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論壇 | Google Yahoo Facebook PTT

 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540|回復: 2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卍续藏第12册No.0275楞严经正脉疏南无阿弥陀佛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9-9-25 16:52:4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敬摘自《卍续藏第 12 册 No. 0275 楞严经正脉疏》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卍续藏第 12 册 No. 0275 楞严经正脉疏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第九

  京都西湖沙门 交光真鉴述

  △二四禅。温陵曰。自此而上。明十八天。虽离欲染。尚有色质故。通名色界。又通名梵世。为已离欲染也。通号四禅。为已离散动也。欲天但十善感生。此天兼禅定感生。然特有漏禅观六事行耳。六行者。厌欲界是苦是粗是障。欣色界是净是妙是离。此则凡夫伏惑。超欲界道也。

  ○前天亦间有禅定。而此界方名禅者。以前结云。形虽出动。心迹尚交。足知自此以上绝无女人。心迹俱离。无所交接。兼无食眠。三欲俱忘。稍涉饥倦即入禅定。出定则饱满精明。是但以禅悦为食为息。稍离粗重身心矣。略分四重。各有本定。故云四禅。详分十八重。但疑亦有同处而区分胜劣为类者。未必十八。皆以上下为次也。至文再详。分二。一正分四禅。就分四。一初禅三天。此三天虽入禅侣。而戒德偏胜。虽显戒偏胜。而后二天略显定慧。至文自见。又二。一示三天别相。又三。一梵众天。

  阿难。世间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禅那。无有智慧。但能执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俱无。爱染不生。无留欲界。是人应念身为梵侣。如是一类。名梵众天。

  首言世间。显非出世。而亦言修心者。以凡迷冥修。谁不自谓真正修心。魔鬼尚谓得无上道。何况禅天。然诸经皆谓。禅天静虑等持。静即是定。深于六欲。虑即是慧。拣于四空。故权教之佛。寄此而成。今言不假禅那。无正智慧者。显彼惟有漏静虑伏欲六行而已。非无漏真三摩地妙圆通矣。此义亦应通后。向下方是本天别文。此天且独显戒德。而未彰定慧。先言执身者。表异六欲。纵强忘情。不免身犯。此身全远。梵行方成。若行下。表非不摄心。身心俱洁故。下无卜居。而上界同侣矣。众即梵世之庶民也。

  △二梵辅天。

  欲习既除。离欲心现。于诸律仪爱乐随顺。是人应时能行梵德。如是一类。名梵辅天。

  环师言。此天戒与定共。首二句表上天。但初离欲。清净心相未至显现。此则离欲清净心相显发着明。前天如病初愈未至康壮。此天如已康强光泽。诸律即梵行戒品。爱乐则悦豫。随顺则轻安。即与定共之相也。行梵德者。不但清净身心。亦且弘扬德化。亦以内心外仪无间故。生天既辅化。即天臣矣。

  △三大梵天。

  身心妙圆。威仪不缺。清净禁戒。加以明悟。是人应时能统梵众。为大梵王。如是一类。名大梵天。

  此天乃显戒与慧俱。初天执身。次天心现。此天双摄。故言妙圆。又初天由执身而摄心。次天由心现而行德。此之身心。得一如无二之妙。满足分量之圆。威仪不缺者。行住坐卧皆妙圆也。次二句。正戒与慧俱之相。明悟亦即六行之智等增明而已。前天之德。能辅王化臣道也。此天之德。能统梵众。犹体仁足以长人君道也。亦慧愈前天故胜耳。示三天别相已竟。

  △二结苦离漏止。

  阿难。此三胜流。一切苦恼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

  温陵曰。已离欲界八苦。故曰苦恼不逼。已离散动欲心。故曰诸漏不动。俱舍论云。此名离生喜乐地。谓离欲界杂恶趣生得清净乐也。孤山曰。禅有四类。一有漏禅。即今四禅也。二无漏禅。谓九想八背等。三亦有漏亦无漏禅。谓六妙通明等。四非有漏非无漏禅。即今经首楞严王中道理定。今云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此以第一简非第四耳。

  ○自此以上。皆称胜流。表胜欲界诸趣。此三天颇疑。恐非竖分。夫天民天臣天王。各居一层。何成一统。且臣民尚许众多。而天王何至满天。独居一层。彼此皆王。何所使令。但恐如四王臣。于忉利上下居之。然忉利别有臣民同居。却非全取于四王。或者大梵天子谅亦非多。彼之一天。广列王居。惟以同其眷属。而下之臣民供役者。暂升寄居。无事退居本天。若是则仍是上下竖分。然未有的据。尚俟参考。初禅三天已竟。

  △二二禅三天。前天定力尚假戒扶。此则不假戒扶。而自不动定胜发光。以光之胜劣为次。吴兴曰。地持论。目第二禅。名喜俱禅。此定生时。与喜俱发。分二。一示三天别相。就分三。一少光天。

  阿难。其次梵天。统摄梵人。圆满梵行。澄心不动。寂湛生光。如是一类。名少光天。

  统摄二句。元似大梵所为。故此天疑从彼天中修来。盖蹑前行。而但加圆满。则升此天。环师亦谓。蹑大梵之行升进者。是也。澄心下。方是此天胜处。澄湛生光。如水澄成映而静极。发照用也。问此与菩萨寂照何殊。答人法二执毫发未动。但以离欲得定。定深生照而已。此其别也。下皆放此。

  △二无量光天。

  光光相然。照耀无尽。映十方界。遍成琉璃。如是一类。名无量光天。

  温陵曰。定力转明。妙光迭发。境随光发。遍成琉璃。真际曰。映十方界者。约其定光随所受用东西南北等言之。非遍十方世界也。

  ○按此天虽不能映诸大千。而于本界亦覆小千。当满一千个四天下。何无十方界乎。

  △三光音天。

  吸持圆光。成就教体。发化清净。应用无尽。如是一类。名光音天。

  此以光明。代其言音。以宣彼梵行教化。如世间以文字代其言音。而亦以宣诸教化。与用光明作佛事者同也。发化二句。明其阐扬梵教。其妙无穷也。沇师缘此。遂谓二禅以上俱无语言。恐未必然。如世纸墨文字。虽代言教。岂尽废其言语哉。示三天别相已竟。

  △二结忧离漏伏。

  阿难。此三胜流。一切忧悬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粗漏已伏。名为二禅。

  悬不安也。前天言苦恼乃粗重。切于身心。此忧悬轻细。但涉于心念而已。今亦不逼喜乐可知。温陵曰。二禅离忧得极喜乐。故云忧悬不逼。初禅方得漏心不动。而未能伏。此天已伏粗漏。俱舍云。此名定生喜乐地。谓有定水润业。忧悬不逼也。吴兴曰。悬或作愁字之误也。二禅三天已竟。

  △三三禅三天。吴兴曰。地持论。目第三禅。为乐俱禅。此定功德与遍身乐俱发故。前二禅虽有乐支。为喜支所障。今灭喜纯乐。故得其名。分二。一示三天别相。分三。一少净天。

  阿难。如是天人。圆光成音。披音露妙。发成精行。通寂灭乐。如是一类。名少净天。

  温陵曰。由上圆光教体。披露妙理。发成精行。离前喜动。而生净乐。恬泊寂静。名寂灭乐。能通而已。尚未能成。以犹劣故。名少净也。

  ○精行亦与披露妙理相应之净行也。寂灭乐。亦定深心安所发。不可滥于本性寂体。盖名同而体异耳。下文云久必坏生。其意盖可见矣。

  △二无量净天。

  净公上人现前。引发无际。身心轻安。成寂灭乐。如是一类。名无量净天。

  首句言前但得净。此更发空。渐以虚豁。至无边际。前通寂灭。但乐内心。此加身心。内外安乐。积中发外廓然广大。故称无量净也。

  △三遍净天。

  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成就。胜托现前。归寂灭乐。如是一类。名遍净天。

  前但身心。此加世界。通成虚寂。故曰圆净。此但定力所使。所谓境随定变而已。非唯心观力所使也。净德二句。蹑上而言。既世界身心圆净。岂非净德成就。胜托二句。将谓真实安身立命清净极乐之家乡矣。前虽发外。仍是身心虚旷之境。未融世界。今并融之。故称遍净。示三天别相已竟。

  △二结安隐喜具。

  阿难。此三胜流。具大随顺。身心安隐。得无量乐。虽非正得真三摩地。安隐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

  具大随顺者。异初禅随顺律仪非大随顺。此随顺净乐至无量周遍。故具大随顺。安隐即自在受用也。无量乐。即乐之至极。故界内以三禅为极乐处也。此地名离喜妙乐。而仍言欢喜毕具者。以有安隐心中四字拣之故也。良以。喜是动心所发。乐是静心所融。若在飞动。心纵说乐。而仍是喜支。若在安隐。心纵说喜。而仍是乐支。岳师谓。名同体异。是矣。又言不以辞害义者。不达已有安隐心中为拣别也。三禅三天已竟。

  △四四禅九天。温陵曰。自此而下。明四禅凡有九天。然四禅报境。但有三天。第四无想。乃第三广果别开。是外道报境。此四之上。有五不还天。乃圣贤别修静虑。与凡夫不同。分二。一四胜流天。因佛总结此四胜流。故作是科。不拣第四外道。以同是舍俱禅耳。故佛同判。又当知。四禅取舍。不出三受。前天舍苦受。而住乐受。此天二受双舍。而住舍受耳。又二。一示四天别相。又为三。一示前二天。前三天虽为一聚。而第三与无想分岐。故此两两为科也二。一福生天。

  阿难。复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尽。乐非常住。久必坏生。苦乐二心俱时顿舍。粗重相灭。净福性生。如是一类。名福生天。

  不逼二句。结前二禅。明苦已离。盖初禅苦恼离。二禅忧悬尽。皆不逼也。欲是苦因。诸欲杜绝。故苦因尽。乐非二句。结后一天。明乐亦不当受之意则可了。苦乐下乃蹑此乐之有坏。故起双舍之心。正是本天功行。盖既已离苦。亦不受乐。乐既不受。坏亦不生。粗重相灭者。苦坏双超也。净福性生者。有乐不受福自积渐生也。命名可知。

  △二福爱天。

  舍心圆融。胜解清净。福无遮中。得妙随顺。穷未来际。如是一类。名福爱天。

  前天初专于舍。未免偏空。此既纯熟。渐不碍有。故曰圆融。胜解清净者。解此清净。比前最胜。前以离欲离苦为清净。此则苦乐双离。复不碍有故也。盖空即舍定。有即福德。遮限也。妙随顺者大自在也。盖大福者。有所愿求。无有遮限。得大自在也。穷未来际者。如岳师所谓。福资二路非止当天。是也。更望上二天中。受报无穷之意。非真常住之谓也。名福爱者。言此天福德。于有为界中。亦可爱乐也。又此天所积福德。别有爱求。即希上二岐路也。

  △二判二岐路。

  阿难。从是天中。有二岐路。

  是天即福爱天。从是天而入岐路者。心念行业各别也。下科自见其意。温陵曰。一直往道趣广果。一迂僻道。趣无想。

  ○又尝因此详味之。语上升。则循序者多。顿趣者少。如世升官类也。语下坠。则直堕者多。循序者少。如世谪官类也。今经所明。似皆从下一天修之升上一天。皆单约循序之意。便于演说而已。余可以意得之。

  △三示后二天。即二岐路。就分二。一广果天。

  若于先心。无量净光。福德圆明。修证而住。如是一类。名广果天。

  先心即福爱天中妙随顺心。能令所求如意。然此心以定福相圆融为体。今无量净光。即舍俱禅定深而发光也。于此光中。滋令福德增盛圆明。克取修证。资中曰。以四无量心。薰禅福德。离下地染。广果所感。名广果天也。

  △二无想天。

  若于先心。双厌苦乐。精研舍心。相续不断。圆穷舍道。身心俱灭。心虑灰凝。经五百劫。是人既以生灭为因。不能发明不生灭性。初半劫灭。后半劫生。如是一类。名无想天。

  先心同前。但广果天。令福德增盛。此天乃令舍定增盛正因。妄谓依此可得涅槃。此两天分岐之故也。首二句蹑前心也。精研下三句。加功修因也。精研者。深搜细绝也。相续者。勤勇无间也。圆穷者。必求究竟也。身心三句。定成克果也。言在定中。浑成晦昧。冥然一空。虽只言身心。必兼灭界。正彼妄取为涅槃果也。经五百劫大劫也。自初生以至寿终。得此长时而已。是人下四句。出其无常之故。正由向二种根本错乱修习耳。初句明其错依六识生死根本。为本修因。强令灰凝。次句明其反迷识精明元圆湛不生灭性。而全不知用故也。末二句明始终皆堕无常。初半劫灭者。初生习定半劫始灭想也。后半劫生者。报尽定销半劫复生想也。问身界俱空。何异四空。答出定则有。故不同也。然亦但有身界。非并起于杂想耳。四天别相已竟。

  △二结不动纯熟。

  阿难。此四胜流。一切世间诸苦乐境。所不能动。虽非无为真不动地。有所得心功用纯熟。名为四禅。

  同修双舍故。二境莫动。温陵曰。四禅不为三灾所动。名不动地。然彼器非真常。情俱生灭。虽非无为真境。而有为功用。至此已纯熟矣。

  ○问不为三灾所动。何言器非真常。答他经明。此天。天人生时。宫殿园林随之而生。死时随之而灭。但无总坏相耳。又通论四禅。初禅共戒。戒德增上。二禅喜俱。光明增上。三禅乐俱。净乐增上。四禅舍俱。而于中前三天福德增上。后一天舍定增上。此其别也。四胜流天已竟。

  △二五那含天。温陵曰。第三果人。断欲界九品修惑尽。即生此天。不复欲界受生。资中曰。俱舍云。杂修静虑有五品不同。故生五净居天。杂修者。以有漏无漏间杂而修也。静虑者。定慧均等之谓也。五品者。下中上上胜上极也。

  ○五品五天。既皆从劣向胜。则五天按品分之。似亦无差。又既有胜劣。岂不约断惑之浅深而分居之。若是则前四天。似以次而断本界四地之惑。第五天既名色究竟。似断上无色界四地之惑。比量判之。以俟参考。既非决定。纵有小差非过也。分三。一标圣果寄居。

  阿难。此中复有五不还天。于下界中。九品习气。俱时灭尽。苦乐双忘。下无卜居。故于舍心众同分中。安立居处。

  温陵曰。不复欲界受生。故曰不还。亦名五净居。谓离欲净身所居也。习气思惑也。与现行皆灭。故曰俱尽。

  ○齐此以上。是表圣人断惑之事。明其有异四禅也。盖凡夫伏惑。而不能断。此圣凡之分。下界即欲界也。习气即思惑种子。思惑谓贪嗔痴慢。是任运而起。轻细之惑。非同分别中粗惑也。分八十一品断之。盖于三界九地。地各九品。今此九品。乃欲界五趣杂居地之九品。于上中下。复各分三。天上人间。经于七生。往返断之。而言俱时灭尽。约最后一刹那断尽证三果也。齐此以下。乃是表五天寄居此地之由。明其有同四禅处也。伏问云何故上下悬绝偏居此地。答云由彼欲界惑尽。粗苦已除。三禅净乐又复不受。其所入定。复是苦乐双忘舍俱。禅耳。夫苦忘则五趣杂居地无卜居处。乐忘则三禅三地无卜居处。以非其同分也。然既舍俱禅定。与此舍念清净地。独为同分。所以独于此地卜安处也。住此以断七十二品最细贪痴慢。希成阿罗汉矣。

  △二示五天别相。就分五。一无烦天。

  阿难。苦乐两灭。斗心不交。如是一类。名无烦天。

  按五品。此天似在下品。亦似应断离生喜乐地中九品思惑也。斗心即欣厌二心。盖苦乐未忘时。则厌苦欣乐。交战胸中。故曰斗心。今已两忘。故曰不交。盛热曰烦。亦状其内心郁陶热中之象。有斗心者。所不能免。此方不交。初得清凉。故名无烦。

  △二无热天。

  机括独行。研交无地。如是一类。名无热天。

  此天似当中品似应断除定生喜乐地九品思惑也。机即弩牙状念之放也。括即囊括状念之收也。放收亦起止也。独行言其惟一舍念。或放起或收止。更无余念杂于其间。到此全不见欣厌研交之地。意表前此虽不研交犹见交地耳。微烦曰热。并热亦无者。舍念清净。既加胜则意地清凉了无热恼矣。

  △三善见天。

  十方世界。妙见圆澄。更无尘象一切沉垢。如是一类。名善见天。

  此天似当上品。似应断除离喜妙乐地九品思惑也。十方世界。即一大千之量也。妙见即天眼也。既与四禅同分。天眼亦应同四禅见大千总相。圆即满大千也。澄清彻也。尘象约境言。明其更无障隔之境也。沉垢约心言。明其更无留滞之念也。若作思惑。而复言一切。岂思惑至此天而即尽耶。名善见者。表此天定体澄清善于鉴照矣。

  △四善现天。

  精见现前。陶铸无碍。如是一类。名善现天。

  此天似当上胜品。似应断除舍念清净地九品思惑也。前天定体圆。而定用未胜。此天体用兼胜。故首蹑前天之妙体。次句发此天之胜用。陶铸无碍者。亦同摩醯首罗随心造化一切万物。如陶之烧瓦铸之镕金。得其自在。问圣人岂亦同魔所为。答既与同分。亦当同具此能而已。岂并同其贪权妄宰耶。名善现者。表具变现之用耳。

  △五色究竟天。

  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如是一类。名色究竟天。

  此天似当上极品。似应断四空四地中三十六品思惑。问凭何度量。此偏多断。答既名色究竟。便以尽色为义。而四空皆究竟离色。故知然也。况准前皆重惑独断。轻惑共断。今度末后最轻一天可共断也。吴兴曰。究竟研穷之谓也。几者动之微也。研穷多念。至于一念。故曰究竟。群几。以杂修五品。初用多念无漏薰多念有漏。乃至最后用一念无漏薰一念有漏。名上极品。故俱舍云。成由一念杂。是也。问此岂不与子所说前少后多相违耶。答此约能断之智。前繁后简。我约所断之惑。前重后轻。如多念有漏。岂非重惑。故一天惟断九品。后乃渐少。岂不末后最轻。况轻惑复分多品。所以一天可独断之也。穷色性性者。即岳师所谓。心既薰多至少。色亦穷粗至微。是也。言性性者。以凡外谓极微为色性。犹言微而复微也。入无边际者。入四空边际也。色究竟者。色至此而净尽无余也。示五天别相已竟。

  △三结四天不见。

  阿难。此不还天。彼诸四禅四位天王。独有钦闻。不能知见。如今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皆阿罗汉所住持故。世间粗人。所不能见。

  唯识谓。二禅以上。不分王臣。此言四王者。或推尊上首。略似于王。余亦不必如下界之臣。故亦可言有王无臣也。有闻无知见者。断惑与伏惑。无漏与有漏。圣人与凡夫。粗细悬殊。故但仰嘉名。不知其受用。不见其依正也。如今下。取例人间也。圣道场地。如天台竹林等。是也。虽言罗汉。亦兼菩萨。如五台蛾眉。亦但钦闻不知见也。因此疑。五天似但居广果。方如圣寄人间。钦闻不见。若上下悬绝。何必云此。况佛初只言此中。而未言此上。犹可见也。正分四禅已竟。

  △二结属色界。

  阿难。是十八天。独行无交。未尽形累。自此已还。名为色界。

  孤山曰。独行无交。俱无情欲故。未尽形累。尚有色质故。

  ○又上句明所离。下句明所住。自此以还者。自色究竟天以下直至梵众同一色界矣四禅已竟。

  △三四空。温陵曰。自此而上。明无色界四天也。无色者。无业果色。有定果色。依正皆然。乃灭身归无。舍厌天人杂处。其类不一。皆无色蕴也。四天皆依偏空修进。初厌色依空。二厌空依识。三色空识三都灭而依识性。四依识性。以灭穷研。而不得真灭。是皆有为增上善果。未出轮回。不成圣道者也。

  ○此中尽色趣空凡夫是其正居。定性声闻寄居。而异计外道杂处也。分五科。

  △一标岐除圣。

  复次阿难。从是有顶色边际中。其间复有二种岐路。若于舍心。发明智慧。慧光圆通。便出尘界。成阿罗汉。入菩萨乘。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

  温陵曰。色竟天居有色顶。与无色邻。名色边际。四禅皆依舍念修定。此言舍心。指有顶因心也。吴兴曰。色究竟天。第三果人。根有利钝。故分二路。其利根者。发无漏智。断尽修惑。即出三界。其钝根者。复由定心。欣上厌下。生无色界。

  ○智慧即人空智。思惑尽而空智满。名慧光圆通。成阿罗汉。即出三界。入菩萨乘。则复离单空。下结回心有二意。一约回心罗汉。则回其欣上厌下之心。而顿出三界。二约回心菩萨。则回其舍大取小之心。而速入大乘。然此之一类。元是不定性人。而又根利者也。反显定性。而又钝根者。方入四空耳。此亦顺序而谈。故就便直约色究竟人。说其入四空天。其实凡夫广果外道无想俱与空邻。俱可上入四天。请观后出坠圣凡。其意可见。

  △二正列四天。分四。一空无边处天。

  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觉身为碍。销碍入空。如是一类。名为空处。

  首二句蹑前天。次二句明本天。温陵曰。厌己形碍。坚修空观。灭身归无。即厌色依空者也。名空处定。故报生空处也。长水曰。舍心有二。一者若于有顶。用无漏道。断惑入空。即乐定那含也。二者若于广果。用有漏道。伏惑入空。即凡夫外道也。

  △二识无边处天。

  诸碍既销。无碍无灭。其中惟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如是一类。名为识处。

  首句蹑前天果相。次句以下即本天功行果相。温陵曰。诸碍既销而无。则不依于色。无碍之无亦灭。则不依于空。惟留阿赖末那。即厌空依识者也。名识处定。故报生识处。赖耶第八识。末那第七识也。而末那所缘色空识三。此位厌色空而依识。则色空粗缘已无故。惟全半分微细也。

  ○问按惟识。末那不缘外境。但内执八识见分为我。环师何谓亦缘色空。答七缘色空。固无此理。但既内执赖耶为我。亦任运外执色为他。所以色空若在。全分末那俱在。今色空既尽。故惟半分末那入微细也。问末那赖耶。罗汉未了。凡外那含。何以知之。答此自如来明眼了见。与之作名。非许彼知也。在彼固自以为离色空即性真也。迷同无想。法华云。众生住于诸地。惟有如来如实知之。是也。

  △三无所有处天。

  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迥无攸往。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

  首句蹑前天果。次句下本天因果。识心即前末那赖耶。而言都灭者。凭深定力。二识现行俱伏不行。例如无想伏六现耳。彼伏五百劫。此伏六万劫。问现行何状。灭之何如。答七缘第八。能所历然。名为现行。即是前天更进深定。能所缘息。暂名都灭。即是此天。故知此灭。非如罗汉种现俱断之谓也。寂无攸往者。灭识定中。所证境界。廓然冥然。不复能前进矣。此外道昧为冥谛之处也。末句命名谓色空识三者。皆无所有也。

  △四非非想处天。

  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

  环师见此言识性不动。故说前天。方亡识心。未亡识性。不审心性何分至此。又释识性为幽本。亦不审何为幽本。若以识心为现行。识性为种子。则似理通。而种子眠伏藏识。诚为幽本不动者。以凡外未秉佛断种法门。那含未尽思惑故。皆觉其坚确。不可动摇。以灭穷研者。强凭灭定之力。穷之欲尽。研之欲透也。下二句。判决其卒不可尽。有二意。若约赖耶本体。即是藏性。则凡圣皆无可尽之理。若约种子。则凡外既无断法。终不可尽。那含复是钝根。亦非尽时。而于此天。初心皆强以发宣欲尽其性。不可得也。以上皆是生此天之因。即所用功力也。次下二句。方是住此天之果。盖于二识。如残灯然半灭半明而已。良以。灭定所逼故。如存不存。似灯半灭也。种体莫动故。若尽非尽。似灯半明也。末后。环师。承如存不存。以结非想。承若尽非尽。以结非非想。得其语脉矣。盖非想即非有想。非非想即非无想耳。正列四天已竟。

  △三圣凡出坠。

  此等穷空。不尽空理。从不还天。圣道穷者。如是一类。名不回心钝阿罗汉。若从无想诸外道天。穷空不归。迷漏无闻。便入轮转。

  此科专明住无想者八万劫满。圣类即出三界。凡类即坠轮回。各有终相而已。旧注全不达此。拨罗汉。仍作那含。说后半。但遮无想。了无关要。无谓之甚也。请详今解。首二句。通判无色。浑包圣凡。此即无想等。即前三穷空者。初天穷色令销。二天穷空令无。三天穷识令灭。四天穷性令尽。盖前二穷境。后二穷心。欲令心境俱空。故总谓穷空。不尽空理者。凡外未了人空之理。小圣不达法空之理。何况圆顿之旨。心境本空。岂待销灭。故总断其不了耳。向下方分言圣凡出坠不同。言彼住非想者。若元从五天修习圣道而来。此之一类。八万劫满。思惑断尽。即出三界。成阿罗汉。而言不回心者。亦有二意。若追过去。乃责其不于色顶早回欣厌之心速成罗汉。若按未来。乃明其必且不回趣空之心向菩萨乘。以彼是定性声闻。非前不定性矣。又言其钝者。以彼备历四天。比前利根者。多修二十万劫故也。问前于色顶。已判思惑断尽。不审斯人在四空中何所修断。答前约利根。钝岂能同。钝根在五天时。前四断惑。同于利根。至第五天。不回欣厌之心。但加功销碍。求生四空。后半之惑。期于彼天断之。则四空四地。应于每地各断九品。故至非想劫满方尽也。准此则上极一品。当连色顶。通该五天。比度应然。再俟参考。此明圣出已竟。向下方明凡坠。言彼住非想者。若元从无想广果诸天。但惟修习有漏禅定。穷空而来者。则八万劫满。无所归托。即当下坠入轮回矣。问后经谓。无想妄执涅槃。而临终谤佛堕狱。今何许至非想。答岳师正因此惑。而谓不来。不知后经所云。但时间或有之。而根性万殊。岂个个皆然耶。问佛云诸外道天。何知亦该广果。答寻常对佛。天乘为内教。则无想独为外道。今对佛。小乘为内教。故并呼诸天皆外道也。云不归者。言其一味穷空。更不回心归顺圣乘。至此力竭途穷。无所归托。只得下坠。又言迷漏无闻者。出其由过。以警后人也。言彼特因迷有漏因。作无为解。阙于多闻。但勤小行之过。所以至此无归而直堕也。由是而知。上言不回心钝罗汉者。亦出过以示警也。言彼特因不早回心。以致迟钝。经久方成。此意详味之。

  △四通分凡圣。

  阿难。是诸天上。各各天人。则是凡夫业果酬答。答尽入轮。彼之天王。即是菩萨。游三摩地。渐次增进。回向圣伦所修行路。

  前科。但判非想圣凡终尽之事。此则通判三界现住天人。孰凡孰圣。合是诸天总结宜居下科之后。通前总结科中。误居此耳。天人谓臣民也。业果酬答者。十善八定。为实功业。而六欲四禅之果。所以酬答之也。答尽入轮者。即永嘉所谓。势力尽箭还坠也。问上界无恶。何亦有直堕三涂者。答藏识杂种。远劫不忘。次第而熟。不能逾越。今天福报终。随彼熟种。任运而堕。岂拣三涂。此如来所以苦劝念佛以横出也。渐增回圣寄修进也。然以菩萨位。配诸天王。诸经。约教不同。名位参差。不敢详定。环师引华严三地。方配天王。亦大略而已。予记天台配详。再容考定。

  △五结属无色。

  阿难。是四空天。身心灭尽。定性现前。无业果色。从此逮终。名无色界。

  初二天全无身境。故曰身灭。后二天。七八现行俱伏不行。故曰心灭尽也。定性现前者。约在定时。有定果色。即则师引显扬论说。为定自在所生色。盖随化依正自在受用矣。无业果色者。约出定时。身心俱寂。依正皆空。圣眼观之。三尺识神。似中有也。从此逮终者。从初天至四天也。结名无色者。但凭定力。二十万劫。暂无依正。非真蕴空永绝业果。正列诸天已竟。

  △二通前总结。

  此皆不了妙觉明心。积妄发生。妄有三界。中间妄随七趣沉溺补特伽罗。各从其类。

  此自六欲以至非想。通结之也。妙觉明心。即近具根中。远包万法者也。本无生死识心曰妙。本无冥顽色空曰觉。本无无明惑障曰明。现具而不自见。故曰不了。积妄二句。言长劫执着取舍故。三界永成实有长眠大梦也。中间二句。以此为结诸天故。言诸天虽浪施功力。特未明心故。终不免同溺生死。同名七趣。甚怜惜之。以示警也。末二句。明分类之由。补特伽罗。此云数取趣。即中有也。以能数数受生。取于诸趣。故命斯名。盖言诸天。诸天中有身己业同类受生。各为一聚故。文中每言如是一类也。诸天趣已竟。

  △七修罗趣。按佛序谈七趣。皆从劣向胜。此趣具有胜劣。四趣分摄。故居于此。按本经所判同分。但空水天处而已。岳师引阿含。谓南洲金刚山中。有修罗宫。治六千由旬栏楯行树等。然一日一夜。三时受苦。苦具自来。入其宫中。予亦藏中屡见之。恐是乘通入空者亦同。旦游虚空暮归此宿耳。不然应与下劣同类。散处地上者也。尚当阙之。以俟考证。分二。一总标名数。

  复次阿难。是三界中。复有四种阿修罗类。

  以是俱摄故。浑标三界。实但居于欲界。环师以非天译名。谓其多瞋有天福而无天行。亦云无端正。以夫丑妇美。从男受称。亦云无酒。以嗔无和气任酿不成。四类下文自分之。

  △二别释趣摄。分四。一卵生鬼摄。

  若于鬼道。以护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罗。从卵而生。鬼趣所摄。

  鬼道是此类前因。言彼元从鬼趣发心。护经咒禅戒等。皆名护法。所生福力。升此趣中。乘神通入空界居之。似与三夜叉天为邻。卵生飞空。因果类鬼。故属鬼摄也。

  △二胎生人摄。

  若于天中。降德贬坠。其所卜居。邻于日月。此阿修罗。从胎而出。人趣所摄。

  天中是其前身也。降德是因。言在天中。或有损德之过。或天福已尽。俱是降德。贬坠是果。即沉此趣胎生类人。故人趣摄。

  △三化生天摄。

  有修罗王。执持世界。力洞无畏。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此阿修罗。因变化有。天趣所摄。

  执持世界者。亦能驱役鬼神。祸福人间。如孔雀经亦云修罗所罚。其意可见。但其专权。不及诸天。故每怒而争之。洞通也彻也。力洞无畏者。言其威力通彻诸天无所恐怖也。经称。化身十六万八千由旬。手撼须弥。诸天震恐。帝释四天。常与战斗。今言梵王亦争者。帝释或不胜时。则梵天以下俱助力也。荆溪谓。法华四类。是此一类。无疑矣。化生福力俱等于天。故天趣摄也。此趣独不言其在处。既胜前趣。似应更居于上。然终未闻修罗邻于忉利。恐与前趣同居此。或是修罗王。而前乃修罗众耳。再俟考定。

  △四湿生畜摄。

  阿难。别有一分下劣修罗。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游虚空。暮归水宿。此阿修罗。因湿气有。畜生趣摄。

  海心水口者。予阅起世经。言须弥入水八万四千由旬。修罗分四级居。即此类也。生居劣下。故以畜摄。余意可知。备明诸趣已竟。

  △二结妄劝离。所以备明诸趣者。意正在此。分三。一药病双举。七趣皆病。而此经大定是药。如来所以深明病态者。意在激其速进药也。又三。一总举妄病。

  阿难。如是地狱饿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罗。精研七趣。皆是昏沉诸有为相。妄想受生。妄想随业。于妙圆明无作本心。皆如空华。元无所著。但一虚妄。更无根绪。

  精谓详熟。研谓穷究。盖升沉往复。百千万回。不知出要故也。皆是下出其病态。昏沉惑也。有为业也。受生随业果也。所谓惑业苦三。如恶叉聚也。于妙下总明其妄。先举真心。以反显之。业果不缚曰妙。空有不堕曰圆。惑障不覆曰明。不由取舍修证曰无作。此即人人本有。妙心七趣。在此心中。如空华在太虚中。岂有毫末住着。岂有根蒂头绪之可得哉。

  △二指病深根。

  阿难。此等众生。不识本心。受此轮回。经无量劫。不得真净。皆由随顺杀盗淫故。反此三种。又则出生无杀盗淫。有名鬼伦。无名天趣。有无相倾。起轮回性。

  温陵曰。前问妙心遍圆。何有狱鬼人天等道。故此结示。由杀盗淫三为根本也。

  ○上言无根绪。而此又指病根者。盖妄虽无体。起固无因。而妄理相应续非无故。故复指也。不识下。先迭三道之相续。本心即上科妙心。不识即惑道也。受此下。即永为业果二道所轮。不得真净者。言欲界固不净。而上界离欲离色。自谓已净矣。而无奈随眠毕竟非真净也。皆由下。正指病根。言随顺即成三恶。反之则成三善。正皆是三道相绪之病根也。问三善何为病根。答因回向三有。同障出要也。有名四句。正表其同是系三界之根本也。有之而成三恶。固是鬼伦摄三涂也。无之而成三善。亦但天趣。同人仙也。修罗随摄分之。倾即夺也。夺有成无。从下升上。夺无成有。从上坠下。互夺不已。善恶俱无出期。故曰起轮回性也。

  △三定药能除。

  若得妙发三摩提者。则妙常寂。有无二无。无二亦灭。尚无不杀不偷不淫。云何更随杀盗淫事。

  当知。详叙七趣。揭露病根。全为此科劝修大定也。妙三摩提者。克体对机。即耳根圆通也。妙常寂者。闻性三德相也。妙即圆通二真实。常即常真实。寂即自性本定也。又妙则本无七趣系缚。常则本无七趣生灭。寂则本无七趣流转。故能反闻常住此性者则有无(云云)。有即三恶。无即三善。二俱远离曰有无二无。此先得人空。出三界也。无二即小乘涅槃。此更复灭成法解脱。越二乘也。所谓忽然超出世出世间。圆师亦谓。双超生死涅槃。末二句。犹言轻病尚无。何况重病。圆师复补云。尚无无二云何随二。亦好。大抵深激其修大定也。药病双举已竟。

  △二同别俱妄。

  阿难。不断三业。各各有私。因各各私。众私同分非无定处。自妄发生。生妄无因。无可寻究。

  温陵曰。前问地狱为有定处。为复自然。彼彼发业各各私受。故此牒答。三业即杀盗淫也。据此是通结七趣。不断二字。应兼有无。前问处但是疑受果报时同受耶私受耶。同受则同分之地共居之。私受反此。今佛结首二句明造业各私也。次二句明受报有同分地也。末三句总结其彻底虚妄。而言自妄发生者。不从心外也。生妄无因者。亦无初相也。无可寻究者。毕竟无体也。

  △三正劝须除三。一欲修须除。

  汝勖修行。欲得菩提。要除三惑。

  勖勉也。奋力之意。三恶三善。总皆是业。而由不达此三为系缚之本障智之端。故呼为三惑。除者不但只除有三。而无三亦除之也。

  △二不除必堕。

  不尽三惑。纵得神通。皆是世间有为功用。习气不灭。落于魔道。

  除世恶。而不除世善。则对待不尽。纵得神通者。仙天之类也。伏现行而不除种子。遇缘复起。则终落魔道。

  △三增伪自取。

  虽欲除妄。倍加虚伪。如来说为可哀怜者。汝妄自造。非菩提咎。

  倍加虚伪者。如各自谓得无上道。实皆假世智以妄研。乘神通而造业。违远圆通。背涅槃城。枉费功力。番成恶因。故如来深悯之也。此结似但劝界内。而后文二乘。亦未出五魔。当亦兼劝之也。复言汝妄自造非菩提咎者。归初问也。阿难初问佛体真实云何复有诸趣。故明咎因自造非佛体咎。佛体即菩提也。所以教其惟止自造。莫咎菩提也。结妄劝离已竟。

  △二判决邪正。

  作是说者。名为正说。若他说者。即魔王说。

  此虽欲其总不谬于七趣全文。而尤重结妄劝离。惟许必结妄。而必劝离者。乃真佛说。如赞杀盗淫而言无碍。劝住三有而谓真实。即皆魔语耳。深警其着眼辨识。而亦应速舍以修三摩提矣。谈七趣劝离以警淹留大科已竟。

  △二谈五魔令辨以护堕落。上科于结妄处助其悟。劝离处助其入。此于辨魔处助其修。不退处助其证也。分二。一无问自说五阴魔境。当机但知请定。而定中所发微细魔境。非其智力所及。故无问。佛既开导大定。而魔军胜败。实大定成坏所关。利害非细。故动深慈不待问而自说也。一普告魔境当识。又三。一将罢回告。

  即时如来。将罢法座。于师子床。揽七宝几。回紫金山。再来凭倚。普告大众及阿难言。

  将罢能座。表最后开示。回身再来。显不尽真慈。

  △二陈所欲言。又分为二。一先明已说。

  汝等有学缘觉声闻。今日回心趣大菩提无上妙觉。吾今已说真修行法。

  无学四阴已破。但余第五。天魔鬼神等粗外魔境。皆已不至故。此全谈五阴魔。曲为有学。是以特举真修行法。即反闻也。

  △二后示未说即魔事也。又二。一总标魔害。

  汝犹未识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细魔事。魔触现前。汝不能识。洗心非正。落于邪见。

  尚不知问。何况能识奢摩等。双举性修二定。合言乃大定全体。此中所发魔事。最为微细。不识则以邪为正。堕于邪见。而不自觉矣。夫力能引邪。邪排正尽。此魔之大害。故此先标。

  △二略陈魔相。又为二。一略示前三内外魔相。

  或汝阴魔。或复天魔。或着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认贼为子。

  或汝阴魔者。色阴中十种。方是初心自现。尚无外魔。故言汝阴魔也。受中十种。已召外魔。然且潜入身中。而魔未现身。想中十种。方有天魔鬼神魑魅。若不闻知。则认贼为子。在所不免。或自任为圣。或认魔为圣。皆名认贼为子。

  △二略示后二心见魔相。

  又复于中。得少为足。如第四禅无闻比丘。妄言证圣。天报已毕。衰相现前。谤阿罗汉身遭后有。堕阿鼻狱。

  行阴所发十种心魔。识阴所发十种见魔。皆无外境但是自心邪见。得少为足。四禅等者。举一以例余也。无闻者。因其但修无想。不务多闻。故自误不觉。阿罗汉遭后有者。环师谓。谤佛妄说罗汉不受后有。因此坠堕也。据见魔中。有无学罗汉。但其魔事轻微。故召告单举有学。以并摄之也。

  △三来听许说。

  汝应谛听。吾今为汝子细分别。

  不但分别。而更许子细者。一以魔相幽微难见。一以魔害酷烈难堪。故劳真慈如此也。普告魔境当识已竟。

  △二会众顶礼钦承。

  阿难起立。并其会中。同有学者。欢喜顶礼。伏听慈诲。

  闻害悚动。承慈感激。见许欢喜。故起拜领。

  △三正以详陈魔事。分三。一标示动成之由。谓动魔之由及成害之由。又二。一惊动诸魔由定二。一推真妄生灭相关。若无相关。则真定不惊妄魔矣。又四。一先明本觉同佛。

  佛告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当知。有漏世界。十二类生。本觉妙明。圆觉心体。与十方佛。无二无别。

  本有之圆觉故同佛。遍在诸佛心中。如千灯共室。不同则不圆。不圆则不同也。温陵曰。觉圆心体。所谓真元是也。

  △二次示妄生空界。又二。一迷妄有虚空。

  由汝妄想。迷理为咎。痴爱发生。生发遍迷。故有空性。

  妄想通举本末无明。迷理为咎。即根本无明。所谓迷真也。痴即业相。爱即转相。所谓执似也。末二句。言境界相发。先将全法界。俱迷为顽空也。

  △二依空立世界。

  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则此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者。皆是迷顽。妄想安立。

  首二句。即空晦暗中结暗为色。则此下总明其依妄立也。非无漏者。明简方便实报。偏取同居。为其动魔也。故岳师并推振裂者不必然也。妄想总体迷顽二功能也。迷则能生有情见分。顽则能生无情相分。故皆彼立也。

  △三比况空界微茫。

  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温陵曰。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又喻片云。以明世界虚幻微茫易以消殒矣。

  △四归元必坏空界。

  汝等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销殒。云何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

  发真归元者。言住大定入圆通者。真显妄破。归前无二本心也。空销殒者。应念将化无上知觉也。国土振裂者。内动外感。凡事皆然。况大定乎。问凡圣各皆万法一心。彼此无干。故诸佛成道。生界依然。今一人归元。何干众界。而振裂耶。既能振裂。何不俱销。愿请决疑。答凡圣同一法界。非自非他。非离非即。譬如千灯共室。正同处时。虽各有照。而满室之光。谁能分其彼此耶。若忽一灯出室。虽与诸灯无干。正当出时。诸光岂不悉成摇动。既出之后。诸灯依旧无干。详之可了。推真妄生灭相关已竟。

  △二示大定致魔之相。分四。一定合圣流。

  汝辈修禅饰三摩地。十方菩萨及诸无漏大阿罗汉。心精通吻。当处湛然。

  饰严护也。行人于行住坐卧中。或反闻。或休歇。住此理中。不昧不断。毫发无渗漏处。下言诸圣心通吻者。以圣凡元一法界。特凡迷驰扰。别成邪聚。不隔而隔。今一旦悟后归元。故不离当处。一念不生。与诸圣心。泯同一际。湛然虚明。无别无二。

  △二诸有坏动。

  一切魔王及与鬼神诸凡夫天。见其宫殿无故崩裂。大地振坼。水陆飞腾。无不惊慑。

  魔王摄臣民。故言一切。凡天当兼外道。大地水陆飞腾。当兼人畜。凡在三界。自天以及诸畜。不求出要耽恋诸有者。尽属魔所摄持。故安危事同。无不惊慑。

  △三诸魔不容。又为二。一先除凡愚讹谬。

  凡夫昏暗。不觉迁讹。

  此凡夫。单指人。言昏暗者。谓不具五通也。不觉者。谓不能觉知是行人入定将证之故。迁讹者。言彼见大地动摇房屋崩坏。或讹言阴阳失度。或谬传神鳌动目等也。

  △二后示魔通必知。

  彼等咸得五种神通。惟除漏尽。恋此尘劳。如何令汝摧裂其处。

  惟除漏尽者。六通中但未证乎漏尽一通也。夫五通既具。必知是汝定力所为。既恋尘劳。必护所居之处。故决定不容也。

  △四故来恼乱。

  是故鬼神及诸天魔魍魑妖精。于三昧时。佥来恼汝。

  佥同也。动虽遍界。独魔偏重。故惟彼众同来恼乱。意欲破其禅定彼始安也。惊动诸魔由定科已竟。

  △二成就破乱由迷。分为三。一分客主而推破乱。又二。一示喻客不成害。

  然彼诸魔。虽有大怒彼尘劳内。汝妙觉中。如风吹光。如刀断水。了不相触。汝如沸汤。彼如坚冰。暖气渐邻。不日消殒。徒恃神力。但为其客。

  彼在尘劳。纵有神通。殊为渺小。此居妙觉。则湛然空廓。周遍十方故。如风三句。喻彼无伤于汝也。汝如四句。喻汝反消于彼也。盖魔之扰定。远望分明。近反不见。故远处发瞋。近渐恐怖。所以如暖消冰也。末二句。出其深故。良由彼虽凭仗神通而实劳扰无停。暂留不住。故但为客。

  △二正推迷乱由主。

  成就破乱。由汝心中五阴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

  五阴主人。则饰定者。当人自己。不可定其真妙。虽离真无体。而尚在五阴。亦非即真也。大抵魔扰行人。如贼劫主。若主人深居不动。贼乃莫测。愈近愈恐。俗云强贼怕弱主。以是退散者多。若或主人自守不定。惊慌出走。为贼所执。方得其便。此意若以法一一对喻思之。足知患在主也。

  △二约悟迷而示胜败。分二。一悟则必能超胜。又为三。一直断无奈。

  当处禅那。觉悟无惑。则彼魔事。无奈汝何。

  禅那指人。言即上五阴主人在禅定者也。觉悟无惑者。了知如上所云彼无伤我我能销彼。又达我主彼客彼怖我安。由是一心不动。于彼善恶境界。不欣不怖。不爱不憎。但惟照理。一切不顾。所谓山鬼伎俩有尽。我之不?无穷。则彼魔事。真无可奈何矣。

  △二示其所由。

  阴消入明。则彼群邪。咸受幽气。明能破暗。近自消殒。

  此表其无奈之故。由以明而消暗也。毗罗遮那。此云光明遍一切处。众生本亦同此。但为五阴重重覆之。全成暗昧。若阴未消时。与魔同分。在幽暗中。故魔可见可扰。今禅定得力。阴渐消而明渐发。诸魔受幽气者。渐与光明隔别。如枭入晓罗叉向阳。尚不可见。岂能肆扰。故必至于消殒矣。

  △三总结必祛。

  如何敢留扰乱禅定。

  言其必丧魄而去矣。

  △二迷则必成败堕。

  若不明悟。被阴所迷。则汝阿难必为魔子。成就魔人。

  不明悟者。不能如上觉悟也。被阴所迷者。于彼虚幻境界欣怖憎爱。亡失照理正念。堕为彼类无疑矣。所以深警之也。约迷悟而示胜败已竟。

  △三举前堕而较浅深。前堕者最初堕淫室也。分二。一示堕淫害浅。

  如摩登伽。殊为眇劣。彼惟咒汝破佛律仪。八万行中。只毁一戒。心清净故。尚未沦溺。

  孤山曰。以淫女比天魔。人眇劣也。以一戒比全身。事眇劣也。举劣况胜。最彼深防。初果道共戒力。自然无犯。故曰心清净等也。

  △二示堕魔害深。

  此乃隳汝宝觉全身。如宰臣家忽逢籍没。宛转零落。无可哀救。

  隳坏也。坏全身者。不但坏尽道果。亦且入无间狱。岂不与宰臣贵邻天子。遭籍没则不但丧尽官位。而且不免刑律者。事相类哉。是宜警惧而慎察识矣。孤山曰。籍没。汉书除其属籍。是也。标示动成二由科已竟。

  △二详分五魔境相。夫上科知动魔由于定切。则于魔之发端不惊。而预防无患。知成乱由于主迷。则于魔之究竟不动。而自守惟坚然。而所现境相多端。不详剖析。未必其不迷也。故今详与分辩之。就分为五。一色阴魔相。谓当色阴将破未破之际。有此等境。应当了知。又分三。一具示始终色阴。未开为始。既开为终。各有境相。今先令其识此两头境相。而次方详列中间也。又二。一始修未破区宇。又为三。一销念工夫。

  阿难。当知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忘如一。

  坐道场有二。一兼事道场。即七卷中土坛镜像等端坐于中以习反闻正定。是也。二惟理道场。则不假坛等。不局身坐。俱取前详释闻中境界为道场。以一切时中。四威仪内。反闻专注。为坐道场。销落诸念。不同径直止念。此但专务反闻。而万念自销也。功浅未必念尽。功深自然念尽耳。则诸离念者。即起信所谓心体离念等虚空界也。一切精明者。得常不昧念头入手之意。非发光之谓也。又销念即寂寂。精明即惺惺耳。注闻本不注境。故境之动静。安能移之。闻性无干意识。故识之忆忘。安能变之。且识忽起而为忆也。如影现镜中曾不障于镜也。识忽灭而为忘也。如影灭镜内而镜体愈如故也。此正禅家打成一片时节矣。

  △二在定相状。

  当住此处。入三摩地。如明目人。处大幽暗。

  此处者。即销念精明惺寂双流境中也。三摩地。即耳门圆照三昧定成之号也。由上功夫入手故。三昧现前。名为入也。如明下。状其在定境界也。散心但对目前现境。惟觉一区光明。曾不觉知余处皆暗。譬如黑夜对一室灯光而室外无边昏黑也。今一旦不顾目前现境。专注闻中无边法界。此定成就。则现境都失。方觉十方悉皆黑暗。譬如吹灭室灯。室也没了。通天彻地。浑成黑暗。故曰如明目人处大幽暗也。龙潭吹灯发明。德山正令入此三昧耳。问寻常说本心。现有照体。明喻日月何得有此黑暗。答照体固自不减。黑暗亦自非无。例如经初所云。此但无明见何亏损。问此暗何缘而有耶。答众生本性。与遮那无二。光明遍一切处。犹如醒人无不明了。从本以来具足有。五阴无明盖覆之。尽法界俱成暗相。如醒人被昏沉压覆。故全成昏昧。至于目前朗见山河等境。乃无明幻出。能见所见皆无明所为。如二卷所明颠倒见妄也。譬如醒人被昏沉逼压起种种梦。自谓所见分明。而实居黑暗之中。若但取目前所见山河分明不昧。遂谓真实光明。何得聚见于眼。开眼则明。合眼则暗。见不脱于根尘。光全居于黑暗。执之为实。何有悟期。何以故。以尚不觉全在阴覆之中。何缘而有开时耶。如梦中人不知是梦。但见目前明朗。谓为实明了无迷闷。全不觉在昏沉黑暗之中。岂有醒梦之时耶。故今入三摩地者。要须顿舍目前幻身幻境。丝毫不缘。努力反闻。当在此中。方觉无边黑暗。故如明目人处大幽暗也。即同梦中人觉知是梦。舍彼梦境。不复更缘。努力求醒。方觉昏沉黑暗覆压迷闷也。以法对梦。一一可了。

  △三结成区宇。

  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

  离念自体。精而不杂。曰精性。迥脱根尘。中道自在。曰妙。双超空有。不染二边。曰净。心未发光者。色阴未开。心光未泄。无边幽暗虚静而已。问既曰脱根尘超空有。何又幽暗而未发光乎。答此但解空了性。循中入定。初心定力所使。非是开证之境。故正在幽暗之中。然定境虚融。亦在妙处。行人不识。取着无进。禅家谓之堕一色边。仿佛在兹也。末二句。言正在色阴之内。如暗室。区覆墙。宇局滞也。达此岂肯生住着哉。

  △二终破显露妄源。

  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暗。名色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劫浊。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首二句。言心光发越。不用肉眼。十方洞照。而前之黑暗。如风约云开。内彻五脏百骸。外彻山河大地。天上人间。悉如指掌。虽未至三千圆鉴。亦应洞达一界。或至小千等。以佛未的实格量。不敢定耳。名色阴尽者。如五重衣服初脱最上一重也。问诸色尚见。何以言尽。答圆融中道。岂尽色成空耶。但尽阴不盖覆而已。良由真心元能随缘现色。而色不异心。本自明彻。如珠有光还照珠体。但缘无始迷己为物。遍成障隔。又认物为己。而聚见于眼。是以永沉黑暗。尽失其遍界之明。岂惟不知本明。兼亦不觉现暗。今缘奢摩他中开示。四科七大。元一藏心。各各自知。心遍十方。彼时有学者。尚属比量而知。方以觉得现暗。未能现量而见。岂即亲证本明。到此蹑解成行。入三摩地。于幽暗中。忍住一番。功夫到日。忽尔色阴云开。亲证本明。一切坚顽暗昧根尘。皆如琉璃内外莹彻。且不聚见于眼。而心体周遍。无复远近。皆如目前。是之谓色阴尽。岂坏色成空者。可比其万一哉。常途劫浊。以人寿百岁时运入劫浊。总统五浊。名为恶世。今此自晦昧为空。结暗为色。即入劫浊。无量劫来。长眠黑暗生死之中。然此浊体。全依色阴幽暗为之。离彼色阴。毕境无体故。今色阴尽时。晦昧即开。故曰超劫浊也。观其所由。如伐树者。去其覆土。方以见根。今劫浊既开。观见色阴之由。自然之理也。坚固妄想者。坚执固结妄情痴想也。于外四大。坚执为心外实有。于内四大。坚执为心所住处。由是固结不解。成此色阴黑暗之体也。佛后自释。惟约身言者。且图自身亲切容易觉知而已。其实十一色法。俱是色阴。皆属坚固妄想。前偈云。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足可证之。然佛虽就身发明。尚欲其察近而悟远。触类而引伸。不然若但色阴惟局一身。则色阴尽时。应只说言身中朗彻。何言十方洞开乎。准此余四阴体。皆有言近指远之意。方显一一遍周。孚前七大也。此虽谈魔。而修进下手之旨存。故详释之。幸勿厌繁也。具示始终已竟。

  △二中间十境。中间者。即色阴将破未破中间。所谓交互之处也。良以。藏心统含四土。不离当处。不越毫端。秪因色阴所覆。岂惟不见上三。而于同居一土。现前朗见能几乎哉。克论现见。特尘刹中一刹。一刹中一界。一界中一洲。一洲中一国。一国中一邑。即于一邑之中。亦但于所住所到之处。一区之明而已。一区之外。悉皆不见。既皆不见。悉是黑暗之境。然此黑暗中。一国一刹。乃至尘刹四土。无不包含。今入定者。既复舍彼一区之明。而全处无边之暗。当色阴未开之际。反闻逼拶之深。心光所流。或近彻身境。或远照十方。或浅射同居。或深臻三土。所谓忽远忽近。乍浅乍深。皆色阴将开之前兆。暂尔非常有此十相。行人于此。作证不作证间。魔佛异路。可不戒慎而加察哉。就分十。一身能出碍。

  阿难。当在此中。精研妙明。四大不织。少选之间。身能出碍。此名精明流溢前境。斯但功用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此中者。即前惺寂双流境心不扰之中。亦即幽暗之中。后凡言此中。皆即此中。妙明即指闻性。精研即反闻时着力深穷也。如禅家所谓。着些精彩挨排将去也。四大不止说身。内外俱该。以此说流溢前境。非谈内彻也。不织者。境界虚融。如云如影。不复密织坚实也。少选者。不多时也。身能出碍者。偶尔透过墙壁豁然无碍也。然上句言少选者。正说此境。但暂时如此。非常能也。此名下。判其名令详其义。精明指心光。而言流溢者。融泄之意。前境即目前坚碍之境也。盖真心虚融光寂少有发泄。于境即得虚豁无碍。斯但下断其故。而明其不久功用。暂得者。明其特因精研功夫。逼拶之极。偶令心光泄露。暂得前境虚融。随即失之。非为圣证者。非同圣人证果一得永得也。不作圣心者。言行人遇此。知是功用偶然。略不挂意。如近世悟人云。上得秦公岭。望见四部洲。从他四部洲。依然顾话头。是也。名善境界。言此亦足验功夫得力心妙非虚。可增信心。可诱精进。亦是过去宿习善根发相。未来入位开心先兆。诚是善祥境界。本无过咎也。若作圣解者。言行人若无见识。及缺涵养。遇此一境。辄起证圣之解。即受群邪者。言魔得其便。将进欺诳。渐成大害。至不可救矣。从斯但下。数句之意。后皆放此说之。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沙發
 樓主| 發表於 2019-9-25 16:54:59 | 只看該作者


  △二内彻拾虫。

  阿难。复以此心精研妙明。其身内彻。是人忽然于其身内。拾出蛲蛔。身相宛然。亦无伤毁。此名精明流溢形体。斯但精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首二句同前。内彻者。心光忽照身内五脏。开明如揭盖覆亲见。蛲蛔。以手拾出。身无伤毁。流溢同前。但内融形体为异。斯但下。意皆同前。

  △三闻空说法。

  又以此心内外精研。其时魂魄意志精神。除执受身。余皆涉入。互为宾主。忽于空中。闻说法音。或闻十方同敷密义。此名精魄递相离合。成就善种。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首二句。环师所谓。前之精研。初能外虚。次能内彻。此复内外精研俱虚彻。是也。医经谓。魂藏于肝。魄藏于肺。意藏于脾。志藏于胆。或曰左肾。再俟考证。精藏于肾。神藏于心。除执受身者。除彼身形。安然不迁改也。余皆涉入者。即环师所谓。魂魄等皆失故常递互相涉。是也。互为宾主者。岳师所谓。余五入魂。则魂为主。余为宾。乃至入神。则神为主。而余亦为宾。是也。闻空中说法者。宾闻主说也。闻十方同敷者。主闻宾说也。递相离合者。岳师谓。精离本位。而合于魂。或魂离本位。而合于精等。是也。盖离即失本位。合即入地位。成就善种者。即环师所谓。夙昔闻熏自能发挥而有所闻也。今夫刻意凝神讨论之极。则奇文丽藻。未尝经意。往往焕然。得于梦寐。则精神激发神者偶现类可知也。愚谓五脏内境也。空中十方外境也。由功夫内外精研故。内外合一。而说听交互。周匝遍满也。余皆同上可知。此上三科。皆近彻身境也。

  △四境变佛现。

  又以此心澄露皎彻。内光发明。十方遍作阎浮檀色。一切种类。化为如来。于时忽见毗卢遮那。踞天光台。千佛围绕。百亿国土及与莲华。俱时出现。此名心魂灵悟所染。心光研明。照诸世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此当反闻功盛。虽始本一如。然澄露皎彻。似始觉之智定光融透也。内光发明。似本觉心光发泄也。无情遍成金界。有情尽作如来。又见毗卢乃至莲现。此即华严所明。文义全似。而言心光灵悟所染者。似曾于维摩华严等经闻熏成种。今于反闻妙定之中。心光被研。发明照灼。于此实报庄严诸殊胜界尊特身也。问既言遍作化为。恐非实界实佛。何言即是报土。答四土除后一。而余三皆同幻化。何妨说化。特于光流灼见之时。秽土忽灭。净土忽现。而说遍作化为耳。若此即言非实。则前之五脏。后之暗室。皆非实耶。又何彼偏实而此偏虚耶。问实报深位所居。岂此初心遽能亲见。答圆融心海。本无障碍。复加圆人胜解本具勤勇无前。尚当不久超证。何妨定中暂一先见之耶。固知此为报土无疑矣。况文亦言照诸世界。岂皆言化为耶。

  △五空罗宝色。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观察不停。抑按降伏。制止超越。于时忽然。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或百宝色。同时遍满。不相留碍。青黄赤白。各各纯现。此名抑按功力逾分。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此中说功夫勇胜处。倍过诸科。所见妙境。非同浅浅。观察不停者。反闻功切。照理绵密。无丝毫间断也。制即忍也。止即定也。抑按降伏制止超越者。以圆人见解入反闻妙门。于时圆伏五住。深忍深定。超越二乘及菩萨境。仿佛切近寂光妙土。故非身非土。但见十方无量宝色而已。然同时遍满不相留碍者。多分不碍同满也。青黄赤白各各纯现者。交杂不碍各纯也。此名抑按功力逾分者。重言圆伏之力绝胜所发。故有过分之境。盖此非身非土。仿佛寂光之境。非初心分所宜见。特定力逼发暂一见耳。即环师所谓。妙明逼极焕散而现也。问寂光非身非土。宜无色之可见。今既见色。能所宛然。岂敢目为寂光。答明言切近。非谓全即。但此已越一切妙身妙土惟余虚空宝色。故言切近寂光耳。况准天台。亦言寂光尚有金宝。奚止宝色。所谓因灭是色。获得常色等。当知。常寂光土。不可定执同灰断境。问此何异于四禅中青黄赤白等定耶。答彼禅定中。有心而取。此反闻内。无心而现。又彼但各现而已。岂如此之分不碍满杂不碍纯耶。斯固难思妙境。寂光前兆。故言超越逾分。若反同于界内事定。则何超越逾分之有哉。此上四五两科。所谓深臻后三土矣。

  △六暗中见物。

  又以此心研究澄彻。精光不乱。忽于夜半。在暗室内。见种种物。不殊白昼。而暗室物。亦不除灭。此名心细密澄其见所视洞幽。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研究者。挨拶也。澄彻者。静极光通也。精光不乱者。心光凝定不为明暗境移也。忽于下。正明暗中见物也。先言种种物者。非室内所有之物。乃暗中出现之异物也。盖鬼神精魅。恒杂人居。互不相见。今为心光密澄幽隐发露之时。故种种出现也。曾闻有人。在静室中。忽见一人自地而出。一人从壁中来。对语良久。各没原处。又有见三五裸形人高一二尺。窃室中米。傍若无人。类难尽举。后言暗室中物亦不除灭者。方是说室中原有之物亦朗然不昧不迁变也。心细密澄所视洞幽者。惺寂绵密。无丝毫渗漏。故静明之极。而心光彻照矣。

  △七身同草木。

  又以此心圆入虚融。四肢忽然同于草木。火烧刀斫。曾无所觉。又则火光不能烧爇。纵割其肉。犹如削木。此名尘并排四大性一向入纯。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圆入等者。反闻功切虚融之极。忘身如遗。故烧斫皆不觉也。又则下文虽重。亦稍不同。上烧不觉皮肉未必无伤。此不能烧皮肉略无伤毁。上言斫而未削。此言削去如泥。是其别也。尘并下三句。出其不觉无伤之由。即环师所谓。五尘并消。四大排遣。纯觉遗身。故无伤触也。此上六七二科。约当土境身最近之事也。

  △八睹界睹佛。

  又以此心成就清净。净心功极。忽见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国。具足七宝。光明遍满。又见恒沙诸佛如来。遍满空界。楼殿华丽。下见地狱。上观天宫。得无障碍。此名欣厌凝想日深想久化成。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清净者。纯理无杂之谓也。功极忽见。亦净极光通也。然忽见下。见同居诸净土也。又见下。见净土现在诸佛也。下见三句。见同居诸秽土也。略佛不言可知。又佛净秽无殊。故不另说秽土佛也。欣厌凝想。非今定中作是觉观。盖是未入定前。诸经教中闻说净土秽土。随起欣净厌秽之念。熏习成种。今于定中。反闻逼极心光所灼。故悉发现。虽说化成。亦非虚境。虽是实境。仍同幻化耳。

  △九遥见遥闻。

  又以此心研究深远。忽于中夜。遥见远方市井街巷亲族眷属。或闻其语。此名迫心逼极飞出故多隔见。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研究深远者。穷极反闻廓然周遍也。言中夜者。偏取心境俱静时也。但多在此时。未必局定也。此则显然是为实境。予亦亲见河南常僧在潞。偶然静坐。忽见乡闾市井宛然见其兄于路被官责打。此是白昼。计其时日。不久乡人至潞问之。乃分毫不爽。此必宿习禅定善根故。偶遇如此。惜其僧不知自重也。此名下。出其原由也。飞出者。即心光飞出也。此上八九二科。不离同居。而见远境耳。总上九科。不出四土身境。一二三六七共五科同居近相也。四五两科。后二土相也。八九两科。同居远相也。方便土相。未特显著。或可该摄于同居净土之中。智者研审之。

  △十见善知识。

  又以此心研究精极。见善知识形体变移。少选无端种种迁改。此名邪心含受魑魅。或遭天魔入其心腹无端说法。通达妙义非为圣证。不作圣心。魔事消歇。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上之九科。皆初心反闻。入三摩地。定心逼极所发善境。非魔所为。要须作证。方成招魔之端。今此第十之科。是大定中。不为上之九境所迁。竭力穷研。到至精至极之地。正是与诸圣心精通吻时节。而色阴将破。振裂动摇。魔心荒越。萃于斯时。故魔扰于是而发端也。然不出两端。或发其妄见。或发其狂慧。皆能令行人自疑证圣。然后得其便。而乘间以入也。故今皆与示其相。而明其故。令先觉焉。但其文先后颠倒。稍难分辨。试与分之。见善下。发其妄见也。首四句。先以示其相也。见善知识等者。即行人静中自见也。形体变迁等者。即变现佛菩萨天龙男女诸像也。次二句。后以明其故也。邪心含魅者。言其但是行人防心不密。领受妄境。故鬼物眩惑。现此虚影。非真实见圣也。或遭下。发其狂慧也。首二句。先以明其故也。天魔入心者。魔入行人身中。持其心神也。次二句。后以示其相也。说法达妙。即指行人自说皆魔力持之使然。非真实心开也。此方与下非为圣证等。语脉投合。旧说善知识即作实人。如后飞精所附说法。亦即指彼所说非为圣证等。复亦指彼通乖前之诸文。决无此理。当知。行人用功。自浅而深。魔魅肆扰。由微而着。故此节与下受阴十境。皆且暗中入心。令自发乱。直至想阴中。方以飞附旁人。显然诳惑。岂有发端之初。即遣实人来惑乱哉。不作下。言若依此先觉魔自消歇。反此则大发魔事。不待言也。中间十境已竟。

  △三结害嘱护分三。一示因交互。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色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

  交。即岳师所谓。禅观与各阴妄想交战。是也。互谓互为胜负。如色中每一善境界发。即是观力暂胜妄想。故得心光泄露。然但暂开随闭。即是妄想。复胜观力依然不能动也。故前十境。皆当此时而现。后皆放此。

  △二迷则成害。

  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顽谓无知。迷谓倒想。不自忖量者。谓不度己功力未久。迷不自识者。又不察暂开复闭。何有圣证。固乃妄言登圣。安得不堕哉。后皆放此。详前十境。皆是深定所逼。决是位在观行。非名字所能也。

  △三嘱令保护。

  汝等当依如来灭后。于末法中。宣示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当依如来者。奉行其宣示覆护之意也。宣示。谓结集流通及现身说法。令其自明。覆护。谓冥加神力。令不至惑也。后皆放此。色阴魔相已竟。

  △二受阴魔相。亦分为三科。一具示始终。又分二。一始初未破区宇。分二。一蹑前色阴尽相。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阴尽者。见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

  修三二句。止观双修也。耳门。即入流之观。亡所之止。色阴尽者。言于上之十境。或备经。或不备经。或相类而更多。大抵俱要明识。不为所惑。功夫到日。色阴忽有尽时。后皆放此说之。即前如明目人处大暗室者。到此遍成光明。即色尽相也。前于十方洞开下。已详释之。见诸二句。环师谓诸。佛心即我妙觉明心。是也。洞开无暗。是其心相。众生向外驰思。拟度佛心。终不能见。今于自心开处见之。本不在外。岂不亲切明白。故喻如镜中现像也。准八卷第二渐次所定。此位已入初信。不依旧判犹在观行。以此明言。亲见佛心。如镜现相。岂非正信已发。况佛心即阿耨菩提之心。诸师判位。皆以发菩提心。为初信。此何非初信耶。更有防难。待后六十圣位下。再当辩之。

  △二状示受阴区宇。

  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犹如魇人。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心触客邪。而不能动。此则名为受阴区宇。

  若有所得者。既是自心。而复亲见。岂不即若实得其体。而未能用者。未能称体发自在用也。下科即见用处下以喻明。睡中被魇之人。明见醒中之境。而不能动。正如色阴已开受阴覆人之状也。手足二句。喻若有所得也。心触二句。喻不能用也。客邪者。以魇字从鬼。似亦外感鬼物之所覆压而然。故魇鬼正以喻受阴也。

  △二终破显露妄原。

  若魇咎歇。其心离身。反观其面。去住自由。无复留碍。名受阴尽。是人则能超越见浊。观其所由。虚明妄想。以为其本。

  首句。即受阴尽。其心下。即能发自在用也。心本不局身中。无始迷执非局而局。生局现阴。死局中阴。无时不局于身。安有离身自由之分。要皆受阴以为结缚之本。故受才尽。便离身观面。去住自由也。当知。此不同坐脱。而不能复来者。彼但于前幽暗位中。凭定力以坐脱耳。所以九峰不许泰首座也。此则色受俱开。体用俱称。去来无滞。洞山法庆等是其人矣。身见为诸见之本。受尽离身。身见解脱。故能超越见浊。方以现见。亲证心本不在身中。但受阴妄为领纳。虚以发明而已。依前判其位当二三两信。待后想阴之初六十圣位下。再当辩之。具示始终已竟。

  △二中间十相。此十相中。分五对十双释之。就分十。一抑己悲生。此与下科抑扬生佛对也。故此抑己者。抑责自己也。悲生者。悲愍众生也。又三。一发端现相。

  阿难。彼善男子。当在此中。得大光耀。其心发明。内抑过分。忽于其处。发无穷悲。如是乃至观见蚊虫。犹如赤子。心生怜愍。不觉流泪。

  此中即色阴已开。受阴未破之中也。得大光耀。即十方洞开也。其心发明者。谓悟得一切众生皆同具此光明妙理。枉受沦溺。内抑过分者。却乃自责。己之执迷。不早悟度生。此悲心所由发也。究而论之。固同体之悲。本亦非咎。但内抑观见等。展转过甚。则招致魔附之端也。

  △二指名教悟。

  此名功用抑摧过越。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消歇。

  功用抑摧过越者。本欲兴悲?进。以破受阴。但由自抑自责太过失于慈柔故成过悲。若能悟此本因。不作圣证之想。渐悟渐止。复还正念。故曰久则消歇也。

  △三示迷必坠。

  若作圣解。则有悲魔。入其心腑。见人则悲。啼泣无限。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作圣解者。自谓已同诸佛大悲。或谓与菩萨二殊胜中同一悲仰。自以为是。悲愍不止。则魔以类入心失定。以起无量颠倒邪念。故必坠也。已入位而不防。沦坠其深。故在想阴中贪求。善巧科下详辩。

  △二扬己齐佛。扬己者。高举己灵也。齐佛者。顿同至圣也。又分三。一发端现相。

  阿难。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胜相现前。感激过分。忽于其中。生无限勇。其心猛利。志齐诸佛。谓三僧祇一念能越。

  色开受明者。如脱外衣明见内衣也。胜相如见佛心镜中现相等也。感激过分者。谓一向虽闻心佛无二。未能亲见。今因色开亲证实见。故感激而发大勇猛也。志齐诸佛者。言现见心佛无二。一念谓可速超。何待三祇。问顿教不立阶级。一超直入。于此何殊。答彼为高推圣境。自限蹭蹬者。施应病之药耳。非一向以圆融而碍行部也。请详宗门信位人位之旨。则顿教人。未必全废于位也。

  △二指名教悟。

  此名功用陵率过越。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消歇。

  陵率过越者。言本为进破受阴。而忽高举齐佛之念。妄谓三祇不历一念能超。故为陵节粗率。过分越礼。悟而止之。可复消磨于无过矣。

  △三示迷必坠。

  若作圣解。则有狂魔。入其心腑。见人则夸。我慢无比。其心乃至。上不见佛。下不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若自谓同于诸圣勇猛。妄任不已。则魔亦以类附之。我慢失定。必坠何疑。

  △三定偏多忆。此与下科定慧忆狂对也。分三。一发端现相。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前无新证。归失故居。智力衰微。入中隳地。迥无所见。心中忽然生大枯渴。于一切时沉忆不散。将此以为勤精进相。

  前无新证。受阴未破也。归失故居。色阴已尽也。当此之际。但应定慧等持。入流亡所。久可克功。顾乃智力衰微。莫能照见于受体本空不记尘忘根尽迷闷无所趣进。故曰入中隳而无见也。忽然下。方表其偏用定心。枯渴沉忆。以为破受精进之功也。

  △二指名教悟。

  此名修心无慧自失。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此名修心者。即偏用定力。以修治其心也。无慧自失者。无照见尘亡根尽受体本空之智。自失其方便也。悟谓省解。其慧少定多。而还复等持。庶无过咎而已。何有于圣证哉。

  △三示迷必坠。

  若作圣解。则有忆魔。入其心腑。旦夕撮心。悬在一处。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作圣解者。以此心沉忆之定。妄谓证圣当然。故忆魔以类附之。撮即摄也。摄心高悬。失其本定也。问古人谓。置心一处。无事不办。何以异此。答彼为与散乱世缘者一期应病而已。非一向悬心为精进也。或复以遍法界为一处。则圆遍境界。与此大不同矣。

  △四慧偏多狂。又分三。一发端现相。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慧力过定。失于猛利。以诸胜性。怀于心中。自心已疑是卢舍那。得少为足。

  慧力二句。以见自性殊胜。令其慧心增胜。盖是过于尊重己灵。所谓太尊贵生也。故言胜性怀心自疑卢舍也。当知此异前来齐佛之科。前但谓佛可速成念越多劫修之无难。此见自性即是不假修证。其过比前更甚矣。问宗门皆言本来是佛不待修证。何不为过。答祖师为人。惟执修成。孤负己灵。故抑扬之耳。然亦有时令人大死一番竿头进步极尽今时。如是一类之语。不可胜纪。何尝偏重己灵全拨修证哉。

  △二指名教悟。

  此名用心亡失恒审。溺于知见。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亡失恒审者。谓不能恒常审试自德与佛德为有差别为无差别。溺于知见者。盖过信过恃身中自有如来知见。以性碍修。故至于此。若能省解。审知五阴尚未全空。安能齐佛德用。可还无过矣。

  △三示迷必坠。

  若作圣解。则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见人自言。我得无上第一义谛。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作圣解。即自任舍那。执迷不返。则类魔相附。大发狂颠。当知。言我言得。具足人法二执。第一义谛。岂有是哉。

  △五觉险多忧。此与下科险安忧喜对也。又分三。一发端现相。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新证未护。故心已亡。历览二际。自生艰险。于心忽然生无尽忧。如坐铁床。如饮毒药。心不欲活。常求于人令害其命早取解脱。

  上半与定偏科同。历览二际者。观察色受二边际也。自生险忧者。虑恐遭退失也。过忧不止。展转成颠。故发如坐下诸妄事也。二指名教悟。

  此名修行失于方便。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言其本是勤修警惧心中不觉太甚。无复解慰方便。故至于此。祖师云。大道迂阔。忙作甚么。又云默默自知田地稳。腾腾谁放肚皮憨。又云。放四大莫把捉等。无量方便。皆可忘忧还复正念矣。岂可以多忧为圣哉。

  △三示迷必坠。

  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常忧愁魔。入其心腑。手执刀剑。自割其肉。欣其舍寿。或常忧愁。走入山林。不耐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若以多忧为圣心宜然。忧之不止。则魔类附而发执刀等大风颠矣。

  △六觉安多喜。分三。一发端现相。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处清净中。心安隐后。忽然自有无限喜生。心中欢悦。不能自止。

  此因色开受现境界。亦甚可乐。于此生喜。本亦非过。若耽着恣情展转不止。必致过生。祖云。设有悟证。快须吐却。即此之谓也。

  △二指名教悟。

  此名轻安无慧自禁。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悟证境中妙乐即轻安也。若有慧照察。此方浅证。何须深乐。喜风自止。今无斯慧。故不能禁也。

  △三示迷必坠。

  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喜乐魔。入其心腑。见人则笑。于衢路傍。自歌自舞。自谓已得无碍解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若谓乐道乃圣心宜然。由是放浪纵喜不止。则魔附发颠不复觉也。

  △七见胜慢他。此与下科见慧自他对也。分三。一发端现相。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自谓己足。忽有无端大我慢起。如是乃至。慢与过慢。及慢过慢。或增上慢。或卑劣慢。一时俱发。心中尚轻十方如来。何况下位。声闻缘觉。

  自谓者。不求师印。惟凭己见妄忆也。己足者。即自满自高之意。发慢之由也。无端即无故亦无量也。大我慢虽七慢之一。似诸慢之总。七慢者。开蒙云。单过慢增邪我卑也。彼释云。于劣计己胜。于等计己等。为单慢。于胜计己等。于等计己胜。为过慢。于胜计己胜。为慢过慢。未得谓得。计劣己多。为增上慢。自全无得谓己有德。为邪慢。对多胜者。自甘劣少。不敬不求。为卑劣慢也。今经惟缺邪慢。总别合论。具彼六慢。心中下。虽诸谩心并力所使。然高推己灵。下视诸圣。克体而言慢过慢也。当知此复比前慧偏多狂之过。为更甚焉。彼但谓本来同佛而已。此则更谓超越诸佛故也。问祖师门下。呵佛骂祖。何以异此。答祖师极欲人悟一性平等心外无佛剿绝佛见而已。岂真增长高慢。反失平等哉。

  △二指名教悟。

  此名见胜无慧自救。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见胜者。因见殊胜之性。胜气所使。若有省察之慧。既悟平等之性。便不见一众生可慢。何况惑未祛而行未满。安敢慢诸圣哉。

  △三示迷必坠。

  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不礼塔庙。摧毁经像。谓檀越言。此是金铜或是土木。经是树叶或是叠华。肉身真常。不自恭敬。却崇土木。实为颠倒。其深信者。从其毁碎。埋弃地中。疑误众生。入无间岳。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若终执迷。无复省过。魔附发颠。误己误人。不可救矣。近世此辈遍于天下。毁佛相为金铜土木。以自身为活佛。毁佛经为纸墨文字。以自言为真经。真是魔说。宛是魔民。以今经证之。当入阿鼻犹如射箭。岂不甚可怜悯。倘有微缘闻经。速当改悔。实大幸矣。

  △八慧安自足又分三。一发端现相。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于精明中。圆悟精理。得大随顺。其心忽生无量轻安。已言成圣得大自在。

  精明。即佛初示识精明元。后称耳门闻性。元从此中。入三摩地。今即于此中。色开受现。见诸佛心。如镜现像。故曰圆悟至精之理也。得大随顺者。言欲见即见。无复隔碍也。轻安者。即身心离诸粗重。豁悟自在之意。遂自以为满足成圣得大解脱矣。此比上科。其过似轻。以但自足不进。非更慢他也。

  △二指名教悟。

  此名因慧获诸轻清。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当知。前见此慧。体相各别。见是分别心路。慧是开悟境界。因慧获轻清者。因色开时。觉得身心如云如影。离重浊而获轻清。此但一时豁悟快足之境。岂有圣证何足自满哉。行人逢此。当依如是悟也。

  △三示迷必坠。

  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轻清魔。入其心腑。自谓满足。更不求进。此等多作无闻比丘。疑误众生。堕阿鼻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迷而不悟魔附。自画展转。如无想比丘。不但自误。兼误多人。加以悔恨谤佛。遂成大坠落矣。

  △九着空毁戒。此与下科空有毁恣对也。又分三。一发端现相。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于明悟中。得虚明性。其中忽然归向永灭。拨无因果。一向入空。空心现前。乃至心生长断灭解。

  明悟中。即十方洞开豁然。明朗寂尔。无法可得。故着空净而沉永灭也。见得无作无受故拨因果。以纳于断空邪种。皆由取着虚明。遂至于此。

  △二指名教悟。

  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若悟沉空滞寂非究竟法。则可无过。

  △三示迷必坠。

  若作圣解。则有空魔。入其心腑。乃谤持戒。名为小乘。菩萨悟空。有何持犯。其人常于信心檀越。饮酒啖肉。广行淫秽。因魔力故。摄其前人。不生疑谤。鬼心久入。或食屎尿与酒肉等。一种俱空。破佛律仪。误入人罪。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既为魔附。展转不觉。失尽本心。误陷多人。其过无量。究其根本。但因着空。近世有等白衣。专说大虚空为本性。一切佛事皆谤著相。一切俗事却言无碍。亦有一二破斋戒者。共赞之曰。汝何彻悟至此。若不闻经悔悟。则淫秽屎尿之颠。将来必渐恣矣。此中虽亦有淫。而偏破诸戒。故以毁戒为科名。误入人罪者。令人误入罪咎之事也。

  △十著有恣淫。经言生爱。即著有也。分三。一发端现相。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味其虚明。深入心骨。其心忽有无限爱生。爱极发狂。便为贪欲。

  此与上科。虽皆从虚明而来。上于虚明之理。明悟空见。此于虚明之味。耽着爱乐。爱极发狂。纵成淫欲故。上是慧病。此是定过也。盖禅定中。发于妙触。自在受用。不可为喻。有言过于淫乐者。即引淫欲之端也。止观中详诫不可耽味。正恐发狂成此咎耳。又当知。上科见惑所摄。此科思惑所摄矣。

  △二指名教悟。

  此名定境安顺入心无慧自持。误入诸欲。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定境安顺入心。明其是定中妙触受用也。此当用慧观察。一切不受。方为正受。岂可于此耽着受用。由是舍置透过即无过矣。

  △三示迷必坠。

  若作圣解。则有欲魔。入其心腑。一向说欲为菩提道。化诸白衣。平等行欲。其行淫者。名持法子。神鬼力故。于末世中。摄其凡愚。其数至百。如是乃至。一百二百。或五六百。多满千万。魔心生厌。离其身体。威德即无。陷于王难。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此魔附恣淫陷坠自他之事。文皆易解。然近世尚未见此僻陋之处。稍闻有似此者。未必如是之盛。佛言不妄。当来末法之深将必有矣。中间十境已竟。

  △三结害嘱护。分三。一示因交互。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受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

  言其受阴未开时。防此过生。交互意同前科。而指文小异。如得光耀。乃至得虚明性。观力胜妄想也。发无穷悲。乃至无限爱生。妄想胜观力也。是亦交战互胜之意。

  △二迷则成害。

  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迷不自识者。即不能谙其名字。不觉是过。谓言登圣。即作圣解也。末二句。示大害而警觉其惊悟也。

  △三嘱令保护。

  汝等亦当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开悟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全同色阴结意。于此十种魔事已成。非但如前方为引发之端。然亦但言魔以类至。而不历言天魔飞精。又魔即暗入本行人心。令其不觉自颠。亦不同于后十。待至后文自见。受阴魔相已竟。

  △三想阴魔相。诸阴体相解现二卷。分四。一具示始终。就分为二。一始初未破区宇。又分二。一蹑前受阴尽相。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受阴尽者。虽未漏尽。心离其形。如鸟出笼。已能成就。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得意生身。随往无碍。

  按前判当在信之二三。故言漏未尽也。以七信不受后有。方为漏尽。心离其身者。以真心周遍。本不局身。无始迷执。非局而局。前此任其比解遍周。无奈见闻。但随身转。何有暂时解脱之分。纵前色尽闻见遍周。亦无离身自在之用。如迷方者。纵有人分明说与。亦卒然难转。此皆受阴覆之之故也。是以受尽方得离身。如鸟脱笼之自在也。已成就下四句。判其决定能以凡身历圣位也。盖别教皆实取证故。经生累劫。证得一分。方到一位。岂能以凡身而顿历诸位哉。此圆顿最利之根。不实取证。即以凡身。速疾上历诸位。故住前多不列位。住后有位亦超。亦但显其圆融不碍行部而已。非如别教钝修实证。故言以凡身而历六十位也。六十位者。于五十五位。却前加干慧。后加妙觉。为五十七。若并前三渐恰满六十。但第一渐次方断五辛。似未可当于圣位。况第二渐次清净业报中。显然方入常途信位故。应前除初渐后开金刚。为六十位。问佛既从受尽。方言历位。则孤山谓受尽方入信位。似顺佛言。今何以色尽便入初信耶。答佛语自在。特缘受尽妙用显彰。因表其必能历尽圣位。未必圣位。便始于此也。以前位十方洞开佛心如镜。当是妙体披露正信现前。岂不为初信。而亦何非圣位乎。请合二渐净报之文。再详玩之。孤山曰。其间有贤有圣。皆是三世诸佛所历之位故。通称圣位。意生身。喻如意去速疾无碍。而有三种。一入三昧乐意生身。谓心寂不动。即相似初信至七信入空位也。二觉法自性意生身。谓普入佛刹。以法为自性。即相似八信出假位也。三种类俱生无作意生身。谓了佛所证法。即九信十信修中位也。尝笑学仙者以出阳神为胜事。不知释宗浅位三意生身妙超无比。何况深位之十身乎。而顾妄谓阴神。真无知之言也。

  △二状示想阴区宇。

  譬如有人。熟寐寱言。是人虽则无别所知。其言已成音韵伦次。令不寐者。咸悟其语。此则名为想阴区宇。

  前于受覆喻魇不动。表见闻虽周而全无用。故受开喻发寱言。虽似明其比前有用。而实表其尚为想覆。盖寱说梦事。非是醒言故也。无别所知者。即未能圆照生死也。言已成次者。即能于圣位。次第上历也。不寐悟语者。如二渐中。言其得通游界。睹佛闻法。亲奉圣旨。则诸佛谁不亲知面见。非同般若。但是冥中知见而已。

  △二终破显露妄源。

  若动念尽。浮想消除。于觉明心。如去尘垢。一伦生死。首尾圆照。名想阴尽。是人则能超烦恼浊。观其所由。融通妄想。以为其本。

  大意如圆师所谓。觉明如镜。浮想如尘。想尽心明。是也。伦类也。一伦生死。即三界异生。虽区分十二。而生死大同。故言一类。圆师谓。首尾即始终。盖生死各有始终。如生住异灭也。圆照谓。洞见分明。正如明镜当台一尘不度矣。想虽居于五阴中间。而前二后二。皆依妄想。而粗细不同耳。何况一切根随烦恼。离想阴。毕竟无依。此所以想尽超烦恼浊也。温陵曰。想能融变。使心随境。使境随心。如想酢梅。能通质碍。故曰融通妄想也。具示始终已竟。

  △二中间十相。就分为十。一贪求善巧。颇似神变。然意在取人信服以行教化。故言善巧也。又曲分七。一定发爱求。

  阿难。彼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圆明。锐其精思。贪求善巧。

  虚谓见闻遍周。妙谓离身作用。不遭邪虑。谓中间不为十境所惑。圆定发明。即发明受阴已尽境界。后皆放此。心爱下三句。即新起爱求。爱圆明者。盖起心喜爱。圆满发明。一切妙用。故勇锐精思。贪其善巧。其意将以悚动人心。以行其教化也。

  △二魔遣邪附。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前虽总结天魔。而未历言。今节节言见受尽定深天魔经意也。亦不亲来。但遣魔党而已。故飞即速遣之意。如军门飞檄官府飞票之类。精即魔党诸精魅也。然亦各以类至。下文佛自各出名字。附人者。另附他人。素受邪惑者也。盖受尽者。不能入其心腑。故假旁人惑之。转令自乱耳。后皆放此。

  △三客邪投扰。

  其人不觉是其魔着。自言谓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巧善男子处。敷座说法。其形斯须。或作比丘。令彼人见。或为帝释。或为妇女。或比丘尼。或寝暗室。身有光明。

  其人即所附之人。不觉者。即此人不自觉也。盖魔入心人岂能自觉。来彼下。方到行人之所。故知上之自言非对行人之言。良由彼既不觉魔着。自怪无端善说经法。疑谓已成佛道。然后任运来惑行人。皆魔默附使之然也。后放此。变形放光。正善巧动人之事也。此方是遣实人来。变化相惑。故知前见善知识。但是静中虚影。不同此也。

  △四主人惑乱。

  是人愚迷。惑为菩萨。信其教化。摇荡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盖缘投其心所爱求。不得不迷惑也。向使无所爱求。何至惑乱行人。但宜安心息爱求也。末二句。是魔惑行人。彻底主意。盖行人三学无缺。策进如飞。魔宫震恐。而魔之设谋扰乱。惟期破戒导淫。则定慧俱纳于邪。身为魔子。魔乃晏安。若智强者。于此反为验魔之要。任其神变莫测。但察毁戒诱淫。即知是魔。何至迷惑。后文种种淫事。及毁戒事。皆放此意。

  △五按其言状。

  口中好言灾祥变异。或言如来某处出世。或言劫火。或说刀兵。恐怖于人。令其家资无故耗散。

  灾即咎徴。祥即休徴。变异怪诞非常也。或言下。近世闾阎蒙昧之人。多有斯言。令人弃家逃散。及至临期。了无其事。

  △六出名示害。

  此名怪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怪鬼即遇物成形者也。多年乃得为魔使者。故曰年老成魔。然此鬼即天魔所飞遣之精灵。佛至此方出其名字。令人辩识而已。非前是天魔至此又换作鬼神。盖旧注以未达飞精即是遣鬼。故作两节说之。致令文理谬戾不通。后皆放此。魔有威福。故去后方祸。吴兴曰。弟子与师。即求巧之子说法之师下皆例此。

  △七教悟戒迷。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先觉。即按经察辩识其是魔也。故免堕落。迷而不悟。归依顺从。故必堕狱。圆师谓。受开以后。应无堕义。正当此处辩之。彼特领佛上历圣位一语。似应不退。而遂违佛二十八位俱堕无间之明言。且自意比度。岂敢遽抗于圣言量乎。宜虚心求。不可辄臆断也。或曰。教中圣位。俱无堕义。圆师参据非臆断也。殊不知。权渐中经劫历位。克定取证。故证圣即无堕义。如走者登山匍匐梯层节节歇息。迟则迟钝。有升无坠。圆顿不历僧祇。一超直入。中间更不取证。直以初住。为第二峰头。方言不退。故佛既言从是凡身。足见不取圣果。又曰。上历圣位。足见但是速以历过而已。岂一一取证哉。如飞者升山。举翼即过无数梯层。中间更无息处。速则速疾。升坠不定。或惊疑于上。或摔爱于下。缓翼之间。已落千岩之下。故知识阴未开。未入圆通以来。不妨有堕义也。或曰。若是则圆顿反劣于渐教矣。曰是何言欤。圆顿历时无几。而彼教圣前往复纡回。何止如圆顿之升坠乎。且圆顿以悟为要。如飞者恃翼。坠固易坠。升无难升。如经文云。悟则无咎。即将坠而复升也。况秉圆顿上根者。多能爱求念绝。凡圣情忘。自无招魔僭圣之愆。而佛慈曲为嘱护以诫备不虞而已。固非必无堕义。而亦非多有沉沦者也。智者当深研之。

  △二贪求经历。分七。一定发爱求。

  阿难。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游荡。飞其精思。贪求经历。

  此飞奋起之意。经历即如今人心好游方之类。但此志大欲如诸佛游刹土也。

  △二魔遣邪附。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三客邪投扰。

  其人亦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游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自形无变。其听法者。忽自见身。坐宝莲华。全体化成紫金光聚。一众听人。各各如是。得未曾有。

  番前自变乃变他成佛。然身既成佛。则游荡之心。何愁不遂。亦所以投其欲也。

  △四主人惑乱。

  是人愚迷。惑为菩萨。淫逸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淫逸其心者。自恃遇圣。放荡无畏也。

  △五按其言状。

  口中好言诸佛应世。某处某人。当是某佛化身来此。某人即是某菩萨等来化人间。其人见故。心生倾渴。邪见密兴。种智消灭。

  言佛菩萨来某处。应化即游行世间之事。亦投其所好故。渴慕之渐。以生邪背正也。

  △六出名示害。

  此名魃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魃鬼即遇风成形者也。

  △七教悟戒迷。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此诸余意。并准前科。

  △三贪求契合。分七。一定发爱求。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绵?。澄其精思。贪求契合。

  爱绵?者。环师所谓欲密契于妙理。是也。澄静深不动也。契合者。不假形声。默然开悟也。

  △二魔遣邪附。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三客邪投扰。

  其人实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合善男子处。敷座说法。其形及彼听法之人。外无迁变。令其听者未闻法前心自开悟。念念移易。或得宿命。或有他心。或见地狱。或知人间好恶诸事。或口说偈。或自诵经。各各欢娱。得未曾有。

  番前外变。以现内开。温陵曰。自开悟下。皆密契之事也。

  △四主人惑乱。

  是人愚迷。惑为菩萨。绵爱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绵爱者。缠绵生爱欲。以遂其所求也。

  △五按其言状。

  口中好言佛有大小。某佛先佛。某佛后佛。其中亦有真佛假佛男佛女佛。菩萨亦然。其人见故。洗涤本心。易入邪悟。

  见者。见其密默开心之胜事。遂并其妖言。总信受也。

  △六出名示害。

  此名魅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魅鬼。即遇畜成形者也。

  △七教悟戒迷。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四贪求辩析。分七。一定发爱求。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魔地中。心爱根本。穷览物化性之始终。精爽其心。贪求辩析。

  心爱根本。即环师所谓爱穷万化之本。是也。穷览二句。即如佛言。现前松直棘屈等。皆了元因也。此佛智边事。初心希求真妄想也。精爽其心。犹言奋精神竭心力也。求辩析者。欲现前一一分明也。

  △二魔遣邪附。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三客邪投扰。

  其人先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元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身有威神。摧伏求者。令其座下。虽未闻法。自然心伏。是诸人等。将佛涅槃菩提法身。即是现前我肉身上。父父子子。递代相生。即是法身常住不绝。都指现在即为佛国。无别净居及金色相。

  威神即魔力也。诸人即领魔法旨。递相转化者也。将佛下。即转化之言。涅槃菩提法身。三常住果也。此中推世法。而谬滥佛法。及拨无净土金相。近时满耳。皆此魔言。即魔使者。闻者速掩耳避之。

  △四主人惑乱。

  其人信受。亡失先心。身命归依。得未曾有。是等愚迷。惑为菩萨。推究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亡失先心者。以先心本欲辩析万法深本。今因魔摧伏。反以肉身相生最鄙浅事。为化理元。而谓佛三常住果亦不出此。乃至拨无佛境。但执目前。是则初求妙智。终沦至愚。岂非大失其辩析之初心。甚颠倒也。

  △五按其言状。

  口中好言眼耳鼻舌。皆为净土。男女二根。即是菩提涅槃真处。彼无知者。信是秽言。

  大意无非诱人恣淫破戒坏大定尔。

  △六出名示害。

  此名蛊毒魇胜恶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蛊鬼。即遇虫成形者也。

  △七教悟戒迷。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五贪求冥感。分七。一定发爱求。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悬应。周流精研。贪求冥感。

  悬应。即多生有缘诸圣来应化也。周流者。求之不止也。精研者。竭诚求之也。冥感者。即希感动于本善知识也。

  △二魔遣邪附。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三客邪投扰。

  其人元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应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能令听众暂见其身如百千岁。心生爱染。不能舍离。身为奴仆。四事供养。不觉疲劳。各各令其座下人心。知是先师本善知识。别生法爱。粘如胶漆。得未曾有。

  正诈现于冥感悬应之魔事也。

  △四主人惑乱。

  是人愚迷。惑为菩萨。亲近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五按其言状。

  口中好言。我于前世。于某生中。先度某人。当时是我妻妾兄弟。今来相度。与汝相随。归某世界。供养某佛。或言别有大光明天。佛于中住。一切如来所休居地。彼无知者。信是虚诳。遗失本心。

  此诈陈于冥感悬应之言。皆投其爱求之欲也。

  △六出名示害。

  此名疠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疠鬼。即遇衰成形者。

  △七教悟戒迷。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六贪求静谧。此科似是贪求宿命。以详玩魔事皆宿命通。恐与下科颠倒差误。又与上科皆为宿命。但上多示知过去。此多示知未来。分为五。

  △一定发爱求。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深入。克己辛勤。乐处阴寂。贪求静谧。

  深入。即穷极定境也。阴寂静谧。皆禅定极境。法华所谓深固幽远无人能到之处也。初心不应躁欲求之。然且不但只求寂静。意欲静极发通。备知幽隐之事。此所以招感魔事也。

  △二魔遣邪附。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三邪惑事言。又三。一邪附人至。

  其人本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阴善男子处。敷座说法。

  △二现邪惑事。

  令其听人。各知本业。或于其处。语一人言。汝今未死。已作畜生。敕使一人于后蹋尾。顿令其人起不能得。于是一众倾心钦伏。有人起心。已知其肇。佛律仪外。重加精苦。诽谤比丘。骂詈徒众。讦露人事。不避讥嫌。

  温陵曰。邪定能具五通。本业即宿业也。畜生后报也。此二宿命通也。知肇他心通。诘露眼耳通也。

  ○彼虽实具五通。诳惑岂肯尽实。如先世妻妾。预变畜生。皆凭威力。诈现非实。特以他心眼耳前知等通不虚故。并其诳惑诈现。亦不敢不信也。重加精苦。如断五味裸四肢等。谤讦虽似言语。犹是状其行事惑人之态也。

  △三说邪惑言。

  口中好言。未然祸福。及至其时。毫发无失。

  据此乃知。此中虽备四种通。而未来宿命通偏多也。

  △四出名示害。

  此大力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大力鬼。即上上品神通力大之鬼也。

  △五教悟戒迷。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七贪求宿命。详玩魔事。酷似静谧之事。盖宝藏符谶。皆阴寂隐微之类。且不似上科了然显于宿通也。我故疑恐译人一时误相倒换。理或有之。再详。分五。一定发爱求。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知见。勤苦研寻。贪求宿命。

  爱知见者。即欲通达宿命。

  △二魔遣邪附。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三邪惑事言。又三。一邪附人至。

  其人殊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知善男子处。敷座说法。

  △二现邪惑事。

  是人无端。于说法处得大宝珠。其魔或时化为畜生。口衔其珠。及杂珍宝。简策符牍。诸奇异物。先授彼人。后着其体。或诱听人。藏于地下。有明月珠。照耀其处。是诸听者。得未曾有。多食药草。不餐嘉馔。或时日餐一麻一麦。其形肥充。魔力持故。诽谤比丘。骂詈徒众。不避讥嫌。

  是人皆指贪求本人而言。听法得珠。令其心惑也。魔化衔宝。盖未附人时先现此。而后方附之也。彼人却指被附邪人诱听人。而藏珠者。先以暗埋后对众出之。诱人惊信也。食药食少。而能肥充。皆惑人之事也。

  △三邪惑之言。

  口中好言。他方宝藏。十方圣贤潜匿之处。随其后者。往往见有奇异之人。

  详其言意。皆但阴隐之事。不似宿命。宜味之。

  △四出名示害。

  此名山林土地城隍川岳鬼神年老成魔。或有宣淫破佛戒律与承事者潜行五欲。或有精进纯食草木无定行事。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五教悟戒迷。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八贪求神力。亦分为五。一定发爱求。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神通。种种变化。研究化元。贪取神力。

  虽言神通。实多神变。异前多取诸通。温陵曰。化元万化之本也。欲乘之以发神变耳。

  △二魔遣邪附。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三邪惑事言。分三。一邪附人至。

  其人诚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通善男子处。敷座说法。

  △二邪惑之事。

  是人或复手执火光。手撮其光。分于所听四众头上。是诸听人。顶上火光。皆长数尺。亦无热性。曾不焚烧。或水上行。如履平地。或于空中安坐不动。或入瓶内。或处囊中。越牖透垣曾无障碍。惟于刀兵不得自在。自言是佛。身著白衣。受比丘礼。诽谤禅律。骂詈徒众。讦露人事。不避讥嫌。

  种种皆神变惑人之事。而不堪刀兵。显是邪魅。身着下。皆引诱坏教之意。

  △三说邪惑言。

  口中常说神通自在。或复令人旁见佛土。鬼力惑人。非有真实。赞叹行淫。不毁粗行。将诸猥媟以为传法。

  △四出名示害。

  此名天地大力山精海精风精河精土精。一切草木积劫精魅。或复龙魅。或寿终仙再活为魅。或仙期终计年应死。其形不化。他怪所附。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多陷王难。

  △五教悟戒迷。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九贪求深空。分五。一定发爱求。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入灭。研究化性。贪求深空。

  入灭非涅槃。但欲空身存没自在。

  △二魔遣邪附。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情附人。口说经法。

  △三邪惑事言。又三。一邪附人至。

  其人终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空善男子处。敷座说法。

  △二现邪惑事。

  于大众内。其形忽空。众无所见。还从虚空特然而出。存没自在。或现其身。洞如琉璃。或垂手足作旃檀气。或大小便如厚石蜜。诽谤戒律。轻贱出家。

  温陵曰。欲入灭定。以趣空寂也。从空出没等。因其好空。故依詃惑。

  ○厚味浓也。夫身净肢香。而又便蜜。真可以骇俗惑人。却乃毁戒律。而贱出家。故愚人不敢不遵依不知毁戒等。即可以验其为魔。而神怪何足畏乎。

  △三说邪惑言。

  口中常说无因无果。一死永灭。无复后身及诸凡圣。虽得空寂。潜行贪欲。受其欲者。亦得空心。拨无因果。

  拨无贪欲违佛背经。显是魔。而惑之者。真由主人自心狂迷而已。宜悟之。

  △四出名示害。

  此名日月薄蚀精气。金玉芝草。麟凤龟鹤。经千万年。不死为灵。出生国土。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多陷王难。

  金玉等虽无情物。而精怪依附。遂成类生。无想之属。即草木精魅。久成魔党也。

  △五教悟戒迷。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十贪求永岁。分五。一定发爱求。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长寿。辛苦研几。贪求永岁。弃分段生。顿希变易细相常住。

  此中所希。罗汉境界。行开之后。自然得之。今此躁求。故招魔事。孤山曰。变易者。断见思尽。生法性土。故受变易。今顿欲变粗身为细质。易短寿为长龄。从此分断。延入彼土也。

  △二魔遣邪附。

  尔时天魔。侯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三邪惑事言。又为三。一邪附人至。

  其人竟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生善男子处。敷座说法。

  △二现邪惑事。

  好言他方往还无滞。或经万里。瞬息再来。皆于彼方。取得其物。或于一处。在一宅中数步之间。令其从东诣至西壁。是人急行。累年不到。因此心信。疑佛现前。

  瞬息万里。五通中神境通也。今乃自现神境至远成近。令他数步至近成远。故浅智寡闻。惊异其为佛也。

  △三说邪惑言。

  口中常说。十方众生。皆是吾子。我生诸佛。我出世界。我是元佛。出世自然。不因修得。

  夫众生诸佛等。皆由他生。即是无始元佛。其长寿岂有纪极。亦所以投其爱求之本念也。

  △四出名示害。

  此名住世自在天魔。使其眷属。如遮文茶。及四天王毗舍童子。未发心者。利其虚明。食彼精气。或不因师。其修行人。亲自观见。称执金刚与汝长命。现美女身。盛行贪欲。未逾年岁。肝脑枯竭。口兼独言。听若妖魅。前人未详。多陷王难。未及遇刑。先已干死。恼乱彼人。以至殂殒。

  孤山曰。自在天。即欲界第六天上。别有魔王居处。亦他化自在天摄。温陵曰。陀罗尼经。有遮文茶毗舍童子。即毗舍遮鬼。隶四天王。已发心则护人。未发心则害人。以彼定力虚明为利故。食其精气。或不因师者。不因魔附之师而亲见魔现也。独言即彼惑行人言也。既自见魔现。与之行欲。他人不见。谓彼独言。彼实与魔言也。若妖魅者。即此行人。亦即似妖魅矣。前人彼人皆指被惑行人。而言未详者。未能审察其是魔非圣也。

  △五教悟戒迷。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中间十境已竟。

  △三示劝末世分二。一预示魔事。又分三。一妄称极果。

  阿难。当知是十种魔。于末世时。在我法中。出家修道。或附人体。或自现形。皆言已成正遍知觉。

  言出家修道者。或附比丘。或自现比丘等。按前十种。惟第十有自现金刚美女。余皆附人。行人当知。凡现通称佛。必魔无疑。以圣必不泄也。

  △二以淫成化。

  赞叹淫欲。破佛律仪。先恶魔师。与魔弟子。淫淫相传。如是邪精。魅其心腑。近则九生。多逾百世。令真修行总为魔眷。

  魔师魔子。且指前十。淫淫下。明其害延后世。多坏行人也。温陵曰。涅槃经云。末世魔眷属。现比丘罗汉等像。混坏正法非毁戒律。其意同此也。

  △三陷魔堕狱。

  命终之后。必为魔民。失正遍知。堕无间狱。

  △二深劝悲救。又二。一正申劝词。

  汝今未须先取寂灭。纵得无学。留愿入彼末法之中。起大慈悲。救度正心深信众生。令不着魔。得正知见。

  观佛遗嘱。足知阿难四分入灭亦假示现。而依佛留愿在世冥救也必矣。即今法教弘通。孰非尊者悲救之力哉。正心谓见谛真正。深信谓乐欲无厌。正知见谓慧眼圆明。洞照魔奸也。

  △二转激报恩。

  我今度汝。已出生死。汝遵佛语。名报佛恩。

  钦闻斯嘱。而不痛心泪下者。木石人也。

  △四结害嘱护。又分为三。一示因交互。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想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

  △二迷则成害。

  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谓言登圣者。言其不惟惑魔为圣。兼亦自任圣流也。

  △三嘱令保护。

  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开悟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阿难所以结集流通。令普闻经。即其事也。想阴魔相已竟。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第九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板凳
 樓主| 發表於 2019-9-25 16:56:37 | 只看該作者
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弘憶佛教論壇

 

繁體字 簡體字

釋大寬法師 | Facebook 祝福您 福慧增長,如意吉祥。

 | 玄奘寺 | 德林念佛寺 | 臨濟護國禪寺 | ChatGPT | 傳燈法師 | 傳燈長老 | 傳燈法師 FB | Instagram IG | 天寧寺 | 三壇大戒 | 佛教 Buddhism | 臨濟寺 |

| 中國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 | Ptt 批踢踢 | 免責聲明書 | 2025三壇大戒 | 道元法師 | 佛教文物購物網 | 多媒體下載 | 佛教書店書局 | 竹林禪寺 | Buddhism wiki |

| 三壇大戒2026 | 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三壇大戒2025 | 佛教經典功德會 | 大藏經 | 佛學辭典 | 電子書免費下載 | 佛陀紀念館 | 佛光山 | Youtube網站 | 佛教音樂 | 佛教經典 |

| 牟尼精舍學佛網 | 佛教線上圖書館 | 佛法入門 | 佛學資料 Books | 中國佛教網圖書館 | 兒童佛學班 | 佛網 | 新浪網Sina | Yahoo! | Google | 百度 | Bing | Alexa網站排名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 佛教維基百科全書wiki | 十大新聞 | 慈悲喜捨小站 | 佛經 | 梵文咒輪 | 摩尼 | 佛教 wiki | 佛教圖書館 | 佛教論壇 | 佛教 | 佛教經典梵文 | 佛像觀音圖片集 |

 

台灣佛教論壇推薦排名

台灣佛教論壇排名推薦

精靈寶可夢 Pokemon Go

手機遊戲 mobile game

弘憶佛教論壇

弘憶佛教論壇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弘憶佛教論壇 Pixnet Net

基礎佛學資料

佛學教室。佛法入門

佛教戒律學綱要

心得分享討論版

感人文章。故事書籍

淨業與念佛

禪宗 Zen。生活禪

密宗金剛乘

佛教寺廟。活動看板

佛法與生活

佛教音樂。佛曲mp3

免費結緣訊息

佛教釋大寬法師佛學問答

咒語教學。佛經介紹

中國佛教會BAROC

線上翻譯網站 Online translation website

台灣論壇 Taiwan Forum

中國大陸佛教論壇

沉香論壇 Agarwood

電子書免費下載

維基百科知識專家

弘憶兒童佛學班

電影。電視 Movie TV

世界新聞。生活資訊

健康。遊戲。熱門

Mobile 手機王。電腦 App

Ptt bbs web 批踢踢

免費廣告 Free Advertising

求職網站。招職招聘Jobs

摩尼網bbs網路社區。留言板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t Association

中國佛教協會

中國佛教協會 Facebook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中國佛教協會 Pixnet Net

中国佛教协会

中国佛教会

地藏论坛 www.bskk.com 

地藏缘论坛 www.folou.com

中国佛教史

佛教音乐 Music

佛教故事 Stories

佛教歌曲 Song

佛教文物 Relics

佛教活动 Activities

佛教电视台 TV 

佛教导航 

佛教新闻 News

佛教维基百科 Wiki

佛教网站搜寻 

佛教线上图书馆

佛学知识 

佛教七宝

佛教历史文化

世界佛教论坛

佛教正法中心

中国佛教如来宗派 

佛教大藏经 Cbeta

佛网留言板

 

| 求職 | 新聞 | 電視 | 影音 | 字典 | 拍賣 | MP3 |  健康 | 知識 | 雜誌 | 生活 | 下載 | 網路書店 | 佛光山 | 佛陀紀念館 | 佛教如來宗 |

| 楞嚴經 | 金剛經 | 大悲咒 | 楞嚴咒 | 法師 | 佛教經典數位圖書 | 陀羅尼 | 佛教線上 | 佛教維基 | 網路書店

| Google Adwords | 佛教七寶 | 佛教歌曲 | 佛教四大名山 | 禪宗 | 禪定 | 標點符號 |

| 六字大明咒 | 熱門 app | 唵嘛呢叭咪吽 | 歌曲下載 | buddha buddha | 下載mp3歌曲 | 下載mv | 下载的音乐

| 熱門關鍵字 | 熱門電影 | 下載音樂網 | 音樂下載免費 | 露天拍賣 | 拍賣網

| 中央氣象局 | 地震 | 12000 | 波羅蜜 | 海濤法師 | 台灣論壇 | 教育部字典 | 英文翻譯中文 | 國語字典 | 藏傳佛教

 | mp3下載 | 惜物網 |  | 林志炫 | 大愛電視台 |  | 教育部字典國語辭典

| 馮馮 | 抽籤程式 | ppar |  | 大悲咒下載 | 英翻中 | txt電子書下載 | 中翻英 | 佛教論壇

| 竹林寺 | android mp3 | 聲音沙啞 | 下課鐘聲 | 禪修 | youtube下載 | 地藏論壇 | 地藏緣論壇

| 中国佛教协会 | 母親節 | 藥師經 | 佛教電視台 | 購物拍賣

| wiki en | 威力彩 | 黃金價格 | 黃金 | 六祖壇經 | 蕭平實 | 周杰倫 | 熱門 | QQ空间 | 台電 | 停電 | 指考 | china.buddha00@gmail.com

| 新浪微博 | 騰訊微博 | 統一發票 | 高鐵 | Claude Debussy | iPhone 6 | iPad | 停班停課 | 颱風假 | 台北市政府 | 行政院 | 中元節

| App 推薦 | 電視頻道 | TV線上看 | 佛教釋大寬法師 |  | Buddha Facebook

| 施食儀軌 | 奧運 | 線上鬧鐘 | 摩尼網

| 金色蓮花 | 服貿協議 | 電視連續劇 | 佛教如來 | 釋大寬 咒輪 | 佛學資料 | 達賴喇嘛 | 佛學多媒體 | 佛學數位圖書館 | 萬年曆

 | 潮音禪寺 | 黃色小鴨 | 比特幣 | 海雲繼夢 | 大華嚴寺 | 佛教維基wiki | 導覽手冊 | 悟禪法師 | 釋大慈法師 | 咒輪貼紙

| 生命加油讚 | WeChat 微信 | Line貼圖 | 短網址 | 蓮池庵 | 光明禪寺 | 生命的意義 | 密勒日巴傳DVD | 2016總統大選 | 廣欽老和尚 | 明若曉溪

| 生命靈數 | 明曉溪 | 生命教育 | 海濤法師爭議 | 慧律法師mp3 | 水陸法會 | 百年虛雲 | 佛舞 | 準提咒 | 柯文哲

| 藥師佛 | 華嚴聖因精舍 | 釋大寬 施食 | 覓菩提 | 傳悔法師 | 陳喬恩wiki | 華嚴經 | FLV | 優酷youku

| 療痔病經 | 健康長壽秘密法 | 佛曲 | 最心新聞 | 梵網經 | 時事新聞 | ptt wiki | 守成 | 學佛入門 | BBC | 學佛群疑

| 學佛心得 | 佛教書信 | Apple Wiki | 台鐵 | 最新新聞 | 教師節 | 護身符 | 作七 | 做頭七 | 悟禪法音 | 佛教如來宗wiki

| Amazon亞馬遜 | apk | Agoda旅遊飯店住宿 | 台灣十大論壇 | 十大熱門論壇 | 十方論壇 | 橙劑 | 淨心長老 | 釋海濤法師 | 佛陀 FB | 佛教音樂網Mp3

| 網路書店 | 網路書局 | Pixnet 痞客邦 | 咒輪&佛經 | 亞馬遜論壇wiki

| 搜尋引擎 | mp3音樂下載 | 影片電影 | 網購網站

| 台灣佛教論壇 | 台灣佛教網路論壇 | 心經 | 八十八佛

| 三壇大戒 | 2019三壇大戒 | 中國佛教會 | 2019日月禪寺三壇大戒

| 全职法师 | 中國佛教會baroc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2019 | 供香咒 | 兒童佛學營 | 世界佛教論壇 | 佛教戒律學綱要 | 三壇大戒 2019 | 維基百科 | 沙彌律儀要略集註

| 牟尼丸 | 縵衣 | 佛教戒律學綱要 pdf | 臨濟護國禪寺 | 釋悟潔法師 | 

GMT+8, 2024-4-19 12:38 , Processed in 0.20956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