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論壇 | Google Yahoo Facebook PTT

 找回密碼
 註冊
查看: 1918|回復: 1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印光法师嘉言录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發表於 2016-8-3 12:19:1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皈依弟子李圆净谨编

嘉言录题词

净土大法门,其大无有外,如天以普覆,似地以普载。等觉欲成
佛。尚复作依赖,逆恶将堕狱,十念登莲界。普被九界机,咸皆勤顶
戴,畅佛度生心,唯一了无再。我以宿业力,曾作一阐提,傚法韩欧
等,其愚莫能医。幸得病数年,时复深长思,古今众圣贤,岂皆无所
知。彼既悉尊奉,我何敢毁訾,虽圣有不知,韩欧焉足师。因兹皈依
佛,剃发而披缁,自谅宿业深,宗教非所宜。唯有仗佛力,或可副所
期,专心修净业,庶得预莲池。近十余年来,人或谬见问,所答亦以
此,不敢稍越分。海盐徐蔚如,以其切而近,再三于京沪,为之付排
印。语言虽朴质,人皆不见愠,遗迹而究益,多有生正信。圆净李居
士,宿根深复深,注释诸经论,阐明如来心。继以费精神,衰病每相
侵,舍博而守约,立志追东林。又欲利初机,作修持规箴,节录文钞
语,分类以编紝。并自出净资,印施诸有缘,冀使一切人,勉力希圣
贤。敦伦而尽分,各完己性天,众善悉奉行,诸恶尽销蠲。信愿勤念
佛,求登九品莲,临终佛来接,有若月印川。直下往西方,永出生死
渊,见佛悟无生,渐致福慧圆。因请为着语,以期广流传,俚言入雅
目,徒招诮且怜。赧颜贡愚诚,祈各自审焉,若未超等觉,且预回向
员。

民国十六年丁卯仲春常惭愧僧释印光谨撰


嘉言录重排序

净土法门,理极高深,事甚简易。由兹天姿聪敏,知见超特者,
每每视作愚夫愚妇之事,而不肯修持。岂知其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究竟法门乎。彼以愚夫愚妇能修,
遂并法门而藐视之。何不观华严所证与普贤等,与诸佛等者,尚须以
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乎。藐视净土法门
而不屑修,其于华严,将复视作何等。又于华严末后归宗一着,为复
尊重之也,为复藐视之耶。此无他,盖未详审通途特别法门之所以,
及自力佛力大小难易而致然也。使详审之,能不附于华严海众之班,
一致进行,同求往生乎。光自束发读书,即受韩欧程朱辟佛之毒,幸
无韩欧程朱之才,使稍能相埒,则必致自误误人,生身陷入阿鼻地狱
矣。自十四五后,病困数年,从兹徧思古今,详绎经书,始知韩欧程
朱之作此说者,全属门庭知见,绝不计及堂奥中事之所致也。乃于弱
冠之次年,出家为僧,专修净业,誓尽此生,作自了汉,决不建立门
庭,广收徒众,以致后世子孙,败坏佛法,并拉光于阿鼻地狱中,同
彼受苦也。至光绪十九年,普陀法雨寺化闻和尚,入都请藏经,命查
印刷,事毕,邀同来山。知其不喜作事,故令住一闲寮,随意修持,
于今已三十有五年矣。在山日久,有以笔墨事见托者,绝不用印光名
字。即自己有必须署名之文字,亦只随便写二字即己。以故二十年来,
绝无人客过访,及信札往来诸纷扰。民国启元,高鹤年居士,绐去数
篇文稿,登佛学丛报,不敢用印光名,以印光常称常惭愧僧,故署名
常渐。徐蔚如居士,及周孟由,谬为见赏,打听三四年,了无知者。
后孟由来山拜谒,遂祈归依,持去数篇废稿,寄于蔚如,乃于京师排
印,名印光法师文钞,以致徧剌雅目,愈增惭愧耳,时为民国七年。
八年,又搜罗若干篇作续编,并初编同排之。九年令上海商务印书馆,
排作两册,留板,十年春出书。光又于扬州将九年所排者,刻一书册
板,作四册。十一年,又于商务印书馆排作四册,当时诸居士任者有
二万部,而商务印书馆印以出售者,不在此数。十四年冬,又令中华


书局排增广本,亦作四册,比先增百余页,今年夏出书。以工潮等,
其价甚昂,只印二千。原订打四付纸板,二归本局,二归于光。乃令
杭州浙江印刷公司,先印一万,以后续印,一任因缘。圆净居士李荣
详,近数年来,专心佛学,于起信楞严圆觉,各为疏解。光谓青年人
宜先着实用念佛功夫,待其业消智朗,障尽福崇时,再行发挥,自可
阐明佛意,宣传宇宙。当时彼尚不以为然,后以用心过度,形神日衰,
始知光言不谬。乃复详阅文钞,不胜欢喜,遂摘录要义,分门别类,
编作一册,祈光为作题词。拟用报纸印一千册,以应急欲即阅者。(以
先曾逐次登居士林林刊,故屡有催促令印之者。)及光五月至申,乃
与其妻,同受归依。八月书出,不久送完。函索者纷至沓来,遂令漕
河泾监狱署排作书本,陈荻洲居士愿任排工,并打四付纸板费,又任
印二千册,一时任者,将近二万。其纸板拟留本狱署一付,以作上海
流通之备。一归圆净居士保存以备已及诸善士之用。一送哈尔滨宣讲
堂,俾关外信心者,易于购阅。一送南洋新加坡商会,俾各岛华侨,
同得读诵。其所录之出处,某卷某页,一一备载,庶可以文钞全文相
对阅。由其于诸文中载取要义,汇归一类,故每有文义稍同,而不即
删削者,冀阅者受反复劝勖之益,冀其直下断疑生信也。其出处卷及
页数,皆依增广文钞,以增广文钞,作永久流通之本,余则久后必无
再印之举也。又以文钞繁广,初机或难于简别其易晓了而合机宜者,
欲令先得其门径,从兹着实进修,自至其极,免致望洋兴叹,或至退
屈之虞。因录文钞选读目录,附于嘉言录序后,庶未曾研究佛学之人,
得以坐进斯道,其利人之心,可谓亲切周挚,无以复加矣。因为叙其
所以然,以期阅者共知。所愿见者闻者,勿以所说皆平实庸常而弃之,
以求其高深玄妙者。夫尧舜之道,孝弟而已,如来之道,戒定慧而已。
能于平实庸常之事而实行之,行之及极,其高深玄妙之理,岂待别求。
否则高深玄妙,但属口头活计,生死到来,一毫也用不着,愿阅者悉
注意焉。

民国十六年丁卯夏历腊月八日古莘常惭愧僧释印光谨撰


目录

一、赞净土超胜.........................................................................................1
二、诫信愿真切.......................................................................................12
甲、示真信切愿..............................................................................12
乙、劝祛疑生信..............................................................................15
丙、诚具足信愿..............................................................................23
三、示修持方法.......................................................................................28
甲、示念佛方法..............................................................................28
乙、明对治习气..............................................................................32
丙、论存心立品..............................................................................44
丁、评修持各法..............................................................................49
戊、勉行人努力..............................................................................55
四、论生死事大.......................................................................................58
甲、警人命无常..............................................................................58
乙、诫专仗佛力..............................................................................59
丙、示临终切要..............................................................................62
临终舟楫(附录)...........................................................................67
五、勉居心诚敬.......................................................................................69
六、劝注重因果.......................................................................................76
甲、论因果之理..............................................................................76
乙、明因果之事..............................................................................82
丙、释劫运之由..............................................................................86
丁、示戒杀之要..............................................................................89
七、分禅净界限.......................................................................................97
八、释普通疑惑.....................................................................................105
理事................................................................................................105
心性................................................................................................108
悟证.................................................................................................112
宗教.................................................................................................115
持咒.................................................................................................117
出家.................................................................................................118
谤佛................................................................................................120
师道................................................................................................126
戒律................................................................................................126
经典................................................................................................127
中阴................................................................................................129
四土................................................................................................130
舍利................................................................................................131
境界................................................................................................133
神通................................................................................................134
秘传................................................................................................135
扶乩................................................................................................136
炼丹................................................................................................136
事须适宜........................................................................................137
富强................................................................................................140
预防灾祸........................................................................................141
九、谕在家善信.....................................................................................142
甲、示伦常大教............................................................................142
乙、论家庭教育............................................................................143
丙、劝处家宏法............................................................................149
丁、诫居尘学道............................................................................153
十、标应读典籍.....................................................................................160
附、示柴也愚书.....................................................................................165
复俞慧郁陈慧昶二居士书(附来书).........................................166
覆愚僧居士书................................................................................167
覆邵慧圆居士书............................................................................168
附记........................................................................................................170


赞净土超胜

◎大矣哉,净土法门之为教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直指人心
者,犹当逊其奇特。即念念佛,即念成佛,历劫修证者,益宜挹其高
风。普被上中下根,统摄律教禅宗。如时雨之润物,若大海之纳川。
偏圆顿渐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大小权实一切行,无不还归此法
界。不断惑业,得预补处。即此一生,圆满菩提。九界众生离是门,
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羣萌。是以华严海众,
尽遵十大愿王。法华一称,悉证诸法实相。最胜方便之行,马鸣示于
起信。易行疾至之道,龙树阐于婆沙。释迦后身之智者,说十疑论而
专志西方。弥陀示现之永明,着四料简而终身念佛。汇三乘五性,总
证真常。导上圣下凡,同登彼岸。故得九界咸归,十方共赞。千经并
阐,万论均宣。诚可谓一代时教之极谈,一乘无上之大教也。不植德
本,历劫难逢。既获见闻,当勤修习。(序一)

◎教理行果,乃佛法之纲宗。忆佛念佛,实得道之捷径。在昔之
时,随修一法,而四者皆备。即今之世,若舍净土,则果证全无。良
以去圣时遥。人根陋劣。匪仗佛力,决难解脱。夫所谓净土法门者,
以其普摄上中下根,高超律教禅宗。实诸佛彻底之悲心,示众生本具
之体性。汇三乘五性,同归净域。导上圣下凡,共证真常。九界众生
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羣生。所以
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自华严导归之后,尽十
方世界海诸大菩萨,无一不求生净土。由祇园演说以来,凡西天东土
中一切著述,末后皆结归莲邦。(书一) 一

◎古人云: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闻,生死难了。我等幸
得人身,生中国,闻佛法。所不幸者,自愧业深障重,无力断惑,速
出三界,了生脱死耳。然又幸得闻我如来彻底悲心所说之大权巧,异
方便,令博地凡夫带业往生之净土法门。实莫大之幸也。若非无量劫
来,深植善根,何能闻此不思议法,顿生真信,发愿求生乎。(书一) 三


◎窃闻净土者,乃究竟畅佛本怀之法也。高超一切禅教律,统摄
一切禅教律。略言之,一言一句一偈一书,可以包括无余。广说之,
虽三藏十二部之玄言,五宗诸祖师之妙义,亦诠不尽。纵饶尽大地众
生,同成正觉,出广长舌,以神通力,智慧力,尘说剎说,炽然说,
无间说,又岂能尽。良以净土本不思议故也。试观华严大经,王于三
藏。末后一着,归重愿王。法华奥典,妙冠群经。闻即往生,位齐等
觉。则千经万论,处处指归者,有由来也。文殊发愿,普贤劝进。如
来授记于大集,谓末法中,非此莫度。龙树简示于婆沙,谓易行道,
速出生死。则往圣前贤,人人趣向者,岂徒然哉。诚所谓一代时教,
皆念佛法门之脚注也。不但此也,举凡六根所对一切境界,所谓山河
大地,明暗色空,见闻觉知,声香味等,何一非阐扬净土之文字耶。
寒暑代谢,老病相摧,水旱兵疫,魔侣邪见,何一非提醒当人速求往
生之警策耶。广说其可尽乎。言一言统摄者,所谓净也。净极则光通,
非至妙觉,此一言岂易承当。于六即佛颂研之可知也。一句者,信愿
行也。非信不足以启愿,非愿不足以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
而证所信。净土一切经论,皆发明此旨也。一偈者,赞佛偈也。举正
报以摄依果,言化主以包徒众。虽只八句,净土三经之大纲尽举也。
一书者,净土十要也。字字皆末法之津梁,言言为莲宗之宝鉴。痛哭
流涕,剖心沥血,称性发挥,随机指示。虽拯溺救焚,不能喻其痛切
也。舍此则正信无由生,邪见无由殄也。(书一) 三

◎须知吾人自无始以来,所作恶业,无量无边。华严经谓假使恶
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岂泛泛悠悠之修持,便可消尽耶。
所以释迦弥陀两土教主,痛念众生无力断惑,特开一仗佛慈力,带业
往生之法门。其宏慈大悲,虽天地父母,不能喻其恒河沙分之一。只
宜发惭愧心,发忏悔心,自可蒙佛加被,业消身安耳。(书一) 一二

◎善导和尚云:若欲学解,从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诸法,无
不当学。若欲学行,当择其契理契机之一法,专精致力,方能速证实
益。否则经劫至劫,尚难出离。所谓契理契机之法,无过信愿持佛名


号,求生西方。(书一) 一五

◎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此名净土三经,专谈净
土缘起事理。其余诸大乘经,咸皆带说净土。而华严一经,乃如来初
成正觉,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称性直谈一乘妙法。末后善财徧参知识,
于证齐诸佛之后,普贤菩萨为说十大愿王,普令善财及与华藏海众,
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而观经下品下生,五逆十恶,
具诸不善,临命终时,地狱相现,有善知识,教以念佛,彼即受教称
念佛名,未满十声,即见化佛授手,接引往生。大集经云:末法亿亿
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是知念佛一法,乃上圣下凡
共修之道,若愚若智通行之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
以其专仗佛力,故其利益殊胜,超越常途教道。昔人谓余门学道,似
蚁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如风帆扬于顺水。可谓最善形容者矣。(书
一) 五一

◎大觉世尊,愍诸众生,迷背自心,轮回六道,久经长劫,莫之
能出。由是兴无缘慈,运同体悲,示生世间,成等正觉,随顺机宜,
广说诸法。括举大纲,凡有五宗。五宗维何,曰律、曰教、曰禅、曰
密、曰净。律者佛身,教者佛语,禅者佛心。佛之所以为佛,唯此三
法,佛之所以度生,亦唯此三法。众生果能依佛之律教禅以修持,则
即众生之三业,转而为诸佛之三业。三业既转,则烦恼即菩提,生死
即涅槃矣。又恐宿业障重,或不易转,则用陀罗尼三密加持之力,以
熏陶之,若蜾蠃之祝螟蛉,曰似我似我,七日而变成蜾蠃矣。又恐根
器或劣,未得解脱,而再一受生,难免迷失。于是特开信愿念佛,求
生净土一门,俾若圣若凡,同于现生,往生西方。圣则速证无上菩提,
凡则永出生死系缚,以其仗佛慈力,故其功德利益,不可思议也。须
知律为教禅密净之基址,若不严持禁戒,则教禅密净之真益莫得,如
修万丈高楼,地基不固,则未成即坏。净为律教禅密之归宿,如百川
万流,悉归大海。以净土法门,乃十方三世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
生,成始成终之法门。故华严入法界品,善财蒙普贤加被开示,已证等


觉, 普贤乃令发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
复以此普劝华藏海众。而观无量寿佛经,下品下生,乃五逆十恶,将
堕阿鼻地狱之人,蒙善知识教以念佛,或念十声,或但数声,即便命
终,亦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观此,则上自等觉菩萨,不能出于其
外,下至逆恶罪人,亦可入于其中。其功德利益,出于一代时教之上。
以一代时教,皆仗自力,以出生死。净土法门,未断惑者,仗佛慈力,
即可带业往生,已断惑者,仗佛慈力,遂得速登上地。乃一代时教中
之特别法门,不可以常途教道,相为并论也。以故华严法华等诸大乘
经,文殊普贤等诸大菩萨,马鸣龙树等诸大祖师,悉皆显阐赞导,普
劝往生。(书二) 五五

◎夫释迦弥陀,于往劫中,发大誓愿,度脱众生。一则示生秽土,
以秽以苦折伏而发遣。一则安居净土,以净以乐摄受而钧陶。汝只知
愚夫愚妇,亦能念佛,遂至藐视净土。何不观华严入法界品,善财于
证齐诸佛之后,普贤菩萨,乃教以发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
界,以期圆满佛果,且以此普劝华藏海众乎。夫华藏海众,无一凡夫
二乘。乃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同破无明,同证法性,悉能乘本愿轮,
于无佛世界,现身作佛。又华藏海中,净土无量。而必回向往生西方
极乐世界者,可知往生极乐,乃出苦之玄门,成佛之捷径也。以故自
古迄今,所有禅教律丛林,无不朝暮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也。(论) 二

◎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由迷真逐妄,背觉合尘,全
体转为烦恼恶业。因兹久经长劫,轮回生死。如来愍之,为说诸法。
令其返妄归真,背尘合觉。使彼烦恼恶业,全体复成智慧德相。从此
尽未来际,安住寂光。犹如结水成冰,融冰成水。体本不异,用实天
殊。然众生根有大小,迷有浅深。各随机宜,令彼得益。所说法门,
浩若恒沙。就中求其至圆至顿,最妙最玄,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
而得效速,普被三根,统摄诸法,上圣与下凡共修,大机与小根同受
者,无如净土法门之殊胜超绝也。何以言之,一切法门,虽则顿渐不
同,权实各异。皆须修习功深,乃得断惑证真,出离生死,超凡入圣。


是谓全仗自力,别无倚托。倘惑稍未尽,则仍旧轮回矣。且皆理致甚
深,不易修习。若非宿有灵根,即生实难证入。惟有净土法门,不论
富贵贫贱老幼男女智愚僧俗士农工商一切人等,皆能修习。 由阿弥陀
佛大悲愿力,摄取娑婆苦恼众生,是故较余门得果为易也。(论) 八

◎众生一念心性,与佛无二。虽在迷不觉,起惑造业,备作众罪。
其本具佛性,原无损失。譬如摩尼宝珠,堕于圊厕。直与粪秽。了无
有异。愚人不知是宝,便与粪秽一目视之。智者知是无价妙宝,不以
污秽为嫌,必于厕中取出。用种种法,洗涤令洁。然后悬之高幢,即
得放大光明,随人所求,普雨众宝。愚人由是,始知宝贵。大觉世尊,
视诸众生,亦复如是。纵昏迷倒惑,备作五逆十恶,永堕三途恶道之
人,佛无一念弃舍之心。必伺其机缘,冥显加被,与之说法。俾了幻
妄之惑业,悟真常之佛性,以至于圆证无上菩提而后已。于罪大恶极
之人尚如是,其罪业小者,其戒善具修禅定力深者,亦无一不如是也。
以凡在三界之中,虽有执身摄心伏诸烦惑之人。而情种尚在,福报一
尽,降生下界。遇境逢缘,犹复起惑造业,由业感苦。轮回六道,了
无已时。故法华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
若非业尽情空,断惑证真,则无出此三界之望。此则唯有净土法门,
但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即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既得往生,则
入佛境界,同佛受用。凡情圣见,二皆不生。乃千稳万当,万不漏一
之特别法门也。时当末法,舍此无术矣。(序) 四七

◎佛光者,十法界凡圣生佛,即心本具之智体也。此体灵明洞彻,
湛寂常恒。不生不灭,无始无终。竖穷三际,而三际由之坐断。横徧
十方,而十方以之消融。谓之为空,则万德圆彰。谓之为有,则一尘
不立。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在凡不减,在圣不增。虽则五眼莫能覰,
四辩莫能宣。而复法法承他力,处处得逢渠。但由众生从未悟故。不
但不得受用,反承此不思议力,起惑造业,由业感苦。致令生死轮回,
了无已时。以常住之真心,受生灭之幻报,譬如醉见屋转,屋实不转。
迷谓方移,方实不移。全属妄业所现,了无实法可得。以故我释迦世


尊,示成佛道,彻证佛光时,欢曰: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
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自然智,
无碍智,则得现前。楞严云: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
生。因妄有生,因生有灭,生灭名妄,灭妄名真。是称如来无上菩提,
及大涅槃,二转依号。盘山云:心月孤圆,光吞万象。光非照境,境
亦不存。心境俱亡,复是何物。沩山云: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
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念,即如如佛。是知
佛祖种种言教,无非指示众生本具心性,令其返迷归悟,复本还元而
已。然众生机有浅深,迷有厚薄。不假种种言教开导,种种法门对治。
则迷云障于性空,何由令其一一彻见心月也哉。以故如来最初成道,
演大华严。直谈界外大法,不与权小所共。俾宿根成熟一类大机,同
证真常,诞登觉岸。复以钝根众生,未能得益。遂为循循善诱,随机
演说。或以五戒十善,摄彼人天二乘,令其种入佛道之胜因。或以四
谛十二因缘六度万行,摄彼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令其得证佛道之近缘。
始自阿含,以迄般若。莫不曲顺根性,而为宣说。令其渐次增进,就
路还家。佛之本怀,秘而不宣。迨至法华会上,开权显实。开迹显本。
人天权小,皆是一乘。客作贱人,实长者子。普授三根之记,大畅出
世本怀。与最初华严,始终互映。可谓一大事因缘,全体咐嘱,了无
余蕴矣。又以末世众生,根机陋劣,断惑证真,实乏其人。以故特开
净土一门,俾上中下根,若圣若凡,同于现生,出此娑婆,生彼极乐,
以渐证夫无量光寿。其深慈大悲,实属至极无加矣。(序)五十

◎佛法深广,犹如大海。博地凡夫,孰能穷源彻底,一口吸尽。
虽然,倘能生正信心,自可随己份量,各得其益。譬如修罗香象,及
诸蚊蝱,饮于大海,各取饱腹而已。如来出世,随顺众生,为其说法,
各令得益,亦复如是。而末世众生,业障深厚,善根浅薄,心智狭劣,
寿命短促。加以知识希少,魔外纵横。修余法门,欲于现生断惑证真,
了生脱死,诚为甚难希有之事。唯净土一法,专仗佛力。以故不论断
证,唯恃信愿。信愿若具,虽罪大恶极,将堕阿鼻地狱之流,尚可以


仗十念之力,迳蒙佛慈,接引往生。噫。如来大慈普度,一物不遗。
唯此一法,最为周挚。(序) 六一

◎念佛法门,其来尚矣。以吾人一念心性,犹如虚空,常恒不变,
虽常不变,而复念念随缘。不随佛界之缘,便随九界之缘,不随三乘
之缘,便随六道之缘,不随人天之缘,便随三途之缘。由其缘之染净
不同,致其报之苦乐迥异,虽于本体了无改变,而其相用固已天渊悬
殊矣。譬如虚空,日照则明,云屯则暗,虽虚空之本体,不因云日而
为增减,而有显现障蔽之相,固不可以同年而语也。如来以是义故,
普令众生缘念于佛。故曰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去佛不远。又曰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
心想佛时,此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诸佛正徧知海,从心想生。夫随佛界之缘,则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矣。
若随众生各界之缘,则是心作众生,是心是众生矣。了此而不念佛者,
未之有也。念佛一法,乃以如来万德洪名为缘,即此万德洪名,乃如
来果地所证之无上觉道。由其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
果彻因源。如染香人,身有香气。如蜾蠃之祝螟蛉,久则化之。即生
作佛,转凡成圣,其功能力用,超过一代时教一切法门之上。以一切
法门,皆仗自力,断惑证真,方得了生脱死。念佛法门,自力佛力,
二皆具足。故得已断惑业者,速证法身,具足惑业者,带业往生。其
法极其平常,虽愚夫愚妇,亦能得其利益,而复极其玄妙,纵等觉菩
萨,不能出其范围。故无一人不堪修,亦无一人不能修。下手易而成
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实为如来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固不可以
通途教理而为论判也。末法众生,福薄慧浅,障厚业深。不修此法,
欲仗自力断惑证真,以了生死,则万难万难。(序) 七五

◎粤自大教东流,庐山创兴莲社,一倡百和,无不率从。而其大
有功而显著者,北魏则有昙鸾,鸾乃不测之人也。因事至南朝见梁武
帝,后复归北。武帝每向北稽首曰,鸾法师,肉身菩萨也。陈隋则有
智者。唐则有道绰,踵昙鸾之教,专修净业。一生讲净土三经,几二


百徧。绰之门出善导,以至承远,法照,少康,大行,则莲风普扇于
中外矣。由此诸宗知识,莫不以此道密修显化,自利利他矣。至如禅
宗,若单提向上,则一法不立,佛尚无着落处,何况念佛求生净土。
此真谛之一泯一切皆泯,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显性体也。若确
论修持,则一法不废,不作务即不食,何况念佛求生净土。此俗谛之
一立一切皆立,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显性具也。必欲弃俗谛而
言真谛,则非真谛也。如弃四大五蕴而觅心性,身既不存,心将安寄
也。若即俗谛以明真谛,乃实真谛也。如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即四
大五蕴而显心性也。此从上诸祖密修净土之大旨也。但未广显传述,
故非深体祖意,则不得而知。然于百丈立祈祷病僧,化送亡僧之规,
皆归净土。又曰:修行以念佛为稳当。及真歇了,谓净土一法,直接
上上根器,傍引中下之流。又曰:洞下一宗,皆务密修。以净土见佛,
尤简易于宗门。又曰:乃佛乃祖,在教在禅,皆修净土,同归一源。
可以见其梗概矣。及至永明大师,以古佛身,乘愿出世。方显垂言教,
著书传扬。又恐学者路头不清,利害混乱。遂极力说出一四料简偈。
可谓提大藏之纲宗,作歧途之导师。使学者于八十字中,顿悟出生死
证涅槃之要道。其救世婆心,千古未有也。其后诸宗师,皆明垂言教,
偏赞此法。如长芦赜,天衣怀,圆照本,大通本,中峰本,天如则,
楚石琦,空谷隆等,诸大祖师。虽宏禅宗,偏赞净土。至莲池大师参
笑巖大悟之后,则置彼而取此。以净业若成,禅宗自得。喻已浴大海
者,必用百川水。身到含元殿,不须问长安。自后蕅益,截流,省庵,
梦东等,诸大祖师,莫不皆然。盖以因时制宜,法须逗机。若不如是,
则众生不能得度矣。自兹厥后,佛法渐衰。加以发匪回匪,则法轮几
乎停转。虽有知识,各攻其业。以力不暇及,置此道于不问。有谈及
此事,闻者若将浼焉。幸有一二大心缁白,刊刻流布。令祖教不灭,
使来哲得闻,实莫大之幸也(书一) 一

◎迨至大教东来。远公大师,遂以此为宗。初与同学慧永,欲往
罗浮,以为道安法师所留,永公遂先独往。至浔阳,刺史陶范,景仰


道风,乃创西林寺以居之,是为东晋孝武帝太元二年丁丑岁也。至太
元九年甲申,远公始来庐山,初居西林,以学侣浸众,西林隘莫能容,
刺史桓伊,乃为创寺于山东,遂号为东林。至太元十五年庚寅,七月
二十八日,远公乃与缁素一百二十三人,结莲社念佛,求生西方。命
刘遗民作文勒石,以明所誓。而慧永法师,亦预其社。永公居西林,
于峯顶别立茅室,时往禅思。至其室者,辄闻异香,因号香谷,则其
人可思而知也。当远公初结社时,即有一百二十三人,悉属法门龙象,
儒宗山斗,由远公道风遐播,故皆群趋而至。若终公之世,三十余年
之内,其入莲社而修净业,蒙接引而得往生者,则多难胜数也。自后
若昙鸾、智者、道绰、善导、清凉、永明,莫不以此,自行化他。昙
鸾着往生论注,妙绝古今。智者作十疑论,极陈得失,着观经疏,深
明谛观。道绰讲净土三经,近二百徧。善导疏净土三经,力劝专修。
清凉疏行愿品,发挥究竟成佛之道。永明说四料简,直指即生了脱之
法。自昔诸宗高人,无不归心净土。唯禅宗诸师,专务密修,殊少明
阐。自永明倡导后,悉皆显垂言教,切劝修持矣。故死心新禅师劝修
净土文云:弥陀甚易念,净土甚易生。又云:参禅人正好念佛,根机
或钝,恐今生未能大悟,且假弥陀愿力,接引往生。又云:汝若念佛,
不生净土,老僧当堕拔舌地狱。真歇了禅师净土说云:洞下一宗,皆
务密修,其故何哉。良以念佛法门,迳路修行,正按大藏,接上上器,
傍引中下之机。又云:宗门大匠,已悟不空不有之法,秉志孜孜于净
业者,得非净业见佛,尤简易于宗门乎。又云:乃佛乃祖,在教在禅,
皆修净业,同归一源,入得此门,无量法门,悉皆证入。长芦赜禅师,
结莲华胜会,普劝道俗,念佛往生,感普贤普慧二菩萨,梦中求入胜
会,遂以二菩萨为会首。足见此法,契理契机,诸圣冥赞也。当宋太
真二宗之世,省常法师,住持浙之昭庆,慕庐山远公之道,结净行社。
而王文正公旦,首先归依,为之倡导。凡宰辅伯牧,学士大夫,称弟
子而入社者,有百二十余人,其沙门有数千,而士庶则不胜计焉。后
有潞公文彦博者,历仕仁英神哲四朝,出入将相五十余年,官至太师,


封潞国公。平生笃信佛法,晚年向道益力,专念阿弥陀佛,晨夕行坐,
未尝少懈。与净严法师,于京师结十万人求生净土会,一时士大夫多
从其化。有颂之者曰,知君胆气大如天,愿结西方十万缘,不为自身
求活计,大家齐上渡头船。寿至九十二,念佛而逝。元明之际,则有
中峰、天如、楚石、妙叶。或为诗歌,或为论辩,无不极阐此契理契
机,彻上彻下之法。而莲池,幽溪,蕅益,尤为切挚诚恳者。清则梵
天思齐,红螺彻悟,亦复力宏此道。其梵天劝发菩提心文,红螺示众
法语,皆可以继往圣,开来学,惊天地,动鬼神。学者果能依而行之,
其谁不俯谢娑婆,高登极乐,为弥陀之弟子,作海会之良朋乎。(书二)
五六

◎迨至众生机尽,如来应息。而大悲利生,终无有尽。由是诸大
弟子,分布舍利,结集经藏。俾徧界以流通,冀普沾乎法润。及至东
汉,大教始来。但由风气未开,故唯在北方流通。至孙吴赤乌四年,
康僧会尊者,特开化建业。蒙如来舍利降临,致孙权极生信仰。遂修
寺建塔,以宏法化,此法被南方之始也。至晋而徧布高丽,日本,缅
甸,安南,西藏蒙古诸国。自兹以后,蒸蒸日上,至唐而诸宗悉备,
可谓极盛。天台、贤首、慈恩,以宏教。临济、曹洞、沩仰、云门、
法眼以宏宗。南山,则严净毗尼。莲宗,则修专净土。如各部之分司
其职,犹六根之互相为用。良以教为佛语,宗为佛心,律为佛行。心
语行三,决难分属。约其专主,且立此名。唯净土一法,始则为凡夫
入道之方便,实则是诸宗究竟之归宿。以故将堕阿鼻者,得预末品,
证齐诸佛者,尚期往生。如来在世,千机并育,万派朝宗。佛灭度后,
宏法大士,各宏一法。以期一门深入,诸法咸通耳。譬如帝网千珠,
珠珠各不相混。而一珠徧入千珠,千珠悉摄一珠。参而不杂,离而不
分。泥迹者谓一切法,法法各别。善会者则一切法,法法圆通。如城
四门,随近者入。门虽不同,入则无异。若知此意,岂但诸佛诸祖所
说甚深谛理,为归真达本明心见性之法。即尽世间所有一切阴入处界
大等,一一皆是归真达本,明心见性之法。又复一一皆即是真是本,


是心是性也。以故楞严以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皆为如来藏妙
真如性也。由是言之,无一法非佛法,亦无一人非佛也。无奈众生,
珠在衣里,了不觉知。怀宝循乞,枉受穷困。以如来心,作众生业。
以解脱法,受轮回苦。可不哀哉。以故宏法大士,不惮艰辛,种种方
便,而为开导。令其谛了十法界因果事理,彻悟即心自性,以迄究竟
圆证也。由唐而宋而元而明而清,足一千年,声教弗替。虽不及唐时
之盛,犹可称伯仲之伦。自咸同来,兵火联绵,飢馑荐臻,高人日希,
庸人日多。国家不暇提倡,僧侣无力振兴。由是在家高人,以未尝研
究故,谬袭韩欧故套,遂致一败涂地。至清末之时,大开学界,天姿
高者,遂皆翻阅佛经,始知道本在是,遂皆息心以研究焉。(杂着) 二



诫信愿真切

示真信切愿

◎所言信者,须信娑婆实实是苦,极乐实实是乐。娑婆之苦,无
量无边。总而言之,不出八苦。所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
会、求不得、五阴炽盛。此八种苦,贵极一时,贱至乞丐,各皆有之。
前七种是过去世所感之果,谛思自知,不须详说,说则太费笔墨。第
八五阴炽盛苦,乃现在起心动念,及动作云为,乃未来得苦之因。因
果牵连,相续不断。从劫至劫,莫能解脱。五阴者,即色、受、想、
行、识也。色,即所感业报之身。受想行识,即触境所起幻妄之心。
由此幻妄身心等法,于六尘境,起惑造业,如火炽然,不能止息,故
名炽盛也。又阴者,盖覆义,音义与荫同。由此五法,盖覆真性,不
能显现。如浓云蔽日,虽杲日光辉,了无所损,而由云蔽故,不蒙其
照。凡夫未断惑业,被此五法障蔽,性天慧日,不能显现,亦复如是。
此第八苦,乃一切诸苦之本。修道之人,禅定力深,于六尘境界,了
无执着,不起憎爱。从此加功用行,进证无生。则惑业净尽,斩断生
死根本矣。然此工夫,大不容易。末世之中,得者实难。故须专修净
业,求生极乐。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既得往生,则莲花化生,无有
生苦。纯童男相,寿等虚空,身无灾变。老病死等,名尚不闻,况有
其实。追随圣众,亲侍弥陀。水鸟树林,皆演法音。随己根性,由闻
而证。亲尚了不可得,何况有怨。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楼阁堂舍,
皆是七宝所成,不假人力,唯是化作。则翻娑婆之七苦,以成七乐。
至于身则有大神通,有大威力,不离当处,便能于一念中,普于十方
诸佛世界,作诸佛事,上求下化。心则有大智慧,有大辩才,于一法
中,徧知诸法实相,随机说法,无有错谬。虽说世谛语言,皆契实相
妙理,无五阴炽盛之苦,享身心寂灭之乐。故经云:无有众苦,但受
诸乐,故名极乐也。娑婆之苦,苦不可言。极乐之乐,乐莫能喻。深
信佛言,了无疑惑,方名真信。切不可以凡夫外道知见,妄生猜度,
谓净土种种不思议胜妙庄严,皆属寓言,譬喻心法,非有实境。若有


此种邪知谬见,便失往生净土实益,其害甚大,不可不知。(书一)二


◎既知娑婆是苦,极乐是乐。应发切实誓愿,愿离娑婆苦,愿得
极乐乐。其愿之切,当如堕厕坑之急求出离,又如系牢狱之切念家乡。
己力不能自出,必求有大势力者提拔令出。娑婆世界,一切众生,于
逆顺境,起贪瞋痴,造杀盗淫,秽污本有妙觉明心,乃无底之厕坑。
既造恶业,必受恶报,久经长劫,轮回六道,乃不赦之牢狱。阿弥陀
佛于往劫中,发四十八愿,度脱众生。有一愿云:若有众生闻我名号,
求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誓愿度生,若
众生不求接引,佛亦无可奈何。倘志心称名,誓求出离娑婆者,无一
不蒙垂慈摄受也。阿弥陀佛有大势力,能拔娑婆无底厕坑不赦牢狱之
人,直下出离其中,悉皆安置于极乐本有家乡,令其入佛境界,同佛
受用也。(书一) 二五

◎弥陀为我发愿立行,以期成佛。我违弥陀行愿,以故长劫恒沦
六道,永作众生。了知弥陀乃我心中之佛,我乃弥陀心中之众生。心
既是一而凡圣天殊者,由我一向迷背之所致也。如是信心,可为真信。
从此信心上,发决定往生之愿,行决定念佛之行。庶可深入净宗法界,
一生取办,一超直入如来地,如母子相会,永乐天常矣。(书一) 六五

◎念佛一事,最要在了生死。既为了生死,则生死之苦,自生厌
心。西方之乐,自生欣心。如此则信愿二法,当念圆具。再加以志诚
恳切,如子忆母而念。则佛力法力,自心信愿功德力,三法圆彰。犹
如杲日当空,纵有浓霜层冰,不久即化。(书二)四十

◎试问心外无佛,佛外无心,不恳切而能然乎,无信愿而能然乎。
(书一)六八

◎凡我有情,闻是净土法门者。当信娑婆极苦,西方极乐。当信
多生已来,业障深重,匪凭佛力,骤难出离。当信求生决定现生得生。
当信念佛定蒙慈悲摄受。由是坚定一心,愿离娑婆,如囚之欲出牢狱,


绝无系恋之心。愿生西方,如客之思归故乡,岂有因循之念。从此随
分随力,至心持念阿弥陀佛圣号。无论语默动静、行住坐卧、迎宾待
客、穿衣吃饭、务令佛不离心,心不离佛。(论)八

◎阿弥陀经云: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
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又曰: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
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其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者,由阿弥
陀佛福德智慧,神通道力,所庄严故。吾人所居之世界,则具足三苦,
八苦,无量诸苦,了无有乐,故名娑婆。梵语娑婆,此云堪忍。谓其
中众生,堪能忍受此诸苦故。然此世界,非无有乐。以所有乐事,多
皆是苦。众生迷昧,反以为乐。如嗜酒耽色,畋猎摴蒱等,何尝是乐。
一班愚夫,耽着不舍,乐以忘疲,诚堪怜愍。即属真乐,亦难长久。
如父母俱存,兄弟无故,此事何能常恒。故乐境一过,悲心续起。则
谓了无有乐,非过论也。此世界苦,说不能尽。以三苦八苦,包括无
遗。三苦者,一苦是苦苦。二乐是坏苦,三不苦不乐是行苦。苦苦者,
谓此五阴身心,体性逼迫,故名为苦。又加以恒受生老病死等苦,故
名苦苦。坏苦者,世间何事,能得久长。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道
尚然,何况人事。乐境甫现,苦境即临。当乐境坏灭之时,其苦有不
堪言者,故名乐为坏苦也。行苦者,虽不苦不乐,似乎适宜。而其性
迁流,何能常住,故名之为行苦也。举此三苦,无苦不摄。八苦之义,
书中备述。若知此界之苦,则厌离娑婆之心,自油然而生。若知彼界
之乐,则欣求极乐之念,必勃然而起。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
培其基址。再加以至诚恳切,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则可出此娑婆,
生彼极乐,为弥陀之真子,作海会之良朋矣。(序) 四十

◎观此娑婆,浊恶甚于圊厕。信彼极乐,即我本有家乡。不求此
世来生,人天王等福乐。唯愿报终命尽,蒙佛接引往生。朝斯夕斯,
念兹在兹。念极功纯,感应道交。临命终时,必克果愿。既生净土,
顿悟无生。回观世间富贵,奚啻阳燄空华,直同囹圄毒海耳。(杂着) 四



劝祛疑生信

◎净土法门若信得及,何善如之。若己智有不了,即当仰信诸佛
诸祖诚言,断不可有一念疑心。疑则与佛相背,临终定难感通矣。古
人谓净土法门,唯佛与佛乃能究尽。登地菩萨,不能知其少分。夫登
地大士,尚不全知。岂可以博地凡夫,妄生臆断乎。(书一)十三

◎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则虽未出娑婆,
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见贤思齐,当仁不让。
岂肯因循怠忽,以致一错而成永错乎哉。有血性汉子,断断不肯生作
行尸走肉,死与草木同腐矣。勉旃勉旃。(书一)一五

◎其余法门,小法则大根不须修,大法则小根不能修。唯兹净土
一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之则观音势至文殊普贤,不能超出其
外。下之则五逆十恶,阿鼻种性,亦可预入其中。使如来不开此法,
则末世众生,欲即生了生脱死,便绝无企望矣。然此法门如是广大而
其修法又极简易。由此之故,非宿有净土善根者,便难谛信无疑。不
但凡夫不信,二乘犹多疑之。不但二乘不信,权位菩萨,犹或疑之。
唯大乘深位菩萨,方能彻底了当,谛信无疑。能于此法深生信心,虽
是具缚凡夫,其种性已超二乘之上。喻如太子堕地,贵压群臣。虽其
才德未立,而仗王力故,感如此报。修净土人,亦复如是。由以信愿
持佛名号,即能以凡夫心,投佛觉海。故得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也。
欲说净土修法,若不略陈诸法仗自力了脱之难,此法仗佛力往生之易,
则不是疑法,便是疑自。若有丝毫疑心,则因疑成障。莫道不修,修
亦不得究竟实益也。由是言之,信之一法,可不急急讲求,以期深造
其极乎哉。(书一)二四

◎净土法门,释迦弥陀之所建立也。文殊普贤之所指归也。马鸣
龙树之所弘扬也。匡庐、天台、清凉、永明、莲池、蕅益之所发挥倡
导,以普劝夫若圣若凡或愚或智也。此诸菩萨大士,于千百年前,早
已为吾徧研藏教,特地拣出此不断惑业,得预补处,即此一生,定出


樊笼,至圆至顿,至简至易,统摄禅教律而高出禅教律,即浅即深,
即权即实,殊特超越天然妙法也。吾信仰佛祖,以古为师。岂不如亲
近今时知识之为愈乎。华严一经,王于三藏。末后一着,归重愿王。
华藏海众,悉证法身,咸求往生,企圆佛果。吾何人斯,敢不景从。
舍尔狂心,力行斯道。功德利益,当自证知。何待徧参,方为知法哉。
(书一)三八

◎刻实论之,大乘法门,法法圆妙。但以机有生熟,缘有浅深,
故致益有难得与易得耳。善导,弥陀化身也。其所示专修,恐行人心
志不定,为余法门之师所夺。历叙初二三四果圣人,及住行向地等觉
菩萨,末至十方诸佛,尽虚空,徧法界,现身放光,劝舍净土,为说
殊胜妙法,亦不肯受。以最初发愿专修净土,不敢违其所愿。善导和
尚,早知后人者山看见那山高,渺无定见,故作此说,以死尽展转企
慕之狂妄偷心。谁知以善导为师者,尚不依从。则依从之人,殆不多
见。岂夙世恶业所使,令于最契理契机之法,觌面错过,而作无禅无
净土之业识茫茫,无本可据之轮回中人乎,哀哉。(书一)四八

◎修行净土,有决定不疑之理。何必要问他人之效验。纵举世之
人,皆无效验,亦不生一念疑心。以佛祖诚言可凭故。若问他人效验,
便是信佛言未极,而以人言为定。便是偷心,便不济事。英烈汉子,
断不至舍佛言而取信人言。自己中心无主,专欲以效验人言为前途导
师,可不哀哉。(书一)六十

◎众生习气。各有所偏。愚者偏于庸劣,智者偏于高上。若愚者
安愚,不杂用心,专修净业,即生定获往生,所谓其愚不可及也。若
智者不以其智自恃,犹然从事于仗佛慈力,求生净土一门,是之谓大
智。倘恃己见解,藐视净土。将见从劫至劫,沈沦恶道,欲再追随此
日之愚夫,而了不可得。彼深通性相宗教者,吾诚爱之慕之,而不敢
依从。何也,以短绠不能汲深,小楮不能包大,故也。非曰一切人皆
须效我所为。若与我同卑劣,又欲学大通家之行为。直欲妙悟自心,
掀翻教海,吾恐大通家不能成,反为愚夫愚妇老实念佛往生西方者所


怜悯。岂非弄巧翻成大拙,腾空反坠深渊乎哉。一言以蔽之,曰自审
其机而已矣。(书一)六五

◎罗台山之不往生堕福处,在于文字气习重耳。此习既重,则虽
曰念佛,实念念在文字里做工夫。念佛工夫,祇是支撑门面而已。此
文人通病,非台山一人而已也。世智辨聪,佛谓为八难之一者,正为
此也。(书一)六六

◎人之处世,一一须按当人本分,不可于分外妄生计虑。所谓君
子思不出其位。又曰君子素其位而行。须知了生死,愚夫愚妇则易。
以其心无异见故也。若通宗通教,能通身放下,做愚夫愚妇工夫,则
亦易。否则通宗通教之高人,反不若愚夫愚妇之能带业往生。净土法
门,以往生为主。随缘随分,专精其志,佛决不欺人。否则求升反坠,
乃自误耳,非佛咎也。(书二)八

◎净土一法,乃如来一代时教,最玄最妙,至圆至顿之法门。(一
法具一切法名圆,即生修,即生证名顿,)博地凡夫,亦能入此法中。
等觉菩萨,不能出此法外。实上圣下凡,速成佛道之一条捷径。诸佛
诸祖,普度众生之一只慈航。于此不生信心,或信不真切,便是业障
深重,不合了生脱死,超凡入圣。永劫永世,在此世界,常轮六道,
无有出期。纵得人天,为时甚少,如客邸寄居。一堕三途,则其时甚
长,如安住家乡。每一思及,衣毛皆竖,不惜苦口,恳告同人。(书二)
二四

◎谛观来书,种种议论。一言以蔽之,曰以凡夫知见妄测佛智而
已。且吾人从生至死,内而身心,外而境界,何一能知其所以然。从
自有知识以来,见前人之所为,而自亦为之。遂得身体成立,诸事顺
适,身心安乐。从生至死,受用自在。若如来谕,己不知佛之所以然,
及净土之所以然。虽佛祖诚言,亦不肯因之生信。推是以求,阁下终
日喫饭,终日穿衣,其充飢御寒之所以然,为知也,否也。若道知,
则知者为谁,请的的指出。若指不出,犹依前人成规穿衣喫饭,何于


了生死第一妙法,必企其先知所以然而生信,断不肯因佛祖之诚言而
生信耶。又阁下有病,须服药者。为先徧阅本草脉诀,知其药性病原,
方始按病立方,而后服药耶。为即请良医诊脉,立即服药耶。若立即
服药,则治病与学佛相悖矣。纵令徧阅本草脉诀,知其药性病原,亦
与学佛相悖。何以故,本草脉诀,系前人之成言。汝未能亲见,何可
取信。若谓本草脉诀之言,不可不信。则佛祖善知识之言,何以皆不
生信,必欲自见方信耶。如汝知见,刻实论之。当先见某药走某经,
治某病,方肯开方服药。断不肯依本草脉诀所说,以开方服药。何以
故,以未见故。今充飢御寒治病之所以然未见,而即穿衣喫饭服药。
佛与净土之所以然,己未亲见,纵佛祖诚言,皆不生信者,此何故也。
一则以性命相关,虽不知不敢不如是行。一则以高明自诩,必彻见方
肯修持其法。古今来几多出格豪杰,由此知见,毕生不沾佛法实益。
彼谓为愚夫愚妇者,初亦不知。而能依前人成规,颛蒙念佛。因兹潜
通佛智,暗合道妙。遂得带业往生,及断惑往生者。将见悉证佛果,
况徒知之而已乎。而此种自命出格者,因疑生谤,将从劫至劫,长堕
恶道。被彼愚夫愚妇念佛往生者之所怜悯,欲垂救援亦不可得。何也,
以宿世之不信恶业所障也。阁下之智,如干将莫邪,切玉如泥。以不
善用其智,如以干将莫邪切泥,则泥无所成,徒损锋鋩。可不哀哉。(书
二)二五

◎佛法乃心法,非世间一切法所能喻。其喻者,不过令人会其义。
何得死执其事,而敌体论之,举扇喻月,动树训风。必于扇上求光明,
于树上求披拂。是尚得名为智乎。梦境是假的,因果是真的。亦不妨
以梦境喻因果,悉令敌体相符。何也,妄心是因,梦境是果。若无妄
心,决无梦境。此决定不易之论也。善恶及修持之心之事是因,得善
恶及修持之果报是果。阁下为信也,否也。妄心为梦因,则得梦境。
念佛之心为佛因,则近之即得往生西方,远之毕竟圆成佛道。是滋君
之疑也,抑起君之信也。(书二)二六

◎佛为究竟有无且置。阁下必欲致诘佛之有无,且问阁下自己毕


竟是有是无。若谓是无,此一上络索,是谁述说。若谓是有,请的的
指出其述说者语言,系喉舌与识心相即而有。文字,亦识心手笔运动
而现。二者皆不出色受想行识五蕴之外,皆非阁下自己。离此五法指
得出,许阁下问佛究竟有无为大智慧问。若指不出自己之有无,欲先
知佛为有无,乃狂妄无谓之问,非切己穷理之问也。佛毕竟是有,因
汝凡情未涤,决不能见。阁下自己亦是有,因汝五蕴未空,亦不能离
色受想行识,的的指出也。(书二)二六

◎金刚经令发菩提心菩萨,发心度尽一切众生,令其皆证无余涅
槃,而不见有一众生得灭度者。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布施
为六度万行之首,举布施则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乃至万行,皆当
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修。此经文略,唯举布施以该其余。应无所住而
生其心,无我人众生寿者相,修一切善法。如上所说,且道是有相耶,
是无相耶。如此广大光明之相,逼塞太虚,而谓之为无,是何异于生
盲乎哉。其言无一众生得度,不住相,无相,无所住者,欲人不滞凡
情圣见之执着相耳。其言度尽众生,行布施,生心,修善法,欲人称
性修习自利利他之法,以期自他同得圆满菩提而后已。不于此中着眼,
妄执无相为究竟,与噇酒糟汉同一知见,尚得谓有智慧人乎。信有何
难起,疑有何难去。汝决定不肯起,决定不肯去。虽佛亲与之说法,
亦无如之何,况吾侪具缚凡夫乎。(书二)二六

◎欲知佛之虚实,净土文,西归直指,所论之理,所载之事,何
不于此起信断疑。将谓此种言论事迹,皆系妄造谣言,不堪寓目乎。
若作此见,则灵魂决定不堕余五道,唯在阿鼻地狱,尽未来际,长享
随心所现之镬汤炉炭剑树刀山,种种自在受用之乐境耳。其为乐也,
莫能喻焉。必欲知佛虚实,虽净土文西归直指所说,皆非实,唯自己
亲见亲证方为实。今有一事相问,汝须直心相酬,不得含糊躲托。北
通州王铁珊者,前清曾作广西藩台,其时广西土匪甚多,彼于作兵备
道时,即设计勦灭其党,所杀甚多。四年前得病甚重,一合眼即见在
黑屋中。其屋甚大,又甚黑。其鬼无数,皆来逼迫,遂即惊醒。久则


复合眼,其境仍如是,复惊醒。三昼夜不敢合眼,其人已奄奄一息。
其妻因谕之曰:你如此只么样好。你念南无阿弥陀佛巴,念佛总会好。
铁珊一闻此言,遂拌命念。未久,即睡着,遂睡一大觉,了无境界可
得,而病亦渐渐痊愈矣。因长斋念佛。铁珊前年与陈锡周来山,亲与
(某)说耳。设阁下当此境,为先知佛之虚实而后念耶,为一闻即念
耶。若此时不暇究虚实而即念,则现在何得并前人与人示虚实之言论
事迹,概指为妄。唯求于仲,援救此惝恍迷离之心境。而欲涕泣求之
耶。富贵尚能如敝屣,何不以执着亦作敝屣,净尽弃之乎。汝将谓此
知见为入道之门耶,不知乃堕阿鼻地狱之达道也。以梦喻佛者,妄心
为因,梦境为果。喻念佛为因,往生见佛为果。何可以金刚六喻为证。
夫世间语言文字,虽是一字一事,不妨尊卑并诠,美恶兼训。即如子
之一字,称夫子亦好单用,称平人亦好单用,称儿子亦好单用。必须
以文定义,断不能将称夫子者,亦作儿子训也。佛国为梦境,须待阁
下成佛以后说。此刻就说,则唯损无益矣。(书二)二七

◎事理性相空有因果混而不分。但可学愚夫愚妇,颛蒙念佛,须
致恭致敬,唯诚唯恳。久而久之,业消智朗,障尽福崇。此种疑心,
彻底脱落。则佛之有无,己之有无,入佛之门径,彼岸之确据,何待
问人。若不专心致志念佛,而于别人口里讨分晓,亦与看金刚经,而
不知实相。看净土文,西归直指,而不生信心。以业障于心,不能领
会,如盲覩日,日固在天,覩固在眼,其不见光相,与未覩时无异也。
倘复其明,则一覩即见光相矣。念佛一法,乃复明之最切要法。欲见
实相之相,当竭诚于此法,必有大快所怀之时矣。真我欲亲见,非大
彻大悟不可。欲证,非断惑证真不可。欲圆证,非三惑净尽,二死永
亡不可。若论所在,则阁下之长劫轮回,及现今之违理致诘,皆承真
我之力而为之。以背觉合尘,故不得真实受用。譬如演若之头,衣里
之珠,初未尝失,妄生怖畏,妄受穷困耳。(书二)二七

◎世间所有若根身,(即吾人之身)若世界,(即现所住之天地)
皆由众生生灭心中同业(世界)别业(根身)所感。皆有成坏,皆不


久长。身则有生老病死,界则有成住坏空。所谓物极必反,乐极生悲
者,此也。以因既是生灭,果亦不能不生灭也。极乐世界,乃阿弥陀
佛彻证自心本具之佛性,随心所现不思议称性庄严之世界,故其乐无
有穷尽之时期。譬如虚空,宽廓广大,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沙發
 樓主| 發表於 2016-8-3 12:25:57 | 只看該作者
无所裨益。所谓徒徇其迹而不究其本。
况乎杀生以养以祭,俾亲之怨对固结,永劫酬偿不已者乎。出世间之
孝,其迹亦同世间服劳奉养,以迄立身扬名。而其本则以如来大法,
令亲熏修。亲在,则委曲劝谕,冀其吃素念佛,求生西方。吃素则不
造杀业,兼灭宿殃。念佛则潜通佛智,暗合道妙。果能深信切愿,求
生西方。必至临命终时,蒙佛接引,托质九莲也。从兹超凡入圣,了
生脱死。永离娑婆之众苦,常享极乐之诸乐。亲没,则代亲笃修净业,
至诚为亲回向。心果真切,亲自蒙益。若未往生,可即往生。若已往


生,高增莲品。既能如是发心,则与四宏誓愿相应,菩提觉道相契。
岂独亲得蒙益,而己之功德善根,莲台品第,当更高超殊胜矣。而况
以身说法,普令同伦发起孝思乎。此其孝方为究竟实义。非若世间只
期有益于色身及现世,竟遗弃其心性与未来而不论也。是知佛教,以
孝为本。故梵网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
又于杀盗淫各戒中,皆言应生慈悲心、孝顺心。于不行放救戒中,则
于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
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由是言之,佛教之孝,
徧及四生六道。前至无始,后尽未来,非只知一身一世之可比也。知
是而不戒杀放生,吃素念佛者,岂究竟至极无加之孝乎哉。(记)一二

◎自既修持净业,(谓改过迁善及念佛,即生即愿往生西方)亦当
教一切相识者,亦修净业。宜依龙舒文普劝门,令其随分随力,种此
不思议善根。然既欲教人,须由亲及疏。妻妾子女,忍不令得此利益
乎。文王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世出世自行化他,莫不
如是。(书一)二十

◎自己改恶修善,一心念佛。凡一切亲故并有缘之人,亦当以此
教之。其反对之人,当作怜悯想,不可强制令行。按牛头吃草,万万
做不得。若曰我一心念佛,诸事不理,不唯与世法有碍,亦不与佛法
相合。素位而行,方为得之。劝人念佛修行,固为第一功德。然下而
妻子兄弟,上而父母祖妣,皆当劝之。倘不能于家庭委曲方便,令吾
亲属,同得不思议即生了脱之益。便为舍本逐末,利疏而不计利亲。
其可乎哉。(书一)五十

◎同室之人,固宜于闲暇无事时,委曲宛转,开陈至理,令其心
知有是非可否。则心识不知不觉,渐摩渐染而为转变。至其愚傲之性
发现时,可对治,则以至理名言,和气平心以对治之。否则任伊,一
概置之不理。待其气消,再以平心和气,论其曲直,久之则随之而化。
若用强蛮恶辣手段,断非所宜。以彼有所恃,(所恃者子女也)兼失子
女观法之训。(书二)五


◎现今法弱魔强,欲护持佛法,在俗则易,在僧则难。阁下若能
严持五戒,专念弥陀。克己复礼,言行相应。然后广行化导,普利群
伦。不可居师位而自高,不可受钱财而自益。在家为一家演说,对众
为大众详陈。则人皆仰其德而信从其言。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草上
之风必偃也。(书二)二四

◎吾尝有联云:舍西方捷径,九界众生,上何以圆成佛道。离净
土法门,十方诸佛,下不能普利群萌。阁下当发大勇猛,发大精进,
担荷此法。取古人宏扬净土之逗机言论,为乡里倡。居尘不染,即俗
修真。方合融脱命名之义。(书二)二五

诫居尘学道

◎念佛固贵专一。然居士上有父母,下有妻室。分外营谋,妄希
富乐,实所不应。至于分内所当为者,亦须勉力为之。非必屏弃一切,
方为修行也。若屏弃一切,能不缺父母妻室之养则可,否则便与孝道
相背。虽曰修行,实违佛教,是又不可不知也。又须以净土法门利益
劝父母,令其念佛求生西方。若能信受奉行,临命终时,定得往生。
一得往生,直下超凡入圣,了生脱死,高预海会,亲炙弥陀,直至成
佛而后已。世间之孝,孰能与此等者。又若能以此普告同人,令彼各
各父母,皆得往生。则化功归己,而亲与自己之莲品,更当高增位次
矣。诗云:孝子不匮,永锡尔类。欲孝其亲者,宜深思而力行之。(书
一)一五

◎人之际遇,万有不齐。约汝分论。实为在家益大,而出家益小。
汝祖业颇可度用,上有慈亲可事,中有兄弟可靠。室有贤妻,膝无子
女。而且汝之大兄,颇信佛法。三弟四弟,亦皆与道不相悖戾。汝在
家笃修净业,亦可为慈亲生信念佛,以期了脱之导。亦可为兄弟在外,
料理家门之事。亦可以率其妻室,弟妇等,同修净业,同出轮回之计。
外而乡党亲戚,随缘开导。即家舍为道场。举慈亲,及兄弟妻室子姪,
乡党亲朋,皆为法眷。随力随分,身率言化。俾永嘉一班迷途之人,


并彼邪见种性之人,同纳于佛法至极圆顿净土法门大冶洪炉之中,共
成法器,同修净业。将来同登莲邦,共证菩提。岂不如汝出家为僧,
舍亲远去。室人有无依之恨,慈亲有怨子之怀。而且一班不明至理之
人,反谓佛法为背畔世道,妄生谤毁。俾此等人造口业,堕恶道。未
见其益,而先受此等大损之为愈乎。况汝慈亲,既不应许,岂可不遵
慈命,仍怀此心乎。如汝亲绝不许汝修行,犹有可原。汝亲甚欢喜汝
修行,何得必欲离亲修行乎。佛法中有六度万行种种之功业,皆为利
益众生。汝不出家,则于亲有大利益。只此一事,即可曲顺亲心,居
尘学道,俾亲日见之熟,不期其信向而自然信向,即为莫大功德。况
不止亲一人乎。又亲既不许,则义不可再思出家。以佛戒律中,父母
不许出家,自己任意求出家者,不许摄受剃度,及受戒等。否则师弟
各皆得罪。(书二)九

◎今藩篱大撤,在家人研究修习者其多如林,得利益生西方者,
亦常有其事,何得要离亲出家乎。此事(某)绝不赞成。按实说,当
今修行,还是在家人好,何以故,以一切无碍故。出家人之障碍,比
在家人多,是以非真实发道心者,皆成下流坯,无益于法,有玷于佛
也。(书一)九一

◎若欲出世,亦不须另起鑪竈,但依佛之言教,对治烦恼习气,
俾其净尽无余即已。虽身在俗境,不妨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以进趣
佛果。如西天之维摩居士,及此土之傅大士、李长者、庞居士等。即
力有不及,又有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一法,以为恃怙,岂必尽人舍俗
出家,方为佛弟子乎。(序)六六

◎居尘学道,即俗修真。乃达人名士,及愚夫愚妇,皆所能为。
勉力修持,以在家种种系累,当作当头棒喝。长时生此厌离之心,庶
长时长其欣乐之志。即病为药,即塞成通。上不失高堂之欢,下不失
私室之依。而且令一切人同因见闻,增长净信。何乐如之。(书二)十

◎人生世间,不可无所作为。但自尽谊尽分,决不于谊分之外,


有所觊觎。士农工商,各务其业,以为养身养家之本。随分随力执持
佛号,决志求生。凡有力能及之种种善事,或出资、或出言,为之赞
助。否则发随喜心,亦属功德。以此培植福田,作往生之助行。如顺
水扬帆,更加艣棹,其到岸也,不更快乎。(书二)一七

◎若大通家,则禅净双修,而必以净土为主。若普通人,则亦不
必令其徧研深经奥论,但令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心念佛求生西方
即已。此人不废居家业,而兼修出世法。虽似平常无奇,而其利益不
可思议。良以愚夫愚妇,颛蒙念佛,即能潜通佛智,暗合道妙。校比
大通家之卜度思量,终日在分别中弄识神者,为益多多也。以故愚夫
愚妇念佛,易得益。大通家能通身放下,亦易得益。若唯以义理是卜
度者,则不得益,或反得病。及未得谓得,流入狂派者有之。参禅一
法,非现今人所宜学。纵学亦只成文字知见,决不能顿明自心,亲见
自性。何以故,一则无善知识提持抉择,二则学者不知禅之所以。名
为参禅,实为误会。(书二)二八

◎受戒一事,若男子出家为僧,必须入堂习仪,方知丛林规矩,
为僧仪则,则游方行脚,了无妨阻。否则十方丛林,莫由住止。若在
家女人,家资丰厚,身能自主,诣寺受戒,亦非不可。至于身家穷困,
何必如此。但于佛前恳切至诚,忏悔罪业,一七日,自誓受戒。至第
七日,对佛唱言,我弟子福贤,誓受五戒,为满分优婆夷,(优婆夷,
此云近事女,谓既受五戒,堪事佛故,满分者,五戒全持也。)尽形
寿不杀生,尽形寿不偷盗,尽形寿不淫欲,(若有夫女,则曰不邪淫。)
尽形寿不妄语,尽形寿不饮酒。如是三说,即为得戒。但自志心受持,
功德并无优劣。切勿谓自誓受戒者,为不如法。此系梵网经中如来圣
训。(书一)五四

◎三皈五戒,为入佛法之初门。修余法门,皆须依此而入,况即
生了脱之至简至易,至圆至顿之不思议净土法门耶。不省三业,不持
正戒,即无复得人身之分,况欲得莲华化生,具足相好光明之身耶。(书
一)二十


◎为在家弟子略说三归五戒十善义

悲哉众生,从无始来,轮回六道,流转四生。无救无归,无依无
托。若失父之孤子,犹丧家之穷人。总由烦恼恶业,感斯生死苦果。
盲无慧目,不能自出。大觉世尊愍而哀之。示生世间,为其说法。令
受三归,为翻邪归正之本。令持五戒,为断恶修善之源。令行十善,
为清净身口意三业之根。从兹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三业既净,然后
可以遵修道品,令其背尘合觉,转凡成圣。断贪瞋痴烦恼之根本,成
戒定慧菩提之大道。故为说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三十七助道品等
无量法门。又欲令速出生死,顿成佛道。故为说念佛求生净土法门。
使其不费多力,即生成办。噫,世尊之恩,可谓极矣。虽父母不足譬,
天地不足喻矣。(不慧)受恩实深,报恩无由。今汝等谬听人言,不远
数千里来,欲以我为师。然我自揣无德,再四推却,汝等犹不应允。
今不得已,将如来出世说法度生之意,略与汝等言之。并将三归五戒
十善,及净土法门,略释其义。使汝等有所取法,有所遵守。其四谛,
乃至三十七助道品等,非汝等智力所知,故略而不书。汝等若能依教
奉行,便是以佛为师,何况(不慧)。若不依教奉行,则尚负(不慧)
之恩,何况佛恩。(杂着)三八

三归者(归,亦作皈,皈字从白从反,取其反染成净之义。)

一归依佛。 二归依法。 三归依僧。

归者归投。依者依托。如人堕海,忽有船来,即便趣向,是归投
义。上船安坐,是依托义。生死为海,三宝为船。众生归依,即登彼
岸。既归依佛,以佛为师。从今日起,乃至命终,不得归依天魔外道,
邪鬼邪神。既归依法,以法为师。从今日起,乃至命终,不得归依外
道典籍。(法,即佛经,及修行种种法门,典籍,即经书也。)即归依
僧,以僧为师。从于今日,至命终时,不得归依外道徒众。(三九)杂


五戒者


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 四不妄语。 五不饮酒。

好生恶死,物我同然。我既爱生,物岂愿死。由是思之,生可杀
乎。一切众生,轮回六道。随善恶业,升降超沈。我与彼等,于多劫
中,互为父母,互为子女。当思拯拔,何忍杀乎。一切众生,皆有佛
性,于未来世,皆当成佛。我若堕落,尚望拔济。又既造杀业,必堕
恶道。酬偿宿债,展转互杀,无有了期。由是思之,何敢杀乎。然杀
生之由,起于食肉。若知如上所说因缘,自不敢食肉矣。又愚人谓肉
为美,不知本是精血所成。内盛屎尿。外杂粪秽。腥臊臭秽,美从何
来。常作不净观,食之当发呕矣。又生谓人及禽兽,蛆虫鱼暇,蚊蝱
蚤虱,凡有命者皆是。不可谓大者不可杀,小者可杀也。佛经广说戒
杀放生功德利益,俗人不能得读。当观安士先生万善先资,可以知其
梗概矣。

不偷盗者,即是见得思义,不与不取也。此事知廉耻者,便能不
犯。然细论之,非大圣大贤,皆所难免。何也,以公济私,尅人益己,
以势取财,用计谋物,忌人富贵,愿人贫贱。阳取为善之名,遇诸善
事,心不认真。如设义学,不择严师,误人子弟。施医药,不辨真假,
误人性命。凡见急难。漠不速救。缓慢浮游,或致误事。但取塞责了
事,糜费他人钱财。于自心中,不关紧要。如斯之类。皆名偷盗。以
汝等身居善堂,故摘其利弊而略言之。

不邪淫者,俗人男女居室,生男育女,上关风化,下关祭祀,夫
妇行淫,非其所禁。但当相敬如宾,为承宗祀。不可以为快乐,狥欲
忘身。虽是己妻,贪乐亦犯,但其罪轻微。若非己妻,苟合交通,即
名邪淫,其罪极重。行邪淫者,是以人身行畜生事。报终命尽,先堕
地狱饿鬼,后生畜生道中。千万亿劫,不能出离。一切众生,从淫欲
生。所以此戒难持易犯。纵是贤达,或时失足,何况愚人。若立志修
持,须先明利害,(利,谓不犯之利,害,谓犯之祸害。)及对治方法。
则如见毒蛇,如遇怨贼。畏怖恐惧,欲心自息矣。对治方法,广载佛
轻,俗人无缘观览。当看安士先生欲海回狂,可以知其梗概矣。


不妄语者,言而有信,不虚妄发也。若见言不见,不见言见,以
虚为实,以有为无等,凡是心口不相应,欲欺哄于人者皆是。又若自
未断惑,谓为断惑。自未得道,谓为得道。名大妄语,其罪极重。命
终之后,决定直堕阿鼻地狱,永无出期。今之修行而不知佛法教理者,
比比皆是。当痛戒之,切要切要。以上四事,不论出家在家,受戒不
受戒,犯之皆有罪过。以体性是恶故也。然不受戒人,一层罪过。受
戒之人,两层罪过。于作恶事罪上,又加一犯戒罪故。若持而不犯,
功德无量无边。切须勉之。

不饮酒者,酒能迷乱人心,坏智慧种。饮之令人颠倒昏狂,妄作
非为,故佛制而断之。凡修行者,皆不许饮。并及葱韭薤(音械,小
蒜也。)蒜,五种荤菜,(五荤菜,西域有五,此方但四)气味臭秽,
体不清洁。熟食发淫,生噉增恚。凡修行人,皆不许食。然此一事,
未受戒者,饮之食之,皆无罪过,受戒饮食,一层罪过。即是犯佛戒
罪。佛已禁制,汝又去犯,故有罪也。(杂着)三九

十善者

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 四不妄言。 五不绮语。
六不两舌。七不恶口。 八不悭贪。 九不瞋恚。 十不邪见。

此中前三名身业。中四名口业。后三名意业。业者,事也。若持
而不犯,则为十善。若犯而不持,则为十恶。十恶分上中下,感地狱
饿鬼畜生三恶道身。十善分上中下,感天人阿修罗三善道身。善因感
善果,恶因感恶果。决定无疑,丝毫不错也。杀盗淫妄,已于五戒中
说。绮语者,谓无益浮词,华妙绮丽,谈说淫欲,导人邪念等。两舌
者,谓向彼说此,向此说彼,挑唆是非,鬬构两头等。恶口者,谓言
语麤恶,如刀如剑,发人隐恶,不避忌讳。又伤人父母,名大恶口。
将来当受畜生果报。既受佛戒,切莫犯此。悭贪者,自己之财,不肯
施人,名之为悭。他人之财,但欲归我,名之为贪。瞋恚者,恨怒也。
见人有得,愁忧愤怒。见人有失,悦乐庆快。及逞势逞气,欺侮人物


等。邪见者,不信为善得福,作恶得罪。言无因果,无有后世。轻侮
圣言,毁佛经教等。然此十善,总该一切。若能遵行,无恶不断,无
善不修。恐汝等不能体察,今略举其一二。当孝顺父母,无违无逆。
委曲宛转,劝令入道,断荤吃素,持戒念佛,求生西方,了脱生死。
父母若信,善莫大焉。如决不依从,亦勿强逼,以失孝道。但于佛前,
代父母忏悔罪过,斯可矣。于兄弟则尽友,于夫妇则尽敬。于子女则
极力教训,使其为良为善。切勿任意娇惯,致成匪类。于邻里乡党,
当和睦忍让,为说善恶因果,使其改过迁善。于朋友则尽信,于仆使
当慈爱。于公事则尽心竭力,同于私事。凡见亲识,遇父言慈、遇子
言孝。若做生意,当以本求利,不可以假货哄骗于人。若以此风,化
其一乡一邑,便能消祸乱于未萌,致刑罚于无用。可谓在野尽忠,居
家为政矣。(杂着)四十


标应读典籍

◎大启愿轮,深明缘起,其唯无量寿经。专阐观法,兼示生因,
其唯十六观经。如上二经,法门广大,谛理精微。末世钝根,诚难得
益。求其文简义丰,词约理富,三根普被,九界同遵,下手易而成功
高,用力少而得效速,笃修一行,圆成万德,顿令因心,即契果觉者,
其唯佛说阿弥陀经欤。良由一闻依正庄严,上善俱会,则真信生而切
愿发,有若决江河而莫御之势焉。从兹拳拳服膺,执持万德洪名,念
兹在兹,以至一心不乱。能如是,则现生已预圣流,临终随佛往生。
开佛知见,同佛受用。是知持名一法,括囊万行。全事即理,全妄即
真。因该果海,果彻因源。诚可谓归元之捷径,入道之要门。(序)一

◎阿弥陀经有蕅益大师所着要解,理事各臻其极,为自佛说此经
来第一注解,妙极确极。纵令古佛再出于世,重注此经,亦不能高出
其上矣。不可忽略,宜谛信受。无量寿经有隋慧远法师疏,训文释义,
最为明晰。观无量寿佛经有善导和尚四帖疏,唯欲普利三根,故多约
事相发挥。至于上品上生章后,发挥专杂二修优劣,及令生坚固真信,
虽释迦诸佛现身,令其舍此净土,修余法门,亦不稍移其志。可谓净
业行者之指南针也。若夫台宗观经疏妙宗钞,谛理极圆融,中下根人,
莫能得益。故不若四帖疏之三根普被,利钝均益也。(书一)五二

◎古人欲令举世咸修,故以阿弥陀经列为日课。以其言约而义丰,
行简而效速。宏法大士,注疏赞扬。自古及今,多不胜数。于中求其
至广大精微者,莫过于莲池之疏钞。极直捷要妙者,莫过于蕅益之要
解。幽溪法师,握台宗谛观不二之印,着略解圆融中道之钞。理高深
而初机可入,文畅达而久修咸钦。(序)二

◎净如弥陀疏钞撷,言简而精,理深而着,乃净土之要书,实初
机之良导。(书一)五九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读此知念佛求
生西方一法,乃华严一生成佛之末后一着。实十方三世诸佛因中自利,


果上利他之最胜方便也。(书二)一

◎行愿品义理宏阔,文字微妙。诵之令人人我众生之执着,化为
乌有。往生净土之善根,日见增长。理宜自行化他。但不可以未持此
经,即修净土,亦属偏僻薄福耳。莲池、蕅益等,亦皆极力赞扬。弥
陀要解中有云:如来一代时教,唯华严明一生圆满,而一生圆满之因,
末后普贤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劝进善财,及华藏海众。噫,华严
所禀,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尟疑多,词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
而已。所以无隐谓华严即广本弥陀,弥陀即略本华严。观二大师之言,
则知看经不具圆顿眼,其孤负佛恩处多矣。(书一)四十

◎楞严经五卷末,大势至菩萨章,乃净宗最上开示。祇此一章,
便可与净土四经参而为五。(书一)四三

◎净土十要,乃蕅益大师以金刚眼,于阐扬净土诸书中,选其契
理契机,至极无加者。第一弥陀要解,乃大师自注。文渊深而易知,
理圆顿而唯心。妙无以加,宜常研阅。至于后之九种,莫不理圆词妙,
深契理机。虽未必一一全能了然,然一经翻阅,如服仙丹。久之久之,
即凡质而成仙体矣。(此是譬喻,法门之妙,不可错会谓令成仙。)(书
一)五三

◎净土圣贤录,历载弥陀因中行愿,果上功德。及观音、势至、
文殊、普贤、马鸣、龙树,诸菩萨,自行化他之事。次及远公、智者,
暨清初诸大祖师善知识往生事迹。及比丘尼王臣士庶妇女恶人、畜生,
念佛往生之事。又复采其言论之切要者,并录传中,俾阅者取法有地,
致疑无由。以古为师,力修净业。较参叩知识,更加真切矣。(书一)
五三

◎龙舒净土文,断疑起信,修持法门,分门别类,缕析条陈。为
导引初机之第一奇书。若欲普利一切,不可不从此以入手。(书一)五


◎法苑珠林,(一百卷,常州天甯寺订作三十本,苏州玛瑙经房订


作廿四本,玛瑙经房板残伤模糊,天甯寺板系新刻,)详谈因果,理
事并进。事迹报应,历历分明。阅之令人不寒而栗。纵在暗室屋漏,
常如面对佛天,不敢稍萌恶念。上中下根,皆蒙利益。断不至错认路
头,执理废事,归于偏邪狂妄之弊。梦东所谓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
于因果。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此理势所必然也。梦东此语,
乃千古不刊之至论,亦徒逞狂慧者之顶门针也。(书一)一三

◎安士全书,觉世牖民,尽善尽美。讲道论德,越古超今。言简
而该,理深而着。引事迹则证据的确,发议论则洞彻渊源。诚传家之
至宝,亦宣讲之奇书。言言皆佛祖之心法,圣贤之道脉。淑世善民之
要道,光前裕后之秘方。若能依而行之,则绳武圣贤,了生脱死,若
操左券以取故物。与彼世所流通善书,不啻有山垤海潦之异。安士先
生,姓周名梦颜,一名思仁,江苏崑山诸生也。博通三教经书,深信
念佛法门。弱冠入泮,遂厌仕进。发菩提心,著书觉民。欲令斯民先
立于无过之地,后出乎生死之海。故着戒杀之书,曰万善先资,戒淫
之书,曰欲海回狂。良以众生造业,唯此二者最多,改过亦唯此二者
最要。又着阴骘文广义,使人法法头头,皆知取法,皆知惩戒。批评
辩论,洞彻精微。可谓帝君功臣。直将垂训之心,彻底掀翻,和盘托
出。使千古之上,千古之下,垂训受训,两无遗憾矣。以其以奇才妙
悟,取佛祖圣贤幽微奥妙之义,而以世间事迹文字发挥之,使其雅俗
同观,智愚共晓故也。又以修行法门,唯净土最为切要。又着西归直
指一书,明念佛求生西方,了生脱死大事。良以积德修善,只得人天
之福,福尽还须堕落。念佛往生,便入菩萨之位,决定直成佛道。前
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此一种书,虽教人了生死,
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说法度生者。不谓之菩萨再来,
吾不信也。(同上)五六

◎感应篇汇编,文笔议论,悉皆超妙。但不如安士全书之贯通佛
法耳。除安士全书之外,当推此为第一。(同上)六三

◎感应篇直讲,此书系大通家所着,其注直同白话,但顺文一念,


其义自显。最宜于幼年子女,今将此寄来,以企依此训诲其子女。将
来必能得真实受用,而释亲忧矣。(书一)六三

◎居士传,系乾隆间苏州长洲进士彭绍升,博览群书之暇,采自
汉至今之大忠大孝,清正廉洁,有功名教,深通佛法者,录其入道修
证之事,兼载发挥佛法之文。人有数百,书成六册。(书一)五七

◎三教平心论,系元学士刘谧所作。先明三教并是劝人止恶行善,
不可偏废。次明极功浅深不同。后广破韩愈之说,并欧阳程朱之说。(书
一)五七

◎释氏稽古略,以历代纪年为纲,儒释事迹为目。自伏牺至明末
以来,国家之治乱,佛法之兴衰,信毁之罪福,修持之利益,祖师法
言,高僧行实,并及出格忠孝,至极奸恶,皆录其大端。使人展卷便
知法戒,端坐旷观古今。岂徒有益于修道之士,而实为读书论古者之
袖里奇珍也。(书一)五七

◎若已有信心,当阅净土诸书。若不能多阅,其最显豁者如径中
径又径一书。采辑诸家要义,分门别类,令阅者不费研究翻阅之力,
直趣净土壼奥。于初机人,大有利益。(书二)二一

◎高僧传初二三四集、居士传、比丘尼传、善女人传、净土圣贤
录,皆记古德之嘉言懿行。阅之,自有欣欣向荣之心,断不至有得少
为足,与卑劣自处之失。宏明集、广宏明集、镡津文集、折疑论、护
法论、三教平心论、续原教论、一乘决疑论,皆护教之书。阅之,则
不被魔外所惑,而摧彼邪见城垒矣。此等诸书,阅之,能令正见坚固,
能与经教互相证明。且勿谓一心阅经,置此等于不问。则差别知见不
开,遇敌或受挫辱耳。(书一)四八

◎梦东语录,乃钱伊庵居士,于梦东遗集中,摘其专示净土言句,
于南方流通,以补久仰无缘会晤之憾。全集北京则有,南方唯伊庵略
本。此书词理精妙,为蕅益省庵后之第一著作。(书一)七六

◎梦东云: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此十六


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此一段开示,精切之极,当熟读之。而梦
东语录,通皆词理周到,的为净宗指南。再进而求之,则蕅益老人弥
陀要解,实为千古绝无而仅有之良导。倘能于此二书,死心依从。则
即无暇研究一切经论,但常阅净土三经,及十要等。仰信佛祖诚言,
的生真信,发切愿。以至诚恭敬,持佛名号。虽在暗室屋漏,如对佛
天。克己复礼,慎独存诚。不效近世通人,了无拘束,肆无忌惮之派。
(某)虽生死凡夫,敢为阁下保任即生便可俯谢娑婆,高预海会。亲
为弥陀弟子,大士良朋矣。(书一七八)

◎有此诸书,净土众义,可以备知。纵不徧阅群经,有何所欠。
倘不知净土法门,纵令深入经藏,彻悟自心。欲了生死,尚不知经几
何大劫,方能满其所愿。阿伽陀药。(梵语阿伽陀,此云普治,普治一
切诸病也。)万病总治。此而不知,可痛惜哉。知而不修,及修而不
专心致志,更为可痛惜也已矣。(同)五三


◎示柴也愚书

增附

示柴也愚书(此一书,文钞中无有,因世人多疑迷悟生佛及圣狂
等义,故附录于此,以释群疑。)

人皆可以为尧舜,人皆可以作佛。唯圣罔念作狂,唯狂克念作圣。
迷则佛即众生,悟则众生即佛。循是以求,其机在我。固宜上慕诸圣,
下重己灵,战兢惕厉,愤志修持,敦笃伦常,恪尽己分,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夙兴夜寐,无忝所生。能如是者,则为贤为善,不至玷污
天地。再加以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以期亲证本具佛性,
圆成无上菩提而后已。大丈夫生于世间,若不识大体,徒知饮食男女
之嗜欲,声色货利之贪求,与诸异类,有何分别。忍令以可以为尧舜,
可以作佛之资,作长劫轮回于六道,备受众苦之据,可不哀哉。汝既
发心皈依三宝,当以念念对治烦恼习气为本。闲邪存诚,克己复礼。
改恶修善,敦伦尽分。精修净业,自行化他。俾内而父母兄弟妻子眷
属,外而亲戚朋友乡党邻里,同沐佛化,同成善人。则可不虚此生,
不虚此遇矣。中庸云:人皆曰予智,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
辟也。以其只知向外驰求,不知回光反照,故其害如此。若能反照自
心,韬晦其智,以期自照,则便可学圣学贤,学佛学祖。必致生入圣
贤之域,没登极乐之邦矣。此(某)为汝命名之大意也。又唯圣罔念
作狂,唯狂克念作圣。迷则佛即众生,悟则众生即佛。此四句若不善
会,或致妄生疑议。今为略释。初言圣、佛,皆约自心之本体而言,
非已成圣成佛也。次言罔念克念、迷悟,乃约其人之逆顺操持而论。
末言作狂、作圣、即生、即佛,乃约逆顺操持所得之效果而言。倘不
知初言圣佛是约心之本体而说,则谓已成圣成佛者,又复会成狂成众
生,则其害大矣。故不得不为汝略说之。余祈详读文钞,自可悉知。
祈慧詧是幸。


◎慧郁陈慧昶二居士书(附来书)

(弟子等)业障深重,赋质愚蒙,幸闻净土法门,而得归依座下,
惟有恪遵吾师老实念佛之训,以期速了生死,不负婆心。夫既为佛子,
应发自度度人之心。今(弟子等)未能自度,焉云度人。然遇亲友,
方便劝信,亦分内事耳。乃每有二种人,所见所说,其自误误人,实
非浅鲜。一曰佛无欲,阿弥陀经所说种种金宝,似仍为欲,不若金刚
经一切皆空,为高超玄妙。因兹藐视净土法门,而不生信。此盖不知
金刚弥陀二经之义,而随己意乱道者。一曰佛既令人看破一切,何自
己反生此种种贪欲。(指阿弥陀经所说金宝。)吾人又何苦舍目前之实
有,而希冀身后之渺茫乎。此则执着邪见,任意谤佛谤法者。然此二
者,虽品有高下,其为邪见则一也,其自误误人则一也。(弟子等)力
告以西方种种境界,皆系阿弥陀佛功德现化之庄严实相,自在享用福
德之报,与五浊恶世业力所成就者不同。况娑婆所有,悉皆苦空无常,
故应弃之而求得实际也。然愚夫之言,纵不乖正理,终不克启其正信。
伏念吾师,所有言论,如杲日丽天,无暗不照,敢乞聊书数语,以破
此种邪见。

来书所说二种邪见,乃以凡夫知见,测度如来境界。孔子所谓好
行小慧,孟子所谓自暴自弃。此种人,本无有可与谈之资格价值,然
佛慈广大,不弃一物,不妨设一方便,以醒彼迷梦。佛由其了无贪心,
故感此众宝庄严,诸凡化现,不须人力经营之殊胜境界,岂可与娑婆
世界之凡夫境界相比乎。譬如慈善有德之人,心地行为,悉皆正大光
明,故其相貌,亦现慈善光华之相,彼固无心求相貌容颜之好,而自
然会好。造业之人,其心地龌龊污秽凶恶,其面亦随之黯晦凶恶,彼
固唯欲面色之好,令人以己为正大光明之善人,而心地不善,纵求亦
了不可得。此约凡夫眼见者。若鬼神则见善人身有光明,光明之大小,
随其德之大小。见恶人则身有黑暗凶煞等相,其相之大小,亦随恶之
大小而现。彼谓金刚经为空,不知金刚经乃发明理性,未言及证理性
而所得之果报。实报无障碍土之庄严,即金刚经究竟所得之果报,凡


夫闻之,固当疑为无有此事。金刚经令发菩提心之善男女,心不住相,
而欲度尽众生。虽度,亦不见我为能度,生为所度,及与所得之究竟
涅槃之法。所谓无所住而生心,以迄无所得而作佛。将谓金刚经所成
之佛,其所住之国土,亦如此五浊恶世之境界乎,为是空空洞洞一无
所有乎。净佛国土,人一闻名,身心清净。彼谓之为贪欲,是蛆虫日
居粪坑,自命香洁,以栴檀为臭秽,不愿离此粪坑,闻彼香气也。盗
跖聚徒数千,横行天下而为盗,反自命有道。而痛斥尧不仁、舜不孝、
禹淫佚、汤武暴乱、孔子虚伪,为无道,正与此二种人之知见相同。
又如近来废经、废孝、废伦、裸体游行,以为禀天地自然之德,不假
造作。然夏则竞裸,冬何不裸。谓禀自然,不假造作,掘井耕田纺织,
方有饮食衣服,非造作乎。恶人阻破人为善,每每如是。谓善须无心
为,有心即非真善。然古之圣贤,无不朝乾夕惕,戒慎恐惧,如临深
渊,如履薄冰,是有心乎,是无心乎。总之,此种人意欲以不修持为
高上,故作此种极下劣之瞽论,以自炫其明理。冀人以己为高明。为
大通家,为真名士,而不知其全身在粪坑里。除彼同知见者,有谁肯
相许乎。

◎僧居士书

(附邵慧圆居士来书◎放生一事,苦乏万全之策,世人往往以放
后重遭网罟为虑,即佛弟子亦多有此种怀疑,曾有人询及此事,弟子
应之曰:仗佛慈力加被,决不再投罗网,倘是宿业成熟,人生亦遭杀
戮,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见死不救,便为忍人,亦行其心之所安者
而已云云,意虽不错,而义多罣漏,语欠圆满,不足以餍问者之心,
昨见净业月刊,载有我师覆愚僧居士一书,为世人解释放生小鱼被大
鱼所食放之长江恐亦难免网罟之疑惑,反覆诵读,如剥茧抽蕉,层层
剔透,精警明切,得未曾有,洵足以折伏邪见,开导愚蒙,拟请附于
嘉言录后,以释群疑。)

放生一事,原为感发同人戒杀护生之心,实行自己恻隐不忍之念
而已。世人多矣,心行各异,纵不能全皆感动,即感动一人,彼一人


一生,即少杀若干生命,况不止一人乎。至谓小鱼被大鱼所食,即放
之长江,亦难免不遭网罟,此种计虑,以乎有理,实则为阻人善念,
助人杀业。其人幸得为人,或不至身受杀戮,故作此无理之理,以显
己之智,能折伏放生者。使彼为鱼及诸生命,当受杀时,断断不肯起
此种想念,唯冀有人救己之命,别无他种,救亦恐或后来又被别物所
食,别人所得,唯愿甘心受戮,免致后复遭殃。果能当此时作此想念,
尚不足为训,况万万不能当此时作此想念,而于无关痛养时,作此阻
人善念,启人杀机之语。其人来生,若不自受其报,则日月当东行,
天地当易位矣,言可妄发乎。大鱼食小鱼,固有此事,放之又遭捕,
亦不能无有。若谓小鱼被大鱼食尽无余,则无此事理,放者尽被人复
捕去,亦无此事理,何得如是过虑。譬如救济难民,或与一衣,或与
一食,亦可不至即死,在彼则当曰此一衣一食,何能令彼终身温饱,
与之有何利益,不如令彼冻饿而死,便可不至长受冻饿矣。又如强盗
劫人,有力者为之捍御,彼将曰汝若能捍御彼一生,则为甚善,唯捍
御一时,究有何益,反不如任彼抢劫一空,后来不至再复抢劫之为愈
也。父母之于子,常常抚育,而慈母不能抚身后之子,彼将谓既不能
抚育,不如杀之之为愈乎。君子修德,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
为之。彼必期于万无一失,方肯行放生,则令世人尽寿,皆不行戒杀
放生之事矣。其人将来必膺万无一人能救己于将死也。哀哉痛哉。不
禁络索言之。

◎慧圆居士书

昨接来函言令乡亲有潘仲青者,在张家口,来函欲皈依。其人性
质诚朴,学问亦有研究。彼既发心(某)只好随缘。今为彼取法名为
慧纯。以一切众生,皆具佛性,即皆有佛慧,但以贪瞋痴等,杂糅其
中,则佛慧便成众生知见矣。今既知佛慧本具,务于居心动念行事处
检点,不令贪瞋痴等知见发生。又须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戒杀护生,
爱惜物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行化他,同修净业,则其慧当渐
渐而纯。若能守此勿失,往生西方,则其纯也更易矣。迨至烦惑净尽,


福智圆满,则其慧纯至其极,而圆成佛道矣。世人每每妄谓自己有智
慧,不知其为智慧,乃鑛中之金,了无受用,必须烹炼,使其鑛璞全
消,方有利益耳。大意如此,祈为转致。学佛之人,务在躬行。今人
多图口头快畅,是说食嘉美,无益枵腹,可哀也。




◎页码

行数

原嘉言录精装本

校正后建议修改

全文

全文

回向

回向

四十

倒数第五行

不知返照「回」光

不知返照「回」光

十八

倒数第七行

一「班」愚夫

一「般」愚夫

二十一

倒数第一行

普度众生之一「只」慈航

普度众生之一「只」慈航

二十四

第十五行

而病亦渐渐痊「愈」矣

而病亦渐渐痊「愈」

四十五

倒数第四行

疾病痊「瘉」

疾病痊「愈」

四十六

第二行

则病自痊「瘉」

则病自痊「愈」

六十一

倒数第十二行

则病自痊「愈」

则病自痊「愈」

六十五

倒数第三行

寿未尽则速得痊「瘉」

寿未尽则速得痊「愈」

六十六

第二段

则能速「瘉」

业消则病「瘉」矣

反能速「瘉」

则能速「愈」

业消则病「愈」矣

反能速「愈」

六十七

第十四行

以祈寿未尽则速「愈」

以祈寿未尽则速「愈」

六十九

第二段

汝母何以病不见「瘉」

未尽而速「瘉」

汝母何以病不见「愈」

未尽而速「愈」

七十

第二段

则决定业消病「愈」

痴痴然唯求速「愈」

不唯不能速「愈」

则决定业消病「愈」

痴痴然唯求速「愈」

不唯不能速「愈」

七十三

第九行

皆属假「妆」

皆属假「装」

九十三

倒数第二行

业消则病「瘉」

业消则病「愈」




九十七

倒数第八行

欢喜「踊」跃

欢喜「踊」跃

一一七

倒数第八行

令人无从摸「」

令人无从摸「索」

一二五

第二行

第三行

屈原「沈」江

「沈」于汨罗江中。

屈原「沉」江

「沉」于汨罗江中。

一三六

倒数第一行

何可「儱侗」而论

何可「笼统」而论

一六九

倒数第三行

倒数第一行

了「无」受用

「无」益枵腹

了「无」受用

「无」益枵腹





净公上人专集网站(简)制作



若发现有任何错别字,敬请来信告知,以便修正,功德无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弘憶佛教論壇

 

繁體字 簡體字

釋大寬法師 | Facebook 祝福您 福慧增長,如意吉祥。

 | 玄奘寺 | 德林念佛寺 | 臨濟護國禪寺 | ChatGPT | 傳燈法師 | 傳燈長老 | 傳燈法師 FB | Instagram IG | 天寧寺 | 三壇大戒 | 佛教 Buddhism | 臨濟寺 |

| 中國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 | Ptt 批踢踢 | 免責聲明書 | 2025三壇大戒 | 道元法師 | 佛教文物購物網 | 多媒體下載 | 佛教書店書局 | 竹林禪寺 | Buddhism wiki |

| 三壇大戒2026 | 佛教音樂網 | 竹林寺三壇大戒2025 | 佛教經典功德會 | 大藏經 | 佛學辭典 | 電子書免費下載 | 佛陀紀念館 | 佛光山 | Youtube網站 | 佛教音樂 | 佛教經典 |

| 牟尼精舍學佛網 | 佛教線上圖書館 | 佛法入門 | 佛學資料 Books | 中國佛教網圖書館 | 兒童佛學班 | 佛網 | 新浪網Sina | Yahoo! | Google | 百度 | Bing | Alexa網站排名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 佛教維基百科全書wiki | 十大新聞 | 慈悲喜捨小站 | 佛經 | 梵文咒輪 | 摩尼 | 佛教 wiki | 佛教圖書館 | 佛教論壇 | 佛教 | 佛教經典梵文 | 佛像觀音圖片集 |

 

台灣佛教論壇推薦排名

台灣佛教論壇排名推薦

精靈寶可夢 Pokemon Go

手機遊戲 mobile game

弘憶佛教論壇

弘憶佛教論壇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弘憶佛教論壇 Pixnet Net

基礎佛學資料

佛學教室。佛法入門

佛教戒律學綱要

心得分享討論版

感人文章。故事書籍

淨業與念佛

禪宗 Zen。生活禪

密宗金剛乘

佛教寺廟。活動看板

佛法與生活

佛教音樂。佛曲mp3

免費結緣訊息

佛教釋大寬法師佛學問答

咒語教學。佛經介紹

中國佛教會BAROC

線上翻譯網站 Online translation website

台灣論壇 Taiwan Forum

中國大陸佛教論壇

沉香論壇 Agarwood

電子書免費下載

維基百科知識專家

弘憶兒童佛學班

電影。電視 Movie TV

世界新聞。生活資訊

健康。遊戲。熱門

Mobile 手機王。電腦 App

Ptt bbs web 批踢踢

免費廣告 Free Advertising

求職網站。招職招聘Jobs

摩尼網bbs網路社區。留言板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t Association

中國佛教協會

中國佛教協會 Facebook

中國佛教協會 China Buddhism Wiki Blog

中國佛教協會 Pixnet Net

中国佛教协会

中国佛教会

地藏论坛 www.bskk.com 

地藏缘论坛 www.folou.com

中国佛教史

佛教音乐 Music

佛教故事 Stories

佛教歌曲 Song

佛教文物 Relics

佛教活动 Activities

佛教电视台 TV 

佛教导航 

佛教新闻 News

佛教维基百科 Wiki

佛教网站搜寻 

佛教线上图书馆

佛学知识 

佛教七宝

佛教历史文化

世界佛教论坛

佛教正法中心

中国佛教如来宗派 

佛教大藏经 Cbeta

佛网留言板

 

| 求職 | 新聞 | 電視 | 影音 | 字典 | 拍賣 | MP3 |  健康 | 知識 | 雜誌 | 生活 | 下載 | 網路書店 | 佛光山 | 佛陀紀念館 | 佛教如來宗 |

| 楞嚴經 | 金剛經 | 大悲咒 | 楞嚴咒 | 法師 | 佛教經典數位圖書 | 陀羅尼 | 佛教線上 | 佛教維基 | 網路書店

| Google Adwords | 佛教七寶 | 佛教歌曲 | 佛教四大名山 | 禪宗 | 禪定 | 標點符號 |

| 六字大明咒 | 熱門 app | 唵嘛呢叭咪吽 | 歌曲下載 | buddha buddha | 下載mp3歌曲 | 下載mv | 下载的音乐

| 熱門關鍵字 | 熱門電影 | 下載音樂網 | 音樂下載免費 | 露天拍賣 | 拍賣網

| 中央氣象局 | 地震 | 12000 | 波羅蜜 | 海濤法師 | 台灣論壇 | 教育部字典 | 英文翻譯中文 | 國語字典 | 藏傳佛教

 | mp3下載 | 惜物網 |  | 林志炫 | 大愛電視台 |  | 教育部字典國語辭典

| 馮馮 | 抽籤程式 | ppar |  | 大悲咒下載 | 英翻中 | txt電子書下載 | 中翻英 | 佛教論壇

| 竹林寺 | android mp3 | 聲音沙啞 | 下課鐘聲 | 禪修 | youtube下載 | 地藏論壇 | 地藏緣論壇

| 中国佛教协会 | 母親節 | 藥師經 | 佛教電視台 | 購物拍賣

| wiki en | 威力彩 | 黃金價格 | 黃金 | 六祖壇經 | 蕭平實 | 周杰倫 | 熱門 | QQ空间 | 台電 | 停電 | 指考 | china.buddha00@gmail.com

| 新浪微博 | 騰訊微博 | 統一發票 | 高鐵 | Claude Debussy | iPhone 6 | iPad | 停班停課 | 颱風假 | 台北市政府 | 行政院 | 中元節

| App 推薦 | 電視頻道 | TV線上看 | 佛教釋大寬法師 |  | Buddha Facebook

| 施食儀軌 | 奧運 | 線上鬧鐘 | 摩尼網

| 金色蓮花 | 服貿協議 | 電視連續劇 | 佛教如來 | 釋大寬 咒輪 | 佛學資料 | 達賴喇嘛 | 佛學多媒體 | 佛學數位圖書館 | 萬年曆

 | 潮音禪寺 | 黃色小鴨 | 比特幣 | 海雲繼夢 | 大華嚴寺 | 佛教維基wiki | 導覽手冊 | 悟禪法師 | 釋大慈法師 | 咒輪貼紙

| 生命加油讚 | WeChat 微信 | Line貼圖 | 短網址 | 蓮池庵 | 光明禪寺 | 生命的意義 | 密勒日巴傳DVD | 2016總統大選 | 廣欽老和尚 | 明若曉溪

| 生命靈數 | 明曉溪 | 生命教育 | 海濤法師爭議 | 慧律法師mp3 | 水陸法會 | 百年虛雲 | 佛舞 | 準提咒 | 柯文哲

| 藥師佛 | 華嚴聖因精舍 | 釋大寬 施食 | 覓菩提 | 傳悔法師 | 陳喬恩wiki | 華嚴經 | FLV | 優酷youku

| 療痔病經 | 健康長壽秘密法 | 佛曲 | 最心新聞 | 梵網經 | 時事新聞 | ptt wiki | 守成 | 學佛入門 | BBC | 學佛群疑

| 學佛心得 | 佛教書信 | Apple Wiki | 台鐵 | 最新新聞 | 教師節 | 護身符 | 作七 | 做頭七 | 悟禪法音 | 佛教如來宗wiki

| Amazon亞馬遜 | apk | Agoda旅遊飯店住宿 | 台灣十大論壇 | 十大熱門論壇 | 十方論壇 | 橙劑 | 淨心長老 | 釋海濤法師 | 佛陀 FB | 佛教音樂網Mp3

| 網路書店 | 網路書局 | Pixnet 痞客邦 | 咒輪&佛經 | 亞馬遜論壇wiki

| 搜尋引擎 | mp3音樂下載 | 影片電影 | 網購網站

| 台灣佛教論壇 | 台灣佛教網路論壇 | 心經 | 八十八佛

| 三壇大戒 | 2019三壇大戒 | 中國佛教會 | 2019日月禪寺三壇大戒

| 全职法师 | 中國佛教會baroc | 

 | 兒童佛學夏令營 2019 | 供香咒 | 兒童佛學營 | 世界佛教論壇 | 佛教戒律學綱要 | 三壇大戒 2019 | 維基百科 | 沙彌律儀要略集註

| 牟尼丸 | 縵衣 | 佛教戒律學綱要 pdf | 臨濟護國禪寺 | 釋悟潔法師 | 

GMT+8, 2024-4-26 00:30 , Processed in 0.200474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