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Hot Keyword ChatGPT BTC ETH NFT WEB3 USDT AI

標題: 净公上人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记南无阿弥陀佛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3-7-24 20:05
標題: 净公上人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记南无阿弥陀佛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记



前 言 净公上人
学佛确实是一件很殊胜的事情,经云:「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如果真正明了这两句话,你就会将学佛当作是人生第一件大事。
中国古圣先贤教人立志为先——志在圣贤;其教育目的是要我们立志作圣贤。贤是善人、好人,圣是彻底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恢复自性本具的大智大觉,这是教,即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唯有智、觉才能解决一切问题,所以我们要立志作佛菩萨,做一个大智大觉的好人。
圣贤教诲不外解门与行门。佛法以「智」为解门,「觉」为行门。行门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即「六和敬」。我们与一切人、一切物圆融相处,这就是将圣贤教诲落实在生活当中。解行相应,才能契入佛法。行门对于初学者,极为重要,如果不能真正在行门下功夫,或是解行脱节,就不得其门而入。
古圣先贤的教诲称为师道,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净业三福是佛法教学的起点:「孝养父母」是孝道;「奉事师长」是师道;「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是师道与孝道的落实,合起来就是《十善业道经》和《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学佛要从十善做起,先学作善人,生活得自在,没有忧虑、烦恼与牵挂。天天生活在爱与感恩的世界里,对于世出世间一切人,一切事物,没有怨恨与对立,没有分别和执着,这是何等的幸福!
佛法说「心性、虚空、法界一如,色身、国土、众生不二」,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己。因此,爱人就是爱自己,怨恨人就是跟自己过不去。觉悟的人常生欢喜心,决定没有怨恨、敌对。我们以佛菩萨的教诲为标准,努力修学才能开发自性。如果能像诸佛菩萨那样慈悲、平等,就能广泛的爱护、怜悯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觉悟,离苦得乐,这就是积功累德。
我在澳洲净宗学院创立时,提出净宗教学的宗旨:「一、品学兼优。二、解行相应。三、道德圆备。四、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如果能以此宗旨为人处世,且能百分之百的落实,你就是佛菩萨。从哪里做起?我列了六个科目:儒学的《弟子规》、《了凡四训》、道家的《感应篇》和佛家的《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十善业道经》、《净宗同学修行守则》。
《弟子规》要落实,这是做人的基础。《了凡四训》是讲因果,世出世间法都离不开因果定律;种善因一定得善果,种不善的因一定有灾难。佛说「境随心转」,天灾人祸是外境,根源是在自己的起心动念。《感应篇》是《了凡四训》的修行纲目,教我们辨明善、恶。改运要远离一切恶,勤修一切善。袁了凡先生即是依照《感应篇》修学而改变命运的。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是一部很重要的启蒙经典,虽然是小乘经,却是大乘入门的基础。本经与《太上感应篇》、《佛说十善业道经》的性质相同,都很注重孝道与师道的落实,是《佛说十善业道经》的补充教材。《净宗同学修行守则》要能熟背,常记于心,依教奉行,这些都是好人的标准。以此基础,认真修学,将自己的种种污染——自私自利、名闻利养、贪瞋痴慢、五欲六尘洗刷干净,你就得大自在,得真解脱,智慧德能自然现前,远离一切灾难。
一、学佛为何有吉有凶?
阿难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贵谐偶者。有衰耗不谐偶者。云何不等同耶。愿天中天普为说之。
「白」是下对上的敬词。阿难向世尊请教了两个问题: 一、有人学佛得到富贵、事事如意的果报。 二、有人学佛反而失去原有的富贵,诸事不称心。
同样学佛,果报为何不同?阿难是代替我们发问的,他自己绝对没有这个疑惑。众生有疑说不出来,阿难尊者大慈大悲知道我们的疑惑,请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解释。
「事佛」就是学佛,学习佛陀的教诲。学是效法,佛如何做,我 也学着如何做;学包含信、解、行、证四个层次。说我信了;信而不解,还是没信。信解行证四而一,信包含解行证,信才充实;没有解行证,信是虚幻的,是假信、迷信,不是正信。正信,一定解行相应;把所信的、所解的完全落实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上。做到之后求证:信得没错、解得没错、行得没错,改变了自己以往错误的思想、见解、言行,这是证。解一定具足信行证;证一定具足信解行;信解行证若少一个就有欠缺不圆满。「事佛」一定要将信解行证落实,才是真正学佛。
现在很多人学佛,正如李老师所说:『哪里是学佛!是玩弄、消遣佛法。』佛教你『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做到了没有?《无量寿经》教我们『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口业,就是『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做到了才是学佛。做不到,天天念、天天讲,就是消遣、玩弄佛法,就有罪过!
学佛的果报不一样,有人学佛「得富贵谐偶」,「富」是物质生活不缺乏,包括聪明、长寿;「贵」是有德行、有修养,在社会上为大众所尊敬。这是好的果报,如何能得到?佛教你修因。世间人享受的财富是从哪里来的?一是过去生中修财布施;另一种是今世所修。
《了凡四训》里的袁了凡先生是我们的模范。云谷禅师教他修学的方法,他依教奉行,所得到的财富、智慧、寿命都超过命中所有。命中有的是前世修的,他懂得如何去修学,所以现世修,现世就得果报。
「谐偶」是汉朝人的普通话,就是事事称心如意;「谐」是和谐,「偶」是如意。有人学佛得的果报恰恰相反,「衰耗不谐偶者」,「衰」是身分地位衰落;「耗」是财物没有了,贫穷下贱;「不谐偶」是样样都不顺心、不称意。为何同样学佛,果报「不等同」?「愿天中天普为说之」。「天中天」是阿难对佛的尊称,是赞叹佛为天人中的天人,天人导师,为诸天所共同尊敬、事奉。
佛讲「天」有五种。
一、『名天』,名是名字,有名无实。中国人称皇帝为天子,日本称天皇,这都属于名字天,并不是真的天,表尊敬。
二、『生天』,佛法讲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你修积善福,来世会生天上。因为修大福德的人,世间没有如此大的福报,所以要到天上去享受。夜摩、兜率、他化自在天,还需要修定和清净心。定能伏烦恼,但不能断烦恼;定功到一定的程度,就能把烦恼转变成智慧。老实说烦恼是不会断的,烦恼断了,智慧也断了。我们念佛念到『功夫成片』,这是初伏烦恼;念到『事一心不乱』,是真正伏烦恼,使烦恼不起现行;到『理一心不乱』就可以化烦恼成智慧。烦恼转变成智慧,才能出十法界。生天,要自己的心行与天人相应才行。
三、『净天』,指四禅天里的『五不还天』。四禅天很特殊,是凡圣同居土,一共有九天。有三种是修一般的禅定去往生,另一种称『无想天』,是修无想定的人往生的处所。另外有『五天』是修学佛法往生的,八十一品思惑断了前六品,是小乘三果圣人阿那含居住的地方。三果不再到欲界来,所以称不还天;不像初果还要到欲界,经历七次往返才能证阿罗汉果。五不还天也称作『净居天』。《释迦牟尼佛传》记载,世尊示现成道后,无人启请说法,他老人家准备入涅盘,离开这个世间,净居天人看到了,立刻变成人形,请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
四、『义天』,能信解大乘佛法心性的义理,但是也通小乘。所以小乘四果罗汉、大乘菩萨都尊称为义天。
五、『第一义天』,是指彻悟心性的如来果位。此地讲的「天中天」,就是指第一义天,这是对佛的敬称。
「普为说之」,为何学佛得的果报不一样?愿佛慈悲,为我等说出其中的道理。
一、学佛得吉祥
⑴、受戒专信.精进不退
下文是释迦牟尼佛的答复,经文有三段。先答学佛得善报之由;次答学佛得不善报之因;后诫学佛应破除迷信及错误的执着。
佛告阿难。有人奉佛。从明师受戒。专信不犯。精进奉行。不失所受。
「有人奉佛」。学佛首要条件是亲近明师。儒与佛的教育,最重要的是师承。《华严经》云:『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决定求真善知识,勿生疲懈,勿生厌足,都应随顺,弗见过失。时善财童子一心忆念,依善知识,事善知识,敬善知识,于善知识起慈母想,于善知识起慈父想,得闻法已,欢喜踊跃……。』由此可知,世出世间,求学无不重视师承。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国治天下平!
我童年的时候念过几个月的私塾。老师是清朝末年的老秀才,在祠堂里开馆教学,有十几个不同年龄的学生同堂,每人学的科目不一样,都个别教学。祠堂有一个大殿,中央供奉着『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牌位。父亲带着礼物,把我送到那里念书,进入祠堂时先向孔子的牌位行三跪九叩首的最敬礼。拜完孔子,再请老师上座,父亲在前我在后,向老师行三跪九叩首之礼,然后送上敬师礼物。我看到父亲对老师如此尊重,老师讲的话就如同圣旨一样;老师接受家长隆重的礼节,他要不认真好好地教,他对不起家长,尊师重道是从这个地方建立的。只有尊师重道,学业才有根基;如果学生眼中没有老师,老师再好,即使是古佛再来,也学不到东西。印光大师说:『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目无尊长,诸佛如来教你都没用。
「奉」是奉行佛陀的教诲。世尊在入灭之前,留『四依法』给后人奉行。第一『依法不依人』,『法』就是佛所讲的经典。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一千年,佛的教化才传到中国来;在印度一千年中,有假借佛的名义伪造经典是在所难免。但印度的高僧大德与中国到印度去求学的高僧,他们有智慧,在典籍里慎重地选择。《大藏经》里有《疑似部》,『疑』是怀疑,『似』是相似;不知是否为佛所说?所以学佛,一定要用考证精确的本子。本经是后汉安世高翻译的,确实是从印度传来,没有错误。我们为何要这样慎重?佛是彻底觉悟的人,是妄想分别执着断尽的人,他所说的全是从自性流露出来的,纯真无妄。依靠佛的经典,就是依靠自己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别人讲的虽然不错,但他的烦恼没有断尽,还掺杂着不善;他不是纯善,不是真纯的智慧,不能依靠。这是为何要依法不依人的道理。
依法不依人讲到什么程度?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佛经四帖疏.上品上生章》说得很清楚:『不能迷信名师。』他虽然有名,但是他讲的是否符合佛法,要拿经典来较量、核对。若与经典相同,我们相信他;若是违背经典,就不能听。纵使是阿罗汉、菩萨来说法,与经上讲的不一样,也不能听,这是依法不依人。佛来了决定是佛佛道同,后佛与前佛讲的一定是一样的,否则必定是假佛,是魔冒充的。
二、『依义不依语』。如果是真佛,证得的境界一样,讲出来当然是一样。譬如两个到美国旅游的人,回来报告美国的情况,他们所讲的话不会一样,但意思一定相同,这就是依义不依语。语言多说少说、深说浅说、长说短说没关系,意思决定一样。明了此理,对经典翻译的疑惑就化解了。一部经传到中国,往往有很多人翻译,像《无量寿经》,我们知道的就有十二种译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在《大藏经》里就收录了六种译本。一个原本,每个人翻译的文字不一样,甚至于序、正、流通三分起止的地方也有不同,但意义是一样的。
三、『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何谓了义?何谓不了义?古大德说:能帮助你在今生成佛的经典是了义;只能帮助你证阿罗汉、菩萨果位的经典是不了义。我们连初信位的菩萨都不是,所以了义与不了义,只能降低水平。降到能帮助我们往生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这就是了义;帮助我们来生得人天福报,这是不了义。能适合我们的程度和修学环境,使我们现前真正得利益,这是了义;得不到利益,就是不了义。
如果学这部经典,连转恶为善的目标都达不到,那是白学了。若学了一点佛法,再去骗取名闻利养,这是破坏佛教形象、破和合僧,果报在阿鼻地狱。我常讲:我们即使去讨饭,也不能造此罪业。为什么?你做乞丐讨饭,人家布施给你不求回报;你自己如果身心清净没有贪求,绝不堕三恶道。今生虽然做乞丐,以善心对待人,来生会有福报的。
乞丐也能修福:知道自己前世没有造善因,这一世贫穷下贱,他虽然行乞,不偷、不抢、不占人便宜,以恭敬心待人,这就是德行,就是修福。在外面行乞,随时随地都能做好事;譬如看见路上不干净,就清理一下。乞丐也能修功德,做了好事不着相就是功德,因此不可以轻视他们。
许多菩萨示现乞丐身。如虚云老和尚三步一拜朝五台山,他在路上病倒了,遇到一个乞丐照顾他,后来才知道那个乞丐是文殊菩萨化身的。我们在菩提道上也常会遇到乞丐来帮忙,那都是佛菩萨化身。
四、『依智不依识』。智是理智,识是感情;要用理智,不能依感情,依感情没有不堕落、不坏事的。亲近善知识学道,一定要依理智而不是感情。
学佛要「从明师受戒」,「明」不是名气大,知名度高;是明白,明心见性、修行证果,对于世法佛法确实通达明了。「明师」是指对一切法确实圆满通达无碍,品学皆优,有修有证的老师。学习佛法,要亲近这样的善知识,才不会走错路。
在佛法里,明师达到最高峰的,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其次是诸大菩萨。如果遇不到这样的老师,只好求对佛法有正信、正解、正行的善知识。他信解行证虽不圆满,但能有解有行,解行相应,亲近他就不会有错误。至于有解而行得不够彻底的老师也很难得。
天台智者大师说:『有解无行,国之师也。』可以跟他学;只学他『解』的部分,不学他『行』的部分。有解又能行,『国之宝也』。有解的人决定是有好的师承,是受老师长时期的熏习。他为何不能行?烦恼习气太重了,浅显的他能做到,境界深一层的做不到。唯有明达世出世法的好老师,才不会指错方向,把我们带入歧途。尤其是初学,若是不遇明师,不免存有先入为主的成见,纵然日后再遇到真善知识,也不容易尽弃成见。所以初发心学佛的第一大事,就在慎重选择老师。
佛在此地教我们,学佛第一个条件是『师承』,没有师承,闭门造车不可靠。因为我们是凡夫,以凡夫知见猜测佛经的经义,决定产生错误,所以师承非常重要。
「受戒」,此地不是指受三皈五戒,是接受老师的教诫;包括戒律在其中,但意思比戒律广。「戒」的含义是学问融会于身心生活之中。学问即是生活,生活即是学问,这是知行合一的教育,是理事圆融的修学。「戒」通『诫』,接受明师的教诫,才会有成就。学佛要跟一位通达事理,有修有证,具足悲愿辩才的好老师,接受他的教导,依教奉行,才会有成就。
「专信不犯,精进奉行,不失所受」。中国古代皇帝至尊,平民百姓见了必须行君臣之礼,只有老师例外。皇帝跟老师见面时行宾主之礼,他不敢把老师看作是他的臣民。平时皇帝坐的位子在北方是上位,南方是下位。对待老师,皇帝要离开上位,坐到东面主人位,老师坐在西面客人位,以宾主之礼对待。这是皇帝自己做表率,教天下人尊师重道,让全国臣民有依归,社会秩序赖以维持,达到社会安定,国家繁荣、兴旺的目的。
求学,第一要对老师生敬重之心——尊师重道。师道就是人道,就是佛道。老师的教诲,经典的理论,修行的方法,都要做到「专信不犯」。一心无疑,称「专信」;不违教训,称「不犯」,这是最好的修学态度。民国初年唐大圆居士说:『佛法教人,先求根本智,无相无分别。次求后得智,能分别一切法。亦如中国往日教蒙童读经,先但句读,后乃开讲,自然开悟,是为东方文化一贯之思想。学佛亦应熟诵应读之经论,不求甚解,即为求根本智;及熟能生巧,由闻发思修慧,是为后得智。以是比较东、西,东方不急求解,是培养根本智,而发达后得智;西方初学,即求甚解,是破坏根本智,而失后得智之用。』古人得大成就的根基在此,现代教学一味效仿西方,难怪很少得成就。
「专信不犯」是求学入道的不二法门。「专」是专精、专一,跟一个老师学,接受一家之言,不能亲近两个老师。两个老师两种思想、两种教法,你无所适从。三个老师三岔路口,四个老师十字街头;你究竟走哪一条路?跟定一个老师,这是师承。 我早年亲近方东美先生。老师专教我一个人,一门功课——专信不犯。以后接触佛法,我亲近章嘉大师,也是专听他一个人的。三年后,章嘉大师圆寂了,我到台中亲近李炳南老居士十年。十年专听一个人的,心定了,智慧自然就开了,涉猎其它典籍,一看就懂。展开经典字字句句无量义,到这时真的法喜充满。这种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就是教你修戒、修定、修慧。确确实实一门深入,思想不乱,精神意志集中,这才能有一点悟处。没有悟处,你学的是佛学常识。常识很丰富,没有智慧,真假、邪正、是非没有能力辨别,信心常会动摇,这是现代人修行失败的原因所在。
跟一个老师要跟到出师(现代人讲毕业),就是老师认定你有辨别真假邪正、是非善恶的能力,可以离开老师去参学。如果没有辨别是非邪正的能力,就不能离开老师。 我劝净宗同学,你们找谁作老师?找阿弥陀佛最可靠。跟阿弥陀佛学什么?《无量寿经》。专学这部经,专念这部经,念久了意思就会明白。古人常讲『书读千遍,其义自现』。一千遍念下来,你心定了,由定生智慧,经的意思自然就现前。晚近学佛,无论在家、出家,不能成就的原因就是学得太杂、太乱了;心不专一,信不专一,就坏在此地。
善知识可遇不可求,有缘亲近善知识很不容易,遇到之后一定要「专信不犯」。对善知识要有坚定的信心,善知识的教诲决定不能违犯,才会有成就;阳奉阴违肯定不能成就。
《华严经》讲:『勿生疲懈,勿生厌足,皆应随顺,弗见过失。』亲近善知识不能懒惰、懈怠,也不能得少为足,否则不能成就。学一两样就觉得很满足,这不是法器。学无止境,从初发心到无上道,无量劫中精进不懈,随顺善知识的教诲,他怎么教,我怎么学,永远无厌足。善知识对学生负责,一定帮助学生尽早大彻大悟。他的法能传下去,后继有人,这是做老师的真实功德,是好老师、善知识。
现代高科技的发明为教学传法带来了便利,通过电视、网络传播,在远方有真正的学人,有接受大法的学人,这很值得安慰。能「专信不犯,精进奉行,不失所受」,那个人就是传人,不一定在面前,不一定认识、见面。
『弗见过失』,不能见老师的过失;见老师的过失,「专信」就没有了,跟老师的法缘就断掉了,这个损失太大了!做学生的对老师要有坚定的信心,纵然看到老师有不善之处,也没有怀疑。甚至有人造谣诽谤老师,也不要放在心里。因为信心一动摇,缘就毁掉了。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出好榜样,当时造谣生事诽谤释迦牟尼佛的人很多,外有六师外道,内有六群比丘,还有提婆达多带头;若受他们影响,信心丧失,道就修不成了。我们亲近善知识,对他不满的人,在我们面前恶意批评,我们怎么办?不要理他,也不要放在心上。遇到一个善知识是百千万劫难逢的,这是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缘成熟,关系一生成败,所以不能动摇。
真善知识我们不晓得他的本迹因缘,说不定是诸佛菩萨化身来做种种示现,度不同根性的众生。我们肉眼凡夫怎么可以任意批评?别人可以批评,做学生的人不能批评。我对老师「专信不犯」。我的心专、心清净,绝对不受外面境界影响,才会生智慧。外面一点小小风浪,我们的心就动摇了,就生烦恼,不但不能帮助别人,还把自己的道心、道业毁掉了。「专信不犯」的修学态度,老师做不到学生做到了,学生的成就会超过老师,这就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生将来不能超越老师,老师的教学就没有多大成就,所以老师总是希望学生超过自己。
「精进奉行」,「精」是纯而不杂,「进」是进步,不退转。依教奉行,把善知识的教诲落实到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上,勇猛向前,天天求进步。
佛法的教材——经典,是超越时空的教科书,是永远不变的原理原则。因为是永恒不变,才能大用无方。所谓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历代的注疏中证实。同一部经,在其不变的真理中,必有其时代性的解释。时代不同,需求亦异,而经典能作种种契合时代的解说,利益不同时代的众生;这就是不变根本智,而以后得智随顺众生种种缘,得到利生的大用。这是日日新的精进,不是读死书的书呆子所能做到的。所以佛的教学,永远站在时代的最尖端!
「不失所受」,能「精进奉行」老师的教诫,自然对于学问道业,日有长进而不致于退失。善知识的教导,决定不违背经论的教诲。经论是我们的依靠,经论深,我们不能够彻底明了,请善知识指导,离开善知识就太难了。
总之,「从明师受戒,专信不犯,精进奉行,不失所受」,这是世尊对我们学佛最重要的开示。我们只要具备了,就是法器,就有资格、有条件接受大法的承传。
⑵、礼拜供养.斋戒不厌
形像鲜明。朝暮礼拜。恭敬然灯。净施所安。不违道禁。斋戒不厌。心中欣欣。
这是讲修学,要将老师的教诫落实,如果不能落实,就得不到利益。求学修道能不能成就,就在善根、福德、因缘;最重要的是善根、福德,当然因缘也不能少。「从明师受戒」,这是因缘;只有因缘,还是不能成就。何谓善根、福德?善根是接触佛法能相信;福德是身体力行。从初发心一直到如来地,就是好学,一刻都不放松地学习,才能成功。
「形像鲜明」,「鲜明」是说整洁;供养的佛像要庄严、鲜明,要时常保持整洁,这是修习诚敬之道。供养佛像不是迷信,不是拜偶像,而是佛陀教学艺术化的表现。无论是泥塑、木雕、金属铸造的,还是彩画的,一定要干净,不能被灰尘污染,这是表示我们对佛像的恭敬。
供佛像的重要意义有两个:
一、『报恩』。知恩报恩是做人的道理,忘恩负义必定堕三途。世间恩德最大的是老师,佛菩萨是我们的老师,我们接受佛菩萨的教诲才能觉悟。老师的恩德超过父母;父母对我们养育之恩很大,老师成就我们的法身慧命恩德更大!
二、『见贤思齐』。佛是由凡夫修成的,供养佛像是提醒自己,要向佛学习,学佛的存心,与佛同心同愿。无论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样样向佛学习。所以供养佛像是提醒自己:我对别人是不是大慈大悲?对自己是不是清净平等?这样供养佛像利益无量无边。如果把佛菩萨当作神明看待,天天烧香、磕头,还是得不到利益!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佛菩萨形像是教学用的,礼敬佛菩萨,用意在见贤思齐、庄敬自强。
佛教表法是高度艺术化的教学,它有很深的教育内涵。譬如正规的佛教道场,一进山门首先是天王殿,殿中央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造的是宋朝布袋和尚的形像。他代表什么?笑面迎人,代表欢喜心;肚皮很大,代表能包容,量大福大。旁边的四大天王是护法;护谁的法?护自己。怎么护?懂得表法的意思你就得护持了。
东方『持国天王』,持是保持,国是国家;他的意义就是『负责尽职』。每个人把自己本分的事情做得圆圆满满,使社会安定繁荣,这就是尽职责。护国首先要护自己的德行、学问。天王手上的琵琶也是表法的,代表中道(儒家讲中庸)。琵琶的弦松了弹不响,紧了会断,一定要调整适中。这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都要取中道,不能过之,也不能不及。如果把他当神明膜拜,就是迷信。
南方『增长天王』,增长是进步;增长什么?道德、智能、才艺、生活水平都要增长。天王手上的剑代表智慧,唯有智慧才能斩断情执。
西方『广目天王』,广目是代表多看;要细心、冷静的观察这个世间。他一手持龙(或蛇),代表多变。告诉我们人情事理变化多端,你要看清楚。另一手持珠;珠表什么?在变化多端中,仍有一个不变的真理,要掌握这个不变的原则,你才能控制变化的境界,否则在这动乱的社会,会无所适从。
北方『多闻天王』,他代表做学问,读万卷书;广目天王代表行万里路。多闻天王手上拿的是伞盖,伞表环保。伞盖是防止污染的,最重要的是防止心地的污染。所以他提醒我们要保护清净心,不能被境界污染了。
明白四大天王表法所含的道理,如果都能做到;行道有得于心、有得于身,你就是护持自己的法了。所以佛教是了不起的教育,在几千年前就采用高度形象艺术的方法来教学。
佛菩萨名号也是表法的,如释迦牟尼,释迦义为『能仁』,表仁慈;牟尼义为『寂默』,表清净寂静。地藏菩萨义为大地资源宝藏,引申为性修的根本——孝道,代表修德中的百善孝为先。其它如文殊表智能,观音表大悲,弥勒表大慈忍让,普贤表性德修德广大……。在佛法教学中,使学者眼见佛像,耳闻名号,都兴起见贤思齐的向上之志——依其形像塑造自己真善美慧的高尚品格。释迦是启教的本师,菩萨是我们前期的学长,供养形像正是教人见贤思齐、学诚修敬、返本报始。哪里是迷信?
供养佛像一定要有座席,有供养的处所。家中有佛堂,供在佛堂;没有佛堂,客厅也可以供佛。佛像要供在上方;何谓上方?就是从任何一个门进入,最先看到的位子就是上方。如果进出的人看不到佛像,这就错误了。除了方位,供具也要鲜明、整洁,充分显示它的光彩。庄严的道场,令自己生欢喜心,也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
「形像」是身形仪表。所谓『诚于中形于外』,心里有什么,会清楚、明白地表现在外。譬如我们有颗真诚心,别人一接触,这个人很真诚;心清净,别人一接触,这个人心地清净、慈悲;有的人心胸险恶,人家一接触,就觉得这个人有杀气。无论是善是恶,都很自然的表现出来,想要瞒别人很难,只能蒙蔽愚痴的人;有学问、有道德、有经验的人是瞒不过的。所以学佛要从内在做起,自然就有鲜明的仪表。
佛陀教育是高度艺术化的教学。供养佛菩萨的形像,是要求我们反观自身,依照此模式把自己塑造得像一尊佛、一尊菩萨,达到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的境界,这是真学佛。
没有接触佛法的人,迷惑颠倒,不知道此生到世间来做什么?方向迷失了,很可悲!佛说:『人生酬业。』这是从无尽悲悯的心里说出来的。酬偿业报真是无奈!我们很幸运,此生遇到佛法,毕竟是有善根,又有缘分。能不能成就?关键在自己。能深信不疑、有坚定的愿力,就可以达到今生做人的目标——转凡成圣。
学佛堕落的人也很多。什么原因?对佛法没有真懂。佛法确实是『知难行易』,一般人认为知易行难,那就错了。知得不够彻底,不够深度,不是真知,那是误解!譬如佛说:『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几个人能警觉到?贪财、好色、好名、好吃、贪睡总是断不了,想不堕三恶道太难了!真正聪明人听懂佛说的话,自然就断掉了。为什么?不想堕地狱。
为什么要念佛?《华严经》说:『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十善业道经》说:『一切法从心想生。』能把这两句话体会透彻,就知道为什么要念佛。摆在我们面前有十条路(十法界),想到哪个法界去,就念那个法界。为什么?从心想生!『深信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若想作佛,念佛就成佛;念菩萨就成菩萨;念罗汉就成罗汉;念贪就变饿鬼;念痴就变畜生。
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颠倒错乱没有能力辨别真妄、邪正、是非、善恶,这是愚痴;愚痴堕畜生道。面临外境,心里不高兴,愤愤不平,嫉妒障碍,这是地狱道。所以心里有贪瞋痴,就是念贪瞋痴,起心动念都在造三恶道的业因。天天想、天天做,因缘具足时果报就现前,哪能不堕三恶道?
释迦牟尼佛为何要示现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他为我们做榜样:离开五欲绝不堕三恶道;离开六尘超越六道,不再轮回。佛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还要为我们做出样子来,这是慈悲到了极处,这个恩有多大!我们要把世尊的恩德放在心上,并学习佛的存心、生活方式、处事待人接物,一切向佛陀学习。保持「形像鲜明」,大众与我们接触,他才能生欢喜心、恭敬心,才愿意亲近佛法。
「朝暮礼拜」是修身,狭义地说就是做早晚课。定课非常重要,我在净宗学会成立之后,编了《净宗朝暮课本》。早课念《无量寿经》四十八愿,用意是每天早晨提醒我们要与阿弥陀佛同心同愿。如果以为功课是念给阿弥陀佛听的,就用错了心。功课是念给自己听的,要记住从早到晚依教奉行,不敢违背。晚课是忏悔,改过自新。晚课的经文选择《无量寿经》第三十二品到第三十七品。这段经文是讲五戒十善、持戒念佛。晚课用意在认真反省——佛教我们应当做的,做到了没有?不可以做的,是否有违背?我们这样做早晚课,才有功德。『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如果没有功德,念回向偈,是自欺欺人。朝暮两堂功课要落实在每天的生活中,对人对事对物都不可以违背。学佛要老实修行,如果早晚课诵只有形式、没有实质,功夫自然不得力。修了十几二十年,丝毫没有进步,起心动念还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依旧是个凡夫。
「朝暮礼拜」广义地说,是从朝至暮,念念保持真诚恭敬之心。早晚要不要拜佛?拜佛很重要。拜佛真正的意义是把对佛的恭敬心,落实在日常生活中,用在对待一切人事物上。功夫用在起心动念之处,念念不忘,这是行道。《无量寿经》讲:『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十善业道经》讲『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这是善护意业。意清净,身、语哪有不清净的道理?
会修行的人从根本修,根本就是修心。使自己的心在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当中,永远保持纯净、纯善,决定『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这是真正会用功。
「恭敬然灯,净施所安」,恭敬燃灯,表存心诚敬。灯象征光明、智慧,对自己而言是破迷开悟;对一切众生而言,是以诚敬心奉献、服务,燃烧自己,温暖、照亮别人。
释迦牟尼佛一生,所示现的身分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义务工作者。每天为大家上课八小时,四十九年精进不懈,不收学费,无私的奉献他的精神、体力、智慧,而自己的生活却是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他就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就是「然灯」的意思。
我们今天发愿帮助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虽然能力达不到,但念念存此愿心就是圆满的。至于心愿的落实,都在缘,缘就是机会。遇到机会,我们就尽心尽力的去服务、帮助众生;勉为其难去做,这是真心没发出来。帮助众生也有先后顺序,这不是分别、执着;迫切需要帮助的苦难众生我们先帮助,还过得去的众生,可以缓一步。 帮助一切众生,最究竟、最圆满的是帮助他破迷开悟。因为一切苦难都是从迷而生,破迷是拔除苦难的根源。究竟圆满的快乐是从觉悟而生的,所以帮助他觉悟,认识、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才能解决问题,才是真正地帮助。要落实这一件大事,必须要『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受持读诵是自利,为人演说是利他。演是表演给人看,众生看到,有所感悟,必然向你请教,你再为他细说。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之中,不舍这个念头,就是「恭敬然灯」。
「恭敬」是性德。明心见性的人从内心自然流露出来的就是恭敬;恭敬不是学来的,法尔如是。所以可以自我省察,看看自己对于一切人事物,有没有自自然然的恭敬心?如果有;那就恭喜你!你虽然没有见性,但距离见性已经不远了。为什么?性德的气氛你已经有了。
佛法自始至终重在实践、力行,它不是学术研究;谁能相信、奉行,谁就得利益。利益表现在你生活快乐,容光焕发、行为端庄、身体康健、人人尊敬;对人诚恳关怀、和蔼可亲,对事认真负责,这就是修心的成果——形像鲜明。
「净施所安」,「净施」就是以清净心,恭恭敬敬的修布施。为一切众生服务,只有付出,不求回报,这是大乘佛法所说的『离相布施』。净施的功德,能破贪瞋痴迷,能断一切恶行,利乐大众。因为自己真能放下,断除迷障,理事明达,所以身心自在。「净施」是正修行;「所安」是修正行为后所获得的真实受用。佛弟子一定要修布施,布施的目的是断悭贪心,先从身外之物能舍、能放下做起。但是布施时心要清净,没有希求。若存着『舍一得万报』的心态,这种布施有目的、有企图、不清净。「净施」则双方都心安理得,布施的人快乐,接受布施的人也心安,因为不需要回报,心里没有压力、负担。所以帮助人不求回报,让人家身心安稳最重要,这是真实功德。
人一生的福报、财富是因财布施得来的,愈施愈多,绝对不是竞争就能发财,没有这个道理!贪吝决定不能发财。悭贪的人用种种手段夺取的财物,仍然是他命中所有的。命里没有,任何方法都得不到。命里有的,无论用什么方法,财源都会来,这是前世修财布施的果报。把这些道理参透了,就懂得生财之道。聪明智慧是法布施的果报,健康长寿是无畏布施的果报。不修因,怎能得果报?
「不违道禁」重在「不违」,「道」是说理,「禁」是说事。就是我们不违背佛陀的教诲;在事上禁止的行为,也绝不违犯,一定遵守。譬如十善业道: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这是做人的根本道理。佛弟子心之所思,身之所行,绝不违背佛陀的禁戒,做一个依道理行事的善人。
佛所讲的道理,并不是佛发明创造的学说,是随顺真心的天然之道——法尔如是,自自然然本来如此。佛在《般若经》讲,他四十九年没有说一句法,谁要是说佛说法,就是谤佛。那四十九年说的是什么?就是佛所讲的没有一句、一字是自己的意思,说的完全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故称『无说』。本来就是这个道理,说与不说还是这个道理,永恒不变。诸佛菩萨、大圣大贤,他们没有创造发明,只是在修行功夫进入甚深禅定之后,发现原来是这样,所以他不是创意。
我们凡夫若能随顺自性、真心,也能过诸佛菩萨、大圣大贤一样的生活,得大自在、真安乐。自在安乐是永恒的,超越时间、空间,超越顺境、逆境,完全不受外缘干扰。这是人生真正的目的。
「斋戒不厌,心中欣欣」,「斋戒」是物质生活;「欣欣」是精神生活。物质与精神生活都得到幸福快乐。「斋戒不厌」是功夫,「斋」是心地清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懂得保持清净心,学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这是最健康的生活。佛教导我们生活的方式就是「斋戒」,这也是诸佛菩萨的生活。清净心中,本具无量福慧,我们因妄想习气太多,未能证得,这是奇耻大辱。
现代人不知道怎样过日子,饮食起居都反常,所以身体在有意无意间被糟蹋了。食物吃下去要靠器官消化,如果吃太多,器官工作量大,身体负担过重,本来可以用一、两百年,五、六十年就衰老了,因此要懂得节制。生理与心理是一体的两面,分不开的;饮食对于养生之道有很大帮助,对于心的清净、平等、慈悲也有很大的影响。
「斋」是过午(中)不食,与吃荤、吃素没关系。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僧团日中一食称「斋」。佛教弟子日中一食,一天吃一餐对身体健康有帮助——身心清净,省一餐饭省好多事情。对于口腹之欲要小心谨慎,饮食愈简单愈好,绝不能过饱,这样就不容易生病。有些人错解日中一食的意义,把三餐的量一顿吃掉,严重地伤害身体健康。
饮食起居最重要的是心理上的问题。佛说:『一切唯心造。』你只要有妄念,能量就大量消耗,你不吃就不够。所以要过正常的生活,必须先把观念改过来,减少妄想。我常提示同学们,放下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能将这十六个字放下,能量的消耗就大大的减少。佛告诉我们,阿罗汉七天吃一餐,辟支佛半个月吃一餐,因为他没有妄想、分别、执着,心清净到极处。
「斋」在形式上着重过中不食,但它的精义在清净心——斋心!
佛教我们要学「戒」,戒是禁止的意思;止息一切妄念、习气、烦恼,恢复本有的清净德用。「斋戒」二字,是『忏除业障』、『降伏其心』;业障除尽,心极平等、清净、慈悲,就是成佛。因此,「斋戒」的修法,不能以时日计算,一定要『不疲不厌』,持之以恒。
出家弟子,「斋戒」要天天奉行。在家弟子,有家庭、事业,要想断妄想分别执着难,所以在家弟子一个月「斋戒」六天——六斋日。现代的人心放逸,妄想太多,心收不住,怎么办?最好一个星期念一天佛,也不必二十四小时,就用谛闲老和尚的方法,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一个星期修一天清净心、清净身,过一天佛菩萨的生活。这样修法,两三年下来,会有很大的受用——身心健康,远离烦恼疾病。 「不厌」有不退转的意思;唯有不疲不厌才能有始有终。许多修斋戒的人,有始无终,做几天就懈怠、厌倦了,所以收不到好效果。如果每星期修一次,半年、一年就能看到效果——欢喜心现前。「心中欣欣」,法喜充满,你就会永远保持。生活虽简单朴实,但身心愉快,精神体力充沛,那种快乐不是一般感官之乐所能比的!
⑶、现世吉祥.后证佛果
常为诸天善神拥护。所向谐偶。百事增倍。为天龙鬼神众人所敬。后必得道。
一个具有良好学习态度的佛弟子,一个真正的好人,恶鬼、罗剎不会伤害他,诸佛会护念他,天龙善神保佑他,大众也会尊敬他。
往昔在美国有一位甘贵穗居士,修持功夫不错,她在旧金山的住所是一间鬼屋。她说每天晚上大概将近十二点的时候,这个鬼就出现。出现之时气味非常难闻,青面獠牙非常难看,是她的冤家债主,想靠近她,要她的命。大概只剩三、四呎的距离,她就拚命念阿弥陀佛,鬼就站在那里不动。一直念到天亮,鬼就走了。她说不念佛,鬼就靠近,这一句阿弥陀佛把鬼止住在那个地方。夜夜如是,不是一天而已,她真有胆量!
我说:『妳为何不搬家?』
她说:『这样也好!逼着我用功念佛,要不是鬼在我面前,我可能把念佛忘掉了。』善用境界,很不容易!
「所向谐偶,百事增倍」,「所向谐偶」是心行之所向,无论做什么事,都能称心如意没有障碍;「百事增倍」是指做任何事业,都有日新月异的进展。更深的意思是:作佛的真实弟子,福慧会不断地增长。这是不是佛菩萨在保佑加持?可以这样说,但不能迷信。佛菩萨对我们的加持、护念是平等清净的,关键在自己能够接受多少,做到多少。
佛陀对我们的教诲有三:
一、教我们人与人之间怎样相处。如果人与人能相处得好,人为的灾害(如战争)就没有了。
二、教我们人与自然环境如何和睦相处。人如果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相处得好,天灾就没有了。假如破坏地球生态,就会造成许许多多自然灾害。其根本原因就是我们不懂得珍惜资源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人类要自己检讨,不能怪自然环境,更不能说与自己无关。
三、教我们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要处好。
这三种关系要是处好,天下就太平,才是真正幸福。否则『灾难倍增』,生活就苦了。
人有过去世、未来世,不是只有这一生;有智慧者要懂得为将来、为来生打算。此生时间短暂,纵然活一百岁,也是电光石火,剎那之间就过去了,受点苦、吃一点亏算什么?如果享福而不修福,来生到三途受苦,就是胡涂人。
「为天龙鬼神,众人所敬」,「天龙鬼神」,是佛法讲的护法神,「众人」是世间大众。这是说四王天、八部护法鬼神,必然会敬护他,同时现前的大众也会敬仰师法。「后必得道」,是指将来必定成佛。
有同修问:『成佛要修行多久?』这要问你自己。如果你会、你肯,一念之间就能转凡成圣;你不会、不肯,无量劫又无量劫,遥遥无期。佛与我们凡夫的差别是用心不同。佛心清净、纯善;我们的心污浊、不善。把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这些不净不善放下,恢复到纯净纯善,你就成佛了。《法华经》讲龙女八岁成佛。由此可知,此事不难,难在我们放不下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如果真放下了,立刻就成佛。为何放不下?愚痴、迷惑、颠倒,不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不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所谓有是幻有。若能悟此真相,不再分别、执着,心地就清净了;一尘不染,就能成佛道,得大自在。
是善男子善女人。真佛弟子也。
如理如法地学佛才「是善男子、善女人」。如果不能依教奉行,是名字位弟子,不是真弟子。
马来西亚、新加坡及周边国家回教徒很多,他们对华侨都不信任,沟通办事确实困难。但我跟他们接触,他们却翘起大拇指:『净公上人是好人!』我们以真诚心待人,以善心与之相感,把他们的本善引发出来。尊重他们的文化、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惯,自然就得到他们的尊重与欢迎。如果说佛法是正法,他们都是外道,当然麻烦就来了。
中国人讲和平,大家要和睦相处,必须平等待人,这个道理一定要懂。不平等,就没有和平。怎样做到平等待人?自己要谦卑,尊重别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希望别人对我好,我先对他好。别人对我怀疑,我对他不怀疑。回教徒不会念佛经,我念他们的《古兰经》,了解他们的仪规,主动去帮助他们,自然相处得很好。
天主教、基督教在非洲和东南亚地区,做济贫医病的工作,我知道了,立刻就帮助他们。他们说还需要一辆救护车,我就答应再送一辆救护车。我对其他宗教慈善事业的帮助,有些佛教徒不理解,认为我用他们供养的钱送给外道。为何这样分别、计较?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体、一家人,谁做好事,我们都应当全心全力地支持。 以上是学佛得善报的道理,下面经文,佛陀为我们解说学佛得不善果的五种原因。
二、学佛得凶衰
⑴、不遇明师.不解经戒
有人事佛。不值善师。不见经教。受戒而已。
没有遇到好老师,这是学佛不如法,得不到善报的第一种原因。
「有人事佛」,指学佛还会遇到凶灾的人,是因为「不值善师」;他没有遇到好老师、善知识。即使是出家受了戒,也是有名无实。《楞严经》卷六讲,末劫一切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又说末法之中,魔、鬼、妖、邪,炽盛世间,广行贪淫,杀生食肉,『潜匿奸欺,称善知识,各自谓己得上人法,炫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佛陀又很感慨的说:『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由此可知,学佛遇不到好老师,学问、道德都无法建立。因此,初学最要紧的,无过于『亲近善师』。
善师可遇不可求,遇不到好老师,找古人,学一家之言。往昔李炳南老居士介绍我以印光大师为师。印祖生于清末民初,距离我们近,他是西方极乐世界大势至菩萨化身再来的。他说的话、指的路决定正确。如何跟他学?请一套《印光大师全集》回家,天天读,天天学,没有得到念佛三昧、没有开悟之前,绝对不看别的书。不但其它经典不可以看,所有一切书籍都不看,电视、广播、报纸都要远离,只读《印光大师文钞》,一定会有成就。我们用清净心来熏习佛法,把污染放下,培养自己心行纯净纯善,往生极乐世界就有百分之百的把握。
「不见经教」,是说一生没有遇到经教。有些人虽然遇到经教,不能理解如来真实义,纵然每天念经,也等于是不见经教。解义好比认路,受戒好比走路;不认识路,没有方向怎么走法?佛教是大圣大贤的教育,不等同于一般世间教学。我们接受这种教育,最重要的修学态度是彻底放弃自己的成见、承认错误,完全接受佛菩萨的教导才有救。如果还掺杂自己的意思,那是夹杂不善,修学的效果全被抵消了。
「受戒而已」,是说仅有三皈五戒、具足戒、菩萨戒的形式,而于戒体、戒法、戒行、戒相、开遮持犯,一无所知,有名无实。
今天世界为何这样的动乱?症结究竟出在哪里?因为师承、圣贤教育废除了,才会遭此大难。我们是极少数有幸闻到佛法的人,怀着慈悲心,想帮助世间,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力虽不足,尽力而为,《楞严经》说这也是圆满功德。
挽救社会,要从根本做起。根就是教育——家庭、学校、社会和宗教教育。从前这四种教育都是圣贤教诲,人人遵从,现在都被摒弃了,所以家不成家,国不成国;社会哪有不动乱,人民哪有不受苦的!
⑵、昏愦犯戒.无敬嫉贤
示有戒名。愦塞不信。违犯戒律。乍信乍不信。心意犹豫。亦无经像恭恪之心。既不烧香然灯礼拜。恒怀狐疑。瞋恚骂詈。恶口嫉贤。
昏愦、犯戒、无敬、詈嫉,这是不得善报的第二种原因。世尊仅举几个学佛造作罪业的例子,实际上我们违背经教的行为太多了,所以常得凶灾的果报是必然的。
「示」是表现。受了三皈五戒,甚至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空有戒名。对于戒行、戒相、戒法不懂,如何能受持、落实?出家人最大的功德是什么?形象好,让人看到对佛教有好的评论,你就是在修福,在积功累德。学佛人不论在家出家,容貌、体质样样都好,言行举止也要做社会大众的模范。在家为在家大众做榜样,出家为出家大众做榜样;不能随自己的意思,要随佛陀的教诲,才是真正佛弟子。
三皈最重要的是『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从迷、邪、染回头,依觉、正、净。章嘉大师说:『佛教重实质不重形式。』形式是对大众的,实质是对自己的。受三皈五戒,重在落实,否则就是「示有戒名,愦塞不信」,有受戒之名,无受戒之实。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愦塞不信」。「愦」是胡涂、不觉悟;「塞」是闭塞不通。对于佛说的道理不通达;对于佛的行持不明了,心里闭塞,这就是「愦塞不信」。没有信心,必无所成,唯有信心才能成就道业。
「违犯戒律」,是说行为完全违背佛的教诲;「戒律」是佛的生活规范。佛一生示现学不厌、教不倦。教人是教学相长,师资道合时,老师帮助学生开悟,学生帮助老师提升境界。讲经、教学的时间愈长,天天认真学习,帮助别人学习,不知不觉智能开了、烦恼少了。
「乍信乍不信,心意犹豫」,不少人怀疑佛讲的是否真实?连种善因得善果,造恶业受恶报,也半信半疑。虽然嘴巴也讲因果报应,但心里时信时不信。为何犹豫不定?因为对经教的理论不清楚;对于佛制戒的因缘、持戒的利益都不了解。如果清楚明白,自然就欢喜奉行。
佛法分『教、理、行、果』四大类,戒律是行法,是我们生活的规范,必须要遵守。现代人学佛缺少伦理道德的根基,所以我们才特别强调修学《弟子规》、《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十善业道经》,以及《净宗同学修行守则》,这些都属于行经。日常生活中能落实,是名副其实的佛弟子;做不到,就不是佛弟子。
「亦无经像恭恪之心」,对佛经、佛像没有敬意;这是轻慢圣贤,不重视道学的表现。学佛皈依三宝,佛菩萨形像,代表佛宝,经典是法宝。不恭敬三宝,如何学佛? 「既不烧香然灯礼拜」。我们用仪式来表达诚敬之意,但仪式并不重要,在环境不许可时,可以不拘泥。譬如我们在电视台讲演,后面没有佛像,也没有烧香燃灯是可以的。如果在自己道场,一定要供佛像,但最要紧的是要把经典的道理讲透彻。供佛是透过供具表达报恩的心愿。香、灯是燃起自心的诚信和智慧光明。「烧香」是代表信香、戒定真香、五分法身香。五分法身就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一炷香燃起,就想到佛教修行的总纲领:戒定慧三学。「然灯」代表『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表舍己为人,为众生服务的意思。
现前很多在家同修居住的公寓房子都不大、不高,「烧香、然灯」很容易造成污染。为了表达我们的诚敬,烧一炷香即可,不要烧太多。为了公共安全,尽量避免点蜡烛,若要点灯,可在佛前用两盏电灯代替。如果环境不许可时,可以不烧香、不燃灯,佛前供养鲜花、水即可。水是一定要供养的,它不会造成污染。水代表清净心、平等心,我们用心要像水一样干净、平等。供水最好是用透明的玻璃杯,因为透明的杯子,一尘不染,这样表法的意思圆满具足。
「礼拜」是一种很重要的修行方法,是修恭敬心,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的落实。也许有同修问,为何要天天拜佛?拜佛的用意很深,是教我们将对佛菩萨的诚敬心,用在生活之中——对人、对事、对物要像对佛一样尊敬。对事认真负责,把事情办好,这是敬事。桌椅板凳,摆得整齐,擦得干净,这是敬物。见到佛会礼拜,见到人却瞪眼睛,这是学佛与生活脱节了,大错特错!
「礼拜」也是很好的健身运动。经行、礼拜是身动心静,动静两方都照顾到,是非常殊胜的养生之道;它不限年龄、性别、贫富贵贱。总之,「礼拜」是教我们一切恭敬。如果不能如此存心行事,修正心行,纵然天天烧香、燃灯、礼拜,也等于无。
「恒怀狐疑」,佛菩萨究竟有没有、灵不灵,常存怀疑,似信非信。「狐疑」的范围很广,总的原因是老师没有尽到责任讲清楚,没有教好学生让他明白。学生也要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才有资格接受圣贤大法。
「骂詈、恶口、嫉贤」都是「瞋恚」的表现;对别人伤害不大,对自己的伤害太大了。小小不如意就发脾气,『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无量无边的障碍都起来了。「瞋恚」是堕地狱的业因。佛教导我们处逆境、遇恶人要冷静,心平气和才能解决问题,才能化解对方的瞋心。自己不可以动瞋恚的念头,动一次念头就造一个地狱的业因,累积起来非常可怕!「恶口」是说话粗鲁。现代社会,人的疑心重,你好意对他,他怀疑你,恶意相向,我们不能怪他。《无量寿经》讲:『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长辈没教好,他不懂仁义道德,我们应该原谅他,要是责怪他,自己就错了。
「嫉贤」是嫉妒心重,这是瞋恚的外在表现。有嫉妒心,就会障碍、阻止人行好事;果报是你想做好事时,也会有人障碍你。「恶口嫉贤」会堕地狱,果报很惨,一定要警惕。圣人教导我们,要成人之美。我们应当把心量拓开,看到别人的善行善事,如果尽心尽力去赞助,自己所得的利益与他相等。若是嫉妒、障碍,他的福德不会减损,自己的罪过反会加重,这个道理要懂。
⑶、不斋杀生.亵渎经典
又不六斋。杀生趣手。不敬佛经。持着弊箧。衣服不净之中。或着妻子床上不净之处。或持挂壁。无有座席恭敬之心。与世间凡书无异。
不斋杀生、亵渎经典,这是学佛不得善报的第三种原因。
「斋」的目的是修清净心,斋心与佛心相应。佛用什么方法修清净心?日中一食;日中一食叫做斋。「六斋」是世尊教导在家弟子净化身心的一种修学方法。在家人有家庭、事业,不能专心修道,佛劝他们一个月修六天。这六天是:『农历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逢小月就加上二十八。选择这六天,是因为这几天多半有天神到人间来巡察。我们在这几天修斋戒,培养清净光明的心地,做修心养性的功夫,意义特别殊胜。
现代人生活方式跟从前不一样,如何修六斋日?我想了一个变通的办法,就是利用周末休假这两天来修『八关斋戒』,一个月修六天。八关斋戒着重在『斋』,但也不能忽视『戒』。修清净、平等、慈悲心是『斋』的意思;修十善业道是『戒』的意思。 清净心与我们的生活、饮食起居确实有关系。生理会影响心理,特别是影响情绪。真正有功夫的人不受影响,还能转境界,不被境界所转。我们没有这个功夫,佛就教导我们,在斋戒当日断掉晚餐,中午过后只喝水。若吃了有渣滓、会沉淀的东西,斋就破了。有许多人持八关斋,晚上还喝牛奶、豆浆,这是不可以的。初学者,体质不能适应,勉强可以用,但一定要有决心做到清净。
「杀生趣手」,是指由于贪欲、瞋恚、愚痴等烦恼,而亲自动手或者吩咐别人杀生。佛陀在世,因为托钵,没有禁止出家人吃肉,人家供养什么就吃什么,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3-7-24 20:07
但吃肉决定遵守三净肉的三个条件:『一、没有亲眼见杀。二、没有听到畜生被杀时凄惨的叫声。三、绝对不是为我而杀。』不论自己动手杀生,或指使别人去杀生,都有罪过!杀生严重地破坏慈悲、清净,这是佛教绝对禁止的!
「不敬佛经」。佛经是三宝之一,是学佛的依靠,印证知见、修正行为的准则。佛弟子敬爱法宝『如护眼目』,这是说学佛之人应视佛经重于生命,以此重道之心,必有成就。若是不敬重佛经,视如世间凡书,这样的轻慢心,不但道业不能成就,世间事业也不能成就。
下面举出对于佛经不尊重的事例:
「持着弊箧、衣服不净之中」,「箧」是竹编的箱子,「弊」是破旧的;是说将佛经随便放置在破烂的竹箱里,或与脏乱不干净的衣物放在一起。佛经要放在最好的地方供养着,若随便乱放,就是不尊重佛陀的教诲。用心如此怎么学得到东西?
「或着妻子床上不净之处」,佛经随便放在床上或不干净的处所,这都是不尊重,不应该的。有些人躺在床上看书,对身体决定有伤害,特别是损害视力。
「或持挂壁」,古时候,有人习惯把经书穿洞,用根绳子挂在墙上,方便取看,这都是不尊重。
「无有座席恭敬之心」,「座席」是比喻。有客来访,主人必定为他安设座席,以表敬意。我们对佛经也要安设座席,有固定的处所,表恭敬法宝之意。经书座席就是书架、书柜、书箱。为了防止蛀虫,放经书的箱柜,要用最好的材料制作,这是对经书的尊敬。以恭敬心好好保存,将法宝流传给后人,会有无量功德。
⑷、迷信巫术邪神.引进妖魅恶鬼
若疾病者。狐疑不信。便呼巫师。卜问解奏。祠祀邪神。天神离远。不得善护。妖魅日进。恶鬼屯门。令之衰耗。所向不谐。或从宿行恶道中来。现世罪人也。非佛弟子。
迷信巫术、邪神,这是学佛得凶灾果报的第四种原因。
「疾病」,人生难免。饮食不卫生、环境污染是疾病的主要因素。科学家提出警告,人类如果不能有效地改善环境,将来水有毒,不能喝;空气有毒,不能呼吸。五十年后的地球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科学家这些话不是空穴来风、危言耸听。
学佛人平常表现还不错,一旦「疾病」临头,尤其病重时,心就乱了,自己做不了主。病急乱投医,找巫师「卜问解奏」,甚至祭拜求助于邪神。这种做法不但对疾病没有好处,很可能加重病情,有些能治好的疾病,反而延误治不了。
疾病应如何处理才正确?首先要知道「疾病」的根源有三大类: 一、生理病。如饮食不调、寒暑招染风寒或热病等。谚语说『病从口入』,可见饮食卫生与身体健康有密切关系。其次,情绪也能影响生理变化。
二、冤业病,医学上称为精神分裂。这是病人的冤亲债主附体,来讨债、讨命。讨债的要让他受苦,还要花上一笔可观的医药费,那是他的债务;讨命的要把他折磨至死。这类疾病药物无法医治,医生也束手无策。
凡是遇到这样的病症,佛门的方法是调解——与冤亲债主沟通、谈条件,请他离开,双方都得利益。在佛法里多半是修诸功德,特别为他回向。这样做大多数的冤亲债主都能接受,他一离开,病就好了。佛门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唐朝的悟达国师得了人面疮,几乎送了性命,遇到迦诺迦尊者帮他调解,他的冤亲债主才同意离开,并且说出这是他过去生中陷害别人的果报。《慈悲三昧水忏》这本书有详细的记录。
三、宿业。是过去世或今生造作极重罪业所感召的。造罪业必定损福,如果福报很大,虽折损了百分之九十,还有百分之十可以享受;如果没有大福报,麻烦就来了。老年痴呆症就是业障病,现代人不懂,认为人老了得这种病很正常,却不知老当益壮才是正常的。为什么?因为他经验丰富,懂得养生之道,懂得调节饮食和情绪,所以愈老愈健康。
我们明白疾病的三种根源,就知道如何对治。属于生理方面的,要注意饮食起居,减少这类疾病的发生。属于冤业的,不再与人结冤仇。过去生中结的冤仇怎么办?我们心正、行正,念念为社会造福,远离贪瞋痴慢、名闻利养,有这样的心行,纵然是冤亲债主也会尊敬你,不会来报复的。因为你是善人,是无私、无我的人,诸佛菩萨、天龙善神都保佑你。更何况你还将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都回向给过去生中的冤亲债主。他们不但不扰乱你,还会保护你。
一定要深信佛陀的教诲,不再造恶业。佛说:『菩萨有一法,能离一切世间苦。』这一法是:『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懂得这个道理,依照这些理论方法修学,真正可以解冤释结。过去、今生所造一切极重的罪业都化解了,肯定可以远离疾病。
新加坡的许哲居士一百多岁了,她一生念念照顾苦难的穷人、老人、病人。她行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所以果报是健康长寿。虽然我们身心还有一些疾病,不要紧,只要从观念上、心理上来对治,就是根本治疗;药物是辅助的,双管齐下,身心就能很快恢复健康。这才是修行,才是学佛。假如连这点效果都没有,自己就有问题了。
身心健康,在佛法修学中是小事。如何不堕三途、如何超越轮回、超越十法界,才是大事。大事因缘都能成就,这小小的果报算什么!健康长寿,精神饱满,烦恼轻,智慧长,舍己为人,『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这样的人生,活得有意义、有价值,这才是学佛的殊胜之处。
生病时,是否相信佛的教诲?如果有怀疑,就不能与佛感应道交。尤其病重时,旁人又乱出主意,这个用偏方,那个请鬼神,于是你的心就乱了,对佛法丧失了信心。 佛举例说明:「便呼巫师,卜问解奏。」生病找「巫师」,巫师是专门与鬼神打交道的。用巫术能否把病治好?有时也能,因为他有一点神通感应。小事有感应,大事就胡说八道了。而且他不是正神,会引导你误入歧途。「卜」是占卜。「解奏」,「解」指解冤;「奏」以文疏报告鬼神,这是道士写奏本呈给玉皇大帝,请求赦罪,希望病人能够转好。儒家占卜用龟、蓍草等。「祠祀邪神」祭祀那些不应该祭祀的鬼神。为何民间祠祀会灵验?学佛后才明白:只要有人祠祀,就有鬼神附在这个人身上,或是附在某个偶像的身上。如果这个灵鬼过去生中修智慧,就很灵验;修大福报,信徒就很多,也有感应。
一般民众崇拜鬼神,但我们不要求祂,因为祂对我们没有帮助。真正对我们有帮助的是佛菩萨,他的弘愿、威神确实能加持我们,只要我们信心坚定,决定有效。
孔子说:『非其鬼(指祖先)而祭之,谄也。』可见圣哲所见,大致相同。佛弟子对待鬼神的态度是敬而远之。前清周安士先生每过神祠,必祝愿曰:『唯愿尊神,发心出世,勿受血食,一心常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早成佛道,普度众生。』这样为鬼神说法,是学佛者应当效仿的。
满清初年宫廷里诵《无量寿经》,请法师讲经,从皇帝到臣子人人依教奉行,所以国家强盛。到了末年,宫廷里的读经被慈禧太后废除。她相信巫师,国家大事取决于驾乩扶鸾,终于导致国家灭亡。
学佛之人无论遇到什么事,一定要依佛陀的教诫为主,依教奉行,决定事事如意,纵然有凶灾,也能化解。从前出家人生病,不看医生,也不吃药,治疗的方法是:修清净心来改变生理,使身体恢复清净正常。方式是断食:生病期间,不吃东西,只喝水,把体内的脏东西(毒素)洗干净,清净地休养几天,元气恢复病就好了。吃药有副作用,这是佛教给我们没有副作用的好方法。找巫师、算命问卦、解奏、祠祀邪神,这些迷信的做法,决定不要做。只有依照佛的教诲,才能得到真实利益。
佛教我们不杀生,要从内心将杀生的念头断掉。不偷盗,没有丝毫占别人便宜的念头。不邪淫,与异性接触的时候,绝不动邪念。你每持一条戒就有五位护戒神护持,受持三皈有三十六位护法神日夜保护你。如果对佛法「狐疑不信」,这些护法神、护戒神就离开了。你「不得善护,妖魅日进,恶鬼屯门」,取而代之的是妖魔鬼怪来做你的护法神,最终把你送到地狱里。
《左传》云:『人弃常则妖兴。』常是指仁、义、礼、智、信。五常八德是中国人的基本人格,弃绝五常八德,其心行、知见自然与邪恶交感。「恶鬼屯门,令之衰耗」,恶鬼聚集满门,引诱你走邪道;你的精神体力衰了,地位失掉,财产消耗了(占卜、解奏、祠祀邪神,都要用钱)。「所向不谐」,「谐」是和合、如意;无论做什么事都不称心、不顺利,最重要的是意见不和。尤其是在疾病之时,因为家亲眷属意见不和,都认为自己的方法好,最后把病人治死了。
「或从宿行恶道中来,现世罪人也,非佛弟子。」这是业障病的另一种原因。「宿行」是指过去世堕恶道,今生才由恶道转生人间,他阿赖耶识里邪见恶习的种子太多,力量太大,遇缘就造罪业。「现世罪人也」,这也是学佛不得谐偶的因素。所以恶习气要力求戒除,善习气应当培养,这关系到迷悟、苦乐的果报,不能不警惕。『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要重视修学环境,因为没有定力,总不免为外境所染。
「非佛弟子」,虽然皈依受戒,对佛法却一无所知,徒有其名。我们出家在家四众同学,真正发心学佛,必须把佛最基本的教诲『十善业道』落实。否则内有贪瞋痴三毒烦恼,外有五欲六尘诱惑,内外交感,怎能不生病?要想不生病,必须把病根拔掉。佛在此地把学佛得吉祥如意或得凶灾的道理,都为我们说明白了。
⑸、现世衰耗.死受恶报
死当入泥犁中被拷掠治。由其罪故。现自衰耗。后复受殃。死趣恶道。展转受痛。酷不可言。皆由积恶。其行不善。
「泥犁」是梵文,意思是苦地,译为地狱。
今世所做的业因,来生后世,因缘际会,必定现行受报。如前所说邪知邪见、迷信鬼神的假佛弟子,不仅现世果报不好,死后还是免不了受「泥犁」之苦——在地狱中受拷打治罪。现代人看到这些经文认为是迷信,将其删掉,岂知佛经上字字句句都是真实语。
「由其罪故,现自衰耗」,由于造作罪业的缘故,现世自然衰耗。「后复受殃,死趣恶道」,还有罪殃,死后必定堕落在三途恶道。我们冷静观察,有些出家人死相没有在家人好。为什么?在家人真修,出家人假修——自欺欺人,欺骗信徒。从哪里看?出家人死后全身僵硬。在家人真修,往生时全身柔软。身体僵硬,是因为死的时候恐怖、害怕,这样决定堕恶道。死的时候全身柔软,走得很安详,这是好死。好死是五福之一,决定往生善道;胡里胡涂的死,就是随业力牵引,没有能力选择去哪一道。死得不好,就生三恶道,这是肯定的。细心观察这些业因果报,应当警惕。只要这口气没断,及时觉悟,真正忏悔回头,还来得及;这口气一断,就晚了。
「展转受痛,酷不可言」,「酷」是果报残酷,佛都不忍心称说。原因是:「皆由积恶,其行不善。」都是天天在累积恶行,没有善行。恶因人人都有,学佛最重要的就是把恶缘断掉。现在世间五欲六尘的诱惑,比半个世纪前增加了几十倍,修行很不容易!你能禁得起诱惑,能在五欲六尘中不动心,就是真修行。
我们六根接触五欲六尘,果然做到『外不着相,内不动心』,所谓『八风吹不动』,就得功夫成片,就是禅定。『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内外一如,决定不起心动念,念佛求生净土,肯定往生凡圣同居土。如果还受外面境界诱惑,起贪瞋痴慢、是非人我之心,你没有功夫,还是六道凡夫,不能避免恶报。所以我们要天天反省,找出毛病,天天改过。否则,过失毛病天天在累积,业障罪过愈来愈重,就真的没救了。
本经是学佛入门的第一部经,《十善业道经》是第二部经。学佛要先从本经学起,这门课程学不好,其它全都落空。
三、永恒的真理——行善得福.作恶遭殃
⑴、祸不自省.祸上加祸
愚人盲盲。不思宿行因缘所之。精神报应。根本从来。谓言事佛致是衰耗。不止前世宿祚无功。怨憎天地。责圣咎天。世人迷惑。不达乃尔。
「愚人盲盲」,「愚」有五义:『一、沉迷五欲。二、是非颠倒。三、喜恶憎善。四、闻道不解。五、从恶道中来,带有恶道的习气。』
「盲盲」是心思昏迷,无正知见。两个盲字,第一个是心盲,心不开窍,迷惑颠倒;第二个是眼盲。心目都盲,没有能力辨别是非善恶、吉凶祸福,就是愚人。「不思宿行因缘所之」,就是没有想到自己过去生中所造的业因,今生又造了什么因?古德说:『四十岁之前的业报带有过去世的因缘,四十岁之后则是今生所造作的。』所以要相信因缘果报,吉凶祸福都要自己负责。
弘扬正法很不容易!在这个大染缸中能不被污染就很难得了,何况还要劝人回头,真是难之又难!一万个人中有一两个回头,就很难得了。要想多数人都觉悟,佛来了恐怕也做不到。什么原因?「愚人盲盲」,业障太重了。
「宿行因缘」是指过去生所造的业因。相信大家都有这种经验:譬如遇到一个陌生人,觉得似曾相识;或见到某个人,总觉得不对劲,心里不喜欢。还有,初次到某地旅行,看到的新环境却觉得很熟悉,好像来过。是什么原因?过去生中的缘。佛讲,过去生中你所遭遇的人事物,其中有好、恶、怨、亲,今生遇到了,心里会产生不同的感应,证明了人有过去世。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想知道过去世所造作的是什么因,看看今生所受的果报就知道了。『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人既然有过去世当然就有未来世;想知道未来世得什么果报,看看今生的造作就知道了。今生心行善,来生的果报就善;今生心行不善,来生的果报当然就不善。明白这些道理与事实,就不会怨天尤人——知道一切际遇都是自作自受,与别人不相干。孟子说『反求诸己』,非常有道理。我们要时时刻刻做反省、检讨、忏悔的功夫,才能止恶修善。一般人不去思考今生所得的报应究竟从何而来,反而以为是学佛才得到衰耗的果报,这是错误的见解。
正确地学佛,要知道佛是什么?佛不是神、不是仙,佛者觉也。学佛是学智慧、觉悟。觉什么?觉宇宙人生的真相。觉悟的人有趋吉避凶的能力,怎么会有衰耗的果报!觉悟了,对前世今生所造的罪业能立刻忏悔改过;不觉悟的人不知道悔改,以为自己所作所为都是正确的,所以恶口、恶念、恶行不断。他把佛菩萨当作神明看待,造作诸恶还要求佛菩萨保佑。由于这些错误的思想行为,才招来衰耗凶灾。
「精神报应,根本从来」是指神识受报,也就是轮回现象的由来。轮回的真实故事世界各地都有,下面举两个『人堕为畜生』的例子。民国四十一年,报纸刊登了台湾凤山农村有一头初生的小牛,身上带有三个字,是当地过往老人的姓名。村民因此晓得这头牛是邻村某人来投胎的。消息传到邻村,他的家人赶紧跑来看,发觉是自家过世的老人投了牛胎,就想把那头小牛买回去饲养,可是小牛的主人不愿意卖。原来两家从前有怨结,好像要借机对牠实施报复。最后经人调解,才同意把小牛卖给牠的后人。人死了投牛胎,正是佛法常讲的『披毛戴角还』。
另有一位大陆同修告诉我,在天津有一位老太太,她儿子死后投了狗胎。儿子虽然死了两三年,老太太还是很想念。有一晚梦见儿子,很欢喜,问他现在在哪里?儿子说在某某寺庙。又问他在干什么?他说在那里看门。老太太醒后感到非常奇怪,怎么会在寺庙里?过了没多久,正好有些佛教徒要去寺庙朝山,老太太就请人家带她一起去。到达寺庙之后,他们拜见老和尚。
老太太就打听:『你们庙里有没有门房?』 老和尚说:『我们寺庙没有门房。』 她问:『那谁看门?』 老和尚说:『有个小虎看门。』 听到小虎,老太太寒毛直竖,小虎正是她儿子的小名。 她说:『在哪里?我想去看看。』 老和尚说:『小虎是一只狗,不是人。』老太太这才明白过来。 那只狗看到母亲就流眼泪,人跟狗抱在一起哭,这是最近的事情。失了人身,堕在畜生道,这还是造业轻的;重的堕饿鬼、地狱,可见六道轮回真有。
学佛如果样样不如意,应该认真反省检点,是什么地方学错了。不是理论错了,就是方法错,再不然就是业障深重,依旧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造作罪业。以前的人犯错,父母、师长、好友会劝导,现在没有人提醒了,所以修行完全靠自己。
人世间,小到个人生活,大到国家社会,都有它的「根本从来」。有一副对联写得很好!上联是『夫妻是缘,有善缘有恶缘,无缘不合』;下联是『儿女是债,有讨债有还债,无债不来』。那些冤家债主跟你有仇,投生到你家做儿孙,最后搞得你家破人亡,他是来报仇的。报复不能解决问题,一定要用和平的手段,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最高智慧。
当今社会崇尚竞争,竞争提升就是斗争,斗争再提升就是战争,战争再提升就是世界末日。人们都以为不竞争就不能赚钱,不竞争就得不到较高的社会地位,完全错了。 我们受苦受难,是什么原因?《楞严经》讲:水灾的业因是贪欲,火灾的业因是瞋恚,风灾的业因是愚痴,地震的业因是心不平。现代人不相信佛的话,有些学佛的人也不相信,认为这是自然灾害,与起心动念不相干。大乘经说:『依报随着正报转。』宇宙人生的起源,世界、生命、万物从哪里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佛这两句话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切法从心想生』,你的心地果然纯净、纯善,你就生活在华藏世界、极乐世界。同在一个地球,你住六道轮回,我住极乐世界、华藏世界。为什么?存心不同,境界就不一样。心清净身就清净,身心清净境界自然就清净。
我教你们不要看电视、报纸,免得受污染。我偶尔也看看,我看什么?看因果报应;看到果我知道因,看到因知道果,我不会被它迷惑,不会被境界所转。你得学这个本事,从哪里学起?先修自己的戒、定、慧。有了基础,再看就不一样了。把众生所受的果报,与佛经对照、印证,然后就知道佛经里字字句句都是真实语。
我劝同学们读《了凡四训》,这本书你念通了,就会明白『一生皆是命,半点不由人』。发大财的,本来命里有十亿,一竞争,结果只发了一亿,九亿折损掉了。财富,佛说从财布施得来,愈施愈多。赚钱是福报,命里有福,无论从事哪个行业,都会得到命中全部的财富。行好事,有善心,福报会增长;存恶心,福报会折损。无论是福,是祸,都要知道「根本从来」。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行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
「不止前世宿祚无功,怨憎天地,责圣咎天。世人迷惑,不达乃尔」。这是说有些学佛人得到衰耗、不如意的果报,「谓言事佛致是衰耗」,以为衰耗是学佛所致,责怪佛菩萨不灵,其实是他言行与佛菩萨的教诲相违背。
「不止」是不晓得改过自新。「祚」是福禄。「宿祚无功」是讲过去世修的福、做的好事没有功德。为何没有功德?《了凡四训》说得好,善恶要仔细辨别。善有真有假,假善就无功;善有偏有正,如果偏差了,虽然有功但很小;善还有大小、端曲。总之,是非善恶要以佛菩萨、圣贤为标准,如果以我们自己的想法、看法做标准,就是「前世宿祚无功」。所以修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修福要有智慧,才能真正修到福。反之就像种子种在石头上,永远不会结果。佛说:『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不知道自己过去生中做的好事是虚假的,没有功德可言,还「怨憎天地」,怨天尤人。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里的俞净意先生,在没有遇到灶神之前,就是这样的人。他心里非常不平,总以为自己做了许多善事,没有什么过失,为何一生潦倒不堪?「责圣咎天」,责备圣人,怪罪天地鬼神、老天爷对不起他。经过灶神一番开示,俞净意无言以对。他毕竟是个知书达理的人,知道自己所作所为并非真善——不是出于真心,于是痛切忏悔,认真改过修善。
「世人迷惑,不达乃尔」,是说世间人迷惑颠倒,对于因果报应的真相完全不了解,不通达。
不达之人。心怀不定。而不坚固。进退失理。违负佛恩。而无返覆。遂为三涂所见缀缚。自作祸福。罪识之缘。种之得本。不可不慎。
「不达之人」,是不明事实真相,自己束缚自己的人。这种人心思犹豫不定,信念不坚固,对圣贤所教乍信乍不信;不知道改过自新,当然「进退失理,违负佛恩」。无论生活、工作,一切作为,都违背佛陀的教诲,辜负了佛的恩德。「而无返覆」,就是不知道回头、不知道忏悔改过。
「遂为三涂所见缀缚」,「三涂」是三恶道,「缀缚」是缠缚;于是被三恶道的见解缠绕捆绑了。三恶道的见解是什么?名闻利养、贪瞋痴慢、自私自利、损人利己。这种思想、行为称「三涂所见」。人被贪瞋痴缠缚,贪图五欲六尘、财色名食睡的享受;得到时贪恋不舍,失去时嫉妒瞋恨,死后自然堕到饿鬼、畜生、地狱三恶道。
「自作祸福」,这里讲福只是陪衬的话,祸才是真的。「祸福」的根源从哪里来?自作自受。人生如戏,无非自编自导,自作自受。明白后不再怨天尤人,赶紧回头。如果还是怨天尤人,那就没救了。
「罪识之缘,种之得本,不可不慎」,阿赖耶识里邪恶习气的种子,是罪业的根本。「罪识之缘」是指本性渐染习气而变为罪识。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习是习性,就是佛说的「罪识」,是一切众生造作罪业的根源。
凡夫藏识种子恶多善少,所以称为「罪识」。「种之得本」就是我们的思想见解、言语造作落在阿赖耶识里就变成种子,是造作罪业的根本。所以人不能有恶念,起一个恶念,阿赖耶识里就种下一个恶的种子,恶种子遇恶缘,立刻就起现行。所以佛教导我们『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善,不能作恶。
⑵、十善福基.十恶巨殃
十恶怨家。十善厚友。安神得道。皆从善生。善为大铠。不畏刀兵。善为大船。可以度水。有能守信。室内和安。福报自然。从善至善。非神授与也。今复不信者。从后转复剧矣。
这里世尊用比喻为我们说出善恶的果报,也可以说是善恶的利害、利弊。
「十恶怨家」和「十善厚友」,是佛教给我们认识善恶的标准,目的在教导我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十恶」是将诸恶业归纳为十类:『身恶有杀生、偷盗、邪淫;口恶有妄语、两舌、恶口、绮语;意恶有悭贪、瞋恚、愚痴。』世间人造作这些恶业,习以为常。纵然是学佛的人,甚至出家人都在所难免。把冤家看成好朋友,把好朋友看成冤家,如果不是佛说穿了,我们这一生恐怕随顺造恶。「十恶」完全违背了本性,乃性德之贼,所以称之为「冤家」。「十恶」具作,果报决定在无间地狱,苦报无尽。
佛经中有鬼鞭尸一案:『昔外国有人死,魂还鞭其尸。旁人问曰:是人已死,何以复鞭?报曰:此是我故身,为我作恶,见经戒不读,偷盗欺诈,犯人妇女,不孝父母兄弟,吝财不肯布施。今死,令我堕恶道中,勤苦毒痛,不可复言,是故来鞭之耳。』这段公案,有甚深哲理——善用这个有用的人身,千万不可造诸恶业。
「十善」是「十恶」的反面:身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不悭贪、不瞋恚、不愚痴。这十种善行,是人世福德,生天资粮,学佛所必备的根本,世间最靠得住的「厚友」。
朋友是五伦之一,志同道合,患难相助,可以成就世间功业。但是念佛求往生,明心见性,成佛作祖,世间厚友帮不上忙;必须自己勤修十善、戒定慧三学,才能满愿。中国自晋时慧远大师首创莲社,提倡念佛法门以来,历代依教奉行确有成就者,不只千万人。近代如台北念佛团李济华居士念佛往生,就是一个好例子。大家千万不可轻忽看作迷信,不要错过大好机缘。楞严会上,阿难尊者,聪明多闻,在功夫方面,他总以为:『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他以为佛会把三昧送给他,没有想到佛说:『他人吃饭,己不能饱。』修行之事谁都不能代劳,也都帮不上忙。修行证果,一定要靠自己,所以佛陀才教我们远离「十恶怨家」,深交「十善厚友」。修行,就是把十恶的行为修正过来,变成十善。每一日中,果然恶念少而善意浓;与人为善,不与人为恶,自然会「安神得道」。「安神」是现前身心安稳,无忧怖、烦恼;「得道」是指身后往生佛国,成佛作祖。「皆从善生」,这都是断恶修善所生的真实果报。
中国谚语讲:『吃亏是福,难得胡涂。』肯吃亏、不怕冤枉,不去辩白的人,往往有很大的后福。不但今生果报殊胜,来生决定不失人身;如果再修善积德,来世必定生天享天福。
害人必定是害己,体谅别人,果报是别人体谅自己。我们起心动念,要明因识果。造因时就要想到果报是善是恶;善要做,恶赶紧灭掉。能够认识十恶是怨家,十善是厚友,这是有真实学问的人;能够远离怨家,亲近厚友,这是觉悟的人。
人的寿命短暂,其它五道寿命都长。畜生的寿命虽短,但畜生愚痴,邪见陋执很重,死后还是投胎做畜生。佛陀在世时,祇树给孤独园旁边有一窝蚂蚁,七佛出世都还没有离开蚂蚁身。不是蚂蚁寿命长,而是坚固的执着,死后还投胎做蚂蚁,不晓得换个身体。这是愚痴!畜生道大多如此。
饿鬼道的时间也很长,他的一天是人间一个月。鬼的寿命,佛说是千岁千千岁,要想脱离太难太难了。佛菩萨虽不曾舍离他们,可是他们很不容易接受佛法。我们今天得人身、遇佛法,一定要觉悟,绝不可以再堕落了!
「善为大铠,不畏刀兵。善为大船,可以度水」。「铠」是铠甲,可以防御刀兵。「善」就像铠甲一样,不怕刀兵,又像大船一样,可以渡水。这是比喻十善是厚友,能消除三毒烦恼,有消弭战祸及超越苦海的功能。
现在国际间的矛盾、竞争,愈演愈烈,很可能会演变成第三次世界大战,这是刀兵劫。如何在刀兵劫中安稳度过?修善!真正做到『心纯净,行纯善』,所有一切灾难都化解了。一个人做到,一个人的灾难化解;大家都做到,共业的灾难都化解了,这才是处理问题最适当的方法。不可以冤冤相报,那会制造仇恨,仇恨愈结愈深,愈可怕!
历史上记载方孝孺的事例:他生性耿直,是明初的理学家、文史学家,博学多才擅诗文,人称『正学先生』。明成祖朱棣即位时,逼他起草登基诏书。方孝孺不但拒绝,并说:『即使灭我十族也在所不惜。』引起明成祖的震怒,后来果然满门被杀,连同他的老师共十族。这样一个历史名人却是来报怨的:他的祖先为了占一块坟地,毫无慈悲的杀死了住在那里的一窝蛇,大概有八、九百条。后来蛇王转世投胎到他家,来做他的重孙,就是方孝孺,结果害他整个家族灭亡。冤冤相报非常残酷,但这是事实,古人在文章里常常引用。别以为把冤家对头杀掉就没事了,他投胎做你的子孙来报复,你如何防范?
满清会亡国,全断送在慈禧太后手上。慈禧太后是什么人?那拉族的后裔。当这个族被满清的祖先消灭时,那拉族的酋长发誓:『纵使本族剩下一个女子,也要报仇,也要把满清灭掉。』慈禧太后就是那拉族的后裔,是来报仇的。在你气运盛的时候,他对你无可奈何,在那里潜伏、忍耐,等到你运衰时,就来报复了。因果通三世,生生世世,没完没了!
学佛要深信因果,不能与任何人结冤仇。人家跟我过不去,那是过去生中结的冤仇,要修忍让,把冤结化解,来生就是好朋友。遇到别人侵占我的财物,诽谤、陷害我,知道这是前世的冤家,要做还债想,不要与他争。
学佛的人对世间一切人、事、物,绝不能有控制、占有的念头。因为有这些念头,就是在增长我执。《唯识》讲『增长我见、增长我爱、增长我痴、增长我慢』,这四大烦恼天天增长,果报在三恶道。
「有能守信,室内和安,福报自然」,能坚信善有善报,在任何情况下不受诱惑,不做恶事;不但不做,连念头都不起。一家信守佛的教诲,一家人必定和睦平安;一个团体奉行,这个团体和睦、平安。「福报自然」,信守十善是真正的修福,福报自然来,无需忧虑物质生活。
佛说世出世间第一等福报是帮助众生觉悟。慈善事业只能救人于一时,永久的帮助是开启智慧、恢复能力,这是根本的救助。所以释迦牟尼佛一生所做的是天天上课,教化众生。
「从善至善」,天天把善心、善愿、善行向上提升,健康、家庭、事业,乃至于社会、国家、天下,善的果报必然年年增长。「非神授与也」,果报不是神给的,也不是佛菩萨赐予的,自然如此。佛菩萨能给我们的只是宝贵的教诲——帮助我们觉悟。善因感得善果,人能够存心善、行为善,哪有不得福报的道理?
对佛的教诲要细心思惟体会,这是性德的流露,真实不虚。果然深信不疑,就能在日常生活中把恶行改为善行,克服自己心里无始劫来养成的恶习气。譬如听到别人说自己的坏话,心里马上不高兴;听到别人赞叹,心里觉得很舒服。真正修行人听到赞叹,一定要回过头来反省检点:我有这么好吗?真的值得别人赞叹吗?自己要更加努力,才不辜负别人的赞叹。对别人的诽谤,欢喜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我们的修行目标在哪里?《无量寿经》讲『清净、平等、觉』。清净不受污染,对顺境善缘没有贪恋,逆境恶缘不生瞋恚。清净心要在日常生活与一切大众相处中修。比如你看到蟑螂、蚂蚁之类,会不会讨厌牠、想杀牠?不喜欢、讨厌牠,心就被污染了!我们不但修清净心,还要修平等心。即使一只蚂蚁,也与我们平等,因为过去世自己肯定做过蚂蚁。六道谁没去过?饿鬼、地狱我们都去过。现在有幸得人身,绝不敢轻视他们。总之,无论在何时何地,遇到什么因缘,永远保持心地清净。
清净、平等是行门,觉是解门,关键在觉。知难行易,难在觉,觉悟了才能改过。天天反省、天天觉悟,修行的功夫才会有进步。
末法时期,魔的子孙披着佛的袈裟来灭佛法。佛心依旧清净平等觉,丝毫不染着。这究竟是福还是祸?仔细观察,有福有祸。这些人破坏佛法形象,是祸,要受果报。但他天天跟佛住在一起,眼看的是佛像,耳听的是梵音。即使他什么都不懂,每天早晚两堂课,『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他的罪报受尽了,依旧会回过头来认真学佛。所以没有一个众生不得度的。弘护佛法有这样的眼光、透视力,就不会畏惧了,可以放心大胆去做——各人因果,各人负责。
弘法、护法都要深入经藏,否则没有能力辨别善恶。因为无知而造恶,果报现前,仍然茫然无知,必定「从后转复剧矣」;恶业、苦报天天加大、加重,不会减少。现在所受的是花报,死后的果报不知要严重多少倍!
⑶、善恶之报.如影逐形
佛言。阿难。善恶追人。如影逐形。不可得离。罪福之事。亦皆如是。勿作狐疑。自堕恶道。罪福分明。谛信不迷。所在常安。佛语至诚。终不欺人。
这一段是讲因果丝毫不爽,决定要相信。今天世间的灾难,就是来自『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谁是老人?释迦牟尼佛、孔子、孟子是老人;经本就是老人言。如果真肯相信圣贤的教诲,今生不但没有恶业苦难,还会得到真正的平安快乐,这种乐世间人无法想象。一般人享受的是五欲六尘之乐,那不是真乐,就像吸毒一样缠缚身心,是苦!
「善恶追人,如影逐形,不可得离」,当缘成熟时,造作善,一定有善果跟随;造作恶,一定有恶报追逐——如影逐形。因变成果,当中要有缘,所以佛法对『缘』看得特别重。每个人无论过去今生,所作所为都有善、有恶。将来究竟是恶报先现前,还是善报先现前?这都在缘。所以佛教我们控制缘;把恶缘断掉,虽有恶业,恶的果报不会现前。我们有善业,努力再修善缘,善的果报就会提前到来,这是佛教导我们趋吉避凶的好方法。善的果报,不是佛菩萨赏赐的,是依照佛教导的方法自己修得的。恶的果报,不是佛菩萨降罪给你,也不是阎罗王惩罚你,那是自己造恶业的结果,都是自作自受!
因果通三世,浅见之人,看到好人受不善的果报,恶人却在享受富贵,于是起了疑惑,不相信业因果报,这是不了解事实真相所致。要知业果相续,一切众生皆有前世、今生、来世。这一生修善积德不能得志,有两个原因:一是他虽然行善,却不是发自内心,只有表面的功夫。就像《俞净意公遇灶神记》所说的那样,是假善,得的果报当然不善。二是他确实真心在行善,得的果报不善,这和他前世造的恶业有关。前世造的恶业很重,今生修善积德,已将恶业消除了很多,但还有余恶未尽,所以困境仍旧转不过来,还要持续精进。造作恶业现在还享富贵的,肯定过去生中积的善因深厚,这一生造作许多罪业,已经将福报折损了,但还有余福;他现前是在享他的余福,余福耗尽恶报苦果就来。所以善一定要从心生,心是根本。行善不求果报,福就大了。如果是有条件的求,能不能得善果?能,但善果与你所修相等!无求,果报就不可思议。
「罪福之事,亦皆如是」,「罪福」是讲果,善恶是讲因。罪福果报如影逐形紧紧跟着你,永远不会离开。
「勿作狐疑,自堕恶道」,世尊苦口婆心劝导我们不要再怀疑了。狐狸疑心很重,用牠来比喻疑心重重,称为「狐疑」。我们如果还是怀疑,还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就「自堕恶道」。因此修行人随时要有警觉性,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要想到对别人和社会大众是否有好处?把众生摆在第一,自己在其次。再深入一层去想,对现在、将来是否有好处?能如此,你才真正懂得修善。如果现在有好处,对将来没有好的影响,此事就不能做。念头不能随便动,话不能随便讲,事不敢随便做,要对得起天地良心。尤其是忘恩负义、损人利己的事决定不做!
「罪福分明,谛信不迷,所在常安」,种善因得善果,造恶业必受恶报,果报分明,因行必须清楚。「谛信」,「谛」是审查,道理与事实真相都搞清楚了,此信才是真信。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教导我们,要信自、信他,『他』指圣人、佛菩萨。还要信事、信理、信因、信果。『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果然「谛信不迷」,依教奉行,必定「所在常安」——无论何时何地,不会遇到灾难,永远平安、吉祥如意。
《金刚经》说:『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所以说「佛语至诚,终不欺人」。凡是欺骗人必定有企图,佛对一切众生毫无所求,完全付出,我们应当深信不疑,依教奉行,做佛的好弟子,续佛慧命,弘法利生。以上是佛陀教我们要破迷执、辨善恶、明果报。
⑷、三宝纯吉.应奉行广宣
佛复告阿难。佛无二言。佛世难值。经法难闻。汝宿有福。今得侍佛。
凡是佛叫着阿难,后面就有很重要的开示。「佛无二言」,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苦口婆心,句句都是诚实言。
我们接受教育有两个目的:一是求聪明智慧,二是求谋生的能力。真正开智慧、得万德万能,就在佛陀教育里。小自个人生活,大到国家天下大事,无论怎样的繁琐纷争,用佛陀教育就能解决问题。这么好的教育,可惜现代人把它看作宗教、迷信。 佛家讲三宝。佛是宝;佛不在世了,佛所留下来的经典是宝;依照经典学习的人是宝。三宝里的僧宝,不单指出家人,出家人如果不肯实修,就不是宝。在家人能实修实学,他就是宝。不论在家出家,四个人以上在一起实修实学就称为僧团;和尚、阿阇梨,在家出家、男女老少都可称之。和尚是梵语,意思是亲教师,是直接教导我的老师。佛门里的大德很多,没有教过我的,我们称他为法师。只有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是出家人的专称。
「佛世难值,经法难闻」,我们在过去生中修积善根福德,今生才有缘分遇到佛法。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出现在世间,下一尊弥勒菩萨示现成佛,还要等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可见「佛世难值」,可遇不可求。
释迦牟尼佛的法运是一万二千年,从佛入灭算起,第一个一千年是正法,第二个一千年是像法,第三个有一万年是末法。我们现在处在末法时期,往后还有九千年。末法过后,这个世界就没有佛法了。人们没有机会听到圣贤的教诲,很苦,很可怜!
「经法难闻」,闻佛法的机会得之不易,我们不能轻视。佛在本经一开端,就告诉我们「从明师受戒」,把经典的义理搞清楚、讲明白,否则等于没遇到。特别是对现代的知识分子,若非强而有力的理论依据,他怎么会相信?我们之所以对佛法深信不疑,就是凭着对经典有相当深入的理解。解得愈深,信心愈坚定;对世间一切事,看得愈清楚。所以我们不但感恩释迦牟尼佛,还感恩代代传法之人和译经的大德,否则我们今天见不到经典!纵然见到,没有传法之人,经典摆在面前,字认得意思看不懂,还是空过。经法的传承相当艰难,我们有缘遇到,要珍惜不能错过。
经典对我们,现前有拔苦与乐之功,将来有解脱生死之益。听经闻法、读诵大乘的功德利益,在于教导我们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改正自己错误的思想、行为,最终获得解脱。经典归纳为经、律、论三大类。用经论为标准,修正我们错误的想法、看法;用戒律修正我们的言语、行为。我们如果不依三藏经论为标准,怎么知道自己所作所为是善还是恶?种种过失,有意犯的人少,无意犯的人多;为什么?因为没有接受圣贤的教诲,不知道自己是在行善还是造恶。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能认清人生的目的、意义与价值,此生就没有白来。我们有幸遇到圣教,就应当与诸佛菩萨同一个方向、同一个目标,提升自己的觉性。觉悟之后放下身心世界,不再执着身是我。身是什么?是我所有的,就像衣服一样。我是什么?我是觉性。真性是我,灵性是我,身不是我。我们的灵性附在身上,就如同身体穿衣服一样。身有生灭,灵性不生不灭;要把灵性不断地向上升华,达到究竟圆满就成佛了。这是一切大圣大贤共同的方向、目标。我们肯定了,也走这条路就对了。
「汝宿有福,今得侍佛」,佛告诉阿难,你过去生中修大福报,所以今生能够做佛的侍者。佛的弟子很多,经上常看到的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大经里看到的有一万二千多人,可是佛的侍者没有几个。此话提醒我们要修福,修福决定得福报。《金刚经》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这是佛为我们授记的一段经文。可见没有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缘,是很难接受佛陀教育的,我们应当自勉。
当念报恩。颁宣法教。示现人民。为作福田。信者得植。后生无忧。阿难受教。奉行普闻。
世尊嘱咐阿难就是嘱咐我们。今天佛虽不住世了,看到佛像、听到佛的名号,仍然念念不忘。读诵佛经,想到这是佛菩萨对我们最宝贵的教训,能帮助我们脱离轮回,回归极乐世界、华藏世界。
「当念报恩」,「报恩」一定先要知恩。回向偈『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四重恩是指: 一、『父母恩』。自己的道德如果不能成就,就对不起父母;不能够了生死、出三界,也对不起父母。谚语常讲:『一子成佛,九祖升天。』我们成就了,九世的祖先都沾光得利益,这才是报父母之恩。
二、『师长恩』。佛、菩萨是老师,对我们一无所求,完全付出,苦口婆心地劝导我们超越六道,早日成佛,这个恩德超过父母。
三、『国家恩』。国家政府有保护人民安和乐利之恩。没有国家保护的人很可怜,到处受歧视,做事会遇到很多障碍。人要离开自己的国家,才知道国家之恩。
四、『众生恩』。我们每天喝的水、吃的饭、穿的衣服,生活所需,无一不是众人成就的。只享受现成没有回报,你就有罪业。不但有情众生于我们有恩,无情众生,树木、花草于我们都有恩。怎么报恩?照顾它,给它足够的阳光、水分,让它蓬勃生长。这世界一切众生互相依存,所以佛常教人『知恩报恩』。
《楞严经》云:『将此深心奉尘剎,是则名为报佛恩。』佛的恩德实在难报!学佛的四众弟子,几个人知道佛恩?唯有真正知恩,才会有报恩的意愿。知道得愈深、愈广,报恩的心行愈殊胜。诸佛菩萨是诸天人民的师范,四众同修的楷模;我们要在自己现前的生活工作中,为大家做好榜样,这才是报佛恩。
「颁宣法教,示现人民,为作福田」,这是僧宝知恩报恩的具体作法。第一「颁宣法教」,为一切大众普遍宣扬佛法。不只是言教,身教更重要。弘扬佛法最重要的是讲经说法;印制讲经的书、激光视盘、录音带,向全世界流通,随处结缘送人,就是讲经说法。念念当中,希望把佛法、正法介绍给别人,这就是「颁宣法教」。
第二「示现人民」,释迦牟尼佛示现出家,做的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他身体力行,说到做到。因此,在家居士要做天下居士的榜样,出家法师要做出家法师的榜样。只要认真努力把佛的教训做到了,就是「示现」。
第三「为作福田」。福田有三种:『一、敬田,是三宝;二、恩田,是父母;三、悲田,是贫苦众生。』诚敬、孝顺、慈悲是万善的根本。诚敬由敬佛法僧而生,孝顺由报父母恩而生,慈悲由怜悯一切贫苦众生而生。所以佛菩萨、师长、父母、众生,是我们植福的良田。真正依教奉行,才能种福。今天我们所享受的福报是前世所修的,如果今生不懂得修福,还造种种不善,福报就大打折扣,福报享尽苦报就来了。我们把佛陀教诲做出来给一切众生看,就是「为作福田」。众生看到了,时日一久,决定受到潜移默化。改变社会风气,就靠我们的一举一动。
「信者得植」,觉悟了、相信了,也效法学习,身行其道,就是植福;之后才有享受不尽的福报。「后生无忧」有两层意思:一是未得道而命终,以福德深厚,生天享福,身心安乐无忧。二是道业成就,明心见性,断惑证真,上生佛国,永脱轮回,这才是究竟圆满的果报。须知入道以智慧为本,智慧以福德为基;要福慧双修,不能偏在一边。我们依教奉行是自利,做给别人看是利他,自他两利,福慧都在其中。这样修行才能了生死、出三界,往生极乐世界。
「阿难受教,奉行普闻」。阿难是佛的好学生,也是我们的好榜样,他恭敬受持世尊的教诫。「奉行」是受持读诵,为人演说、示现。「普闻」是把佛陀讲的道理,普遍传播十方,令一切众生普闻生信,破迷开悟,得到富贵谐偶、事事如意。
二、杀生的责任与果报
阿难复白佛言。人不自手杀者。不自手杀为无罪耶。
阿难接着问『杀业的责任』——不是亲手杀生有没有罪?这是属于戒律。戒律的范围很广,佛在此地只举一例,我们要能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佛门无论是大乘小乘、在家出家,第一条戒都是不杀生。为什么?有情众生都贪生怕死,惨死尤其恐怖。杀生是一切恶业中最重的,所以佛将戒杀列为第一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会去杀人,但蚂蚁、蚊虫来咬你,你杀不杀牠?牠也是一条命,也贪生怕死。牠饿了,来讨一顿饭吃,你要慈悲,学佛欢喜的布施供养牠一顿。不喜欢,赶走就好了,何必杀牠?牠不犯死罪。你不肯布施供养,还要杀害牠,甚至还用杀虫剂来消灭牠们,生怕牠们没死尽。杀牠,牠有仇恨,将来会报复。冤冤相报,太可怕了!我们要懂得,小动物跟人一样,也有灵性,可以与牠沟通,彼此和睦相处。只要诚心对待,牠不会来干扰的。
我们能与小动物和睦相处,就能与人群和睦相处。不同的国土、种族、宗教、文化,都是一家人,这样人为的灾难就没有了。人与人之间,如果不懂得互敬互爱、互相尊重,而造成敌对、仇恨,这是很大的不幸。
遭遇灾难,我们要深深的反省:根源在哪里?失去慈悲心——不知道爱人、爱物,不知道爱护一切众生,胡作妄为,随便杀害众生累积无穷的杀业。战争的残酷、灾难的痛苦,都从杀害众生、吃众生肉招来报复的恶果。学佛要了解因果的厉害,一定要遵守戒律。阿难问「人不自手杀」,不亲自动手杀生,有没有罪?问得好!现代人不但天天吃肉,还喜欢吃活的;他自己不杀,让屠夫、厨师去杀。这个杀生的责任谁负?
一、指使他人杀生罪恶更重
佛言。阿难。教人杀生。重于自杀也。
「教人杀生」,罪重于自己亲手杀。因为杀生的念头出自下达命令的人,执行的人只是奉命行事而已。谁是杀手?下达命令的人,所以他有罪;执行的人有过。执行的人如果故意让被杀的生灵多受些痛苦,那他就有罪;如果他能用技术减轻被杀害者的痛苦,他只有过,没有罪。
何以故。或是奴婢愚小下人。不知罪福。或为县官所见促逼。不自出意。虽获其罪。事意不同。轻重有差。
「何以故。」为什么?「或是奴婢愚小下人」,「奴」是男性,「婢」是女性;古时做奴婢的多半是犯了罪,或是父母长辈犯了罪,儿女遭到株连,被发配到官吏家里做佣人。他们都没有自由,要听主人命令行事。主人要吃肉食,吩咐他们去杀生,主人的罪重,奴婢奉命行事,罪轻。「愚小下人」,是家里不懂事的小孩。「不知罪福」,这些下人不知善恶果报,只是奉命行事。
戒经说,杀生得多病、短命的果报;偷盗、侵占别人财物,损人利己,得贫穷果报;夫妇不合,常闹离婚,是邪淫的果报。反之,不杀生的果报得健康长寿,不偷盗的果报得大富,不邪淫的果报得家庭眷属和睦,不妄语的果报得社会大众的信任尊敬,不饮酒的果报得聪明智慧。什么样的因,有什么样的果。明白因果报应的道理与事实真相,才知道自求多福。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想知道前世造什么因,今生所受的果报就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想知道来生的果报,今生起心动念、所作所为就是。如果今生过得很不自在、很辛苦,就晓得前世造的业不善。希望来生比今生好,就要努力断恶修善,这是真智慧。《无量寿经》教我们『住真实慧』、『惠以真实之利』。我们学习经教,常为大众宣讲,普遍劝化社会大众,这是真正的惠以真实之利。以此功德求生净土,肯定往生;如果不求生净土,来生必得人天福报。
人天福报不是好事情,因为人一享福就迷惑了。例如:做大官、发大财的(前世修善),人家在你面前不敢讲真话,怕得罪你,用尽心机来巴结、讨好。你一句真话都听不到,怎能不造业?等到前世所修的福享尽了,今生所造的罪业就现前,第三世必堕三途,所以佛讲人天福是三世怨。真正有智慧的人,福报与大众共享,用来帮助有需要的众生。可惜世间人迷的时候多,觉悟的时候少。我们虽然学佛,但敌不过烦恼习气,境界现前,马上又迷惑了。这是善根薄、恶习重,所以修行,道业很难进步。自己想要在今生有成就,起一念、说一句话,都要想到「罪福」——是罪报还是福报?自己不能不清楚。
「或为县官所见促逼,不自出意,虽获其罪,事意不同,轻重有差。」譬如说刽子手,杀人不是他的本意,他只是执行上司的命令。虽然如此,世间谋生的职业很多,为何要做这种行业?但「事意不同」,「事」指杀业之事,「意」是存心;杀生时存心不一样,两人虽然都有罪,但轻重不同。如果以极恶瞋恚心教人杀生,罪业极重!从前,唐太宗对侍臣说:『古者用刑,君为之撤乐减膳,朕庭无常设之乐,然每因此不啖酒肉。』可见,古时监狱执法者,都是菩萨心肠。如果有人犯了死刑,好官也必定想尽方法为他减刑,不至于杀他,以避免冤枉错杀。纵然罪不可赦,也是慈心怜悯,不得已而杀之,并非厌恶、仇恨而杀。所以说「轻重有差」。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但不能杀生,连伤害众生的意念都要拔除,养成纯善纯净的心,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有把握。
教人杀者。知而故犯。阴怀愚恶。趣手害生。无有慈心。欺罔三尊。负于自然神。伤生杌命。其罪莫大。
「教人杀者,知而故犯」,明知杀生不是好事,还命令人杀,特别是杀家禽。现代人利用科技手段,在山野猎取动物,在深海打捞水族,杀生的次数与数量都不断的上升。许多动物已经濒临绝种,有心人在全力挽救;但保护稀有动物,也只能尽人事听天命。如果是杀人,罪就更重了。尤其是发动战争的人,害多少人丧失生命、财产,多少家庭支离破碎。所以明理之人,绝对不会发动战争,只有不信因果报应的愚人敢做!有智慧的人,连令众生起烦恼都要避免。修善积德,就从此地做起。
人生短暂,何必造罪业?何必与人过不去?自己牺牲一点,奉献、吃亏、忍让一点,肯定有好处。能这样做,心安、烦恼轻、智慧长,后福无穷——来生福报一定比今生殊胜。为什么不修福,只贪图眼前利益?转眼之间,三恶道去了,那个亏真的吃大了!
我们想要过得幸福美满,不学佛,决定做不到。幸福美满从高度智慧来,高度智慧从佛法里来。佛教我们修『戒定慧』,定就是清净心。清净心从哪里来?严持戒律。守住五戒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心才能得到清净。清净心生智慧,才能过幸福美满的生活。舍去戒定希求智慧,没有这个道理。
「阴怀愚恶」,愚痴、不明事理,暗怀恶心,就是佛讲的无明,是一切恶业的根本。从现象看有三种:一、是瞋恚心重,容易发怒,伤害别人。二、是不相信因果报应。三、是邪见种子。最明显的是肉食,每天三餐好像不吃肉就不行;逢年过节、祭祀鬼神一定要杀生,这是错误的见解,称为邪见种子。这样的人虽然过去、今生修有福德,有世智辩聪、有禅定,他的邪见不能改正,继续造业,果报还是在三途。安世高的同参道友——宫亭湖的庙神,就是个很好的例证,其根本原因就是思想见解的错误。
「趣手害生,无有慈心」,虽然没有亲手杀生,但指挥、命令别人去做,与自己动手无异。没有慈悲心,才会伤害众生性命;有慈悲心不但爱自己,也会爱众生。身为三宝弟子,发菩提心,修菩萨道,学菩萨行,还杀心不除,就是「欺罔三尊,负于自然神」。
「三尊」是指『佛法僧』三宝;人间天上极为尊重,怎么可以欺骗?古德说:『皈依佛者,不堕地狱;皈依法者,不堕饿鬼;皈依僧者,不堕旁生(畜生)。何以故?佛为无上医王,法是除病良药,僧是导人知识,并为真净福田,背之则邪,向之则正。若欲得道,当依佛语,违而得者,无有是处。』六祖惠能大师说:『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皈依觉,二足(指福慧具足圆满)尊;皈依正,离欲尊;皈依净,众中尊。从今以后,称觉为师,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二足尊。自心皈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着,名离欲尊。自心皈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都不染着,名众中尊。若修此行,是自皈依,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三宝的定义,以及何谓皈依,六祖在《坛经》说得明白详尽。
「负于自然神」,「负」是亏欠;「自然神」是良心。欺骗三宝的人昧着良心,恶业造多了,精神恍惚不安,睡觉都做恶梦。为什么?冤亲债主来要命、讨债。所以杀生多的人,因为害怕、恐怖,日夜都要人守护。我见过许多军人(军阀),年轻的时候愚痴无知,不知道利害,打仗杀人太多,到晚年自己快要死了,恐惧、后悔,来问怎么办?我们只能劝他念佛。
「伤生杌命,其罪莫大」,伤害一切众生;狭义指有情众生,广义包括植物在内。植物也不能随便伤害,它有生命,也通情达理。「杌命」,树木没有枝叶称为「杌」,是指让众生身心感到威胁、不安。你的心行让别人不安,这个罪过很大。
在佛法里,没有处死这条刑罚,自有因果报应。佛家的教育宗旨是把恶人改造成善人,把坏人改造成好人。所以对于世间造作罪业的人,不可以轻视、轻慢,说不定他临终忏悔,往生极乐世界的品位超过我们,在我们之前成佛。
二、现世灾凶.后以血肉还债
怨对相报。世世受殃。无有断绝。现世不安。数逢灾凶。
这是佛眼所见:众生杀业怨怨相报,生生世世永无休止。 佛在此处讲「怨对相报」等五句经文,是说明现世灾凶的果报,都是由前世引来的。世间的冤家对头,都是由于彼此计较、不肯忍让而产生怨恨。如果不能及时化解,必定是愈积愈深,演变成斗争、仇杀、互相报复,结下解不开的深仇大恨。乃至于生生世世都要受残酷的恶报,灾难没完没了。所以佛说「世世受殃,无有断绝」。
前面讲过方孝孺和慈禧的事例,都是怨怨相报,像这样反复报复,决定是一次比一次残酷,一次比一次痛苦。这种结果,都是由于无知、迷惑、颠倒所造成的。要想免除唯有彻底觉悟,认真忏悔改过。
首先,要能够忍受果报,不再存有报复的心理,才能渐渐断除恶缘、化解恶因。再用大慈大悲心,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3-7-24 20:08
努力修学『怨亲平等观』,化解世世冤仇,才能真正离一切苦、得究竟乐。这种觉悟,相当不容易,但并不是做不到,关键在肯不肯真做。觉悟的人明白欠命还命,欠债还钱,欢欢喜喜地还,没有一丝毫怨恨,此帐就了了。别人欠我的不要了,干净利落;如果还要他来还债,你就不能往生。
「现世不安」,你冤家仇人多,一生纵然富贵,心神也不得安宁。「数逢灾凶」,常会遇到灾难、凶险。为什么?要提防别人报复,精神负担重,生活过得痛苦。此事《地藏菩萨本愿经》讲得很清楚:人在临终的时候,看到了死去的亲人来迎接;真的是他的亲人吗?不是。是他的冤亲债主变现成亲属的模样来诱惑他,带走之后进行报复。
果报通三世,人在世间光景不长,纵然受一点苦难,也要忍耐;因为时间短暂,很快就过去了。短暂的苦不能忍受,反而造作恶业带来长劫的苦报,岂不是愚痴到了极处!我们能省悟,利用这短短的时间来求解脱、求超越,这才是不可思议的大功德。 死入地狱。出离人形。当堕畜中。为人屠截。三涂八难。巨亿万劫。以肉供人。未有竟时。令身困苦。噉草饮泉。
造作恶业,现世身心不安,常怀恐惧,「死入地狱」。地狱痛苦的状况,《地藏菩萨本愿经》所说的只是万分之一、二。《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说堕入地狱受苦的时间,相当于人间一千八百万年,但在地狱里的感受是无量劫。
从前的中国人不大敢造罪业。什么原因?有三种社会教育维系文化的道统和社会秩序,这是中国文化的根本。
一、祠堂:纪念祖宗,团结族群,提倡孝道,维系民族的命脉。 二、孔庙:祠堂是表孝道,孔庙表师道。 三、城隍庙:庙里有十殿阎王。用泥塑将《地藏菩萨本愿经》里的地狱变成图相做出来,摆在大殿里,让人看后怵目惊心,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人们知道造什么样的罪业,就会受什么样的果报,所以待人接物,心会比较收敛。现在祠堂没有了,孔庙只有形式没有实质,城隍庙也没有了;孝敬、善恶没人教,警觉心丧失掉了,因此胆大妄为,无恶不作。如果常想到死入地狱受苦的惨痛,就不敢造罪业了。
「出离人形」,地狱的罪报受满后,还不能得人身,多半进入饿鬼道,或畜生道。佛在此地特别提到畜生道;为什么?畜生道是来还债的——欠命的还命,欠钱的还钱。世间没有谁吃了谁的亏,因果报应是公平的。「当堕畜中,为人屠截」,这就是还债。想想人生在世,吃了多少动物,将来堕到畜生道,也要被别人吃。现在吃多少,将来还多少;不是一次还清,一次只能还一条命;你吃一百个众生,就要还一百次。杀蚂蚁、苍蝇、蚊虫,都要还命债。真正晓得事实真相,哪里敢杀生!
「以肉供人,未有竟时」,没完没了!《太上感应篇汇编》和《文昌帝君阴骘文》里关于这类的记载非常多,其中有一则<曹翰堕猪>。曹翰在宋朝时作将军,他这个善因要从唐朝说起。唐朝时,他是一个做生意的小贩,有一次走到一座寺院休息,听到法师讲经,他听得很欢喜,就把卖布的钱拿出来供僧,种了这个善因。到宋朝开国时他作偏将军,是赵匡胤(宋太祖)的部下。攻打江州时,江州城防备坚固久攻不下,他非常生气,所以城破之后,下令屠城,滥杀无辜。这个恶因让他堕恶道;怎么知道?当地有个大富长者刘锡元,他的下人家里养了一头猪。此猪被杀去毛的时候,发现身上有『曹翰』两个字,才知道这个人已经堕在畜生道。
还有一例,讲捕蟹奉养母亲的果报——孝顺而没有智慧。在浙江嘉兴,有一个人每天捉螃蟹,用绳子绑着拿到市场卖,再买米供养母亲。母亲晚年生病时,果报现前:她拿绑螃蟹的绳子往肚子里吞,说不这样吞,觉得很难过,这样吞觉得舒服一点,过没几天就死了。他母亲临死时受这样的苦难,死后决定堕三途,这是愚孝,不知道小动物也是一条命!所以孝子养亲,不能杀生;从事杀生的行业来孝养母亲,母亲也无法得到善报。
人生在世为衣食所累,谋生一定要慎选行业,绝不能杀害众生;更不能害人,害人的罪比害畜生的罪要重很多倍。如果存杀、盗、淫、妄之心,总想欺骗、敲诈别人,尽做损人利己的事,果报之苦不可言喻。其实『损人决定害自己,利人才是真正利己』,这个道理现在很少人懂得。
《了凡四训》讲到宋朝卫仲达的故事。他三十几岁时,有一天被小鬼抓去见阎罗王。阎罗王吩咐判官把他的善恶档案拿出来,恶业的档案摆满了大殿,善业的档案只有一卷,卷起来像筷子那么细,他一生只做了一件善事。阎罗王看到很生气,吩咐判官,把善恶两个档案拿到天平上秤,结果善的这一卷反而比较重。阎罗王脸色也就缓和了。卫仲达问阎罗王:『我才三十几岁,为什么会造那么多的恶业?』阎罗王说:『恶业不必等到去造,只要起心动念,自私自利、损人利己,虽然还没有行为表现,阴曹地府就有记录。』试想我们从早到晚,动了多少不善的念头?有些微细的念头,自己都觉察不到。但只要起心动念就在阿赖耶识中藏有种子。所以阎罗王档案簿就是阿赖耶识里含藏的善恶种子。
卫仲达就向阎罗王请教:『我那卷善的档案是什么?为什么力量这么大,能超越一生的过失?』阎罗王告诉他:『这一卷是当时皇帝想建造一座三山石桥,这个工程劳民伤财,你上奏折,劝皇帝不要兴建。这一念善心纯粹是为老百姓着想,所以功德很大。』卫仲达说:『我虽然上书给皇帝,皇帝并没有采纳。』阎罗王讲:『如果皇帝接受你的建议,你的功德就更大了。虽然皇帝没有接纳你的建议,但是你这一念是真心、善心,所以你这个善超过你一生的过恶。』后来阎罗王派小鬼把他送回阳间。 可见无论做什么样的好事,一掺杂个人利害得失就变质,一百分的功德就变成一、二分。如果不掺杂丝毫自私自利的念头,这个功德就是纯善,力量很大。
这个故事很值得我们警惕、参考。我们讲经说法,纯是为正法久住,功德是真的。如果要名、要利、求人尊敬,就把功德破坏了。所以自己冷静去想想,所作所为究竟是善,还是不善,就能预知将来的果报是吉是凶、是祸是福,不必问人。
「三涂八难,巨亿万劫」,「三涂」是血涂、刀涂、火涂。『血涂』是讲畜生互相残杀,弱肉强食;『刀涂』是讲饿鬼时刻恐怖,刀光相见;『火涂』是讲地狱猛火炽盛。「八难」专指没有机缘接触佛法。因为只有闻佛法才有永脱轮回的可能。如果不闻佛法,肯定不能脱离轮回,所以佛称此为灾难。
由此可知,障碍人学佛,破坏人学佛的机缘,罪过很重!反之,帮助、成就人学佛,功德不可思议!凡夫没有智慧、见识,往往有意无意做些障碍人修学的事,或破坏别人学佛的机缘,果报是长劫愚痴。所以损人实在是害己,利人才是真正利己。
「八难」是说众生见佛闻法,有八种障难。八难前三种是三途;地狱里不可能有佛法,饿鬼道、畜生道里,诸佛菩萨应化在其中,但他们根性暗钝,很难觉悟。我们在经论上看到,佛菩萨帮助恶道众生超生到人天两道,再帮助他们向上逐渐提升。『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身之可贵,就是闻法容易觉悟。
第四生『北俱卢洲』。这是我们这一个单位世界里四大部洲之一。北俱卢洲人的福报大,寿命长,衣食自然,物产丰富,不需要工作,生活随心所欲。他们认为自己很快乐,所以不相信佛法。韦驮菩萨佛龛上的匾额是『三洲感应』。四大部洲为什么只有三洲?因为北俱卢洲没有佛法。所以人修福报,要是生到北俱卢洲,那也是遭了难,一生没有机缘闻到佛法。
第五生『四空天』。这就是无色界天,佛称为『长寿天』。四空天佛菩萨不会应化到那里。非想非非想处天寿命八万大劫,一个大劫,世界经历一次成住坏空;世界经历八万次成住坏空,这么长的时间他们没有机缘闻到佛法。真是可怜!八万大劫寿命到了,他必定往下堕落。
第六生『盲聋瘖哑』。『盲』是见不到佛像,看不到佛经;『聋』是听不见,没有机缘闻法;『瘖哑』就是哑巴,心里有问题,想说说不出来。他们有障碍,比一般人修学困难多了,这也是一难。
第七生『世智辩聪』。世间有一些人聪明伶俐,辩才无碍,他自以为是,不相信佛法;从佛法讲,这是所知障严重,『盲聋瘖哑』是烦恼障重。两种虽然不同,但是没有缘分闻到佛法的苦难是相同的。
第八生『佛前佛后』。生在佛没有出世之前,或是佛灭度之后,这时世间没有佛法。由此可知,不闻佛法不知道解脱的道理与方法,出不了六道轮回,这是遭难。「巨亿万劫」,是形容时间太长。开经偈说『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这句话千真万确,没有一点夸张。
「以肉供人」,堕落成家畜或野生禽兽之类,遭受杀害来偿还命债。「未有竟时」,亏负太多,非一生一世所能偿还。往往是一生所造,百世难偿,真是「未有竟时」!所以佛弟子一定要『随缘消旧业,莫再造新殃』。
我们吃众生肉,都要还牠债,何况恶意杀生。想到此事,岂不可怕?有没有办法挽救?佛说有——这一生好好修,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不再还债了。你把自己修行的功德回向给被害的众生,他得福之后,就会饶过你,否则他一定会来找你报仇。所以我们今天用功苦修,不全是为自己,也为冤亲债主;以修积的功德来抵债,他也很欢喜接受。我们要认真修行,救自己才能普度众生。不晓得这个道理,还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胡作妄为,必定堕落畜生道;「令身困苦,噉草饮泉」,一生劳苦只能吃草。畜生的生活太苦了!
今世现有是辈畜兽。皆由前世得为人时。暴逆无道。阴害伤生。不信致此。世世为怨。还相报偿。神同形异。罪深如是。
家养的叫「畜」,野生的称「兽」;牠们从哪里来的?都是前世做人的时候「暴逆无道,阴害伤生」。野生的禽兽,互相残杀、吞噉,那是牠的冤亲债主都在畜生道里,缘聚就互相报复。「阴害伤生」,包含的范围很广。存有谋害众生的念头,也是「阴害伤生」。我们有没有?有。认清自己有,才知道反省忏悔,改过自新。如果说我没有,这些过恶就永远不能改。罪业的根源很微细,造业不容易觉察,不要以为自己很好,我们有意无意伤害人,自己并不知道。为何会犯这些过?「不信致此」。我们有没有信佛?信佛很难!何谓信?依教奉行是信,没有做到就是不信。
「世世为怨,还相报偿」,结下冤仇之后,生生世世彼此互相报复酬偿,没完没了。所以即使是极小的怨都不可以结,结了一定要想办法化解。
「神同形异」,「神」是神识,也就是阿赖耶识,俗称灵魂。佛说他『来先去后作主公』,投胎他先来,死了他最后走。人断气、心跳停止了,阿赖耶识还没走,这个人还有知觉。所以佛教我们,人死后,最少要八小时之后才能去动他。通常八小时之后神识离开了,他就没有知觉了;十二个小时是最安全的。所以八至十二小时是助念的最佳时机,能帮助亡者提起正念,念佛求生极乐世界。「形」指六道众生的身形。身形多变,但神魂始终是一个;他受善恶业力的牵引,轮回在六道中,身形千差万别。
为何会如此?「罪深如是」。我们要提高警觉,避免造恶业。
三、师生的本分
一、学生不可背师叛道.嫉贤妒善
阿难复白佛言。世间人及弟子。恶意向师及道德之人。其罪云何。
这是第三大段,阿难向世尊请教做学生的本分,用意很严肃。《论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人能知本分、尽本分,则近道矣。老师、学生一定要知道各自的本分职责,这关系个人一生的成就,也影响家庭的幸福美满、社会的安危。所以这段是根本大问,很重要!
「世间人及弟子」,「世间人」是指一般人;「弟子」是有师生关系,曾经听过他的课,接受他的教诲。从前要跟随一个老师学习,一定要拜师,拜师的礼节非常隆重,这种做法是让学生懂得尊师重道。
李炳南老居士往年在台中办了一个经学研究班,只有八个学生。开学那一天,李老师提倡行古礼。他代表学生家长,先拜佛,之后请五位老师上座。李老师在前面,八个学生在后面,排成两排,向老师顶礼三拜。实际上我们这五位老师都是李老师的学生,但李老师是代表家长向老师行最敬礼。学生看到非常感动!我们这些被老师选出来教学的人,如果不认真教导,如何对得起家长、学生,尤其是李老师?老师这一番苦心,就是我们的榜样。
古礼,要把它复兴起来,这不是封建、落伍;这是教孝、教敬,是教学的大根大本。现代人都抛弃了,随顺社会风尚礼俗。孝亲尊师在社会上已经看不见了,我们应当尽力提倡。
阿难问:「恶意向师及道德之人,其罪云何?」
何谓「恶意」?恶意有:一、轻慢。二、瞋恨。三、嫉妒。四、背叛。五、陷害。心里有「恶意」,表现在行为上是恶行。真善知识,他有智能、有大悲心,能利益社会大众,如果「恶意」向他,这是造地狱的罪业。为什么?因为你背叛老师。大众受到你的影响,不再相信这个老师,你将大众闻法修行得道的机缘断掉了。你影响的层面愈大,时间愈久,罪愈重。
业因果报,非常微细复杂,就跟罗网一样,很密、很广,真的是牵一发动全身。所以自己的思想言行,不能不谨慎。老师用一片真诚、慈悲心教导你,你不能接受,不肯奉行,还怀疑,这个意就是恶。不要以为这个「恶意」很轻,你一生的成就毁掉了。现在做学生的不懂,因为尊师之道没有人教了。我们不但对道德之人、善师恶意恶行,对诸佛菩萨也是如此。在佛菩萨形像面前,散心杂话,吵吵闹闹,甚至打架,心目中根本没有佛菩萨!
何谓「道德」?儒家对于道德的解释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佛法的「道」是对于性相、事理、因果都明白;「德」是行道有得于心。「道德」不是某个人、某个宗教的教条,也不是用它来控制人民,而是天然的秩序。儒家讲『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五伦,就是天然大道。师生属于君臣与朋友。老师指导我们,是君位;辅助、帮助我们,这是朋友的义务。
能够修养戒定慧,力行孝悌忠信一切善法的人,都称「道德之人」。善知识和道德之人,是社会、国家之宝,因为他的道德学问,能化民成俗、福佑一方,功德最大。明了儒佛大道的内涵,然后才能谈尊师重道,才能深解本段经文的义趣。
佛语阿难。夫为人者。当爱乐人善。不可嫉之。人有恶意。向道德之人善师者。是恶意向佛无异也。
「佛语阿难」,佛告诉阿难尊者,也就是对我们的教诲。「夫为人者,当爱乐人善」,做人应当爱好他人之善,不可以嫉妒。今天世界动乱不安,人与人之间常有矛盾、怨恨,只有爱心能化解怨恨,所以佛教我们「当爱乐人善」。凡夫都是烦恼当家做主,岂能没有过失、不造恶业!虽造恶业,也有善行。我们对善要欢喜赞叹,对恶不要放在心上。
什么是善?古德说:『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现行虽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佛法讲善的标准,是『三皈、五戒、十善』。《十善业道经》讲『昼夜常念善法』是心善;『思惟善法』是思想善;『观察善法』是行为善。中峰大师说:『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佛弟子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决定不违背净业三福,这是真正的心善、行善。
现前吃一点亏无所谓,我们不要短暂的甜头。我们要生生世世得善报这个利益,所以一定要遵循佛的教导——不容毫分不善间杂。别人善不善,如果不清楚、不明了,就是胡涂;我清楚、明了,这是智慧,可是心里如如不动,绝不把它放在心里。大乘佛法常讲『不落印象』,就是这功夫。不落印象是非常高等的功夫,你一提起来,我统统晓得;你不提,我心里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再以自己的善心善行感化众生、影响社会,这就是化他。化他一定要记住世尊教化众生的原则,不能掺杂一点自己的意思在其中,也要不落印象;有心或刻意去做,就是攀缘、是落印象,烦恼会随之而来。 如果是「恶意向道德之人」,来生必堕三途,受愚痴的果报。道摆在我们面前有十条,我们很希望走成佛之道,这要冷静反省观察,否则将地狱道当作成佛之道,那就冤枉了。说实在话,地狱道非常热闹、拥挤;成佛之道找个同伴都很难!我们要有高度的警觉,不要以为多数人走的道就一定不错。佛在此地说得非常清楚:「夫为人者,当爱乐人善。」你们想想看,有多少人看到别人的善心善行,真正生欢喜心?如果心生嫉妒,一定去饿鬼道、畜生道。还要想尽方法障碍、打击人家,是去地狱道。所以我们在世间,要『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对别人的善心善行不可以嫉妒。善人的言行足以影响、化导一方,此人就是一方之宝。因为他能够利益国家、安定社会,就像暗路明灯、航海指南一样,失去他大众就迷失方向。因此对善人要尊重,「不可嫉之」。其实嫉妒障碍对善人毫无损害,因为善人早已将名闻利养放下了。学佛有功夫的人生死也放下了,佛家讲『生死已办,不受后有』,哪里还有什么名闻利养?嫉妒只能伤害人的名利,不能伤害人的性德,也不能伤害人的善心善行,受伤害的是一般大众,罪是如此结的。
我们敬佛、敬道德之人和善师,能对社会大众产生正面的影响,使大众对他们生起恭敬之心,他们就能发挥教化的功能。你的影响面愈大,时间愈长,功德就愈大。学科学的人都知道,光、电、磁都有波动,人起心动念也有思想波。我们的心念就像发射台一样,一天到晚发射,而且非常快速,一剎那间遍布虚空法界。善与不善的思想,都会影响很多人,存心不可不慎!
世间「道德之人、善师」,这两种人对社会贡献最大。「善师」是好老师,有道也有德,每天苦口婆心地教学。「道德之人」未必出来教学,但是他的生活、工作、待人接物,可以做社会大众的榜样,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这两种人,对社会大众有启发的功德。他们的言行思想,发出的波是正面的,对于一切众生都产生积极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舜王是最明显的例子,他是「道德之人」,以身作则,过了三年五载,他所居住的地方,恶人都变成好人。他并没有去劝导大众,而是给大众做出好榜样,不知不觉感动恶人,让恶人自然回头。这是菩萨行,是我们修学的榜样。
佛是究竟圆满纯善之人,我们学佛就是要认真努力向善人学习。从什么地方学起?《大学》讲从『格物致知』下手。物是什么?欲望;其中爱欲是轮回六道的根本。 格物是修行的第一个项目,是将物欲这个念头断掉——放下对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贪恋、享受。现实生活中随缘,对世间一切人事物都没有留恋。佛法讲『烦恼无尽誓愿断』,格物就是断烦恼;致知是求智慧。
佛教是求智求觉的教育。智与觉最大的障碍就是烦恼、欲望。欲望、烦恼不断,智慧怎能现前?所以佛首先教我们断烦恼,然后再学法门;致知就是学法门,法门无量誓愿学。如果不断烦恼,你所学的都是记问之学,对自己分毫受用都没有。
人有两种命,一是生命,得自于父母;二是慧命,得自于老师。佛法是师道,老师的恩德与父母相等,甚至于超过父母。因为父母给予我们的生命只是一生,佛菩萨给予我们的慧命是生生世世的。须知恶意对待有守有为的道德善师,是灭法损害众生的罪行。对他们嫉妒、障碍、破坏,会得类似「恶意向佛」的苦报。
达摩祖师把禅宗传到中国时,遭遇到重重困难,因此在少林寺面壁九年,只传了二祖慧可。慧可的障碍困难依旧不能避免,因此五代都是单传。到第六代惠能大师,外界的嫉妒障碍逐渐消除,时节因缘成熟了,才有机会发扬光大。直到现在,一千三百多年,禅宗不但影响整个中国,也传遍了全世界。从此地去观察,可以知道当时障碍他的人罪过有多重。
宁持万石弩自射身。不可恶意向之。佛言。阿难。自射身为痛不。阿难言。甚痛甚痛。世尊。佛言。人持恶意。向道德人。其善师者。痛剧弩射身也。
佛用比喻说明此事的严重性。一石是一百二十斤。「万石」是比喻;「弩」是利用机关来射箭的弓,拉开弩弓需要几百斤的力量。「万石弩自射身」,是比喻宁愿用非常强的弩弓,来射自己的身,也不愿以恶意向道德之人与善师。为什么?万石弩自射身,痛苦只是一世的身命,而以恶意向道德之人与善师,果报决定不是只有这一生。太可怕了!
佛问:「阿难,自射身为痛不?」以这么强的弩弓射向自身痛不痛?阿难答复:很痛!很痛!
佛说人以恶意向道德之人与善师,将来遭受的痛苦,比万石弩射身不知道要严重多少倍。因为弩弓射身只痛一时、一生,而堕在地狱(阿鼻地狱)是论劫数,出来太难了!业因果报丝毫不爽,道理、事实真相要搞清楚,不能做傻事。
为人弟子。不可轻慢其师。恶意向道德人。当视之如佛。不可轻嫉。见善代其欢喜。人有戒德者。感动诸天。天龙鬼神。莫不敬尊。宁投身火中。利剑割肉。慎莫嫉妬人之善。其罪不小。慎之慎之。
「为人弟子」,做学生的人,「不可轻慢其师」,或者用「恶意」对待有道德的人;应当将老师和有道德之人,看作佛菩萨一样,不可以轻慢、嫉妒。佛说憍梵波提前世嘲笑一位老比丘诵经时像牛吃草一样。老比丘说:『我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你嘲笑我罪过很重,要堕地狱的。』他还算不错,赶紧忏罪,地狱果报虽免了,仍堕畜生道,五百世做牛。这一世虽得人身,跟释迦牟尼佛出家,但是牛反刍的习气还没改过来,所以释迦牟尼佛叫他到天上应供。天人知道他证果,不致轻慢他;在人间唯恐一般人看到他嘴巴像牛一样不停的在动,讥笑他而遭受果报。
佛一再地说「不可轻慢其师,恶意向道德人,当视之如佛」。可见求学尊师重道多么重要!恶意对待老师是背师叛道。做学生恶意对老师,与做子女恶意对父母,没有两样。求学,要慎重选择老师,选择之后就不能背叛。古礼,学生听到别人说老师的过失时要赶紧避开,无需争辩。因为老师有一些作法,学生不容易体会,但一定有他的道理。时间久了,恍然大悟——这是自己年轻学浅没有看透。如《华严经》里,善财童子去参访胜热婆罗门(愚痴)、甘露火王(瞋恚)、伐苏蜜多女(贪爱)。这三位是用贪、瞋、痴度某一类众生,所用的手段能让对方改邪归正,断恶修善。真正学佛,要像善财童子一样,看一切众生都是佛菩萨,所以他一生就能成就。
真正会修行的人,见到人的善,我们学习;见到人的恶,我们反省。儒家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自己,一个善人,一个恶人;善人、恶人都是我的老师——一个从正面教,一个从负面教。绝不是说看到善人欢喜,看到恶人就痛恶,这样永远不能成就。
对老师、道德之人不敢轻视、嫉妒;对普通人、世间最愚痴之人、造恶之人都不敢轻视。不但对人,对畜生、蚊虫、蚂蚁、小飞虫都要十分尊敬。不但不杀害牠、骚扰牠,连这个念头都没有。看到牠欢喜供养、招待牠——这些小动物是小菩萨,牠成就我们的慈悲心。爱心流露出来,怨恨心完全融化。从这些地方才能体验到自己契入什么样的境界。
「见善代其欢喜」,无论何时何地,见人做善事,要生欢喜心,要赞叹,修随喜功德。不论身之敬事,口之赞扬,意之喜悦,财物之供养,只要助成善行,功德等同。就像钟表的功用在报时,构成钟表的每个零件,都有报时的功德。与人为善,成人之美,功德和做的人并没有两样;为何不肯做?
别人恶心恶行,我们绝不放在心上。众生修行不能成功的根源,就是将别人的不善装在自己的心里。见到别人不善,将不善放在心上,自己就不善;见到别人善就轻慢、嫉妒,将别人的善变成自己的不善。自心本善,结果却装满了别人的不善,这种心行学佛,亏吃大了!
新加坡的许哲居士,她一生心里不放别人的不善,所以她的心变成纯善。李木源居士问她:『你看到别人不善的时候怎么办?』她说:『就像在马路上看到许多人,听到他们讲话,并没有留意,也没有放在心上。』这就对了,虽然也看到、听到,不放在心上,这样就能保持自己的善心、清净心。
我将佛法修行的纲领归纳成二十个字:『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前面十个字是存心,后面十个字是行为。我一生所修的就是这二十个字,我教导别人也是这二十个字。这二十个字再归纳成『纯净纯善』四个字,净是清净,善是善良;做到纯净纯善,就是如来果地。我们的目标方向在此,时刻都不会走偏,不会受干扰。
「人有戒德者。感动诸天。天龙鬼神。莫不敬尊。」要重视戒跟德。学戒从十善、五戒下手,每一条都要真正做到,做不到,你没有「戒」。真正做到了,那就是「德」。有得于心,是心清净,对于一切事理明了;有得于身,是调身。佛说『依报随着正报转』,身体是自己最亲近的依报,有德,相貌、体质变了,身心健康,清净不染。表现在外面,自然合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不是刻意做出来的。这样的人在世间,当然「感动诸天」;他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人不知道,天神知道,天神尊敬。
史传上记载:唐朝道宣律师,当年在终南山修行,他的戒律精严,感动天人来供养。他日中一食,毘沙门天王子每天中午送一钵饭来供养他。有一天,法相宗的窥基大师从终南山经过,顺道去拜访道宣律师。道宣律师听到消息很欢喜,因为窥基大师学问好,讲经说法是一流的,但是戒律不严。所以道宣律师想好好教训他,让他中午的时候看看天人送供养,以此来感化他。哪知谈话时间已经过了中午,也没有天人送饭给他们。第二天中午,天人送供养来。道宣律师就问:『昨天中午为什么没送供养来?』天神说:『昨天有大乘菩萨在山上,满山都是护法神,我进不来。』道宣律师听了,出一身冷汗,心生惭愧,知道自己错了。窥基大师是菩萨,持的是定共戒、道共戒,可以和光同尘,永保真诚、清净、平等。他的戒行圆满了,也感化了道宣律师。
「戒」非常重要,不可疏忽。《华严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持戒有事上持、理上持、心上持三种。道宣律师是事上持,窥基法师是心上持、理上持。心上持你看不出来,所以事上持也很重要。为什么?教导初学。修行几个人有窥基大师的境界呢?他是法身菩萨,他接引的是中上根性的众生。但绝大多数的众生是中下根机,因此要在事上持,所以道宣律师的功德很大。
我初学佛时亲近章嘉大师,他老人家就告诉我:佛弟子凡事求佛不求人,遇到艰难困苦求护法菩萨,韦驮菩萨总护法。大师说:没有感应是自己有业障,障碍在自己这边,不在佛菩萨那边;一定要反省,忏除业障,业障忏除了感应就现前。几十年来我屡试不爽,非常灵验!
怎样求佛菩萨?必须要心行都与佛菩萨相应。换言之,就是做的事情是佛菩萨欢喜的,自然就有感应,否则不可能有感应。世间的事我们只须尽心尽力而为,不需要执着。做得圆满,众生有福;做得不圆满,知道众生没有福报。自己尽心尽力了,发的心是圆满的,功德就圆满。戒德之人诸佛护念、韦驮菩萨保佑,「天龙鬼神莫不敬尊」。
「宁投身火中,利剑割肉,慎莫嫉妬人之善」。人被火烧死、被刀剑杀死,是惨死。佛说这种痛苦不大,如果是嫉妒别人的善,所受的苦报超过这个千倍万倍。嫉妒、骄慢都是与生俱来的烦恼,儒家要求『傲不可长』,修行就是将这些烦恼修正过来。佛教我们的目标是超越六道轮回,烦恼不断,不能超越。有傲慢、嫉妒,念佛不能往生,我们要「慎之慎之」,小心谨慎,千万不要嫉妒别人的善!「其罪不小」,都是地狱的罪过。佛一再的警惕,我们不能不慎重。
二、老师应教之以道.不得无理呵斥
阿难复白佛言。为人师者。为可得呵遏弟子。不从道理。以有小过。遂之成大。可无罪不。
「为人师者」,是否可以随便呵斥、打骂或体罚弟子?「呵遏弟子,不从道理」,没有理由、不讲道理,随便呵斥学生。「以有小过,遂之成大」,或者是学生犯了一点小过失,老师故意渲染成大过失。「可无罪不」,这样老师有没有罪?
社会上确实有这种情形。除了老师,许多长官、老板也常犯这种过失。不小心得罪他,他就公报私仇故意来找麻烦。这样做有没有过失?阿难尊者问得很好,真正的意思在教导我们。会出现这种事情,在于做老师、长官、老板的人,没有受过圣贤教育,才会挟怨报复。今天世界动乱的根源就在此,如果不晓得就没有办法化解眼前的劫难。明白了,至少将来自己做老师就不会犯这种过失。
佛言。不可不可。师弟子义。义感自然。当相讯厚。视彼如己。
佛一开口就说「不可不可」,那是错误的。「师弟子义」,师生之义是道义、情义、恩义的结合。「义感自然」,弟子有感,老师就有应,就像众生有感,佛菩萨自然有应一样。做父兄师长的,要将自己一生感到遗憾、错误、失败的教训告诉子弟。希望下一代永远不犯上一代的错误,下一代比上一代更幸福、更美满、更伟大,这才是真正的爱护儿女、学生。做儿女学生的,也要善加体会父兄师长的恩德。
现在的社会,常听到学生悖逆老师、员工背弃老板、部属背弃长官。这是伦常乱掉了,道义、情义、恩义没有了,只剩下利害——彼此有利就是朋友,没有利就是敌人。这成什么社会!
「当相讯厚」,是互相关心,彼此存心厚道;意思是老师要爱护学生,学生要尊敬老师。「视彼如己」,学生看老师如同父亲一样,老师对待学生如对子女一般。师生的情义本该如此,可惜现在很难遇到了!
我二十二岁到台湾,亲近三位老师,方东美老师教我哲学,章嘉大师、李炳南老师教我佛学。我跟三位老师十三年,他们对我非常爱护,特别照顾。什么原因?就是印光大师所讲的,一分诚敬得一分成就,十分诚敬就得十分成就。由此可知,自己具备诚敬的学习态度非常重要。
黜之以理。教之以道。己所不行。勿施于人。弘崇礼律。不使怨讼。
这是说明老师应教导学生正道、规矩,不要使学生心怀怨尤。「黜之以理」,「黜」指责罚;学生犯了过错,老师可以责罚。如果不处理,这个班就没有秩序,老师无法教学,学生也无所适从。但这绝不是忿恨、无理、随便惩处,而是基于爱心,希望学生『知过能改』。所以学生有过失,老师施予适当的惩处是合理。但是,老师的处分要使学生心服口服,如果学生心里不服,有怨恨、怨言,那就失败了。
现在师道没有了,孝道也就没有了。为什么?父母教儿女尊师重道,老师教学生孝顺父母。一个人是老师与父母合作将他教养成功的,少一边都不行!现在这两边都没有了,不懂得做人的道理,所以众生都苦。
「教之以道」,「道」是圣贤人的存心、修养、行事。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在能明理。理是天理、真理、自然之理,是古今贤圣共同遵循之大道;在儒家为伦常八德。八德有两种说法,一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另一种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佛法讲的道是道路,摆在我们面前有十条路,也称十法界。有成佛之道,成菩萨、缘觉、声闻之道;下面有天道、修罗道、人道、畜生、饿鬼、地狱道。我们修哪一道?佛道是平等心。我们对一切人事物用平等心,你走的路就是佛道。我们要从日常生活对人、对事、对物中,去练平等心。能用平等心对人,自己一定是谦虚卑下,尊重别人,无丝毫骄慢,无一念自以为是,这是佛道。
「己所不行,勿施于人」,凡是自己不喜欢的,不能加之于人。不喜欢别人诽谤我们,我们就不能诽谤别人;不喜欢别人障碍我们的善行,别人的善行我们就不能障碍。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学佛,虽然存好心、行好事、说好话、做好人,依旧不免被人有意无意诽谤、障碍。为何受这些冤屈?因为过去生中我们障碍、嫉妒、诽谤过别人,今天虽然学佛了,因缘聚会果报还是现前。明白之后能欢喜接受,帐就清了。 佛是究竟圆满的圣人,僧团里有六群比丘,外面有六师外道,内外都有诽谤、嫉妒、障碍。佛尚且如此,何况我们!佛没有退心。在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他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之人,五祖弘忍和尚将衣钵传给他,他受到严重的嫉妒、障碍、诽谤,甚至还有人想杀害他,夺取衣钵。他不得已改名换姓,在猎人队里躲藏十五年。我们受点小委屈算什么!总之,我们要记住佛这句话:「己所不行,勿施于人。」这样做,将来菩提道上会减少许多障碍。
「弘崇礼律」,「弘」是弘扬。教导的标准都从规矩着手,儒家的礼就是佛法讲的戒律。没有礼,儒就没有了;没有戒,佛就没有了。「礼律」是行的哲学,是大道的实践。出家人尊崇戒律,在家人尊崇礼义。礼主和,律主严,宽严适中要调和好。佛法的教学,因戒得定,因定发慧,也是从礼、律下手。弘扬推崇礼律的社会,一定安和乐利。礼律是德行教育,是根本教育。过去的童蒙教育是教洒扫应对、背诵、句读;佛门则是五年学戒、诵经论、事长上,都是「礼律」的根本修学。根本深厚,终身受用不尽,岂有不发达之理?
学佛最大的障碍,是从小养成的恶习气很难改过来。古人常说:『教儿婴孩,教妇初来。』教人要从三、四岁教起,首先念《弟子规》、《三字经》。刚出家要教《沙弥律仪》、五戒十善,在家信众初学佛从五戒十善学起。我在澳洲教导十几位出家人,第一门功课就是《弟子规》。我要求每人要能背、能讲、能行,接着是《三字经》。佛法要建立在儒家的基础上,若非如此,就得用小乘。如果离开儒学或小乘,大乘就落空了。
学大乘一定要先把小乘或是儒家的根基扎稳——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遵守圣贤的标准,才有前途。圣贤的典籍千百年来都用作教科书,由此我们就能肯定它的价值。现代人编的教材再好,没有经过考验;我们必须找禁得起考验的典籍来学习才能放心。 「不使怨讼」,「怨」是心里埋怨、不平;「讼」是口里辩驳。没有「怨讼」,就是心服口服。大家在道场共住,如果有人心不平、口出怨言,这是道场的衰相。主持教化的人固然有责任,实际上每个同学都有责任。如何教大家心平气和?儒家讲『身修而后家齐』,修身就是从我本身做起。人人都肯从本身做起,这个团体就和睦了。自己不肯做,要求别人做,人家当然心不平,有怨言。
老师要以身作则,给学生做榜样,每天讲解、领导熏修,不能松懈。大众都是凡夫,无始劫来恶业习气非常深厚,加上社会恶缘、诱惑太多,一般人没有能力不受干扰,唯一的办法是『长时熏修』。要想在今生转凡成圣,一定要照着古圣先贤的办法:每天在一起研究讨论八小时,念佛、参禅八小时。解行相应,心才能定下来。这样锻炼三、五年,才有根;十年、八年才有力。根有力了,不会再受外界诱惑,才能成就。 弟子亦尔。二义真诚。师当如师。弟子当如弟子。勿相诽谤。含毒致怨。以小成大。还自烧身。
「弟子亦尔」,做学生的,必须遵从老师的教诫,尊师重道。「二义真诚」,就是学生与老师都有道义、情义、恩义,真诚相待。佛说:「师当如师,弟子当如弟子。」老师一定要守老师的本分,学生一定守学生的本分;老师做个好老师,学生做个好学生。
「勿相诽谤,含毒致怨」,老师不可以冤枉学生,学生也不可以诽谤老师,否则会心生怨毒。老师的行持高、境界高,他接引大众有一些善巧方便是我们无法理解的。如《高僧传》里的济公长老,一般出家人都说他疯疯癫癫、不守清规戒律,但在民间却非常受欢迎。我们没有入此境界,遇到了怎么办?不诽谤也不赞叹,以清净心、平等心来看一切事理就对了。
「以小成大」,学生犯一点小过,做老师的绝对不可渲染。一个好老师对待学生,用感化代替惩罚,以恩对待学生,学生会受感动。为学之道,首先在求自己不是之处,才能长进。老师也要想到学生的不是,其实责任不全在学生;『教不严,师之惰』,是老师没教好。
如果师生不和,那就「还自烧身」。学生不要以为诽谤老师,自己就出了一口气。错了,实际上是在诽谤自己!这种行为会被有智慧、见识的人所不齿。因为你连老师都诽谤,对其他人就不必说了。儿子要是常在外面批评自己的父母,谁还敢接近这个人?他连父母师长都悖逆,你就晓得他用什么样的心对待别人。所以中国古代帝王选拔政府各阶层的领导人,标准是『孝廉』——能孝顺父母又廉洁的人,才会爱国爱民。诽谤别人、造谣生事,最后是害自己。
三、学生恶意向师.天地不容
为人弟子。当孝顺于善师。慎莫举恶意向师。恶意向师。是恶意向佛向法向比丘僧向父母无异。天所不覆。地所不载。
「为人弟子,当孝顺于善师」,老师的恩德跟父母相等。一个人的慧命比身命还重要,因为身命有阶段性,有生死,慧命是长远的。我们的身命得自于父母,慧命得自于老师,所以在古中国,学生对老师与对父母没有两样。当今社会,做儿女的不知道孝顺父母,当然无法体会老师等同父母的深意,自然谈不上尊敬老师、顺从老师。这是时代的悲哀,社会动乱的根源。
家庭的兴旺,国家乃至于整个世运的治乱与兴衰,根都在教育。换言之,都在师道,师道的根在孝道。现在家庭教育没有了,学校教育也没有了,社会所教的是杀盗淫妄,宗教教育流于形式,没有实质,这问题很严重。《礼记.学记》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国家的治乱兴衰,关键在教育。如果不重视教育,政权很快就会灭亡;教育办得好,则能长治久安。
古时候重用一个人,一定要看他的父母、师长、祖宗是否有积德。现在虽然是民主选举,用同样的办法也不会选错。一般长官任用部属,多半是看他的老师、朋友。所谓『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注区),朋友好,老师好,他就不会太差。观徒而知其师,学生不错,老师一定很好。注区:方,谓事情所向,言物之善恶。见《易.系辞上》。
选择老师非常重要,要多了解,看他的师承是谁。我早年亲近方东美先生,他是桐城派方苞的后裔。他家学渊源深厚,国学基础好,又在外国留学,年轻时就成为名教授。再查他所教的学生,香港新亚书院的院长唐君毅是他的学生。学生这么好,老师还会差吗?我从这里奠定了信心。所以要亲近一个老师,一定要先了解,不应盲目追求。李炳老的老师是印光大师,章嘉大师是藏密黄教的传人,四大喇嘛之一,都有师承。自己要有慧眼、有定力,跟定这样的老师,决定没有疑惑,不受外面的影响,才能成就。所以无论别人说好说坏,都不要放在心上,自己要一心向道,做出成绩来给人看,这才重要。
「孝顺于善师」,与《无量寿经》说的『当孝于佛』,是一个意思。『孝』上面是『老』,下面是『子』,意思很明显——上一代与下一代是一体。上一代还有上一代,下一代还有下一代,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是一体,孝的理念是从这里建立的。现在外国人讲代沟,有代沟就没有孝道了。
孝的理念落实在生活上就是顺,要从恒顺父母、师长做起,然后推广到恒顺众生。顺字要从舜王纯善的行为中去体会:他的父亲、继母、弟弟三个人,处心积虑要置他于死地。但他只知道自己不是,做得不够好,天天反省、改过自新,没有丝毫怨恨。这样过了三年,父母、弟弟终于被他感化了。
我们把孝顺心推而广之,真诚对待一切众生,蚂蚁、蟑螂、苍蝇就不会来干扰我们,彼此和睦相处。常与牠们对话,常念佛给牠听,为牠传授三皈,牠能够体会我们的善心美意,就能共同生活在一起,互相尊重,不相妨碍。连小昆虫都有感应,何况是人!再恶的人,只要以真诚心对他,都会回头,所以『顺』字重要。
我们初学的人,要想学业、道业成就,不随顺老师,怎么行?随顺老师的教导不容易!我们没有智慧、经验,看到老师用的方法,感觉惊讶、奇怪时,你能否相信老师?当年我到台中亲近李老师的时候,要正式拜他作老师,跟他学佛,他提出三个条件:『第一、从今天起,只可以听我一个人讲经说法,其它任何法师、居士大德讲经说法,都不准听。第二、你从今天起看书,不论是看佛经或其它书籍,未经过我同意,一律都不准看。第三、你从前所学的,我统统不承认,一律作废,从今天起跟着我从头学起。』老师的教诫期限是五年,五年之内必须要遵守。能接受,欢迎你来学习;不能接受,就另请高明。我想了一想,最后接受了。这是顺!半年后,渐渐懂得,也体会到老师教学的方法高明。
这个方法中国历代祖祖相传,现代人忘掉了。这是先成就人的『根本智』,而后再成就『后得智』。它教学真正的用意是在戒定慧;教你『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所以绝不让你涉猎太多、太杂。
在澳洲,我的教学比李老师严格多了。老师教我是五年,我现在缩成两年。我要求每位同学每天学习八个小时,念佛八个小时;一天十六个小时,帮助你得定、得清净心。清净心生智慧,不从此下手,怎么能成就?每天睡眠五个小时,另外三个小时吃饭、洗衣服、工作,所以很紧凑,这样就没有时间去打妄想。我教初学用这个办法:一片讲经的光盘叫你反复听,不准思考,也没有讨论的余地,这种方法就是修戒定慧,求根本智。能够相信,才能接受,才能够顺从。
「孝」用佛法来说是大总持法门,一个字把中国古圣先贤的学说、诸佛如来所说一切法都包括了。孝是法性,表现在事相上是顺,无有不顺;顺就是随顺法性,随顺性德没有不通的。
真正通达明了的人,心量拓开了。生活在世间,为虚空法界一切众生,不为自己,这才能成就。为自己是增长我执、身见;这是六道轮回的根,怎么能超越六道轮回?如果有『我』、『我的家』、『我的道场』,这是轮回心。多少学佛人出不了轮回,因为他用轮回心!
佛教训我们「慎莫举恶意向师」。学生不可以对老师起一个恶的念头,纵然见到老师有过失都不可以。为什么?我们是凡夫,不知道那些示现都是在教学——有的众生由此感动、觉悟。众生根性千差万别,示现也就千差万别,我们不能执着。譬如茶杯盖,老师对这边的人说,杯盖是凸出来的,这边看确实没错;对那边的人说,杯盖是凹进去的,那边的人看了也点头说是。佛经里像这样的教学很多,要仔细观察,才知道佛教学的善巧与高度智慧。
「恶意向师」有多么大的过失,佛举个比喻:「恶意向师,是恶意向佛、向法、向比丘僧、向父母无异」,这话说得很重。佛法僧是三宝,功德无与伦比,因为只有三宝能帮助我们超越轮回。「恶意向师」与「恶意向佛、向法、向比丘僧无异」!现代人念这一句,往往粗心大意,体会不到这句话的意思。什么原因?现在佛法僧在社会上不受尊重,父母也不受尊重,忤逆不孝的儿女太多了,真的是儒家所感叹的『父不父、子不子、家不家、国不国』的大乱之世。
中国丧礼,父母过世守丧三年,老师过世心丧三年,差别在对父母有孝服,对老师没有孝服。佛法讲我们的生命得自于父母,慧命得自于老师,老师与父母恩德一样大!这个道理现在不但做学生的不懂,做老师的也不懂。什么原因?把古圣先贤的道德教育舍弃了。所以现在社会动乱不安、人民无论是富贵贫贱都受苦难——贫贱的人在物质生活上受苦受难,富贵的人在精神生活上受苦受难。
「恶意向师」,佛说「天所不覆,地所不载」,就是堕阿鼻地狱。这是地狱里最苦的地方,阿鼻意思是『无间地狱』,就是说受苦日夜都没有间断,直到恶报尽了,才能出来。
四、浊恶的末世
⑴、不忠不孝不仁不义
观末世人。诸恶人辈。不忠不孝。无有仁义。不顺人道。
「末世人」,就是现在的人。「诸恶人辈」,对这些恶人,我们要会观察;看到别人不善,立刻回头反省自己,有则改之。不可以人家不善,我也跟着不善,那他堕地狱,你也跟着去了。
「不忠不孝」,「忠」字是会意字,『心』放在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偏心就不忠,有邪念就不忠。简单讲,忠是真心,有偏邪是妄心。就事相上来说,忠是对国家讲的。国是以国家领导人为代表,孔子讲『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这是国家领导人的职责。『君』是领导,将一国人领到何处去,要负责任。作之『亲』,古人常讲君是民之父母,要养育人民。作之『师』,国君一定要选择好老师来帮助他教化子民。这是国家领导人对全国子民尽忠。
个人如何尽忠呢?不论从事任何行业,尽心尽力将自己分内的工作做好;存心为整个社会、一切众生做,这是尽忠。人是群居动物,生存在世间,互相依赖,互助合作。如果自己的工作做不好,敷衍了事就对不起社会、对不起众生,就没有尽忠。
第二个大恶是「不孝」。家里以父母为尊,以孝为先。戒经中说:『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于上大小便利,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从今听诸比丘,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得重罪。』所以出家人接受的供养,可以供养父母,这是佛在戒经上订的。
「无有仁义」,「仁」是会意字,意思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仁德者,爱自己,一定爱别人;尊重自己,一定尊重别人;帮助自己,也一定帮助别人。在佛门,『仁者』是对菩萨的尊称,菩萨起心动念都为一切众生着想。因为菩萨心心念念肯定虚空法界国土众生是一体,既是一体,就没有不爱护、关怀的。
「仁义」是性德,也就是佛说的「夫为人者,当爱乐人善」,与人相处爱心自然生起来;「义」是宜的意思,就是处事待人接物都能做到恰好,不过分,也不失礼。在社会上与大众相处,「仁义」为先。虽然芸芸众生「不忠不孝,无有仁义」,我们身为佛弟子,要尽忠尽孝,有仁有义。
「不顺人道」,与人道走相反的方向。人道就是儒家讲的『五伦十义』。五伦是天然的秩序,绝对不是孔老夫子、尧舜禹汤这些大圣大贤发明的。它是自然之道,就好像春夏秋冬四时运行一样——天然之道,性德本具。
五伦中有十种义务,是义务不是权利。第一是夫妇。夫妻好合,家庭兴旺,社会、国家就安定,天下就太平。夫妻好合的关系非常大,因为家庭是社会组织的核心;核心健全组织哪有不好的道理?核心坏了,组织是死路一条。夫妇构成一个家庭,才有父子、兄弟姊妹,要『父慈子孝』、『兄良弟悌』,然后才扩展到社会上的君臣与朋友。
『夫义妇听』,做丈夫的要有道义、恩义、情义;做妻子的要顺从。『君仁臣忠』,君是领导人,一个公司董事长、经理是领导人,是君;员工就是臣。领导人对被领导者要仁慈、关怀、爱护,视如自己的子弟一样。被领导的人,对于老板、公司,要尽忠——把自己分内的事全心全力做好。自己是什么身分地位,就要尽什么样的义务。这十种身分、义务,几乎每个人都有。善尽五伦十义就是顺人道!
佛说五戒十善如果没有了,来生决定不能得人身。贪瞋痴是三恶道;贪瞋痴慢天天增长,怎么回头?不能回头的原因是内有烦恼,外有诱惑,自己禁不起诱惑,必定堕落。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有高度的警觉性,要常常反省自己走的是哪一条路?今生得人身遇佛法,还往三途去,这就是「不顺人道」。
⑵、但念他恶.嫉贤阻善
魔世比丘。四数之中。但念他恶。不自止恶。嫉贤妬善。更相沮坏。不念行善。强梁嫉贤。既不能为。复毁败人。断绝道意。令不得行。
「魔世」是指现在,末法时期魔王当道的时代——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魔王是什么?邪知邪见、烦恼习气。随顺邪知邪见、烦恼习气,就是随顺魔王指挥,不听佛的教诲。
世尊当年在世,魔王波旬是世尊的皈依弟子,也护持佛法。为什么是魔?魔王无论德行、智慧、学问都比不上佛;但他贡高我慢,器量很小,容不了人。他跟释迦牟尼佛说,他想破坏佛法。佛说:『我的法是正法,是从自性里流露出来的,没有人能破坏。』魔说:『等到末法的时候,我叫我的魔子魔孙都出家,披上袈裟来破坏你的佛法。』佛听到之后一句话都不说,只流眼泪。
现在佛法为何衰微到这种地步?魔王当道,魔子魔孙都出家了,邪知邪见盛行。魔子魔孙多也没有关系,问题在你觉不觉悟。佛魔的辨别就是觉与迷,一念觉,魔就成佛、成菩萨;一念迷就是魔王子孙。觉悟的根源就是放下自私自利的心,否则你永远不会觉悟。起心动念一切为我、为我家、为我的团体,即是迷。觉悟的人无私无我,起心动念为公、为别人、为社会、为整个人类。觉与迷,一个是公一个是私。修行贵在觉悟,大公无私是觉悟之人,自私自利是迷惑之人。
「比丘四数之中」,「四数」就是出家的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但念他恶,不自止恶」,专门看别人的过失,自以为没有过失,这种思想就是魔王的子孙。他们来到这个世间的任务是破坏佛法,给众生带来灾难,果报决定在阿鼻地狱。如果是真正佛弟子,起心动念反省自己的过失,不想别人的过失。《坛经》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话非常重要。如果常见别人的过失,清净心就受到污染,不是真修行人。惠能大师常说『不见别人过,只见自己过』。我们这一生如果能恪守这两句话,肯定成功。
儒家讲『反求诸己』——看到别人恶,不要放在心上,也不要批评,立刻回过头来反省自己有没有。人知道反省、检讨、改过自新,就有成就。
佛门里,大众互相劝进、批评,一年只有一天。结夏安居圆满自恣法会这一天,大家在一起可以互相批评,除这一天之外则不许可。规过劝善,要出于真诚的爱心,也不能让第三者听到。他真的能接受,能改过,应当帮助他;他听不进去,不会改过,就随他去,各人有各人的因果报应。
古人云:『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好说是非者,无论当面或背地批评,在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看来,你一文不值。为什么我们菩提道上障碍这么多?过去、今生造作的恶业太多了,『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学佛了要改过来,不念他恶,常常反省自己,把自己的过错找出来。如果自己不知道,别人告诉我们,无论他是善意、还是恶意,对我们有帮助的都是好人。
「嫉贤妬善,更相沮坏」,「贤」是贤人,是前面所讲的道德、善师,他有能力教化一方,帮助人断恶修善、破迷开悟。「嫉贤妬善」,心胸狭小不能容人,见不得别人好。见到别人比自己强就嫉妒;别人做的事情比自己好,总想方法破坏,这都是地狱的业因。佛无数次教诲我们,贤人善事,应当随喜功德。别人好,就是自己好;别人行善,就是自己在行善,要尽心尽力帮助、成就他。纵然没有能力帮助他,也应当欢喜赞叹。要爱人之善,成人之美,助人善行。别人造作恶行,我们不放在心上,对他敬而远之——不成人之恶。
利益众生是『好』的绝对标准;『大好』是利益众生的层面广、影响深。善人存心行善,你把他破坏了,他的功德仍是圆满的。为何功德是圆满的?他的心、愿是圆满的,他的行不圆满是缘不具足。你不去障碍他,他必须做到圆满才是真圆满;你破坏、障碍了他,使他不能做,他立刻就圆满。
破坏障碍,不是障碍贤人善事,是障碍一切众生的福德因缘。我们在《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里看到的,比丘讲经说法利益众生,你造谣生事把道场破坏了,比丘功德圆满,听众受到伤害。你将道场破坏了,造成讲经说法的缘不具足,众生没有闻法的机缘,罪是从这里结的。
我们将这些事理都搞清楚、搞明白,就懂得『恒顺众生,随喜功德』的真实义。吉凶祸福就在一念之间,一念觉,自己得大利;一念迷,自己得大灾难。
「不念行善,强梁嫉贤」,「不念」是心里没有善念。《十善业道经》上佛教我们:『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你不念、不想,当然更不会去做。你做的是什么?「强梁嫉贤」,横行霸道,嫉贤如仇。「既不能为,复毁败人」,自己不能为善,不能行道,不能利益社会众生,还要毁坏别人。
了生死、出三界,断烦恼、证菩提,这是修道正确的目标。要达到这个目标,佛告诉我们『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必须要从断恶修善(持戒)下手,才能够达到破迷开悟(定慧)的目标。但末世比丘的思想、作为,与目标恰恰相违背。「断绝道意,令不得行」,「意」是念头,善的念头与「道」相应;这个「道」是佛道、菩萨道。你将入道的门径关闭了,令一切众生长沦苦海,没有机会脱离六道轮回。这类比丘都是魔子魔孙,在末法时期混进佛门,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3-7-24 20:10
破坏佛法。所以佛子护法必须有真实智慧才能分辨、防范,否则,很容易与魔子魔孙相牵入火坑(地狱)。今天很多出家人确实有意无意在做毁灭佛法的事情,特别是对于经教的怀疑,因为你是出家人,对在家同修自然就产生影响。
⑶、贪求利养.积财丧道
贪欲务俗。多求利业。积财自丧。厚财贱道。死堕恶趣。大泥犁中。饿鬼畜生。
「贪欲」,是六道生死的根本,一定要断。世间所有一切罪恶的根源,都是从贪欲来的。六度是菩萨修行的六个纲领,第一个是布施,这是断贪,因为悭贪是生死烦恼的根本;「欲」是欲望。只要有这两样东西,就不可能不造作、不累积罪业,怎能免得了果报?
「务俗」,不守本分,追随流俗。现在社会许多人认为佛教对社会没有贡献、没有爱心。为什么?佛教对社会慈善事业好像都很冷淡。这是真的。佛教做的是什么事业?教学。佛教不是宗教,佛教是教育,所做的比慈善救济事业更彻底、更究竟、更圆满。因为他是教育,你总不能叫学校里的老师、学生都不要上课,到外面去搞救济、慈善事业。做慈善事业是没得吃送吃的,没得穿送衣服,救人身命;佛教是救人慧命。哪个重要?慈善救济是帮助人一时,佛教帮助你永恒。佛教帮助你开智慧、获得能力,在社会上可以独立,不再靠人。为什么今天社会对佛教产生这样严重的误会?没有人把真相说清楚。佛弟子有责任——我们没有落实佛的教诲。
清初以前,寺院庵堂都是学校,每天讲经说法领众修行。从前道场是讲堂,现在用来超度亡人,诸佛如来看到怎能不流泪!所以魔得其便,魔子魔孙才能混进佛门。今天真正的佛教在《大藏经》里,我们如果不从经典下手,对佛教根本就不认识,不但社会大众误解,我们自己也误解了。就如今天我们看到许多出家人,确实是「贪欲务俗」,起心动念就是如何赚钱,一切都向钱看,这还得了!
「多求利业」,出家人经营有利益的事业。这个利益是自私自利;他与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连在一起。有些出家人养尊处优,舒服的日子过惯了,不能舍己为人,苦的事情不肯做,难怪会引起社会大众瞧不起。这很值得我们反省。佛法利益众生,就是在教学,释迦牟尼佛毕生从事社会教育工作,给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为一切众生说明三件事:『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与天地鬼神的关系。』能把这些关系处好就天下太平——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一切众生得到幸福美满的生活,这是佛教对众生的贡献。佛自己一无所有,全部的财产是三衣一钵,他用什么来救济别人?教诲。
佛说家有三种,第一是眷属家,也说田宅家,就是现在人的家庭。离开家亲眷属,舍弃祖宗产业,到寺院里剃度出家了,这是出形式之家。第二种五欲是家。第三种六道是家。五欲六尘真正放下了,就出了五欲的家。对于三界六道再没有丝毫贪恋,绝对没有分别执着,就出了六道之家。『出家』莲池大师说有四类:一、在家在家。那是社会上一般人,绝对没有求解脱的观念。二、在家出家。这是在家修行的居士,身虽然在家,心出家了。五欲六尘、三界六道放下了,不沾染,念佛决定往生西方。三、出家在家。身出家了,心没有出家,心行无异于俗人。如经文所说,贪求五欲,专务俗事,多求自私自利的事业。对他个人无益,于众生有益的事业,他不肯做。所以说虽然圆顶受戒,现比丘身,其实是个俗人,非佛弟子。四、出家出家。这是真正精进善学,不染欲尘,心在三学(戒定慧)三慧(闻思修),志在见性,『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末法时期多数是属于『出家在家』,这一类「贪欲务俗,多求利业」。哪些利益?五欲六尘、名闻利养的事业。出家不信佛法,不读佛经,不求佛理;身出家了,心、行为都在家。这种做法纵然没有害人,也有罪过——破坏佛教形象,让社会大众看到这样的出家人,产生疑惑、排斥,误以为佛教是欺骗众生的、是迷信的、消极的,造成社会大众对佛教的误解。现前的社会,我们常常听说开庙店。这是裨贩如来,把佛法当生意做,那是上欺诸佛菩萨,下欺善良的信徒。出家人贪图眼前的小利,罪过很大,后果不堪设想!
「积财自丧,厚财贱道」,积财者必自丧。大陆有的出家人,信徒们供养多了,钱藏在床底下,被人谋财害命,真的是「积财自丧」。出家人自古以来是『贫僧』、『贫道』,积财必定丧道——一点露水道心被白花花的钞票埋没了,落得死路一条。可悲!可痛!今天的社会,有不少人在饥饿边缘,受苦难的折磨,我们把钱财储存在银行,不肯去帮助他们,这是罪过。我们有财富要无条件地去帮助苦难的人,这是积功累德,这是会用钱。命里有钱是福报,怎样用钱是智慧。有福报没有智慧,福报(钱)会被糟蹋掉,这一生福报享尽了,来生堕三途。所以出家人要想想释迦牟尼佛、历代高僧大德,哪个人积财?
印光大师在世时,备受国内外四众同修的景仰,供养很多。他没有用来改善自己的生活,也没有把房子修好一点,他把所有的供养,拿去印经布施。他在苏州报国寺成立一个弘化社,所有供养都归弘化社做基金印经布施,他只用极少的钱去做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大师做的是佛教本分事业,他给我们做模范,我们应当学习。
我很受他老人家的影响,所以我接受同修们的供养也都拿去印经,都是赠送结缘。弘化社对清寒的人完全赠送,对富有的人酌收成本,目的是再印、再流通,希望经书源源不断,绝不是为了谋利。把钱看得很重是错误的,看得很轻、浪费,也是错误的。要知道施主赚钱不容易,供养的每一分钱,我们都要善用它,替他修福,绝对不可以浪费,才对得起施主。不应该用的,要节省,该用的一定要用。如果施主的供养都拿来自己享受,这就是「厚财贱道」,把道看轻了。
我曾经在香港九龙讲经,有青年比丘来求学讲经,问我需要什么条件,我告诉他:『一、决心不要名利;二、不怕饿死冻死;三、八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不动,不怨天不尤人。』具足这三个条件,可以学道讲经。不能安贫乐道,怎能有成就?
「死堕恶趣,大泥犁中,饿鬼畜生」。「恶趣」是恶道;「泥犁」是无间地狱,意思是受苦没有间断。我曾经多次提醒出家的同修们,佛门这碗饭不好吃,『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我们要有高度的警觉心。施主供养是有所求的,三宝是福田,他在种福,希望将来能收到福报。如果我们不能够让他得到福报,那就要披毛戴角还。
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与道相不相应?如果放下名闻利养、贪瞋痴慢,为佛法、为众生,无私无我牺牲奉献,过佛菩萨的生活,做诸佛菩萨的工作,那就相应。那是世间真正的福田,能够接受大众的供养。
无间地狱,《地藏菩萨本愿经》讲得很详细,有五种无间。一是『时无间』,受苦时间很长,以劫数算,受苦绝对没有分秒间隙!二是『形无间』,『形』是身体,受刀山地狱、油锅地狱之苦,死后业风一吹,马上又恢复身形再受,一日之中万死万生。三是『苦无间』,地狱里种种刑罚同时受,不是一种刑罚受过之后再受另一种;所以,地狱有多大,受者身形就有多大。四是『果无间』,苦果。五是『命无间』,就是死不了,死了立刻就活过来再受罪。
⑷、学佛应除旧习.慎因果.正知见
未当有此。于世何求。念报佛恩。当持经戒。相率以道。道不可不学。经不可不读。善不可不行。行善布德。济神离苦。超出生死。
「未当有此」,指不可以有恶心恶行。佛所说的是末世出家、在家人所造的一些极重的罪业。这些没有人教导,当然不知道利害,胆大妄为。『损人利己』这句话误导了许多人;须知损人决定不利己,利人才能真正利己。何以见得?释迦牟尼佛一生都做利益众生的事,没有一件事为自己,他真正得到自在,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敬。
我们在修行道路上,魔障是不可避免的。当年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降魔是其中之一。佛都不能避免,何况我们!魔障从哪里来?就是前世、今生跟一些人结了不善的缘起障碍。如果以清净心、善心来对待,恶缘就会变成善缘。为什么?境随心转。你要能转境界,不要被境界所转。被境界转了,苦报就没完没了。《楞严经》说:『若能转境,则同如来。』看世间一切人都是恩人,就能把逆境转成顺境,恶缘转成善缘。不要以为诽谤我,侮辱、陷害我,打我、骂我的人是冤家对头。错了!他们都是恩人。没有这些人,我们无始劫来的业障怎能消掉?他恶意对我,是替我消业障,感激都来不及,怎么可能有一丝毫怨恨心?
诸佛菩萨的心纯净,行纯善,丝毫污染都没有。古圣先贤教我们『仁者无敌』——仁慈的人,一生中没有冤家对头。如果还有冤家对头、不满意、看不顺眼的,就不是仁者,不是菩萨。菩萨绝对有智慧、有能力化敌为友,生活幸福、自在、快乐! 「于世何求」?人生究竟求什么?到世间来做什么?报恩来的。报恩唯有自度度他,以顺佛心。佛恩中圆满包含父母、师长、国家及一切众生互助之恩。除此之外,尚有护法檀越(施主)之恩。也许有人说,我很想做但总是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障碍只有两个:一是自私,二是自利。将私心利害断除,问题就解决了。
与人相处绝不能有占别人便宜的念头,也不可以有控制一切人事物的念头。还有这些念头,学佛会造成严重的障碍,无论你怎么修、如何用功,努力一辈子还是搞六道轮回,念佛也不能往生。我不愿意被别人控制,我就不能控制别人;我不想别人占我便宜,我就不能占别人便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常作如是观,将自己的毛病连根拔除。《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有什么好留恋的?
「念报佛恩」,首先要肯定佛、历代祖师大德对我们有恩。如果没有祖师代代相传,我们今天怎能看到经典?没有老师教导,我们怎能理解经典?没有同参道友在一起互相切磋,我们怎能深入经典?其实一切众生对我们都有恩。我们吃一餐饭,有没有想到米和菜从哪里来的?我们穿的衣服从哪里来的?这个世间有多少人为我们服务,我们才能过舒适的生活。一切动物、植物对我们都有恩——它能平衡地球生态,我们才能安居乐业。所以不能轻视;轻视、破坏就会有天然灾害。诸位要晓得,自然生态平衡被破坏了,那是灾害的缘。因是什么?因是一切众生自私自利产生贪瞋痴慢,这个道理很深。现代科学家只知道缘而不知道因,所以解决不了环保问题。《楞严经》讲贪心感得水灾,瞋恚感得火灾,愚痴感得风灾,傲慢不平感得地震……。自然灾害真正的因是人心。如果人心没有贪瞋痴慢,灾害就没有了。
知恩不容易,唯有知恩才真正懂得报恩。父母有养育之恩;佛与老师有教育之恩;国家有保护我们身心安稳之恩;众生有互助合作、互相依赖之恩,所以要报恩。
「当持经戒」,『经论』是印证知见的标准,『戒律』是修正行为的依据。佛教这门学问叫实学,学了就起作用,不是玄谈。修行人必须明经守戒,断恶行善。用佛经来修正我们对宇宙人生错误的想法、看法及做法;用经论的正知正见修正我们的邪知、邪见。不读经,绝不会发现自己的知见错误;常读经发现自己看错了、想错了,立刻将它修正过来,这是修行。『戒律』是行为的标准,十善业道中最基本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能帮助我们修正行为。
「相率以道」,「道」指经戒;经戒是纯善、纯净的大道。我们应当领众行道,教导大众以道,所以道场天天讲经说法。不但自己行,还有义务帮助同修,为他人做表率。大慈菩萨说能帮两个人修行念佛,福德很大;能帮十几人,福德就无量;能帮几百人、几千人,是真正的菩萨;能帮上万人,是弥陀化身。菩萨鼓励我们要相率以道,功德福德不可思议。由此可知,障碍别人修道,罪过也是不可思议。
「道不可不学」,佛陀教学,对「道」有一个绝对的标准,那就是性德,是真如本性。佛的言行与自性相应,因为是从自性里流露出来的,所以我们学他的言语行为,就是随顺性德。佛没有一念控制别人,也绝对不可能有一个念头去占人便宜!十善、五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都是自性的流露,绝对不是用来约束人的。佛法如是,儒家的礼亦如是。
儒家讲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这五伦是自然秩序;能遵守这个秩序,人与人之间就能和睦相处,社会就能安定繁荣。如果人都做不好,怎么能作佛?佛教我们学佛从做人开始,净业三福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人道的基础。人道是佛道的根本,像盖大楼的地基,所以学佛首先要做一个善人。
「经不可不读」。佛道的中心是破迷开悟,佛道是觉悟之道——一切经论都是帮助我们觉悟、开智慧的,它包括经、律、论三藏。经典为何分经律论?实际上释迦牟尼佛每一次教学,内容都含括经律论。古人看这部经典的分量,哪一方面讲得多,就归到那一类。譬如说理论讲得多,戒律比较少,就将它归到经藏中;如果对于生活行为方面讲得多,道理讲得少,就放在律藏里。要严格分,很难!古人说,『经』是讲定学的,『律』是讲戒学的,『论』是讲慧学的,事实上任何一部经都具足戒、定、慧三学。
「经」要怎样读法?首先要懂得读经的目的是在学道——学习觉悟。怎样才能觉悟?得定才能觉悟。怎样才能得定?一定要持戒。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戒是方法,定是枢纽,慧是目标。应该怎样学?从一部经下手,在没有得定、开慧之前,绝对不看第二部经。这个方法自古以来祖祖相传,历代凡是有成就的人,都用这个方法;失败的人都是自作聪明,不肯遵守老祖宗的旧规矩,责任要自己负。
许多同修依照《无量寿经》修学,很好!《无量寿经》是戒定慧三学具足,经题非常圆满:『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无量寿』是果;『庄严』是美好,是世间人讲的真善美慧。无量的庄严、无量的寿命;要想得到这样殊胜的果报,这部经典就教你怎样修因。你能够修『清净、平等、觉』;『大乘无量寿庄严』的果报就得到了。由此可知,『清净』是戒学,六根清净一尘不染;『平等』是定学;『觉』是慧学。只有修戒定慧三学,才能得『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不但是戒定慧三学,也是佛法僧三宝;觉是佛宝,平等是法宝,清净是僧宝。这部经三学、三宝具足,不可思议!学佛、成佛度众生,最方便、最稳当、最快速的无过于此经。所以我教大家首先将这部经念熟,不求解,只是念。念的遍数愈多愈好,念久了就会背,会背就进入第二个阶段——求解义。
经典上字字句句意思深广无尽,佛在《金刚般若经》上教我们『深解义趣』,义理了解得愈深、愈透彻,懂得怎样修法,才能得到受用。换言之,没有到西方世界,现前就过西方极乐世界菩萨的生活,这是真实的受用。所以经论的受持,要从一部经下功夫。
第三个阶段是落实,将经里讲的道理、方法、教训,完全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生活行为,这部经就变成自己的,你就生活在《无量寿经》之中。《无量寿经》就是极乐世界,你就生活在极乐世界里。现在已经生活在极乐世界,将来肯定往生,所以这个经你不可不读!
「善不可不行」,行善是因,福德是果报,种善因一定得善果。真正的善行是以智慧为基础,所以先解而后才行。信解行证,先要研经,才能真正断烦恼、开智慧,然后修善培福积德。福慧双修圆满了,称为『二足尊』。修道好比走路,读经好比认识路,善行好比交通工具;选择最佳的交通工具,才能迅速到达幸福美满的境界。
「行善布德」,这个「善」是广义的,是帮助社会、帮助一切苦难众生,这是化他。用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惠施众生,这是「行善」;「布德」的「德」是菩萨的六波罗蜜。以四摄、六度『惠予众生真实之利』,众生受到真实的恩惠,他自然心生敬仰。佛法在恭敬中求,唯有「行善布德」才能启发众生的真诚心、感恩心、恭敬心;有此三心,就是佛法讲的法器。《三字经》讲『人之初,性本善』,将本善唤起,帮助他们破迷开悟。
「济神离苦,超出生死」,这是总结报佛恩的功德,是讲果报。「济神」是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把自己的境界不断向上提升。「离苦」是脱离三界六道苦海,像《十善业道经》说的『离一切世间苦』。「超出生死」,就是超越轮回、超出四圣法界的变易生死,这才是真正报佛恩。
见贤勿慢。见善勿谤。不以小过证入大罪。违法失理。其罪莫大。罪福有证。可不慎耶。
学佛就是学智慧、学觉悟。从哪里学起?从改心做起。佛门祖师大德,常常教人『从根本修』,根本是心。要知道错是从心里、思想、见解分别执着错起的,改当然也要从心里改;所以『改心』是最上乘的修行方法。
改心,首先要做的是「见贤勿慢」。「贤」是有道德之人;对善师、道德之人,决定不能轻慢。修道之人最严重的障碍是贪瞋痴。嫉妒、轻慢都是很重的瞋恚、愚痴习气,在日常生活中与人相处,有意无意之间就流露出来。自己如果没有高度的警觉心,菩提道上就寸步难行,道业、学业、事业都不能成就。我们观察现今社会,年轻人目无尊长,不懂得敬老尊贤,伦理道德严重沦丧,父母倒过来孝顺儿女。在这种环境长大的孩子,个个狂妄、轻慢、目无法纪!世界怎能不乱?
「慢」是怠慢、轻慢,瞧不起人。今日社会瞧不起圣贤人,只重视发财的人和科技人才。这些人的成就固然是值得赞叹;他是怎么成就的?前世种的因,今生遇到缘,果报现前,如此而已。如果今生不懂得继续种善因,将来哪有好果报?圣贤教我们种善因、认识机缘、掌握机缘,成就不可思议的果报;对圣贤怎么可以轻慢?
唐朝的印宗法师,在岭南地区讲经说法教化众生多年,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一日,印宗法师在法性寺宣讲《涅盘经》。当时有风吹动悬幡,一出家人说是『风在动』,另一出家人说是『幡在动』,两人争论不已。惠能大师路过,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当时在场的大众听了都非常惊奇!印宗法师礼请惠能大师上座,向他请教佛法奥义。见惠能大师言简理当,不由文字,即说:『行者定是非常人。』那时惠能大师还是在家居士身分,所以印宗法师称他为『行者』。
印宗法师知道他是五祖的传人之后,便执弟子礼,请教黄梅五祖的指示。六祖说:『指授即无,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印宗问:『为什么不论禅定、解脱?』六祖说:『因为禅定、解脱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在此,我们特别要注意的是六祖所传、所修、所教授的,为一乘上上法——直指人心,明心见性,所以说唯论见性,佛法是不二之法。初学者切忌错会了意思,否则受害不浅,这是不得不先说明的。六祖又说:『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印宗法师听了欢喜合掌,觉得惠能大师的见解、德学比自己高。惠能大师请求出家,印宗法师很欢喜给他剃度。佛教我们以法为尊,印宗是六祖的剃度师,为六祖剃度之后,印宗法师倒过来拜惠能为师,做惠能的法子。他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尊法。如果没有真智慧、真德行是做不到的。
在世法里,有管仲与鲍叔牙的事例。鲍叔牙官做得很大,地位很高,管仲是平民百姓。鲍叔牙知道管仲有才干,把他推荐给齐桓公。管仲作宰相,而鲍叔牙做他的部下,这不是平常人能做得到的。所以见贤不轻慢,那个人就是贤人;唯有英雄爱惜英雄,贤人尊敬贤人。愚痴、业障深重的人,不知尊重圣贤,因为没有人教导他。佛弟子如果陋习不改,修学佛法就永远不得其门而入。
学佛最终目标是成就佛道。学作佛,首先要将自己从凡夫位提升到贤圣位,所以我们要「见贤勿慢」,要尊重圣贤。贤善的标准在《十善业道经》、《地藏菩萨本愿经》、《无量寿经》。佛教我们要做的,认真努力去做;不该做的,决定不做,这样我们才能有成就。
不但不能轻慢贤人,还要亲近善知识。「明师」就是贤人、善知识。亲近的时间愈久愈好,这是自己的福分。我们亲近善知识,纵然他不说一句话,坐在他旁边,感受他的磁场气氛,就得很大利益。那种气氛与热闹场所不一样,我在年轻的时候就体会到了。我不去戏院、茶馆、游乐场所消遣。我去找善知识,听他们聊天、谈话,有时也向他们请教些问题,得到的利益一生都受用不尽。我尊重老师,我真肯学肯用功,能够尊贤重道,能够舍己为人。我今生修学成功的关键就在这里。
「见善勿谤」。凡是见到善事、好事,不论是什么人做的,纵然是恶人、冤家对头做的,都应该赞叹称扬,不可以诽谤!这是使恶人改过迁善的最好机会——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明朝袁了凡说:『与人为善,爱敬存心,成人之美,劝人为善,救人之危,兴建大利,舍财作福,护持正法,敬老尊贤,爱惜物命,人能由此十事,自行教他,则万德圆备矣。』这十种是世间第一等善事。反之,阻碍人行善,尤其阻碍恶人向善,当然是世间第一等恶事。
我们在新加坡这三年中,与其它宗教交往,佛门里有部份同修,说我们违背了佛陀的教诲;还说我们把佛教四众供养的钱送给其它宗教。这些话使一些信徒对我们所作所为产生了疑惑,甚至退心,对我们的做法就产生严重的障碍,我们不得不详加解释——我们并没有做错。佛教我们『众生无边誓愿度』,基督教徒、印度教徒、伊斯兰教徒都是众生;佛经没有说信仰其它宗教的人不度,我们所作所为完全是有经论做依据的。
每个宗教都是好的,他们办孤儿院、养老院、学校,社会慈善福利的事业做得比佛教多。我们没有办,人家已经办了;他办我办都一样,怎能不照顾?只要让孤儿得到教养,老年人得到照顾,我们就心安了,何必一定要挂个佛教招牌!
天主教的修女告诉我,他们要派一个医疗队到非洲去,那边的人民非常穷苦,生病得不到医药,我捐了五万块给他们做医药费。我没有能力亲自到非洲去做这个好事,他们做,我随喜一点,这哪里有过失?自己不肯做,还要障碍、诽谤别人,居心错了!我相信那些人,是观音菩萨示现大慈大悲,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帮助众生。那么应以基督教徒身得度者,现不现基督教徒身?天天念佛菩萨名号,心与口相违背,心与行相违背,学的是什么佛?
佛法平等普度一切众生,决定没有国家、族群、宗教信仰的界限;一律平等,这才是普度。『佛不度无缘之人』,什么是无缘?众生不接受,就是无缘。天主教徒到非洲去救济病苦众生,我们捐一点医药费,他接受了,那就有缘。天主教可以接受其它宗教的捐献,我们佛教却不可以捐钱给别的宗教去做好事,这成什么话?心量窄小,眼光短浅,恐怕来生连人身都得不到,成佛作祖哪有指望!
这些错误的观念,都是不读经之过;如果天天念经,那就是未能深解义趣。万万不可以阻碍别人的善行善事,应当成人之美。不要问他信不信佛教,只要是对社会、对众生有利益的事情,我们都应当做。
「不以小过证入大罪」。别人犯的小过失,特地加以渲染扩大,说成万恶不赦的大罪,这是嫉妒瞋恨,没有仁慈心。『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捏造罪证陷害人,这是极严重的罪业。被陷害冤枉的人,往往过一段时间,社会会给他平反。害人的人被定罪,或是判刑坐牢,这是属于花报,果报必定在三途。凡夫所含的怨恨永远不会消灭,造成生生世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实在凄惨!
我们学佛,接受佛陀的教诲,每天行善积德,可是外面的诽谤,仍然不能避免。为什么?因为过去生中我曾经诽谤过他,今生遇到了,他诽谤我是应该的。好事一定有善因,不好的事一定有恶因;因是自己造的,果报必须自己承受。道理明白了,心平了;我们对诽谤、侮辱、陷害自己的人,丝毫怨恨心都没有,只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恩他替我消业障。唯有以善心、诚心对他,时间久了,他会受到感化,怨恨才会化解!
「违法失理,其罪莫大。罪福有证,可不慎耶!」「违法失理」,「理」是道理,「失理」是不合道理、不如法。怎样才能做到不违背佛的教法——不失真理?要靠教学;古圣先贤没有不重视教学的。孔子教导我们五伦八德,这是自然的法则,绝对不是孔子发明的。
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他说自己没说过一句话,这是真的。《华严经疏钞》说得好,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是古佛所传的,用佛经术语讲,就是『性德』——真如本性本具的智慧德能,是一切众生共有的。因为人人都有,所以接触之后能产生共鸣;现在没有,是因为烦恼习气障碍住了。听到释迦牟尼佛这么一说,性德就慢慢被引发出来了。
现代人喜欢讲创造发明,还讲所有权。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的《大藏经》没有所有权;孔子、古圣先贤没有著作权。现在人有专利、有著作权,他的东西从哪里来的?从妄想分别执着里流出来的。所以他的东西再好、再动人,只是暂时的,有时间性、空间性,过几十年、一两百年就失传了。圣人的教说是从真心流露出来的,可以跟一切众生产生永恒的共鸣。
这些道理要多想想,想通了自己才能决定今生是走性德这条路,还是走意识妄想这条路;也就是跟圣人走还是跟凡夫走,二者果报有天壤之别。跟圣人走可能比较艰难困苦,特别是在物质生活方面,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不如一般人。其实深入一层观察,才知道圣贤人的生活简单、自在,是世间最高的享受。
世间人为了一点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他付出的代价那么大,实在是得不偿失。整日匆匆忙忙,忧虑、牵挂、得失、烦恼一大堆压迫着人,能有什么快乐?偶尔快乐,也与佛菩萨的快乐不一样。佛菩萨没有烦恼、忧虑、牵挂、得失,内心一尘不染——清净、自在。这种乐,是真乐,可惜六道的凡夫体会不到!
《礼记.学记》明白地告诉我们:『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建立一个政权领导人民,教学最重要。古代帝王大臣都懂得这个道理,政权一建立,立刻就展开教育。如果他的教育上轨道,他的政权就非常稳固,国家能长治久安;要是疏忽教学,政权不稳定,社会容易动乱。
佛教是东汉明帝派遣特使从西域迎请来的,当时来中国的有摩腾、竺法兰两位大德。皇帝以最尊敬的礼节接待这两位法师,听他们讲经说法,佩服得五体投地,于是恳切地挽留法师在中国教化众生,为他们建立道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白马寺。古时候皇帝直接管辖的机构称寺,但法师不作官,佛教的法师称住持、方丈,他是属于教学。法师跟帝王、平民依旧保持朋友、师生的关系。由此我们能想象得到当时的大致情形——朝野跟法师多么融洽,彼此互相尊重,希望佛教教育真正能帮助国家、社会、众生。如果「违法失理」,佛陀教化的目的就达不到了。学佛从改心做起,改恶为善,改迷为悟。心中恶念的根太微细了,不容易觉察,所以要细心的反省观察。绝对不能有丝毫控制、占有一切人事物的念头。这两个念头还没有彻底根除,灾患不能避免。因为想控制人,总有人控制你;想占有,总有人要占有你。没有这个念头,就能得到解脱自在。
改过,首先要将自私自利的念头改过来,这是根本。不能把自私自利放下,学佛一分一毫都不能够契入,这是业障,障的根是私心。舍弃私心,把心量扩大,量大福大。能够认同世界是一家,所有众生是一家人,这样『我执』即使不破,也能淡化。如果只照顾自己,照顾一家、一个团体、一个区域,灾难不能避免,冲突不能化解,世界和平永远不可能实现。
『和平』这两个字有因有果,平是因,和是果报。只要做到真正平等,大家和睦相处,世界和平就能实现。贡高我慢、自以为是、瞧不起人,只会制造对立、仇恨! 「罪福有证,可不慎耶」,行善一定得福,作恶一定得罪。中国历史是世界上记载最完整的,可以看出善恶因果报应(现前社会现象无一不是因果报应)。修行人最重要的是改过自新,断恶修善,前途才会光明。不能掩饰自己的过恶,掩饰就会积成大罪业,所以佛家常教人『发露忏悔』,勇于承认自己的过恶,勇于改过自新。
四、学佛不妨碍营生
阿难复白佛言。末世弟子。因缘相生。理家之事。身口之累。当云何。天中天。
阿难看出我们有疑虑:担心学佛不利家庭幸福,有碍事业发展。所以大发慈悲代我们发问:学佛与世俗生活有没有妨碍?
「末世弟子」,包括现前在家、出家的佛弟子。释迦牟尼佛的法运是一万二千年,现在是末法时期,还有九千年。这期间,佛法衰极会慢慢复兴,兴极又会衰退;佛法会衰是人类被恶习气所熏染,衰到极处,人在苦难中省悟过来,发愤图强、断恶修善,这样又兴旺起来。善的熏染兴到极处,福报太大,享受久了就胡涂,胡涂又造恶业,循环的道理在此。
循环就是轮回,就是因果定律。如何能跳出这种循环?佛教我们善恶两边都放下。所谓『好事不如无事』,『无事』不是不做事,依旧要断恶修善,积极地做,只是不放在心里——心里无事,没有牵挂,这是『无住』。
心里完全没有事,为何还要断恶修善?这是『生心』,为了教化一切众生。善恶已经没有了,两边不住,中道不存,这是法身菩萨的境界。断恶修善是表演给那些迷惑颠倒的众生看,让他们觉悟。
「因缘相生」,佛说万法因缘生,是说善恶之事;更深的意思是:世间的因缘结世间的果报,出世间的因缘结出世间的果报。
思念故乡,是人之常情,我在海外流浪六十多年了,哪有不想家的道理?为何回不去?为何有那么多障碍?都是自己的业因。我年轻时愚昧无知喜欢打猎,杀害不少众生,拆散了很多家庭。因此我想回家回不去,这是我打猎的果报。若非学佛、弘法利生,我的果报必定在三途地狱。今天这个障碍是重罪轻报,我不会怨天尤人,因为我知道「因缘相生」。所以我修功补过,连看到蚊虫蚂蚁都合掌,称蚂蚁菩萨、蚊虫菩萨,绝不敢轻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我能改过,改得很快。我如果不学佛,正如看相算命所说的:『没福又短命。』因为学佛,又专心弘法利生,命运转过来了——不但有福报,也有很长的寿命。
人不能不信因果,因果是世出世间的定律、真理。我们要深信这个道理,对来自于所有冤亲债主的嫉妒、瞋恨、诽谤、侮辱、陷害都要顺受,没有丝毫怨恨报复之心。因为过去我是这样对待他,今天他才这样对待我。安心顺受,帐就清了,将来再见面就是好朋友,绝不可冤冤相报。我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心地一天比一天清净。 我们的目标是修到『纯净纯善』,禁得起考验。顺境逆境不起心不动念,善缘恶缘还是不起心不动念,这就是纯净纯善的修学方法,也是《华严经》所说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今生,我们的心不但没有怨恨,还充满感恩。
下面阿难代我们四众弟子问:为了生存要经营生计,如何学佛?「理家之事,身口之累」,指衣食住行;「累」是束缚、累赘之意。学佛与日常生活究竟有没有妨碍?许多人想学佛不敢学,怕对生活、工作造成不方便。第一个不方便是吃素,这吓倒很多人。第二个不方便,是见到出家人要跪到地上磕头。同修们要记住,在公共场合见到法师或长老合掌问讯就好,不要去顶礼。顶礼是没错,但不合这个时代接引众生的方式!
关于素食,一定要将其中的道理讲清楚——素食合乎自然,有益身体健康;杀生食肉,你吃牠半斤,将来要还牠八两。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托钵,人家供养什么就吃什么,没有分别执着。佛教素食是中国梁武帝提倡的,他读《楞伽经》看到『菩萨慈悲不忍心食众生肉』很感动,自己发心吃长素,于是提倡素食运动。对现在社会来讲,素食真好!为什么?现在肉里有许多病菌和毒素。人类大量饲养猪、牛、鸡、鸭,为了避免牠们感染疾病,常常给这些牲畜打抗生素;又喂食禁药、荷尔蒙促进牠们快速生长。听说猪六个月就杀了,鸡只饲养六个星期,就送上餐桌。现在海水污染了,海鲜、鱼、贝等也都受到污染。天天吃这些东西,怎能不生病?从前李老师讲,现代人三餐『饮苦食毒』,过的不是人的生活。即使素食,蔬菜含有过量的农药,不好好处理也会带来疾病。「天中天」是对世尊的尊称。
一、奉佛禁戒.诚信入世
佛言。阿难。有受佛禁戒。诚信奉行。顺孝畏慎。敬归三尊。养亲尽忠。内外谨善。心口相应。可得为世间事。不可得为世间意。
「有受佛禁戒」,「禁戒」是佛教导的修行方法,和自律处众的规范,狭义指三皈五戒、菩萨戒等。「归」是回归,依是依靠。从哪里回归?从自己对一切人事物错误的看法、说法、作法回过头来;起心动念,待人接物,依靠佛的教诲,这才是真的三皈。
受戒就是发愿要遵循佛陀的教诲。对于戒律怎么持法;制定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戒的相状、形式、果报,都要清楚明白。每条戒都有开遮持犯,一般情形要坚持,违背就犯戒了;特殊情况有开缘,叫开戒,不是破戒、犯戒。
譬如:饮酒这条戒开缘最多;生病用酒做药引,这是开缘不犯戒。无论出家在家,七十岁以上的人,身体衰弱,血液循环缓慢,每餐喝一杯酒帮助血液循环,这是身体有需要。如果身体很健康,也这样喝,那就破戒、犯戒了。烹饪可以用酒做佐料,这是开缘,不是破戒。要晓得佛制定不饮酒这条戒,是要防止喝醉了犯杀盗淫妄,所以酒这条戒叫遮罪,是预防的;不像前面杀盗淫妄是性罪。对于这些不懂,戒不但没有办法持,可能还会造罪业。因为看到别人破戒你就诽谤,不晓得戒有开缘。开是利益众生,持是利益自己。该开的时候开,该遮的时候遮,这叫持戒;该开的时候不开,该遮的时候不遮,叫犯戒。
佛弟子接受三皈五戒,最重要的是「诚信奉行」。「诚」是真诚心,没有丝毫虚伪疑惑。接引大众应先介绍他多听经,道理明白了可以劝他授三皈。至于受戒,一定要他自动自发,决定不要勉强。如果勉强,他受戒后不能受持,犯戒了,那个罪很重,劝导他的人也要背因果责任。
尤其不应劝人出家。不要认为出家是一件好事,实在讲未必!做个出家人,是好事,如果修行有成就,劝他出家的人有功德。如果不能真正依教奉行,出家之后,破坏佛教形象,给社会造成负面影响。他堕落了,劝他出家的人罪过也很大。所以出家这件事,一定要自己深入经藏,真正明白,发愿终身从事这个工作才可以。
「诚信奉行」,「信」是信受,丝毫怀疑都没有。如何培养「诚信」?一定是深入经藏,还要深解义趣,对于佛法要有相当程度的理解与认识。能信、能解、能修、能弘扬,具足这样的条件,才是真正佛弟子。「奉行」这两个字很重要。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中教导我们依教奉行是:佛教我们做的,一定认真努力去做;佛教我们不能做的,不但不做,念头都不生。不能依教奉行,都是理解得不够透彻,或者有误解。
我们学佛最大的遗憾是根本有欠缺——从小没有打好基础,疏忽了圣贤的教诲。欠缺如果不弥补,对修学会造成重大的障碍。从哪里修补?儒家的《弟子规》,佛法的《十善业道经》和本经,这都是修行的根本。
「顺孝畏慎」,「顺」的意思很深,前面讲过舜王的故事,他就是从顺做起。他的父亲、继母歧视虐待他,甚至设计谋害他。舜没有丝毫怨恨心,只有孝顺心。后来尧王知道了,便培育他,还将王位让给他。舜能感化一家,就能感化一国;他不负众望,也不辜负尧王,成为历史上一代圣君。
我们不懂得「顺」,总觉得自己对,别人不对,所以固执己见不能顺。舜王为什么能顺?他总觉得别人对、自己不对。父母亲对我不好,一定是自己做得不够好。孟子说『反求诸己』,不要怪别人,怪别人是错的,回过头来反省自己才是正确的。所以逆来顺受就得益,如果不顺,觉得冤枉而抗拒,就造罪业了。
「孝」是世出世间法的根本。「孝」是会意字,上『老』,下『子』,上一代与下一代是一体,不能分开;上一代还有上一代,下一代还有下一代,过去无始,未来无终。佛家讲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能够建立这个理念,就是孝道,然后才知道为什么要顺。因为一切众生是一个共同体,当然要顺。这是天经地义,没有条件、没有理由。
佛法讲人与人是一体,族群与族群之间没有隔阂,国家与国家、宗教与宗教之间没有界限,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体。界限从哪里生?从妄想分别执着生。本来没有界限,没有界限就是一真法界;划上界限就是罪过,就是反常——违背了自性!这道理要是不懂,轮回心就没有办法转变成菩提心,也就没办法转迷为觉。
「畏」,人不可以没有畏心;「畏」是敬畏,因尊敬而恐惧,战战兢兢的。畏什么?敬畏三宝;敬畏圣贤;敬畏鬼神(鬼神在冥冥之中鉴察我们)。起心动念有所畏惧,就不敢胡作妄为——敬畏因果。佛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念头一起,立刻回光返照,这念头是善还是恶?是利他还是损他?念头行于身口,对众生的影响是正面还是负面?言行举止都有果报,岂能不畏?凡是有畏心的人,肯定能改过自新、断恶修善。
「慎」是小心谨慎;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都要小心谨慎。如果粗心大意,纵然是善心善行,还是会遭人排斥抵制。我们有欠缺,要反省。修身补过,能避免这些过失,必定功不唐捐。所以日常修行要守住一个原则:『适可而止。』就是儒家的『中庸』,佛家的『中道』——绝不过分。佛常讲『比丘常带三分病』;什么病?饿病。就是不要吃饱。为什么?饱暖思淫欲——会动坏念头。吃不饱但也饿不死,穿不暖也冻不坏,这样的人随时处在警觉之中,警觉就不会迷惑。修行求精神生活充沛,尽可能减少物欲的享受,才能一心向道。
「三尊」是指佛法僧三宝,三宝为天上人间一切众生所尊敬,称之为三尊。「敬归三尊」就是敬重三宝、皈依三宝。「宝」是人们所喜爱珍重的,因为有了宝就能解决生活问题。佛法僧三宝能解决生生世世的问题,让我们了脱六道生死轮回,得到永生。 『佛宝』,佛之所以称宝,因为他是我们的老师,为我们演说正法,表演人生纯正的思想、言论、行为给我们看,带给我们身心安稳,寻求真正的幸福。佛世已远,今天讲佛宝我们只能用佛的形像来代表。供养佛像有两个意义:一是『纪念』,我们念念不忘师恩。二是『见贤思齐』。看到佛菩萨像,就提醒自己要发愤自强,有志者一定要在此生成就。
『法宝』,是佛所说的经典。佛陀不在世,他的教法流传在世间,这些典籍是后世众生心行的轨范,善恶的标准,得度的慈航。读经先看自己有哪些疑难杂症的问题,再看看佛当年对这些与自己弊病相近的人的解答,取这份资料来学习,这样就契机——适合自己的生活环境、文化程度和根性,这样学习就容易。
本经是基础教材,上、中、下三根都能得利益,李炳南老居士选择本经,做为我们学佛的根基,再进一步学《十善业道经》,根就扎稳了。本经虽然不长,内容却很丰富,字字句句含无量义,必须熟读、深思,认真学习。
经典是人天眼目,含藏诸佛教诲,我们见到经典就如同见到佛陀,读诵经典就如同亲临佛陀的开示,要用这样真诚的心才能得到利益。印光大师讲得好:『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我们一起听经,有得利益多的,有得少的,什么原因?对老师、经教恭敬心不一样。真诚恭敬得佛力加持,天赋差一点的听了也能开悟。如果不恭敬,有轻慢心,得不到佛菩萨加持,没有悟处。佛的言语都是从自性真心里流露出来的,不是从情识流露出来的,我们用情识去理解,就与佛不相应,所以必须用真心。一分真心,体会到一分真实义;十分真心,体会到十分真实义。
『僧宝』,僧是佛的学生,六和敬的僧团是最值得尊敬的团体。因为人人有智慧,心清净、平等、慈悲,是人间天上所有一切团体的好榜样。僧团不一定是出家人,在家居士四个人只要能依照佛的教诲修六和敬,就是僧团。寺院庵堂是佛教出家在家修行的道场,只要能禀承佛陀的教诲去修行,和睦相处,无论其团体大小,都是社会的好榜样,这样的团体称之为宝。
佛、法、僧是真正的宝,世间金银财宝不能比。尤其是僧团,无论大小,一个地方有一个僧团出现,就得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这个地区的人都沾光——不遭难,天灾人祸少。为什么?道德之人居住在此地,他们起心动念是最清净、最善良的。佛说『一切法从心想生』,恶念变现天灾人祸,和合的僧团散放出善心善念,将不善冲淡了。所以不要认为僧团没有什么作为,它真起作用——将灾难消除于无形中。只有契入佛法的人才明了三宝的威德不可思议,怎么能不敬重?怎么能不皈依?
「养亲尽忠」,孝养父母是人伦的大根大本。古人讲道义、情义、恩义,都是从孝养父母发出来的。报答养育之恩,对父母的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要照顾周到,尽心尽力,这是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一定要让父母天天快乐,精神生活充实,不要让他忧愁。我们的心行善,父母欢喜;如果为非作歹,父母会忧心。养父母之志,是指父母对我们的期望能否做到?但现在做父母的,期望儿女发财、有钱有势,这是错误的。从前父母希望子女作圣作贤,做正人君子,得到社会大众的尊敬赞叹。学佛后,要能养父母之志——引导父母亲学佛。佛教我们要作菩萨、作佛;果然做到了,亲人所得的利益就大了。因为他受到诸佛菩萨护念,龙天善神保佑。由此可知,养亲之道是认真学佛。念佛人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功德圆满,家亲眷属无论在哪一道,缘成熟必定得度。
对国家社会尽职尽责,这是尽忠的大意。如何落实?我们在培训班里学教,全心全力学好,就是「尽忠」。每个人在岗位上,将自己的工作做得圆满,就是「尽忠」。 「内外谨善」,「内」指心地,「外」指身口;也就是身语意要谨慎、善良;「善」也可当作圆满讲。身语意三业表里一致,不要口是心非。『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这是《十善业道经》最重要的开示,也是全经的核心。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属于「内」;观察善法,属于「外」;不容毫分不善间杂,这是「内外谨善」。『直心是道场』,真诚到极处,称直。真修行要做到心直、言直、行直。「心口相应」就是表里一致不会自欺欺人。人不自欺就不会欺人,欺人者必定自欺。
「可得为世间事,不可得为世间意」,世间事总是缠绕在你身边,可不可以做?可以做。但是不可以有世间意——不能分别、执着。在日常生活当中接触大众,没有意在里面,心是清净的。
世间事可以做。为什么?理事无碍、事事无碍。障碍究竟在哪里产生?你有世间意(有执着)就有障碍、有麻烦。《华严经》里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是历事练心,那是大修行人。历是经历,就是可得为世间事。练心是什么?不可得为世间意。善财什么人都见,什么事都参与,什么境界都不回避,那些全是修行,在一切人事物中锻炼不起妄 想分别执着的功夫。一起妄想分别执着(世间意)立刻堕落,没有就往上提升。善财童子参访的境界为什么节节高升?清凉大师给我们点醒:『恋德礼辞。』『恋德』是感恩;『礼辞』是不留恋。感恩这些人事物磨练他,否则怎么知道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真的断掉了?别人请你吃饭,丰盛的佳肴,你吃的时候,与吃粗茶淡饭一样,心里没有丝毫分别、留恋,这是没有世间意。你享用世间事,没有世间意(分别、执着),境界就往上提升。
二、信实经商.不牟暴利
阿难言。世间事。世间意。云何耶。天中天。
阿难尊者慈悲,代我们发问:何谓世间事?何谓世间意?为什么可以做世间事,而不可以有世间意?请佛为我们做更进一步的解释。
佛言。为佛弟子。可得商贩营生利业。平斗直尺。不可罔于人。施行以理。不违神明自然之理。葬送之事。移徙姻娶。是为世间事也。
这是佛举的几个例子,我们要懂得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作为佛的学生,正当的行业都可以做。我们初学对某些行业要回避,因为没有定力、智慧,如果做就会造罪业,杀生的行业就是!「商贩」,包含卖肉、卖鱼的。
中国有句古语:『但取仁中利,莫求意外财。』这是说经商要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老实做生意,而不是不择手段地求取暴利。学佛与世间法没有矛盾,只要你有智慧,能帮助众生断恶修善、消灾免难、修福修慧,正当的行业都可以做,这就是为世间事而无世间意。
「平斗直尺」,「商贩营生利业」一定要公平。像卖米,从前用斗量,斗要平;布用尺量,尺要直。佛弟子经商买卖要货真价实,不能欺骗、作弊、占便宜,也不能卖假货。『但取仁中利』,仁是仁慈,想到自己也想到别人,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求利,一定要自利利他,莫取不义之财。
「不可罔于人」,「罔」是欺骗;不能做欺骗人的事情。媒体不实的广告是欺骗,犯五戒里的盗戒、妄语戒。欺骗人的念头是盗心,有盗心盗行,伤害别人,罪过就重;伤害的人愈多,罪业就愈严重,来世的果报是贫穷下贱。杀生的果报是堕地狱,即使从地狱出来到人道,也会短命多病或身体有缺陷。我们对人对事对物真诚,来生有福;果报殊胜时,今生晚年就有福——健康快乐。
爱人者人恒爱之,助人者人恒助之;不肯帮助别人,到自己有难的时候谁帮助你?你能关怀、照顾老人,自己老的时候就会有人关怀照顾你。业因果报丝毫不爽,善恶祸福都是业因招感的。不可以欺罔人,才能远离贫穷下贱的恶报。
「施行以理」,经营生计事业要合理,不合理的事情不能做。「不违神明自然之理」,用现代话讲就是做事要有良心,不要昧着良心去骗人。常碰到一些同修问我,他们经营餐厅,卖的是荤腥食品,要不要改行?能改行当然好,不改行也好;问题在你懂不懂佛法的道理。假如不改行,要做到:一、决定不要杀生,不能卖活物,杀生的罪很重。二、要懂得给这些动物念佛诵经回向,与牠们结法缘,牠会感激你。总之,处事待人接物要凭理智,不可以感情用事。因为感情是迷惑,是迷情,容易做错事。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本着天理良心,求心安理得。不然,纵使逃过法网,绝对难逃自己良心的责备与果报的追索。
「葬送之事,移徙姻娶」。「葬送之事」是指慎终追远。慎终,丧尽其礼;追远,祭祀尽其诚,这是人情淳厚之道。「移徙」是搬家,包括移民;「姻娶」是婚嫁。婚丧嫁娶是人生大事,有很多迷信,如选日子、看时辰;住房子还要选方向、看风水,麻烦大了。这些都是世间事,都可以照世间善良的风俗习惯去做,不必标新立异。如果风俗不良,对社会大众有害,就要运用智慧善巧方便逐渐改良,潜移默化,让大众理解,心生欢喜。
三、不可求神问卜.用符咒使邪术.看风水择良日
世间意者。为佛弟子。不得卜问请祟符呪。厌怪祠祀解奏。亦不得择良日良时。
佛在此举例说明:凡是卜卦、看相、算命、看风水、请神、使用符咒等,这些都属于「世间意」;都是求好运,却不走正途。佛弟子为何不可以做?佛弟子有更高一层的境界,有更好的方法。佛教我们修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什么问题都化解了,还用搞这些吗?我们读经明理,一定要随顺佛陀的教诲,自然有百利而无一害。
「请祟」,是民间所讲的驾乩扶鸾『请神』,一般讲的乩童便是;巫师作法延请鬼神来扶鸾也属于这类。
章嘉大师告诉我,「请祟」扶鸾确有其事,但所请到的都是灵鬼;说请到什么佛、菩萨、仙人那是假的。但是这些灵鬼大多没有恶意,想借机修点福,祂有小神通,小事情很灵,大事情就胡说八道。因为祂灵验,所以很多人相信。
章嘉大师说:满清亡国就亡在扶鸾上。慈禧太后最喜欢扶鸾,她将宫廷里读经的规矩废除了,取而代之的是搞驾乩扶鸾。国家大事不问圣贤问鬼神,完全靠驾乩扶鸾决定,导致清朝亡国。古圣先贤教导我们『国之将兴听于民』,懂得尊重民意,国家会兴盛;『国之将亡听于神』,听鬼神的摆布国家怎会不亡?为什么会亡?统治者心术不正,心邪与妖魔鬼怪感应,不会与正神感应,更不可能与佛菩萨感应。慈禧太后心不正,所以求来的感应都是些灵鬼;她欺骗别人,鬼神也欺骗她,因果报应就是如此。对人民真诚,正神、佛菩萨就对你真诚;对人民用欺骗、诈术,妖魔鬼怪也利用你这套东西对付你——什么样的因得什么样的果报。
「符呪」是道教的。画符念咒灵不灵?《了凡四训》里讲过,符箓家画符念咒,一道符画完,一个妄念都没有,这道符就灵;佛门里念咒也如是。咒愈长效果愈大,什么原因?真诚心保持的时间长久。这很不容易做到,像楞严咒那么长,念咒当中有一个杂念进去整个咒就不灵了。所以古大德才说『念经不如念咒』,因为经更长;『念咒不如念佛』,佛号短,愈短愈容易受持。总之,不许有杂念在其中。
『阿弥陀佛』四个字,我劝人念十声。因为十声里不夹杂妄念办得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连续十句,心里一点杂念都没有,这佛号就有不可思议的效果。为什么?它符合『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的原则。十句连起来不间断,就是大势至菩萨教我们的『净念相继』。『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十句可以做得到;一天做九次,慢慢把功夫延长,从这里开始,念佛功夫会得力。如果一天念几千声、几万声,里面都夹杂着妄想、杂念,那就没有效果。念佛的功课要多做,每次不要超过三分钟,希望在三分钟内不夹杂毫分不善、不敬,这是做功夫的诀窍。功夫得力后,再将三分钟延长到五分钟,就是说将十句佛号延长到二十句、三十句,要慢慢做,急不得。如果发现有一个杂念掺杂在里面,马上从头开始,还是十句。一定要得力,得力就符合『净念相继』的标准,这是绝对标准。
「厌怪祠祀解奏,亦不得择良日良时。」什么是「厌(魇)怪」?这是外道用的一种邪术——镇压。从前楼房大都用砖瓦木材建筑。砖瓦匠主人一定对他很客气,否则他会作怪——雕些小木头人放在屋梁上或柱角上,住在房子里的人就会感到不安,常觉得这也不对,那也有问题,这类属于「厌怪」。
邪术、巫术,中国历史记载很多。最典型的是汉武帝时的江充之祸,因为这次巫蛊(ㄍㄨ)事件而死的有数万人。江充是皇帝的近臣,有一天,江充路逢太子乘马车于皇帝专用的道路。太子如此做是不敬,因此拜托他不要将此事报告皇帝,江充还是报告了。不久武帝生病了,江充唯恐武帝死了,太子即位,自己会有被杀头的危险,于是设计陷害太子。他派人到太子宫中预先埋好木人,再故意在皇帝面前说,皇帝的病是蛊祟所起,有人想谋害皇上。武帝就命他带着胡人巫师,到处掘地捕蛊,老百姓冤死者数万人。江充又说宫中有蛊气,于是掘太子宫,得到预先埋藏的木人献给武帝,武帝将木人交江充斩之。太子遭冤屈无处申诉,最后皇后、太子都自杀了。武帝后来才知道这是江充欺诈陷害太子,但已经后悔莫及,于是灭江充三族。所以虽然贵为天子,只要迷信就会招来祸害,甚至是家破人亡,不可不慎!万万不可用邪术祈福或陷害别人,否则果报一定很凄惨。
「祠祀」有两种,一种是正当的,像中国人祭祀祖先。供奉祖先的地方,民间称为祠堂,帝王的称为太庙。这是正当的纪念,是报本返始,是孝道的落实。本经讲的「祠祀」,是祭祀邪神,祈求不正当的福报。从前每个县有城隍庙,那是鬼道的县政府,城隍就是县长。土地庙是鬼道乡镇长的办公处所,土地公就是乡长、镇长,这些都称为福德正神,保佑一方平安。不属于这类的多半都是邪神,像什么王爷公、元帅,这都属于邪神。民间有不少人迷信、奉祀、巴结鬼神,求鬼神保佑。
鬼神能不能赐福、保佑你?不能。不但邪神不能,福德正神也不能,因为祂赏罚公平。你修善一定得福,这是因果。绝对不是你巴结祂,祂就赏给你;也不是你得罪祂,祂就处罚你。中国人向来都认为『公平正直谓之神』,这个人一生公平正直死后就作神。三国时代关云长(关公)义薄云天,我们今天讲的道义、仁义、情义、恩义,他都具备了,足为社会大众的表率。死后很多人尊称他为神,为他建庙祭祀。宋朝的岳飞,尽忠报国,被害之后,民间给他建庙宇、塑像,这都算是正神,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Hot Keyword ChatGPT BTC ETH NFT WEB3 USDT AI (http://www.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