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Hot Keyword ChatGPT BTC ETH NFT WEB3 USDT AI

標題: 净公上人讲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集第一三三卷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2-5-16 21:49
標題: 净公上人讲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集第一三三卷
敬摘自《净公上人讲解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集锦》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他是念这个,不是念阿弥陀佛。善导大师传的,那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是在日本非常非常普遍。行,不是不行,只要将所有功德统统回向净土,我们在这一品「三辈往生」一共有四段,前面三段是讲上辈、中辈、下辈,最后一段就是修一切大乘经典的,统统行,最后将所修学的功德统统回向求生净土,统统能生。这是弥陀法门无比殊胜,无比的广大。实在说,不但你修学佛教任何一个法门能生极乐世界,在我想象当中,其它宗教,你就是读《圣经》的,读《新旧约》的,读《古兰经》的,要把他一生所学的功德回向求生净土,肯定也能得生。这才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愿力的功德,他不分任何宗教。所以往生一个绝对的条件,我们要记住,心净则佛土净,无论修什么法门,无论修哪个宗教,只要修到清净心就能往生,心净则佛土净,不一定要念阿弥陀佛,不一定要念《无量寿经》。法门殊胜无比,广大无边,你看它包容,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只要你心地清净善良,你想到极乐世界统统都收,平等对待,没有高下之差。所以一切诸佛赞叹,那我们就联想到一切天神赞叹。诸佛赞叹阿弥陀佛「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我相信诸神也会跟着赞叹,他也是光中极尊,诸神之王,净宗不可思议。

  「由是可知,发菩提心,持佛名号,虽兼修余法,亦得名为一向专念。」这个一向专念,我们现在深深体会到,就是一个方向专求净土,这就是一向专念,无论修学什么法门,我只是一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哪个法门都行,都能成就我们的清净心,善心善愿。「但多门兼修,总未若一门深入」,这是念老的话,这是真的。因为一门深入,他心专,容易得念佛三昧,他跟净宗圆满的相应,那就是我们一生受持,莲池大师一生受持的是《阿弥陀经》,这什么原因?《无量寿经》的版本太多,不方便,特别是在古代要找五种原译本不容易,连王龙舒那样的身分地位都没找到,他会集只有四种本子,《大宝积经.无量寿会》他没有看到,所以不是容易事情。古人那个时候经书都是手抄本,所以分量很少,不容易得到。没有像现在印刷术发达,成本低廉。我小时候所知道的,我们安徽这一个省只有两套半的《大藏经》,有两套是完整的,有一套是残缺不齐。像现在一般人家里头可以供一部《大藏经》,在古时候无法想象。那些贵族、豪富都做不到,除非是帝王,他的皇宫可以供养一套,其它的不可能的事情,现在平民家里都可以供养一套《大藏经》。所以这句话非常非常重要,我们要记住,多门兼修总不如一门深入。

  「一心专至,称念...(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0四集)  2011/5/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404》)


...四千法门里面找不到的,真正是圆顿到了极处。

  「持名妙法既至简易稳妥,又复最极圆顿,是故十方如来同赞,千经万论共指」。净土宗这个修行方法最简单、最容易、最稳当,又最极圆顿,圆是圆满,顿是顿超,这个超一直超到等觉菩萨,所以十方如来没有一个不赞叹的。前面我们读过,释迦牟尼佛代表诸佛,赞叹阿弥陀佛为「光中极尊,佛中之王」,诸佛赞叹。千经万论共指,这个指就是指归,无量无边的法门,到最后统统归净土,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的。《华严》到末后,可以说无论修学哪个法门,最后的成就都是往生华藏世界,毘卢遮那佛的报土。到了华藏世界,随着文殊、普贤这两位菩萨导归极乐,到极乐世界去,向阿弥陀佛学习。这就是为什么十方如来同赞,千经万论共指,很明显的例子摆在眼前。末后这一句,念老劝导我们大家,「世之行人」,这个世间修行人,实实在在应该「速发大心」,赶快发心。发什么样的心?发真信心,对于极乐世界、对于阿弥陀佛再也不怀疑了,真信,真正发愿求生净土,亲近阿弥陀佛。你发这个心,然后「一向专念」,就用持名的方法,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专念「阿弥陀佛」,这就对了。

  底下这段说,「本经」,就是《无量寿经》,「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宗就是修行的宗旨。这部经修行用什么方法?就是用一向专念,用这个方法。「因上二者,不可分割」,前面所讲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两者不能分割,它是一体的。为什么?「发菩提心」是信、是愿,真信切愿,「一向专念」是行。信、愿、行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这三个字。蕅益大师注《弥陀经要解》,《要解》里面就是以这三个字为核心。你看他的三分,序分他分的三段,信愿行,正宗分也是信愿行,后面流通分还是用信愿行。蕅益大师《要解》讲得好,印光大师对他的赞叹,说即使古佛再来替《阿弥陀经》作个批注,也不能超过其上。我们知道,印光大师是大势至菩萨再来的,大势至菩萨如此赞叹,蕅益大师是什么人?虽然没有说出来,我们心里有数,要不是阿弥陀佛再来,肯定是观世音菩萨。佛菩萨慈悲,知道末法众生业障太重,堕落不能说十之八九,几乎全部都是堕落,真正能够念佛往生的人非常稀少,所以世间才有这么多的灾难。念佛往生的人要是多,这个世间不可能有灾难。为什么?前面讲过,念佛的人是世间最有智慧的人、最有福报的人,中国古谚语有所谓「福人居福地」,有智慧、有福报的人住在这个地方,怎么会遭难?

  这个时代,我们生在这个时代,长在这个时代,对这个时代前因后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球这个社会普遍的把伦理、道德、因果疏忽了,一昧的崇尚科学。科学不能说它不好,但是科学不是万能,科学也有弊病,科学...(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0五集)  2011/5/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405》)


...很严重的后遗症,这个事情很多学习科学的人也知道。中国不是没有科学,《易经》就是科学。几千年前,中国有过科学的萌芽,但是古人不愿意向这个方向发展,把它消灭了。什么原因,我们现在知道了,那就是,科学如果没有伦理、道德、因果做基础,它的害多过于利。如果有很好的伦理、道德、因果做基础的话,科学对人类的利就多,害就少,道理在此地。所以我们细心观察,咱们中国古人有智慧、有使命感、有慈悲心,不忍心让科技带来灾难来消灭人类,所以不向这个方法发展。三个条件,信愿行,这是净宗修学的叫三资粮。资粮是比喻,我们一个人出门旅行,必须要携带的,要带一点钱,这是资,还得带一点粮食。现在不需要带粮食,为什么?旅游的事业发展可以说相当圆满,出门吃、住、行都没有问题,只要带钱就够了。在古时候不行,古时候甚至于你多少天找不到一个旅馆,要向人家借宿,吃饭自己带干粮,旅途确实很辛苦。佛经是古时候传到中国,很多的例子都是过去生活习惯。所以,译经的大德、注经的大德都用当时生活这些条件,信愿行称之为三资粮,缺一不可。

  「《弥陀要解》云,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这句话说得好,印光大师特别赞叹。为什么?《无量寿经》讲的条件,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什么叫菩提心?菩提心怎么个发法?这个问题重要,自古至今多少人在讨论这个问题,说法很多。诸多的说法,以蕅益大师所说的简单、扼要、详明。对于净宗你真信,还深信,又能发愿求生,发愿就是求生极乐世界,生极乐世界就是亲近阿弥陀佛,发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合此信愿,即为净土指南」,这是什么?方向、目标非常正确。「由此执持名号,乃为正行」。你向着这个方向,向着这个目标,再一向专念,执持名号就是一向专念,这正行,条件具足了。下面是念老的批注,意思是说,「无上菩提心,乃修净土者之指南针,航海者,赖指南针以定方向」。大海四面都是水,水连天,天连水,船在大海,你向哪个方向去航行能达到你的目的地,要靠指南针,没有指南针你不能辨别方向。现在飞机在天空飞行,没有指南针也不能辨别方向,我们用这个比喻。

  「欲出生死苦海,直登极乐彼岸者,则赖菩提心以为导引」。菩提心就好像指南针一样,我们现在要出生死苦海,就是六道轮回。这是一定要认识清楚的,我不想再搞六道轮回,我这一生真的想离开。为什么?没有这个认知,你对这个世间放不下,虽然想到极乐世界,去不了,必须把这个世间放下。什么时候放下?现前就放下,不...(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0五集)  2011/5/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405》)


...非常非常艰难。修净业,用这种方式来传播,联合全球认识净土的、欢喜净土的、真正想求生极乐世界的同学们,能够长时间在一起分享,这种缘殊胜,得来不易,我们应当要珍惜。

  念老这部批注非常难得,我们读这部批注,等于读了有关净宗的经典、论注一百九十多种。所以读了之后,无意当中对于佛门祖师大德的开示、教诲,我们在这个批注里面统统都读到了。帮助我们坚定信愿,鼓励我们一向专念,这非常难得。我们知道了,不管自己是贤、是愚,是上根或者是下根,应当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不要再涉猎其它的,为什么?时间来不及了。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我们会成就,我们有信心成就。如果涉猎太多,我们分心了,我们的时间也不够用,精力也分散了;换句话说,成就没把握,只可以说对佛学常识丰富一点,自己很难成就。这一点佛学常识有什么用?有什么好处?说实在话,没有好处。真的,祖师常常劝导我们,佛也劝导我们,先成就自己,自己成就了再去度众生,这是对的。自己没成就,去度众生,浪费了自己的精神、精力、时间,障碍自己这一生往生。这桩事情不能不认真去思考。

  所以,没有求生净土的愿心,修学叫广学多闻,这也不能往生。「是故经中,三辈往生,俱云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三辈,上辈、中辈、下辈,上辈是上根利智,下辈是一般的凡夫,经上劝我们就这一句话,「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上根要专念,中根要专念,下下根更不必说了,除了一向专念,你修不成。「盖此实为三辈往生必备之正因」,你必须具备。底下一段说「修诸功德」,一向专念就学习到此地。

  底下讲,『修诸功德』。「见弥陀第十九」,十九愿,「闻名发心愿」,第十九愿主要是讲发菩提心。「愿曰,闻我名号,发菩提心,奉行六波罗蜜」,奉行六波罗蜜就是修诸功德。「又《汉译》(《吴译》同之)曰,其最上第一辈者,就无为道,当作菩萨道,奉行六波罗蜜经者,作沙门不当亏失经戒,至精愿欲生无量清净佛国,当念至心不断绝者」。下面是念老的话,「综上二经,则知修诸功德正指奉行六度」。这一段的经文是说,其最上第一辈是上根上智,上品上生,就无为道,当作菩萨道。上上根人与性德非常接近,无为,底下还有无所不为,如果只有无为,没有无所不为,就不能度众生,只有自利,不能利他。所以接着说,当作菩萨道,当作菩萨道就是无所不为,我度自己还要度众生。这两句合起来,就是《还源观》四德里头的第一德「随缘妙用」。当作菩萨道,奉行六波罗蜜经,这是随缘。妙用,妙用就是无为道。大乘教里面说菩萨,「作而无作,无作而作」,无作就是无为,妙用;而作那就是无所不为,就是随缘。随缘妙用,大菩萨所修的。凡夫是随缘随着变,这就不妙了。

  随缘不变,在很早年,我出来讲经,就把随缘不变说成四句。经上讲,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我加了两句,随缘随变,不变不随缘。不变不随缘是阿罗汉,随缘随变是凡夫,不变随缘是佛,随缘不变是菩萨,我把它这样分开来说。我们不能学凡夫随...(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0五集)  2011/5/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405》)


...随顺布施、随顺持戒、随顺忍辱,在日常生活当中这六种都要修。到底哪个先后?没有次第,平常生活当中穿衣吃饭、工作、待人接物,统统修。时时刻刻与菩萨六波罗蜜相应,对待人满面笑容,欢欢喜喜,这是布施,布施欢喜,这是内财布施。对人恭恭敬敬的深深一问讯,这持戒布施,是持戒,也是布施。所以,一个动作里头,一个言语里面,六波罗蜜统统在里头。六波罗蜜怎么修法?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在那里什么?在那里行六波罗蜜,把六波罗蜜全做到了,这样才圆满成就菩萨道。

  底下说,作沙门不当亏失经戒,这个沙门,出家人称沙门,在家人也是沙门。沙门是什么意思?「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就叫做沙门。所以沙门是修行人的通称,他真干的,不论在家、出家。可是佛教传到中国来,在印度不论在家出家,不论是佛教、其它的宗教,只要是真正修行人都称沙门,它是个普通名词。佛教传到中国,那就是中国出家人,变成他们的专有称呼。但是有些居士也称沙门。沙门,真正修行人不应当亏失经戒,这意思是什么?真正修行人不能不读经、不能不持戒,就这个意思。无论在家出家,经、戒重要。戒在哪里?戒在经里头,任何一部经里面都有戒。我们这部经可以说四十八品每一品都有戒。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是戒。特别讲戒律,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三十七,这几品全部讲戒律,五戒十善,业因果报。我们净宗早晚课特别把这段经文提出来,做为晚课必修的,必须读诵的经文,三十二到三十七品。早课就念四十八愿,第六品。我们把这两段经文取出来,做为我们的早晚课诵,重要!早课着重在信愿,晚课着重在忏悔。读这段经文,天天对照我今天一天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有没有违背佛陀的教诲,这叫真修,叫真干。

  「至精愿欲生无量清净佛国」,至是到极处,精是纯而不杂,就是说你只有一个愿,没有第二个愿。我这一生当中至精愿,这个愿是什么?就是欲生西方净土。那怎么办?「当念至心不断绝者」,我们应当念,念佛,念至心,至心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至心。中峰禅师在《三时系念法事》里面讲得很清楚,「我心即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是我心」,这是至心,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此方即净土,净土即此方」,如果你真的是至心念佛,你居住的地方就是净土。净土代表什么?净土代表这个地方是福地,这个地方没有灾难。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这个地方原本有灾难,有真正修行人住在这里,它就没灾难。由此可知,我们真正修行,度自己,同...(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0五集)  2011/5/10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405》)


...里面的现象是什么?有物质现象,有精神现象,佛门里面讲的五蕴,色受想行识,它具足。这么一个小的微点,佛说了,它能包容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剎土都在里头。微尘里头有世界,世界里头又有微尘,重重无尽,这是性德。我们这手掌上你说能够托多少微尘?微尘里头有世界。只是我们没有能力发现,佛一看,没错,确实你掌中是三千大千世界,都在你手掌里头。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佛土,你再仔细想想,无量无边诸佛剎土都在掌中。自性没有大小,大小相容,大小不二,这有什么稀奇?微尘世界谁能进去?这个我们在《华严》上读到,普贤菩萨能入微尘世界里面去参学。微尘世界里面有诸佛剎土,普贤菩萨能进入到里面去拜佛、听经、闻法。微尘没放大,世界没缩小,比一般经里面讲芥子纳须弥那个意思更深、更玄。芥菜子很大,我们能看见,毛尘、微点我们肉眼看不见,这里头有世界。所以这是事实真相,不是比喻,佛与法身菩萨个个知道。

  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这是有智慧之后自然就有神通。神通一定是在智慧之先,禅定就发神通。所以智慧现前,神通就自在。「又《观经》中详明上辈之三品」,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兹节录嘉祥《义疏》」,《无量寿经义疏》,「第一谓上品上生。发菩提心,修行经七日,则生彼国。见彼佛身,闻说妙法,则悟无生法忍,当知此是七地无生也。」这是古德说这是菩萨往生,他也不是随便说的,确实他也有根据。《观经》上讲上品上生,有发菩提心,有一向专念,修行经七日是一向专念,生到彼国,见到阿弥陀佛,听阿弥陀佛说法,悟无生法忍,这是七地。「第二,上品中生。不必读诵大乘经,但善解义理,深信因果,不谤大乘,此功德愿生彼国,即得往生彼国七宝池中大莲华中,经一宿则开,经一小劫得无生法忍,此亦是七地无生。」七地的根有利钝不一样,根利的上品,根劣的就中品,上品中生。跟前面不一样的是他不必读诵大乘经,可是他能善解义理。善解义理可不简单,要具备条件,这个条件就是清净心。清净心生智慧,才能善解义理,心不清净生烦恼,不一样。深信因果,跟净业三福第三句所说的一个意思,「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这个因果不是普通的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他相信这个因果,这个因果是许多权教菩萨都不相信的。念佛能成佛,特别是念阿弥陀佛。不谤大乘,这个大乘也是特别指净宗,净宗是大乘里面的大乘,没有比净宗更殊胜的。这个功德,以此功德,愿生彼国,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七宝池大莲花中,经一宿花开,花开见佛。但是还不能够证无生法忍,证无生法忍必须经一小劫,这一小劫听经、闻法、修行,才能得无生法忍。我们知道,极乐世界的人个个都是无量寿,所以经几个小劫、大劫都不在乎,寿命长!「前上品见佛闻法则得无生,今中品经一小劫得无生」,差别在此地。「第三,上品下生。此人亦信因果,不谤大乘,彼国华中一日一夜乃开」,这比上面晚了,上面是一宿就开了,他要一日一夜,「复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欢喜地是初地。「今下品得初地无生,故知前上品是七地无生。」

  「又《弥陀疏钞》更谓上上品往生中,最上者可至八地」,八地是不动地。「《钞》云:则上上品中,从一地以至八地」,一地是初地,上上品是一地到八地,「已容多品,余可知矣」。「可见上辈往生,见佛闻法,即悟无生,可登八地,足证智慧勇猛」,这是得佛力加持。那我们要怎...(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0七集)  2011/5/1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407》)


...不读你讲什么?天天读经就是天天没有离开佛菩萨,接受佛菩萨的教诲,时间久了,六十年的熏修,能体会到几分真实义了。不能有名利心,就像佛在《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面,告诉我们「可得为世间事,不可得为世间意」,这个一定要守住。我学经教在老师会下第一部学的,就是《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世间事可以做,不能有世间意,意是什么?意是贪瞋痴慢。你有自私自利是世间意,你有名闻利养那是世间意,这个东西沾不得,一沾就坏了,佛法全变质了。这个东西真正能放下,你就能守得住,能够保住、能够守稳,不至于变质、不至于堕落,你的心永远清净、永远不迷,这就很难得了。可是离开佛法就不行,染污最严重的,我们晓得是电视、网络、报章杂志,这个东西我断绝了,我至少有五十年没看电视,网络是从来没接触过,报纸杂志也断了五十年,不看这个东西。所有时间都读经、看圣贤的东西,与古人为友,这是我二十几岁就提出来,「尚友古人」,我们才能保住自己。这个社会是个大染缸,你没有这个认知、没有这种坚持,你要说你不被污染,那是圣人,那不是凡人,那是佛菩萨再来的。凡人决定受不了!

  所以这个地方,你看有成果,阿弥陀佛给我们做缘,我们自己有因。因是什么?「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广积功德,发愿回向,求生彼国」,这是因。下面的果,「与佛愿相应,故能见佛」。佛在哪里?随处现身,心想佛,佛就现身;孔老夫子心里常常想周公,周公就现身,这真的不是假的。佛在大乘经教上说的「一切法从心想生」,不假!你要知道,我们想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现身,是我心想的;我想观音菩萨,观音菩萨现身,也是我心想的,这才是真理。是不是那个观音、弥陀现身?不能说不是,只要你明心见性,你妄心没有了,真心,真心遍法界。真心在哪里?遍法界虚空界就是自己一个真心,是我的真心,也是弥陀的真心,也是观音的真心,一个心!所以我想就现相,这个现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你明白这个道理,你一点都不奇怪,现与不现都不奇怪,为什么?事实真相搞清楚了,这不是迷信,这是什么?感应,我心里有感,自性它就有反应。这些道理,我们要不深入经藏,就了解不清楚,不清楚就怀疑,怀疑产生障碍,障碍会让你堕落,慢慢的自己对自己的信心都丧失掉。所以学佛不容易,这一生堕落了,来生后世遇到缘再接着干。但来生后世的时间很长很长,开经偈讲「百千万劫难遭遇」,人身失掉之后再得人身,不容易!你不得人身,你很难有机缘闻法;得人身最可贵的,就是你有机会...(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0八集)  2011/5/1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408》)


...教学、大乘佛法介绍给他们。讲了很多次,而且还有表演,表演,我们在汤池做了三年,那表演给联合国看的。他们听到了,他们看到了,我的事情没有了,做完了,这就画了句点,我回归本位。任何这些活动我都不要参加了,做个好样子,老老实实的出家人。老老实实出家人什么样子?释迦牟尼佛那个样子,天天教学,除此之外没有第二桩事情。我现在很快乐,每天能够读经四个小时,能够跟大家在一起分享四个小时,快乐无比!活一天干一天,哪一天不干了,不干我就走了。这是出家人的正业,不能不知道,释迦牟尼一生乐此不疲。我很幸运,非常感谢章嘉大师教我这条路,我这条路一定走到底,给出家人做个好榜样。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一一集)  2011/5/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411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五百一十二面,第五行从当中「第三」,这里看起:

  「第三,随己修行诸善功德」,《略论》里讲中辈往生有七种因缘,我们前面也说得很详细,我没有看到后面黄念老有详细的批注。这个七种因缘我们都必须要明了、要学习,多重复几遍也是有好处的。「第一发菩提心,第二一向专念」,就不赘了,他这两句没有批注,因为上辈往生里面说得很详细。从第三随己修行诸善功德,三就是「多少修善,奉持斋戒」,就这一句的注释。「谓诸善功德中,随己堪能,勉力以赴也。」这是随分随力,还要随缘,自己虽然有这个能力,如果缘不成熟还是不能做。佛告诉我们「随缘妙用」,妙是不着相,妙是智慧,智慧能够让我们知道这个缘可不可以随,随缘做到什么样的程度。而不能用感情,感情往往有烦恼、不善的夹杂在里面,不但事情做得不圆满,可能还造作很多恶业,这是不能不知道的。

  「奉持斋戒,《大乘义章十二》曰:防禁故名为戒,洁清故名为斋。」防禁也就是防恶,防止我们造作一切不善业。世尊像这些教诫,我们都称它为戒,或者是戒律。洁清故名为斋,斋是过中不食,要知道过中不食对于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好处。「戒者,《四分律音义》曰:戒亦律之别义也。梵言三婆罗,此译为禁。戒者亦禁义也」。这从字来解释这个字。「斋者,谓不过中食。正午以为正时,以后为非时。时者宜食,非时则不宜食。不过中食(即常言之过午不食),名持斋」。这个过午,一定要知道这个午是中午,因为午时从十一点到一点钟都是午时,而佛经里面讲过中不食,不是讲过午...(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一一集)  2011/5/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411》)


...这个道场成立十年,出家在家修行人都没有一个有成就,树神成就了。

  花草树木有灵性,山川大地也有灵性,这都是我们亲自遇到的。我们买的有一片森林,这片土地面积很大,我们可以使用大概三分之二,三分之一是原始森林,我保护它,我不把它砍伐。这个森林里面有很多修行的灵住在那边,跟我们沟通,我知道了,在森林里头建一个小庙供养他们。不是迷信,这是事实,居住在那个地方人没有一个不知道。树木花草,我们在那边十年,我们种菜种得非常成功,没有农药、没有化肥。我们跟这些小虫有协议,我的菜园里面有一小块专门供养牠们的,那个虫要吃菜,当然牠也是菩萨,我们供养牠,专门在那块,没有指定的牠们决定不去,非常守法,很可爱,讲信用。我们种有三十多种水果,这水果树很多,有收成。鸟要吃水果,我们也特别指定几棵树,这个树的水果专门供养你们的,没有指定的你们决定不会去侵犯,鸟也听话。跟畜生相处比人好多了,人不听话,这些小虫、小鸟听话,连蚊虫蚂蚁都听话,我们都能够和睦相处,共存共荣,互相照顾,都做到了。大乘经教里面告诉我们,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物跟我们是一体,哪有不能沟通的道理!

  所以香气自然普熏法界。菩提香亦尔,真正发菩提心,菩提心有光、有香,十方法界诸佛菩萨都知道了。随一一功德,即为慧火所焚。烧香我们用的火,无论是火柴,现在的打火机,燃香的这个火是智慧火。解脱风所吹,随悲愿力自在而转,普熏一切。自性是得大自在,所以立刻就周遍法界,出生无尽。这个出生无尽,我们用现代的话说,影响无尽。所以烧香功德不可思议,燃灯的功德不可思议,燃灯供佛。「后疏兼论烧香之事理,旨趣更深」,像《大日经疏》里面讲的,讲得好!

  再看下面第七段,第七是「以此回向,愿生彼国」。上面这个七段,这一段是讲三辈往生的中辈。中辈往生有七桩事情,第一个「发无上菩提心」,第二个「一向专念无量寿佛」,这个前面上辈都讲得很详细。换句话说,三辈九品,每一个品位都是发菩提心,都是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是修学净宗的人不能不知道。从底下跟上辈就不一样了,底下第三「多少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燃灯,散花烧香」,我们刚才讲的这一段的末后这一小段,后面这是「以此回向,愿生彼国」。「回向发愿之紧要,已于上辈往生文中,略作注释」,前面讲过,这个地方再补充。「兹简录慈照宗主劝人发愿偈于下」,这是慈照大师所说的。

  「持戒无信愿,不得生净土」,戒持得再好,有没有?有,我们曾经遇到过,但是他对于西方极乐世界不相信。他不念阿弥陀佛,他相信本师释迦牟尼佛,他每天的功课是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对于释迦牟尼佛非常尊重。好!难得,不能说他没有修行功德。他将来到哪里去?多半都是修小乘,真正修成功也不错,可是跟净土没有缘,不能生净土。「唯得人天福,福尽受轮回」,这肯定的,福报享尽了还搞六道轮回,出不去!这个事情不是儿戏,我们要把它看得特重,不能出轮回麻烦就大了!下面大师又说,这还是他的话,「发愿持戒力」,对净宗你能信,你能够解、能够发愿,这个好!这个力量「回向生乐国」,乐国就是西方极乐世界,你能把你这个功德回向西方极乐世界;也就是说,我这一生所修的一切功德,我...(净公上人净土大经解演义《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一二集)  2011/5/14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412》)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http://www.amtb.tw/  http://www.amtb.cn/
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s://www.hwadzan.org/
圣贤教育全球学习网陈大惠老师  http://www.sxjyxxw.org/
儒釋道網路電視台 http://tv.amtb.tw/  http://www.amtb.tw/tvchannel/play-1-revised.asp
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http://www.amtb.org.tw/rsd/rsd.asp
华藏弘化电台-儒释道学习网  http://www.rsdxxw.com/play/153-0-0.html
狮子吼净土专修网  http://www.amtb-shizihou.org/
悟道法師佛法交流專頁  http://www.shiwudao.net/
佛陀教育網路學院 http://www.amtbcollege.org/  http://www.amtbcollege.org/amtbcollege/index.asp
净宗学院  http://www.jingzong.org/
今現在說法 ─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http://www.amtbhk.com/
佛教藏经集  http://www.fodian.net/zjj/
淨空法師影音圖文檢索中心  http://ft.amtb.tw/index.php
儒释道学习网  http://www.rsdxxw.com/
儒释道网络电视台APP下载  http://www.amtb.cn/amtbapp/
教学为先网  http://www.jxwx.org/index.html

尧软大藏经阅经系统1.5 http://pan.baidu.com/s/1pJmcIyZ
尧软大藏经阅经系统1.5 http://pan.baidu.com/s/1jIl1APS
藏经阁1.11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O-UzfSwqVDm6PXoJH-nVrg 提取码:vbhm
无量香光的youku播单 http://i.youku.com/i/UMTMxOTIxND ... ;order=1&page=1
无量香光的tudou播单  http://playlists.youku.com/?spm=a2h3j.8428770.3336676.3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Hot Keyword ChatGPT BTC ETH NFT WEB3 USDT AI (http://www.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