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lxg20130220 發表於 2022-7-17 08:36:54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十集)

敬摘自《净公上人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十二集》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第十集)  198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文件名:15-006-0010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十讲,经文第五页九行中间,「受佛五戒,福德人也」,从这个地方开始。我们将经文念一段:

  【受佛五戒。福德人也。有所施作。当启三尊。佛之玄通。无细不知。】

  这是第一小段。从经文上看,的确是佛教诫初学的弟子,也就是指才受三皈五戒之人。受了三皈五戒就是有福、有德之人,在佛门里面说这是正式的佛弟子,也是我们发愿认真依照佛陀的教诫来修行。在这里面,诸位看表解,我把大意给诸位做个介绍。福德,就本经来说第一个是长寿,这讲五福,五种福,第一个是长寿,第二个是大富,第三是清净,第四是众奉,就是社会大众推崇你、尊敬你,第五是德慧。具足这五条这是五福,与我们中国古人所讲的五福稍稍有点不同,但是大致上是一样的,这是佛在本经里面讲的五种福。这里面长寿、大富、众奉是属于福,清净与德慧是属于德,所以说是有福、有德。

  佛弟子在修学没有到相当的境界,于一切事理免不了有疑惑。世间人有疑则是求神拜佛,佛告诉我们,佛弟子有疑不可以像世间人那样求教于鬼神,应当怎么办?请示三宝。请示三宝,诸位一定要记住,是皈依佛的戒、依经典的教训、依高僧的指导,这是三宝。而且这里面最重要的标准,佛是觉的意思,法是正的意思,僧是净的意思,换句话说要依觉,我们前面常常提到的,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这是我们应当要依从的。如果你实在放不下,要想占卜、问卦,佛实在是大慈大悲,所谓是大开方便之门。佛经里有部经叫《占察善恶业报经》,这个经你一看经题就晓得,占察就是占卜,而是佛门里的占卜,它一共有十九种轮相。将来我们看看,如果有机缘,我们将这部经也介绍给诸位。这在佛门里头唯一有占卜的一部经,也是唯一的一种占卜的方法。它里面有理论的依据、有修学的方法,帮助我们初学人解除内心一切的疑惑。

  『玄通』,玄是深之极,通就是指神通,一切通达而没有疑惑。我们现在看经文,这是佛教给我们,佛弟子凡是有所施作的时候,施是设施,作是作为,你要是放心不下,有疑惑,这要请教三宝。『佛』在此地也包括菩萨,诸佛菩萨他们的智慧、德能、神通,绝不是天人、鬼神所能够比的。『无细不知』,佛的法身遍满法界,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样广大智慧神通的人,我们不请教他请教谁?第二段把所以然的道理跟我们说出来,为什么说受了三皈五戒就是福德之人?

  【戒德之人。】

  这个『戒』是讲具足清净戒而有道德之人。

  【道护为强。】

  『道』就是讲他的道德一天一天增高,道德增高诸天善神就拥护,拥护的这些诸天善神是愈来愈多,拥护的力量也是一天比一天强大。但是诸位必须要晓得,如果你想得到诸天善神保佑你,你一定要修戒德,到戒德有相当程度的时候,诸佛菩萨的保护表现得非常具体。底下一句:

  【役使诸天。天龙鬼神。无不敬伏。】

  『诸天』是天神,像前面我们所说的二十八层天,『天龙鬼神』多半是属于四天王的统辖,经典里面常讲的八部鬼神,在佛门里面是指护法神。没有不敬伏的。

  【戒贵则尊。无往不吉。岂有忌讳不善者耶。】

  『贵』是讲你的戒律持得很清净,这在世间是第一尊贵。有这样多的诸天善神保佑你,你一切的作为是『无往不吉,岂有忌讳不善者耶』?这段里面有些意思我也在表解里面给诸位说明。这是第二段,刚才我们所念的「道戒为尊,天神敬伏」。「道护为强」就是道德日高,诸天神明拥护,使德感,这是你自己的道德与诸天鬼神的感应,你有德感,诸天鬼神就来应,这是一种力量。其次一种是化众,就是你教化众生的力量更为强大。如唐朝道宣律祖,佛门里面佛门掌故记载得很清楚。唐朝终南山道宣大师建立中国的律宗,是大乘八大宗之一,他是第一位祖师,首创中国律宗的祖师是终南山的道宣律师。他的戒律当然是非常精严,我们在传记里面读到,传记记载他听《四分律》曾经听过二十一遍,《四分律》是相当大的一部书,线装本有二十多册,他听讲听过二十一遍。由于戒律的精严,就感动天神来保护他,做他的侍卫。这些鬼神有时候有音声,被他发现了,道宣律师就问他:你是什么人?好像常常在我的身边。旁边就有声音答复,他是博叉天王的太子,感念大师戒律的精严,特地发愿来给他做侍卫。这是一桩事情,他的感应事迹很多。

  还有一桩事情,就是律师他是遵照戒律,每天日中一食,而这个饭是天人供养的,每天到时候天人就把菜饭送来。这不是人间的饮食,确实是感动得诸天神明的拥护。在这个地方我们附带给诸位讲个小故事。那就是在同时代,唯识宗的祖师窥基大师,窥基他是研究大乘唯识的,在表面上看戒律就不太精严,道宣律师对他常常有批评,也很轻视他。有一天窥基大师从终南山那边过,顺便去拜访道宣大师。他那天去的时候恰好也是中午,坐了很久,以后离开,这天天人就没有来送供养。到了第二天中午,天人又送供养给道宣老和尚,律祖就问他:昨天你们为什么没有给我送饭来?害他一天没吃饭。天人就告诉他,昨天有大乘菩萨在山上,就是指窥基大师,他说满山都是护法神,我不敢进来。道宣律师听了这个话,以后对于窥基大师格外的尊敬,晓得大乘菩萨表面上看起来好像不太重视戒律,实际上他的心是清净的,所以护卫的天神特别多。这是一桩事情。

  第二桩我跟大家介绍李通玄长者,前面是出家人,这位是在家人,我们常讲在家居士。这位就是《华严经合论》的作者,他老人家对《华严经》很有研究。当年他想替《华严经》做个批注,找不到一个清净的环境。诸位晓得这部书是一部相当大的书,不是小部头经典,给它写批注要相当的时日。他就在山里去找,找好地方,路上就遇到一只老虎,长者是有道,道护为强,那个老虎也不敢伤害长者。李长者就对这只老虎说:我发心要替《华严经》做个批注,找不到适当地方,你知不知道?那个老虎点点头,好像牠听得懂的样子。他说那这样好了,你带着我去吧。结果老虎在前面带路,把他带到一个地方,风景非常优美,那个地方有个石头洞,石洞里面还有好几头老虎,老虎窝,有一窝老虎。带到那个地方之后,那些老虎就搬家,许多老虎都搬走,就把这个洞让给李长者。李长者看这个环境非常之美,非常的幽雅,于是他就在那里静坐,准备写《华严合论》。在这个时候有两个女孩子,年纪很轻,就到长者面前来,长者也没有问她,你叫什么名字?也没有问她,你从哪儿来?来干什么的?都没有问,看到这两个人是小孩,晚辈嘛,就叫她替他做事,你替我准备笔、墨、纸张,一切东西叫两个小孩准备。两个小孩天天来照顾他、伺候他,到时候她就来了,事情办完了她就离开,李长者从来不闻不问。到吃饭的时候她就把饭菜都给送来。这样三年,他书写完了,写完之后,这两个人再也看不见,到处去打听,不晓得,村庄里头没有这两个人。这都是天神之类的。这是我们历史上有记载的,确实的事实。

  「戒贵」是指持戒精严,戒是禁止恼害一切众生,所以是善行当中最贵的。「且戒于心,故他难比也」,世间无论讲到怎样尊贵,没有法子与戒律相比,为什么?戒是戒在心,心善,这是真善。事善心不善不是真善,心善事善是真善,这点我们要晓得。其次跟诸位说明什么叫忌讳?忌讳是说人所避忌而讳言者也。譬如一个人不愿意告诉人的事情,现在所谓个人的秘密;或者有些不祥之事,不愿意提到,提到就生烦恼,像这些都是忌讳。「以色曰妒,以行曰忌」,别人有些什么忌讳我们要晓得,免得在言行当中恼害他人。我们明白这些道理,「诚信佛言,又何必自损而为世间意耶」?这是一段的大意。佛在此地教诫我们要持戒、要修德,真正持戒、修德则无往不利,没有什么忌讳与不善。譬如我们世间人要卜卦、要看相算命、要选择良日良时,这些都是为了趋吉避凶而有种种忌讳。一学佛,这些都不必要,因为那些忌讳都是世间意。佛的弟子,所谓天人师范,是诸天大众的老师,是一切众生的楷模,一切天神、鬼神无不拥护,哪里还有不吉祥的道理?这个意思我们应该要明白。下面一段:

  【道之含覆。包弘天地。不达之人。自作罣碍。】

  这是第三小段,说明「道包天地人自罣碍」。『道』就是讲的真如本性,就是讲的常住真心,我们在讲席当中,时时提醒诸位修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道。一心,心量广大无有边际,古人所谓「心包太虚」,此地讲『包弘天地』,「量周沙界」,周是周遍,沙是像恒河沙那么多的世界。佛经里所讲的世界都是讲大千世界,彷佛我们今天天文学家所讲的银河系一样。有多少银河系?像恒河沙那么多的银河系,都在你自己心量包含之中,可见得我们心量之大无所不包。可惜的是什么?『不达之人』,达是通达,就是不晓得事实真相的人,『自作罣碍』,罣碍就是障碍,触处成障,障从哪儿来?是自作的。你看《华严经》里面跟我们讲,事无碍,理也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所以佛法是无障碍之法,这称为解脱,称为大自在,这是本有的。所有的障碍从哪儿来的?障碍都是迷失了真性,从无明烦恼所生的无量无边的障碍。

  诸位看看,「自作罣碍」,我写了这一点点给大家做参考,前面还有一段也可以念一念,这段题目是「道包天地人自罣碍」。「道为真如之道,即断惑、明心见性之事,心量之大,经有譬喻,虚空在心,犹片云之在太空,故心包天地」。佛在《楞严》里面,都用这种比喻来形容我们的本性、我们的真心是广大而无边际的。《楞严经》上说,「性空真觉,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这是说明心量之大。

  底下是讲我们众生,凡夫,为什么他称为凡夫?「妙明真心」,这是人人都有的,「譬如澄清百千大海」,百千大海是讲广大,比喻妙明真心,这是我们的本心,就是前面讲的真如之道。「弃之」,弃之是讲不达,不达之人把这些迷失了,虽然在眼前他不承认。「唯认一浮沤体」,好像大海里起了水泡,我们说水泡,只认这个小水泡,「目为全潮」,以为这是大海。在此地比喻什么?把这个小水泡认为是自己,不晓得大海全体是自己,而现在只认、执着大海起的小水泡是自己,这是迷惑颠倒之至,这是我们必须要晓得的。迷惑就是凡夫,觉悟就叫做佛菩萨,迷了处处都是障碍,悟了则处处都是解脱。这个道理、事实学佛的人不能不明了。再看底下一段经文:

  【善恶之事。由人心作。祸福由人。如影追形。响之应声。】

  这几句话容易懂,虽然容易懂,理却很深。常人能够道得,就是能说得出来,八十老翁行不得,八十岁的老人都不容易做到,可见得要做到难。从什么地方去做?从心地去做,『善恶之事,由人心作』,修善、造恶着重在心里一念之时,这是造因。一念善,果报则是吉祥、是福,一念恶,则果报是祸、是不吉祥。因缘果报『如影追形,响之应声』,响应声,特别是在山谷里讲回音。我们面对着山谷长啸一声,你听那边就有回音过来,你叫的声音大,回的也大,你叫的声音长,回音也长。影与形不离,响与声不离,因与果不离,道理是一样的。如果我们从这个地方真正认识吉凶祸福的利害,我们起心动念就要格外的小心谨慎。下面第五段:

  【戒行之德。应之自然。诸天所护。愿不意违。感动十方。与天参德。功勋巍巍。众圣嗟叹。难可称量。】

  这段请看这边,第四段前面我们讲「善恶由心,设喻便解」,就是「如影追形,响之应声」。「此事此理为大乘经论道尽其详」,如果我们要想真正明了因缘果报所以然的道理,你就得去研究大乘经论,会给你很圆满的解答。第五段,就是刚才念的这段「戒行参天众圣赞叹」。『戒行之德』,就是持戒、行善之有道德,道德是能感,诸佛菩萨就有应,所以叫『应之自然』。佛菩萨随缘现相,不变本性,故曰自然。这是一种说法,从理上讲法,也就是《楞严》里面所说的「随心应量,循业发现」。又有一个讲法,菩萨度化一切众生,随缘现相,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相,像《普门品》里讲的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不违本性,应之自然」,所谓是千江有水千江月,天上之月不变,不违本月,哪个地方有水哪个地方就现月影,应之自然,没有一丝毫勉强。众生与佛菩萨感应的道理也是如此,所以说是应之自然,这是讲诸佛菩萨与你感应道交。『诸天所护』这句是讲护法神,护法神对你的保佑,保护你。

  『愿不意违』,这就是讲「发道意」,意就是念头,你有修道的念头,你有学道的念头,你有证道的念头,这是讲发意。「发道愿」,愿比意就更进一步,先有意思然后再发愿,愿是很具体,领导自己的行持,有愿必成。「心口意同佛正觉」,心与诸佛的心相同,清净无为,口与诸佛之口相同,意与诸佛之意相同,这样「自行化他,则必感动十方」。这个地方要跟诸位说说。与佛相同,佛心清净,我们的心是染污的,换句话说是不清净的,我们将我们的不清净舍弃掉,恢复我们本有的清净,这就与佛相同。我们讲佛心、佛意相同,大家容易理解。口则是讲言语,佛的言语即是无言说,佛的言说就是无言说,而我们言说则是有言说,无言说就是无言说,这是与佛不相同的,这点也很难懂。我们在大乘佛法里面,业已有相当长的修学过程,应当有所体悟,悟什么?悟佛不说法,这才是真的。你几时要是悟到佛没有说法,你是真开悟了,如果你还是在佛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在道场里头还没出来,那你是凡夫,这样学佛是不会开悟的。

  佛天天在说法,怎么说他没说法?实在没说法,佛所说的无非是去人执着而已,正如同经里面所说的「应病与药」。众生有病,大夫给药给你,药是干什么用的?治病的。因为你有病,所以那个叫药,假如你的病好了,那叫不叫药?不叫药。特别是我们中国的草药,你有病,把这个草拿来,叫它作药,你没有病,这个东西在外头野生的,你看它是草,你就不叫它作药。药在哪里?没有药,没有病哪来的药?同样的道理,众生如果在一切境界里面没有分别、执着、起心动念,你问问佛有什么法可说?佛无法可说。佛的确没法可说,《金刚经》说得很清楚,不只是如来无有定法可说,简直就是无法可说,所以佛的一切言说即是无言说。有一天我们也做到,也到这个境界,我们的言说同佛言说,那就是身口意完全都相同。

  三业与佛相同,这时候才「诸天所护,愿不意违」,有愿必成,因为三业同佛这是能感,自行化他当然有应。所以『感动十方』,这个十方,上指十方诸佛菩萨,下指十方一切善神,乃至你所教化的一切有缘之人,都受感动。感动的根源,诸位要晓得,持戒行善之德,这句千万不要疏忽,你这德有多高、有多大?佛在此地告诉我们『与天参德,功勋巍巍』。此地说的天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天然、天性、天德,佛法里面所讲的无为法,因为一切无为法,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四时化育,这些都是天然之德。这个意思也就是说,自己的心行与整个天地大自然合而为一,诸位想想这是什么境界?这是何等的胸襟?所以说「功勋巍巍」,功勋在从前是成就帝王事业的功劳,接受国家的勋赏,巍巍是大的意思,像须弥山那样的高大。

  这句我们在这个地方也请诸位看看,做个参考。「与天参德」,与天然之性德等同,「天指无为法,如日月经天」,经是经过,太阳所走的路线我们称为黄道,月亮所走的路线我们称为白道,这是天文学上的名词。「四时化育」,春夏秋冬,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四时化育,这叫天德。就是刚才讲,我们自己的心、我们自己的行为与天地大自然合而为一,这是与天参德。功勋,是指成就自己自行化他之功业,功就是功德,是自行的,业是事业,是化他的;功业两个字是两桩事情,功是对自己,业是对他人,教化众生的事业,自己得一心不乱的功德。自行化他的功业如同须弥山般的高大,这在此地是比喻、是赞叹。所以你感动到『众圣嗟叹』,圣是指圣人,在佛法里讲,小乘的圣人是四果罗汉,大乘的圣人是诸大菩萨,就是诸佛与这些大菩萨没有不赞叹你的。『难可称量』,就是你这个功德太大了,诸佛菩萨赞叹不尽,而这种功德都是从戒行上说的。

  今天上午我们讲《大乘起信论》,有个学生提到断无明、断烦恼,提到这桩事情。在总纲领上来讲,不外乎戒定慧三学,这也是我在讲席里头时时刻刻提醒大家的。具足戒定,戒一定要能生定,这种力量可以断枝末无明。譬如阿罗汉、辟支佛他们所证的果位,如果我要提到缘觉,大家立刻就明了。缘觉修十二因缘,十二因缘里面第一条是无明,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六入,一直到生缘老死,这个十二条。头一条是无明,这个无明不是根本无明,是指的枝末无明。在《起信论》里面所讲的九相,它到底是属于哪一相?这我们都得要搞清楚。十二因缘里面的无明是九相里面六粗之一,就是智相,六粗是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业相、业系苦相,是这个六条,它是属于智相。所以,小乘罗汉、辟支佛断了枝末无明,并没有见性,为什么?因为他三细相没断,没见性。

  这是我特别要告诉诸位,就是你修戒,戒一定要达到定,就有能力破枝末无明;定里面要生智慧,才可以照破根本无明,就是破三细相。由此可知,无论你破根本无明或者破枝末无明,戒是手段,定是枢纽,慧才是最后的目的。我们真正把这些理论搞清楚了,而后我们的修学、修行,特别是讲修行,就是修正我们身心的行为,特别是心理,这个心就是妄心、妄念,把妄念修正过来,是必须要晓得,要把它搞得很清楚。在修学过程当中,古德常常给我们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觉是什么?所谓的觉照,也就是《般若》里面所讲的观照般若,觉照就是观照般若。因为一般的凡夫,无始劫以来一直到今天,都为无明烦恼所系缚,你要说他在境界里不起心、不动念,那是不可能的,换句话说,一切境界里头起心动念是必然的现象。这个事情不可怕,怕的是随念而转,这个事情就麻烦了,所谓是愈迷愈深,怕的是这个。佛教给我们方法,教我们要照,照就是觉,所以不怕念起,妄念起来不怕,怕的是你不觉,不觉刚才讲了随念所转;一觉,妄念就没有了。所以,观照的功夫非常要紧。

  达摩祖师到中国来,所传的方法就是这个方法,因此这种修行是真正的修行,这种修行是根本的修行。他不注重在形式上,不注重在打坐,也不注重念佛,也不注重持咒,亦不注重看经、拜佛,他都不重视这个。他就照顾自己的妄念,心里一有念头起来,不管这个念是染是净、是善是恶,一律不管,马上就觉察到有一个念头起来。同时心里很明了,真如本性里面没有念头,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念头都是从无明生的,念头都是从心意识生的。如果你要是懂得唯识,那就更容易用这个功夫,一个念头起来,立刻就照住它,它是哪个识、哪个心所。这是虚妄的,八识五十一心所统统是有为法,「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妄念立刻就没有了,就消失了。二六时中功夫不间断,绵绵密密,这叫真用功。在佛堂里面,佛菩萨面前是用这个功夫,运水、搬柴也是用这个功夫,行住坐卧不离这个功夫。用得很得当的,三五年、十年八年大彻大悟,没有不开悟的,除非你用的不得当。

  如何用的得当?一定要通达理论,要晓得这个事实真相。这个的确不是几句话能够讲得清楚的,我们要有耐心慢慢来研究,全都在大乘佛法里面。他把这些理论、把这些事实真相详细的跟我们讲清楚,明白了之后,修行当然就有了方向、有了目标。而我们自己也能够觉察得到自己的成绩,世间话叫成绩,在佛法里讲就是自己的境界,一天比一天要提升,这就是有进展。必有进展,我们自己才真正得到精神的受用,所谓是法喜充满,这是愿不意违,有求必应。底下这一段,这是这一章末后的一段,「智士自应如教奉行」。

  【智士达命。没身不邪。】

  『智士』是有智慧的人。佛法讲的智慧跟世间人讲的智慧不相同,世间人认为的智慧在佛法叫世智辩聪,我们前面讲过是八难之一。为什么?世间人聪明智慧是从心意识里头生的,佛法里面讲的智慧是从真如本性里面生的,这是不相同的。世间人所讲的聪明智慧不见得各个人都有,佛法里面所讲的聪明智慧人人具足。求世间的聪明智慧难,求佛法当中的聪明智慧不难,这个道理很玄、很妙。佛法里面的聪明智慧,六根根性的作用就是真智慧,在眼曰见,在耳曰闻,见、闻、觉、尝、嗅、知,这是真智慧。可是我们眼见色的时候,起心动念、分别执着,我们的智慧失掉了,被分别执着、起心动念所蒙蔽,智慧失掉了。果能在六尘境界里面,了了分明,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样样清楚,这叫智。唯有智士才『达命』,达是通达、是明了。命是什么?就是自然之理、当然之理、所以然之理。宇宙人生当然之理、所以然之理,没有一桩他不明了,没有一桩他不通达,这叫达命。因为他达命,通达宇宙人生的一切事理,所以『没身不邪』,「没身」是什么?是尽他这一身,有这个身体在,绝不做邪恶之事。邪里头包括的意思很多,简单的说绝不会有邪知、邪见、邪行。

  【善如佛教。可得度世之道。】

  重要是这个『善』字,善是善巧,真正能够体会得佛的意思,如佛所教而行,极其善巧方便。这样,虽然他是一个在家人,也『可得度世之道』,这个世是讲出世间。在家学佛与出家学佛没有两样,出家可以成佛作祖,在家也可以成佛作祖,只要你明白这个道理的所以然。这是最后一段,我把这个意思说出来,我在这里也写了一点,怕的是我所讲的诸位听了有不明了的地方,这个地方写的一段,诸位可以看一看。「达命,达是通晓也;命,自然之理也」,我讲的比这个更明了一点。「不邪,不为邪知、不为邪见」,见是见解,「不为邪行」,行是行为,这才叫做不邪,这样才是真正的达命。

  经文到这个地方是一个大段落,这是「师弟本分」第四个大段落,到这个地方讲完了。下面是第五个大段,阿难尊者「幸自悯他」,经文不长,我们将经文念一念:

  【阿难闻佛说。更整袈裟。头脑着地。唯然世尊。我等有福。得值如来。普恩慈大。愍念一切。为作福田。令得脱苦。】

  这是第一个小段,在这一大段里一共有三个小段,这是第一小段。『阿难闻佛说』,就是闻佛前面四番开示,听了前面四番开示心有所感。『更整袈裟』,这是礼节,就是把衣服再整理一下,整整齐齐的,这是礼貌。印度人穿的衣服跟我们中国的衣服不一样,它是热带,所以他的衣服只是一块布裹在身上,坐久了当然会有零乱不整齐。所以,站起来之后要把衣服理一理,重新披一下搭起来,整整齐齐的,这是礼貌。「袈裟」是梵语,意思是混杂,这个衣服是杂色所染的,叫袈裟衣。因为在古时候,出家人饮食是托钵,问人家托钵,人家供养一钵饭很容易。古时候纺织业没有这样发达,如果要叫人家送你一件衣这很不容易,得一件衣相当之难,这点我们要明了。从前的衣是用织布机那种土方法,很不容易才把它织成一疋布疋,所以价格相当贵。不像现在用机器纺织,工业发达,不必用人力操作,生产效率提高,成本降低。我们今天在台湾买一件毛衣五、六十块钱,太便宜了,你到馆子里吃一餐饭要花一两百块钱,所以现在得一件衣比吃一顿饭还要经济。在从前不然,衣很不容易得到。

  所以出家人穿的衣有两种来源,一种是人家的衣坏掉不要了,丢掉的,你把它捡起来,有破的地方把它剪掉,还有好的给它保留着。另外一种就是施主供养的,供养的也不是供养你整疋的布疋给你去做衣,大概都是家里做衣剩的布。出家人把它统统搜集起来,质料不相同、颜色不相同,搜集起来之后把它剪成大小一样,然后再把它缝起来。所以出家人穿的衣服你看看一格一格的,那一格一格的是什么?不是整块的布故意把它剪成一小块一小块拼凑的,不是的。而是在外面化缘、在外面捡到的布就是那么一块一块的,大小不整齐,回来之后把它剪成大小一样,然后把它拼凑起来,缝起来成一块大的,这块大的布就是个衣。质料不一样、颜色不一样穿起来很难看,所以佛讲染色,然后把它染,染成什么?什么样颜色都有,染成现在讲的酱色、咖啡色,这种深咖啡色。你说红的不是红的,蓝的也不是蓝的,黑的也不是黑的,黄的也不是黄的,这种杂色就叫做袈裟。所以诸位知道,袈裟的意思就是混杂,不纯,混杂的。

  你吃的这一钵饭,这钵饭也叫袈裟,为什么?那个钵里头人家给你的,托钵不是到一家托的,托好几家,这家给你一点,装在里头,那家也给你一点,统统在这一个钵里头。这家给你的菜、那家给你的统统混杂在一起,所以这一钵饭也叫袈裟味。袈裟就是混杂,我们现在讲大锅菜,统统煮在一起,在印度就称之为袈裟。所以,袈裟的意思就是许多混合在一起,是这个意思。现在社会经济制度、生活方式跟从前完全不一样,现在出家人做的衣服,整疋的布买来,把它剪碎再把它缝起来,这个意思已经就错了。从前是得不到整块的,缝成一块,现在明明是整块的还要把它剪碎,然后再拼拼凑凑缝制起来,与从前的本意丧失掉了。现在做成这样的衣也就是纪念的性质,已经不是释迦牟尼佛当年出家人过的那种简单的生活,不求人,不麻烦别人。现在我们都是故意找麻烦,整疋的布剪掉再缝起来,这不是故意找麻烦吗?以前是到处捡那些碎布头缝起来,那是不得已。这个意思我们要晓得。今天袈裟都做成一种纪念,要想到当年佛制作的本意,这种精神我们一定要遵守,形式可以随着时代去改变,精神要遵守。佛教诫弟子,生活、饮食、衣着尽量的不求人,尽量的不麻烦别人,一切要随缘,要令一切大众能欢欢喜喜,这就是袈裟的本意。

  『头脑着地』,就是五体投地,我们今天称之为顶礼,这是在礼节里面的最敬礼,是五体投地。『唯然世尊』,「唯然」是答应、是敬称,也有感叹,唯然拿现在话讲就是「是啊是啊!」听到前面佛所讲的,是啊是啊,佛所讲的很有道理。『我等有福』,「等」是当时在会的这些大众,我们在会的大众这些人有福。同时还等后世,佛不在世,像我们今天我们能够读到佛经,这也有福。你要没有福你看不到佛经,你也没有缘分听到佛经,所以说「我等有福」。『得值如来』,「值」是遇到,我们能够遇到佛住世,遇到佛亲自给我们说法。亲自说法效果比传闻当然是要有力量的多,要亲切的多,佛于一切众生的恩德就是在说法。『普恩慈大』,大慈大悲说法教诫一切众生,佛要不说法于一切众生没有恩德。『愍念一切』,一切是指九法界有情众生,不单是六道,为什么?佛对阿罗汉说法,对辟支佛说法,也为一切菩萨说法,所以这个一切包括的范围就很大,悯念九法界一切有情的众生。『为作福田,令得脱苦』,后面两句是佛出世的目的。这一段的意思,我也略略在此地说明佛之恩德以及福田,这些都是我们应当要记住,这是第一个小段,「阿难自幸今值佛世」,这一生遇到佛在世。

  印光大师说,「弥陀如来现在西方接引有缘众生,是出世间无上第一福田」,我们要是读了这个经很感慨,阿难幸运,他在世的时候正好碰到释迦牟尼佛住世;我们不幸,我们今天得到人身,释迦牟尼佛已经涅盘二千五百多年了,依照中国人的说法是三千多年,我们到什么地方去种福?印光大师告诉我们,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如来「现在」西方,注意现在,接引有缘的众生。这样一说我们还是有机会,释迦牟尼佛入灭了,阿弥陀佛没有入灭,而且阿弥陀佛是出世间无上第一福田,念佛往生为世间第一大福。这个世间最大的福报就是念佛往生,「唯上智利根方肯信受奉行也」,印祖这几句话我们要多想一想,不可以疏忽。这是第一段的一点意思。

  第二段,「悲悯此世多恶少信」,我们看第二段的经文:

  【佛言至真。而信者少。】

  『至真』是真到了极处,这是说心,「至真」就是至诚,也就是经论里面所讲的直心,直心是道场。用真心的人、真诚的人,而相信佛陀教诫的人太少了,这是指佛在世的时候就是如此。

  【是世多恶。】

  这是世间之人,为什么他虚伪?为什么他不信?多半都是造十恶业。『多恶』就是多造恶业,恶业前面跟诸位提出纲领,十恶业。佛说这个话,我们想一想有没有依据?我们只要看看今天的社会,无论是中国、是外国,你看这一切人所做的,是不是天天在做杀盗淫妄?心里面是不是充满了贪瞋痴慢?如果他的心是贪瞋痴慢,他所做的是杀盗淫妄,那佛所说的是事实,我们应当相信。

  【众生相诅。】

  『诅』是诅咒,就是互相的毁谤、互相的嫉妒、互相的残害、互相的敌对。

  【甚可痛哉。】

  这是佛所感叹的,特别是末法时期,这种恶劣的现象几乎无处不在。而大家在这个社会里面,习惯于这种相诅的环境,变成了麻木不仁,认为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唯有真正觉悟的人,看到这个现象可悲、可悯、可痛。

  【若有信者。】

  这个『信』就是能够信得过佛所讲的这些道理,能够信得过的人。

  【若一若两。】

  这是讲千万人当中,真正能够相信佛所说的不过是一、两个而已,万分之一、二。

  【奈何世恶。乃弊如此。】

  这就是佛所叹息的,这是阿难所感伤的。佛所说的话句句都是真实,佛在《金刚经》跟我们说的,「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真就是不假,实就是不虚,「如语者」,如是恰如其分,不增不减,「不妄语者,不诳语者」,所以说『佛言至真』。这样的真实话,信的人少,万分之一、二,所以『奈何世恶,乃弊如此』,「乃弊如此」就是这个世间怎么会坏到这种地步,这是阿难尊者悲悯此世多恶少信。我们再看末后这段,末后这段阿难这个意思就很明显了,要求佛住世。

  【佛灭度后。】

  佛的法身常住,但是佛的应身是有生灭的。

  【经法虽存。而无信者。渐衰灭矣。】

  佛不住世了,固然佛的经典、佛教人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这些方法还流传在人间,但是没有人相信了。『而无信者』,佛法从此渐渐衰灭。

  【呜呼痛哉。将何恃怙。惟愿世尊。为众黎故。未可取泥洹。】

  这里面有几个名词我给诸位做个简单的说明。这是第三段,「为悯众生请佛住世」。灭度,法身常住,应身有示现圆寂,就是示现灭度。『痛哉』,就是阿难非常的感慨,「上痛佛法衰」,这么好、这样真的理论与方法没有人学,没有人相信,一天比一天衰了,佛法衰众生一定是一天比一天苦,所以「下痛众生苦」。这是佛在世的时候,阿难在世的时候,阿难已经有这样的感慨,时至于今日则更胜矣,奈何!我们今天去佛世、去阿难之世已经很远了,世风日下,我们的感慨倍增于阿难。经法虽然今天还在世间,的确信的人比过去要少,修的人则更少,这真正是『呜呼痛哉』。『将何恃怙』,恃怙是指的父母,有依赖的意思。小孩依靠父母,父母没有了依靠谁?这个地方是把佛比作父母,把众生比作小孩。小孩失去父母没有依靠,众生失去了佛,佛要不住世,众生失去了佛,我们的法身慧命将无依靠了。

  因为这个理由,所以说『惟愿世尊,为众黎故』,「众」是指一切众生,前面讲了,指九法界有情众生,「黎」是专指人道,在九法界里头专指人道,人民。因为黎就是黑色的头发,是黑色,众民之头发也。所以这两个字,众字范围大,六道再加上声闻、缘觉、菩萨都在这个字包含,黎是六道里的人道,合起来讲也就是一切众生。佛要为一切众生之故,不可以取『泥洹』,泥洹就是涅盘的梵语,它的意思是功德皆圆而示寂灭的意思。示就是示现,功德都圆了,功是自己的修行,德是教化众生,自行化他统统圆满,示现清净寂灭,这就叫做泥洹。阿难在此地求佛,千万不可以入涅盘,为什么?要为一切众生做依靠。

  本经的大意到这个地方可以说都讲完了,后面这段偈颂是「阿难谏颂第六」,是阿难的谏颂。我们先要跟诸位介绍一下,何为偈颂?为什么在经文上会出现这样的体裁?出现这个体裁又有些什么意思?说到这个地方,我们要先讲一讲佛经的文体,就是它的文章的体裁。在经上佛给我们说的有十二种,十二种体裁,也叫做十二分教。然而就文字形式上来讲可以分为三大类,这三大类就是长行、偈颂、跟密咒,这个三大类。在这个地方我们首先就将这三类文体跟诸位做个简要的说明,将来诸位读经的时候,无论在哪部经典都会看到,看到了你就晓得这是佛经的特色。

  「佛经文体,大别有三」,我刚才讲的,「长行、偈颂、密咒」。长行文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散文的体裁,它的特色是便于发挥义理,为什么?它没有任何拘束,文字很自由,犹如天马行空、自由自在,没有任何拘束,「罄控」,控是讲控制,「纵送,充畅尽故」。所以,凡是在说法的方面,几乎完全都要靠散文的体裁,要依靠这个。另外一种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偈颂,偈颂就好比我们中国的诗歌一样,句法很整齐而且押韵。但是它没有我们中国古诗限制平仄、限制的韵限得那么严格,它没有,有点像现在所谓的打油诗一样。它也有韵,但是不严格,它不讲求平仄,它只讲求每个句子里限定一定的字数。所以有四言的,四个字的,有五个字、有六个字、有八个字、有九个字,不相等,但是一定很整齐,而且四句是一首。像我们这个经里面的偈颂是属于五言颂,就是每一句一定是五个字,四句是一首。它的用意是「取熟入深」,因为长行文文章太长,怕有些人记不住。如果记不住,诸位想想你在用功夫的时候如何能提得起觉照?所以,意思必须要记住,我们在生活当中才常常会想到,常常用这些方法来用功。你长行记不住没有关系,你记偈颂,因此偈颂在佛经里头多半都是属于重颂,重复前面的意思。

  另外还有,前面在长行里头,有的时候说了意思还未尽,还有没有说完的,在偈颂里头可以再补充,使意思更圆满。所以它有「咏趣易记」,因为有押韵,字数比较少,句法整齐,可以歌唱,可以谱成曲子来唱,便于记忆。偈颂有这些好处。还有一点意思,就是佛讲经的时候不像现在学校上课,学校上课学生是有固定的人数,到上课的时候学生统统都来了。讲经不相同,它是对大众的,正如同我们现在讲经一样的,因此有先来后到。先来的人从头一直听下来没有问题,后来的人,前面没有听到,很遗憾,佛又不能把前面对后来的人很爱护,又来重复给他讲讲,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你要是重复再讲,原先在这里听的人他厌烦了。佛怎么办?用偈颂,把前面的意思又略略的提一提,便利于虽然是后来的人,对前面佛讲的大意他也能够听到一些。这是一种善巧方便,便利于迟到的人,后来的人。可见得佛法的设施想得很周到,是叫大家都能得到圆满的功德利益,所以采取这种方式。

  除偈颂之外,还有一个体裁很特别,是我们中国文章里面所没有的,那就是密咒,所谓是咒语。咒语称之为密,「只存其音,不翻其义」,所以密咒是音译的,没有意思。为什么不翻其义?因为这里面多半都是「六道类语」,就是六道鬼神的言语,「俱有所受」。在现在佛门里面流通最普遍的是大悲咒、楞严咒,你们诸位想想,大悲咒除了咒心之外,咒心是从「唵,悉殿都」以下,这几句是咒心,就是大悲咒真正的咒语,前面全部都是鬼神的名号;楞严咒也是如此,咒心只有十句,其余的也都是鬼神的名号。诸位想想,鬼神的名号你的音念得要是不正确,他怎么能听得懂?我们不要说古人,不要讲六道,我们拿今天来说,譬如说欧美这些名人,他的名字我们中国把它翻过来,美国的总统我们翻里根,你要到美国去,「我要找里根」,他会听得懂吗?他听不懂!而且「里根」这两个字,我们国语有国语的发音,闽南语念这两个字音就不一样,广东话念这两个字又不同,上海话念这两个字又不同,你叫里根去听,这是叫我吗?他都怀疑了。换句话说,你跟鬼神讲话讲的他不懂,这咒还灵吗?不灵,诸位要晓得这个意思。现在这些密咒念来念去念得不灵,就是这个音念讹了,念得不正确。

  在古时候翻译的时候,这种梵音尽量找中国字比较接近这个音的来翻,虽然接近也不是完全是这个音。就像现在英语的发音,这些外国人名字我们用中国文字来翻译,也是找接近的音,决定不是原来的音。因此,密咒一定要靠口传,要有金刚上师口传。我对于这桩事情很难相信,为什么?金刚上师就算口传,释迦牟尼佛传到今天三千年了,一个人传一个人,一个人传一个人,大概传的口音也靠不住了。所以你今天要想把密咒念到正确的音,这个很难,太难了。不要说我们国语的音难,就是藏文的音也不容易正确,乃至于今天拿到梵文,恐怕也难正确。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来说,以我们中国国文来讲,我们拿《四书》里头的「大学」,我们现在念「大学」,没念错,大家都承认没念错。可是这两个字在我们中国汉朝的古音,汉朝人可不念「大学」,汉朝人这两个字的读法是读「太教」,「大」汉朝人念太,「学」念教,教学的教,他念太教。如果我们碰到汉朝人,我们说你拿一篇文章来,把「大学」拿来我看看,他就莫名其妙了。你写给他看,他懂,你念出的声音不相同。我们本国文字的读音古今就不相同,念得就不一样。特别是在诗词歌赋上,古音念这个韵很有味道、很美,我们今天有时候念这个韵好像不太对,句子不好听,那是我们读的音跟古音不一样。古音在广东话里面、客家话里面还保留着有一些,少数有几个字还保留着古音,这是我们应当要晓得的。再看看后头的一点点,这是我在此地跟大家把它介绍出来的。

  「讲者遇此」,讲经的人遇到咒,「但诵即可」,不必解释,念念就可以了。为什么不必解释?后头这几句我也把它介绍出来。「一经兼三」,一部经里头有三种体裁,但是它是一个意思,「施设苦心」,都是为了「契机各适」。长行文是为了契理,偈颂是便利于后来、便利于记忆,密咒是便利于鬼神。诸位要晓得,佛讲经,在座不但有人在听,有许多鬼神在听,对他们也要照顾。所以讲完之后,叫叫他们的名字,把重要意思提一提,就提个纲目,用鬼神的言语,叫他们也得到利益。可见得佛说法真是面面顾到,十分的周到。本经的偈颂,下一次给诸位再解释,今天就讲到此地。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wlxg20130220 發表於 2022-7-17 08:37:54


《佛说决定总持经》总持章句:
修清澄    鲜洁句    清且凉    无所授
亦无造    无所得    遵速疾    取新生
奉精进    礼行步    勤修行    智晓了
主观察    无所起    去患难    游慕便
举轻便    普清净    无不净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路电视 https://edu.hwadzan.tv/live/livetv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路电视 https://edu.hwadzan.tv/live/livetv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s://edu.hwadzan.tv/live/amtb
华藏净宗弘化网网络念佛堂 https://edu.hwadzan.tv/live/amtb
圣贤教育全球学习网陈大惠老师http://www.sxjyxxw.org/
淨空法師專集網站 http://www.amtb.tw/
佛教藏经集 http://www.fodian.net/zjj/
狮子吼净土专修网 http://www.amtb-shizihou.org/
佛陀教育網路學院 http://www.amtbcollege.org/
无量香光的youku播单 http://i.youku.com/i/UMTMxOTIxNDI1Ng==/playlists?spm=a2hzp.8253876.0.0&order=1&page=1
儒釋道多元文化教育網 http://www.amtb.org.tw/rsd/rsd.asp
因果教育弘化网 http://www.ganyingpian.com/
澳洲淨宗學院 http://new.jingzong.org/
悟道法師佛法交流專頁http://www.shiwudao.net/
佛学视频网 http://www.fxsp.org/index.html
儒释道网络电视台APP下载http://www.amtb.cn/amtbapp/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