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Hot Keyword ChatGPT BTC ETH NFT WEB3 USDT AI

標題: 法句经讲记(四十七)20180925 [打印本頁]

作者: wlxg20130220    時間: 2018-9-25 20:10
標題: 法句经讲记(四十七)20180925
摘自《传道法师法句经讲记》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谛知五阴法,深修六和敬,
远离不恭敬,除去六触身,
观六度相续,舍彼六爱身。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
始从今日,乃至命存,
皈依佛陀,两足中尊;
皈依达摩,离欲中尊;
皈依僧伽,诸众中尊。(三遍)

诸佛正法圣贤僧,直至菩提我皈依。
以我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真诚 清净 平等 正觉 慈悲
看破 放下 自在 随缘 念佛
诚敬谦和,仁慈博爱。一门深入,长时薰修。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信愿持名,求生净土。

父子有亲 夫妇有别 君臣有义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父慈子孝 兄良弟悌 夫义妇听 长惠幼顺 君仁臣忠
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夫和妇顺 君仁臣忠 朋实友信
仁义礼智信 温良恭俭让 礼义廉耻 孝悌忠信 仁爱和平

娑婆一场梦,啥都是假的,生死心恳切。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放在心上,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上只有一句阿弥陀佛,看一切人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事是阿弥陀佛,看一切万法是阿弥陀佛,全是阿弥陀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从心上放下自私自利、是非人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怀疑嫉妒、忧惧牵挂、七情情执、爱憎怨亲、胜负得失、身见对立、成见邪见、控制占有。

佛即问弥勒。心有所念几念几相几识耶。弥勒言。拍手弹指之顷。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识。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佛之威神入彼微识皆令得度。
舍利子!十二缘生者,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生者,即一大苦蕴生。舍利子!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如是灭,即一大苦蕴灭。舍利子!世尊如是说,为十二缘生。
菩提树下。四十八日。乃于癸未二月七日之夕。入正三昧。二月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正等觉。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若能知其量数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光明无量。普照十方。绝胜诸佛。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来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刹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东方恒河沙数世界。一一界中如恒沙佛。各出广长舌相。放无量光。说诚实言。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南西北方。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四维上下。恒沙世界。诸佛称赞。亦复如是。何以故。欲令他方所有众生,闻彼佛名,发清净心,忆念受持,归依供养。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随愿皆生,得不退转,乃至无上正等菩提。
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
无边殊胜刹。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自致不退转。

一心观礼,娑婆教主,九界导师,如来世尊,于五浊世,八相成道,兴大悲,悯有情,演慈辩,授法眼,杜恶趣,开善门,宣说易行难信之法。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大恩大德,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清净法身,遍一切处,无生无灭,无去无来,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极乐世界,常寂光土,接引法界众生,离娑婆苦,得究竟乐,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经云:当来经灭,佛以慈愍,独留此经,止住百岁,遇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是故我今至心顶礼,广大,圆满,简易,直捷,方便,究竟,第一希有,难逢法宝,《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一乘了义,万善同归,凡圣齐收,利钝悉被,顿该八教,圆摄五宗,横超三界,迳登四土,一生成办,九品可阶,十方诸佛同赞,千经万论共指,宝王三昧,不可思议,微妙法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弥陀化身,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返闻自性,成无上道,修菩萨行,往生净土,愿力宏深,普门示现,循声救苦,随机感赴,若有急难恐怖,但自皈命,无不解脱,万亿紫金身,观世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一心观礼,净宗初祖,以念佛心,入无生忍,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入三摩地,斯为第一,与观世音,现居此界,作大利乐,于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令离三途,得无上力,无边光智身,大势至菩萨。
南无阿弥陀佛  一拜三称




止贵愿力强,那怕妄想多,散乱固成病,分别易入魔。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误人第一是多疑,疑网缠心不易知,勘破疑魔勤念佛,功纯自有佛加持。
疑能生苦苦生疑,咬定牙关念阿弥,念得疑情连蒂断,到此方知我是谁。
疑心净尽见真心,凡圣良由一念分,全在功夫绵密处,非关慧解与多闻。
正念坚持即是慧,思量卜度转成痴,扫除自己闲枝叶,除却阿弥百不知。
弥陀教我念弥陀,口念弥陀听弥陀,弥陀弥陀直念去,原来弥陀念弥陀。
老实,听话,真干。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
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法不依人。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释传道主讲

北传〈心意品第十一〉十有二章

南传〈心品第三〉三三~四三偈

一、释品题

心意品者 说意精神 虽空无形 造作无竭

竭,音(杰)kiat8求杰切

本品「心意品」,「说」明吾人的心「意」识──「精神」,「虽空无」具体的「形」相可见可触,然却可透过身体、语言的动作而映现。行善为恶,「造作」无边「无竭(尽也)」的罪福、染净,全由心意的决定、发动而来;人类心力之强大,正是牵引其上升下堕、解脱轮回的枢纽所在,因此佛法中特别重视心的净化。本品即从心的特性:隐微难见、难护难调的说明中,进一步教示学人应依戒、定、慧的修习,而使心得到调伏安乐。

心、意、识三个名词,释尊时代并未给予严密的定义,经中或说心,或说意,或说识,后代的论师也认为此三者是同一的,不过就其特殊含义来说,则可作相对的分别。1

如约认识的过程说,能引生认识的心理根源,为意根(意处)。意根与前五根(眼、耳、鼻、舌、身)相合──身心交感,于触对外境(色、声、香、味、触)与内境(法)时,即生(六)识而认识境界。识生,剎那又灭,留下影象于内,即为心的内容。心与意,为内心的两种特性:意是六识所从生的,心是六识所引生的,流出又流回。只是,意多对根身说,心多对心所说,识多对境界说。2

心、意、识的分析,深细而复杂,佛法中多有发挥;但其目的,绝不只是作为心理学来研究一番而已。印顺导师一语中的地说:『佛法对心心所的辨析,为了净化自心,即了解认识的内容与过程,为善为恶,才能给予对治而净化他。佛法的观心,是应用的心理学,这是学者所不可忽略的。』3是的,了解自心的一切内容,为了对治、净化身心的一切,这是我们在读此〈心意品〉之前,首应确立的知见与自我期许。

二、释颂义及因缘

【北传】

1.意使作 难护难禁 慧正其本 其明乃大

,音(鼓)ko2求古切

【南传】

33.轻动变易心 难护难制服 智者调直之 如匠搦箭直

轻,音(卿)kheng1求经切

调,音(条)tiau5地侨切

匠,音【状】chiong7精共切

搦,音(力)lek8柳极切

箭,音(战)chian3精见切

34.如鱼离水栖 投于陆地上 以此战栗心 摆脱魔境界

鱼,音【牛】gu5语渠切

水,音【媠】sui2时鬼切

栖,音(妻)chhe1出鸡切

投,音(头)tho5他【糊】切

于,一音(于)u5英渠切

一音(余)i5英其切

栗,音(栗)lit8柳实切

摆,音【跛】pai2边改切

北传第一章说:吾人的「意」念,常常就是处于妄想纷飞的状态,驱「使」我们「作(本作『狗』)」一般的四处闯荡、任意西东;凡夫这未经训练的心啊!实在「难」以防「护」、「难」以「禁」制。如能警觉到这些,而循佛教法去修习止观,依定发「慧」,那末,是人终能调伏端「正其」难护难制之「本」心(「本」,指心而言)。内心得到调伏,见诸身语行为,「其明」智的作用「乃」能「大」大的发挥,而终得离系缚、趣解脱。

与北传第一章相对应的是南传三三偈,但因三三与三四偈是基于同一因缘而说,因此将两偈一并作解说。

南传三三偈说:「轻」易浮「动」又无常「变易」的「心」啊!是如此「难」以守「护」、「难」以「制服」,唯有依佛法熏修定慧的有「智」慧「者」,乃能「调」伏而使「之」正「直」(「智者调直之」,为便于解说,释义为「智者调之直」),「如」同制箭的巧「匠」需按压(「搦」,按压也)4「箭」身来调「直」它。

三四偈说:「如鱼」之「离」于「水」的「栖」息地,而被「投」掷「于陆地上」一样,学佛修道之人,也当「以此」戒慎恐惧的「战栗心」,去思惟无常、苦、空之理,才能速得「摆脱」为烦恼「魔」(「魔」,指烦恼障碍)所制驭的「境界」。

南传这二偈有一则短短的因缘故事,名为:『无法控制心念的弥酰』。这是说到弥酰比丘有一次在托钵返回精舍的路上,发现了一处环境幽美的芒果园,内心十分欢喜,直觉得是个禅修的好地方,就请求佛陀允许他到那里去禅修。不过佛陀却没有答应他的请求,因为佛陀深知在喜欢的环境里禅修,并不见得就可以帮助自己得定;心静不静得下来,才是最重要的。但弥酰再三对佛陀恳求,佛陀于是答应了他,弥酰也就兴高采烈地到芒果园去禅修。

据我个人的了解,其实芒果树下是并不适合禅修的,因为芒果树下有蚼螓(音ku1 sin5),树乳偶尔会滴下来,芒果花的香味还会招来胡螓(苍蝇),在树下打坐,心应该是很难定下来的吧!

弥酰或许也遭到同样的困扰吧!所以尽管他终日禅修,还是心浮气躁,无法得定。到了傍晚,他只好沮丧地回精舍,去向佛陀报告自己修禅所遇的障碍,佛陀因而开示了如下的偈颂:

「轻动变易心,难护难制服,智者调直之,如匠搦箭直。

如鱼离水栖,投于陆地上,以此战栗心,摆脱魔境界。」

弥酰听了佛陀宣说的法义,终于了解问题是出在自己的内心,而不是环境的美好与否,就又到僻静处思惟修习,摄心正定,遂在定中引发无漏慧,证得初果。

【北传】

2.轻躁难持 唯欲是从 制意为善 自调则宁

轻,音(卿)kheng1求经切

躁,音(燥)sə3时告切

持,一音(池)ti5地祈切

一音【徐】chhi5出其切

调,音(条)tiau5地侨切

【南传】

35.此心随欲转 轻躁难捉摸 善哉心调伏 心调得安乐

捉,音【龊】tsak4精角切

俗作(促)chhiok4出菊切

摸,音(木)bok8文独切

得,音(德)tek4地激切

北传第二章说:凡夫的心,「轻」动浮「躁」又「难」以「持」守、难以驾驭,当面对可意的色、声、香、味、触境界时,往往起贪爱而思占有支配;而面对不可意的境界,又起瞋恨而思抗拒排斥;即使没有所对境,内心还是可以思前想后、想东想西,片刻不得安静,所以说心「唯」可意的「欲」念「是从」(「从」,有随逐之意)。学佛之人深知心居于主导一切的地位,所以修道首要「制」御心「意」,使其安定专注、柔和谦下,方「为」妥「善」而值得称叹的。「自」心得以「调」伏安定,再于闻思修学佛法中开发智慧,「则」能离烦恼而得「宁」静安乐。

与此相对应的南传三五偈说:「此心」常「随」可爱、可「欲」的境界而「转」,「轻」动浮「躁」而「难」以「捉摸」、难以调御,「善哉」!(此作赞美感叹之词)自「心」得以「调伏」者!「心」一旦得到「调」伏,则能不受烦恼的干扰而「得」到宁静「安乐」。

这一偈,南传有一则因缘故事,名为:『能够洞察他人内心的女士』。这是说有六十位比丘,在得到佛陀所指示的禅观主题后,就到一处位于山麓下的村落去禅修。村长的母亲玛蒂迦玛塔得知此事,就时常供养比丘们食物,并为他们搭了一座雨蓬,方便他们在雨季继续禅修。她见比丘们如此精进禅修,一天就请求他们指导她禅观,比丘们于是教她观色身三十二相的无常、苦、无我。没想到玛蒂迦玛塔宿世的善根深厚,竟比这些比丘们更早证得三果,并且有了神通。

玛蒂迦玛塔以通力得知比丘们虽然还未证果,却都有证阿罗汉果的潜力,只是需要足够的食物来滋养色身。身力强,才有强大的心力可以专心修道,所以她就发愿为比丘们准备营养的食物,好让他们可以安心办道。比丘们遂在善缘中正念精进,个个证得了阿罗汉果。

雨安居结束后,一行人就返回祇树给孤独园,去向佛陀报告他们修行的成果,并且特别提到玛蒂迦玛塔,因为她能明白他们的心意和需要,才使他们的道业得以快速成就。

一位比丘在听说了玛蒂迦玛塔的作为之后,就也想到那个村落去禅修,好接受玛蒂迦玛塔的护持。于是在得到佛陀指定的禅观主题以后,他也动身到那里去了。一如预期,当他想要某种东西时,玛蒂迦玛塔总会亲自将那些东西送过来供养他。有一次,他忍不住就问玛蒂迦玛塔,是否真能洞悉别人的心念?玛蒂迦玛塔虽未正面回答他的问题,但比丘反而心生畏怯,担心自己如有不纯净的心念,一定会遭到鄙视。有了这种想法,比丘就再不愿意继续于村落中禅修,而决定回祇树给孤独园去。

佛陀听完比丘所言,就告诫他:眼前只需专注在一件事情上,那就是调伏内心,所以只管专心一意于禅观的修习,不要管其他,于是说此偈言:

「此心随欲转,轻躁难捉摸,善哉心调伏,心调得安乐。」

※ ※※※※

凡夫的心,是充满矛盾的,既希望别人知道自己,又不希望别人了解太多的自己。最好别人知道的,都是美好的自己;至于不美好的那一面,不管自己知也不知,总会自动地、小心地覆藏起。这在一般人来讲,或者极其平常,但就学佛的态度而言,则未免欠缺真诚!

尝于课堂中举个案为例作分析,希望同学们因此了解佛法的日常应用;不过听者的反应,往往出乎我的意料。有人觉得师父说来说去,好像都是在说我;有人则只对主角是谁、只对故事本身感兴趣。其实,人的烦恼是有着共通性的,只是各人的修养、表达不同;主角是谁,何关紧要呢?重点是:你自己有没有这样?有,则改之;无,则嘉勉之,如此而已!别人了解自己也罢,误解自己也罢,那都无关重要;自己认不认识自己、了不了解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毕竟我们只能为自己负责,不是吗!

【北传】

3.意微难见 随欲而行 慧常自护 能守即安

【南传】

36.此心随欲转 微妙极难见 智者防护心 心护得安乐

北传第三章说:吾人的心「意」识,「微」昧深隐而「难」以察「见」,却往往「随」逐色、声、香、味、触等五「欲」境界「而」驰「行」,起贪生瞋或痴迷其中,造恶受苦。要终结这苦恼的轮回,唯有在戒──德行的基础上修定发「慧」,才能「常自」防「护」身口意三业。「能守」身摄意、止恶行善,又能一分一分放舍对自我的执着,「即」可在现生得到「安」乐自在。

与此对应的南传三六偈说:「此心」常「随」可意、可「欲」的境界而「转」,隐「微」深「妙」又「极难」察「见」。善修佛法定慧的「智者」,深知一切善恶业行,皆由心的造作而来,所以首当「防护」自「心」;自「心」得到防「护」,言语行为无复造恶逾矩之患,如此即可免于厄难而「得」到现世「安乐」。

※※※※※

心是隐微难见的,或者有人并不同意这句话,认为那是别人的心才隐微难见,我自己的心,难道还不认识、还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吗?很不幸地,绝大多数人的确并不认识自己的心,也不真正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而且常常在还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的同时,恶言已然出口伤了人、恶行已然造作害了人!我们何以后知后觉,甚至不知不觉至此呢?这固然因为心的速度太快,快到我们来不及去觉察;但我们对此散乱奔逸的心,也实在习焉不察已久!

该如何防护此外放奔逸的心呢?这非先对心的内容、心的活动了了分明不可。打坐,不失为初学者学习观心的方便,读者不妨回顾本讲记〈惟念品第六〉中的释义;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其实有很多机会可以练习摄心。心一境名定,若我们也能将心安住在当下的每一个工作,甚至每一个身体的动作上,久而久之,心自然逐渐安定专注;安定专注的心,一起心动念,就容易觉察。这是独处时的用功方法;至于处众,则可藉由与他人的互动,及言行的反省来观照自心。这虽然有很长的时间,都只能作事后的检视反思;但练习久了,心的敏觉性提高了,觉察力也会与日俱增,而终于追上心的速度。

不过,能够觉察内心正在活动的烦恼,并不见得就有能力可以中止它从心念发展到言行。如觉知自己正在起瞋心,我们可以及时剎车,不让它表现在脸上、嘴上和肢体上吗?就算做得到外表如常,我们的内心可以就此风平浪息吗?不,我们不但不愿意剎车,甚至还刻意将自己的愤怒和不满表现出来,让对方知道。先伤害自己,然后又伤害别人,所以唯有以智慧了达世间实相,才是根除烦恼,釜底抽薪的办法。然为了不使智慧流于狂慧、邪慧,慧学又必然要与戒、定二学俱修;有了智慧,那才真能做到防护自心! 

(待续)

【注释】:

1印顺导师,《佛法概论》〈佛法的心理观〉,页105。

2印顺导师,《佛法概论》〈佛法的心理观〉,页112。

3印顺导师,《佛法概论》〈佛法的心理观〉,页117。

4《说文.手部》:「搦,按也。」段玉裁《注》:「按者,抑也。」「如匠搦箭直」,净海法师所译之《真理的语言》作:『如矢师矫正箭直』。


◎1997.10.23讲于法云文教协会


圣贤教育全球同学网 陈大惠  http://www.sxjyqqw.org/
佛学视频网  http://www.fxsp.org/index.html
学习《弟子规》汇集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 %2F1gbRPaW8kYDn8#rd
传统文化老师讲座汇集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 ... %2F1gbRPaW8kYDn8#rd
圣学根之根-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edu.hwadzan.net/fabo?keyword=%E6%A0%B9%E4%B9%8B%E6%A0%B9
四書、老子選粹白話解-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edu.hwadzan.net/fabodetail/1867
老人言-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edu.hwadzan.net/fabodetail/640
老人言【白話譯文】-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edu.hwadzan.net/fabodetail/1859
《群書治要》講座-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edu.hwadzan.net/play/56/167
《群書治要360》學習分享-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edu.hwadzan.net/play/55/57
國學治要  http://www.amtb.cn/pdf/EB35-06-01.pdf
群書治要360第一冊  http://www.amtb.cn/pdf/HZ35-12-02.pdf
群書治要360第二冊  http://www.amtb.cn/pdf/HZ35-13-01.pdf
群書治要360第三冊​  http://www.amtb.cn/pdf/EB35-18-01.pdf
群書治要360第四冊  http://www.amtb.cn/pdf/HZ35-015-01.pdf
《群書治要360》中英對照版本  http://www.amtb.cn/pdf/EB50-01-01.pdf
認識佛教-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edu.hwadzan.net/category/50
因果-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edu.hwadzan.net/category/38
三皈傳授-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edu.hwadzan.net/category/51
地藏菩薩本願經-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edu.hwadzan.net/category/52
學佛答問-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edu.hwadzan.net/category/54
學佛日誦-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edu.hwadzan.net/fabodetail/1409
淨修捷要-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edu.hwadzan.net/play/13/8
淨修捷要(五念簡課)【難字漢語拼音】-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edu.hwadzan.net/fabodetail/1900
【禮拜版】淨修捷要32拜有聲書-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edu.hwadzan.net/play/61/243
淨修捷要報恩談-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edu.hwadzan.net/fabodetail/1750
淨修捷要報恩談有聲書-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edu.hwadzan.net/play/61/210
海賢老和尚生平修行事蹟-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edu.hwadzan.net/play/65/34/0/87285
来佛三圣-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edu.hwadzan.net/search/?keyword=%E4%BE%86%E4%BD%9B
來佛三聖永思集-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edu.hwadzan.net/fabodetail/1642
靜老說的話  http://hz1.hwadzan.net/fabo/pdf/HZ23-08-01.pdf
無量壽經-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edu.hwadzan.net/category/27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難字注音】-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edu.hwadzan.net/fabodetail/1902
電子書_免费高速下载|百度网盘-分享无限制  https://pan.baidu.com/share/link ... B%E5%AD%90%E6%9B%B8
數位圖書館-華藏淨宗弘化網  http://edu.hwadzan.net/
從FTP站台下載 ftp://ftpa.amtb.cn/  ftp://ftp8.amtb.cn/  ftp://ftp2.amtb.cn/

净公上人專集網站 http://www.amtb.tw/  http://www.amtb.cn/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歡迎光臨 Wiki 弘憶佛教論壇 - 熱門關鍵字 Google Hot Keyword ChatGPT BTC ETH NFT WEB3 USDT AI (http://www.buddha-hi.net/re/)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