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lxg20130220 發表於 2024-11-1 22:44:42

净公上人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2274603952_0_1.html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一集(档名15-01 -01)                              
诸位同修,今天有缘到贵寺来给诸位介绍一点佛法,因缘非常的稀有。因为这一部《四十二章经》是东汉永明年间在洛阳白马寺翻译的,今天到我们台北的白马寺再来给诸位讲解这部经,可以说是因缘非常的殊胜。这一次给诸位介绍的我们采取蕅益大师的注解。我今天看到诸位用的这个《佛教三经》,这是采取藕益大师的,但是这个经还有注解的本子,好像在台湾也流通的很广。如果能够找到注解的本子,诸位听起来就更方便了。藕益大师的注解文脉不多,简单明了,希望在这几天能够找到。
经题是《佛说四十二章经》,照讲经的规矩先介绍经题,至于玄义我们也都把它省略了。这一部经是佛法到中国来第一次所翻的经典,因此在格局上来说,与后期所翻的有许多不相同的地方。譬如我们在一般经典里面所读到的,经文一开头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什么地方」,这就是佛经里面的序分,在我们这个经里面没有看到。至于流通分、信受奉行、这一部经上也没有,这个等一下再跟诸位介绍。在讲经的规矩里面大多数在未讲经文之前,先把经中玄义提出来讨论。这一部经在古德注疏里面大概有六种,我们在《藏经》里面可以看到的,也有的有玄义,也有的没有玄义,像蕅益大师的这个注解就将玄义略掉了。最近好像佛教书局有流通的清朝灌顶大师的《四十二章经疏钞》,灌顶大师的文章是向来很啰嗦的,也可以说是相当详细。他的《四十二章经疏钞》在国家里面是最详细的注解,前面有很长的玄义。诸位要是有兴趣研究也可以作为参考,不过在研究佛法来说,这个顺序最好是由浅而深、由简而繁,这样研究,自己才能够有心得,所以我们今天选择藕益大师的本子。
经题七个字这里面有通题有别题。「经」之一字叫通题,凡是佛所说的都叫做经。《佛说四十二章》这是别题,「佛」是能说之人,「四十二章经」是所说之法,在这个题里面就是人、法双彰之题。「经」这一个字,印度话叫做「修多罗」,一切大小乘的经典都叫「修多罗」。「修多罗」的本意是信。这就要说到古代的经典是用贝叶写的,贝叶我不晓得诸位有没有看到过?是产生在热带的,我们台湾还没有。印度有一种树,这个树是热带树,相当于我们像这个芭蕉、香蕉树一样,但是比香蕉树大,纹路还要细。这种树叶能够保存很久,所以古印度就用这一种树叶来书写,比我们中国用这个竹简要方便多了。你们到故宫博物院去看,我们汉朝以前的书是写在竹片上,那个竹片也用线把它穿起来,这个叫做「册」,册就是从这来的,这个在故宫博物院还能看到。
除了竹片之外还有一种木板,可以说都是相当的笨重,诸位要想想,如果用竹片刻成《四十二章经》,你想想看这一部经多不方便?有多大的分量?那个贝叶虽然比竹片要薄,可是比我们纸张要厚得多,那么这一部书的分量也就很可观。这些统统要用线把它穿起来,要不穿起来就散成片了,次序就找不到了。所以修多罗的本义叫做信,贯穿的意思。到中国来以后,因为中国胜圣人的教训,我们都称之为「经」,像儒家的《十三经》,道家的《老子》、《庄子》也都称之为经称为经,称为《道德经》、《南华经》。因此就用经来译修多罗,「经」这一个字就是这么来的。
在经题里面别题之中,佛是能说之人,《四十二章》是所说之法。「佛」这一个字是印度梵文的音译,诸位听经也一定听得很多,在此地我就不必多解释了。但是要跟诸位说明的,「佛」这一个字它的本意叫「佛陀」,具足是「佛陀耶」。中国人喜欢简单,所以把这个尾音都省掉了,单单称一个「佛」。它的意思是觉者,这个一定要记住,如果单单翻做「觉」不太适合。换句话说,他是个觉悟之人,觉者。一般讲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什么叫做觉?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也是我们学佛中心问题,觉是不迷,与一切事、一切道理都能明了通达而不迷惑,这就叫做觉。那么我们试问一问,我们觉不觉呢?可以说都不觉。为什么说你不觉呢?因为你今天自以为「我是佛教徒」,佛教是世界五大宗教之一,这就是不觉。不但不觉,你已经不知不觉当中谤佛、谤法、谤僧!如果照佛法里仔细的观察,你已经造了最重的罪业了!为什么呢?毁谤佛法!这个罪就太重了。
如果你要觉了,对于这个事理明了而不迷,佛教不是宗教。中国人喜欢简单,简单到今天给大家带来了很大的误会,佛教是教育,是佛陀教育而不是宗教,这是一定要晓得的。再要问你,你信什么宗教?我们没有信宗教,我们哪个宗教也没有信。信什么宗教?「我信佛教」,这就是谤佛,这叫毁谤三宝。我们自己一定要明了,宗教一定有个主宰神,像宗教里面讲的上帝,信徒跟上帝不能平等,总不能说信徒将来都要做上帝,那这个上帝就不高兴了,他不许可。「佛」,这个字的本义是一个觉悟之人,所以他不是神,这是我们得认清楚的。我们学佛,与佛的关系是师生关系,佛是我们的本师,我们根本的老师,我们自称三宝弟子,这个「弟子」是古时候称学生的,现在讲就是学生。这个关系是师生关系,不是主奴的关系,也不是父子的关系。宗教,信徒和他的神是主仆的关系,那是他的主人,是父子关系,他叫他作天上的父。我们佛法里面是师生关系,所以这属于教育。佛陀教育和儒家教育是一样的,儒家是孔子的教育,或者我们讲是孔孟的教育。我们在当前要想把佛教复兴起来,续佛慧命、弘扬佛法,先要从正名上做起。孔子说得好:「明不正则言不顺」,今天佛教是事事不顺利,什么原因呢?名不正嘛!把这样一个伟大的教育思想,贬在宗教里这成什么话?!而我们自己还很得意,「我是佛教徒,我信佛教」,这糟糕了,这就是大大的不觉!我们今天真正要想救度一切众生,要把这个迷关首先打破。下面我再给诸位介绍寺院的来源,等一下再给诸位讲。
「觉者」第一个要自觉,自觉不同于凡夫,凡夫不觉。说到自觉,在佛法里面有许多的等级,换句话说,这个标准高、低不同。最低的标准是什么呢?最低的标准是小乘圣者,这是按照佛法正规来说。小乘证得阿罗汉了,这才叫自觉。阿罗汉以前虽然叫觉,那叫相似觉,或者叫分证觉,自觉没有圆满,这个我们从果位上来说。如果从理论上来说,必须破除我执才是自觉,凡是有我执存在,就是不觉。理上明了了,你就晓得为什么到阿罗汉才叫做自觉,阿罗汉破了「人我执」,他还有「法我执「没有破。我们必须破我执才算真正入佛门,这是释迦牟尼佛正科班的学生了,正式的学生。没有自觉之前,那都算是旁听者,不是正式的学生,这一点我们要晓得。自觉从哪里做起呢?这一部经上有,讲到经文的时候,再给诸位详细的说明。
第二个意思叫觉他。自己觉悟之后,一定要教别人,为什么呢?因为这一门是属于教育,而且是一种师范教育,佛学教育是师范教育。我们自己学了以后,一定要教别人,教学相长,才能够达到究竟圆满的觉悟,这就叫做觉行圆满。觉他就不同于二乘了,二乘人是只顾自利,不主动的去利他。我们不能说是小乘人不教化众生,小乘人也教化,那个教化怎么样呢?要你去找他,你去求他,他跟你有缘了他教你,他绝不主动的来教化众生。菩萨就不一样了,在大乘经里面常讲「菩萨做不请之友」。别人不找他,他主动地去教化别人,想种种方法来教人,来接引众生,这个就不同于二乘。觉行圆满不同于菩萨,菩萨虽然自行化他,但是没有圆满,到如来地这才是圆满,觉行、自觉觉他就圆满了。在此地「佛」的意思就是说,这个人自觉、觉他,而且达到圆满了,我们就称他「佛陀」,中国的意思来说是叫「觉者」。我们中国称「觉者」不太习惯,中国称为「圣人」,我们称孔子为圣人,在印度就称「觉者」,就是觉悟之人,而且觉悟圆满之人。此地的「佛」就是称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四十二章经》都是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他是我们娑婆世界的教主,「佛」的这个字,简单的给诸位介绍。
第二个字是「说」。「说」是畅悦所怀的意思。佛菩萨念念都是以救度一切迷惑、罪苦众生为本怀。但是度众生,也就是教化众生,必须要机缘成熟,这种教学才能够收到效果。如果机缘不成熟,佛菩萨虽然很愿意教我们,而我们不愿接受,那也无可奈何了。什么叫机缘成熟呢?老师肯教,学生也愿意学,这就叫做机缘成熟。那么我们想一想,释迦牟尼佛从他示现上来说,他在人寿两万岁的时候,示现降生在兜率天弥勒内院做候补佛,在那个地方观察我们世间众生的因缘,一直到人寿百岁的时候机缘才成熟,这是在减劫当中。佛法里面讲减劫是每一百年减少一岁,从两万岁减到一百岁,你们算算看,这是多么长的时间。佛菩萨有耐心,缘没有成熟,佛菩萨来不来?来,不是不来。来,不以佛的身份来,他用的是随类化身,也许诸位身边坐的就是佛菩萨再来的,你不晓得。他要不说你怎么会知道?他说不说呢?决定不说。如果说我是什么佛再来的,什么菩萨再来的,这都是妖魔外道,欺骗人的!
真正是佛菩萨再来的,决定不会暴露身份的,这个诸位要记住。他如果要露身份,身份露了他就走,没有说是身份露了还住在人间,没有这个道理。我们在古今中外历史上,都找不到这个例子,这个在佛法里决定不许可的。在我们中国历代高僧当中有许许多多佛菩萨再来的,身份一露他就走了,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在目前我也常常听到,某个老居士、某个出家人是什么菩萨、什么佛再来的,这都是妖言惑众,我们要觉,不要迷。一听说某人是佛菩萨再来的,你就亲近他,就上了大当了,你就是迷而不觉。真正是佛菩萨再来,决定不会透露身份。所以学佛要老实修行,「老实」这两个字相当不容易。同时在这个地方我们能够看出来,诸佛菩萨有耐心等待机缘成熟,并不很着急的要去接引众生。这也是给我们很大的启示,所以我们纵然有大愿,普度一切众生,当众生迷障深重的时候,不能接受佛法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要自修,才有能力去教化一切众生。
这一部经,并不是释迦牟尼佛当年说了这么一部经,这个诸位要记住的。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两位大士到中国来的时候,带了这一批梵文经典,历史上记载有六十万页,我们中国是以字数计算的,那就是六十万字。六十万字的贝叶经,这个分量就相当之大,「白马驮经」就是最初第一批到中国来的六十万页。这两位大士翻译这一部经,这一部经是第一次翻译的,是中国的第一部经。是在一切经当中择录的,并不是翻的一部经,是一段一段择录的。因此这一部经大小乘的教义都有,节录的本子。为了适合中国人,所以他是一个诸经择要,是这么一个性质。虽然是诸经择要,但是里面每一句话都是释迦牟尼佛讲的,所以冠上「佛说」。这就是「信」之不相同的所在。集成这一册适合我们中国人的需求,文字非常的简略,但是义理确实是博大精深。过去有人把它看做小乘经,这是绝大的错误。这个不是小乘经,有小乘的教义,小乘的教义少,大乘的教义多。这是我们从经题上认识了这部经。
其次,要给诸位介绍的就是作注解的这个人,将来诸位拿到注解的这个本子,第二行名题是注解的人,注解的人是「明古吴蕅益释智旭注」有这么一行字,这是讲作注解的。「明」是说的年代,明朝。蕅益大师生在明朝,神宗万历二十六年,这是记载的年代。「古吴」就是古代的吴国。这是指地方,也就是蕅益大师的籍贯,他是现在江苏省的人,江苏就是古时候的吴国。「蕅益」是大师的别号,「智旭」是大师的法名。蕅益大师俗家姓钟,名字叫做声,「钟声」。我们敲的钟的钟声,他名字就叫钟声。还有一个名字叫「寂清」,都是形容钟的音声的。刚才讲了,他生在万历二十六年,就是公元一千五百九十八年,距离现在是两百多年了。这个人非常之聪明,他的身份没有露出来,在我们推想当中,大概也是佛菩萨再来的。
他八岁就能做文章,十二、三岁的时候中国古典十三经、历史他就通达了。十八岁的时候闻佛法,那个时候正是憨山大师在世的时候。憨山大师一生也遇到许许多多的挫折,被朝廷贬到广东这一带的地方。那个时候交通不方便,要从江苏到广东不是一件容易事,所以他没有办法亲近憨山大师。憨山德清,这是明末四大师当中非常著名的一位。他由于精诚之感召,三次梦到憨山大师,在梦中指点他要怎么样学佛,这个也是诚心的感格!以后他发心,从雪岭寺出家,雪岭是憨山的徒弟,他算起来是憨山的徒孙。他出家的时候是在明朝熹宗天启三年,公元一千六百二十三年。那个时候他在二十一、二岁,可是他十八岁闻佛法,诸位要记住,他二十三岁开悟的。我们想想人家三十四岁开始著作,传下来的有四十七种,没有传下来的,有计划著作而没有完成的有十几种。今天我们在台湾可以看到《蕅益大师全集》,这是他的徒弟,成时大师把它整理流通到后世。他是五十七岁往生的,往生的时候是在清朝顺治十年,公元一六五四年。大师五十七岁,年龄也不算是太大,可是对于中国的佛教,晚近佛教却有很大的影响力。这是介绍注解的这个法师。
再看翻译的这个人,我们一般称之为「人题」。
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
「后汉」就是东汉,对前汉而说的,前汉也成称作西汉,东、西汉是西在前、东在后。东、西名称从哪里来的呢?前汉开国的皇帝是刘邦,刘邦打败了楚霸王之后统一了中国。可是真正讲我们中国的大一统是在秦朝的时候,但是秦朝很短。严格的讲大一统就是在汉朝,一切的制度都是那个时候建立的。前汉定都在长安,长安就是秦始皇的首都咸阳,秦叫做「咸阳」。他打败了秦之后,把这个地方改做长安,现在还叫长安。取的意思是,从此以后我们的国家长治久安,这个意思取得很好。传了十二代之后,被王莽窜位,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政变」,王莽举行了政变把这个皇朝推翻了,他做了皇帝。结果汉室的后人刘秀,就是光武皇帝,光武中兴把王莽推翻了,这个国号还叫做「汉」,历史上我们就叫做「后汉」。
这个时候由于推翻王莽之后,长安遭受兵乱已经破残不容易收拾,于是乎他就迁都迁到洛阳。洛阳在长安的东面,所以从首都上来说,前汉的首都在西面,就叫「西汉」,也叫「前汉」。洛阳在长安的东面,所以称洛阳就称为「东汉」,东汉就叫做「后汉」。光武帝他的名字叫秀,就是刘秀,他在公元二十五年打败了王莽定都在洛阳。诸位要记住今年是公元一九八一年,这是二十五年的事情,公元二十五年光武帝建都在洛阳,传了十二代在公元二百二十年汉朝灭亡。也是由于政变,曹操的儿子窜的位,这就进入三国时代了。三国,虽然《三国志》大家没有念过,《三国演义》大概都看过,曹魏窜了汉室,汉朝就灭亡了。这是介绍后汉,诸位晓得这个时代。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二集(档名15-01-02)
后汉差不多有两百年,法师是在孝明皇帝永平年间到中国来的,这一段历史,我们一定要清楚。孝明皇帝他的名字叫庄,庄严的庄,他姓刘,刘庄,他是光武帝刘秀第四个儿子。他在位十八年,从公元五十八年到七十五年,这个年代就是孝明皇帝。他的年号就叫做「永平」,一直就叫永平没有改过。在永平三年的时候,公元六十年,年代要把它记住。孝明帝做了一个梦,梦到一个金色的人,头上有圆光,从空中飞到他的宫殿。到第二天他觉得这个梦很奇怪,就问他的大臣,这个梦到底是怎么回事?是吉还是凶?大臣里面有一些是见闻很广的人,当中有一个太史名字叫傅毅,他就告诉皇帝说,「臣听说西域那边有神,(那个时候不晓得是佛,以为是神)名字号叫作『佛』,陛下所梦的想必就是这个『佛』了。」当时博士王遵也向皇帝报告,他说按照《周数》、《易记》里面所记载的,佛诞生于我们中国年代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我们今天课诵本里面偈赞里都念到的,「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这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所记载的。
周,是武王开国的,文王那个时候,他还不能算是天下的共主,那是诸侯之一。到了武王的时候才起了一个革命,把殷纣王推翻了,成为天下的共主,这是周朝第一代的皇帝。周昭王是第四代,算起来就是周武王的重孙。他在位五十一年,那个时候的人长寿,确确实实是佛讲的,「人寿百岁」的时候。活一百岁的人太多太多了,周昭王做了五十一年的皇帝。这个时候是在公元前,这个要记住,公元以前一千零五十二年到一千零二年,这一段时间就是周昭王的时间。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这一年是公元前一千零二十七年。如果诸位要算这个年代,就是一千零二十七年再加上我们现代的一千九百八十一年,把这两个数字加起来,我们就能够得到这个年代了。所以佛出现于我们世间距离今天是三千多年,外国人算两千五百多年是不可靠的,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对于历算就相当的精确。
这个时候有许多不平常的现象,江河都漫出来了,大地震动,有五色的光明贯太微。昭王的太史苏由占卜,占卜的卦象显示,西方有大圣人出生,在卦象上显示一千年之后,他的声教会流传到中国来。周昭王就命令人把占卜的结果,写成文字刻在石头上,埋在城的南边郊外。把它埋起来留给后人去证明,看一千年之后是不是佛的声教流传到中国?《周书异记》上有这么一段记载。以后在周穆王,穆王是昭王的儿子,他的名字叫做「满」,他做了五十五年的皇帝。这个时候是公元前一千零一年,到公元前九百四十七年,这一段时间就是我们中国周朝穆王的时候。周穆王的时候也有一段记载,说有一天,天地震动,有白虹十二道,贯日经天。当时太史扈多也占卜,占卜的卦象是显示佛入灭。我们晓得佛陀住世八十年,他的世寿八十岁,八十岁入灭,这是讲过去历史上有这么一段记载,这是汉明帝永平三年的事情。
明帝对于这个事情常常记在心里,到了七年,三年到七年隔了五年,决心帕特使到西域去请佛法。他派了郎中蔡愔、中郎将秦景、博士王遵,以这三个人带头,一行有十八个人,派他们到西域去请佛法。他们就往西行到了月氏国,月氏就是大月氏,在当时有大月氏、有小月氏。地区就是现在的阿富汗、伊朗和苏联,接近我们新疆的一个地区,在当时那个地方叫「月氏国」。这是在丛林之西,在新疆的西面。在那个地方就遇到这两位法师,就是迦叶摩腾和竺法兰。这两个人也很有缘分,听说我们中国皇帝对佛法很尊敬,希望能够见到、听到佛经,他们两位法师就到中国来了。用白马驮经,刚才跟诸位说了,梵文经六十万叶,并且带着有佛的舍利,以及佛的画像。在永平十年十二月三十到达我们中国当时的首都洛阳。诸位要记住,七年去的,十年年底十二月三十日才回来,这一个往返就三年多的时间。那个时候交通不方便,都是靠徒步或者再骑马,从中国的洛阳到达大月氏,就是现在的阿富汗这一代,往返是三年多的时间。这是我们中国有佛法之开始,佛法是我们中国帝王派了特使礼品迎请来的。
回来之后,汉明帝非常欢喜,就在鸿胪寺接待。这就说这个「寺」的来源了,大家要晓得「寺」是办事的机关,直接属于皇帝办事的机关叫做「寺」。就好像我们现在来说,直接属于总统府办事的机关,我们称之为「局」,就是直接属于总统府的。从前直接属于皇帝办事的机关就叫做「寺」。寺的长官、首长就叫做卿,卿是一个寺的首长,就像现在一个总统府什么局长,这样的地位。属于首相底下办事的机关就叫做「部」,现在也还叫做部。现在我们的首相叫做院长,行政院长就是首相,他底下办事的机关叫「部」,内政部、外交部、教育部,称为部。部的首长,我们叫作部长(现在叫部长),从前那个时候不叫部长,以前叫尚书,尚书就是部长。侍郎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政务次长。像这些都得要晓得,这个寺是属于皇帝底下的办事机关。
这两位法师到中国来了,由鸿胪寺接待,鸿胪寺办的什么事呢?办的外交,就是现在的外交部。从前外交不归首相,归皇帝,首相没有外交权。不像现在,现在我们外交部是归行政院,不是直接属于总统,在当年那个时候办外交直接属于皇帝。鸿胪卿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外交部长,到中国来是以外交部来接待,由鸿胪卿来招待。外交部招待外国的贵宾那都是临时的,不能永久的招待。这两位大师到中国来,皇帝一欢喜,请他永久住在中国,鸿胪寺就不能作长期做招待他的打算了。于是乎怎么办呢?在第二年,这个诸位要记住,永平十一年,皇帝下令再设一个机关,专门推行佛陀教育。这个机关当然也称「寺」,跟皇帝底下的办事机关是一律平等的。在皇帝底下办事的有九个,九个寺,所以叫「九卿」。这是皇帝的近臣。那么这就成立第十个寺了,这个寺叫什么名字呢?就叫做「白马寺」,这个意思就是纪念白马驮经的功劳。这是中国第一个寺,直接属于皇帝办事的机关,它不是庙。这个诸位一定要搞清楚,现在寺跟庙搞起来,寺等于庙了,这个就不像话了。我们今天总统府底下的办事机关,我们能不能都叫做庙呢?这不能称「庙」。行政机关的名称到今天有改变了,寺的名称一直没有改变,从汉明帝一直保持到今天都叫作寺。诸位要知道寺不是庙,庙在当时有,有太庙。庙是供什么呢?庙是供鬼神的,寺是教育机关。
当年白马寺他们里面所办的事情,就是翻译经典、讲解经典、指导修行,是做这个事情的。大量的将印度佛教经典,翻译成中国文字,所以里面规模也非常之大。这个是在初期,后期像罗什大师他译场八百多人,规模之大相当可观。这两位法师到中国来,先后译出有六部经(六部十三卷),很可惜这些经典都失传了。今天我们看到摩腾和竺法兰所译的就只有这一部《四十二章经》,其余的五种一十二卷都失传了。这是由于过去没有印刷术,所以这些经典都是手写的,都是手抄本,分量不多很容易就丧失了。印刷术是在中国宋朝时候才有的,唐朝没有印刷,我们到故宫博物院看到唐朝都是手写的,经卷。这是两位大师到中国来的经过,简单给诸位介绍到此地。
他们两位来还有一段公案,这个事情是在永平十四年正月的时候,因为在中国也有宗教,那个宗教不胜发达。什么宗教呢?道教。有五岳的道士看到皇帝对佛教里面这两位法师这样的恭敬,他们很不服气、嫉妒,于是请命于皇帝「我们愿意跟西域的这两位法师比较比较」。怎么个比较法呢?「我们看看哪个道是真?哪个是假?」皇帝就同意了,咱们中国的皇帝自古以来并不很专制,很民主的,老百姓有什么意见他采纳的。好,就做一次较量。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地点就选在白马寺的南门。这些道士把他们的经典,把他们的神像供在坛上(筑了三个坛),这些道士绕着坛念经祈祷,然后放火来烧,看看这一些经、像会不会烧掉,要烧不掉就是真的,烧掉了就是假的。这两位法师在西面筑一个坛,这个坛也不大。当然在财力、人力上都没有道士那么雄厚,人家的坛建的富丽堂皇,建了三个坛。永明帝也命令佛像、佛的舍利、经典放到东面的坛上,东、西坛都放火来烧。结果东面的道教的经典,他的神像统统都烧掉了,西面的坛上,火一直烧了之后见到佛的舍利放光,放大光明,经典都没有损坏。道士用种种的法术,比如他能够隐形,火不能烧、水不能淹,他的这些神通都失了作用。摩腾示现神通,在空中飞行自在无碍,这个时候天雨宝华,大家也听到空中有音乐,天乐盈空。这个时候在四周观看的许许多多的老百姓,看到这个情形都皈依佛教了,其中还有不少人发心出家。所以摩腾和竺法兰这个时候就收了不少的出家弟子,白马寺的住众也就多了。这两位尊者的传记在《高僧传》初集,大家可以自己去查考。
后面这个字「译」,「译」就是翻译,将印度的梵文翻成中国文字。我们中国文字称为「汉文」,也就是汉朝时候所翻译的。名题就介绍到此地,下面我们就看经文了。经文前面这一章,这是经序,序分。序分是摩腾和竺法兰两位法师编出来的,本来没有。从第一章到第四十二章那叫「正宗分」,全是佛说的。序分虽然只有四行经文,可是诸位要晓得文字很简短,已经把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介绍的清清楚楚,这个很难得。前面跟诸位说过,我们今天在这个地方给诸位讲这部经因缘殊胜,诸位不能辜负这个因缘,辜负这个因缘就对不起释迦牟尼佛,也对不起迦叶摩腾两位尊者,甚至于我们也对不起汉明帝。我们要怎么做呢?《四十二章经》你们每一个同学要把它背熟,不难背,一天背一段,一个多月就背熟了。假如要不背,那我们就对不起老师了。我们先把经文念一遍。
【世尊成道已。】
这一句就是一段。
【作是思惟。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住大禅定。降诸魔道。】
这个地方是一段,这是第二段。
【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錀。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
这是一段。
【所说诸疑。求佛进止。世尊教敕。一一开悟。合掌敬诺。而顺尊敕。】
这是一段。经序里面一共有四段,四段实际上是两大段,第一大段里头有三小段。在一切经我们展开经卷,首先读到的就是序分,序分里面通常有六种成就,所谓是法体,能闻的人、机感、教主、处所、同闻(大众同闻的)。所谓:「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某处所,与比丘众多少人」,会有这样的字样。本经与一般经稍稍有一点不相同,这是由于佛法最初到中国来,顺我们中国语文的习惯,中国人自古就喜欢简略,所以这个经翻译的格式跟《老子》、《论语》差不多,《论语》、《孟子》都是章句这种方式。这也采取这个方式,完全顺应中国人的习惯,中国人一看到这个,就像看到自己的经典一样,这是方便接引。
在这一段经文里面这六种成就都有。「世尊」这两个字就是教主,我们一般说是「佛」。「成道已」这三个字是机感,感应道交,佛与学生是师生的感应。「鹿野苑」是处所,侨陈如等诸位比丘就是能闻之人,以及同闻的大众。「珐輪」、「教敕」就是法体,我们一般经文讲的「如是」,在此地用的「珐輪」、「教敕」。这是这一段经文里面的六种成就都有。「成道已」就是时间,我们在平常经文里面看到的「一时」。经文这四个段落大家都已经勾了,第一个段落是世尊成道,总说释迦牟尼佛一生教化之缘由,这是因缘。「做是思维」以下,是追叙成道的方法。这几句话非常的重要,我们自己要想成道,这个是成道方法的纲领。第三段是叙说转珐輪教化众生之开始。末后这一段,可以说是本经的发起序,叙说释迦牟尼佛一生教化众生的情况,这是段落的意思。
现在我们来逐句的讲解这一段经义。经文第一句「世尊」,「世尊」就是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如来」。佛法里面名号都是表法的,咱们中国老子说的好,「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所以名是表法的,我们要顾名思义才能够得到受用。比如我们念佛,我们念佛为什么没有感应呢?就是不懂表法。我们天天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就跟两、三岁小孩唱歌一样有口无心,你看看幼稚园小朋友也晓得唱「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他懂得什么三民主义?但是他会唱,唱得一点也不错。你问他什么叫三民主义?他不晓得。我们现在念佛就是这样,不晓得,所以不起作用,不能感应道交。「释迦」翻译成中文是能仁,「牟尼」翻译成中文就是寂默,仁是仁慈,寂默是寂静的意思。我们再讲的通俗、方便一点来讲,「释迦」就是慈悲,「牟尼」就是清净,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大慈大悲,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念一句「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就要想到这个意思。
我们的心要清净、我们的心要慈悲,慈悲从哪里生的?从清净里面生的,这是真正的慈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心不清净就不会有慈悲,为什么?他有分别心,那个慈悲不叫真正慈悲,所以我们佛法讲爱缘慈,喜欢你对你就慈悲,不喜欢了对你就不慈悲,这个慈悲是假的不是真的。清净心里面没有分别,所以这个慈悲是真的,这个慈悲心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律平等。我们这一句佛号要把自己的清净心念出来,把自己的慈悲心念出来,就与「本师释迦牟尼佛」没有两样,这才能感应道交。所以我们今天念什么佛都没用处,修净土的一天要念「阿弥陀佛」,你们这个寺(白马寺)修哪个法门?修净土法门。那「阿弥陀佛」念了,他答应了没有?「阿弥陀佛」念了,那西方极乐世界有没有把握去呢?这个是问题!
所以我们这一句「阿弥陀佛」念不灵,是不晓得「阿弥陀佛」的意思。「阿弥陀」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无量」,「阿」就是「无」的意思,「弥陀」就是「量」的意思,合起来中国的意思就是「无量」。一切都是无量的,所以讲解方便起见,就用两个名词:「无量寿」、「无量光」。「寿」是从竖讲的,过去、现在、未来,无量,「光」是从空间上讲的,竖穷三际,横遍十方。说的什么呢?说的是我们自己的心,我们自己的心要起分别就起界限了,就有量了。心地要清净没有分别,你的心就是无量的。经上常讲,「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个就叫做「阿弥陀」。我们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把我们的真心显现出来了,这个就是一心不乱,而且是理一心不乱,整个法界是一不是二。佛陀的教育,他教我们认识的,教我们修学的,也都是一。你看看《华严经》讲的「一真法界」,一就是真,二就是假。所以诸位要晓得十法界是权说,是假的;三乘佛法是假的,权说的;一乘才是真的,一法界才是真正的法界。我们在这一点要认识。《维摩经》讲「不二法门」,不二就是一;净土里面讲的「一心不乱」;禅家讲「明心见性」。心性是一不是二,所以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不二法门,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从境界上说,一心不乱就能证得一真法界。所以你去看一切经论都是圆融贯通的,说来说去都是这一桩事情。
我们念这一句「阿弥陀佛」一定要用清净心念,为什么呢?清净心是无量,要用平等心念,平等心是无量的。有量就不平等,不平等就有量。你看像水一样,水在平静,不起波浪的时候是平等的、是圆满的。可是一起波浪就有界限了,就有量了,不是无量了。我们修学第一个,就是要把我们的心修的平静,怎么个修法呢?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这就是修行的道场,这个心里头才有分别,才有念头起来,一句「阿弥陀佛」,这个「阿弥陀佛」是唤醒我们,为什么呢?有分别、有执着就错了,妄心起作用,不平等了。换句话说,与阿弥陀就不相应了,一句「阿弥陀佛」提起来,我们要平等,心地要清净。平等、清净就是觉,不平等、不清净就是迷。念念要觉,这一句佛号把自己提起来,(提醒)慈悲一切,这个才叫做念佛。念「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是大慈大悲,念「观音菩萨」就是把自己大慈大悲的心念出来了。念「大势至菩萨」,大势至菩萨是慈悲喜舍,唯有一切都能放下的人,才是大势至。当然做到一切放下的人,他的心就是清净平等,放不下就不清净、放不下就不平等。所以,大势至教我们放下,观世音叫我们提起,放下跟提起是一不是二,就是阿弥陀佛。放下跟提起是二了,就不是佛法了。所以西方三圣,三是一、一即三,三不是真的三,三是一,这样才叫修净土,这样才叫做修念佛法门。我们在念佛当中一定能成就定、慧,定就是一心不乱,慧就是般若圆满。
本师释迦牟尼佛为什么称「世尊」呢?「世」是讲世间,唯有大觉才为一切世间所尊崇者。那么讲到世间,佛法里通常讲三种世间,第一种是讲「器世间」,器世间是指物质世间。所谓「器」是从器用上来说的,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动物、植物、矿物,除了我们自己之外,一切的人也列在器世间,为什么呢?是我们生活的环境,这个属于依报。第二种叫做「众生世间」,我们简别的来讲,这就是指的一切有情众生。拿今天科学分类来说,器世间主要是说植物与矿物,众生世间我们主要的对象是讲动物。这是指六道的众生,迷而不觉,六道里的统统是迷而不觉。第三种是「正觉世间」,正觉世间我们通常讲是四圣,声闻、缘觉、菩萨、佛,这四种都是正觉,觉而不迷。佛在一切器世间,一切有情世间、一切正觉世间里面是最尊、最贵的。换句话说,他的觉悟是最究竟、最圆满的。于是我们称赞他为天中之天、圣中之圣。天中天是对凡夫说的二十八层天,二十八层天里面最尊贵的,圣中圣是从四圣里面说,在缘觉、声闻、菩萨、佛当中,他是最圣,所以才称之为天中天、圣中圣。还有一种讲法就是,世尊必须要具足十种德号才能够称之为「世尊」,这是一般经论上所讲的,也是平时都能够见到的,此时我们就省略了。
在看底下三个字「成道已」。此地的「成道」是讲佛的示现,如果要认真地讲,佛是在久远劫前早就成道了。在《梵王经》里面佛跟我们说的很清楚,他这一次就是周昭王二十六年示现降生的,在印度我们称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到我们世间来是第八千次了。这八千次是最近他来了八千次了,过去的过去那就不必说了。要讲过去的事情在《法华经》「寿量品」,所以说早已经成佛了。成佛真正是没有法子计算这个年代,也没有法子计算他的次数,我们通常讲是久远劫前。我们现在讲这一次,最近的这一次。先前我跟诸位提示过,他是在这一个减劫人寿两万岁的时候,也就是迦叶佛住世的时候,他老人家示现补处菩萨,生在兜率内院。蕅益大师这章注解有这么几句话说:「已净天眼,观可化机,直至人寿百岁时,机缘方熟」。这几句话就是告诉我们,学佛要有耐心,要有恒心,要有长远心。现在人之所以不能成就,就是没耐心,恨不得东西三天就学会、就学成,哪有这便宜事情啊?没有耐心就不会有成就。
你们去看看《高僧传》、看看《禅林宝训》,看看古人怎么学的?古人亲近一个老师起码也是十年,十年怎么样呢?得有成。没有成,十年还不行,所以跟一个老师二十年、三十年、乃至于一生,不离开老师的太多太多了。现在我们看一个人,能够跟一个老师三年的很稀有,太少太少了!在那里住几天就跑掉了,这个地方住几天跑到那里,那里住几天又跑到那里,跑到头发都白了,一无所成。这就是所以失败的地方,所以学不成功的地方。所以我常常劝你们要找到一个老师,跟这个老师学起码要十年,最低的限度。如果要不成功就再学十年,一定会有成就的。跟老师要依教奉行,老师教你怎么做,那就怎么做,这个才叫做师资道合。老师教了你,你自己又做了一套,这个师资之道就不合了,那就学不成功。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三集(档名15-01-03)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住大禅定。降诸魔道。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錀。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复有比丘所说诸疑。求佛进止。世尊教敕。一一开悟。合掌敬诺。而顺尊敕。」这是经序的一章。昨天跟大家说过,《四十二章经》是佛经到中国来从梵文(印度文)翻成中国的文字,这是第一部经。翻译的地点是洛阳白马寺,是我们中国第一个寺庙。诸位今天也住在白马寺,所以这一部《四十二章经》对你们有殊胜的因缘。昨天我劝同学们把这个经一定要背熟,今天讲这一章,今天就把这一章背出来,一天背一章没有问题。随着讲随着背,这一部经讲完了,这一部经大家也都会背了,这个因缘就更为殊胜了。甚至于将来诸位发心,在外面弘法利生就可以专门弘扬这一部经典,不要看到这个经小,里面的义理包罗万象。所以在讲解的时候可以深讲、可以浅讲、可以长讲、也可以短讲,运用自如。八大宗,大小乘十个宗派,每一个宗派的教义,在《四十二章》里面都包含着,这个是经的殊胜之处。
要是做精细深入的研究,我们要注重三点,第一点就是每一章都有段落,段落就是科判,一定要把它搞清楚。比如说我们念的这一章,昨天给诸位说了,里面有两大段,第一大段里面分三小段,所以合起来一共有四段,给诸位说过。其次就是名相,这一段经文里头有哪些专有名词,我们要用笔记把它记下来,去查一些参考资料。比如在这一章里面,第一个是「世尊」,「世尊」怎么讲法?这是一个专有名词。第二个「成道」,什么叫成道?像这个,笔记里面都应该要记载的。第三个「思维」,这在经论里面我们常常看到。「离欲」这个「欲」怎么讲解?底下一个「禅定」,什么叫禅定?第六个是「魔道」,什么叫魔道?第七个是「鹿野苑」,第八个是「四谛」,这都是佛教里面的专有名词。第九个是「珐輪」,这个在经典里面常常看到「珐輪常转」,什么叫珐輪?第十个是「侨陈如」,这是一个人的名字。第十一个是「道果」,「道果」两个字怎么讲法?第十二条是「比丘」,何谓比丘?第十三个名词是「进止」,「所说诸疑求佛进止」,「进止」两个字怎么讲法?下面一个是「教敕」。最后一个是「合掌」,我们学佛的人都会合掌,合掌代表的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合掌?这里面一共有十五个名词,我们要在笔记上一条一条做一个简单而明了的注解,这个事情要自己去做,或者是查佛学字典,或者是查古德的注疏,作为参考资料,这是第二条。
第三个要紧的地方就是全章的大意、义理。在我们讲解的时候,诸位要细细的听。明了义理,才能够受持,我们读的这一章经才有受用。经序这一章,说明释迦牟尼佛示现在我们的世间,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如《法华经》中所说「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这一章就是叙述「一大事因缘」。「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是为了我们,佛为我们开示佛之知见,而我们也要对得起佛,我们就要有能力悟入佛之知见。开示是老师的事情,悟入则是我们做学生的事情。这是这一章经序的纲领。
昨天我们讲到第一句,第一句的意思还没有讲完,「世尊成道已」,这一句话里头包括的意思很多很多,可以说是说不尽。世尊成道了,成道了后面的文章就多了,成道之后就是度众生。度众生这个事情不难,难在自己不能发愿,如果肯发愿,这个事情就不难了。佛法与世间法不相同,世间法得有世间法的因缘。说个实在的,世间法的因缘不容易,难!因为是有为法。佛法比世间法要容易得多,为什么呢?它是无为法。有为法,要你自己勤苦的去学,未必能学的好。无为法里面所求的是什么呢?是求的本性里面的般若智慧。换句话说,是我们自己原来就有的。昨天跟诸位说过,虽然有,可是现在有障碍,佛就是教我们把障碍去掉而已,所以大家要有信心。
佛法的修学,顶重要的因素就是要专一,这一点希望大家要特别注意到。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现在佛教里面也有不少佛学院,我对于佛学院就不赞成,为什么呢?佛学院里面所排的那些课程,模仿我们世间的学校,所以我们佛教教育到今天这一代衰落了,比不上过去。我们在台湾你去问问南田老法师,这是讲经讲的好的,有名的法师,你问问道源老和尚。几乎老一代的法师都不是佛学院出来的,他们都是跟一个老和尚从讲小座出身的,这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教学的方法就是这样。你们的悟法师在台中住过,那个时候我也在台中,大概在二十年前,台中李老师教学也不是佛学院,教私塾的办法教出来的,个别教授。所以我在台中麾下的时候,很受利益。我们佛学院开的课程,是一天这一个钟点排《四十二章经》,下一个钟点排《弥陀经》,再下一个钟点有什么国文…,乱七八糟的课程。学生在这一个钟点脑子里面有一点点印象了,下一个钟点又换了,这个印象就完全没有了。所以这样念了三年,表面上看念了不少,念了很多,结果怎么样?一无所成,一样都不会,可惜了。
如果这三年时间你要是专门学一部大经,或者学《法华经》,或者学《楞严经》,你三年就出来了。不但这三年你的《法华》、《楞严》能够讲的很好,经文都可以背诵,这个真正了不起啊!你要出去的时候,人家不能不佩服。虽然你就是连小学都没有毕业,你能够花三年时间把经背会,把这个注解也背会,上了台之后,你想想看,那些老法师、大学教授都得五体投地。同样用三年时间就成功了。我们中国古时候教学,就是这个教法,要专,决定不杂。李老师当年在台中教我们的时候,学生只能学一部经,决定不能学两部,学两部他不教。一部经教会了,他那个「会」的标准,是你能够上台讲的不错。他在底下听,听你从头到尾讲的不错,这部经就算你会了,再教第二部。你要是不能讲,这一部就算你没有学会,还学这一部经,这是他老人家的标准。他用这种教学法,在台中差不多教了将近三十个人,这三十个人在台湾各地方,常年不断的在外弘法,都有定期的道场。我们想想台湾哪一个佛学院能够比得上呢?他的班只开了两年,两年教了二十多个人,个个有成就,比佛学院高得多。
这一点我希望你们要知道,我到处劝人都是用这个,我就是这样学出来的。有一年我也没法子回来,我陪他到乌来去观光、去游览,一路上聊天,他说「我也是讲小坐出来的呀。」他年轻的时候跟谛闲法师,谛闲法师讲经,他就复讲,讲小座就是复讲,是这样子学出来的。所以诸位不要羡慕佛学院,也不必想着什么文凭、博士。日本最近还来找我,要送给我一个什么博士头衔,我不要。我不要是什么呢?表示我比博士还高,博士不稀罕,不要它。要那个东西做什么?我们要接受了,说老实话,佛法的身份就贬低了,我们跟他同一流了。我不要你,我们比你高,你们稀罕那个东西,我不稀罕。所以一定要专,一部东西学好了,再学第二样东西。同时最好不学两样东西,两样就是佛法学一种,世间法学一种。世间法就是学古文,或者是学四书五经学一种,世间法里面学一种,佛法里面学一种。那么你这一样东西学会了,我就可以告诉你,你就可以在大学里面当教授了,你只要花三年时间就行了。为什么呢?你这一门东西特殊,这一样东西出人头地。你三年学十样,你的心分在十个地方,十样东西都出不了头,都是平平的。你三年用在一样,这一样就突出了。
不出家那就另当别论了,你要到世间去,有的人就念中学,初中、高中念六年,再去念大学,念十年,大学毕业怎么样呢?你看看现在的大学生,大学毕业怎么样?要花十年在佛经里面学两样,哪一个对你不低头呢?十年有成。不要多,佛法里面常讲「一经通则一切经通」,怕的就是你这一部经不通。你在世间学校,纵然念到研究所,我们从初中到研究所来算,算你的程度很好,年年升级不留级,十四年。说个实在的话,像从前方东美先生在博士班上课的时候讲的,「方帽子带上了,一肚子草包」。博士,一肚子草包。我们要用十四年的时间,来研究一部东西,这个不得了,所以这个就是要专。
我们看看古人,清凉大师一生在《华严经》上,他没有第二样,就是《华严》。你们诸位想一想,一部《华严经》八十卷,他讲了五十遍。我们就算他最快一年讲一遍,他老人家寿命长,活了一百零五岁,一生就一样东西。他的徒弟就是华严宗第五代祖师,清凉是第四代,宗密大师,他拜佛天天拜佛,不晓得学什么东西好,拜完在菩萨面前许了个愿,《大藏经》里面随便抽一本,我抽到这一本,我这一生都学这一本。结果一抽出来就是《圆觉经》,所以他一生就研究《圆觉经》,他给《圆觉经》做了六种注解,这是《圆觉经》的《六疏之钞》。《圆觉经》比《华严经》少的太多了,《华严》八十卷,《圆觉经》两卷也是一生的经典,专攻,没有去搞第二部经,这是成为一代祖师。在我们中国历代祖师,专攻一门的太多太多了,我们净土宗的一位祖师,大师好像是一生专门讲《弥陀经》,讲了三百多遍,什么人请他讲《弥陀经》,他就去,讲别的经,我不会,你找别人去。他一生专门念《弥陀经》,专门讲《弥陀经》,这个人是阿弥陀佛再来,不是也是了。
当年佛光山刚刚建设的时候,办东方佛教学院,请我去做教务主任,我在那就提倡这个思想,我是劝学生一个人学一部经。那里的学生有一百多人,果然是这样的用三年一人一部经,那佛光山就有三百多部经了,这个是真正佛教的大本营。每一个人都是第一、没有第二,个个第一、世界第一。十方道场,哪个地方要听经,到我这来请。你要请《弥陀经》,我这里有弥陀专家,阿弥陀佛到那里讲《弥陀经》。你要听《普门品》,我这里有观世音菩萨,他到那里给你讲《普门品》。个个专家,这还得了吗?不得了!这些人不相信我的话,没有办法,还要排乱七八糟的课程,所以我做了一个学期,我就辞职离开不干了。为什么呢?这样不会有成就。如果照我这个构想、我这个安排,一个学生一部的话,三年的时候,我这里就有一百多个菩萨了,我个个都是世界第一了。
你们诸位想想我这几句话的道理,如果觉得有理,这样去做,你们就发心,专攻一部,请一个老师来指导。专攻的时候,要上台来讲。比如学《四十二章经》,一个星期讲一次,你们有十二个人,一天两个钟点,两个人,一个礼拜就轮一次。学什么经就讲什么经,就上台练习讲,反复的讲、不断地讲,这样继续不断要讲上三年,你这一部经,拿出去就能惊人了。念什么佛学院啊?!把时间都糟蹋掉了,宝贵的光阴糟蹋掉了,太可惜了。经要背,当你在学习的时候,不但要背经,注解也要背。千万不要以为这个方法很笨、很拙,拙能生巧。到你那个时候,一下子贯通了,一开悟了,触类旁通。无量无边的善巧方便,就现前了。所以,为什么不干呢?你真正发心,诸佛菩萨加持你,智能增长,业障就消除了。念佛学院不能消业障,不但不能消业障,天天增长业障,业障增长,智慧不会增长。你要用我这个方法,业障消除,智慧增长,不一样。
我以前在香港讲经,香港有一个海仁老和尚,我去看他的时候,他已经九十多岁了,他前年圆寂的。他在香港专门学《楞严经》、专门讲《楞严经》,他在香港也收学生,条件是《楞严经》要会背。不但要背《楞严经》,还要背注解,他指定的《楞严文句》,蕅益大师的,你们全集里面有。原经原注要都能背,他才收你作学生,这个学生有没有?有四、五个人,在香港。确确实实他们都能够背下来,从头到尾都背的不错的。这种教学法是我们中国古代的教学法,你以这一部注解为基础,连经带注解都会背。换一句话说,你讲经可以不用经本了,可以闭着眼睛在讲。背的那么熟,讲的遍数多了就开悟了。我们现在为什么不会开悟呢?一遍都没有,怎么能开得了悟呢?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几本《六祖坛经》,这个《六祖坛经》是现在正在广播电视台广播的。每一个星期天,晚上九点半到十点,中广第一广播网。《六祖坛经》里面,诸位细细的去观察,「参请机缘」这一章里面有一十三位善知识,那些开悟的人,都是在背诵上有深厚的基础。第一位无尽藏比丘尼,一生受持的《大涅盘经》。《大涅盘经》四十卷,分量差不多是半部的《华严经》,人家能背诵。法达禅师,这一个星期天讲到,人家念《法华经》三千部。诸位想想,这一部就是一遍,《法华经》你一天念一部的话,三千天,差不多十年的时间,当然这一部经背的滚瓜烂熟。个个对于经典都是几千遍以上,所以到祖师那里人家给他一点,就豁然大悟了。如果要没有三千部《法华经》,你去见他,开不了悟的。
可见得古德受持经教,与我们今人观念不相同,人家的成就不是偶然的,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在五十六年初到台北讲经,我们佛门里面就有不少的道友来找我,问我讲经的方法。我就直截了当的告诉他,方法不重要,而是态度重要,能不能成就决定在态度。方法充其量只不过占十分之一,而态度占十分之九。这些人不相信,这是他自己在修学上没有能够深入,深入之后才晓得成败关键是在态度。有良好的态度,方法不学也会了,没有良好的态度,纵然学了许多方法,上了台也不是那么回事情。所以我们学佛要紧的是「学」,佛是什么样的心,我们要如何存心;佛怎么样待人,我们要学怎么待人;这个叫学佛,就是学了要像佛、要像菩萨,而不是佛学。佛学是什么?变成世间一种学问了,这个就大错特错了。
佛学,实在讲对于经教教义,他是不是真正能够通达一些呢?给诸位说,不可能!为什么呢?佛在《华严经》上讲的很清楚,「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这叫世间世智辩聪者,他怎么样学,他也不通,他也不了解,为什么呢?态度上错了,他把它当做世间学术来研究,这个就错了。佛法不是世间的学术,所以欧阳大师说的好,「佛教,非宗教,非哲学」。不但不是宗教,也不是世间的哲学。世间学问,哲学是学问之母,不是哲学,也不是宗教。这一篇文章,我把它复印在曹溪原本《六祖坛经》的后面,你们也可以仔细的去研究研究。为什么呢?决定我们修学的态度,这个是成功、失败关键之所在,太要紧了。为什么说不是哲学呢?因为佛教研究的是心性之学,所以称之为内学,哲学是心性之外的。佛法称为「内学」,内学是什么?是一切个个众生本具的。像佛成道时第一句话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大家是一样的。佛学是什么呢?无非就是启发我们,将我们自己本具如来智慧德相显前而已,是这么一门学问。所以从这一个基础上来看,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得作佛。佛在《法华经》里面讲的透彻,一阐提也有佛性,这是讲到最圆满、最究竟。一阐提当然也能成佛,在本经对于这一个道理也讲到了,虽然语言很简略,义理是周圆的,并无欠缺,这是这一部经的好处。
昨天讲到「成道」,这个是世尊的示现,实在讲他老人家早就成道了。成道之后要等待机缘成熟,这才能度众生。所以诸位在这个地方,我要提醒在大家一桩事情,古人有住山,住山就住茅蓬,闭关。我们今天也看到很多人闭关、住茅蓬的。在从前闭关住茅蓬是什么人呢?大善知识。就是说他的德行、他的学问,我们世间讲学问,佛法里面讲已经大彻大悟了,要在净土里面讲就是证得一心不乱了,才有资格闭关、才有资格住茅蓬。否则的话怎么样?否则的话参学,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到处向人家求教,哪有资格在这瑞安安稳稳的、舒舒服服的在这里不动呢?这个是不可以的,他为什么自己成就了之后去住茅蓬、去闭关呢?你看看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还要在兜率内院,在那里当候补佛,兜率内院就是关房,他在那里闭关,为什么要闭关呢?众生的因缘没成熟,他来了没有用,不但没有用,来了反而有害处,所以他在那里等待机缘。诸位要晓得,住茅蓬、闭关都是法缘没有成熟,虽然是大彻大悟了,你讲经没人听,跟众生没有缘,只好闭关静修,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在从前参学的人参访善知识,以前的人谦虚,不像我们现在人,现在人自我宣传,到处标榜,我如何如何,我很了不起。从前人不会是这样的,他自己成就了,我什么都没有,你到我这来,我拿什么教你?客气的不得了。在过去又没有报纸、又没有杂志、又没有广播,哪个是善知识?谁晓得?所以一打听,某个人闭关了,噢!闭关的就是善知识,那就没错了。到处打听,哪个人住茅蓬了,这个地方有没有茅蓬,有没有人在闭关?有茅蓬,有人在闭关就是善知识,到这里来参学。你有什么疑问去问他,他如果不能给你解答,他的关门还要打开,还要参学,他没有资格闭关。闭关的条件在此地,等待法缘成熟,这确确实实是闭关的本意。第二种闭关的性质,就是自己并没有开悟,那是什么呢?出了名了,出了名麻烦了,每一天拜访、应酬太多了。换一句话说,你应酬多了,就没有办法用功,这个时候怎么办呢?闭关,这个闭关的意思是修行,拒绝外面的应酬,这个是不得已要闭关。所以闭关只有这两种情形。
我那个时候刚刚出家,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净公上人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