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Hot Keyword ChatGPT BTC ETH NFT WEB3 USDT AI

標題: 五念門是往生論的心要 [打印本頁]

作者: 會腐敗的肉    時間: 2013-1-7 23:18
標題: 五念門是往生論的心要
玄奘學術研究院教師-陳木子
壹、往生論的源流
《往生論》是《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的簡稱,收藏於《大正藏》第二十六冊,是淨土宗「五經一論」所稱的論,為五世紀時北印度人─世親菩薩(西元420年~500年)所作,翻譯者菩提流支亦為北印度人。
西元六世紀初,時值中國南北朝,菩提流支來到中國洛陽,受到北魏宣武帝所敬重,勅住永寧寺譯經,譯出漢本《往生論》,並傳授本論予曇鸞大師(西元476年~542年),曇鸞加以註釋,名為《往生論註》。
後來因為「三武」滅佛法難及戰亂頻仍,導致《往生論》及《往生論註》在中國失傳。直至清末,始由創辦「金陵刻經處」的楊仁山居士
(西元1837年~1911年),自日本取得善本重刊流通。又因久年戰禍蒙塵,甚少有人講解弘傳,故特撰文推介,期望社會大眾聞法受益,早成佛道。
貳、往生論的結構與內容
《往生論》的結構是由孤起頌的二十四行「偈頌」為總說,和敷衍其偈頌之意義的十章「長行」散文二部分所組成。
唯本論並不是解釋教理,而是依據淨土三經提出修行的法門,以修行為主的論議,使修行者明白「萬人修萬人去」的方法,真是末法時期,五濁惡世之救世大般若船。
《往生論》的二十四行偈頌歸納為「五念門」,「論曰」以下的長行即解釋此五念門的散文。
五念門者:禮拜門、讚歎門、作願門、觀察門、迴向門。
世親菩薩綜合歸納了《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淨土三經的要義,成為往生西方極樂淨土的修行法門。
是故行門的論文,全部是依經造論,非個人的一己之見,可謂如理如法。
二十四行偈頌的第一行「世尊我一心,歸命盡十方,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在這四句中,就包含了三念門。
「我一心歸命」是禮拜門,屬身業。
「盡十方無礙光如來」是讚歎門,屬口業。
「願生安樂國」是作願門,屬意業之止法。
從第三行直至第二十三行,為觀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二報之莊嚴,是觀察門,屬意業之觀法。
最後一行「我作論說偈,願見彌陀佛,普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是迴向門。
參、五念門的內容
五念門的「念」是指念佛的心念,我們凡夫的心念若不念佛,必然妄想紛飛而落於十法界。
「門」是指出入無礙之義,如屋之有門,吾人始能出入無礙也。修行五念門成就者,能在一真法界和十法界之間入出無礙。
五念門者,是往生極樂淨土的五種行門,前四門是進入極樂淨土之門,屬自利;第五迴向門是出極樂淨土之門,屬利他。
入極樂淨土之門是為上求佛道,出極樂淨土之門是為慈悲教化眾生。
依此五念門而修,《往生論註》云:「如人得門,則入出無礙。」即是上求下化,皆自在無礙,圓滿成就也。
茲略述五念門之內容如下:
一、禮拜門
修行人身業禮拜阿彌陀佛,除了可消身業所造惡業,去除我慢之外,淨土法門行者,更須集中精神,使身意二業統一,願生彼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並且有堅定不移信念,這才是禮拜門的真實意趣,其餘四門亦均如是。
二、讚歎門
諸佛菩薩是以德立名,名能召德。而阿彌陀佛名號─無量光、無量壽、無量相好、功德、神通、智慧等,故其因地所發的四十八大願力,和成佛果地的威神力,不可思議。
淨土法門行者,以語業出聲,讚歎阿彌陀佛名號,就等於讚歎阿彌陀佛的十二種光明之德,契合佛的十二種光明智慧相,破除行者的一切無明黑闇,消三障諸煩
惱、得智慧真明了,帶業往生,破無明,證法身,這都是持名念佛的真實利益。
三、作願門
《往生論》云:「心常作願,一心專念,畢竟(要)往生安樂國,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
淨土法門行者,日常生活中,行住坐臥,心常作願,一心念佛,相續不斷,正念分明,能成就一心不亂。
也就是繫心在佛號上,在往生的志願上,令心不散亂妄動,即是修行「奢摩他」。梵語「奢摩他」,漢譯為「止」。因為繫心一處,心得安住於三昧中,能入蓮華藏世界,這就名為如實修止,能滿願心。
但是作願門的如實修行奢摩他的根本意義,仍有不同於一般所說的止。
當代大善知識性梵法師說:「作願門的如實修行奢摩他,有三種根本意義:
(一)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願生彼國,如是念念相續,正念分明,便能得止,可止息妄念及斷一切惡,因為阿彌陀佛名號及彼國土名號,能止一切惡。
(二)安樂國土勝過此間三界六道,若人一生彼國,自然斷除身口意三業所造之惡業,業盡情空,同入大涅槃寂滅海。
(三)阿彌陀佛本願功德力住持,使得凡生彼國者,皆是大乘正定之聚,究竟一生補處菩薩,必然止息求證小乘之心。」這三種意義與功用,是修奢摩他的如實功德。
四、觀察門
《往生論》云:「云何觀察?智慧觀察,正念觀彼,欲如實修毗婆舍那故。」
觀察即是觀想,毗婆舍那為梵文,漢譯為觀,與作願門之止,合稱「止觀」,是為止觀雙運,止觀不二。
觀察有三種:
一者觀察彼國土有十七種莊嚴功德。
二者觀察阿彌陀佛有八種莊嚴功德。
三者觀察彼國諸菩薩有四種莊嚴功德。
然而本論所說的修觀,有二種如實的特別意義,與一般的修觀不同。
一是淨土行者,在此娑婆世界,觀想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國土和菩薩等三種莊嚴功德,這些莊嚴功德都有真實如是的事理,修觀的人亦能得真實如是的功德利益,決定得生極樂世界,面見阿彌陀佛與諸大菩薩,俱會一處,享受一切微妙莊嚴法樂。
二是修觀的目的在於願生彼國,願生即可往生,一得往生,即可華開見佛悟無生,未證法身者也與證法身菩薩相等,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這二種真實如是的殊勝功用,才是《往生論》所謂的如實修觀。
五、迴向門
《往生論》云:「云何迴向?不捨一切苦惱眾生,心常作願迴向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五念門的迴向門有二種相,一者往相,二者還相。
往相者,是以己所修功德,迴向普施一切眾生,作願共往生阿隬陀佛安樂淨土。還相者,是既生極樂淨土已,得止觀方便力成就,迴入娑婆及十方世界生死稠林,教化一切眾生,共向佛道。
這樣的若往若還,皆是為拔眾生苦,為度眾生出離生死苦海的真實迴向。
也就是說淨土行者,都必須以發願迴向為首要,這樣才能成就大悲心。

作者: 會腐敗的肉    時間: 2013-1-7 23:26
肆、十章解義
《往生論》在二十四行偈頌之後的「論曰」以下,有一篇長行散文,是解釋前面願生偈頌的義理,可分為十章,即有十重義理。
一、願生大義。
略說為「一心願生」、「觀見願生」及「普共願生」。
故作論說偈,「普共諸眾生,往生安樂國。」偈的大意是為了開示現觀西方極樂世界三類二十九種莊嚴功德,如在眼前,使作觀的人歷歷分明,親見阿彌陀佛,堅定信念,發願往生安樂國土,成就自利利他功德,一生圓滿菩提。
二、起觀生信
末法時期五濁惡世,眾生的心粗劣散亂,而淨土依正莊嚴極其精微,在修觀之前必須生起大乘信心,也就是要持戒念佛,清淨三業,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菩提心,依五念門而修行,才能生起歡喜意樂的信心,和大乘不退轉的信心,畢竟得生安樂國,見佛聞法授記。
正如《華嚴經》所說:「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大智度論》亦說:「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
三、觀行體相。
觀行體相者,為觀察西方極樂世界依報之國土有十七種莊嚴功德,正報之阿彌陀佛有八種莊嚴功德,菩薩有四種莊嚴功德,共有二十九種莊嚴功德,但亦有其總相、別相的必然次第。
以依報器世間的十七種莊嚴功德來說,是以「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一句為總相,以下十六種莊嚴是別相。
若以依正二報共二十九種莊嚴功德來說,則是以偈頌開始所說:「歸命無礙光如來,願生安樂國。」為總相,以下二十九種莊嚴功德,即是依總相而生起的別相。
又《往生論》觀察門所觀察的事項及次第,是依照淨土三經所述西方極樂世界依正二報的內容所作。
例如《觀無量壽佛經》的一至六觀,即是《往生論》觀安樂國土的十七種莊嚴相;七至九觀,即是《往生論》觀阿彌陀佛的八種莊嚴相;第十和十一觀是觀觀世音、大勢至二大菩薩真實色身相,即是《往生論》所說的「上首功德」。
《觀無量壽佛經》第十二至十六觀,即是《往生論》所說的「不虛作住持功德」,令三輩九品皆得往生極樂世界,成就佛道。
四、淨入願心。
前面所觀察莊嚴佛土、佛、菩薩等三種功德成就,歸納為一句清淨心,也就是由阿彌陀佛因地修行所發四十八大願的清淨願心,成就了極樂淨土。
清淨願心為三種莊嚴之因,故有清淨莊嚴的依正之果,因淨故果淨。
阿彌陀佛以清淨願心所成就的極樂世界,作為度化十方眾生之方便法門,十方世界眾生欲生淨土者,只須持戒念佛,發願求生淨土,即得往生。
因為在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中,已有欲令一切眾生往生彼國之願。
也就是說,彼國土名號和佛號,已含有攝受十方世界念佛發願往生眾生之力,如磁石自然含有吸鐵之力,何況彼國土名號和佛號,含有不可思議的力量。
故願生淨土者,決定得往生。簡要的說,吾人現前一念自性清淨心,即是不可思議的阿彌陀佛,即是一心二門,心真如門照而常寂,名無量壽佛,是無為法身;心生滅門寂而常照,名無量光佛,是真實智慧。這一心二門即是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的諸法實相。
五、善巧攝化。
淨土行者身口意三業清淨,依本論廣略修行止觀,廣者觀彼國土及佛菩薩三種莊嚴,略者略為一法句,即是清淨二字,三種莊嚴,一切清淨,即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
三業清淨如人面,廣略止觀如淨水,水淨則人面現,心淨則佛現。
善巧攝化者,是菩薩所修集五念門等一切善根功德,能三輪體空,不求自身住持之樂,欲拔一切眾生之苦,而發無上菩提心、大悲心,作願攝取一切眾生,共同生彼安樂國。
若不發無上菩提心、大悲心,不迴向攝取眾生往生安樂國,而是自身求安樂,如此修淨土法門,是不得往生安樂國。
淨土法門的五念門,確有不可思議的殊勝方便,不論三輩九品皆可由有念得無念,從有生入無生,不斷惑業得出三界,永無退轉,一生成佛,這是無上的善巧方便攝化。
六、離菩提障。
淨土法門是大乘佛法,離菩提障即是遠離與大乘菩提門相違背的三種法─遠離我心貪著自身、遠離無安眾生心、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
這三法會障礙菩薩往生淨土成佛,故應當遠離。
遠離的方法為:
依智慧門知諸法實相,我空法空,斷除我執法執,能不求自樂,即能遠離我心貪著自身;
依慈悲門生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心,拔一切眾生苦,同登極樂,即能遠離無安眾生心;
依方便門求生極樂,是為憐愍救度一切眾生,令得無有眾苦,但受諸樂,即能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
這智慧、慈悲、方便三者,即是無上菩提心,是成佛的基本因素和必要條件,與《觀經》、《大般若經》所說三種心,含義相同。
假如修五念門,僅知念佛、拜佛、作願、觀察,而沒有智慧、慈悲、方便迴向,則不能遠離三種與菩提相違的法,當然會產生障礙菩提大道。
大菩提心不成,不僅不可能成佛,往生淨土亦是不容易,行者當慎思之。
七、順菩提門。
菩薩遠離三種相違菩提門法,得三種隨順大乘菩提門法─無染清淨心、安清淨心、樂清淨心,三種皆名清淨心,即是《大智度論》所說的空性。
這正說明心清淨才能生淨土,圓證「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為成佛的共同大道,是名大乘菩提門。
(一)無染清淨心
菩提是無染清淨處,依智慧門破除我見我執,「遠離我心貪著自身」,得無染清淨心。
因為沒有我見我執,則一切煩惱不起,其心清淨。
唯僅是無我無染,只得自身清淨,這只是二乘菩提,必須再依人法空的般若智慧,斷我法二執,證得我法二空,一心二門,能行菩薩道,攝取一切眾生,同生安樂國,同成佛道。
這才是大乘菩提,才是《往生論》所說的無染清淨心,即是隨順大乘菩提門。
(二)安清淨心
菩提是安穩一切眾生清淨處,若不發願救度一切眾生離生死苦,即是與菩提相違。依慈悲門拔除生死苦,給予一切眾生安樂,名為安清淨心,這種大慈悲心,即是順大乘菩提門法。
三) 樂清淨心
菩提是畢竟常樂處,若不發願給予一切眾生畢竟常樂,則違菩提。
依方便門不為自身求安樂,但願眾生得成佛,即名為樂清淨心。
這種樂清淨心是欲令一切眾生同得大乘菩提覺法樂,同得生西方安樂國,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不變不失,安住大般涅槃,具足常樂我淨,自在清淨的真實功德樂。
這才是《往生論》所說的順大乘菩提門法。
八、名義攝對。
《往生論》說「智慧、慈悲、方便三種門,攝取般若,般若攝取方便」、「無染清淨心、安清淨心、樂清淨心,此三種心略一處成就妙樂勝真心」。智慧、慈悲、方便三種門,總攝為般若與方便,也就是權實二智、一心二門、真俗二諦,為自性清淨心的體與用。
方便即是善巧妙用,《往生論》稱為「巧方便迴向」,是從般若而來,故為般若之妙用。
菩薩遠離三種菩提障, 成就無染清淨心、安清淨心、樂清淨心,歸納作一處來說,就是「妙樂勝真心」。
因為菩薩是緣佛的名號、相好、功德而生,故稱為「妙好」;極樂世界是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稱為「妙樂」;極樂世界超過三界中的一切樂受,故是「超勝」;不同三界所有五欲、三禪樂,皆是虛幻顛倒,故是「真實」。
成就「妙樂勝真心」就是成就實相無相之涅槃妙心,禪宗諸祖相傳亦是傳此心,所修亦是修此心。由此,我們就可以知道淨中有禪,禪中有淨,即禪即淨,即淨即禪。
九、願事成就:
願事成就者,為能生淨土,隨意自在等成就。
修行五念法門能成就四種清淨心,即是智慧心、方便心、無障心、勝真心,此四種清淨心在我們一念心中具足,故能生淨土。
《觀經》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正是「一清淨一切清淨。」信解淨土法門是易行道,隨順修五念法門,所生功德力,能往生清淨佛土,出沒自在。
因為禮拜門成就身業功德、讚歎門成就口業功德、作願門成就意業功德、觀察門成就智慧功德、迴向門成就方便智業功德。
修五念門的功德和合成就隨意自在業,能得隨意出沒自在業成就。能成就五念門,必得往生安樂國,生則不退,究竟一生補處,能同佛一樣的自在。
十、利行滿足:
利行滿足者,是說禮拜、讚歎、作願、觀察、迴向五念門,漸次修行,淨業行者能成就入出隨意自在,自利(入)利他(出)圓滿具足。
漸次者是循序漸進,先入後出的次第,這樣便可成就五種自利利他的功德;亦稱五果門,一者近門,二者大會眾門,三者宅門,四者屋門,五者園林遊戲地門。
前四種是成就入功德門,第五門是成就出功德門。成就了入出五種功德門(五果門),示現入出次第相,入相中,以身業禮拜阿彌陀佛,即是禮敬諸佛,導歸極樂,信願往生淨土,面見彌陀,聞法授記,初至淨土,入大乘正定聚,近於阿彌陀佛、諸上善人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為第一門相─近門。
入淨土已,以清淨三業念佛讚佛時,觀想阿彌陀佛的光明智相,能令極樂世界功德莊嚴,於自心中顯現,起信樂心,即得生淨土,進入彌陀說法的大會眾數(內),聞法樂,受持奉行,是為第二門相─大會眾門。
入眾數已,當至修行安心之宅,以一心作願,往生彼國,修奢摩他寂靜三昧,極樂莊嚴,安心居住其中,是為第三門相─ 宅門。
入宅門已,在安樂淨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當修行毗婆舍那,止觀雙運,彼國微妙之境,與心相契,如居華麗屋宇,朗然於屋內設備,受用種種法樂,是為第四門相─屋門。
修行成就已,得清淨處,身心安樂,修行自利功德一切成就,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十力,不可思議一切功德,皆悉成就,即不違本願,以慈悲心迴入娑婆及十方世界,以種種不思議方便度化眾生,以利他成就自利,入煩惱園生死林中,遊戲神通,度化一切眾生,名為教化地,是菩薩自娛樂地,故為出門,為第五門相─園林遊戲地門。
菩薩修行五念門應先入後出,即是先成就自利功德名為入,然後成就利他功德名為出,也就是「先自度而後度人」,為千古不易的道理,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亦說:「不能自度而能度人者,無有是處。」這次第譬如要下海救人,必須自己已懂游泳技術,否則,自他俱沉,毫無意義。

作者: 會腐敗的肉    時間: 2013-1-7 23:30
伍、五念門的實踐
五念門要在日常生活中實踐,長時薰修,成為習慣,始為修行,始能成就功德。淨土法門是易行道,故其行法不難。
茲簡述筆者對於五念門的實踐,以供大家參考。這不是要炫耀筆者修行的認真精進,而是為了提供初學者的善意參考,以利修行。
修行者是要有三輪體空、三解脫門,和無四相無四見的正見,這是我們所應知者。
一、禮拜門。
每天早晚課以身業禮拜阿彌陀佛,尤其晚課時稱念一句佛號,頂禮拜一下,如是拜四十八拜。
禮拜時亦可同時觀想一佛入我心中,我在禮拜一佛,進一步觀想無量佛入我心中,我心出無量我,無量我禮拜無量佛,這是「他入我入」的禮敬諸佛,又須對一切眾生要如同對諸佛菩薩一樣的禮敬,因為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這是禮敬諸佛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二、讚歎門
每天早晚課時以口業稱念阿彌陀佛名號,讚歎阿彌陀佛,配合十善業道,默念一善即盡一口氣的念佛,如是十念念佛。
走路或爬階梯時,或登山時,默念「阿彌陀佛」四字洪名,即是每走一步默念二字,走二步默念一句。走路或運動時,一定要是默念,才不會傷到氣。
晚課時,如前禮拜門所述,稱念一句佛號,頂禮拜一下,如是稱念四十八念,亦是禮拜四十八拜;又稱念讚佛偈云:
「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每晚就寢躺在床上,先默念十句阿彌陀佛,並且觀想在佛光注照之下入睡,早晨醒來亦先默念十句阿彌陀佛,並同樣觀想佛光注照,然後才下床,這樣可使佛號日夜繫念不斷。
三、作願門
即發菩提心,持戒念佛,求生淨土。
每天早晚課時,發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早課讀誦《阿彌陀經》,經中略述西方極樂世界依正二報莊嚴功德及諸佛護念,可增強求生淨土之信願行,堅定往生目標,既有明確目標,可止息妄念,斷惡修善。
四、觀察門。
觀察即是觀想,每天早課讀誦《阿彌陀經》,依文起觀,觀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二報莊嚴功德成就。
又於禪坐時依「五念門」之觀察門,觀想西方極樂世界的國土、教主、大菩薩等三種莊嚴功德成就,由是觀想可在心中產生光明智慧,破除心中之無明黑闇。或可收集古今西方極樂世界圖,以利觀想。
五、迴向門。
以筆者為例:筆者是在娑婆世界修行的凡夫,雖然未有功德成就,但是仍然應當隨緣、隨分、隨力的迴向眾生,例如將早晚課的功德迴向一切眾生,認養越南貧童,長期捐助大願興學計劃,及老人安養村,在佛學院及精舍義務講經等,這就是實踐將自己的能力、功德迴向於眾生,唯應三輪體空,不可著相,才能與空性相應。
陸、結 論
五念門為淨土宗修行的五種法門,是《往生論》的心要。
前面四門是自利,是向上進修,入安樂淨土,圓滿自利功德成就;
第五門是出安樂淨土,示現應化身,迴入娑婆及十方世界度化眾生,圓滿利他功德成就。
如同《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所說,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化身,遊戲神通,慈悲度化,如是成就了五種功德相(五果門)─一者近門,二者大會眾門,三者宅門,四者屋門,五者園林遊戲地門,這樣的入出隨意自在,自利利他的功德,一切功德圓滿,速成無上正等正覺。
修行五念門所應注意者,是應以智慧、慈悲、方便的大乘菩提心,遠離與大乘菩提心及五念門相違的三法,即遠離我心貪著自身、遠離無安眾生心、遠離供養恭敬自身心。
因遠離與大乘菩提相違法,可得隨順無染清淨心、安清淨心、樂清淨心三種大乘菩提門法。
這也正說明了「心淨則佛土淨」、「水清月現,心淨佛現」的道理,心清淨西方極樂淨土才能現前,乃至蓮華化生、成就佛道。
淨土法門是易行道,在戒定慧三無漏學的基礎上,如能在道場與大眾共修,當然最好。
如果不能共修,也可以參考本文的實踐方式,設計規劃一套適合自己修行的五念法門,例如每天早晚有十分鐘至半小時的定課是必要的,其餘則是散課。請注意不要干擾鄰居和家人,又如果能再加修二、三十分鐘的禪坐,則是禪淨雙修了。
將五念門融入生活,不影響工作,不干擾他人,如此養成習慣,長時薰修,生活即是修行,修行即是生活。
《無量壽經》彌陀四十八大願其中的第十八願「十念必生願」,第二十九願「住正定聚願」,與第三十五願「一生補處願」,說明依靠阿彌陀佛因地本願力和果地威神力,合自力信願行,持戒念佛,求生淨土,勤修五念門,更有十方諸佛護念,定可成就淨業,不需三大阿僧祇劫,只此一生便可圓成佛道,自度度人。淨業行者當堅信莫疑,信受奉行,共成佛道。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Hot Keyword ChatGPT BTC ETH NFT WEB3 USDT AI (http://www.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