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勸全世界學者研究佛法書

 

王季同居士著

 

全世界學者諸公鈞鑒:諸公皆全世界知識界之領袖。全世界人類之意識思想是非好惡乃至信仰,無不惟諸公之馬首是瞻,隨諸公之意識思想是非好惡乃至信仰而為轉移。自法人孔德分人類進化為三階段:由神學,而玄學,而科學。蓋神學時代一般人見宇宙間人力所不能操縱之現象,輒認為超人之神所掌管。玄學時代科學思想稍萌芽,對於宇宙間一部分之現象已能作滿意之說明。但對於另一部分之現象則不然,於是一派學者創立種種投機之說以解釋此種現象。不幸此種解釋不能令人十分滿意。往往甲創一說乙不滿意,乙乃另創一說,但仍未能滿人意;如是眾說紛呈而無一能令人滿意者。

 

科學時代科學思想愈進步,宇宙間種種現象已證明者積累愈多;雖有仍未證明者,鑒於玄學之聚訟紛紜莫衷一是,一概存而不論。科學界此種懷疑態度確非神學玄學所可幾反。世界有名之數大宗教莫不產生於神學時代,一方面一般人見宇宙人生之大啞謎欲求其所以然,一方面多數人良心上認為良善之人應受快樂之報酬,兇惡之人應受痛苦之懲罰;因此各民族間各隨其文化之發展而演出各種宗教。今之學者站在孔德之立場上見上述各宗教產生於神學時代,解釋宇宙人生之啞謎類多如舊約創世記上帝七日造世界之無稽,尤其與近代天文學地質學等研究所得種種證據大相衝突;故多不信各種宗教。又因自然科學發達,法人拉滿厥利著人即機械一書後,唯物思想風扉知識界,於是舊約上肉體與靈魂之對立及永生之說,與其他一切宗教經典上種種類此之記載全被否認;而一切宗教均不復有保存之餘地矣。且上述良善之人受報酬兇惡之人受懲罰等教訓即包含在此種記載中,故此種教訓亦隨而破產。三十年來兩次世界大戰,自古迄今自西徂東無此浩劫,推本窮源實宗教破產有以致之。然若唯物思想果是真理,一切宗教果全無稽,則即使戰禍再慘酷百倍,而唯物思想絕不能推翻,宗教信仰亦無法維持。何則?蓋讕言斷難勝實事也。然據鄙人研究,則唯物論實似是而非,而宗教中亦確有真理;詳拙著佛法省要。但一般人對於佛法太缺常識,今特介紹數語於此。

 

佛法雖亦產生於神學時代,卻絕非神學,且亦并非玄學,而是不折不扣之科學。一切宗教絕未有從科學方法出發者,有之則惟佛法。佛法完全從現比二量出發。比量即今日研究科學之唯一重要工具演繹歸納二種論理學,而精刻過之。詳拙著因明入正理論摸象,商務印書館出版。現量有前五識現量,有意識等現量。為治學起見,意識現量尤關重要。如牛頓見蘋果落地而悟物體相吸即其一例。又一切新發見新發明,尤其一時觸機而忽有所悟,皆此類也。歐美學者向未注意,殆仍認為演繹歸納。然此種發見發明既非簡單推理,如見煙知火見角知牛等;又非複雜推理,如因明論之破相違決定,法差別,有法自相,有法差別相違諸過,及西洋論理學之歸納法等。故實為與前五識現量見色聞聲等同類之意識現量毫無疑義。然意識現量亦如意識比量能愈訓練愈進步,詳佛法省要修證章。釋迦牟尼佛坐菩提樹下思惟七七日而大悟成佛,亦即做此種工夫。今之禪宗法門實即釋迦以自己經驗教人,而遞傳下來者也。鄙人做此種工夫雖不能算畢業,然近兩年確有心得,知其絕非捕風捉影之事。鄙人四十餘年前略知佛法與科學方法頗相似,然有時猶不免受唯物思想之影響而對之起疑。自從做此種工夫有得,往昔疑念完全冰釋。故佛法絕非神學而實是科學也。至於佛經之旨趣固與一切宗教之經典無殊;不外解釋宇宙人生之啞謎與說明善人受報酬惡人受懲罰之二問題。然因神學科學之不同,故內容大異,詳佛法省要法相章。佛法對第一問題之解釋非但與科學不衝突,且與生理學物理學天文學非常吻合。第二問題為科學所未研究,故無吻合與衝突之可言;然佛法之說明亦顯然十分合理。佛法說地水火風識空六界。地水火風四界大旨即質子電子能力量子等,其詳尚待細考。

 

今之唯物論大略假定質子等皆不生不滅永存於宇宙間,一切宇宙萬有完全是此數者所構成。佛法卻說地水火風並非不生不滅,但是相似相續。第五識界即八識包括基督教所謂靈魂,但靈魂亦僅是相似相續。惟佛法所說真如亦即佛性,方是不生不滅。然真如佛性不可言說不可思議,但為便利起見強附以種種名稱而已。佛法說宇宙萬有固完全是六界所構成,然六界皆非不生不滅。蓋凡不生不滅者不得有個性,不得有動轉施為,不得生他,此決定義也。其詳此處與佛法省要皆不能具述。請向經典上求之。鄙人此種發見實是學術界一大貢獻,為佛法是真理之鐵證。不幸佛弟子多不習自然科學,自然科學家又未見佛經,皆不甚理會。甚且疑為鄙人之穿鑿附會。不知鄙人亦深恨穿鑿附會者。鄙人為科學家兼佛弟子,二者皆反對穿鑿附會。科學姑置不論,佛法見言見,不見言不見,聞言聞,不聞言不聞,覺言覺,不覺言不覺,知言知,不知言不知,為八正言。反之,見言不見不見言見等為八妄言,乃口四惡業之一。鄙人何敢知而故犯?曾有稍知佛法及科學之李琯卿先生牽合佛經上幾個術語與相對論量子論等撰成不三不四之弘法文數篇,乞鄙人審定。鄙人讀之譁然,復一長函痛駁之,並錄副寄覺有情半月刊編輯陳旡我居士登入覺刊廿七至卅期。致陳居士函中有云:「弟恐其淆誤觀聽,反為弘法之累,故辭而闢之。此函雖非直接對新知識界說法,使新知識界見佛法嚴正不阿之態度能因而起信,亦足以間接弘法。」此可見鄙人弘法之態度也。

 

佛法道理固非此處及佛法省要數萬言所說得盡。諸公有意研究,自當讀經典原文。然鄙人自四十餘年前發心專對新知識界弘揚佛法。諸公如有疑難,苟為鄙人能力所及皆當竭誠相助,惟佛法浩博,鄙人稍熟悉者僅法相唯識教理及宗門工夫而已。賜函請寄蘇州振華女學轉。

 

王季同(十月三十一,一九四三) 

 

| Google | 百度 | Yahoo! | 維基 Wiki | MSN | 佛教 | 經典圖書館 | 

| 電視 | 購物 | 兒童 | 書店 | 雜誌 | 視頻 | 免費佛經 | 音樂下載 | 熱門網站 | 佛教論壇  |

般若文海佛教經典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