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論壇 | Google Yahoo Facebook PTT

 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557|回復: 1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明古杭云栖寺沙门袾宏述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21-9-22 19:48:5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敬摘自《佛说阿弥陀经疏钞》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明古杭云栖寺沙门  袾宏  述



○九总释名题(二)  初题义二译人
○初题义
如上八门叙义。巳知一经大旨。今欲释文。先明总
题。使有纲领。故次之以总释名题
  佛说阿弥陀经
[疏]师义有四。初能说佛。二正明说。三所说佛。四结
说名。言此土释迦牟尼佛。说彼土 乐陀佛依正
庄严信愿往生之经也。统括大意。次乃离释
[钞]统括者。先且略表全文。使血脉贯通。意义具足。
次及一一离而释之。题止佛名。而言依正等者。观
经文佛便周。今举佛名。摄无不尽故
[疏]次离释也。佛者。梵语具云佛陀。此云觉者。备三
觉故。又云智者。无不知故。又佛者。十号之一。又佛
地明十义佛。天台明六即佛。华严明十身佛。故佛
者。天中天。圣中圣。凡单言佛者。即本师释迦牟尼也
[钞]梵者。净也。对华名梵。文质之谓也。具者。具足。梵
语当云佛陀。不言陀者。省文也。释以震旦之言。则
云觉者。对迷者得名也。三觉者。自觉异凡夫。觉他
异二乘。觉满异菩萨。三觉俱圆。故曰自他觉满之
者。又离心名自觉。离色名觉他。俱离名觉满。亦三
觉义。又云智者。智即觉义。无不知者。智论云。知一
切众生数非数。常非常等。是智无不知。所谓得一
切种智是也。即觉满义也。十号者。万德世尊。举莫
能尽。略而言之。如来至佛。共有十号。十号之中。佛
当其一。具兹十德。世出世间之所宗主。故名世尊。
十义者。具二智。断二障。觉二谛。得自他二利。如梦
觉化开二喻。合之为十义也。六即者。即乎理即。终
乎究竟。盖始则全觉全迷。中则觉而未尽。未乃无
所不觉。今称佛者。指究竟也。十身者。一正觉佛。至
十随乐佛。详具离世间品。此十身佛。唯华严有之。
然约其大要。不出觉满之义。故曰十身初满。正觉
民。名圆满佛也。天中天者。天有四。一世间天。诸
国王是。二生天。欲色无色诸天是。三净天。四支
佛是。四义天。十住菩萨是。佛并超之。是天而又天
也。圣中圣者。声闻缘觉菩萨。入圣域而未优。惟佛
居极果。是圣而又圣也。即释迦者。过去未来。须标
某佛。释迦见坐道场。一土之中。无二佛故。喻如前
朝帝主。须称国号。当今天子。直曰至尊。亦以一国
之中无二主故。是知单言佛者。即悉达所成贤劫第四佛也
[疏]说者。悦也。避所怀故。四辩宣演故。十二部等。至
四悉檀。皆是说义
[钞]悦所坏者。本愿度生。得机而说。所怀畅悦。如大
本。世尊欲说此经。先且诸根悦豫。颜色异常。况今
持名念佛。得机而说。悦可知矣。四辩者。曰义。曰法。
曰词。曰乐说也。四皆无碍。名之曰说。中论云。诸佛
依二谛。为众生说法。词无碍紧世智差别说。乐
说无碍智。以第一义智善巧说。不言义法者。后后
兼于前前。词。及乐说。摄义法故。十二部等。指导所说
也。悉檀者。合华梵云遍施。以世界为人对治第一
义四门。作欢喜知善灭恶入道四益十二部经一
切诸法。随宜而说。无量方便。要归作世界等四说。
使人得欢喜等四益而巳。鉴机授法。其文繁广。略举不悉
[疏]佛说者。说拣五人故
[钞]五人者。一佛。二菩萨。三天。四仙。五化人。此五皆
    能说经。今显此经是至圣立言。金口亲出。不同菩
萨在因。天属凡类。仙杂外道。化人非真也。如天子
诏。不同百官宰相诸王等语也
[疏]阿弥陀者。是标显彼佛。梵语阿。此云无。梵语弥
陀。此云量。言佛功德不可穷尽。故云无量。如经寿
命光明。是无量中姑举二事。摄余功德也
[钞]无量者。有二义。一者众多无有数量。二者广大
无有限量。复有二义。一者十大数中之无量。二者
更无穷尽之无量。姑举二事者。以无量不止寿命
光明也。详如后文中辩
[疏]经者。梵语修多罗。此云契经。有通别二义。契复
二义。经复多义。经虽多义。不出贯摄常法四义
[钞]通别者。佛所说教。总名修多罗。是之谓通。析之
则经名修多罗。律名毗奈。论名阿毗昙。是之谓
别。契复二义者。一者契理。由合道之言。二者契机。
则逗根之教。今略契字。但名经者。省文也。经复
多义者。华严疏引杂心五义。谓一出生。二显示。三
涌泉。四纯墨。五结鬘。佛地二义。谓一贯穿。二摄持。
此方四义。谓一常。二法。三迳。四典。故云多义。不出
四义者。指贯摄常法四字也。良以经字。西域正翻
为线。线有实持义。贯则贯穿所说之理。持则摄持
所化之生。此二足该出生五义。而此方经典。亦名
曰经。经是线义。此方不贵线。故直取经字。而加以
契。古称最为允当。又常者。古今不易。法者。近远同
尊。常则久而行之。有共繇义。即名为迳。法则轨而
正之。有定据义。即名为典。变二足该四。则彼方贯
摄。此方常法。合而方之。四字之中。尽经义矣
[疏]又经复有通别二义。经之一字。是为通名。佛说
阿弥陀五字。是为别名。如教行理通别亦尔。此三
即配三德。圆融具足。如天台所称。闻首题名。功德
无量。若配三大。则佛是体大。无量寿是丁大。无量
光是用大。如教中说
[钞]教行理者。本理立教。依教修行。从行显理。诸经
皆具教行理三。故名为通。专指此经。则佛说是教。
执持名号是行。阿弥陀是理。局此异余。故名为别。
配三德者。理即法身。教即般若。行即解脱。又理通
行教。法身即般若解脱。乃至行通理教。教通理行。
举一即三。例上可知。体相用者。体者。总体。言佛便
周。故佛为体。丁者。体中所具之相。体无尽。相亦无
尽。故无量寿为相。用者。体中所发之用。体无不照。
用亦无不照。故无量光为用。若通若别等。亦如上例
[疏]诸经立名。皆以人法喻。或单或复。此经单人。人
复有二。两土果人故。实则三皆融通故
[钞]单复者。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具足人法喻三。大
方便佛报恩经。人法无喻。妙法莲华经。法喻无人。
菩萨璎珞经。人喻无法。大般若经。单法无人喻。梵
纲经。单喻无人法。今此经者。单人无法喻。他皆例
此。两土果人者。菩萨在因。如在在果。故佛号果人。
今是此方之佛。说彼方佛故。融通者。举一 三故。
如今经虽属单人。而法从人说。喻以人举。言偏义
圆通融交彻。理固然也
[疏]此经本名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
念经。今名是什师[日*ㄆ]定。自有二义。一者佛摄无尽
义故。二者彼佛人所乐闻故
[钞]摄义无尽者。如前云言佛便周。则一切功德皆
从佛出。佛即不思议故。又弥陀万德洪名。十方三
世一切众生之所喜乐。上至诸佛赞叹。下至鬼畜
归依。正谓不思议功德故
[疏]云疏钞者。疏以释经。钞以释疏。冀易晓也
[钞]疏者。古云条陈也。又记注也。今谓经义得此。条
陈而不隐晦。记注而不遗忘也。钞者。古云略取也。
又写录也。略取。则条陈之切要。写录。即记注之显
明。冀。望也。经难明。疏通之。疏难明。钞出之。望人人
晓了经义也
[疏]称理。则自性觉。是佛义。自性觉无量。是阿弥陀
义。自性本始二觉。是两土果人义。自性觉体遍照。
是说经义。后皆例此
[钞]称理者。以即事即理。所谓总该万有。即是一心。
则依报正报。何非自性。又即理者。事依理成。如净
名云。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今经言一心不乱。即自
    性弥陀。惟心净土。为一经大旨也。冥理而谈。云称
理也。觉是总义。觉体之中。广大悉备。无穷无尽。是
为别义。本始有二。约先后。则弥陀古佛。此佛新成。
是彼本此始。即自性本来是佛为本。无明所覆。今
方破惑证智为始也。约因果。则此佛教令往生。乃
得见阿弥陀佛。是此本彼始。即自性本有成佛之
智为本。依本智而求佛智。乃得成佛为始也。本始
互融。常觉不昧。辉天鉴地。耀古腾今。常说如是经。
百千万亿座。问。疏钞此经。正为发挥持名功德。普
劝诸人求生彼土也。何乃一一消归自性。翻成极
则之谈。依然净土是心。奚必舍此愿彼。答。此正双
被二根。双破二惑。如前序中所明。良以钝根者。守
事相而自足。观此。使知事有理存。毌滞事而迷理。
利根者。崇理性而著空。观此。使知理在事中。毌越
事而求理。双此经本为托彼名号。显我自心。兴十
六观经同意。则欲悟心者。正应念佛求生。又菩萨
犹宜近佛。如前教起中说。则巳悟心者。亦正应念
佛求生。何足疑也。又维摩经云。虽知诸佛国。及兴
众生膣。而常修净土。教化于众生。故患不悟自心
耳。悟心。则无一法出于心外。即心即境。即境即心。
往生净土。愿见弥陀。不碍唯心。何妨自性。又问。昔
人谓华严极教。可得皆约观行。明诸法门。方等而
下。何得亦约观行。古德答云。诸了义不了义教。皆
是了义。以唯一心故。据此。则圆机对教。何教不圆。
理心涉事。何事不理
○二译人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疏]姚秦标代。三藏显德。罗什出名。译之一字。结成
能翻人也
[钞]出处始末备前。兹不重录。古称什师。七佛以来
译经师也。犹是略举。且以七佛为言耳。夫毗婆至
于释迦。首尾止经二劫。而弥陀成佛十劫。则庄严
劫前。更上九劫。所历巳几万佛。既六方诸佛。靡不
赞叹此经。则万佛以来。亦必皆说此经。亦必皆有
译者。而经称母佛者曰。世世佛生。我为其母。子佛
者曰。世世佛出。我为其子。以是例之。什师译经。何
啻七佛。而此经流通久远。于是益信
[疏]称理。则自性融通隐显。是华梵翻译义
[钞]即梵可以成华。则显非密外。方华未尝不梵。则
密在显边。当暗中有明。当明中有暗。互相掩映。涉
入重重。妙体融通。不一不异
○十别解文义(三)  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
○初序分(二)  初五句证二列众证
○初五句证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
[疏]别解文义者。巳知一题总意。未审经中。自始至
终。为何等文。阐何等义。今乃章分句解。俾文字般
若达乎实相。以有尽之言。略彰无尽故。于中分三。
今属序分。序者叙也。又绪也。未入正文。先叙列此
经之端绪也。有证信发起二序。今唯证信。凡证信
者。皆以六种成就。今顺文例。均其繁简。且分为二。
先明五句。后明列众。合之成六。兹复例前统丘大
意。次秘离释。言召唤是之法。我从佛闻。一时释迦
牟尼佛。在舍承国之祗园也。盖是佛示阿难故。如
是我闻有三义。一断疑故。二息诤故。三拣邪故
[钞]文字般若。谓般若无言。赖言而显。故佛以文字
说经。今还以文字解释。然文字性空。即是实相。故
三种般若。相为融通。不碍文字也。略彰者。言不尽
意。故云略也。六种成就。分合二科者。例如五蕴六
根。或合色开心。或合心开色。随其所宜。无定法也。
佛示者。智论云。佛涅槃时。示阿难言。一切经初。皆
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国某地。盖是遵佛遗敕
故。断疑者。阿难结集时。众起三疑。一疑佛重起。二
疑阿难成佛。三疑他方佛来。今曰如是我闻。三疑
顿释。息诤者。曰我闻。则非臆见自作故。拣邪者。曰
如是。则异外道阿忧故。如佛地论云。如是之法。我
昔曾闻。意避增减异分过失。亦息静义也
[疏]如是者。信成就也。如智论中说。又二字复为二
义。有多种解。若以宗拣定。约当宗。则一心不乱曰
如。唯此无非曰是
[钞]智论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信者言是事如是。
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肇公曰。如是者。信顺之辞
也故世人允可。亦曰如是。复二义者。又离如是二
字各释也。多解者。有以圣人说法。但显于如。唯如
为是。如刘虬所说。有以如者。当理之言。是者。无非
之称。如生公所说。有以如来顺机为应名。如。众生
无非为感名是。如融公所说。有以实相之理。始终
不异名。如如理而说名是。如天台所说。有以如为
真空。是为妙有。敌破外道断常二见。如清凉折衷
诸家所说。余说尚多。恐繁不引。以上各有意义。小
异大同。并无相碍。以宗拣定者。如时一义。随宗以
定。今此经宗乎一心。良繇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一
心。则非生非灭。无去无来。湛然常住。故名曰如。又
此一心。四过离。百非绝。故名曰是。异此所明。不得称是
[疏]我闻者。闻成就也。我者自我。闻者亲闻。自我亲
闻。非私淑故。非读古故
[钞]自我亲闻者。自拣非巳。亲拣非面。盖是巳躬面
受之说也。私淑者。孟子云。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
私淑诸人也。释曰。以孟子非亲见孔子。乃受业孔
子之后人。而私其道。以善其身者也。读古者。齐桓
公读书于堂上。轮人以为所读者。古人之糟粕耳。
释曰。以桓公非面对古人。古人巳往。为徒读其遗
言者也。今阿难躬逢至圣。非私淑也。合上自我。阿
难耳聆至教。非读古也。合上亲闻。自我亲闻。今以
告众。便应便受。更复何说
[疏]圣人无我。今何称我。智论有三。一随世间故。二
破邪见故。三不著无我故。以是三者。不碍说我。双
法身真我。亦得称我
[钞]此下复分我闻为二。离释同前。一云随世间者。
谓世法中说我。非第一义中说我。随顺世间而说。
无有实体。则不乖于第一义也。二云破邪见者。谓
邪我。慢我。名字我。世俗人具前二我。学道人具后
二我。圣人唯最后我。顺俗称我。但是名字。实无邪
慢。故无过咎。三不著无我者。诸圣人知一切法空
实相无我。而不著空。不著无我。又瑜伽有四义。大
略同此。第三义言。若定无我。谁为修学。人则生怖。
故不著无我。又观经疏云。无我则无闻。无闻则化
道绝。为传化不绝。假名说我。法身真我者。约本而
言。阿难亦通法身我也。以无我法中。有真我。即法
身我。如涅槃常乐我净之我。可碍于无我
[疏]闻者耳根发识。废别从总。故云我闻。大乘中三。
始教无闻。终教闻而不闻。顿教无闻不闻。约当宗。
则传法圣人。以我无我不二之真我。根境非一异
之妙耳。闻娑婆极乐无障碍之法门也
[钞]废别从总者。以不云耳闻。而云我闻。良繇我则
统收诸根识等。以总该别。故云我闻。始教等者。若
云我既无我。闻亦无闻。是大乘初门。始教意也。若
云从缘故空。不坏假名。即不闻而闻。闻而不闻。终
教意也。若云能所双寂。无闻不闻。离念顿显。顿教
意也。我无我者。生而不生。不生而生。即法身故。根
境者。闻说 乐陀佛。能闻所闻。非一异故。娑婆极
乐者。所谓娑婆依正。全处极乐之自心故。以此经
分摄于圆。应归法性故
[疏]或疑佛成道久。阿难方始出家。何得俱言我闻。
古谓有四义故。曰闻无碍。又阿难有三。或闻不闻。
亦无碍故
[钞]疑者。佛成道巳历年二十。阿难出家。又十年。方
命为侍者。虽亲侍佛。而三十年前佛所说经。何得
俱称我闻。古答四义者。一展转闻。如报恩经方。阿
难所不闻经。从诸比丘边闻。或诸天子说。如涅槃
经。乃弘广菩萨之所流通故。二者佛重说。如报恩
经言。阿难因佛命为侍者。乃求三愿。其三所未闻
经。请佛重说故。三者阿难自通。如金刚华经言。阿
难得法性觉自在三昧。所未闻经。自能忆持。涅槃
亦云。若在若不在。自然能解了故。四者清凉折衷
上三。方阿难乃大权菩萨。影响弘传。如不思议境
界经言。舍利目连。乃至阿难等。皆大权菩萨现声
闻身。何滞于迹。言不闻也。三阿难者。一名欢喜。结
声闻藏。二名喜贤。结缘觉藏。三名喜悔。结菩萨藏。
则阿难以大神力。随机示教。是知一代时教。此阿
难不闻者。彼阿难闻之。又何闻兴不闻而为碍也
[疏]一时者。时成就也。师资相合。当时说听事毕。即
名一时。以说听无定故。不言其年月日者。十方时
分不一。两土正朔不同故。约当宗。由即说听顷。心
境泯。凡圣会。依正融。一多等。此诸二法。皆一之时。
名一时也
[钞]说听无定者。或说者得陀罗尼。一刹那顷。一字
之中。说一切法门。或听者得净耳根。于一刹那。闻
一字时。余于一切悉无障碍。或说者时少。听者时
多。或说者时多。听者时少。说者神力延促随宜。听
者根器利钝不一。古谓三乘凡圣。所见佛身报化。
    年岁短长。成佛久近。各各不同故。今止取佛及弟
子师资顶感相遇之顷。说听事毕。使名一时也。十
方时分者。以十方遍于横竖。竖则该乎天上。四天
一日。人寿五旬。横则遍乎四洲。赡部三更。俱卢曰
午。不可定也。两土正朔者。岁首之日。名为正朔。震
旦五天。不相统属。周正建子。夏正建寅。彼时震旦
属周。而佛在舍卫。舍卫建寅。乃用夏正。则五天正
月。震旦三月。五天二月。震旦四月也。亦不可定。故
止言一时也。心境者。一心不乱。无能念所念故。凡
圣者。兴诸上善人同会一处故。依正者。佛及水鸟
树林。同说说妙法故。一多者。一佛说经。六方齐赞故。
如上种种二法。皆成一味。即以此时为一时也
[疏]佛者。主成就也。佛义解见前文。以是一期众生
所共宗故。名之曰主。又六种成就中。最为主故
[钞]共宗者。佛出世为一期。一期之中。六凡三圣。一
切众生。同所宗主。如万姓百辟。归一人故。六成就
中主者。望前。则际主之会成时。聆主之语成闻。受
主之教成信。望后。则主之所居成处。主之所化成
众。是六种共成。而归重于佛。亦言佛便周意也
[疏]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者。处成就也。在者。天
台谓在即住意。别之有四。曰天住。梵住。圣住。佛住。
随宜佛住。乃至天住。实则佛身无在无不在
[钞]在即住者。大品论。明佛在某所。巳而言暂在久
住。总成在意。今谓无论久暂。但就当时说经之处。
即名为在。如天子所至。即名行在也。四住者。佛摄
众生。随宜而住。或现天住。谓六欲天因。即以施戒
善心住。或现梵住。谓初禅至非想因。即以四无量
心住。或现圣住。谓三乘因。即以三三昧住。或现佛
住。即以首楞严百八三昧。力无畏不共住。上三随
他意住。后一随自意住。问。佛何以天住。答。屈至尊
在至劣处。为度生故也。无在无不在者。体寂寥。故
无在。体圆通。故无不在。华严云。佛身非至非不至。
何以故。虚空无身故。如来亦尔。遍一切法。遍一切
众生国土。非至非不至。即此意也。然则佛在舍卫。
以就劣机。故名天住。如实而论。即舍卫名梵住圣
住佛住。亦何不可
[疏]舍卫。梵语。亦云室罗筏悉底。华言闻物。以德名
故。一云闻者。以人名故
[钞]德者。以国丰四德。一者尘德。五尘之境。多美丽
故。二者财德。七宝珍奇。无弗有故。三者圣德。三藏
圣法。皆具足故。四者解脱德。人多解脱。不染欲故。
以是誉动五天。名闻物也。以人名者。多贤人故。国
以人为重故
[疏]祗树给孤独园者。梵语祗陀。亦云逝多。言祗者。
省文也。此云战胜。给孤。表德。即须达多。园者。梵语
僧伽蓝摩。此云众园。安众僧故。盖祗陀施树。给孤
买园。兼二为名。故云祗树给孤独园也
[钞]战胜者。波斯匿王太子生时。王兴外国交战得
胜。喜而立名。须达多者梵语。此云乐施。胜军王大
臣也。喜乐行施。遂成令名。给孤独者。幼而无父曰
孤。老而无子曰独。今但无倚无养。即名孤独。偏言
孤独者。孔恩周急。岐政先茕。非不普慈。有缓急故。
众居曰园者。林荫清幽。学道之人。应栖止故。施树
买园者。涅槃经说。须达长者。本舍卫人。初未知佛。
为娉妇故。入王舍城。因珊檀那见佛生便衣。请归舍
卫。佛令身子选众居处。得祗陀园。长者问价。太子
戏答。金布地满。即当卖兴。长者布金。太子感叹。遂
兴易地。地所有树。并以施佛。因立精舍。长者太子
交相发心。成此美事。故双标也
[疏]若喻当经教理。各有所表。如法华华严释例
[钞]喻当经者。如舍卫国。国之胜。表此净法门。广
大宏远。法之最上故。即慈恩言。王舍城。城之胜。城
胜余城。表法华法胜余法故。下皆例此。祗树。树之
胜。表净土荫盖众生。永离热恼故。给孤园。园之胜。
表净土安隐众生。恒受诸乐故。祗陀太子。种之胜。
表净土生者。毕竟成佛。绍隆佛种故。须达长者。人
之胜。表净土生者。入正定聚。俱上善人故。如华严
种种表法。以显一心。皆此意也
[疏]称理。则自性洞彻十方。是阿难闻佛义。自性不
离当处。是佛在祗园义
[钞]心闻洞十方。则庆喜现今方结集。真佛屋裹坐。
则释迦原不住干。反闻自闻。反佛自佛。当知祗
园一会。俨然未散。岂独灵山
○二列众证(三)  初声闻众二菩萨众三人天众
○初声闻众(三)  初明类数二表位德三出名号
○初明类数
  兴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疏]自此而地诸天大众俱。众成就也。兴者共义。
大者拣小。具有三久。谓大多胜。异余比丘故。佛地
亦具三义。比丘。梵语。此云有三。一乞士。二怖魔。三
    破恶。僧者。梵语。具云僧伽。不言伽者。省文也。此云
众和合。千二百五十人者。三迦叶。目连。舍利。五人
弟子。共合成故。上明类属声闻。下明数有若干也。
俱者。合上共义
[钞]共义者。天台以七一释共。谓处一。时一。心一。戒
一。道一。见一。解脱一也。人大众共居祗园。是经
正意。广之如上。拣小者。明非初心比丘。即下所称
长老等是也。大多胜者。天王大人。所共敬仰。非小
德也。名大。内典外籍。无不博通。非寡解也。名多。超
出九十六种之上。非劣器也。名胜。皆小乘中极也。
佛地三义者。一最极利根。波罗密多种性。故名为
大。二皆得无学果位。故名为大。三皆得小果巳。趋
大菩提。故名杰大。则通大乘言也。比丘三者。一乞
土。谓乞食乞法。乞食。则离四邪命。合四正命。无事
经营。不勤畜积。万缘顿息。一志清修。僧宜以此活
命。故曰乞食资身也。乞法。则参师访友。恳苦翘诚。
询求妙法。期成圣果。故曰乞法资心也。二怖魔者。
若人发心出家。魔王闻之。生大怖畏。以魔乐生死。
出家离欲。超向无生。魔失党兴。生怖畏故。三破恶
者。能破烦恼九十八使。悉皆断绝故。或加净戒净
命。则成五义。今三义者。以乞食摄净命。以破恶摄
净戒故也。众和合者。四人以上。多至无量。悉皆同
一羯磨。不相违诤。如水乳合。合和合众。二迦叶者。
一优楼频螺。于火龙窟。有五百弟子。二伽耶。于象
头山。有三百弟子。三那提。于希连河。有二百弟子。
后皆归佛。故有千众。目连舍利者。二人共有二百
五十弟子。亦来归佛。成千二百五十人也。一说度
耶舍等五十人。及陈如等五人。共成此数
[疏]独举千二百五十人者。以常随故
[钞]常随者。谓佛出世间。所度罗汉比丘。甚多无量。
何独举此。以此千二百五十人者。最先归佛。又常
不离佛。直至佛灭。故独举也。其他散在四方。虽千
里面谈。而据迹成文。常法应尔。如仲尼之门。贤达
之士。盖三千焉。而独举七十子者。以久在泗滨相。
依陈蔡。亦常随故
○二表位德
  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
[疏]上句表位。下句表德。大者。拣余小声闻故。梵语
阿罗汉。此有三义。一应供。二杀贼。三无生。即前乞
士怖魔破恶果也。知识者。闻名钦德曰知。睹形敬
奉曰识。一云见形为知。见心为识。一云知即是识。
亦可众中知识。为众导故
[钞]拣余者。初果至四果。皆声闻位。今曰大阿罗汉
者。表是四果声闻也。应供者。凡夫无德。前三果有
德而未大。未名应供。今梵行巳立。超出三界。应受
人天供养故。俱舍云。供养阿罗汉。得现在福报。是
人天植福之良田。受施无惭。故曰应供。始焉持钵。
期福众生。今巳证道。理应受供。云乞士果也。然佛
亦名应供。罗汉局于人天。佛。则人天声闻缘觉菩
萨所应供也。杀贼者。烦恼劫功德财。伤智慧命。前
三果见惑虽断。思惑尚存。今断思惑七十二品俱
尽。如乱流悉殄。天下太平。故曰杀贼。始焉以恶为
敌。今恶巳灭。云破恶果也。无生者。凡夫生死无量。
初果七返生死。二果一生欲果。三果不来欲界。犹
生色界。今生缘巳尽。不受后有。故曰无生。始焉愿
出生死。令魔起怖。今证无生。云怖魔果也。闻名睹
形者。是亲疏一对。知者耳闻则思慕愿见。识者目
击则奉事不违也。见形心者。是浅深一对。知者
则面对光仪。识者则神交意地也。如二僧觐佛。其
一道亡。佛以亡者为先见我。即心之谓也。知即
识者。犹言相知丁识也。德高望重。名满天下。人人
知之。人人识之。故曰众所知识也。一说举众之中。
此为多知多识。人天眼目。云众导也。今人称善知
识。亦具二义。一者对恶而言。以我所知识。有善有
恶。今是善之知识故。二者此人有了然之知。卓然
之识。人所不及。是知识之善故
[疏]称理。则自性无漏。是罗汉义。自性无迷。是知识义
[疏]心源本寂。则诸漏全空。心体本明。则群迷安在。
法华谓是真阿罗汉。起信号曰真实识知。彼沈空
为寂。作念而知者。名字罗汉。虚妄知识也。是故邪
见兴正见一体。众妙兴众祸同门。息心达本源。庶
几可以为沙门矣
○三出名号(二)  初众名二总结
○初众名
  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
  诃俱罗。离婆多。周利槃陀伽。难陀。阿难陀。罗睺罗。
  憍梵波提。宾头虑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
  拘罗。阿[少/兔]楼驮
[疏]长老者。德长腊老。又德腊具一。亦通称长老。贯
下十六尊宿
[钞]腊者。出家一岁名一腊。周岁之中。腊故。亦
云一夏。意正同也。通称者。上云德腊俱尊。此谓浊
德冠众。单腊先人。亦得名为长老。如毗婆沙论。法
性上座。生年上座之类是也。又唐译具行。则双备
德腊。魏译慧命。则专就德言。虽曰二可通称。尤必
以德为重。今经所列。盖有有德而无腊者。未有有
腊而无德者也。贯下者。长老之称。不独舍利弗。乃
至阿[少/兔]楼驮。皆名长老。皆上首弟子也
[疏]舍利弗者。梵语舍利。此云鹙鹭。梵语弗。此云子。
故云鹙子。亦云身子。亦云珠子。更有多号。恐繁不
引。诸弟子中。智慧第一。称第一者。姑显一德。语云。
君子不器。况复罗汉
[疏]鹙子者。其母身形端正。眼净如鹙鹭。连母得名。
云是鹙鹭之子也。身子即身端意。珠子即眼净意。
更有多号。非今所急。故不繁引。下皆例此。智慧者。
在母胎时。巳能令母辩胜其舅。八岁登座。十六大
国。议论无双。七日之内。遍达佛法。故云智慧第一。
姑显一德者。明非身子之外。诸阿罗汉皆为劣慧。
亦非身子止具智慧。余则不兼。盖是各举一德。以
表法门无量。又以引诸偏好耳。如经言。舍利弗宴
坐。目连欲起其定。竭尽神力。不能动其衣之一带。
常言目连神通第一。孰知舍利弗神通。乃至是乎。
君子不器者。孔子语。如舟不可陆。车不可水。是器
也。君子具足多能。不滞一器。岂得谓颜闵无文。游
夏缺行。君子尚尔。况超凡入圣。三明皎然。六通清
彻。号漏尽阿罗汉耶。故曰姑显一德也
[疏]首举舍利弗。以此经惟智所解故
[钞]经中谓佛为从生说此难信之法。难信。则惟智
慧深远者。始信不疑。是以首举。或难般若心经。独
告身子。则知身子之智。在乎解空。不在净土。噫。色
即是空。空即是色。独不曰净土即空。空即净土乎。
若拨净土。则非真空。不解真空。则非正智。身子之
智。必不如是
[疏]摩诃自犍连者。摩诃。此云大。目犍连。此云采菽
氏。一云莱菔。神通第一
[钞]目犍连。姓也。名拘律陀。拘律陀者。树名。祷树神
而生。因以为名。其族众多。故别以大。神通者。如佛
升忉利。毒龙障佛。诸比丘请降龙。佛皆不许。目连
化身大小。龙惧遂服。又如外道移山。制之不动。一
城释种。举之梵天。及止车烧堂等。故云神通第一
[疏]摩诃迦叶者。此云大龟氏。一云饮光。头陀第一
[钞]大龟者。先世学道。有灵龟负图而出。因以为姓。
名华钵罗。亦树也。称大。以别同名。如三迦叶等。饮
光者。繇宿生为治金师。兴一女人。同以金严佛像。
遂感世世身如金色。金色晃耀。吞乎余色。名饮光
也。头陀者。梵语。此云抖擞。或者淘汰。有十二行。谓
一阿兰若。二常乞食。乃至下二但三衣。以斯苦行。
扫除尘累。澄净身心也。迦叶年老。不舍头陀。佛悯
其衰。劝令休息。迦叶头陀如故。佛乃深赞。有异陀
行。我法久存。故云头陀第一
[疏]摩诃迦旃延。姓也。此云文饰。一云不定。一云扇
绳。一云离有无等。南天竺婆罗门族也。论议第一。
[钞]文饰者。文采修饰也。凡人论议。心虽晓了此理。
若直遂而不文。汗漫而不饰。则辞不达意。非善于
论议者也。不定者。纵横善巧。是善论议意。扇绳者。
子系母故。又破热弹曲为扇绳。不堕断常。发挥中
道。不离有无也。如外道问。人死不还。知无他世。谓
人死受苦。应当回还。甘受不还。故无他世。答言。如
世界人。被驻牢狱。宁得归否。又问。天何亦不归。答
言。堕厕得出。肯再入否。如是种种妙说诸义。增一
阿含赞云。善分别义。敷演教道。故曰论议第一
[疏]摩诃拘絺罗者。此云大膝。舍利弗舅。答问第一
[钞]大膝者。从郑州 是名。舅者。兴身子母。是姊弟故。往
论胜姊。姊怀身子。机辩迅发。弟不能及。发愤游学。
誓不翦爪。读十八种经。答问者。繇精勤故。得四辩
才。触问能答。故云答问第一
[疏]离娑多者。此云星宿。一云星宿。无倒乱第一
[钞]星宿者。从星乞子而生。因以为名。室宿者。室为
二十八宿中。第十三宿。或祷此星故。无倒乱者。心
正。故不颠倒。心定。故不散乱。故云无倒乱第一
    [疏]周利槃陀伽者。此云继道。一云大路边。仅持半
偈。得悟证果
[钞]继道者。其母孕时还家。于中路诞子。继续于途
路之间。故云继道。大路者。母生二子。皆于路边。言
大以别小也。半偈者。出家愚暗。久无所解。兄先入
道。怪其无知。遣使归俗。倚佛寺门。嗟叹流涕。佛怜
而录之。使诵扫帚。每日诵之。记一忘一。久之忽悟。
垢净惑除。得阿罗汉
[疏]难陀者。此云善欢喜。放牛难陀也
[钞]放牛难陀者。难陀有三。阿难陀。孙陀罗难陀。兼
此为三。以放牛别余二故
    [疏]阿难陀者。此云庆喜。又云无染。佛之从弟。多闻
第一。就当经。则阿难兴众。同闻净土之教。而独以
总持力。忆念不忘。结成集也
[钞]庆喜者。佛成道日诞生。王及工具书 。既闻太子成
佛。又闻宫中诞子。双美二难。一时毕具。举国忻庆。
因以立名。又见其相者。闻其声者。睹其威仪者。无
不欢喜故。无染者。随佛入天宫龙宫。心无乐著。亦
其事也。佛从弟者。佛。净饭王子。阿难。白饭王子。二
王昆季故。多闻者。阿难侍佛二十五年。佛所说法。
不忘一字。涅槃称阿难多闻士。又迦叶赞曰。佛法
大海水。流入阿难心。是也。同闻独忆者。正表强记
超乎等夷也。故曰多闻第一
[疏]罗睺罗者。此云覆障。或云执日。密行第一
[钞]覆障者。本阿修罗名。能以手障日月。故名覆障。
亦曰执日。障有二义。一云。佛为所障。不即出家。以
未有子。父王不许出家。后以指腹怀[女*任]。方遂本志。
则佛被其障也。一云。六年在胎。以宿生曾塞鼠穴。
幽之六日。今报六年。则巳自被障也。密行者。经云。
罗睺必行。惟我能知之。惟佛能知。由菩萨声闻
    皆所不知。况凡夫乎。积行而人淡知。故曰密行第一
[疏]憍梵婆提者。此云牛[口*司]。受天供养第一
[钞]牛[口*司]者。过去世中。轻弄沙门。今报牛[口*司]。又五百
世曾为牛故。牛虽不食。恒事虚哨。余报未尽。故称
此名。天供者。马麦之报。彼独于上尸利沙园受
供。又凡夫睹形。不知观德。多轻之者。恐人讥笑遭
愆。常居天上。诸天敬奉。故云受天供养第一
[疏]宾头卢颇罗堕。上三字。此云不动。名也。下三字。
此云利根。姓也
[钞]先名后姓也。其族凡十八。称名在先。别其余也。
奈耶律云。树提长者。以栴檀钵置刹顶上。号于众
云。神力能取者即兴。尊者现通取钵。佛呵责巳。敕
令不得入灭。留身久住。应末世供。为大福田也
[疏]迦留陀夷。此云黑光
[钞]黑光者。颜容粗黑故。又黑色光耀。异常黑故。夜
行乞食。人见惊骇。佛禁夜行。繇此制也
[疏]摩诃劫宾那者。此云房宿。知星宿第一
[钞]房宿者。二十八宿中。第四宿也。父母祷此星而
生子。一云初出家时。将欲诣佛。中路值雨。寄食陶
舍。俄有比丘来共宿止。彼比丘者。即佛化现。闻法
得道。则房宿者。以于陶家房舍。而旅宿故。亦一义
也。知星宿者。不假玑衡。通晓天象。故云知星宿第一
[疏]薄拘罗者。此云善容。寿命第一
[钞]善容者。颜貌端正故。寿命者。寿年百有六十。故
云寿命第一。繇昔持不刹戒。九十一劫。寿不中夭。
又昔曾施一病僧诃[鯬-鱼+木]勒果。感五不死。初生现异。
母以为怪。置之熬盘不死。复置釜中不死。复置水
中。巨鱼吞之。鱼为人获。刀破子现。一无所损。火不
能炮。汤不能煮。水不能淹。鱼不能噬。刀不能割。名
五不死。又闲静少欲。收摄六根。灭度之后。塔犹却
贝。故常乐闲居。不处众中。亦称第一
阿[少/兔]楼驮者。一名阿那律陀。此云无贫。亦云无
灭。亦云如意。天眼第一
[钞]无贫者。昔于饥世。曾以稷饭施辟支佛。九十一
劫资用充足。至今不灭。所求如意。故有无贫等三
译。天眼第一者。出家喜眠。佛说法时。昏睡不觉。佛
乃呵责。比之螺蛤。发愤精进。经七昼夜。眼不交睫。
失其双目。佛教修习乐见照明金刚三昧。遂得天
眼。观大千界如睹掌果。故云天眼第一
○二总结
  如是等诸大弟子
[疏]如是者。结上等者。例余。大者。收前大义。弟子者。
学在师后曰弟。解从师生曰子。如斯胜会。可谓难
弟难兄。善作善述
[钞]结上例余者。前结十六尊者。后例千二百人也。
收前大义者。此大弟子。即前大比丘大阿罗汉。以
一大字摄前二也。学在师后者。先觉后觉。如兄先
弟后故。解从师生者。启发育养。而成法器。所谓从
佛口生。当绍佛种。如父母生子故。难弟难兄者。古
称元方难为兄。委方难为弟。言兄豪弟俊。无可优
劣。今不取彼意。略喻佛为兄。诸阿罗汉为弟。二俱
难得故。善作善述者。古称文王以王委为父。父作
于前。以武王为子。子述于后。今亦不取彼意。略喻
佛为父。诸阿罗汉为子。师资道协故
[疏]称理。由自性王数融通。是佛兴弟子俱义
[钞]台教云。心王如来。心数弟子。今释谓王者。八识
也。此八识者。善恶轮转。繇之主宰。如王御臣。如师
率弟子故。数者。五十一心所也。此五十一。一则恒
依心起。二则兴心相应。三则系属于心。其于八识。
如臣向君。如弟子奉师故。又智觉云。十大声闻。皆
是自心十善法数。毗昙偈云。欲想更乐慧。念思及
解脱。作意于境界。三摩提以痛。是知大迦叶者。心
欲数以志存出要。善欲心发。舍世恶欲故。富楼那
者。心想数。以想则分别。辩才无碍故。迦旃延者。列
乐数。以问答往复。更相涉入。论议不穷故。乃至慧
舍利弗。念优波离。思罗睺罗。解脱善吉。作意那律。
三摩目连。痛阿难等。痛者。受也。领纳意也。王必具
数。数必归王。此二相扶。而取开悟。若王若数。不出
自心。但得一心。王数俱尽
○二菩萨众(三)  初明类二列名三总结
○初明类
  并诸菩萨摩诃萨
[疏]并者。承前言佛说此经。不但声闻兴会。大士亦
所同闻也。菩萨者。梵语。具云菩提萨埵。今举二字。
省文也。此云觉有情。觉怀腹 有三义。又勇猛求义。
摩诃萨者。此云大道心众生。以具四种大故。又法
华六大。佛地三大。不出四故。菩萨摩诃萨。犹云菩
萨中大菩萨也。拣非诸小菩萨故
[钞]不但声闻者。言小乘大乘。一切贤圣。共闻此经。
毌谓净土为菩萨所不悄也。觉有情者。同佛所证
之谓觉。无明未尽之谓情也。复有三义者。一悲智
所缘义。言觉是所修佛道。情是所化从生。上以智
求。下以悲度也。二能所合目义。言觉是所求之果。
有情是能求之人。以巳之心。悟佛之理也。三利生
为急义。言广觉一切有情。所谓未能自度。先能度
人。是也。勇猛求者。声闻趋寂自安。名为懈怠。大士
克志菩提。所谓大强精进勇猛也。大有四义者。清
凉疏谓一者愿大。求大菩提故。二者行大。二利成
就故。三者时大。经三无数劫故。四者德大。具足一
乘诸功德故。法华六大者。信大法。解大义。发大心。
趋大果。修大行。证大道。而信解发三。第一愿大中
摄。趋者。第三时大中摄。修者。第二行大中摄。证者。
第四德大中摄。佛地三大者。一数大。二德大。三业
大。德大可知。数即愿意。业即行意故云不出四意
也。拣非小者。如文殊弥勒等。皆是等地位中菩萨。
非初心五品信住行向故
[疏]称理。则自性真妄融。是菩萨义
[钞]真不变而随缘。是之谓觉有情。妄成事而体空。
是之谓有情觉。真妄不立。唯是一心。成此大道心。
号曰摩诃萨
○二列名
  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
[疏]文殊师利者。此云妙音。亦云妙吉祥。亦云妙德。
法王子者。佛为法王。菩萨入法正位。名法王子。又
首举文殊者。例前舍利弗义
[疏]文殊师利。亦云曼殊室利。言妙首等者。准华严
宗。表三法门。曰信行智。妙首者。信也。信为万行万
德之头首故。妙吉祥者。行也。佛地经言。一切世间
亲近供养赞叹。名妙吉祥。又真谛云。于怨亲中。平
等利益。不为损恼。名妙吉祥。又生时有十种瑞。一
光明满室。乃至十家生六牙。名妙吉祥。是即解之
行故。妙德者。智也。经云。诸佛之母。释迦之师。岂非
妙德。是即行之解故。入法正位者。如来据中道第
一义。而菩萨入于此地。是谓绍隆佛种。当继佛位。
如大君体元居正。所生王子。今在东东宫。当绍王位。
名法王子。又名佛子。其意亦尔。凡菩萨皆法王子。
独称文殊者。荆溪云。于王子中。德推文殊。又诸经
文殊常为一切菩萨上首故。例舍利弗者。身子智
慧第一。文殊大智独尊。如前所明此经惟智方能
信受故。又分别而论。则身子权智。文殊实智。权智
明有生净土。实智明无生净土。钝根则从权入实。
利根则权实双融。若推本而论。不思议境界经云。
复有百千万亿菩萨。现声闻形。亦来在坐。其名曰
舍利弗等。则文殊身子。同一甚深智慧。益如此经
非浅智所能信矣
[疏]阿逸多者。此云无能胜。即弥勒菩萨也
[钞]弥勒。此云慈氏。姓也。阿逸多。名也。具足当云慈
无能胜。以在母胎中。即有慈心。故以名族。又过去
生中。过大慈如来。愿同此号。即得慈心三昧。又昔
为婆罗门。号一切智。于八千岁。修习慈行。又弗沙
佛时。兴释迦如来同发菩提心。常习慈定。又思益
经云。众生见者。即得慈心三昧。又悲华经云。发愿
于刀兵劫中拥护众生。是则慈降即世。悲臻后劫。
至极之慈。超出凡小。故无能胜
[疏]又弥勒既闻此经。龙华必说此经。当知此经流
通无尽
[钞]问。何知必尔。答。法华称古佛放光。为说此经。今
佛放光。知必说此。则佛佛说法华也。而此经者。度
生最急。诸佛共赞。既为诸佛共赞。必为诸佛所说。
龙华之会。必说此经。何疑之有
[疏]乾陀诃提。此云不休息
[钞]不休息者。行诸梵行。历恒沙劫。然后授记。经此
多劫。曾不休息故
[疏]常精进者二义。一者天台云。见法性常住。行无
作正勤故。二者宝积经云。此菩萨为一众生经无
量劫。随逐不舍。犹不受化。曾无一念弃舍之心。乃
精进之至极也
[钞]二义者。一是自利。未知善增长。巳生善保持。未
生恶预防。巳生恶速灭。名四正勤。而言见性无作。
则了知法性本非善非恶。虽云修善。不修而修。虽
云去恶。不去而去。所谓一念不生。是真精进故。二
是利他。为多众生。犹未为难。今曰为一众生。少时
为一众生。犹未为难。今曰无量劫。多劫而易可化
度。亦未为难。今曰犹不受化而不弃舍。不弃舍犹
未为难。今曰无一念弃舍。如是精进。更无退堕。故
名曰常。又不休息。必常精进。常精进。必不休息。此
二菩萨。亦名殊而德一者也
○三总结
  兴如是等诸大菩萨
[疏]结上例余同前。就当经。则表信行愿三。成净土因故
[钞]同前者。结上文殊弥勒等。例余。则普贤观音一
切菩萨也。信行愿者。妙首表信。求生净土。信为最
先。经云。若有信者是也。精进表愿行。精者不杂。进
者不退。不杂者。经云一心不乱。不退者。经云不退
转菩提是也。不休息者。即不退义。又弥勒慈行。干
陀梵行。观经云。慈心不杀。具诸戒行。是也。成净土
因。则列诸菩萨。非无因故
[疏]称理。则自性无不照。是文殊智义。自性无不容。
是弥勒慈义。自性无穷无尽。是不休息常精进义。
余可类知
[钞]类知者。自性广大是普贤义。自性圆通是观音
义等。如上随举一门。以标名字。若各具者。即名字
互通。故谓心即名也。如是解者。即于正观心中。见
一切菩萨也。今见凡夫不见菩萨者。以失正观故。
故曰。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
影现中
○三人天众
  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疏]及者。承臆言净土法门。不但诸圣兴会。一切凡
众皆同闻故。释提桓因。此云能天主。曰等。又曰无
量者。尽一切诸天故。曰大众者。尽一切众生考试。俱
者。吉并诸菩萨以下文也
[钞]上并菩萨。是小大一对。今及诸天大众。是圣凡
一对。圣凡共闻此经。毌谓净土为凡夫所不能也。
释提桓因者。具云释迦提婆因提。释迦者。此云能。
提婆因提者。此云天主。详有五种名。恐繁不叙。迦
叶佛灭时。一女人发心修塔。三十二人佐之。今王
忉利。统四方三十二天。又阿含云。本为人时。行于
顿施。堪能作主。故曰天主。等者。等三十二。以及其
余也。无量者。又增词以尽。则[既/木]欲色无色诸天也。
天有多义。或名昼。以昼长故。或名无愁恼。以常乐
故。或名灯明。以无黑闇故。大众者。诸天而下。人及
修罗。尽六道一切众生也。一云兼前菩萨声闻。同
名大众。通结者。上言兴大比丘众俱。今此俱者。言
亦兴诸菩萨诸天大众俱也。或难。无色。则无耳无
身。鬼狱。则极幽极苦。何容兴会而联此经。然无色
者无粗色。非无细色也。佛涅槃时。无色天人。泪下
如雨。则身至耳闻。亦复何疑。地狱饿鬼。重者或隔
不通。轻者未可例判。又佛光所触。地狱天子得证
顿圆。然则佛说此经。光照十方。安知鬼狱不得闻也
[疏]称理。则自性彻上彻下。是罗汉菩萨诸天大众俱义
[钞]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上而彻乎诸圣也。上亦兴
之俱。下而彻乎六凡也。下亦兴之俱。良以四谛。十
二因缘。四等六度。五戒十善。万行纷然。乃至八万
四千诸尘劳门。唯是一心。真实性中无差别故。龙
蛇混杂。凡圣交参。此间佛法住持。本来如是
○二正宗分(四)  初详陈依正令生信乐二正示
愿行令知修证三交引佛言令断疑惑四五彰
难事令切感发
○初详陈依正令生信乐(二)  初对机二示法
○初对机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
[疏]此下文属正宗。以前是序引。后是流通。唯此为
一经所宗之正义也。尔时者。当彼六种成就时也。
佛告者。经无发起。佛自说故。良繇此经。救世最急。
不俟请故
[钞]凡言尔时。必上有缘起。故云当彼时也。佛自说
者。诸经皆有通别二序。通则证信。别则发起。如法
华。则白毫放光。启一乘之教。维摩。则毗耶示疾。开
不二之谈。圆觉金刚。以及诸经。多因有问在先。然
后佛为宣演。今经不然。故无发直。救世最急者。末
世众生。根钝障深。解脱禅定。甚难可得。佛以大悲
出此一门。横截生死。急救众生。唯恐不及。故不待
请。譬如有人。卒患恶疡。命在呼吸。比有良方。依之
修制。延缓日时。药未及成。命巳先殒。现有成药。入
口即活。有仁心者。即应速兴。尚何俟其礼聘殷勤。
然后投剂。佛救众生。意亦如是
[疏]问。诸经无论。只如本教二经。皆有发起。今经何
独不然。答。意弥切故。亦是不发起之发起故
[钞]本教二经者。十六观经。兴此经大本。皆专说净
土。故称本教。观经。则韦提伤子恶逆。厌浊求净。而
曰我愿生清净世界。不乐此阎浮提浊恶世也。是
以阇王母子为发起故。大本。则世尊一日容颜异
常。阿难问言。我从侍佛。未曾获睹威容。有如今日。
岂非念过去诸佛。或念未来诸佛。故致然耶。佛言。
善哉阿难。有诸天教汝来问。汝自问耶。汝所问者。
胜布施一四天下声闻缘觉诸天人民。乃至蜎蠕。
经于累劫。尚百千万倍。不可以及。所以者何。诸天
人民。乃至蜎蠕。皆因汝问而得度脱。是以如来颜
容为发起故。今难。诸经发起。且置勿论。只如二经。
是净土本教。皆有发起。此经不异二经。何以独无。
故为此通。言佛说二经。虽亦大悲心切。特示往生。
然而观法精微。愿门广大。如前序中说。未若此经。
但事持名。即生彼国。尤为要而又要。故佛意于斯。
亦复切而又切。为诸众生。作不请友也。不发之发
者。现前众生。乐著生死。不求出离。自能发起佛之
大悲。说此经故
    [疏]独告舍利弗者。例前唯智所信故。又一告一切
告故。又净觉云。合四悉故
[钞]例前者。即首举身子意。以甚深智慧。洞察于净
秽之机。融通于事理之际。方能信受不疑。如般若
会上首举须菩提者。以般若谈空。须菩提解空第
一故也。一切告者。告身子一人。即是告见前一切
声闻菩萨人天大众。及未来一切诸众生也。四悉
者。一身子乃左面弟子。经多居首。法应尔故。是世
界悉檀。二身子智慧第一。众所宗仰。彼信净土。众
亦信之。是为人悉檀。三为不信净土得。自鄙不如。
转其邪执。是对治悉檀。四为令习小法者。效其向
大。求生净土。究竟成佛。是第一义悉檀
[疏]又不独智为能信。佛果成就。皆繇智故
[钞]华严二十二。经云。一切诸佛庄严清净。莫不皆
以一切智故。则知阿弥陀佛。亦以此智成就净土
功德。而诸众生修净土者。以智生信。则为正信。以
智发愿。则为弘愿。以智起行。则为妙行。乃至成佛。
恒必繇之。盖通因彻果。成始成终之要首也。岂独
为信解之门而巳哉
[疏]称理。则自性自然智。是佛自告舍利弗义
[钞]无缘而照。弗虑而知。妙性天然。不从他得。是故
犍椎未动。启请无人。炽然说。无间歇
○二示法(二)  初总标二别释
○初总标(二)  初标土显依二标主显正
○初标土显依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疏]土是所依。名依报。佛是能依。名正报。今先举依
也。是者。指此界言。从此娑婆世界。向西而去。名过。
佛土者。一大千界名一佛土。过如是佛土。至十万
亿。言去此方远之远也。非坛经十万八千之士也。
若据事据理。亦未为远。世以时言。界以处言。极乐
者。梵语须摩。此云安乐。亦云安养。亦云清泰。亦
云妙意。名虽小殊。皆极乐义。然土有多种。四土之
中。今此极乐是同居士。而亦通前三士。又受用法
性变化三土。亦同此意。又十种土。亦同此意。又佛
虽无土。为化众生。不妨说土
[钞]依报者。身藉土居。故名所依。随所作业。依有胜
劣。故名为报。言从是娑婆者。娑婆极乐。在华藏中。
二土相望。今云过者。从此西向横亘而过也。一大
千者。三千大千世界也。至下六言中辨。十万亿者。
从此过西之程。以意计之。当有十万。谓过一佛土。
十佛土。乃至亿佛土。又从一亿佛土。十亿佛土。乃
至十万亿佛土。故曰远之远也。然亿有四种。十万
百万。千万。万万。皆得名亿。今之所指。未可知也。坛
经十万八千者。讹指今西域也。亦详辨下六方中。
言未为远者。自有二义。一者据事。法华明东方世
果之多。而以抹土点尘计之。则十万亿者。特至少
耳。华严一切界种。娑婆之外。围绕十三刹尘世界。
今极乐止过十万亿土。何足为远。二者据理。则所
谓十万亿者。对凡夫生死心量言耳。净业若成。临
终在定之心。即净土受生之心也。又谓分明在目
前是也。亦何尝远。时谓过现未来。处谓四维上下。
单时单处。世界不成。合时兴处。名世界也。极乐译
有多名。而极之为言。显至极之乐。非人天一切诸
乐之比。故特标也。四土者。一曰常寂光土。经云。毗
卢遮那遍一切处。其佛住处。名常寂光。是极果人
所居。二曰实报庄严土。行真实法。感殊胜报。七宝
庄严。具净妙五尘故。亦云无障碍土。以色心不二。
毛刹相容故。是法身大士所居。三曰方便有余土。
断四住惑。属方便道。无明未尽。名曰有余。是三乘
圣人所居。四曰凡圣同居士。是四圣六凡之所共
居。四土虽胜劣不同。亦可各分净秽。今极乐国。既
曰菩萨声闻诸天人民。是兴娑婆均名同居。而此
方则土石荆棘。四趣纭纭。彼国则八德七珍。人天
济济。是同居净也。亦通前三者。随其机异。所见亦
异。有于同居见寂光土。有于同居见实报土。有于
同居见方便土。有于同居但见本土。如法华云。我
此土安隐。天人常充满。像法决疑经云。今日坐中
无央数众。或见此处山林地土砂砾。或见七宝。或
见是诸佛行处。或见即是不思议诸佛境界。皆随
机异见耳。三土同上者。一法性土。即是寂光。二受
用土。复分自他。同乎实报。三变化土。同前三四方
便同居。则极乐者。虽当变化。亦可受用及法性也。
十种土者。枣柏所分十种权实。虽极乐是权非实。
然是且据权实对待分别言耳。若论随机。权实无
定。所以者何。彼云弥陀佛土。为一分取相凡夫。未
信法空实理。以专忆念。其心分净。得生净土。是权
非实。则知就取相得。非就入理者。若理一心。即权
即实。故云无定。又上四土。亦法尔具足。不可但执
寂光。若证寂光。于下三土。随心寄托。自不拨无。未
证寂光。拨无下三。则无复所居之土。错之甚矣。故
不信他方有金色世界。楞严所深呵也。佛无土者。
十四科净土钞云。八地以上。永脱色累。照体独立。
神无方所。用土何为。况复诸佛。佛实无土。而言有
者。以众生解微惑重。故以福乐引之行善。盖圣人
接物之近迹耳。故曰不妨说土
[疏]偏指西方者。定趋向故。西方偏指极乐者。如后
文无苦有乐。及往生经中说
[钞]恐有难言。十方世界皆有净土。何为独示西方。
教生彼国。良繇道以多歧亡羊。射以专注中鹄。心
无二用。功戒杂施。上都仪云。归命三宝。要指方立
相。住心取境。以凡夫系心。尚乃不得。况离相耶。若
夫遍供十方诸佛。还国犹在食时。是生西方以后
事。所谓见卵而求时夜。何太早计乎。又问。然则华
严何以普礼刹尘如来。答。华严一即是多。多即多
一。若知此久。或普或偏。常异常同。无足疑也。无苦
有乐。详见后文。又随原愿往生经言。佛国无量。专求
极乐者何。一以因胜。十念为因。即得往生故。二以
缘胜。四十八愿。普度众生故
[疏]问。观经云。极乐不远。今言十万亿土。二经远近。
何以不同。答。以是即远之近。即近之远故。 衣佛
地。则净土远近。不可思议
[钞]去此不远者。观经云。尔时佛告韦提希言。汝今
知否。阿弥陀佛。去此不远。今谓即远即近者。良以
去此不远。是明过十万亿之极乐。经不远也。过
十万亿。是明去此不远及乐。过十万亿也。心包
法界。何近而非远。法界唯心。何远而非近。交互言
之。固无碍也。不可思议者。佛地论云。如是净土。超
过三界所行之处。为兴三界同一处所。为各别耶。
答云。有说在净居天。有说在西方等。然亦周圆无
    际。遍法界故。不可说言离三界处。即三界处。但随
菩萨所宜现者。或在净居。或西方等。则知极乐净
土。超出常情。非方不方。无在不在。未可概以同居
而为定论
[疏]称理。则自性竖固清净。是西方义。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沙發
 樓主| 發表於 2021-9-22 19:50:04 | 只看該作者
自性离障绝
非。是过十万义。自性横该竖彻。是世界义
[钞]坚固者。西属金体。有坚固义。即自性真常不易。
万古如如故。清净者。复有二义。西当肃气。有澄清
义。即自性诸妄本空。体露金风故。西当白色。有洁
净义。即自性诸染不生。本来一色故。离障绝非者。
自性本无烦恼。如十苦十恶。十缠十使等。并超越
之。有远过义。是知坚净为西。方尽西矣。岂必专标
日落。回绝为过。无弗过矣。谁能更计途程。横亘十
方。竖穷三际。非近非远。绝中绝边。则从是过不可
说洒中说微尘佛土。无世界不名极乐。何但有世
界名为极乐也
○二标主显正
  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疏]其者。承上。土必有人。指能依之人曰佛。佛必有
号。出本佛之号曰阿弥陀。三世皆有佛。拣过未之
佛曰现在佛。佛皆度生。指度生之轨曰说法。现在
说法。如大本。及大云中说
[钞]大本云。彼佛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但以酬其
志愿。见在西方。其世界名曰极乐。佛号阿弥陀。大
云者。大方等大云经云。尔时世尊。熙怡微笑。从其
面门出无量光。大云密藏菩萨问故。佛言西方世
界。有国名安乐。佛号无量寿。见在说法。告一菩萨
言。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今说大云经。汝可往听。
今彼菩萨将来至此。则正当释迦说法时。弥陀亦
在彼说法。故知非过非未。现在说法
[疏]凡言现在。复有二义。如释迦弥陀。均名现在。而
小不同
[钞]小不同者。释迦贤劫四佛。是名现在。而双林示
灭。相地难亲。徒仰嘉名。仅存像教。阿弥陀佛。则今
日今时。正于彼国。现在说法。是释迦现在之过去。
弥陀现在之现在也。古人云。佛在世时我沉沦。今
得人身佛灭度。懊恼自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
身。感慕伤嗟。一至于此。今释迦虽灭。弥陀现存。但
得往生。便能亲炙。而不信不愿。徒为无益之悲。亦惑矣
[疏]又此现在。且据释迦当时而言。实则彻于前后。
亦复后后无尽。皆名现在
[钞]前后者。释迦未出世前。弥陀亦现在说法。释迦
    既灭度后。弥陀亦现在说法。乃至今日。犹云现在。
后后无尽者。以释迦说法。止于四十九。迦叶而
上。弥勒而下。纵年数多。亦有限量。未若弥陀说法。
至为久远。诸佛莫及。是故不唯今日犹名现在。后
后无尽。皆可名为现在说法也。问。弥陀之后。次补
观音。安得无尽。答。弥陀住世几劫。观音补之。曾有
数否。彼观音尚云。住无央数劫。无央数劫。不可复
计劫。不可复计劫。乃授势至。则弥陀可知矣。岂非
亦是有尽之无尽耶。况势至之补观音。永无般泥
洹时。虽云势至。实弥陀说法无也。谓之后后无
尽。夫奚不可
[疏]又此现在。且据释迦对彼而言。实则弥陀现在。
即释迦现在
[钞]智觉云。总持教中。说三十七佛。皆毗卢遮那一
佛所现。谓遮那内心。证自受用。成于五智。自当中
央法界清净智。次从四智。流出四方四如来。其妙
观察智。流出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如来。则一佛
而双现二土也。故清凉云。即本师也
[疏]然诸佛说法。多种不同。今是依正皆说。详如此
经。及大本观经中说
[钞]多种者。如言说瞻视。乃至香饭等。故极乐世界。
不但金口说法。依正悉尔。如大本云。阿弥陀佛。为
诸菩萨声闻诸天世人。广宣大教。敷演妙法。莫不
欣然悦适。心得解悟。各有所得。又云。东方恒河沙
数诸佛。各遣无量菩萨声闻。至阿弥陀佛所。听说
妙法。四维上下。亦复如是。是正报说法。此经水鸟
树林演畅妙法。及大本观经。如后文中详引。是依
报说法。又大本云。彼国莲华出无量光。光中出无
量佛。一一诸佛。皆说妙法。是依正俱时说也
[疏]有谓说法是应身报身。有谓三身齐说。各随机见
[钞]应身说者。有云。法身一向不说。报身具说不说。
应身定说。则彼佛说法。当是应身。然亦兼报。如大
本。高出一切世间之身。观经。六十万亿那由恒沙
由旬之身。则岂定丈六。然经云。报化非真佛。亦非
说法者。何得定言法身不说。当是随机所见。自不同耳
[疏]所惜者。万里百城。为参知识。梯山航海。云礼道
场。岂可万德如来。现在说法。漠然不顾。甘堕城东。
是则名为可怜悯者
[钞]万里奢 。僧问大随。劫火洞然。未审这个坏不坏。
答云。坏。僧曰。恁么则随他去也。答云。随他去。僧疑
不决。往还万里。广参知识。始得大悟。百城者。善财
南游百一十城。参五十三善知识。引此以况阿弥
陀佛。是最上知识也。梯山航海。如峨嵋普陀等。引
此以况西方极乐世界。是最胜道场也。然古之跋
涉。盖为亲炙对贤。今日奔驰。祗是遥瞻影像。而且
备经险阴。不惮劬劳。何得现在慈尊。舍之不往。城
东老母。兴佛同生而不见佛。非此之流耶。过未之
佛。势所难逢。现在空过。故可怜悯
[疏]称理。则自性体自灵知。是其土有佛义。自性即
   今显现。是见在说法义
[钞]终朝侍佛测。不见金容。竟日坐法筵。冈闻妙道。
遂使魔王混于佛殿。邪法乱乎真宗。但能返照心
源。佛法一时双足
○二别释(二)  初依报二正报
○初依报(二)  初总名极乐二别示庄严
○初总名极乐
  舍利弗。彼土何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
  受诸乐。故名极乐
[疏]先释依者。顺上文故。亦令众生生忻乐故。苦者。
逼恼之义。为四谛首。众苦者。诸经论开有三苦。八
苦。十苦。百一十苦。又约二种生死。则变易亦苦。况
其余者。以苦事非一。故曰众苦也。诸乐者。如经所
陈二种清净庄严。亦以乐事非一。故曰诸乐也。极
乐者。以诸国苦乐有其四种。有苦多乐少者。有苦
乐相半者。有苦少乐多者。有无苦纯乐者。今当第四故
[钞]四谛者。苦集灭道。苦居最先。知苦。乃断集修道
证灭也。三苦者。一苦苦。谓受有漏身。巳名为苦。更
加种种逼恼。则苦而复苦也。是为欲界苦。二坏苦。
谓当乐坏时。不胜忧恼也。是为色界苦。三行苦。此
苦处中。即不苦不乐。念念迁流也。是为无色界苦。
又欲界具三。色兼后二。无色唯行。为三苦也。而彼
国离欲清净。则无苦苦。依正常然。则无坏苦。超过
三界。则无行苦。八苦者。生居胎狱。老厌龙钟。病受
痛[病-丙+可]。死悲分散。爱则欲合偏离。冤则欲逃偏遇。求
则欲得偏失。乃至五阴炽盛。总成上七。名八苦也。
而彼国莲华化生。则无生苦。寒暑不迁。则无老苦。
身离分段。则无病苦。寿命无量。则无死苦。无父母
妻子。则无爱别离苦。诸上善人同会一处。则无冤
憎会苦。所欲自至。则无求不得苦。观照空寂。则无
五阴盛苦。十苦者。菩萨藏经。谓一生苦。二老苦。乃
至十生死流转苦。百一十苦者。瑜伽论。一无差别
流转苦。二欲苦。痴苦。乃至五十五苦。次九种苦。于
九种中。又次第垒开成五十五。合之为百一十苦。
今彼国皆无也。然约之不出三苦八苦。摄种种苦。
二种生死者。谓分段变易。分段者。四大所成。有分
齐段落。如上八苦中说。变易。则二乘菩萨。虽离分
段。未免四相迁流。因移果易。亦名为苦。彼国莲华
化生。一生不退。何虑二种苦也。大本云。彼国不闻
苦名。何况实苦。故云无有众苦。二种清净者。论明
一者器世间清净。二者众生世间清净。即依正二
报。功德庄严。如下文中。及大本观经详辩。问。净名
云。一切众生。即寂灭相。不复更灭。则一切国土即
极乐相。何更有乐。今开苦乐。似违彼经。答。贤首大
师释彼经意。谓是但以迷倒妄见生死。名在此岸。
悟生死空。本来圆寂。即名彼岸。今谓亦以迷倒妄
见五浊。名住娑婆。悟五浊空。本来清净。即名极乐。
国土常净。众生自迷。迷多悟寡。示苦示乐。不容巳也
[疏]苦乐相对。正以彼此二土。较量胜劣。令生忻厌。
如难易十种等
[钞]相对者。以此极苦对彼极乐。一胜一劣。天坏较
然。忻厌自生。取舍自定。十种者。慈云忏主。开此土
彼土难易十种。今以苦乐对之。一者此土有不常
值佛苦。彼土无之。而但有华开见佛。常得亲近之
乐。二者此土有不闻说法苦。彼土无之。而但有水
鸟树林皆宣妙法之乐。三者无恶友牵缠苦。而有
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之乐。四者无群魔恼乱苦。而
有诸佛护念。远离魔事之乐。五者无轮回不息苦。
而有横截生死。永脱轮回这乐。六者无难免三涂
苦。而有恶道永离。名且不闻之乐。七者无尘缘障
道苦。而有受用自然。不俟经营之乐。八者无寿命
短促苦。而有寿兴佛同。更无限量之乐。九者无修
行退失苦。而有入正定聚。永无退转之乐。十者无
尘劫难成苦。而有一生行满。所作得办之乐。等者。
如安国钞。开为二十四乐。群疑论。广为三十益。皆
举乐明苦。举益明损。大意 。兹不繁载
[疏]四土苦乐。略如天台教中说
[钞]所谓见思轻重。同居苦乐。体析巧拙。方便苦乐。
次第一心。实报苦乐。分证究竟。寂光苦乐。文繁不叙
[疏]问。菩萨捐弃五欲。虽轮王不以为乐。悯念众生。
虽地狱肯代其苦。何得舍苦众生。自取乐土。答。智
者十疑论中详明。又更有取舍多说。不可不辩
[钞]论云。菩萨未得无生法忍。不能度生。喻如破舟
拯溺。自他俱陷。求生净土。得无生忍巳。还来此世。
救苦众生。乃克在济。故初心菩萨。必先舍此苦处。
生彼乐彼。据此。则舍苦者。正欲拔众生之苦。取乐
者。正欲兴众生以乐也。自利利他。是菩萨道。岂二
乘独善之可俦乎。又多说者。圭峰释圆觉。种种取
舍。皆是轮回。胃如舍此娑婆。取彼净土。而大梅亦
云。舍垢争。是生死业。故今辩云。此等语言。非不
极致。但得旨则号醍醐。失意则成毒药。尽令而行。
何但舍娑婆垢。取极乐净。为取舍也。纵谓我土惟
心。而舍境取心。亦取舍也。纵谓我无取舍。而舍此
有取舍。取彼无取舍。亦取舍也。亦轮回生死业也。
宁知理无分限。事有差殊。理随事变。则无取舍处。
取舍宛然。事得理融。则正取舍时。了无取舍。故菩
萨虽知一切法平等不二。而示苦乐境。开取舍门。
权实双行。理事无碍。斯论且置。今汝自审。果能糟
[禾*康]臭腐以为饮食。不异膏梁否。厕溷坑[穴/井]以为床
榻。不异华堂否。木皮草叶以为衣服。不异罗绮否。
虎兕熊罴以为伴侣。不异父母兄弟否。冬坐冰雪。
不异缯纩否。夏暴烈日。不异凉风否。乃至地狱中
锉烧舂磨。不异入第三禅否。异类中行。不异游戏
否。如其不然。宛尔凡夫。何得妄以大圣人过量境
界而为巳有。取快一时。流害无尽。应闻此语。生大
悔恨。起大觉悟。涕泪悲泣。求生净土。故苕水评圭
峰疏。谓忻厌取舍。虽谓迷真起妄。亦能顺教成功。
但知全修即性。则忻厌本空。况安养一门。诸佛共
赞。往来法界。弥显唯心。托彼胜缘。速登宝觉。实生
物归栖之正路。乃圣人汲引之妙权也
[疏]称理。则自性无染。是无有众苦乐。自性常净。是
但受诸乐义
[钞]染是苦义。净是乐义。自性无染常净。是无苦常
乐也。华严六地观察无明。以无明至六入是行苦。
触受是苦苦。余是坏苦。我今此心。无无明。乃至无
老死等。成无苦义。无此十二支。即真解脱。成受乐
义。经云。无上菩提觉法乐。无上涅槃寂静乐。皆乐
义也。以上且顺经文苦乐对待。如实而说。染既不
立。净亦何存。净秽双忘。苦乐平等。如斯之乐。乃所
以为极乐也。圣解还成魔境。佛见早堕铁围。是故
我观极乐。实无可乐。苦有可乐。兴苦何别
○二别示庄严(四)  初栏纲行树二池阁莲华三
天乐雨华四化禽风树
○初栏纲行树(二)  初详陈二总结
○初详陈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纲。七重行树。
  皆是四宝周匝围绕
[疏]此正明乐事也。栏楯围于树外。罗纲覆于树上。
重重相间。其数有七也。四宝者。七宝前四也。周匝
者遍满。围绕者回护。方重重皆四宝所严饰也
[钞]栏楯者。横曰栏。直曰楯。此方华木。亦作栏楯。一
防物损。二示美观。彼土虽牛羊绝牧。玩好无心。而
万行功德之所庄严。任运成就也。罗纲义同此。行
树者。次第成行。无错乱也。七重者。一重栏纲。围覆
一重行树。故曰重重相间也。三事虽此方亦有。而
质唯木石。彼纯以宝也。七宝前四事。金银琉璃玻
璃也。周匝围绕者。如瑞相经云。无量宝纲。皆以金
楼珍珠。百千杂宝。庄严罗饰。周匝四面。垂以宝铃。
光色华耀。罗覆树林。大本云。其纲柔软。如兜罗棉。
则非世宝。必待雕琢矫揉而为严饰也。栏楯宝饰。
例此可知。大本云。诸宝崖上。有无数栴檀香树。吉
祥果树。行行相值。茎茎相望。枝枝相准。叶叶相向。
华华相顺。果果相当。如是行列。数百千重。是名为
行。又云。七宝诸树。遍满世界。所谓金根金茎。枝叶
华果。亦皆以金。则名一宝。金根银茎。枝叶华果。亦
分金银。则名二宝。如是三宝四宝。其宝间错。转展
增多。乃至七宝。又云。诸佛净国。殊胜庄严。于宝树
中。悉皆出现。犹如明镜。观经云。七宝行树。一一树
高八千由旬。一一华叶。作异宝色。琉璃色中出金
色光。玻璃色中出红色光等。又云。妙真珠纲。弥覆
树上。一一树有七重纲。一一纲间。有五百亿妙华
宫殿。如梵王宫。诸天童子。自然在中。又云。一一树
叶。纵广正等二十五由旬。其叶千色。有众妙华。作
阎浮檀金色。如旋火轮。宛转华间。涌出诸果。如帝
释瓶。有大光明。化成幢幡。无量宝盖。是宝盖中。映
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亦于中现。又大本云。
佛讲堂。阿罗汉舍宅。各各内七宝池。外七宝树。数
千百重。据此。则三经详略为别。此但言七重。彼言
数千百重。此但言罗纲。彼言罗纲之中。出天宫殿。
此但言行树。彼言行树之中。现大千界。又此言四
宝。彼言七宝。盖今经略示。彼经详陈。以简摄繁。取
文省故。文虽不足。义实无欠。如灵芝云。七重栏楯。
凡佛菩萨住处皆然。非谓一国只七重也。则知数
百千重者。多种七重积而成之。七七相重。重重无
尽也。余可例见
[疏]又皆言七者。表七觉支。七圣财等
[钞]七觉见后。七圣财者。一信。二戒。三闻。四舍。五慧。
六惭。七愧。前五如宝。后二如人。善守财故
[疏]又大本言。阿弥陀佛道场树。高十六亿由旬。四
布枝叶。八亿由旬。树本隆起。五千由旬。一切众宝。
自然合成。复垂众宝。以为璎珞。复有宝纲。罗覆其
上。据此。则行树这外。别有佛道场。今文省便。即
行树中摄。又论中功德草。亦树中摄。大本其树有
香。说宝中摄
[钞]道场树。即菩提树。如释迦佛。亦坐树下而成正
觉。是也。十六亿由旬者。王氏大本云。一千六百由
旬。夫行树尚及八千。佛树何得反劣。今所引。宝积
本也。即行树摄者。以道场树。亦复根茎枝叶华果。
行行相次。故行树足以摄之也。功德草者。论云。宝
性功德。草软左右旋。触者生胜乐。过迦旃邻陀。
今不言者。以木摄草故。树香者。大本法藏愿云。我
作佛时。国中华树。俱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
合成。其香普熏十方世界。众生闻者。皆修佛行。今
不言者。异宝必有奇香。以宝摄香故
○二总结
  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疏]结前例后
[钞]结前者。繇此栏纲行树。清净庄严。所以珍域别
于泥沙。琼树异于荆棘。无一切苦。有一切乐。名极
乐也。例后者。后文功德庄严下。虽无名为极乐之
句。义则有之。此中名为极乐下。虽无功德庄严之
句。义亦有之。文互见也
[疏]称理。则自性万德纵横。是栏楯义。自性包罗法
界。是宝纲义。自性长养众善。是行树义
[钞]纵横者。六度万行。不离自性。如自性本无悭贪。
是名布施。以施为纵。施无染心。则横成戒度。施无
傲心。则横成忍度。施无倦心。则民进度。禅定智
慧。亦如是。余之五度。例上可知。众妙毕具。是即
美观。诸妄不干。是即防损。包罗者。自性弥满清净。
包法界故。长养众善者。如华严离世间品云。菩萨
妙法树。生于直心地。信种慈悲根。智慧以为身。方
便为枝干。五度为繁密。定 神通华。一切智为果。
又净名佛道品云。无漏法林树。觉意净妙华。解脱
智慧果。皆根本于心地。而发生无尽者也。奈之何
栏楯毁而斧斤入。罗纲颓而荫覆疏。尚枯瘁其根
枝。况发荣于华果。然而觉林如故。道种非遥。何不
猛兴滋培。重加整饰。便见诞前柏树。槛外药栏。行
行般若真如。面面菩提佛性
○二池阁莲华(四)  初池水二阶阁三莲华四总结
○初池水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
  池底纯以金沙布地
[疏]又者。承上。不但陆地庄严。有如是栏纲行树。池
水庄严。亦复胜妙无比也。七宝池者。七宝所成。池
中之水。亦七宝故
[钞]七宝所成者。拣异此方土石所成。故大本云。内
外左右。有诸浴池。或十由旬。或二十三十。乃至百
千由旬。犹如大海。一宝二宝乃至七宝所共合成,。
又云。若彼佛池。其方倍此。皆七宝成。经不言佛
池。总摄池中故。水亦宝者。观经云。一一池水。七宝
所成。其宝柔软。从如意珠王生。分十四支。作七宝
妙色。黄金为渠。又云。其摩尼水。流注华间。寻树上
下。今止方宝池。不方水亦宝成。及流注上下。总摄
水中故。水本就下。从下上流。此方所无故。如下生
经云。兜率陀天。有水游梁栋间。即其类也
[疏]八功德者。唐译云。一澄净。二清冷。三甘美。四轻
软。五润泽。六安和。七除饥渴。八长养诸根。具八种
功德。利益众生也。观经疏开八德。兴此小异。池底
金沙者。金沙为底。无泥滓也
[钞]一澄净者。谓澄渟洁净。离污浊故。二清冷者。谓
清湛凉冷。无烦热故。三甘美者。谓甘旨美妙。具至
味故。四轻软者。谓轻扬柔软。可上下故。五润泽者。
谓津润滑泽。不枯涩故。六安和者。谓安静和缓。绝
迅泛故。七除饥渴者。谓水仅止渴。今兼疗饥。有胜
力故。八长养诸根者。谓增长养育身心内外故。观
疏八德者。一轻。二清。三冷。四软。五美。六不臭。七饮
时调适。八饮民政局 无患。兴上大同小异。此合轻软。彼
分为二。此无不臭。彼缺润泽。及兴安和。然义则互
见。以澄净清冷。必无臭恶。既经且软。岂不安和。略
少润泽。故云小异。双彼配六入。此则澄净色入。甘
美味入。至云长养诸根。则耳鼻身意。皆摄之矣。又
大本云。大河之下。金沙布地。有诸天香。世无能喻。
随水散馥。杂水流芳。皆香入之证也。下文说法。是
声入兴法入证也。问。甘美轻软。除饥长根。此方所
无。则诚然矣。凡水悉皆清冷。悉皆润泽。何彼水以
二独称功德。答。此水虽亦清冷。逢日则炎。遇火则
沸。彼纵劫火临之。清冷自如。终不炎沸故。此水虽
亦润泽。日晒则干。火逼则涸。彼纵劫火临之。润泽
自如。终不者涸故。金沙者。观经云。真金为渠。渠下
皆杂色金刚而为底沙。大本云。纯一宝池。底沙亦
以一宝。黄金池者。白银底沙。水晶池者。琉璃底沙。
二宝为池。底沙亦二。乃至七宝变复如是。今止金
沙。文省便故
[疏]又大本叙玉池水毕。复开三种殊胜妙用。一水
能随意。二水能说法。三浴毕进业
[钞]随意者。大本云。诸上善人入七宝池。澡雪身体。
意 令水没足。水即没足。欲令至膝。水即至膝。欲
令至腰。至腑。至颈。及灌其身。悉如其意。欲令还复。
水即还复。调和冷暖。无不顺适。开神悦体。涤荡情
虑。清明澄洁。净若无形。本无心。能随人心意
所欲也。说法者。大本云。微澜洄流。转相灌注。不迟
不疾。安详徐逝。波扬无量自然妙声。或闻佛声。或
闻法声。或闻僧声。寂静声。空无我声。大慈悲声。波
罗密声。十力无畏不共法声。诸通慧声。无所作声。
不起灭声。无生忍声。乃至甘露灌顶。众妙法声。称
其所欲。无不闻者。发清净心。成熟诸根。永不退于
无上菩提。是水本无情。善能说诸妙法也。浴毕进
业者。大本云。既皆浴巳。或各坐于莲华之上。又云。
有在地讲经者。诵经者。自说经者。授经者。听经者。
念经者。思道者。坐禅一心者。经行者。有在虚空中
讲经者。乃至坐禅经行者。各随其质而有所得。未
得四果者。因得四果。未得不退转地菩萨。得不退
转。是水不但以可浴为功。又能利益于既浴之后
也。以上三种殊胜。皆摄宝池德水中故。又后出经
偈云。但有河水流。音响如说经。是也
[疏]称理。则自性汪洋冲融。是宝池义。自性悉备一
切功德。是德水义
[钞]汪洋冲融者。汪。深貌。自性深玄无尽。如池底故。
洋。广貌。自性广远无际。如池量故。冲啧者。中和貌。
自性非真非俗。纯粹至善。如池纯以宝成故。备诸
功德者。自性无染。即澄净德。自性无烦。即清凉德。
自性无恶。即甘美德。自必玩我。即轻软德。自性无
竟。即润泽德。自性无暴。即安和德。自性无乏。即除
饥渴德。自性出生一切万善。即长养德。下行则入
万物而无情。上行则入圣流。圣无所增。上行由入
凡流。凡无所减。不变随缘。周遍法界。所谓流注华
间。及诸染栋者也。永明云。水有十德。同直 故。意
正如是。定水湛然满。浴此无垢人。无垢亦无净。是
名八功德
○二阶阁
  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
  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
[疏]四边者。中为池水。周围四边为阶道也。金者。梵
语苏伐罗。银者。梵语阿路巴。琉璃者。此云表色宝。
玻璃者。此云水玉。砗磲者。此云大贝。赤珠者。梵语
钵摩罗伽。玛瑙者。梵语钵摩伽隶。以斯七宝庄严罗饰也
[钞]阶道者。离曰阶。坦途曰道。楼阁者。重屋曰楼。
岑楼曰阁。如观经言。黄金地上。一一宝中。五百色
光。其光如华。成光明台。楼阁千万。百宝合成。大本
云。阿弥陀佛。讲堂精舍。宫殿楼阁。皆以七宝。胜于
此界第六天上天帝所居。百千万倍。菩萨所居。亦
复如是。诸天及人。宫宇楼阁。称 形色高下大小。
或以一宝二宝。至无量宝。又佛地论云。且说七宝。
其实净土无量妙宝。故知曰四宝者。文省便也。又
华严入法界品云。危楼回带。阁道傍出。柜宇相承。
窗闼交映。阶墀轩槛。种种满足。一切皆以妙宝庄
严。即斯义也。又大本云。是诸楼阁。有随意高大。浮
于空中。若云气者。有不能随意高大。止在地上者。
以求道时。德有厚薄所致。又云。楼观栏楯。璎珞覆
上。皆作五音。又观经云。楼阁两边。各有华幢。无量
乐器。以为庄严。八种清风。喜此乐器。演说苦空无
常无我之音。以是推之。则此止言楼阁。不分佛及
菩萨天人。亦不分在空在地。亦不言乐音演法。悉
文省也。金者四义。一色无变。二体无垢。三转作无
我。四能令人富。银四义同。而功稍劣。琉璃青色。是
其正译。又名不远者。不远。山名。山出此宝。以近波
罗奈城故。水玉者。今水晶也。砗磲言大贝者。贝为
海中介虫。大者名宝。一云非梵语。以其似车之渠。
渠者。纲也。赤珠者。佛地论云。赤虫所出。有天赤珠。
名因陀罗。非世所有。大论。真珠或出鱼腹。或出蛇
脑。或出蚌胎。或生竹中。则色非定赤。故以前译为
正。玛瑙者。或云丹丘之野。鬼血所化。一云如马脑
故。庄严者。有整义议。较饰者。有文彩义。以斯严饰。
则如前或以一宝二宝。乃至七宝之类是也。又此
七宝。姑取名同此方。实则不类。如天金天银。巳非
人世所有。何况彼土
[疏]又七宝者。常喻取贵重义。如梵纲中说
[钞]贵重 得。梵纲经菩萨心地品。言弃舍大乘经律
不学。而学外道二乘邪见等者。如舍七宝。反取瓦
砾。对瓦砾言。故知宝者取贵重义。正明二土净秽
不同。令忻厌故。问。尧处茆茨。箕谏象玉。世间王臣。
且崇素朴.。净土菩萨。何贵宝严。答。此有二义。一者。
上智之土。知心净则土自净。正胜则依必强。理固
有然。心实无著。喻如舜在畎亩。躬荷[(禾*ㄉ)/牛]锄。一承尧
禅。警跸冤旒。不期自办。舜何乐焉。故曰有天下而
不兴也。二者。曲为钝根凡夫。须示苦乐。令生忻厌。
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喻如正厄饥寒之国。忽
闻饱暖之乡。方沈幽暗之崖。乍睹光明之境。岂不
身心踊跃。舍故即新。但得往生。终成解脱。方便接
引。当如是耳
[疏]称理。则自性平直。是阶道义。自性高邃。是楼阁
义。自性具足功德法财。是七宝义
[钞]平直者。自性解脱自在。离诸垢污。旷阔坦夷。无
有偏陂。是名阶道。高邃者。自性回超尘境。观照不
遗。囊括虚空。广博无尽。是名楼阁。功德法财者。自
性常而不迁。净而不染。我而随缘不碍。乐而富有
不亏。是名金银。自性内外明彻。无障无碍。是名琉
璃。自性本体洁白。离过绝非。是名砗磲。自性光明
炽然。是名赤珠。自性坚实不易。是名玛瑙。众美毕
具。资成法身。是名严饰也。且善财遍历重城。博参
群彦。最后于弥勒楼阁。弹指而登。今但持名。不涉
回涂。便居妙境。其如终日宝阶行。自称迷路汉。可
谓倚门弹指。不知身在玉楼中者也。惜哉
○三莲华
  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青色黄光。赤色赤光。
  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疏]上言池外。今表池中。莲华。梵语芬陀利。亦云优
钵罗。亦云钵特摩。亦云拘勿头
[钞]梵语芬陀利。此云白莲华。未开名屈摩罗。将落
名迦摩罗。处中正开。名芬陀利。优钵罗者。青莲华
也。钵特摩者。红莲华也。拘勿头者。黄莲华也
[疏]车轮者。言其形也。大小无定。娑沙等说。种种不
同。各随机见
[钞]车轮大小者。婆沙论云。轮王千辐金轮。周圆十
五里。华严钞云。金轮大一在观经云。一一池中。
有六十亿七宝莲华。团圆正等十二由旬。大本云。
池中莲华。或一由旬。乃至百由旬。千由旬。而人世
车轮。大不逾丈。不可以此而为定准。又云。众宝莲
华。周遍世界。一一宝华。有无量百千亿叶。按经别
莲华胜劣三种。十叶。百叶。千叶。今曰无量百千亿
叶。叶既无量。则华之大。亦无量矣。又如来藏经云。
尔时世尊于栴檀重阁。正坐道场。而现神变。有千
叶莲华。大如车轮。华中化佛。各入无数百千光明。
故知车轮不可思议。宁得局以人世常所御车而
为限量。随机者。以或小或大。繇基因地念佛。功有
胜劣。机感自致耳。乃有以华轮。抑此经为散
善。盖未考于轮义
[疏]大如车轮。且喻形体。以轮喻德。亦有多义
[钞]形体者。轮体围圆。有莲象也。多义者。又轮有转
义。此莲华者。托孕众生。易凡成圣。即转义故。又轮
有辗义。此莲华者。不染污浊。破除烦恼。即辗义故。
又轮有飞行义。圣王金轮。一日之中。绕四天下。此
莲华者。遍至十方。接彼念佛众生。归于极乐。即飞
行义故。余不烦举
[疏]青黄赤白。言其色也。不唯举色。而言光者。此土
   莲华。有色无光故。但举四色者。省文也
[钞]四色解见前疏。光者。后色而发。如珠莹洁。则能
发光。彼土莲华至为清净。故有光也。大本云。青色
青光。白色白光。玄黄朱紫之色。其光亦然。炜烨焕
烂。明耀日月。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一一
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一一诸佛。又放百千乐
明。普为十方众生说微妙法。据此。则青白玄黄朱
紫。巳成六色。而佛地论复云七宝。故知四色。其文
省故。其实莲华具无量色。具无量光也。又不言说
法者。亦文省故
[疏]微妙香洁。言其德也。举四德者。亦文省故
[钞]四德者。离垢是莲华正义。推广其义。略说为四。
一言微者。复有四义。二同二别。一者。根潜池底。不
可窥视。是为幽微。二者。不生高原陆地。兴繁华丽
蕊而争妍艳。是为隐微。三者。观经言一一叶上有
八万四千脉。犹如天画。是为细微。四者。七宝所成。
珍奇粹美。是为精微。前二通于此方。后二彼国独
擅。故二同二别。二言妙者。复有十二义。四同八别。
一者。方华即果。不待华落。是为因果同时妙。二者。
染而不染。不染而染。是为垢净双非妙。三者。一华
遍围于子外。众子罗列于华中。是为总别齐彰妙。
四者。昼则开敷。夜则还合。是为隐显随宜妙。五者。
巨莲在中。而有百千万亿莲华以为眷属。是为主
伴相能妙。六者。上中下品。各三成九。九九无量。随
其宿修。不相错谬。是为胜劣分明妙。七者。大一由
旬。乃至百千万亿由旬。是为小大无定妙。八者。不
以春生。不以秋瘁。亘古常新。是为寒暑不迁妙。九
者。朱紫玄黄。或复纯白。杂色杂光。亦复如是。是为
彩素交辉妙。十者。生于彼国。而能从空来至此土。
迎取当生。是为动静一源妙。十一者。诸佛菩萨。结
跏其中。念佛众生。托质其内。是为凡圣兼成妙。十
二者。此方念佛。华即标名。勤惰才分。荣枯顿异。是
为感应冥符妙。前四后八。同别可知。三方香者。此
方彼国相罗胜劣。亦有二义。一者。此方则出污泥
中。宜为所溷。而清馨澹然。是为秽中香。二者。彼国
则如大本言。光色既异。香气亦异。芬芳馥郁。不可
胜言。故青莲华香。白莲华香。诵斯偈者。尚致口出
莲华之香。超一切香。香无兴比。是为香中香。则知
此方之香。巳胜余华。彼国乃胜而又胜者也。四言
洁者。此彼胜劣。亦有二义。一者。此方则出污泥中。
宜为所染。而莹然清净。是为垢中洁。二者。彼国则
根自金沙。异浊土故。生从德水。异常流故。质成妙
宝。异凡卉故。超一切洁。洁无兴比。是为洁中洁。胜
而又胜。例上可知。以上从其切近。略表四德。若广
演之。亦应无量。问。有谓下品下生。生铁莲华。其说
然否。答。未见佛说。如上所明。色不止四。有七宝华。
则知金莲华者。黄色所摄。玻璃砗磲。及兴银莲。白
色所摄。赤珠玛瑙。红色所摄。乃至琉璃。亦黄色摄。
推而广之。帝青莲青。青色所摄。如真珠等。亦白色
摄。以是参合。应无铁莲。铁于五金。金所贱故。铁于
七宝。宝所无故。九品下生。犹胜天宫。天宫皆以宝
成。不闻有铁。况在西方。何得有此
[疏]又莲华者。彼生彼国托质之所。念佛之人。特宜知此
[钞]托质者。未证无生。生必有托。六趣众生。则中阴
之身。自求父母。往生善土。则一弹指顷。莲华化生
下文一心不乱。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即
是生此莲华中也。是莲华者。乃卸凡壳之玄宫。安
慧命之神宅。往诣之国。号曰莲邦。同修之友。号曰
莲社。约禅诵之期。号曰莲漏。定趋向之极。号曰莲
宗。重其事也。修净土者。若礼佛时。当想巳身在莲
华中作礼。佛在莲华中受我礼敬。若念佛时。当想
巳身在莲华中。结跏趺坐。佛在莲华中。接外于我。
然后一心持名。昔有二僧。作莲华开合想。遂得往
生。况复加之一心持名而不生者。问。此经不兼色
像。今胡乃尔。答。有专主故。兼亦无碍。如菩萨偏行
六度时。以施为专主。余非不修。但随力随分。今念
佛亦然。专主于观想者。少时持名。专主于持名者。
少时观想。亦随力随分之意也。所谓不兼色像者。
盖恐一心执持名号。又一心观想色像。不唯心无
二用。而两事双行。轻重不分。俱无成就耳。苟明于
正助之义。则一心持名以为其正。少时之助。助亦
归正。如火盖薪。复有何碍
[疏]称理。则自性清净光明。是莲华义
[钞]清净。表色。性纤尘不立故。光明。表光。自性万
法朗然故。佛地论云。如是假实之色。皆不离佛净
心。即此净心。能显假实之色。故经云。青色青光。黄
色黄光等。是光色不二。寂照双融也。又自性寂。是
华合义。自性照。是华开义。自性具足一切善法。是
微妙香洁义。然则不离尘境。未浴宝池。常在莲华
中。经行及坐卧
○四总结
  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疏]如上栏纲行树。池阁莲华。种种庄严。皆是阿弥
陀佛因中所发大愿。及愿后所修大行。无量功德
之所成就也。如华严中愿行。亦同此意
[钞]愿以起行。行以实愿。菩萨因地。莫不皆然。行满
愿遂。名为成就。因中者。为法藏比丘时也。言愿者。
所发四十八愿也。有愿云。我作佛时。生我刹者。皆
于七宝水池。莲华化生。又愿云。我作佛时。我刹中
自地以上。至于虚空。皆有宫殿楼阁。池流华树悉。
以无量众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又云。若我成佛。
周遍国中诸庄严具。无有众生。能总演说。是为大
愿。言行者。大本云。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佛所。摄
取二十一亿佛刹清净之行。如彼修持。又云。法藏
比丘。发四十八愿巳。住真实慧。勇猛精进。阿僧祗
劫修菩萨行。护身口意。修行六度。了空无相无作。
以行教化。致无量众生发菩提心。是谓大行。言功
德者。即此行愿。名为功德。大本云。如是积功累德。
无量千万亿劫。功德圆备。方得成就斯愿。而入佛
位。华严愿行者。华藏世界品云。此华藏庄严世界
海。是毗卢遮那往昔微尘数佛所。修微尘数大愿
之所严净。又下云。普贤智地行悉成。一切庄严从
此出。例法藏愿行。亦犹是也
[疏]又功德者。无漏性功德也。复有胜劣。今是胜功德故
[钞]无漏功德者。初祖以营修世福。为有漏之因。不
名功德。又云功德在法身中。则此之大行大愿。皆
自性无漏功德。非事上人天小果有漏之因也。胜
劣者。声闻菩萨。乃至于佛皆有功德。小大悬殊。今
是彼佛因地。修无量愿行之所成就。崇功至德。不
可思议。故云胜也
[疏]问。金刚般若谓庄严佛土者。实非庄严。是名庄
严。今乃广陈依正。云何二经意义相背。答。性相不
殊。所宗异故
[钞]性相不殊者。全性起相。全相归性。性相本非二
物。而当经各有所宗。彼经以无相为宗。故唯明第
一义相。不取形相。实则清净心中。身土自现。喻如
磨镜。尘尽像生。其专言性者。盖即相之性。非弃相
而取性也。今经以劝生净土为宗。故于极乐依正
种种庄严。反覆开明。令起忻慕。实则相本自空。唯
心唯识。其广陈相者。盖即性之相。非离性而言相
也。为门各别。究竟是同。故知二经。义不相背
[疏]问。诸天宫殿园苑。亦以宝严。兴此何别。答。粗妙异故
[妙]粗妙者。如世珠玉。虽均名宝。而质有粗妙。价有
重轻。故诸天处古而上。依正庄严。从粗渐妙。胜劣
回殊。何况极乐。超胜三界。宁不宝严之中。独为最
胜。经云。轮王亦有三十二相。而不及佛。即此意也
[疏]又此功德。虽佛力成就。亦兼遥众生。以心净土净故
[钞]兼繇众生者。维摩经云。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
成佛时。不谄众生。来生其国。深心是菩萨净土。菩
萨成佛时。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乃至万行。悉
亦如是。是以此方念佛。彼土莲成。则极乐种种清
净庄严。虽彼佛为菩萨时之所成就。而谓勤修净
业众生。共兴成就。亦可也。故曰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疏]称理。则自性能生万法。是庄严义
[钞]六祖云。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华严经云。一切宝
铃纲。解一切法如幻心所生。一切宝楼阁。无著善
根无生善根所生。乃至衣盖幢座座等。莫不皆然。又
云。此华严庄严世界海中。若山河。乃至树林尘毛
等处。一一皆是称真如法界。具无边德。是故当知
净土唯心。更无外境

      佛说阿弥陀经疏钞卷第二

      佛说阿弥陀经疏钞卷第三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http://www.amtb.tw/  http://www.amtb.cn/
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s://www.hwadzan.org/
圣贤教育全球学习网陈大惠老师  http://www.sxjyxxw.org/
儒釋道網路電視台 http://tv.amtb.tw/  http://www.amtb.tw/tvchannel/play-1-revised.asp
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http://www.amtb.org.tw/rsd/rsd.asp
华藏弘化电台-儒释道学习网  http://www.rsdxxw.com/play/153-0-0.html
狮子吼净土专修网  http://www.amtb-shizihou.org/
悟道法師佛法交流專頁  http://www.shiwudao.net/
佛陀教育網路學院 http://www.amtbcollege.org/  http://www.amtbcollege.org/amtbcollege/index.asp
净宗学院  http://www.jingzong.org/
今現在說法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http://www.amtbhk.com/
佛教藏经集  http://www.fodian.net/zjj/
淨空法師影音圖文檢索中心  http://ft.amtb.tw/index.php
儒释道学习网  http://www.rsdxxw.com/
儒释道网络电视台APP下载  http://www.amtb.cn/amtbapp/
教学为先网  http://www.jxwx.org/index.html

尧软大藏经阅经系统1.5 http://pan.baidu.com/s/1pJmcIyZ
尧软大藏经阅经系统1.5 http://pan.baidu.com/s/1jIl1APS
无量香光的youku播单 http://i.youku.com/i/UMTMxOTIxND ... ;order=1&page=1
无量香光的tudou播单  http://playlists.youku.com/?spm=a2h3j.8428770.3336676.3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弘憶佛教論壇

 

繁體字 簡體字

釋大寬法師 | Facebook 祝福您 福慧增長,如意吉祥。

 | 玄奘寺 | 德林念佛寺 | 臨濟護國禪寺 | ChatGPT | 傳燈法師 | 傳燈長老 | 傳燈法師 FB | Instagram IG | 天寧寺 | 三壇大戒 | 佛教 Buddhism | 臨濟寺 |

| 中國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 | Ptt 批踢踢 | 免責聲明書 | 2025三壇大戒 | 道元法師 | 佛教文物購物網 | 多媒體下載 | 佛教書店書局 | 竹林禪寺 | Buddhism wiki |

| 三壇大戒2026 | 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三壇大戒2025 | 佛教經典功德會 | 大藏經 | 佛學辭典 | 電子書免費下載 | 佛陀紀念館 | 佛光山 | Youtube網站 | 佛教音樂 | 佛教經典 |

| 牟尼精舍學佛網 | 佛教線上圖書館 | 佛法入門 | 佛學資料 Books | 中國佛教網圖書館 | 兒童佛學班 | 佛網 | 新浪網Sina | Yahoo! | Google | 百度 | Bing | Alexa網站排名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 佛教維基百科全書wiki | 十大新聞 | 慈悲喜捨小站 | 佛經 | 梵文咒輪 | 摩尼 | 佛教 wiki | 佛教圖書館 | 佛教論壇 | 佛教 | 佛教經典梵文 | 佛像觀音圖片集 |

 

台灣佛教論壇推薦排名

台灣佛教論壇排名推薦

精靈寶可夢 Pokemon Go

手機遊戲 mobile game

弘憶佛教論壇

弘憶佛教論壇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弘憶佛教論壇 Pixnet Net

基礎佛學資料

佛學教室。佛法入門

佛教戒律學綱要

心得分享討論版

感人文章。故事書籍

淨業與念佛

禪宗 Zen。生活禪

密宗金剛乘

佛教寺廟。活動看板

佛法與生活

佛教音樂。佛曲mp3

免費結緣訊息

佛教釋大寬法師佛學問答

咒語教學。佛經介紹

中國佛教會BAROC

線上翻譯網站 Online translation website

台灣論壇 Taiwan Forum

中國大陸佛教論壇

沉香論壇 Agarwood

電子書免費下載

維基百科知識專家

弘憶兒童佛學班

電影。電視 Movie TV

世界新聞。生活資訊

健康。遊戲。熱門

Mobile 手機王。電腦 App

Ptt bbs web 批踢踢

免費廣告 Free Advertising

求職網站。招職招聘Jobs

摩尼網bbs網路社區。留言板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t Association

中國佛教協會

中國佛教協會 Facebook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中國佛教協會 Pixnet Net

中国佛教协会

中国佛教会

地藏论坛 www.bskk.com 

地藏缘论坛 www.folou.com

中国佛教史

佛教音乐 Music

佛教故事 Stories

佛教歌曲 Song

佛教文物 Relics

佛教活动 Activities

佛教电视台 TV 

佛教导航 

佛教新闻 News

佛教维基百科 Wiki

佛教网站搜寻 

佛教线上图书馆

佛学知识 

佛教七宝

佛教历史文化

世界佛教论坛

佛教正法中心

中国佛教如来宗派 

佛教大藏经 Cbeta

佛网留言板

 

| 求職 | 新聞 | 電視 | 影音 | 字典 | 拍賣 | MP3 |  健康 | 知識 | 雜誌 | 生活 | 下載 | 網路書店 | 佛光山 | 佛陀紀念館 | 佛教如來宗 |

| 楞嚴經 | 金剛經 | 大悲咒 | 楞嚴咒 | 法師 | 佛教經典數位圖書 | 陀羅尼 | 佛教線上 | 佛教維基 | 網路書店

| Google Adwords | 佛教七寶 | 佛教歌曲 | 佛教四大名山 | 禪宗 | 禪定 | 標點符號 |

| 六字大明咒 | 熱門 app | 唵嘛呢叭咪吽 | 歌曲下載 | buddha buddha | 下載mp3歌曲 | 下載mv | 下载的音乐

| 熱門關鍵字 | 熱門電影 | 下載音樂網 | 音樂下載免費 | 露天拍賣 | 拍賣網

| 中央氣象局 | 地震 | 12000 | 波羅蜜 | 海濤法師 | 台灣論壇 | 教育部字典 | 英文翻譯中文 | 國語字典 | 藏傳佛教

 | mp3下載 | 惜物網 |  | 林志炫 | 大愛電視台 |  | 教育部字典國語辭典

| 馮馮 | 抽籤程式 | ppar |  | 大悲咒下載 | 英翻中 | txt電子書下載 | 中翻英 | 佛教論壇

| 竹林寺 | android mp3 | 聲音沙啞 | 下課鐘聲 | 禪修 | youtube下載 | 地藏論壇 | 地藏緣論壇

| 中国佛教协会 | 母親節 | 藥師經 | 佛教電視台 | 購物拍賣

| wiki en | 威力彩 | 黃金價格 | 黃金 | 六祖壇經 | 蕭平實 | 周杰倫 | 熱門 | QQ空间 | 台電 | 停電 | 指考 | china.buddha00@gmail.com

| 新浪微博 | 騰訊微博 | 統一發票 | 高鐵 | Claude Debussy | iPhone 6 | iPad | 停班停課 | 颱風假 | 台北市政府 | 行政院 | 中元節

| App 推薦 | 電視頻道 | TV線上看 | 佛教釋大寬法師 |  | Buddha Facebook

| 施食儀軌 | 奧運 | 線上鬧鐘 | 摩尼網

| 金色蓮花 | 服貿協議 | 電視連續劇 | 佛教如來 | 釋大寬 咒輪 | 佛學資料 | 達賴喇嘛 | 佛學多媒體 | 佛學數位圖書館 | 萬年曆

 | 潮音禪寺 | 黃色小鴨 | 比特幣 | 海雲繼夢 | 大華嚴寺 | 佛教維基wiki | 導覽手冊 | 悟禪法師 | 釋大慈法師 | 咒輪貼紙

| 生命加油讚 | WeChat 微信 | Line貼圖 | 短網址 | 蓮池庵 | 光明禪寺 | 生命的意義 | 密勒日巴傳DVD | 2016總統大選 | 廣欽老和尚 | 明若曉溪

| 生命靈數 | 明曉溪 | 生命教育 | 海濤法師爭議 | 慧律法師mp3 | 水陸法會 | 百年虛雲 | 佛舞 | 準提咒 | 柯文哲

| 藥師佛 | 華嚴聖因精舍 | 釋大寬 施食 | 覓菩提 | 傳悔法師 | 陳喬恩wiki | 華嚴經 | FLV | 優酷youku

| 療痔病經 | 健康長壽秘密法 | 佛曲 | 最心新聞 | 梵網經 | 時事新聞 | ptt wiki | 守成 | 學佛入門 | BBC | 學佛群疑

| 學佛心得 | 佛教書信 | Apple Wiki | 台鐵 | 最新新聞 | 教師節 | 護身符 | 作七 | 做頭七 | 悟禪法音 | 佛教如來宗wiki

| Amazon亞馬遜 | apk | Agoda旅遊飯店住宿 | 台灣十大論壇 | 十大熱門論壇 | 十方論壇 | 橙劑 | 淨心長老 | 釋海濤法師 | 佛陀 FB | 佛教音樂網Mp3

| 網路書店 | 網路書局 | Pixnet 痞客邦 | 咒輪&佛經 | 亞馬遜論壇wiki

| 搜尋引擎 | mp3音樂下載 | 影片電影 | 網購網站

| 台灣佛教論壇 | 台灣佛教網路論壇 | 心經 | 八十八佛

| 三壇大戒 | 2019三壇大戒 | 中國佛教會 | 2019日月禪寺三壇大戒

| 全职法师 | 中國佛教會baroc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2019 | 供香咒 | 兒童佛學營 | 世界佛教論壇 | 佛教戒律學綱要 | 三壇大戒 2019 | 維基百科 | 沙彌律儀要略集註

| 牟尼丸 | 縵衣 | 佛教戒律學綱要 pdf | 臨濟護國禪寺 | 釋悟潔法師 | 

GMT+8, 2024-4-20 07:39 , Processed in 0.20588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