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大寬法師 發表於 2016-4-30 14:39:57

定共戒、道共戒。優婆塞戒經講錄(四5-5~5-9) 白話解釋 wiki

定共戒、道共戒。優婆塞戒經講錄(四5-5~5-9) 白話解釋 wiki



舍利子、此云鶖子,為佛弟子,因已修得大乘勝解,故雖有退轉,猶勝緣覺。未得勝解者,(四5-5)於戒即為修戒,不為持戒──(四5-6)即定共戒、道共戒──。業有善惡、有漏無漏之分,此中為不造三界業而修無漏三業,即布施、持戒、修定、(四5-7)多聞之業。人中易化,故迴生天業以生人中。須陀洹若得解脫分,但經三次生死身即涅槃,不必七返。須七返者,為鈍根性。以無相布施而福德不可思量,故提婆達多在地獄,阿難問其苦否?彼言:有如三禪之樂。以有勝解功德故。調柔地。即勝解行地,或登初地。此中之四種人:一者、凡夫之人,順生死流;二者、二乘之人,逆生死流;三者、菩薩之人,不順不逆;四者、到彼岸人,為佛,(四5-8)以涅槃功德妙用度生故。喜地、即初歡喜地,(四6-1)此地以前為假名菩薩,此地以上是實義菩薩。覺悟眾生,即是菩提薩埵。外典雖知,不受持,亦不教人,而惟受持佛法,教以佛法。


(四5-5) 對於佛陀所傳的戒律只能稱為「修學戒律」,而不能稱為「持守戒律」,
(四5-6) 真正的持戒即是「定共戒」(與禪定共同生起能自然持守戒律的戒體)、「道共戒」(與無漏智慧共同生起自然持守戒律的戒體)。
(四5-7) 多聽聞佛法而受持的無漏業。因為人道在六道之中比較容易得到佛法的教化,
(四5-8) 能以安樂解脫的涅槃功德起神通妙用度化眾生的原故。
(四5-9) 在達到此初地歡喜地之前的菩薩僅有菩薩之名而未具實質功德,故稱為假名菩薩,



牟尼佛法流通網釋大寬法師合十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定共戒、道共戒。優婆塞戒經講錄(四5-5~5-9) 白話解釋 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