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Hot Keyword ChatGPT BTC ETH NFT WEB3 USDT AI

標題: 《论语》中的教学智慧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四集)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0-4-6 17:55
標題: 《论语》中的教学智慧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四集)
敬摘自《中华德育蔡礼旭、胡小林、刘素云等老师圣贤教育传统文化演讲》

《论语》中的教学智慧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四集)  2012/8/18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档名:55-089-0004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学长,大家下午好!我们接着看《论语》当中,「孔子为学」的句子。当然,大家可能在《论语》当中,还能继续发现很多孔子为学的句子。这一次,是选出这些句子跟大家交流,大家假如有觉得《论语》当中,还有哪些句子对教学很有帮助、很有启发,都希望大家能够提供出来,我们能够彰显更多《论语》当中的教学智慧,再给我们班主任这边,都可以回馈一下。在第九句当中,孔子讲到: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这个『尝』是曾经。孔子说到,他曾经整天没有吃饭、整夜没有睡觉,然后都在那里思惟、思考。『无益』,就是继续这样想下去,觉得没有太大的受益。『不如学也』,还不如好好的深入古圣先贤留下来的经典。从这里我们可以考虑,就是只是思考而不学经典,首先我们所思考的,很可能掺杂自己的这些执着点,想半天好像也都不是什么好的方法,想来想去,最后想得精神都很疲惫,甚至想到脑神经衰弱。我们冷静看看,好像很多学一些哲学、心理学,那个理论太多,里面讲的专家又很多,然后学啊学,学到最后又学不通,想啊想,想到最后精神都受很大的影响。而他所学的那些人讲的话,那些人是不是觉悟的人?不见得。所以很多学心理学的人,他不见得比较快乐。

  你们有没有学心理学的朋友?你们有没有看过,哪个学心理学的人笑得跟弥勒佛一样?哪个学心理学的人跟师父笑得一样快乐的?我不是说没有,我是想说大家去观察观察。所以很多时候反而读很多书的人、看很多书的人、一直在思考的人,反而烦恼很多,很多事都想不透,他一直在思考。再来,他思考当中没有一个依循的真理,无所依循、对照。最后想半天,还是没有办法决定怎么想才是对的,疑而不决。大家有没有经验,就是你在考虑一件事情,考虑来考虑去,一个礼拜、两个礼拜,心都挂在这件事情。累不累?你们好像都没有什么人生的疑惑,心上都没有装事。你在对一件事情举棋不定的时候,那是特别耗损人的精力的。有没有突然读经的时候,看到一句经句说,想通了,就这么做就对了?那是因为有经典的依循,你才不会在那里怀疑,没有办法判断抉择。

  所以「以思」,最后疑而不决,想到最后精神耗损,感觉没有太大的益处,「不如学也」。这个学就是「信而好古」,「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对经典没有怀疑,相信古人,而且很积极、努力的去深入这些经典,「敏以求之」。所以在后面的经句,还有讲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刚刚我们讲的就是「思而不学则殆」,他很疲怠了,他很犹疑不决了,这个都是「殆」的意思。但是「学而不思则罔」,只有学,没有去正思惟,学了以后没有想,这个道理如何落实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那学了老半天,该怎么烦恼还怎么烦恼。他没法提升,迷惘了,因为他不知道怎么去提升自己,他没有去落实,一定是解行相应才能够提升。

  而且学了以后,不去思惟、去落实,那就「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他自己反而要求别人的心增长了,他觉得:我学这么好的东西,怎么旁边的人都不认同我?他又没有从自己的身上去反思的话,他也会很迷惘:怎么都不理解我?这么好的东西。包含他学了不去思惟怎么落实,有可能他去做的时候,都是偏离这些道理。学了以后没有好好去领纳经义,进而去听经,知道怎么去下手、怎么去改进,就学了这些经句,然后去要求人,或者顺着自己的意思去理解,做出来都跟圣贤的道理是不相应的,那他可能会把中华文化的招牌都给影响了。人家一看,「学传统文化都学成这样」,那人家就不学了,那就变成「诬罔圣人之道」,把圣人之道都给抹黑了。「诬罔圣人之道」,这一点就很提醒我们,学了之后要深解义趣,要多听经明理,明白之后要去落实。学了之后听经也不明白,那很可能还顺着自己的意思解释,用出来就愈学愈执着,身边的人都很难认同,很能诬罔圣人的形象,就有可能发生了。

  我记得,我当时第一年教书,跟同仁相处了一段时间,有一天我跟他谈论经典,也不是刻意的,就谈到了,他就知道我有在学习中华文化。结果他眼睛瞪得很大,他就说:「你是学这个的?学传统文化的?」我从他那一句「你是学这个的?」大家听懂没有?「听思聪」。学儒道释这些中华文化的人,在他的心目当中,是长什么样子的?可能会给人家压力,或者什么的。这是他本来的感受。他假如觉得很有压力,那他就不是很愿意去学,那就变成我们的行为变成他的障碍了,那就「诬罔圣人之道」了。所以师长也提醒我们,学传统文化以后,要让人如沐春风,走到哪里很柔和、柔软,不去指责、不去控制别人。这些教诲我们听了很多次,学了然后去思惟、去观照自己,进而把它落实。

  接着我们来看第二大项,「孔子论为学」,孔子对于学习,他有谈论到哪些重要的态度,或者什么样子才是真正的好学。你比方今天一个人,一天把《论语》读了十遍,好不好学?我们查一查,孔子有没有说,每天把经典读十遍就叫好学?我们也不能说他不好学,读经是用功的一个形式,而读了以后更重要的,读诵接着受持,把它记在心上,时时观照自己,然后把它做出来,这样才叫好学。假如读十遍就是要读给人家看的,就是要等着人家说,「某某人好用功」,然后自己很高兴,那就不叫好学,那叫染着。学的都要人家赞叹,贪名闻利养,那就不叫好学了。

  大家看,孔子赞叹他的学生,只有一个人赞叹好学,「有颜回者好学」。接着呢?「不迁怒,不贰过」。这个是好学具体呈现出来的表现。这个功夫在哪?《大学》里面讲的,最根本的「格物」,放下是功夫,放下习气是功夫,这是真正好学。学就是觉悟,不再做习气的奴隶了。所以从「有颜回者好学」,他不乱发脾气、他不迁怒于人,他不愚痴,他犯的错,明白这个是错了,他不再重犯,息灭贪瞋痴,是真正好学。我们看孔子这一句在《论语?学而第一》里面,就提到什么是好学: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代表他物质的欲望愈来愈淡。假如一个人在修道,他对五欲六尘这些欲望有增无减,那他不是一个修道的人。但是我们要冷静,我们有时候一开始学的时候很猛,这些都不在乎,可学了三年、学了五年,顺境来了,比较有福报,开始食衣住行都比较舒服了,利众的心还有没有那么切?所以逆境磨炼人,顺境不知不觉就淘汰人。所以,时时自己的欲望要愈来愈淡。当然从这里也看到,我们每天吃、生活都要观照,不能起贪念。

  【敏于事而慎于言。】

  这个『敏于事』,就看得出来他的修养在哪里呈现?在他做事、处世当中。不能很用功,听经、读经都比一般的人的时间长,可是跟人相处很执着、跟人没法沟通;做事,经典也都没有用上去,做出来比没有学的人还没有章法。那他那个学习不就变执着了吗?他没办法学以致用。他学了以后执着了,跟人不能和睦相处、不能沟通,那他学的是顺着自己的想法,最后就产生新的执着。所以假如一个行道之人,学了以后跟家里人、跟朋友,反而相处更不和谐、更不自在,这个都有问题。我们看,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有一次,有个学传统文化的人开车。他开车,我们坐在后面,结果他边开,他就这样转过来跟我们聊天。我说:「你开车不要往后转头,这样有点危险。」他说:「你放心,我们都有上天保佑的。」首先,有没有上天保佑,得先守规矩,你开车这样子就不守法律常规了。再来,你假如把保佑都用在说「自己做的不对都有保佑」,这就错了,要跟天理相应才有保佑。

  包含很多时候,我们学了以后,要求别人都比较高。「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比方说,朋友生病了,我们应该怎么做?带他去看医生,能够把他病治好的医生。你总不能他生病了,「业障真重!你这几天都起什么念头?才会造成这种病。你首先从念头反省,你的病就好!」你说他讲的有没有道理?「你不知道一切法从心想生吗?依报随着正报转,你心一转,病不就好了,赶快忏悔!」我都讲得有点讲不下去了。真的,这都有可能会发生的。愈学愈执着,而且好为人师,那怎么是好学?你看,这些经句要背得出来也不简单。十几年前这些话我也讲不出来,现在学了以后,假如没有从心地的柔软,现在也拿这些道理,我就「砍」人了。本来身上不懂这些道理,还没有佩剑,现在学一条就配一只刀,见人就砍。所以不从格物下手、不从调伏贪瞋痴慢下手,就学到形式上。没有从心地下真实功夫的话,「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尤其这个好为人师,一定增长。

  真的学得好,在处世待人当中体现出来。跟人家共事,「敏于事」,这个「敏」在哪?首先他很谨慎,什么事情做好规画。「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我们现在变成这些道理没有领会清楚,都没有做好准备,「你放心,祖先会保佑的,不要担心。」事情做不好,也没有反省,说:「随缘,过去就过去了,随缘。」做事的这些重要的原理原则,我们反而不能领受,拿着一些好像听起来很有道理的话,其实是顺着自己的习气。你看,我们修行之人很容易用「随缘」两个字。什么是随缘?随缘下面要随缘「尽分」、随缘「尽力」。你随缘没尽力叫随便、叫不负责任;你太强求了,叫攀缘。所以随缘是中道、随缘是智慧,不能把这两个字拿来变借口。所以事情还是要非常慎重、尽心的去对待。所以「敏于事」,事前的规画。再来,做的过程当中的敏捷,不拖延,做事很有章法,这个都是「敏于事」。这个体现什么?《曲礼》曰:「毋不敬」。「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佛门讲,「礼敬诸佛」,事情也是诸佛,也是要恭敬对待。

  『慎于言』,言语要谨慎。因为言语它能体现忠信,你已经讲出去的话,你就要尽力、你就要守信。所以这个时候,都要很谨慎的去应对,你不能轻诺。事非宜,勿轻诺;茍轻诺,进退就错了。我们之前讲到老子的「轻诺必寡信」。你事情没有考虑清楚,「度德量力,审势择人」,都没有清楚,轻易就回答,这是不稳重的表现。所以你学问有没有用在你的言语当中,很重要。

  【就有道而正焉。】

  有机缘接触到有道德、学问的人,包含比方他的管理经验,他某一些经验特别专长,你特别需要,你主动去跟他学习。我们学了传统文化,不能无形当中,好像觉得自己比较厉害、比较高,甚至对人就没有办法屈下来去请教,这个都形成障碍。「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人家管理特别专长,你应该赶紧去请教他。为什么?你不请教他,我们假如做错了,那耽误的就是公家的事,是众人的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个都是体现忠信的态度。所以真正积极的、负责任的人,他一有请教的机会,他非常主动。「就有道而正」,这个人有道德、学问,他能指正我们的不足;他有管理、他有非常专的这些能力,都能够帮助我们、指正我们。

  【可谓好学也已。】

  从这里我们看出来,好学的人一定是从务本,从格除自己的欲望下手。欲望愈来愈淡,智慧、德行、能力就愈来愈提升。包含他一定解行相应,用在一言一行,用在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当中,一有请教的机会绝不放过。接着我们看第二句: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一个人学君子之道,他假如不稳重,他就没有威仪了。其实不稳重,就随便,有点轻慢、轻率,就没有威仪,而且心就跟礼教不相应了。「礼者,敬而已矣」。恭敬,首先什么?尊重自己。自己行为轻浮,就不自重了。而且自己的行为不稳重,别人很难尊重我们。甚至我们不稳重的行为,还影响到别人,那就又不尊重别人了。而什么是真正的自重?这一生以不能成圣贤为羞耻,这个人懂得自重。所以《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一个人这一生,坚定的要恢复自己的明德本善,要「圣与贤,可驯致」,这个人是懂得自重。一个人发了这样的愿,他的整个身心、气质都不一样,他那个威严就会出来。他会要求自己一言一行都要符合经典,不可以随便。他随顺圣贤教诲,不随顺自己的坏习惯、烦恼习气,他的威就能出来。

  我们成就一个人才,从小就要培养他的稳重,不能随便。你看现在孩子一随便,对长辈都不尊重,讲话很没礼貌。所以「学则不固」,不稳重、不自重、不敬人,不从尊重人、不从守规矩、守礼下手,他的学问是不可能会稳固的。曾国藩先生他教育子女、教育后代,非常不简单。他的后代传了这么久,都还很有修养,在台湾他的后代都很有成就。他教育后代有两个重点很突显,第一个就是要稳重。怎么稳重?一言一行要和缓,不要着急。他心不急,他一举一动才能符合规矩。大家留心去看,《弟子规》里面很多句子都是教我们要稳重,不要慌张。「事勿忙,忙多错」、「步从容,立端正」、「宽转弯」,你看都是稳重。「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心都要是定的,很沉稳,不要浮躁、急躁。

  我们看完这一句,要学稳重。首先讲话开始缓慢,你不要拉,叫你缓慢,不是很刻意到最后变成唱歌仔戏,一句话「啊……」。再来,吃饭细嚼慢咽,不要急。再来,走路不要急。你看这样延伸开来,什么时候用功夫?Anytime,anywhere(随时随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这么来练稳重,时时提醒自己,不要急,要缓。第二个,曾国藩先生讲的是勤劳,养成子弟勤奋的态度。勤奋的反面是懒惰,懒惰的害处太大了。有一个读书人讲,「学者万病,皆从懒生」,很多的毛病都是从懒惰衍生出来的。大家看,一懒惰了,散慢;一懒惰了,每天饱暖思淫欲,坏念头特别多。再来,不勤奋,人家给他的服务都视为理所当然。懒惰的人不感恩,甚至变得很会挑剔。为什么?人家给他服务,有一天不服务,他就不高兴了。挑这个、挑那个,他没感恩心。所以很多坏的念头、习性,都从懒惰来,没有责任感,都来了。勤劳的人,他很多善的德行都引发起来。勤劳的人懂得去承担;勤劳的人能体恤别人的辛苦,习劳知感恩;勤劳的人不胡思乱想,邪念也比较少;勤劳的人,能力提升特别快,别人不做他做。所以吃亏是福,就是这么来的。

  接着:『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忠信」,在古书当中有说到,「百行之主」,你所有的行为都要合乎忠信的这种存心。你做的时候「忠」,尽心尽力;「信」,诚信、守信。所以德行都是要从忠信的精神当中做出来的。而且「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你结交这些良师益友,当然,你这些好朋友首先要志同道合,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他的人生是享乐的方向,跟你所谓明明德、亲民这样的人生方向是不同的。当然,你说想要利益他,那是有慈悲心,但是首先你要不被他影响。我们现在想要去帮助人、想要去度人,最后被别人给度走了。自己还面对这些境界、这些诱惑,还顶不住,这个时候结交的朋友还是要同道的为好。等我们已经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好像孔子这样的功夫,你跟他还有缘,那你可以帮助他,你跟他还没有缘,那你就不要刻意去攀这个缘。

  有过就不要怕难改,要用心去改。其实我们常常会觉得,怎么这个错又犯了?很沮丧、很气馁。告诉大家,太正常了。要突破一个境界、一个坏习惯,可能都不知道要进进退退几十次、几百次都有可能。但重要的是什么?愈挫愈勇,百折不挠,这是我们要形成的态度。真正要达到有法喜,没有到所谓的不计成败、不顾生死,要相应也不容易。修学的过程当中,要「发勇猛心,立决定志」,我这一生一定要成就,不再做习气的奴隶,要做大丈夫、大英雄,立决定志,「不计成败,不顾生死」,死都不怕,就怕念头不对。有这种决心,慢慢习气就能够调伏得了。「不计成败」,又犯了,没关系,「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不要再沮丧。有勇猛心、决定志,改过就不怕改不了。接着我们看下一句,是谈到学习的态度。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对子路说到,教诲他的道理,他知道了吗?听这些教诲,知道了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要承认不知道,进而要去问。《弟子规》说的,「心有疑,随札记」,不能不知道装知道,这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态度。不知道还装知道,就变自欺。『是知也』,这个「知」跟智慧的「智」相通,等于是你是很理智的在求学。不知道,我们就承认不知道,进而养成好习惯,记下来去请教。我们冷静想想:现在的学生,好不好问?不积极问。那我们又回过头来,我们现在教学的人,好不好问?那是上行下效。所以我们从孩子,或者从学生的身上,要回过头来反思,那个「果」在他们那里,「因」可能还在我们这里。因为好问、好学,这都是德行,其实教学者做出来以后,会感染身边的这些孩子、学生的,他们也会欢喜去问的。

  大家读完这一句,具体怎么落实?比方说,我们今天跟大家交流了两个小时左右,有没有哪一个学长,这两个小时觉得哪一句不明白,哪一句话没听清楚?请大家提出来。这变成我们这一句现在就落实它,当我们要叫别人落实的时候,也要先问问自己当下有没有落实?比方说我继续下去,明明大家没有反应,我继续说:「怎么没人?怎么没人?」这个就是我在要求大家,我这个念头也已经不在道中。看大家没反应,我就要赶紧话锋一转,「我们以后都能随身带一本小本子,一有什么疑问,把它记下来,马上遇到机会就可以去问清楚。」这就养成一个习惯了。

  我感觉从事教学工作的人very dangerous(非常危险)。我那一天在分析一件事情,我说:「你看,他讲这一段话的时候,他讲的道理都对,可是他那个念头就是在指责别人,他讲的道理再对有什么用?」我刚好讲到这里,突然想一想:我现在也在讲别人,那我现在在说他不对的时候,我的心动了没有?所以我感觉自己very dangerous(非常危险)。讲别人很容易,有没有办法时时看到自己有没有在道中?所以在跟大家交流经句,讲着讲着要去看别人,突然还得回马枪,看看自己才是重要的。「欲知人者先自知」,自己都看不清楚自己,看别人也看不清楚。大家假如有听不明白的,可以提出来。我们看下一句,刚刚跟大家有交流过的,我们再把它读一遍: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大家读这一句的时候,有没有想到,刚刚跟大家交流的这些角度?大家可以慢慢去体会。第五句: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首先他很好学,温习已经学过的学问,每天又积极去『知新』,积累没有学习过的学问。这个跟子夏讲的好学满相应的。子夏说,「日知其所亡」,每一天积累新知,以前没有学过的,「月无忘其所能」,每一个月复习,不忘记已经学过的学问。另外一个解释,你温习已经学过的东西,都能从温习旧有的学问当中,去体会到新的悟处。你对同样这个道理,它的深度、广度不一样,体会得愈广,体会得愈深。这是什么?有悟性。有悟性的人,他才能处处体悟道理,触类旁通,这样才能为人师。不然,他没有悟处、没有贯通,他可能记了一大堆,他还是知识、还是学术。而且,人体会的深度跟广度能不断提升,主要的还是,他体会到的东西他有去做,他有解行相应,他的悟性才能够启发。

  世间有人常讲说「书呆子」,请问大家,一个人被人家骂书呆子的时候,书读的多不多?挺多的。他没有消化、没有吸收,他就不能「知新」。所以复习然后不断的观照,自己有没有把学的东西去解行相应,他有这样的态度,他可能每天都有新的悟处、都有自信。接着我们看第六句: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博学于文』,这个「文」就是经典,他首先得明理,明理之后下手处在哪里?在守这些礼教,「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你明理了,下手处还在一言一行,都要符合礼的标准、戒的标准,你守礼守戒才能得定,最后才能开智慧。很多人明理,但是很狂妄,就觉得不要拘这些小的戒律跟礼节,这个就不可能学得成功。明理了,又守住这些规矩,『亦可以弗畔矣夫』。这个「畔」就是不会偏离道心,不会偏离经教。而且学礼之人,他通达人情事理,他在力行这些经教的时候,不会太过与不及,他比较柔软,比较能体恤人心、通达人情。我们再看第七句: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道的人、知其然的人,不如好之的人,他会不断的去深入,他能到知其所以然。人假如能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他就能把事物的根源,这些道理都能明了,他就不迷惑,愈学愈欢喜。当我们很多事情都想不通的时候,是很苦恼的。比方我们想效法一个圣贤人,都不知道怎么下手,明明知道他的德行都很好,下手处在哪?比方说,我们知道颜回好学,我们很想学他。孔子点出来,从哪里下手?「不迁怒,不贰过」;「一箪食,一瓢饮」。我明白了,从这里下手。所以「知之」,进而「不如好之者」,知其所以然。他为什么能成圣贤,我明白了。

  包含孝养父母,「冬则温,夏则凊」这些都是孝行。我们知道,为什么孝子都能做得这么自在、这么自然?我为什么做不自然?不知其所以然。我们从德育故事里面再看,孝子心中只有父母,他对父母的这些恩德念念不忘。我们更深入,知其所以然,这些孝子是什么存心。他是「恩欲报,怨欲忘」,他心里完全没见父母之过,只放父母之恩。我们愈明白这些道理,就愈能去效法学习。学得欢喜,知道怎么具体去存心,去学习,「不如好之者」,知其所以然是好之者。好之者又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乐此不疲,让他学习,他会不疲不厌。就像刚刚讲的,发奋忘食,乐以忘忧,这是更深的境界,「乐之者」。我们接着看第八句: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这个因缘应该是樊迟要去当官,要去当人家的父母官,结果请教孔老夫子,什么是知?什么是仁?当然这个时候孔子的回答一定是因材施教。我们看这段话,对整个现在从政者,甚至于是为人父母、老师的人,特别有启发。『务』就是致力于,致力于人民的什么?『之义』。这个「义」,就是教他五伦十义,教他伦常大道。现在为什么家不安、人与人冲突?不明白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问题都出在这里。真正有智慧的领导者清楚,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现在这个时代,认知是什么?建国君民,赚钱为先、经济为先,忽略了最重要的教育,忽略了教他道义,所以灾难就来了。「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而家危矣。所以孟子说,「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你不教他仁义就麻烦了。所以一个领导者不教仁义,是没有智慧,本末倒置了。

  『敬鬼神而远之』,敬鬼神就是感念祖先之德,慎终追远。但是你不能什么事都去卜卦,「祖宗,你告诉我怎么做。」祖宗是教我们什么?「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还是让我们去明理深入经典。有些人最后就什么都要问鬼神,就麻烦了。清朝亡,亡在哪?什么国家政策,不是去了解民生疾苦,跑去问鬼神,扶鸾,国家就亡。扶鸾能把一个国给亡了,那一个家也有可能会亡。所以有智慧表现在哪?表现在重视教育、表现在抓到根本。人心才是根本。人心坏了,问题百出;人心好了,什么问题慢慢就解决了。

  『问仁』,一个领导者的仁慈表现在哪里?『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你现在要让人去做好事,不容易,得怎么样?自己带头,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你才能感动得了人。现在实实在在讲,我们把很多好的道理都讲出来了,人家说,「你讲得很好,是理想,做不到。」现在要让社会大众相信经典的道理,一定要让他起信,他相信才行。怎么相信?我们得先做到。所以为什么孔子说「力行近乎仁」?力行为什么是仁?因为你力行,你做到了,人家才相信,进而去效法,他才能得利益。他都不相信经典,觉得这个是过时的,他根本得不了利益,他根本就解决不了他人生的问题。所以难行能行,给人证明、给人起信心,仁慈的人。「先难而后获」,你能真正以身作则带头,慢慢大家就懂得去效法。

  当然在这个做的过程,一定会遇到一些挑战、境界,这个时候也要「勿畏难」。其实问题都不在境界当中,卡住的都不是那个人让我们卡住的、那件事让我们卡住的,是我们放不下贪瞋痴慢这个习气卡住的。所以古人留了一个比喻给我们很好,说「竹密不妨流水过」。你把那个竹子绑得再紧,水可不可以流过去?可以。看起来好像很障碍,人家水还是把它流过去。水,它不执着。「山高岂碍白云飞」,山再怎么高,能不能挡住白云?白云很柔软,你挡,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它就往其它的地方飘过去了,挡不到它。我们跟人对立了,那个人、那个事就给我们挡住了;你不跟人对立就挡不住了。

  格言里面提到,「智人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有没有智慧表现在哪?他在面对事情的时候,他不会把责任推到事情或者人身上。智人,他知道根源问题在自己的心,一切法从心想生,「除心」,不指责境界,人事环境、物质环境,他不会去指责。愚人,没有智慧的人,都觉得问题都在他人身上,都在境界上,都是指责的时候,他没有从自己的心地去下手。当然,我们真正要帮助别人让他理智,首先我们自己得真正「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才做得了。所以在这个「先难」的过程当中,你要带头难行能行,得真正做到忠恕。孔子为学之道,一以贯之,「忠恕而已矣」。怎么说?忠,「尽己之谓」。这个先难,难在哪?不想自己真难。念念为人想,要做得到,得放得下自私才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个是最核心的精神,你没有私心的时候,后面那些慢慢就可以做得到。

  所以忠恕之道,首先这个「忠」是去什么?去自私,尽己之谓忠,「尽己之谓」。「恕」是「推己」。尽己,能够反求诸己。这个都挺难,得下功夫才做得到。反求诸己,什么事情先反省,我自己的心有没有问题?我的言行、做法有没有问题?恕,推己及人。「推己之谓」是恕,能推己及人,甚至推己及物。我们能够跟人相处的时候,时时站在他的角度想,就不会对立;可是假如站在自己的角度,对他的行为,就不能接受了。「他都学那么久了,怎么变成这样?他都怎么没有替别人想,怎么都这么固执自己的想法?」其实我们自己本身,也是在以我们的想法在想他。所以推己及人,我们有没有考虑到他的立场?我们有没有考虑到他现在的工作难度?他现在明明压力很大,你又以很高的标准说:「你看,他还是有情绪。」

  今天一个人有情绪,你是指责他,「他都当那么高的领导了,还有情绪?」这句话有没有道理?「他怎么不知道『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有没有道理?但是假如这个时候恕道出来了,他确实做错了,「他压力那么大,假如是我,我也可能伏不住情绪。」当事人假如听到这句话,你接下来要说的话,他听不听?对。你有恕道的时候,很容易跟人沟通。你没有恕道的时候,跟人一沟通不是沟通,两个人在那里争对错、辩论,最后看谁的经句用得多,拿个桶子倒,泼来泼去,最后不欢而散,所以这个恕很重要。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我们北马槟城锺灵独中吴校长,有一个女学生行为很偏颇,家人、很多知道的老师都骂那个孩子。结果这个孩子被通知到校长室。你看那个孩子在走的过程当中,她脑子里在想什么?「又来了,又要被骂了,大不了被骂一顿,没什么了不起!」结果女学生到了校长室,坐下来。校长等那个孩子静下来,只讲了一句话,「孩子,校长能帮你做什么?」你看他一个道理都没讲,那个孩子突然一愣,接着就哭了。她感觉到校长为她想,推己及人。她很感动,校长为她想,接着她什么心里话怎么样?她才会讲出来。人能不能在任何一个时候都处于恕道、都处于真诚在面对对方,这个重要。真的能够恕道,那得对对方不能有成见。人对人有成见,其实也是傲慢在起作用。或者不能有瞋恚,对他不能哪一些事情、怨记在心里,都不行的。

  推己及人,这个是对自己的内心,这是主观面。这个是与人相处,你得客观去设身处地。能够时时反求诸己,「成己」,成就自己的德行;你接触一切人,甚至一切生命,你能够设身处地,「成物」。成己、成物,合外内之道,这就契入仁道,仁的境界。所以要契入仁道,首先时时要以忠恕来存心。而我们真正在难行能行的过程,就可以感觉到,反求诸己很难,不去指责、要求很难。包含跟人一相处,要设身处地也很难。我们自己冷静看看,现在跟这些亲朋好友在谈话的时候,自己的心真不真诚?可以观察,可以去感受看看。你能不能很真心的看着他、倾听他讲的话?还是他讲没两句,你的火就上来,或者话就要给他压下去。实实在在讲,只有一个学生,其它的人都是老师。谁是学生?自己。所有的人他是这个境缘在启发我们、在提醒我们:内心还有哪些习气。接着下一句: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所有的人都是老师,善的我们赶快效法,不善的人,因为当局者迷,人要看到自己问题不容易,反而在别人错的时候,马上以他那个错来观照自己,就容易发现自己的不足。那他错了?他错了,我们怎么去尽我们的道义,去协助他就对了。第十句: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你看这个都是好学的体现。『不及』,还没学的,他非常积极去学;已经学会的,『犹恐失之』,他还会复习,还会再下功夫。具体来讲,我们觉得很重要的经典,也要复习。每个礼拜、或者每个月,《了凡四训》读一遍。我们看下一句: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你填一座山,只差最后一筐土没有填,你放弃了、你终止了,你还是没有填成。

  【譬如平地。】

  你在平地上,把它盖上一筐土。

  【虽覆一篑。进】

  这个『进』就是不间断、有恒心的不断去做,一定可以把它形成一座山。

  【吾往也。】

  这就很积极,尤其是什么?恒心不间断,不放弃。所谓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所以学习贵在不间断,「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这个十二句我们之前有讲过,刚刚也讲到权变。所以学习它是不断提升境界的。从共学到力行,就是适道;在力行过程当中又能屹立不摇;屹立不摇再提升到通权达变。第十三句: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古代读书人,很明白学习是修养自己,革除自己的习性,不断恢复明德,这是他清楚的。『今之学者为人』,现在学习是希望,比方学习拿到一个硕士、拿到一个博士,然后可以去谋取自己的薪资,或者是可以向人展现「我很有学问」,这是为人表现出来的。其实很可能当我们要去表现自己,我多么有学识的时候,其实可能自己的傲慢都在增长。所以有一句话叫「文人相轻」,都是读书人,怎么会互相轻慢?那读书就读到最后是知识、学问,进而因为觉得自己有学问变傲慢,互相瞧不起了。那就还是没有回到自己,尤其是从自己的心地下功夫,那就不可能提升得了。所以「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都要回到格物上面。所以告诉我们,一个人求学只要带着要满足自己外在的欲望,这个都不是在道中,学不进去的。甚至于在学的过程当中,知道这个习气不好,不愿意放下,他也不可能提升。我们看下一句,第十四句: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如之何』就是这个事情该怎么办?等于是说,遇到事情他不会主动去解决的,那孔子也拿这个人没办法。因为他不主动突破,他会退缩、他会逃避,那就很难提升。从做事情当中,他有没有把这些做人做事的道理用上去,他都不去想怎么解决,他根本就不想用。所以「勿畏难」,觉得这个事困难,那就考验我们做人做事的学问用不用得上去。用得上去应该是事事无碍,用得上去应该是「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你包含我们在修道对治习气的过程当中,你要自己主动的去克服,去找方法对治习气。「如之何如之何」就是能主动的去突破自己。师父领进门,修行得靠自己下大功夫。我们看下一句: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这个跟教、学都有关系。首先你得知命,你得有远大的志向,才能有学习的动力。你不知礼,你不从这些生活的一言一行当中,去落实经典,你的道德学问是立不住的。要从学礼、学戒开始,学规矩开始。再来你不知言,你听人家讲的话,不能够去理解他的状态,你就不好因材施教去帮助他。

  我们看第二个重点,就是「如何教学」。首先我们得了解「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有一次到了卫国,冉有在身边侍奉。孔子看到卫国人很多,人口不少。冉有说:「既然人口不少,接着要怎么做?」孔子说,「富之」,让他们生活无忧。既然慢慢的改善他们的物质生活,接下来要做什么?「教之」,一定要教育。他假如吃得饱、穿得暖,而没有教育,孟子讲,「则近于禽兽」。现在在大都市里,太多的人生活没有忧虑,可是他的德行是不断的在堕落。所以教育重要。人心要靠教育,灵魂才能够提升。所有教育者都能体会到教育的重要性,他就很有使命,去扮演好他教育的角色。第二、「学贵立志」。你看孔子常常问学生他的志向,后来也以自己的志向来带动学生:「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子夏他的文学非常好,孔子这一点不只提醒学生立志,而且因材施教,机会教育。子夏文学很好,但是他是用在修身上面,自己欢喜上面,他心量还要继续扩大,所以夫子告诉他:「汝为君子儒」,君子儒就是能胸怀天下,以这一生能利益国家民族,甚至天下为己任,「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这一次师长来,面对我们教育界的校长、老师,他的主题演讲,是「学习《群书治要》,承担救世使命」,这个就是君子儒。

  我们看一个教学者要有慈悲心,所以他要诲人不倦。第二句里面,孔子说,「二三子」,就是指他的学生,你们有没有觉得,我还有任何隐瞒呢?我决定是和盘托出所有我体证过来圣贤的这些经教。这个体证是什么?是自己身体力行过了,他是过来人。所以这里说,「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他自己真正身体力行过来体悟的道理,再拿来供养给他的学生。孔子不是做而已,他是做到再说,他是圣人。「是丘也」。当然,假如我们当学生的让老师讲这样的话,还是有点心疼。因为没体会到老师的和盘托出,可能还想:还有没有藏一点?有这个念头就麻烦了,有疑心就很难领纳圣贤甚至于是师长的教诲。接着我们看下一句:

  【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爱护一个人,这个『劳』是有劝勉他、劝导他的意思。而且你劝导他又不是劝一次,你得「谏不入,悦复谏」,所以要帮助一个人,他不可能不出心力的,『能勿劳乎?』我们看到孔子、释迦牟尼佛,他们从事教育工作,真的是一生非常的诲人不倦。像释迦牟尼佛,三百六十五天,没有一天休息的。这么有耐心、有爱心。『忠焉,能勿诲乎』,要尽忠,怎么能够不教诲他、提醒他、劝谏他。这不只是对学生,它延伸开来,五伦关系,都有劝谏的本分。这个是慈悲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师说」。现在不传道、不解惑,每一个人都是生活在烦恼跟痛苦当中。因为人不学,不知道、不知义。所以我们去讲学,能够让一个人受益,我们都不疲不厌,这个就能真正契入慈悲心。

  再来,第四个重点,「有教无类」。「自行束修以上」,他能守拜师的礼,很恭恭敬敬的。「束修」有两个说法,一个是几串干肉,是一个礼物而已,表一个恭敬的态度。另外一个是把自己装扮得很整齐,然后恭恭敬敬的去礼拜老师。只要有这个恭敬的心,孔子没有不教的。所以有教无类。

  后面这一句,是有一个互乡这个地方,一般人都觉得很难跟他言及伦理道德,觉得这个地区的人很难教化。而这个地区的一个孩子,一个童子来见孔子,孔子非常认真的教导他。门人就疑惑了,「夫子,你是不是浪费心力,这个地方的人不好教。」孔子藉这个机会,也是提醒他所有的学生,以至于提醒他们以后教学的态度。「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他今天主动要来学习,我肯定他这个好学的态度,我帮助他提升。他们以前怎么样,或者做出哪些不好的行为,那是从前种种。所以不论他以前,肯定他现在好的态度。「唯何甚」,这个意思就是,不要太过分,看人要看后半段,不要一直盯着人家的不好,浪子回头金不换。其实这个也是在教大家要厚道。「人洁已以进」,他洁身自爱想学,「与其洁也」,我去帮助他提升,「不保其往也」,不能保证他以后一定好,可是他现在当下肯学,我就尽心尽力教他。所以夫子非常珍惜每个人肯学的那一份心,尽心尽力去协助。

  第四点里面最后有一个: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一个老师能够有慈悲心、能够因材施教,我相信他的学生一定会效法他的。第五点,「因材施教」,你了解他的状况、他的心态、他的缺点,你才能够针对他的问题去教他。我们看到孔子学生问孝、问为政、问君子、问仁,问的时候,孔子回答每个学生的答案都不尽然一样,他是因材施教,他很了解每个学生。

  最后是第六点,「机会教育」,「当其可之谓时」,是机会教育。我们看冉求,他才艺很好,但是他求道之心不够切。他自己跟夫子讲,「我不是不仰慕孔子您这些大道、这些教诲,我的力量不够。」孔子马上针对他的问题、心态,「你假如力量不够,是走到一半停下来;你现在都还没走,就说不能,那是什么?画地自限,那是自己停止不向前。」为什么停止?好才艺,不好大道。这个也是孔子对他的提醒。

  另外一次是子路,刚好听到孔子说,他跟颜回是「用之则行」,用了之后能够利益天下;不用了,「舍之则藏」,他们还是可以很自在的修道、行道,也不会怨天尤人。结果子路马上说:「夫子,你假如带领三军,你会带哪个学生跟你一起去?」子路本来想说:一定带我子路,我最勇猛。这个念头不对了,孔子当头一棒:你这个勇猛还不行,「暴虎冯河」,空手打老虎,赤手度过一个大河,「死而无悔」,这个叫匹夫之勇,我不跟这样的人走。「必也临事而惧」,他很慎重,面临事情不轻敌,带领军队,这生杀之权,这个不是开玩笑的。「好谋而成」,很慎重的去谋画,让事情能成就。

  这节课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谢谢大家。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http://www.amtb.tw/  http://www.amtb.cn/
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www.hwadzan.com/ http://edu.hwadzan.net/
圣贤教育全球学习网陈大惠老师  http://www.sxjyxxw.org/
儒釋道網路電視台 http://tv.amtb.tw/  http://www.amtb.tw/tvchannel/play-1-revised.asp
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http://www.amtb.org.tw/rsd/rsd.asp
华藏弘化电台-儒释道学习网  http://www.rsdxxw.com/play/153-0-0.html
狮子吼净土专修网  http://www.amtb-shizihou.org/
悟道法師佛法交流專頁  http://www.shiwudao.net/
佛陀教育網路學院 http://www.amtbcollege.org/  http://www.amtbcollege.org/amtbcollege/index.asp
净宗学院  http://www.jingzong.org/
今現在說法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http://www.amtbhk.com/
佛教藏经集  http://www.fodian.net/zjj/
淨空法師影音圖文檢索中心  http://ft.amtb.tw/index.php
儒释道学习网  http://www.rsdxxw.com/
儒释道网络电视台APP下载  http://www.amtb.cn/amtbapp/
教学为先网  http://www.jxwx.org/index.html

尧软大藏经阅经系统1.5 http://pan.baidu.com/s/1pJmcIyZ
尧软大藏经阅经系统1.5 http://pan.baidu.com/s/1jIl1APS
无量香光的youku播单 http://i.youku.com/i/UMTMxOTIxND ... ;order=1&page=1
无量香光的tudou播单  http://playlists.youku.com/?spm=a2h3j.8428770.3336676.3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Hot Keyword ChatGPT BTC ETH NFT WEB3 USDT AI (http://www.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