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Hot Keyword ChatGPT BTC ETH NFT WEB3 USDT AI

標題: 楞嚴經(第八十二講82)純一妙淨見精《慧律法師佛學講座》wiki [打印本頁]

作者: 釋大寬法師    時間: 2013-11-6 19:19
標題: 楞嚴經(第八十二講82)純一妙淨見精《慧律法師佛學講座》wiki
本帖最後由 釋大寬法師 於 2013-11-13 20:22 編輯

楞嚴經(第八十二講82)純一妙淨見精《慧律法師佛學講座》



楞嚴經-82 (國語) 98.05.22

說明:[ ]內為講經課本之內容


347頁,
請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請翻開《楞嚴經講義》,
347頁,
倒數第三行,
[申二 破合]
前面是破和平路那個「和」,
現在是破六合路這個「合」;
佛陀為了讓一切眾生徹底的了解,
我們的見性是獨立存在的,
不屬於緣起,所以不和合;
但是,卻不能離開和合,
所以,一直在強調,
同時分開來討論。
復次,阿難!
又汝今者,
妙淨見精,
為與明合?
為與暗合?
為與通合?
為與塞合?
現在就是問這個見精,
妙淨見精,
這個妙淨見精,因為二妄已除──
同分妄見和別業妄見已經除了、
除去了,
所以,才用這個「妙淨見精」,
就是純一無雜的見性,
是用這個名詞。
所以,《楞嚴經》在某個時候,
它用的這個名相不同的時候,
你就必需要特別注意!
這個純一無雜的見性,叫做妙淨見精。
翻過來,
348頁,
[此破合。]
[凡言合者,如蓋與函相合附,]
這個「函」就是藏物的小箱子,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些寶貴的東西,
這小箱子上面有個蓋,
小箱子叫做函,
上面有一個蓋子可以緊密的合著,
把它保護和隱藏起來。
所以,這上面的蓋跟函就是相合附,
[而不離也。]
若明合者,
至於暗時,
明相已滅,
此見即不與諸暗合,
云何見暗?
若見暗時,
不與暗合,
與明合者,
應非見明!
既不見明,
云何明合,
了明非暗?
所以,這個單單在文字上,
就非常困難,
非常困難,
這個不是念中文系有辦法的。
師父先解釋一遍,
同時呼籲大家:
你的反應要快,
聽這個《楞嚴經》,
開慧的楞嚴、
開智慧的《楞嚴經》,
沒有相當好的腦筋沒有辦法;
聽不來的就作未來的因。
諸位!
這個也是挺重要的正確的觀念,
佛經裡面常常提到,
聽經聞法,如果不懂的就退,
那很可惜!
因為你今天所種的這個種子和因緣,
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成長、會成熟。
譬如說你今天聽了《楞嚴經》,
也許你這一輩子沒有辦法解脫,
或者是超三界;
但是,你有這個因緣,就完全不同,
經過了百千萬劫,
哪一尊佛,也許叫做妙音佛,
也許叫做淨光佛,
隨便舉個例子,
剛好要選這個出家,
佛走過去,
有善根的人看到這一尊佛,
他就會想跟著這個佛陀出家。
這是講比喻,種善根跟不種善根,
那個不種善根的看到這一尊佛,
他會遠離的;
可是這個,
今天在講堂,也許你聽不懂;
但是,喔!
原來是在釋迦牟尼佛末法時期的時候,
還聽了慧律法師講《楞嚴經》,
這個善根一種下去,
它經過了無量劫,它就一定會發芽;
那你連這個因都沒有種下去,
沒有結下這個善緣,
你將來就完全沒有因緣。
所以,這個叫做功不唐捐,
在你的八識田中,
種下了這個金剛種子──聽經聞法,
百千萬劫都不會消失!
這個種未來因很重要的,
我舉一個比較貼切的例子,
十幾年前,
十幾年前,
有一個賣這個茶葉的,
專門賣這個茶葉的,
告訴我,
說:師父啊!我經營茶葉好久,
我告訴您,
您如果要喝茶葉的時候,
您記得!一定要喝好茶,
好茶溫胃,
打通你的這個血行,
而且除掉污穢的氣,
這個很好!
您記得這一句話:
喝茶慢慢喝,一口一口喝。
我從十幾年以前,根本就沒有喝茶的習慣,
完全沒有,
只是有這個專業的人士,
這樣來到師父的前面講他的好意,
當時候我並不在意,
這個種子種下去,
十幾年來,我從來不喝茶。
有一天,差不多二個月前,
我早上睡醒的時候,
頭非常的痛,
很痛很痛,
前面有西藥啊,
那個止痛藥都擺在前面的,
可是,西藥我已經很久不敢碰了,
因為那個後遺症很嚴重,
都不敢吃那個什麼普拿疼、止痛劑,
一粒西藥都不敢吃,
就一直讓它痛,很痛很痛!
痛的時候自己要去突破,
這個早上醫院也沒開,
中藥也沒有,
只有西藥,西藥不敢吃,
這麼痛怎麼辦呢?
自己要想去突破:
我現在就現成的東西,
有沒有一種能夠治頭痛的,
而且沒有後遺症的,
對我身體又能夠健康的?
突然去想到茶葉,
突然,〝熊熊〞(台語),
突然去想到茶葉,
我說:這個可能不錯!
這個是信徒送的,
上面寫四個字:〝台灣尚讚〞,
這個可能人家去外面郊遊、旅遊的時候,
看到好茶買來送師父的,
我就一直擺在那邊,
突然想到要泡茶,
頭痛到這種程度,
不處理不行,
十幾年來,種的那個泡茶的種子,
就突然想到要治療這個頭痛,
試試看!
好!就把這個茶葉拿出來,
想說:這個會好嗎?
沒有辦法啊,
西藥不敢吃,只有試試看,
就把那個台灣的高山茶,
上面標示的高山茶,
一千八百公尺到二千五百公尺的高山茶,
是怎麼樣台灣的好茶,這個解說。
好!那就把它泡了!
我也不懂泡茶,
只知道說把它熱水滾滾的燙下去,
隨便抓一撮;
因為我這個是外行的,
從來不喝茶的,
就把它弄少許的,
我想這個量不夠,再加一點點,
反正我是外行的,隨便泡吧!
就泡了,
就把這個茶喝了,
奇怪!
竟然劇烈的頭痛好了,
好了呢!
自己都覺得很不可思議,
頭痛竟然好了,
沒有吃西藥、沒有吃中藥,
就這樣好了!
從那一天起,我到現在每天都喝茶,
每天都喝茶。
所以,交代你們一個任務,
去找好茶,
拿回來算我成本就好,不要賺我的錢,
最好是‥‥‥
不要賺太多。
我現在舉這個例子;
剛剛要上課前還喝茶。
我舉個例子就是說:
你今天你聽經聞法,
什麼時候會用到,你不知道,
你不知道,
這個智慧的種子一種下去以後,
金剛種子種下去,
你百千萬劫都有可能,
會出家修行、了生死證果,
乃至於成佛;
但是,如果你今天連這個種子的因緣都沒有,
聽到困難的就畏縮、退縮,
那麼,就非常可惜!
我只能這樣勸大家,
勸勸大家。對不對?
底下,348頁,
師父先解釋一下:
若明合者,
至於暗時,明相已滅,
意思就是說:
這個見性如果只有跟明相才合,
明相走了,見性就跟著走了,
至於暗的時候,
到暗的時候,
暗的時候就是不明,
所以,先前的這個明相就已經滅了,
暗來,明就滅,
這一定的道理嘛!
所以,若明合者,
如果見性只有跟明相才合,
那麼,暗來的時候,明已經去了,
明相已滅了;
此見就是見性,
這個見性即不與諸暗合,
為什麼?
跟人家跑掉了,
跟人家跑掉了,
云何見暗?
這樣你如果聽不懂,我舉一個例子,
譬如說大家都到公園去過,
公園如果有廁所的話,
有廁所,廁所裡面有一面鏡子,
一面鏡子,
諸位!
男眾如果是表明的話、明相;
女眾如果是表暗相的話,
暗相的話,
好!
在座諸位,有一個男人上去廁所,
進去廁所,
上完廁所以後照照鏡子,
諸位!把那個鏡子拿走了,
那麼,下一位女眾來,
進去有沒有鏡子照?
沒有,鏡子被拿走了!
所以,明相如果跟見性合的話,
那麼,就跟見性跑掉。
知道嗎?
暗相來,
暗相來,
就看不到暗相。
這個男眾去公園上廁所,
照照鏡子以後,把那個鏡子拿走了,
沒有鏡子,女眾來怎麼照?
懂這個比喻嗎?
喔!那就很好了,
非常好!
若見性跟明相合者,
至於暗相來的時候,
先前的明相就已經滅了,
此見性就不與諸暗合,
因為跟明相跑掉了,
云何再見暗呢?
為什麼會再見到暗呢?
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
可見見性不隨明、暗而亡,
明來見明,暗來見暗。
若見暗時,不與暗合,
與明合者,應非見明,
這一句話,
你的反應要很快才有辦法聽得懂。
若見暗的時候,
假設說這個見性見到暗的時候,
卻不與暗合,
沒有跟暗合,
沒有跟暗合,卻能夠見到暗,
那麼,簡單講:
這個人如果見明的時候,那一定怎麼樣?
應非見明,
如果與明合的時候,應非見明,
因為跟明相合的時候,應當沒有見明,
為什麼呢?
因為見暗的時候,不需要與暗合,
簡單講:
見明的時候,也不需要與明合。
是不是?
這一句就是反過來另外一個角度講。
再講一遍:
若見暗時,不與暗合,
與明合者,應非見明,
這二句是轉過來,
前面八個字這個段落,
後面急下的轉過來那個念頭,
所以,先講前面八個字,
若見暗時,不必與暗合,
不一定跟暗合,
意思就是:
我們了解,
見性見暗的時候,一定要跟暗合啊!
現在把它假設說,
現在把它假設說,
若見暗的時候,不必跟暗合,
那麼,急轉直下,
反過來同樣的道理,
跟明相合的時候,應非見明,
為什麼?
合就是不見,
對不對?
不合就是見。
前面是:若見暗的時候不與暗合;
現在與明相合,當然就不可以見明。
這樣你們到底有沒有聽懂?
怎麼都沒什麼表情?
若見暗時,不一定跟暗合,
與明合的時候,就應當非見明,
既不見明,
如果這個見性不能見到明相,
云何明合,
為什麼跟明相合的時候,了明非暗?
我們卻清楚知道,是明而不是暗呢?
而不是暗呢?
整句再解釋一遍:
若明合者,至於暗時,明相已滅,
此見即不與諸暗合,
說:如果這個見性跟明合的時候,
那麼,關於暗的時候來到,
那麼,先前的明相就已經滅了,
這個見性就不能與諸暗合,
因為被明相帶走了見性,
云何可以再見到暗呢?
表示見性不隨明、暗,
明來見明,暗來見暗。
若見暗的時候;
換另外一個角度,
如果看到暗的時候,不一定跟暗合,
那麼,反過來說,
跟明相合的時候就應非見明,
意思就是:這是矛盾的、不可能的!
既不見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
既然見性見不到明相,
為什麼跟明相合的時候,
我們非常清楚是明相,而不是暗相?
好!這樣聽得懂吧!
好!
聽不懂就作未來因了。
[此正破明合。]
此正破明合。
[若與明合者,如圓蓋合於圓函,]
圓函就是匣子,
匣子;
匣子就是甲乙丙丁的甲,外面框一個框,
ㄅㄆㄇㄈ的ㄈ
ㄅㄆㄇㄈ的ㄈ
然後中間一個甲,
就是匣子,
匣子;
藏物的小箱子,這個就是函。
[附而不離,]
[至於暗時,暗生明滅,]
暗生明滅就是暗相生,明就滅。
[見與明合,]見性與明合。
[自必隨明以俱滅,]
當然,「自必」就是當然,
當然隨著明相就俱滅了。
[此見即不與諸暗合,]
這個見性即不與諸暗合,
因為跟明跑掉了。
[既不合暗,云何而能見暗?]
如果見性不跟暗相來合,
又怎麼能夠見到暗相呢?
[若見暗時,不與暗合者:]
[恐防謬計,不必暗合,而能見暗。]
[故破云:]
[若見暗之時,不必定與暗合,]
[依舊與明合,]
那麼,從這個角度來講,
急轉直下,
[而能見暗者,]
則不合能見暗,([則不合能見,])
[合應不見,]
[汝見與明合者,應當見暗,而非見明矣!]
而非見明。
[云何明合,了明非暗。]
[此歸正破。]
[既與明合,應非見明,]
跟明相合,應當非見明。
[云何現前,]
為什麼‥‥‥
意思就是:前面的假設是錯誤的,
云何現前,
為什麼你現在[與明合時,]
[了知是明非暗也?]
[明暗是二,見性是一,]
明相有來去、有生滅,
見性沒有。
所以,
[明、暗有生滅,見性無去來,]
[豈可說合耶?]
彼暗、與通,
及諸羣塞,
亦復如是。
意思就是:
舉一個明相來舉例的話,
那麼,其他的暗、通,
以及諸群塞,亦復如是,
依此類推就可以明白。
[此以上可以例知,]
[故云亦復如是。]
[初破和合竟。]
底下是
[午二 破非和合(分二)]
[未初 承示轉惑二 別為破斥 今初]
非和合也不對,
非和合,
怎麼能夠見明相、暗相、通相、塞相呢?
不和合的話,
見性沒有相,如何來顯呢?
阿難白佛言:
世尊!如我思惟,
我現在靜靜的思惟。
阿難白佛言:
世尊!
如我思惟:
此妙覺元,
與諸緣塵,
及心念慮,
非和合耶?
阿難就對佛說了,
說:世尊!
我這樣子靜靜的思惟,
聽佛的開示,我現在覺悟到,
這個「妙」前面加一個:本,
本妙;
「覺」就是覺明,
覺明。
本妙;
「覺」就是覺明;
元就是底下加三個字:元「清淨體」。
此妙覺元,
就是本妙覺明元清淨之體,
原來的清淨之體。
與諸緣塵,
「緣塵」,在旁邊寫:明、暗、通、塞,
因為要往外去攀緣的,
不是明相就是暗相、就是通相、就是塞相,
叫做緣塵,外在的塵。
與諸外在的塵──明、暗、通、塞,
及心念慮,
就是我這一顆能分別的心,
非和合耶?
它不是和合。
[當機聞說,證菩提心,不從和合起,]
[遂轉惑]
因此轉惑[非和非合,]
[離緣別有,]
離開這個明、暗、通、塞的外緣,
而別有清淨自性。
[此妄情計度,勢所必至。]
[觀其問詞曰:]
阿難說:[如我思惟,]
[末句殿以耶字,]
[是未敢自決,而請佛求決也。]
[此妙覺元者:]
[指此根中見性,]
[乃本妙覺明,元清淨體,]
[具不變隨緣二義;]
[依不變義故非和合,]
不變義故。
[依隨緣義非不和合,]
所以,非和合,
或者是非不和合,
二個角度不一樣。
[性、相互融,真、俗無礙,]
[此以剖妄之後,乃立斯名。]
[與諸緣塵:]
[即明、暗、通、塞,所緣塵境。]
所緣的塵境。
[及心念慮:即六處識心,]
[以心為識體,念慮為識用,]
[此正辯根性之與塵識,]
塵是外在的,識是內在的,
塵識,塵識,
塵所引出來的心的念慮就是識。
[非則俱非也。]
就是非和合、非不和合。
[初承示轉惑竟。]
所以,這一段是說,
阿難對佛說了:
世尊!如我思惟,
這個本妙覺明,元清淨體,
與諸明、暗、通、塞、念慮的意識心,
是不和合的。
佛就破斥他:
不與明相合,你怎麼見明?
不與暗相合,你又怎麼見暗?
佛言;
所以,這一段是[未二 別為破斥(分二)]
[申初 破非和 二 破非合今初]
佛言:
汝今又言,
覺非和合。
吾復問汝:
此妙見精,
非和合者,
為非明和?
為非暗和?
為非通和?
為非塞和?
師父先解釋一遍,
佛言,
說:你現在又說,
意思就是:
你一直重複用二分法,
不是左邊就是右邊,
不是右邊就是左邊;
不是和合就是不和合,
不是不和合就是和合,
怎麼樣轉都是那個念慮心,
從來沒有體悟到迥脫根塵那個絕對的心性,
脫不了!
所以,怎麼樣講
就是以世俗之見、妄想的分別,
而來揣測佛境。
所以,沒有見性的人,
你不管怎麼講,
他完全沒辦法理解和體悟,
沒有辦法,
只能作未來的因,
未來的因。
佛言:汝今又言;
這一句佛有感傷、感歎的意思:
你為什麼一直重複,
這樣子不是左邊就是右邊呢?
覺非和合,
為什麼又說我們的妙覺元,
本妙覺明,元清淨體非和合?
我現在問你:
此妙見精,這個本性、如來藏性,
如果非和合,
假設說你這個角度來講的話,
為非明和?
好!
是沒有跟明相來和,
那又為什麼能夠見明?
見性不與明和,如何見明?
為非暗和?
如果見性不與暗和,又怎麼能見暗?
為非通和?
見性不與通‥‥‥
「通」就是貫通、貫穿,
就像虛空之處就是通,
如果這個見性沒有與塞和,
又如何那個地方是阻塞,
為什麼能夠知道?
見性沒有觸及到明、暗、通、塞,
如何知道明暗和通塞?
[此正破非和,以顯非不和也。]
意思就是:講不和、不和合是不對的,
非不和就是沒有辦法離開緣起,
叫做非不和。
[非和者兩物異體,各不相入之謂也。]
[佛言:]
[汝今又言此妙覺元,非和合者,]
[吾復問汝,]
[此妙見精,非和合者,應如磚石並砌,]
就像磚,
磚是磚,石頭是石頭,
磚跟石頭形狀不一樣啊,
「砌」就是把它堆疊起來,
很明顯的你了解這是磚、這是石頭,
這個就是不和合,
明顯的不和合,
應如磚和石並砌;
同時把它堆疊起來叫做並砌,
磚跟石頭堆疊起來,
你很明顯可以看到這是磚、這是石頭,
為什麼?
[彼此各不相入,]
磚的形狀跟石頭的形狀不一樣,
磚是四四方方的,
石頭有的成圓的、有的成扁的,
不規則。
[為與明、暗、通、塞,四法之中,]
[與何法非和耶?]
你說說看。
[此中見精稱妙者,亦二妄已剖故也。]
「剖」就是分析,
已經除掉了。
好!
底下世尊就告訴他的道理:
阿難!
若非明和,
則見與明,
必有邊畔!
汝且諦觀:
何處是明?
何處是見?
在見在明,
自何為畔?
世尊,
我們的世尊要阿難好好的省思、
冷靜分析一下。
這一句師父解釋一下:
如果我們的本性不跟明相和,
則見性跟明相必有邊畔,
必有邊畔,
沒有和。
好!諸位!
我就舉例子,你看,
好!如果不和,
不和就像我的左手,
我的左手,
師父的左手,
左手代表見性,
左手代表見性,
右手代表明相,
右手代表明相。
如果沒有和,
沒有和就是沒有完全密合,
那就像這樣,
見性跟明相,你會發現什麼?
中間什麼?
有一條什麼?
界限,對不對?
這個就是不和的結果,
這個就是不和的結果。
注意看!
如果我們的見性沒有跟明相和,
那麼,見性跟明相它就有一個界限。
對不對?
因為沒有和嘛!
是不是?
有一個裂縫、裂線。
汝且諦觀,
佛陀要阿難好好的仔細觀察,
何處是明?
哪裡是明相?
在明相當中,
你又怎麼個分辨出見性?
意思就是:
明相、見性根本就是不二。
對不對?
見到明相,
譬如說我們光線看出來,
我們看的明相,
現在講堂這麼亮,
這個燈光這麼清楚,
我們的見性看出去,
你有辦法分辨說這是見性、這是光線嗎?
當然沒辦法分啊!
是不是?
要不然你從光線裡面分出見性給我看看,
誰有辦法?
這個就是表示是不二,
見性跟明相是沒辦法分的,
就是很明顯的和。
好!
汝且諦觀:何處是明?
哪裡是明相?哪裡是見性?
諸位!
在見性、在明相,自何為畔?
用什麼來當作界限?
意思就是你找不到界限,
找不到界限就是和合。
對不對?
就是和合,
這麼容易。
[此但約明破。]
[若見非與明和,]如果見性不跟明相和。
[如磚、石並砌,]
「砌」就是把它堆疊起來,
那麼就是:磚是磚、石頭是石頭,
為什麼?
體格格不入,([體不相入,])
磚塊是四方形的,
石頭是呈不規則的,
有的圓、有的扁、有的大、有的小的,
很明顯你就知道,這個是磚、這是石頭,
因為體不相入。
[則見之與明,必有邊際界畔,]
那一定的道理,
因為沒有和嘛!
[此是必然之理。]
[汝且現今諦實觀察,]
好好的觀察,
[何處是明相?何處是見精?]
釋迦牟尼佛就說:
你根本分不出哪裡是明相?哪裡是見精?
意思就是:不和是不可能的,
見光明,見性本身就存在,
見性就是由光線來顯現,
這兩個是不二,
你不能講它不和。
[在見精與明相二者之間,自何處為界畔耶?]
意思就是你找不出來,
找不出來就是和,
對不對?
找不出來就是和。
[此先與索畔。]
阿難!
若明際中,
必無見者,
則不相及,
自不知其明相所在,
畔云何成?
好!
轉換另外一個角度來討論,
不必這樣一直逼迫你,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分析,
阿難!
如果在明相當中;
這「明際」就是有光、光線之下。
若明際之中,看得很清楚,
這個時候,
必無見者,
你一定要說,
必定沒有見性的作用,
必無見者就是:
你一定要說必定沒有見性的作用,
假設說你是這樣講。
則不相及,
諸位!
沒有見性,
哪來看得到明相呢?
則不相及,
不相及就是不和合,
則不相及,
見性跟明相彼此之間不相及,
沒有和合,
見性跟明相不和合,
當然自不知其明相所在,
處尚不在,連明相都不知道在哪裡,
畔云何成?
連明相的界限到哪裡都不知道,
界限怎麼能說得通?
再解釋一遍:
說:阿難!
如果在明相的當中,
你一定要說沒有見性的作用,
那麼,就表示見性跟明相不相及,
就是沒有和合,
見性跟明相不和合、不相及,
當然見性沒有來到明相的中間,
當然就不知道明相所在的地方,
處尚不知,畔云何成?
這個地方,明相的地方尚不能成立,
都不知道明相在哪裡,
你說有界限,界限在哪裡啊?
對不對?
你說這個國家,國土在哪裡都不知道,
你怎麼知道國家的界限在哪裡?
[此躡成破意。]
[謂言縱有邊畔,]
[亦如磚石之不相入。]
[際者界限也。]
就是界限。
[承上見精、明相,各有界限,]
如果各有各的界限。
[見中無明,明中無見。]
諸位!這個要注意!
底下那個「無明」是沒有光線、
沒有明相,
「明」底下要加一個:相,
不是無明,這二個字,
你說:見中無明,
不能說:見性當中沒有智慧。
哇!那完蛋了!
是見性當中,沒有所緣的光線,
「明」就是明相;
明中無見,
就是明相中也沒有見性,
是這個意思。
見中無明,明中無見,
意思就是:
見性當中並沒有光線的明相;
或者是明相當中,也沒有能緣的見性,
這二句是這個意思,
完全不相及。
[若明相界限中間,必無見者,]
連見性都沒有。
[則彼此不相及,]
見性是見性,明相是明相,
不和合,二個不相及,
不搭嘎,
碰不到。
[自然不知明相所在之處;]
[處尚不知,邊畔從何分別?]
處尚不知,邊畔從何分別?
好!舉一個例子,
舉一個例子,
譬如說,
有人講說:
我這個南部的山區蓋了一棟木屋,
木屋,
喂!請問一下,
木屋的界限到哪裡啊?
不知道!
假設說啦。
譬如說你來講說:
你木屋在哪裡?
「木屋在哪裡?」,就不用講界限到哪裡,
為什麼?
連木屋都不知道啊,
怎麼知道那個界限是哪裡?
是不是?
處都沒有,哪裡有界限?
所以,邊畔從何分別?
[畔既不分,則非和之義不成矣!]
意思就是一定要和合。
彼暗、與通,
及諸羣塞。
亦復如是。
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說:
如果見性不與暗和,就見不到暗;
如果見性不與通和,就不知道是通;
如果見性不與塞和,就不知道是塞相,
亦復如是。
[此破一,自可例餘。]
[初破非和竟。]
底下,[申二 破非合]
又妙見精,
非和合者,
為非明合?
為非暗合?
為非通合?
為非塞合?
這個文字很容易的,
[此破合可知。]
底下是破這個「合」字,
若非明合,
則見與明,
性、相乖角,
如耳與明,
了不相觸。
解釋一下:
如果我們這個見性,
並沒有跟明相更緊密的合在一起,
那麼,則見性是見性,
明相是明相,
本性是本性,
則見與明,
這個見性與明相,怎麼樣?
性、相乖角,
一個是屬性,一個是屬相,
性、相乖角,
見性是性,明相是相,
叫做性、相乖角。
什麼叫乖角呢?
就是兩角永遠沒有交會點,
「乖」本來就是違背的意思,
沒有交會點。
如耳與明,
耳朵、耳根本來是對聲塵的,
你現在把耳朵拿來跟光線來對,
是對不上的,
光線是針對眼睛的。
說:耳與明,
為什麼?
了不相觸,
目前全世界還沒有一個人說:
我用耳朵來看、看事情的。
對不對?
眼睛壞了、眼睛瞎掉了,
說:我用耳根來看的。
那沒有辦法!是不是?
就像耳根跟明相了不相觸,
「觸」就是會合,
沒有觸合到。
再解釋一遍:
如果這個見性不跟明合,
那麼,見性跟明相就像性相的相乖角、
相違背,
就像耳根來對這個明相的不可能,
耳根是對聲塵的,明相是對眼根的,
根本就兩不相觸,
了不相觸,
意思就是要合。
[首句牒定。]
[若見不與明合者,]
[則見與明,一屬性,一屬相,]
[彼此乖違角立,]「角立」就是對立。
[各不相順。]
就像牛角兩個角對立著,
牛的兩隻角一輩子都不會相觸、
相碰到,
叫做角,
這個角比喻牛角,
佛經常常用的。
[此據理論,下以喻明。]
[既然非合,應如耳根之與明相,]
耳根不是對明相的,
耳根是對聲塵的。
[了無關係,不相觸合;]
[觸即合也。]
352頁,
見且不知,
明相所在,
云何甄明,
合非合理?
意思就是:若不相和合,
假設說你這個假設是成立的,
若不相合,
見尚且不知明相所在,
就是你這個見性,
尚且不知道明相在哪裡,
見性看不到明相啊!
對不對?
若不相合的意思,
若不相合,
見性是見性,明相是明相啊!
對不對?
見且不知,「見」就是見性,
見性尚且不知明相在哪裡,
那又怎麼能夠分別明相,
所謂的合或者是非合之理?
意思就是講不通,
見性都不知道明相在哪裡,講什麼合跟不合?
意思就是這樣子,
意思就是非合不行。
對不對?
[此承上既不相合,]
[縱見之]就算看到。
[亦不能見,]
[見且不見,自然不知明相所在;]
[如耳聽明,]「明」就是光線。
[聽且不能聽,豈知所在耶?]
[知既不知,]
[云何甄別明白,合與非合之理?]
彼暗、與通,
及諸羣塞,
亦復如是。
[此例破,]
例破。
[可知。]
[後無結文者,]
沒有結文。
[因此科但釋前超情科中餘情,]
[故不另結。]
意思就是:是後面有貫串的意思,
不另結,
跟前面超情科中的餘情一樣的道理,
所以,在這裡不另結;
後面還有貫串的義理,
就是會通四科,即性常住,
有更擴大。
[文自阿難妄識破後,]
[求示寂常妙明真心,]
[而如來指與根中見性,]
[十番極顯其真,]
我們十番顯見裡面,
一次又一次的顯出我們的真心,
所以,顯出我們的真心本性;
為什麼佛要我們自己珍重,
不要自暴自棄?
是每一個人根中都有佛性,
先從一根來找,
再擴大六根,
一根叫做見性,六根叫做藏性,
諸位!要有一個觀念,
單單指眼睛,這個叫做見性;
如果統統指六根的本性,
譬如說眼睛叫做見性;
耳根叫做聞性;
鼻叫做嗅性;
舌頭叫做嘗性;
觸,身體叫做觸性;
意叫做識性,
六根裡面,一講到同一個性,
這個時候要講如來藏性;
單指一根開發,叫做見性,
是用眼根單刀直入來講,
讓大家容易了解。
所以,單以一根眼根來講,
叫做見性;
如果六根同一個性,
這個時候要講如來藏性,
就不一樣了,
名詞就不一樣了。
十番極顯其真,
[二見復剖其妄,]
同分妄見還有別業妄見,
把這個妄分析出來。
[尅就當人分上,最親切處,]
[分明指出,會見、聞、覺、知,]
[虛妄病緣,妄不離真,]
諸位!妄不離真,
妄不離真,
為什麼?
妄心是真心的影子而已,
「妄」就是指妄識,
如果「妄」底下加一個:識,
那就更清楚了。
「妄」是指妄識;
「真」是指真心,
妄識就是真心的影子。
所以,我們看到的其實是影子而已,
因為意識就攀緣這個假相,
落入這個觀念變作影子,
而把影子當作是真實,
所以,一直攀緣這個生滅的無常假相,
痛苦不堪!
但是,你要找真心,
又不可以離開妄心,
妄當體即空就是真。
[同是覺明無漏妙心;]
[此中復明,]
[本妙覺元,非和合與不和合,]
[密示萬法一體之旨,]
講非和合也不對;
講不和合也不對,
超越一切非和合與不和合。
密示萬法一體之旨,
本來就是一真平等法界,
同一個如來藏性,
分什麼合還有離?
[大科尅就根性,直指真心已竟。]
[自此以前但顯理究竟堅固,]
[若不知所指之心,]
[不獨近具根中,]不只是在六根當中的根性,
其實我們的本性,[實則量周法界,]
意思就是:其實我們的如來藏性;
實則是指:
其實我們的如來藏性,是量周法界的,
意思就是說:
我們本來是很富有的,
每一個人都是大富翁,
整個宇宙;
但莫於相上住著,
整個宇宙的財產其實都是你的;
但是,你現在卻執著,
攬這個宇宙當中少許的四大,
誤以為這個是「我」,
所以,你的思惟、
你的起心動念、行住坐臥,
都離不開這個我執的假相,
所以,你很貧窮!
我們活得非常的貧窮,
很可憐,
就是整個宇宙的財產都是我們,
我們現在變成非常貧窮,
為什麼?
流浪六道輪迴,變成一個怎麼樣?
街頭的流浪兒、流浪漢,
我們現在就是在六道輪迴的流浪漢!
流浪漢,我看電視報導的,
人家那個麵包店的,
麵包店的,
沒賣完的麵包,
那個老闆心腸很好,
就是給這些街友,
給這些街頭之友,就是流浪漢,
來發‥‥‥
我們現在就是很可憐,
在六道當中、輪迴當中,
我們本來是佛性,
沒有用出來,
這一顆摩尼寶珠,大富大貴,
最尊貴的佛性沒有用出來,
我們用的是妄心、妄識、妄執著,
為什麼?
攬這個宇宙當中少許的這一些元素,
誤認為這個是自我,
而把整個宇宙全部丟掉,
丟掉!
所以,這一輩子沒有佛陀來示現,
我們不知道我們竟然也是佛,
我們是大富翁,
整個宇宙的財產竟然是我們的;
而我們貪著的,
卻是眼前的眼耳鼻舌身意,
每天睡的那一個房子、
銀行裡面的存款的簿,
對人尖酸刻薄,
我們享受這個貧窮,
卻不知道我們是大富翁,
我們多麼的可憐!
流浪六道輪迴,
誰來可憐我們?
誰來同情我們?
所以,佛經裡面講:
粉身碎骨無以報佛恩,
我們把這個身體粉身碎骨,
都沒有辦法報答佛陀的恩、
對我們的大恩。
那麼,今天佛陀入涅槃了,
我們依照他的法來修行,就是報佛恩,
無論如何,
我們粉身碎骨,也要把正法傳出去,
讓無量無邊的眾生解脫,
是名報佛恩,
若不說法度眾生,無以報佛恩。
所以,我們內在裡面,
無論出家、無論在家,
能夠聽到無上的正法,
第一個重要的觀念,
就是一定要報佛恩,
一定要報佛恩。
我們是三寶弟子,
把自己的身口意清淨就是報佛恩,
你有能力,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有時間出時間,有空間出空間,
如果你家很有空間,
騰出來放法寶、散播法寶,
這個有空間出空間;
如果你有時間送法寶,
打包寄出去,
用電話、用網路,
都可以救眾生,
尤其是現在資訊發達的。
所以,實則量周法界,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佛,
本性是佛。
[則何以明事究竟堅固耶?]
不只是在根中見性,
實則我們的如來藏性量周法界,
要不然怎麼能夠叫做一切事究竟堅固?
所以,見性對一個佛弟子來講,
有如此的重要,
而竟然一切眾生都把它放棄:
我不想聽經、不想聞法,
我只想念念佛。
多麼的可惜啊,
真的可惜!
[故下會通四科,]
[全事即理,圓彰七大,]
全事即理就是:相就是性,
事就是生滅,
生滅當體即空,就是不生滅;
事就是有為,
當體即空,就是理、就是無為;
事就是相,理就是性;
事就是生滅,理就是不生不滅;
事就是有為,理就是無為,
當體即空,有為就是無為,
全事即理,全理即事,
理事不二、性相不二、
體用不二,
這個就是佛法的精髓。
圓彰七大,[全相皆性,]
所以,諸位!
在相中為什麼這麼重要?
就是讓你不可以偏頗,
讓你不可以偏頗。
譬如說你一個好好的身體,
你要把它搞得生病;
當然這個跟業力有關係,
常常講說:
哎呀!這個是四大本空,五陰無我,
但可惜,
你不知道相就是性。
換句話說:
沒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佛性顯現不出來,
你一個人車禍、重傷害,
乃至變植物人躺在那邊,
雖然法法平等,佛性人人皆有;
問題你躺在加護病房,躺在那邊急救,
也許救不起來!
沒有錯,人人皆有佛性;
躺在那邊,
重病、昏迷不醒,
有佛性,佛性用不出來!
這樣你就知道,
照顧這個身體、健康的身體有多麼的重要!
為什麼?
性相不二,
有了健康的身體,才有好的道業。
所以,全相皆性,
無量無邊的山河大地,
其實就是如來藏性。
[極於三如來藏,]
三如來藏其實就是一真,
它是站的角度不一樣,
站在破相的角度,講空如來藏;
站在緣起的角度,叫做不空如來藏;
站在一真的角度、平等的角度,
叫做空不空如來藏。
[圓融無礙;]
[說奢摩他,]
[令悟一切事相,無非理性,]
說奢摩他、說三摩、說禪那,
這是整部《楞嚴經》重要的大科,
說奢摩他、說三摩、說禪那,
第一大段就是說奢摩他,
說奢摩他。
為什麼要講奢摩他呢?
讓我們微密觀照,定中有慧。
令悟一切事相,無非理性,
[乃統世界、身、心,為一定體。]
[自此見性,轉名如來藏性,]
從此叫做如來藏性。
[以能徧為諸法實體,]
[乃對萬法而立名也。]
所以,[初尅就根性直指真心竟。]
[楞嚴經講義第五卷終]
諸位翻開最前面那一張大頁的,
最大的,最大頁的,
最大張的,
最大張的,最前面,
《楞嚴經講義》最大張的。
好!
我講的時候,你就跟著看下來,
看最中間,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再看下來,有沒有看到正宗分?
有沒有?
有看到正宗分嗎?
好!
正宗分的底下叫做正修具示成佛妙定,
有沒有?
就是這個。
好!再往下看,如來答定,
如來答定,再往下看,
這個最重要,正說妙定始終,
有沒有看到那幾個字?
正說妙定始終。
好!上次標的A、B、C,
好!諸位!
往下看,往右邊看,
橫的看下去,
正說妙定的始終,那三個大段你要看清楚,
右邊:
說奢摩他路令悟密因大開圓解,
有沒有?
我們現在就正在講這一段,
說奢摩他,
說奢摩他,
說奢摩他就是微密觀照,
定中有慧叫做奢摩他。
好!再往左邊,
這一行的高度往左邊看,
往左邊看,
說三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
看到嗎?
有看到。
往左邊看,這第二大段,
所以,說奢摩他,標號就是A;
說三摩,標號就怎麼樣?B,
再來,往左邊看,
繼續往左邊看,平行看過去,
說禪那證位,有沒有?
令住圓定、直趣菩提,
看到吧!
這個就是C。
所以,我們這第一大段是最為重要,
如果沒有開這個無上的如來藏性,
那你怎麼樣懂得如來密因?
所以,如來密因,
說奢摩他令悟如來密因,就是什麼?
就是不生不滅的如來藏性;
而佛陀簡而言之,
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
修行單刀直入,從本性下手,
令心無所增減就是修行,
令心無所增減,
令心無所增減,
你擁有很多的財產,統統是幻;
你今天一無所有,仍然是幻,
所以,隨緣度日,
該有的責任就有。
簡單講:
第一個就是叫你開悟見性,
你才有辦法
依此不生滅的本性下去修行,
就叫做如來密因,
如來的密因,就是不生不滅的如來藏性,
特別的重要!
你第一個A沒有,那就不用講到B了,
對不對?
你第一個就沒有悟,講到什麼B呢?
對不對?
說奢摩他令悟密因大開圓解,
第一段都沒有,那B就不用講了;
B就是說三摩修法,令從耳根一門深入;
C就是禪那證位,令住圓定、直趣菩提,
A加B加C,等於首楞嚴大定。
知道嗎?
首楞嚴大定。
所以,這個觀念很重要,
人家會問你說:
你聽了師父講《楞嚴經》講那麼久,
那麼,什麼叫做首楞嚴大定呢?
你就跟他回答:
A加B加C,就是首楞嚴大定。
他如果再繼續問的時候,
你就說:你不要再問了!
這樣就好了,
有功夫的,只知道A加B加C,
就不要再問下去了,
不錯。
好!
把這一本收起來,
我們休息十五分鐘,
休息十五分鐘,
我們要開始上這個《義貫》。

*******中間休息*******

請翻開《義貫》上冊,
514頁。
在講這個《義貫》前,
有幾句話說明,
有一個法師跟我講,
說:師父!
您講這個《義貫》,
為什麼都一直念?
很快,
速度很快!
我跟他講:
你想想看,
我們《楞嚴經講義》,
那個文言文那麼艱澀,
我們用的時間那麼長;
如果這個《義貫》的白話文
所用的時間,
也同《楞嚴經講義》的文言文,
時間那麼長,
那你想想看!
一般來講,
如果講《楞嚴經》,
大部分的都是講《楞嚴經講義》過了,
就不再講這個《義貫》;
那師父為什麼要講呢?
我想說,
有些初學佛法的人,
他的學歷不夠,
他只有念到國小,或者是國中,
所謂的文化水平不是很好,
教育程度比較差一點的,
在文字上‥‥‥
他很想修行,
可是,在文字上就非常困難,
又不是老參,
因為老參有相當的基礎了,
聽這個不陌生;
可是,對一個初學《楞嚴經》來講;
像我們前幾天,
講這個同分妄見、別業妄見的文言文,
你看,多麼的艱澀、多麼的難!
所以,師父慈悲,
希望能夠救度更多的眾生,
使這些楞嚴大法、佛陀的大法
傳得更普遍,
更多人了解《楞嚴經》的偉大,
和世尊的偉大。
如果說:佛法那麼好,
可是,經典那麼艱澀、那麼難,
到最後大家就會放棄,
因為看不懂,
沒有人解釋。
所以,一直要講這個《義貫》,
堅持要講《義貫》,
是因為再給初學佛法的人一次機會。
那麼,因為我們現在仍然處於艱澀的階段,
艱澀的階段,
如果後面就比較簡單的話,
《楞嚴經義貫》某一些段落比較容易,
就不需要一直講,
師父會衡量,
看情形。
所以,講這個《楞嚴經義貫》,
事實上,
就是要讓楞嚴大法更加的推廣,
更能夠使上、中、下根器的人都蒙受益,
所以,我們才不厭其煩的在這裡重複;
但是,雖然在重複,
可是,用的時間不能那麼長,
對不對?
用的時間那麼長,那怎麼講得完?
是不是?
講得太慢了,
不行!
對不對?
所以,師父有師父的立場。
好!諸位請翻開514頁,
第十三節;
這個是成觀法師自己編排的,
《楞嚴經義貫》的這個章節,
跟《楞嚴經講義》不太一樣,
所以,我們就依照《楞嚴經義貫》來念。
第十三節,
514頁,
別業妄見與同分妄見,
經文:
[阿難白佛言:]
[「世尊,]
[如佛世尊為我等輩]
[宣說因緣及與自然;]
[諸和合相與不和合,]
[心猶未開,]
[而今更聞『見見非見』,]
[重增迷悶!]
[伏願弘慈,施大慧目,]
[開示我等覺心明淨。」]
[作是語已,悲淚頂禮,承受聖旨。]
註釋:
「諸和合相與不和合,心猶未開」:
「心猶未開」指的是「諸和合相與不和合」,
因為這個道理,阿難等先前沒有聽過,
所以心未開。
諸法有和合,成一合相,
那是權教,
一合相就是師父講的:
緣起法就把它當作是一合相來看,
就好像真的有那個相,
事實上是方便說,
那是權教,
權教就是方便說的,
還不是究竟義。
如來一時方便攝引鈍根之人,
故說「因緣和合而生法」。
然依第一義實法,
第一義實法就是究竟實相,
究竟實相就是畢竟空相的角度來說,
不但「所和合」的結果是「一合相」不可得,
乃至「能和合」的因與緣
也無自體性,
諸位!
因與緣無自性的意思是什麼?
就是因空、緣空,
因當體即空、緣當體即空,
空不合空,
所以叫做無自性體,不可得,
因空、緣空,空不合空,
就是這個道理。
不可得中,沒有緣起,
緣起即空,方便說有緣起。
故究竟實無和合,
一合之相如空華、陽焰,
猶如幻化。
故《金剛經》云:
「所謂一合相者,即非一合相,
而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為什麼講貪著其事?
因為沒辦法透視那個相,
合起來那個假相不實在的,
不實在的。
「見見非見」:
第一個「見」是動詞,
第二個「見」是名詞。
若能見到「能見之性」,
此猶非是真見,
以有能所故。
有能所就不是絕對的見,
絕對的見就是無見。
有能有所,則生滅熾然,
非是真常不生滅性。
「弘慈」:就是大慈。
義貫:
「阿難白佛言:「世尊,
如佛世尊」
方才「為我等輩宣說因緣及與自然」之理;
但尚未聞佛開示「諸」法「和合」一「相,
與不和合」之理,
因而於此,「心猶未開」悟,
「而今更聞」佛說能「見」到「見」精者,
猶「非」真「見」,
則「重增迷」惑昏「悶,
伏願」世尊依於「弘慈」,
廣「施大慧目,
開示我等」,令悟「覺心明淨。」
阿難「作是語已,
悲淚頂禮,承受」如來「聖旨」。
如來就像皇帝之旨,
所說的話統統叫做聖旨;
我們凡夫沒辦法。
經,經文:
[爾時世尊憐愍阿難及諸大眾,]
[將欲敷演大陀羅尼,諸三摩提,妙修行路。]
[告阿難言:]
[「汝雖強記,但益多聞;]
[於奢摩他微密觀照,心猶未了,]
[汝今諦聽,吾當為汝分別開示;]
[亦令將來諸有漏者獲菩提果。」]
註釋:
「大陀羅尼」:
「陀羅尼」,就是總持之義,
此為以一法而總攝一理、
持一切事,
於一切教、行、境、果之理與事,
無所不攝、無所不持,
故稱總持。
例如此經以如來密因之妙真如性,
總持一切修證之理與事,
無不能究竟堅固圓滿。
所以,開佛的知見特別的重要,
就是如來密因。
「諸三摩提」:「三摩提」,就是正定。
「妙修行路」:六十位修證之道。
有的講五十五位,
其實這個是分類不同,
有多、有寡,
這個在唯識學、《瓔珞經》、《華嚴經》,
略有所不同,
或者是小乘的經典,
初果、二果、三果,
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
三果向、三果;四果向、四果,
證果的這個果位,
大、小乘多多少少談的階位有一點不同,
大致上是相同。
「強記」:
記憶力很強,聞即不忘不失。
這算是不錯了;
但是,對於真修行沒什麼幫助,
修行不是靠強記的。
「於奢摩他,微密觀照,心猶未了」:
於自性奢摩他本定之理,
而起的細微秘密觀察照了真性之智,
猶未了悟。
詮論:
這詮論就特別的重要,
這個是成觀法師
自己對《楞嚴經》的一種重要的詮釋,
這個詮論就特別重要!
《楞嚴經》的高僧大德
註解《楞嚴經》的高僧大德,
有自己的看法,
這個詮論就是成觀法師有獨到、可貴之處!
所以,多讀他們高僧大德各個的角度,
能夠幫我們智慧擴大、
視野擴大、經教擴大,
更能夠了解《楞嚴經》的思想,
所以,特別的重要!
詮論:
「大陀羅尼門」(大總持門)為本經之精要。
本經之總持門分兩大部分:
一個是理總持門,
二為事總持門。
「理總持門」就是心,
以理就是心,
心即是理,
此部分就是開示「心真如」之理,
以此一理而攝持無量之理,
所有的理不離心,
心真如就是一理一切理。
所以《大乘起信論》云:
「心真如者,
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
所謂心性不生不滅。」
諸位!
這個不生不滅,它的重點就是不增不減,
你為什麼會生滅?
就是執著,認為有東西增,
擁有很多很多財產、
擁有我執,
這個就是增;
或者是人家對不起你,你有失落感;
或者財產失去、人家欺負你,
你好像失去什麼;
或者失去朋友,
這個就是得跟失,
所以,就會化作一念的生滅。
所以,因此修學佛道的人,
這個得失心要稍微放下,
得失心,
擁有的東西,知道它是幻;
失去的東西,那就過去了,
也不要在意。
故說「心真如」是理總持門。
又,理總持門亦是解悟門,
謂行者於此心真如理,
在破無量邪見、惡見、妄想、我見之後,
於此平等、圓成之理,
得以現前信解,悟了,
故是解悟門。
其次,
本經之「事總持門」,
指大佛頂首楞嚴神咒。
所以,我們每次講《楞嚴經》完,
要持一個楞嚴咒。
謂行者於理上悟後,
即在事上起修。
所以,這個事修特別的重要!
本經亦言「理可頓悟,事須漸修」。
何謂「事須漸修」?
所謂「事」,是指除障、
持楞嚴咒要這樣子,
除障,
事修可以除障。
淨業、
要真正的去修,
轉識這三件大事,
這三件大事不是光悟了就可以的,
所以古人悟了之後,
便去住山二、三十年,
就為了一心潛修,
以便除障,淨三業、轉八識
而令始覺(最初開悟)合於本覺,
達於究竟覺。
此非一蹴可幾,
而且要有方法(就是法門),
而本經所開示之悟了以後的修證門
就是「首楞嚴神咒」大總持門,
依此神咒總持法門,
以此父母所生之身,
即得現身除障、淨業、轉識成智,
證大菩提,
轉大法輪,度脫眾生,
作大佛事。
所以,密宗講即身成佛,
就是這個道理,
三密相應,即身成佛。
所以,密宗很迷人;
但是,經教不通、顯教不明、心性不明,
很迷惑!
密宗很迷人;
但是,經教不通、心性不明,
會很迷惑,
每天只知道念佛、持咒、觀想,
對如來藏性不知道。
此大總持門
不但是我們末世凡夫所依之最殊勝大威力法門,
連十方如來坐菩提場、降伏眾魔、
成等正覺、轉大法輪,
也是依此陀羅尼總持門
(如本經中如來所說)。
經文:
[「阿難,一切眾生輪迴世間,]
[由二顛倒,分別見妄,]
[當處發生,當業輪轉。]
[云何二見?]
[一者眾生別業妄見;]
[二者眾生同分妄見。」]
註釋:
「一切眾生」:
除了六凡之外,
在此還包括二乘人以及權教菩薩。
「由二顛倒,分別見妄」:
由於兩種顛倒心之分別,
而見種種的妄相。
「當處發生」:
「當處」,就是本處,
也就是本心本識之中,
謂這些顛倒妄見,非離心別有,
而全是在本心中發生,
所謂不離本處。
「當業輪轉」:
也就是在這些本業中而輪轉,
也就是,
輪轉者,除了這些「業」外,
更無人受此輪轉:
輪轉者業也,非他,是中無人;
所以一切輪轉非離此等業而有。
所以,我們活得多麼的冤枉,
並沒有真正受輪轉的人,
就是因為業在轉,
這個業就是煩惱、無明惑,
所有的生滅輪迴,
統統來自一顆無明、愚癡的心,
而且輪迴得很冤枉;
歇即是菩提,
如如不動,不取於相,
輪轉就停。
我們什麼時候能夠理解、
體悟、了悟那個放下的可貴,
我們什麼時候?
如果修行當作起點,
那麼,誰先放下,就誰先到達終點,
到達終點就沒有東西可以放下。
所以,放下是非常重要的功夫,
時時刻刻都要下的功夫。
「云何二見」:
「二見」,
此二種顛倒分別所起之妄見。
「一者眾生別業妄見」:
「別業」,就是不共業,
也就是每個眾生個別的業,
也就是所謂「殊相」之妄見,
此類妄見,人人不同,
因為每個人所造集的業都不盡相同的緣故。
這句話,易而言之,
就是「自業所感之妄見」。
自己造什麼因,自己得什麼果,
這世間不必怨天尤人,
懂得佛法的人,就是不用怨恨,
你為什麼出生在這個家庭?
為什麼跟這個爸爸、媽媽結這個父子、母子之緣?
那就是業了!
每一個人的業不同,
所以,業現前就是認命,
不用算命,
認命,
接受這個事實,
歇即是菩提。
「二者眾生同分妄見」:
這就是一切眾生,
或一部分眾生所共有之業(就是共業)
所起之妄見,
也就是唯識百法中稱為「眾同分」,
為心不相應行法之一。
心不相應就是不與心王‥‥‥
色法、心王、心所法,
是依色、心王、心所三位假立,
這個我們在《百法明門論》
都講得很清楚了。
此句,易言之即:「共業所感之妄見」。
義貫:
佛言:
「阿難,一切」凡外權小之「眾生」
之所以「輪迴世間」的原因,
主要是「由」於
「二」種「顛倒」心之「分別」
而「見」種種「妄」相所致,
而此二妄見
乃於眾生本心本識中「當處發生」,
非離心而生,
亦令眾生
「當」此本「業」而「輪轉」,
而輪迴,
非離業而別有輪迴,
(輪迴者業也,
此中無人,無作者、無受者)。
你看,我們輪迴得有多冤枉,
因為萬法空無自性,
所以,苦得很冤枉,
正因為我們的業識不斷,
業就是生滅的意識心。
「云何」為「二」顛倒所起之妄「見?
一者」為「眾生」依個「別」之「業」
所起之「妄見」
(就是自業所感之妄見);
「二者」為「眾生」共「同」有「分」之「妄見」
(共業所感之妄見)。
經文:
[「云何名為別業妄見?]
[阿難,如世間人目有赤眚,]
[夜見燈光別有圓影五色重叠。]
[於意云何?]
[此夜燈明所現圓光,]
[為是燈色?為當見色?]
[阿難,此若燈色,]
[則非眚人何不同見?]
[而此圓影唯眚之觀。]
[若是見色,見已成色,]
[則彼眚人見圓影者,名為何等?]
[復次,阿難,]
[若此圓影離燈別有,]
[則合傍觀屏、帳、几、筵有圓影出?]
[離見別有,應非眼矚,]
[云何眚人目見圓影?」]
註釋:
「目有赤眚」:
「眚」為眼睛有病生翳;
「翳」為眼睛上所生障蔽視線之膜,
例如白內障。
赤眚即紅光眼;
比喻「無明惑」障蔽了真見。
「夜見燈光」:
「夜」,是比喻眾生在迷位中之生死長夜。
「燈光」,比喻如來藏性或一真法界。
「別有圓影五色重叠」:
「五色」比喻五蘊以及三界身土。
眾生以俱生無明(眚目)覆蓋遮蔽,
故於一燈(自真如)之外,
還妄見有五色之光影屬於此燈
(就是五蘊是屬於此心)。
「為是燈色?為當見色?」:
這個「燈」,
如果把它中間加一個:之,
那就更清楚了。
為是燈之色?
為當見之色?
是這燈原來所有的色呢?
還是妄見所成之色?
「此若燈色,則非眚人何不同見?」:
「非眚人」,眼睛沒病的人,
比喻佛及大菩薩。
佛以及大菩薩眼翳已除,
妄惑已淨,
故得清淨眼,淨法眼。
此言,這五色圓影
如果說是燈本來實有之光色,
那麼為何眼睛沒有毛病的人就不會看見?
「而此圓影唯眚之觀」:
然而這些圓影
實只是目患眚病的人才看得到。
「若是見色,見已成色,
則彼眚人見圓影者,名為何等」:
「若是見色」,
若說此五色圓影是眚見(有翳病之見)所成之色。
「見已成色」,
見已成色就是有情變成無情,
見性是有情,色是無情;
這當然不是這樣子啦,
是假設說啦!
如是則能見之性已成為圓影之色,
有情的見性,變成無情的圓影之色了。
見性便應不再存在了。
如是則那個患眚病的人,
能用來見那些圓影的,又是什麼?
所以不應說
「哪一些圓影是眚見所成之色──
因為實際上根本沒有圓影,
哪來能成之圓影、所成之圓影?
能見圓影者?
所見之圓影既無,
則哪有能見這些圓影者?
──所見既無,則能見虛妄,亦空無所有。
所成圓影既實無,則定無能成者:
故若問說
「圓影是什麼東西造成的?」
此言本身已是虛妄。
因為妄不可討論,
妄本無因,
妄是虛妄,妄不可得,
還需要妄上加妄,一直去討論嗎?
「若此圓影離燈別有」:
「離燈別有」,就是不依於燈,
不屬於燈。
「燈」比喻如如之理。
「圓影」比喻依惑所見之五蘊
以及十界的身土。
此句為言十法界自他依正身土,
並非離於如如之理而別有,
乃是以幻惑故,
於真相而起幻覺。
諸位!要好好的體悟,
在破相的時候,佛陀講幻;
破相以後,佛陀講處處是真,
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十二處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十八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佛陀為什麼這樣講?
為什麼講: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就是這五蘊身就是佛!
以前世尊常常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緣起如幻、如夢、如泡影,
這是站在什麼角度?
是站在破相的角度。
現在顯真的角度,就懂得珍惜了,
五蘊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就是說:
色、受、想、行、識,沒有一樣不是佛性,
這個五蘊身就是佛,
所以,你要好好的珍惜,
要好好的珍惜,
要好好的愛護它,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
現在換另外一個角度,
這個五蘊身就是佛,
你能傷害它嗎?
能跑去自殺嗎?
能夠無緣無故的去傷害你這一尊佛嗎?
即五蘊身就是佛;
即六入──
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就是佛;
十二處──六根、六塵就是佛;
十八界──六根、六塵、六識,
直下就是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無一法不是如來藏,
五陰是如來藏;
六入是如來藏;
十二處是如來藏性;
十八界是如來藏性,
佛陀站在開發真心的這個時候,
無一法不是我們本心所顯現出來的。
所以,不能自暴、不能自棄,
一定要珍惜自己的色身,
要健康,
把佛性顯露出來,
有因緣要救度眾生,
活著更有意義,
要自利、要利他。
底下,
「離見別有,應非眼矚」:
如果這些五色圓影是離於眚見別有,
也就是說
圓影的產生,並非由於眚見,
它們是離於翳目而有自體,
故不須眚目來造成。
如果是離於眚目所成,
就應該非眚眼所能見。
(然而五色圓影實在是眚目能見,
故圓影非是離眚見而別有自體性。)
義貫:
佛言:「云何名為別業妄見?
阿難」,
譬「如世間人」(凡外權小包括在內),
凡夫、外道、權乘、小乘人,都包括在內。
「目」患「有赤眚」
(就是心中妄惑猶在),
因為不是佛嘛!
於「夜」?「見燈光」之外,
還「別有」一些「圓影五色重叠」
五色重疊,
這個就是說:
這是燈,燈,
燈芯燃燒起來,
正常人看,只有燈的光明,
燈的光明;
眼睛紅腫病的,
這個燈以外、光明以外,
除了這個燈的光明以外,
多出來五重光影,
就是在討論這個影是從哪裡來?
是妄,
不可討論。
(於一如如理而見有十界自他身土,
法界森然。)
阿難,
「於」汝「意云何?
此夜」?的「燈明所現」之「圓光」
(迷眼所見之幻化法界)
「為是」屬於「燈」光原來有的「色」?
(就是十法界是如如之理本有的?)
「為當」是此人眚「見」所成之「色」?
(還是妄惑之見所造成的?)
「阿難,
此」圓影「若」是「燈」本來實有之「色,
則非」患「眚」病之「人」
為「何不同」樣看「見」?
意思是說:
(若十法界的身土為如如理本來實有,
為何諸佛菩薩不能同見?)
因為諸佛菩薩唯是一真法界,
平等不二,畢竟空寂。
然「而此圓影」
實「唯」有患「眚」病之人「之」所「觀」見者
(只有眾生心有妄惑,
才妄見十界身土實有。)
然而,
「若」說此等圓影
「是」眚「見」所成之「色」,
則能「見」之性
既「已成」為圓影之「色,
則彼眚」目之「人」
還能用來「見圓影者」
應「名為何等?」
(見已成影,即不復有見在;
若見不復在,
如何能再看到圓影呢)?
然而眚目者實能再看到圓影,
因此,圓影實非眚見所成--
其實,不管眾生病不病目,
看得到或看不到,
圓影實本不生,
任何情況下,圓影之體相不可得,
非在燈內、非在燈、
非在病目中、非從病目出,
為什麼?
──於一切處皆實無圓影可得:
它只是幻而已,
幻化而已,
我們眾生、山河大地、
日月星辰、花草樹木,
一切眾生相就是什麼?
就是幻。
十界自他身土亦復如是,
非在如如理(燈)中,
非在如如理外,
非在眾生能見之見精之中
(妄惑之心中非有,
亦非從妄惑之心中生,
實本不生。)
「復次,阿難,
若此圓影離燈」而「別有」自體性,
「則合」(應該)於其「傍」所「觀」之「屏」風、
圍「帳」、「几」椅、「筵」桌等
皆「有圓影出」才對。
(然而事實不然,
故知圓影非離燈而別有自體性。
十界身土也是如是,
雖非如如之理所有,
然亦非離於如如之理外,
別有十界身土可得──
也就是說,
十界非在理中,不在理外,離於內外。)
若此等圓影
是「離」於眚「見」而「別有」自體性,
則「應非」翳「眼」所能「矚」,
然而「云何眚」目之「人」
確能以其眚「目」而「見圓影?」
(如是可知,
五色圓影非離見別有自體性。
十界身土亦復如是,
非離幻見而別有自體性。)
好!翻回來原文,
你看到這個,
讀得那麼長,
卻不知道在講什麼?
念得那麼長!
所以,師父用這個文言文,
單刀直入就跟你解釋。
翻過來520頁,
師父解釋一遍,
就一直貫串起來,
就用這幾個原文來解釋,
說:什麼叫做別業妄見?
阿難!
就像世間人眼睛有得紅熱病的眼睛,
在晚上看見了燈光,
還另外跑出了圓影五色重疊,
於意云何?
這個夜、燈光所現的五重圓影,
為是燈跑出來的五重圓影?
還是見性所跑出來的五重圓影?
阿難!
此若是燈跑出來的五重圓影,
那麼請問,
眼睛沒有毛病的人,
為什麼看不到這個五重圓影?
而此五重的圓影,
只有眼睛有毛病的人才看得到。
若是見色,
如果是見性所產生的色,
那麼,變成了無情物,
見已成無情物的色,
就是色見了。
則彼眚人見圓影者,
那麼,那個眼睛有毛病的人,
看到五重圓影,
名為何等?
總不能用無情的色見見到有情的見性啊,
這個講不通的!
復次阿難,
如果這個五重圓影,
離燈而另外有五重圓影,
不必燈就有影子,
那麼,這旁邊的屏、帳、几、筵,
應該自己會跑出圓影,
可見圓影跟燈光有關係。
如果說離開見性而另外有,
另外有;
離開見性,意思就是不需要見性,
就可以看得到這個圓影,
那麼,就跟眼睛沒關係,
應非眼矚,
就跟眼睛沒關係,
云何眚人目見圓影?
為什麼只有眼睛有毛病的人,
才看得到五重圓影?
聽師父這樣貫串不是比較快嗎?
對不對?
這就比較快了!
這樣一貫串起來,那就很清楚了。
好!
525頁,
525頁,
經文:
[「是故當知:]
[色實在燈,見病為影;]
[影、見俱眚,見眚非病,]
[終不應言:是燈?是見?]
[於是中有非燈?非見?」]
註釋:
「色實在燈」:
「色」,燈光之色,
就是燈原有澄明之色;
此澄明之光色實在於燈,
離燈無光,
然此光若以淨眼來看,
並無五色圓影。
「見病為影」:
「見」,就是能見。
「影」,就是所見的光影。
以能見之見精有病,
故令所見之燈光變成有五色影。
「影、見俱眚」:
所以說所見之五色影
以及能見之精皆有眚病──
這比喻不但能見之根身器界是無明之影,
連能見之見精,也是無明赤眚之所起。
總而言之就是心的問題、
心病的問題,
我們的心起知見之病。
「見審非病」:
「見」,就是徹見、照見。
若如實照見一切能見之精與所見之影,
皆是眚病
了悟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花草樹木,
皆是真如之影像,
不實在,當體即空,一切法無生,
那麼,如如智見如如理,
則一切法無生,
並沒有這些無明。
(非眚不見),
所以,皆是眚病,非眚不見,
則當下就怎麼樣?
離病。
也就是《圓覺經》所說的:
「知幻即離,離幻即覺。」
「終不應言:是燈?是見?」:
「是」,就是即。




此謂,若能當下眷取,知能見所見不實如幻,知道能見、所見不實如幻。則終不應再依圓影幻相,而起妄惑,意思就是:記得!

見一切相,如如不動,他這一句話就是這個意思。你記得!見一切相總是幻,幻無實際,記得如如不動,就契入佛性。作如是虛

妄言說:五色圓影是在燈呢?還是在見呢?意思:這些都是多餘的,只要落入言語、意識形態、文字、觀念,就統統是妄上加妄

。所以,佛法本無可說:但是,也不得已方便說,在方便說,了悟方便說是空,也不可得。「於是中有非燈?非見?」:「非」

,就是離。此謂,乃至在此「即燈、即見」之妄惑當中,更起如是虛妄之言說:或者此五色光影並非在燈中,是離燈而有自體性

嗎?或是離見而有體的?此即惑上加惑。因為五色光影,連「即燈、即見」(在燈之中、在見之中)都不可得,則更不可能「離

燈、離見」而有自體性。講即不對:講離還是不對,於中沒有任何的言說,如如智照如如理,本不可得,悟無所得,沒有能所,

就是佛法。
義貫:佛言:「是故當知:」澄淨無影之光「色實在」在「燈」(離燈無光,光中無影),但以能「見」之見精有「病」故令光

成「為」五色之「影」(如如之理實在是一相澄明,並無十界之影,以眾生心病為影):所見之妄「影」與能「見」之精「具」

是「眚」病:記得!他這一句話什麼意思?意思:能見的,其實就是因為你透過無明:所見的一切相,其實是不存在的,能見的

無明這一顆心不存在:所見的一切相——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花草樹木也是不存在。我們問題就出在:能見的這一顆無明的見

病不存在:所見的這些相仍然不存在,都是病!但是,了悟能見的無明見病不存在。是幻,所見的相、境界還是幻,當下就沒病

,佛就是沒有病的人,佛就證悟到一切法無生,沒有能所。然而若能一念相應頓「見」一切能所皆由「眚」所幻,則當下「非病

」:若能如是當下體取,則「終不應」再依幻相而作如是虛妄之「言」曰:此五色圓影到底「是」即「燈」而有呢?還「是」即

「見」而有呢?妄上加妄,這是多餘的。乃至複「於是」等虛妄言說「中」更「有」進一步的戲論曰:或者此五色光影「非」是

即「燈」而有呢?(而是離燈而有的?)抑或是「非」即「見」而有?(而是離見而有的?)如是即妄上加妄,惑上加惑。
經文:[「如第二月,非體、非影。][何以故?][第二之觀捏所成故。][諸有智者不應說言:][此捏根元是形、非形,][離見、非見。][

此亦如是,][目眚所成,][今欲名誰是燈?是見?][何況分別非燈?非見?」]我先解釋一遍:就像第二月,它本身不是體、不是影

,為什麼呢?第二個月所產生的,是因為你把它捏(動一個念頭),把它捏了、捏了眼睛所成的。有智慧的人不應當說:這個捏

的根元是形、非形,是月亮的真形嗎?還是非形?或者離見、或者是非見。此也是這樣子,這是眼睛有毛病所成的第二月,今欲

明誰是燈?是見呢?因為它本身並不存在,何況分別非燈?非見?又轉計非燈非見,意思就是:第二月本身就不存在,是幻。
注釋:「第二月」:捏目所見的第二個月亮。「捏目」是比喻無明妄動。「第二月」比喻由無明,而於實相外,見有妄相。實相

本來就是無相,諸位!這世間的真相就叫做實相,佛教講的這個名詞,你一定要瞭解,世間講的真相,佛教講叫做實相:世間的

真相是什麼?它就是無相。世間的真相是什麼?因為世間的真相是凡所有相,都是虛妄。世間的真相是什麼?沒有相啊,一切都

是顆粒微塵所構成的假相。世間的真相是什麼?世間的真相就是萬法都是假相,世間的真相就是萬法都是假相,這個叫做實相,

實相叫做無相無不相。「非體、非影」:此第二月實非有自體性,也非是第一個月之影。這「第二之觀捏所成故」:這個第二月

之所以能被看到,全是由於捏目所成,若不捏目,眼不花,則不會有此見。「此捏根元是形、非形」:以此「捏目」所成就是為

根本因,是所造成的第二月,若還去分別它到底是「真月的本形」呢?還是「非真月的本形」?「捏目」之舉已是妄為,捏目所

成的第二月更是妄上加妄,若在此第二月上去分別、爭論說:此第二月、這第二月的形狀呢?還是不是真月的形狀,討論這個有

沒有意義?沒有!為什麼?因為它本身是妄,第二月本身就是妄的東西,怎麼討論它是什麼形狀?所以,我們在虛妄當中一直討

論。則成多重之虛妄。「離見、非見」:這第二月是離見而有自體性?還是非離見而有自體呢?
義貫:佛言:譬「如」捏目所見之「第二月」,此第二月「非」有自「體」性、亦「非」是第一月本身的「影」子,「何以故?

」此「第二」月「之」能「觀」所觀,乃純是「捏」目「所成故」,本來無一物,是故「諸有智者不應說言」:由「此捏」目之

「根元」所造成的第二月,「是」真月的本「形」呢?還是「非」真月之本」「形」?是「離見」而有自體呢?還是「非」離「

見」而有自體呢?「此」燈與五色光影「亦如是」,乃「目」有「眚」病「所成,今」尚「欲名誰是燈」所造成的呢?還「是見

」所造成的?更「何況」還進一步「分別」說:或者並「非」由「燈」所成?亦「非」由「見」所成的?如是等分別,豈非愚妄

之極?所以就是說:妄本身無因、無根,因為它是妄,所以,不需要一直討論,放下就是。所以,我們在這個世間,人生跟宇宙

,有很多迷茫的地方,你一直要去追尋,那追尋不到答案,你的命運如此、你的業力如此、因緣如此,所以,很多事情,你只要

放下,答案就顯現!知道嗎?放下,接受這個事實,它就是命,接受它,不需要再討論,歇即是菩提,佛的緣起法就是這樣子。

所以,常觀知足,了悟一切法不可得,今天我有聽到了正法,我以前什麼傷害、什麼痛苦、什麼創傷都值得!知道嗎?統統值得

!哪一個對不起你:你家被倒多少錢:哪一個負心漢背叛你,你只要進入文殊講堂聽《楞嚴經》,一切都不在意!
底下,經文:[「雲何名為同分妄見?][阿難,此閻浮提,除大海水,][中間平陸有三千洲。][正中大洲東西括量,][大國凡有二千三

百,][其餘小洲在諸海中,][其間或有三兩百國,][或一、或二,][至於三十、四十、五十。][阿難,][若複此中有一小洲,只有兩國

,][惟一國人同感惡緣,則彼小洲當土眾生,][睹諸一切不祥境界,][或見二日、或見兩月,][其中乃至暈、適、佩、玦,][彗、孛

、飛、流,][負、耳、虹、蜺,][種種惡相。」]這個在《楞嚴經講義》他講得很多:而在成觀法師的《義貫》,這一段就寫得很少

,所以,有互補的作用,互補的作用。
注釋:「同分妄見」:就是眾生共業所感、共有的妄見,看到同樣虛妄的東西。「平陸」就是平原、平坦的陸地。「東西括量」

:「東西」,是省略了南北二字。東西南北都包括來計量。「惟一國人同感惡緣」:這兩小國當中,只有一國的人以共業而感受

同樣的惡緣之果報。「當土眾生」:「當土」,當地。「暈、適、佩、玦」:「暈」,就是日旁有氣。這個一般是指日、月,二

種解釋都可以,日跟月旁邊的氣,所以,他這裏是用太陽,日旁有氣。「適」,就是黑氣。「佩」,日上有如玉帶之氣。「玦」

,太陽四周有氣,其形如有缺口的玉環。這些都是日月之災象。我們在《楞嚴經講義》講得很清楚了,在這裏就流覽一下就行。

「彗、孛、飛、流」:「彗」就是彗星,俗稱掃帚星。「孛」,彗星的一種,但是光芒短,且其光四射,而彗星則光芒長,且光

拖於後。「飛」是星星絕跡而去。「流」,星光之相往下注。這些都是星辰之災象。「負、耳、虹、蜺」:「負、耳」為陰陽之

氣。「虹」,就是彩虹。「蜺」,同為霓,為霓虹之外環,內環稱虹,外環稱霓。
經文:[「但此國見,][彼國眾生本所不見,亦複不聞。][阿難,][吾今為汝以此二事進退合明。」]
注釋:「以此二事」:指眚目所見的五色光影(就是別業妄見)以及種種日月星辰之災象(就是同分妄見)兩種。「進、退合明

」:「進」,就是演繹。「退」,就是歸納。演繹是由推論,愈推愈廣:歸納就是範圍由大縮小,叫做歸納、歸納法。「合」,

就是合觀歸結。「明」就是表明、說明。
532頁,義貫:佛言:然而這些日月星辰等的災象、災變不祥之象,「但此」小「國」之人才「見」到,而「彼」領近另一小「國

」之「眾生」,對於此等現象卻非但「本所不見,亦複不」曾聽「聞」過。「阿難,吾今」即「為汝以此」眚目所見之光影(別

業妄見)以及日月星辰的災象(同分妄見「二事」作個「進」(演繹)、「退」(歸納)之審析,並將其歸結「合」而觀之,以

示「明」其理。
經文:[「阿難,如彼眾生別業妄見,][矚燈光中所現圓影,][雖現似境,][終彼見者目眚所成。][眚即見勞,非色所造。][然見眚者

終無見咎。][例如今日以目觀見山河國土及諸眾生,][皆是無始見病所成。」]
注釋:「雖現似境」:其圓影雖現出似有實境:也就是,那些圓影看起來好像是真的一樣。我們現在就是,看起來沒有一樣不是

真的,所以,眾生哪會去覺悟?這世間看起來這麼強烈的感受,哪一個說這世間是假的?眼睛所看的,耳朵所聽的,全世界、全

宇宙的人,大家都認為這是真的:只有佛弟子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底下,「終彼見眚目眚所成」:但終究還是那看到的

人其翳眼所成之幻境,不是真實的。「眚即見勞」:「勞」,就是病。若有眚病即是其見有病。「非色所造」:所以那些圓影並

非外色所造,而是自己眚目所見。「然見眚者終無見咎」:然而若能知見覺了這一切都是眚病所為,終不會再墮於眚見之咎:意

思就是:看一件事情,要用健康的心去看,那就什麼都迎刃而解,沒有能所,用真如之心去看,沒有能所:用如如不動的心去看

,沒有能所:用離一切相去看,沒有能所,就這麼看,就這麼如如不動,就這麼解脫!也就是:知幻即離,覺已非夢。
義貫:佛言:「阿難,如彼眾生」因個「別」之「業」而造成虛「妄」之「見」,因而「矚」見「燈光」之「中所現圓影」(見

一真法界中現有自他根身器界),其圓影「雖現」出近「似」實際之「境」界,然而「終」究是「彼見者」之「目眚所成」之幻

境,並無真實之實體(自他根身器界雖現如實有之境,終究是自心妄惑所成,並無實體)。「眚」目所見之境,「即」是「見」之

「勞」相(見之病相),534頁,「非」是外「色所造」,乃自眚病所成,「然」而若能知「見」覺了」這一切皆是「眚」病所成

「者」,則「終無」複墮於眚「見」之「咎」(如覺了即不復夢矣)。如今以由眚病而見圓影之事來「例」同「汝今日以目觀見

」此三界之「山河國土及諸眾生」,一切有情無情、依報正報,其實「皆是」你「無始」以來所患眚「見」之「病所成」,並無

實體!這個重點就是說:所有萬法都是心的見病所產生的,看了種種的感受、種種的思維、種種的造作,問題統統是出在哪里?

出在無始的見病,就是見一切相,以不健康的心看這件事情。而這個問題分粗跟細,先天帶來的這個執著性太強,所以,二六時

中,都一定夾帶一個我執,白天雖然比較容易克制一點,看到名、利、色三關,仍然是團團轉。所以,要修行,它難,就是連白

天都控制不住!對不對?白天控制得住,遠離這一些煩惱,晚上呢?一睡覺當中,這些意志力沒有了、消失了,於夢境又顯現種

子出來。所以,它困難就是難在太微細了,佛經太難理解,而且要真實的去解脫,太難太難!可是,太難,如果你不去接觸佛法

,那就完全沒有機會:只要接觸佛法的眾生,都能受益,哪怕是聽一句、聽一個典故、一個故事,哪怕是一句佛陀的簡單開示,

也能夠改變我們的人生對宇宙的看法,也能夠讓我們活得很快樂。雖然沒有辦法一下子像佛一樣,可是,日子已經不遠了,解脫

的日已經不遙遠了,只要我們有心。堅持,你就一定會有所收穫,記住哲學家這一句話:當你目標正確,堅持,你就一定有所收

穫!我們學佛的目標正確,你一定要做一個動作,就是:我堅持聽經聞法,颳風、下大雨、下冰塊我都來!堅持,一定有所收穫

,這是勉勵大家:聽經聞法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環!尤其在我們這個末法時期,說一句實在良心話:要聽到楞嚴大法,還挺難的

,還挺難的,還非常難得的因緣,諸位還能夠坐在底下,能有因緣聚會一堂,難能可貴!











作者: 釋大寬法師    時間: 2013-11-13 19:03



楞嚴經 (第八十二講)純一妙淨見精電子書wik PDF ebook

http://www.buddha-hi.net/re/thread-41086-1-1.html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Hot Keyword ChatGPT BTC ETH NFT WEB3 USDT AI (http://www.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