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Hot Keyword ChatGPT BTC ETH NFT WEB3 USDT AI

標題: 佛說梵網經(菩薩戒經。心地品) 蕅益大師 註解 sutra book wiki [打印本頁]

作者: 釋大寬法師    時間: 2014-6-6 12:32
標題: 佛說梵網經(菩薩戒經。心地品) 蕅益大師 註解 sutra book wiki
佛說梵網經(菩薩戒經。心地品) 蕅益大師註解 sutra wiki



佛說梵網經菩薩心地品合註

http://www.baus-ebs.org/sutra/fan-read/010/011/011-2.htm

明菩薩沙彌古吳智旭述
菩薩比丘溫陵道昉訂


梵網合註緣起
梵網合註凡例
佛說梵網經菩薩心地品合註卷第一
佛說梵網經菩薩心地品合註卷第二
佛說梵網經菩薩心地品合註卷第三
佛說梵網經菩薩心地品合註卷第四
佛說梵網經菩薩心地品合註卷第五
佛說梵網經菩薩心地品合註卷第六
佛說梵網經菩薩心地品合註卷第七


梵網合註緣起
大哉梵網經心地品之為教也。指點真性淵源。確示妙修終始。戒與乘而並急。頓與漸而同收。約本跡。則橫豎俱開。兼華嚴法華之奧旨。約觀行。則事理俱備。攬五時八教之大綱。文雖僅傳一品。義實統貫全經。緬惟智者大師之時。人根尚利。故既廣宣教觀法門。乃僅疏此下卷戒法。而大師精諳律藏。文約義廣。點示當年之明律者則易。開悟今時之昧律者則難。千有餘年。久成秘典。我蓮池和尚。始從而為之發隱。此其救時苦心。誠為不可思議。特以專弘淨土。律學稍疎。故於義疏。仍多闕疑之處。又下卷雖獲流通。而上卷猶未開闡。嗚呼。四依大士。於法豈有吝心。直是眾生緣薄。罕能遘於稀有法門耳。智旭幼崇理學。即以千古聖賢道脈為己任。但恨障深慧劣。往往執東魯而謗西乾。後因聞自知錄序。並閱良知寂感之談。始發信心。嗣又聞地藏本願。並聽大佛頂經。猛圖出世。於是矢志參禪。逃家行腳。雖亦數發悟解。柰何剋證無期。賴有一點慚愧正因。斷不敢錯下承當。生增上慢。以蹈邇來大妄語之覆轍。爰念夙因力薄。應須兼戒兼教。以自熏修。先從闍梨古德法師。遵學戒之法於蓮老遺規。次探法華玄義。摩訶止觀等書。私淑台家教觀。而毘尼一藏。細閱三番。梵網一經。奉為日課。遂於發隱所闕之疑。渙然冰釋。即上卷文古義幽。昔人所稱不能句讀者。亦復妙旨泠然現前。因擬一為合註。以補前人之缺。而此志雖發。緣障多端。六七年來。悠悠未遂。客歲藉大病為良藥。方遂入山本志。適如是昉公。遠從閩地。攜杖來尋。為其令師肖滿全公。請講此經。以資冥福。復有二三同志歡喜樂聞。予繇是力疾敷演。不覺心華開發。義泉沸湧。急秉筆而隨記之。共成玄義一卷。合註七卷。註既成。敘厥本末。以告來哲。蓋雖不敢謂凡夫心力。實能超越前賢。而夙有微因。今復久誦。半生淹浹。自不無千慮之一得。故於理觀事相。不惜一一指陳。誠可勷開解篤行者之半臂也。後之覽者。尚勿以繁瑣而厭忽之。俟解行雙圓。廼歸諸筏喻可耳。
時歲在丁醜後安居第一褒灑陀日菩薩戒弟子智旭撰於九子別峰之梵網室中。
梵網合註凡例
    一古人經疏必各別行。一則不敢以疏混經。二則經疏文義各有血脈。不宜間斷夾雜故也。後代根鈍。對閱為難。於是為師匠者。每每從而會之。雖巧被初機。慈心殷厚。而割裂紛繆。亦覺不少。今欲仍古式。恐後人復加割會。乃曲殉時機。合經成註。但經文頂格書之。註低一字。科低二字。即卷首緣起。亦低一字。所以表示尊重佛語弗敢濫混也。
    一古人既不以疏雜經。故甚至有字字句句而為科者。以科即是疏。即能表詮經旨。故不厭其繁也。會之者亦字字句句而科之。幾使經文不成句讀。亦可慨矣。且末法根鈍多畏繁科。今乃止設大科。其餘子科。悉皆從略。設有一二不能免者。即於疏中出之。使經文不至支離割截。
    一古人著述每多破立。如玄義。懸談等。必先出舊解。方事折衷。今此經上卷。雖有一二家解。不足流通。下卷則惟義疏發隱一書。其中缺略雖多。紕繆則少。縱有一二出入。亦不復辨別是非長短。但自據理直釋而已。若欲委知古今同異。請以義疏發隱對閱。自當知之。
    一戒相結罪重輕。一一本於大小經律。深思細擇。融會貫通。方敢組織成文。使其言簡意盡。並無片言隻字。敢任私臆。但不復如毘尼集要。逐節標其出某處耳。倘不相信。請徧閱大藏。極其精通。然後料簡予所不及。賜以教正。予深望焉。
    一大乘律法。雖是一切律之所朝宗。然既通於七眾。故於比丘五篇七聚名義。仍須隱而不說。蓋菩薩比丘。及比丘尼。自應習學毘尼集要。及律藏全書。即於彼中通曉篇聚名義。此中不必更宣。若菩薩沙彌。菩薩優婆塞等。只須依此修學。而篇聚名義。尚非分內之所應知。萬萬勿求先知。致成盜法重難。高明之士。信之慎之。


佛說梵網經菩薩心地品合註卷第一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明菩薩沙彌古吳智旭註
菩薩比丘溫陵道昉訂
 (甲)入文為三。從品初至光為何等相。有九行經。為放光發起分。從爾時釋迦擎接大眾。至下卷心心頂戴歡喜受持。為正示法門分。從爾時釋迦牟尼佛說上蓮華臺藏至卷終。有八行經十四行偈。為流通益世分。雖是六十二品中之一品。序及流通。自在全經。而就茲一品。三分宛然。
 (乙)初放光發起為三。初總標法會時處。二釋迦放光警眾。三菩薩放光集問。
 (丙)初總標法會時處又二。初明時處主伴。二指所說法門。
 (丁)今初
爾時釋迦牟尼佛。在第四禪地中摩醯首羅天王宮。與無量大梵天王。不可說不可說菩薩眾。
諸經通序。皆具六種成就。此是一品別行。略無信聞。以信聞二義。文在初品。理貫全經故也。今但出四種。爾時二字。標時成就。釋迦牟尼。標主成就。第四禪地。標處成就。梵王菩薩。標伴成就。既主伴同時同處。必聞妙法。既聞妙法。必如理信解。文雖標四。義乃具六。言爾時者。時無實法。長短惟心。但據師資道合。機教相符。總名爾時。言釋迦牟尼佛者。乃我本師萬德嘉號。佛有無量德。應有無量名。今且就此土示生之姓。及父王所立之字。人共稱之。梵語釋迦。此翻能仁。亦翻能儒。亦翻直林。此即是姓。梵語牟尼。此翻寂默。繇菩薩為太子時。躬臨釋種大會。釋眾咸皆默然。父王為立此字。姓字合稱。立茲嘉號。約義釋者。寂默故不住生死。能仁故不住涅槃。悲智雙運。乃稱大覺。在第四禪地者。法身無在無不在。為眾生故。示現住處。有雲暫時名在。久居名住。此偏舉耳。久亦名在。暫亦名住。在之與住。字別義同。今約住釋義。佛有四住。一者天住。二者梵住。三者聖住。四者佛住。五戒十善。名為天住。四禪八定。慈悲喜捨。名為梵住。戒定慧脫。名為聖住。首楞三昧。十力無畏不共等法。名為佛住。行住坐臥四威儀中。恆不離此一切法門。以天住應欲界機。以梵住應色無色機。以聖住應三乘機。以佛住應一乘機。佛為能住。四法為所住。又四法為能住。天王宮為所住。以此四法攝眾生故。示有住處。住本無住。非似凡夫。於無住中隨業住也。第四禪名為地者。於三界九地中。即捨念清淨地。佛既在此。應同梵住。而意在敷心地門。接眾見本。則是住於佛住也。摩醯首羅。此翻大自在。居於色究竟天。為大千世界尊主。亦名大梵天王。大千界內。惟有一王。今言無量。則他方雲集眾也。菩薩義見玄義。不可說不可說者。大數極名。大梵為異生眾。菩薩為同生眾。若異若同。總是夙聞大教。成就大根。應聞此大法者。與此大會耳。觀心釋者。介爾有心名爾時。此心與一切眾生同體名釋迦。此心本性空寂名牟尼。此心本自靈覺名佛。此心本自平等清淨。名四禪地。此心本來自在。無所係屬。名摩醯首羅宮。此心具一切清淨差別功德。名無量大梵天王。此心具一切無差別智慧不可窮盡。名不可說不可說菩薩眾。




作者: 釋大寬法師    時間: 2015-2-14 09:03
標題: 佛說梵網經菩薩心地品合註wiki.doc





佛說梵網經菩薩心地品合註wiki.doc




[attach]5699[/attach]




佛說梵網經菩薩心地品合註wiki.doc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Hot Keyword ChatGPT BTC ETH NFT WEB3 USDT AI (http://www.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