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公上人关于外道的讲记敬摘点滴2025518939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关于外道的讲记敬摘点滴
...初果还要到欲界来七次,七次往返他才能证阿罗汉果。三果的时候,他就不来了,不到欲界来了,这称为「五不还天」,我们也称它作「净居天」。释迦牟尼佛传记里头,世尊示现成道之后,没有人启请,没有人请他说法,这个时候他就准备入般涅槃,离开这个世间。世间人怎么会认识释迦牟尼佛?怎么会去请他住世?这不可能的事情。净居天人看到了,立刻下来变化成人形,请释迦牟尼佛讲经说法。净居天代我们来启请,释迦牟尼佛才留下来。这是三果以上,我们称他作净天。
第四种叫「义天」,仁义的义。这是一般讲的大乘法门里头,信解心性的义理,也通大小乘。小乘四果罗汉、大乘菩萨我们都尊称他为义天。第五种叫「第一义天」。此地讲的『天中天』,就是第一义天,这是对佛的敬称。他称「天中天」,就是在这五种天里头他最高,佛是最高了,没有比他再高了,天中之天,第一义天。『普为说之』,为我们大家把这一桩事情:为什么学佛我们得的果报不一样,我们一定要听佛的开示,认真努力来学习。
下面这是佛答复。佛答复,你看第一段,「从明受戒信行。」最重要的关键,一定要亲近善知识。没有好老师来指教,难!圣人都不能离开老师。我们看孔老夫子,孔老夫子还问礼于老聃,还常常向别人请教,这些事情我们都要留意。释迦牟尼佛在世,许许多多这些外道的学者释迦牟尼佛亲近,六师外道他都亲近过,都向他们问过道,所以他什么都懂,真的像现在所讲的「多元文化」。印度那个时候九十六种外道,他都通达,他都去学习过,这都是做榜样给我们看的。今天时间到了。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记·净公上人]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19集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19集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科会》第七面,经文倒数第三行:
【佛告阿难。有人奉佛。从明师受戒。专信不犯。精进奉行。不失所受。】
到这里是一段,这一段科题是「从明受戒信行」,这是世尊答复阿难所问的学佛果报为什么不相同。『奉』是奉行佛陀的教诲。世尊在入灭之前,留给后人重要的教导是「四依法」。第一条教我们「依法不依人」,法就是佛所讲的经典。佛教经典从印度传到中国,从中国又传了这么多年,在印度当时所传的就有伪造的经典,不可靠的,因为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一千年,佛的教化才传到中国来,所以在印度那一千年当中,有假借佛的名义伪造经典是在所不免。但是印度一些高僧大德,跟中国到印度求学的这些高僧,他们有智慧,他们很聪明,在典籍里头慎重的选择,所以佛的教法不是全部流传到中国来,流传到中国的是少数的一部分。
为什么?那个时候的交通非常不方便,经典不是像现在这样印刷装订这么方便。我们知道那个时候经典在印度都是贝多罗树叶写的,这个树叶我们现在也能看到,一片树叶,它那...(●[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三)第五集)
...专信不犯』。老师做不到学生做到了,学生的成就超过老师,这就所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中国古时候有个最明显的例子,马融,这是汉朝时候的大儒,他有个了不起的学生郑玄(郑康成),郑康成是他的学生,学生超过老师。老师能说不能行,学生能说又能行,学生超过老师,这是正确的,这叫师资之道。老师教的学生,学生将来不能够超过老师,这个老师教学没有成就。学生的成跟老师平等,老师都没有成就,你是怎么教的?为什么学生会超过老师?老师没有做到的他能做到,老师还有一些毛病他都能把它修正过来,一步比一步高,这是正确的、对的,这个社会、世界才永远在进步。如果学生跟老师平了,没有进步;学生不如老师,走下坡了。所以,老师心目当中,总是希望学生超过自己。
我上个月到扬州去旅游,看到我一个同学,我的同学他作中学校长,现在已经退休了。他的学生作扬州大学校长,我说:「你成功了,比老师你高一级了。」我们看到欢喜,这是作老师最大的安慰。做学生的人要「专信不犯」,对老师要有坚定的信心。纵然看到老师有不善之处,也没有怀疑;甚至于外面人有造谣生事毁谤,也不放在心里。为什么?你的信心一动摇,你这就毁掉了,你缘没有了。释迦牟尼佛做出榜样给我们看,世尊在世的时候,造谣生事毁谤释迦牟尼佛的很多,外头有六师外道,里头有六群比丘,还有提婆达多带头,没有说老师一句好话的,你跟他们做朋友的话,你的信心完全丧失掉了。释迦牟尼佛做出样子给我们看。我们亲近一个善知识,对他不满的人在我们面前恶意批评在所难免,我们怎么办?一听,一相信,好了,不再亲近了,你机会断掉了。这是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缘,关系你一生成败,不能不谨慎,不能不小心。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讲记·净公上人]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20集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20集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科会》第七面,经文倒数第三行,我们念一段:
【佛告阿难。有人奉佛。从明师受戒。专信不犯精进奉行。不失所受。】
我们看这一段。今天难得我们有缘,遇到台湾来访问的同学们,同学当中有不少是我们的老同修。这部经是我早年在台中学习讲经第一部所学的。我出来讲经,这部经也是第一部启讲的。我记得那是很多年前,我初出家的那一年在台东佛教莲社讲的。是我第一次讲经,在台东的佛教莲社,也是讲这部经。经文一开端,阿难向世尊提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大意就是「我们学佛,到底是好还是不好?」请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解释。这个问题阿难当然清楚,为什么提这个问题?是我们凡夫不清楚。所以这种请问...(●[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三)第五集)
...以中国古代世出世法无不重视师承。所以说万里寻师,亲近善知识。『明师』,昨天我们也详细跟诸位讲解过,「明」不是名气大的名,现在知名度高、名气大的,那未必是善知识。佛在此地用的「明师」,「明」是明白的明,这个老师对于世出世间法确确实实通达明了,我们要找这样的人跟他学。
明师层次也有高下不同。在佛法里面,当然明师达到极处、最高峰的,那是本师释迦牟尼佛,这是明师。其次,诸大菩萨是明师。严格的说,「明」是讲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是《华严经》上讲的法身菩萨,圆教初住、别教初地,这是真正的明师,明心见性了。如果我们遇不到这样的老师,这种老师难,太少了,就是在古代明心见性的人也不多,不得已而求其次,那就是去找有修有学的老师,我们现在讲的是解行相应,这个老师没有问题,我们可以跟他学,那不会错的。无论是哪一个等级的老师,最重要的就是他有师承;没有师承,闭门造车,自己学习的不可靠。为什么?我们是凡夫,以凡夫的知见猜测佛经的经义,决定产生错误,没有不错的。所以师承就重要了。
刚才我到机场去迎接净慧法师,是此地有一个道场礼请他到这边来讲经,我听说是讲《六祖坛经》,这也很难得。《坛经》里面我们就看到,没有师承自己修学通达的,这部经上讲威音王前可以,威音王之后无师自通的都是外道。这个话不是我说的,《六祖坛经》上讲「威音王之前」,那真的叫久远劫前了。这一句话教导我们要重视师承,我跟这位老师学,我老师是跟谁学的,我们要知道。这个师承可靠不可靠?我们对他有没有信心?我们亲近善知识,这一层不能疏忽。
我在台中亲近李老师十年,李老师的教是跟梅光羲学的,净土是跟印光大师学的,社会大众肯定的,两位善知识确实有成就。李炳老是他们的学生,我们再观察李老师,他确确实实解行相应,证果我们不敢讲,确实是解行相应,我们亲近这样的善知识就很难得了。这是『从明师受戒』,特别着重在师承。「戒」是教诫,就是教诲,「戒」跟我们现在写法,旁边再加一个「言」,在古时候是通用的,就是接受善知识的教诲。非常重要!
我们修学的态度,关系我们一生的成败。后面这三句是讲我们修学的态度。『专信不犯』,「专」这个字比什么都重要,专精、专一,跟一个老师学,完全依靠这个老师,一定是接受一家之言,不能亲近两个老师。两个老师两种思想、两种教法,你到底走哪一条路?三个老师三叉路口,四个老师十字街头,你就无所适从。这叫师承,所以跟定一个老师。跟老师学多久?这没有一定。在古时候通常是五年,五年决定跟一个老师。
从前人叫「出师」,现在人讲「毕业」,出师是老师同意你学得够水...(●[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三)第五集)
...一段开示对我们来说就特别重要,一定要仔细的听。
第一句是『有人事佛』,这是假设有这样一个学佛的人,虽然是学佛,社会上也称他为佛教徒、佛门弟子,这里面也包括出家在家,四众统统包括在其中。在佛门里面分得更仔细,称为七众,全都包括在这一句里面。他为什么会遇到一些凶灾?第一是『不值善师』,值是遇到,他没有遇到好老师,他没有遇到善知识。虽然学佛了,出家受戒了,若有若无,实在讲的是有名无实。『不见经教』,确确实实有很多学佛的人一生没有遇到过经教,但是也有一些遇到经教,他不能够理解。诵经不了解经中的道理,不了解经中的义理,诵经如果在日常生活当中还是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那可以说毫无功德,这样的人多!不但在家同修多,出家同修也不少。
『受戒而已』,受戒就是受三皈五戒,乃至于出家受具足戒、菩萨戒,受戒而已,戒是什么不知道,哪些戒条记不得,这怎么行?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世出世间法我们要想成就,第一个条件:亲近明师受戒;换句话说,先决条件是要有一位好老师来指导你,教导你怎样学习,你才能有成就。没有老师教导,说是有无师自通,这不可能的。我们在《坛经》里面看到,行策大师跟永嘉说,威音王以前说无师自通,还勉强能讲得过去,威音王之后,没有老师指导的,说自己通达,皆是天魔外道,这《坛经》里头说的。「威音王」,真正的含义是无量劫之前,释迦牟尼佛出现之后,世出世间法皆有师承,我们不能不懂,不能不接受。
今天世界何以这样的动乱?物质生活在开发国家里面,总算是能过得去,为什么精神生活这么痛苦?无论贫富贵贱都没有安全感,这问题多么可怕、多么严重。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里?我们在讲席当中多次的提到,在教育、在师承。我们这一代把师承抛弃了,把圣贤教育废除了,所以才遭大难。我们是少数人,极少数的人,很幸运能闻到佛法,我们有慈悲心,有心想帮助世间,可是事实上大家都晓得,这是一桩心有余而力不足之事。力虽然不足,我们尽力而为,古人所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楞严经》上说这也是圆满功德,我已经尽到我全部的心力了。
帮助社会,社会的病根在哪里,我们要找到,我们要从根救起。根就是教育,我们讲四种教育,四种教育都是根: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宗教教育,四种教育都是圣贤、神圣的教诲。现在这四种教育都没有了,家不成家,国不成国,社会哪有不动乱的道理?人民哪有不受苦的道理?救拔之本,实在讲就在这部经上,经上跟我们讲的善师、善知识,前面跟我们讲的「明师」,明师就是善师,明心见性的老师,这是真善知识,我们要亲近这种人。
明心见性之后,他用...(●[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三)第五集)
...之道。四摄六度是菩萨道,我们要认真努力来修学。
『己所不行,勿施于人』,跟儒家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完全相同,凡是我们自己不喜欢的,决定不能够加之于人。我们不喜欢别人毁谤我们,我们就决定不能毁谤别人。我们不喜欢别人障碍我们的善行,别人的善行我们就决定不能够障碍。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不能不知道。我们今天在世间学佛之后,确确实实心行都顺着佛的教诲去做,能做多少姑且不论,确实是向这个方向、向这个目标。存好心、行好事、说好话、做好人,依旧不免被别人有意无意的毁谤、障碍、陷害,我们也常常心有不平,甚至于许许多多同修退心,做好事有什么好处,得的果报相反的,这个想法、看法错了!为什么我们今天做好事还要受这些冤屈?过去生中我们障碍别人、我们嫉妒别人、我们毁谤别人,今天虽然学了佛,因缘聚会果报现前,我们明白了,明白之后态度就不一样,欢喜接受,帐在这里结了。这些事情,释迦牟尼佛跟我们做示现、做榜样。
佛是大圣,究竟圆满的圣人,不是这一生修行成佛的,《梵网经》上说得好,释迦牟尼佛这一次到世间来示现成佛是第八千次,是来表演给我们看的。他老人家,僧团里面、家里面有一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不听话的、背师叛道的,经典上记载的六群比丘,这是佛给我们示现的。外面六师外道,内外都有毁谤、都有嫉妒、都有障碍,佛尚且如此,何况我们?佛没有退心。在中国也有个典型的榜样: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诸位念过《坛经》就知道,他是真正得道之人,「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五祖忍和尚将衣钵传给他,他受多大的委屈,受多么严重的嫉妒、障碍,不但有毁谤,而且确实有人想杀害他、谋害他,把衣钵夺回来。不得已改名换姓,在猎人队里面躲藏十五年,不是短日子。十五年,时间长了,大家把他忘记了,也找不到这个人,这个人失踪了,也不知道是死是活,淡忘了,他才出来。我们受一点小委屈算什么!总而言之,要记住佛这一句话,从今而后「己所不行,勿施于人」。为什么?这样做,我们将来菩提道上减少障碍。菩提道上障碍就是这么来的,我们造作的不善因,过去今生所作的不善,不了解事实真相,怨天尤人,这些恶业的果报。这两句是讲一个原则,下面告诉我们落实。
『弘崇礼律』,「弘」是弘扬。教导的标准,世出世间都是从规矩、境界着手,所以出家人尊崇戒律,在家人尊崇礼义。礼主和,律主严,要宽严得中,太宽了不行,太严了也不行,这里面调和。「崇」是崇尚,特别是教初学。我们佛法的教学,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从哪里下手?确实从礼律下手。我们今天学佛最大的困难、最大的障碍,我们没有基础,从小没有人教,养成许多...(●[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三)第五集)
...我们没有书本给人,只是劝人断恶修善,这样的法布施得一点聪明智慧。也没有修无畏布施,短命。这一生总算过去有一点善根福德因缘,遇到佛法、遇到善知识,我们听从教诲,把这一生的命运整个转过来了,我这转变超过袁了凡,超过俞净意。所以我们得了财宝,世间人没有不欢喜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得以解决。但是世间财宝充其量只能解决你这一生,只能解决暂时的,不是永久的,不是生生世世的,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
佛法僧三宝是真的宝,他能解决我们生生世世的问题,他能解决我们生死的问题,让我们了脱六道的生死轮回,真正得到永生,真正得到不生不灭,这才叫宝。第一个「佛宝」,佛是我们的老师。佛之所以称宝,他为我们演说正法,演是他表演给我们看。人生于世,纯正的思想、纯正的言论、纯正的行为,他做出来给我们看。思想、言论、行为纯正,带给我们这一生当中真正的幸福,我们的心是安全的。理明白了,心安理得,理得心就安,心安身安,这是真正的幸福。
我们回头再看现在社会上许许多多人,纵然是大富大贵,他身心不安,整日生活在忧疑恐惧之中,这是现前的果报。为什么?心行不善,来生决定在三途,业障深重,他没有机会闻到正法,闻到正法就有回头的机缘,回头是岸。他没有机缘接触正法,他所接触的都是邪知邪见,都是妖魔外道,这是业障使然。我们仔细观察都明白了,跟佛在经教上所说的一对照,我们不能不服佛陀的教诲,对佛菩萨他们的心行教训,自自然然五体投地,佛的慈悲教导我们,这是佛宝。
第二「法宝」,法是佛所说的,法宝是指经典,佛陀不在世,他的遗教流传在世间,这些典籍是后世众生心行的轨范,善恶的标准,得度的慈航,必须仰赖。佛陀在世的时候,我们可以跟他老人家,那还得有缘分。佛陀不在世,三宝当中法宝第一,佛陀在世当然是佛是第一。三宝,佛是第一。佛不在世,法宝第一。今天佛不在世,佛去我们已经相当久远,今天讲佛宝只讲的是佛像,我们用佛的形像来代表。
供养佛像是什么意思?两个意义:第一个是纪念,这是我们创教的老师,教是教育,现在的话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这是创始人。我们今天向他学习,念念不忘老师,这是报恩,知恩报恩,这是供养佛像第一个意义。第二个意义是见贤思齐,用这一尊佛像常常提醒自己,佛是凡夫修成的,我今天是凡夫,他能修成,我为什么修不成?见佛的像、见菩萨的像,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发愤、要自强,有志者一定要在这一生当中成就,供养佛像是这个意思。
而真正的学习决定是经典,经典很多,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说法四十九年,多少人向他请教,他为许许多多人解决困难。以后学生们把他...(●[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净公上人]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二三)第五集)
嗡
普贤菩萨名,诸佛第一子,我善根回向,愿悉与彼同。
身口意清净,自在庄严刹,逮成等正觉,皆悉同普贤。
如文殊师利,普贤菩萨行,我所有善根,回向亦如是。
三世诸如来,所叹回向道,我回向善根,成满普贤行。
愿我命终时,除灭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国。
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
严净普贤行,满足文殊愿,尽未来际劫,究竟菩萨行。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