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Hot Keyword ChatGPT BTC ETH NFT WEB3 USDT AI

標題: 楞嚴經(第九十講) 90 因緣當體即空《慧律法師佛學講座》wiki [打印本頁]

作者: 釋大寬法師    時間: 2013-12-16 19:08
標題: 楞嚴經(第九十講) 90 因緣當體即空《慧律法師佛學講座》wiki
楞嚴經(第九十講) 因緣當體即空《慧律法師佛學講座》wiki


楞嚴經-90 (國語) 98.06.05

說明:[ ]內為講經課本之內容


403頁,
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請翻開《楞嚴經講義》403頁,
我們已經講過了
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今天我們要進入
十二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如果前面的有一點點模糊,
那麼,今天的課程就會很艱澀;
十八處就會更難!
所以,我們現在還處於《楞嚴經》的難度,
算是高難度的地方,
所以,一定要再把白話文念一遍。
403頁,
[卯三 會十二處即藏性(分二)]
[辰初 總徵 二 別破今初]
復次,阿難!
云何十二處,
本如來藏,
妙真如性?
十二處就是六根、六處(就是六塵),
六根、六塵就是十二處。
[此總標十二處即藏性。]
這個即藏性是什麼?
就是看你有沒有悟?
沒有悟,就會意識能所不斷;
悟了以後就是藏性。
所以,十二處當體即空,
就是如來藏性,
就是這個意思,
看你有沒有悟?
[處者方所也,定在也。]
[以權教相宗說,]
[根一定在內,塵一定在外,]
眼根是唯對這個色塵,([眼唯對色,])
[耳唯對聲等,]
[內外各六處,]
六二十二,[故名十二處,]
[亦名十二入;]
[謂取境,]站在取境的角度來說,
[則以根入塵,]
站在這個角度,
站在取境的角度,
是六根入於六塵。
站在受境的角度,([受境,])
接受境界的角度,
塵變成主動──能。
[則以塵入根,]
外面的六塵來入於六根,
也就是從六根進入我們的內心。
[通為能入,亦通為所入,]
站在取境的角度,根是能,塵是所;
站在受境的角度,塵是能,根是所,
所以,通為能入,亦通為所入,
[故名為入。]
在這十二處當中,
[六科中,]
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
眼睛就是對色塵;
耳就是對聲;
鼻、舌、身、意,
意就是對法塵。
所以,眼、耳、鼻、舌、身、意,
對這個色、聲、香、味、觸、法,
就是這六科。
六科中,
[前二]
眼根對這個色塵,([眼、色、])
耳根對這個聲塵,([耳、聲])
[四處,]
[約根塵互破,]
意思就是:
單根來討論、
單塵來討論,
叫做根塵互破。
單根生塵對不對?
或者是塵來生這個見性?
對不對?
一一來破,叫做互破。
[身、觸]觸就是離、合。
身、觸[二處,]
身體就是離跟合,
就是觸。
這二處[獨約根破,]
根,一個身根,
沒有身根,哪裡有觸塵呢?
[餘六處皆約塵破,]
[循循善誘,巧為開發,]
[一一顯其相妄性真,]
[全事即理也。]
相妄性真,
為什麼講相是妄?
因為相是緣起,
所以是妄,
本無自性;
因為相是生滅,
所以相是妄;
因為相是無常,
所以相是妄。
所謂相是妄,
因為它是一合相、
不實在相、
沒有究竟體相,
所以叫做相妄。
性真,
就是我們的本心就一直存在,
但看你悟不悟。
所以,相妄性真就在告訴你:
修行要在真心裡面尋找,
而不是在相。
所以,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就是如果你不認識這個不生滅的真心、
如來藏性,
那麼,學法就變成永遠在妄上取妄。
所以,不能在相上一直修行,
這樣頭磕破了,也沒有辦法成道。
全事即理,
為什麼叫做全事即理呢?
這個就是: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
因空、緣空、果空,
本末究竟,皆不可得。
所以,站在事相來講,
有因、緣、果、報、本末究竟;
站在理上來講,一切法無生。
所以,每一法都安住在自己的角度,
無論是事上的角度,
不壞事相;
無論是空性的理上來講。
所以,每一法,
其實都安住在各個的角度,
看你怎麼去討論它,
所以叫做全事即理。
為什麼全事即理?
事相就是理體,
理體就是事相,
不能離開。
[本科十二處,]
[為如來對迷色重迷心輕者,]
[開色合心:]
迷色比較重的,
就是對色法不了解的。
一般如果沒有研究佛法的,
這一句他就會搞混了:
喔!迷色比較重,
那就是很好色了!
完蛋了!
那就一定會把這樣解讀。
所以,這個佛法是專業的領域,
就需要專業的人來解讀。
為如來對迷色重,
迷這個色法比較重的人,
意思就是:對色法不是很清楚的;
迷心比較輕者,
所以,開色合心,
開色法為十一,
合心法只有一個,
就是色法多談一點,
心法少談一點,
因為他對這個色法不了解。
所以,
[開一色法,為六塵、五根,]
六塵就是色、聲、香、味、觸、法;
五根就是眼、耳、鼻、舌、身;
那麼,意根屬於心法。
所以,他就把這個五蘊的色,
列為是色法以外;
[合受、想、行、識四陰心法]
就是共同來討論,
[為一意根,]
[故說十二處。]
只有一個心法,
六根、六塵加起來十二,
只有一個心法,就是意根,
那麼,其他就是十一處統統是色法。
[根、塵互相依倚,]
就像蘆葦,
蘆葦;
或者是二根木材,
常常在中觀的思想裡面講的:
用這個蘆葦來比喻,
二根蘆葦,
或者二根木棒互相搭起來,
抽掉一根,另外一根就倒了。
它常常在強調這個互依,
就是無自性的意思,
根依靠塵,塵又依靠根,
這個是權教菩薩一直這樣討論的。
[下文云:]
[根塵同源,縛脫無二,]
[迷晦即無明,發明便解脫。]
能緣的根性,
能緣的根性跟所緣的塵境,
其實都是同一個自體,
同一個自體,
來自一個自體分。
也就是:
根就是見分,
塵就是相分,
見相二分,其實都來自於自體分。
縛脫無二,
束縛也是根塵,
能緣的根,攀緣所緣的塵;
「縛」就是內心打結、
起煩惱。
那麼,如果要解脫,
也是在這個地方,
也是根跟塵,
你只要悟了,
根不可得、塵不可得,
脫:也是這樣解脫。
所以,讓你束縛的地方,
也是同時讓你解脫的地方,
這個意思就是:煩惱即菩提,
「縛」就是煩惱,
煩惱當體即空,就是菩提,
不二。
所以,因此我們修學佛道,
不能說一直要找到一個怎麼樣好的環境,
有時候福報不夠找不到!
記住!
最重要的要找到一個好的心境,
一個好的環境,
是絕對不如一個好的心境的。
因此無論是束縛跟解脫,
不二就是當下的意思,
就在當下,
不離本處叫做不二。
縛也是那一顆心;
脫還是那一顆心。
迷晦即無明,
如果你迷了,
轉真空為無明,
就是迷晦了,
真心轉變了,就是無明。
如果你發明便解脫,
發明就是說發現了它無自性,
如果你發現無自性,
你就不會拼了老命去執著,
把生命化作一種觀念,
讓生命停止。
生命是一種觀念,
而且死執這個觀念,
眾生就是一直死在觀念,
一切眾生就是這樣。
當我們了解佛法以後,
就會發現說:
萬法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這一句話悟了以後,
三藏十二部經典就解脫!
譬如說我們研究歷史的,
就很簡單來講的話,
從東漢、西漢,
或是魏晉南北朝、
唐、宋、元、明、清、
五胡十六國等等,假設說。
這歷史上研讀下來,
看就好像有這個戰爭,內憂外患;
但是,而今安在哉?
現在呢?
當我們回顧到歷史的時候,
文字上記載得很清楚,
當時候是戰爭,內憂外患,
這是好像是事實;
可是,現在在一、二千年後來看,
或者幾百年後來看這一段歷史,
但有文字、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自性本空,就是這個道理,
自性本空,就是這個道理。
如果你能參破了父母未生前本來的面目,
你就會發現就是這樣子。
一切所謂生、老、病、死,
其實不可得;
迷悟、聖凡都不可得;
大小乘根本不可得,
沒有這個東西。
如果我們能夠用一點更客觀的,
或者是用更科學的來談論這個佛法,
那就更清楚!
如果你對地球的創建、宇宙的形成,
你就會更清楚!
我們如果把時空推到四十億年前,
這哪有什麼眾生啊?
哪有什麼植物?哪有什麼動物?
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哪有這個東西?
是完全沒有!
那時候的世界是完全沒有的,
完全沒有的。
因為業力,
而緣起幻化出來的這個人生跟宇宙,
看起來煞有其事,
好像有那樣子的事情,
事實上並沒有!
好!
如果說這樣子來推論,
你仍然無法了解,
諸位!
用一個冷靜一下的觀照,
就是我們把所有的相都把它碎為微塵,
這個宇宙,
人生、宇宙重新排列組合,
包括我們這個星球碎為微塵,
就是一堆灰塵,
你會發現,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於其中間,找不到生老病死;
這個孩子沒有出生的時候,
他哪裡有生?
是父母親把他生下來。
父親還沒有結婚,
父親沒有生;
母親還沒有結婚的時候,
還沒有生這個孩子,
二個都無生;
二個都無生的時候,
現在結婚了,生了這個孩子,
看來事實上有生、老、病、死,
從這個孩子出生,
到老了、到病了、到死了,
煞有其事;
但是,冷靜的回顧一下,
這個孩子的存在,
每一分、每一秒,其實都是性空,
父母親沒有生他,他不存在這個世界;
生了以後,雖然存在這個世界,
其性本空,
從這個元素來看,
他煞似有生、老、病、死;
但事實上沒有!
如果這個再不能體悟的話,
那麼,三藏十二部經典的精要
都在這一隻手,
這一隻手,你聽了以後沒有聲音,
這個板子也沒有聲音,
聲音。
緣起如幻的道理,它就是這樣子,
這個沒有聲音,
這個板面也沒有聲音,
這一拍,
聲音跑出來了,
這個聲音就是緣起,
它就是如幻,
聲音,它是不實在的,
那我們著於這個音聲相就很嚴重了!
是不是?
發明了種種音樂、
種種政論、批評,
大家炒熱了,
其實是其性本空的;
好聽的話空,不好聽的話還是空;
辱罵的話是空,讚歎你的話還是空,
在緣起如幻,你安不住任何的相,
一點都安不住的。
所以,這個簡單的道理,
通用到整個宇宙,
緣起就是如幻,
聲音是這樣,
一切法,色聲香味觸法盡是幻,
沒有一法不是幻。
所以,當你用達觀的智慧,
跟客觀的般若智慧,
來看待這個世間,
一切眾生都值得我們同情,
他是一定會卡死在某一個觀念,
不是我執,就是法執;
要不然就是知識的領域,
就是所知障,
書讀得愈多就愈難度,
甚至你根本就度不進來,
他卡在說:
我讀到博士,你講的話我為什麼要聽?
就卡住!
你講也講不過他,
因為他那個思惟、辨證很厲害的!
意識心是非常強的,
背後隱藏著什麼?
隱藏著執著。
所以,佛法不同於世間,
就是因為佛法是徹底解決內心的迷悶,
還有這個煩惱,
這個是世間所有知識領域沒有辦法達到的。
因此佛法的可貴處,
是因為它講到生命的究竟之處,
是我們生命最究竟的依歸,
才值得我們這樣用生命付出去追求,
就像大家很辛苦的坐在這裡,
就是這樣子。
底下,
[今為融歸藏性者,正欲今發明也。]
[初總徵竟。]
[辰二 別破(分六)]
[巳初眼色處(至六)意法處]
[(巳初分四)]
[午初 標擧二處二 雙以徵起]
[三 分文難破四 結妄歸真 今初]
翻過來,404頁,阿難!
阿難!
汝且觀此:
祇陀樹林,
及諸泉池。
這個是標眼根還有色塵二處,([此標擧眼、色二處,])
[觀即眼處,餘為塵處。]
[午二 雙以徵起]
於意云何?
此等為是,
色生眼見?
眼生色相?
說:於意云何?
此等為是,
到底是色生眼見就是:
因為色法而生出眼根的見性?
或者是眼睛的見性、眼根的見性,
生出了這個外在的色塵相?
到底是色塵生眼見?
還是眼根生色相?
因為根、塵它是緣起,
所以,到底是由哪一個角度?
佛分二個角度,
色生眼見,或者是眼生色相,
二個角度來討論。
[此約權宗,]
權宗是不究竟的,
姑且允許你這麼說,
根在內,塵在外,
姑且允許你這麼說。
[心、法相生為問。]
[由法生故,種種心生;]
[由心生故,種種法生。]
這個權教菩薩都是這麼說,
法由心生,
心生,種種法就生。
[故徵云:在汝之意以為如何?]
在你的意思是如何?
[還是色塵生出眼見耶?]
還是眼根的見性生出色相呢?([還是眼根生出色相耶?])
[雙開兩途為問,]
佛陀一一來破除,
所以,[下乃分破。]
[午三 分文難破(分二)]
[未初 破眼見生色二 破色生眼見 今初]
阿難!
若復眼根生色相者,
見空非色,
色性應銷,
銷則顯發一切都無;
色相既無,
誰明空質?
空亦如是。
說:阿難!
「若」就是假設,
假設說,
「若復」就是假設說,
站在眼根生色相的角度,
就是眼根能生出這個色相。
換句話說:
這個色塵相是被眼根所生出來的,
就姑且允許你這樣說,
因為眼根對色相,
是權教菩薩一直以來很難破除的,
因為他認同眼根在內,色塵在外。
好!
那麼,現在你見到了種種色,
佛陀就問你:
到底是眼根,從眼根生出來的色相?
還是色塵生出來眼見?
所以,第一段他就來討論:
若復眼根生色相者,
就是用這個角度,
先允許你的存在,
眼根變成能生,
色塵變成所生。
眼根生色相者,
眼根能生出這個色塵,
見空非色,色性應銷,
當他見到這個虛空的時候,
因為虛空是沒有色相,
虛空非色就是非有色相。
見空非色,
當他眼根見到了虛空的時候,
虛空並沒有這個色相,
沒有這個色相,色性應銷,
色性應銷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生色相的功能應當就消失了。
因為前面允許眼根生這個色相,
現在看虛空什麼相都沒有,
所以說:見空非色,
見到了虛空的時候,
虛空非有色相,
那麼,這個眼根所生出來的色塵變成沒有,
所以叫做色性應銷。
色性應銷就變成怎麼樣?
銷則顯發一切都無,
為什麼呢?
色性應銷,
因為眼根生不出色相,
表示外在的塵生不出來,
就是能生的見性也沒有,
外在的色塵生不出來,
因為色塵是由眼根所生嘛,
在這裡是允許你暫時這樣講的。
所以說:色性應銷,
為什麼色性應銷呢?
因為見到虛空的時候,
虛空取代了生色的這個功能,
所以,沒有辦法生出這個色相。
那麼,這個色性應銷,
色性應銷,是因為見性所生出來,
所,色性就是所生,
所生沒有,當然見性就生不出來,
就見性當然也沒有,
所生沒有,能生當然沒有啊!
所以,表示見性就消失。
見性消失,能生的見性就銷亡。
所以,色性應銷,
色相就銷亡了,
表示見性也沒有。
銷則顯發一切都無,
連色相都沒有,
銷,
連色相都沒有,無從比較,
既沒有色相,當然襯托不出虛空了。
所以,銷則顯發一切都無,
色相既無,連色相都不存在,
誰明空質呢?
誰能夠從千差萬別的色相,
去襯托相同的虛空相呢?
誰明空質?
這個「空質」就是虛空,
誰能夠襯托出虛空呢?
就是千差萬別的色塵沒有了,
因為眼見、眼能見的這個見性,
已經沒有能力生出這個色塵了,
沒有能力生出這個色塵了。
所以,顯發一切都無,
色相既無,
連這個色相都沒有,
誰明空質?
誰來說明,或者是襯托出虛空?
沒有!
空亦如是,
為什麼空亦如是呢?
就是轉過來,
如果說,
若復眼根生這個色相;
現在把它轉過來,
說:若復眼根生這個空相,
就是:空亦如是。
空亦如是,
這個就表示換一個角度講了,
換一個角度就是:
若復眼根生空相的時候,
那麼,見色非空之時,
空性應銷,銷則顯發一切都無,
空相既無,誰明色質?
就是這個意思。
就是跟那個色相轉,徹底的轉換過來,
徹底的轉換過來。
好!
再講一遍,
好像沒什麼反應,
再講一遍:
阿難!
若復眼根生色相者,
見空非色,色性應銷,
銷則顯發一切都無,
色相既無,誰明空質?
空亦如是。
說:阿難!
若,假設說,
「復」就是假設說,
我們允許你這樣說、
允許你這樣假設,
眼根能生出外在的色相、這個色塵相,
當他眼根見到虛空之相的時候,
這個虛空相並沒有色相,
表示失去了所生的色相。
眼根能生出色相,
現在色相被虛空所取代,
沒有色相了,
所以,見虛空的時候,
並沒有看到千差萬別的色相,
這個時候色性應銷,
因為生色的功能已經消失了,
因為你看到的是虛空,
同一個相的虛空。
所以,色性應銷,
意思就是:
眼根所生的色相就沒有了,
能生的色性功能也已經消失了,
所以叫做色性應銷,
色性沒有了!
銷則顯發一切都無,
沒有千差萬別的色法,
一切都無,
色相既然都沒有,
又有誰能襯托出虛空?
誰明空質就是:
又有誰能襯托出虛空呢?
好!
反過來說:空亦如是,
如果眼根能生出空相,
就是站在這個角度:
若復眼根能生出空相,
那麼,見色非空之時,
空性就應銷,
銷則顯發一切都無,
空相既無呢,誰明色質?
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空亦如是,
因為文繁不再重複。
[此破眼生色相。]
這個是破眼根而生出色相,
眼根是能生,色相是所生。
[故呼阿難,而告之曰:]
[若復內之眼根,生出外之色相者,]
這個時候,[則眼具生色之性,]
這個是假設,
允,暫時允許你這麼說;
其實這個假設是錯誤的。
[設或見空之時,]
當他眼根見到虛空的時候,
虛空[而非色相,]
[是所生之色相既無,]
[而能生之色性(指眼見),]
沒有所,哪裡有能呢?
對不對?
能生的色性當然就沒有。
[應即銷亡!]
沒有所生的色相,
當然能生的色性就一定沒有,
指這個眼見應當就銷亡,
連見性都銷亡了,
那還用說嗎?
[銷則顯發一切都無者:]
[銷字即能生之見]
既然沒有了,([銷亡,])
[而所生之色亦無,]
這種種差別的色相既然沒有,
就是[色相既無,]
[空相亦復叵得?]虛空之相當然也不可得,
[故曰顯發一切都無。]
[色相既無,誰明(顯也)空質者:]
我們曉得,
[言空、色相形而顯,]
互相襯托的叫做相形而顯的,
空、色相形而顯。
[色相既無,空應不顯矣。]
沒有色相,哪裡顯出虛空?
這個是對立襯托的。
反過來說,
[反言無色,]
反過來說:
無色相,[將誰顯空?]
[此二句,]
[即解釋顯發一切都無之義。]
[空亦如是者:]
空亦如是,
因為文繁不再重複,
因此就講:空亦如是,
把它完整的句子就是這樣。
[例破眼生空相,]
就是剛剛講的:眼生色相破了;
現在換另外一個角度也破,
眼生空相,
[空、色俱為眼根所對之境,]
[故須例破云:若復眼根生空相者,]
[見色非空之時,空性應銷,]
[銷則顯發一切都無,]
[空相既無,誰明色質?]
誰能夠顯出這個色、色質呢?
[為避文繁,]
[故總例之曰:空亦如是。]
底下,
前面是能生的根生出色塵,
現在換另外一個角度,
色塵變成能生,
眼見變成所生,
交換角度。
這裡:色塵能生眼見,
[未二 破色生眼見]
若復色塵生眼見者,
觀空非色,
見即銷亡,
亡則都無,
誰明空、色?
如果說,
色塵假設說能生出眼睛的見性,
用這樣來假設,
允許你暫時這麼說。
外在的色塵,
允許你暫時這麼說,能生出眼根的見性。
那麼,觀空非色,見即銷亡,
那麼,我們觀看虛空的時候,
這個時候並沒有色相。
對不對?
能生見性的色塵就滅了、
就銷亡了,
見性就已經沒有了,
亡則都無,一切統統沒有,
見性都沒有了,哪來的空、色啊?
誰明空、色?
見性都沒有了,哪來的空、色?
誰能夠明了顯現出空跟色呢?
空、色都是由見性來顯的。
是不是?
再講一遍:
這個角度是破色生眼見,
若復色塵生眼見者,
如果允許你這麼說,
色塵能生出眼根的見性,
那麼,當我們觀看虛空的時候,
虛空非色,
虛空並沒有這個色相;
沒有色相,
就表示能生出來見性之色塵已經滅了
因為色塵生出見性嘛,
連這個色都沒有了,
就表示能生出的色塵、能生見性的色塵
就已經滅掉了,
即銷亡了,
銷亡就是失去功能了。
見性既然都銷亡了、
失去作用了,
亡則一切都無,
見性既銷亡了,
那麼,一切見性都沒有了,
見性沒有,
誰來明這個虛空還有色相呢?
底下,
[此破色生眼見。]
[若復外之色塵,]
[能生內之眼見者,]
[觀空之時,]
虛空並沒有色相,([而非色相,])
[是能生見之色塵已滅,]
因為不能生見,
沒有看到色塵。
[而所生之見,即應銷亡!]
[然見既銷亡,則一切都無;]
[既無能見,]
[則將誰來明是空是色,]
[故曰:誰明空色?]
[則見與色、空,一總都無矣。]
[準上亦應有空亦如是句。]
[三分文難破竟。]
翻過來,406頁,
[午四 結妄歸真]
是故當知:
見與色、空,
俱無處所。
即色與見,
二處虛妄,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所以,我們應當了解,
見性、還有色相、
還有虛空,
俱無處所,
俱無處所。
就是外在的色塵與眼根的見性,
這二處其實是虛妄的,
那個執著分別心其實是不存在的,
那只是因為緣起如幻的道理,
相妄性真。
所以,本非因緣,
所以,不能說它是因緣法,
因為因緣法是二乘人所允許的;
也非外道的自然性。
[此科結云:]
[由是義故,應當起智觀察,]
[了知能見之眼根,與所見之色、空,]
[俱無定在之處所。]
[以眼不生色,則色無處所;]
眼根不生外在的色塵,
則色無處所,
因為是虛妄非實。
色塵也不生眼根能見之見性,([色不生眼,])
前面已經破了。
[則見無處所,]
所以前面講:眼不生色,色無處所,
色不生眼,則見無處所。
[此且明其無內、外二處耳。]
[即色與見,二處虛妄者:]
[即色塵與眼見,二處之體,]
就是找不到,
[亦屬虛妄,]
[以無體曰虛,偽現曰妄。]
[前文云:]
[「見與見緣,如虛空華,本無所有。」]
見分、相分都不可得。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者:]
[亦如前文云:]
[其性真為妙覺明體,]
[本非權乘所計之因緣性,]
[及外道所計之自然性;]
[以因緣、自然,俱為戲論矣。]
都是不可得。
[初眼色處竟。]
底下講耳,
耳對聲塵,[巳二 耳聲處(分四)]
[午初 標擧二處二 雙以徵起]
[三 分文難破四 結妄歸真 今初]
阿難!
汝更聽此,
祇陀園中,
食辦擊鼓,
眾集撞鐘,
鐘鼓音聲,
前後相續。
這個文字簡單,
解釋一下,
說:阿難!你好好的聽一聽,
在祇陀園中,
你看,食辦,
這個「辦」就是食物都準備好,
準備好要吃飯,這個叫做食辦。
準備好的時候,要擊鼓還有撞鐘,
所以叫做食辦擊鼓,
要不然大家怎麼知道吃飯的時間呢?
所以,食辦擊鼓就是先準備好飲食了,
要準備擊鼓來集眾了。
所以,眾集就撞鐘,
所以,鐘鼓的音聲就前後相續,
咚咚鏘~~~
這個就是音聲就出來了。
[此標擧耳、聲二處;]
[聽即耳,鐘鼓為聲。]
分二個角度來徵詢、來徵問。
[午二 雙以徵起]
於意云何?
此等為是聲來耳邊?
耳往聲處?
說:阿難!你的意思怎麼樣呢?
這個時候,
食物辦好了,
擊鼓、還有撞鐘,
這個時候有音聲出現,
這個時候,此等,
到底這個時候,
到底是聲音跑來你阿難的耳朵邊讓你聞?
還是你的耳根、耳朵跑去聲音那邊聞聲音呢?
[聞非自然生,因聲而聞;]
這是眾所皆知。
[聲非自然生,因聞有聲。]
[在汝之意,以為如何?]
[為是聲來耳邊而聞耶?]
[為是耳往聲處而聞耶!]
[邊字即處也。]
[聲處下,應有為無來往一句,]
所以,諸位!把筆拿起來,
看經文,黑色的經文,
大字的黑色經文,原文:
於意云何?
此等為是聲來耳邊?耳往聲處?
底下加四個字:為無來往,
為無來往,底下打一個問號,
加這四個字:「為無來往?」
經文這樣就非常的完整。
於意云何?
此等為是聲來耳邊?耳往聲處?
為無來往?
好!再看下去,
所以:應有為無來往一句。
[蓋有來往,是凡小妄情,]
[無來往是權宗所計。]
[彼謂耳、聲二處,]
[離中知故,]
離,
離的意思就是要有一點距離,
意思就是:
我們聽聲音,
跟耳根一定要有一點距離,
如果你那個聲音好像在耳朵旁邊*
那你這聲音怎麼聽啊?
所以,這個耳根跟這個音聲要有距離,
沒有距離不能聞;
跟身體不一樣,
跟這個觸塵不一樣,
跟這個觸塵不一樣,
身體這個觸塵不能有距離的,
是不是?
有距離,你怎麼觸呢?
身體這個觸塵沒有距離的。
耳根沒有距離不能聞,
你有沒有聽到說這個耳根很小聲還可以,
很大聲的時候沒有辦法!
所以,耳、聲二處,離中知故,
意思就是:要有一點距離才起作用,
就是你耳機塞在你的耳朵,
跟耳根還是有一點點距離。
[今了義之教,故並破之。]
後面[分破中有若無來往句,]
所以,[此應是缺漏。]
為無來往,
很清楚的,後面就會講到若無來往。
底下[午三 分文難破(分三)]
[未初 聲來耳邊二 耳往聲處]
[三 無來無往 今初]
阿難!
若復此聲來於耳邊,
如我乞食,
室羅筏城,
在祇陀林,
則無有我;
此聲必來,
阿難耳處,
目連迦葉,
應不俱聞?
何况其中,
一千二百五十沙門,
一聞鐘聲,
同來食處?
解釋一下:
說:阿難!
如果說這個聲音來耳邊,
來到你阿難的耳邊,
就是聲音自己跑來你阿難的耳邊。
比喻說:如我乞食,
如來出外去乞食,
這一段是比喻。
如我乞食,到了室羅筏城,
那麼,這個時候在祇陀林中,
就一定沒有如來,
則無有我,
這個「我」是指如來,
則無有如來,
因為這個色身只有一個嘛,
則無有如來,
因為你在祇陀林看不到。
意思就是:
佛陀如果在室羅筏城,
那麼,你在祇陀林就一定看不到如來,
因為這裡是比喻說聲音來到阿難的耳根。
所以,用比喻說,
佛陀用比喻說:
當我乞食到室羅筏城的時候,
那麼,在祇陀林則沒有如來。
此聲如果一定來到阿難的耳處,
這個聲音,
如果一定跑到你阿難的耳朵,
沒有跑到其他的地方,
那麼請問:
其他人聽得到嗎?
當然就聽不到了!
假設說啦,
如果聲音是一定跑來你阿難的耳朵,
那麼,其他人根本就不可能聞到,
所以,那個時候,
目連、迦葉,應不俱聞,
應不俱聞(同時聞),
「俱」就是同時,
應當不會同時聽到,
因為聲音已經跑到你阿難來了,
怎麼再可能跑到目連跟迦葉的耳朵呢?
何況這其中一千二百五十個沙門,
一聽到鐘聲,
噹~~~
同來食處,
一起來,
這表示說
聲音沒有來到阿難的耳處;
也不只來到你阿難耳處,
還來到一千二百五十個沙門,
這個到底問題出在哪裡呢?
怎麼樣來解讀呢?
[此約聲來耳處破。]
以聲是一種,耳朵就很多,([以聲一耳多,])
[不能徧至。]
[如我下法喻合辨:]
[喻中如來乞食城中,]
那麼祇陀林中則沒有如來,([林中則無;])
[法中聲來阿難耳處,]
其他都聽不到。([餘眾則無。])
[故曰:]
[「目連、迦葉,應不俱聞。」]
[何况下,]
[反顯一聲眾聞,同來食處,]
[則計聲來耳邊者,]
是不實在的。([妄也。])
聲音沒有來到你阿難的耳,
為什麼?
因為別人還聽到啊!
底下[未二 耳往聲處]
若復汝耳,
往彼聲邊,
如我歸住祇陀林中,
在室羅城,
則無有我。
汝聞鼓聲,
其耳已往擊鼓之處,
鐘聲齊出,
應不俱聞!
何況其中,
象、馬、牛羊,
種種音響?
這一句是告訴你:
如果說耳往聲處,
這是不對的!
阿難!若復你的耳朵、耳根,
主動的跑到聲音的那一邊去聞,
跑到那一邊了。
就像我如來回來,
安住在祇陀林的這個時候,
這個時候,
在室羅筏城就一定無有我,
也一定看不到如來,
因為我已經回到祇陀林了。
汝聞鼓聲,
阿難!你聽到這個鼓聲的時候,
那個時候,
我們允許你說:耳往彼聲邊,
這個時候來講。
好!
當你聽到鼓聲的時候,
你的耳根已經跑到擊鼓的這個地方,
去能所互緣了,
那麼,現在鐘聲齊出,
應不俱聞,
因為你的耳朵跑到鼓那個地方去了,
鐘聲你就一定聽不到,
應不俱聞,
應當聽不到鐘聲才對啊!
不但聽到鐘聲,
何況還聽到象聲、馬聲、牛聲、羊聲、
種種的音聲,
這牛叫的:哞~~~
羊就這樣:咩~~~
都聽得很清楚啊!
牛叫牛聲、羊叫羊聲,
對不對?
象叫象聲。
咦?
你阿難都聽得很清楚啊,
這表示說耳往聲處去是不對的。
[此約耳往聲處破。]
[以聞一]「聞」就是聞性,是一,
而[聲多,不能徧往。]
[如我下法喻合辨:]
[喻中如來歸住林中,]
[城裏則無;]
[法中耳往擊鼓之處,]
那麼鐘處就沒有你的耳根,([鐘處則無。])
就聽不到鐘聲了。
[故鐘聲齊出,]
你阿難應當聽不到啊,([應不俱聞,])
但事實上你聽得到,
鼓聲、鐘聲,你都聽得很清楚。
[何况其他種種音響,]
象聲、馬聲、牛聲、羊聲,
你都聽得很清楚啊!
[而豈得聞耶?]
這表示你的耳根並沒有跑到聲音的地方去。
[今能聞眾聲,則計耳往聲處者,]
是不對的。([亦妄也。])
底下說:
[未三 無來無往]
若無來往,
亦復無聞。
如果你硬要說:
那就是根、塵沒有來往了;
根塵沒有來往,你聽到什麼?
根塵不相到,無聞,
對不對?
若無來往,
根沒有來到塵,塵沒有來到根,
你怎麼聽得到音聲呢?
若無來往,當然聽不到啊,
亦復無聞,當然一點聲音也沒有,
根塵不相到嘛!
是不是?
[此恐防轉計。]
轉計。
[因來往被破,則計無來無往,]
[情所必至,故為此破。]
[如無來往,則根、塵兩不相到,]
[故曰:「亦復無聞」。]
當然聽不到。
今眾聲(全部的聲音)都聽得很清楚,
([今眾聲皆聞,])
[則計無來往者,亦妄也。]
409頁,第二行,
[問:「此中耳、聲二處,]
[既非有來有往,亦非無來無往,]
[畢竟如何成聞?」]
[答:「按本經,大乘了義,]
[根塵俱周法界,]
只要緣起,它就顯現;
雖顯現,但其實是妄。
意思就是說:
這個色聲香味觸法,
隨時都會顯現,
看你緣,有沒有緣起?
而緣起就是幻,
但是,我們的本性是完全清淨的。
說:按本經,大乘了義,
根塵俱周法界,
為什麼根塵俱周法界呢?
因為七大都是如來藏性,
周遍法界,
我們這個色身,
就是地水火風空見識所構成的,
因此根塵是俱周法界的。
[如七大文云:]
[『清淨本然,周徧法界。』]
意思就是說:
我們六根、六塵完全是遍滿法界的,
只要有因緣,它就會顯現。
[今以無線電可以證信,]
[外國廣播,按時收聽,]
[彼處一說,此處即聞,]
那個時候,
圓瑛法師認識的只有無線電,
哇!他如果活在我們這個時代,
那什麼無線電?
是不是?
全部都是衛星,
全部都是衛星!
不但無線電可以證明,
現在衛星就完全沒距離了,
藉著因緣,它就會顯現了。
說:此處即聞,
[如同一室談話,豈有來去之相?]
[此即根性周徧,托緣便顯,]
托種種的因緣,便顯現出來。
所以,[應知性本自徧,]
[但託緣顯,]
諸位!只是托緣而顯現,
[非藉緣生,]注意那個「生」,
「生」是有實體性叫做生,
實實在在生喔,
這個要觀念很清楚!
因此性本自遍,
意思就是:
法界六根、六塵,只是看看有沒有緣,
托緣而顯,
是假借緣而顯現。
注意喔!
托緣而顯是暫時的、
是空無自性的、是無生的;
非藉緣生,
這個緣生,生則有實,
不是空無自性,
一個東西生,
有沒有實實在在的生?
所以說:這一對年輕人結婚了,
生了一個兒子,
有真正的生嗎?
沒有!
因為這個孩子分析起來空無自性,
這個孩子一不小心死了,
燙傷、刀傷、感染、
發高燒死掉了,
這個孩子變成一堆骨灰,
這個孩子有沒有真正的生出來呢?
沒有!
是藉著父母的因緣生。
所以,在這裡要特別的小心,
佛法它就是一個關鍵,
關鍵。
所以,這個一般你看不來,
為什麼但託緣顯,非藉緣生呢?
為什麼?
諸位!
「顯」是暫時的,
「生」是有實體性的,
這個問題就出在這個地方。
有實體性就不對,
因為萬法沒有真正的生,
萬法都是緣起性,
都是空性的,
沒有真正的生,
所以,緣生即是無生。
諸位!
[塵性亦復如是。三分文難破竟。]
[午四 結妄歸真]
是故當知:
聽與音聲,
俱無處所。
即聽與聲,
二處虛妄,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是有無來、往俱非之故,]
[應當悟明,]
[耳根之聽,與音聲之塵,]
[俱無內外定在之處所。]
[即聽與聲,二處自體,亦不可得;]
[說誰來往,及不來往,]
[亦不過虛妄名相而已。]
[其性本即如來藏性,]
[非因緣、自然二種戲論矣!]
萬法緣起不可得、空性,
完全都是戲論。
[問:「無來無往,]
[與根、塵俱徧法界同旨,]
[離中知,即無來往,]
[何亦被破?」]
意思就是:
耳根要跟聲塵分開來,
要有一點距離才聽得到,
這個不是無來往嗎?
為什麼連這個也破呢?
[答:]
[「根、塵俱徧,實屬一體,]
根跟塵其實是同一個體性的,
是同一個本性的,
[同一如來藏,]
安可言一個距離呢?([安可言離?])
[若有離,則成二矣!]
[今唯一性,故須並破。」]
講有離,那是因為方便說。
[二耳聲處竟。]
410頁,
[巳三 鼻香處(分四)]
[午初 標擧二處二 詳以徵起]
[三 分文難破四 結妄歸真 今初]
阿難!
汝又齅此,
爐中旃檀,
此香若復然於一銖,
室羅筏城四十里內,
同時聞氣。
說:阿難!
你又好好的嗅一下爐中這個旃檀香,
這個香只要燃一銖;
就是二十四分之一兩,
二十四銖是一兩,
燃那一點點,一銖,
整個室羅筏城四十里內,
就同時聞到這個香氣。
[此標擧鼻香二處。]
[齅即鼻;]
[旃檀、香也,]
[義翻與藥,]
與藥,給你這個藥。
[齅之可以除病,]
[亦云「牛頭旃檀」,]
[出北俱盧洲,牛頭山中。]
[《法華經》云:]
[「此香六銖,價值娑婆世界」是也。]
[此乃異香,]
異香是特殊的,
特殊的香,
不同於一般的香,
我們這個流通處要賣這個的話,
誰買得起?
六銖,
價值娑婆世界,
所有銀行都領出來!
所以,這個佛經看一看,
理解一下就可以了,
表示很珍貴的意思。
此乃異香,[功用殊勝。]
[若復然於一銖,]
[室羅筏城,四十里內,]
[同於一時,俱聞香氣。]
[《律曆志》云:二十四銖為一兩。]
[每銖乃四分一釐,六毫六絲六忽。]
這個毫就是釐的十分之一叫做毫;
絲就是毫的十分之一叫做絲;
這個忽就是絲的十分之一,
也就是釐的千分之一,
叫做忽。
毫是釐的十分之一;
絲是毫的十分之一;
忽是絲的十分之一,
就是這樣下來,
換句話說:忽就是釐的千分之一。
[《博物志》云:]
[「漢武帝時,]
[西國遣使,]西域派遣這個大使來。
[獻異香四枚於朝,]
[漢制香不滿斤不得受。]
這個大使沒辦法解釋,
因為太輕了。
[使乃將其香,取如大豆許,]
大豆許。
[著在宮門上,]
[香聞長安四十里,]
哇![經月乃歇,]
[帝乃受之。]
諸位!你放心,
如果我們流通處能夠拿到這個,
我馬上燒一顆給你聞,
你聽經聽得那麼辛苦,
我馬上燒!
那你就不要‥‥‥
就在這裡吃、在這裡住,
一個月,
一個月,
經月乃歇嘛,
就給你住一個月,
就一直聞香,
聞到你沒有生病為止!
為什麼?
百病都去除了,
我願意這樣做,
我願意這樣做,
看看有沒有六銖等於價值娑婆世界的香?
如果有的話,說實在話:
爸爸買不起!
怎麼買得起?嚇死人了!
全世界的銀行領出來也買不起啊,
我沒有辦法,
普通的香將就著聞吧,
這個沒有辦法!
[後長安瘟疫流行,]
[博士奏請,焚香一枚,]
[四十里間,民疫皆愈。」]
哇!這不得了,
看起來真嚇人,
有這種香!
[此異香功用殊勝之明證也。]
[午二 詳以徵起]
411頁,
於意云何?
此香為復生旃檀木;
生於汝鼻;
為生於空?
這個香到底是從旃檀木燒出來的,
出生旃檀木?
還是來自於鼻?
還是來自於虛空呢?
問這個香到底從哪裡來。
[以上眼、色、耳、聲四處,]
[乃更互破。]
眼根生色塵?還是色塵生眼見呢?
[此科乃二法從要破,]
從重要的,
你只要悟入這個香塵從哪裡來?
([故但徵香塵,])
是從旃檀木生?
從鼻生?從虛空生?
好好的找;
結果發現一切法無生。
[了無生處,]
[如兩木相倚,]
[推倒一邊,則兩木皆倒矣。]
所以,一切法,
你好好冷靜的話,
冷靜分析,一切法本自無生,
就是永恆,
無生就是永恆,
色即是空,
色就是絕對,
絕對就存在,
色就是永恆的存在,
就是這樣。
是不是?
所以,講相妄,
是站在凡夫角度講的;
站在聖人的角度講:
唯是一真,
唯是一真,
性相不二。
[午三 分文難破(分三)]
[未初 破從鼻生二 破從空生]
[三 破從香生 今初]
411頁,中間的經文,
阿難!
若復此香,
生於汝鼻,
稱鼻所生,
當從鼻出,
鼻非旃檀,
云何鼻中有旃檀氣?
稱汝聞香,
當於鼻入,
鼻中出香,
說聞非義?
解釋一下:
阿難!
如果說這個香氣,
是由你的鼻根自己跑出來的,
稱鼻所生,
你一定要說:
這個香氣是你的鼻子自己產生的,
當從鼻出,
稱鼻所生,
如果說從鼻子所生,
就應當從鼻子出來。
鼻又不是旃檀香,
為什麼鼻中
自己會跑出來有旃檀的氣、香氣呢?
稱汝聞香,
名稱叫做聞,聞應當是入啊,
香由外來入於你的鼻,
這個叫做聞,
聞就是入嘛!
是不是?
氣來入你的鼻叫做聞嘛!
所以,稱汝聞香,
名稱就是你聞香,
就是香來入於你的鼻,
這樣名稱才對稱嘛!
當於鼻入,
應當香氣來入於你的鼻,
叫做聞香。
鼻中變成出香了,
本來香來到你的鼻子聞,叫做聞香,
現在不是,
你鼻子自己產生香氣,
鼻中出香,
說聞非義,
說這個香來入於你的鼻讓你聞,
這個是不合義理的,
講這個聞是錯的!
聞是由外來你的鼻根,
現在你的鼻根自己產生香氣跑出來,
說聞當然非義了。
說:[若謂此香,生於汝鼻,]
[既稱此香,是鼻所生,]
[應當香氣從鼻而出,方合生義;]
[鼻非旃檀,云何鼻中有旃檀氣?]
[此約體用相違破。]
[鼻是肉體,而非旃檀香體,]
不是旃檀香體。
[異體不能發用,]
香有香的體性,
鼻非旃壇香,鼻子怎麼能夠出香呢?
[云何肉鼻之中,而有發生旃檀氣之用?]
[稱汝聞香,當於鼻入,]
[鼻中出香,說聞非義者:]
[此約名義不符破。]
[聞字是名,以入為義,]
來入叫做聞。
[稱汝聞香,]說你聞到香。
[應當於汝鼻入,]
[現鼻中生出香氣,]
[名義不符,]
[故難曰:「說聞非義」。]
[則香不從鼻生也,明矣!]
412頁,
[未二 破從空生]
若生於空,
空性常恆,
香應常在,
何藉爐中,
爇此枯木?
「爇」就是焚燒。
如果是香氣從這個虛空自己產生的,
那麼,空性是常恆的、
虛空是常恆的,
香應當常在,
又何必藉這個爐中來爇,
就是焚燒;
我們念那個爐香讚:爐香乍爇ㄖㄨㄛˋ;
我們現在都念習慣了:爐香乍爇ㄖㄜˋ
其實這個字是念爇ㄖㄨㄛˋ
爇此枯木就是焚燒的意思。
[若謂此香,不從肉鼻所生,]
[乃生於鼻孔中之空者,]
[鼻孔之空,]
鼻孔的虛空,[與世界之空無二。]
[空性常恆不變,]
[所生之香,亦應常在,]
[一切得皆有香氣,]
[又何藉爐中,]
又何必藉這個爐中,
[爇此枯木,然後有香?]
[未爇無香,]
沒有燒、焚燒的時候沒有香,
[足顯不從空生也,明矣!]
[未三 破從香生]
若生於木,
則此香質,
因爇成煙。
若鼻得聞,
合蒙煙氣!
其煙騰空,
未及遙遠,
四十里內,
云何已聞?
這個是破從香來,
一般認為,味道一定是從香來,
佛陀在這裡講:不是!
若,
如果說這個香氣,
是來自於旃檀香的香木,
則此香質,應當這樣如此說:
因爇成煙,
這個枯木要燒出煙,
隨著煙要飄四十里,
到你的鼻子你才聞得到。
說:因爇成煙,
這個枯木,
則此香質是因爇成煙,
要燒成這個煙,
隨這個煙跑,你才聞得到香。
若鼻得聞,合蒙煙氣,
如果說鼻子要聞,
當然一定要有氣來,
沒有氣來,你怎麼聞?
是不是?
如果鼻子得聞,
那是合當蒙受煙氣,
有煙氣,鼻子才得聞。
現在不是,
現在佛陀說:
其煙才騰空而已,
才騰空,
未及遙遠,
沒有一點距離,
室羅筏城四十里內,
云何已經同時聞到香氣?
為什麼?
這表示聞到這個香氣跟煙沒有關係,
跟煙沒有關係,
跟木沒有關係。
說:
[香生於木,常情共計。]
[故破云:若生於木,]
[則此香之木質,]
[因爇成煙,乃可通於鼻中。]
[若鼻得聞,合當蒙受煙氣!]
[今其煙騰空,未及遙遠,]
[室羅筏城,四十里內,同時聞氣,]
足證明,
[足徵]就是足以證明,
[非生於木明矣,]
明矣就是:這是很明顯的道理。
[故以云何已聞反難焉。]
云何已聞?
還不到四十里。
意思就是:
這個煙衝上來都還不到四十里,
衝上來才一點點,
四十里外都聞到了!
為什麼?
反問過來。
[未三破香從木生。]
[合上二科,三分文難破竟。]
最後,[午四 結妄歸真]
413頁,
是故當知:
香鼻與聞,
俱無處所。
即齅與香,
二處虛妄,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所以,我們應當了解,
香就是塵,鼻就是根,
與聞就是聞性,聞性,
俱無處所。
即嗅與香,
嗅就是鼻根,
與外在的香塵,
二處本來就是虛妄,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是香塵無從來之故,]
所以,[應當悟知。]
[香塵與鼻根,]
是指浮塵根跟勝義二根,([指浮、勝二根,])
[及托根之齅聞性,]
[仍屬根、塵二處,]
[非有三法也。]並不是有根、塵、識,
只有二處而已,
還是屬於根、塵,
因為這個聞性,
是托於浮塵、勝義根當中,
所以,這裡只有二處(根、塵),
非有三處,
不能把聞性列為一處。
[俱無處所者:]
[外塵之處,既已叵得,]
[內根之處,亦復不立,]
[故曰:「俱無」。]
[即齅聞與香塵二處之體,]
[亦屬虛妄;]
[無體曰虛,偽現曰妄,]
[但有虛妄名相,]
[若究其源,不從根生木生,]
意思就是:不從鼻根而生,
根生就是鼻根;
木生,不從外在的枯木而生。
[則非因緣所生法;]
[又不從空生,則非自然性,]
[惟是如來藏,妙真如性也。]
妙真如性。
[三鼻、香二處竟。]
所以,我們點這個香,
應當了解香是表法的,
持戒就有香。
我們要有道德、
要有因果、
要有好的品性,
人人讚歎,
這個就是香,
比我們點外在的香更重要!
所以,一個人、修行人,
不但有智慧,
最重要的要有品德、
要有人格,
僧要有僧格,
那麼這樣受人人尊敬,
持戒清淨,人人讚歎,
對因果負責,
那麼,人人稱頌,
這個就是香,
戒定真香;
我們大家都唱這個讚,
為什麼稱為戒定真香?
持戒、禪定是真正的香,
人人讚歎的香,
而這個香還會傳送,
還會傳送,
還會傳送。
413頁,
[巳四 舌味二處(分四)]
[午初 標擧二處二 詳以徵起]
[三 分文難破四 結妄歸真 今初]
舌味二處,
我們講了眼、耳、鼻了,現在講舌味二處。
阿難!
汝常二時,
眾中持缽,
其間或遇酥、酪、醍醐,
名為上味。
說:阿難!
汝常就是平常;
二時是指早餐跟午餐,
因為比丘過午不食。
在大眾當中持這個缽,
如果有因緣,
其間就是或有因緣,
會碰到好的味道,
像酥啊、像酪啊;
醍醐,醍醐是最上味,
提煉到最上味的,
名為上味,
這好味,
酥啊、酪啊、醍醐,名為上味。
[此標擧舌味二處。]
[而舌處寄遇字之中。]
安放在一個「遇」字當中。
[常即尋常日用;]
[二時乃早食、午食時也。]
翻過來,414頁,
[酥、酪、醍醐,]
[皆從乳生,]
[從乳出酪,從酪出生酥,]
[從生酥出熟酥,]
一步一步,味道一直提升,
愈做愈好。
從熟酥又碰到最上味的醍醐,([從熟酥出醍醐。])
我們常常講:醍醐灌頂。
[其間或遇此等之味,名為上味。]
[午二 詳以徵起]
414頁,
於意云何?
此味為復生於空中?
生於舌中?
為生食中?
說:於汝意云何?
這個就詳以徵起了,
好好的問一下,
好好的仔細問一下,
這個味道到底從哪裡來?
說:於意云何?
這個味覺、這個味道,
為復生‥‥‥就是來自於虛空呢?
還是這個味道來自於舌根呢?
還是從食物當中產生味道呢?
好好的問一下,
要讓這個阿難好好的體悟一切法無生。
[午三 分文難破(分三)]
[未初 破從舌生二 破從味生]
[三 破從空生 今初]
阿難!
若復此味,
生於汝舌,
在汝口中,
祇有一舌,
其舌爾時,
已成酥味,
遇黑石蜜,
應不推移?
說:阿難!
若復這個味道,
如果說這個味道
不借重外面,
而你自己會跑出,從舌根跑出來,
這個味道自己突然從舌根跑出來味道,
不借重於外面的味塵的話,
說:生於汝舌根,
意思就是:你的舌根自己跑出味。
在汝口中,祇有一舌,
意思就是:
一個舌頭也只能生出一個味道,
其舌爾時,
舉個例子:已經成酥味的時候,
如果你先吃到這個酥,
這個舌根產生了酥味的時候,
因為舌根已經有跑出來,生出一味的話,
已經成為酥味,
意思就是:不能再嘗其他的味,
因為只有一個舌頭,只能生出一味,
其舌爾時,已成酥味的時候,
這個時候,怎麼樣?
遇到黑石蜜,
就是所謂的甘蔗糖、冰糖,
應不推移,
推移就是變化再生其他之味。
為什麼?
推移就是沒有辦法再變化了,
因為舌已經成為酥味了;
已經成為酥味了,
這個舌頭就是這種味道,
碰到了黑石蜜,
當然就沒有辦法跟著變化,
認識這個黑石蜜甜的味道,
沒有辦法再推移,
「推移」就是變化。
[此先破味從舌生。]
[若復此味,生汝阿難之舌,]
[在汝口中,祇有一舌,]
[亦祇能生出一味,]
[譬如果樹,]
[一樹祇能生一味之果。]
[其舌爾時遇酥,已成酥味,]
[或更遇黑石蜜時,]
[自應不推變,不移易,]
[不至再生甜味。]
[《善見律》云:]
[黑石蜜,即甘蔗糖。]
[色黑、質堅、味甜,故名黑石蜜。]
若不變移,
不名知味;
若變移者,
舌非多體,
云何多味,
一舌之知?
這個分二個角度都不對,
變移也不對,
不變移也不對,
前面講的:變移也不對。
底下,現在講的,
如果變也是不對,
變跟不變都不對。
若不變移,不名知味,
不變移,意思就是:
如果不變遷一下、改變一下,
你怎麼會知道其他的味道?
若不變移,
你怎麼會知道有這個味道呢?
不名知味。
是不是?
不變移,
你當然沒有辦法了解這個味道是什麼,
舌頭就是知道味道嘛!
對不對?
若變移者,如果變了,
舌頭只有一個,
而不是多體性的,
因為舌頭只有一個,
它不是多體性的,
為什麼那麼多味,
卻只有一個舌頭就能知道呢?
就是這個意思。
[此分兩途難破。]
[舌以知味為義,]
[承上云若不變遷移易,只知一味,]
[則不名一舌能知眾味,]
所以,要跟著變,
才有辦法知道其他的味道。
[即失知味之義矣。]
舌頭失去了(知)味,
那舌頭做什麼?
沒有意義啊!
[倘若推變移易,]
推移改變也問題很大,
為什麼?
[一口祇有一舌,]
[舌非有多體,]
[云何眾多之味,祇有一舌能知,]
[如世間一樹,能生多味之果,]
[安有是理耶?]
蘋果樹就一定生蘋果,
橘子樹就一定生橘子,
對不對?
怎麼一棵樹也生蘋果、也生橘子、也生木瓜?
他就告訴你這個道理,
安有這個道理呢?
好!底下,[未二 破從味生]
415頁,中間經文,
若生於食,
食非有識,
云何知味?
又食自知,
即同他食,
何預於汝,
名味之知?
如果說這個味、味道,
是來自於食物,
請問你:食物並沒有心、
沒有識心,
食物並沒有意識,
如何能分辨它是有味無味呢?
云何知味呢?
食物本身怎麼知道它有沒有味道?
又食物自己知道有味道的話,
即同他食,就變成別人在吃了,
食物自己(知)有味道,
是不是?
別人吃的時候津津有味,
就跟別人在吃一樣了。
何預於汝,
又不關你的事情,
名味之知?
豈可以說,
豈可以把它命名說:
這是你能嘗味的知覺呢?
名味之知?
怎麼可以名叫做你嘗味的知覺性呢?
叫做豈可名為汝舌嘗味之知覺?
意思就是:別人‥‥‥
如果食物自己知道,
就跟別人在吃一樣,
別人吃得津津有味,
也不關你的事情啊,
何預於汝,
怎麼可以名說這個味道是你的知覺?
是發生在別人的身上了。
[此破味從食生。]
[常情妄計,味生於食,故為此破。]
[若言味生於食品,]
[食品非有分別之識,]
[乃屬無知之物,]
[若不假舌根,云何能知味耶?]
[縱使能知,]
[又屬食品自知其味,]
[何干汝舌之事,]
[而名汝舌嘗味之知也!]
[如他人之食,]
[豈可名汝舌嘗味之知乎?]
底下,[未三 破從空生]
若生於空,
汝噉虛空,
當作何味?
必其虛空,
若作鹹味,
既鹹汝舌,
亦鹹汝面?
則此界人,
同於海魚!
既常受鹹,
了不知淡。
若不識淡,
亦不覺鹹,
必無所知,
云何名味?
翻過來,解釋一下,
翻回來,
415頁,倒數第一行,
如果說這個味道,
是出生在這個虛空,
虛空會自己跑出味道來,
若生於虛空,
你好好的吃吃看;
「噉」就是吃,
你阿難試試看,
嘴巴張開吃吃虛空,
當作何味?是什麼味道呢?
假設說虛空如果是鹹的;
翻過來,
既鹹汝舌,當然也鹹汝面,
虛空既然可以鹹你的舌,
當然也是能夠鹹你的面,
你的面也都是鹹的,
那麼,則我們娑婆世界的人,
就跟海中的魚一樣了,
既常受到鹹,
因為只有鹹,這個世界只有鹹,
就了不知淡,
這個世界完全變了,
因為常常在鹹中,
當然就不知道淡味是什麼。
就像海魚,
海魚生在鹹海當中,
牠當然不知道淡是什麼。
若不識淡,亦不覺鹹,
如果這個味覺、這個味道,
不了解淡味,
當然也就不可能了解鹹味是什麼。
必無所知,云何名味?
完全不知道鹹和淡,
怎麼能說這個叫做味道呢?
[此破味從空生。]
[因前從舌從食,皆已被破,]
[勢必轉計從空而生。]
[故此並破云:]
[若言味生於虛空,]
則虛空就一定有味道了,([則空必具味,])
你現在看,
現在把這個嘴巴張開,
噉一下,
吃一下虛空,([故今噉虛空,])
[當作何等之味?]
[必其虛空下,按定一味;]
好!
[若空作鹹味,]
[虛性周徧,]
[汝全身在虛空之中,]
[既能鹹汝舌,]
[亦必鹹汝面,]
[及汝全身,]
[則此世界人類,都在鹹味之中,]
[同於海魚一樣。]
[既常受鹹,無時不在鹹中,]
[自然了不知淡。]
[而鹹、淡二味,相待以顯,]
[既常受鹹味,曾不識知何者為淡,]
[則應亦不覺所處是鹹,]
[以無待故無辨也。]「辨」就是沒有辨別,
因為沒有對待,就沒有辦法辨別,
常在鹹中,就不知淡;
常在淡中,根本就不認識鹹。
[如是則必一無所知,]
[云何又以酥、酪、醍醐,]
[名為上味耶?]
[三分文難破竟。]
完全如果必無所知,
為什麼叫做味道呢?
因為前面講的,
以酥、酪、醍醐為上味,
如果完全不知道,
又怎麼叫做味道?
不知道就是沒有味;
可是,酥有酥味、酪有酪味、
醍醐有醍醐味,
為什麼都知道?
必無所知,當然就沒有味了;
可是,
為什麼都知道酥有酥味、酪有酪味、
醍醐有醍醐味?
為什麼?
答:
[午四 結妄歸真]
是故當知:
味、舌與嘗,
俱無處所。
即嘗與味,
二處虛妄,
本非因緣,
非自然性。
所以,我們應當知道,
味道和舌根的嘗;
舌是能入的功能叫做嘗,
嘗就是舌之能入,叫做嘗,
我嘗一嘗,
師父嘗一嘗。
是不是?
舌與嘗,俱無處所。
即嘗與味,二處本身是虛妄的,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是味塵無有生處之故。]
[此亦二法從要破中,獨約塵破。]
[塵既叵得,根豈能有?]
從味道來破,
這個味道從哪裡來?
是不是?
從根生?
是不是?
也不對。
從食物生?
也不對。
從虛空生?
也不對,統統不對,
俱無處所。
所以,這個味道是沒有生處的,
這個二法是從要破,
獨就塵來講,
塵也不可得,根豈能有呢?
[因此當知,]
[味塵、舌根,與舌根嘗性,]
[能嘗所嘗,俱無定在處所。]
[即能嘗之根,]
[與所嘗之味亦無自體可得。]
[推究其性不變,本非因緣;]
[其用隨緣,亦非自然,]
[乃如來藏,妙真如性。]
[四舌味二處竟。]
這個講到現在,有一個共同點:
相是妄,性是真,
這個就是佛陀所講:
凡所有相即是真。
講這個有什麼好處呢?
就是眾生一切所有的享受,
其實只在做夢中事,
食、衣、住、行,
單單一個味道的嘗,那你就‥‥‥
每天就為這個忙得不得了!
是不是?
電視的節目,你看,
打開電視,統統每天‥‥‥
煎、炸、煮,
對不對?
每天都為了這個吃而忙,
而佛陀說:這個味道是虛妄的,
連舌根都是虛妄的。
眼根是虛妄的,
我們每天都要看,
結果色塵竟然也是虛妄的;
耳朵每天都要聽,
聽了師父的音聲,
結果聽的耳根是妄,
聽的聲塵還是妄。
而我們六根是妄,
六塵還是妄,
因為真心沒有開採出來的時候,
這個時候就是這樣講。
所以,眾生很可憐,
身在妄中不知妄,
而大家坐在這裡,
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有佛法可以聽,福報多大!
得到了究竟人生解脫的真理,
恭喜大家!
好!我們休息十五分。

*******中間休息*******

417頁,
第四行,
[巳五 身觸二處(分四)]
[午初 標擧二處二 約二觸破]
[三 約一觸破四 結妄歸真 今初]
阿難!
汝常晨朝,
以手摩頭。
[此標擧身、觸二處。]
[觸塵與諸塵不同,]
[乃以有知之身,與無知之物,合則成觸。]
[如衣服未穿身上,但屬色塵,]
[待穿身上,]
覺知這個衣服是違還是順,([覺知違順,])
[方名為觸。]
好衣服是順,不好的衣服就違。
[夏天穿棉衣則違,]太厚了,
夏天穿這個棉衣太厚重了,
這個是違;
如果穿了這個薄紗,
[穿紗衣則順。]
[觸即身分之覺也,]
身分之覺。
[具有能知之用者為能觸,]
[而無知覺者為所觸,]
[是根、塵、能、所合成。]
討論的。
[本科觸塵,又與諸觸不同,]
[獨以一身明觸,]
[頭手皆身根,無外觸塵,]
一般都是有情觸摩無情,
叫做觸,
可是,這一段,
是自己的身體、自己的身根,
頭跟手相觸,
沒有外觸塵。
[但假摩以成觸相,]
[根塵互不可分,]
[無定處所,]
[以例諸觸,皆類此虛妄。]
[此科乃二法從要破,獨約根破也。]
[律中佛勅弟子,]「勅」就是命令。
[一日三摩其頭,]
[默誦偈曰:]
[「守口攝意身莫犯,]
守住這個口業,
修行人一句惡口都不行,
口業要完全清淨;
攝這個意,
意就不貪、不瞋、不癡;
身莫犯,
身就是殺、盜、淫。
[莫惱一切諸有情,]
真正一個比丘,
他絕對不會困擾一切眾生的,
他絕對不會一天到晚到你家去化緣;
他也絕對不會一天到晚打電話給你,
真正的比丘!
真正的比丘,
也絕對不會去困擾任何一個修行人,
或者是一切眾生。
[無益之苦當遠離,]
無益就是不能成就的、
不能成道的,
惡知見的吃苦,沒有任何的意義的,
無益之苦當遠離。
[如是行者得度世。」]
這樣的修行人,
就可以超越生滅法,
就是可以度他,
是真正一個修行人
才有辦法橫度這個生死的。
[此中無益之苦,]
[指外道所修苦行,非是真因,不得實果。]
[佛弟子中,多有外道歸佛者,]
目犍連、舍利弗就是。
[欲令捨邪從正,三摩其頭,]
[自覺落髮出家,不忘為僧也。]
[佛以阿難遵依佛敕,]
[每日行之,]
[故擧為問焉。]
418頁,
[午二 約二觸破]
於意云何?
此摩所知,
誰為能觸?
能為在手?
為復在頭?
說:你的意思怎麼樣呢?
這個摩頭所生出的知覺,
就是觸覺,
到底是誰為能觸?
能觸,
因為有能觸就有所觸,
能,這能觸為在於手呢?
還是能觸是在於頭呢?
現在要找出那個能觸。
[此雙徵云,]
[在汝阿難之意云何?]
[此摩頭所生之知覺,]
[手知所摩是頭,頭知是手來摩,]
[二俱有知,]
[頭手二邊,]
到底[誰為能觸者?誰為所觸者?]
[能觸為在於手耶?]
還是能觸[為在於頭耶?]
[要阿難自審。]觸的定義是什麼。
[觸之為義,以有知者為能觸,]
[無知者為所觸。]
[能所相合,方成觸義。]
若在於手,
頭則無知,
云何成觸?
若在於頭,
手則無用,
云何名觸?




若能觸,
你要把這個能觸的角度放在手的話,
那麼,頭則無知,
頭則無知就是應屬於無知,
因為一個能觸的有知,
還有一個無知;
一個能觸的有知,一個所觸的無知,
才能構成這個觸,
云何成觸就是:
有能、有所,方名為成觸。
對不對?
有能、有所,方名為觸。
但今兩者,
問題是出在:
兩者──頭跟手都有知,
這問題出在這個地方。
若在於頭,
頭則能知,
假設這個能知是在頭,
手則無用,
手就沒有知道觸之作用,
無用就是無觸之作用。
意思就是說:
如果這個能、能觸是在頭來講的話,
頭就變成能知了,
那麼,手則沒有知觸的作用了,
完全失去知觸的作用,
因為所觸是無知的,
云何名觸呢?
再講一遍:
如果能觸的是在手,
頭則應屬於無知,
云何成觸?
要有能、有所才叫做觸。
但是,現在問題來了,
手跟頭兩者都有知,
怎麼辦呢?
說:若在頭,頭就變成能知,
手就變成無知觸之作用了,
沒有知道觸的作用了,
那麼,這樣云何名觸?
為什麼叫做觸呢?
云何得名於觸呢?
註解:
[若言能觸在於手,]
[而手是有知,頭則應屬無知。]
[現今頭亦有知,]
[頭手皆為能知,]
[無有所知,云何可以成觸?]
[以觸必有知無知,]就是能知,還有所知,
而所知就是無知,
[能所相合之故。]才叫做觸。
[若言能觸在於頭,]
[而頭是有知,手則應無知觸之用?]
[現今手亦有知,]
[頭手二俱有知,]
[云何得名為觸耶?]
若各各有,
則汝阿難,
應有二身?
[一身一知,世間共許,]
如果頭一個知、手一個知,([若謂頭之與手,])
[各有一知,]那就二個知了,
若各個有知,那就二個知了。
[則汝阿難,應有二身?]
則汝阿難應當有二個身體?
二個身體才二知;
可是,你一身才一知啊,
為什麼現在變成了各個有?
那麼,你阿難不是有二個色身嗎?
二知。對不對?

[午三 約一觸破]
若頭與手,
一觸所生,
則手與頭,
當為一體!









[午三 約一觸破]

[若頭與手,一觸所生,則手與頭,當為一體!若一體者,觸則無成。]

如果頭跟手共一個知,就是一觸所生,一觸就是只有一知,一個知,就沒有能所了。則手跟頭,因為只有一觸,那麼,就當為一體了。如果是一體,一體就是沒有能所、沒有對待,則是一體。一體當然就不可能成觸,因為沒有能所,沒有能觸、所觸。前面二個知,就變成二個身;現在是一個觸,就變成沒有能所,也不對!若頭與手如果共一觸,那只有一個知了,那麼,手與頭就變成一體了,一體就沒有能所,就是絕對了。如果只有一體,沒有能所;沒有能所,觸則無成。所以,講到觸,沒有能所是不對的,觸無成就是因為它沒有能所。

[此翻前兩觸,轉成一觸。若言頭與手一觸所生,即頭手共一知,則成一觸也。若然,則手與頭,當為一體。若果一體者,無能所,絕對待,觸則無成。何以故?必有二體相合,方可成觸,]一定要有能觸跟所觸。[如衣與身合,方成觸義。]

[若二體者,觸誰為在屬也?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不應虛空,與汝成觸?]

二體就是頭跟手二知,統統叫做能觸,沒有所觸之塵。意思就是:如果能觸的有二個體性,觸誰為在?所觸到底是屬於誰呢?意思就是有二個能,那就沒有所了,所是屬於哪一邊?就是這個意思,二個能觸,就沒有所觸。所以,若二體者,觸誰為在?如果二個都是能觸,那麼,所觸到底是屬於哪一邊?就是這個意思。因為這是文言文,看起來有一點吃力。若二體者,觸誰為在?如果二個體,就是二個都能觸,那麼,所觸到底是屬於哪一邊?在能非所,在所非能。在能摩之手,即非所摩之頭;在所摩之頭,即非能摩之手。是不是?總屬一邊嘛!意思是說:你若說不屬於能觸之手,也不屬於所觸之頭的話,那就麻煩了!不應虛空,與汝成觸?在能非所,在所非能就是:在能摩之手,即非所摩之頭;在所摩之頭,即非能摩之手,總要屬於一邊。你若說不屬於能觸之手,也不屬於所觸之頭,那不應當虛空與汝成觸?虛空怎麼可以讓你變成所觸?不應當虛空與你成所觸,虛空無相。

[此防轉計二體。文中在能在所,能所二字,莫作能觸所觸解,當作能摩、所摩,文義始暢。因上一體被破,]現在[防計二體乃破云:若頭手二知,是為二體者,此二皆屬有知,]手跟頭都屬於有知,[皆為能觸,且道所觸之塵,又誰為在?即又當誰屬耶?若在能摩之手]能觸,[即非在所摩之頭];為能觸,[若在所摩之頭,]叫做能觸。[即非在能摩之手,現今頭手二皆有知,二皆能觸,無有所觸之塵,]最後就用一個不可能的事情就說:[乃詰之曰:不應當虛空,與汝成所觸耶?]這是不可能的。

[午四 結妄歸真]

[是故當知:覺觸與身,俱無處所。即身與觸,二處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是約二觸,則一知、二知了不可定];了不可得,如果站在二個,二觸,就變成一個知,也不對,頭、手一個知也不對。二知也不對,頭跟手共二知,一知、二知了不可定,一知對呢?還是二知對呢?都不對!如果[約一觸,]前面是就二個觸,現在就一個觸,那到底是一體呢?還是二體?如果是一體,就變成能所沒有了。[則一體、二體,無所適從之故,當知所覺之觸,與能覺之身,俱無真實處所;則身根與觸塵,亦無體相,悉皆虛妄名相而已。若求其本,乃非因緣、非自然,乃如來藏,妙真如性也。五身觸二處竟。]

接下來,我們都瞭解,意識是接受法塵的,我們說:色、聲、香、味、觸、法,那個法塵,是由眼耳鼻舌身意的[意]來接收的,眼耳鼻舌身[意,]就是對法塵。

[巳六 意法二處 (分四)]

[午初 標舉二處]

[二 雙以徵起]

[三 就法辨妄]

[四 結妄歸真 今初]

[阿難!汝常意中所緣,善、惡、無記三性,生成法則。]

阿難,你常常想到,我們的意根當中所緣的善性、惡性,還有不善不惡的無記,三性,這種生成的法則,也就是意根攀緣法塵的法則。落入心中的不是善的種子,就是惡的種子,要不然就是無記性的種子。意識所緣的境界,若不是善境、惡境,就是無記性,所以,善、惡、無記,它就是法塵。

[此標舉意、法二處。意中乃意根之中,所緣下為法塵。而法塵與前五塵不同,非有實性境,]就是現量境界,就是出現在你眼耳鼻舌身,都是實際的實性境。[此唯意識之獨影境。]意識所攀緣的,只是攀緣那個落下來的影子而已。[何謂獨影境?由同時意識,與前五識同時而起,緣五塵性境,]這個[性境]就是真實境。[吸入意根之中,]權宗,權巧方便,不究竟的認為,外面的境是姑且給它暫時性的實在性,所以,這個性境就是定,是確實存在,這個是權教菩薩所談的,緣五塵性境、確實境。吸入意根之中,[名為五塵落卸影子,故為獨影境。]獨影境就是只有緣這個影像,只有影像,不是像五根前面的性境,現在意根所緣的叫做獨影境。[同時意識緣善境界,則意根中,有善性影子現起;緣惡境界,則意根中,有惡性影子現起;緣無記境界,則意根中,有無記性影子現起;無記境界,乃非善非惡之中庸境,於善惡二者,無可記別,故名無記性。]譬如說你現在看表幾點,那不能說善跟惡,你只是隨緣看一下這個表,影像裏面並沒有什麼善、惡。如果你動一個念頭,想要去殺人,那麼,這個惡的影像就跑出來了!說:我要去聽經,這個就是善的影像就跑出來了。[此三性,乃生成法塵之定則。又一解,此三性,乃意根中,生成一定之法則,故名為性。]這又另外一種解釋。

[午二 雙以徵起]

[此法為復即心所生?為當離心,別有方所?]

此法[塵,]這個法是指塵。這個法塵到底是心所生的法塵?為當離心,別有方所?或者是離開這個意根,另外有存在一個法塵?所以,整句的意思就是說:這個法塵到底是心所生的法塵?還是離意根的心,另外有一種法塵?別有方所,方所就是另外有一個地方叫做法塵,或者是另外有一個地方存在著法塵? 

[此雙徵法塵,為復即汝意根之心所生乎?為當離汝意根之心,而別有法塵之方向所在耶?]意思就是:法塵存在另外一個地方。

[午三 就法辨妄 (分二)]

[未初 破即心所生]

[二 破離心別有 今初]

[阿難!若即心者,法則非塵,非心所緣,云何成處?]

阿難,如果這個法塵即心所生,即心者就是:即心所生。如果這個法塵是即心[所生]者,如果你這個法塵,是由你的意根這個心所產生的話,叫做即心所生者,這樣才看得懂。即心所生者,法則非塵,如果心所生出來的,那麼,這個法塵就不叫做塵了,因為是從心所生的,應當叫做心,不叫做塵。法則非塵,如果說從心所生,這個法就不叫做塵了,它叫做心。非心所緣,云何成處?[非]就是不是;[心]就是意根,非意根所緣的境界,非心所緣,就是非意根所緣的境界,為什麼叫做處呢?因為能緣的意根是以法塵為所緣,法塵所緣,心所緣的這個法塵處。有能緣的意根,一定要有所緣的法塵,這樣才能成處,能、所這樣才能成一個處嘛!現在不是,現在心所生的法塵竟然是心,所以,這個不是意根所緣的境界,不是意根所緣的境界,就不是法塵,那麼,有能緣的意根,可是,沒有所緣的法塵這種境界,云何成處呢?沒有能所了。

[若此法塵,即意根之心所生者,]換一個角度,暫時允許這樣,如果法塵是心所生的,就是這個,暫時姑且允許你這樣說。若此法塵,就是意根之心所生者,[能生之心有知,所生之法,亦當有知,如有情生有情。法塵既是有知,則應非塵,亦非心所緣之境];就是不是法塵了,是心所緣的法塵,[是心所緣,方成法處,]那麼,它不是法塵、不是心所緣,當然就不可以成處了。[反難既非心之所緣,]既然不是意根心所緣的法塵,[云何可以成處也?]意思就是不存在的,這不是意根所緣的法塵處了。

[未二 破離心別]

[若離於心,別有方所,則法自性,為知非知?]

現在姑且說,這個法塵離於意根的心,另外存在在一個空間,別有方所就是另外存在在一個地方,別有方所。則法自性,那麼,請問你,佛陀問了,則法塵的自性,你所產生意根所緣的那個法塵,現在法塵的自性,到底為有知還是非有知?是有知還是無知?[非知]就是非有知。

[此破離心,雙開知與非知兩途。]離開心又有法塵存在,那麼,這個法塵到底是知還是無知?[若言法塵,是離意根之心,別有方向處所者,則法塵應有自性,試問法塵自性,為是有知耶?為非有知耶?]

[知則名心,異汝非塵,同他心量。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於汝?]

知,就是這個法塵,意思就是別有方所,離心別有方所的這個法塵,站在假設說,知。這個假設說,法塵若有知的話,那麼,則應當名為心了,意思就是:不應當名為塵。知,不可以叫做塵,塵是無知,如果離開這個心別有方所,這個法塵它是有知的話,就應當名為心。如果法塵在另外一個方所,是有知的話,這個叫做名為心;不名為塵,不應名為塵,這樣才看得懂,是則名心,不名為塵,這樣才看得懂。若法塵是知,當然就不叫做塵了。異汝非塵,這個[異]當作離開,離開你的意根之心而又有知。前面講的:若離于心,別有方所,[異]就是離開,離開你的意根之心而又有知,那當然應當不是塵,同他心量。就跟別人的心一樣了,別人的心是離你又有知,離開你的心又有知,就同他心量,就不關你的事情。現在不是這樣子,說: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於汝?什麼叫做即汝即心呢?意思是說:你一定要執著說,離心又有知的法塵。現在反過來說,即是汝即心就是:現在就是你的心,即汝即心就是你的心,不是他人的心,知,發生在你的身上,就一定是你的心,應當合而為一。叫做即汝即心。

云何汝心更二於汝?為什麼你的心,又不同於你,在你的身上?這樣講就是不對了。二於汝就是:心不在你的身上,就是又離開於你,二於汝當然就是離開。意思就是:這個知本來就應當在你的心,即汝之知,當然就是你的心,這個沒有什麼好辯論的。那麼,現在為什麼你的心又不是於你的身,不在你的身上呢?

[此先約有知破。若謂離心法塵,是有知者,則當名為心,不應名塵。異汝非塵,同他心量者:異作離字解,謂此法塵,既然離汝意根之心,而又有知,自應非是塵,乃另是一心也,豈不同他人之心量乎?他人之心,方是離汝有知也。]

[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於汝者:此三句防謬辯。若必執言,離心有知之法塵,亦即是汝,]假設說,[即汝之心量,非他人心量者,既是汝心,應不離汝,云何汝心,不與汝合而為一,更為二而離於汝耶?是則計法塵,離意根而有知者,謬矣]!

好!再解釋一遍:知則名心,異汝非塵,同他心量。即汝即心,云何汝心更二於汝?這個法塵如果是有知,則應當叫做心,不應當叫做塵。它離開你,異汝非塵,它離開你意根之心而又有知,當然就不是塵,叫做異汝非塵。離開你又有知,當然就不是法塵了,就等同別人的心量,別人的心量就是離開你的心,它又不是塵。就是別人的心量。如果你一定要執著說:離心又有知,這個法塵就是我的心。即汝即心就是你一定要執著說:離開了心,又有知覺的法塵,就是我啊!那麼,我現在問你:即汝之心,云何汝心更二於汝?既然你的心,為什麼跑到外面,跟你不能合而為一?就是這個意思。

[若非知者,此塵既非色、聲、香、味,離、合、冷、暖,及虛空相,當於何在?]

注意聽,若離于心別有方所,則法自性,為知非知?所以,前面知者名心這一段是講知,這一段是講非知,這一段是接上面一段來的,不能分開,不能搞錯了!前面講知,意思就是:離于心別有方所,到底這個法塵是知還是無知?知已經破了。現在講:如果說非知,好!那麼,非知就是這個法塵無知,那就不是有知心了。若離於這個心,又若非知者,此塵,這個法塵,既非色、聲、香、味、觸。我再念一遍,若非知者,此塵即非色、聲、香、味、觸;即非色、聲、香、味、離、合、冷、暖及與虛空相,當於何在?解釋一遍:如果離開你的心,別有方所,一個法塵,而這個法塵卻是無知,那麼,這個法塵,就不是我們所認知的色、聲、香、味、觸;或者是離、合的觸塵;或者是冷、暖,這個都是身體的觸塵,所瞭解的。既不是色、聲、香、味、觸,以及虛空,那麼,這個法塵當於何在?沒有辦法說出來。

若更約非知處,我們一般認識的法塵,不是色聲香味觸,對不對?要不然是什麼?這是色聲香味觸落謝的影子,這個才是法塵。這些色聲香味觸都找不到,離於心又無知,又找不到這個法塵。

[此更約非知破。若謂此法塵,乃離意根之心,而非知者,前五塵離心非知,此法塵,既不是五塵,及虛空相,而徵其定在何處也。]所以問:一定在哪一個地方。[離、合、冷、暖,乃屬觸塵。]

[今於色、空,都無表示,不應人間,更有空外。心非所緣,處從誰立?]

這個是接上面一段來說,若非知者,你現在所講的這個法塵,也不是色聲香味觸,也不是虛空之相,那到底在哪里?現在今於色空,[色]就是五塵;[空]就是虛空。現在這個法塵,既不是五塵的色、色法,也不是虛空無相,都無表示,汝之法塵。都無法表示出你的法塵,就是連處所都不在,色的五塵境、虛空境,都沒有辦法表示你的法塵,不應人間,更有空外,不應當人間,又另外有一個虛空所容之處。說:更不應當虛空另外有一個法塵,在虛空之外。此法塵如果在心外,當然心非所緣,這個就不是意根所緣的法塵,意思就是非意根所緣境。心非所緣,如果你把它倒過來就更清楚了;非心所緣,你把它轉換過來,就更容易瞭解。非心所緣,非意根所緣之處,就是說這個法塵不存在,它既不是色聲香味觸,也不是虛空,沒有辦法表示出這個法塵,不應當人間更另外有一個虛空,容得下這個法塵。虛空無外,除了色聲香味觸跟虛空以外,不可能虛空外又有一個法塵存在;無法表示,就是表示這個法塵不存在,則非心所緣。這個法塵不存在,當然就不是意根所緣,意根是能緣,法塵是所緣。為什麼?要有能、有所,現在法塵不存在,處當然不存在。所以,心非所緣就是非意根所緣,那麼,處從誰立?就是法塵不存在,所以,這個法塵處不存在,處從誰立呢?那麼,能所就沒有辦法完成。

[色即五塵色法,空即由色所顯虛空,今在五塵虛空。都無可表顯指示,汝之法塵。終不應言,人世之間,更有一個空外之處,為法塵所在,色容有外,空豈有外哉?]

[心非所緣,處從誰立者:心指意根,]意根一定是緣法塵,[所緣屬法塵。謂此法塵,離心非知,]它離心,一個知,一個非知,離心又非知,離開這個意根心,它又不是知,那就是無知了。[自]:當然,[自不是能緣之心,又複離根而處空外,]又複離開這個根而處於虛空之外,虛空當然無外。[亦非所緣之境];不是能緣之心,因為它是無知;又複離開意根而處於虛空之外,當然非所緣之境。現在就變成,[則法塵非心]、能緣之心,[非境,]又非所緣之境,那怎麼辦?怎麼建立能所呢?[處將從誰而立耶?三就法辨妄竟。]當然沒有辦法建立能所?法塵能所不存在。

[午四 結妄歸真]

[是故當知:法則與心,俱無處所。則意與法,二處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是故知道,法塵跟這個意根心,都沒有一定的處所,則意與法塵,意根跟法塵二處,其實都是虛妄緣起,本非因緣生,也非自然性,只是緣起如幻,相妄性真。

[是即心、離心,有知、非知皆謬之故,]皆謬就是錯了。[是]就是法塵,這個法塵,即心不對;法塵,離心不對。[有知,]不對;[非知]也不對,就更清楚了!統統不對![當知法塵、與意根之心,俱無一定處所。下二句,不特無處,]不只是無處,[亦複無體,則意根與法塵二處之體,亦但虛妄名相而已,如空中華,全無實體。推究無體之體,元是妙明真體,]諸位!你看到諸法無體性,就見到世間的真體。諸法無體性就是相妄,當體即空,真心就顯。意思就是:沒有東西可以讓你執著,放下的當下,而且放到徹底,妙明的真體就顯露。所以,儘管放下,佛不辜負人,儘管放下,什麼放不下的東西,你統統放下,真心妙明真體就顯現。[故曰:本非因緣,非自然性,乃如來藏,妙真如性。三會十二處即藏性竟。]

有的人能夠聽到一半、理解一半,也不錯;有的人理解到七、八成,也很好;有的人理解實在有困難,不過能夠坐在這裏結善根也很好,讓我們知道說佛陀的偉大,是一個一切智者所講出來的話,是如此的了不起,讓我們時時刻刻都回歸到自性的覺性當中,讓我們今生今世過得解脫、過得自在、過得幸福、過得快樂、過得愜意,都是拜佛陀的真理之賜。因此我們要報佛恩,要感恩佛陀來人間示現;沒有佛陀這樣示現,沒有一個人能夠醒過來!在這裏上課上到這樣子,汗流浹背,我講到口沫橫飛,有的人沒什麼表情;不過也不錯,結一個善根、善因緣,總比沒有好,聊勝於無。了解說:喔!原來六根都是妄,六塵還是妄,原來我們都是在虛妄當中,去追求一種不實在的快樂,而這個快樂是生生滅滅,滅滅生生。所以,在座諸位,沒有學佛,這一輩子沒有真正幸福可言;有短暫的幸福,那個短暫的幸福就是他的感受,譬如嫁個好老公,暫時幸福;他現在身邊有錢,暫時幸福;他有生了一對兒女,滿孝順的,暫時幸福一下。他有一棟別墅,住的遮風避雨,還滿享受的,暫時享受一下,那麼,再推論下去,要面對死亡,你幸福、快樂能撐多久?因此佛陀告訴我們:這個人要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修的善根,才能聽聞大乘的經典。所以,這個聽不懂,來坐在底下跟著點頭,造就一下這個氣氛也不錯!讓大家了解說:哇!以前常常講《楞嚴經》,今天才真的嘗試到說:這個實在是深!這裏聽不懂,十八界就完全沒有辦法,就愈來愈深!為什麼這個時段我們這麼慢?因為要給這些初機眾生再一次的機會。你一下子打入這麼深,好!聽得懂,那算你的福報、你的智慧;聽不懂,算了。

《楞嚴經》耶,這部經名氣很大,大家都想理解,所以,不能只為上根利智的人講,也必須為一些初學佛法的人、根器比較淺的人,再上一次白話,就再一次機會。




作者: 釋大寬法師    時間: 2013-12-18 20:19
佛教楞嚴經(第九十講)因緣當體即空電子書wiki.pdf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Hot Keyword ChatGPT BTC ETH NFT WEB3 USDT AI (http://www.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