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Hot Keyword ChatGPT BTC ETH NFT WEB3 USDT AI

標題: 戒如大地(南传佛教在家居士戒本)南无阿弥陀佛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2-8-20 18:11
標題: 戒如大地(南传佛教在家居士戒本)南无阿弥陀佛
戒如大地(南传佛教在家居士戒本)



戒如大地

  目录 
  一、为什么持戒? 
  二、如何持戒? 
  三、戒的净化如何进行? 
  四、什么是戒? 
  五、什么是戒的语音和语义? 
  六、什么是戒的特征、作用、现状、直接原因? 
  七、戒的种类? 
  八、持戒的最基本功德是什么? 
九、戒的外在和内在的升华是什么? 

  一、为什么持戒 
  1.为什么持戒 
  若无基本戒,在外无以安身立命,在内不足以使心清净调柔。因此,作为一位追寻真理,解脱自他烦恼的人士,持戒就成为首要之务。 
  《长部·涅槃》中云:“由戒生定,由定生慧,由慧得解脱”。 
  《清净道论》云:“由戒清净则心清净,由心清净则见清净,乃至于度疑清净,道非道智见清净,行道智见清净,智见清净究竟解脱。” 
  因被烦恼污染的心,决定不会有通达成就禅定、内观慧的机会。 
  《瑜伽部》云:“持狗戒者或成为狗、或堕地狱,就是讲说了佛陀对于一个道外行者学修狗的行为,却希望因此解脱的邪见之呵斥。” 
  2.戒之答疑 
  有人提出道德规范等来自于其生活的社会、历史的观点,来否认道德的绝对性和永恒性,这在佛教中其实也被认为是可以的,因为佛陀和圣弟子们认为,道德是相对的和约定俗成的。于是有人因此否定戒等之遵守,认为持戒并无作用。而这又是佛陀和圣弟子们所呵责的,因为戒虽是相对的,但并非没有作用。佛教认为:只有人天善趣有情,才有望在此生解脱。如果一个人否认戒之作用,去作与四恶趣相应的言行,这个人的心也必成为四恶趣众生之心,于是失去解脱之可能;并会由于如畜生、如鬼等心而趋向四恶趣,去领受他(或她)自己所造的悲惨果报。佛教之戒是与人天身份相应的道德规范,它最眼前的果报是可以保证我们平静、快乐地生活于人道,最圆满的果报是可以协助我们在此生究竟解脱。因为如此种种原因,我们应该认真地持戒。持戒是佛教修学的基础。 
  二、如何持戒 
  具体持戒与日常生活言行是不能分开的,那怎么做呢? 
  核心是心意一法,即将正念正知应用于自己的日常言行等。 
  《瑜伽部》经载,佛陀对尊者阿难说:“正念正知导致守护六根,守护六根导致戒律仪。” 
  所以当我们行为或言语之际,应有清醒的意念,这样心意就成为自己言行的保护者,自然而然生起如《小部·经集》中佛陀所说的“诚实、无私、忍耐、自制”四项美德。 
  《小部·法句·双品》所云:“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若以污染意,或语或行业,是则苦随彼,如轮随兽足……若人清净意,或语或行业,是则乐随彼,如影不离形。”一旦心意具备清醒,其人就必会规范相应其人道身份的戒,道德的生活就会变成生命的一部分,这也就是正确的持戒心要。 
  《藏外·弥兰陀王所问经》中载有阿罗汉龙军比丘的“念”之演述,正念就如王宫门前的卫士——御其恶者于宫外,导其善者入宫内。同样,我们如果正念其身、心,也自然会明了什么是不符合人天身份的言行而拒绝,什么又是符合的应实行,于是戒行将被谨慎且认真地遵行。充分地正念锻炼,导致戒律仪,为内心的完美建立坚实的基础。 
  大师阿姜·曼说:“持守心意一戒,由此使言行谨慎,并导向心的清净、专注……”。往昔的时代,佛陀也曾如此告诫儿子罗睺罗尊者。 
  三、戒的净化如何进行 
  净化戒律当知悔过自新。那怎样的所作所语之后才需要净化呢? 
  凡那些违反戒制的言行,在行者身上不同程度的真实发生之后——当净化。 
  简言之,即污染其心的不良行为发生后要净化。犯戒者如是犯了不利他人的言行,那净化前必先弥补对他人造成的伤害;如果只是自身的,则直接净化即可。 
  具体净化应蹲踞或跪坐佛像前、又或向僧伽住方,合十忆念所作、所语之不良,誓愿今后不作,如此再三;后随念佛陀、正法、僧伽三宝功德,令己有惭愧心,并在今后常具此惭愧心——即是净化之方式。净化之意义实在于净化其心,由净其心方始净其言行与活命(生活方式)。此者净化要诚实而作,真正有所保证的行者的净化,才会被自己所接受,否则就只是徒有其表的形式。故行者应努力保持正念、精进不懈,在乎自己的言行,常怀惭愧和谨慎的处事态度,则将修持日进,获得心之恬静和喜悦,此等即是与佛陀之戒法身同在。 
  四、什么是戒 
  《清净道论》云:“即离杀生、偷盗、非梵行、妄语、恶口、两舌、绮语七恶业道,或完成事师、共处等义务行的瑜伽行者之思(意志)、心所(成就)、律仪,不违犯的法。” 
  五、什么是戒的语音和语义 
  语音“尸罗”(silo),义即戒行。为什么称为戒行呢?即确持、保持一切善法之义。 
  六、什么是戒的特征、作用、现状、直接原因 
  1.戒之特征是戒行,即持戒之人必善保持一切善法。 
  2.戒之作用是摧破诸不良的言行等,以成就诸善法。 
  3.戒之现状是清净,即持戒之人的身、语和生活方式必然清净。如果一个人的行为现状不清净,那么其人所谓的具戒也必是虚假的,作为修持者便当远离。这是观察一个人便可知晓的。 
  4.戒之直接原因是惭愧。“惭”是自知羞耻,“愧”是畏惧自身对他人的恶行,这也是人天善趣之所以能存在的原因。所以常怀惭愧之人必具戒,犯戒也会及时悔过自新,此为行者必具之德。佛陀亦曾如此开示,详见《瑜伽部》。  
七、戒的种类
戒分为出家戒和在家戒。出家戒在此不论,受戒者须剃度后依止三师七证受戒和亲近教师学习五年等等。此处只论在家戒,在家戒分:六无间戒、基本五戒、梵行五戒、梵行八戒、梵行十戒、应学法六大类。
1.什么是六无间戒?
犯此者不悔悟必堕阿鼻地狱;即便悔悟,也在今生无法证得解脱果,以彼罪大恶极,自、他力无法救。
① 恶心杀父。
② 恶心杀母。
③ 恶心杀圣果证者。
④ 恶心决裂和合僧团(如举不实怪论、谬论、道外论,辱骂长老、上座,引起僧团决裂;或以名、利等诱使僧团不和,乃至决裂等等)。
⑤ 跟随道外人士,恣意攻击佛教;或偷窃佛教三藏伪称道外法;或以道外法伪编佛经、论;或偷盗毗奈耶传承至道外流派等等。
⑥ 往昔佛陀在世时,为恶心出佛陀身血,今佛陀四大身已灭,故无此戒。但可以另戒补,即无知、恶心谤佛陀、辟支佛、阿罗汉、乃至预流向等,无智、无德、非美满、不良、未究竟等等。
不过此条无间戒经过净化,是还有可能今生摆脱的。
2.什么是基本五戒?
这是佛教居士遵照的:
① 杀生戒
重犯为杀人。
至于杀生物(如大到牛羊,小到鸡鸭)等也应当尽量避免。
意外为过失杀人或动物。
自卫时误杀,不犯。
特别者:唆使他人杀和用咒骂类皆为重犯;劝人死,皆为重犯;自杀者为重犯。
②偷窃戒
非己之物,强夺、巧取、暗取等使为己有。
意外为误取,发明后应交还原主;如发明了仍据为己有即是犯。
借他人之物在商定时限外不还是犯。如极亲善的亲戚和朋友之物,虽取无犯。以不分彼此故,已曾默许,不必拘谨。
③ 邪淫戒
这主要是指婚姻关系外的性关系和婚外情。
夫妻配偶外的性行为,逼迫、骗诱他人的性行动等皆重犯。
特别者如同性恋等重犯。
④ 妄语戒
未证者自言己已证阿罗汉果乃至预流果,及种种未证之三摩地,甚或自言为佛陀等为重犯。
又有对人作无依据的毁谤、恶言,在人与人之间挑拨离间,挑起不和;以种种语言毁伤,无凭之嘲讽、嘲笑他人,令人生起懊恼等等;又或对人说谎、恫吓、诈骗等。
特别的妄语为增上慢,即行人获证三摩地明觉误认为解脱果而说。佛陀制为可以体谅,但今后应谨严言语,此则不是妄语重犯。
⑤ 酒戒
凡不良麻醉品、酒精类之应用或饮用引起失控等,重犯。未醉者中犯或轻犯。《小部·经集》载佛陀语“酒使人迷醉,迷醉使人犯法”,在此即使不犯法也难免轻忽言行,给自他带来问题。
生病用药时如必须和酒,可也;但服药酒壮身则轻犯。
3.什么是梵行五戒
除基本五戒中邪淫一戒变为严厉之单身梵行戒,其余四戒雷同。今论梵行戒,余戒参前。梵行戒即行者要谢绝任何方法之性行动,禁欲、单身而处。
4.什么是梵行八戒?
即梵行五戒加以下三戒:
①不卧高宽大床,意指单人床。尚有云床具限离地不得超过佛的八指等。
②不涂香、不饰等戒,是不应用化妆品、护肤品、首饰等等用品,但可以用不带香味的肥皂等。
③过午不食戒,指太阳过中天二指量即不食饮(约中午十二点为时限,包含饭食、果汁、牛奶、茶叶,过此时限皆不食用),除白开水、服药、因病、事不适于饥者等。
此八戒,愿意或者有可能的在家人,可在每月初八、十五、二十三、二十九(或三十)四个在家者布萨日受持;勤勇并有条件之在家者也可毕生守持,或在数月、数年中发愿守持,是为可赞。
5.什么是梵行十戒?
即八戒加以下二戒:
①不视听歌舞,此者现包含电影、电视、闲杂小说、舞蹈、歌颂等娱乐放逸之运动。又,在四布萨日所持八戒中不涂香、不饰与此合为一戒。
②不触金银,此者包括不应用货币、不蓄存货币。此事在家人极难终生守持,也不请求守持,但有行者愿持也可以,一般可在四布萨日。
如毕生守持,则如出家未具足戒(沙弥戒),《中部》载迦叶佛陀时,其在家弟子陶工终生持此十戒,为三世佛陀所赞。
6.什么是应学法?
应学法包含戒制外的可作和不可作,极为宽大,今略论数项:
① 尊重比丘,见比丘行礼;与比丘共坐取蹲踞或跪坐,不用脚对着比丘;如有问题,当先思考好再简练发问;不对比丘作祟论、嘲讽;言行自护,不使比丘觉有不好的表示。
② 尊重于法,即听、问佛法时,听、问者要脱鞋,并取低座,尽量不打断说法;另未听懂之法不可胡解,不知当知不知事。
③女性在家者应知,不可单独与比丘共处,此对其比丘是犯重戒,至少旁边要有一个七岁以上的男性在家行者伴坐。
《长部·涅槃》中载,佛陀进灭前告诫阿难尊者:尽量躲避与女性来往,不能躲避则当不语,不能不语则当谨慎自心。此者实非女性之错误,乃某些比丘其心尚未调伏,有失误之可能,故如此作。
④ 正确的职业。佛陀告诫在家行者不作不良职业,如:酒店、歌舞场合、妓院、刽子手、投机者、杀畜者、收税员等等。总之,使心污染之职业应尽快躲避。
⑤良好的生活环境。尽量部署清净、整洁之起居环境,尽量避免与不良言行者和持道外异见者频繁来往,不与懊恼且执著者来往。常与禅者共处,有利修道。
⑥ 四威仪(行、住、坐、卧)要念念分明,使之端正、不放逸、不懈怠。又如《纯真经》所云守护根门、警觉精进、饮食知量等。
⑦尊敬道外宗教人士,不要因宗见不同便恣意、非客观地攻击、辱骂、毁谤、嘲讽;不要把自派宗教强加于他人,造成争辩。须知:无论如何,他派宗教其目标也是向于善。只是他们没有发现我们之途径,但就其本意也是好的。有些宗教的人士也获得了很多外在和内在之成绩,故没有必要贬低他派人士。《小部·法句》云:“驯服己者,世间最胜”。
⑧ 避免迷信等法,不作占卜、天象、咒术、说鬼神、附身等事,见《长部·梵网》。
如是,行者明晓于此,更应使之履行。在日常当量力布施、慈善助人,并忆念佛陀、正法、僧伽之善德,使心合于道。
八、持戒的最基本功德是什么 
  《长部·涅槃》中载佛陀在巴连弗城外教导居士们,持戒有五德成就: 
  1.得大名誉。 
  2.得有惭、有愧、正信、精进、多闻、正念、智慧之七圣法财宝。 
  3.持戒者在亲近僧团等清净人士住处时不会羞惭却步。 
  4.持戒者在临终时不昏昧苦恼。 
  5.持戒者可由其心清净,死后得以往生善趣六天中。 
  九、持戒的外在和内在的升华是什么 
  1.持戒的外在升华是什么 
  行者由于持戒增加了心之清净,渴仰于具足戒之守持,是外在之升华。这样的行者当前往缅甸等具足戒之地区,归敬僧团,依比丘规约离家出家,接受剃度,亲近和尚(亲教师)五年,受持终生二百二十七项比丘戒,三衣一钵、日中一食、少欲知足而修梵行,成为佛陀直系之后人、圣僧伽之一员,毕生追寻究竟涅槃之果证。 
2.持戒的内在升华是什么?  
行者在持戒使心清净的基础上,尽力于禅之研讨与修持,求证道与果,是内在之升华。利用静坐或行走的方式,使心视察身蕴的某处(如:呼吸时腹部的起伏),进而深刻察看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此起彼伏的现象,全面把握身心五蕴的自相,以从中发明身心五蕴无常、苦、无我的共相,放下对五蕴之执取,亲证四谛,毕竟获证涅槃,现天生为无学阿罗汉;或专注五取蕴中某相,证达名为“阿帕那”的色界安止定,后出定作观,见身、心之起伏生灭,如此重复出定、进定,最后明见五蕴三特征(无常、苦、无我),放下执著,亲证涅槃。 
以上二者:前者慧解脱,后者定解脱;获证者现生斩杀无明、烦恼之贼,成为世间应供,并在此色身分解时入证无余涅槃,与佛陀共住永恒安乐之中。
能履行和求证以上这些,那在不远处,其人将看到法之光亮。故行者当身体力行,这至少可以保证守持清净者在人天善趣。但真正的行者应心向此生涅槃,以其善业趋向永恒。
  不放逸是不死的道路,放逸是死亡的道路。 
  不放逸的人不死,放逸的人犹如早已死去。 
                         ——佛陀 
如果此文有功德,愿回向给人世间的苦难之人,愿他们能早日离苦得乐。 

(注:这是依据南传佛教戒律编撰的南传佛教在家居士戒律本。这个十分重要,正如标题所说“戒如大地”,是成就解脱之基础。)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Hot Keyword ChatGPT BTC ETH NFT WEB3 USDT AI (http://www.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