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lxg20130220 發表於 2023-12-21 22:01:14

楞严经(第一二六集)南无阿弥陀佛20231221

敬摘自《净公上人楞严经讲记一三三集》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楞严经  (第一二六集)  1981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07-001-0126



  第一百五十六面经文:

  【文殊师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承佛威神。说偈对佛。】

  这个地方是文殊菩萨奉佛陀的指示,来为我们选择圆通法门。虽然是承佛的旨意,礼节还是少不了,跟平常请法、求佛加持这些仪式都相同,所以经文里面也说,『即从座起,顶礼佛足』。下面一句就是求佛加持的意思,『承佛威神』。我们晓得文殊菩萨在此地所讲的这一位,他是早就成佛,是一位倒驾慈航而来的善知识,也就是说古佛再来。示现在菩萨的位次上,这些礼节一点也不马虎,这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如果不在这上认真去做,那就没有办法入门。入门,你看十大愿王里面,从礼敬诸佛这个地方入门,不修礼敬就无法入门,这是特别要留意的。经文里面含的意思,可以说最重要的就是警惕我们自己,必须要降伏贡高我慢。下面的偈颂一开头先说不变的理体,就是讲的真如本性,先从这个地方说起。

  【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

  这两句是说本体,正如前面经文所说的,必须将明与无明两关都突破,才能真正见性,所谓是二边不立、中道不存。如果我们不明白这个原理原则,修行很难上轨道。可是这一点的确也是不容易,首先一定要把它搞得清清楚楚,没有迷惑,这是修无上道最高的指导原则。文殊菩萨首先给我们说明,「性觉妙明,本觉明妙」。这个意思就像前面所讲,我们要想破有为、无为二法,也许诸位听了这个会产生怀疑,「有为法我们要破除,无为法应当要吧?」殊不知无为是从有为里面建立的,因为有有为法,佛在有为的对面建个无为法。有为必须要舍离,无为能不能存在?如果无为要是好的、要是真的,你们想想看,世尊说小乘人堕到无为坑里去,他为什么不说证无为果,为什么讲他堕无为坑?由此可知,你堕落在有为你是凡夫,不能见性;你要是堕在无为里面,虽然比凡夫高明一点,还是不能见性。你要想真正成就,有为、无为二边都要离开,就跟前面我跟诸位说,明与无明二边都要离开,无明是有为,明是无为,这才真正二边不立、中道不存。

  第一句讲『觉海性澄圆』,就是讲到真如本性。在《起信论》里面讲「本觉性」,本觉性里面不但没有迷,觉也找不到。如果你要找到一个觉,必定有个迷,为什么?因为那是二法。好像刚才讲,有无为,无为对面一定有个有为,这是二法。记住,六祖大师告诉我们佛法是不二法,二就不是佛法了。这个原则我们要牢牢的把它记住,要能够体会到这个意思,向这个目标去修行。可是我们二六时中起心动念,一定是落在二法里,你要是晓得落在二法里面是错误,这就是开始觉悟,这就是始觉。落在二法里面自己不晓得,还随着境界去流转,那就必然是愈迷愈深,很不容易开悟。所以我们这讲席当中常常提醒诸位,你们一天到晚用功,你到底是修悟还是修迷?这是我们应当要留意的。修悟是对的,这是菩萨道、菩萨行;如果修迷那就是错误的,这是大错特错,可是我们几个人晓得修悟?堕在迷里面,不知道自己是迷,还以为自己是觉悟,这是我们真正的大病,我们在这个地方要能够警觉得出。此地这两句经文跟《起信论》的意思完全一样,本觉的性是本性,本性是非迷非觉。换句话说,没有办法称呼它,没有办法建立一个名称;没有名称又不好说话,不得已给它建立一个假名、建立一个代号,叫「觉海」。觉是从作用上说的,海是比喻上说的,觉性广大无有边际,称它作觉海,我们要懂这个意思,不能死在名相里面。

  「性澄圆」,这是说本体本来是澄净、本来是圆满的。本来澄净,这里面没有念头起灭。我们现在是一个念头生、一个念头灭,妄念剎那不停。诸位要晓得,这种现象,剎那不停的妄念,与我们的本性没有关系,这种妄念,迷时似有而非有。如果是真有,当年禅宗二祖求达摩祖师给他安心,这个安心就是什么?就是个妄念。念头起灭不安,求初祖「你给我安个心,求你大慈大悲教我如何得心安?」达摩祖师把手一伸,「你把心拿来,我替你安」。二祖经过这样一个提示,他认真的回光返照找心,去找这个生灭的妄念。这么一照,真相搞清楚了,「觅心了不可得」,找不到,就跟本经前面阿难七处征心一样。这就是说明,妄心有没有?有,但不是真有,似有而非真有,不能说它没有,但是你认真去一找,确实没有。《金刚经》里面说,三心不可得,三心说的什么心?生灭心,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真心里面没有妄念,澄就是没有妄念,清净的,永远是清净。圆是圆满,永远是圆满,假如不圆满,六祖大师见到真性之后,你看他说的几句话,「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就是澄的意思。何期这两个字,换成现代的话,没想到,「没想到真如本性本来是清净的」,就是这个意思。这个话说出来非常高兴,一下就悟入了。「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就是圆满的意思,无量无边的智慧、无量无边的德能、无量无边的功德,没有一样欠缺,你缺个什么!

  六祖悟了以后,五祖派他到槽厂去做工,叫他去修福。他福慧都圆满了,还要修什么福?这个时候是无修而修、修而无修,无证而证、证而无证,证、不证是一,修、无修也是一,这才是证入不二法门。像这种味道你能体会得到吗?如果你也稍稍有这个境界,你才能够体会得到。可是这个境界,诸位要晓得,都摆在我们面前,本来如是,你为什么体会不到?就是你用妄心,从来没有想到去用真心,你就是用的生灭心。不学佛的时候你不知道,学了佛的时候晓得了,晓得,还是用生灭心。我们想想,真如本性是澄圆,澄是不生不灭、圆圆满满,生灭心是不圆满,以生灭去求不生不灭,决定求不到。你用的是生灭心,你所有的境界全是生灭的境界,所以你看有情众生生老病死,看无情的众生生住异灭、成住坏空,你所看到的是这个相。其实是不是这个相?其实不是的。我们现前这些人在座的,我们要问,我们这些人有没有生老病死?给你说真的,你不相信,真的是什么?没有生老病死。你能相信吗?这一切植物也没有生住异灭,一切矿物也没有成住坏空。你要是把这个意思能够体会到、能够证明到,果然生活在这个境界里面,给诸位说,你的地位就是证得无生法忍的菩萨,这不是普通菩萨,证得无生法忍,一切法当下不生不灭。你之所以看到生灭,是因为你用生灭心看的;你要是把生灭心舍掉,一切万法当下就是不生不灭,境界变了。这个境界是什么?《华严》里面所讲的一真法界,用生灭心把一真法界看错了,看成十法界。用不生不灭的圆湛觉性来看十法界,十法界原本就是一真法界,此土原来就是常寂光土,这是跟诸位说真话、说实话。但是众生总是信假不信真,说假话他很高兴,听了很中意;跟他说真的他不相信,他说你胡说八道。

  第二句讲『圆澄觉元妙』,「元」就是原本,「妙」就是前面二十五位菩萨所讲的圆通妙用,每一种作用都是圆圆满满而没有欠缺,都是融融通通,绝不违背觉性。这一句里面,「觉海」是指性体,显示体之广大;「澄圆」是就相上讲的,这个相是清净圆满;「元妙」是从作用上说的,二十五位菩萨各证圆通,显示这个妙用无方。《楞严经》经文少,所以讲得比较简略;《华严经》里面,像《四十华严》经文长,整个《四十华严》四十卷经说什么?就是说「元妙」。五十三参是讲的妙用,用在哪里?就是日常生活当中。这几天我们讲《华严经纶贯》,《纶贯》只是一个纲领,浓厚的义趣在经文里面。真正是我们福报不够,古人那个福报大的,天天讲《华严》、天天听《华严》,那就等于天天吃大菜,法味无穷、禅悦为食,这才是方东美先生所讲的「人生最高的享受」。假如不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清凉大师何必说五十遍?在我的看法,一年一遍。一年一遍,一天至少要讲六个小时,一年的时间这部经才能讲圆满,那实在是有味道。《纶贯》就好像我们做菜,拿个调羹舀一点点尝尝味道,《纶贯》是尝味道,你想这部经经义多好。所以这部经一定要在寺院里讲,都市的讲堂没有法子讲。寺院里面讲经,听众是固定的,就跟学校学生一样,上课是固定的,这个东西一气呵成才够味道。现在都市里讲经,一个星期讲一次,一次讲一个半钟点,一部经要讲上几十年,大家耐心没有了,再好的大菜,让你一天去尝一点、一天尝一点,你也不想吃了,也没有味道,道理是一样的。

  经之好,的确很少人能认识它,无上的珍宝摆在你面前不识货,有什么法子?不识货。说这一点,讲《华严经纶贯》无非是提醒大家,这一次《纶贯》我们是讲得比较详细一点,也没有完全讲。将来入经文,我们就选讲,主要是因为没有那么长的时间,选讲的方法,也不一定按照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顺序来选。你看基督教堂里头布道,打开《圣经》,告诉你今天哪一章、哪一节跟你讲解,他并没有按次序,他有的时候先讲后面,再讲前面,不一定。我们《华严经》这么大的分量,我们也采取选讲,将来《纶贯》讲完之后,讲到经文,我们就来选讲,不一定在哪一卷、哪一节里我们选一段。这样精选出来的都是经中的精华,切合我们当前的需要,我们选这个来讲。这是一种方式,也非常的活泼,为什么?会会圆满,就是每次讲的次次都圆满,整个连续起来是一部大经,可是每一次都独立,都有它的独立性。听一次有一次的受用、有一次的功德,可以连续的听,也可以不必连续、偶尔去听一次。这一次我们讲《华严》采取这个方式。

  这是讲到体相用三大,三大就是一心,一心具足三大。一念心迷,三大虽然没有失去,但是你得不到三大的功德利益;一念觉悟,三大的功德利益立刻就现前,真是妙不可言。说到一心三大,诸位能不能体会到这个意思?念佛所修的就是一心,只要你得一心,三大不就现前了吗?《华严经》经题「大方广」三个字,就是说的三大,大是讲的体,方是讲的相,广是讲的作用,怎么能入进去?一心。所以念佛法门就是修一心不乱。我们天天在念佛,但是不知道修一心不乱,目标搞错了,搞到哪里去?求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接引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会来接引你吗?不可靠!为什么不可靠?不是阿弥陀佛打妄语,不是阿弥陀佛欺骗你不来接引你,正是因为你没有遵照阿弥陀佛教训去做。因为阿弥陀佛明明教你,念佛要求「一心不乱,心不颠倒」,经里讲得清清楚楚。你果然做到一心不乱、心不颠倒,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不来接引你,阿弥陀佛就打妄语,那就是他不对。我们念佛心还是乱的、还是颠倒的,盼望着阿弥陀佛来接引,他不来,这怪我们自己,不怪他,过失在我们自己这边,阿弥陀佛那边没有过失,诸位要晓得这个意思。给你讲得很清楚,理一心不乱上品上生、生实报庄严土,事一心不乱生方便有余土,功夫成片生凡圣同居土,这讲得清清楚楚。《疏钞》上讲得清楚,蕅益大师《要解》也说得很清楚。像这样重要的开示你疏忽、忘掉了,你以乱心、以颠倒心求往生,哪有这个道理?那边是净土,心净则土净。

  诸位凡是看到一心三大,你就要晓得一心重要。你想求三大显现,不可能,只要你得一心,这三大不求自然就显露。不但念佛修一心,你们看看《起信论》是不是讲修一心?《华严经》也是修一心,一切经论里纵然名称有异,意思是一样,都是求一心不乱。一心三大,是一切众生与十方诸佛菩萨共同具足的,不是说诸佛菩萨才有、我们没有,我们如果没有,那圆满菩提我们应该有所得,我原来没有、现在得到了,为什么又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心经》到末后「无智亦无得」,给你说无智亦无得,给你说归无所得,就是说明这是你本有的。你现在迷了不认识,迷了是什么样?二心就是迷。六根在六尘境界里面,妄想分别执着就是迷,离开妄想分别执着就是觉悟。希望大家要在这上面去体会,在这个地方留意,生佛不二。尤其要注意的,不变之理体就是我们现在的心,大乘经里常讲真妄不二、迷悟不二,是一不是二。妄心是依真心起的,不觉是依觉变现出来的,这个道理《起信论》里讲得清楚,无明、不觉从哪来的?它依什么生起的?它是依妙明本觉而生起,可见得它是一不是二。不明白事实真相叫做迷,明白事实真相叫做悟;换句话说,不明白,是事实真相,明白的,也是事实真相。可见得明白与不明白都是为了一个事实真相,都是依事实真相起了明白与不明白;换句话说,明白与不明白也不二,也是一如。

  由此可知,我们今天虽然说在迷,我们的本觉妙明何尝有失!我们的本觉妙明何尝有欠缺!读经、听讲最重要的,是要把这些道理往自己心性上去会归,所谓消归自性,我们就不会自卑,不会觉得自己那么可怜;但是想想我们现在,虽然我们自性是圆满清净没有欠缺,为无明烦恼盖覆而不能够起用,贡高我慢的习气也就除掉了,不卑不慢,功夫才能上道。傲慢障道,是很大的障碍,自卑也是很大的障碍,卑与慢是同样的障碍,不卑不慢这就是所谓的中道。我们真正明白了全真在妄、全妄即真,就好像作梦一样,我们把能够变梦境的心比喻作真,所变的梦境叫做妄。作梦的时候整个的心变成了境界,真心化为妄境,全体妄境就是真心,这就是佛门讲的性相不二、性相一如的道理。所以禅家就是用这个功夫,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怕的是你不悟,果然悟此妙心,三德秘藏之理自然就显现,这才是真正的返本还源,归入大圆觉。向下这就是说明你的真如本性怎么迷的。前两句说的本真,体相用三大本真,现在本真迷了,怎么个迷法,这下面说出来。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这开始迷了,这就是《起信论》里面讲的「一念不觉」,文殊菩萨这两句话就是说的一念不觉。性本来是光明的,不需要加上一点意思,它本来是光明的,什么都不要加,你给它加上一点意思,就把整个光明的理体给扰乱,变成障碍。我们今天是不断在加,谁能?我能。我能,增长我执;我不能,也增长我执。把能不能去掉,「我」这个分别执着坚固。你在境界里头起心动念,你不知道能所是一不是二;你在里面建立能所,不晓得这桩事情是什么都加不上的,你偏偏在上面给它加一个,这就是所谓最初一念不觉。在真性本体上虚妄的加了一个照用,这就是所谓「随照失宗」,宗是讲宗旨,就是讲的本性,照是观照,观照里面什么都不加就是观照。譬如我们常常在讲席里提醒同修的,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在这里面不起分别、不起执着、不起心、不动念,这是观照。为什么?什么都没加,这是观照。这就是头一句,『元明照生所』。你在这里面又起分别执着、起心动念,这就是你的加了,你把观照这一变,变为意识,我们所谓明了意识;换句话说,真性照用当中只要不加能所就是观照,我们说得更明白一点,只要你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者,是真性起用。

  《楞严》前面讲的见性见、闻性闻,与诸佛如来没有两样,你的体性是湛寂圆满的,你的作用也是湛寂圆满的。可见得毛病的产生,就是产生在虚妄分别,能见所见、能闻所闻,一下就堕落在能所里面去。堕落能所就是把你的照性,就是真如本性的觉照,我们《般若经》讲观照的作用,变为第六意识;在这里再一起执着,又变为第七识;在这里面把它变成种子藏在阿赖耶识里头,就变成阿赖耶识。所以这妄念一动,把照用圆满的大用就变成唯识里面所讲的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有为法、无为法,变成这些东西。你要是离开能所,离开分别执着妄想,这些全体是本性的大用,是它的作用。这个作用只要你没有分别执着、不起心动念、没有妄想,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可是一起心动念,处处都是障碍,把原来没有障碍的、无障碍的法界变成无量无边的障碍。有障碍就有烦恼,有烦恼就有业识、就造业,有造业就要受冤枉的果报。大乘经里面就是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的真相,迷悟的根源,所以大乘经不可不读。读大乘经的目的在哪里?不是叫你记,古人念经三千部他是在记诵吗?他要是专门着重在死记,他能开得了悟吗?开不了悟。为什么?真如本性里头不要记诵、没有记诵。念经三千部的用意在哪里?这个用意是叫你依文字般若起观照的作用,照久了自然就入实相般若,这么个意思。

  什么叫观照?就是读经的时候能够会归自性,像经文里这么重要的一些道理,自己能够深深的体会。体会到这个原理原则,应用在生活当中,从早到晚待人接物,将这些原理原则变化为我们自己实际的生活,这叫做观照般若,观照不是叫你拿文字观照。照着这个方法在人事环境里面起观照,修什么?这你总得要晓得,修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修这个。我们图书馆几位也修得不错,人家问你什么东西,「我都不知道」,真的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什么都不知道。可是还胡里胡涂,你们所修的是什么?是无明,不是观照。观照是真正不动心,外面境界了了分明、样样都清楚,这是修行,不是什么都不知道,是样样都晓得。告诉你,不但现前的事情晓得,明天的事情晓得,明年的事情晓得,过去、现在、未来没有一桩不晓得,这才「元明」,这才是照起的作用。所以不能把无明当作元明,那就错了。别人有问,所谓是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不叩则不鸣,别人一问,从自己真如本性里面变现心意识为他受用,这叫大慈大悲,这叫事事无碍,不是自受用。自受用永远是清净的,自己决定没有分别执着妄想,可是也能够恒顺众生的一切分别执着妄想,那个恒顺是顺他,顺他是为他受用,不是为自受用,这叫学佛,起观照是叫你起这个观照。正在与一切众生分别法相,实无分别可得,在自己的确没有分别。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众生有感,佛菩萨有应,实际上是你的真如本性有应,它与外面的关系是念念当中感应道交;虽然与外境感应道交,又不失本觉圆澄的妙明,决定不失去,这就叫做菩萨行,这就叫菩萨道。

  这一句就说到我们身上了,『所立照性亡』,观照没有了,变成明了意识,这就是六道的生死根本,将无分别智变成分别心。也许有人要问,为什么本来元明的性体会产生这样的作用,妄生照用?这也是许多学佛的人要追究的,所谓无明什么时候开始的、什么理由开始的、什么原因开始的?会有这种情形。如果有开始、如果有原因、如果有个起初,那是真的,不叫妄,那不叫虚妄。你们每天晚上睡觉都会做大梦,到你梦醒的时候你追究,你的梦是什么原因起来的、几时起来的,你去追究吗?同样的道理。我们过去的不谈,深理不谈,我们从最浅显的地方来看,我们也不谈别人,我们就自己本身上来观察。自己虽然有性具之德,像前面所讲的,觉海、澄圆、元妙,体相用三德具备,我们哪个没有?自己有。虽有,我们现在缺乏修德,没有修德的功夫。所以在元明体性上只好说个豁然,为什么?没有法子说得出来。起了一个什么?能照的妄心,「元明照生所」,这在唯识里面讲就是起了一个见分。自证分就是真如本性的理体,在这里面冒出来一个见分,见分一起之后,既然有见了,随着见分一定又出来一个妄相为他所见,能所建立了,所以照生所。生所是什么?就是生相的所在。

  这个照是妄照,不是觉照,迷了本性,这个照的作用它还是有作用,不能说它没有作用,迷了还是起作用,这个作用就是我们讲的妄念,就是见分,有见分马上就有相分。这就是生所照的境界相,这是阿赖耶里头的三细相:无明业相、转相、境界相。或者我们讲见分、相分,生所就生起了相分,这好像正是作梦一样,梦里面自己清净心不能控制的时候,它起见分,见分一生起来,立刻随着见分就现梦境、就现相分,我们今天的十法界依正庄严就是这个样子。这个相分一生之后,如果你在相分里不执着、不分别,很容易还原,就是刚刚迷失很容易回头,问题在哪里?生了相分之后他不知道回头,执着分别虚妄的境界相。境界相根本没有,随着你分别心而起来的,所以愈分别愈多,不分别就没有,愈执着愈坚固。相是虚妄的,唯心所变,能变的是心,所变的是妄境。所照的妄境既然建立,于是根本没有能所的真性你就把它忘掉了,这叫迷、迷失,你把它忘掉了。可是你能变的心、所变的境都离不开真性,都是从真性起来的;换句话说,都是真性的德用。它起德用,你不晓得德用是从它起来,我们要用俗话来说,忘本,你把本源给忘掉。禅家把它比作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你怎么可以把本来面目给忘掉?执着现在这个假面目。

  假面目是变化无常的,随着你的生灭心、随着你的分别心、随着你的妄想心,剎那剎那在变化。念念心善就变为善的样子、善的相,念念心恶就变成恶的相,相不是真的。不但是这个,容貌也是随你心变的,念念觉得光阴过得很快,一年一年衰老,你的相一年比一年老;如果你把时光忘得一乾二净,不老了,不但不老,还一年比一年年轻,奇怪!可见得,证明了相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相不是常住的,是剎那生灭。其实《楞严经》里面把这些道理发挥得非常透彻,这样就是唯识家们所讲的,将自己的本觉变为业识,不是它真变业识,是迷了之后我们给把它起个名字叫业识。这就是此地所讲的「所立照性亡」,也就是前面第二卷里面所说的「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可见得生死的根源,六道轮回的原理就是妄想,古德称之为无始妄想。这个无始,诸位要记住,不是讲好久以前的、找不到开端的,你要是这样看法就错了。无始是什么?没有开始。诸位要从这个地方一下明白之后,假如要是这个妄想是过去世,真的是无始劫以来多生多劫的,你要想断还真不简单。为什么?太久了,不是一下能断得了的。如果你豁然大悟,这个妄想根本就没有开始,彻底虚妄的,你就可以顿断。唯有顿断、顿修、顿证,《楞严经》讲这个道理,「歇即菩提」。

  你不是想成佛吗?很快,一个字的法门,歇什么?歇妄想,妄想一放下就成佛了。换句话说,一天到晚起妄想的就是凡夫,一天到晚不起妄想的就是佛菩萨。歇即菩提,只要你能够把妄想舍掉,这才明了无始妄想为因,这个因就在「元明照生所」当中,种种法界起于这一照,照起于元明。正是《起信论》里面所说的,不觉心动而有其念。念是从不觉心里面起来的,照处就是动处,元明不是无照。这个地方所讲的境界,就是《起信论》里面讲的最初一念,不生灭与生灭和合才能够生起诸法,这是在最初的时候。讲最初,到底这个最初是指什么地方?你们已经看过《起信论》,初相有没有?说最初,可是没有初相可得。既然没有初相可得,所以我们讲始觉,实在说也没有始相可得,天天都是始觉。《起信论》里面讲四种始觉是大阶段里分,细分的时候天天都是始觉,剎那剎那都是始觉。你今天进步了,今天境界跟昨天不一样,「我今天才觉悟,昨天还在不觉」;到了明天,「我今天才觉悟,昨天还是胡里胡涂的」;一直到成佛,「我今天才觉悟,昨天还是迷惑颠倒」。有没有始相可得?没有,念念始觉。所以你要讲初相在哪里?初相在剎那剎那念念之中,这才跟你讲叫无始妄想,也可以说无始初相。你要是不晓得这个道理,经里面真正的意思你怎么能明了?这个意思就是本经前面所讲的,「识精元明,能生诸缘」。

  这四句意思非常之深,是说明真如本性为什么会起无明,为什么变成阿赖耶识,是讲的这个道理,四句话就讲得清清楚楚。向下这就讲,现实的十法界依正庄严就是从这个根源逐步演变出来的。再给诸位说,这个演变虽然是渐次的演变,渐次跟剎那是一不是二。理上讲是有层次、有渐次的;事实上太快了,一剎那之中,几乎你在里头找不到层次,但是它的确是有层次。好像我们的电流一样,譬如我们的总开关在此地,讲堂里有这么多灯,我们开关一开,你几乎看到这些灯同时亮,可是事实它不如此,一定从离开关最近的灯先亮,再第二个灯亮、第三个灯亮,一定是这样的。但是速度太快,电的速度一秒钟三十万公里,我们在此地还不到一公里,就是一公里也不过是三十万分之一,三十万分之一秒你怎么能够觉察得出来有先后?觉察不出来。我们现在普通用照相机的快门是千分之一秒,飞机在天上飞,飞得那么快的速度,千分之一秒照,照下来的清清楚楚,好像它没动,千分之一秒。一公里的地方灯亮,先后次序三十万分之一秒,你决定看不到哪个灯先亮、哪个灯后亮。十法界依正庄严,变现出来的相一剎那之间,这是《华严》里面讲的,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理论上有次第,此地讲这个次第是理论上,事实上太快了,你没有办法觉察得到。好,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普贤菩萨名,诸佛第一子,我善根回向,愿悉与彼同。
身口意清净,自在庄严刹,逮成等正觉,皆悉同普贤。
如文殊师利,普贤菩萨行,我所有善根,回向亦如是。
三世诸如来,所叹回向道,我回向善根,成满普贤行。
愿我命终时,除灭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国。
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
严净普贤行,满足文殊愿,尽未来际劫,究竟菩萨行。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楞严经(第一二六集)南无阿弥陀佛2023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