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Hot Keyword ChatGPT BTC ETH NFT WEB3 USDT AI

標題: 了凡四训(第二十九)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20-1-30 13:11
標題: 了凡四训(第二十九)
敬摘自《净公上人了凡四训讲记29集》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了凡四训  (第二十九)  1978  台湾华藏大专讲座  档名:19-003-0029



  我们看今天这个「云谷大师传记」,这个传记文也相当长,照一般讲法大概总得要讲二到三次,今天我们就简单的说。这篇传记是出在《憨山大师梦游记》里。诸位要晓得,《高僧传》是仿照《二十五史》那个例子来编的,换句话说,后一代的人写前一代的,这里头没有感情、没有关系,写起来比较上要公正。佛门里面的《高僧传》也是如此,譬如说在民国年间,我们要有人发心编清朝的《高僧传》,不编自己这一代的,这一代的要到底下一代的人去写。云谷大师是明朝人,所以明《高僧传》里面所记载的都是宋、元时候的高僧,宋《高僧传》里面的人物都是唐或者五代时候的高僧,诸位要懂这个意思。《高僧传》第一辑那都是隋唐以前的历代高僧,我们《高僧传》现在有四辑,第四辑是明《高僧传》。云谷大师是明朝人,清朝的时候没有人再编一部新的《高僧传》,因此他老人家的传记《高僧传》里找不到,真正是一代高僧。憨山大师是个有心人,因为他老人家并没有著作流传于后世,有著作就好办,为什么?人家一定要追究这个人,没有著作,怕他这一段事迹年代久远就湮没了。所以他给他写了一篇传记,在他的《梦游集》这部书里面,收在这个里面。现在这个根据《梦游集》卷三十里面抄出来的,憨山大师的《梦游集》内容非常丰富,值得一读。好像我们台湾有翻印的本子,分量也相当之大,是一部很好的书,这部书收在《藏经》里面。我们现在看正文:

  【师讳法会。别号云谷。嘉善胥山怀氏子。生于弘治庚申。】

  这个『法会』是大师的法名,称讳就是我们后人为了尊敬大师,不称他的名,但是写传记必须要写出来,写出来上面加一个讳。『别号云谷』,我们通常称云谷大师,这是称他的别号。他是浙江嘉善胥山人,底下有个小注,就是「嘉兴县」。为什么这个山叫『胥山』?底下也给我们注明了,相传伍子胥伐越的时候,大家都晓得吴越之战,在春秋时代,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这个故事大家都知道,当时吴国有一个贤人,伍子胥,他曾经从这儿过,所以称之为「胥山」。『怀氏子』,他的俗姓姓怀。『生于弘治庚申』,「弘治」是明孝宗的年号,「庚申」就是明孝宗第十三年。

  【幼志出家。投邑大云寺某公为师。初习瑜伽。】

  他很年轻就出家,在大云寺,可见得当代有一些事情都不容易找到了,他出家时的师父是谁,憨山大师都查不出来。憨山大师跟他算是晚辈,大概徒孙一辈,徒孙对师公的事情都搞不清楚,我们现在要去考查当然是不容易。『初习瑜伽』,这个地方讲的「瑜伽」就是现在所讲的经忏佛事,那个瑜伽底下有注,实际上就是经忏佛事。所以莲池大师,明末四大师,憨山、蕅益、莲池、紫柏,这是四个很有名的,中兴佛教的四大师。你看他们所写的文章流传下来,告诉我们,在明朝末年时候佛法就很衰,就不象样子。蕅益大师在《五戒经》注里面就曾经说过,注子里头就讲过,那个时候皈依已经变质了。从前人皈依是皈依三宝,三宝就是我的老师,对三宝是平等心的恭敬,三宝弟子。但是在明末的时候,我们根据蕅益大师所记载的这些文章来看,已经就是以哪一个人是我的老师;换句话说,不是皈依三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某某大德,这就不成话了。

  现在这种情形更普遍,我们也不必深究,为什么?那时候到现在五百年了,五百年前已经就是这样子,现在当然变本加厉,这是理所当然。但是诸位要晓得,这是不如法,这是错误。皈依三宝那个皈依师只是给你做证明,三宝当中的一个代表而已。大家要晓得,真正如法的皈依,能够得到三宝的加持、天龙的尊敬,你要如法,不如法就没有感应。不能说是我皈依这个法师,他是我的师父,那个不是,错了,这是你没有皈依。刚刚初出家,他头一剃的时候,他入了三宝里,你皈依三宝,他就是你的老师,就是师父,你要以平等心看待。你要不以平等心,在三宝里头决定没有感应,你修一辈子也是白修了。为什么?你走的是邪道,不是佛道,你是迷惑颠倒,你一点智慧都没有,诸位要懂这个道理。

  这是说到,这个时候,已经就有文字记载,就变质了,不像从前。诸位看弘一大师的《五戒相经笺注》,它里面就摘录的引用蕅益大师的话。我们读了要觉悟,自己要晓得,三宝弟子才尊贵,天人鬼神都尊敬你,你某一个法师大德的弟子,他不理会你这一套,你不是三宝弟子。千万要记住这一点,这一点搞错了就错到底了。为什么?这是一开头,一入佛门,开头就错了,那是错到底了。所以有好多新的同修来找我,法师,你给我皈依。我说随便找哪个都一样,何必找我?这就好比我们现在国民党入党一样,入党的时候,派一个老党员给你监誓,你入的是中国国民党,你不是入的他的党,某某人的党,你要懂这个道理。他给你监誓,你就入了他的党,那这个国民党底下党派有几千几百,那不打破头了?还有这种道理吗?佛门也是如此,这个例子一开,立刻就分裂了,就不是佛法,那就是挂着佛的招牌干的是妖魔鬼怪的事,诸位要懂这个。破坏佛法、分裂佛法,那真是前面那个灶神爷给俞净意讲的,你逃祸且不暇,你还想求福?哪有这种道理!破坏佛法这个罪业多重。我没有做破坏佛法的事。你干了这一条就是破坏佛法。所以我们不细心想,想想真是心惊胆跳,大家要懂这个道理。

  这个道理,说老实话,不在讲经场合上平常不好讲,讲了得罪人,现在都是某人是我的徒弟,某人他是我的师父。那个,那个不是。不晓得错到哪里去了,希望诸位要明了这个道理。真正做一个三宝弟子,凡是出家人都是我们的老师,都是僧宝,一律平等看待,不要偏心,不要有偏爱。贤者,我们亲近他,跟他学东西;不是贤者,我们敬他,敬他不跟他学东西就行了,但是那个尊敬之心绝没有差别。这个我要跟他学东西,那个我不跟他学东西,我尊敬心就不同了,那就错了。同样的尊敬,就是一个跟他学东西,一个没跟他学东西,差别就在此地。大家要学佛从这个地方开始,这开端,你一入门这就走上正道。这是讲经忏佛事,那个时候就已经很盛行了。

  【师每思曰。出家以生死大事为切。何以碌碌衣食计为。】

  他这一念就了不起,想了一想,经忏佛事干什么?衣食。实在讲那个时候寺庙里都还有庙产,不做经忏佛事,生活苦一点;做经忏佛事,生活富裕一点。现在寺庙困难,现在寺庙没有产业,除了经忏佛事之外没有收入,所以在环境上讲大大的不如从前。从前有山、有田,有的时候田地租给老百姓耕种,寺庙收租,有的寺庙出家人自己耕种。百丈大师所谓「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这个制度可以说是唐朝时候马祖、百丈就订下的,教给我们出家人应当要工作。当时也有人问他,你这个与佛法不合,出家的比丘不可以耕地,不可自己种粮食收获。好像是百丈大师答复他,是,他说我不是比丘,我是挂名的比丘,有名无实,为什么?比丘戒我做不到。祖师的答复干净利落,承认自己做不到,所谓是名字比丘。真实的比丘那真正是难,太不容易。蕅益大师说,南宋以后我们中国就没有真正的比丘。诸位看看弘一大师的《戒律三十一种》,你就知道,他老人家讲得非常的详细,勉励出家人要自爱、要自重,要懂得自己的身分,努力的修学。末法时期不是不能成就,可以成就,问题就在你自己对于道有没有慧眼来辨别?换句话说,真妄、是非、邪正你要能辨别,你才会有成就;不能辨别,成就就很难。他这一念,这就是个转机,我既出家了,我以生死大事这是第一要紧,物质上的生活是小事,不必为衣食去劳碌。

  【年十九。即决志参方。寻登坛受具。闻天台小止观法门。专精修习。】

  十九岁这一年他受了戒,决定去参学。古人参学的目标就是为明心见性,为了生死出三界,这才叫真正的出家。如果目标不向这个方向,这不能算是真正出家。从哪里做起?从《小止观》修起。这个书在台湾很早就有流通,好像在三十八、九年,朱镜宙老居士搞台湾印经处的时候就印出来,《天台小止观》、《六妙法门》,这两样东西合起来,是铅字排印的,很小的小册子。这是从前修禅的人修止观入门的一部书,要从这个地方学起。他就研究这个东西,研究天台的小止观法门。诸位要想看这个书很容易,大概善导寺的佛经流通处就有。不过我劝诸位还是念佛好,不要三心二意,看到人家修禅,我也跟他去学去,那个麻烦就大了。将来再看到有学密的,你又去搞密去了。你要是念佛,就老老实实一心去念佛,心无二用,那就是禅,那就是妙禅。他参禅开始的。

  【法舟济禅师。续径山之道。掩关于郡之天宁。师往参叩。呈其所修。】

  当时有一个佛门的大德,就是法舟禅师,济是他的法名,别号称法舟。底下小注我们就不要去念它,我们赶时间,诸位自己去看。这个时候法舟禅师在天宁寺闭关。诸位要晓得,闭关可不简单,闭关,在古时候闭关是两种人有闭关的资格。第一种人,参方已经开悟了,回来了。开悟了照说是要弘法利生,但是没有法缘,他想弘法利生,没有人请他。这点诸位要记住,法是要启请的,没有启请法师就出来跟你说法,没有这个道理,一定要有请法。换句话说,有个功德主,他懂得佛法,他请法师到这个地方来开道场,讲一个月,他做功德,他去启请。他去启请,法师就可以说法了。为什么?你启请的,我就对你一个人说,对你一个人说,别的人都是旁听。譬如说我们道场这么多人,启请只有一个人,别人都是旁听,都得到利益,这个功德无量无边。如果那个地方没有人懂得启请,法师想在那里弘法都没有办法。所以诸位要记住,启请的功德才算是功德主,法师所有的功德都是他的功德。佛当年在舍卫大城讲那么多经,功德主是谁?给孤独长者,给孤独长者自己花钱买个道场,把释迦牟尼佛请来到舍卫大城弘法。换句话说,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大城弘法那么多年,得度那么多人,谁的功德?给孤独长者的功德。当时没有一个人懂佛法,哪一个人会去启请?他能够去启请,一个人的福德能够带给一个地方,这叫大福!所以请法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真正叫护持佛法。这讲没有法缘,就是没有人启请,没有人启请怎么办?闭关,这是一个闭关的条件,自己彻悟之后没有法缘。

  第二种,名满天下,接应不暇,应酬太多了,耽误自己修学,没法子,闭关,什么人也不见,这是偷闲,有资格闭关。不是这两种条件不能闭关。所以闭关的人,大善知识。参学的人,哪一个是善知识?哪一个是好老师?在从前的人,不像现在,现在的人自我宣传,为什么?别人不替我宣传,我自己不宣传怎么办?从前的人决定没有这回事情,也没有报纸,也没有杂志,也没有标语,也不拜托人宣传,而是闭关。只要听到哪一个人在闭关,这个人就是善知识,他就一切通达。你到那里去问他,如果他答不出来,关门打开,你出来跟我一样去参学去,你没有资格闭关。所以闭关的人就是天人师。他能够在天宁寺掩关,当然这是大善知识,他就到那里去参叩,把他自己所修的向老禅师报告,法舟法师就跟他开示了。

  【舟曰。止观之要。】

  止观就是修禅,就是讲的参禅。

  【不依身心气息。内外脱然。子之所修。流于下乘。岂西来的意耶。】

  一开头几句话就把他的毛病指出来了,你参禅路子错了。参禅的要领,此地几句话很重要,那就是『不依身心气息,内外脱然』,也就是《金刚经》里面讲的离四相,无住生心,这样才正确,这才是佛祖之命脉。他所修的跟这个宗旨恰恰相反,换句话说,着相的修学,样样都在事相上讲求,怎样如法,怎样如法,这个就错了,要在离相上讲求,心里面不染不着,这才是禅,「内外脱然」。虽然内外脱然,又不是慧,不是法度,不是说不着相,什么事相都不要,那也错了,事相还是要,心地不沾染,说的是这个道理。云谷大师最初参学,事相上都如法,心里头都染着,着相,大毛病,绝对不能成就。底下就讲了,把重点说出来了。

  【学道必以悟心为主。】

  诸位同修要知道,我们学净土也是这样,这是八万四千法门,包括门余大道,哪一个法门都是以悟心为主,你要把这句话忘掉了,那就坏了,永远不能开悟。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乱,理一心就是悟心,理一心不乱跟禅家的明心见性、教下的大开圆解没有两样,要说两样只是名称不一样而已,事实境界完全相同。可见得,法门虽然是有千万差殊,目标没有两个,是相同的。这句话我们要记住,学道要以悟心为主,出家要以生死大事为先,常常能记这两句话,这就叫道心,古人有道心,心里头没有这个,没有道心。

  【师悲仰请益。舟授以念佛审实话头。】

  这就是教他参究念佛是谁,禅宗里面有这么一个话头。

  【直令重下疑情。师依教日夜参究。寝食俱废。】

  这里头有个小注,这两个小注我们要记住,「此心不为积习所牵,便是大彻大悟之因」。什么叫积习?财色名食睡,这叫积习。『寝』是睡觉,『食』是吃饭,这个用功把吃饭、睡觉都忘记掉了,无始劫以来的习气能够摆脱掉,这就是人家能悟的一个因素,他能开悟。

  【一日受食。食尽亦不自知。碗忽堕地。猛然有省。恍如梦觉。】

  你看这是他开悟,他在什么时候开悟?有一天吃饭,碗里头饭吃完了不知道,可见人家吃饭还是在用功,没有离开功夫,吃完了不知道,碗掉到地下打破了,他开悟了。这个境界只有过来人才懂得,不是过来人,你也吃饭,吃饭也把这个忘掉,你把碗摔碎,摔掉十个,摔掉一百个,大概还是开不了悟。各人开悟的因缘都不一样,云谷大师是这样开悟的,就是二六时中他这个话头不断,疑情不断。换过念佛也是如此,二六时中心里面都有佛号,吃饭的时候归吃饭,佛号不能断,这才叫用功。你要那个心专注在佛号上,你吃饭也就不晓得味道了,那个菜好吃,这个不好吃,不知道。你还晓得这个不错,好吃,那个不好吃,你的功夫早就断掉了,断掉了怎么会得一心不乱?不会得一心不乱。功夫好的人,睡觉的时候,身体睡在床上,阿弥陀佛没有断,这才能成就一心不乱,这是真实功夫。『猛然有省』,省就是开悟,『恍如梦觉』,过去就像作梦一样,现在一下醒过来了,觉悟了。回过头来再去请教法舟禅师。

  【复请益舟。乃蒙印可。】

  问问他开悟的,这个是真的悟还是假的悟,他把这个境界给法舟禅师讲,法舟禅师同意,对的,没错。

  【阅宗镜录。大悟唯心之旨。】

  这就是禅家的办事,禅家说不悟不看经,悟了以后再起修。禅与教的方法就这么一点不同,教下是先从经论里讲解,然后叫你自己去体会,禅宗不是这个样子,先是什么经论都不准你看,单单叫你参个话头或者叫你观心,悟了以后再看经。所以这个方法不相同,一个是先看经,一个是后看经。但是诸位要晓得,禅接引上根利智,中下人可以说没分,为什么?中下人的烦恼太重。你不说别的,我们想不想这样用功?想,但是一吃饭就忘掉了,这就是业障重。稍微累一点就疲倦,一睡觉也忘掉了,作乱七八糟的梦,那有什么办法?这种材料就不是个参禅的材料。诸位要有自知之明,禅那条路走不通,我还有净可以走,换一条路走,别钻牛角尖。学禅的人大抵都是心地很清净,妄念很少,所以他的功夫能用得上力。

  因此我奉劝诸位,说老实话,现在多数人业障都很重,确确实实,我们只有接受印光祖师的教训,用《了凡四训》、《感应篇》来消业障、来培福。果然这样做上三年,像俞净意那样,动即万善相随,静则一念不生,那就行了。你要能够做到俞净意这样,无论是念佛,无论是参禅,不要多久。如果不能像俞净意、像袁了凡,我们没有指望。就算你有福,也不过带业往生而已,往生得还很艰苦、很困难,不见得有把握。这是我特别勉励同修们,我们必须要学《感应篇》、要学《了凡四训》。在目前我们要拿这个做主课,别的听听可以,说老实话,做不到。我们真能这样做,这是印光大师的苦心,他一辈子就弘扬这三样东西。

  《宗镜录》这部书古人称赞它为小藏经,诸位去想想它这个分量之重,被人家重视。这个书相当的大,有一百卷。如果将来有这个因缘,这部书我们可以来印,刚才讲了,分量是相当大,当然成本也相当高。我手上有一本,大概像我们过去印送的《弥陀经疏钞》三本的厚度,将来如果有因缘我们可以印。这部书非常之好,是永明延寿大师将大小乘佛法之精华都编辑在里面,所以号称为小藏经,道理就在此地。读这部书等于说一切经的大意(要义)你都看到了。他看《宗镜录》,『大悟唯心之旨』。

  【从此一切经教。及诸祖公案。了然如睹家中故物。】

  你看看悟后的现象,他有没有读太多的书?一部《宗镜录》之后,一切教理都通了,一通一切通。祖师的语录,就是那些公案,像《五灯会元》、《传灯录》之类的,没有一条他不通,他都通,这真正叫大彻大悟。这一点并不稀奇。我们看底下,悟了以后人家是怎么样?现在人要悟了那还得了,我是天人师,不但一国人要尊敬我,全世界都要我高高在上,那就错了。你看看人家。

  【于是韬晦丛林。】

  「韬光晦迹」,这是干什么?回过头来再修谦德之效,你看看这个谦虚如此的重要,绝没有一点贡高我慢的习气,把自己隐藏起来。

  【陆沉贱役。】

  在丛林里面做别人不愿意干的事情,像过去丛林吃饭的时候过堂,做行堂,厨房里面烧火、砍柴、挑水。悟了以后还要消业障,还要培福德,我们没有悟之前要不消业障怎么能开悟?不培福德怎么能开悟?没有福德不能度众生。所以悟了以后还是这样做。

  【一日阅镡津集。见明教大师护法深心。】

  《镡津集》底下有个小注,诸位自己去看,这也是一部非常好的书。他读这部书,看到明教大师护法的心切,于是乎他也效法。

  【初礼观音大士。日夜称名十万声。师愿效其行。遂顶礼观音大士像。通宵不寐。礼拜经行。终身不懈。】

  诸位看这个,『终身不懈』,他老人家的功课是什么?一天十万声南无观世音菩萨,一天十万声,一生就是这样修行,效法观世音菩萨。

  【时江南佛法禅道。绝然无闻。师初至金陵。寓天界毘卢阁下行道。】

  『行道』就是参禅,念持观世音菩萨的圣号。

  【见者称异。魏国先王闻之。乃请于西园丛桂庵供养。师住此入定三日夜。居无何。予先太祖师西林翁。掌僧录。兼报恩住持。往谒师。即请住本寺之三藏殿。师危坐一龛。绝无将迎。足不越阃者三年。人无知者。】

  我们看看云谷大师,所以这是高僧,这才是我们真正的榜样。他开了悟之后,在丛林里面做劳役,培福,你看看他修行的方法。以后到金陵,就现在的南京,住在毘卢阁里面,虽然说的话不多,但是你看这个行道,终身不懈。魏国先王听到有这么一个出家人,很有道行,就请他在丛桂庵供养,他在那里也没有多久。是憨山大师的先太祖师,就是他的祖师的师父,那个时候他掌僧录,从前僧录司相当于现在佛教会的理事长,管各寺庙的,他自己是报恩寺的住持,拜访云谷大师,把云谷大师请到报恩寺去,他就住在报恩寺的三藏殿。云谷大师不倒单的,『危坐一龛』,所谓危坐,四面没有依靠。他『绝无将迎』,这个将迎是指什么?对于任何人,说得不好听的,不理不睬,无论是贵贱,他用他的功,他办他的道,他正眼也不看你一眼,是这么一个人。

  『足不越阃者三年』,等于闭关,他在三藏殿,三年不出大门一步。诸位晓得,我们印光老法师在普陀山藏经楼三十年,这些都是祖师给我们的典型,给我们的模范,人家的心多清净、多定。到处乱跑不行,乱跑得跑出个名堂来。他从前参学是到处跑,为什么?生死大事。悟了以后,悟了以后就不跑了,跑是为生死大事,不为生死大事不跑,要懂这个道理。『人无知者』,没有一个人知道这个人。换句话说,也没有人瞧得起他,看他是庸庸碌碌,苦行僧,成天修苦行,不爱跟人讲话,不喜欢跟人打招呼,是个修苦行的苦行僧。

  【偶有权贵人游至。见师端坐。以为无礼。谩辱之。】

  也许达官贵人到庙里面来进香,云谷大师理也不理他,你什么大官、什么豪富,与他都不相干。于是,那些人是凡夫,看到这个和尚不理他,心里就不高兴,别的和尚对他们都是恭恭敬敬的,只有他是不理不睬,免不了人家就要侮辱他,说他架子大,贡高我慢,瞧不起人,这话常听到。

  【师拽杖至摄山栖霞。】

  他遇到这些事情遇到过几次,这不能住了,走了,到栖霞山去。『栖霞』也在南京,大概离南京六十里路。这也是我们佛教的一个古道场。好像去年过世的明常老法师就做过栖霞山的住持。

  【栖霞乃梁朝开山。】

  梁武帝开山的,梁武帝建的道场。

  【武帝凿千佛岭。累朝赐供赡田地。道场荒废。殿堂为虎狼巢。师爱其幽深。遂诛茅于千佛岭下。影不出山。】

  这个时候栖霞山已经很少人住了,所以说这个古庙已经失修多年,他喜欢这个地方清幽,因为没人去,他就喜欢这个地方,在那个地方搭了一个小茅蓬,住在那里不出山了。

  【时有盗侵师。窃去所有。夜行至天明。尚不离庵。人获之。送至师。】

  这是举一桩感应的事情,也能够看到法师的大德。有个小偷,算不了强盗,偷窃之贼,晚上,法师在山上那么苦,他身边的衣食非常有限,小偷把它偷去了,偷了之后就逃走,逃了一夜,到了第二天,离不开他的庵,这冥冥当中就有护法神在那里阻拦着他。到第二天这个小偷被人抓到了,偷了出家人的东西,送到庵里面去,法师不责备他。

  【师食以饮食。】

  法师就一个人,还不是自己做一点吃的东西,招待这位客人。招待完了之后,我这地方所有的,你喜欢什么尽管拿去。

  【尽与所有持去。】

  你看看他对待强盗土匪是这个办法。

  【由是闻者感化。太宰五台陆公。初仕为祠部主政。访古道场。偶游栖霞。见师气宇不凡。雅重之。信宿山中。欲重兴其寺。】

  这个时候遇到一个大护法,这个护法是太宰,这个官阶相当高了,相当于首相的地位。他偶然之间听说这个地方有梁武帝建的庙,现在是荒废不堪,他到这游览,看到了云谷大师,当然一个人有道,仙风道骨,在风采上就不相同,他非常尊重。『信宿山中』,底下有个小注,「一宿为舍,再宿为信」,就是在山上住了两晚,在这古庙里住了两晚上,他就发了心,想把这座庙重修。

  【请师为住持。】

  他老人家跟我们印光法师是一个态度,一生不当住持。

  【师坚辞。举嵩山善公以应命。】

  他推荐了一个人,他自己不干,推荐了一个人。

  【善公尽复寺故业。斥豪民占据第宅。为方丈。建禅堂。开讲席。纳四来。江南丛林肇于此。】

  这几句话很重要,佛法能不能兴就在这几句话。这嵩山善公真正也是了不起的人,他有办事的才干,有方法、有毅力、又有道心。所以云谷禅师就把他找来,请他来当住持,现在有太宰陆公当大护法,你来重兴这个道场。这个道场就重兴起来了。他办了几桩事情,建禅堂、开讲席、纳四众,四众是出家二众、在家二众,都可以到这参学,都可以到这来挂单,这就是一个丛林。唯有丛林才能够办道,唯有丛林才能够复兴佛教,这就是个公务。

  【师之力也。】

  虽然是嵩山善公他在那里劳苦,负责任,实际上这个功德是云谷大师的,因为太宰陆公是看中了云谷大师,一位有道德的高僧。

  【道场既开。往来者众。师乃移居于山之最深处。曰天开岩。吊影如初。】

  道场一开人就多了,人多了,他是一个喜欢清静的人,找到山的最深处,人迹不到的地方,又藏起来了。那个时候道场虽然热闹,没有我们现在道场热闹,现在这是观光道场,那个时候去的不是观光的,都是去听经、去参禅、去进香,是干这个,不是去观光的,现在是观光道场。诸位想想,这个办道的人,他怎么办?

  【一时宰官居士。因陆公开导。多知有禅道。闻师之风。往往造谒。凡参请者。一见。师即问曰。日用事如何。不论贵贱僧俗。入室必掷蒲团于地。令其端坐。返观自己本来面目。甚至终日竟夜无一语。】

  这是他老人家接引大众,你到他那里去请教,他把个蒲团往地下一丢,一句话不说,叫你坐,坐上一天,坐上一夜,不给你说一句话,就是这么样的一个教学法。诸位要遇到这样一个法师,算了算了,没意思,到那去陪他坐去,坐上个一天、二天,一句话也不说。了凡先生跟他坐了三天三夜,没有说一句话。他就是这个家风,这个里头味道长,滋味长,比说法的味道长,长得多。诸位要能够领略这一层,比我们讲堂上趣味又要浓厚得多了,讲堂里面趣味很淡薄,这个里头趣味非常浓厚。

  【临别必叮咛曰。无空过日。再见。必问。】

  第二次再碰到他,他又会问你。

  【别后用心功夫。难易若何。】

  我们看到禅师的接引。

  【故荒唐者。茫无以应。】

  不是真正办道用功的人,碰到他真是莫知所云。

  【以慈愈切而严益重。虽无门庭设施。见者望崖不寒而栗。然师一以等心相摄。从来接人软语低声。一味平怀。未常有辞色。士大夫归依者日益众。即不能入山。有请见者。师以化导为心。亦就见。岁一往来城中。必主于回光寺。每至。则在家二众。归之如遶华座。师一视如幻化人。曾无一念分别心。故亲近者。如婴儿之傍慈母。】

  这是说法师的晚年,晚年怎么样?道成就了,业障消除了,福德现前了,这个时候要以度化众生为主。度化众生,在山上是山上的作风,刚才所讲的,山上作风,但是市区里面广大的四众也想能够瞻仰法师的德风,他怎么办?他每一年也得到都市里来一次,来弘化,一年来一次。来的时候一定住在回光寺,他只要一到,德高望重,『在家二众,归之如遶华座』,诸位想想,这皈依弟子之多。但是法师眼睛里面怎么样?把那些人都看作幻化人,底下小注说,「四大本来假合,能识得破,自尔超情离见」,超情离见是《楞严经》里面的话,因此他用平等心接待一切众生。『故亲近者,如婴儿之傍慈母』,都觉得老法师非常的慈悲,又威严、又慈悲。

  【师出城多主于普德。臞鹤悦公。实禀其教。先太师翁。每延入丈室。动经旬月。予童子时。即亲近执侍。辱师器之。训诲不倦。】

  这一段是憨山大师叙述他自己与云谷大师的关系,他是他的晚辈,大概是晚好几辈了,刚才讲的,他是跟他师公的师父同辈。这是说他早年,年纪很轻的时候,曾经随着他的师父亲近云谷禅师,云谷禅师对他很器重,常常教导他。

  【予年十九。有不欲出家意。】

  他是十九岁受戒的,他那个时候可能是不想受戒,他早就出家了,不想受戒,说的这个意思。

  【师知之问曰。汝何背初心耶。】

  后头文长,我们时间不够,有一些好懂的地方念过去就行了。

  【予曰。第厌其俗耳。】

  为什么不愿出家?出家人太俗气了。

  【师曰。汝知厌俗。何不学高僧。古之高僧。天子不以臣礼待之。父母不以子礼畜之。天龙恭敬。不以为喜。当取传灯录。高僧传读之。则知之矣。】

  这就是值得云谷大师器重的所在,他晓得什么?出家人太俗了,不值得我出家。所以他就鼓励他,出家学高僧,高僧脱俗,为什么不学高僧?教他读《传灯录》,《传灯录》是禅宗里面历代祖师的传记,读《高僧传》,读书可以勉励自己,见贤思齐。

  【予即简书笥。得中峰广录一部。】

  这也是属于宗门语录的一种,是元朝天目山普应国师所撰。底下有个小注,「三十卷,禅师号中峰」,所以我们称它《中峰语录》。

  【持白师。师曰。熟味此。即知僧之为贵也。予由是决志薙染。实蒙师之开发。】

  他正式出家受戒就是得到云谷大师的鼓励、开导的。

  【乃嘉靖甲子岁也。丙寅冬。师愍禅道绝响。乃集五十三人。结坐禅期于天界。】

  『天界』是庙的名字,叫天界寺。

  【师力拔予入众同参。指示向上一路。教以念佛审实话头。是时始知有宗门事。】

  换句话说,憨山大师参禅也是云谷大师教的,就是在禅期里面,它这个禅期是长期的,教他修这个法门,并且教他参这个「念佛是谁」的话头,他这时候才晓得有禅宗。由此可知,憨山大师与云谷老人关系非常的深切。

  【比南都诸剎。从禅者四五人耳。师垂老。悲心益切。虽最小沙弥。一以慈眼视之。遇之以礼。凡动静威仪。无不耳提面命。循循善诱。】

  这是我们看到法师晚年的情形,年轻的时候、壮年的时候,所现的是严的一面,晚年所现的是慈的一面,非常的慈悲。因为在中年之前是要自成就,自修,晚年是要化众,行菩萨道,自己成功之后要度化众生,度化众生要以慈为主,不以慈不能够接众,慈是等慈。

  【见者人人以为亲己。然护法心深。不轻初学。不慢毁戒。】

  初发心、初出家的他都不轻视,都很尊重他,破了戒的比丘他也不敢轻慢,还是一样的尊重他。

  【诸山僧多不律。】

  『不律』就是不守戒,破了戒,破了规矩的。

  【凡有干法纪者。师一闻之。不待求而往救。】

  这一点就是了不起的事情,出家人破了戒,犯了规矩,犯了法,那个时候的僧录司比现在佛教会的理事长权大,违规犯戒的,他有权出来处分,或者把他送到官府里面去处分,我们现在佛教会的理事长没有这个权。他一听到这个事情,不要人家要求他,他就去救了。

  【必恳当事。谓佛法付嘱王臣为外护。惟在仰体佛心。辱僧即辱佛也。】

  诸位看看这几句。

  【闻者莫不改容。必至释然解脱而后已。然竟罔闻于人者。】

  他去救别人,去给人家说情,还不让人家知道,那个人已经被人放出去了,还不知道是云谷大师替他说情放出去的。

  【故听者。亦未尝以多事为烦。久久。皆知出于无缘慈也。】

  法师境界到这么高,「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是佛菩萨的慈悲。

  【了凡袁公未第时。参师于山中。相对默坐三日夜。】

  前面《了凡四训》我们看过。

  【师示之以唯心立命之旨。公奉教。事详省身录。】

  前面《了凡四训》里面讲得清楚得很,这就是袁了凡为什么能成就,依教奉行,所以人家能改转命运,能成功。俞净意也是如此,依教奉行,所以他才有成就。

  【由是师道日益重。隆庆辛未。予辞师北游。师诫之曰。古人行脚。单为求明己躬下事。尔当思他日将何以见父母师友。慎毋虚费草鞋钱也。】

  这一段是讲憨山大师自己参学,他出家之后也出去参访。参访,这是告诉他,你出去参学,要以为求自己生死大事为主,你要不以这个为主,你将来有什么脸回来见你的父母、见你的师父、见你的朋友?从前行脚穿草鞋,草鞋是没有几个钱一双,由此可知,如果说是参学而没有成就,买草鞋的钱都浪费了。我们今天出去参学,要是一无所得,所花的这些旅费,这个多少人的供养,再想想古人这一段话,我们怎么能对得起父母师长,怎么能对得起这些在家供养的二众?这些都得要想想。

  【予涕泣礼别。壬申春。嘉禾吏部尚书默泉吴公。刑部尚书旦泉郑公。平湖太仆五台陆公。】

  这就是刚才讲的那个陆公。

  【与弟云台。同请师故山。诸公时时入室问道。每见必炷香请益。执弟子礼。达观可禅师。常同尚书平泉陆公。中书思庵徐公。谒师叩华严宗旨。师为发挥四法界圆融之妙。皆叹未曾有。师寻常示人。特揭唯心净土法门。生平任缘。未常树立门庭。诸山但有禅讲道场。必请坐方丈。至则举扬百丈规矩。务明先德典型。不少假借。居恒安重寡言。出语如空谷音。定力摄持。住山清修。四十余年如一日。胁不至席。终身礼诵。未尝辍一夕。】

  这一段就是说大师平常的行谊,以及他的接众。小注诸位自己去看,好在《华严经》我们讲过不少,《华严经》里面的四法界多少不会太生疏。他教人,在此地告诉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几句话,着重在戒律,着重在规矩,为什么?这是入门必须要遵守的,假如不遵守是不得其门而入。所以无论哪个地方去请他讲开示,他都特别提醒大家百丈清规,教大家注意古人所建立的模范,不能够随随便便更改。平素他老人家很少言语,沉默寡言,但是他要说话,相当有分量,这是什么?『定力摄持。住山清修,四十余年如一日』,前面讲的,终身奉持不懈,真的他一生做到了。

  【当江南禅道草昧之时。】

  风气刚刚开的时候。

  【出入多口之地。】

  这个多口就是是非之地。

  【始终无议之者。其操行可知已。】

  从来没有人对法师有不好的批评,由此可见他老人家的操行。

  【师居乡三载。所蒙化者以千万计。一夜四乡之人。见师庵中大火发。及明趋视。师已寂然而逝矣。万历三年乙亥正月初五也。】

  他老人家是正月初五圆寂的。

  【师生于弘治庚申。世寿七十有五。僧腊五十。】

  僧腊是讲出家,从出家那个时候算起,他出家五十年。

  【弟子真印等茶毗葬于寺右。予自离师。遍历诸方。所参知识。未见操履平实。真慈安详之若师者。】

  这个地方两句话是憨山大师对他老人家一生的评价,『操履平实,真慈安详』,他说他一生各方去参访,从来没有见过。

  【每一兴想。师之音声色相。昭然心目。以感法乳之深。故至老而不能忘也。】

  云谷禅师对他的恩德太厚了。

  【师之发迹入道因缘。盖常亲蒙开示。】

  所以前面他怎么样入道的,怎么样修学的,大概老法师在过去都曾经跟他讲过,所以他还都能够记得。

  【第末后一着。未知所归。】

  因为憨山大师到处在外面参学,老法师圆寂了,他没有在跟前,所以最后的状况他就不很清楚了。

  【前丁巳岁东游。赴沈定凡居士斋。】

  这位沈定凡居士大概设斋供养他,沈定凡居士也是亲近云谷禅师的,这是相聚在一起。

  【礼师塔于栖真。乃募建塔亭。置供赡田。少尽一念。见了凡先生铭未悉。乃概述见闻行履为之传。以示来者。】

  了凡先生受云谷大师的恩德太重了,所以云谷大师过去之后,当然了凡先生有文字纪念他,但是还有许多事情是了凡先生不晓得的。换句话说,憨山大师看到了了凡先生纪念的文字,里面还有许多漏掉的,他给他作一个传,把这些部分统统补充进去,使大家对于云谷禅师了解得更深切。这都是值得我们效法的所在。流传于后世,以示来者。

  【师为中兴禅道之祖。惜机语失录。无以发扬秘妙耳。】

  他老人家一生所说的话,或者是没有人记录,或者是有人记录而失传了,太可惜了。底下这个附注,这是对于憨山大师做一个简单的介绍,我们也不必说了,诸位自己去看看。今天我们到这里,这个法会算是圆满了。  无文字稿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Hot Keyword ChatGPT BTC ETH NFT WEB3 USDT AI (http://www.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