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Hot Keyword ChatGPT BTC ETH NFT WEB3 USDT AI

標題: 父母呼南无阿弥陀佛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8-4-6 16:02
標題: 父母呼南无阿弥陀佛
摘自《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父母呼,应勿缓』,这是提到对父母讲话的态度很重要。其实一个人的道德、学问从哪里看出来?从他的一言一行,所以孩子对父母讲话的态度,对他影响很深远。当他所形成的是孝心、是恭敬心,那他的学问就扎得很好的根基。当他没有这一分孝跟敬,他生起的是什么心?可能是傲慢,可能是不恭敬,这很有可能就毁了他一生的道业。我这么讲不夸张,《大学》里面有提到,一个人假如要对社会、国家贡献,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要怎么样?「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所以孩子要能诚意、正心,他才能修身、齐家,长养孩子的孝跟敬就是正他的心。如何诚意、正心?必须格物致知。格物就是革除他的物欲,革除他的坏习性。而不耐烦、傲慢就是坏习性,从小就能够把他这个坏习性转化掉,就是格物致知,就能诚意正心。所以,大学问都是从小地方开始扎根的。

我们思考一下,现在的孩子你叫他:小明!他会怎么回答?标准答案。现在假如有个孩子,你叫他,他走过来:叔叔,你有什么事吗?你会突然对他怎么样?肃然起敬!现在真是硕果仅存的孩子。所以孩子要教!很多家长,我说孩子从小要教他礼貌,看到长辈要叫人。他说:叫人?他能对着你笑一笑就不错了,还叫人!诸位,这样对孩子的态度对不对?你看,我们现在教孩子把标准降低,会造成什么结果?一代不如一代。你看结果不都呈现出来了吗?所以教孩子的标准绝对不能因为时代而改变。你抓住原则,孩子就能学到这样的水准。我们要引导孩子,父母叫你的时候要赶快过来:爸爸妈妈,有什么事吗?当然我们做长辈的要先做给孩子看。当爷爷奶奶叫我们为人父母的,我们一定要恭恭敬敬去演给孩子看。纵使你现在演不出来,也要怎么样?习惯就成自然。当我们做出这样的态度,这种孝心跟恭敬的气氛就会熏染,就会在你的家庭形成风气。

除了「父母呼,应勿缓」,这样的恭敬心,除了对父母,还要对谁?对师长,也要「师长呼,应勿缓」,还有没有?「长辈呼,应勿缓」、「上司呼,应勿缓」。假如你明天去上班,你的上司叫你,你马上跑过来:经理,你有什么事吗?你经理马上说:你今天有没有发烧?没有关系,从我们开始改变,整个地球都会变,不要小看自己的力量。所以学习要举一反三,要能从我们的内心,所谓心行一如。

心是根本,所有的行为都从你的心延伸出来,当一个人的内心真正恭敬,他会对一切人都恭敬。所以《礼记》第一篇「曲礼」开头就说,「曲礼曰,毋不敬」,对一切人、事、物都要恭敬。诸位朋友,一个人对父母、对兄弟、长者都恭敬,对父母交代的事,他会怎么样?同样尽心尽力;当他对人敬,对事就会敬。当他对人恭敬,父母辛辛苦苦赚钱买的食物,他会不会糟蹋?不会!当孩子对人懂得恭敬,对事、对物自然而然也会心生恭敬。所以诸位朋友,恭敬心太重要了。

那对孩子要不要「儿子呼,应勿缓」?你不要说蔡老师说对一切人都要恭恭敬敬,今天回去你儿子叫你,你马上跑过去:儿子,有什么事吗?那你就学呆了。孩子,我们是长辈,他是晚辈,我们要让他对我们恭敬,要去成全他的恭敬心。所以应该是,孩子假如今天说:爸爸,你过来一下。你要不要过去?不可以,要说:你怎么不过来。然后他过来再跟他说:来,我们一起来学《弟子规》。你不要又开始训斥他,不要,要循循善诱,跟他一起学,他自然在这些圣哲的故事他会心生效法。所以,我们面对不同角色,我们要懂得如何去运用学问。

有一位老师,她的孩子刚好有一天在她的门口给她敲门,她的婆婆(就是孩子的奶奶)就走过来,可能是要叫孙子吃东西。结果她孙子马上就回了一句话:你别吵了!怎么办?你看孩子对奶奶不恭敬。所以教育很重要,要慎于开始,你一发现就要赶快处理,不然等他习惯了就很难改。这位老师很有敏感度,马上开门跟她的孩子说:跟奶奶道歉。马上纠正他讲话的傲慢、不恭敬。这孩子死都不道歉,不愿意道歉。结果她的婆婆就说:天气这么热,别道什么歉。这时候怎么办?这个在考验我们为人父母的智慧。

结果看孩子不道歉,他母亲马上就说了,她说:妈妈,孩子没有教好是我的过失,我跟你道歉。这个妈妈话才说完,儿子眼泪就掉下来。眼泪掉下来代表什么?有惭愧。接着母亲又告诉孩子:你看你对奶奶这么不恭敬,奶奶却念念都想到你,怕你太热了,你有没有看到奶奶的心都是时时为你着想。当媳妇的要帮奶奶说话,这个奶奶听了以后很感动,然后就走了。所以婆媳关系因为这件事会有很好的发展,因为奶奶觉得这个媳妇知道我的心。

接着这个孩子,他妈妈就跟他说,你今天晚上要写日记,好好反省一下。结果这个孩子晚上写日记,说他有两个我,一个是很善良的我,一个是不善良的,那个不善良跟善良在那里拔河。诸位朋友,小小年纪就有这么大的挣扎,长大以后有更多的挣扎。但是假如孝心从很小就扎根,他人生就不会有这些矛盾,他人生也不会有因为不恭敬,因为坏脾气,做了些让自己后悔的事情。所以,当孩子一犯错,我们为人父母的也要很敏感,赶快去处理。我们这一句教诲,「父母呼,应勿缓」,要恭敬;『父母命,行勿懒』也是恭敬;『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都是对父母的一分恭敬心。

其实当一个人能深刻体会父母的恩德,他的心境就自然柔软,自然恭敬。记得我姐姐出嫁的时候,我是独子,所以是我去帮我姐夫开门。一路有很多迎娶的礼仪,其实这些迎娶的礼仪都有它的意义在。其中有一个礼仪让我的印象最深刻,就是迎娶最后我的姐夫带着我姐姐拜别我的父母,我就在旁边观礼。当我姐姐跟姐夫跪下去的时候,我的父亲眼泪瞬间就迸出来,我父亲那一滴眼泪迸出来,瞬间我的眼泪也掉出来,我在那个时刻感受到一个为人父亲的心境。父亲照顾这个女儿二十多年,不知道操了多少心,不知道挂碍了多少事情,念念都希望孩子长得好,孩子书念得好,孩子能有个好的归宿。所以父亲那一滴眼泪,是还有这么一点安慰,今天终于帮女儿找个好归宿,是那一分欣慰的眼泪,感动的眼泪。

而父母对于子女的关怀、辛劳,是不是嫁出去就不操心了?不是,而是一辈子的爱护。所谓「母活一百岁,常忧八十儿」,母亲纵使活了一百岁,八十岁的儿子在她眼里还是她的小孩。当我的内心感受到一位为人父亲的辛苦、辛劳,我告诉我自己,这一辈子父母的恩德都报不完,绝对不能再对父母讲一句忤逆的话,讲一句不恭敬的话。因为有这一分体会,自然而然看到自己的父亲就会心生恭敬、心生欢喜。所以很重要,我们要念念把父母的恩德放在心上,自然而然「诚于中,形于外」,我们的恭敬的言语跟行为就会表现出来。

「父母命,行勿懒」,我们答应帮父母做的事不可以懒惰,答应了要赶快去做,这个我们要求孩子就很好用。你不是说要去洗澡吗?赶快去洗,父母命,行勿懒。当你跟孩子都有取得这个共通语言,我们都是一起要遵守孔老夫子的教诲,孩子跟你有共通语言,你就很好沟通。那我们要反思,我们长这么大了,父母命令、父母交代我们的事,我们有没有行勿懒?我们面对的亲友,答应的事情,最容易跳票的是哪件事?是跟谁的事情?是跟最亲的父母,甚至于是跟最亲的先生、太太。跟我们最亲,都是对我们的人生最重要、最有恩德的人,结果我们反而很容易对他不守信,什么原因?因为对客户不守信就没钱赚,对父母不守信还可以找找借口,「我最近很忙,不好意思,不好意思」。所以人要省思!我们应该对父母更守信用,这样才是正确的态度;当然对父母守信,应该对一切人都要守信用。今天上完这节课,我们要想想,有没有曾经答应父母的事现在还欠着,要赶快去做。

在深圳有位老师,他刚好听了课,就说:我前几天刚好回家,看到我爸爸拿一支很不好的刮胡刀。我就跟他说:爸,这个那么旧了,不要用了,我去给你买一个。马上就把他爸爸的刮胡刀丢到垃圾桶里面去,结果就忘记了,他爸爸已经气了好几天。他突然听完课才想起来,赶快打电话回去跟他爸爸道歉,赶快安排买了之后,赶快寄回去。结果无独有偶,有另外一位老师,也发现答应爸爸要买刮胡刀也没买。所以人确确实实需要被提醒,你身旁有好朋友,你常常能够看经书,就能够常常看到自己还有哪些不足之处。

古代很多的孝子,他不等父母命令,他都能够去感受到父母的需要,自己主动去做。在三国时代,有个孝子叫孟宗,大家可能听过「孟宗哭竹」,他看到母亲已经很长一段时间吃不下东西,突然很想吃竹笋煮的羹汤。他一看,因为母亲长期胃口不好,脾胃都衰弱,突然很想吃一个东西,假如吃不到一定会怎么样?很痛苦。所以他就走到竹园里面在那里哭泣,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办。这分孝心,这分真诚心,眼泪滴下去感动了什么?感动了竹子。我们的眼泪去滴滴看能不能感动?那时候是冬天,基本上是不会长竹子,但是他这分孝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竹子是植物,日本的江本胜博士已经研究出来,人的意念可以影响矿物,可以影响水。当人有善的念头,水就会结晶得很漂亮;当人有善的念头,连很肮脏的湖水都会变得清净。所以,大自然跟人心是呈现一个互动,呈现动态。古代这么多的孝子,为什么能感动竹子,可以感动很多的动物,甚至于感动最凶猛的老虎?凭的都是他的什么?孝心!这样的好戏,我们的老祖宗上演了几千年,这样的好戏,我们应不应该继续演下去?应该!只要我们能够学到他们的孝心,一定可以在我们的人生上演一出一出感人热泪的好戏。他的母亲吃了这个竹笋煮的羹汤,病就好了,真正孝子能够让父母宽慰,让父母身体健康。所以「父母命,行勿懒」。

下一句,「父母教,须敬听」,父母教训我们的时候我们要恭恭敬敬地聆听,绝对不能一言九「顶」。假如父亲他在训斥我们的时候,讲了十件事,其中只有两件事是真的,八件事你觉得是他误会你了,你要不要马上就把他顶回去?要不要?不要!因为在训斥我们的时候正是气头上,这个时候你只要说「是」,可能你父亲本来火气很大,慢慢就消下去了。等他骂完你,他的情绪已经平和许多,突然又想想,我好象骂儿子骂怎么样?骂过头了。他可能就会很主动地削一点水果,「来,一起吃水果」,打打圆场。这个时候你也要很自然地走过来,当作若无其事。你可不能马上又说:爸爸,怎么样?要跟我和解了吗?不要这么死脑筋,我们要顺势而为。

当父母对你的责备,你都没有回嘴,对你的误会,你都能够平心静气去接受,你父母对你的尊敬,对你的佩服会怎么样?提升。当父母愈尊敬你,以后你跟父母就很好沟通,他慢慢会觉得谁最值得我信任?就是我的儿子,就是我的女儿。所以父母教,须敬听。假如你的父亲有心脏病,你也要视状况而定。比方说他看到你,骂得很凶,已经心脏病要发作了,你还要站在那里「父母教,须敬听」,要不要?所以,求学问要学得很灵活,是念念为父母着想,你就知道当下应该怎么样进退才得当。

下一句「父母责,须顺承」,父母有责罚,甚至有打,我们也应该欣然接受。想想为什么父母这么生气,我们的过失到底在哪里?有一次曾子的父亲,因为曾子犯了一个错,他很生气,拿起一根大的木棍打曾子。曾子因为说「父母责,须顺承」,所以动都不动给爸爸打,结果爸爸出力过猛,把他打晕了。这件事传到孔夫子的耳中,他就跟学生讲,曾子这样做不孝。为什么?孔夫子就说,父母在生气的时候,情绪比较控制不了,假如失手,刚好一棒打到你的头上去。那儿子死了,谁最伤心?父母,对!所以孔夫子说,「小杖则受」,拿小棍子可以乖乖地接受处罚;大杖用跑的,以前的人比较斯文,「大杖则走」。所以,看父亲拿起来的棍子可能会打死你,赶快跑!不能陷父母于不义。诸位朋友,学圣贤学问要能灵活运用。

所以「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我会问学生,我说:你每次被妈妈爸爸骂完之后,你的内心有什么想法?孩子的答案是什么?好衰!被爸爸看到,被妈妈看到,下一次不被看到。我们观察到孩子在接受父母教诲的时候,他的心态不对,所以你要适时替父母讲话,把他的态度扭转过来。我们会跟学生讲,我说当你的父母在责罚你的时候,当他在生气的时候,其实他的身体已经受伤了。发一次脾气要几天身体才会恢复正常?要三天左右。你看,有没有人喜欢骂人?骂人对身体这么不好。你的父母是因为要让你记住这个教训,以后不要再做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所以他宁可发脾气伤害自己的身体,也不愿意你学坏。你要能体恤父母这一分存心,为了让你的道德、学问能提升,不会堕落,他才要教训你、责罚你,你要对得起父母的这一分关怀、爱护。

父母爱你的方式,有时候是对你轻声细语,有时候却是对你非常地凶,同样都是对你的这一分爱心,你要体会。我们要对得起父母的教诲,这个脾气不能白发,不能白让父母身体受伤害,所以我们记住这次错误,要懂得挨骂要能换得什么?进步,要学习孔老夫子的好学生颜渊的德行,要能「不二过」。这次被父母骂完了,一定要记住,下次不能再做让父母生气、伤心的事。当孩子有这样的心态,他就不会觉得很衰,他所记住的就是下一次不能再犯。今天的课就上到这边,谢谢大家!


--------------------------------------------------------------------

细讲《弟子规》

蔡礼旭老师主讲

(第八集)

2005/2/17   台南净宗学会   档名:52-116-08

  

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今天早上大家有没有把《弟子规》念一遍?有!「好学近乎智」,只要大家持续这分好学的心,道德、学问一定可以成就。苏格拉底是西方一位很有名的哲人,他跟学生第一次上课,他就跟学生说:今天只教一个动作,也很简单,就是把手摆到前面,然后再往后面摆,就是这样甩手,甩三百下。做完以后,他就跟学生说,你每天都做一遍。学生觉得怎么样?很简单。过了一个月,他就问说,现在还有在甩手的请举手?差不多占了百分之九十而已;过了两个月再问,占了百分之三十而已。经过一年以后再问,只剩下一个人在做而已。那个人是谁?那是柏拉图,就是承传苏格拉底的第二位西方很重要的哲人。

其实求学问,在苏格拉底的这个启示当中,我们就知道了,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当我们每天都能够化整为零去深入圣贤的经典,滴水穿石之功,必能有所成就。我们也要秉持这样的态度,每天比方说把《论语》背个五句,或者背个三句,你这样一年下来,可能整本《论语》都可以背下来。所以,我们一定要持续这样学习的态度。

常常我会跟很多上完课的老师做交流,我就问他们说,这五天学习的状态,跟你这一生比较起来,有没有比这五天更用功的?他们都说没有,都觉得这五天是他人生当中上课最专注的时候。我说这是一个开始,但是决不是结束,应该保持这样的学习态度。有个教务主任来上五天,上完五天,刚好他邀我去他们学校做演讲,他就说这五天所记的笔记大过于他四年上大学的笔记的数量。所以,真正一个人学习的潜力是不可限量。但是为什么这五天他的学习状态能那么好?究其原因是因为他觉得圣贤的学问确实能够利益学生,把他这分使命感调动起来,所以人生有志向必能潜力开发。持续之外,我们要力行。昨天我们学到了: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Hot Keyword ChatGPT BTC ETH NFT WEB3 USDT AI (http://www.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