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Hot Keyword ChatGPT BTC ETH NFT WEB3 USDT AI

標題: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四十七集)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1-9-18 20:27
標題: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四十七集)
敬摘自《净公上人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讲记》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  (第四十七集)  2012/1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0-0047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二百四十八页,我们从第七行看起,这是一个段落:

  「先师夏老居士,未冠学儒」。夏莲居老居士是黄念祖老居士的老师,所以称先师。做这个批注,老师已经往生了,称先师。未冠学儒,冠是古礼,中国古礼,男子二十岁戴帽子,戴帽子就代表成年,他是大人,他不再是小孩,对他要尊重,要有礼貌。女孩子十六岁就梳头,就是成年。成年,在中国从前这是大礼。未冠,这是童子,人都可以称他名字。但是行了冠礼之后,就不能称他的名字,称他的名对他不恭敬。行冠礼这一天,同辈朋友、亲戚送他一个字,所以中国人有名有字,行冠礼之后要称他的字,不可以称他的名。从今而后称名的只有两个人,父母称名,一生称名,老师一生称名,所以老师的地位跟父母是平等的。做官了,纵然做到大臣,跟皇上在一起,皇上也称字不称你名,对你尊敬。还有一种可以称名的,你犯罪了,你判刑、坐牢,人都叫你名字,这个就是说对你不再尊重。所以中国人称名这个礼节很重,可不能把这个称错了。如果这个人有道德、有德行,连字都不称他,他是什么地方人,就用那个地方名字,表示这个地方出了大人物。譬如清朝晚年的李鸿章,大家不称他名,也不称他字,称他李合肥,他是合肥人,称他李合肥。佛门也不例外,智者大师,他的法号叫智顗,但是这是一个大师,人家称他天台,天台大师,不称他智者,称他天台大师。这个都是特别尊重。窥基大师一生住在慈恩寺,西安的慈恩寺,大家称他为慈恩大师,称这个寺庙的名字,不称他的名,也不称他的字,对他特别尊重。这在古礼里面,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的。

  「先程朱而后陆王」。程朱,宋代的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两个人,在中国学术上是很有影响力的;朱是朱熹,这是宋朝的大儒。他们三个人提倡性理之学,心性之学,成为一个学派,所以后人用「程朱」代替这个学派。夏莲居老居士在年轻的时候学过,也就是二十岁行冠礼,他二十岁之前学过程朱的理学,也学过陆王的。陆是陆九渊,宋朝时候人,王是王阳明,这都被后人称为哲学家,王阳明的哲学。这是说明他年轻的时候,在儒学造诣就相当之深,这两个学派都不是普通的,都属于高深的学派。「甫壮入佛」,壮年的时候学佛,中国古时候四十称为壮。「摄禅密而归净土」,他学过禅、学过密,也学过教,最后晚年归净土。「夏老博贯群籍,深于文字」,贯是贯通,博是博学,他涉猎得非常广,儒释道他都涉猎,深于文字,文学非常好。「专功久修,教眼圆明」,他的学,修学很认真,无论是学禅、学教、学密,都真下功夫,不是学一点皮毛、学一点知识,不是的,他都深入。

  「于壬申之岁」,壬申是一九三二年,正在中日战争的时候,「发愿重校此经」。前面说过,因为这部经,从宋王龙舒居士会集,比原译本是好,流通也很广,但是不能算是尽善尽美,都有瑕疵,让人看到很遗憾。所以夏老发了个大心,重新再做一次会集,避免以前这些弊病,重新来做。「掩关津门」,真的像夏老诗里面所说,三年不下楼。他闭关在楼上,三年不下楼,三年时间专攻这一部经,五种原译本、三种节校本,全心全力就在这几本书上,融会贯通,再把它会集成一本。「遍探五种原译,洞察三家校本」,这个三家就是王龙舒、魏默深,这两种会集本,彭际清的节校本。「无一语不详参」,详是详明,参是参考,研究参考。「无一字不互校」,每一个字互相校对,必须是五种原译本原来的字,不能改,一个字都不能改。前面两种会集本改了字,所以后人感到遗憾。会集,句句是五种原译本的原文,每个字也是原译本原来的字,不可以改动它,这样会集就没有瑕疵,这才是真正会集的善本。「虔恭敬慎」,虔诚、恭敬、谨慎,这是他的态度,夏老的用心、夏老的态度。「日祷佛前」,求佛加持,唯恐有错误。「千斟万酌,时萦梦寐」,晚上作梦常常梦到还在这个地方会集经,这大经,可见得用心之专、用心之诚、用心之敬,这三个字他做到了。成就之后,「四众欢喜」,出家在家,大众看到这个本子生欢喜心,这是真正好本子,找不出毛病了。

  「宗教俱彻之慧明老法师」,是当时当代的大德,夏莲居、梅光羲都是依慧老法师为皈依师,在他面前受皈依的。老和尚「搭衣捧经摄照于佛前」,这照就是照片。在佛前面搭衣捧经,这个意思,为它做见证,为它做证明,证明这个会集本才是真正圆满的善本,最好的本子。「先舅父梅撷芸」,就是梅光羲老居士,「连续播讲于电台,誉为善本」,誉是称赞。《无量寿经》一千多年来没有一个善本,这个善本终于出现,值得庆幸的。「慈舟法师专讲此经于京鲁」,在北京、在山东讲过几次,「并亲为科判」,这个科判我们这里都有。「北京极乐庵方丈妙禅老和尚,聘请山东女子莲社吴倩芗社长来寺开讲此经两月」。这说当时一些知名的学者、大德,他们对这个会集本的肯定。「其它发心宏扬,专志持诵者,不可胜数」,对这个本子赞叹学习的人很多。「印行流通,相继不绝」,也有人发心印这个本子。

  「是以先舅父梅老赞云:于净宗要旨,穷深极微,发前人未发之蕴」,这是梅老对于会集本的赞叹。这个会集本对于净宗的要旨,精要、宗旨,穷深极微,夏莲老做到了,而且确实有前人没有发现的。这个前人是指王龙舒、魏默深,他们没有发现的。这个蕴就是这里头有很深的义趣、很深的道理,他们没发现。「又精当明确,凿然有据」,这就是讲完全符合会集的条件,精当取舍,特别指这个。明确,这是原译本里面,确实有不少文字晦涩,让人看到不知道说的什么意思,我们读过原译本的人都知道。明确,凿然有据,每一句、每一字都有五种原译本做依据。「无一义不在原译之中」,就是五种原译本,「无一句溢出本经之外。有美皆备,无谛不收」,谛在此地当真实说,这是撷取非常恰当。「虽欲不谓之善本不可得也」,这一句也是赞叹,虽然我们不想称它为善本也不能,这个意思就是也不能,真是善本,确实是善本。

  「先舅之语,现已举世公认」,梅老居士说的这些话都在序文里头,他有一篇很长的序文,读了非常受感动。「并将本经采入新印之续藏」,这个还没有做到,念老跟我谈过这问题,我们还没有这种缘。虽然我们印过几次《大藏经》,因为佛门里面还有不少人对这个经典有批评,我们要这样做,引起的反对会更严重。所以我们还是谨慎、低调,没有放在印的《藏经》里面,这个事情留给后人去做,我们可以不必着急。读的人多了,依照这个经修行的人多了,成就的人多了,自然将来会入藏的,只是时间问题。「大经尘封千载」,原因就是没有善本,没有一个好的本子。「先贤会经之愿乃圆」,彭际清、王龙舒、魏默深,这些都是发大心,希望会集成一个善本,也做了,做出来了,可是美中不足,还是有瑕疵,后人指出来了。一直到夏莲居会集本,这个本子出来,真正圆满了,过去这些大德大愿也圆满了。「大经放光,众生有幸」,这个大经是《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净土宗的大经。「本经名《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是为大经之第九本。」这是简单把这段因缘介绍出来了。

  下面介绍本经的注释,就是批注,有五种,批注有五种。第一种,「《无量寿经义疏》,六卷,隋净影寺沙门慧远撰疏」。慧远法师的著作,他的名号跟净土宗初祖慧远完全相同,朝代不一样。在佛门里面为了区别这两个人,称隋慧远为小慧远,东晋这个时候,东晋这个慧远叫大慧远,用这个来区别。也有很多用净影寺,净影大师、净影法师,用这个来尊称他,不称他的名号。这个批注,我们常常看到有《净影疏》,那就是指这个,就是指隋朝慧远法师他做的这个批注。他用的是康僧铠的本子,这个本子早年我们也学过。第二种,经题相同,也叫「《无量寿经义疏》,唐嘉祥寺吉藏撰」,通常我们也尊称为《嘉祥疏》,也不称法师的名讳。第三种,「无量寿经义述文赞」,有三卷,这是在中国流通,法师是韩国人,「新罗沙门憬兴着」。元晓在中国学净土宗,回国之后,在他自己国家建立净土宗,是韩国净宗的祖师,他有《无量寿经》批注。第四个,「无量寿经宗要」,也是韩国人,「新罗沙门元晓」,前面憬兴,他们都有著作。第五种,「游心安乐道」,也是元晓撰的。所以在外国对于《无量寿经》的研究学习,这个成果远远超过中国,中国人学《无量寿经》就这两种著作,韩国的比我们多,日本就更多了。末后这条说,「日本则有了惠、峻谛、道隐、观彻等数十种之多,远超我国」。我们现在在日本找到的大概有二十五、六种,想印成一套,这个《无量寿经》注疏,把它印在一起,便于学习这部经典。

  下面再介绍本经的批注,「五译之中,《魏译》较备」,这五种翻译,这个经的义理比较圆满一点是要算康僧铠的本子。所以大经的注疏,就是批注,统统都依魏译本。「我国大德多为小本弥陀作注。至于注大本者仅隋净影,唐嘉祥两家」,就只有这两种。中国人大概是《无量寿经》没有善本,所以修净土统统都依据小本《阿弥陀经》,对《阿弥陀经》的批注很多,对《无量寿经》只有隋唐时代两种。第一个,《义疏》,「隋京师净影寺沙门慧远撰疏。世称净影疏」。第二种,「《无量寿经义疏》」,名字跟上面相同,「唐嘉祥寺吉藏撰。世称嘉祥疏」。「又新罗国」,现在的朝鲜,「有憬兴、元晓两家,所注亦在我国流通」,所用的文字全是中国文言文。这下面讲的是韩国的,现在叫韩国。「《无量寿经义述文赞》,三卷,新罗国沙门憬兴着」,在中国称为憬兴疏。第二种,「《无量寿经宗要》一卷,新罗国黄龙寺沙门元晓撰」。他曾经入唐游学,回去之后,「化振海东」,在韩国传净土宗,影响很大,他的批注称为海东疏。第三种,「《游心安乐道》」,也是元晓师撰的,「乃净宗古佚十书之一」,算是古注。

  「大经光明,照耀日本,注释之盛,远超我国。笔者所知者已二十余种」。这是黄念祖老居士知道的,他也把它抄在这个地方,给我们做参考,这都是日本的。第一个,「《无量寿佛赞钞》一卷」,日本兴福寺善珠作的作品。第二种,「《无量寿经述义》三卷,最澄集」。第三种,「《无量寿经私记》」,智景作的。「《无量寿经义苑》七卷,纪州总持寺南楚作。《无量寿经略笺》八卷,享保五年洛东禅林寺院溪作」。第六,「《无量寿经钞》七卷,望西楼了惠作」,这个本子,念老这个批注里头引用有他的。「《无量寿经直谈要注记》,二十四卷,永享四年增上寺西誉作」。第八,「《无量寿经见闻》,七卷,良荣作」。第九,「《无量寿经科玄概》一卷,小仓西吟作」。第十,「《无量寿经会疏》十卷,越前胜授寺峻谛作」,这个念老集注里头引用他的很多。下面有,「《无量寿经开义》六卷,平安西福寺惠空作」。第十二,「《无量寿经贯思义》三卷,薏州理圆作」。十三,「《无量寿经显宗疏》十七卷,江州性海无涯作」。第十四,「《无量寿经要解》三卷,法霖作」。第十五,「《无量寿经讲录》十卷,纪州矶肋安乐寺南麟作」。第十六,「《无量寿经梵响记》六卷,灵凤作」。第十七,「《无量寿经眼髓》十一卷,摄州定专坊月溪作」。第十八,「《无量寿经义记》」,有五卷,惠然作的。第十九,「《无量寿经海渧记》」,这是宪荣泰岩作的。「《无量寿经永安录》十三卷」,慧云作的。第二十一,「《无量寿经甄解》十八卷,道隐作」,这个念老的批注也引用了。第二十二,「《无量寿经合赞》,观彻作。其中第六、第十、第二十一、第二十二」,这四种,「本书引证甚多。」现在大概这些本子,我们都找到了。

  底下这一段,「注释大经校会本者,共有五种」,批注会集本、节校本。第一个,「无量寿经起信论,三卷,清初彭际清作」。第二个,「无量寿经笺注」,丁福保作的,丁福保是民国初年人。第三种是「佛说摩诃阿弥陀经衷论」,这是王耕心作的,他注的这个本子是魏源的本子。第四种是「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眉注」,李炳南老居士作的。第五种,也是这个经,就是我们现在用的批注,黄念祖老居士集解,他是集经论跟祖师的注疏,来注这一部大经。

  「又注释大经校会本者,共三种」。第一个是「《无量寿经起信论》」,彭际清作的。第二个,「《无量寿经笺注》」,是丁福保,丁福保用的本子就是《无量寿经起信论》,批注这个。所以,「以上两种所注者,皆为彭氏之节校本」。第三个,「《佛说摩诃阿弥陀经衷论》」,这是清光绪王耕心作的,这是《无量寿经》第八种,魏承贯的会集本。又清朝末年沈善登居士,他着有「《报恩论》三卷」,当中有「《净土法门纲宗》、《无量寿经纲宗》、《往生正因论》」,这沈居士他《报恩论》里头有这些内容,都是关于《无量寿经》这个批注。这一段「译会校释」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下面第九,第九大段「总释名题」。学习经教,先要把经题搞清楚、搞明白,这个全经的大意就掌握到了。「凡经之名题,皆直显本经之要旨,使学者因名达体,一览经题,直窥全经大义,是以天台家注经,先释经名。」这一段,我们看黄念老的原注,在二百五十四页第一行,我们刚才念的,就是在这一行里头节录下来的。「大经五种原译,各有经题。王氏会本名为《大阿弥陀经》,以别于原译与小本。但大字之增,无所依据」。这是说王龙舒的会集本,他的本子叫《大阿弥陀经》,这个大字没有根据,当然是他自己定的。彭氏彭际清的节本跟魏默深的会集本,「皆名《无量寿经》,同于《魏译》」,三种一个名字,「混同易误」,说《无量寿经》,到底是哪个本子?「正定王氏改魏氏本为《摩诃阿弥陀经》」,摩诃这二字也没有依据。这个就是会集连经题也要考虑在其中。

  「考」,考据,「从汉迄宋十二译中」,十二种翻译,「以无量寿为名者」,有十个,「以清净平等觉为名者」,有两种,「以正觉为名者」,有一种。「最初汉代译名为《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这是最早的经题。「最后宋代译名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夏莲老就把这两部经的经题合起来,重复的去掉,所以他这个题也是会集的,真实都有根据,不是自己想出来的,确实是有根据。「今此会本」,这一次这个会集本,「直取宋译经题《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这是上段,把那个经字去掉,「去其重复之经字」,下面则「从《汉译》经题《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去掉重复的「无量」两个字,把这两个合成一起,续成本经题名,这个经题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自然佳妙」。这会集连题也会集上,这个是夏莲居老居士的智慧,跟前人确实不一样。「不假斧斤。两译原名,摄于一名之中;十二种经题,悉入一题之内」。这一个题目把意思全包括了,十二种译本跟这个题都相应,所以这个题选得好,这会得太好了。「全经大旨,昭然目前。净宗要义,备于题内。人法喻、教理行、体相用等齐显于一名之中。如帝网珠,圆摄一切妙法。本经会集之妙,于此可见麟爪。」在这里能看到,他会集得妙。这是说明这经题是怎么会集来的,经题也是会集的,非常巧妙。

  下面就解释这个经题,解释经题。佛说,先说佛字,佛,「题中首字曰佛,佛者乃梵语佛陀之略称」。具足称为佛陀耶,中国人喜欢简略,把尾音都去掉,只留一个佛字,意思是「觉者」。古人称觉者,现在呢?现在叫觉悟的人,现在我们称觉悟的人,古时候觉者,觉者就是觉悟的人。「觉者对迷而言。迷则众生」。迷而不觉,这称众生;觉而不迷,这就称为佛陀。所以一定要把名字讲清楚、讲明白。社会上确实有不少人对佛教有很深的误会,过去香港人对佛教误会非常深,认为佛是什么?佛是专门为死人服务的,所以说遇到佛是很不吉祥。在马路上看到一个出家人,都吐口水,吐他,这种现象,在过去不少年。我第一次到香港来讲经,一九七七年,这边畅怀法师告诉我,现在比较好一点,见出家人不吐口水、不骂你了,大概三年前,看到出家人都骂、都吐口水,认为很不吉祥。我们这边也有一些邻居看我们学佛,我们门口要贴个佛字,他就劝我们不要贴这个,这个不好。我们免找麻烦,所以就不贴,这他不懂,不知道。所以今天我们把佛这个字介绍给别人,跟他讲觉,他听不懂,什么叫自觉觉他,他不知道。我们想到怎么解释,三皈依里头有,「皈依佛,二足尊」,这个二足他们喜欢。二是什么?是智慧、是福报,这个他要。不要智慧就愚痴,不要福报就贫穷,这个他们不愿意的。所以我对他们介绍,佛是什么?佛是智慧圆满,福报圆满。你要不要的话,你智慧没有,你愚痴;福报没有,你就贫穷。这样给他介绍,恐怕他很愿意接受,跟他讲觉跟迷,他听不懂,他也不知道迷有什么不好,觉有什么好处。这就是我们把佛介绍给人要契机,他是什么根机,他能接受,怎么个说法,我们以善巧方便介绍给他,慢慢来度化他、来影响他。

  「三觉俱圆」,三种觉统统圆满,这才称佛。三种觉,第一个是「自觉」,自己觉悟;第二个是「觉他」;第三个是「觉满」,满是圆满。这三种,自觉、觉他、觉满,这才称佛。「三觉圆满,名为佛陀」。自觉圆满,觉他圆满,这叫觉满。「是知佛者即三觉俱圆之众生,众生即未觉之佛」,这真的,不是假的。《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都是真话。为什么?我们中国圣人也讲本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那个善不当善恶讲,那个善就是觉悟,圆满的觉悟,跟《华严经》讲的意思通。

  「又佛者乃十号之一」。佛有十种称号,我们这里有个参考数据,《三藏法数》里面节录出来的,「出《佛说十号经》」。「此十号义」,这十号的意思,「若总略释之」,总的里头来略说,则:「无虚妄名如来,良福田名应供」。这个略说,他有十个号,第一个是如来,没有虚妄叫如来,真实。良福田,是众生最好的福田,这叫应供。「知法界」,对法界通达明了,这叫「正遍知」,正是正觉,遍是什么都知道。「具三明名明行足」,三明就是六通,六种神通。「不还来名善逝」,他成佛了,决定没有退转,绝对不会再堕落做众生、做凡夫。「知众生国土名世间解」,知道众生,知道国土,也就是我们说的十法界依正庄严、六道轮回,他全知道,这是世间解。「无与等」,没有人能跟他相等,叫「无上士」,士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里最高的。「调他心名调御丈夫」,佛能说法,帮助我们化解心里面的忧虑烦恼,他有办法帮助我们,称为调御丈夫。「为众生眼名天人师」,他是天上人间的老师,我们有问题可以向他请教,他都能给我们解答。「知三聚名佛」。三聚,后头有解释,括号里解释,「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这是修学的过程,他都知道。这是简略的称呼,这十种德统统具足叫「世间尊」,就称为世尊。「祖师所述经教,皆依此义而释」,来解释这个十号。「今此经中,合世间解、无上士以为一号,虽开合不同,其义则一,故两存之。」我们看这个经里头的解释。

  第一个,「如来,如来之义有三」,第一个叫法身,第二个报身,第三个应身。「《金刚经》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这是说法身。法身没有形相,法身是一切万法的根本,也就是现在哲学里面所说的本体,宇宙万法的本体,都从它这个地方生出来的,它是能生能现。佛法里也称它作真性,也称它作自性、法性,名称有几十个。为什么一桩事情说这么多名字?这是佛教学的善巧,教我们不要执着名字,名字是假设的,不是真的,要懂得它的意思,这名里头什么意思,这个重要。所以这么多名字,就是教我们不要执着。

  《转珐輪论》里面说,「第一义谛名如,正觉名来」,这是报身如来。第一义是如,正觉是来,这是智慧之身。「《成实论》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这是应身如来。《成实论》是小乘论,唐朝时候有成实宗,就是依这部论建立的宗派。这个是应身,就是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在印度所示现的,这个身是应身如来。应是感应,众生有感,他来应;如果感没有了,这应身就不见了。释迦牟尼佛应化住世八十年,他八十岁圆寂的。也就是说,他来教化众生,根熟的众生,在他在世的时候统统度尽了,剩下来是根性没有完全成熟的。有佛的弟子,有留下来的经教,这就是他的影响。影响的面,全世界;影响的时间,一万二千年。通常讲,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世尊离开我们,现在世界上的人一般说,二千五百五十六年。但是中国历史上记载的不然,中国历史上记载的,释迦佛出生在周昭王二十四年,圆寂那一年是周穆王五十三年。如果照这个记载,释迦牟尼佛灭度到今年是三千零三十多年,这个可以查一查,三千多年。不管是中国讲法、是外国讲法,总而言之,肯定是二千五百年以上。一万二千年,现在是末法一万年的第二个一千年,后面时间还长。有人问我们,马雅的预言说是二0一二年,这世界末日。我们佛教不承认。你看释迦牟尼佛的末法还有九千年,怎么会是末日?哪有这种说法!所以末日是别的宗教讲的,佛教里头没有,这个要知道。

  佛教只讲末法,这是真的。什么叫末法?末法也有个定义。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有说法的人,释迦牟尼佛在世,他说法;佛灭度之后,弟子们说法,有说、有听、有真干,还有真证果的,这叫正法。佛的时代是正法,佛入灭之后一千年,也是正法,佛弟子传的很真,没有走样,确实有证果的,证初果、二果,有证果的。所以正法是有讲、有听、有修行、有证果,这四个具足,就是信解行证统统具足,这叫正法。如果有讲的、有听的、有学的,没有证果的,这叫像法。第三种,有讲的、有听的,没有人真干,没有修行的,只喜欢听,不肯修行,当然没有证果,这叫末法。连讲的都没有了,那叫灭法。没有讲经的,没有听经的,这叫灭法。我们知道,末法时期有讲、有听、有学佛的、有研究经教的,没有真干的,这叫末法。这个时期很长,后面还有九千年。九千年,佛法有兴有衰,这一定的道理。早年我初学佛的时候,我向章嘉大师请教,问过这个问题。老师告诉我,时间还很长,有兴有衰,我们现在是在衰,衰到一定程度慢慢又会起来,有兴有衰。这是如来的意思。

  第二,「应供」,第二个名号叫应供。「谓万行圆成,福慧具足,应受天上人间供养,饶益有情,故号应供。」应是应该接受,供是供养,这个意思在中国也讲得通。中国人对老师供养,特别是在古时候,古时候教学的人没有一定的收入,所以人叫穷秀才。他一生读书教学,不从事于营生事业,农工商都有营生的事业,读书人没有。读书人怎么生活?学生供养,学生的家长。但是供养没有限制,不能像缴学费,那这个学术就变成买卖,这是不可以的,供养是随意。小孩送到老师这里来接受教育,逢年过节,也不是天天有,中国一年两个节,清明、中秋、重阳,这三节,再过年,年节,家长送一点礼给老师,不拘多少。礼一定要送,不拘多少,这是应供,就是应该接受。家庭富裕的多送一点,贫穷人少送一点,老师靠这个生活。老师要不教学了,他生活就没有来源,所以老师一般都相当清寒,但是在社会上地位很高,读书人没有不尊重的。在任何集会里面,他们一定是坐上座。古时候这个座位是士农工商,要按这个顺序坐,读书人在上位,下面农工,最下位是商。现在颠倒过来,现在上位、大位是商,读书人是最下面,一切向钱看,所以学校也变成商业化,变成学店。这是一个社会的安危、民风的善良,都可以从这地方去看,所以教学上非常重要。古时候帝王尊重读书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现在叫知识分子,古时候不是的,古时候叫圣贤,圣贤君子,那地位当然高。所以教书的人称夫子,大概都是从孔子来的,孔子教学,称孔夫子,所以老师都称夫子。自己也这么称,你从事哪个行业?我干夫子的,这就是从事于教学工作。可是古时候一听夫子,他是夫子,对他就特别尊重。这是应供。应供有条件,福慧具足,智慧具足,福报也具足。

  第三,「正遍知」,正遍知有时候也称为「正等觉」。「谓具一切智,于一切法无不了知,故号正遍知。以一切法平等开觉一切众生成无上觉,故号正等觉。」这两个名称有两个简单的解释。他怎么会遍知?特别着重这个遍字,正是正确,没有大问题,下面这个遍字,遍是无所不知。谁能做到?佛做到了。佛怎么做到?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个智慧自然现前。正遍知人人都有,只是我们现在自己有障碍,把智慧障碍了,智慧变成烦恼。佛经里面有说,「烦恼即菩提」,菩提是智慧,迷的时候叫烦恼,悟的时候就是智慧。佛菩萨跟凡夫差别在迷悟,除迷悟之外没有差别。觉悟的时候,圆满觉悟了,这十种称号具足,本来是佛,不必要学,自性里本自具足。所以佛门里头确实有一些大德,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他什么都知道。佛教里面有,其它宗教也有,道理是一个,只要你把障碍除掉,你的智慧就现前。什么障碍?无明烦恼、尘沙烦恼、见思烦恼,佛给我们讲三大类烦恼。我们现在这三大类烦恼统统有,所以自性里面的智慧不能现前,原因在此地,不是别的。佛说,我们如果能把见思烦恼断了,就是放下,你智慧开了一部分,证阿罗汉果,这个果位叫正觉;如果再能把尘沙烦恼也断了,你就叫正等正觉;再把无明烦恼断了,你叫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是成佛了,正等正觉是菩萨,只有正觉叫阿罗汉,全是教我们断烦恼证得,不是我们要学多久证得,不是的,没有这个说法。你现在能断,现在就成佛,问题你肯不肯放下?惠能大师给我们做了个表演,他放下了,他在五祖方丈室里头,五祖跟他讲《金刚经》,大概讲不到三分之一,他放下了,这一放下就成佛,就成正遍知。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正遍知,五祖衣钵就传给他,他是禅宗第六代祖。所以这不是学多少,多少经、多少论,与这个不相干,是你放下多少,放下是功夫。学佛不能不放下,放下是真修行;不放下是假的,你所学的是知识,不是智能。

  第四,「明行足」,明就是说三明,「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这三明,三明通常跟六通合在一起。「行足者,谓身口意业正真清净,于自愿力,一切之行,善修满足」,所以叫明行足。具足六种神通,六种神通,修行人大小不一样,菩萨五十一个阶级,一个比一个殊胜。达到什么时候称三明?明心见性称三明。没有明心见性,也就是说,在四圣法界都叫六通。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没有见性的,都称为六通;明心见性就称三明。三明可以说六通差不多达到圆满的地步,所以身口意正真清净。于自愿力,愿力有两种,一种自己成佛的愿力,第二种是度众生的愿力,两种愿力善修满足,这叫明行足。明行足这个号是从修行功夫上说的,足就是圆满,明是智慧;行,大乘教里头菩萨八万四千细行,小乘里头三千威仪。这是属于大乘,不是小乘。八万四千细行,通常四千省略,叫八万细行,大乘经上常看到的。把它归纳起来就是十善,八万四千行是十善展开来的,归纳起来十善。十善重要,十善是菩萨行,要从这里开始,得真干,把十善变成我们身口意的行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身清净;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口清净;不贪、不瞋、不痴,意清净。从这里开始,善修。善是什么意思?在日常生活当中,工作当中,待人接物之中,全用上,这叫善修。满足是圆满,圆满就成佛,所以十善业道圆满就成佛,叫明行足。

  第五,叫「善逝」。什么叫善逝?「妙往之义」,善是巧妙。「谓以无量智慧,能断诸惑,妙出世间,能趣佛果」,这叫善逝。这个地方,那个妙的意思没说出来;说出来了,笼统,我们看不清楚。妙,就在实际生活当中,很巧妙的,从事上见到理,从相上见到性,这叫妙。性相一如,理事不二,这什么境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才叫妙,这叫善逝。即世间出世间,没有离开;即凡夫,他就登佛位,真妙!为什么?凡圣都是假的,都不可得,这真妙,所以叫善逝。一切法无不是佛法,法法皆圆,法法皆通。

  第六,「世间解无上士」,这是有时候分作两个,也有合在一起,这个地方是合在一起。「世间解者,谓世间、出世间因果诸法,无不解了也」。这是讲世间法跟出世间法完全通达明了,没有障碍。「无上士」,士是中国读书人,在读书人里头没有超过他的。那是什么?读书人最高的是圣人,第一等的,第二等贤人,第三等君子,这也是中国古时候传统学术里头三种地位的名称。跟佛教里面,佛、菩萨、阿罗汉是三个等级的名称,最高的是佛陀,第二个菩萨,第三个罗汉。像现在学校里面的学位一样,现在学位最高的博士,第二个硕士,第三个学士。所以可以说它是佛教里面学位的名称。无上,就是最高的,在儒是圣人,在佛教里面他是佛陀,这最高的学位。「谓业惑净尽,更无所断」,见思烦恼断了,尘沙断了,无明断了,再其它的没有,他断干净了,无上士。「于三界天人凡圣之中,第一最上无等,故号世间解无上士。」这是佛的称呼。

  第七个,「调御丈夫,谓具大丈夫力用,而说种种诸法,调伏制御一切众生」。调伏,这是说佛菩萨的教学,他有能力教化众生,帮助众生转恶为善,或者是教化。中国古人在教学里面常说教化,读书在变化气质,如果我们学了,不能变化气质,等于没学。气质怎么变化?变恶为善,变愚痴为智慧,这就是变迷为悟,变凡为圣,这是教学的功德。功是功夫,德就是真正得到的。得到善心善行,得到真正觉悟,得到无上菩提,这叫调御。调,调伏;御,制御,就是驾御、统御,都是这个意思。一切众生,「令离垢染,得大涅盘」。垢染是烦恼的代名词,也就是三大类的烦恼,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这三种烦恼都要断尽,你就得大般涅盘。般涅盘就是自性,得大般涅盘回归自性,在净土宗回归寂光净土,《华严经》称为妙觉如来,称他为丈夫。

  第八个德号,「天人师,谓非独与四众为师」。佛的教学是对学生,称老师。四众,出家男众、女众,在家男众、女众,这叫四众。这都是皈依三宝,发心跟佛学习,叫佛门弟子。实际,除这个之外,「所有天上人间、魔王外道、释梵天龙,悉皆归命,依教奉行,俱作弟子,故号天人师」。换句话说,天上人间,所有众生都应该依佛为老师,向佛学习,就对了。为什么?佛的教诲是最圆满的,无论在哪一方面,这个要知道。我们中国老祖宗也非常了不起,将教学层次分得很细,《大学》里头三纲八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讲尽了,讲得多好!八目,从「格物」,从这开始,「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讲绝了。古人真干,从小教起。从哪里干起?从格物。现在很多人把格物讲错了,这就是佛家常说的,「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格是当格斗讲,物是什么?物是物欲、欲望。你要先把自己的欲望打败,你要战胜它,这叫格物。格物,换句话说,放下对精神物质那个贪求的心,这个东西首先要放下,格物就是放下。致知就是智慧,正知现前。我们智慧为什么不能现前?就是这些东西放不下,障碍你,你智慧不能现前。

  中国老祖宗厉害。所以我们读了这些书,我有一次就请教老师,李老师,我说我们中国古圣先贤是不是诸佛菩萨来应化的?因为他们的智慧跟佛菩萨所讲没两样。老师回答得很好,他说理上说得通,事上没证据。他没有说他是什么佛菩萨再来的,他没有说,没证据,理上是一定讲得通。你看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中国人喜欢圣贤,用圣贤身来得度、来教化;印度人喜欢佛菩萨,他就现佛菩萨身。所以我们就想着,所有宗教创始人统统是佛菩萨的化身,讲得通。我跟江逸子老师说过,他是画家,我们这里供奉着,外面,千手观音,他画的,画得真好。我给他讲,千手观音那三十二个面孔就是三十二应,要画成各种不同的族群、各种不同的宗教,画出来,就更明显,全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这个话我还听一个人讲过,日本老和尚,中村康隆,我跟他见过两次面,第一次见面,他一百岁;第二次见面,好像是一百零二岁,他一百零三岁走了。这个老和尚很有趣味,我跟他见面,他告诉我,全世界宗教创始人都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我完全同意,我没有怀疑。我离开,他的大徒弟桥本送我到大门口,告诉我,他说法师,我们老和尚一生没说过这个话,今天跟你见面,怎么会说出这句话?世界上所有宗教的创始人都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这个老和尚跟我们一个看法,为我们作证,很难得。所以天人师,天上人间、魔王外道,都应当以佛为师。释,帝释天;梵天,大梵天;天龙八部,护法神,悉皆归命,统统都要向佛学习,都要以佛为老师,依教奉行,俱作弟子,统统都是佛的弟子。所以佛号天人师,这个意思很圆满。

  第九,称「佛,梵语具云佛陀」,中国人喜欢简单,把尾音省掉,只称佛。「谓智慧具足,三觉圆满」,三觉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智慧具足,「故号为佛」,佛是这个意思。这个地方应当还加两个字,智慧、福德。我们在念三皈依的时候常念,「皈依佛,二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这个三皈依是常常念的,意思就更圆满,众生要求的智慧、福德,我们把佛介绍给他,佛就是圆满的智慧、圆满的福德。

  第十,「世尊,谓以智慧等法,破彼贪瞋痴等不善之法」,就是贪瞋痴慢疑,众生有,不善,佛法用智慧把这些不善法统统断掉了,「灭生死苦」,不再搞六道轮回,永远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得无上觉,天人凡圣,世间、出世间,咸皆尊重,故号世尊」。这个世,世出世间对他都非常尊重,称之为世尊。这是《十号经》里头所说的,但是《华严》有说,大乘经典常说,有很多说法,世间解、无上士是两个,到佛,这是第十,世尊是具足前面十号,称之为世尊。这个说法也非常之好,世尊一定具足前面十号,世出世间没有不尊重的,称之为世尊。

  好,正好时间到,我们就学到此地。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Hot Keyword ChatGPT BTC ETH NFT WEB3 USDT AI (http://www.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