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Hot Keyword ChatGPT BTC ETH NFT WEB3 USDT AI

標題: 净公上人关于绮语的讲记敬摘点滴2021941351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1-9-4 13:53
標題: 净公上人关于绮语的讲记敬摘点滴2021941351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关于绮语的讲记敬摘点滴


...自在。
自在(六)
佛法讲的自在,
不是邪人的自在,不是愚人的自在,
而是菩萨的自在--
身、口、意三业自在。
佛菩萨的自在是心不染尘,不随境转,是真正的自在。
譬如遇顺境不起贪着,遇逆境不生烦恼。利益众生之事当仁不让,有害于他人之事,绝对不做。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水滴虽小渐盈大器,故心要能做主,方可得自在,若不能作主,就易为外境所转,始终不得自在。
若能六根清净、心不染尘,像一面镜子、一潭止水般,色身也会因而得到清凉、舒适,行、住、坐、卧,皆能自在安乐。
这念心风平浪静,智慧就现前,则做任何事情,皆能清楚、明白,知道那些事情该做,那些事情不该做。反之,若无智慧,不该做的事去做,就造了恶业,甚至犯法,感召牢狱之灾,不得自在,此时则悔之已晚。
故知佛法讲的自在,不是邪人的自在,不是愚人的自在,而是菩萨的自在-身、口、意三业自在。
自在(七)
贪、瞋、痴、慢、疑等恶念,
不用教示,却自然就会生起,
此即是过去的习性,
也因此心不能得自在。
所谓菩萨,就是心要得自在,身、口皆要得自在,心存善法、善念,绝不起恶念,如此就能得自在。众生就不若菩萨般自在;开示众生善念相继,似乎不容易做到,但贪、瞋、痴、慢、疑等恶念,不用教示,却自然就会生起,此即是过去的习性,也因此心不能得自在。
应时刻反观这念心,是不是能得自在?是邪恶的心?愚人的心?庸人的心或圣人的心?圣人就是有智慧的人,就是时刻起善念,绝对不起恶念;起善念即感应光明,起恶念则感召黑暗,所谓心劳日瘁,妄想太多,患得患失,就会感觉身心很疲倦,就没有办法得自在。
善念相继是自在的开始,进一步要达到圣者的自在,即无念、无相、无住,不想过去、不想现在、未来,当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作主的这念心存在,这就是清净心,即佛法讲的菩提心,究竟圆满的清净智慧。
自在(八)
无念,
不是任何念头都没有,
而是没有妄想,
且清楚明白、作主的心要存在。
希望心得自在,第一步要不起恶念,只起善念,心中一片光明,身心愉快、欢喜。进一步要慢慢提升,起善念后,善念也不执着,最后归于无念,这就是佛、菩萨的境界了。无念,不是任何念头都没有,而是没有妄想,且清楚明白、作主的心要存在。
无念的心是真正究竟的自在,有如一潭止水、一面明亮宝镜。若起恶念,如是非、得失、恩怨、名利、财色、贪、瞋、痴、慢、疑、邪见等,种种的无明烦恼,宝镜就蒙尘了。要将尘垢擦掉,这面宝镜才能照天照地,什么都看得清清楚楚。
自在的心如一潭止水,没有波浪。但一般人被外面的境界风一吹,心就起波浪,不得自在。苏东坡先生曾说,人生遭遇的境界,譬如八种风--称、讥、毁、誉、利、衰、苦、乐。若遇此八风,都能不起波浪、如如不动,就是如止水般自在的心。
自在(九)
契入禅定,
则身没有挂碍,
没有病苦、老苦、死苦,
离开种种的痛苦,
这念心清清净净,才真正是得自在。
身、口、意三业自在,才是真正的自在。
口业自在,即时常赞叹他人,不要恶意毁谤别人。现在一般人不但不赞叹别人,反而赞叹自己、毁谤别人,如此,口就造恶业了。佛经云,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不妄语。要口业清净,就须做到没有这种四过失,才能真正得自在。口离开这四种过失,讲的话别人就会相信,持咒、念佛也才有感应。
其次,身体要得自在,即身业要清净。第一、不杀生,第二、不偷盗,第三、不邪淫。身根清净,进一步要修习禅定,静中熏修、养成,动中磨练,动、静都能得自在,禅宗祖师云,挑柴运米都是神通妙用。契入禅定,则身没有挂碍、没有病苦、老苦、死苦,离开种种的痛苦,这念心清清净净,才真正是得自在。
自在(十)
若心能作主,
即使经过一天的工作,
眼、耳、鼻、舌、身、意,都在疲劳当中,
一打坐,禅定现前,
身、心得到真正的歇息,
一天疲劳则可顿时消尽。
一般人,身体不安定,心也不安定,就是因为作不了主,即不得自在,所以要用功修行。首先要修清净行,身、口、意三业清净。第二、心要作主。清净、作主,这要在平常日时生活中养成。
意清净、口清净、身清净,动静闲忙都可以修,经过一番熏修、反照、检讨、反省,心就能得自在,身、口也能得自在,这是初步得到自在,进一步还要保任,动得自在,静也得自在。若心能作主,即使经过一天的工作,眼、耳、鼻、舌、身、意,都在疲劳当中,一打坐,禅定现前,身、心得到真正的歇息,一天疲劳则可顿时消尽。
若能于日常生活中,保持动、静皆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人在那里,心就在那里,清净心现前了,心便得自在。
作主的心始终存在,即是真正的自在。
自在(十一)
心像电台、电波一样,
一个念头就是一个频道。
所以佛法告诉我们,要起善念,
进一步更要无念、无相、无住,
心像一面镜子、一潭止水一般,
就可以消业、转业,就可以得自在。
心像电台、电波一样,一个念头就是一个频道。所以佛法告诉我们,要起善念,进一步更要无念。无念、无相、无住,心像一面镜子、一潭止水一般,就可以消业、转业,就可以得自在。
要做到自在,必须下一番功夫,否则,心不容易得到自在,便有烦恼、妄想、无聊,这些心理现前,就不能得自在。
佛的心是无念、无住。但是一般人,误以为无念、无想,就像石头、木头一样,便失去了作用。其实,真正达到无念、无想,是指这念心不起心、不动念、不攀缘,不想现在、不想过去;当前这念觉心,了了分明,就是古德所说:清明在躬。这念清清明明的心,时时刻刻存在。这种境界现前,就是大自在!
经常熏习、照顾这念心,自在的境界时时刻刻都会现前,动、静、顺境、逆境、白天、晚上如此,一年、十年都是如此,便没有生死可了、自在解脱。
自在(十二)
能够持守五戒,
即具足五常的涵养;
个人、家庭、社会、乃至国家,
可因此而富强安乐。
希望得自在,要从日常生活中努力。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若要建筑很高的楼层,地基一定要扎得很稳固。做人的根本就如地基,根本稳固了,人格才得以日趣完整。
在佛法来讲,做人的根本,第一要三皈,三皈就是以佛为师,以法为师,以僧为师。就如读书或在世间学艺,先要拜师,免得走远路、走错路。所以先要受三皈。受了三皈后,其次要受五戒:谨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戒律。五戒持守清净,则人格必定健全,福报自然增长,将来做任何事情皆可无往不利。
...(●[净公上人]念佛心地功夫)


...去的发心、努力、磨炼,哪有今天?所以「有前前,才有后后」,过去吃的苦没有白费,现在明白、确定了,不会再走远路了。心地法门是一条菩提大路,悟了心法,就明白一切法不离自性,一切法都销归自性,能修一切善法而不执着一切善法,始终如此。

释迦牟尼佛度了无量无边的众生,自言没有度一个众生,因为「能所俱空」、「说而无说」。如果说自己度了无量无边的众生,心中还是存有众生的念头,攀缘心还是存在,并不能与无为法相应。如果认为自己说了种种法门、成就种种功德,那还是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仍然是众生。心当中一法不立,才能契悟菩提心、涅槃性。

佛陀讲因果、讲事理,乃至于一切教化行门,都属于方便法,最终是一法不立。开悟的境界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自己喝水只有自己才能体会,所形容的种种味道、种种感觉,别人无法了解。所以,佛法是实践的心法。

人是以心为根本,心没有依靠,就觉得空虚、烦恼。一般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事业失败或受到一点折磨,就感觉被逼到走投无路,这个心禁不起一点考验。我们明白心才是根本,清净心、菩提心、不动心、觉心才是自己,只要时时刻刻安住这念心,就会愈来愈平静,超越了时间、空间,一个钟头一剎那就过去,这时候才知道佛法的可贵、人生的可贵,不会消极、悲观,更不可能去自杀。所以要想救世间、救人类,先要救心,只有佛法的道理才能救大众的心。

人,一是色身,一是心理。想要使身体健康、自在,必须修福报,福报就从修善法而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一切法都是有因有果,要想改变自己的环境就应多修善法,要知道惜福、修福。惜福是节流,修福是开源,惜福、修福很重要。这些属于有为法,有为法不执着即是无为法。无论世间法、出世间法,有为法、无为法,都在自己当下的这念心。这念心悟了,一切法都是佛法;这念心没有悟,虽然很努力诵经、打坐,还在起烦恼,佛法又成了有为法。诵经的目的是在净心、定心、明心,是在对治妄想,是在启发这念心性,这是诵经最重要的目的。一般人不容易领悟这些道理,认为「诵经有功德,可以消灾、延寿,可以保平安」,虽然是有功德,但这是退而求其次,只是在事上追求,并不了解理的重要。打坐也是有事有理,除了在事上调身、调息,更要在理上契悟,要万缘放下、一念不生,安住在觉性上,才能明心见性。




(四)961125


修学佛法的次第就像在世间求学一样,有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等阶段。例如:受三皈、五戒,这是属于人道的学校;修十善,就是进入天道的学校;修四谛,是罗汉的学校;修十二因缘,是缘觉的学校;修六波罗蜜,是菩萨的学校;在禅堂打坐,顿悟自心,直了成佛,就进入了诸佛的学校。修行学佛不是求得什么,而是心愈来愈清明,愈来愈有智慧,这就是进步。要经常反省检讨,烦恼、妄想有没有减少?身口意是否清净?能不能坐到一支好香?

要达到如来的境界,先要懂得善调身心,调心不起、调口无过、调身不犯。「调」是对治、调整。打坐时,不起心、不动念,不但恶念不起,连善念也不起,安住在无念当中,就是调心不起。调口无过,讲话不要有过失,不恶口、不两舌、不妄言、不绮语。佛经记载,如来不打妄语,所以有广长舌相、有梵音声相,这都是生生世世修来的。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其解。为什么有这种功德?因为不打妄语,口无过失。调身不犯,身体不做杀盗淫的事,有这种过失要赶紧惭愧、改正。觉悟的人自己能管理自己,调心、调口、调身,调就是对治习气、管理自己。

修行过程中,要行自利利他的菩萨道,自利是自己达到身、口、意三业清净。我们在禅堂练就一番功夫,找到一条心路,就能够肯定自己这一生的方向及应该做的事,否则只知道吃喝玩乐、追求名利,这样的人生毫无意义,死后与草木同朽。人,除了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还有心灵的世界,这三者都很重要。知道修心、修道,生命就不一样了。

这个世界是众生的恶业和善业夹杂所成就的世界,要想变成净土,不要在外面追求,「心净佛土净」,只有心清净才能使之成为净土;如果心里充满贪、瞋、痴、慢、疑、邪见,绝对找不到净土。

佛典里有「琉璃王灭释种」的记载,琉璃王灭释种是源自于前世的因果。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琉璃王对释迦族心怀仇恨,后来琉璃王强盛了,率兵要灭绝释迦族人。神通广大的目连尊者知道琉璃王要赶尽杀绝,于是就选了释迦族的五百个童男、五百个童女,以神通将他们送到天上去避难。战争结束后,目连尊者到天上取回五百个童男、童女,但是这些人都已经化成了血水,这是在劫难逃、业果难逃。

自己造了业,什么人都帮不上忙,只有自己检讨、反省、改过,才能消业。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业是自己造作,必须自己忏悔、改过,才可以消业、转业。心清净即是净土,心恶就是地狱、畜生、饿鬼,心善就是天堂,这是千真万确的道理。所以,不要走远路,更不可走错路。




(五)961202

现在很多人都想统领世界,有的国家甚至在世界各地设立飞弹基地、军事基地,一旦国与国之间竞争起来,难免会产生战争。想统领全世界,是宏大的抱负,但是先要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大学》里很有系统地讲修身、修心,讲三纲领、八条目,就是内圣外王的道理。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与自利利他、觉行圆满的道理一样。「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从过去到现在,想要统领天下、治理天下,第一步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假使国家的领土大、人口众多、事情繁琐,想把国家治理好并不容易。「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要想当一国的领导者,先要齐其家。自己的家庭只有几口人,占地不过数十坪,如果连家庭都治理不好,如何统理国家?这是儒家的思想。儒家的大同思想、佛法的人间净土,都是要把整个国家变成净土,乃至将全世界,欲界、色界、无色界都变成净土,这就要修菩萨行,这是大众的责任。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一个家庭治理不好,不能怪学校、社会,应该自我检讨。做父母的吃喝玩乐,孩子自然有样学样;父母经常吵架、打架,怎么可能教好儿女?要管理好家庭,就要修身,父母要以身作则,以良好的身教、言教引导子女。如何修身?在佛法来讲,父母有慈悲心,身、口都没有不好的行为,进一步受持三皈五戒,做到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家庭必然和谐。

「欲修...(●[净公上人]念佛心地功夫)


...盛了,率兵要灭绝释迦族人。神通广大的目连尊者知道琉璃王要赶尽杀绝,于是就选了释迦族的五百个童男、五百个童女,以神通将他们送到天上去避难。战争结束后,目连尊者到天上取回五百个童男、童女,但是这些人都已经化成了血水,这是在劫难逃、业果难逃。

自己造了业,什么人都帮不上忙,只有自己检讨、反省、改过,才能消业。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业是自己造作,必须自己忏悔、改过,才可以消业、转业。心清净即是净土,心恶就是地狱、畜生、饿鬼,心善就是天堂,这是千真万确的道理。所以,不要走远路,更不可走错路。




(五)961202

现在很多人都想统领世界,有的国家甚至在世界各地设立飞弹基地、军事基地,一旦国与国之间竞争起来,难免会产生战争。想统领全世界,是宏大的抱负,但是先要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大学》里很有系统地讲修身、修心,讲三纲领、八条目,就是内圣外王的道理。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与自利利他、觉行圆满的道理一样。「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从过去到现在,想要统领天下、治理天下,第一步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假使国家的领土大、人口众多、事情繁琐,想把国家治理好并不容易。「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要想当一国的领导者,先要齐其家。自己的家庭只有几口人,占地不过数十坪,如果连家庭都治理不好,如何统理国家?这是儒家的思想。儒家的大同思想、佛法的人间净土,都是要把整个国家变成净土,乃至将全世界,欲界、色界、无色界都变成净土,这就要修菩萨行,这是大众的责任。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一个家庭治理不好,不能怪学校、社会,应该自我检讨。做父母的吃喝玩乐,孩子自然有样学样;父母经常吵架、打架,怎么可能教好儿女?要管理好家庭,就要修身,父母要以身作则,以良好的身教、言教引导子女。如何修身?在佛法来讲,父母有慈悲心,身、口都没有不好的行为,进一步受持三皈五戒,做到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家庭必然和谐。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不但要修正行为,还要正心,心要端端正正,不要黑心、偏心、狭心、恶心。心如何才能正?「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无论是做人或是做事,都要以诚信为根本。儒家说:「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所以心念要真诚,诚意才能正心。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心念要诚,必须知见正确;知见不正确,意识就会颠倒、模糊。所以禅宗祖师说:「只贵汝知见,不贵汝行履。」修行首重正知见的确立,做人处事也要有正确的观念和见解。「知」很重要,知见要清净、端正。儒家的伦理道德、尊师重道是正确的观念,如果身为师长的人做不到,怎么教得好子弟?

正确的知见、清净的智慧如何产生?「致知在格物」,这就是重点。格,是改革;物,是心当中的烦恼、物欲、贪心、瞋心、痴心、慢心、疑心。儒家的思想与佛法有相通之处,原则上、本位上都是以心为根本。格物,就是除去心中的烦恼、物欲,衣食住行要适可而止,革除心中的贪念,去除贪财、贪色、贪名、贪吃、贪睡、贪利的习气。要检讨、反省,检讨心中有没有贪瞋痴;口,不恶口、不两舌、不妄言、不绮语;身,不造杀、盗、淫。有了过失知道立刻改进,这念心就光明了,人格就建立起来,就能增长福报。

禅七是以无为法、以心为根本,契悟菩提心、涅槃性。心要达到清净,就必须「致知格物」,惭愧、忏悔、改过,回光返照,照见五蕴皆空,也就是把烦恼照空。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要统领世界,「格物致知」是一个起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大学》里的八条目。佛法虽然是出世法,但也不离开世间法。

什么是出世?什么是世间?《六祖坛经》讲:「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正见就是解脱,看看自己有没有正见?「邪见名世间」,如果心念都在邪见、愚痴当中,就是世间人。身、口、意三业清净,坚住正念、随顺觉性,就是圣者,不要另外去求圣。佛经讲:「有此则有彼,无此则无彼;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一切都要从因当中努力,不是在果上求。没有种因,哪里找果?种了因,果报自然会现前。佛法不离世间法,世间法也不离开我们当下正知正见的这念心、这念觉性。

禅七当中不论有没有坐到一支好香,这段期间的用功都不会白费,每一位都有清净的功德,清净心就是佛。诸位听法的这念心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坐在这里只有这一念,没有第二念,看到什么境界都不理它,这就是智慧佛;这念心如如不动,一坐下来,一天、两天、十天……,一年、二年、十年……都不起心动念,这就是如如佛。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如如不动,就是真佛住世。所以,要想成佛、成菩萨,都不能离开这念心。大家要有信心,相信过去的佛是如此成佛,未来的佛也是如此成佛,十方诸佛都是如此成道、成佛,过去的人做得到,我们也可以做得到。静坐就是要净心、定心、明心,不论外面有什么动静,自己都要能坚住正念、随顺觉性,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惟觉法师]九十八年僧众精进禅七导师开示
九十八年僧众精进禅七导师开示


(一)981227
  时间过得很快,明天就要解七了,没有坐到好香也不要灰心,继续静坐,要有信心、要有耐心、要有恒心、还要有长远心,打坐就是如此,先苦后甜。其次,打坐是出家众的本份。为什么要出家?就是要修戒定慧三无漏学。这念心分开来讲,有戒、有定、有慧。打坐达到一心不乱了,戒定慧都在这念心当中,除了这念心之外,没有一法可得,一切法都是方便。静坐是一个胜方便,目的就是要明心。明什么心?菩提心、涅槃性,八识心王全部归于菩提和涅槃。

  佛所说最究竟的法门就是心性。古人说:「修行不发菩提心,犹如耕田不下种。」「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证明这念心是非常重要的。这念心迷失了,六神无主,就随业流转。过去造了业,临终时业果现前,就要去受报。因此,要在平时就对自己有个交代,这念心要「惺惺寂寂是,惺惺妄想非;寂寂惺惺是,寂寂无记非」,安住在菩提和涅槃。

  菩提和涅槃,又称为「中道实相」。所谓「实相」,「实」就是实实在在的心境。我们的心是很虚妄的,佛经里记载,每个人每一天有八亿四千万个念头,早上起床是一个念头;起床...(●[净公上人]念佛心地功夫)


...修一切善法而不执着一切善法,始终如此。

  释迦牟尼佛度了无量无边的众生,自言没有度一个众生,因为「能所俱空」、「说而无说」。如果说自己度了无量无边的众生,心中还是存有众生的念头,攀缘心还是存在,并不能与无为法相应。如果认为自己说了种种法门、成就种种功德,那还是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仍然是众生。心当中一法不立,才能契悟菩提心、涅槃性。

  佛陀讲因果、讲事理,乃至于一切教化行门,都属于方便法,最终是一法不立。开悟的境界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自己喝水只有自己才能体会,所形容的种种味道、种种感觉,别人无法了解。所以,佛法是实践的心法。

  人是以心为根本,心没有依靠,就觉得空虚、烦恼。一般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事业失败或受到一点折磨,就感觉被逼到走投无路,这个心禁不起一点考验。我们明白心才是根本,清净心、菩提心、不动心、觉心才是自己,只要时时刻刻安住这念心,就会愈来愈平静,超越了时间、空间,一个钟头一剎那就过去,这时候才知道佛法的可贵、人生的可贵,不会消极、悲观,更不可能去自杀。所以要想救世间、救人类,先要救心,只有佛法的道理才能救大众的心。

  人,一是色身,一是心理。想要使身体健康、自在,必须修福报,福报就从修善法而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一切法都是有因有果,要想改变自己的环境就应多修善法,要知道惜福、修福。惜福是节流,修福是开源,惜福、修福很重要。这些属于有为法,有为法不执着即是无为法。无论世间法、出世间法,有为法、无为法,都在自己当下的这念心。这念心悟了,一切法都是佛法;这念心没有悟,虽然很努力诵经、打坐,还在起烦恼,佛法又成了有为法。诵经的目的是在净心、定心、明心,是在对治妄想,是在启发这念心性,这是诵经最重要的目的。一般人不容易领悟这些道理,认为「诵经有功德,可以消灾、延寿,可以保平安」,虽然是有功德,但这是退而求其次,只是在事上追求,并不了解理的重要。打坐也是有事有理,除了在事上调身、调息,更要在理上契悟,要万缘放下、一念不生,安住在觉性上,才能明心见性。



--------------------------------------------------------------------------------

(四)961125


  修学佛法的次第就像在世间求学一样,有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等阶段。例如:受三皈、五戒,这是属于人道的学校;修十善,就是进入天道的学校;修四谛,是罗汉的学校;修十二因缘,是缘觉的学校;修六波罗蜜,是菩萨的学校;在禅堂打坐,顿悟自心,直了成佛,就进入了诸佛的学校。修行学佛不是求得什么,而是心愈来愈清明,愈来愈有智慧,这就是进步。要经常反省检讨,烦恼、妄想有没有减少?身口意是否清净?能不能坐到一支好香?

  要达到如来的境界,先要懂得善调身心,调心不起、调口无过、调身不犯。「调」是对治、调整。打坐时,不起心、不动念,不但恶念不起,连善念也不起,安住在无念当中,就是调心不起。调口无过,讲话不要有过失,不恶口、不两舌、不妄言、不绮语。佛经记载,如来不打妄语,所以有广长舌相、有梵音声相,这都是生生世世修来的。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其解。为什么有这种功德?因为不打妄语,口无过失。调身不犯,身体不做杀盗淫的事,有这种过失要赶紧惭愧、改正。觉悟的人自己能管理自己,调心、调口、调身,调就是对治习气、管理自己。

  修行过程中,要行自利利他的菩萨道,自利是自己达到身、口、意三业清净。我们在禅堂练就一番功夫,找到一条心路,就能够肯定自己这一生的方向及应该做的事,否则只知道吃喝玩乐、追求名利,这样的人生毫无意义,死后与草木同朽。人,除了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还有心灵的世界,这三者都很重要。知道修心、修道,生命就不一样了。

  这个世界是众生的恶业和善业夹杂所成就的世界,要想变成净土,不要在外面追求,「心净佛土净」,只有心清净才能使之成为净土;如果心里充满贪、瞋、痴、慢、疑、邪见,绝对找不到净土。

  佛典里有「琉璃王灭释种」的记载,琉璃王灭释种是源自于前世的因果。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琉璃王对释迦族心怀仇恨,后来琉璃王强盛了,率兵要灭绝释迦族人。神通广大的目连尊者知道琉璃王要赶尽杀绝,于是就选了释迦族的五百个童男、五百个童女,以神通将他们送到天上去避难。战争结束后,目连尊者到天上取回五百个童男、童女,但是这些人都已经化成了血水,这是在劫难逃、业果难逃。

  自己造了业,什么人都帮不上忙,只有自己检讨、反省、改过,才能消业。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业是自己造作,必须自己忏悔、改过,才可以消业、转业。心清净即是净土,心恶就是地狱、畜生、饿鬼,心善就是天堂,这是千真万确的道理。所以,不要走远路,更不可走错路。



--------------------------------------------------------------------------------

(五)961202

  现在很多人都想统领世界,有的国家甚至在世界各地设立飞弹基地、军事基地,一旦国与国之间竞争起来,难免会产生战争。想统领全世界,是宏大的抱负,但是先要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大学》里很有系统地讲修身、修心,讲三纲领、八条目,就是内圣外王的道理。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与自利利他、觉行圆满的道理一样。「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从过去到现在,想要统领天下、治理天下,第一步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假使国家的领土大、人口众多、事情繁琐,想把国家治理好并不容易。「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要想当一国的领导者,先要齐其家。自己的家庭只有几口人,占地不过数十坪,如果连家庭都治理不好,如何统理国家?这是儒家的思想。儒家的大同思想、佛法的人间净土,都是要把整个国家变成净土,乃至将全世界,欲界、色界、无色界都变成净土,这就要修菩萨行,这是大众的责任。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一个家庭治理不好,不能怪学校、社会,应该自我检讨。做父母的吃喝玩乐,孩子自然有样学样;父母经常吵架、打架,怎么可能教好儿女?要管理好家庭,就要修身,父母要以身作则,以良好的身教...(●[净公上人]念佛心地功夫)


...人都已经化成了血水,这是在劫难逃、业果难逃。

  自己造了业,什么人都帮不上忙,只有自己检讨、反省、改过,才能消业。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业是自己造作,必须自己忏悔、改过,才可以消业、转业。心清净即是净土,心恶就是地狱、畜生、饿鬼,心善就是天堂,这是千真万确的道理。所以,不要走远路,更不可走错路。



--------------------------------------------------------------------------------

(五)961202

  现在很多人都想统领世界,有的国家甚至在世界各地设立飞弹基地、军事基地,一旦国与国之间竞争起来,难免会产生战争。想统领全世界,是宏大的抱负,但是先要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大学》里很有系统地讲修身、修心,讲三纲领、八条目,就是内圣外王的道理。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与自利利他、觉行圆满的道理一样。「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从过去到现在,想要统领天下、治理天下,第一步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假使国家的领土大、人口众多、事情繁琐,想把国家治理好并不容易。「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要想当一国的领导者,先要齐其家。自己的家庭只有几口人,占地不过数十坪,如果连家庭都治理不好,如何统理国家?这是儒家的思想。儒家的大同思想、佛法的人间净土,都是要把整个国家变成净土,乃至将全世界,欲界、色界、无色界都变成净土,这就要修菩萨行,这是大众的责任。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一个家庭治理不好,不能怪学校、社会,应该自我检讨。做父母的吃喝玩乐,孩子自然有样学样;父母经常吵架、打架,怎么可能教好儿女?要管理好家庭,就要修身,父母要以身作则,以良好的身教、言教引导子女。如何修身?在佛法来讲,父母有慈悲心,身、口都没有不好的行为,进一步受持三皈五戒,做到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家庭必然和谐。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不但要修正行为,还要正心,心要端端正正,不要黑心、偏心、狭心、恶心。心如何才能正?「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无论是做人或是做事,都要以诚信为根本。儒家说:「至诚之道,可以前知。」所以心念要真诚,诚意才能正心。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心念要诚,必须知见正确;知见不正确,意识就会颠倒、模糊。所以禅宗祖师说:「只贵汝知见,不贵汝行履。」修行首重正知见的确立,做人处事也要有正确的观念和见解。「知」很重要,知见要清净、端正。儒家的伦理道德、尊师重道是正确的观念,如果身为师长的人做不到,怎么教得好子弟?

  正确的知见、清净的智慧如何产生?「致知在格物」,这就是重点。格,是改革;物,是心当中的烦恼、物欲、贪心、瞋心、痴心、慢心、疑心。儒家的思想与佛法有相通之处,原则上、本位上都是以心为根本。格物,就是除去心中的烦恼、物欲,衣食住行要适可而止,革除心中的贪念,去除贪财、贪色、贪名、贪吃、贪睡、贪利的习气。要检讨、反省,检讨心中有没有贪瞋痴;口,不恶口、不两舌、不妄言、不绮语;身,不造杀、盗、淫。有了过失知道立刻改进,这念心就光明了,人格就建立起来,就能增长福报。

  禅七是以无为法、以心为根本,契悟菩提心、涅槃性。心要达到清净,就必须「致知格物」,惭愧、忏悔、改过,回光返照,照见五蕴皆空,也就是把烦恼照空。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要统领世界,「格物致知」是一个起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大学》里的八条目。佛法虽然是出世法,但也不离开世间法。

  什么是出世?什么是世间?《六祖坛经》讲:「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正见就是解脱,看看自己有没有正见?「邪见名世间」,如果心念都在邪见、愚痴当中,就是世间人。身、口、意三业清净,坚住正念、随顺觉性,就是圣者,不要另外去求圣。佛经讲:「有此则有彼,无此则无彼;此生则彼生,此灭则彼灭。」一切都要从因当中努力,不是在果上求。没有种因,哪里找果?种了因,果报自然会现前。佛法不离世间法,世间法也不离开我们当下正知正见的这念心、这念觉性。

  禅七当中不论有没有坐到一支好香,这段期间的用功都不会白费,每一位都有清净的功德,清净心就是佛。诸位听法的这念心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坐在这里只有这一念,没有第二念,看到什么境界都不理它,这就是智慧佛;这念心如如不动,一坐下来,一天、两天、十天……,一年、二年、十年……都不起心动念,这就是如如佛。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如如不动,就是真佛住世。所以,要想成佛、成菩萨,都不能离开这念心。大家要有信心,相信过去的佛是如此成佛,未来的佛也是如此成佛,十方诸佛都是如此成道、成佛,过去的人做得到,我们也可以做得到。静坐就是要净心、定心、明心,不论外面有什么动静,自己都要能坚住正念、随顺觉性,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惟觉法师]九十六年度僧众精进禅七导师开示
九十六年度僧众精进禅七导师开示


(一)9609016


  现在讲修行的三个过程──悟道、修道、成道。如果没有开悟,不知道心在哪里、道在哪里,修行就如挑千斤重担一般,没有正确的方向,终究不能成就道业。

  未开悟之前,所修的一切法都是「加行」。未悟道前,认为自己根机迟钝、业障深重,信心不足,甚至对于修行产生怀疑,不知该修禅、修净,还是修密、修律?经常在犹豫当中,这样就不算是修道。所谓「加行」,就是加功用行。例如,只知道修善断恶、只知道度众生等道理,认为修行好、修行可以了生死,认为学佛很好、佛法是人生最高的真理,可是并不清楚好在哪里、道在哪里,还是隔了一层。即使不明白道在哪里,也还是要修行,先加功用行,诵经、持咒、打坐、参禅、拜忏、礼佛……修种种法门、修菩萨行,累积福慧资粮。以这样的精进心用功,就是修加行,但是并非真正的修道,这属于第一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就是悟道,就是开悟了。悟什么呢?悟到心即是佛、心即是道,没有一点点怀疑。到达这个境界,就算是悟道了。佛法揭示的就是这个道理,无论是修禅、修密、念佛、持咒,都离不...(●[净公上人]念佛心地功夫)


...是开方便。

  念佛,目的在哪里呢?就是要念到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禅,一心不乱就是定。同样地,我们打禅七、打佛七,用七天的时间把心中的烦恼、妄想通通化掉、息灭,达到一心不乱,这就是禅,就是净,这是针对修行的人而言。若是对普通人讲,他不容易听进去,因为他还有很多事情要操心,退而求其次跟他讲:「念佛一句,福增无量;礼佛一拜,罪灭河沙」,他听到念佛有这么大的好处,就会学着念佛;听到拜佛有那么大的功德,就会跟着拜佛。等到将来因缘成熟了,他就能够更上一层楼,除了知道「事」,还会进一步追求「理」了。所以佛法是应机施教的,不同根机的人自然有不同的领会。



--------------------------------------------------------------------------------

(二)960923


  如果我们过去所修的都是方便法门,都只是在「事」上努力,有「事」而无「理」,不明白究竟的道理,心中的烦恼没有化除,就会愈修愈烦恼,乃至增长无明。为什么愈修愈烦恼?「我天天念佛,念了那么久,怎么没有看到佛?天天拜佛,怎么不见佛来保佑?修行学佛这么久,为什么还是和过去差不多?虽然福慧双修,却没有得到什么、没有看到什么?」这就是起无明了,就是只知道「事」,而不知道「理」。「理」是什么?就是契悟佛性。我们念佛要念而无念,能所俱空,归于无念,归于自性,自性才是真佛。明白这个道理,身口意三业愈来愈清净,业障消除,到最后心空境寂,就能超凡入圣,哪里会起无明、起烦恼?这个福报才是无量的福报,才是真正的无量寿、无量光。这就是「理」。

  所以,「有事无理,增长无明」,只知在事上用功而不明白道理的人,由于缺乏「理」,只要稍遇挫折,就愈修愈烦恼。「有理无事,增长邪见」,有的人看了很多佛经,听了很多道理,自认为修行学佛,就是修心,心即是佛!心好就好了,不需要持戒,也不需要打坐、参禅、念佛……因而增长邪见。哪个心是佛?他其实并不明白,懵懵懂懂,似是而非,这就是「有理无事」。「有理无事,增长邪见;有事无理,增长无明」,事和理是并行不悖的,我们打坐,属于「事」,打坐的目的在沉淀当下这念心,这是「理」。修习每一种法门都要事理圆融,要了解事理无碍、事理不二。事和理不要偏废,偏废了就落入两边。

  明白这些道理,修行学佛就会觉得很宁静、很法喜,就能有所进步。有什么进步?你知道这个道理了,天天都在用心,行住坐卧不离当下这念清净心,知道惭愧、忏悔,最后归于不生不灭心,这个就是无上道。无上道不是在东方、不是在西方,也不在兜率天、不在净土,「心净佛土净」,净土就在我们当下这念净心中。



--------------------------------------------------------------------------------

(三)960930


  成凡、成圣都不离这一念心。所谓「迷即众生,觉即菩提」,身口意迷惑、造作恶业就是众生境界。心迷,起贪瞋痴;口迷,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身迷,造杀、盗、淫──这就是众生。身口意三业不迷惑,就能成为圣者。

  什么是圣,什么是凡?《金刚经》讲:「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通达无为法,就成为「入理圣者」,「理」是指不生不灭之理、菩提之理、涅槃之理、心性之理,在这个地方安住自己的本心,就入「理」了,就与圣人很接近。不但佛法如此讲,儒家也讲:「克念则圣,罔念则狂。」克念,就是能够制伏自己的妄念,止息妄念,就能通达圣人之路。「罔念则狂」,不能制伏自己的妄想、烦恼、邪见、无明,心无法安住,就会发狂。曾有媒体报导,一位十三岁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就读的天才儿童,大学毕业后顺利拿到了硕士、博士学位,可是后来竟然精神异常,三十一岁即结束了宝贵的生命。这就是因为心没办法安住所致。

  大家要了解,我们的心有体、相、用三大。即使有再大的学问,也是心的作用。除了知道心之用,还要「用不作用想」,用了以后归于无用。无用,就是现在打坐要达到的境界,不生不灭,心念清楚、明白,一念不生,心静如止水,心明如净镜,这个就是心之体。迷失了「体」,人生就很空虚、很烦恼,做再大的官,拥有再高的学问、再多的钱,心无法安住,忧虑失神,晚上睡不着,还有什么用呢?纵然把高楼大厦布置得金碧辉煌,住在美丽的宫殿里面,若是寝食难安,连一方榻榻米都不是你的!有了烦恼、忧郁,虽然吃的是山珍海味,送进口里却觉得没有味道,什么都不想吃。为什么?因为心不安定。可见,心是非常重要的!不受外境干扰的清净心、本自具足的佛性就是无上心,是我们最珍贵的灵山、宝山,具足无量的智慧、功德。



--------------------------------------------------------------------------------

(四)961007


  世间上所有一切名利财富,任谁都无法长久保存,虽然拥有名利财色,终究是镜花水月,如同作梦一般。钱财堆积如山,忽然生了病,一口气不来,什么都没有了;即使当总统,也还是有退位的一天,假使生了病,这个大位也坐不安稳。所谓「一口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一口气在,这个是我的、那个也是我的,儿女、妻妾、黄金美钞都是自己的,可是一旦生了大病,无常一到,你放不下也得放下。既然知道如此,还等待什么?知道无常是每一个人都免不了的,趁这一口气还在,要赶快用功!

  只有用功修行,才能脱离无常。只要有一个念头,就落一个形相──我是某某人,我将要如何如何……一大堆计画,一般人就是活在梦里。只要有这么一个念头,「相」就出现了,你的意识就与外在种种人事物感应。念头没有了,阎王、小鬼都找不到自己!所以,无念、无住、无为,才能脱离阎王、脱离生死。只要念头一动,你的形相就出现了,念念相续,必然随业流转。「一心不生,万法无咎」,与清净心、无住心相应,念念分明,处处作主,才能消除业障,了脱生死。

  禅七,就是要达到无念、无住、无为、菩提、涅槃,悟就是悟这个道理。虽然悟到了这个道理,如果没有在这里用功,清净心、寂灭心、菩提心、无为心是不会现前的;妄念一起,又变成了执着、烦恼,...(●[净公上人]念佛心地功夫)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以诸最胜妙华鬘,伎乐涂香及伞盖,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
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珐輪。
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珐輪,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Hot Keyword ChatGPT BTC ETH NFT WEB3 USDT AI (http://www.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