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Hot Keyword ChatGPT BTC ETH NFT WEB3 USDT AI

標題: 從無量壽經會集本解談淨土法門之殊勝 [打印本頁]

作者: 會腐敗的肉    時間: 2012-2-15 11:06
標題: 從無量壽經會集本解談淨土法門之殊勝
本帖最后由 會腐敗的肉 于 2012-2-15 12:59 编辑

《大乘無量壽經會集本》乃是近代夏蓮居居士會集《無量壽經》漢、魏、吳、唐、宋五種原譯,廣擷精要,圓攝眾妙,彙成《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其弟子黃念祖居士作注解,
誠如黃老居士於序中所言: 此本大經攝無盡藏,六字洪名攝一切法。淨土即禪,即密,即性即相,即果即華,即一切法。八萬四千法門,法法導歸圓頓,門門同是帝珠;故本解中讚淨土,亦即讚禪、讚密、讚一切法。

淨土法門極難信而極易行,難於經義之明耳,今末學從黃念祖居士無量壽經會集本解中節錄相關經義以饕淨土學人如有疏漏當以無量壽經會集本為主。
持名念佛法門,圓滿直捷,方便究竟,一超直入,最極圓頓
以彌陀一乘願海,六字洪名之究竟果覺,作我眾生之因地心。以果為因,因果同時。從果起修,即修即果。心作心是,不可思議。
故《彌陀要解》曰:「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能究盡,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又曰:「舉此體(指法界體)作彌陀身土,亦即舉此體作彌陀名號。是故彌陀名號即眾生本覺理性。」

無量壽經之殊勝在於契理契機。理者,實際理體,亦即真如實相,真實之本際也。契理者,蓋本經乃「住真實慧」,「開化顯示真實之際」,並「惠以真實之利」,純一真實也。
又本經稱為中本《華嚴經》,經中所詮之一切事理,即《華嚴》之事理無礙、事事無礙之一真法界。
因此《華嚴》秘奧之理體,正在本經,故云契理。
至於契機,則更是本經之獨勝。
經中之持名法門,普被三根,齊收凡聖。上上根者,正好全體承當;下下根者,亦可依之得度。上則文殊、普賢法身大士,亦均發願求生;下至五逆十惡,臨終念佛,亦必隨願得生。
橫出三界,圓登四土,頓與觀音、勢至並肩。可見此法門之究竟方便,善應群機也。


作者: 會腐敗的肉    時間: 2012-2-15 11:21
本帖最后由 會腐敗的肉 于 2012-2-15 19:42 编辑

淨土宗的妙用,在於「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廢世法,而證佛法。」
因持名念佛之法,最為方便。隨時隨地可修,何須待遁入山林;隨時可念,不勞閉關宴坐。但發廣大覺心,一向專念名號,下至十念一念,亦得往生。不耽誤世間工作,依舊頓脫生死。
既能自覺覺他,廣度眾生於未來;亦復自他俱利,造福社會於當世。
是故經云:「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
良以此經符合社會之實況,真俗並照,事理雙融,凡聖齊收,心佛不二,故能長存而獨留於末世。





作者: 會腐敗的肉    時間: 2012-2-15 19:33
本帖最后由 會腐敗的肉 于 2012-2-15 19:41 编辑

佛陀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亦即欲一切眾生開明本心,同佛知見,等成正覺,故開演淨土法門
蕅益大師讚無量壽經說:「絕待圓融,不可思議。《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矣。」
《無量壽經甄解》中曰:
五濁之世,造惡之時,聖道一種今時難修。其難非一。
特此一門,至圓極頓。而且由其簡易直捷,則出世之正說偏在斯經。一代所說歸此經,如眾水歸於大海。
……由此言之,百萬阿僧祗因緣以起《華嚴》之典,一大事因緣以成《法華》之教,亦唯為此法之由序。

從上文可知《華嚴》《法華》兩經都是為了導引眾生進入無量壽經的,無量壽經者正是一大藏教之指歸。《華嚴》經末,普賢大士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是其明證。
因此《稱讚淨土佛攝受經》(即阿彌陀經唐譯本)云:「我觀如是利益安樂大事因緣,說誠諦語。」
又如《彌陀疏鈔》云:「今但一心持名,即得不退。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若能諦信,何須遍歷三乘,久經多劫,不越一念,頓證菩提,豈非大事。」
可見淨土宗正是直指頓證之法。以念佛心,入佛知見。

或許有人會說:佛陀的聖教就如旃檀香木,片片皆香,法法圓頓,本無高下。四十二章經亦云:吾法如蜜,中邊皆甜為何獨贊淨土?
那是因為末法眾生垢重障深,心粗智劣。唯持名念佛一法,乃易行道,人人可修,人人能修。
《大勢至圓通章》曰「淨念相繼」「自得心開」,就是說以凡夫心,開佛知見。

念佛法門,聖凡齊收,利鈍悉被。
上者例如普賢文殊等大菩薩,尚發願求生極樂。
普賢偈云:「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
文殊偈云:「願我命終時,滅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剎。」又如本經云:「佛告彌勒,於此世界,有七百二十億菩薩,已曾供養無數諸佛,植眾德本,當生彼國。」
於根器淺者,但能至心信樂,願生彼國,乃至十念,臨命終時,蒙佛攝受,便生極樂。花開見佛,悟入無生。奇妙疾捷,莫過於是。
一切眾生由此得度,這就是十方如來願望。
況且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主要是為度凡夫,兼為三乘聖人。可見淨土宗之妙,首要為凡夫得度。


作者: stanley    時間: 2012-2-16 19:18
讚美 會腐敗的肉大德慈悲開示!

感恩!           阿彌陀佛!
作者: 會腐敗的肉    時間: 2012-2-23 16:22
本帖最后由 會腐敗的肉 于 2012-2-23 16:25 编辑

我們常常在談修行人當無念、無所得入於實相,但無念與無所得遠非我們凡夫之所能做的到的。
且實相離於言說,正如南嶽懷讓云:「說似一物即不中。」
故實相非任何世間譬喻所能深明。若誤認為實有一具體之本體可得,則仍在相中,而非無相之實相矣。故云:「凡有言說,皆無實義。」
圓教八地菩薩,離一切心意識分別,始名真得無生法忍,何況是我們凡夫。
善導大師《四帖疏》曰:「今此觀門等,指方而立相,住心而取境,總不能無相離念也。如來懸知末代罪濁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況離相而求事者。似無術通人,居空安立舍也。」
蓋以眾生妄心,念念相續,如急流水,從未暫息。今若勉強按捺,粗念雖得稍息,細念從未暫止。行人倘若錯認,便云相應,實大謬誤。
於是大悲慈父,興無緣之慈,垂茲奇妙方便法門,指方立相,攝心專注。即此妄心,持佛名號,念一佛名,換除百千萬億妄想雜念。念得純熟,乃忘能所。心無所住,佛號分明。暗合道妙,便契《金剛般若經》無住生心之妙諦。
眾生之生滅心,處處能攀緣,獨不能緣於般若。
須位登別教初地以上之菩薩,方能契入:「於無住時即生心,於生心時即無住。」
其餘諸賢,仍是打成兩截,一時生心,另一時無住,可見凡夫是很難達到這樣的境界。
而今此淨土法門,教眾生持名念佛,令眾生即念離念,潛通佛智,暗合道妙,巧入無念,即凡成聖。故《疏鈔》曰:「越三祗於一念,齊諸聖於片言。」至哉妙用,不可思議!
其他法門乃正入無生,故為難行道。今此淨業,巧入無生,故稱為易行道也。
世親菩薩《往生論》云:「莊嚴佛土功德成就。莊嚴佛功德成就。莊嚴菩薩功德成就。此三種成就願心莊嚴,應知。略說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此論直顯事理無礙之一真法界。即事而真,當相即道。
極樂世界種種依正莊嚴,一一皆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一一即是實相。故云念佛法門以實相為體。
明蘧庵大師曰:「瓊林玉沼,直顯於心源;壽量光明,全彰於自性。」幽溪大師《圓中鈔》曰:「夫瓊林玉沼,壽量光明,固一切諸法之相也。然則直顯於心源,全彰於自性,顧何相之可得哉!此正無相不相,相而無相之正體。(即指實相)」
心淨則佛土淨,土淨即我心淨。何有一法,在我心外。
淨土所詮,直顯本心,全彰自性。當相即道,無非實相。如《彌陀要解》云:「實相無二,亦無不二。是故舉體作依作正,作法作報,作自作他,乃至能說所說,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願所願,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讚所讚,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
又念佛法門是修行之徑路,而持名一法又為四種念佛中之徑路。故稱為徑中之徑。但能發心專念,皆可往生。其為直截中之直截,方便中之方便。絕待圓融,不可思議。
是故經謂,當來一切含靈,皆依此法而得度脫。是知利濟眾生,此經為最。持名之法,暗合道妙,最易行故。
末世修行,多諸障難。例如《楞嚴》中廣明行人於禪觀中之五十種陰魔干擾。行人正見稍失,便陷魔網。
故該經云:「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可見行人稍有執著,便失正見,即入魔途,求升反降,甚至墮入泥犁(地獄),是故名難行道。
但念佛法門,屬於他力法門。行人發心念佛,仗彌陀本願攝受,威神加被,護持行者,魔不能擾。
如《十往生經》云:「佛言:若有眾生,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臥,若晝若夜,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又《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云:「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
故《淨修捷要》云:「大勢至菩薩,現居此界,作大利樂。於念佛人,攝取不捨。令離三途,得無上力。」又《阿彌陀經》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又念佛之人有四十里光明燭身,魔不能犯。
由上可見念佛之人,有彌陀所遣之廿五菩薩,於一切時處,擁護加持,又有大勢至菩薩等,威德攝受,復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故得遠離魔難,安穩修持。仗他力故,化險為夷,稱為易行道
或以談他力為著相,應知他力,亦是自心。
自他不二,自他宛然。因他力而顯自心,從有念以入無念,正是本法深妙處。
是故《彌陀要解》云:「此之法門,全在了他即自。若諱言他佛,則是他見未忘;若偏重自佛,卻成我見顛倒。」

我們修淨土法門,應該了解知道,非是心外有佛,而是此真心即是佛。非是佛外有眾生心, 即此彌陀是我真心。
若我們不明白道理,心外求佛,雖說愚癡,但只要還有一點誠心,不失往生之願。
如果一味執著,不發願求生,只向佛外求生,如此便容易落入邪見了。
為什麼?
因為 不知心佛一如故。須知見極樂彌陀,非關他物,即是自見真心而已。所以維摩經云 ,欲生淨土,但淨其心



作者: 會腐敗的肉    時間: 2012-2-23 17:05
本帖最后由 至欽 于 2012-2-23 17:47 编辑

《觀佛三昧經》云:「佛告父王:諸佛出世有三種益:
一者,口說十二部經。法施利益,能除眾生無明暗垢,開智慧眼,生諸佛前,早得無上菩提。
二者,諸佛如來有身相光明,無量妙好。若有眾生稱念觀察,若總相,若別相,無問佛身現在過去,皆能除滅眾生四重五逆,永背三途。隨意所樂,常生淨土乃至成佛。
三者,勸令行念佛三昧。
父王白佛:佛地果德,真如實相,第一義空,何因不遣弟子行之?佛告父王:諸佛果德,有無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脫,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勸父王行念佛三昧。」
又「佛告父王:一切眾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亦復如是。但能繫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變一切諸惡,成大慈悲。」以上釋尊大慈至孝勸父之言,唯勸念佛。

可見種種行門非不殊勝,但在末法時代凡夫眾生修行其他法門不易成就。
唯有繫心念佛法門,最是應機,但能依教念佛,定能往生。一得往生便能轉惡成善。念佛之方便妙用,顯示無餘。

據上經中釋尊勸父王念佛,謂一切眾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繫念不止,佛意所指之念佛,乃四種念佛中之持名念佛。
念佛有四種:(1)持名念佛。(2)觀像念怫。(3)觀想念佛。(4)實相念佛。
(1)持名念佛。即無量壽經及阿彌陀經所宗,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善導大師曰:「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餘門修行名豎出三界,如蟲生竹中,豎出則難,故稱難行道。但念佛如蟲橫出竹中,易於透脫,是橫出三界,稱易行道。喻為徑路,因其方便直捷,成功迅速也。
(2)觀像念佛。以陳供聖像,注目觀視。但像在可修,離像則難。淨因易斷,相續甚艱。故云:「像去還無,因成間斷。」故其方便不如持名念佛之隨時隨地可修也。
(3)觀想念佛。即《觀經》所說,「以我心目,想彼如來。」但凡夫之心散亂浮動,鮮有靜定之時,難入微妙之觀。故云:「境細心粗,妙觀難成。」故不如持名之方便易行,不問上智下愚,無論苦樂忙閑,人人能念,個個可行也。
(4)實相念佛。遠離生滅、有無、能所、言說、名字、心緣等相,專念自性本具天真之佛。

但以眾生未出輪迴,生滅之心,念念相續。如《圓覺經》云:「未出輪迴,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迴,無有是處。」又:「何況輪轉生死垢心,曾未清淨,觀佛圓覺而不旋復。」
因此實相之佛,圓覺之性,雖然眾生本具,但因妄心念念生滅,而不能觀。
故《觀佛三昧經》佛告父王,諸佛本德,真如實相等。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勸父王念佛也。由上可見念佛法門於諸法中,稱為徑路。而四種念佛中,持名念佛,更為方便究竟,故稱為徑中之徑。

又四種念佛,難易懸殊。深淺似異,實則事理不二,淺深相即。若是圓教之人看來,稱名暗合道妙,初步即是到家。
故持念佛名又何異於念佛實相。
《彌陀疏鈔》云:「實相云者,非必滅除諸相,蓋即相而無相也。經云:『治世語言皆與實相不相違反』云何萬德洪名,不及治世一語。」又《圓中鈔》曰:「四明云:『圓極之果,所有名字,一一不虛,究竟成就,蓋其所召,皆極真故。』故《大經》云:『世諦但有名,無實義。第一義諦,有名有實義。佛是究竟第一義諦故。』
又今彌陀既已證乎究竟第一義諦,故一稱洪名,萬德齊彰。
彌陀萬德慧日,既已俱體齊彰,眾生黑暗罪瑕,自然當念消乎塵劫,罪性本空,虛而不實者既銷,則稱名功德,福等虛空者自生

據上鈔義,一稱名號,功德尚然,況能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的人!又持名念佛即是甚深般若,念得純熟,萬緣齊放,能所頓空,即是無住。
於此之時,一句佛號,朗然明白,相續不斷,即是生心
金剛經中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本來是我們凡夫眾生不容易做到的,但以念佛的原故,暗合道妙,不行而行,無到而到。
句句是佛知見,念念放般若光。密教謂「聲字皆實相」,故念佛名即是念實相。持名念佛,無異實相念佛。

作者: 會腐敗的肉    時間: 2012-2-24 18:19
本帖最后由 會腐敗的肉 于 2012-2-24 18:22 编辑

淨土有四土:(1)凡聖同居土。(2)方便有餘土。(3)實報莊嚴土。(4)常寂光土。
《彌陀要解》云:「若執持名號未斷見思,隨其或散或定,於同居土、分三輩九品。若持至事一心不亂,見思任運先落,則生方便有餘土。若至理一心不亂,豁破無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則生實報莊嚴淨土,亦分證常寂光土。」
從上述我們得以了解:散心持名,即得往生同居淨土。
若能念到一心不亂,乃往生其他三土之所需。
阿彌陀經中有「一心不亂」之文,而無量壽經並不強調「一心不亂」而是專主「一向專念」。
又《大經合贊》云:「依此經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方得一心不亂故。不能專念,決難一心故。」
因此要先有一向專念才有可能達到一心不亂

兩者相較,善導大師認為無量壽經所宗更為明確,更契眾生根機,彌顯慈尊恩德無極。

「一向專念」者,「一向」二字有數義:
(1)朝向一方前進;(2)偏向一邊;(3)一味;(4)總是;(5)一段時間。
因此知道「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即專恒依止持名念佛法門之義也

又「一向專念」者,古云:「上盡形壽,下至十念。」
上盡形壽者,指從發心念佛之日,終身念佛,直至命終之最後一念也。此乃其上者也。其下者,未能及此,或因障重,或以事繁,未暇多念,則於每日行十念法,亦符於「一向專念」。更下則如《觀經》所說惡逆之人,臨欲命終,得聆聖教,至心悔改,十念稱名,亦得往生,故云十念必生也。
行者應知,一向專念指從初發心念佛,直至最後一念也。而其關鍵實在最後。如上說惡逆之人,十聲念佛,第一聲是初念,第十聲則命終,亦是從初發心直至命終均在持名,故合一向專念之旨。
反之,如有人念佛數十年,或於最後階段,輕視持名而改行他法,或於臨終不欣極樂而戀世間,未能念佛,是則不名一向專念也。
「一向專念」,亦是彌陀本願第十八、十念必生之大願。
彌陀因中發十念必生大願,故行人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必得往生淨土,圓證不退之妙果
經中上輩、中輩及下輩往生之人,皆由於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而往生極樂淨土。蓋以果覺因心,究竟方便,全顯彌陀一乘願海,六字洪名,不可思議之威神功德。

作者: stanley    時間: 2012-2-24 18:29
讚美 會腐敗的肉大德慈悲發心!

感恩!           阿彌陀佛!
作者: 會腐敗的肉    時間: 2012-2-24 18:39
本帖最后由 會腐敗的肉 于 2012-2-24 18:45 编辑

前述所謂往生既不退的意思是:
極樂世界成佛容易,無退轉故無量壽經中《往生正因品》云:「諸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皆具金色三十二相;皆當作佛。」
極樂勝於十方世界者,首在帶業凡夫,一生彼國,便得阿惟越致。
阿惟越致,此翻不退。又不退有三義:
(1)位不退。入聖流,不墮凡地。
(2)行不退。除見思惑,伏斷塵沙,恒度眾生,不墮小乘地。
(3)念不退。破無明,顯佛性,念念流入如來果海。
以上三種不退,若在娑婆世界修持,須斷見惑,如藏教初果,通教見地,別教初住,圓教初信,名位不退
通教菩薩,別教十向,圓教十信,名行不退
別教初地,圓教初住,方名念不退
但淨土法門,橫生圓超,不可思議。
凡往生者,不再墮凡地,是證位不退。
極樂國土,唯一佛乘,故不墮於小乘,是行不退。
既生同居,即同生上三土,圓修圓證。於此土中,必破無明,顯佛性,而證念不退。於念不退中,超盡四十一因位,一生成佛。
如《彌陀要解》云:「五逆十惡,十念成就,帶業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
又「了此,方能深信彌陀願力。信佛力,方能深信名號功德。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議也。」
又極樂不退之因緣有五:一、彌陀大悲願力攝持,故不退。二、佛光常照,菩提心增進,故不退。三、水鳥樹林悉演妙法,增其正念,故不退。四、純諸菩薩以為勝友,外無魔邪,內無煩惱,故不退。五、壽命永劫與佛齊等,故不退。

你我生死凡夫,只要信願持名,下至十念,皆得往生,橫出三界,永離諸苦,位登不退,一生補佛。實是不可思議。這是十方世界之所無,故為千經萬論所同讚者也。
藕益大師判阿彌陀經曰:「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
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矣。」真實語也



作者: 會腐敗的肉    時間: 2012-2-24 18:58
本帖最后由 會腐敗的肉 于 2012-2-24 18:58 编辑

或者有人會疑惑說念佛何以有如是功德?
答:因能念所念,皆是實相故。
《彌陀要解》云:「光則橫遍十方,壽則豎窮三際。橫豎交徹,皆法界體。舉此體作彌陀身土,亦即舉此體作彌陀名號。是故彌陀名號即眾生本覺理性。持名即始覺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也。」
由上可見,彌陀名號即法界體,故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又名號即眾生之本覺理性,起心念佛,是為始覺。
今所念之佛,正我本覺。故云持名即是始覺合本。是故念念相應,而念念即佛。是顯持名功德的不可思議。
佛言,行我法者,唯證乃知。我們只要能一向專念,專而復專,自然能念到一心不亂,便能親自證得。就算沒念到一心不亂,也能憑藉彌陀本願往生極樂,因此我們應該起真信切願的心,誓求往生極樂。
須知自心起信,還信自心。自心發願,還生自心淨土。

此殊勝法門,端繫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願與各位淨土行者共勉之~


作者: 阿翰    時間: 2012-2-25 04:30
隨喜讚嘆版主慈悲開示
佛子拜讀領受
作者: 倒茶弟子    時間: 2012-2-26 21:44
隨喜  讚歎

南無阿彌陀佛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6-6-2 18:24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云: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着,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若开悟顿教,不能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乾隆大藏经 http://www.qldzj.com.cn/
净空法师影音图文检索中心  http://ft.amtb.tw/
南无阿弥陀佛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Hot Keyword ChatGPT BTC ETH NFT WEB3 USDT AI (http://www.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