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lxg20130220 發表於 2024-2-20 23:07:45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第一00集)

敬摘自《净公上人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  (第一00集)  1991/1  台湾华藏讲堂  档名:04-03-0100



  请掀开经本,二百五十页,从倒数第四行看起。我们上一次因为时间不够,这段没能够讲完,还是从前面看起。

  【后牒释中三。】

  我们把它念一念,这讲过了。

  【初释事法界。次释理法界。后释无障碍法界。今初也。】

  这指前面《疏》文这一行半为我们讲『事法界』。事法界容易懂,虽说容易,实际上也很不容易,要真正理解它不是容易事情,确实需要智慧,需要冷静的去观察。

  【事法界者。谓三世差别边际。意识所知。并名法界。故十八界摄百法。法界独摄八十二也。】

  百法裡面八十二法。

  【虽眼等缘境不同。别开五根五尘。然亦是同时意识所知也。纵八识名界。取其因义。亦事法界摄。】

  诸位读过《百法明门》、《三世论》的都能够明瞭。所以这个界就是界分。界分实在讲,界限是从分别心起来的,如果没有分别,这个法界就是一真法界。因为有分别,谁有分别?意识分别。在八识裡面意识分别,末那执着,赖耶含藏,赖耶像个仓库一样,什麽都藏在裡面,不会消灭的,这些还属于『事法界』。总而言之,能够思惟想像,能够说得出来的,可以说都是属于事,真正的理要离心缘相。当然名字、言说,那更不必说,那才能够如理。

  【故知事法界摄差别法无不尽也。】

  这个总结很好,一切差别现象统统是事,事才有差别。

  【故不思议法品云。诸佛知过去一切法界尽无有馀等。】

  这个小注裡头给我们注得很清楚。『等』,等什麽?「等取现在未来」。因为他说过去,过去一切法界、现在一切法界、未来一切法界统统包括了。「既云一切,明知约事也」,这再引经来证明,给我们说明什麽叫事法界。简单的讲事法界,就是八识可以缘的几乎都是事法界的范围。明显的来说,一切差别现象,我们今天起心动念,观察宇宙万法,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森罗万象差别不同,这全属于事法界。

  【言不出者。然差别种类事法。若一一列名。千卷不尽。】

  不要说别的,『差别』的名相,确实这个是比喻,『千卷』是比喻分量大!这一千册单单记名相也记不完,这是古时候千卷就很多,现在千卷不多。古时候人少,现在人口也多,每一个人一个名字,不得了。现在这个世界上四十多亿人,要造一个名册,那单人名,还有物名;动物的名称、植物的名称、矿物的名称,这一切事相的名称,千卷哪能记载得了,万卷也记载不了,这是形容其多。

  【今以色心等统之无馀。故云不出也。】

  所以佛说法都用归纳,细说说不尽,统统把它归纳,一切法归纳不外乎心法、色法,这是不出心与色。『心』,今天我们讲精神的一部分;『色』,就是物质的一部分。以精神、物质这两大类,就把一切法统统包括尽了。下面说:

  【色心。即六境之色。六识之心。】

  『境』是外面的境界,换句话说,心以外的都叫境界,境界不能包含的就是心,这心境两法就分别出来了。为什麽分做六法?因为心的作用在我们人身体上有六种器官,这作用不同。眼的作用是见,耳的作用是听,眼耳鼻舌身意,这叫『六识』。六识的对象对外境,这外面所有一切境界也把它归纳成六大类,这六大类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这统统包括尽了。

  【万象森罗者。】

  这注解讲到这个地方,解释前面第一句,「事法界者,不出色心」,解释这句。下面这解释森罗万象,森罗万象是什麽?看注解,看《钞》,『万象森罗者』:

  【亦即色也。】

  统统指的物质。

  【意显森然罗列可观之状。】

  这个『森』是指的森林。在我们台湾地少人多,原始的森林大概都已经砍伐尽了,所谓是已开发国家当中森林不太容易找到。想想从前,地大人少,不要说很久,政府迁到台湾来的时候,民国三十八年,我们台湾的人口只有六百万,所以树木到处都会看得很多,原野到处都是的。城市范围都不大,离开城市外面都是原野,都是农田,那个景观跟现在不一样。人在那个环境裡面心是平静的,不像现在,现在你张开眼睛看的街上淨是人,淨是高楼大厦,心裡面烦躁不平。人少了,见到人,都很欢喜,很亲热;人多了,看起来都讨厌,看了都不顺眼。所以人少了很亲切。像我们在国外,很不容易见到中国人,不管认识不认识,看到中国人的样子都格外亲切。为什麽?人少了!到台湾为什麽就不亲切?太多了,一样的道理。

  我们今天走到人口稀少的国家,像加拿大,加拿大的人口稀少,土地非常广大,但是他的土地几乎百分之八十都在北极圈裡面,非常的寒冷,不能够住人,愈往北去愈不能居住。所以他的人口都接近美国的边界,往北面去人丁稀少,要走很远,开车开好几个小时才有个小城市,一点点大,像我们的乡镇一样,甚至于比我们乡镇还要小。看不到人,车开几个小时见不到一个人,所看到什麽?森林,到处是树木,原始的森林。所以这个森然『罗列』的是许多排列在那个地方,人生活在那个环境的确他心是平静的。所以你看加拿大的国旗是一个枫树叶,你看到这个标志,就是和平的标志,绝对看不出他有野心,绝对看不出他有侵略性,看不出来。树叶做标志,枫叶很多、很美。这是举的物质森罗万象,就是「森然罗列可观」。

  【故再举之。】

  所以用这一句形容色法,种类无量无边。下面讲「依正境智」。

  【依者。凡圣所依之国土。若淨若秽。】

  十法界的众生,以心地的清淨程度分为四圣六凡,凡圣差别在哪裡?凡夫没有断烦恼,圣人的烦恼已经断了,就在这差别。你要是把烦恼断了,那你就不是凡夫,就是圣人。烦恼也很複杂,佛讲无量的烦恼,也把它归为三大类,叫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分为这三大类。这三大类当中只要断一种,就叫圣人。阿罗汉断了见思烦恼,见思烦恼是六道轮迴的业因;换句话说,有见思烦恼就有六道轮迴。六道轮迴从哪裡来的?是你自己製造的。就像蚕一样,自己吐丝,自己结茧,把自己关在裡面。我们看那个蚕,好笨、好愚痴!我们跟牠没有两样,比牠还愚痴,比牠还笨。为什麽?牠那个茧只有一层,我们这个茧有六层,六道,六层!愈包到中心愈苦!我们不如那个蚕茧。所以见思烦恼断掉了,这个茧就没有了,哪有六道?没有这个东西。这一点要知道,这是事实的真相。所以见思烦恼断了,超越三界,超越六道轮迴了;尘沙烦恼破了,开智慧了;无明烦恼破了,就见真如本性,就见一真法界。换句话说,宇宙人生的真相,你这个时候才能见到。没有见性,你就决定见不到真相,你所见的是虚妄相,《金刚经》上所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见的是虚妄相,不是事实真相。

  因此这个环境就有淨有秽,四圣法界淨,他烦恼断了,心清淨居淨土,六凡心不清淨居秽土。从前的人心地比我们清淨,虽然住在地球上,那个时候的大地比我们现在清淨。不要说别的,年岁大一点的人应该记得,四十年前澹水河的河水是清的,从上面可以看到水底,那个时候的人心比我们清淨。现在我们的心没有他们清淨,我们看澹水河是溷浊的,依报随着正报转,我们要知道。但是这个事实真相,不学佛的人不相信,哪有这个话?真正深入佛法的人深信不疑,确实环境是随心地来转。这裡面当然还有共业、别业,那说起来就多了。

  【正者。凡圣能依之身。】

  正报是讲人身。

  【谓人天男女在家出家外道诸神菩萨及佛。五十五善友不出此十。】

  这『五十五善友』,就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参裡面有五十五个人,有的一会两个人,像德生童子、有德童女,那一会就两个。但是这样的两个人一会的不多,所以总共五十五位善知识。这五十五位善知识不外乎『人天、男女、在家、出家、外道、诸神、菩萨及佛』,不出这个范围。这是把十法界所有的有情众生统统都包括了。

  【于中有逆有顺。有正有邪。】

  『顺』,这是正法,『逆』是邪法。

  【善财见闻。皆得证入。】

  那我们行不行?你要是善财就不成问题,你要不是善财,问题就大了。不是善财,顺逆都不能证入,不得其门而入;如果是『善财』,顺逆都入,都能『证入』。大家想想,我不是善财,那不是善财就完了。善财是一个代表能证入之人,这个人就叫善财。善是表善根,真正有善根,财是表福德。《弥陀经》上说得很好,「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换句话说,什麽人得生西方极乐世界?善财。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也都是善财,在《华严经》上讲,就是善财。

  所以善财是代表多善根、多福德,又加上多因缘,因为五十三参,五十三位善知识是多因缘,三个条件统统具足。那不是指一个人而说的,他是一个代表。所以我们自己一定要是善财才行,这才能契入。善财如何能在顺逆境界都能够证入?不仅仅佛家说这个事情,连孔老夫子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换句话说,善财是什麽?善财就是一个好学生,真正具备良好学习的心态与方法的这种学生,佛家叫善财。三人行,有自己一个,另外还有两个,哪两个人?这两个人就跟善财五十三参一样,一个是好人,一个是坏人。你把世间所有一切人,这两类不都统统都包括了吗?不是善人就是恶人!就这两大类!跟着善人能契入、能证入,跟到恶人也能证入。孔老夫子是这个意思,《华严经》上也是这个意思。

  跟善人,学他的善行,向他学习,他这些好处我都得来了,就证入。跟恶人,跟不善人,我见了就反省,他是我的一面镜子,他那些恶行我有没有?如果有,赶快改过来;没有,勉励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嘉勉,那个恶人也是我的老师,也是我的善知识,我在他那裡又得了好多好处,没有不得利益的。问题就是你会不会学?世间人所以不能入门,不能证入,见到善人生欢喜心,喜欢他,欢喜心是烦恼,见到善人生烦恼。见到恶人讨厌他,厌弃他,那也是烦恼。换句话说,见到善人生烦恼,见到恶人也生烦恼,那怎麽能证入?这样修行是烦恼天天增长,喜怒哀乐、贪瞋痴慢天天在增长,这是怎麽也不能够证入。

  所以学佛,大经裡面一再教我们,修什麽?修清淨心。善财之所以能够契入,就是顺逆境界统统修的清淨、平等、慈悲,他修这个。于一切人、一切事、一切法决定没有分别执着,因为他入了,他入了一真法界,宇宙人生的真相他统统搞清楚、统统明瞭了。我们回过来想一想,我们的修学跟他恰恰相反,这不能成就。这种心态不能彻底改过,永远不能成就。听经、念佛,只能在阿赖耶裡面种一个佛法的种子,做为将来的缘因而已,这一生中决定得不到利益。这是诸位同修千万要记住,如果想在这一生当中,就能得到佛法真实利益,必须把这个心态改过来。首先学着对人、对事、对物决定不感情用事。喜欢是感情,厌恶也是感情,什麽叫不用感情?喜怒哀乐爱恶欲叫七情五欲,捨掉了,这个人叫理智,他用智,不用情。用智,一切万事万物决定是平等的,你不会去爱一个人,也不会去讨厌一个人。到你心地清淨,上可以供佛菩萨交友,下可以跟阿修罗、罗刹、饿鬼做朋友。为什麽?平等了。在说,菩萨喜欢你,阿修罗、罗刹也喜欢你。为什麽?因为你跟他没有冲突!所以要能与一切人物事相处,因为一切万法都是自性流露出来的。与一切万法不能相容,就是自性裡面出问题了,自性裡头有问题、有了障碍,生了毛病。所以这是我们要明瞭、要学习的。

  【正表皆事法界。】

  五十三参,参访五十五位善知识统统属于事。

  【境者。所知之境。谓权实差别之教。所诠差别之义。】

  这个教,简单来讲就是言语文字。教学的工具、教学的方法,属于教法,言语文字裡面必定含着有义理,这是教理。学什麽?要学义理,那你就真正得到东西。如果学文字,那是皮毛,虽然精于文字,讲得天花乱坠,写的着作等身,理不明,烦恼不断。理要是明瞭,烦恼一定断了,为什麽?理是智慧。智慧现前照破无明,烦恼裡面最根本的是无明,无明照破了,尘沙、见思自然没有了。见思好像是枝叶,那个树,树的枝叶那是见思。枝叶拿掉了,树还是在,树没有死,过一个时期它又会长出来,又会生。无明是根本,根拔掉了,枝叶不要去管它,几天就完了。

  那你就晓得,我们学佛法学什麽?要学其根本。根本是理,根本是智。此地讲的『境』,就是智所对的境界,这就是以佛法来说,佛的所有一切经,所有一切方法有权有实,『权』是方便法,是诱导你的,『实』是真实法。哪些法是真实的?在中国,自古以来,各宗各派祖师大德们公认的,《华严》、《法华》是实,其他统统是权,这大家公认的。就教义上来看,教科书,就是从教科书内容来说,这个说法是说得通的,是没有错误的。隋唐一些大德说《无量寿经》是实,不但是实,是第一真实。为什麽说它第一真实?因为《法华》、《华严》最后都归极乐。《华严经》上,这有文字太明显了,到末后总结论的时候,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弥陀经》、《无量寿经》专讲极乐,字字句句统统是极乐,也就是《华严》、《法华》的归宿,《华严》、《法华》是实,它是实中之实。

  若以《无量寿经》来讲,《华严》、《法华》还是权。你看隋唐这些大德们讲的,《华严》、《法华》也只是《无量寿经》的导引而已。那导引是权!入那个那是真实,诸位深深去体会这个意思。为什麽?这所以然的道理要清楚,清楚就不怀疑了,这心才真正能定得下来,能静得下来,定静,真智慧就现前。我们今天智慧不能现前,定不下来,也静不下来,原因在哪裡?疑根没断。虽然祖师大德这麽说,说了提起我们的疑情,但这个怀疑不能打破。要想破疑生信,也不是个简单事情,很难很难,这也要看各人的善根福德因缘。善根福德厚的,有因缘遇到善知识,几句话一点,恍然大悟,这个疑根破除了,清淨信心现前。《金刚经》上说得很好,「信心清淨,则生实相」。实相是什麽?实相就是真正的般若智慧。你本性裡头般若智慧现前,宇宙人生的真相恍然大悟。

  所以权实这是一个说法,这个说法说得很好,绝对不是说除了这个讲法,就没有其他的讲法,那又错了。为什麽?我们从经义裡头再来观察一下,凡是有差别的都是权,无差别的才是实。这裡《华严》跟众经比,《无量寿经》跟《华严》比,是不是有差别?有差别就不平等,不平等就不清淨,那哪裡是真实!所以真实法裡头,没有一切分别执着。还有一切分别执着,绝对不是真实法。《华严经》上说得很好,「圆人说法,无法不圆」。由此可知,权实在人心,不在法。那在法?心真实,法法真实;心不真实,没有一法真实。诸佛如来所说一切法给你,没有一句、一法是真实,这又是一个说法。前面一个说法从事上说的,这个说法从理上说的,理事要圆融,你就不打架了,才不会说这个法门高,那个法门低。为什麽?心裡面有这样的分别执着,这是障道因缘。不管你学哪个法门,你决定不可能契入、证入,不可能证入。证入的人身心清淨,永离分别执着,证入了。真正证入的人,他的态度一定是自谦而尊人。

  还有说我这个法门好,他那个不如我的,我们一听这个话,这个人没有证入,绝对没有证入,证入的人决定自己谦虚,尊敬别人。就像五十三参裡面五十五位善知识,你去翻《华严经》,每位善知识自己谦虚,我自己的德学能力都不够,我只能学这一个法门,我比不上那些善知识,他们通达无量无边甚深法门,自谦而讚他,这真正悟入了。为什麽?他知道法法平等,讚他是希望什麽?人人能够依一门深入,法门确实是平等的。以淨土宗来讲,《无量寿经》上讲得很好,专依《无量寿经》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决定往生。不依《无量寿经》,依其他经典,依其他法门,念其他佛菩萨名号,或是念其他的经咒,能不能往生?能往生,这才是真平等。

  经上三辈往生说得很清楚,那是三辈之后有一段经文,慈舟法师判这个科判叫一心三辈。所以你要注意,往生不往生的条件,真正在一心,我们念佛的人专依《无量寿经》,专称阿弥陀佛的名号,如果不是一心,不能往生。不是学这个法门的,譬如他念《金刚经》,或者念《大悲咒》,或者念《普门品》,只要他念到一心不乱,迴向求生淨土,他决定往生。为什麽?往生的条件是一心不乱,所以不管你修学哪一个法门,只要修到一心不乱就证入了。这是同修们一定要记住,这样才不会谤法,才不会说,我修这个法门,我障碍别的法门;我修这个法门,我破坏别的法门,这就大错了。为什麽?一切佛法都是佛说的。你反对这个法门,反对那个法门,就是毁谤三宝,谤佛、谤法、谤僧,如果照《戒经》上讲,毁谤三宝是堕阿鼻地狱。一个修行人怎麽会去谤三宝?所以这个一定要清楚、要明瞭。

  在我们今天这个世界上,法有邪正,这要辨别清楚的。为什麽?有假佛,很多,这是《愣严经》上说的,「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恆河沙」,这个要辨别。邪师什麽?妖魔鬼怪,他也示现做一个出家人,披着佛的袈娑,也受戒,住持寺院,在那裡行邪法,欺骗一些善男信女,这个造罪业就重。你虽然是善心,你跟他学,去拥护他,最后你什麽也得不到,帮助他造罪业,所以这是要拣别的。只要是正法,决定不可以分宗派,不可以分法门,一律恭敬、称讚、供养,决定是平等的,这是学佛。佛法以外的,世间有许多宗教,只要是正教我们也要礼敬讚歎,邪教,那当然就另当别论。

  佛门裡面有邪师说法,其他宗教裡头也有邪师说法,这个我们要辨别清楚。所以真正的基督教徒、天主教徒跟一般不一样。为什麽?他有个道德观念。所以我们在外国,看到许多外国宗教徒,他们那个处事待人接物,跟我们中国教徒确实不一样。我们学佛的,他对我们很尊敬。他们的一个心态就是凡是信神的,心裡面有神的,这个人都是善人,都不会在这个社会为非作歹,所以他们都尊敬。不像我们中国的基督教徒,看到非基督教徒都是敌人,恨不得都要把他消灭掉,这是很大错误观念。所以那个思想都是清一色的思想,决定不能容人的,这实在讲,跟他们的教义是有违背的。他们的上帝耶稣叫你要饶恕人,他对于不是他的教徒是决定不能饶恕的,这就跟他经典相违背了,这是背师叛道。经上说,那个人打你的耳光,这边还送给人打,他办不到,他都要杀人,要把人消灭掉,他怎麽肯让人打?背师叛道。所以要晓得,所有宗教裡面都有邪师,不仅是佛法,我们要明瞭。

  凡是正法,我们统统要尊敬;凡是邪师邪法,我们敬而远之。佛在《华严》裡面教给我们的,我们敬重他,不讚歎他。礼敬诸佛在事上,称讚如来那是理上,不一样。事,我们对你恭敬,恶人我对你也恭敬有礼貌,善人善事,我讚歎,恶人我是不讚歎。善财童子参访就是如此,这裡头有恶人、恶事,有礼敬没有讚歎,善人善事,有礼敬又有讚歎。这是诸位细读《华严》就都看出来了,这些统统都是教我们在这个社会上待人接物处事。所以经论的教训就是我们处事的标准,我们应当要学习。这是说权有许多差别,真实是一个理,决定没有分别执着,是平等的。所以《无量寿经》经题就非常好,显示得很清楚、很明白,清淨平等觉。下面再解释智,「依正境智」,再解释智。

  【智者。因智差别不同。果智无量胜解。故释题云智分因果。】

  智慧,诸位要知道不是从外面来的,智是本有的,本有的为什麽不同?因为本有的智慧被烦恼盖覆住了,烦恼盖得多的,你那个智慧透出来的就少;烦恼盖得少的,它透出来就多。像我们这个灯光度数完全一样,这盏灯我给它盖了一层纸,那透出来的光很亮;这盏灯我用十层纸把它遮起来,光就不亮了,就显得阴暗,裡面光明完全相等。十法界智慧大小不同,就像这个比喻。佛的智慧完全没有障碍,换句话说,充分发挥,照遍法界。菩萨就有一层纸,那也相当明亮,他障碍很少。缘觉就两张纸,阿罗汉就三张纸,天人就四张纸,人就是五张纸,透出来就不多了。再往下面去,愈去就愈差,阿修罗就六张纸,到阿鼻地狱十张纸,一点光都透不出来了,看都看不见了,就这麽个道理。

  智哪有差别?没有差别。实在讲是你的妄想执着有差别,这是「出现品」上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所以你还要打妄想,你还要执着,那你就不能证得,你的自性光明透不出来。所以要知道,因自己造的,解决还要靠自己,诸佛菩萨不能帮助你断烦恼,一定要自己解这个结,所谓是解铃还须繫铃人,是你自己结的,要自己解,任何一个人没有能力代替。假如有能力代替我们,诸佛菩萨大慈大悲,何必我们要修行?不要修了!愣严会上阿难就打了个妄想,认为你们要苦修,你们不修不能证果;我不需要,我是佛最喜欢的弟弟,到时候佛就帮我,我就证果了,打这麽一个妄想。愣严会上一遭难,这一觉悟,才知道,佛也不能代替他,没有人能够代替,一定要靠自己。佛的慈悲教导,帮助我们只到此为止,佛把这个事实真相讲清楚、说明白,理论、方法、境界佛可以告诉我们,路是要自己走的,他不能够代替我们。

  由此可知,佛法修学修的什麽?一言以蔽之,断烦恼而已。把你自性裡面这些障碍把它去掉就行了。所以佛法的修学,真实的功夫就是在断烦恼、除习气,烦恼习气不除,读再多的经都没有用。清凉大师说的是真话,不是假话,烦恼习气不断,念再多的经,修再多的法门,都是增长邪见。烦恼习气不断,不读经论,用功修行,念佛、参禅、持咒,没有断烦恼,也不去学任何法门,增长无明。

  这我们就真正体会到,整个关键就是要破除烦恼。所以对于世缘澹一分,烦恼就减一分,性德就往外透一分。对于世缘能够澹两分,你烦恼就断两分,自性功德就透两分,就这麽个道理。所以不断烦恼怎麽行?烦恼从哪裡断?从心上断,不是从事,事上断不了。所以佛法的戒律,大乘戒跟小乘戒不同。小乘戒在事上断,断得不乾淨,断得不清楚;大乘戒从心上断,断得乾淨。所以小乘戒论事不论心,大乘戒论心不论事,为什麽不论事?事是假的,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他对于一切事不着相!所以大乘比小乘活泼,大乘比小乘难修,因为要不动心难,事上远离比较容易。所以小乘戒容易守,大乘戒很难持,可是效果绝对不相同,大乘断得是乾淨俐落,这个智差别就这样产生的。

  简单的说,心地愈清淨,智慧就愈大。所以戒定慧三学,次第也从这来的,因戒生定,因定开慧。定就是清淨心,定就是一心不乱,无量无边的法门统统修的是一心,一心就是禅定,没有一个法门不是修定的。定是离分别执着,你才能得定。心裡有分别执着,永远不会得定,为什麽?那是定的障碍。心裡面有分别执着,决定念佛不会真心的,因为那是一心的障碍。离一切分别执着,才能得一心不乱。一个念佛人,你问他为什麽念佛?我要求一心不乱。求到没有?没有求到。我晓得你永远求不到,为什麽?你有一个一心不乱障在那裡,你达不到,一心不乱也丢掉,一句佛号念到底,一个念头不生,就得一心不乱了。念佛还有一个一心不乱,已经是二心,不是一心。一心不乱,就是一句弥陀念到底就是一心不乱!所以那个一心不乱是妄念,那个一心不乱是障碍,一定要懂得,这个念头不可以有,这个心不能动,这是细微之处,一定要知道。

  为什麽我们功夫不得力,境界不能现前?你想想障碍太多了,妄想太多了,又要得一心不乱,又要见阿弥陀佛,又要见莲花,那问题多了,这妄想执着太多了,那怎麽能成就?这样念佛,还是属于杂修、乱修,何况要同时学很多经论、很多法门的?这是同修们一定要觉悟。《华严》是真好,好处就是对于宇宙间一切事理,因为经的分量大,所以就讲得很透彻,讲得很多。其他经没有讲到的,《华严》都讲到了,经文分量大,这是这部经的好处。可是你要能够体会,要能够领略,特别要能够受用,都要把它用在自己生活上,这才能得到真实利益,学以致用,学了就有用处。

  所以『因智差别不同』,这是因地,十法界因地差别不同,所以『果智无量胜解』。胜是殊胜,对于宇宙万法,每个人看法、理解不一样,对于现实状况,人有人的看法,天有天的看法,阿罗汉有阿罗汉的看法,菩萨有菩萨的看法,都不一样。为什麽不一样?智慧不一样,你看法就不一样。佛眼睛看我们这个境界全是一真法界,法界确实是一,因人所见不同。好比是一样的一个境界,我们每个人都戴个有色眼镜,所戴的颜色都不一样,我戴的是绿眼镜,看的这个房间绿色的;他戴的红眼镜,不对,这个房间是红的;那个人戴的蓝色眼镜,这个房间,你们两个都讲错了,是蓝色的;十个人戴十种不同有色的眼镜,每个人看法都不一样。这就是比喻因智不同,果智,你的看法理解也不一样。必须把眼镜统统摔掉,大家看法就一样了,真相这才了解了。什麽眼镜?妄想执着。妄想执着的成分不一样,就好比那个眼镜色彩不相同。『故释题云,智分因果』,这是在清凉大师解释题目用了这一句,这是宗密引用清凉这句话。下面设两个问答。

  【问。境智岂不即色心耶。】

  前面讲色心,『境智岂不』也就是『色心』吗?

  【答。色通迷悟邪正。境智即一向趣入诸位修行。决断邪正。】

  差别就在此地,看起来是一样,再细细观察还不一样,还是有不一样。『色』完全是讲物相,物质,物相裡头确实有迷有悟、有邪有正,我们常讲世间法。『境智』,境智是佛法,专就佛法而论,境智不管大小它都契入,它一个方向。因智差别不同,譬如菩萨果位,五十一个阶级,从初信位到等觉位,这五十一个阶级从哪裡分的?就是因智不同。愈是地位低的,智慧小;愈是地位高的,智慧大。智慧不管大小,都是趣向菩提正道,这是决定一致的。所以佛法不管哪一个宗,不管哪一派,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它方向是一个,目标是一个,都是要成无上正等正觉,所以它跟色不一样。

  所以是『一向趣入』,这句很重要,一个方向趣入无上正等正觉。『诸位修行』,这个诸位就是以大乘菩萨五十一个位次,小乘四果四向,八个位次。『决断邪正』,这才叫智。小智能够判断小的邪正,大智能够判断大的邪正。小的邪正容易判断,大的邪正,我们没有智慧就不能判断,这个在现前就很多。超过智慧一点点的就不能判断,不能判断,再固执自己的成见,这就犯了错误,以为自己看的是正确的,你只能看到这个境界,再往深远看不到了。

  所以这个邪师说法,为什麽听众那麽多?为什麽信的人那麽多?的确超过正法。这个问题是什麽?大众智慧很浅,他就看到这一点。正法必须要再往远一点,他见不到。所以很难辨别邪正,自己智慧太少了,不肯虚心的学习。虽然每天念经,经裡面意思不懂,那也是枉然。经论讲得太深,没有人给你讲解,即使有人给你讲解,讲得很清楚、很明白,我们是不是听懂了?还是听不懂,这听不懂还不碍事,就怕听了之后把意思会错了,那个麻烦才大。这些事情很多,有很多那些讲的,几乎跟我讲的意思完全不一样,错会了意思,曲解了意思,你说这个多麻烦。他在外国到处宣扬说我说的,你说这怎麽办?由此可知,智是真正的难,智一定从清淨心生,所以它的德用就是决断邪正。底下还有个问题:

  【问。岂离邪境而说正耶。】

  这个问题都是我们的疑问。是不是离开邪境才说正法?

  【答。由心迷悟之异。境亦成差。】

  关键还是在心之迷悟,因此迷悟不同,看境界就不一样。下面一个比喻:

  【如蛇是迷心之境。】

  这是个古写的,毒蛇勐兽的蛇。

  【绳是悟智之境也。】

  古人常常用这个比喻。尤其在晚上走路,地上有一条绳子,一下踏到,吓了一跳,踩到一条蛇了,这不得了。迷的人以为那个是蛇,觉悟的人,那是一条绳子不是蛇,所以他们两个人境界就不一样,用这个比喻。迷人错会境界,往往生很多烦恼,做错很多事情受恶报。觉悟的人对于境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迷惑,不会造业,也不会受恶报,这迷悟不一样。所以那个对的境界感受完全不相同。底下说:

  【相用显然者。总结成事法界也。】

  这是解释末后这句,总结「相用显然,皆曰事也」。在佛法,把整个法界归纳起来,一一诸法归纳起来,不外乎体相用,体是属于理,一切现象、一切作用统统是事。下面第二段这是讲理,理就是讲本体,所以一切相用统统是事法界。

  好,我们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共171集来自净公上人专集网站。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第一00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