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lxg20130220 發表於 2022-6-30 19:47:17

抓住机缘—一门深入(共一集)

敬摘自《净公上人:九七年早餐开示》



身口意常行,清净十业道。
人知奉其上,君父师道士,
信戒施闻慧,终吉所生安。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于诸众生永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抓住机缘—一门深入  (共一集)  1997/12/1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20-011-1201



  这两天晚上我们在清凉大师《华严经疏钞》读到的一些开导,我们节录的文字不多,所说的都是《华严》的精义(精华的义理),对我们修学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我们通达明了,确实能够改变我们许多错误的思想见解。这一些义理、境界都是诸佛如来所证,我们如果能够证得就入了诸佛位,像昨天所说的,那最低限度也是圆教的初住菩萨,实实在在超越十法界,可是这些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难在哪里?无始劫的习气不容易断。

  理上来说,佛与众生,圣与凡,这一念之差,但是那一念转过来对我们来讲太难了。经论当中跟我们讲无量劫的善根,这也是个事实,不是假话。如果无量劫当中没有善根,能不能在一念之间转过来,超凡入圣?在理上讲决定没有问题。可是诸位要知道,理上没有问题,事上就可能,这个意思很深很广。善导大师讲九品往生是在遇缘不同,我们从这一句话要把它引申过来说,众生在一生当中,不管他有没有善根,能不能在一生当中成佛,也是遇缘不同。缘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条件、机会,他的机遇、他的条件具不具足,如果一切具足,确实不是难事,可是这些条件一时具足真的也不是容易事。这是我们从大经里面得到的一个讯息。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才晓得自己这一生遇到的缘不能说不殊胜,只要能克服自己的欲念,欲是欲望,一定要克服,欲望是烦恼的根源,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安贫乐道」是君子正常的生活。如果我们贪图富贵、贪图享受,这就是业障现前,道心就退了,欲念增长了,欲念增长,三界六道的机会增长了,一真法界的机会退失了,这个事实我们不能不明白。念是妄想,所知障的根源,也是清凉所讲的,凡夫因为违背「二空」,「二空」就是「人空、法空」,他不晓得,坚固的执着人我、法我,这变成二执,不知道人法皆空。《金刚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人相、法相皆是虚妄,不明白这个道理,执此为实,一切众生受害就在此地,这是凡夫的病根,几个人知道?不但一般人不知道,学佛的人也不知道,读经的人也不知道,讲经的人也不知道,这都是事实。什么人知道?欲念薄的人知道,也就是人法二执轻的人,与二空有几分相应的人,他知道。知道一定要珍惜,一定要抓住,决定不能把这个机会轻易放过,放过之后,以后什么时候再遇到,太难讲了,也许是百千万劫之后,这种机会实在讲是可遇不可求。

  所以大经的探讨、深入研究,目的何在?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没有别的,这是真正做学问,比一切这些搞科学、搞哲学的,意义深得多。我们很明了,科学、哲学,乃至于佛讲的三乘佛法,三乘佛法已经超过科学、哲学了,有因无果,何况世间这些科学、哲学发展到今天能不能解决问题?这是我们自己生活在这个环境当中应该能够体验到的,不但不能解决问题,把这些问题愈搞愈复杂。而真正能解决问题的唯有「一乘法」,《华严》是「一乘」,而且是「别教一乘」,《无量寿经》是《华严》的浓缩,是《华严》的精华,我们在这一生遇到不容易。

  我们自己得到这个真实的利益,就有义务把这个好处推荐给别人,介绍给别人,与一切众生共享,而不是我们独享。佛菩萨的弘愿叫普度众生,是希望一切众生都明了,一切众生都得到殊胜的功德利益,所以一切经末后有流通分,深深明了自他不二,万法一如,为什么这么热心的去做!昨天清凉大师一段话说得太好了,从真如流出「无分别智」,从无分别智再流出「后得智」,这是真理,是智慧的事实真相。

  佛教给我们与事实不违背,佛教众生戒定慧,慧就是自性里本具的般若智慧,本来具足的。现在我们没有戒、没有定,就把这个慧封闭了,它流不出来了,它不起作用了,所以必须要有戒、有定。戒是帮助得定的,所以戒不是目的,是手段。所以这个戒的真义我们要懂得,不要看到这个戒就想到五戒、十戒、比丘戒、菩萨戒,这个看法看错了,这一些戒法、人天善法不是戒的真义。戒的真义是教诫,换句话说,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都是教诫,我们遵守他所讲的理论,运用他教给我们的方法,这叫持戒。而这些方法,千经万论无数次的叮咛,都是教我们「一门深入,制心一处」,制心一处,你就得定了。定破散乱,戒破恶业,你不守规矩那就是恶业,不必说造什么杀盗淫妄,不守佛的规矩就是恶作。遵守如来的教诫就是持戒。千经万论,我们抓住一部经就可以了,无论是哪一部经论,依照这个经典的理论方法去做,就叫做持戒。只要一门深入,不断的去熏习,时间久了就得定。

  什么叫得定?散乱的心没有了。凡夫的念头,杂念太多,杂念就是散乱,定就是破散乱的,换句话说,散乱没有了就叫得定。没有妄想、没有杂念就得定了,这个时候自性般若智慧就往外流露,这个流露就是根本智,根本智流露出来起作用就是后得智,真实智慧是这么来的,不是我们读的东西多,看的东西多,不是那个,那不是智慧,连中国儒家都说,那叫什么?记问之学。你看得多,读得多,听得多,你记得很多,记问之学,记问之学全是外面的,与自性毫不相关。真正智慧叫悟,这个悟是从自性流露出来的,这真智慧。

  记问之学,佛门一般也把它叫做「世智辩聪」。一般社会上研究科学、研究哲学,他们也有相当程度的世智辩聪,不是真智慧,为什么?因为他们还有分别,还有是非人我的分别,还有贪瞋痴慢的执着,换句话说,他没有定。他如果有定,这些东西全都没有了,决定没有人我是非,决定没有贪瞋痴慢,换句话说,没有妄想、分别、执着,这是定的境界,我们念佛法门里面讲的「一心不乱」的境界,不到这个境界,你的智慧怎么能透出来?佛法所求的没有别的,就是智慧。

  禅宗那个禅不是禅定,要把禅宗看成禅定的时候,修禅定这一宗,错了。你看六祖大师在《坛经》里头第一句话就叫大众,「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这一句话就把禅宗的宗旨提出来了,禅宗的宗旨是什么?般若波罗蜜多。所以禅宗实在讲应当说「般若宗」,他修般若。般若从哪里来的?般若一定从禅来的,般若是戒定慧的慧,你没有定,那慧怎么能流得出来?清凉大师昨天所说的,从自性里面流出来的。

  什么是禅定?六祖讲禅定是根据《金刚经》上说的,他是听五祖讲《金刚经》开悟的,可以说他一生就是一部《金刚经》,一门深入。一部《坛经》可以说是《金刚经》的批注。批注在佛法里有两种,古时候称为「论」的,「宗经论」跟「释经论」,「论」就是批注。释经论,解释经的,一句一句解释,《华严经疏钞》属于释经论。《坛经》要是《金刚经》的批注,是宗经论,不是一句一句解释,是解释全经的义理。所以要学《金刚经》,我过去教人先研究《六祖坛经》,然后再研究《金刚经》就容易多了。

  这个「论」,在此地也告诉你们,议论,议跟论是一个意思,决定没有错误的批注,就这样肯定,我这个批注就是佛的意思,任何人不能更动一个字,才用上这个「论」字。以后的这些大德谦虚,不用这个「论」字,议跟论都不用,用「疏」、用「注」、用「解」,这就是我提供这个也许有错误,后来的贤哲可以做参考,可以改正。如果用论这一个字的时候,任何人不能改动的,决定正确,像弥勒菩萨《瑜伽师地论》,他用的是论,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批注。在我们中国祖师大德都不敢用这个字,那是什么人用的?修行证果的人,法身大士。

  在中国古时候不用这个字,用「传」,孔子作《春秋》,有三个人给他作批注,左丘明作的批注叫《左传》,《谷梁》、《公羊》,三个人给它作批注,都称之为「传」,那个「传」就是决定正确,我这个注子就是孔老夫子的意思,决定没有错误。所以这个字后人也不用,后人用「注疏」,这是谦虚。明清以后,连「注疏」都不用,用「按语」,用个按,按语就是提供我自己私人一点的看法,你们大家看看我这个看法正不正确,有请教大众的意思。所以这些用字、用语我们也要注意到,愈谦虚愈得益处,愈恭敬才能够得到许多人教导、帮助。

  清凉注《华严》用的这个字用「疏」,注得还是太深,唯恐后人修学有困难,所以把这个批注再加以批注,叫做「钞」,钞是注「疏」的,疏是注「经」的,换句话说,批注的批注叫钞。莲池大师作《弥陀经》的批注就模仿清凉的方式,你看他作《弥陀经疏》,疏是解释经的,怕这个意思太深,人家看不懂,再把批注又加一层的批注,叫钞,钞是批注疏,疏钞都是自己作的。在很多经典的时候,疏钞是两个人作的,后人来注他的批注的时候是钞,但是疏钞也有自己作的,清凉是自己作的,疏跟钞都是自己的;《弥陀经疏钞》,都是莲池大师的。这个钞也不好懂,所以莲池大师的学生古德法师,古德法师是莲池大师的侍者,跟大师的时间很长,也听大师讲这部经也讲很多遍,所以他以后又把疏钞作了个批注,叫《演义》,分量跟《疏钞》差不多,我们现在把它统统合在一起,《疏钞演义》,《疏钞》是莲池自己作的,《演义》是古德作的。批注再批注,又批注,注三道,疏注经,钞注疏,演义注钞,可见得《弥陀经》确实不简单。

  莲池大师的《弥陀经疏钞》实在讲就是小《华严》,那一点都不假,自始至终完全用《华严经》来解释《阿弥陀经》。清初乾隆时候彭际清居士说,《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弥陀经》就是小本《华严》,不是随便说的,确实有根据。《弥陀经》经文短,莲池大师这么一作,实在是很难得,将净宗的教义发挥到了极处,细读莲池大师的《疏钞》就等于一部大藏经的浓缩,一大藏教的精华都在其中,这不是博通三藏、透彻世出世间法是做不到的。

  所以我们看古来的大德,他们的学历、功夫不能说不深,现代人没有法子跟他们相比,也不是说现代人没有他们聪明,总而言之,还是在方法上,古人能够一门深入,根基扎得深厚。现代人做学问没有根基,没有根底,所以无论怎么样做,成就都不如人,他们的确是根深蒂固。我们现在人做东西是表面的,飘浮不定。这一点我们一定要认识,把古今人做学问的理念、方法、成效,细细的较量一下,我们就明白了。成功的人,成功的原因在哪里?失败的人,失败的因素在哪里?给我们提出重要的参考数据,帮助我们不再走错误的路子,这一点很要紧,所以「一门深入,长时熏修」是成功的秘诀,不可不知。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无争无求。清净平等。知恩报恩。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随缘济众。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福慧增长、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抓住机缘—一门深入(共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