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Hot Keyword ChatGPT BTC ETH NFT WEB3 USDT AI

標題: 了凡四训(第六集)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2-6-12 11:12
標題: 了凡四训(第六集)
敬摘自《净公上人了凡四训讲记10集》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了凡四训  (第六集)  198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19-001-0006



  请掀开第十页第二行:

  「又思血气之属,皆含灵知。既有灵知,皆我一体。纵不能躬修至德,使之尊我亲我,岂可日戕物命,使之仇我憾我于无穷也。一思及此,将有对食伤心,不能下咽者矣」。这一段文在义理上是有相当的深度,唯有大乘菩萨才能够通达这个道理。小乘圣者,我们在经典里面还看到吃三净肉。这个地方讲的是杀生吃肉,这是在佛法戒条所不容许的。大乘佛法在印度,虽然是发源于印度,印度并没有能够宏扬光大,反而到了中国来才发扬光大。素食虽然是我们中国人提倡的,但是它的根源也是在大乘经,这个前面跟诸位提到过,梁武帝读《楞伽经》,见到菩萨慈悲不忍食一切众生肉,他是深受感动,于是乎自己就发心吃长素。长素要记住,素与斋是两回事情,我们现在一般人对这个不甚了解,认为吃素叫吃斋。吃斋跟吃素是两桩事情。吃斋,斋里头也有荤,肉食都可以吃。斋是什么意思?斋是日中一食叫做斋。所以与素食不相干,素食晚上一样还吃,那晚上要吃,斋就破了。所以斋在佛门里讲是过中不食,这个叫做斋。素食是另外一桩事情,跟这个斋是两回事情,我们要搞清楚。不学佛的他搞不清楚那情有可原,我们学佛的这些基本常识总得搞清楚。

  这个斋的意思,最要紧的是求心清净,唯有清净才能感应道交。所以我们中国这个斋是自古以来就有,诸位去看《礼记》,你就看这个《诗经》、《书经》,里面都有记载,凡是祭祀的时候,这个主祭的人一定要斋戒三天,这三天就叫他做斋公,就跟我们佛门闭关的性质差不多,跟闭关的情形差不多。他那个斋跟佛门的斋又不一样,我们中国的这个斋公跟佛家的不一样,佛法里面刚才讲了,日中一食这叫做斋,你们修八关斋戒的就晓得。中国的斋公,他有主祭的人,主祭的人所谓是祭神如神在,祭什么人?当然是祭祖先,不是祖先,与自己不相干的,那个是不祭的。所以我们中国讲祭鬼神,鬼神就是祖先。皇帝除了祭祖先之外,他还祭天地,祭天地只有皇帝才有资格,普通人没有资格,像名山大川这都是皇帝是主祭人,别人是没有这个权的,一般人,大夫以下,都是祭自己的祖先。

  主祭的人斋戒三日,这个三日什么事都不做,也是关在一个清净的房子里,三餐饮食到时候有人送来,供养他,他什么都不要问。他这三天三夜干什么?想他的祖先,如果他的父母已经过去了,就想父母以前在世的那个情形,专想,想三天。所以到祭的时候才感应道交,祭神如神在,先要想三天。这个想跟我们佛法里讲的观想意思很接近,就是这三天在精神上要能够沟通,到祭祀的时候才有灵验。你想想从前这个祭祀多么慎重。不像现在,现在只有形式,连祭祀的时候脑子里还打妄想,那有什么用处。人家祭祀之前三天,一点妄念都没有,至诚恭敬心来祭鬼神。

  这一段的理论完全是大乘佛法的理论,所以教我们要多想一想,凡是有血气,就是动物,他是有生命的,皆含灵知,这个灵知在佛法里面就叫做佛性,所以说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灵知就是佛性。既有佛性,当然就可以作佛,这是毫无疑问的,有佛性,他怎么不能作佛?所以在佛法里面是物我平等。你看从前黄龙禅师,他接引学人的时候,就是来参学的这些人,接引他的时候,所谓是三关考验,他先举个手,我这个手像不像佛手?再伸出一条脚出来,我这个脚像不像驴脚?你们想他这是什么意思?上与诸佛、下与畜生平等的,生佛平等,无二无别,这个意思。既然这一切有情众生都有佛性,跟我们自己原本是平等的,既有灵知,皆我一体,是平等的,怎么忍心去吃牠?怎么忍心去害牠?纵然不能修德,叫这些众生亲近我、尊敬我,这个事情能不能做到?能做到。

  前天跟诸位提的印光大师,他就做到了,这些蚊虫、蚂蚁、苍蝇、蟑螂、跳蚤之类的见到印光大师都恭敬,印光大师住的那个房间,原来这些东西很多,他老人家一住就搬家了,你们去找,一个也找不到,别人住的时候都来了,他住在那个地方都走了,这是什么?这是人家有德。这个事情不假,是真的,印光大师传记里头记得很清楚。他到什么时候才能够感化这些小动物?七十岁的时候。所以在以前他的房子里头也有这些东西,他的这些弟子们见到之后,当然不能杀生,想方法把牠赶走,而老法师说不要赶牠走,他说留牠在此地。人家说为什么?牠能够警策我,我自己的道德还不够,不能感动牠,所以让牠留在这里,自己有个警惕。到七十岁以后再去找,一个也找不到,无论老和尚在什么地方住,在他房间里找不到这些东西,老和尚做到了。他能够做得到,我们想想为什么做不到?我们这个心,对待这些众生不平等,没有慈悲怜悯,见到这些东西杀机就生起来了,总是想把牠杀掉、把牠赶走,所以不能够感化牠。不能感化牠,怎么能够去杀害牠?杀了牠跟牠结了冤仇,这个冤仇是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个事情麻烦大了。

  所以这个世间为什么有战争?佛门里有两句话,「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以前屠户半夜起来,就要杀猪宰羊了,清早可以去卖,现在是电动屠宰场。冤冤相报,每一次所报复的都是一次比一次惨烈,你打开中外历史来看,你看看战争是不是一次比一次残酷?冤冤相报。我们没有杀害众生,但是你吃众生肉。本省我不太清楚,大陆上杀猪的,杀猪在杀的时候他念咒,将要杀牠的时候,提着猪耳朵告诉牠,「猪啊,猪啊,你莫怪,你是人间一道菜,他不吃,我不宰,你向吃的去讨债」。他把责任统统推掉,他没有责任,向吃的人讨债去,那谁吃牠的肉牠就跟谁讨债,他把这个责任推得干干净净,大陆上杀猪的都有这么个咒。他也晓得这个东西有因果报应,所以总是在这里推卸责任。的确,我们大家都不吃了,他当然就不杀了。

  实际上,从前大陆是如此,本省也是如此,哪里天天吃肉,没有这个事情,一般普通老百姓大概一个月肉食也不过就是二次、三次而已。我记得在大陆,我年纪小的时候,这个农村村庄里面,所谓叫赶集,总是半个月一次,在赶集的时候才能够买到肉,平常买不到肉。所以这个肉食不常吃到的。所以小孩子才盼望过年,为什么?过年至少可以吃到半个月,天天有肉食,可以能吃半个月,一年才有那么一次。现在人不要过年,为什么?天天过年。以前我们说营养不够,现在外国人在全世界调查一下,我们台湾人吃的肉食世界第一,以人口比例,台湾这个地区一年杀多少头牛、杀多少羊、杀多少鸡、杀多少鸭,一统计,世界之冠。所以你看看现在的小孩,一个个都是肥肥胖胖的,不是健康的相,吃的东西吃过度了,营养过了头,这也造成了毛病。

  素食也只有在佛门,佛门说实在的话,只是少数出家人是吃长素,在家学佛的,吃长素的有,不是多数,少数是吃长素的。素食在饮食里头的确是好,值得提倡,但是要看环境,不要叫人起反感。譬如你在家庭里面,我跟诸位说过,你自己烧饭,你每天给自己烧一、二个素菜,这是无可厚非。如果不是你自己烧饭,假如你家里是你母亲烧饭,他们都不是吃素的,你一定要吃素,那她就厌烦了,她要特别替你烧两个菜,这个问题麻烦大了,会引起家庭的纠纷,这是我们要顾虑到的。所以佛法跟世间法第一义是孝顺,父母总是爱护儿女的,怕你吃素营养不够,身体坏了,所以你要是受了菩萨戒,吃长素的,你的父母在面前,叫你吃肉,你就多吃几块给他看,他心里很欢喜,孝顺父母,这不叫破斋,这个没有罪;你要是违背父母的意思,叫父母厌烦,那是真有罪。佛法是通人情的,不是不通人情的,这一点诸位要记住。这是说肉食的确与众生结冤仇。我们要是实在是忍不过的话,就学戒经里面所讲的吃三净肉,不可以杀生;换句话说,不能买活的东西回家来杀,不可以,这是一定要记住的。

  再看下面,「如前日好怒,必思曰,人有不及,情所宜矜;悖理相干,于我何与。本无可怒者。又思天下无自是之豪杰,亦无尤人之学问。行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吾悉以自反。则谤毁之来,皆磨炼玉成之地。我将欢然受赐,何怒之有」。这个是息瞋恨心最好的方法。我们晓得,瞋恚对自己的道业伤害最大,你看经典里面常讲「火烧功德林」,所以凡夫积功修德不容易成就,原因在哪里?就是你常常会发脾气,你心里一不高兴,脾气一发,功德就烧得干干净净。所以你要问,你积功累德有多少?你得想一想,什么时候发过脾气?早晨发过了,那以前都完了,从早晨算起算到现在,你有多少功德?帐是这个算法的。所以一个人要到临命终时快咽气了,发一下脾气,一生都完了,这个事情可怕极了。所以佛在经典里面为什么教你修忍辱波罗蜜?布施是修德,忍辱能够保持,能够不失,你要不能忍辱的话,你所修积的全都丢掉了,这个事情麻烦大了。所以一些妖魔鬼怪看到你积的一些功德,他就嫉妒,他在旁边就劝你赶快烧、赶快烧,你很听话,一发脾气就烧掉了。任何逆境都不要动肝火,要能够忍受,这是我们锻炼的处所。

  释迦牟尼佛对于提婆达多赞叹备至,提婆达多专门找他麻烦的,冤家对头,他对他很赞叹,非常感激,他说没有提婆达多我成不了佛道。为什么?没有提婆达多,他忍辱波罗蜜没办法修。所以凡是来找你麻烦的人,那就是提婆达多,那就是教你修忍辱波罗蜜的善知识,我们对他要感激,那就是我们修行的场所,没有这个人,你忍辱到哪去修?等于老师一样,他来考试你,你一发脾气,考了个零分;你要能够忍受,欢欢喜喜的,得个满分,你看多自在!禁不起考验的天天考,在这个境界里头去锻炼。

  这个地方说的这个理好,人非圣贤,当然有不到之处,就是有所不及,顾虑没周到,看得不圆满,发一点脾气,我们还能够跟他认真吗?还能够跟他计较吗?他要是不发脾气,那他成佛作祖了。换句话说,他发脾气他是理所应当,我们可不行,我们可不能跟他一样。所以说是应当要原谅他,而且还得体谅他。我们自己只要守得正,他无理来找麻烦,我们有理,他无理,我们是不是要跟他去评评理?用不着,一评理就起了争论,不如忍让的好。你能够忍让,他自然会觉悟,那一天的确是我没有道理,还要过几天给你赔不是。这多好,不伤和气,这是我们应当学的。所以要晓得悖理相干,与我们自己原本没有关系,所以不必计较在一时,本无可怒者。这个里头有很深的理,我们要好好的去想,想通了之后,这个日常生活当中就要会修,就要用在日常生活当中。

  又要想想,天下没有自以为是的豪杰,你看那个小注里头说的,「大勇若怯,大智若愚」,这是实实在在的。也没有尤人的学问,尤是怨恨别人,怨天尤人。怨天尤人的人,纵有学问,也很浅薄。古人常说「学问深时意气平」,不动肝火,这是有学问的人;小小的事情就动了肝火,动了憎恨,没有学问。行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这是教我们自己要反省,人家是悖理来相干的时候,我们自己检讨,不要想别人的过失,要想自己,总是自己有缺点。不要看别人的缺点,要常常检点自己的缺失,这才能修德,才能够积善,你自然不会怪别人,反过头来责怪自己,我们自己德行没修,我们不能够感动对方。像刚才给诸位讲的印光法师,他那个不是讲人,他是讲动物,那比感动一个人还要难,居然那些小动物都被他感动。印光法师我们没有见到,我们听老一辈的人,他们见到印光法师的人,他说见到老和尚,你只要见他面,你心就清净了,既慈悲又有威严,凡是亲近老和尚的都有成就,可见他感人之深。他为什么有这个能力?几十年的修德,是以道德感人。这是教我们自己要好好的反省,凡是有毁谤我们的,我们要把他看成正是磨炼我们自己的好场所,才叫真正道场,求都求不到,你怎么能发脾气、怎么能够拒绝?所以这里告诉我们,我将欢然受赐,何怒之有,这是我们修行的场所,这就是真正的道场。

  「又闻谤而不怒」,无论是背后的毁谤、当面的毁谤,听了怎么样?若无其事,心平气和,这一种毁谤自然就消失了。这个底下讲,「虽谗焰熏天,如举火焚空,终将自息」。不需要辩别,愈是辩,只有增长毁谤。你不理会他,那个骂人的人你不要去理会他,你一理会他,两人愈吵愈起劲,那是没完没了。一边拼命在骂,一边在洗耳恭听,他骂了半天骂累了,自然就不骂了。为什么?没有效果,到后来还自己难为情,骂还是不骂?骂,骂了半天累死了,那一边没有反应,自己就惭愧了。打人也是如此,打,你让他打,不要还手,这一还手就打起来了。不还手,让他打,打了几下他自然不打了。要是很多人在那里看的话,他到后来会很难为情,我是打还是不打?打,那么多人看到,我没有理,人家不还手;不打,怎么下得了台?台阶下不来了,他就难为情了。那个打架,两个对打才打得起来;吵架,两个对吵才能吵得起来,一方面决定是不可能的。在这个地方你就能体会忍辱的功德有多大,息事宁人。

  「闻谤而怒,虽巧心力辩」,你看看终究是像春蚕作茧,「自取缠绵」。你把这个道理要想通了,你才晓得忍辱是多么好,确实能够化敌为友,本来是个冤家对头,他来侮辱你,你能够忍受,到最后变成真正的好朋友。古人也说,所谓不打不相识,到最后是真正的好朋友。「怒不惟无益,且有害也」。这是举出了两条,一个是杀生,一个是喜欢发脾气,教给我们对治的方法,这个是在造罪业里面,这是两条重罪。「其余种种过恶,皆当据理思之」,这个过恶说不尽,我们应当要知道举一反三,闻一知十,以这两条的道理可以依此推论,所有的过失,想一想它的理,再想一想我们应该如何来处置,消除过恶,这样才能够积功累德。「此理既明,过将自止」,所以这个改过自新,明理,过当然就止了。不明理,单从事上勉强的去控制、去忍耐,那就是常说的忍耐有个限度,不是办法。理懂得了,把忍耐化开了,那就没有限度,就化解了。

  下面讲最高级的,最高级的改过是从心而改,前面讲是从理而改,这是从心而改。「何谓从心而改。过有千端」,过失太多太多,像《地藏经》里面所讲的,「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这个话讲得并不过分,所以说是众生刚强难化,一代比一代刚强,一代比一代难化。现代的学生比我们那个时候做学生就难教得多,我们那个时候做学生,对老师都敬重,老师讲的话我们都不敢违背,现在还有学生要打老师的,哪有这种道理的?没这个道理。以前李老师讲经的时候说了一个公案,我记得不太清楚,这个事情是在前清,清朝的时候,有一个地方儿子不孝把父亲杀了,这是大逆不道,朝廷怎么处分?把那个省的巡抚,就是省主席撤职,知府也撤职,县长撤职,这个意思就是说,你们做地方官你们怎么教的,怎么会教出这样一个大逆不道的人出来,所以说连带处分的巡抚、知抚、知县。除这个还不算,从前城有城墙,皇帝下个命令,这个县的城墙撤掉一个角,就是你全县的耻辱,你这一县怎么会出了这样一个人!现在杀父母、杀师长的,报纸上登那么大字,也没有人管,理都不理。想到过去教育跟我们现在不一样,以前教育非常重视防微杜渐,对于教学总是小心谨慎,如何能将这个小孩、年轻人培植为将来国家有用之材。

  过虽然很多,但是你要是追究根源,不外「惟心所造」,这个「一切惟心造」是《华严经》的一句经文。「吾心不动,过安从生」,这个戒律里面,诸位要晓得戒律有三种,除了这个戒律一条一条条文之外,还有一种叫定共戒,你只要得到定了,你的戒就圆满。为什么?从心而改。心定了,心清净了,什么罪过他都不造。所以我们念佛要念到事一心不乱,就得定共戒了,你的戒就圆满了。更上一层的是道共戒,道共戒是证果了,比定共戒又要深一层,证了果的人怎么会做错事情?不可能,阿罗汉、佛、菩萨,他怎么会做错事?所以对他们来说,这叫道共戒。对我们修行人,已经得到禅定,念佛已经得到一心,这叫定共戒。这个都是此地讲的从心而改,到你心不动,六根接触六尘的时候,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你的三聚净戒统统圆满,这个戒才真正清净。

  从这一段文来看,改过如果从事相上来改,实在是不胜其烦,而且真是挂一漏万,过失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有的时候我们连检点都还有疏漏的地方。这个改过方法实在太好了,这叫从根本改,枝叶再多,根本只有一个。所以诸位修念佛的人,要是真正念佛人,他一切过失统统都改了。念佛的目的就是在一心不乱,一心不乱不但是禅定,跟诸位说不是普通的禅定,是首楞严大定,不是普通的定,行住坐卧都在定中。你们诸位看看《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你就晓得了,这是大定。讲到改过,那是根本之根本,这个方法多妙。所以学佛的人,特别是修念佛法门的人,应当要晓得,如果你念佛的目的不在一心不乱,这个问题就大了,不但是你往生西方有问题,你是善根福德因缘都失掉了,而且一生所造的罪恶没有办法改。你看同样是一个方法,一个是彻底的改过,一个不但不能改过,怕的是还增长罪过,这个事情麻烦就大了。所以念佛要懂理论,要懂方法,要晓得境界。

  底下举了几个例子,「学者」,学就是学佛的人,学改过自新的人,如果他的病是在「好色」,或者是「好名」,或者是「好货」,或者是「好怒」,「种种诸过,不必逐类寻求」,不需要在枝枝叶叶上去求改,这讲最高明的一个方法。「但当一心为善」,把你整个念头都回转过来,一心一意修善行。什么叫做善行?凡是有利于他人的就叫做善行,凡是有利于自己的都是恶行,佛法的善恶标准是这样定的。有利于自己的是私心,增长贪瞋痴,把自己这一边不要去顾忌它,根本不想,完全想着别人,想着一切众生,为他人着想,自己善行才能圆满。所以今天几个人他替别人着想?凡是能替别人着想的人必定有福。我们从前面一篇读过来,应当要觉悟、应当要明了。

  「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如太阳当空,魍魉潜消。此精一之真传也」。所以今天有许许多多学佛的同修常常谈到佛法不能兴盛,外道猖獗,眼看着佛法恐怕就要断灭了,这个怎么得了!你们有许多人来问我,我当年刚刚学佛,也拿这个话问过章嘉大师。章嘉大师安慰我,他说你放心,释迦牟尼佛的法运一万二千年,现在才过三千年,早得很,你着什么急?他安慰我。我不晓得这个道理,他说佛的法运还有九千年,这个里面当然有兴的时候、有衰的时候,就像波浪一样,它有起伏的时候,现在我们遇到的正好是个低潮,将来必定还有高潮。他说你尽管放心,你不要去操这个心,叫我一心认真的修学,这个才是要紧的,佛法的兴衰暂时可以放在一边,我们才能专心。这个话说得也很有道理。这个邪不管它怎么样猖獗,说老实话,邪不敌正。

  我也有很多教育界的朋友跟我谈到这个问题,我的答复很简单,为什么今天邪知邪见充斥在社会?而是正知见没有人提倡,邪知见它才增长,外道他才能够滋生。如果我们每一个佛教寺院道场天天都讲正法、弘扬正法,那个外道你根本不去理会它,自然就潜消了,就没有了。这就是说明邪不敌正。所以说不要去想用心思去对付外道,不必,只要提倡正法就行了。对于外道,我们不但不毁谤他,还得赞叹他。他迷惑颠倒,我们不能跟他一般知见。那我们问问,这些妖魔鬼怪他是不是众生?当然是众生,是众生,有没有佛性?也有佛性,有佛性他当不当作佛?他还是应当作佛。我们看他是平等的,他自己迷惑颠倒,他跟我们划界限,我们不能跟他划界限。

  我记得我初学佛那个时候,那个二、三年,章嘉大师在世的时候,基督教跟佛教有个很大的辩论。佛教界里出了一个很有名的人,煮云老法师,煮云法师写了两本书,《佛教与基督教的比较》,到以后印了很多,印了恐怕有几十万册,那时候普遍在台湾各地方流通。基督教也提出反驳,以后煮云法师还有一个小册子再反驳他,风行了一时。我有一天也得到了一本,我看了也很欢喜,装在口袋里面,那一天去看章嘉大师,章嘉大师问我,你口袋里装了什么书,拿给我看看。我就拿出来给他看看,我以为他看了会很赞叹,我们佛门也有一个人物出来,能够对抗基督教。谁晓得老和尚一看到这个就叹了一口气,摇摇头,非常不赞成。

  我就问章嘉大师,我说人家毁谤我们、侮辱我们,甚至于想种种方法把佛教消灭掉,难道我们不应该去反驳他?大师很幽默,没有答复我,举了一个小例子给我说。他说那个二、三岁的小朋友,拿那个小拳头对大人身上打了几下,这个大人还要跟他认真去打一架吗?他这一说我也明白了,我想通了,确实如此。基督教来毁谤你、侮辱你、怎么对付你,就跟二、三岁的小孩一样,你这个佛教是有智慧、有觉悟的大人,你看明天就跟你讲《八大人觉经》,你是大人,怎么可以说认真跟他去打一架?哪有这个道理!这个辩白划不来,把我们自己的身分贬低了,拉得跟他一样平,才打架。所以章嘉大师的看法,他的看法跟别人不一样,他说如果我们根本就不理会他,社会自有公道,舆论自然有批评,一个是一个气不出,一个是一天到晚在骂人,那骂人的人还是好人吗?不是好人,那个舆论造成的力量比我们反驳的力量不晓得要大多少倍,我们这样一反驳,就是辩赢了,人家一般看,两个一般高,一般知见,我们吃亏大了。所以像这样深的理,我们普通一般人看不到,我接近许许多多人都没有章嘉大师这个见解。所以我们想想他老人家的时候,那真是功夫深、有定力,看的问题的确比我们看得远,想想他的很有道理。

  底下讲,「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这就告诉你不要在事相上寻枝摘叶,从心地里面去改正。最高明的那就是修一心不乱,其次的则是修一心为善,一心无二心,念念都是善心,念念都是清净心。不但你这一世的这些罪业都消了,所有过失都改过来了,你就是过去生中生生世世的业障全都消除了,这个是一点都不假的。无量劫所造的这些罪业,所有的这些过失,你一旦觉悟了,就能够统统改除掉,这是我们要相信,精一之传。

  底下这就是来做一个比较,「大抵最上治心」,这是讲改过的,治心这是最上,「当下清净。纔动即觉,觉之即无」。这跟《圆觉经》里面所讲的一样,「知幻即离,离幻即觉」,《圆觉经》里面讲成佛八个字。你要说佛法,那么多经典,太啰嗦,太多了,实在讲佛法太简单,《圆觉》是八个字,《楞严经》是讲一个字,「歇即菩提」,只讲一个字,再没有比这个说得简单明了。所以这个佛法,你喜欢麻烦,有啰哩啰嗦跟你讲的,给你讲不完;你喜欢简单的,那是痛快淋漓,直截了当,看个人的爱好。所以经典有那么多,不是叫你样样都去念的。正如同学校一样,科系很多,不是叫你每一个科系都念遍,随便挑一个科系,你念四年都拿到学位,不是所有的念遍了才拿到学位。佛法也是,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能成佛,不是说八万四千法门统统都学完了才成佛,不是的,一门毕业了就成佛了,它跟世法不一样,世法你这门毕业了,那一门你还不懂。佛法妙在哪里?你这一门毕业了,门门都通了,所谓是一经通一切经通。为什么?理是一个,八万四千法门,目的都是在证得一心不乱,都是在证得净圆觉心,所以它是一个理。因此这一个理要是证得之后,一切法无不通达。这几句话也可以说是大乘经的精华。

  「茍未能然」,这是说假使我们还做不到,在最上的治心这一条我们还没办法的话,那就不得已而求其次。「须明理以遣之」,这就是求其次,求其次什么?一切事你要想想它的理,通情达理,这个人心自然就平息了,妄念就会减少了,愤怒可以化除,所以你要想想理。「又未能然」,对初学的人讲,初学的人对这个理也搞不通,那怎么办?那就事上加以禁止,这也是最困难的,这个真是寻枝摘叶,一条一条来对治。为什么要对治?不对治会出麻烦,会造更重的罪业,招来更苦的果报,那又何必?这就是对初学的人讲,为什么教他严守戒律,他还不明理,所以教戒律要严,戒律它的精神就是防非止过。

  「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为失策」,这就是已经得到清净心,已经明理的人,他在事相上样样,譬如说戒律,他样样都还能够受持,这是最好的,确实自行化他,心到清净了,还做一个榜样给初学的人看,所以说是未为失策。「执下而昧上,则拙矣」,这句话也很重要。为什么?有许多人就是死在戒律里面,好固然是好;换句话说,他就执着在事上修学,不能把自己的境界再提升,这是愚昧之人,笨拙之人,他不晓得提升,我们一般讲死在戒律之中。所以戒律是活的,戒律清净,要求理论,要明理,更要求的是清净心。所以这个戒有三个层次。你持戒,戒的目的在哪里?是在定,你看,定就是清净心,刚才给诸位讲,定共戒。你要是执着在这个事修,在戒律上,定得不到,不能得定。为什么?天天分别事相,执着在事相上,你想想看你的定从哪里来?定是要离开分别执着才能得定。定还是手段,所以执着在定还是不行。执着在定怎么?开不了智慧。二乘人的笨拙就是二乘人执着在定。你看佛在《楞严经》里面讲阿罗汉的境界,阿罗汉所证的九次第定,偏真涅盘是什么境界?佛讲得很清楚,叫内守幽闲,你看看内守,守就是执着,放不下,守住这个幽闲的境界。这个境界怎么回事?犹为法尘影事,他在那里执着分别一个灭法尘,这么一回事情。这就是拙了,这就是执下昧上,他不能开智慧。我们讲改过,最下的是在事上改,最上的是在心上改,是在求一心,求清净心,我们要晓得这个大道理。

  「顾发愿改过,明须良朋提醒,幽须鬼神证明」,这是讲的增上缘,正是所谓纵然你有善根福德,你没有因缘,还是不能成就。所以要有好的老师、朋友提醒你,我们自己才觉悟到,我确实是有过失,我知道哪些地方是做得不对。这个《了凡四训》、《感应篇》诸位要是多念一念的话,就能够常常检点检点自己。我今天嘱咐我们这里几个初出家的几个人,我叫他们用一点时间把《沙弥律仪》二十四门威仪也把它编成功过格,每天用这个来检点自己的功过。袁了凡接受云谷大师的功过格,那是给在家修行人修学的,是依《感应篇》编出来的,也非常之好。出家的人就应该依沙弥十戒、二十四门威仪来编功过格,天天检点自己,这叫五年学戒。我们今天出家修行,修了一辈子没有成绩可言,就是没有从根本修。这个修行方法至少要修五年,天天检点自己的功过,就是专在事上修。为什么限五年?五年以上叫你明理,再往上提升,不是叫你一辈子都这个修法,往上去的时候要提升到理上来改,最高的提升到心上来改。这个就是佛法是因戒生定,因定开慧,就是这个道理,这是佛法自古以来代代承传的根本法。我们今天实在是没有一个更好的方法来代替这个根本法。

  现在有许多人在想新花样,要创新佛学,新佛学方法要果然超过传统的这个办法,那好,传统办法譬如说三年、五年才能成就,你有个新办法,三个月、五个月就成就,那我们大家都来学;你搞的新办法,三十年、五十年都不成就,那还是老办法好,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要比较比较。我们这个道场,现在外头有人给我们取了一个绰号,对我来称呼,叫我什么?传统佛学,我想一想也不坏,我确实是传统的,他们学的那个佛学那都不是传统的了,那是另外生的,另外生的那就不晓得是真的还是假的。传统有传统的优点、有传统的好处,所以我们是经过这么多年的体验,愈想愈思还是传统好,什么样的新花样都比不上传统的来得可靠。我现在是极力提倡传统的根本修学法,我们要从根本上修学,也要学了凡居士以功过格来检点自己的善恶。这就是要有一个明白人提醒我们,我们在这里真正觉悟到。冥冥之中还有鬼神来证明,这一点我们虽然看不到,但是你能够感觉得到,只要你认真的这样做。要是真正认真,有半年就会有感应,一年就有显著的感应,不要问别人,自己就晓得,诸佛菩萨、鬼神通了消息,自己前途就渐渐的放光明了,不会是一片漆黑。

  下面这就教给我们克期修学。「一心忏悔,昼夜不懈」,改过自新要拼命,绝不能够因循茍且,一有放逸的心就失败了,你的过就改不掉,所以这个事情要拼命。「经一七、二七,以至一月、二月、三月,必有效验」,这个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我也跟诸位提起过,我自己修学进度很缓慢,我最初得到效验是六年,那就是行之不力。像了凡居士最初修三千善事,搞了十几年才圆满,第二次三千善事你看看三年就圆满,愈来愈精进。为什么?愈来愈有显著的效果,所以就愈干愈起劲了;如果干了没效果,后来当然他就退心了,就不干了,这个是一定的道理。我进得太慢了,那就是理没有这么清楚,我老师教给我没有讲得这么清楚,没有讲得这么明白,所以我们做是做,进度很缓慢,也确实在做,但是谈不上认真,谈不上拼命在做,没有。

  所以如果说道理真正都明达了,明了通达了,下定决心拼命去做,这个效验非常之快。一切了义大经教给我们修学的方法,必定是有期限;换句话说,这个要立下进度表。你看《圆觉经》里面,它立的这个进度只有三期,最短的八十天,中等的一百天,长期的一百二十天。那个一百二十天修什么?修净圆觉心。净土法门里面讲修一心不乱,《弥陀经》里面讲七天,若一日到若七日。所以打佛七是干什么的?打佛七就是求一心不乱,就是七天当中我们要修得一心不乱。这个是昼夜不懈,勇猛精进,真正打佛七这个七天是昼夜不能间断的,还要睡觉那就松懈了,这个七天当然没有效果,你昼夜精进,这就不一样,他就会有感应。所以我教给诸位要认真的这样修学,以这个功过格来认真检点,你能有上半年就有效验,就有感应。

  底下这是举几种感应的相。「或觉心神恬旷」,这是好境界,心胸开拓了,心安理得,我们佛法里常讲法喜充满,内心里有一种喜悦,这是过去所没有的,从内心里面生的欢喜心,这是好境界。「或觉智慧顿开」,一切事理,一看、一听就明了、就通达,这是智慧开了的现象。智慧没有开的时候,你学东西学得苦,用了多少时间、多少心力去研究,结果怎么样?还是似懂非懂,智慧没开;智慧要开了之后,一接触就通达、就明了。

  研究唯识也是如此,今天早晨徐居士给你们讲唯识,讲到这个唯识的修学,他说有一个同修,在唯识上用了好几年的工夫,真正在拼命用功夫,愈来愈困难。我说那是当然,原因在什么地方?唯识的门没有进去。所以他这种功夫只在文字上转,在名相上转,没入得进去。唯识入门从哪里入?从《百法明门》入。《百法明门》教学的目的是什么?论文一打开,第一句话,「一切法无我」。你还是有我,那你怎么能入得进去?入不进去。不但是法性宗讲无我,法相宗还是讲无我。所以百法的修学目的就是教你在百法里面大彻大悟,觉悟到什么?人无我、法无我,这样才能入唯识之门,唐大圆的《唯识易简》里开宗明义就讲得很清楚。你学来学去,我执还在,学来学去都是执着在名相上,执著名相什么?增长所知障。人家是破所知障,你是增长所知障,你怎么能开悟、你怎么能入门?学佛不能不懂这个基本的道理!

  所以往年徐居士刚刚在台大、师大讲唯识的时候,有一天他来问我,有问题来问我。我就告诉他,你在学校里讲的是百法明门还是讲的百法黑门?他就说,怎么叫明门变成黑门?我说如果你要是把百法讲了,叫听的人脑子里头又装了一百个名相,这就是黑门,不是明门。明门怎么样?这一百条讲了,理明了,而把这个一百条条条都是不着相,这才是明门。你讲一条,人家执着一条,这把人家的悟门不是堵死了?他这个门已经堵塞掉了,你还加一百条,再加堵一百条进去,他什么时候才能开得了悟?善讲的是教人不着相,讲的人说而无说,无说而说,不着相;听的人听而无听,无听而听,也不着相,才能够悟入。所以我们一般修学他不能开悟,病在哪里?就是说东就执着东,说西就执着西,这个真是没办法。佛所说的一切法都不可以执着,要晓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执着它干什么?这些东西都是诱导你,诱导你觉悟,一切言说统是方便法,没有一个字是真实的。真实的在哪里?真实的在从方便里面去体悟真实,悟到真实,方便就不要了,这个门才叫明门。走错了,走错了叫黑门。所以你会走的,你前途愈走愈光明;不会的,愈走愈黑暗,到后来自己信心完全丧失掉,那是你自己走错了路,不怪佛法,是你自己不善学,善学前途是一片光明。这是讲智慧顿开,此地学的要开智慧。

  因此,学东西最好不要记笔记,为什么?你记下来都是死的,增长你的无明,增长你的所知障。我当年在台中求学的时候,头一次听李老师的经,他讲得很好,我也带了笔记本去记笔记。老师下了讲台之后就把我喊到房间里去,喊到房间去干什么?就叫我不要记,没有用处。我还听不懂。他一看我这个态度,他就晓得我没懂他的意思,他就再给我解释,你的境界一年比一年高,你今年费这么多力气记下来,到明年一点用都没有。我想这我听得懂,这是有一点道理。他说那你何必要干这个事情?我就真听了他的话,所以我在台中十年,一个薄薄的笔记本才记了十分之一,十年一本笔记本记了十分之一,大概十几页而已,只写了十几页,十年,就不记笔记,从此以后不记笔记,老师教的,我对老师信得过。老师教我听经听什么?听教理,不要听言语,不要着重在经文上,着重在教理上,他说教理有什么好处?一部经教理要是通达了,一切都通达了,这个省事。他说如其不能,不得已而求其次,听教义,这个教义也是理论,但是不能通一切经,通一部分。譬如我们大小乘十个宗派,这个教义他能通一宗,教理是通整个的,世出世间一切法无不通达,这是他老人家点醒了我。所以我从此以后听经的时候,不重言语,也不重文字,我听他讲道理,只要道理明白了,这个经本拿来之后,我横讲竖讲,深讲浅讲,无不自在,没有拘束。这个就是此地讲的良朋提醒,没有人提醒,我们怎么晓得?

  我们同学当中,李老师也不是特别爱护我一个人,他也常常劝,可是有些人不听,还是要记笔记,那你要记,他也不拦住你,那是你自己的事情。有些同学那个笔记,听下来,记得很完整,几乎是一字不漏,一部经听下来,笔记十几本,第一卷、第二卷,好多,一大堆,记得很完整。到讲经的时候,他就拿这个笔记照讲,完全跟老师一样,像录音机录下来的一样。如果有那边有一句没有听到的时候,漏了一句,他讲的时候,这个地方我漏掉一句,我不晓得什么意思,就是这个情形。所以这个就是学的态度跟方法不相同。我在台中学的是活的,活活泼泼,所以大家看到我,我在台中一天玩到晚,玩了十年,东西也真学到了,人家看到我,根本就是听东西连一个笔记都没有,我讲东西也不带笔记。

  台中过去办了一个研究班,研究班里面教的人他们去上课的时候,都带了很多参考数据,我去上课什么都没有。而我教的方法又很特别,连教材都不要。因为他们是研究班,大学毕业,有佛学的根底,参加这个班,李老师那时候要我担任「般若」这个课程。第一个学期讲《金刚经》,我的教学法,我上课,就先把我的理论方法介绍一下,然后就指点教材,从哪一段到哪一段,我指点几部参考书,叫学生自己去看,经我绝对不讲的,叫你自己去看。看了之后,下一个星期,我们是一个星期上一次课,一次是四小时,头一个星期指点你功课,到下一个星期我这个课程的时候,学生上台讲给我听。我们这个课程一堂课五十分钟,学生讲四十分钟,最后那个十分钟我讲评,我是这个教学法。学生对我这个课程很欢迎,但是跟我讲非常苦,他说我们听你的课要足足花三天的时间,但是跟我讲很有受用。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Hot Keyword ChatGPT BTC ETH NFT WEB3 USDT AI (http://www.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