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Hot Keyword ChatGPT BTC ETH NFT WEB3 USDT AI

標題: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第八集)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1-9-23 20:45
標題: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第八集)
敬摘自《净公上人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记十二集》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第八集)  1996/10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15-011-0008



  请掀开经本第二十八面,倒数第二行:

  【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这下面总共有二十一首偈,也是属于重颂。第一首:

  【憍傲于多闻。执着诸诤论。失念不正知。是名世话过。】

  第一句是重颂「心生骄慢,不敬多闻」。

  第二句是重颂「于诤论多起执着」。

  第三句里面是前面这二十种过失第三种,「失念不正知」。失念是随烦恼里面的一种,大乘《百法明门》里面跟我们说烦恼有二十六种,其中有六种是根本烦恼,有二十是随烦恼。随烦恼里面分大随、中随、小随,这个失念是大随烦恼之一。

  什么叫失念?对于正法常常忘失,也就是我们讲的记性不好,常常忘记,这个叫做失念。佛在经里面讲的道理,修行的方法,契入的境界,他常常忘失,失去了正知正见,这些都是与贪着、喜欢世话有关系。无明、烦恼、习气,这是所有一切过失之因;佛在这个经上所说的种种过,可以说都是缘;有因再加上缘,果报就现前了。如同经上所说的。第二首:

  【远离正思惟。身心不寂静。退失于法忍。是名世话过。】

  「远离正思惟」。正思惟是八正道之一,也就是大乘经上常讲的正知正见。正知正见的标准是什么?一定是与事实真相相应,《般若经》上常讲的诸法实相。与诸法实相相应的,这是正知正见;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宇宙人生的真相,这个才算是正知正见。由此可知,佛法里面讲的正知见是非常合理的,决定不是盲从。所以知见要正!

  「身心不寂静」。心,妄念很多;身,躁动。身心都静不下来。

  「退失于法忍」。简单的说,他没有耐心。不但学佛没有耐心,在日常生活工作里面,他也没有耐心,这也是世话的过失。第三首:

  【其心不调顺。远离奢摩他。及毗钵舍那。是名世话过。】这是讲用功。世话对于我们用功也有很大的妨碍。「心不调顺」,也就是心里妄想、烦恼、知见很多,修行功夫就不得力了。「奢摩他」跟「毗钵舍那」是梵语,奢摩他翻作止,毗钵舍那翻作观,就是教下常讲的止观。止观就是禅定。禅也是梵语,禅那翻成中国的意思叫做静虑,静就是止的意思,虑就是观的意思。可见得翻译的文字不一样,里面的意思、境界完全相同。所以这两句就包括了佛门所有一切的法门,就是修行的方法,把它归纳起来不外乎这两大类。

  这个止我们讲放下,这个说法大家就比较更容易了解。凡是从止入门的,你能够把身心世界一切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从这个地方入门,就叫做奢摩他。你从奢摩他入门。毗钵舍那是看破。或者你从看破入门,就叫做毗钵舍那。看破是这一些事实的真相完全明了了、完全通达了,这个心清净了。从这里入不二法门,归纳起来不外乎这两种方法,一个是看破,一个是放下。喜欢世话的人,对于用功夫就有妨碍了。「远离奢摩他」,这个止观你都不能成就。

  我们念佛,诸位同修必须要知道,会念的人,这一句佛号就是止观,里面有止也有观。念佛的时候,放下万缘,什么都不想,这就是止!一切妄念都止住、都放下了,这一句六字洪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就是观。所以念佛会念的人,这里面有止有观。世尊在《大集经》里面告诉我们,念佛是无上深妙禅,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你老实念佛,不必再去参禅了,念佛是无上深妙禅,这一句佛号里面具足奢摩他、毗钵舍那。

  这以下是讲在生活当中,也产生许多过失。第四首:

  【不尊敬师长。爱乐于世论。智慧不坚固。是名世话过。】

  「师长」是教导我们学佛的老师,不是世间的这些师长。世法里面的师长,没有教你了生死、出三界,这个地方是教给你了脱生死,超越轮回的这样的老师。因为你爱好世话、世论,当然把你修道的事业忘失了;或者是至少你也疏忽了,你没有认真去做,这是不敬师长。所以师长并不是要我们常常奉养他、恭敬他,不是这个意思。怎么样对师长尊敬?依教奉行,这才是真正的尊敬。

  「智慧不坚固」,这是一定的道理。真实的智慧是从清净心生起来的,你心不清净,哪有真智慧?第五首:

  【诸天不恭敬。龙神亦复然。退失于辩才。是名世话过。】

  这是你得不到护法善神的保佑。纵然有辩才,你的辩才也会有退转。第六首:

  【圣者常呵责。如是耽着人。唐捐于寿命。是名世话过。】

  「圣者」是修行证果的人。他看到你,对你非常惋惜。必须要晓得,无量劫中得人身闻佛法,非常不容易。在佛法当中,尤其闻到净土法门,那真是无比的希有。为什么?这个法门如果你深信不疑,依教奉行,一生保证解脱!你修学其它法门,则未必!为什么?其它法门要断见思烦恼,断见思烦恼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这个法门不须要断烦恼,叫带业往生,只要你能信、能愿、肯念佛,你就成功了。所以这个法门叫易行道,在一切大乘法里面,最容易修学、最容易成就。它是希有难逢的法门,遇到这个法门还懈怠,还不能把这个世间法舍掉,这个叫真可惜!圣者呵责就是这些事情。

  「唐捐于寿命」,唐捐是浪费。可惜你这一生宝贵的光阴空过了,没有用在道业上,非常可惜。第七首:

  【诸行皆缺减。远离大菩提。命终生忧苦。是名世话过。】

  「诸行」是讲你的修行。「修行」这两个字的含义,我们必须要清楚,要把自己修学的功夫落实在生活上、工作上、平常的应酬上,那才叫真得力了,真正得到佛法殊胜的利益。这也是过去方东美先生常讲的:「人生最高的享受!」你真享受到了。

  「诸行皆缺减」,这是说你纵然用功,你没有能够落实在生活上。你每天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还是烦恼、还是妄想、分别、执着。换句话说,你所用的功夫跟生活脱节了,这一句话的意思在此地。

  「远离大菩提」,生活都不能够得力了,那要是证菩提涅盘,当然更渺茫了、更没有指望了。

  「命终生忧苦」,「忧苦」是指三恶道,这也是世话把我们的功行耽误掉了。第八首:

  【疑惑心动摇。犹如风吹草。智慧不坚固。是名世话过。】

  世话多的人,耽着世论的人,对于佛经典里面所说的,理论也好、境界也好,常生疑惑。所以他的心不定,或信或不信,他的信心是动摇的,信心不清净。「风吹草」是比喻,就是不定的意思,智慧当然不坚固。第九首:

  【譬如倡妓人。赞说他勇健。彼人亦复然。是名世话过。】

  「倡妓人」是表演的,不是真的,也是我们常讲作戏的。作戏不是真的。他在戏台上赞叹这个人勇猛,那是台词上这么说的。那个表演的人真的那么勇猛吗?不见得,他是演这个角色而已。这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这个修行人也跟演戏一样,不是在真干!他是搞假的,不是搞真的。这个里面的意思很深、很长。我们细细想一想,我们学佛是真学佛,还是在演戏?演给自己看,还是演给别人看?到最后都落空了,这个很可惜。第十首:

  【随逐世语言。染着诸欲境。常行于邪道。是名世话过。】

  这也是世话过。这一首的意思好懂。「行于邪道」就是非佛所说,与佛相背就是邪道。第十一首:

  【希求心不遂。谄曲多诤论。远离于圣行。是名世话过。】

  「希求心不遂」,就是有求而求不得,这是八苦里面的「求不得苦」!

  「谄曲多诤论」,心不正直,喜欢诤论。

  「远离于圣行」。「圣行」是菩萨行,菩萨行是六波罗密、是十大愿王。他与六度十愿完全相背、远离了,这也是世话的过失。第十二首:

  【愚人得少利。其心常摇动。如猿猴躁扰。是名世话过。】

  愚是愚痴,没有智慧,得少为足。眼前一点小的利益,他以此为足了。对于圣教,乃至于净宗讲的西方极乐世界,他有时候相信,有时候怀疑,「西方真有极乐世界吗?我念佛,阿弥陀佛真的会来接引我吗」?生这一种疑惑。这个疑惑很麻烦,诸位读《无量寿经》就知道,疑为菩萨最大的障碍。所以根本烦恼是贪瞋痴慢疑,那个疑不是对普通的怀疑,是对圣教的怀疑,这是大烦恼!使你的道业不能成就,所以他心是浮动的。「猿猴躁扰」是比喻,所谓心猿意马。第十三首:

  【智慧多退失。无有觉悟心。愚者所摄持。是名世话过。】

  自己没有智慧,不觉悟,常常被这些愚者所玩弄,被他们所掌握,被他们所控制。第十四首:

  【迷惑于眼耳。乃至意亦然。常与烦恼俱。是名世话过。】

  这是讲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迷惑,六根起用都与烦恼相应,这也是世话之过。第十五首:

  【愚人乐世话。尽寿常空过。不如思一义。获利无有边。】

  世尊教导我们,也是劝告我们,哪些人喜欢这些世话?诸位要记住,世话的范围非常之广,凡是不能帮助你超越六道轮回的一切言论都叫世话。由此可知,喜欢世话的人多了!在历史上著名的这些文学家,都是喜欢世话代表的人物。我们想一想过去慧远大师在庐山建莲社,邀集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念佛、共修。当时的大文学家谢灵运想参加莲社,被慧远大师拒绝了。慧远大师为什么拒绝?他喜欢作文章、喜欢作诗,这是世话。你有这一些嗜好,你就影响别人的清净心,别人天天念经念佛,你在这边吟诗作文,那怎么行?这是愚痴,不是聪明!愚痴是什么?不知道六道轮回的恐怖!有智慧的人,想尽方法超越六道轮回。

  「尽寿常空过」,这一生都空过了。

  「不如思一义」,思一义,最简单的,这些人不如一个不认识字的老太婆念一句阿弥陀佛。她只会念一句阿弥陀佛,其它什么都不知道,什么也不放在心上,就是这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念个三年五载,她成功了,她能够预知时至,站着往生,这叫有智慧,这个叫聪明,这个人不是愚人!

  「获利无有边」,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作佛,就作菩萨。那个利益佛都说不清楚、都说不尽。第十六首:

  【譬如甘蔗味。虽不离皮节。亦不从皮节。而得于胜味。】

  佛在这里再举一个比喻,譬如吃甘蔗。甘蔗在三千年前印度那个时候就有,现在我们也有,这是一般人常常喜欢吃的,甘蔗的味很甜。那个甜味不能离开甘蔗的皮跟甘蔗的节,但是那个味也不是从皮节而生的。这个你仔细去观察,你要懂得,得它的味。第十七首:

  【皮节如世话。义理犹胜味。是故舍虚言。思惟于实义。】

  从法上说,这个道理就很深了。所以佛是先用比喻来说,世话就像甘蔗的皮跟节一样。世话我们要不要?要,不能离开。人与人的沟通,须要言语。上一代的人跟下一代人的沟通,我们现在跟底下一代的人沟通,这就讲历史了,那要靠文字!我们今天读佛经,佛经是文字。三千年前佛说的话,我们今天读到也能懂佛的意思。这都是属于世话。所以世话有用,不能执着,不能够贪爱,贪爱、执着就错了。我们要明了它的义理。义理就好比甘蔗的味一样,言语文字就好比甘蔗的皮跟节一样,我们吃了之后会把它吐掉,舍掉它,得到它的味!

  「是故舍虚言」,舍虚言,不是不要它,用它而不执着它就对了。

  所以你要懂得「思惟于实义」,从经典的言语、文字里面去体会到宇宙人生的真相,这是佛教给我们的。第十八首:

  【智慧诸菩萨。能知世话过。常爱乐思惟。第一义功德。】

  「智慧诸菩萨,能知世话过」。有智慧的这一些菩萨们,他们知道贪着世话之过。决定不能贪着。自古以来,我们佛门里面祖师大德,说实在话,他们留传给我们的这一些著述里面,不但有一切经的讲解、疏论,这是佛法。除此之外,他们也有很好的文章、也有很好的诗词留下来。我们要问,他有没有贪着?他没有。没有,他为什么要做这些东西?他有这个能力,并不是刻意去学的。刻意去学,我们就错了。我们要刻意去学道,怎么能学这些东西?他有这个天赋,我们说他有天才,他一接触就会了;不但会了,他还好高明,他就可以以此做佛事,来接引众生,与大众结缘。

  像近代的弘一大师,弘一大师这一些世话、世语是没有学佛之前学的,他的确是个天才,书法好,绘画也好,他能画能写;诗词也好,金石雕刻也好,这都是世间艺术,他样样都精通。他拿这个来做佛事,来做接引众生的一种手段。我们没有这个天才,不要去刻意学他,学他你就犯了过失。你有这个能力,行。没有这个能力,不必去学。

  印光大师就很老实。印光大师写的东西很多,你仔细看,他并不是书法家,他的字写得那是真的是有功夫,但是在艺术上讲谈不上。你仔细观,他有精神在里面。所以他老人家教人,字只要一笔一笔规规矩矩的写就行了,不必求好!你不是作书法家,你要求好干什么?写得端端正正、规规矩矩的就好。印光大师表现这个样子,我们就能看出来了,这是修道人的好榜样。

  「常爱乐思惟,第一义功德」。第一义就是诸法实相,第一义就是真如本性,第一义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如果诸位再不明了,我就老老实实告诉你,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第一义。你只要老实念,把整个精神集中在名号上,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念这个佛号没有一个杂念夹杂在其中,你就是思惟第一义。所以读了这个经文,不要再去找什么叫第一义,那就麻烦了。第十九首:

  【法味及义味。解脱第一味。谁有智慧者。心不生欣乐。】

  「法味」是佛、菩萨为我们讲经说法,你听了能有悟处,这是法味!同样一部经,你每天去读诵,天天有悟处。怎样才会悟?为什么我们天天念都没悟处?我们用心不对,要用真诚心、恭敬心、清净心就有味道了,你就有悟处了。你没有悟处是你的心不真诚、不恭敬、不清净。读佛经跟看报纸没有两样,那怎么行?那怎么会有悟处?「真诚、恭敬、清净」心,你每念一遍都有悟处。悟的浅深、广狭与你用心有很大的关系。你的心愈清净,你悟入的愈深,意思也愈广,这是法味!「义味」,义是悟入境界了,体会义理了。

  「解脱第一味」,「解脱」是契入境界。这三个意思,后面比前面深,所谓后后胜于前前。义味比法味深,第一味比义味就更深了。在我们一般讲,一个认真学佛的人,法味是常常可以得到的。心地清净,真诚到极处,这个义味就得到了。开经偈上所说的「愿解如来真实义」,那是义味,你明白佛所讲的道理、义趣。「第一味」是你证诸境界,叫证果了。前面第一个听说,第二个明了,第三个是入境界了,那是第一味,你亲自尝到了。

  「谁有智慧者,心不生欣乐」。哪有智慧的人对于这些事情,他不欢喜?这个绝决不是世话之味能够跟它相比的。世间世话之味也很浓,也有好的世话百读不厌,它有这样的摄受力量。好的文学作品,叫人读了爱不释手,那是世话,它也有法味;但是它没有义味,义味跟第一味没有。法味它也有,当然没有佛法这么浓。第二十首:

  【是故应弃舍。无利诸言话。常乐勤思惟。殊胜第一义。】

  「是故应弃舍,无利诸言话」,对于我们没有真实利益。这个真实利益,就是断烦恼、开智慧、了生死、出三界这个利益。凡是没有这些利益的,我们应当要远离。

  「常乐勤思惟,殊胜第一义」。第一义在大乘佛法里面常讲,就是菩提涅盘,也叫一真法界。这是真实的第一义,殊胜的第一义。第二一首:

  【如是第一法。诸佛所赞叹。是故明智人。常乐勤修习。】

  一切诸佛如来所赞叹的是大菩提、大涅盘,诸佛如来已经证得;希望一切菩萨努力精进,快速也能够证得,这是佛教导众生的愿望。

  【尔时弥勒菩萨。复白佛言。希有世尊。乃能善说世话过失。思惟胜义利益功德。世尊。何有菩萨。求于如来真实智慧。而复乐于虚诳世话。】

  「尔时弥勒菩萨复白佛言,希有世尊,乃能善说世话过失,思惟胜义利益功德」。这一句是弥勒菩萨对世尊的赞叹。

  「世尊,何有菩萨,求于如来真实智慧,而复乐于虚诳世话」。「何有菩萨」是哪有菩萨?菩萨如果真正求自性的真实智慧,他怎么会再爱好这些世间的言论、世间的学术?他当然会舍弃掉。因为爱着世间的言论、学术都不能超越三界。世尊这些教诲都是真实教诲,不是世间圣贤所能说得出的,我们要细心去体会。

  再看底下这一段经文,睡眠的二十种过失。

  【尔时弥勒菩萨。而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睡眠中过。若观察时。菩萨应当发起精进不生热恼。】

  「云何名为睡眠中过」?睡眠有什么过失?「若观察时,菩萨应当发起精进不生热恼」。由此可知,此地所讲的这十一类的过失,都是叫众生生烦恼的、都是叫众生起愚痴的。所以佛菩萨在这里一问一答,其目的就是让我们在旁边听了之后,能够觉悟、能够觉醒过来,远离这一些过失。下面经文:

  【佛言弥勒。初业菩萨。应当观察睡眠过失有二十种。若观察时。能令菩萨发起精进意乐无倦。】

  我们看末后这两句,「精进、意乐无倦」,这是我们学佛人所向往的、所希望得到的。怎样才能得到?离开睡眠就可以得到了。我们看底下这个睡眠的二十种过。

  【弥勒。云何名为乐于睡眠二十种过。一者懈怠懒惰。二者身体沉重。三者颜色憔悴。四者增诸疾病。五者火界羸弱。六者食不消化。七者体生疮疱。八者不勤修习。九者增长愚痴。十者智慧羸劣。十一者皮肤闇浊。十二者非人不敬。十三者为行愚钝。十四者烦恼缠缚。十五者随眠覆心。十六者不乐善法。十七白法减损。十八者行下劣行。十九者憎嫌精进。二十者为人轻贱。弥勒。是为菩萨乐于睡眠二十种过。】

  「弥勒,云何名为乐于睡眠二十种过」?喜欢睡觉的人,有二十种过失。

  「一者,懈怠懒惰」。这是当然的,贪睡就是懈怠懒惰。

  「二者,身体沉重」。这也是事实,但是往往我们疏忽了。多睡眠的人,身体显得很笨重。换句话说,他的动作不敏捷、不灵活,这是睡得太多了。我们曾经遇到过,过去有一个同修,现在他改了不少。他曾经告诉我,过去没有学佛之前喜欢睡觉,每一天差不多要睡十几二十个小时。大概这二十种过,他条条都具足了,一条都不缺了。确确实实许多疾病都是从这里生的。

  「三者,颜色憔悴」。带的是病容。

  「四者,增诸疾病」。有疾病的时候,这个病必定会加重,会睡出许多的毛病出来。

  「五者,火界羸弱」。火界是说我们的体温。体温不正常,比一般人的体温要差,显示他的身体很弱。

  「六者,食不消化」。在睡眠的时候,因为你的身体没有动作,肠胃蠕动得很缓慢,吃东西消化就不良了。如果吃的东西多,再要贪吃,那可就麻烦大了。

  「七者,体生疮疱」。就是皮肤病,容易得皮肤病。如果不常常洗澡,铺盖不常常换洗,睡眠多的时候,的确很容易生皮肤病。

  「八者,不勤修习」。佛教给你修学种种法门,你若是贪睡,把时间都睡掉了,哪有时间去修学!

  「九者,增长愚痴」。睡眠是昏沈,昏沈的人就是愚痴,没有智慧。

  「十者,智慧羸劣」。他的智慧很差,智慧很弱。

  「十一者,皮肤闇浊」。这是我们常说他的肤色不好,一看就晓得,他不健康、不正常。

  「十二者,非人不敬」。「非人」是指鬼神,指护法神,对于多睡的人不生恭敬心,他不会护持你。

  「十三者,为行愚钝」。「行」可以解释为行动,他的一举一动很迟钝,纵然在清醒的时候,也像在昏沈一样。我们讲精神萎靡不振,就是这个意思。

  「十四者,烦恼缠缚」。多烦恼。

  「十五者,随眠覆心」。「随眠」是佛学里面的术语,意思就是说烦恼的种子。阿赖耶识里面烦恼的种子、习气,它能够障碍你的清净心,能够障碍你生智慧,所以叫做随眠。随眠就是习气种子。

  「十六者,不乐善法」。对于一切善法不生欢喜心,也就是说他没有精神,不想去做。

  「十七者,白法减损」。「白法」就是善法,他的善一天比一天少,恶作一天比一天多。

  「十八者,行下劣行」。「下劣行」,就是他所做的恶天天在累积,善天天在减少。

  「十九者,憎嫌精进」。这个人还有嫉妒心,看到别人少睡眠,很用功、很精进,他还嫉妒、嫌弃、瞋恚。

  「二十者,为人轻贱」。别说是修行人,一般世间人看到他这种行为,对他也轻视,也不会重视他。

  「弥勒,是为菩萨乐于睡眠二十种过」。这二十种过,佛这么一说,我们细细想想,大致上都能够理解。但是一定要晓得,睡眠是昏沈,昏沈是增长无明,所以它是很重的烦恼!

  世间功夫好的都不需要睡眠。你看三界,欲界才有睡眠,睡是五种欲望之一,「财色名食睡」。如果到色界天,这五样东西都没有了。色界天人不需要财。我们贪财,色界天人不要财了。如果你能够把财放下、财断掉了;色断掉了,色是讲男女的情欲断掉了,没有了;名也不要了;食,也不要吃东西了;睡,也不要睡眠了。你有资格到色界天去了。色界天人没有饮食,也没有睡眠,你想想看,他没有饮食,他要钱干什么!所以他不贪财。他这个生命用什么来维持?禅悦为食。这是我们凡夫无法想象的,自自然然精神饱满,寿命长久,青春永驻,他不老!这是色界天人,他得的是禅定,禅定就是清净心。

  这五样东西你没有离开,你决定在欲界,你不是在色界。由此可知,这五样东西是统统可以舍的。不要说佛、菩萨、阿罗汉,世间的高等的凡夫,色界天跟无色界天是高等凡夫,他们都舍弃掉了。所以佛教给我们修道的人,五欲愈少愈好,知道它是烦恼,它不是好东西!

  睡眠要少,饮食要少;饮食少,你的身体才会健康!千万不要迷惑,认为一定要吃好东西、吃补品,吃什么你的身体才会好等等,都是骗人的,没有这个道理。翻开历史看看,中国古代的这些帝王、大臣、豪门、贵族,天天都是进世间最好的补品,但是寿命都不长,这不是很明显的例子!你仔细去观察,我们就不会受骗了。

  佛教给我们是真的,不是假的,最好的营养,就是清净心;最好的补品是少欲望,愈少愈好。饮食,你能够一天吃一餐最好了,多省事。一餐够不够?绝对够了。你今天为什么不够?你的念头觉得不够,那就没有办法了。所以说境随心转。佛法里面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你心里想「我一天一定要吃三餐」,你一餐不吃就会饿了。如果你一个念头想「我一天只吃一餐,不需要吃三餐」,你吃一餐的时候,这一天就不饿了。这是观念的问题,念头一转,这个事就断掉了。

  我常常在外国讲经,人家一看到我,都问:「法师,你到底用什么补品?看你身体不错,容光焕发。」我说我的确有好的补品,最好的补品,台湾自来水公司的自来水。我是有人沏茶我就喝茶,没人沏茶,我自己不泡茶。为什么?麻烦!这一杯开水就可以解渴了,少麻烦,省事!有很多人以为我很会喝茶。其实我不会喝茶,好茶坏茶我分不出来。所以,你们供养那些好东西,真是冤枉!真是,我不懂,外行!不过我知道大家送给我的茶叶都是好茶叶,大概都不错,我就当礼物转送给别人了。

  所以你只要心清净,不要分别,不要染着,就健康长寿。饮食愈简单愈好。李老师以前常常嘱咐我,不要到馆子里去吃东西,馆子不卫生。你没有到厨房去看,你晓得他做些什么?所以有人请我到馆子吃东西,回来我们要吃个解毒药。最好不要到外面去吃,愈简单愈健康,愈简单愈长寿。

  【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下面我们看也有二十首偈颂。第一首:

  【身重无仪检。懈怠少堪任。颜色无光泽。是乐睡眠过。】

  这是喜欢睡眠的,身体沉重。仪是威仪,当然没有威仪了,这个真的谈不上了。检是自己检点,这个也没有了。「懈怠少堪任」,堪任是担任工作的能力失掉了,没有做事情的能力。这里面当然包括修道,修道的能力也没有了。「颜色无光泽」,这是讲他的体质。第二首:

  【彼人常病恼。风黄多积集。四大互违反。是乐睡眠过。】

  「彼人常病恼」,多病多烦恼。

  「风黄多积集」,这是说身体不健康。

  「四大互违反」。「四大」是地水火风,四大不调就是常常生病,这都是由于多睡眠而引发的。第三首:

  【饮食不消化。身体无光润。声嘶不清彻。是乐睡眠过。】

  「声嘶」就是音声沙哑,说话不清楚,这是多睡眠的过失。第四首:

  【其身生疮疱。昼夜常昏睡。诸虫生机关。是乐睡眠过。】

  「虫」就是微生物跟寄生虫。多睡眠的人,确实这个人的身体内脏里面多少都是有寄生虫的;有些寄生虫对我们的身体没有害处,有的有害处,这些常识一般人都有。「机关」就是机会,给这些寄生虫生长的机会。第五首:

  【退失于精进。乏少诸财宝。多梦无觉悟。是乐睡眠过。】

  睡眠多的人,当然谈不上精进了。喜欢睡眠,工作的能力比别人差,赚钱的机会也不多了,这是「乏少诸财宝」的原因。

  昏沈的人就多梦,多梦就不觉悟!睡眠好的人,心地清净的人,梦就很少。凡人都会作梦,如果你留意,梦境能够考验自己的功夫。我学佛这么多年有没有进步?大概在没有学佛之前常常作恶梦,这个梦的境界非常混乱。学佛之后,这个妄念少了,心逐渐清净了。虽然作梦,恶梦少了,甚至于恶梦没有了,这是你的功夫提升了一节。如果梦少了,到没有梦了,那你的功夫就更往上提升,又升了一级。到没有梦境的时候,那就是如佛所说,四个小时的睡眠,你的精神一定能恢复到很饱满。常常作梦,你睡都睡不稳,身体虽然在休息,你的精神没休息,所以你起来的时候,依旧感到身体很乏、很疲倦,道理在此地。我们一般人睡得不沈、睡得不好,这个就是梦太多了。第六首:

  【痴网常增长。乐着于诸见。炽盛难疗治。是乐睡眠过。】

  「痴网常增长」,网是比喻多,比喻复杂的意思,愚痴增长。

  「乐着于诸见」,「见」是你的想法、看法很多,就是胡思乱想。

  「炽盛难疗治」。你的妄想、执着太多了,很不容易对治。为什么不容易对治?睡眠太多了。第七首:

  【损减于智慧。增长于愚痴。志意常下劣。是乐睡眠过。】

  「损减于智能,增长于愚痴」,这两句话好懂。智能减少了,愚痴增长了。

  「志意常下劣」,这个人没有高尚的志向。第八首:

  【彼住阿兰若。常怀懈怠心。非人得其便。是乐睡眠过。】

  贪睡、懈怠、懒惰的人,要是住阿兰若,那正好,没有人去打扰,睡觉的时间可以很长。有没有?有这种人。我曾经见过两位闭关的,闭什么关?睡觉关。闭关出来之后,信徒们大家尊重、供养,了不起,闭过关的。闭什么关?他不晓得。闭睡觉关,在关房里面睡大觉。这个法师年龄跟我差不多,早就过世了,过世很多年了。他去闭关的时候,向我借经书,我收藏有很多好版本的经书,他也借到关房里用功,我也很欢喜。在我这里借了一套《中观论疏》,木刻线装本十二册。

  到了第二年,他在关房里过了一年,我去看他。他告诉我佛教界里面,这个寺庙的法师种种情形,讲了好多好多,我都不知道。他在关房里面什么事情都晓得,我天天在外头不知道。我再一问他,我说:「你《中观论》看完了没有?」他告诉我,这十二本才看了半本,第一册还没看完。这不是在关房睡大觉!不但睡大觉,大概平常常常去看他的人,他还包打听,所以外面什么事情他都知道。这就失去闭关的意义了。闭关是寻找一个清净的场所,真正用功,勇猛精进,离开一切的闲杂事务。我见过两个人。

  这是说「住阿兰若,常怀懈怠心,非人得其便」。非人就是容易着魔,妖魔鬼怪看到他的心思、他的念头、他的行为,容易掌握他、控制他。这是我们常讲这个人着魔了。着魔之后,被魔利用,这是睡眠的过失。第九首:

  【蒙愦失正念。讽诵不通利。说法多废忘。是乐睡眠过。】

  「蒙愦失正念」,蒙愦就是愚痴、胡涂,失去正念。

  「讽诵不通利」,这是指读经不明了经的义理,常常忘失经文,把经文忘掉了。

  「说法多废忘」,讲经说法的时候,也常常把佛的这些意思错解了、曲解了,忘失了真实义。第十首:

  【由痴起迷惑。住于烦恼中。其心不安乐。是乐睡眠过。】

  这是必然的现象。因为愚痴,由愚痴里面起迷惑,于世法、于佛法都不能够通达明了;不能通达明了,必定是疑惑重重,在这里面当然就生烦恼了,不能得到轻安。

  心得安乐是我们学佛第一步所得到的利益。学佛有什么好处?第一个得到的好处,就是身心安乐。如果这一条得不到,那你要认真去检点、去反省,你学佛一定有偏差、有错误。否则的话,这个利益是决定可以得到的,这是很浅的功夫,不是很深的。最浅的功夫,最少的利益,是必定可以得到的。所以,不学佛烦恼少,愈学烦恼愈多,愈学压力愈重,那就错了,你走上魔道了。魔是什么?折磨你,给你压力,给你痛苦,那你是学魔,不是学佛。学佛一定得安乐。这个人得不到安乐,是因为他犯了过失,贪睡!第十一首:

  【功德皆损减。常生忧悔心。增长诸烦恼。是乐睡眠过。】

  这也是喜欢睡眠的过失。功德跟福德不一样,这是诸位必须要记得清清楚楚的。「功」是功夫,一分功夫你就有一分收获,那个叫「德」。譬如,持戒有功,禅定就是德。修定有功,开智慧就是德。假如你持戒,你不得定,那个戒是福德,就不是功德了。因为底下没有得了,持戒是要得定的。许许多多持戒持得很好,戒律很精严,得不到定。为什么会得不到定?他的心散乱,自己持戒比别人好,看到别人就感觉自己值得骄傲!这一骄傲,定就没有了。这就错了。

  所以佛在这个经里面,第一句就是教给我们「不求他过,不举人罪」,很有道理!六祖所讲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你持戒持得很好,不见别人的过失,你就得定了,你的清净心就现前了。自己戒律很精严,看到这个人不持戒,那个人破戒,那个人犯罪,你就完了,你怎么会得到定?所以纵然持戒持得好,也是六道里面一点痴福而已。那个不叫功德,功德都没有了。贪睡的人不能成就功德,「常生忧悔心,增长诸烦恼」。第十二首:

  【远离诸善友。亦不求正法。常行非法中。是乐睡眠过。】

  「善友」多半是勇猛精进的人。你贪睡眠,怎么能跟他合的起来,这是不同类!善友自然就离开你了。你自己远离善友,你也难求正法,你所行的必然是与佛教诲相违背的,这叫「非法」。第十三首:

  【不欣求法乐。损减诸功德。远离于白法。是乐睡眠过。】

  不能够欢喜学佛,不能够欢心的求法,法乐、法喜得不到,因此所修学的一切都没有功德。没有功德,就是没有效果、没有成绩。功德就是效果、成绩。虽修学,拿不出成绩出来,你所学的达不到你预期的目标。

  譬如我们念佛,念佛的功德是什么?不是我每天念十万声佛号,我每天念十部《无量寿经》,这就是功德。不是的。你功夫是下了,后头你有没有得?如果果然有得,那你这个修的叫功,功后头有德!得什么呢?最低限度的得是功夫成片。什么叫功夫成片?你这个功夫能够把妄想、杂念、烦恼伏住,叫它不起作用,这就叫功夫成片。

  我念佛为的什么?把烦恼念掉。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一念贪心起来了,「阿弥陀佛」,把那个贪心压下去,它不起作用了。遇到不顺的事情,烦恼心起来了,「阿弥陀佛」,把那个烦恼压住了。真压得住、真不起作用,念这个佛号叫功,压住了那就是德。

  不能说一面念佛一面起烦恼,那个一点用处都没有。那个念佛不叫功德,充其量就是比说废话、比骂人好一点,那个没有功德。功夫更深的是事一心不乱,功夫更高的是理一心不乱,那叫做功德。这是我们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的。

  所以他求法没有真正的欢喜心,没有真实的意乐,他当然没有成绩,当然没有效果。

  「远离于白法」,白法就是一切善法都不生了。第十四首:

  【彼人心怯弱。恒少于欢喜。支分多羸瘦。是乐睡眠过。】

  这是说多睡眠的人,身心不健康。「心怯弱」就是心理不健康,忧虑多,欢喜少。「支分」是四肢手足都很瘦弱,这是身不健康。第一句讲的心不健康,这是讲的身体不健康。第十五首:

  【自知身懈怠。嫉妒精进者。乐说其过恶。是乐睡眠过。】

  他自己不精进、自己懈怠、自己贪睡,他不是不知道,他也知道。但是对精进用功的人,还是嫉妒,还说别人的毛病,还说别人的过失。这是造业!这个真的叫罪上加罪。第十六首:

  【智者了其过。常离于睡眠。愚人增见网。无利损功德。】

  「智者了其过,常离于睡眠」,这两句是佛提醒我们,一个有智慧的人,知道睡眠的过失,所以「常离于睡眠」。离于睡眠,就是佛所教给我们的中夜睡眠。初夜、后夜,初夜是晚上六点到十点,后夜是晚上,现在讲是第二天的清晨二点到六点。佛教给我们睡眠的时间是四个小时,晚上十点钟睡觉,二点钟就起床。我们现在实在是做不到四个小时,我们业障很重,这个身体的确体力不能恢复。如果你晚上十点钟睡,四点钟起来,睡六个小时,这是一般道场现在大概都是这样的。四点钟起来作早课,这已经是打折扣了。

  「愚人增见网」,增是增长,见是邪知邪见。「无利损功德」。第十七首:

  【智者常精进。勤修清净道。离苦得安乐。诸佛所称叹。】

  「智者常精进,勤修清净道」。一个是愚痴人,一个是觉悟智慧的人,他们的行为不一样。

  「离苦得安乐,诸佛所称叹」。睡眠是苦,不是乐事!何况贪睡,就像前面讲这么许多的过失。第十八首:

  【世间诸伎艺。及出世工巧。皆由精进力。智者应修习。】

  这个世间种种的技术、技能,乃至出世间的工巧,都是从精进所生的,绝对不是一个懈怠人能够做得到的!现在在这个世界上,由于交通便捷、信息发达,外国人对我们中国人已经是另眼相看了。过去瞧不起中国人,没有跟中国人接触到,只是听说中国人很愚痴、很笨拙,所以他们瞧不起。

  早年到外国去,像美国,都是做苦工,都不是一种高尚职业。现在交通便捷、信息发达,我们往来多了,外国人晓得了,他们也凭良心说话。他说全世界如果一个人一个人比,中国人第一。中国人的智慧、才艺没有人能够相比,他们很佩服。两个人两个人比,犹太人第一。三个人三个人比,日本人第一。这就说明中国人虽然非常优秀、非常聪明,不团结!个人搞个人的,不能合作!

  我第一次到纽约是一九八三年,到纽约弘法的时候,就遇到外国人跟我讲这个话。说完之后,他并不很重视、很看得起中国人,还是瞧不起。给我说这个话。

  最后他跟我讲:「你们中国人为什么不团结?」这个话问得很好。

  我一看这些外国人都是基督教徒,我就跟他讲:「这是上帝的安排。」

  他吃了一惊,他说:「为什么是上帝的安排?」

  我说:「中国人再团结起来,你们还有饭吃!」

  大家一笑就了事了。中国人团结,世界上的人没饭吃!这个世界是中国人的。幸亏中国人不团结,他们还有饭吃!这是外国人对中国人的看法。所以现在也不敢轻视中国人了。今天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就怕中国团结,这是他们最恐惧的。我们今天讲统一、讲团结,他们吓死了,这是实实在在的话。第十九首:

  【若人趣菩提。了知睡眠过。安住精进力。觉悟生惭愧。】

  第二十首:

  【是故诸智者。常生精进心。舍离于睡眠。守护菩提种。】

  末后这两偈是世尊嘱咐我们。如果我们志向在了生死、出三界,尤其是念佛往生不退成佛,那就是趣大菩提。一定要知道睡眠的过失,要减少睡眠,要努力精进,我们才能够有成就。好,今天就讲到此地。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Hot Keyword ChatGPT BTC ETH NFT WEB3 USDT AI (http://www.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