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公上人关于博士的讲记敬摘点滴202433138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净公上人关于博士的讲记敬摘点滴
...个更简单,效果更大,没人相信。你要能相信,你真肯干,它就管用。章嘉大师早年跟我说,佛法知难行易,这里面甚深的奥义你要想知道太难了,你要照做很容易。可是一般人不知道他就不愿意去做,所以灵丹妙药在你面前不会用,当面错过,你还得去受灾受难,那多可惜!
《弟子规》一千零八十个字,这些年来我们极力在提倡,我在我的家乡庐江汤池小镇做个实验,不到半年,实验很成功,效果卓著。佛经上说,善根、福德、因缘这三个条件都具足,这一生必定得度,可是这三个条件在一生当中具足不是容易事情。谁具足这三个根?有善根的不见得有福德,有福德的不见得有善根,善根、福德具足的未必有缘分,这三样东西统统能具足难!我学佛将近六十年,五十八年,我讲经教学五十一年,只在晚年遇到一个,这一个就是《弥陀经》上讲的善根福德因缘都具足了,胡小林居士。他听我讲经,跟我学佛两年半,从他身上去看,转过来了。自己命运转过来了,家庭转过来了,公司转过来了,确实是幸福美满的人生。听我讲经的人很多,也许有,我相信有,但是没见过面,他们从网络、从卫星电视上跟我学习,很简单,只要你真干,境界就转了。真转境界,我常常讲的,必须放下十六个字。为什么一般人,跟我学的人多,不知道有多少,为什么转不过来?这十六个字障碍没放下。这十六个字我常讲,第一个自私自利,这个要放下,第二个名闻利养,第三个五欲六尘,第四个贪瞋痴慢,四句,每一句四个字,十六个字。你把这十六个字放下,你才能够学佛,你才能得受用。但是这十六个字放下不容易,真正放下,我讲得很清楚,你并没有真的入门,我只是带你到门口,还没进去,这十六个字没有了,你已经到佛的门口。你一步跨进去,你还得努力,那就依照佛法里面所讲的,五种见惑要放下,你就入门了。
这五种见惑,第一个身见,第二个边见,第三个见取见,第四个戒取见,第五个邪见,这是经上说的,大小乘经上都说的。这五种错误的见解放下了,在小乘,你证得须陀洹果,在大乘,华严会上初信位的菩萨。菩萨的位次,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最高到妙觉。十信好像是小学,小学一年级到十年级,十住是中学,像初中,十行是高中,十回向是大学,十地是研究所,等觉是博士班,像念书,一级一级往上念。你还执着身是我,你没入门,我们讲放下自私自利,但是身见没放下。所以我讲的那十六个字是在门口,没进去。那就不错了,把你带到门口,那一步是要你自己跨。边见是什么?我们今天讲对立,这个要放下,不跟任何人对立,不跟任何事对立,不跟一切万物对立。不对立就是什么?不对立整个宇宙跟我是一体,大乘佛法里初信位的菩萨,刚刚入门。见取见、戒取见,我们一般中国人讲成见,某人成见很深,见取见是果上的成见,戒取见是因上的成见。邪见是什么?只要你有见解、有看法,统统是邪见,为什么?清净心里头本来无一物。这是大乘佛法入门的门坎,你不认真学怎么行!我跟你讲十六个字是带你到门口,带到门口就不错了,为什么?所有一切灾难你都不受。
今天这个世界,无论是天灾人祸,再严重的,你真的能够依教修行,修儒释道这三个根,你就能免除一切灾难。所以得相信,不信不行,要真信,要发愿。最殊胜、最高明的就是把一句阿弥陀佛抓住,其它的统统放下。我们寿命还有,还在这个世间,一切随缘。随缘要怎么样随法?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依照经教里面,或者我们依照净宗,我们修净土的依照净宗,净宗五门功课,叫行门,在日常生活当中你常常要用得上的。头一个基本的理念,一定要建立在净业三福上,要认真去做「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师长不在了,念念不忘,不忘什么?不忘师长的教诲,这个重要,见到师长的遗像,听到师长的名字,师长的教诲就提起来。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二,「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都是戒律、都是威仪,这个是戒律、威仪的基本,所有戒律、威仪都是以这个为根本。就像《十善业道经》上讲的,依这个为大地,戒律、威仪好像是树木花草,它依大地才能生长。所以这三个根重要。
有这种根、有这个本你才能够学佛,学佛要「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不仅是净土宗,无论是大乘小乘、宗门教下、显教密教统统要依这个为基础。净业三福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你要是违背三福,你就是违背佛菩萨的教诲,你不会有成就。释迦牟尼佛讲得好、讲得清楚,三世诸佛,过去一切佛、现在佛、未...(●[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讲记·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二十四集)
...懂,我们很不容易体会。近代科学家很了不起,他们发现一个宇宙奥秘,叫「全息」,全息的这个信息在照片上显示出来。我们用全息照相去照一张照片,这个照片洗出来之后,你把这个照片撕成两张,你再去看,两张照片里面都是完整的相;撕成四张,四张完整的相;你撕成一百张,是一百张完整的相。从这个现象里面,我们体会到佛经上所讲的,宇宙之间森罗万象,无量无边,随拈一相,里面都有全息的信息,遍法界虚空界、过去现在未来都在里头,一个不少。那是什么?这个现象千变万化。是的,确实千变万化。这千变万化怎么解释?就像万花筒一样。万花筒里面,不变的就那么几片不同颜色的碎片,你转动的时候,你就看到里头图案一千个画面、一万个画面,现在我们用照相把它照下来,找不到两个相同的。这是性德,自性法尔如是,它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下面讲:
【即广即狭。】
『广狭』的定义,在佛法里面讲,「大而无外」叫广,不是一般的广,「小而无内」这叫狭。所以大,再大,它能够融入毛端、融入灰尘,毛端没有放大,宇宙没缩小,为什么?自性没有大小,大小从哪里来的?从我们分别执着、从妄想当中来的。离开妄想分别执着,你才见到诸法实相,实相没有大小,实相也没有先后。没有先后,没有时间;没有大小,没有空间。佛经里面常讲「芥子纳须弥」,芥子是芥菜子,芥菜子跟芝麻差不多大,跟芝麻粒那么大;须弥是须弥山,须弥山能够放在芥菜子里面,芥菜子没有放大,须弥山没有缩小,它怎么装得进去?为什么能装得进去?因为它没有大小,有大小,大的可以装小的,小的就不能装大的,没有大小。
【即情即非情。】
这句话,在《华严经》上有一句很著名的话叫「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情』是有情识,在现在怎么说法?现在叫动物,叫有情众生,动物。『非情』就是无情,无情我们今天叫什么?植物、矿物。实在讲,情跟无情很难分,为什么?弥勒菩萨讲得好,「一弹指有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那就是非情,「形皆有识」,那就是有情。换句话说,在宇宙之间你要找个有情或者是无情,无情里面没有情识,我们讲物质,纯物质,找不到,只要是物质一定有情,只是它那个情你很不容易发觉。最近应该是有十二、三年,日本江本胜博士用水来做实验,水是无情的,矿物,发现什么?发现它有情,它有见闻觉知,还有受想行识,跟弥勒菩萨所讲的相应。弥勒菩萨所说,「念念成形,形皆有识」,所以精神现象跟物质现象它是结合在一起的,分不开的,有精神现象就有物质现象,有物质现象就有精神现象。为什么我们没办法觉察到?那就是波动的频率不一样。动物波动的频率高,我们很明显能觉察;植物就很低,不容易觉察;矿物就更低,更难觉察,事实真相是这么个现象。我们不能觉察,实在讲我们粗心大意,佛菩萨为什么觉察到?他心清净,心愈清净,对于极其微细的波动他能感受到。
佛告诉我们八地菩萨的定功,这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我们在经典里面读到,阿罗汉是第九定。世间,就是六道里面讲定功,无色界天的定功最高,四禅八定。四禅是色界天所修的,再往上去,四定是无色界天所修的,最高的是非想非非想处天,没出六道。阿罗汉修第九定,超越六道,所以阿罗汉修的那个定叫九次第定,他到哪里去?他到四圣法界里面声闻法界。这个定再加一层,那就能到辟支佛;比辟支佛更深的定,菩萨。到第八定,就是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处天。讲阿罗汉,阿罗汉是第九定,第九个阶段,辟支佛是第十个,菩萨是第十一个,佛是第十二个,这讲十法界。到十三个阶层,这才能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之后,这个定功还是有浅深层次不同,所以佛给我们讲四十一个阶级,那是四十一种不同的功夫,定功。从初住菩萨说起,一直到妙觉位,四十二个阶级。八地是四十二阶级最上面的五个阶级,他能见到阿赖耶,也就是见到一念不觉,弥勒菩萨讲「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他见到了,八地以上才能见到,才能把整个宇宙的真相彻底搞清楚、搞明白。所以《华严经》上讲得好,「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下面:
【即三身即十身。】
『三身』是世尊在一般经论里面常讲的法身、报身、应化身,『十身』说法也很多。我们在上次学习《还源观》,这是第二次,第一次讲到三身、十身,我们采取的数据是《华严教门指掌》所说的菩提身、愿身、化身、力持身到智身。这次我们想换一个,我们多学一点,也是《华严经疏钞》里面所说的「融三世间十身」。融是融通、融会,跟这个意思就更相应了。因为这...(●[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讲记·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二十四集)
...头。你看你为这个舌头,你造多少罪业?不值得!为什么去为它造业?真正明了了,眼耳鼻舌身都不是我,我就不为眼耳鼻舌身再去造业,真正能够断恶修善。第二个「边见」,边见就是对立,现在讲相对,这假的不是真的。如果我们真正懂得圆融、融会,用这种心态过日子,用这种心态处事待人接物,不与人对立、不跟事对立、不跟一切万物对立,真正和谐就出现了。他跟我对立,我不跟他对立,为什么?他迷,他不了解事实真相;我们了解事实真相,再不跟人对立,人、事、物都不对立,这个世间灾难就可以化解。
三世间,世这个字的意思是讲时间,你看这个字在中国写法,三个十,中国人讲三十年叫一世,三十年是一世;间跟界的意思相同,讲世界、世间是一个意思,它是讲的空间,一个时间,一个空间,我们六道众生离不开时间跟空间。佛给我们讲有三种世间,哪三种?第一种叫「有情世间」,那说到我们本人,我们有情,有很显著的精神现象,现在讲的是动物,包括所有的动物是有情世间。第二种叫「器世间」,器世间是物质的世间,花草树木、山河大地,再往外面扩展,太阳系、银河系、无量无边恒河沙数的诸佛剎土,这都叫器世间,物质的世间,那是我们的依报。第三种叫「智正觉世间」,智正觉世间不在六道,也不在十法界,超越十法界才叫智正觉世间。在《华严经》上讲,智正觉世间是指谁?初住以上,用中国禅宗的话来说,「明心见性,见性成佛」,那叫智正觉世间,没有见性的不算,见性就算。在《华严经》上初住菩萨明心见性,往上去四十二个阶级都叫智正觉世间,这是佛把三种世间说出来。所以在《华严经》里面讲「融三世间十身」。
我们看这段文上所讲的,「谓菩萨知诸众生心,随其所乐,融会三种世间,以为十身」。这一看我们就明了,佛说这三种世间是为了应化方便而建立的。所以佛没有定法可说,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以什么身得度,有没有起心动念?有没有分别执着?没有。这话是给谁说的?是对我们凡夫说的、是对我们世间人所讲的,世间人有感,佛就有应,这些法身菩萨他都有应,感应道交。这些众生有感,他有分别、有执着,佛菩萨来应,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分别、没执着,怎么应法?他应是自然的,我们无法想象。可是我们从江本博士水实验里面就得到很大的启示,你看水是矿物,它确实没有起心动念,它没有分别执着,可是我们人起心动念、分别执着对着它,它就有反应。水能看、能听、能懂得人的意思,我们写个「爱」字贴在水瓶上,一个小时之后把水放在冰箱里面,摄氏零下五度让它结冰,拿出来之后在显微镜里面去看,它就现出结晶,结晶非常美,这有很多照片。如果写一个讨厌、不喜欢,写出这样的字样,它的结晶就很丑陋、很难看,这就是感应。它确实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自自然然有感应,为什么?因为弥勒菩萨讲的「形皆有识」,只要是有物质,它里面决定有精神现象。
我们从这个道理能体会到,菩萨成佛,连最后一品生相无明的习气断掉,他回到常寂光,回到常寂光里头没有现象,物质现象、精神现象都没有。那我们要问,回归到常寂光,我们称他作究竟圆满佛,他还度不度众生?还会不会应化在这个世间?我们起心动念求佛菩萨保佑,他来不来?肯定来。为什么?就像水实验,它感应,这个问题才真正找到了答案。以前很多老和尚教我们,在这上都起了误会,说什么?说等觉菩萨确实有能力断最后一品无明,但是他不断,为什么不断?断了就不能度众生,就不能再应化到十法界,有这么个说法,「留惑润生」,他还把生相无明留着,不要断它,要来帮助十法界苦难众生,有这么个说法。现在我们知道这个说法不能成立,虽然他证得究竟圆满佛,最后一品无明习气断尽了,回归到常寂光,常寂光依旧有感应。惠能大师给我们做的那个报告,实际上他对五祖讲的是对我们大家讲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在常寂光净土里头。本自具足什么?具足十法界、具足恒沙诸佛国土,本自具足,所以众生有感,他怎么会不起应的道理!当然起感应道交。
我们在佛门很多公案里面看到古佛应化在世间。永明延寿大师在世的时候,国王有天发心供斋,打千僧斋,供养一千个出家人吃饭,燃灯古佛来应供,化身来的。这都是证得究竟佛果的,他不是等觉菩萨,可见得常寂光净土里面法性它起作用,它不是不起作用。这是给我们一个信心,真正了解事实真相,只要众生有感,诸佛菩萨他就应。所以说菩萨知诸众生心。他为什么知?众生心起心动念那个波动他统统接收到。就像水,我们起心动念跟它起感应道...(●[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讲记·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二十四集)
...做不到!怀疑。这句话我听了之后,的确很可怕,为什么?信心危机,他不相信。要帮助他们建立信心没有别的,要做出样子给他看。所以我们在汤池,选择这个小镇来做实验。实验成功了,很短的时间就成功,大概三、四个月实验成功。我非常惊讶!那时候我说出两句话,第一个,通过这个实验证明了《三字经》上前面两句话,「人之初,性本善」,证明人性本善。没有人教他,他学坏了,有人能够教他,很快他会回头,他会良心发现。第二个,我说了一句话,人民是怎么这样好教的!出乎意料之外。这两句话里面的含义很深,化解今天天灾人祸,用这个办法可以做得到,这不是理想。无论在什么地区,无论在哪个时代,这是性德,从自性流露出来的,它超越时间、超越空间,就跟佛经一样。佛经是超越时空的,无论在哪个地方,你去学习都得利益。佛陀在世的时候教学,依教奉行的人得利益;今天去佛三千年,今天的人依教奉行,一点不怀疑,所得的利益跟佛陀在世没有两样。
菩萨这个术语,中国译经有新旧两派,这两派是以玄奘大师为分水点,玄奘大师以前的叫旧译,古人翻译的,玄奘大师他们翻译叫新译。菩萨,新译叫「觉有情」,这是玄奘大师翻译的,玄奘大师以前不是这个,它叫「大道心众生」,实际上大道心就是觉,众生就是有情。由此可知,佛没有情,佛是智慧。情跟智是一桩事情,觉的时候情就变成智,迷的时候智就变成情,情是烦恼。菩萨虽然是觉悟,他的情没有断干净,他还带着有情,所以叫觉悟了的有情众生,这是菩萨,是这个意思。古译也译得好,大道心,大道心就是有菩提心,众生无边誓愿度,法门无量誓愿学,这是大道心的众生。这是菩提萨埵两个意思,古今翻的实际上意思相同,翻译用的词不一样。
这里告诉我们,「谓菩萨于有情众生之中」,菩萨这个名词在佛陀教育里面,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我们称佛,佛是老师,菩萨是学生。所以菩萨有大小不一样,你看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到研究所还是学生,菩萨就像学生这个称号。在《华严经》里面,我们看到菩萨有五十一个等级,十信就像佛教的小学,初信位菩萨、二信位菩萨一直到十信位菩萨,这是佛教小学生,称菩萨。十住好像是初中,十行好像是高中,十回向是大学,十地像是研究所,等觉好比是博士班,都是学生,都叫做菩萨。菩萨毕业了,博士学位拿到毕业了,称佛,那就是老师。所以同学们一定要知道,菩萨用现在的话是学生。阿罗汉也是学生,但是阿罗汉有另一个意思,阿罗汉翻作无学,阿翻作无,罗汉是学,翻作无学,他小学毕业了。小学毕业,在小学就没地方再学,所以叫小乘阿罗汉。佛经里面常常有讲阿罗汉是大阿罗汉,大阿罗汉是大学阿罗汉,大学阿罗汉是指谁?十回向的菩萨,或者是十地的菩萨。一般都讲十地菩萨叫大阿罗汉,没得学了,大乘学完,毕业了。所以阿罗汉是修学圆满,是一个阶段修学圆满,都称阿罗汉,名词术语要搞清楚。所以佛、菩萨、阿罗汉,他不是神,他也不是仙,他是人。这三个是佛门里面学位的名称,最高的学位是佛陀,第二个学位是菩萨,第三个学位是阿罗汉。小乘阿罗汉他跟大乘两个对比,是哪一个等级的菩萨跟他平等?《华严经》说得很清楚,七信位;换句话说,小乘阿罗汉跟大乘菩萨相比,初信、二信、三信一直到六信都不如他,七信才跟他平,八信就超过他。所以小乘初果跟大乘初信位的菩萨是平等的,一年级,大乘一年级,小乘一年级,他们地位平等。可是智慧不一样,断烦恼的功夫相同,统统都是断八十八品见惑,大乘比小乘聪明,心量比小乘大。
这是说菩萨于有情众生之中,这个菩萨,人就多了,层次不相同,许多阶级,这个我们讲真菩萨,这不是假的。有假的吗?有。不能说假的,说什么?说相似即菩萨,他修菩萨道,也发菩提心修菩萨道,但是烦恼没断。你看我们现在,也修三福、也修六和、也修六波罗蜜,这不是修菩萨道吗?甚至还学普贤十愿。可是修得怎么样?去考试,分数都不及格,不能说没有,六十分算及格,考个十来分、二十几分。这在佛法里面讲叫相似菩萨,像个菩萨,不是真菩萨。这种人就多了,太多了。你看现在受菩萨戒的,人家一合掌称老菩萨,相似菩萨,他不是真菩萨。可是他对菩萨道、对菩萨行,真的很羡慕、很想学,也很想成就,能不能在这一生当中成就?那就是古德所讲的「总在遇缘不同」,看你遇的是什么缘。如果缘很殊胜,遇到真菩萨,你跟他学,遇到正法道场,遇到善知识、同参道友,这个缘就具足,三种缘都具足。你看,好老师、好同学,又有好的修学场所,决定成就。
可是这三个条件真的很不容易得到,有很好的修学场所,没...(●[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讲记·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二十四集)
...法把这情字上面加个妄情。妄情的反面是什么?真智,智慧是真的。智慧是什么?智慧是自性里头本具的般若智慧,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着,所以把它变成了情识。识是什么?识是分别执着,所以妄情就是分别执着。普遍的计度一切法,度是度量,计是计较。你看我们对一切法都计较、都度量,而且普遍对一切法。计较什么?它是什么名字,它是什么性质,都要问问这个。见个人,他姓什么?他叫什么名字?是男的还是女的?多大年岁?他住在哪里?调查一下,这就叫计度。你怎么这么计较?度是度量,掂掂他的分量,这叫遍计所执,遍计所执都不是真的。「以此遍计之妄情,计无我为我」,这就说出这种性质带给我们大的麻烦,首先本来无我,就是妄情计度,无我当中他要找个我,我执。找什么?找成我这个身,把身看作是我,这就产生身见。「执无法为法」,一切法本来没有形相,也没有名字。老子《道德经》上头一句话就说,「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道,哪有名?人本来没有名字,名字是你自己起的,你执着那个名字就是你。你本来没有身,你投胎得这个身,你就执着这身是你。
佛法告诉我们,我们有没有我?有,有常、有乐、有我、有净,这是自性里面的四德,常乐我净,有真我!真我不生不灭,那是真的。我们现在误会了,把假我当成真我。古大德有这么一个比喻,就是把我们的身当作真我,比喻作真我,我穿的衣服这是假我,衣服不是我。衣服穿在身上穿久了,搞错了,把真我忘掉,把这衣服看作是我,对它非常执着,这错了,这比喻你容易懂。什么是真我?现在外国哲学家他们比一般人聪明,他们知道身不是我,什么是我?灵魂是我。人死了,灵魂投胎去了,灵魂就走了,身体不要了,他知道这个东西有生有灭,这不是我,我不生不灭。在宗教里一般讲法,特别是在中国,人死了四十九天之后他又去投胎去,随着业力他就转变,六道里面他又去找一个身,找了身之后,他又执着那个身是我,他又迷了。我们要问,灵魂是不是真我?也不是真我,真我是什么?真我是自性,或者我们加一个字,灵性,这是真我,不生不灭。为什么加个灵字?它有见闻觉知,见闻觉知是性德,只要有物质现象,它就在里面,再小一微尘它还是有见闻觉知。
最近这十几年来,日本江本胜博士,我跟他很熟,他用水做实验,水是矿物,做了十几万次的实验,证明水有见闻觉知。就是水它能看、它能听,它懂得人的意思,我们以善念对它,它有很美好的反应;我们以恶念对它,它就有很丑陋的反应,好像很难过的样子,它有反应。通过这个实验,证明佛在经上所讲的「念念成形,形皆有识」,识就是见闻觉知。灵性不生不灭,没有缘它不现,那就是惠能大师讲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你不能说它没有,它不现。它有缘,有缘就是有起心动念,它就能现,现就是能大师末后讲的「能生万法」,就是宇宙、生命、万事万物,它就现出来,一时顿现。这篇文章里面就说得很多、说得很详细。所以这是三性里面的遍计所执性,执着有法,执着有身,这就是不知道事实真相,完全看错,完全想错。这句的意思还没讲完,现在时间到了,我们明天就从这个地方学起,就是大乘、小乘,明天我们从这里学起。好,今天就学到此地。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讲记·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四十九集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四十九集) 2009/6/17 台湾高雄 檔名:12-47-49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经本第八页第六行,第二句看起:
【由尘相体无遍计。即是小乘法也。由尘性无生无灭依他似有。即是大乘法也。】
接着我们来看在一微尘里面,前面说过,一微尘里面具足染净、具足真俗、具足生死涅槃,大乘、小乘能不能具足?当然具足。我们如果要是再细问,中国佛教里头宗门教下、显教密教,在一微尘里面是不是统统具足?确实统统具足,没有一法不具足。大小乘,贤首大师让我们从哪里看?从一切法的三种性去看,这个三性就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这一尘,在一微尘里面,微尘的体没有遍计,就是小乘法。什么是『遍计』?遍计所执这是三性之一,遍是普遍,计是计度、分别、计较。度,我们中国人讲衡量,衡量就是度的意思,度量衡,衡量,衡量大小、轻重、长短,用这个来比喻。这是我们凡夫对一切法免不了的,特别是六道的众生。实实在在讲,为什么会有六道?六道就是遍计所执性形成的,《华严经》上讲的执着;依他起是分别。能把执着...(●[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讲记·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二十四集)
...读诵的人很多、研究的人很多,没有能落实到生活,所以成就不如他们。
我们今天学习这篇文章是贤首大师著作的,大师著作这篇文章用意,前面我们都报告过了。《华严》的分量太大、太丰富,纵然你很想去学它,修学的纲领抓不到。贤首国师也是佛菩萨再来,来帮助我们,他这篇文章就是《华严经》修行的纲领,所以它的经题叫「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还源就成佛,到什么人才真还源?《华严经》上讲的法身大士,还源了,这些人六根在六尘境界上,他真正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就还源了。我们常说,不执着,六道没有了;不分别,十法界没有了;不起心、不动念,诸佛如来的实报土没有了,最后还源了,还源是回到哪里?常寂光净土。常寂光净土是什么?就是这篇文章第一段所讲的「自性清净圆明体」,你回到这里来。回到这个地方来,在佛学里有个名词,叫究竟圆满佛;在《华严经》上讲,这个位次是妙觉位,第五十一个等级叫等觉,五十二个位次叫妙觉,往上就没有了,这是妙觉位,究竟圆满的佛果。真难得!你看大师把这桩事情这样简单扼要的给我们指示出来。
我们今天要做的,就像王凤仪一样,他真干。从哪里干起?从放下执着干起,要真做。吃饭不再挑剔这个好吃、那个不好吃,你挑剔,你不就是执着吗!穿衣服不再讲求料子,也不再讲求款式。都落实,穿衣吃饭都落实,就在日常生活当中,样样放得下,不再执着。不再执着叫随缘妙用,叫随缘,什么都好。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的时候,那个生活就是随缘妙用,吃饭托钵,给什么吃什么。我们相信他托的那钵饭,即使人家很贫穷菜饭很差,甚至于菜饭都馊了,有这个情形,穷人家见到佛、罗汉、出家人来,他供养修福。你们想想,释迦牟尼佛吃那个饭是什么味道?无上的妙味,你们相信吗?我相信,为什么?境随心转。实在讲,饭菜一个锅里煮出来的,如果我们四个人在这一桌吃饭,每个人味道不一样,为什么?每个人的心不一样,念头不一样,起心动念就能改变这里面的色香味。佛心多清净,一点分别执着都没有,什么味道到他那里都变成无上的妙味。我们懂得这个道理,境随心转。如果这个人吃饭的时候正在发脾气,什么样的好味到他那里都变成坏味道,所以他会摔盘子、摔碗,境随心转。日本江本博士他告诉我,这是我们第一次在东京见面他就跟我讲,他说宗教徒吃饭在饭前做祈祷大有道理,为什么?这个心是善心,把所有吃的、喝的东西里面的分子全都变成最好的。他用水做实验,你的善心对它,它变现的结晶是最美的;你不善的心对它,那个结晶是最差的,非常难看,这就是境随心转。所以我们不但要善行,比善行更好的是清净行、智慧的行,真能转境界。
大智没有生死,大悲普度众生,众生有感,立刻就应,感应道交丝毫不爽。佛法里面把佛菩萨对众生的感应比喻作潮音、潮水,涨潮。涨潮是一定的时间,每天到那里,它一分一秒不差,时间一到潮水就涨,再到时间,潮水就落。海潮音,诸佛菩萨讲经说法比喻作海潮音,那叫应机说法,就是形容感应道交。大智、大悲是一不是二,没有大悲,大智显示不出来;没有大智,虽然慈悲,他慈悲里的妙用显不出来,所以它是一不是二。『方为真实』,这个真实就是《般若经》上讲的诸法实相,一切法的真实相如是。底下大师引用《宝性论》上的一句话:
【宝性论云。道前菩萨。于此真空妙有犹有三疑。】
三种疑惑。『道前』是没有悟道之前,也就是说没有见性之前,就叫道前。道前菩萨在哪里?在十法界,十法界里面有菩萨、有佛,佛比菩萨高一级,但是还是在道前。天台大师讲六即佛,这些菩萨他叫相似即佛,不是真的,没见性,见性就是真的。道前菩萨不错,分别执着放下了,分别执着的习气也没有,功夫不错了,可是怎么样?他还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叫妄想,起心动念叫无始无明,他还有这个东西,所以他出不了十法界。必须把起心动念放下,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无论是世法、佛法,他都不起心、不动念,这个时候十法界没有了,他悟道了,这就是所谓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个佛是真佛,不是相似即佛,是真佛;虽是真佛,没有到圆满,所以天台大师讲分证即佛,他是真的不是假的。分证即佛,在经论上古大德常常用月亮做比喻。月亮,初三、初四是个月牙,到十五就圆满,满月,把十四以前的月亮,没有到完全圆满都称之为分证,部分部分,没有达到圆满,但是它是真的不是假的。初二、初三的月牙,你不能说它是假的,它是真的。用这个做比喻,比喻得很好,我们很容易体会到。在《华严经》上,...(●[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讲记·净公上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二十四集)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