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論壇 | Google Yahoo Facebook PTT

 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499|回復: 1

[中阿含经讲义·福严佛学院]《中阿含经》卷28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8-3-19 16:56: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诚敬谦和,仁慈博爱。破迷启悟,离苦得乐。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君臣有义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和妇顺 君仁臣忠 朋实友信
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 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 仁爱和平

放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怀疑嫉妒、七情情执、爱憎怨亲、胜负得失、控制占有。

菩提树下。四十八日。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众生,离娑婆苦,得究竟乐,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误人第一是多疑,疑网缠心不易知,
勘破疑魔勤念佛,功纯自有佛加持。
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
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老实,听话,真干。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中阿含经》卷28
(大正1,602c?607b)
  释开能敬编
                                                                                     2006/12/27

(一一三)1《中阿含》2〈林品〉《诸法本经》3第七4(第二小土城诵)5

壹、序分
(602c)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贰、正宗分
一、世尊教导比丘,回答外道之问题,诸比丘当如是学
(一) 明欲、更乐、觉、思想、念、定、慧、解脱、涅槃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1. 一切诸法以欲为本
若诸异学来问汝等:『一切诸法以何为本?』
汝等应当如是答彼:『一切诸法以欲为本。』
2. 以更乐为和
彼若复问:『以何为和?』
当如是答:『以更乐为和。』
3. 以觉为来
彼若复问:『以何为来?』
当如是答:『以觉6为来。』
4. 以思想为有
彼若复问:『以何为有?』
当如是答:『以思想为有。』
5. 以念为上主
彼若复问:『以何为上主?』
当如是答:『以念为上主。』
6. 以定为前
彼若复问:『以何为前?』
当如是答:『以定7为前。』
7. 以慧为上
彼若复问:『以何为上?』
当如是答:『以慧为上。』
8. 以解脱为真
彼若复问:『以何为真?』
当如是答:『以解脱为真。』
9. 以涅槃为讫
彼若复问:『以何为讫?』
当如是答:『以涅槃8为讫。』
(二) 明比丘当如是学
是为比丘欲为诸法本,更乐为诸法和,觉为诸法来,思想为诸法有,念为诸法上主,定为诸法前,慧为诸法上,解脱为诸法真,涅槃为诸法讫,是故比丘当如是学。9  

二、比丘欲得苦边,应当断爱除结,正知、正观诸法
(一) 明所应当修习之想
习出家学道心,习无常想,习无常苦想,习苦无我想,习不净想,习恶食想,习一切世间不可乐想,习死想,知世间好恶,习如是想心;知世间习有,习如是想心;知世间习、灭、味、患、出要如真,习如是想心。
(二) 明修习想得尽苦边
若比丘得习出家学道心者,得习无常想,得习无常苦想,得习苦无我想,得习不净想,得习恶食想,得习一切世间不可乐想,得习死想,知世间好恶,得习如是想心;知世间习有,得习如是想心;知世间习、灭、味、患、出要如真,得习如是想心者,是谓比丘断爱除结,正知正观诸法已,便得苦边。」  
参、流通分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603a)喜奉行!  

《诸法本经》第七竟10(四百五十七字11)


附:汉译经论对照
〔1〕《佛说诸法本经》卷1 (大正1, 855 c6?28)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佛告诸比丘:「听吾说诸法本。」
对曰:「唯!然!」
世尊曰:「若有外道异学有来问者?何谓法本?」
当答言:「欲为诸法本。
何谓习?更为习。
何谓同趣?痛为同趣。
何谓致有?念为致有。
何谓明道?思惟为明道。
何谓第一?三昧为第一。
何谓最上?智慧为最上。
何谓牢固?解脱为牢固。
何谓毕竟?泥洹为毕竟。
如是诸比丘,欲为诸法本,更为诸法习;痛为诸法同趣;念为诸法致有;思惟为诸法明道;三昧为诸法第一;智慧为诸法最上;解脱为诸法牢固;泥洹为诸法毕竟。诸比丘当学是。

常当有去家之想念:非常想念,非常苦想念,苦非身想念,秽食想念,不净想念,死亡12想念,一切世间无乐想念,知世间邪正想念,别13世间有无想念,世间所习所取欢乐变失及其归趣,当如事以正见知14之。
诸比丘念是为断爱弃欲,入正慧、得苦际。」

佛说经已,皆欢喜奉15行。

〔2〕《瑜伽师地论》卷97〈摄事分〉(大正30,856a8?c1)
第四目 一切法《中阿含.诸法本经》16
       .      
复次,依修菩提分法增上,于善说法毗柰耶中,略由诸学及诸学果,摄一切法。
云何诸学?谓三种学:一、增上戒,二、增上心,三、增上慧。
云何学果?谓有余依及无余依二涅槃果。
◎1.当知此中一切法者,谓善法欲,清净出家,为证涅槃,先受持戒,由是渐次,乃至获得究竟涅槃,是故宣说一切诸法,欲为根本。
2.又依净戒,引求正法,摄受多闻;由闻正法增上力故,能速集证增语明触,是故说彼以为触集。17
3.又彼皆为流趣明触所生诸受,乃至有余依般涅槃界为其后际,为求安乐而发起故,此乐一向无罪性故,是故说彼学所摄法为受流趣。
4.又彼为求所有明触,及依明触所生诸受,起闻、思、修所成作意,是故说彼为作意生。
5又于尔时,于四念住,由观品念,以观为依,与内心止为其增上,是故说彼念为增上。
6.又念增上起奢摩他,与后圣谛现观妙智为上首转,是故说彼定为上首。
7.又于圣谛,诸现观中慧为最胜,谓能无余永尽诸漏,是故说彼慧为最胜。
8.又由一切漏永尽故,获得究竟明触生受俱行解脱。即此解脱,非由一切学所(856b)摄法数数随得,唯由顿得,由此解脱,一切乐中为最第一,无罪性故,是故说彼即用解脱以为坚固。18
9.又彼如是善解脱心,若诸明触所生受等,若学所摄所有诸法,并所依身,于无余依般涅槃界,任运自然究竟寂灭,是故说彼皆以涅槃为其后际。

◎应知此中,欲为增上,受持净戒,名增上戒学。
依止触、受、增上心,慧,任持方便所有作意,若念、若定,并其加行,名增上心学。
慧为最胜,名增上慧学。
⊙如是应知名为三学及彼依持。
◎解脱坚固是有余依般涅槃界第一学果,涅槃后际是无余依般涅槃界第二学果。
⊙如是略说学及学果,摄一切法。
◎又此诸学及诸学果,能证资粮,当知对治八种过患,修集九想。
⊙云何名为八种过患?所谓1)耽着利养恭敬,2)爱藏一切后有诸行,3)懈怠懒堕,4)萨迦耶见,5)贪着美味,6)于诸世间种种妙事欣、欲、贪爱,7)依止放逸恶行方便,8)依止邪愿修习梵行。
⊙云何名为修集九想?一者、修集出家想,二者、修集无常想,三者、修集无常苦想,四者、修集苦无我想,五者、修集厌逆食想,六者、修集一切世间不可乐想,七者、修集死想,八者、修集世间平等不平等想,九者、修集有无出没过患出离想。
◎应知此中所有如法平等行摄、能往善趣善身、语、意业,说名平等;所有非法,不平等行摄,能往恶趣,不善身、语、意业,名不平等。
◎又住于此,若生、若长,能生后际所有众苦,说名为有,从其前际,于现法中有死灭苦,说名为无。余出、没等,应知如前已广分别。


(一一四)19《中阿含》20〈林品〉《优陀罗经》21第八22(第二小土城诵23)

壹、序分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在胜林给孤独园。  

贰、正宗分
一、总说痈、痈本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一) 明优陀罗罗摩子不知痈本,虽生非想非非想处,还堕狸中
1. 优陀罗罗摩子在众中不知痈本,谓知痈本
优陀罗罗摩子24彼在众中,数如是说:『于此生中,观此、觉此,不知痈本,然后具知痈本25。』
2. 无一切知自称一切知,实无所觉自称有觉
优陀罗罗摩子无一切知自称一切知,实无所觉自称有觉。优陀罗罗摩子如是见、如是说:『有者,是病、是痈、是刺。设无想者,是愚痴也。若有所觉,是止息、是最妙,谓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
3. 虽生到非想非非想处,最后还堕狸中
彼自乐身、自受于身、自着身已,修习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处,身坏命终,生非有想非无想天中。彼寿尽已,复来此间,生于狸中。
(二) 世尊教示比丘应当不知痈本,然后具知痈本
此比丘正说者于此生中,观此,觉此,不知痈26本然后具知痈本。  
1. 明正观
云何比丘正观耶?
比丘者,知六更触27,知习、知灭、知味、知患、知出要,以慧知如真,是谓比丘正观也。
2. 明觉
云何比丘觉?
比丘者,知三觉28,知习、知灭、知味、知患、知出要,以慧知如真,是谓比丘觉。
3. 明比丘不知痈本,然后具知痈本
云何比丘不知痈本,然后具知痈本?
比丘者,知有爱灭,拔其根本,至竟不复生,是谓比丘不知痈本,然后具知痈本。
◎ 痈者,谓此身也--色麁四大29,从父母生,饮食长养,衣被,按摩,澡浴,强忍30,是无常法、坏法、散法--是谓痈也。
◎ 痈本者,谓三爱也--欲爱、色爱、无色爱--是谓痈本。
◎ 痈一切漏者,谓六更触处也--眼漏视色,耳漏闻声,鼻漏嗅香,舌漏尝味,身漏觉触,意漏知诸(603b)法--是谓痈一切漏。  

二、劝勉修,慎勿放逸
比丘!我已为汝说痈、说痈本,如尊师所为弟子起大慈哀,怜念愍伤,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者,我今已作。汝等亦当复自作,至无事处、山林树下、空安静处,燕31坐思惟,勿得放逸!勤加精进,莫令后悔!此是我之教敕,是我训诲。」  

参、流通分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优陀罗经》第八竟32(五百一十四字33)


(一一五)34《中阿含》35〈林品〉《蜜丸喻经》36第九37(第二小土城诵38)

壹、序分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释羇瘦39,在迦维罗卫40。  

贰、正宗分
一、佛为执杖外道说宗本法明宗本、所说法
尔时,世尊过夜平旦,着衣持钵,为乞食故,入迦维罗卫*。食讫,中后收举衣钵,澡洗手足,以尼师坛着于肩上,往诣竹林释迦寺中,入彼大林,至一树下敷尼师檀41,结跏42趺坐。  
于是,执杖释43拄44杖而行,中后仿徉45,往诣佛所,共相问讯,拄杖立佛前,问世尊曰:「沙门瞿昙!以何为宗本?说何等法?」  
◎ 世尊答曰:「释!若一切世间,天及魔、梵、沙门、梵志,从人至天,使不鬪诤,修习离欲清净梵行46,舍离谄曲,除悔,不着有、非有,亦无想,是我宗本,说亦如是。」  
◎ 于是,执杖释闻佛所说不是不非,执杖释奋头47而去。  

二、佛于众中叙前情;某比丘问义,佛略明后入室襌坐
(一) 世尊在讲堂中告诉诸比丘有关之前与执杖释发生过的事情
◎ 于是,世尊执杖释去后不久,则于晡时,从燕48坐起,往诣讲堂,比丘众前敷座而坐,告诸比丘:「我今平旦着衣持钵,为乞食故,入迦维罗卫*。食讫,中后收举衣钵,澡洗手足,以尼师檀*着于肩上,往诣竹林释迦寺中,入彼大林,至一树下敷尼师檀*,结跏趺坐。
◎ 于是,执杖释拄杖(603c)而行,中后仿徉,来诣我所,共相问讯。拄杖立我前,问我曰:『沙门瞿昙!以何为宗本?说何等法?』
我答曰:『释!若一切世间,天及魔、梵、沙门、梵志,从人至天,使不鬪诤,修习离欲清净梵行*,舍离谄曲,除悔,不着有、非有,亦无想,是我宗本,说亦如是。』
◎ 彼执杖释闻我所说不是不非,执杖释奋头而去。」  
(二) 世尊为比丘宣说修习离欲,得清净梵行及舍离无量恶不善之法;佛略释义,即入室燕坐
◎ 于是,有一比丘从坐49起,偏袒着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云何一切世间,天及魔、梵、沙门、梵志,从人至天,使不诤?云何修习离欲,得清净梵行*?云何舍离谄曲,除悔,不着有、非有,亦无想耶?」  
◎ 世尊告曰:「比丘!若人所因念,出家学道,思想修习,及过去、未来、今现在法,不爱、不乐、不着、不住,是说苦边。欲使、恚使、有使、慢使、无明使、见使、 疑使50、鬪诤、憎嫉、谀谄、欺诳、妄言、两舌及无量恶不善之法,是说苦边51。」  
◎ 佛说如是,卽从坐52起,入室燕*坐。  

三、大众不了佛说,往请大迦旃延处所,尊者即为广辨
(一) 大众前往尊者大迦旃延处请示广分别义
◎ 于是,诸比丘便作是念:「诸贤!当知世尊略说此义,不广分别,从坐*起,入室燕*坐。『若人所因念,出家学道,思想修习,及过去、未来、今现在法,不爱、不乐、不着、不住,是说苦边。欲使、恚使、有使、慢使、无明使、见使、疑使、鬪诤、憎嫉、谀谄、欺诳、妄言、两舌及无量恶不善之法,是说苦边。』」
◎ 彼复作是念:「诸贤谁能广分别世尊向所略说义?」
◎ 彼复作是念:「尊者大迦旃延53常为世尊之所称誉,及诸智梵行人。尊者大迦旃延能广分别世尊向所略说义。
诸贤!共往诣尊者大迦旃延所,请说此义,若尊者大迦旃延为分别者,我等当善受持!」
(二) 明尊者大迦旃延广分别义
1. 大众向尊者大迦旃延请示广分别义
于是,(604a)诸比丘往诣尊者大迦旃延所,共相问讯,却坐一面,白曰:「
◎ 尊者大迦旃延!当知世尊略说此义,不广分别,卽从坐*起,入室燕坐*。
比丘!若人所因念,出家学道,思想修习,及过去、未来、今现在法,不爱、不乐、不着、不住,是说苦边。
欲使、恚使、有使、慢使、无明使、见使、疑使、鬪诤、憎嫉、谀谄、欺诳、妄言、两舌及无量恶不善之法,是说苦边。
◎ 我等便作是念:『诸贤谁能广分别世尊向所略说义?』
◎ 我等复作是念:『尊者大迦旃延常为世尊之所称誉,及诸智梵行人,尊者大迦旃延能广分别世尊向所略说义。』唯愿尊者大迦旃延为慈愍故而广说之!」  
2. 尊者大迦旃延谦虚所学有限,教诫大众应向世尊请示
尔时,尊者大迦旃延告曰:「
◎ 诸贤!听我说喻,慧者闻喻则解其义。诸贤!犹如有人欲得求实54,为求实故,持斧入林。彼见大树成根、茎、节、枝、叶、华、实,彼人不触根、茎、节、实,但触枝、叶。
◎ 诸贤所说亦复如是,世尊现在舍来就我而问此义,所以者何?
◎ 诸贤!当知世尊是眼、是智、是义、是法、法主、法将,说真谛义,现一切义由彼世尊。诸贤应往诣世尊所而问此义:『世尊!此云何?此何义?』如世尊说者,诸贤等当善受持!」55  
3. 诸比丘再次恳请尊者大迦旃延广说分别义
时,诸比丘白曰:「
◎ 唯然,尊者大迦旃延!世尊是眼、是智、是义、是法、法主、法将,说真谛义,现一切义由彼世尊。我等应往诣世尊所而问此义:『世尊!此云何?此何义?』如世尊说者,我等当善受持。
◎ 然,尊者大迦旃延常为世尊之所称誉,及诸智梵行人,尊者大迦旃延能广分别世尊向所略说义,唯愿尊者大迦旃延为慈愍故(604b)而广说之!」  
4. 尊者大迦旃延广说分别义
尊者大迦旃延告诸比丘:「诸贤等共听我所说。
(1) 续说:根+境→识→触→受(觉)→想→思→念→分别→修习→不着断恶→得尽苦边
◎ 诸贤!缘眼及色,生眼识,三事共会,便有更触56,缘更触便有所觉,若所觉便想,若所想便思,若所思便念,若所念便分别。
比丘者,因是念出家学道,思想修习,此中过去、未来、今现在法,不爱、不乐、不着、不住,是说苦边。
欲使、恚使、有使、慢使、无明使、见使、疑使、诤、憎嫉、谀谄、欺诳、妄言、两舌及无量恶不善之法,是说苦边。
◎ 如是耳,鼻,舌,身缘意及法,生意识,三事共会,便有更触,缘更触便有所觉,若所觉便想,若所想便思,若所思便念,若所念便分别。
比丘者,因是念出家学道,思想修习,此中过去、未来、今现在法,不爱、不乐、不着、不住,是说苦边。
欲使、恚使、有使、慢使、无明使、见使、疑使、鬪诤、憎嫉、谀谄、欺诳、妄言、两舌及无量恶不善之法,是说苦边。  
(2) 别辨
A. 明非道理
◎ 诸贤!比丘者,除眼、除色、除眼识,有更触施设更触者,是处不然57。
若不施设更触,有觉施设觉者,是处不然。
  若不施设觉,有施设念、出家学道、思想修习者,是处不然。
◎ 如是耳、鼻、舌、身,除意、除法、除意识,有更触施设更触者,是处不然。
若不施设更触,有觉施设觉者,是处不然。
  若不施设觉,有施设念、出家学道、思想修习者,是处不然。  
B. 明正道理
◎ 诸贤!比丘者,因眼、因色、因眼识,有更触施设更触者,必有此处。
因施设更触,有觉施设觉者,必有此处。
  因施设觉,有施设念、出家学道、思想修习者,必有此处。
◎ 如是耳、鼻、舌、身,因意、因法、因意识,有更触施设更触者,必有此(604c)处。
因施设更触,有觉施设觉者,必有此处。
因施设觉,有施设念、出家学道、思想修习者,必有此处。
(3) 结成
◎ 诸贤!谓世尊略说此义,不广分别,卽从坐*起,入室燕坐*。
◎ 比丘!若人所因念,出家学道,思想修习,及过去、未来、今现在法,不爱、不乐、不着、不住,是说苦边。
欲使、恚使、有使、慢使、无明使、见使、疑使、鬪诤、憎嫉、谀谄、欺诳、妄言、两舌及无量恶不善之法,是说苦边。
此世尊略说不广分别义,我以此句、以此文广说如是。
(4) 示众以此义禀佛
诸贤!可往向佛具陈58,若如世尊所说义者,诸贤等便可受持。」  

四、明诸比丘向世尊求证
(一) 诸比丘禀佛,尊者大迦旃延所说义
于是,诸比丘闻尊者大迦旃延所说,善受持诵,卽从坐*起,繞尊者大迦旃延三匝而去。往诣佛所,稽首作礼,却坐一面,白曰:「世尊!向世尊略说此义,不广分别,卽从坐*起,入室宴坐。尊者大迦旃延以此句、以此文而广说之。」  
(二) 世尊印可之,诸比丘可随行持
世尊闻已,叹曰:「
◎ 善哉!善哉!我弟子中有眼、有智、有法、有义。所以者何?
◎ 谓师为弟子略说此义,不广分别;彼弟子以此句、以此文而广说之。
如迦旃延比丘所说,汝等应当如是受持。所以者何?
以说观义应如是也。
◎ 比丘!犹如有人因行无事处、山林树间,忽得蜜丸,随彼所食而得其味。如是族姓子于我此正法、律,随彼所观而得其味,观眼得味,观耳、鼻、舌、身,观59意得味。」  

五 世尊名此法为蜜丸喻
◎ 尔时,尊者阿难执拂60侍佛,于是,尊者阿难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此法名何等?我当云何奉持?」  
◎ 世尊告曰:「阿难!此法名为蜜丸喻61,汝当受持!」  

六 世尊告诸比丘当善受持此蜜丸喻法,可趣向于涅槃
于是,世尊告诸比丘:「汝等受此蜜丸(605a)喻法,当讽诵读。所以者何?
比丘!此蜜丸喻有法、有义,梵行之本,趣道62、趣觉、趣于涅槃。若族姓子剃除须发,着袈裟衣,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当善受持此蜜丸喻。」  

参、流通分
佛说如是,尊者阿难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蜜丸喻经》第九竟63(二千二百七十二字64)


附:汉译经论对照
《增壹阿含经》〈七日品65之余66〉(10经) 67卷35 (大正2,743 a4?743 c29)
闻如是:一时,佛在释翅迦毗罗卫国68尼拘屡69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尔时,世尊食后,从尼拘屡园往至毗罗耶致聚中,在一树下坐。
是时,执杖释种70出迦毗罗越至世尊所,在前默然而住。
尔时,执杖释种问世尊言:「沙门作何敕教,为何等论?」
世尊告曰:「梵志当知,我之所论,非天.龙.鬼神所能及也,亦非着世,复非住世,我之所论,正谓斯耳。」
是时,执杖释种俨71头叹咤已,便退而去。
尔时,如来即从座起,还诣所止。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向者,在彼园中坐,有执杖释种来至我所,而问我言:「
沙门为作何等论?吾报之曰:我之所论,非天、世人所能及也,亦非72着世,复非住世,我之所论,正谓斯耳。」
是时,执杖73释种闻此语已,便退而去。

尔时,有一比丘白世尊言:「云何亦不着世,复非住世。」
世尊告曰:「如我所论者,都不着世,如74今于欲而得解脱,断于释种狐疑,无有众想。我之所论者,正谓此耳。」世75尊作此语已,即起入室。
是时,诸比丘各相谓言:「世尊向所论者,略说其义,谁能堪任广说此义乎?」
是时,诸比丘自相谓言:「世尊恒叹誉尊者大迦76栴77延,今唯有迦栴*延能说此义耳。」

是时,众多比丘语迦栴*延曰:「向者,如来略说其义,唯愿尊者当78广演说79之,事事分别,使诸人得解。」
迦栴*延报曰:「犹如聚落有人出于彼村,欲求真实之物,彼若见大树,便取斫80杀,取其枝叶而舍之去。然今汝等亦复如是,舍如来已,来从枝求实。然彼如来皆观见之,靡不周遍,照明世间,为天、人导,如来者是法之真主,汝等亦当有此时节,自然当遇如来说此义。」
时,诸比丘对曰:「如来虽是法之真主,广演其义,然尊者为世尊记,堪任广说其义。」
迦栴*延报曰:「汝等谛听,善思念之,[语>吾]当演说分别其义。」
诸比丘对曰:「甚善!」是时,诸比丘即81受其教。
迦栴*延告曰:「今如来所言:我之所论,非天、龙、鬼神之82所能及,亦非着世,复非住世。然我于彼而得解脱,断诸狐疑,无复犹豫,如今众生之徒,好喜鬪讼,起诸乱想。
又如来言:我不于中起染着心,此是贪欲使83,瞋恚、邪见、欲世间使,憍慢使,疑使,无明使,或遇刀杖苦痛之报,与人鬪讼,起84若干不善之行,起诸乱想,兴85不善行。
若眼见色而起识想,三事相因便有更乐,以86有更乐87便有痛,以*有痛便有88所觉,以*有89觉便有想,以*有想便称量之,起若干种想着之念;耳90闻声,鼻嗅香,舌嘗味,身更细滑;意知法,而起识想,三事相因便有更乐,以*有更乐便有痛,以*有痛便有91觉92,以有觉便有想,以*有想便称量之,于中起若干种93想着之念,此94是贪欲之*使、瞋恚使、邪见使、憍慢使、欲世间使、痴使、疑使,皆起刀杖之变,兴若干种之*变,不可称计。
若有人作是说:亦无眼、亦无色,而有更乐,此事不然。
设复言:无更乐有痛者,此亦不然。
设言:无痛而有想著者,此事不然。
设复有人言:无耳、无声,无鼻、无香,无舌、无味,无身、无细滑;
无意、无法,而言有识者,终无此理也。设言:无识而有更乐者,此事不然。
设,无更乐而言有痛者,此事不然。设言:无痛而有想著者,此事不然。
若复人95言:有眼96.有色于中起识,此是必然。
若言:耳声、鼻香、舌味、身细滑、意法于中起识者,此事必然。
诸贤当知!由此因缘,世尊说曰:我之所论,天及世人、魔、若魔天不能及者,亦不着世,复不住世,然我于欲而得解脱,断于狐疑,无复犹豫,世尊因此缘略说其义耳,汝等心97不解者,更至如来所,重问此义,设如来有所说者,好念奉持。

是时,众多比丘闻迦栴*延所说98,亦不言善,复不言非,即从座起而去,自相谓言:「我等当持此义往问如来,设世尊有所说者,当奉行之。」
是时,众多比丘往至世尊所,头[而>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众多比丘以此缘本99,具白世尊。
尔时,如来告比丘曰:「迦栴*延比丘聪明辩才100,广演其义,设汝等至吾所问此义,我亦当以此与汝说之。」
尔时,阿难在如来后。
是时,阿难白佛言:「此经义理极为甚深,犹如有人行路101而遇甘露,取而食之,极为香美,食无厌足,此亦如是,其善男子.善女人所至到处,闻102此法而无厌足,重白世尊:此经名何等?当云何奉行?」
佛告阿难:「此经名曰:甘露法味,当念奉行。」
尔时,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一六)103《中阿含》104〈林品〉《瞿昙弥经》105第十106(第二小土城诵107)
壹、序分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释羇瘦108,在迦维罗卫尼拘类树园109,与大比丘众俱受夏坐110。 

贰、正宗分
一、明瞿昙弥大爱三度请求欲出家,世尊三次拒绝
(一) 瞿昙弥大爱首度请求被拒绝
◎ 尔时,瞿昙弥111大爱112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却住一面,白曰:「世尊!女人可得第四沙门果113耶?因此故,女人于此正法、律中,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耶?」  
◎ 世尊告曰:「止!止!瞿昙弥!汝莫作是念:『女人于此正法、律中,至信、舍家、无家、学道。』瞿昙弥!如是汝剃除头发,着袈裟衣,尽其形寿,净修梵行114。」  
◎ 于是,瞿昙弥大爱*为佛所制,稽首佛足,绕三匝而去。  
(二) 瞿昙弥大爱二度请求被拒绝
◎ 尔时,诸比丘为佛治衣,世尊不久于释羇瘦受夏坐竟,补治衣讫,过三月已,摄衣持钵,当游人间。
◎ 瞿昙弥大爱*闻诸比丘为佛治衣,世尊不久于释羇瘦受夏坐竟,补治衣讫,过三月已,摄衣持钵,当游人间。
瞿昙弥大爱*闻已,复诣佛所,稽首佛足,却住一面,白曰:「世尊!女人可得第四沙门果耶?因此故,女人于此正法、律中,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耶?」  
◎ 世尊亦再告曰:「止!止!瞿昙弥!汝莫作是念:女人于此正法、律中,至信、舍家、无家、(605b)学道。瞿昙弥!如是汝剃除头发,着袈裟衣,尽其形寿,净修梵行。」  
◎ 于是,瞿昙弥大爱*再为佛所制,稽首佛足,繞三匝而去。  
(三) 瞿昙弥大爱三度请求亦被拒绝
◎ 彼时,世尊于释羇瘦受夏坐竟,补治衣讫,过三月已,摄衣持钵,游行人间。
◎ 瞿昙弥大爱*闻世尊于释羇瘦受夏坐竟,补治衣讫,过三月已,摄衣持钵,游行人间。瞿昙弥大爱*卽与舍夷115诸老母,俱随逐佛后,展转往至那摩提116,住那摩提揵尼精舍117。
于是,瞿昙弥大爱*复诣佛所,稽首佛足,却住一面,白[白>曰]:「世尊!女人可得第四沙门果耶?因此故,女人于此正法、律中,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耶?」  
◎ 世尊至三告曰:「止!止!瞿昙弥!汝莫作是念:女人于此正法、律中,至信、舍家、无家、学道。瞿昙弥大爱*!如是汝剃除头发,着袈裟衣,尽其形寿,净修梵行。」  
◎ 于是,瞿昙弥大爱*三为世尊所制,稽首佛足,绕三匝而去。  

二、明阿难替瞿昙弥大爱说向世尊请愿之种种;佛初不允许,后制八尊敬而许之
(一) 阿难怜愍大爱道,而愿为之请示于佛
◎ 彼时,瞿昙弥大爱*涂跣118污足,尘土坌119体,疲极悲泣,住立门外。
◎ 尊者阿难见瞿昙弥大爱*涂跣污足,尘土坌体,疲极悲泣,住立门外;见已,问曰:「瞿昙弥!以何等故,涂[洗>跣]污足,尘土坌体,疲极悲泣,住立门外?」  
瞿昙弥大爱*答曰:「尊者阿难!女人不得于此正法、律中,至信、舍家、无家、学道。」  
◎ 尊者阿难语曰:「瞿昙弥!今且住此,我往诣佛,白如是事。」  
瞿昙弥大爱*白曰:「唯!然!尊者阿难!」  
(二) 阿难为请愿佛告明缘由女人出家令学道者梵行不得久住
◎ 于是,尊者阿难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叉手向佛,白曰:「世尊!女人可得第四沙门果耶?因此故,女人得于此正法、律中,至信、舍家、无家、(605c)学道耶?」  
◎ 世尊告曰:「止!止!阿难!汝莫作是念:女人得于此正法、律中,至信、舍家、无家、学道。
阿难!若使女人得于此正法、律中,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令此梵行便不得久住。
阿难!犹如人家多女少男者,此家为得转兴盛耶?」  
尊者阿难白曰:「不也,世尊!」 
「如是,阿难!若使女人得于此正法、律中,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令此梵行不得久住。
阿难!犹如稻田及麦田中,有秽120生者必坏彼田。
如是,阿难!若使女人得于此正法、律中,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令此梵行不得久住。」  
(三) 阿难举出大爱道曾饶益于佛,世尊也说明大爱道因世尊而有所饶益
◎ 尊者阿难复白曰:「世尊!瞿昙弥大爱*为世尊多所饶益。所以者何?
世尊母亡后,瞿昙弥大爱*鞠养121世尊。」  
◎ 世尊告曰:「如是,阿难!如是,阿难!瞿昙弥大爱*多饶益我,谓母亡后,鞠养于我。
阿难!我亦多饶益于瞿昙弥大爱*。所以者何?
阿难!瞿昙弥大爱*因我故,得归佛、归法、归比丘僧122,不疑三尊123及苦、集124、灭、道,成就于信,奉持禁戒,修学博闻,成就布施,而得智慧;离杀、断杀,离不与取、断不与取,离邪淫、断邪淫,离妄言、断妄言,离酒、断酒。
阿难!若使有人因人故,得归佛、归法、归比丘僧*,不疑三尊及苦、集*、灭、道,成就于信,奉持禁戒,修学博闻,成就布施,而得智慧;离杀、断杀,离不与取、断不与取,离邪淫、断邪淫,离妄言、断妄言,离酒、断酒。
阿难!设使此人为供养彼人衣被、饮食、卧具、汤药、诸生活具,至尽形寿,不得报恩。  
(四) 世尊为女人施设八尊师法
阿难!我今为女人施设八尊师法125,谓女人不当犯,女人(606a)奉持,尽其形寿。
阿难!犹如鱼师及鱼师弟子,深水作坞126,为守护水,不令流出。
如是,阿难!我今为女人说八尊师法,谓女人不当犯,女人奉持,尽其形寿。
云何为八?
1. 明第一尊师法:从比丘僧处求受具足戒
阿难!比丘尼当从比丘求受具足127。
阿难!我为女人施设此第一尊师法,谓女人不当犯,女人奉持,尽其形寿。
2. 明第二尊师法:半月半月应当前往比丘僧处求教诫
阿难!比丘尼半月半月往从比丘受教。
阿难!我为女人施设此第二尊师法,谓女人不当犯,女人奉持,尽其形寿。  
3. 明第三尊师法:依比丘僧处三月结夏安居
阿难!若住止处设无比丘者,比丘尼便不得受夏坐。
阿难!我为女人施设此第三尊师法,谓女人不当犯,女人奉持,尽其形寿。
4. 明第四尊师法:安居竟当从比丘僧自恣(请求三事:见、闻、疑)
阿难!比丘尼受夏坐讫,于两部众128中,当请三事:求见、闻、疑129。
阿难!我为女人施设此第四尊师法,谓女人不当犯,女人奉持,尽其形寿。
5. 明第五尊师法:向比丘处求问三藏义,应视比丘听否
阿难!若比丘不听比丘尼问者,比丘尼则不得问比丘经、律、阿毗昙130;若听问者,比丘尼得问经、律、阿毗昙。
阿难!我为女人施设此第五尊师法,谓女人不当犯,女人奉持,尽其形寿。  
6. 明第六尊师法:比丘尼不得举比丘过,比丘可举比丘尼过
阿难!比丘尼不得说比丘所犯,比丘得说比丘尼所犯。
阿难!我为女人施设此第六尊师法,谓女人不当犯,女人奉持,尽其形寿。
7. 明第七尊师法:犯僧残当于两部众中忏
阿难!比丘尼若犯僧伽婆尸沙131,当于两部众中,十五日行不慢132。
阿难!我为女人施设此第七尊师法,谓女人不当犯,女人奉持,尽其形寿。
8. 明第尊师法:比丘尼虽受具足戒百岁,当礼初受戒比丘
阿难!比丘尼受具足虽至百岁,故当向始受具足比丘极下意稽首作礼,恭敬承事,叉手问讯。
阿难!我为女人施设此第八尊师(606b)法,谓女人不当犯,女人奉持,尽其形寿133。
※ 结:女人尽形寿奉持八尊师法,当得受具足戒
阿难!我为女人施设此八尊师法,谓女人不当犯,女人奉持,尽其形寿。
阿难!若瞿昙弥大爱*奉持此八尊师法者,是此正法、律中,出家学道,得受具足,作比丘尼。」  
三、阿难往告大爱道,能持佛所制的八尊师法,则得于出家;大爱道欢喜奉行
(一) 明八尊法
于是,尊者阿难闻佛所说,善受善持,稽首佛足,绕三匝而去。往诣瞿昙弥大爱*所,语曰:「瞿昙弥!女人得于此正法、律中,至信、舍家、出家、学道。瞿昙弥大爱*!世尊为女人施设此八尊师法,谓女人不当犯,女人奉持,尽其形寿。云何为八?
1. 明第一尊师法:从比丘僧处求受具足戒
瞿昙弥!比丘尼当从比丘求受具足。
瞿昙弥!世尊为女人施设此第一尊师法,谓女人不当犯,女人奉持,尽其形寿。
2. 明第二尊师法:半月半月应当前往比丘僧处求教诫
瞿昙弥!比丘尼半月半月往从比丘受教。
瞿昙弥!世尊为女人施设此第二尊师法,谓女人不当犯,女人奉持,尽其形寿。  
3. 明第三尊师法:依比丘僧处三月结夏安居
瞿昙弥!若住止处无比丘者,比丘尼不得受夏坐。
瞿昙弥!世尊为女人施设此第三尊师法,谓女人不当犯,女人奉持,尽其形寿。
4. 明第四尊师法:安居竟当从比丘僧自恣(请求三事:见、闻、疑)
瞿昙弥!比丘尼受夏坐讫,于两部众中当请三事:求见、闻、疑。
瞿昙弥!世尊为女人施设此第四尊师法,谓女人不当犯,女人奉持,尽其形寿。
5. 明第五尊师法:向比丘处求问三藏义,应视比丘听否
瞿昙弥!若比丘不听比丘尼问者,比丘尼不得问比丘经、律、阿毗昙;若听问者,比丘尼得问经、律、阿毗昙。
瞿昙弥!世尊为女人施设此第五尊师法,谓女人不当犯,女人奉持,尽其形寿。  
6. 明第六尊师法:比丘尼不得举比丘过,比丘可举比丘尼过
瞿昙弥!比丘尼不得说比丘所犯,比丘得说比丘尼所犯。
瞿昙弥!世尊为女人施设此第六尊师法,谓女(606c)人不当犯,女人奉持,尽其形寿。
7. 明第七尊师法:犯僧残当于两部众中忏
瞿昙弥!比丘尼若犯僧伽婆尸沙,当于两部众中,十五日行不慢。
瞿昙弥!世尊为女人施设此第七尊师法,谓女人不当犯,女人奉持,尽其形寿。
8. 明第尊师法:比丘尼虽受具足戒百岁,当礼初受戒比丘
瞿昙弥!比丘尼受具足虽至百岁,故当向始受具足比丘极下意稽首作礼,恭敬承事,叉手问讯。
瞿昙弥!世尊为女人施设此第八尊师法,谓女人不当犯,女人奉持,尽其形寿。
※ 结:世尊如是说女人尽形寿奉持八尊师法,当得受具足戒
瞿昙弥!世尊为女人施设此八尊师法,谓女人不当犯,女人奉持,尽其形寿。
瞿昙弥!世尊如是说:『若瞿昙弥大爱*奉持此八尊师法者,是此134正法、律中,出家学道,得受具足,作比丘尼。』」  
(二) 瞿昙弥大爱欢喜尽形寿顶受奉持,世尊所为女人施设八尊师法
于是,瞿昙弥大爱*白曰:「
尊者阿难!听我说喻,智者闻喻则解其义。
尊者阿难!犹剎利女,梵志、居士、工师女,端正姝好135,极净沐浴以香涂身,着明净衣,种种璎珞严饰其容。或复有人为念彼女,求利及饶益,求安隐快乐,以青莲华136鬘137、或瞻138卜139华鬘140、或修摩那141华鬘*、或婆师142华鬘*、或阿提牟多143华鬘*持与彼女。彼女欢喜,两手受之,以严144其头。
如是尊者阿难!世尊为女人施设此八尊师法,我尽形寿顶受奉持!」  

四、明大爱与诸长老上尊比丘尼,愿年少新学比丘礼诸长老尼
(一) 瞿昙弥大爱与诸长老尼,愿新学比丘礼诸长老尼
◎ 尔时,瞿昙弥大爱*于正法、律中,出家学道,得受具足,作比丘尼。
◎ 彼时瞿昙弥大爱*于后转成大比丘尼众,与诸长老上尊比丘尼为王145者所识146,久修梵行,共俱往诣尊者阿难所,稽首作礼,却住一面,白曰:「尊者阿难!当知此诸比丘尼长老上尊为王者所识,久修梵行,彼诸比丘年少新学,晚后出家,(607a)入此正法、律甫尔147不久。愿令此诸比丘为诸比丘尼随其大小稽首作礼,恭敬承事,叉手问讯。」  
◎ 于是,尊者阿难语曰:「瞿昙弥!今且住此,我往诣佛,白如是事。」
瞿昙弥大爱*白曰:「唯!然!尊者阿难!」  
(二) 阿难把瞿昙弥大爱与诸长老尼的要求告诉世尊
于是,尊者阿难往诣佛所,稽首佛足,却住148一面,叉手向佛,白曰:「世尊!今日瞿昙弥大爱*与诸比丘尼长老上尊为王者所识,久修梵行,俱来诣我所,稽首我足,却住一面,叉手语我曰:『尊者阿难!此诸比丘尼长老上尊为王者所识,久修梵行,彼诸比丘年少新学,晚后出家,入此正法、律甫尔不久。愿令此诸比丘为诸比丘尼随其大小稽首作礼,恭敬承事,叉手问讯。』」  
(三) 明如女人不得于出家出现种种的利益
1. 世尊教诫阿难谨慎言语,因不知如佛所知
世尊告曰:「止!止!阿难!守护此言,慎莫说是!阿难!若使汝知如我知者,不应说一句,况复如是说?
2. 若明不使女人出家,将具种种利益
(1) 居士以衣铺设在地上让沙门路过
阿难!若使女人不得于正法、律中,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诸梵志、居士当以衣布地而作是说:『精进沙门可于上行,精进沙门难行而行,令我长夜得利饶益,安隐快乐。』
(2) 居士以头发铺地让沙门路过
阿难!若女人不得于此正法、律中,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诸梵志、居士当以头发布施149而作是说:『精进沙门可于上行,精进沙门难行而行,令我长夜得利饶益,安隐快乐。』  
(3) 居士布施种种饮食随意而用
阿难!若女人不得于此正法、律中,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诸梵志、居士若见沙门,当以手奉种种饮食,住道边待150而作是说:『诸尊!受是食是,可持是去,随意所用,令我长夜得利饶益,安隐快乐。』
(4) 居士布施种种财物随意而用
阿难!若女人不得于此正法、律中,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607b)诸信梵志见精进沙门,敬心扶抱151,将入于内,持种种财物与精进沙门而作是说:『诸尊!受是可持是去,随意所用,令我长夜得利饶益,安隐快乐。』  
(5) 沙门威德胜于日月
阿难!若女人不得于此正法、律中,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此日月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佑,有大威神,然于精进沙门威神之德犹不相及,况复死瘦异学152耶?
(6) 正法应当住千年,今因女众出家而减至五百年
阿难!若女人不得于此正法153、律中,至信、舍家、无家、学道者,正法当住千年,今失五百岁,余有五百年。154
3. 女人不得行五事
阿难!当知女人不得行五事,若女人作如来、无所着、等正觉,及转轮王、天帝释、魔王、大梵天155者,终无是处。当知男子得行五事,若男子作如来、无所着、等正觉,及转轮王、天帝释、魔王、大梵天者,必有是处。」  

参、流通分
佛说如是,尊者阿难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瞿昙弥经》第十竟156(三千三百五十六字157)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八(六千五百九十九字158)  
《中阿含》〈林品〉159第十160竟(万四千一百八十二字161)(第二小土城诵162讫163)


附:汉译经论对照
〔1〕《佛说瞿昙弥记果经》卷1 (大正1,856 a4?858 a7)
闻如是,一时婆伽婆在释羁瘦迦维罗卫城尼拘卢园中,与大比丘众俱受岁。

彼时,大女人瞿昙弥至世尊所,到已礼世尊足却住一面,大女人瞿昙弥却住一面已,白世尊曰:「唯164!世尊!可有是处,女人得为四沙门果,不令女人于此法律信乐出家弃家学道不?」
止!瞿昙弥!不须尔。女人不得于此法律信乐出家弃家学道。汝瞿昙弥,常可剃头被袈裟,至竟行清净梵行。
于是,大女人瞿昙弥为世尊所制,礼世尊足绕世尊已离世尊还。

彼时,诸比丘为世尊作衣,世尊不久至释羁瘦当受岁,受岁竟三月作衣竟,已成衣与衣钵俱游诸人间。
彼大女人瞿昙弥闻诸比丘为世尊作衣,世尊不久当至释羁瘦受岁,受岁竟三月作衣,已成衣与衣钵俱游人间。彼大女人瞿昙弥,闻已至世尊所,到已礼世尊足却住一面。
彼大女人瞿昙弥却住一面已,白世尊曰:「唯*!世尊!可有是处,令女人得四沙门果,令女人于此法律信乐出家弃家学道不?」
止!瞿昙弥!不须尔,女人不应于此法律信乐出家弃家学道,汝瞿昙弥,剃头被着袈裟,至竟行清净梵行。
于是,大女人瞿昙弥已被世尊再所制,礼世尊足绕世尊离世尊还。

彼时,世尊在释羁瘦受岁,受岁已竟三月作衣,已成衣与衣钵俱游于人间行。
大女人瞿昙弥,闻世尊在释羁瘦受岁,受岁已竟三月作衣,已成衣与衣钵俱至人村间行,大女人瞿昙弥闻已与诸老女人俱随世尊后,随世尊后。
彼时,世尊次第游行到那婆提,住那婆提耆尼舍。彼时,大女人瞿昙弥至世尊所,到已礼世尊足却住一面。
大女人瞿昙弥却住一面已,白世尊曰:「唯*!世尊!可有是处,令女人得四沙门果,不令女人于此法律信乐出家弃家学道不?」
止!瞿昙弥!不须尔,女人不得于此法律出家弃家学道,汝瞿昙弥,剃头被着袈裟,至竟清净行梵行。
于是大女人瞿昙弥为世尊三所制,礼世尊足绕世尊已,离世尊而还。

彼时,大女人瞿昙弥不洗足身有尘土,身瞪165懵啼泣在门前立。
尊者阿难,遥见大女人瞿昙弥不洗足身有尘土身瞪*懵啼泣门前立,见已作是言:「何以故?瞿昙弥!不洗其足身有尘土,身瞪*懵啼泣在门前立!」
如是,唯尊者阿难:「女人不得于此法律,不得信乐出家弃家学道。」
汝瞿昙弥住此间,我当往至世尊所,到已当白世尊。

于是尊者阿难至世尊所,到已礼世尊足却住一面。
尊者阿难却住一面已,白世尊曰166:「唯*!世尊!可有是处,令女人得四沙门果,令女人于此法律信乐出家弃家学道不?」
此阿难!止!不须尔,女人不得于此法律信乐出家弃家学道。
此阿难!若于此法律女人得出家,信乐出家弃家学道者,梵行者不得久存。
犹若阿难有家多有女人少有男人,宁广有产不?
不也唯*!世尊!
如是阿难!若于此法律女人得出家,信乐出家弃家学道者,梵行者不得久存。
犹若阿难成就稻田成就麦田,中间167若有雹雨为不饶益,彼因彼雹雨故令彼败坏。
如是阿难!若有于此法律女人信乐出家弃家学道者,梵行者不得久存。
唯*!世尊!大女人瞿昙弥,是有所益,世尊母命终,因此长养乳哺。
如是阿难!如是阿难!此大女人瞿昙弥多有所益168,我母命终此以乳哺长养我。此阿难!我亦饶益大女人瞿昙弥,彼依我归于我归于法归比丘僧,于佛无疑、于
法无疑、于众无疑,于苦习169尽道无疑,具足信、戒、闻、施,具足智慧,弃于杀离杀,不与取、邪淫、妄言,至弃饮酒离饮酒。                                                               
此阿难!若有人依因于人,归于佛、归于法、归比丘僧,不疑佛、不疑法、不疑比丘僧,不疑苦习*尽道,具足信、戒、闻、施,具足智慧,弃杀离杀,不与取、邪淫、妄言,至弃饮酒离饮酒。
此阿难!此人有所作尽命衣被床卧病瘦医药,于彼人不能报。
复次!阿难!女人当施设八重法,令女人不得犯,女人当尽命具170此戒。
犹若阿难巧水底行若巧弟子,入于深水中而施罗网,于中护水截水不令流。
如是阿难!女人者当行八重法,令女人不得犯,女人当尽命与戒俱,云何为八?
此阿难!比丘尼当从比丘求索具足,是为阿难我施设女人初重法,令女人不得犯
,令女人当尽命与戒俱。
此阿难!比丘尼当从比丘半月当受礼节,是为阿难我施设女人二重法,令女人不得犯,令女人尽命当与戒俱。
此阿难!若无比丘者,比丘尼不得受岁坐,是为阿难我施设女人三重法,令女人不得犯,令女人尽命当与戒俱。
阿难!若比丘尼若至受岁,当与二僧俱以三事受岁见闻知,是为阿难我施设女人四重法,令女人不得犯,令女人当尽命与此戒俱。
此阿难!若比丘不容,比丘尼不得问比丘契经毗尼171阿毗昙,阿难,若比丘听,比丘尼当问比丘契经毗尼*阿毗昙,是为阿难我施设女人五重法,令女人不得犯,令女人当尽命与此戒俱。
此阿难!若比丘尼不得讥比丘见闻知,阿难,比丘当讥比丘尼见闻知,是为阿难我施设女人六重法,令女人不得犯,令女人尽命与此戒俱。
此阿难!若比丘尼,有所犯僧伽婆尸沙,当于二僧中当半月扫洒,是为阿难我施设女人七重法,令女人不得犯,令女人当尽命与此戒俱。
阿难!若比丘尼受具足至百岁,当向初受具足比丘接足礼之,当恭敬承事,是为阿难我施设女人八重法,令女人不得犯,令女人尽命当与此戒俱,是为阿难我为女人施设此八重法,令女人不得犯,令女人尽命与此戒俱。
此阿难!大女人瞿昙弥,当与此八重法俱者,当于172此法律学道,当受具足为比丘尼。
于是尊者阿难闻世尊所说,善思惟念诵习受持,礼世尊足绕世尊离世尊而还,至大女人瞿昙弥所。到已语大女人瞿昙弥作是言已,得瞿昙弥女人当于此法律信乐出家弃家学道。
瞿昙弥!世尊作是言:「当行八重法女人不得犯,女人当尽命与此戒俱。云何为八?瞿昙弥!
比丘尼当从比丘求受具足,是为瞿昙弥世尊为女人初施设此一重法。令女人不得犯,尽命当与此戒俱。
至此瞿昙弥!若比丘尼受具足百岁,当向具足比丘接足作礼当恭敬礼事173,是为瞿昙弥世尊为女人施设此八重法,令女人不得犯,令女人当尽命与此戒俱,是为瞿昙弥世尊为女人施设此八重法,令女人不得犯,令女人当尽命与此戒俱。
此瞿昙弥!能与此八重法俱者,当于此法律学道受具足,为比丘尼。
如是尊者阿难,当听我喻,智慧闻喻已知其义。
犹若尊者阿难若剎利女若婆罗门女若工师女若庶人女,极澡浴涂香,着白净衣,或有人作是念,怜愍欲有所益欲令安隐,或以优钵罗华鬘,或以瞻匐174华鬘婆师华鬘阿提牟多华鬘授与之,彼以两手受之举着头上。
如是尊者阿难!世尊施设八重法,我当尽命顶受之。汝大女人瞿昙弥,当于此法律学道受具足为比丘尼。

于是,大女人瞿昙弥,于后时共诸老175宿比丘尼众,与诸比丘尼上尊长老皆与俱,共行梵行,共至尊者阿难所,到已礼尊者阿难足,却住一面。
大女人瞿昙弥却住一面已,白尊者阿难曰:「尊者阿难!当此比丘尼是上尊长老皆行梵行,此诸比丘是新成学道未久,入此法律未久,此诸比丘,当向此诸比丘尼,如长老,当为作礼承事。」
「止!瞿昙弥!我当往至世尊所,到已当以此言白世尊,今176随尊者阿难。
于是,尊者阿难至世尊所。到已礼世尊足却住一面,尊者阿难住一面已白世尊曰:「唯*!世尊!今日此大女人瞿昙弥,与诸比丘尼俱是上尊长老皆行梵行,来至我所,到已礼我足却住一面,大女人瞿昙弥却住一面已,语我曰:『唯*!尊者阿难!当知此诸比丘尼是上尊长老皆行梵行,此诸比丘,是新成学道不久,于此法未久,令此诸比丘当向此诸比丘尼如长老,如长老当为作礼承事』」
「止177!阿难178!当护179此言,汝莫复作是言,汝,阿难!当知如我所知,一句不可解,况复作如斯言。
此阿难!女人不于此法律信乐出家弃家学道者,婆罗门居士当以衣敷地,以衣敷地已,当作是言:『此诸沙门有戒行,沙门当在上行,沙门精进甚奇180,我等当于长夜得义饶益。』
汝阿难!若女人不于此法律信乐弃家出家学道,婆罗门居士当敷头发着地,当作是言:『令沙门在上行,令沙门在上住,沙门戒行甚难,我等当于此长夜得义饶益。』
若阿难!女人不于此法律信乐出家弃家学道者,婆罗门居士当在道路,手执种种囊满中物,当作是言:『此诸贤!当持此随意饮食,我等于长夜得义饶益安隐。』
此阿难!若女人不于此法律信乐出家弃家学道者,婆罗门居士,当信彼诸沙门戒行,当以手抱181之入着己家种种施与,随诸贤取用,我等于长夜得义饶益安182隐乐。
此阿难!若女人不于此法律信乐出家弃家学道者,如此日月极有威神183极有所能,彼戒行沙门所有光明能胜于彼,况复弊恶异学所能及!
阿难!若女人不于此法律信乐出家弃家学道者,遗法当住千岁,今已五百岁减,184余有五百岁。
此阿难!无有是处不可容女人,终不得五事,不得成如来无所着等正觉,及转轮王,不得为释,不得为魔,不得为梵,无有是处。
可有是处,男子得五事,得成如来无所着等正觉,得为转轮王,得为释魔梵者,可有是处。」

佛如是说,尊者阿难闻世尊所说,欢喜而乐。

《佛说瞿昙弥记果经》


1 《中阿含经》(113经) 卷28 (大正1,602 b28?603 a2)
2  [中阿含]-【宋】【元】【明】(大正1,602d,n.6)
3 〔1〕~A. VIII. 83. X.58. Mūlā.,[No. 59] (大正1,602d,n.7)
〔2〕相关经典:
◎ 印顺导师着:《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225?p.227。
◎《增支部》〈十集〉(58经) p.297。
◎《瑜伽师地论》卷97 (大正30,856 a8?c1)
4〔1〕《法界圣凡水陆大斋*轮宝忏》卷2:「《七诸法本经》:『欲为诸法本、更乐为和、觉为来、思想为有、念为上主、定为前、慧为上、解脱为真、涅槃为诸法讫。』」(《卍续藏》X74,958a5?7 // Z 2B:2, 437b17?c1 // R129,873b17?874a1)
〔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939,n.2:本经叙说世尊教诸比丘,对于异学所问一切诸法「本、和、来、有、上主、前、上、真、讫」之问题,应答以「欲、更乐、觉、思想、念、定、慧、解脱、涅槃」。又谕示出家学道欲得苦边者,当习「学道心、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不净想、恶食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死想」等,可得知世间之习、灭、味、患、出要如真。
*《增支部》(A. 8. 83. Mūla 根本,10. 58.Mūla 根本)、吴.支谦译《佛说诸法本经》(大正1,855c9)。
5  [第二小土城诵]-【明】,(第二小土城诵)六字在卷题下【宋】【元】(大正1,602d,n.8)
6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939,n.4:以上,本(Mūlā)(巴),根本。欲(Chanda)(巴),希求。和(Samudaya)(巴),集起、起因。更乐(Phassa)(巴),新译作「触」,为根、尘、识和合之心作用。来(Samosara?a)(巴),会合、等趣。觉(Vedana)(巴),又作「受」,领纳。
7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940,n.1:以上,有(Sambhava)(巴),生成。思想(Manasikāra)(巴),作意。上主(Adhipateyya)(巴),威力、增上。念(Sati)(巴),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18-3-19 16:57:05 | 顯示全部樓層
正念。前(Pamukha)(巴),上首、先头。定(Samādhi)(巴),等持。
8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940,n.2:以上,上(Uttara)(巴),更上、最上。慧(Pa??ā)(巴),智慧、般若。真(Sāra)(巴),真实、坚实。解脱(Vimutti)(巴),离缚、自在。讫(Pariyosāna)(巴),终末、究尽。涅槃(Nibbāna)(巴),寂灭。
9 《瑜伽师地论》卷82(大正30,756 c15?16):「经言:『汝等苾刍应当安住修学胜利。』」;参见《杂阿含.825经》卷29 (大正2,211c13?22)[cf. Itiv. 45. Sikkhā.],《杂阿含.826经》卷29 (大正2,211c23?212a23);《中阿含.113经》卷28 (大正1,602b28?603a2)[~A. VIII. 83. X.58. Mūlā.];《诸法本经》卷1 (大正1,855, c6?27)。另见《瑜伽师地论》卷97〈摄事分〉(大正30,856a8?c1)。
10  [诸...竟]-【明】(大正1,603d,n.1)
11  [四...字]-【宋】【元】【明】(大正1,603d,n.2)
12  [10]死亡=无忘【宋】【元】【明】。
13  [11]别=则【宋】【元】【明】。
14  [12]知=之【宋】【元】。
15  [13]奉=受【宋】【元】【明】。
16  印顺导师着《杂阿含经论会编.中》p.225?227;《中阿含经.113经》《诸法本经》卷28 (大正1,602
c1?2);《增支部》「十集」58经。
17  遁伦集撰《瑜伽论记》卷24 (大正42,859b17?22):「前中,言『由闻正法增上力故,能速集证增语明触,是故说彼以为触集』者,由闻正法能证明触,即说闻法以为触集;明触是无漏触,实不发语而说明触而名增语者,是发语远缘故名增语;又复明触通漏、无漏,今言『增语明触』者是有漏也。」
18  遁伦集撰《瑜伽论记》卷24之上 (大正42,859b22?27):「『又由一切漏永尽故,获得究竟明触所生受俱行解脱』者,即尽智时所证涅槃名为解脱。『即此解脱乃至无罪性故』者,涅槃寂灭乐中第一故。次下云『解脱坚固』,是有余依涅槃界,故知解脱是无为解脱。」
19 《中阿含经》(114经) 卷28 (大正1,603 a3?603 b8)
20  [中阿含]-【明】(大正1,603d,n.3)
21  ~S.35.103. Uddaka. (大正1,603d,n.4)
22〔1〕《法界圣凡水陆大斋*轮宝忏》卷2:「《优陀罗经》:『说优陀罗不知痈本,虽生非非想处,还堕狸中。比丘应知身为痈,爱为痈本,六更触处为一切漏。』」(《卍续藏》X74,958a7?9 // Z 2B:2,437c1?3 // R129,874a1?3)
〔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941,n.6:本经叙说优陀罗不知痈本,虽生非非想处,还堕狸中。比丘应知:身为痈,爱为痈本,六更触处为一切漏。
*《相应部》(S. 35. 103. Uddaka 优陀罗)。
23  [第二小土城诵]-【明】(大正1,603d,n.5)
24〔1〕 [>优陀罗罗摩子]~Uddaka Rāma-putta. (大正1,603d,n.6)
〔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942,n.1:优陀罗罗摩子(Uddaka Rāma-putta)(巴),意为罗摩之子「优陀罗」,为住于王舍城附近一阿兰若林中之外道仙人,世尊出家后,曾向其求法。
25〔1〕 [>痈本]~Ga??amūla. (大正1,603d,n.7)
〔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942,n.2:「观此觉此,不知痈本,然后具知痈本」,巴利本作 Ida? jātu vedagū, ida? jātu sabbaji, ida? jātu apalikhita? ga??amūlam palikha?īti. (我确实是明智者,我确实是一切胜者,我确实掘出未掘出之痈根。)
按:Ida? 原意为「此」,根据巴利本《相应部》注释书,译为「我」。此中「一切胜者」谓得如实智而解脱之人,「痈」,为身体,「本」则谓渴爱、欲望等苦根。
26  痈=壅【宋】(大正1,603d,n.8)
27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942,n.4:「六更触」,巴利本作 Channam phassāyatanāna? (六触处),即眼、耳、鼻、舌、身、意。
28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942,n.5:三觉:指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
29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942,n.6:四大:地、水、火、风,此四者广大造作出一切色法。
30 《汉语大辞典.卷4》p.131:【强忍】勉力忍耐,勉强忍耐。
31  燕=宴【宋】【元】【明】(大正1,603d,n.9)
32  [优...竟]-【明】(大正1,603d,n.10)
33  [五...字]-【宋】【元】【明】(大正1,603d,n.11)
34 《中阿含经》(115经) 卷28 (大正1,603 b9?605 a7)
35  [中阿含]-【明】(大正1,603d,n.12)
36  ~M. 18. Madhupi??ika Sutta.,[No. 125(40.9)] (大正1,603d,n.13)
37〔1〕《法界圣凡水陆大斋*轮宝忏》卷2:「《密丸喻经》:『先为执杖释,说宗本法。执杖不是、不非而去。次为比丘略说,即入室坐。诸比丘转问大迦旃延,然后白佛印可。』」(《卍续藏》X74,958a9?12 // Z 2B:2,437c3?6 // R129,874a3?6)
〔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944,n.1:本经叙说佛先为执杖释说宗本法,执杖不是不非而去。次为比丘略说,即入室坐。诸比丘转问大迦旃延,迦旃延广说之;然后诸比丘白佛,佛为印可。阿难问名,佛言:此法名为蜜丸喻。
*《中部》(M. 18. Madhupi??ikasutta?《蜜丸经》)、《增一阿含》〈七日品〉(第10经)(大正2,743a4)。
38  [第二小土城诵]-【明】(大正1,603d,n.14)
39〔1〕[>释羇瘦]~Sakkesu. (大正1,603d,n.15)
〔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944,n.2:释羇瘦 (Sakkesu)(巴),意为于释迦国中。释迦种族,属
于亚利安民族的尊贵血统,位于今尼泊尔国之南境。
40〔1〕[>迦维罗卫]~Kapilavatthu.,迦=加【宋】【元】【明】[>*] (大正1,603d,n.16)
〔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944,n.3:迦维罗卫(Kapilavatthu)(巴),又作迦毗罗卫,释羇(释迦)国首都。「迦」,宋、元、明三本均作「加」。
41  檀=坛【宋】【元】【明】(大正1,603d,n.17)
42  加=跏【明】(大正1,603d,n.18)
43〔1〕执杖~Da??apā?i Sakka. (大正1,603d,n.19)
〔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944,n.6:「执杖释」,巴利本作 Da??apā?i Sakka (释氏执杖者),即释迦族人,名「执杖者」。
44 《汉语大辞典.卷6》p. 496:【拄〔zhǔㄓ ㄨ ˇ〕】1. 支撑;顶。2. 谓手持棍棒等顶住地面以支持身体。
45 《汉语大辞典.卷3》p. 927:【彷徉】1. 周游;遨游。2. 徘徊。
46  志=行【宋】*【元】*【明】* (大正1,603d,n.20)
47 《汉语大辞典.卷2》p. 1564:〔1〕【奋头】奋然抬头。〔2〕【奋然】2. 愤激貌。
48〔1〕燕=宴【宋】*【元】*【明】* (大正1,603d,n.21)
〔2〕《汉语大辞典.卷3》p. 1484:【宴坐】1. 闲坐;安坐。2. 佛教指坐禅。
49  坐=座【元】【明】(大正1,603d,n.22)
50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946,n.3:「欲使、恚使、有使、慢使、无明使、见使、疑使」,巴利本顺序略异:欲使(Rāga-anusaya)、恚使(Pa?igha-a.)、见使(Di??hi-a.)、疑使(Vicikicchā-a.)、慢使(Māna-a.)、有使(Bhavarāga-a.,又称有爱使)、无明使(Avijjā-a.)。又「使」,相当于「随眠」之意。
51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946,n.4:「鬪诤、憎嫉、谀谄、欺诳、妄言、两舌及无量恶不善法,是说苦无边」,巴利本作 Da??ādāna-satthādāna-kalaha-viggaha-vivāda-tuvantuva-pesu??a-musāvāda etth' ete pāpakā akusalā dhammā aparisesānirujjhanti. (执杖、执刀、鬪诤、异执、异论、争论、两舌、妄言,以上彼等诸恶不善法灭尽无余。)
52  坐=座【宋】*【元】*【明】* (大正1,603d,n.23)
53〔1〕 [>大迦旃延]~Mahākaccāna. (大正1,603d,n.24)
〔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947,n.6:尊者大迦旃延 (āyusmant Mahākātyāyāna) (梵)、(āyasmant Mahākaccāna)(巴),善分别义、敷演道教第一比丘。
54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948,n.2:实(Sāra)(巴),指树心、坚材。
55〔1〕《瑜伽师地论》〈摄异门分〉卷83 (大正30,761 c6?11):「
眼者:能取现见事故。
智者:能取不现事故。
明者:悟入尽所有事。
觉者:悟入如所有事。
言义行者:谓思所成善法摄故。
言法行者:谓闻所成善法摄故。
言善行者:施戒所成善法摄故。
调柔行者:谓修所成善法摄故。」
〔2〕《瑜伽师地论》〈摄异门分〉卷84 (大正30,767c21?768a1):「复次,
1.诸法皆以世尊为本者:由佛世尊是其最初现等觉故。
2.世尊为眼者:现等觉已,为诸天人等开示故。
3.世尊为依者:所说法中,随所生起一切疑惑,皆能遣故。
4.又佛世尊能为眼者:谓能引发俱生慧故。
5.能为智者:谓能引发加行慧故。
6.能为义者:谓能引发思所成慧故。
7.能为法者:谓能引发闻所成慧故。
8.不显了义能决了者:一切疑惑皆能断故。
9.能为一切义所依者:谓能引发一切世间及出世间兴盛事故。」
56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948,n.3:更触 (Samphassa)(巴),即根、境、识三合触。
57 《汉语大辞典.卷1》p.394:【不然】1.不合理;不对。
58 《汉语大辞典.卷2》p.107:【具陈】备陈;详述。
59  [观]-【明】(大正1,604d,n.1)
60 《汉语大辞典.卷6》p. 503:【拂】5.拂子,拂尘。
61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952,n.1:蜜丸喻 (Madhupi??ikapariyāya)(巴),蜜丸教说、蜜丸法门。
62  通=道【宋】【元】【明】(大正1,605d,n.1)
63  [蜜...竟]-【明】(大正1,605d,n.2)
64  [二...字]-【宋】【元】【明】(大正1,605d,n.3)
65  [21]品+(第四十)【宋】【元】【明】。品+(分)【圣】。
66  [22]余=二【明】。
67  [2]~M. 18. Madhupi??ika.。
68  [3][>迦毗罗卫国]~Kapilavatthu.。
69  [4]尼拘屡~Nigrodha.。
70  [5]执杖释种~Da??apā?i Sakka.。
71  [6]俨=顉【宋】【元】【明】。
72  [7]非=不【宋】【元】【明】。
73  [8]〔执杖〕-【宋】【元】【明】。
74  [9]如=汝【宋】【元】【明】。
75  [10](尔时)+世【宋】【元】【明】。
76  [11]大迦栴延~Mahākaccāna.。
77  [12]栴=旃【宋】【元】【明】【圣】*。
78  [13]当+(何)【圣】。
79  [14]〔说〕-【宋】【元】【明】。
80  [15]斫=破【宋】。
81  [16]即=从【宋】【元】【明】。
82  [17]〔之〕-【宋】*【元】*【明】*。
83  [18]〔使〕-【宋】【元】【明】。
84  [19]〔起〕-【圣】。
85  [20]兴=与【圣】。
86  [21]以=已【宋】*【元】*【明】*。
87  [22]乐+(想)【圣】。
88  [23]〔有〕-【宋】。
89  [24]有+(所)【元】【明】【圣】。
90  [25](若)+耳【宋】【元】【明】。
91  [26]有=所【圣】。
92  [27](所)+觉【宋】*【元】*【明】*。
93  [28]〔种〕-【宋】【元】【明】。
94  [29]〔此〕-【宋】【元】【明】。
95  [30](有)+人【宋】【元】【明】。
96  [31]眼=限【宋】。
97  [32](若)+心【宋】【元】【明】。
98  [33]说=言【宋】【元】【明】。
99  [34]缘本=本缘【宋】【元】【明】。
100  [35]才+(已)【圣】。
101 [36]路+(渴乏)【元】【明】。
102 [37](以)+闻【圣】。
103 《中阿含经》(116经) 卷28 (大正1,605a8?607b19)
104  [中阿含]-【明】(大正1,605d,n.4)
105  ~A. VIII. 51. Gotamī, Vin. Culla-v X.I.,[No. 60]. (大正1,605d,n.5)
106〔1〕《法界圣凡水陆大斋*轮宝忏》卷2:「《瞿昙弥经》:『大爱道三请出家,佛三止之。因阿难为请,乃制八尊师法。后又请求年少比丘,敬礼老尼,佛为说减正法事。』」(《卍续藏》X74,958a12?14 // Z 2B:2,437c6?8 // R129,874a6?8)
〔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952,n.5:本经叙说世尊姨母大爱三度请求出家,世尊三止之,后因阿难代为请求,世尊乃为说「八尊师法」。女人须遵守八尊师法,才允许出家。并言因女人出家,遂令当住千年之正法减五百年,仅余五百年。又言女人不得行五事。
*《增支部》(A. 8. 51. Gotamī 瞿昙弥)、《南传.律藏》〈小品〉 (Cv. 10.1)、刘宋.慧简译《佛说瞿昙弥记果经》(大正1,856a4)、《四分律》卷48 (大正22,922c6)、《五分律》卷29 (大正22,185b7)。
107  [第二小土城诵]-【明】(大正1,605d,n.6)
108  [>释羇瘦]~Sakkesu. (大正1,605d,n.7)
109  [>迦维罗卫尼拘类树园]~Kapilavatthu Nigrodhārāma. (大正1,605d,n.8)
110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952,n.6:受夏坐:瞿昙弥记果经作「受岁」,即「夏安居」。谓印度出家人于夏季雨期三月间,禁外出而致力坐禅修学。
111  [>瞿昙弥大爱]~Mahāpajāpatī-Gotamī. (大正1,605d,n.9)
112〔1〕大爱+(道)【元】【明】* (大正1,605d,n.10)
〔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952,n.7:瞿昙弥大爱(Mahāpajāpatī Gotamī)(巴),又作瞿昙弥大爱道,为摩耶夫人(佛陀之生母)之妹,亦即佛陀之姨母。摩耶夫人生下佛陀后即逝世,故佛陀幼年由其姨母养育。「大爱」之下,宋、元二本有一「道」字。
113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952,n.8:第四沙门果:即阿罗汉果。
114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952,n.9:「汝莫作是念:女人于此正法、律中......净修梵行」,《五分律》卷29 (大正22,185b) 作:「莫作是语,所以者何?往古诸佛皆不听女人出家,诸女人辈自依于佛,在家剃头,着袈裟衣,勤行精进,得获道果,未来诸佛亦复如是,我今听汝以此为法。」
115〔1〕[>舍夷]~Sakiyānī. (大正1,605d,n.11)
〔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954,n.1:舍夷(Sakiyānī)(巴),诸释迦族女人。
116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954,n.2:那摩提:《瞿昙弥记果经》(大正1,856b)作「那婆提」,村名。
117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954,n.3:揵尼精舍:《瞿昙弥记果经》作「耆尼舍」。巴利本此处作「毗舍离大林重阁讲堂」。
118 《汉语大辞典.卷10》p. 462:【跣〔xiānㄒ〡ㄢ ˇ〕】1.赤脚;光着脚。
119 《汉语大辞典.卷2》p. 1055:【坌〔bènㄅ ㄣ ˋ〕】1.尘埃。3.尘埃等粉状物粘着于他物。5.聚集;积聚。
120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956,n.1:「秽」,巴利本作 Setatthikā,意为白菌,又称禾病,菌类生于植物上而使植物枯萎。
121 《汉语大辞典.卷12》p. 198:【鞠养】1.抚养;养育。
122  僧=众【宋】*【元】*【明】* (大正1,605d,n.12)
123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956,n.3:三尊:指佛、法、僧三宝。
124  习=集【宋】*【元】*【明】* (大正1,605d,n.13)
125〔1〕[>八尊师法]~A??ha Garu-dhamma. (大正1,605d,n.14)
〔2〕《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957,n.5:「八尊师法」,巴利本作 Attha garu-dhamma(八重法),
《瞿昙弥记果经》(大正1,856c) 作「八重法」。Garu 为重、敬重。
126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957,n.6:坞:河堤。
127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957,n.62:「比丘尼当从比丘受具足」,巴利本作 Dve vassāni chasu dhammesu sikkhitasikkhāya sikkhamānāya ubhatosa?ghe upasampadā pariyesitabbā 其意为:式叉摩那在二年间,对于六法所应学者学完之后,于二众(比丘、比丘尼) 求受具足戒。
128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958,n.63:两部众:指比丘众与比丘尼众。
129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958,n.64:当请三事,求见、闻、疑:谓应于夏季三个月之间,将自己之行为、行事是否符于戒律等种种情形向两部众请问:(一)有见到,(二)有听到,(三)怀疑到我有不如法、律的地方?
130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958,n.65:阿毗昙:论部之总名,译为对法。对法,智慧之别名,以智慧观诸法真理之义。
131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958,n.66:僧伽婆尸沙(Savghādisesa)(巴),又作僧残,律中罪科之名,于比丘、比丘尼大戒中仅次于四波罗夷罪。比丘有十三僧残,比丘尼有十七僧残。犯者必依僧众而行忏悔,若不行之,解除比丘、比丘尼资格。
132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958,n.67:「十五日行不慢」,巴利本作
pakkhamānatta? caritabba? (行半月摩那埵),指犯重罪之比丘尼必须在比丘、比丘尼两部众之间接受半月的摩那埵。摩那埵 (Mānatta)(巴),谓于大众面前告白忏悔之治罪法。
133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958,n.68:以上八事法之顺序与巴利本相异:第一法巴利本作为第六法,第二法巴利本作为第三法,第三法巴利本作为第二法,第四法同,第六法巴利本作为第八法,第七法巴利本作为第五法,第八法巴利本作为第一法。以上七法汉译与巴利本均有相同者,唯第五法与巴利本第七法内容互异。巴利本 (A. vol. 4, p. 277) 第七法作:「无论何等事情,比丘尼不得骂詈谗谤比丘。」
134  是此=此是【宋】【元】【明】(大正1,606d,n.1)
135 《汉语大辞典.卷4》p. 342:【姝好】1.美好。2.美女。
136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961,n.3:青莲华(Utpala)(梵),梵语译为优钵罗,为青色之莲华。
137  原「须」应改作「鬘」。须=鬘【宋】*【元】*【明】* (大正1,606d,n.2)
138  瞻=檐【明】(大正1,606d,n.3)
139 《汉语大辞典.卷7》p. 1262:【瞻卜】栀子花的异名。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六:"瞻卜,正言瞻博迦,此云黄花树。花小而香,西域多有此林也。"
140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961,n.5:瞻卜(Campaka)(巴),瞻卜树,素馨之一。「鬘」此处大正本亦作「鬘」。
141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961,n.6:修摩那(Sumanā)(巴),富有香气之灌木。素馨之一。
142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961,n.7:婆师(Vassika)(巴),又作婆利师迦,雨生花。
143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 961,n.8:阿提牟多(Atimuttaka)(巴),善思花。
144 《汉语大辞典.卷3》p. 542:【严】18.妆饰物。
145 《汉语大辞典.卷4》p. 453:【王】3.泛指一国君主。5.泛指首领。6.尊。7.指同类中的最特出或最
大者。
146 《汉语大辞典.卷7》p. 348:【所识】相识。亦指相识的人。
147 《汉语大辞典.卷1》p. 524:【甫尔】初始。
148  住=依【宋】(大正1,607d,n.1)
149  施=地【宋】【元】【明】(大正1,607d,n.2)
150  待=侍【宋】(大正1,607d,n.3)
151 《汉语大辞典.卷6》p. 350:【扶抱】双手扶持或抱着。
152〔1〕《鞞婆沙论》卷13 (大正28,513 c26?514 a4):「
问曰:『死瘦者:无命根、无意,非众生数。彼梵志有命、有意,是众生数。何以故说言死瘦耶?』
答曰:『以彼轻易意故,言死瘦;或曰:彼无慧命根故,言死瘦。说曰:此说多有无想。或以空三昧说无想、或以见道说无想、或以无疑说无想、或以非想非不想说无想、或无相即说无想、或以空三昧说无想者。』」
〔2〕《大毗婆沙论》卷104 (大正27,541 a14?b5):「
如契经说:『尊者舍利子!于憍萨罗国住一林中,时有活命出家外道,亦住彼林邻近尊者去林不远。
〔外〕诸村邑中有时广设四月节会,时彼外道巡诸村邑,饱食猪肉恣情饮酒,窃持残者还至林中,见舍利子坐一树下,酒所昏故起轻蔑心,我今与彼虽俱出家,我独富乐而彼贫苦,寻趣尊者作是颂言:我已饱酒肉,复窃持余来,地上草木山,皆视如金聚。
〔舍〕时舍利子闻已念言:此死外道都无惭愧,乃能无赖说此伽他,我今亦应对彼说颂,作是念已即说颂言:1) 我常饱无相,2) 恒住空定门,3) 地上草木山,皆视如唾聚。』
今此颂中尊者舍利子作师子吼,说三解脱门,谓:
1) 于初句说 →无相解脱门。
2) 于第二句说→空解脱门。
3) 于后二句说→无愿解脱门。
问:时彼外道身命尚存,何缘轻言此死外道?
答:应知「死」言目「鄙恶事」。
复次,彼无慧命故说为死。」
153 《大毗婆沙论》卷183 (大正27,917c9?918a17):「〔发智论〕
齐何当言正法住?答:若时行法者住。
齐何当言正法灭?答:若时行法者灭。???
此中有二种正法:一、世俗正法,二、胜义正法。
世俗正法,谓名、句、文身。即素怛缆、毗柰耶、阿毗达磨。
胜义正法,谓圣道。即无漏根、力、觉支、道支。???
问:若正法住犹满千年,何故世尊作如是说?
答:此依解脱坚固密意而说。谓若不度女人出家,应经千岁解脱坚固,而今后五百岁唯有戒、闻、等持坚固非解脱者,皆是度女人出家之过失耳。
有余师说:此依若不行八尊重法密意而说。谓若度女人出家不令行八尊重法者,则佛正法应减五百岁住。由佛令彼行八尊重法故,正法住世还满千岁。」
154〔1〕《大智度论》卷2 (大正25,68 a14?17):「大迦叶言:『汝更有罪!佛意不欲听女人出家,汝殷勤劝请,佛听为道;以是故,佛之正法五百岁而衰微,是汝突吉罗罪!』」
〔2〕《大毗婆沙论》卷183 (大正27,917 b11?16):「
又《契经》说:『有二补特伽罗能住持正法,谓说者、行者。』
《毗柰耶》说:『我之正法应住千岁或复过此,由度女人出家便减五百。』世尊虽于处处说正法言,而不分别云何正法?《契经》是此论所依根本,彼所未说者今应说之,故作斯论。』」
〔3〕《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29 (大正22,186 a11?15):「佛告阿难:『若我听比丘尼随大小礼比丘者,无有是处。女人有五碍,不得作天帝释、魔天王、梵天王、转轮圣王、三界法王。若不听女人出家受具足戒,佛之正法住世千岁,今听出家则减五百年。』」
〔4〕《瞿昙弥记果经》卷1 (大正1,856 a4);《大方便佛报恩经》卷5 (大正3,153c23);《大爱道比丘尼经》(大正24,945b25);《五分律》卷29 (大正22,185b7);《摩诃僧祗律》卷30 (大正22,471a25)
;《四分律》卷48 (大正22,922c7);《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杂事》卷29、卷30 (大正24,350b7)
〔5〕参见印顺导师之着《华雨集第三册》Y 27 p. 101~103:「「女众出家,正法减少五百年」,如看作头陀行者大迦叶,重律行者优波离等,见到僧伽的流品渐杂,而归咎于女众出家,作出正法不久住的预想,是近情的。律师们却传说为释尊的预记,因而陷于传说的极端混乱。根据经律,现有三项不同的叙述:
一、阿难一再请求,佛允许了!阿难转告瞿昙弥,女众出家已成定局。那时,佛才预记女众出家,正法减损五百年。阿难听了,没有任何反应。这是南传的《铜鍱律》,与《〔按:「中」应改「增支」〕部》的《瞿昙弥经》所说。
二、所说与上面一样,但末后阿难听了:「悲恨流泪,白佛言:世尊!我先不闻不知此法,求听女人出家受具足戒,若我先知,岂当三请」?这是《五分律》说的。阿难听了而没有反应,是不近情的。如照《五分律》所说,那在结集法会上,早就该痛哭认罪了,为什么不见罪呢?
三、阿难请佛,佛就告诉他,女人出家,正法不久,并为说二喻。但阿难不管这些,继续请求,佛才准许了。这是《四分律》,《中阿含瞿昙弥经》说的。以常情论,如明知这样,还是非请求不可,这还像敬佛敬法,多闻敏悟的阿难吗?老实说,在请度女人时,如释尊早就预记,无论说在什么时候,都与情理不合。也就由于这样,律师们将预记放在那一阶段都不合,然而非放进去不可。于是或前或后,自相矛盾!
阿难求度女众出家,受到大迦叶的责难,原因是不单纯的,这里再说一项,那就是与大迦叶自己有关。大迦叶出身于豪富的名族,生性为一女性的厌恶者。虽曾经勉强结婚,而过着有名无实的夫妇关系,后来就出家了。这是南传《小部》《长老偈》,北传有部《苾刍尼毗奈耶》等所一致传说的。也许是他的个性如此,所以在佛教中,与尼众的关系,十分不良好。他被尼众们说是「外道」(《S》16.13;《杂含》32.906;《十诵律》40);说是「小小比丘」(不是大龙象)(《十诵律》12);说他的说法,「如贩针儿于针师前卖」(这等于说:圣人门前卖字)(《S》16.10;《杂含》41.1143);尼众故意为难,使他受到说不尽的困扰(《十诵律》,《根有律》等)。大迦叶无可奈何,只能说:「我不责汝等,我责阿难」。
大迦叶与尼众的关系,一向不良好,在这结集法会中,因阿难传述小小戒可舍,而不免将多年来的不平,一齐向阿难责怪一番。阿难不认有罪,好在他为了僧伽的和合,不愿引起纷扰,而向大众忏悔。如换了别人,作出反击:女众出家,是我阿难所请求的,也是释尊所允可的。这是二十年前(?)事了!如以为我阿难有罪,为什么释尊在世,不向僧伽举发?现在如来入灭,还不到几个月,就清算陈年老帐!如真的这样反问,也许金色头陀不能不作会心的微笑了!」
155 《佛光阿含藏.中阿含(二)》p.964,n.1:「女人不得行五事......大梵天」,《五分律》卷29 (大正22,186a) 作:「女人有五碍,不得作天帝释、魔天王、梵天王、转轮圣王、三界法王。」五事:即 (一)佛,(二)转轮王,(三)帝释天,(四)魔王,(五)大梵天,此五种为女子有障碍之事。
156  [瞿...竟]-【明】(大正1,607d,n.4)
157  [三...字]-【宋】【元】【明】(大正1,607d,n.5)
158  [六...字]-【宋】【元】【明】(大正1,607d,n.6)
159  品末题在经末题上【宋】【元】,在卷末题前行【明】(大正1,607d,n.7)
160  五=十【明】(大正1,607d,n.8)
161  [万...字]-【宋】【元】【明】(大正1,607d,n.9)
162 (第二小土城诵)在卷末题下【宋】【元】(大正1,607d,n.10)
163  诵+(讫)【宋】【元】【明】(大正1,607d,n.11)
164  [2]唯=惟【宋】*【元】*【明】*。
165  [3]瞪=[梦-夕+登]【元】【明】*。
166  [4]曰=言【宋】【元】【明】。
167  [5]间=门【宋】。
168  [6](饶)+益【元】【明】。
169  [7]习=集【宋】*【元】*【明】*。
170  [8]具=持【宋】【元】【明】。
171  [1]毗尼=鼻贰【宋】【元】*。
172  [2]于=与【明】。
173  [3](承)+事【宋】【元】【明】。
174  [4]匐=卜【宋】【元】【明】。
175  [5]老=耆【宋】【元】【明】。
176  [6]今=令【宋】【元】【明】。
177  [7]止=正【宋】【元】【明】。
178  [8]难=阿【宋】。
179  [9]护=惟【宋】。
180  [10]奇=受【宋】。
181  [11]抱=把【宋】【元】【明】。
182  [12]安=故【明】。
183  [13]神+(极有威神)【宋】【元】【明】。
184  [14]减=灭【宋】【元】【明】。


《中阿含经》卷28
113-116经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弘憶佛教論壇

 

繁體字 簡體字

釋大寬法師 | Facebook 祝福您 福慧增長,如意吉祥。

 | 玄奘寺 | 德林念佛寺 | 臨濟護國禪寺 | ChatGPT | 傳燈法師 | 傳燈長老 | 傳燈法師 FB | Instagram IG | 天寧寺 | 三壇大戒 | 佛教 Buddhism | 臨濟寺 |

| 中國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 | Ptt 批踢踢 | 免責聲明書 | 2025三壇大戒 | 道元法師 | 佛教文物購物網 | 多媒體下載 | 佛教書店書局 | 竹林禪寺 | Buddhism wiki |

| 三壇大戒2026 | 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三壇大戒2025 | 佛教經典功德會 | 大藏經 | 佛學辭典 | 電子書免費下載 | 佛陀紀念館 | 佛光山 | Youtube網站 | 佛教音樂 | 佛教經典 |

| 牟尼精舍學佛網 | 佛教線上圖書館 | 佛法入門 | 佛學資料 Books | 中國佛教網圖書館 | 兒童佛學班 | 佛網 | 新浪網Sina | Yahoo! | Google | 百度 | Bing | Alexa網站排名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 佛教維基百科全書wiki | 十大新聞 | 慈悲喜捨小站 | 佛經 | 梵文咒輪 | 摩尼 | 佛教 wiki | 佛教圖書館 | 佛教論壇 | 佛教 | 佛教經典梵文 | 佛像觀音圖片集 |

 

台灣佛教論壇推薦排名

台灣佛教論壇排名推薦

精靈寶可夢 Pokemon Go

手機遊戲 mobile game

弘憶佛教論壇

弘憶佛教論壇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弘憶佛教論壇 Pixnet Net

基礎佛學資料

佛學教室。佛法入門

佛教戒律學綱要

心得分享討論版

感人文章。故事書籍

淨業與念佛

禪宗 Zen。生活禪

密宗金剛乘

佛教寺廟。活動看板

佛法與生活

佛教音樂。佛曲mp3

免費結緣訊息

佛教釋大寬法師佛學問答

咒語教學。佛經介紹

中國佛教會BAROC

線上翻譯網站 Online translation website

台灣論壇 Taiwan Forum

中國大陸佛教論壇

沉香論壇 Agarwood

電子書免費下載

維基百科知識專家

弘憶兒童佛學班

電影。電視 Movie TV

世界新聞。生活資訊

健康。遊戲。熱門

Mobile 手機王。電腦 App

Ptt bbs web 批踢踢

免費廣告 Free Advertising

求職網站。招職招聘Jobs

摩尼網bbs網路社區。留言板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t Association

中國佛教協會

中國佛教協會 Facebook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中國佛教協會 Pixnet Net

中国佛教协会

中国佛教会

地藏论坛 www.bskk.com 

地藏缘论坛 www.folou.com

中国佛教史

佛教音乐 Music

佛教故事 Stories

佛教歌曲 Song

佛教文物 Relics

佛教活动 Activities

佛教电视台 TV 

佛教导航 

佛教新闻 News

佛教维基百科 Wiki

佛教网站搜寻 

佛教线上图书馆

佛学知识 

佛教七宝

佛教历史文化

世界佛教论坛

佛教正法中心

中国佛教如来宗派 

佛教大藏经 Cbeta

佛网留言板

 

| 求職 | 新聞 | 電視 | 影音 | 字典 | 拍賣 | MP3 |  健康 | 知識 | 雜誌 | 生活 | 下載 | 網路書店 | 佛光山 | 佛陀紀念館 | 佛教如來宗 |

| 楞嚴經 | 金剛經 | 大悲咒 | 楞嚴咒 | 法師 | 佛教經典數位圖書 | 陀羅尼 | 佛教線上 | 佛教維基 | 網路書店

| Google Adwords | 佛教七寶 | 佛教歌曲 | 佛教四大名山 | 禪宗 | 禪定 | 標點符號 |

| 六字大明咒 | 熱門 app | 唵嘛呢叭咪吽 | 歌曲下載 | buddha buddha | 下載mp3歌曲 | 下載mv | 下载的音乐

| 熱門關鍵字 | 熱門電影 | 下載音樂網 | 音樂下載免費 | 露天拍賣 | 拍賣網

| 中央氣象局 | 地震 | 12000 | 波羅蜜 | 海濤法師 | 台灣論壇 | 教育部字典 | 英文翻譯中文 | 國語字典 | 藏傳佛教

 | mp3下載 | 惜物網 |  | 林志炫 | 大愛電視台 |  | 教育部字典國語辭典

| 馮馮 | 抽籤程式 | ppar |  | 大悲咒下載 | 英翻中 | txt電子書下載 | 中翻英 | 佛教論壇

| 竹林寺 | android mp3 | 聲音沙啞 | 下課鐘聲 | 禪修 | youtube下載 | 地藏論壇 | 地藏緣論壇

| 中国佛教协会 | 母親節 | 藥師經 | 佛教電視台 | 購物拍賣

| wiki en | 威力彩 | 黃金價格 | 黃金 | 六祖壇經 | 蕭平實 | 周杰倫 | 熱門 | QQ空间 | 台電 | 停電 | 指考 | china.buddha00@gmail.com

| 新浪微博 | 騰訊微博 | 統一發票 | 高鐵 | Claude Debussy | iPhone 6 | iPad | 停班停課 | 颱風假 | 台北市政府 | 行政院 | 中元節

| App 推薦 | 電視頻道 | TV線上看 | 佛教釋大寬法師 |  | Buddha Facebook

| 施食儀軌 | 奧運 | 線上鬧鐘 | 摩尼網

| 金色蓮花 | 服貿協議 | 電視連續劇 | 佛教如來 | 釋大寬 咒輪 | 佛學資料 | 達賴喇嘛 | 佛學多媒體 | 佛學數位圖書館 | 萬年曆

 | 潮音禪寺 | 黃色小鴨 | 比特幣 | 海雲繼夢 | 大華嚴寺 | 佛教維基wiki | 導覽手冊 | 悟禪法師 | 釋大慈法師 | 咒輪貼紙

| 生命加油讚 | WeChat 微信 | Line貼圖 | 短網址 | 蓮池庵 | 光明禪寺 | 生命的意義 | 密勒日巴傳DVD | 2016總統大選 | 廣欽老和尚 | 明若曉溪

| 生命靈數 | 明曉溪 | 生命教育 | 海濤法師爭議 | 慧律法師mp3 | 水陸法會 | 百年虛雲 | 佛舞 | 準提咒 | 柯文哲

| 藥師佛 | 華嚴聖因精舍 | 釋大寬 施食 | 覓菩提 | 傳悔法師 | 陳喬恩wiki | 華嚴經 | FLV | 優酷youku

| 療痔病經 | 健康長壽秘密法 | 佛曲 | 最心新聞 | 梵網經 | 時事新聞 | ptt wiki | 守成 | 學佛入門 | BBC | 學佛群疑

| 學佛心得 | 佛教書信 | Apple Wiki | 台鐵 | 最新新聞 | 教師節 | 護身符 | 作七 | 做頭七 | 悟禪法音 | 佛教如來宗wiki

| Amazon亞馬遜 | apk | Agoda旅遊飯店住宿 | 台灣十大論壇 | 十大熱門論壇 | 十方論壇 | 橙劑 | 淨心長老 | 釋海濤法師 | 佛陀 FB | 佛教音樂網Mp3

| 網路書店 | 網路書局 | Pixnet 痞客邦 | 咒輪&佛經 | 亞馬遜論壇wiki

| 搜尋引擎 | mp3音樂下載 | 影片電影 | 網購網站

| 台灣佛教論壇 | 台灣佛教網路論壇 | 心經 | 八十八佛

| 三壇大戒 | 2019三壇大戒 | 中國佛教會 | 2019日月禪寺三壇大戒

| 全职法师 | 中國佛教會baroc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2019 | 供香咒 | 兒童佛學營 | 世界佛教論壇 | 佛教戒律學綱要 | 三壇大戒 2019 | 維基百科 | 沙彌律儀要略集註

| 牟尼丸 | 縵衣 | 佛教戒律學綱要 pdf | 臨濟護國禪寺 | 釋悟潔法師 | 

GMT+8, 2024-4-18 20:46 , Processed in 0.22320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