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Hot Keyword ChatGPT BTC ETH NFT WEB3 USDT AI

標題: 因果輪迴 [打印本頁]

作者: chanpashing    時間: 2014-5-17 19:47
標題: 因果輪迴
佛教所說的「因果輪迴」是指眾生依因緣所生的「業」流轉在宇宙「三界」中。「業」是造作的意思,包括身體的行動、語言的表示、意念的活動(身、口、意三業),如打人是身業,文字罵人是口業,心想害人是意業。「三界」是指眾生在宇宙所居住的世界,分為「欲界」六道,「色界」十八禪天和「無色界」四空天。「三界」內的眾生與生俱有迷惑妄見和妄情(因),因緣和合時便做出種種「善惡」業(果)。例如,煩惱(因)的甲君遇見街上的小貓(緣),憤怒地踢向小貓(惡業)。生命消失時(緣),這一生的「善惡」業(因)所留下來的心理及精神力量,名為業力(果),如「業有」、「善業」、「惡業」,具有轉世投胎的力量。「業力」依「業有」(欲有、色有、無色有)轉世投生其對應的「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其中一界,依「善業」、「惡業」投生其對應的一界其中一天或一道(欲界六道、色界十八禪天、無色界四空天)。新生命誕生便有了「過去世」的「業力」。「業力」需要眾緣來引發,才會產生「業果」(因緣和合生)。所以,「業力」又稱為「業因」。「業果」是指「業力」所產生的果報。「現在世」的眾生又作善作惡,種下「現在世」的善惡「業因」,成為「未來世」的善惡「業果」。這便構成眾生生死「因果輪迴」。所以,佛教所說的「因果輪迴」是指迷惑妄見和妄情(因)的眾生,因緣和合時便做出種種「善惡」業(果),導致生死不斷流轉在宇宙「三界」內。
「三有」對應「三界」,「善惡業」對應一界其中一天或一道
1.「欲有」是指物欲、情欲、淫欲、食欲的存在,對應「欲界」。「欲界」是男女雜居的世界,眾生具有物欲、情欲、淫欲、食欲的生活。「欲界」共有六道眾生。上三道(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由行善而得。下三道(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由作「十惡業」而得。「十惡業」是三身惡業(殺生、偷盜、淫慾),四口惡業(妄語、惡口、兩舌、綺語)和三意惡業(貪、嗔、癡)。「十善業」是「十惡業」的相反。
「天道」:具威德、有神通、享天福的眾生。共有六欲天:他化自在天、化樂天、兜率天、焰摩天、忉利天、四天王天。相應天道的業因是修十善業和布施。
「人道」:指人類。相應人道的業因是修福德,行善作小惡。
「阿修羅道」:有天福而無天德的眾生。相應阿修羅道的業因是大布施,無大惡行,但心懷憤怒、傲慢、嫉妒。
「餓鬼道」:常受飢餓怖畏的鬼類眾生。相應餓鬼道的業因是三身惡業、四口惡業及貪惡業。
「畜生道」:指除人以外之一切動物。相應畜生道的業因是三身惡業、四口惡業及癡惡業。
「地獄道」:指受苦的地獄眾生。相應地獄道的業因是三身惡業、四口惡業及嗔惡業。
人道種下的業因(達到「欲有」)                                與欲界六道相應
十善業和布施                                                                  -欲界天道(六欲天)
福德,行善作小惡                                                          - 欲界人道
大布施,無大惡行,但心懷憤怒、傲慢、嫉妒            - 欲界阿修羅道
三身惡業、四口惡業及貪惡業                                       - 欲界餓鬼道
三身惡業、四口惡業及癡惡業                                       - 欲界畜生道
三身惡業、四口惡業及嗔惡業                                       - 欲界地獄道
2.「色有」是指只有物欲、情欲的存在,對應「色界」。「色界」是純男無女的世界,眾生只有物欲、情欲的生活。「色界」共有「十八禪天」或「四禪十八天」:初禪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二禪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三禪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四禪天(福生天、福愛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相應「十八禪天」的業因是修十善業、布施和修禅定。
3.「無色有」是指沒有物欲,只有情欲的存在,對應「無色界」。「無色界」的眾生是沒有色身,沒有物質生活,只有情欲的生活。「無色界」共有「四空天」: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相應「四空天」的業因是修十善業、布施和修四空定。
人道種下的業因                                              與二十八天相應
十善業、布施和修四空定(達到無色有)     - 無色界四空天
十善業、布施和修禅定(達到色有)            - 色界十八禪天
十善業和布施(達到「欲有」)                    - 欲界六欲天
「二十八天」是指欲界「六欲天」(天道)、色界「十八禪天」或「四禪十八天」、無色界「四空天」。生「二十八天」主要修「十善業」。「十善業」是三身善業(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慾),四口善業(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和三意善業(不貪、不瞋、不癡)。
「過去世」的「業因」需要「現在世」償還。「現在世」「業因」需要「未來世」償還。所以,「因果輪迴」涉及「因果」報應。「因果」含有「因緣」和「果報」兩層意義。「因緣」是指主因和次因或助因,是產生結果的主要原因及促成這種結果的次要原因。「因」遇到「緣」便生「果」(因緣和合生果),但不一定立即產生「果」,只有緣份到了,才能產生「果」。若果是前生「惡業」今生償還,今生作「善業」,便出現善者惡報。相反地,若果是前生「善業」今生受報,今生作「惡業」,便出現惡者善報。無論如何,因果法則是「自作自受」,你所做的行為,最後都回到你的身上受報。
例如,甲君貪新忘舊,傷害女朋友乙小姐的感情(業)。假設兩人死後,依善惡「業」轉世投胎「人道」。若果兩人有「緣」,結成夫妻、父女、母子、兄妹、姐弟、同事、朋友、仇敵等等。以夫妻為例,現在世的甲君對現在世的乙小姐千依百順(償還過去世的業),又或者,現在世的乙小姐對現在世的甲君非常惡(業),但現在世的甲君逆來順受(償還前世的業)。若果兩人沒有「緣」,甲君的過去世「業因」便要下一世或再下一世才可以償還。甲君和乙小姐種下現在世的「業因」,便要下一世才可以償還。

佛教的「因果輪迴」真正價值,在於自種「業因」,自收「業果」。「業因」由自心所造,所以,深信「因果輪迴」的人便會掌握自己的命運。一方面接受「前生」所種的業因,即「今生」的「業果」,一方面實行止惡行善(「今生」的業因),為「來生」種下多些善果,少些惡果。若要脫離「因果輪迴」的苦楚,便要隨緣消舊業,莫再造新業,積極修十善五戒,修禅定。所以,佛教的「因果輪迴」不是[宿命論] 。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Hot Keyword ChatGPT BTC ETH NFT WEB3 USDT AI (http://www.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