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Hot Keyword ChatGPT BTC ETH NFT WEB3 USDT AI

標題: 净公上人讲正觉集第二八三卷南无阿弥陀佛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1-8-20 20:04
標題: 净公上人讲正觉集第二八三卷南无阿弥陀佛
敬摘自《净公上人讲正觉集锦》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讲正觉集第二八三卷







...觉菩萨,所以古德讲,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与等觉齐位,这是不可思议。所以这是『与普贤等』,「与诸佛等」。与普贤等,就是与等觉菩萨平等;与诸佛等,是与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等,一身充满等。我们在《弥陀经》、在《无量寿经》上看的西方极乐世界大众,每天都到他方世界供养诸佛,闻佛说法,帮助诸佛教化众生。他不是一个身一个一个去参拜,一个一个参拜要多少时间?分身去的。无量无边的世界,他有能力分无量无边身,一时遍满法界,遍满诸佛国土,每尊佛的面前都有他们。我们知道这个事实,你才晓得当年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不要说他方世界的菩萨,光是西方极乐世界分身来的菩萨,无量无边,我们肉眼看不见,释迦牟尼佛看得见。

  『正觉现前等』,这个正觉是觉而不迷。也就是说自性般若智慧现前,与普贤菩萨、与诸佛等,『乃至不思议解脱自在悉皆同等』,没有一样不跟诸佛、不跟等觉菩萨等。我们要不读《无量寿经》,我们看到这个经文很羡慕,永远我们做不到。只晓得善财境界我们没有分,到我们回过头来再念念《无量寿经》,原来我们也有分。我们比善财童子还要来得高明,他受了这麽多苦头才得到这个境界,我们不需要,我们凭着这一句阿弥陀佛就能够圆满证得。

  【既前后横竖皆等。何有别体。】

  实在讲,在理论上讲,因为体相同,所以没有一样不相等。

  【故大疏云。寄位南求。因圆不逾于毛孔也。】

  『寄位』是讲这五十三位善知识,每个人代表一个菩萨地位...(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四十四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44》)


...界次一等的,像畜生法界、饿鬼法界、地狱法界;比天道更殊胜的,有声闻法界、缘觉法界、菩萨法界、佛法界,这些东西全部都是自性变现之物。自性才是真正的自己,所变现的无量无边的依正庄严,没有离自性,不离自性。所以《华严经》上告诉我们,「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性就是本体,说明整个宇宙法界的本体,是自己心裡头变现之物,「心外无法,法外无心」,这是自性变的。

  这个意思不容易体会,所以佛在经上常常用梦来做比喻。凡夫都会作梦,你每天晚上做的梦都不一样。梦中有人物,梦中也有植物、有矿物、有山河大地。如果当你醒过来的时候,想一想,刚才那个梦境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梦境从哪裡来的?自己心裡变现出来的。真正觉悟了,才晓得梦境裡头没有一样不是自己。梦裡面自己人是自己,梦见别人,还是自己,我自己心裡变现出来的!并不是真正有个人跑到你梦裡去,没有这回事情,自己变现出来的。梦裡面山河大地也是自己心裡变现的,乃至于梦中的虚空,还是自己变现的。

  同样的一个道理,我们眼前虚空世界是我们自性变现出来的相分。如果人家要问你,你的真如本性是个什麽样子?摆在眼前的,这就是了,就是我们真如本性的样子。我们真如本性受了染污,不乾淨了,所以这个世界处处都是染污。心不清淨,外面境界就不清淨!因为境随心转,境是心变现的。所以现在大家都觉得这环境染污很严重,想什麽方法来防止染污?给诸位说,不管想的什麽科技方法都没有用...(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四十八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48》)


...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就是佛看到我们本来成佛。为什麽说你本来成佛?因为你具足大方广。具足大方广,那就是佛,一点都不假。可惜的是什麽?现在是个迷惑颠倒的佛,不是一个清醒的佛,是个迷惑颠倒的佛。虽有大方广,迷了大方广。我们讲迷悟,迷的什麽?迷了大方广。也就是大方广就是自性,迷失了自性。开悟,悟什麽?悟大方广。所以说迷悟不二。迷是大方广,悟还是大方广。这迷悟是一不是二。从这个引导,这句话、这个意思逐渐就能体会了。

  『离觉所觉』,这才叫不迷,这不迷很难。我们常讲凡夫不觉,二乘菩萨觉悟了,佛看二乘菩萨还是不觉。为什麽?因为他还有能觉、有所觉。有能觉与所觉就是还没有觉,这个意思深了。所以正觉的标准就在此地。离觉所觉,必须能觉、所觉统统离掉。为什麽?能、所是二法。六祖在《坛经》上说,「二法不是佛法」。佛法就是觉,不是佛法,就是不觉,二法是不觉。现代科学家也说了这个道理,说我们这个宇宙是相对的。所以相对就是二法;二法,见不到真如本性。从相对的这一边再建立一个绝对,绝对跟相对又是二法,你看这个事情麻烦了。禅家所谓讲,坐断两头。两头就是能跟所,这才能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六祖大师所讲的,「本来无一物」,就是这个境界。可是我们听了,本来无一物跟本来有一物,又变成二法。本来无一物,在他口裡讲没错的,我们嘴裡讲不行,我们嘴裡讲二法,说的那个话,音调一样,写出字也一点没错,他是觉,我们还是迷,...(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四十八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48》)


...宗的经论要特别留意。我们现在所编的《五经读本》,这一部就够了。我们这个心就定了,就定在这个《五经读本》上,不再搞别的,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没有一个不成就的。如果对于其他经论还是放不下,还要涉猎,这就叫夹杂。换句话说,你心不定、心散乱,定慧不能增长。要真正定慧增上,必须一切放下,世出世间一切法,统统放下。

  莲池大师、蕅益大师,这是我们淨宗了不起的人物。我们看他的传记,读他的历史,早年他也是遍涉世出世间法,晚年大彻大悟,世出世间法统统摒弃,专修淨土。尤其莲池大师说得好,他真是彻底开悟之后,说「三藏十二部让给别人悟,八万四千行饶与他人行」。他自己只选择一部《弥陀经》,一句阿弥陀佛名号。这是真正觉悟,真实彻底的觉悟;不是彻底觉悟的人做不到。我们能够学他们的悟后起修,对我们的利益就太大了。『不为世法所改易』,不但不为世法所改易,也不为佛法所改易。

  【具此六义。故名为宝。从数及喻以为名也。】

  这三宝,三是『数』。这六种比喻,说这三为之宝。下面别名,前面总名,是三宝;别名是佛法僧。

  【次别名者。谓佛法僧。梵云佛陀。】

  『梵』是梵语。

  【此翻觉者。】

  翻成中国的意思是『觉者』,就是觉悟之人。

  【佛地论云。于一切境。能除二障。如睡梦觉。如莲华开。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名之为佛。觉即是佛。当体为名。】

  这一段要跟诸位...(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五十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50》)


...理事二和。体无违诤。和合是用。众即是假和合之众。依主得名。】

  所以这个地方得名跟前面得名不一样。前面佛跟法是当体得名,这个地方是从作用上得名的。『僧伽』是清淨众。怎麽样的清淨众?和合才清淨。不和合,天天吵架,那怎麽叫清淨?彼此每个人都清淨,就『和合』。所以佛法讲理事和合,理就是前面的法,前面的佛,就是觉不迷,正不邪,这是理。事上的和合,有六条:第一个是见和同解,我们现在的话讲建立共识,这就是见和同解,我们见解相同;第二个是戒和同修,戒是生活规范,生活的秩序,我们要遵守;第三个是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这叫六和合。所以六和合是事上说,是事上的,理是一个目标,同证无上正等正觉。我们大家在一起,生活在一起,求什麽?只求这一个目标,成就无上菩提。可是诸位要知道,事上六和敬做不到,理上的目标是绝对达不到的。如果能达到理上的目标,事上六和敬一定是圆圆满满,不会有一丝毫欠缺的。那我们就明白,这个事上六和敬,对我们修正理上的目标是多麽的重要。

  僧团之可贵,我们常讲,这个三皈依的时候都念,皈依僧,众中尊。众是什麽?团体。因为一切众生都不能够独自生存,都要依靠社会,就是要依靠大众。依靠大众,必然就有团体。团体为了每一个人自己的利益,所以有许许多多的团体。这个小的团体,家庭,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团体;大而国家、世界,这是大的团体。不管是小团体、大团体,离开六和敬,都得不到...(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五十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50》)


...事上六和敬做不到,理上的目标是绝对达不到的。如果能达到理上的目标,事上六和敬一定是圆圆满满,不会有一丝毫欠缺的。那我们就明白,这个事上六和敬,对我们修正理上的目标是多麽的重要。

  僧团之可贵,我们常讲,这个三皈依的时候都念,皈依僧,众中尊。众是什麽?团体。因为一切众生都不能够独自生存,都要依靠社会,就是要依靠大众。依靠大众,必然就有团体。团体为了每一个人自己的利益,所以有许许多多的团体。这个小的团体,家庭,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团体;大而国家、世界,这是大的团体。不管是小团体、大团体,离开六和敬,都得不到真正的幸福圆满,所以六和敬是非常重要。何况学佛的人目标跟世间人完全不一样。至高无上的菩提正觉,我们求的是这个。一个家庭的美满都离不开六和敬,何况无上菩提。所以诸位,你要想学佛,从哪裡学起?要从六和敬学起。我们个人从哪裡学起?个人从三皈学起。所以三皈跟六和敬是决定分不开的。个人之外,就是团体,团体就要修六和敬;没有六和敬,决定没有佛法。

  那现在人要问,我想跟他和,他不跟我和,怎麽办?诸位要记住,他不跟我和,我跟他和。他修他的六道轮迴,我修我的西方极乐世界。所以他不跟我和,我跟他和。他争,我让就好了!他争,我也不肯让,那这就不和。他要,我捨就好了!他要,我也不肯捨,这就不和。他要这个世界,这个世界统统给他,我到极乐世界去!告诉他,这个世界都是你的,我决定不要,怎麽不和?当然...(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五十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50》)


... 【二理法。】

  我们常说,佛经称之为契经,「上契诸佛所证之理,下契众生可度之机」。前面的教法是契机,这『理法』就是契理。佛所讲的一切法,都有理论的依据,这个理就是我们现在世间人所讲的真理。他这个地方讲「生空理」,这是小乘讲的。小乘是讲生空,生是生灭,生灭统统是空。四谛,它也是生灭四谛,乃至于八正道,无不是生灭法。这个生灭法要再讲得踏实一点,就是我们现在社会裡面很流行的,所谓的相对论。这生灭就是相对的!就是相对的。由此可知,小乘教容易懂,不难懂。所以他根据,他有理论的依据,不是随便说的。纵然这个理不深、不圆,与真理不相违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所以它是正理。小乘证得阿罗汉果,称之为正觉,就是他所依据的理论是正确的。虽是正确,不圆满、不究竟。

  【三行法。】

  『行』是修行的方法。这个修行,包括我们日常生活起居、思想行为、待人接物,没有一样不包括在其中。行是行为,『法』就是法则,就是标准。我们的行为得有个标准,有个原则,不能违越这个原则。小乘,「谓三十七道品」,这是他们的标准。三十七道品分为七科,七个科目,它这列出来了。「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这在此地就不要一条一条细说了;这是行法。

  【四果法。】

  『果』是证果。它的果,名称叫做阿罗汉,小乘的果位叫阿罗汉。「谓择灭涅槃」,择灭是无为。你看《百法明门论》...(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五十一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51》)


...?天上不会掉下来的。尤其是年轻人,希望你们有福,要认真去修布施,为什麽?我现在不享,我把福报留在晚年享。晚年什麽?体力衰了。所以晚年有福,是真正有福,年轻有福不是有福。年轻把福享尽了,晚年的时候,衰老了,体力没有了,精神也没有了,那个苦难就有得受了。到晚年的时候,能有很多年轻人照顾侍候,这是大福报。这个福报要靠自己修,要现在修;现在不修就来不及了,这叫布施。持戒,就是守法、守规矩,所以持戒是度恶业的,忍辱是度骄慢的、度傲慢的,精进是度懈怠的,禅定是度散乱的,般若是度愚痴的。所以这六大纲领,全是度自己的,一定要晓得。

  【四果法。】

  「菩提涅槃」。这大乘的始教。菩提就是讲的正等正觉,三贤菩萨所证的,正等正觉。那这个涅槃,像《金刚经》上所讲的,「无住涅槃」,他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六道凡夫住生死,声闻、缘觉住涅槃,菩萨两边都不住。

  【三僧宝。】

  「即三贤十圣」。这是他的『僧宝』。三贤就是,这都是讲的圆教。十住、十行、十迴向,三贤。十地菩萨就是十圣,从初地到十地。

  【三大乘终教亦三。】

  『终』就是圆满。自始至终,终是圆满。前面就是开始,也有三:

  【一佛宝文二。一真身。二应身。】

  『真身』,「谓法身,及自受用身」。这自受用是报身。法身跟自受用身是真身。第二是『应身』,应身是他受用身,叫化身。大乘终教,是地上菩萨。前面始教是讲三贤位的菩萨,此地...(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五十一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51》)


...。哪裡来的三!三就是一,一就是三,这就对了。末后:

  【五大乘圆教。】

  『圆』是圆满,究竟圆满。

  【文三。一佛宝文二。一融三世间十身。二佛自具十身。】

  这『三世间』,三种世间。三种世间就是一,说实在话,佛为迷而不觉的人说三,对觉而不迷的人,说老实话,一也没得说。说一,也把人说迷煳了,一也没有,哪裡还有三!禅家所谓的「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一也没有,这才真正能契入。你还有个一,一,那所谓是百尺竿头,停留在百尺竿头,并没有超越。百尺竿头再进一步,一也没有了,你的心才到真正清淨,有一个一还不行,还不是到真正清淨。

  这三种世间,就是「众生世间、器世间、智正觉世间」。众生世间,如果我们把这个范围说得宽一点,就是六道凡夫,这是众生世间。智正觉世间,就是阿罗汉以上,四圣法界,佛、菩萨、声闻、缘觉,这叫智正觉世间。器世间是环境,六道凡夫有环境,四圣法界也有环境,环境是器世间。西方极乐世界,它有依报,依报就是器世间。所以说器世间,这十法界的器世间都在裡面,就不要再分了,这是把这个世间分为三类。

  『十身』,底下有个注解,这个注解跟这上面是一样的,所以注一个就可以了。这是「融三世间十身」,一即是三,三即是一。诸位要明白,十身就是一身,一身就是十身。这个十身是「菩提身、愿身、化身、力身、庄严身、威势身、意生身、福身、法身、智身」。这个名词统统列在此地,解释是在前面经文裡面,在《华严经》裡面。清凉大师注解,也注得非常详细。我们在此地,这也都省掉了。略说,像《教乘法数》、《三藏法数》裡面统统都有,那...(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五十一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51》)


...,唯独《华严》具足十玄。你来看《无量寿经》,《弥陀经》是《无量寿经》的小本,《无量寿经》也具足十玄。黄念祖老居士,他那个注解裡面,就在经典,引那个经文一条一条的,引得清清楚楚,跟《华严经》无二无别。所以古人称这个经为中本《华严》,有根据。《华严》的特色,就是四无碍法界十玄门。四无碍法界十玄门,《无量寿经》统统都具足,那还有什麽话说!一切经裡面没有的,《无量寿经》统统具足,这个理。

  【三行法。】

  「谓行布圆融」。行布是次第,圆融是没有次第。这次第跟没有次第是一不是二。行布不碍圆融,不妨碍;圆融也不妨碍次第。你说他有没有五十一个阶级?有。是不是真有的,没有。一即一切,初发心就成正觉,圆融。所以它叫圆教,不像顿教,顿教裡头没有这个阶级,的确是没有,它这裡有,有怎麽样?有,又是圆融的。像我们从一楼到十一楼一样,我们坐电梯,你说有没有?有。虽然有,一下就上去了。虽然一下上去了,但是一层、一层的,还是渐进的。那个循序渐进,好像爬楼梯,那个一层一层很清楚、很明白。这个一下上去了,也是很清楚、很明白。彷彿这种情形一样,这是它的修行方法,所以跟小乘、跟大乘完全不相同。

  【四果法。】

  「谓依正无碍」。大中现小,小中现大,就是四无碍的法界。

  【三僧宝。】

  「谓海会菩萨」。就不是前面讲的三贤十圣。这个海是什麽海?法性海。真如法性裡面,会是聚会,那...(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五十一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51》)


...阿罗汉能够相比的。阿罗汉能比,只有断烦恼这一层可以相比,其他的不能比。这叫凡夫僧。

  【若图画僧。亦以四尘为体。】

  『图画僧』是什麽?我们常常供养古来的祖师大德,那个时候没有照相,都是画相。这个画的祖师大德的相,这也是僧宝。像我们淨宗道场,我们供养慧远大师的相,我们的初祖,供养印光大师的法相,多半都是画的。现在也有照片,那这些都算是住持僧宝。

  【此等住持。皆令真实三宝势力不断。名住持也。】

  我们学佛,这些东西重不重要?说实在话,这都是形式,不重要。不重要,为什麽要供养?对初学的人来说重要。为什麽?初学的人常常迷失了自己。我们供养这些形相的目的,是提醒自己的正觉,不是别的用意,不是把它当神明来看待。诸位要知道,佛弟子供养三宝,他的用意在此地。我供养佛,供养佛像,我天天看到佛。看到佛,想到佛对我的教训,我应当依教奉行,是这个意思。能够依照佛的教训去做,就是佛对我们的保佑,就是佛对我们的加持。佛法裡头没有见神见鬼的,这要记住。供养法宝,法宝是佛的言语。我们读经,就是读佛对我们的训词,读佛对我们的教训。读经就是接受佛对我们的教训。我们供养僧宝,供养祖师大德的形像,他是修学的模范,看到他,就想到他也是个普通人修成功了,我应当向他学习。所以常常看到这个形像,能够提醒自己,不至于再迷失,不至于忘掉这桩事情。供养三宝真正意义在此地。

  我们为什麽又要对...(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五十三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53》)


...
  【僧宝。以三乘圣人无漏五蕴为体。】

  这个法是大乘法,不是小乘法,所以这个『僧』是讲圣贤僧,不是普通僧。因为他是『无漏五蕴为体』,烦恼断尽了。《华严》所摄受的对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法身大士,见思烦恼断了,尘沙烦恼也断了,无明烦恼,四十一品无明断了一品,这证到圆教初住菩萨的果位,才有资格接受《华严》。所以《华严经》裡面,僧是以无漏五蕴为体,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以它不同于其他法门。其他法门裡面,特别是淨土法门裡面,带业往生的,一品烦恼都没断。淨土宗是有漏五蕴为体,是凡夫。这是圣人。三乘圣人,这裡面有声闻、缘觉、菩萨,这是把它的幅度展开来说的。小乘阿罗汉,见思烦恼断尽了,所以他是正觉。缘觉比阿罗汉聪明,智慧比阿罗汉高,断证跟阿罗汉相等。所以,以大小二乘来说,声闻、缘觉统统叫小乘。那说三乘,把它分成声闻、缘觉、菩萨。小乘,断见思烦恼,证偏真涅槃。证到那个涅槃也称为无漏。这是一般讲法,可是在《华严》裡面讲法,声闻、缘觉还没有分,他要破一品无明才行。说到这个地方,这是介绍了「别相三宝」。底下一段,给我们讲的是:

  【三同体三宝。】

  那个意思才圆。别相是差别建立的,圆不起来;圆不起来,这不是究竟法。究竟法必然是圆融的,这是诸位一定要记住的。俗话常说︰「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当然圆顿的根性,在佛门裡面是最为可贵。这与我们过去生中,多生多劫薰修有关係,那是因。现...(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五十四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54》)


...们说出有这麽一个事实,唯独西方极乐世界特别,所以释迦牟尼佛劝我们往生淨土。不但释迦牟尼佛劝我们,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一尊佛不劝人求生淨土的。你只要真正发心求生淨土,实在讲,诸佛菩萨都对你恭喜,恭喜你这一生成佛。这难得,非常之难得。除这个法门之外,说老实话,在这一生当中想成就不太可能。为什麽不可能?你自己好好去反省一下,你的见思烦恼能断得掉吗?你真的有办法断得掉,行,能出三界;断不掉,断不掉你就出不了三界。所以你在这个世间修行,可以得禅定。得禅定,不过生四禅天、四空天而已,出不了三界。所以这个问题非常的严重,不能不知道。我们自己过去生生世世修行,都把这个机会失掉了,所以才搞得这麽苦。如果真正觉悟,从今以后,我们一门深入,这一生决定成就。

  底下『同体三宝』,这个文义都很长,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五十五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55

  请掀开经本,一百七十五面第二行,最后一个字看起:

  【三同体三宝。通以真如为体。如有觉义名佛宝。如有轨持义名法宝。如有理和名僧宝。】

  这是说三宝的体性,分为三个段落来叙说。第一个段落是讲「住持三宝」,第二是讲「别相三宝」,这最后一段给我们讲『同体三宝』。前面两种,第一种完全就事相上说,住持完全从事上说,别相是理事都叙说到了,同体纯粹从...(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五十四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54》)


...能得到真正的幸福,真正的美满。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六十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60

  请掀开经本,一百八十三面倒数第三行,最后一句看起:

  【二相融显圆者。亦二。】

  这也分为两个小段。

  【先明二圣法门各自圆融,后以二圣法门互相圆融。】

  这把『相融显圆』的意思都说出来。我们先看第一小段,『二圣』就是指普贤菩萨与文殊菩萨。

  【初中谓文殊必因于信。方能成解。有解无信。增邪见故。有信无解。长无明故。信解真正。方了本源。成其极智。反照不异初心。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我们先看这段。《华严》可以说,这个经虽然是长,裡面没有一句是废话,精简到了极处。实在说,龙树菩萨在龙宫裡面看到的《华严经》,分量之大,不是我们凡夫能够想像的。整部的《华严经》有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一四天下微尘品。我们想想它的分量是多少?可以说我们这个世界没法子容纳的。他所带回人间来的本子,称为小本《华严》。小本《华严》,就是全经的纲要。像我们中国历史,全部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也有纲要,《纲鑑》就是二十五史的纲要。所以这裡面一句一字的废话都没有。清凉、宗密这两位大师的注解,注得也好,也是一句废话都没有。由此可知,两位大师对于《华严》的造诣,确实是契入法界。如果没有契入法界,...(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六十集)  1989/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060》)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Hot Keyword ChatGPT BTC ETH NFT WEB3 USDT AI (http://www.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