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lxg20130220 發表於 2022-8-7 11:27:48

净公上人讲解学佛起步集第三九卷

敬摘自《净公上人讲解学佛起步集锦》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佛教,经典是教科书。释迦牟尼佛讲了四十九年。他办学有顺序的,首先讲阿含,阿含是小学,十二年。我们现在小学六年,佛的小学十二年,根扎得厚。确实要十二年,六年不行。中学八年,我们现在中学,初中、高中六年,你看佛陀八年,跟小学加起来二十年,二十年基础教育,然后上大学。我们现在社会上的大学四年,佛陀的大学二十二年,讲什么?宇宙人生的真相,这里头有高等科学、高等哲学。今天科学的发展统统在佛经里头,没有佛经讲得那么清楚、讲得那么明白,物质是被它揭穿了,物质从哪里来的也知道了,跟佛经上讲的完全相同,但是念头从哪里来的,这个大问题科学现在没解决,总得二、三十年之后。自然现象从哪里来的?科学讲三种现象:自然现象、心理现象、物质现象。佛经上,大乘经也是讲这三个,名词不一样,它讲业相,业相就是自然现象,能量;它讲转相,转相就是念头,能转变;第三个就是物质现象,叫境界相。名称不一样,所说的是同一桩事情。
  我学佛从哲学进门的,老师是哲学家,他给我讲一部哲学概要,最后一个单元是佛经哲学。当时我很讶异,我说佛教是宗教、是迷信,而且是多神教,多神教在宗教里头属於低级宗教,它怎么会有哲学?老师告诉我,你还年轻,你不知道,他说「释迦牟尼佛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我从来没听说过,「佛经哲学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在这个单元里面改变了我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没有想到佛经是这么好的东西,我说那真值得学习。老师告诉我,今天佛经哲学不在寺庙。我说在哪里?在经典。他说两百年前,中国寺院庵堂那些修行人都是真正有学问、有德行,不是普通人,现在他们不学了,所以要想真正学,一定要深入经藏。老师这段话非常重要,他要不告诉我,我会找这些出家的法师,如果讲的是不对的话,我会认为方老师欺骗我,他把话讲在先。所以我们对出家人尊重,我们不问他,我们找到经典还是去问老师。所以在这个没多久,我认识章嘉大师,这是...(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三十一集)》)


...话就行了,他就成功,他相信,他一生不会改变。最难度的当中人,不上不下,妄想杂念多多,怀疑多多,问题多多,这种人难度。
  「如《弥陀疏钞》」,莲池大师说的,「又《起信因缘分疏》」,《起信论》里面说明,「信位初心,有四种机」。信位是什么?十信菩萨。十信菩萨有四种机,没超越轮回。第一个,「以礼忏灭罪被初机」。初学的,入佛门想学佛,从哪里学起?从礼忏灭罪,礼拜忏悔,忏除业障。我们在六道里头待太久了,无量劫来在六道里头打滚,罪障习气不知道有多少,想学佛先要礼忏,拜佛忏悔。这个方法我还遇到过,现在也许还有,不普遍了。我是在三十岁,工作辞掉跟忏云法师住茅蓬,初机,忏云法师就告诉我,每天拜佛八百拜,早晨拜三百拜,中午饭后经行,拜二百拜,晚上拜三百拜。不妨碍工作,我在茅蓬做义工照顾三位法师、一位老居士,老居士就是朱镜宙老居士,那一年老居士六十九岁,差一年七十岁。礼忏,我在茅蓬住了五个半月,拜了十几万拜。学佛从哪里学起?从这学起,这是正确的。
  「以修习止观被中机」。这就是从初机再往上提升,学习止观。止观是什么?看破放下,止是放下,观是看破。这个地方是讲一个总的纲领,真正学习,老师指导你怎么止、怎么观。我到台中拜老师是忏云法师、朱镜宙老居士两个人介绍我过去的,朱老跟李老师同年,老朋友。我一到那边去,李老师就给我约法三章,那就是学习止观,你看用的方法善巧方便。老师提出三个条件,三个条件能接受,他收我做弟子,做学生,如果不能接受就另请高明。哪三条?第一个,你过去所学习的我不承认。其实我过去所学的,跟方东美先生不到一年,跟章嘉大师三年。方老师、章嘉大师,李老师都闻名,都很佩服。我跟他们所学的要放下,老师不承认,就是你跟我学从头学起,过去所学的东西不能干扰他所教的,这是要过去学的放下,不算数。第二个,从今天起只能听他讲经,外面高僧大德到台中来讲经、讲演都不准去听,只能听他一个人的,听他一个人的...(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三十六集)》)


...中又遇到这个法门,虽然造业很重,诸佛如来冥冥当中加持他,他不会退失菩提心,他不会改变方向,他这一生依然圆满成就。
  善根福德不是偶然的,是每个人宿世修成的。善心里面什么是第一善心?中国人的老祖宗教我们,诸佛菩萨教我们,善根之根无过於孝敬。你看净业三福,第一句「孝养父母」,第二句「奉事师长」,孝养父母,孝字;奉事师长,敬字。孝,孝心,用父母做代表表法,敬用老师做表法。我们的生身,这个肉身得自於父母,父母恩重最大;我们的慧命,智慧得自於老师,父母给我身命,老师给我慧命,佛法讲人有两个命。对待老师,报老师的恩叫敬,报父母的恩叫孝,孝跟敬是一个意思,地位是相等的,我通常称它们作根本,孝是根,敬是本。中国传统文化就在这扎根,在孝敬两个字,没有孝敬,传统文化根没有了。传统文化教什么?就是教孝敬,孝敬圆满就成佛了。所以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要讲清楚、讲明白,不能含糊笼统,不能叫人摸不到边际。
  所以学佛从哪里学起?从《弟子规》学起,《弟子规》里头讲孝敬。《弟子规》里头的经文,字字句句都是活的,活学活用,为什么?它是真实智慧。我们看到,好像这一句现在社会可以用,那一句它用不上,那是什么?我们智慧不够。用得上的用,用不上的暂时放在一边,不能把它删除,为什么?到我们智慧提升,看出来了,这又管用。所以千万不能说把不懂的都当作糟粕,小孩看到这四书五经,他不懂,全是糟粕,那就错了,长大之后后悔莫及。不懂的时候怎么样?恭敬它、尊重它。为什么要恭敬?传了这么多年,传了几千年都没有人把它废除掉,可见得值得传下去就有它的价值在,而是什么?而是我们不够深度。从懂的先学,慢慢的不懂就懂了,到最后彻底明白了。所以活学活用,它不是死的,经里头每一个字、每一句都是活句子,不是一种讲法死呆板的,不是的。你看孔子你就知道,学生问仁、问孝,你看孔子怎么答法,不是一个答法,十几种答法、几十种答法,真实智慧。凡是圣贤的东西...(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四十五集)》)


...有这个能力。确确实实像《华严经》上讲到的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为什么?唯心所现。物质是心现的。大乘讲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有十法界,佛、菩萨、声闻、缘觉、诸天、修罗、人、饿鬼、地狱、畜生,有十法界,十法界从哪来的?唯识所变。唯心所现是第一次,变现的是一真法界;唯识所变,变十法界、变六道,识就是分别执著。换句话说,我们对一切法不分别、不执著了,就超越六道,就超越十法界。所以佛教的教学最重要的是教我们看破、放下,看破是了解事实真相,然后假的放下,真的掌握住;假的放下,真的就现前,真相大白了。
  所以我们学佛之后,把这桩事情搞清楚了,佛教讲的什么。我们可以把释迦牟尼佛一生四十九年所说分五大类,第一个是伦理,第二个是因果,第三个是道德,这是释迦牟尼佛普世教育,就是教化世人的,让世间人都能得到幸福美满的一生,帮助众生离苦得乐,这是他教学的目的。更高的,就是现在所说的哲学、科学。我学佛从哲学入门。因为年轻受学校教育影响,认为宗教是迷信,所以没有接触过宗教,不相信宗教。早年在台湾,我跟方东美先生学哲学,当代一位哲学家,他给我讲了一部《哲学概论》,五个单元,最后一个单元佛经哲学。我非常惊讶,我向老师请教,佛教是宗教,宗教是迷信,尤其是佛教。佛教是多神教、是泛神教,高级的宗教只有一个真神,没有那么复杂,多神教、泛神教叫低级宗教,它怎么会有哲学?老师告诉我,你年轻你不懂。他说「释迦牟尼佛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我们从来没听说过,「佛经哲学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就是跟著他这个入了佛门。
  老师告诉我,二百年前,中国的寺院庵堂那些出家人都是专家学者,都有很高的道德涵养,真正的有智慧。他说现在没有了,现在要学佛经哲学,到哪里学?经典里面学,这他指给我的路子。你到寺庙里面去,他们不学了,不研究经教。所以教给我,要从经典,大小乘、宗门教下,从这里下手。...(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五十集)》)


...10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诸位同学,今天我们戒律学习班这前夕,大家听我讲经,在开经之前没有念开经偈,早年我们都会念开经偈,现在用三皈代替开经偈。这是前年我在斯里兰卡讲经一个月,那边的法师给我建议,希望我带著大家在每堂课前做一次三皈传授。这个意思很好,我接受了。为什么?三皈的授受实在讲是一种形式,纵然传授三皈的老师,把三皈的义理说清楚、说明白,我们现代的众生很善忘,记不住,根本就没有三皈的概念。所以他们的建议,我听了之后很有道理。学佛从哪里学起?从三皈,没有三皈就没有五戒、就没有十善,三皈是根本,应当时时刻刻不能把它忘掉。我初学佛的时候二十六岁,跟章嘉大师,大师举了一个比喻,告诉我三皈依的重要性。那个时候我在台湾,台湾从台北到高雄主要交通工具是火车,那个时候普通车大概要十三、十四个小时,快车八个小时。从台北到高雄,三皈就像我们乘火车的车票一样,你要想上车,先要把车票准备好,而且车票一时一刻不能离开,在车上有人查票,到终点站还要交回。这个意思就是说明,三皈依像我们乘车,我们皈依三宝,票拿到手了,时时刻刻有人检查,可不能丢掉,到终点站就是成佛,圆满成佛。
  皈依,皈是回头,依是依靠。从哪里回头?回到什么地方?第一个是皈依佛,我们有没有皈依佛?佛是什么意思?三皈很多种讲法,最重要的是皈依自性三宝,不是我们形式上所谓住持三宝,不是的。但是住持三宝起很大的作用,看到佛像就想到自性觉,自性三宝是自性觉,自性本来觉而不迷,我...(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一0二集)》)


...始无明烦恼的习气照破,然后回归常寂光,证得究竟圆满。
  世间自在王如来,或者我们称他作世间自在王佛都可以,这是妙觉位,在等觉之上,他在常寂光。在常寂光里面得大自在,这个大自在从哪里表现?从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楞严经》上所说的「随心应量」,随众生心,应众生量,「当处出生,随处灭尽」,这大自在,一丝毫障碍都没有。他应化在世间,就像《普门品》所说,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以什么身得度,是众生那边的感,常寂光里面法身如来的应,没有起心动念,法尔如是,他是自然的。像我们敲钟,我们一敲它就响,敲得重声音就大,响的时间长;轻轻敲它,声音小,时间短,自然的。它没有去想一想,我这敲它,它要怎样来应,它没有,没有这个念头。於是我们就明白了,释迦牟尼佛当年示现在世间,住世八十年,好像跟我们生活是一样的,他有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如果起心动念,他不是佛,他是菩萨,菩萨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
  我们学佛从哪里学?就从这学,完全正确。眼见色耳闻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智慧,这是观,观照。观照里面就是没有分别执著,高级的观照没有起心动念,佛与法身菩萨没有起心动念;声闻、缘觉、三乘菩萨,别教的十住、十行、十回向叫三乘菩萨,他们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真修行在哪里修?在六根跟六尘之处修。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有觉有观,觉是不迷,观是明了,知道所有的相是幻相,是高频率,我们用科学的话来说,高频率振动产生的幻相。这个幻相包括了心理现象,念头波动的现象,从念头波动现象产生物质现象,物质是这么来的,精神是这么来的。佛家的术语叫阿赖耶的业相,业相是频率,从频率里面生转相,转是能变,物质现象是所变。
  所以讲缘起,大乘佛法,宇宙从哪里来的?不是一个神去造的,不是的,是缘起。缘起从哪里来的?是从自性。自性有没有从哪里来?自性没有,自性法尔如是,它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到什么时候你才真正能彻底明白了?成佛,修...(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一三七集)》)


...佛低一级,菩萨有无明,没有贪瞋痴慢。有无明、有分别,没有贪瞋痴慢,这个人是阿罗汉。如果全有,我们全有,起心动念、分别执著全有,全有就是六道众生,要知道,一定要把它放弃掉。我们用什么方法?我们用一句佛号,念头才起,第一念是无明、是贪瞋痴,第二个念头是阿弥陀佛,把它换掉,要换得快,愈快愈好。烦恼习气只有第一个念头,第二个念头它就不相续,它就断掉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不怕迷惑,就怕觉迟,觉悟得要快,前一念是迷,我第二念就觉了。阿弥陀佛就是觉,要觉得快,念念都是阿弥陀佛,不许有一个杂念、有一个妄想在心里头,这就对了,这叫真修行。
  「此六句愿文」,前面我们所念的,在三百九十七面,「智慧广大深如海」,末后一句「惑尽过亡三昧力」,它以智慧为开头,以宝王三昧及定慧等持做总结,「实有深意」,这个意思很深。智是看破,三昧是放下。早年,章嘉大师教我们看破、放下,就是学佛。我第一次跟他见面,向他老人家请教,学佛从哪里下手?他就告诉我,看破、放下,看破是般若智慧,放下就是三昧。三昧是清净心、平等心,心要清净,不能染污,心要平等,不能动摇,跟我们的经题完全相应。
  我们再看下面一首,第三个小段,「如佛救苦」,要发这个大心。请看经文:
  【亦如过去无量佛。为彼群生大导师。能救一切诸世间。生老病死众苦恼。】
  我们看念老的注解,「上之一段愿文」,就是指刚才念的这一段,四句,「求佛之觉他德」。前面我们读过的六句是自觉,是自觉的德,这个四句是利他。首四句表法藏比丘愿意像过去无量诸佛一样,为一切有情众生的大导师,教化众生。佛法,我初学佛的时候二十六岁,跟章嘉大师学,大师劝我学释迦牟尼佛。向释迦牟尼佛学习,你必须要认识释迦牟尼佛,你不认识他,你会走弯路,你不能像他一样。所以,他教我去读《释迦谱》、《释迦方志》。这两部书在《大藏经》里面,当时市面上没有流通,好在分量不太大,我把它抄写下来。我们认识...(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一四九集)》)


...2-041-0150.mp3

来源:http://ft.hwadzan.com/dv.php?sn=02-041-0150&lang=zh_CN

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五0集)  2014/12/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41-0150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从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两足中尊;皈依达摩,离欲中尊;皈依僧伽,诸众中尊。
  请看《大经科注》第四百页,倒数第二行:
  「六波罗蜜,即六度,是证涅盘之正因」。六波罗蜜完全是放下。早年章嘉大师告诉我,学佛从哪里下手?中国佛法是大乘教,他老人家告诉我的,从看破放下下手。看破帮助放下,放下帮助看破,六度前五度是放下,最后般若度是看破。先看破还是先放下?各人根性不相同,因缘不相同,没有一定。应该是大多数的人们先从放下下手,所以六波罗蜜的排列,前五度摆在前面,放下,五度都是放下。布施,这底下有,放下悭贪,持戒放下破戒,忍辱放下瞋恚,精进是放下懈怠,禅定是放下散乱,最后般若是智慧,放下愚痴这是看破。念老这个地方,这个提示得很好。菩萨修学的六门功课,从初发心到如来地,就是看破帮助放下,放下帮助看破,这两个方法相辅相成。学佛放不下就不能成就,所以念老在此地告诉我们,这六门功课是证涅盘的正因。
  修学大乘,无论是哪个宗派,无论是哪个法门,这是佛陀教菩萨修学的六门功课,大小乘经典都说。大乘,几乎没有一部经上不讲六波罗蜜的。布施对治悭贪,这六门课修到什么时候圆满?悭是吝啬,贪是贪求,什么时候我们没有吝...(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一五0集)》)


...分秒秒都在染污,不但身体接受一切染污,精神也接受。极乐世界没有,精神、物质都没有染污,清净的,平等的,人人都是觉而不迷,都是正觉。
  世尊千经万论,那是恒顺众生,最后都指归净土,那是佛的本怀,他到世间就为这么一桩事情,为这个来的。谁有缘,谁搞清楚、搞明白了,相信,不怀疑,发愿求生净土,他就成就。度一个是一个,一个人有信愿,一个人就成就,就度一个。我们这个世间各行各业,无论什么身分,其中都有佛菩萨在内,他们以种种不同的身分来帮助我们,要感恩,真得好处。好处,第一个就是皆发信心,他相信了。再进一步劝他,劝他发愿;相信,我们得去。「信为道元功德母」,道像流水,元是源头,这是功德之母,母能生,取这个意思,信能生无量无边功德。你看,你要是信了西方极乐世界,发愿求生,这个功德多大,说不尽,这是究竟圆满的功德。
  「本经小本曰: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这个法门真的难信,我跟大家作证。我学佛从哲学入门,所以净宗我虽然没有排斥,实际上我没接受。早年,忏云法师教我,我没接受。在台中十年,李炳南老居士应该有五、六次劝我学净土,我也没接受。年轻,好高骛远,对於大经大论著迷。我讲《华严经》讲了一半,看到经文上文殊、普贤发愿求生净土,看到善财五十三参,我把它看明白了,我对净土有信心了,不排斥。真正完全彻底放下,死心塌地一门深入求生净土是最近几年,八十五岁回头。还是长寿,八十五岁回头,要不是长寿的话,八十五岁以前走的,我对这没信心;换句话说,往生没把握,这佛法帮助我们不失人天果位,出不了六道轮回,来生在哪里?来生可以作人,运气好的话可以生欲界天。不是好事,不出轮回就不是好事。这一生没造什么业,不会堕三途,来生保不住,外面负面的诱惑太大了,一落在那里就是三途,一进三途麻烦可大了,你哪一生哪一劫才能出来?这很可怕,这必须要知道。小本,佛说得很清楚,一切诸佛如来到这个世间,都是「说是一切世间...(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一九八集)》)


...没有任何条件,所想的、所说的、所做的都是利益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佛菩萨知道,众生苦从哪里来的?从迷惑颠倒。所以他想错了、看错了、说错了、做错了,感召来的灾难,这么来的。如果他觉悟了,他明白了,把事实真相都搞清楚,他想的是正确的,念的是正确的,说的是正确的,做的是正确的,这真正利益一切众生。这个是心德。
  我们再接下去看,「盖愿凡来我刹之人」,你看这就很清楚了,「亦能如我」,这个我是法藏比丘自称,就是阿弥陀佛,「以大悲心,利益群品,故云亦以」。这经上用的亦以两个字,意思深。「盖愿刹中人民」,这个刹是极乐世界,凡是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皆能如佛,视诸众生,等同一体」,这就是阿弥陀佛。我们把一切众生看成一体,就是自己,所以发的心叫同体大悲,「均发同体大悲心」。为什么怜悯众生?为什么帮助他离苦得乐?自他是一不是二,他受苦就是我受苦,他得乐就是我得乐。这个心就跟阿弥陀佛完全是一样的。学佛从哪里学起?从佛心学起。我们怎么学,心跟佛不一样,还是自私自利,还是有分别、有执著,这怎么学也学不像,这个不能不知道。我们现在就要从这个地方学,尽可能的把自己向上提升,念念想众生,不要想自己。什么是自己?一切众生就是自己,树木花草是自己,山河大地是自己,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自己。要把心量拓开,像个佛菩萨。
  夏莲居老居士晚年病很重,带著病写出他一生最后的一本书,《净修捷要》。想到众生苦,叫他做功课,功课太多太繁他做不到,编一个最简单的功课,就是三十二拜。每一拜里面带著有观想,观想些什么?就是《无量寿经》的经文,节录最重要的句子,在三十二拜里头完成。这样一堂功课大概十五分钟就做完了,劝大家认真学佛,修净土法门。最后一部著作。
  黄念祖老居士是他的学生,也是晚年带著病,他都不能写了,口说。坐在椅子上,在家里头,听众大概五、六个人,拿著《净修捷要》,像讲故事一样,毫无拘束的详详细细一句...(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二O九集)》)


...性成佛,再上去就没有了,就达到究竟圆满。见性之后,过去现在、此界他方,全宇宙,你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所谓全知全能!这是一般宗教对上帝的赞美,实际上上帝不是全知全能,全知全能是明心见性的人。谁能明心见性?人人都能明心见性。要怎样才能见性?这一段是启蒙的教学,这六句话你一定要知道。第一个,不要计较众苦,苦是假的,你愈计较就有苦,你不计较它就没事。要紧的呢?少欲知足。为什么?欲,欲望的膨胀,不知足,这个东西障碍你见性。所以你一定要认识它,要远离它。真正对於所有一切的欲望,财色名食睡,这对事;对念头来讲,贪瞋痴慢疑,这从心上讲的。从事上讲的,从身上讲的,财色名食睡。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有这十样东西就麻烦,全迷了,迷得很严重,你见不了性。如果见色闻声,内不起贪瞋痴慢疑,外不受财色名食睡的诱惑,不为它所动,这个人就成佛了。彻底明白,彻底放下是佛;放下不够彻底,放下一大半,菩萨;放下少分是阿罗汉。
  学佛从哪里下手?我年轻的时候,第一次跟章嘉大师见面,我就拿这个问题向他老人家请教。我们知道佛法殊胜,佛法好,有没有方法让我们很快能够契入?我提这个问题。老师看著我,我看著他,我看著他等待他的开示,他看著我心浮气躁,不说话。这是很多年之后我才搞明白,当时也不敢问。很多年之后明白了,问题提出来是正确的,为什么不答覆你?因为你心浮气躁。心浮气躁,这个耳朵进去,那个耳朵出去,你不会记住。所以他看著我,看了半个钟点。好像在修定,专注!我专心在等待他老人家的教诲,专注,专注就是修定。半个小时定下来了,他就告诉我,说一个字,「有」。我一听说有,精神又起来了,又不行了。所以第二次他又不说话,说一个有,大概等了六、七分钟,我们又恢复到静态,告诉我「看破、放下」。你看看,这多简单,琢磨差不多搞了将近一个小时,可是这种教诲让你一生都不会忘记,你才会重视。
  看破是明了事实真相,明了之后不能放在心上,不管是自...(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净公上人: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第二二七集)》)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净公上人讲解学佛起步集第三九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