不怕生死,拿刀子來,你就昏了,針還沒刺下去,心髒就停了,我說:你怎麽了?看到針就昏倒了,叫盧醫師針灸,還沒針灸就昏倒了,衆生就是衆生,所以說,還是要多多磨練,然後,記住師父的話,内心裏面存在四個字:無求、無着,要記住這四個字,否則的話,你的功夫是了不得力,你永遠了不得力,你不在心地上,那種難忍能忍,難舍能舍,我告訴你,你成道到驢年,有人問:師父!什麽叫驢年?驢就是沒有,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再來又是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沒有驢子,驢子排不上,驢年就是沒有這種年,聽得懂嗎?就是沒有這種年,所以說,修行不懂得方法,你驢年也成不了道,就是這樣子嘛!試試看!我們日子這麽好過,爲什麽你們那麽難過,奇怪!我現在日子很好過,真的很好過,每天都在過年.I am very happy every day.我非常快樂,我每天都很快樂,對不對?就是這樣子,我現在才體悟到禅宗裏面的祖師大德,日子真的是….,有一個祖師大德說:外面虛空有多大,鑽在經典裏面,就是不出來。就是我們死鑽在紙皮裏面,文字相怎麽鑽都鑽不出來,外面虛空有多大,就是死不出來,鑽在文字裏面鑽不出來,意思就是說我們研究經典的人,死在文字相裏面,不肯在境界用功,叫你難忍,你就是要忍,難舍,你就是要舍,你無所不能舍,你不舍,我問你,你到臨命終,你不舍,你要怎樣?你眼睛睜大看嗎?對不對?你說你舍不得金錢,舍不得金錢,你眼睛….,死的時候眼睛睜得那麽大,然後,你躺在床鋪上看,嗯你快死了,這疊有沒有看到,你放不下,你能如何,再來,晃一晃、晃一晃….,因爲,執着而又活起來,這意思就是說你不放下你也沒有辦法,你就是要死,所以,我告訴你,人家講臨終是平常的功夫,臨終是平常的功夫,真的,就是這樣子。
佛法,你要念也可以,随你個人,問題是你要知道怎樣針對生死的問題來讨論,我們現在也有修學,一個很重要的,就是說我們有先天性的習氣,我們有後天性的環境,簡單講,後天的環境,你一定要斬斷這些不好的環境,然後,在先天裏面的習氣要觀照,要觀照,内心一定要觀照,你不觀照,你永遠不可能成道,要不然,你就會一直随着習氣而轉,随着習氣而轉,所以,我們有分别起、有俱生起,分别就是由分别心,俱生就是由宿世所薰習的種子跟今生今世的造作,就會培養出分别,所以,分别起跟俱生起都是我們障道的,我們簡單講就是習氣,習氣,所以,很多高僧大德講:習氣不除,念佛無用。因爲,你臨命終是随着習氣而走,随着習氣而走,像我今天來講的話,我就什麽人的是非都不管,你想想看!我今天都是是這樣講的,包括我這裏的剃度徒弟,我這裏的剃度徒弟,我都跟他講清楚,你要跟着我,日子好過多了,這個師父是很難得的師父,我也不會煩你,我也不會吵你,也不會罵你,我畫一個圓圈圈,不要違背我這裏的規矩,對不對?這裏隻有兩條規矩,一條出去,一條進來,站在我圈裏面就是住在這個地方,你違背我這裏,我就叫你出去,你敢不出去,我就叫警察來,很簡單,我不要跟你吵架,爲什麽?大家相處在一起要相親相愛,要精誠團結,爲了佛教,而犧牲個人的意見,以團體的意見爲意見,我才不要跟你說:生活的兩個人,痛苦得要死。然後,師父不滿徒弟,然後,徒弟又很恨師父,他又敢講,我是他師父,對不對?然後,底下的人,在下位的人在抗議,在上位的人每天不滿,你放心!我很看得開,所以,我那個徒弟來我這裏,有的一年,有的半年,我從來沒跟徒弟吵過架,我跟他講:民主就是可以容納更多的音聲,你講,你有什麽委屈你講。我在裁決兩個人的紛争,不是像你們單方面的,我說:你有什麽委屈你講,你們兩個爲什麽吵架,你講,你講理由,然後,你反駁,乙,你反駁,你有什麽委屈,你講,然後,甲….,你有什麽委屈你再講,然後,我就跟他講:四票對一票,你有什麽話講,靜默,四票對一票,你講嘛!你有什麽道理,沒有!好!罰你到三樓一住,好!沒話講了,師父裁決,你服不服,服!因爲,不服要出去,對不對?所以,我這裏像判官一樣公正,非常公正,絕對不偏,不偏哪一個,我也不聽單面之詞,我也不聽片面之詞,好了!我們生活爲什麽這麽和諧,跟徒弟相處得這麽好,爲什麽?因爲,我們要修行,在家徒弟,在家的徒弟不是雛妓(諧音),在家的徒弟一律不連絡,一律不連絡,尤其女衆,不打電話,尤其女衆也不連絡,我也不去攀緣,不講你好也不講你壞,不管你怎麽樣,不管長得漂亮或是醜,跟我沒有關系,男衆徒弟當然要連絡,男衆徒弟有什麽事情,當然要連絡,像我肚子痛,馬上請盧醫師來,趕車子來,這位盧醫師,我很贊歎,我今天能講經是他的功勞,前二、三天,胃腸又起來,痛,抽筋,沒辦法,痛得沒辦法,請他老人家來,所以說,看情形,會有是非紛争的我們放下,我講這個道理就是現在我的人生觀就是什麽,隻要會引起紛争的,會引起後遺症的,我一律不談、不接觸,不接觸,隻要能夠能道業有幫忙的,那就做好好的冷靜,這就是告訴你:我們要斷掉習氣,我以前就是太慈悲了,唉呀!師父!您老人家身體不好,我們請客,希望師父您賞光,就去了,去了以後,我們看到這麽護法,我們就常常去,走一走、走一走,唉!去久了,煩惱就大了,煩惱就大了,所以,我這裏就勸,我去佛光山跟五百多個戒子開示,我說:如果一個出家人,要讓人家尊敬,就要遠離在家居士。保持一個距離,不是說遠離的意思,意思就是說我們安住在寺廟,好好的住,然後遠離在家,你有事,你來要求我,沒有事情,對不起!不談,我們不談,所以,我來這個講堂一年多了,幾乎沒有去過在家人的地方,也很不想去,因爲,會怕了,會怕了,我以前十幾年來,我以前就認爲:我到你家,我就度你,我到你家,我就度你。結果,到在家居士家久了,是非就出來。因此,這個也是告訴大家,如果,我們在家居士,沒有什麽事情的話,閑着不要談是非,遠離這些惡緣,因爲我們習氣太重了,所以說,有一句話說:那些以講話爲樂趣的人,是沒有辦法修行的,意思就是說你一天到晚就是在講話,坐着二、三個鍾頭,也講不出一個營養的出來,當然,老朋友坐一坐、叙一叙是應該的,如果說一天到晚都在拜訪朋友,今天到他家去,明天到他家去,坐着,然後,一直講那些廢話,無聊!你想想看!兩個鍾頭講不出一句營養的,生命是多浪費,是不是?
現在翻開《初級佛學教材》,第30頁,30頁,[生死]:你爲什麽會生死?[念不停止,]把筆拿起來,這個念旁邊寫一個:無明妄想。因爲你的無明妄想,你斬爲斷、你不停止,你刹不住就[輪回無己,]你就停不起來,[頭出頭沒,]頭出叫做三善道,頭沒叫做三惡道,有時候我們做人,來世變成畜生,有時候生天享受一下,有時候跑到地獄去,頭出頭沒,[星火燎原,]是一點點的火,燎原,把筆拿起來,星火燎原,把筆拿起來,旁邊寫四個字叫做因小果大,你造的惡因是很小,但是,你的果報是很大。舉個例子來講,舉個例子:比如說,你寫了一封信,你本來罵師父,你對我不滿,你寫一封黑函,你來罵我,好了!一封信而已,對不對?唉!這個外道的,外道的一看到,啊!我們本來要找慧律法師算賬,正在找不到機會,好了!那張大量copy,人家也搞不清楚是是非非,你麻煩大了,知道嗎?因很小,果報很大,你本來隻有寫一封,你本來要罵我而已,可是,你把它搞得整個佛教,那你麻煩大了,你造的不是我,你傷害不了我的。同學們!你想想看!你寫黑函,你怎麽傷害得了我,你造的是是誰的惡?你自己的惡因,傻瓜!你以爲你這樣可以傷害我,所以說,惡的人,惡出于人,而還報于人,你要永遠記住師父這一句話,惡出于人,惡是出自他本身,報應是報應在他本身,别人不會代你受苦,你還是要受自己的業報,簡單講就是人家害我可以,你要叫我害人,那不可以,他造,他要負因果,我造,我要負因果,所以,[蟻身七佛,]蟻身七佛就是佛在世的時候,旁邊有一隻螞蟻在走,一群螞蟻,佛弟子,佛就告訴佛弟子,你們現神通,觀照、觀照看看,這隻螞蟻已經做了多久的螞蟻,有的人講十世,有的人講一百世,有的人講五百世,釋迦牟尼佛說:不隻,它是七尊佛來示現,降生人間還做螞蟻,還做螞蟻,意思就是說你隻要一失人身,你麻煩大了,麻煩大了,叫做蟻身七佛。[我身塵劫,]意思就是說我們一失去這個身體,一失去,那你要經過塵點劫,才再恢複到你這個身體,意思就是說蟻身七佛,就是說我們這個色身難遇,我身塵劫就是要經過好長、好長的時間,你才能碰到人身,才能學佛做功德,難能可貴,意思就是勸告我們,你要好好的珍惜,要好好的行善,不能去造惡。
再來左邊[苦惱,]苦惱就是[苦苦,]這個苦苦,上面一個苦叫做外,外面的苦,底下一個苦叫做内,身體的苦,外面的苦就是天災人禍,有一天,我看到閉路影片,video,它實際去攝影美國大火:大災難,慘不忍睹,哇!不敢看,那個實在太殘忍了,火災,那棟幾十層,那不是拍電影的哦!不是火燒摩天樓,不是,是真正的火災,然後,記者就在那裏拍攝,哇!看了會吓死!我現在勸告你們,我的徒弟(學生),回去瓦斯一定要關好,它整棟都是現代化,結果,用電梯,用電梯,結果,沒有什麽?沒有安全梯,沒有安全梯,美國的法律也是很奇怪,發生大火那棟大樓,竟然沒有安全梯,像我們這棟就有安全梯,安全梯在左邊,就是我們在這裏,他們爬上爬下那個,五尺的安全梯,一開始燒的時候,好像是第十三樓還是十四樓,結果,因爲它是三、四十層樓,裏面都是易燃物,一發,哇!不可收拾,結果,有的燒得跑到外面的陽臺,陽臺隻有一點點,有的從二十幾層,一直燒,沒有辦法,很多都是被濃煙嗆死,後來,你不跳也是死,你要跳也是死,你不跳下去還是要死,那個錄影帶,你們去租來看看,你會吓死,你不敢看,噢!死得很慘!然後,他從上面跳下去的時候,頭部先下去,真的人哦!不是用道具丢下去,真的人,噢!就跳下去,然後,那個攝影機一攝起來,頭沒了半,頭,碰!頭沒了一半,隻剩下臉一點點,整個臉,啪!開花!open,跳下去,啪!開花!那場火災總共死了220人,火災,我前幾天才看到的,那個叫做世紀什麽大災難,還是什麽,哇!不敢看!太慘了!好像是在印地安那州,結果,一個州裏面,一個大城市裏面隻有13輛,隻有13輛的消防車,雲梯一升上去,隻能到十幾樓,二、三十婁沒辦法,所以,我告訴你,不要蓋太高,像隔壁24層,我告訴你:若火災會該死,我不騙你!真的,窮人也有窮人的好處,窮人火燒家跑得快,火災,對不對?我告訴你:如果你們要租房子的時候,住的房間,你不要找那個樓梯很小的,告訴你,這個很重要,一百次,你遇到一次,你就值得了,你要住的房子,你要找樓梯稍微大一點的,而且樓梯口不能堵住任何東西,我現在勸告你們,你們一定要把樓梯先整理幹淨,否則,你晚上一火燒家的時候,連整理…,逃都逃不掉,我沒有騙你,真的,晚上的時候,那個瓦斯,最好你要關清楚,好好的關起來,如果說,我這一棟文殊講堂,它燒不起來,講堂,你說這個怎麽燒,講堂怎麽澆?要從哪裏澆起,我們每一層樓都是大理石,它怎麽燒,我們這裏沒什麽好燒的,你說,這個桌子要燒,這塊還沒有燒起來就熄滅了,燒什麽?要燒什麽,不可能!不可能!所以,你就算一個房間裏面全部是棉被,就算那個燒起來,我們馬上叫消防車來,也來得及,它那個不是,它是易燃物,這個苦苦,真是不得了,不得了。還有,我們人爲了一點點小小的欲望,真的是把自己害慘了,我看錄影帶裏面的死刑犯怎麽處死,美國一個黑人,一個黑人,他跑去搶奪一個白人的婦婦的八十歲的皮包,搶奪,搶奪一個白人八十歲的皮包,搶奪本來是一件小事,不是很大的事情,對不對?後來又把那個八十歲的老太婆強暴,你看這個壞蛋,八十歲可以做他老祖母了,他還強暴她,你想想看這個壞蛋,黑人,結果,美國第一個判他什麽,做電椅,電椅,電椅 我第一次看到,真的,他攝影起來,死刑。也許你們有的人也有看過,他怎麽樣,你知道嗎?把那個手,把雙手放好,放好,然後這個頭部通電,通電流,綁好,然後,把腰部束縛好,通電流,然後,要通電以前,就先跟他禱告,然後問你有什麽遺囑。黑人,他就一直很恐懼,很恐懼,然後,他從頭到尾攝影,從頭到尾攝影,放給整個美國人看,攝影,然後導電,通電以後,他通四百伏特還是幾千伏特,通電流。噢!我現在知道電死的感覺是什麽,他一開始的時候,電的時候全身都一直發抖,一直抖、一直抖….,通電流很強,然後,這個臉一直沒有辦法,控制不住,後來,整個眼珠子冒出來,碰!血一直流,他們知道通電流以後,眼珠子會冒出來,然後,用膠帶把它黏起來,用膠帶,因爲,不黏起來,眼珠子會跑出來,通電流的時候,血剛開始是一直震動,後來加強,那個圓圈,一加強伏特,加強,一加強以後,眼睛冒開來,冒開來以後血一直流、一直流,到最後停住死了。人,這個欲望,還是要控制一下,爲了一點錢,爲了一點欲望,去強暴一個八十歲的,你說你今天去強暴一個年輕人還有話說,到最後爲什麽會判死刑,還把那個老太婆處死,那個黑人搶了皮包,抓去強暴,又讓那個老太婆死,美國的法律說罪不可赦,處以極刑,還不準槍斃,槍斃是給你好死,通電流給你死,有史以來死最慘的,通電流。還有,美國有一種處理法叫做用什麽,用毒氣,我也看過,也看過,統統在那部影片裏面。把一個人抓進去,做一個圓圈圈,外面都是透明的,外面都是透明,看得很清楚,外面看得很清楚,攝影機都攝影好,擺攝影機,一進去綁好,然後就放毒氣,放毒氣時,一開始他就憋氣,就把呼吸禁閉起來,然後,到最後沒辦法,因爲,你要呼吸,呼吸,一吸進去,毒氣就灌進去了,馬上…,毒氣更快,毒氣好死,如果通電流跟毒氣,要用毒氣,死比較輕松,那個通電流,你不敢想像,那個實在太痛苦了,我們這個世間的苦,已經很苦了,不要爲了一點點控制不住的欲望,而造無量無邊的惡業,苦苦就是外面的山河大地,天崩地裂、火災、水災,然後,加上我們内在裏面的苦。[壞苦,]就是所有的樂境一定會壞,壞苦就是所有的樂,到最後一定會壞叫做壞苦,[行苦,]叫做刹那生滅,叫做刹那生滅:行苦,[依正萬端,]什麽叫做依正萬端?依報跟正報有種種的不同苦惱,所以,我們要念衆生苦,中間有個[念衆,]就是念衆生的苦。因此,我常常說一句話,說:今生今世沒有聽到佛法,你的生命就像一張空白的紙張,完全沒有色彩。如果今生今世沒有聽到佛法,你的生命是白活的,你今生今世就是白來的,白來的,沒有佛法,你沒有真正的生命,你也是一個迷迷糊糊的人,就算給你做到總統,也是一樣,國王也沒有用。[三障輪轉不息,]輪轉就是惑、業、苦,迷惑去造業,然後受苦,輪轉不息,[正感相似等果,]所謂相似等果的意思就是等流果,造如是因得如是果,叫做相似等果。[大乘:發心(願),知恩報恩,去眷來佛,]什麽叫做知恩報恩?我們要發願、要普度衆生,知道哪個對我們有恩,我們就去好好報恩,知道一切衆生對我們有恩,一切衆生就是去眷來佛,去就是過去是我們的眷屬,未來他們都會成佛,叫做去眷來佛。過去生中都是我們的眷屬,或者是爲父母、兄弟、姊妹等等這些眷屬,而他們都是未來也可以成佛,。[不離初心,]我們不能離開初發心,我們初發心發願要普度衆生,一定要好好的忍耐世間的一切痛苦,所以,要憐憫衆生的可憐,憐憫衆生的可憐,憐憫衆生的可憐隻有一個辦法。同學們!你聽我的話,碰到委屈,你也不要解釋,也不要解說,你就是任人家對你誤會都沒有關系,同學們!你如果能修到像師父這樣講的,你生死就快自在了,你碰到什麽委屈,連解釋也不要,你也不必跟他說,人家對你也沒有關系,你隻要沒有對不起人家就好,你也不要在意别人,你要先學習這一點,否則的話,這個世間冤枉的事情太多了,錯誤的事、錯覺的事情太多了,你要怎麽一個一個去跟人家解釋,我問你,你去死?你有那麽大的體力,你一個一個去跟人解釋,我怎麽、怎樣的立場,我才不呢!我才不要這樣做,你要怎麽想都沒有關系,我發心總是善良的,我也不在意你怎麽樣,反正我不會做違背法律的事情,我既不殺人,也不放火,也不擄人,也不勒索,也不販賣槍支,也不吸食安非他命,對不對?你奈我何?叫我去傷害任何一個衆生,我也絕對不可能這樣做,所以說,假設在生活當中,生命,我告訴你,誤會是難免的,在你的一生一世當中,那種閑言閑語,那種誤會、批評,那是不可能避免的,你把這個當作是人生的插曲,必經的過程,你就不覺得這個很可怕,本來就是很正常的。我希望說,如果你是個大修行人,我希望我們不要口無遮攔,你根本分不清楚狀況,就随便亂攻擊對方,這樣很傷人家的自尊,不好!很傷害人家的自尊,不好!所以,不離初心[忍]耐,我們要忍耐一下。[普濟]就是[行],所謂的行,行,[三際十方,]過去、現在、未來叫做三際,十方就是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還有下、上,這是十個方向,三際十方。[聲緣衆生,]這個聲緣衆生,把筆拿起來,法音不離衆生意思就是說法不斷,就是[不厭不疲,]就是聲緣衆生,用這個說法的音聲,然後緣,所謂的緣就是,我們說有緣就是不斷,意思就是說法不斷來利益衆生叫做聲緣衆生,意思就是普濟,我們救度衆生當然要說法,若不說法度衆生無以報佛恩,是不是?如果,你不說法來普度衆生,你沒有辦法去報答佛的恩,不厭不疲,因此我們不能厭倦衆生,也不能感覺自己很疲倦。有的人說:師父!您常常生病,您在嘔吐、病苦,休息一下。我說:等我養病好了,再來度衆生,已經要準備棺材了,任何事情都要在一半病苦當中去完成它,完成佛道,印順導師多偉大!《印順導師全集》,他就是…,印老就是一面生病一面寫,印順導師,多了不起的一個人,是不是?不是等到你沒有生病,你才要做功德,你來得及?我等到我沒有生病,我等到我不嘔吐、不腹瀉,然後,我再來講經,那要等到什麽時候,對不對?現在我能上臺,雖然嘔吐、腹瀉、腸炎,沒有關系!不會死!這個總比地獄的衆生快樂多了,你想想看!地獄裏面的衆生,一丈的方塊石頭砸下去,一刹那之間就化成膿,化作沒有,岩漿,地獄的火那麽大,我今天的苦怎麽能夠跟那些餓鬼、地獄、畜生,餓鬼是千萬億劫不聞水的名字,千萬億劫沒有聽過一滴水的名字,又饑又渴,我現在的苦怎麽能夠跟他比,同學們,幸福跟不幸福,快樂跟痛苦,不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一直覺得很委屈,一直覺得很….,好像是說很不滿、不知足,不可以,幸福要從比較來,我今天有一碗飯吃,知足了,我今天長得不錯,很知足了,我今天能夠出家,也很知足了,今天雖然有一點病苦,太棒了,這有什麽關系!是不是紮紮針,這有什麽關系呢!有什麽關系!随時都很快樂,你說,我今天哪裏不快樂,是不是?所以,學佛就是有這種好處,怎麽樣過就怎麽樣快樂,怎麽樣想就怎麽樣快樂,也不是像世間人,你怎麽想就怎麽樣痛苦,怎麽樣想怎麽樣束縛。不會的,我們學佛的人,你怎麽想就怎麽樣快樂,你怎麽想就怎麽樣解脫,佛法真是棒極了,我今天講,所以,我今天這個苦跟地獄的衆生怎麽比,人家地藏王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我今天上臺說個法,有什麽了不起,笑死人了,我們怎麽能夠跟菩薩比,你才腸炎,人家還下地獄救衆生,你這才紮幾針,吃吃中藥就OK了,早上還有飯吃,晚上還有飯吃,兩點時候還泡滿力精,我兩點的時候還泡滿力精喝,喝、喝…,你看!想想,多知足、多好,我又能夠聽到佛法,我又悟到自性上的東西,本性上的東西,哪一點不快樂呢?這太好了,所以,我說:同學們!有一點病苦,有一點不如意,家裏有一點變化,隻要能夠聽到佛法就可以了,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所以,你們是lucky men and you are lucky women,你是是世界上最幸福的男人,你們是最幸運的女人,你們是女人嗎?還是小姐?女人包括小姐。我看這個“六指琴魔”,而且發現女衆真是業障很重,這個男主角,去做錯了一點事情,要向女主角賠不是,然後,他跑進來房間,說:我今天來是向你鄭重的抱歉,這是我的過錯,看你怎麽處置,否則的話,我于心不安。這個女主角,很愛這個男主角,他說,男主角說:在這裏講話不方便,是不是?我們另外找一個地方,是不是?然後,女主角就罵他,你永遠不要來找我,我永遠也不要看到你。他說:難道閣下沒有參考的馀地嗎?我不要看到你,我看到你就火大,我們今生今世沒有緣份。你能不能再給我一次機會,一直趕他走,男主角沒有辦法,被她趕了,趕了就沒辦法,也不能解釋,他就走出去,走出去以後,倚在椅子上,她假的趕人家,人家真的走,趕走,離開以後在那個地方,他真的走了…,精神病!表達錯誤,愛就愛啊!然後又不敢講,又趕人家走,然後,人家要跟她解釋,她又不給人家解釋。唉!女人真是糟糕透了,所以說,内在裏面的矛盾,衆生相真是….,真的很悲哀,悲哀!這就是這樣子,簡單講,就是這個情字在作祟,内心裏面實在是太喜歡,喜歡得不得了,然後,又不敢承認自己喜歡人家,很糟糕!因此,我們還是修行人比較解脫。
再來就是[教義根本,]教義的根本,[悲:拔苦,][慈]就是[與樂,]悲就拔苦,拔苦就是拔衆生的苦,[三種布施,]三種布施就是财布施、法布施、無畏施,對不對?[雪山傳偈,]這是一個典故,雪山傳偈就是佛在雪山修行的時候,雪山修行的時候,爬到樹上打坐,樹上去打坐,坐、坐….,他需要佛法,佛講前世的時候,然後,玉皇大帝:釋提桓因,諸天看到大菩薩在修行實在太偉大了,他要試試看他的功夫,是不是真正的爲法忘軀。來的時候,他就化作一隻妖怪,很饑渴,很饑渴會吃人的妖怪,他說:隻要有人….,釋迦牟尼佛修行的時候,他就說隻要有人能夠布施佛法,要他犧牲生命他都甘願。他來到這個地方,他說:你在樹上做什麽?他說:我在打坐、修行。釋迦牟尼佛就說:唉呀!在這個世界上,隻要有人告訴我佛法,哪怕二句、三句、四句,我都願意舍掉我的生命求法。他說:真的嗎?真的,他說:我懂得佛法,因爲,釋提桓因,前面一個佛有來,他就知道,他也懂一點佛法,他說:我懂佛法,可是,我現在肚子很餓,我現在肚子很餓,你能不能給我吃,你先讓我吃。他說:不行!我讓你吃的時候,我就聽不到佛法。他說:好!你幫我開示幾句,那個玉皇大帝示現的,就是變化的,他就說:我跟你簡單講兩句,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先講兩句。繼續講!不行!我現在肚子很餓,餓得快死了,餓得快昏了,你又不跳下來給我吃,我就沒有能力講了。他說:好!我一定跳下來給你吃,你那兩句跟我講完,諸行無常,是生滅法。他說:還剩下兩句,好!我再講兩句給你聽,最後了,生滅滅已,寂滅爲樂,好!我已經講完了。釋迦牟尼佛因地修行的時候,從樹上跳下來,他說:你吃吧!然後,玉皇大帝就是釋提桓因就哈哈大笑,你真是一個大修行人,菩薩!真是菩薩!爲法真的忘軀,我是跟你試試道心而已,我們能嗎?我們不可能,不要說他的身體,你跟他講:師父跟你說一個法,你把你胸部的項鏈,胸前,不是胸部,胸前的項鏈拿起來給我,三、五萬塊能不能,不幹了!他做不到,胸前的項鏈還可以做得到,你說你用你的生命去犧牲,你肯嗎?不肯,絕對不肯,意思就是說我們要拔衆生的苦,那個布施是連生命都出去,還有[心身代受:借筋挽車,]借筋挽車就是我上次講的,對不對?釋迦牟尼佛抽那個筋,抽筋起來幫忙拉車子,下地獄的時候,他願意代衆生受苦:抽筋,這我們已經講過了,隻有忍,體慧法師講的:要忍。要忍耐,慈:與樂,[四九說法,]四九說法:四十九年的說法,[棄位出家,]能當皇帝他不當,就是要出家,[八千降生,]這出自《華嚴經》,八千降生,《華嚴經》裏面講的,吾自成佛以來,已經八千往返,于娑婆世界示現,[同圓種智,]有情無情同圓種智,所以,這個要[忍,]因此,我們如果碰到什麽事情,小事不能忍,你就看看人家,釋迦牟尼佛是怎麽修行的。我們想想看!我們這麽一點點小事情,都不能忍,那怎麽能夠成大器,成大器,這個忍還要有一個方法,還要有一個方法,就是觀照無生你才能夠忍,所以,這個無生法忍是連在一起的,你要觀照一切法不可得,那就根本沒有所謂有忍,你自然就進入忍耐的境界。
再來,[結勸:等流通分],我們要[自覺]是[因,]自覺要[行道]、要[方便,]方便就是要有方法,要[精進,]這是[有爲法,][修慧]就是[真實]、是[慈悲,][無緣心]就是[果]報,無緣心就是無爲法,就是沒有任何的,無緣就是沒有任何條件,那就是絕待叫做無緣心,所以,通達的果報就是[法身]跟[涅槃,]有爲法或是無緣心,修行到最後的果報,就是法身跟涅槃。[業牽,]業就是迷[惑]造[業,]造業就受[苦,][自在應化,]自在應化就是[智悲心,][願力:複還生死,][行業]就是[度脫衆生,]能夠自在應化,智或者是慈悲的心,願力:複還這個生死,行業就是度脫衆生,[八事]就是前面所講的八種覺悟,八事:[道同開示,]跟開示一樣,[知:果]果報有[生死],[斷:因]爲我們有[五欲]的感染,所以,我們有生、老、病、死的苦果,[道],我們要去[修,][八]種[覺]悟是[因],我們[滅]的話,滅了這些惡的,我們就顯現出來,般若、法身、解脫,底下應該加一個德,[般若德、法身德、解脫德,]這個叫做本性的三德,本性的三德,所以,修道是因,滅惡是果,滅到最後,就沒有所謂的生滅法,就是不生不滅法。般若德、法身德、解脫德,盡可能聽經聞法,這倒不是說我今天爲了徒弟多,來聽經的人多,我就很高興,不是這樣子,你不聽經聞法,真的很悲哀,你在家裏也是浪費那個生命,你來我這裏,你才能夠得到真實的生命,你爲什麽不來,用一點功夫委屈一下,不來這裏,你爲什麽跑去享受,喝酒或是看電視浪費你的生命,何苦呢,是不是?生死無常,所以,我希望你們《十六觀經》還是要來聽,聽得懂不懂,至少結個佛緣。[誦持,舊業,新德,]舊業就[念念應道、無緣不生、滅無量罪,]到最後就[永斷生死,]念念應道,念念應道就是每一個念頭都符合這個道,覺悟的意思,無緣不生,沒有這個因緣當然就不會産生舊的惡業,因爲,你每一個念頭都符合道,所以,沒有這個惡緣,當然就不會生惡業,因爲,你每一念頭都在道,你所有的緣都控制得很好,就可以滅無量罪。[花,]花就是花報,花報,花報就是現報的意思,現在你就可以滅無量罪,将來就可以永斷生死,花報就是你現在就可以滅無量罪,可以永斷生死,将來可以永斷生死,[新德:不失覺照,]不會失去覺悟的照,[性智日開,]本性的智慧如同日光開顯。[速登正覺]是[果]報,很快的就完成你的佛道,[常住快樂,]。
好!翻開15頁,我從頭到尾解釋一遍,《佛說八大人覺經》佛說了一部八種大人,就是菩薩、佛所應該覺悟的經典,做佛的弟子,應當在白天或者是晚上,很誠心地誦念這八條大人要覺悟的地方。第一、你應該覺悟世間是無常的,國家的國土是危脆的,随時會變化,四大是地、水、火、風,這個色身是苦的,五陰是色、受、想、行、識,沒有一個真正的我我,刹那之間的生滅,刹那之間的變異,實在是虛僞,沒真正的主宰,心是造惡的根源,行爲是一切罪惡的集中地,薮就是集中地,如是觀察,你就會慢慢的脫離生死。第二個覺知,多欲是痛苦的根本,我們六道輪回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是一件很疲勞的事情,從哪裏開始會讓我們這麽痛苦,因爲,有個貪字,如果我們能夠少欲,能夠無爲,我們的身心就會自在。第三、我們應當覺知,如果一個人的心不能夠滿足,隻有想得到更多的東西,他就造了無量無邊的罪惡,增長罪惡,菩薩不會這樣子,菩薩常念知足,安貧守道,隻有智慧是他所應該求的,叫做惟慧是業,惟慧是業就是他所作所爲,都是以求智慧爲主叫做惟慧是業。第四覺知懈怠墜落,我們應該常行精進,破煩惱惡摧伏四魔,出這個五陰十八界的牢獄。第五覺悟愚癡生死,菩薩應該常念,要好好的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一切的辨才,然後來教化一切的衆生,悉以大樂。第六覺知貧苦多怨,永遠會結到很多的惡緣,菩薩要行布施之道,要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應該恨這個壞人。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然是俗人,但是,我們不要感染世間的樂,世間的樂是無常、是苦、是空,我們應該常念出家人的三衣、瓦缽、法器這些聖人的标志,志願出家,守道持戒清淨,梵行高遠能夠慈悲一切。第八覺知,生死是很快的,就像火在燒一樣,我們衆生過的是苦惱無量的日子,所以,我們應當發大乘心,來普濟一切,願代衆生受無量苦,令諸衆生畢竟大樂。這八種事情,是諸佛菩薩大人之所覺悟,我們應當精進行道,慈悲修這個智慧,乘這個法身無相之船,到不生不滅的涅槃彼岸,然後,再回到生死,來度脫苦惱無量的衆生,以前面八種覺悟、覺知,來開導一切,令諸衆生覺生死的痛苦,舍離五欲修心聖道,若佛弟子誦此八事,于念念中能夠滅無量罪,進趣菩提速登正覺,永斷生死常住快樂。[《佛說八大人覺經》終]


講完了,Have any question everybody?你們有什麽問題嗎?我這樣講已經很詳細了,已經很詳細了,然後,下一部經是講《心經》,哇!這部《心經》重要,《心經》重要,我們的《心經》要以這一部所有的注解講,所以《心經》大概四次、五次就可以講完,《心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但是,不容易,《心經》不容易,很精彩!《心經》倒是很精彩的一部經典,聽不到可惜!再來就講《百法明門論》,就是發給你們的那本,《百法明門論》,明年我們可能會開《教觀綱宗》,天臺宗最重要的經典,《教觀綱宗》,然後,開《唯識讀本》,楊白衣寫的,然後再開《大乘起信論》,唯識二十頌、八識規矩頌,這個都有關聯,我開的經典稍微深了一點,但是,這樣才能夠利益衆生,《教觀綱宗》,《唯識讀本》,然後,《大乘起信論》,爲什麽?因爲沒有這樣,不能利益衆生,沒有這樣,不能利益衆生。


http://read.goodweb.cn/news/news_view.asp?newsid=1785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弘憶佛教論壇

 

繁體字 簡體字

釋大寬法師 | Facebook 祝福您 福慧增長,如意吉祥。

 | 玄奘寺 | 德林念佛寺 | 臨濟護國禪寺 | ChatGPT | 傳燈法師 | 傳燈長老 | 傳燈法師 FB | Instagram IG | 天寧寺 | 三壇大戒 | 佛教 Buddhism | 臨濟寺 |

| 中國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 | Ptt 批踢踢 | 免責聲明書 | 2025三壇大戒 | 道元法師 | 佛教文物購物網 | 多媒體下載 | 佛教書店書局 | 竹林禪寺 | Buddhism wiki |

| 三壇大戒2026 | 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三壇大戒2025 | 佛教經典功德會 | 大藏經 | 佛學辭典 | 電子書免費下載 | 佛陀紀念館 | 佛光山 | Youtube網站 | 佛教音樂 | 佛教經典 |

| 牟尼精舍學佛網 | 佛教線上圖書館 | 佛法入門 | 佛學資料 Books | 中國佛教網圖書館 | 兒童佛學班 | 佛網 | 新浪網Sina | Yahoo! | Google | 百度 | Bing | Alexa網站排名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 佛教維基百科全書wiki | 十大新聞 | 慈悲喜捨小站 | 佛經 | 梵文咒輪 | 摩尼 | 佛教 wiki | 佛教圖書館 | 佛教論壇 | 佛教 | 佛教經典梵文 | 佛像觀音圖片集 |

 

台灣佛教論壇推薦排名

台灣佛教論壇排名推薦

精靈寶可夢 Pokemon Go

手機遊戲 mobile game

弘憶佛教論壇

弘憶佛教論壇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弘憶佛教論壇 Pixnet Net

基礎佛學資料

佛學教室。佛法入門

佛教戒律學綱要

心得分享討論版

感人文章。故事書籍

淨業與念佛

禪宗 Zen。生活禪

密宗金剛乘

佛教寺廟。活動看板

佛法與生活

佛教音樂。佛曲mp3

免費結緣訊息

佛教釋大寬法師佛學問答

咒語教學。佛經介紹

中國佛教會BAROC

線上翻譯網站 Online translation website

台灣論壇 Taiwan Forum

中國大陸佛教論壇

沉香論壇 Agarwood

電子書免費下載

維基百科知識專家

弘憶兒童佛學班

電影。電視 Movie TV

世界新聞。生活資訊

健康。遊戲。熱門

Mobile 手機王。電腦 App

Ptt bbs web 批踢踢

免費廣告 Free Advertising

求職網站。招職招聘Jobs

摩尼網bbs網路社區。留言板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t Association

中國佛教協會

中國佛教協會 Facebook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中國佛教協會 Pixnet Net

中国佛教协会

中国佛教会

地藏论坛 www.bskk.com 

地藏缘论坛 www.folou.com

中国佛教史

佛教音乐 Music

佛教故事 Stories

佛教歌曲 Song

佛教文物 Relics

佛教活动 Activities

佛教电视台 TV 

佛教导航 

佛教新闻 News

佛教维基百科 Wiki

佛教网站搜寻 

佛教线上图书馆

佛学知识 

佛教七宝

佛教历史文化

世界佛教论坛

佛教正法中心

中国佛教如来宗派 

佛教大藏经 Cbeta

佛网留言板

 

| 求職 | 新聞 | 電視 | 影音 | 字典 | 拍賣 | MP3 |  健康 | 知識 | 雜誌 | 生活 | 下載 | 網路書店 | 佛光山 | 佛陀紀念館 | 佛教如來宗 |

| 楞嚴經 | 金剛經 | 大悲咒 | 楞嚴咒 | 法師 | 佛教經典數位圖書 | 陀羅尼 | 佛教線上 | 佛教維基 | 網路書店

| Google Adwords | 佛教七寶 | 佛教歌曲 | 佛教四大名山 | 禪宗 | 禪定 | 標點符號 |

| 六字大明咒 | 熱門 app | 唵嘛呢叭咪吽 | 歌曲下載 | buddha buddha | 下載mp3歌曲 | 下載mv | 下载的音乐

| 熱門關鍵字 | 熱門電影 | 下載音樂網 | 音樂下載免費 | 露天拍賣 | 拍賣網

| 中央氣象局 | 地震 | 12000 | 波羅蜜 | 海濤法師 | 台灣論壇 | 教育部字典 | 英文翻譯中文 | 國語字典 | 藏傳佛教

 | mp3下載 | 惜物網 |  | 林志炫 | 大愛電視台 |  | 教育部字典國語辭典

| 馮馮 | 抽籤程式 | ppar |  | 大悲咒下載 | 英翻中 | txt電子書下載 | 中翻英 | 佛教論壇

| 竹林寺 | android mp3 | 聲音沙啞 | 下課鐘聲 | 禪修 | youtube下載 | 地藏論壇 | 地藏緣論壇

| 中国佛教协会 | 母親節 | 藥師經 | 佛教電視台 | 購物拍賣

| wiki en | 威力彩 | 黃金價格 | 黃金 | 六祖壇經 | 蕭平實 | 周杰倫 | 熱門 | QQ空间 | 台電 | 停電 | 指考 | china.buddha00@gmail.com

| 新浪微博 | 騰訊微博 | 統一發票 | 高鐵 | Claude Debussy | iPhone 6 | iPad | 停班停課 | 颱風假 | 台北市政府 | 行政院 | 中元節

| App 推薦 | 電視頻道 | TV線上看 | 佛教釋大寬法師 |  | Buddha Facebook

| 施食儀軌 | 奧運 | 線上鬧鐘 | 摩尼網

| 金色蓮花 | 服貿協議 | 電視連續劇 | 佛教如來 | 釋大寬 咒輪 | 佛學資料 | 達賴喇嘛 | 佛學多媒體 | 佛學數位圖書館 | 萬年曆

 | 潮音禪寺 | 黃色小鴨 | 比特幣 | 海雲繼夢 | 大華嚴寺 | 佛教維基wiki | 導覽手冊 | 悟禪法師 | 釋大慈法師 | 咒輪貼紙

| 生命加油讚 | WeChat 微信 | Line貼圖 | 短網址 | 蓮池庵 | 光明禪寺 | 生命的意義 | 密勒日巴傳DVD | 2016總統大選 | 廣欽老和尚 | 明若曉溪

| 生命靈數 | 明曉溪 | 生命教育 | 海濤法師爭議 | 慧律法師mp3 | 水陸法會 | 百年虛雲 | 佛舞 | 準提咒 | 柯文哲

| 藥師佛 | 華嚴聖因精舍 | 釋大寬 施食 | 覓菩提 | 傳悔法師 | 陳喬恩wiki | 華嚴經 | FLV | 優酷youku

| 療痔病經 | 健康長壽秘密法 | 佛曲 | 最心新聞 | 梵網經 | 時事新聞 | ptt wiki | 守成 | 學佛入門 | BBC | 學佛群疑

| 學佛心得 | 佛教書信 | Apple Wiki | 台鐵 | 最新新聞 | 教師節 | 護身符 | 作七 | 做頭七 | 悟禪法音 | 佛教如來宗wiki

| Amazon亞馬遜 | apk | Agoda旅遊飯店住宿 | 台灣十大論壇 | 十大熱門論壇 | 十方論壇 | 橙劑 | 淨心長老 | 釋海濤法師 | 佛陀 FB | 佛教音樂網Mp3

| 網路書店 | 網路書局 | Pixnet 痞客邦 | 咒輪&佛經 | 亞馬遜論壇wiki

| 搜尋引擎 | mp3音樂下載 | 影片電影 | 網購網站

| 台灣佛教論壇 | 台灣佛教網路論壇 | 心經 | 八十八佛

| 三壇大戒 | 2019三壇大戒 | 中國佛教會 | 2019日月禪寺三壇大戒

| 全职法师 | 中國佛教會baroc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2019 | 供香咒 | 兒童佛學營 | 世界佛教論壇 | 佛教戒律學綱要 | 三壇大戒 2019 | 維基百科 | 沙彌律儀要略集註

| 牟尼丸 | 縵衣 | 佛教戒律學綱要 pdf | 臨濟護國禪寺 | 釋悟潔法師 | 

GMT+8, 2024-4-19 17:38 , Processed in 0.40357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