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大寬法師 發表於 2015-2-12 10:14:54

在家菩薩戒本經(太虛大師講義)受菩薩戒必讀經典 1-1 Books Wiki

在家菩薩戒本經(太虛大師講義)受菩薩戒必讀經典 1-1 Books Wiki



優婆塞戒經講錄太虛大師著懸論集會品第一發菩提心品第二悲品第三解脫品第四三種菩提品第五修三十二相業品第六發願品第七名義菩薩品第八義菩薩心堅固品第九自利利他品第十自他莊嚴品第十一二莊嚴品第十二攝取品第十三受戒品第十四淨戒品第十五息惡品第十六供養三寶品第十七六波羅蜜品第十八雜品第十九淨三歸品第二十八戒齋品第二十一五戒品第二十二尸波羅密品第二十三業品第二十四羼提波羅蜜品第二十五毗梨耶波羅蜜品第二十六禪波羅蜜品第二十七般若波羅蜜品第二十八重示 懸 論

優婆塞戒經,即今日開講之經。在未講經文之前,先將宣講此經大意略言之:

一 佛法與人生之關係

現在流行於人世之佛法,所以開導人生者最為深切,故先就佛法與人生之關係,分別明之。

甲、人生難得佛法難聞 從佛法出發點言,佛法不獨為此地球人類而說,是普為一切而說;所謂普為盡虛空無邊世界一切眾生之類而說。但現今流傳此世界之佛法,則為釋迦牟尼在此人類中成佛所說。人類固為眾生之一類,而在一切眾生中,卻具有特殊之意義。蓋釋迦牟尼佛現身人類中說法,大部分為依人類而施設者,佛謂:『人生難得,佛法難聞』;即言得生為人之不易。以佛法觀人類,確有優勝之點。但得到人身者,亦不一定能聞到佛法。如不聞佛法,則不知人生之真價,而一期人生,仍是空過。必要聞到佛法,方知無始以來從業受果,一生一生,生生相續。因有善業,方能得到人身,而人身又復無常。假使在人生中為惡、為善,或發解脫心,或發菩提心,則可轉受惡趣、善趣,或阿羅漢、辟支佛,以至菩薩及佛之果報。此由聞到佛法,乃知人生意義之深廣,而佛法與人生關係之密切,亦可見矣。

乙、人道為罪福聖凡樞紐 人為無數眾生中之一類。佛法中常分眾生為十類,所謂四聖、六凡。四聖為:阿羅漢、辟支佛、菩薩、及佛,此四聖已超脫生死輪轉;其猶在生死中輪迴者,則為六凡:天、人、阿修羅、地獄、鬼、畜生。在六凡中,人道之上祇有天之一道;在人道下則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之四道,即四惡趣,係感受惡業之果報者。阿修羅、意為非天,近似常人所說之所謂神道,彼有天之威福而無天之德,其性好鬥,故時亦受苦。此下畜生、即飛禽走獸等類,常人謂為動物者;此為人類能見之眾生。尚有人類所不能見者,即所謂幽冥世界之眾生,則地獄、餓鬼、兩道也。此兩道眾生,純受苦報。大致在十類中,人與天兩道適居中間。但人、天雖同處中間,天道則以享受福報為勝,其身心之創造能力,則仍不及於人道。在人道中,造惡業則可受多生多劫之罪報,造善業或值遇三寶聞持佛法,則可受多生多劫之福報,且從凡位轉超入四聖果位;此唯人道為能之,如餘經論中詳說。由異生──即六凡──而生起聖道者,唯人中能之,為別道異生所無,以人道能修習布施、持戒、多聞等極多功德,雖天道亦有所不如,此為人道特殊之功能。所以謂人道為轉生四聖及其餘五凡之樞紐。人生此種意義,唯佛法發揮盡致,非佛法則不能知人生乃有超凡入聖之希望。

丙、降生人間成佛說法 佛法是釋迦牟尼佛降生人間所證所說之法。佛有三身,所謂:法性身,受用身,變化身。佛之法性身與自受用身遍一切處,無相可睹;其所說八相成佛之變化身佛,則為人類等眾生所共見之佛。此係最後身菩薩從兜率天上降生人間,出家修道,成佛說法。就此八相成佛言,乃有佛所說法。然此佛法非僅流行於人世,即天宮、海藏、亦均由是而得有佛法化行。因現身成佛,說法度生皆在人間,即可見佛法與人間關係尤切。所以唐裴休長者作圓覺經序云:『諸天正樂,修羅方瞋,鬼神沉幽囚之苦,畜生懷獝狖之悲,
獝ㄒㄩˋ鳥獸驚恐飛散的樣子。
狖|ㄡˋ黑色的長尾猴。
畜生道內心懷著如鳥獸猿猴驚恐飛散不安的悲哀。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在家菩薩戒本經(太虛大師講義)受菩薩戒必讀經典 1-1 Books Wi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