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讲记

(积善之方)

 

净空法师讲述

 

积善之方

 

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昔颜氏将以女妻叔梁纥。而历叙其祖宗积德之长。逆知其子孙必有兴者。

 

开端引用〔易经〕来作为积善理论的依据。积善的人家一定有余庆,他一生享受不尽,子子孙孙享之,其中有很深的道理。

 

〔昔〕是过去,〔颜氏将以女妻叔梁纥,而历叙其祖宗积德之长,逆知其子孙必有兴者〕。就是古人跟今人真的不一样。

 

中国自古以来,婚嫁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比现代自由恋爱,说老实话,有好处。好处是什么?真正有学问有道德的父母,不会把你配错。坏处是若父母没有受过教育,无知无识,可以把女儿卖掉。所以儿女不甘心不情愿的勉强凑合,这是缺点。但是不可以不知道,它有绝对的好处。

 

〔叔梁纥〕是孔子的父亲。孔子的母亲姓颜,这里的〔颜氏〕就是孔子的外公,他把女儿嫁给孔子的父亲,你看不是随便嫁的。他看出孔氏一家人代代都积德,代代修善,这家庭里子孙一定有发达的,所以他将女儿嫁给孔家是有道理的。

 

〔历叙其祖宗积德之长〕,他们一家人的长处就是修善积德。〔逆知〕就是预知,就是根据他们祖宗积德,晓得他们家里将来一定有好子孙,有兴旺的,这才把女儿嫁给叔梁纥,生了孔子。所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中国自古以来,幸福的家庭很多。

 

古代的执政者,只要掌握政权,大的是帝王,统治国家;小的县市长,乡镇长;我们一般讲政务官。在他们的职责范围里有三句话,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作之君〕,君是领导人,你是这个地区的领导人;〔作之亲〕,你是这个地区百姓的父母,你要把百姓看做子弟来看待,要照顾他,要爱护他,要养育他;〔做之师〕,师是模范,你要教导他,他们不懂,你要教他。

 

现代民主制度,没有这三条。所以〔君、亲、师〕,三个人的责任集中在执政者身上。如能尽职,功德不可思量。

 

孔子称舜之大孝。曰宗庙飨之。子孙保之。皆至论也。试以往事征之。

 

一是依据〔易经〕,叙述孔夫子的家世。再从孔夫子对于舜王的赞叹。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孝之人,只见自己过,不见别人过。在佛法来说,他是道道地地的修行人。〔坛经〕上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舜是确实做到了,所以他积的德〔子孙保之〕。这些话〔皆是至论〕,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真理。

 

〔试以往事征之〕。我们从历史事实上看到,了凡先生在此地所举的人,所举的事,都是当朝的,就是明朝。距离他几十年的事情,说出来大家都知道。善有善报,勉励人要修善,要积善。

 

杨少师荣。建宁人。世以济渡为生。久雨溪涨。横流冲毁民居。溺死者顺流而下。他舟皆捞取货物。独少师曾祖及祖唯救人而货物一无所取。乡人嗤其愚。逮少师父生。家渐裕。有神人化为道者。语之曰。汝祖父有阴功。子孙当贵显。宜葬某地。遂依其所指而窆之。即今白兔坟也。后生少师。弱冠登第。位至三公。加曾祖祖父如其官。子孙贵盛。至今尚多贤者。

 

我童年住过建瓯,曾经去过杨荣的家,常和同学们到他家去玩。我在那里住过六年。他们的房子古色古香,门口两个石狮子,挂着灯笼,像庙堂一样。明朝时的〔建宁府〕就是现在的建瓯县。在延平北面,建阳南面,属于闽北。距离浙江很近,从建瓯到金华大约三百里。

 

〔世以济渡为生〕,他家里的先人是划渡船谋生的。大陆从前河川大部分都是用渡船。

 

〔久雨溪涨〕。建瓯有一条河,就是闽江,一直经过南平,从福州出海。雨下多了,河川就泛滥,成为水灾。

 

〔横流冲毁民居,溺死者顺流而下〕,这是讲水灾相当的严重。

 

〔他舟皆捞取货物〕。别人看着大水灾,就捞东西,趁机会发一笔横财。

 

〔独少师曾祖及祖〕。他的曾祖父及祖父,〔唯救人而货物一无所取〕,父子俩个划了船专门救人。对于漂流的货物,看都不看一眼,只顾救人。

 

〔乡人嗤其愚〕。乡人讥笑他。这样发财的机会,不多捞一点,而去救人,笑他愚痴。

 

〔逮少师父生〕。杨荣的父亲出生,〔家渐裕〕,家庭生活环境慢慢好转了。诸位想想划渡船一天能收入几文钱?还有坐渡船身上实在没有带钱,不能不渡。所以渡钱多半是随意给。船旁边摆一个小的盘子,并没有刻意规定渡船要收多少钱,这是从前福建常见的情形。学生过渡都不要付钱。这就是善因定有善报。

 

〔有神人化为道者,语之曰:汝祖父有阴功,子孙当贵显,宜葬某地。遂依其所指而窆之,即今白兔坟也〕。风水不是假的,但是没有善,福也得不到。而且风水好坏,一定是按照个人的福德因缘,自自然然的。纵然有人指点,那只是一个增上缘。如果没有这个福份,指点你得到风水,不但没有福,祸害反而来了,这是没有福份享受。所以看到福报来了不要欢喜,为什么呢?想想自己能不能消受得了。

 

读了〔了凡四训〕,真的一点也不错,确实一个普通的凡夫,〔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不懂得这个道理,不晓得改过,不晓得修善,你的命运里没有变数,只是常数。唯有真正懂得积善改过,那就有变数了,真正改造了命运,创造了命运。我们在这一生,看到许多的事,儒、佛所讲的道理完全证实了。

 

〔后生少师,弱冠登第〕。〔弱冠〕是二十岁。〔冠〕是二十岁行冠礼,二十一、二、三岁都叫弱冠。也就是他年纪轻,二十一、二岁中进士,进士及第。这是过去最高的学位,等于现代的博士,拿到博士学位了。

 

〔位至三公〕。他以后作官,作到了少师。〔三公〕就是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也是三公,位置比太师、太傅、太保稍微低一点。以现代的地位相比,大概是国策顾问的地位。也就是皇帝的顾问,皇帝有什么困难的事情要向他们请教,所以地位很高。

 

〔加曾祖祖父如其官〕。古时候做官确是荣宗耀祖。他的父亲、祖父、曾祖父虽然是一介平民,他现在作到这样高的官位,皇帝要追封他的祖父、曾祖父,也跟他官爵一样。他的曾祖父、祖父,朝廷也封为少师。这是古代的荣宗耀祖。

 

我们今天奖励行善,政府表扬好人好事。实在讲,古时候这种表扬比我们现在表扬有力量,教育的意义更深。因为你子孙对国家有贡献,国家对他的恩惠可以追加到他的远祖。今天表扬好事是你个人而不及尊长,古代的追封加到曾祖三代如其官。在我们肉眼看,好像人已死了多少年了,有什么意义?其实不然。这是优良教育深意,使知自己成就,亦必赖祖宗之积德修善,报在子孙之事实。明乎此,焉有不肯修善之理。此事若就佛法中讲六道,帝王的追封,不管他在那一道,荣耀实际上他也能得到。他如果是在鬼道,一切鬼王都尊敬他。他是大善人,必定受天帝鬼神的尊敬。所以这种教育的意义,实际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

 

〔子孙贵盛,至今尚多贤者〕。世代积德积得厚,杨荣以后就变成世家了。一直到了凡这个时候,他们家里世代皆有贤人,既贵且盛。

 

鄞人杨自惩。初为县吏。存心仁厚。守法公平。时县宰严肃。偶挞一囚。血流满前。而怒犹未息。杨跪而宽解之。宰曰。怎奈此人越法悖理。不由人不怒。自惩叩首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勿喜。喜且不可。而况怒乎。宰为之霁颜。家甚贫。馈遗一无所取遇囚人乏粮。常多方以济之。一日有新囚数人待哺。家又缺米。给囚。则家人无食。自顾。则囚人堪悯。与其妇商之。妇曰。囚从何来。曰自杭而来。沿路忍饥。菜色可掬。因撤己之米煮粥以食囚。后生二子。长曰守陈。次曰守址。为南北吏部侍郎。长孙为刑部侍郎。次孙为四川廉宪。又俱为名臣。今楚亭德政。亦其裔也。

 

〔鄞〕是浙江宁波,在明朝称鄞县,现在称宁波。杨自惩先生,〔初为县吏〕,在县政府里当差。相当现代科长、科员这样的职位都叫〔吏〕,县吏是不太高的职位。他〔存心仁厚,守法公平〕,这个人心地厚道,正直清明。

 

〔时县宰严肃,偶挞一囚,血流满前,而怒犹未息〕。从前县长兼理司法;现在是政务跟司法分开了,司法有法院、法官去处理。从前县长就是法官,他要兼理司法。有一个罪犯,问口供不说实话,狡辩,县长就发脾气生气了,给他用刑,打得很重,血流满地。可是县长怒气还没息。

 

〔杨跪而宽解之〕。杨自惩看到这情形,就替囚犯求情。〔宰曰:怎奈此人越法悖理,不由人不怒〕。这个囚犯犯的罪很重,叫人看了就生气!不得不怒。

 

〔自惩叩首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勿喜。喜且不可,而况怒乎!宰为之霁颜〕。其实说这样的话要有相当的胆识,这是直谏。如果长官不接受,怪罪下来,很麻烦。假如这个长官相当贤明,明理,他不会怪罪,这是提醒他。

 

〔上失其道〕,〔上〕是指政务官,不敢指皇帝,也就是指省市县长。国家的政治教育没有办好,这叫〔失道〕。〔道〕是什么,〔道〕就是君、亲、师,我们作地方官员主持县政,没有做到亲、师的本分,没有真正爱护老百姓;百姓犯过了,我没有教得好。这就是〔上失其道,民散久矣〕。

 

〔散〕是无所适从,无有依靠。政教要上轨道了,老百姓皆有一个原则可以依靠。中国从刘邦建立政权之后,罢黜百家,独尊孔孟,制定教育政策。用孔孟的思想教导百姓。在这以前,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学说之多叫人无所适从。诸子百家留下来的典籍,每人有自己的主张,每人有一套说法,看看都很有道理。这么多的主张,这么多的讲法,我们到底依那一个?所以一定要在诸子百家里选择一家,大家都觉得他的主张可以接受,各种不同的民族也能够适应,取这一家为主,以诸子百家来辅助,这样确立了国民教育宗旨。从汉高祖制定一直到清朝都没有变更,自然成了中华民族的道统。

 

我们的道统主流是孔孟。孔孟教给我们五伦十义,这是我们要遵守的原则,这就是道。五伦讲人与人的关系:最小的指居住在同一个房间的夫妇,丈夫要怎样做好丈夫的本分,妻子要怎样做好妻子的本分。〔分〕就是义务,你要尽到你的义务。夫妻和合是家庭兴旺的基础。室的外面就是家。家中上有父母,下有儿女,中有兄弟,每一个人的身分不相同,义务责任就不一样。每一个人应尽自己义务职责,这叫天职,不是别人派给你的。这就是〔道义〕,天然的叫〔道〕。家之外是社会,国家。上有领导人是国君。下有被领导的人,那就是〔臣〕。平辈的有〔朋友〕。〔五伦〕是夫妇、父子、兄弟、君臣(领导与被领导)、朋友。从内向外扩展,则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所以五伦是一个民族国家的大团结。我们这一个国家,就是一个大家族中华民族,这是〔道〕。

 

古圣先贤心目中从政者即是伟大人物,称为〔大人〕,负有对人民教育、养育、领导之天职。教导人民,教他一举一动,他的见解,他的思想,他的思考有个范围(伦理道德),不能超越范围,人怎么会作乱?怎么会作坏事?再加以道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薰陶,儒家基本教育的目标: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现代学校已经不教这些课目,疏忽人文而重科技,老百姓思想、见解、所作所为没有一个准则了。这就是教我们看到别人犯罪,回头想想自己为官作得不够好。

 

〔如得其情,哀矜勿喜〕。对于他犯罪的动机,犯罪的行为,我们真正知道了,要同情他,要哀悯他,不能因破案而欢喜。为什么不能欢喜?因为我们自己的责任没有尽到。

 

〔喜且不可,而况怒乎〕。破案尚且不可欢喜,又怎么可以发脾气。从前作官,做县市长,至少是个举人。何况大多数县市长都是进士及第的。所以一提醒他马上觉悟了。

 

〔宰为之霁颜〕。这是很有胆识,县官一经提醒就觉悟了,就息怒了。从这个地方我们能见到杨先生的智慧、德性、见地,都很了不起。所以他在公门好修行,多行善事。

 

杨先生〔家甚贫〕。在从前作官只靠俸禄,不会发财的,所以退休后真是两袖清风,一生清贫的人非常之多。如果作官告老还乡而富有的,就是贪官污吏。否则你的钱从那里来的?因为以前念书人不会去做生意的。如果官作大了,对国家有大的贡献,那么国家有奖励,送你多少田宅,这是相当的富有。如果是平常一个官吏告老还乡,都是相当清寒。杨先生祇是县政府里的一个小职员。

 

〔家甚贫,馈遗一无所取〕,他不接受人家送礼。有人要拜托他,尤其是犯了案子的人,犯法的囚犯,总想说一点人情,能够得到好一点的照顾,或者刑罚判得轻一点。可能他的职位掌管这些事,于是人情就免不了。他是秉公处理,不接受别人送的礼。十分清廉,很难得。

 

〔遇囚人乏粮,常多方以济之〕。从前囚犯的粮食很少,有时在解递的路上常常缺乏粮食,没东西吃。杨先生总是尽心尽力设法救济他们。

 

〔一日有新囚数人待哺,家又缺米,给囚、则家人无食,自顾、则囚人堪悯,与其妇商之,妇曰:囚从何来,曰自杭而来〕。〔杭〕是现在的杭州。杭州到宁波相当长的一段距离,都是步行。囚犯带着刑具,手镣脚铐,这样一天能走多远?一天能走五、六十里已是相当辛苦了。从杭州走到宁波要好多天才能走得到。

 

〔沿路忍饥,菜色可掬〕。沿途没东西吃,饿了好多天,很可怜!夫妻商量一下,〔因撤己之米煮粥以食囚〕。家里米少,都送给他们,自己就没得吃;自己吃了,他们就没得吃了。怎么办?煮粥!分一半给他们。

 

〔后生二子,长曰守陈,次曰守址,为南北吏部侍郎〕。以后他生两个儿子,这是夫妻积德,报在儿孙。〔吏部〕就是相当现在的内政部。从前的中央政府只有六个部,现在则有十几个,以前部的职权比现在部的职权要大。像前面讲的礼部就兼现在教育部和考选部的职权。〔吏部〕是管行政的,职权也比现在大。〔侍郎〕就是我们现在讲的政务次长,副部长。部长在那时候叫尚书,尚书是部长。侍郎是次长,就是副部长。通常副部长有两位,左右侍郎,像我们现在部里也是两位次长│政务次长与常务次长。所以侍郎是次长的地位。

 

〔长孙为刑部侍郎〕,〔刑部〕就是现代的法务部、司法行政部,这两个部的职权,都是从前的刑部。

 

〔次孙为四川廉宪〕。〔廉宪〕相当于行政专员,比省长小一级,比县市长高。大概管七、八个县到十几个县的地方行政首长。

 

〔又俱为名臣〕。治理地方非常有成绩,很有声望地位。

 

〔今楚亭德政亦其裔也〕。〔今〕就是现在。楚亭先生也是作官的,也是非常之清廉,是他们家的后人。这是夫妻两个积德,子子孙孙都好!

 

昔正统间。邓茂七倡乱于福建。士民从贼者甚众。朝廷起鄞县张都宪楷南征。以计擒贼。后委布政司。

 

〔正统〕(公元一四三六︱一四四九)是明朝英宗的年号。〔邓茂七倡乱于福建〕,就是造反,叛变。〔士民从贼者甚众;朝廷起鄞县张都宪楷南征〕。〔都宪〕是官名,〔楷〕是他的名字。〔以计擒贼,后委布政司〕。布政司相当于现代的民政财政厅长,主管一省的行政和财政。

 

谢都事。搜杀东路贼党。谢求贼中党附册籍。凡不附贼者。密授以白布小旗。约兵至日。插旗门首。戒军兵无妄杀。全活万人。后谢之子迁。中状元。为宰辅。孙丕。复中探花。

 

这一段是讲不妄杀所得的果报。我们看看中国的历史,凡是统军的大将,后代有好果报的人很少,为什么呢?杀业太重了,结的冤仇太多了。做将军有好后代的,在中国历史上恐怕十个都见不到。这是其中一个得善报的,因果报应最明显的。郭子仪是大将,他的后代能保全,是做将军积善德。宋朝的时候曹彬、曹翰都是赵匡胤手下的大将。曹翰的后代就很差,没有传到第三代,女儿沦落为娼妓,家败人亡。曹彬是很仁慈的将军,不妄杀,后代都很好。所以做将军的人如果军纪不严,士兵骚扰百姓,都是他的罪过。这里说的是不妄杀的果报。这个人很聪明,只要不是拥护叛党的,都教他们如何来区别,在战争的时候就可以不误伤人命。其子孙的功名富贵,说明了善因善果丝毫不爽。

 

莆田林氏。先世有老母好善。常作粉团施人。求取即与之无倦色。一仙化为道人。每旦索食六七团。母日日与之。终三年如一日乃知其诚也。

 

〔莆田〕属于福建的一个县,在福州的北面。这也是先人积善。她每天做一点吃的东西│粉团,布施给穷人。也没有分别心,每天做,谁要吃都给,很难得!此事偶而为之容易,长远心愿难发。她是乐此不疲,这样的布施给别人。有个仙人化成老道,每一天早晨都到她那里去要六、七个粉团,三年如一日。才晓得老太太确实是诚心诚意做好事,做善事。真诚是积德,布施是积善。她也没什么希求,只是帮助一些贫困之人。

 

因谓之曰。吾食汝三年粉团。何以报汝。

 

老道就告诉他:我每天都跟你要粉团,我吃了三年,怎么报答你呢?

 

府后有一地。葬之。子孙官爵。有一升麻子之数。其子依所点葬之。

 

道士会看风水,他说:你家里有一块地,风水很好。葬在那儿,你的后代,作官的人数有一升芝麻那么多。麻粒很小,一升芝麻你想有多少!

 

〔其子依所点葬之〕。以后老太太死了,他的儿子就依照老道所指点的穴,葬在这个地方。

 

初世即有九人登第。累代簪缨甚盛。福建有无林不开榜之谣。

 

第一代家里就有九个人作官。可见老太太好善积德,子孙很多,〔累代簪缨甚盛〕。〔簪缨〕就是指古时候的贵人,他的帽子里插着有花。‘福建有无林不开榜之谣’。这一句话是真的,福建的林家可以说是全省第一个大家族,非常兴旺。这是讲诚心施食的果报。

 

冯琢庵太史之父。为邑庠生。隆冬早起赴学。路遇一人。倒卧雪中。扪之半僵矣。遂解己绵裘衣之。且扶归救苏。

 

这是说救人一命的善报。〔太史〕是过去任职在翰林院,〔翰林〕称之为太史,相当于现代中央研究院的院士。这是他父亲过去做秀才的时候,〔庠生〕就是秀才,早起上学,在路上遇到一个人,在大雪之中,冻伤倒了。我们可以想像,这个人必定是贫病交加,遇到这样一个灾难。他看到的时候用手去摸他,几乎快要冻死了,还没有冻死。把他救起来,把自己身上穿的衣服脱下来给他穿,带回去救活了。

 

救冻一定要有常识。北方人都知道,南方人不晓得,没有这个常识。救冻是要用凉水,用凉的毛巾,凉水给他摩擦,使他内里面的寒气能散发出来。

 

梦神告之曰。汝救人一命。出至诚心。吾遣韩琦为汝子。及生琢庵。遂名琦。

 

看到可怜人,不管是什么人,出于诚心来救人一命,是为大善。〔吾遣韩琦为汝子〕。韩琦是宋朝的大将,也是名臣,韩魏公,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这位神人就把韩琦介绍到他家去投胎,到人道来了。〔及生琢庵,遂名琦〕。这是救人一命得到好儿子。这也说明了六道轮回转世投胎的事实。古人皆能深信不疑。

 

台州应尚书。壮年习业于山中。

 

‘习业’就是读书。从前读书人多半都在寺庙,只有寺庙才有多余的房间,才有图书室。藏经楼不但收藏佛经很完备,世间的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大概寺庙里都有典藏。藏经楼就是图书馆。从前地方社会没有图书馆的设置,所以寺院就是学校,藏经楼就是地方上的图书馆。念书的人多半选择在寺庙。寺庙环境幽静,都在山林之中,是读书修学的好场所。

 

夜鬼啸集。往往惊人。公不惧也。一夕闻鬼云。某妇以夫久客不归。翁姑逼其嫁人。明夜当缢死于此。吾得代矣。

 

鬼是确实存在,人鬼杂居。如果人烟稀少,或者气不旺盛的时候,往往就有很多鬼出现。

 

〔公不惧〕。应先生心地清净,正大光明,他对于这些妖魔鬼怪毫不在乎,也不害怕。〔一夕闻鬼云:某妇以夫久客不归,翁姑逼其嫁人。明夜当缢死于此,吾得代矣〕。凡是自杀的都要有替身,才能再去投胎。如果没有替身,他也相当之苦。他在这里吊死,还得另有一个人在这里吊死他才能得自由。现在有些车祸也是如此,他不是自杀的,是偶发事件,是横死的,也都要有替身。横死是很不吉祥的。所以我们要留意一下,某个地方常常容易出车祸,那个地方有冤鬼,他在那里等待找替身。

 

这是一个吊死鬼找替身,他预先就晓得了。他说某个人家,先生在外面做生意,很久没有回来。家人不知道他死活,逼着他太太改嫁。太太不甘心,想寻短见,明天要在这里上吊。这个吊死鬼说我有机会,她明天可以来代替我了。这话被应先生听见了。

 

公潜卖田。得银四两。即伪作其夫之书。寄银还家。其父母见书。以手迹不类疑之。既而曰。书可假。银不可假。想儿无恙。妇遂不嫁。其子后归。夫妇相保如初。

 

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他也是个穷秀才,那来的钱呢?赶紧回去卖田,得四两银子,造一封假的书信,送到妇人家里去。

 

〔其父母见书,以手迹不类,疑之〕。这封信不是他儿子亲笔写的,一看就晓得。〔既而曰:书可假,银不可假〕。那有人送钱来呢?这个钱不是假的,所以说〔想儿无恙〕。〔妇遂不嫁,其子后归,夫妇相保如初〕。没多久,他儿子果然回来了。

 

这是保全一个家庭的完整,这个功德很大。应先生当时做这件事情,也不是想去做功德,只是同情、怜悯人家。他是发了真心去帮助他,救她一命,保全这个家庭,没有想到什么功德不功德,继续到庙里去念书。

 

公又闻鬼语曰。我当得代。奈此秀才坏吾事。傍一鬼曰。尔何不祸之。曰上帝以此人心好。命作阴德尚书矣。吾何得而祸之。

 

好不容易等到一个替死鬼,我可以有人来代我了,这个秀才把我的事情搞坏了。〔旁一鬼曰:尔何不祸之〕。旁边有一个鬼就说了,你为什么不去报复他?

 

〔曰上帝以此人心好,命作阴德尚书矣,吾何得而祸之’。从此地我们就知道,鬼神所以作祟,能害人,也是他罪有应得。他要没有罪业,鬼神想害他也害不了,无可奈何。俗话说:〔人有三分怕鬼,鬼有七分怕人〕。我们怕鬼,那是很冤枉的,鬼怕人比我们怕他还要严重。所以只有自己做了亏心事,才怕鬼,鬼才会欺负你。如果你心地光明磊落,这些妖魔鬼怪绝对不会作祟的。这些事情像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还有中国正史〔二十五史〕里面也记载得很多,在民国初年出版的〔历史感应统纪〕,都是讲二十五史所记载的因果报应之事。鬼神是真正有的。

 

‘上帝以此人心好,命作阴德尚书’。〔上帝〕是指天帝,〔以此人心好〕,看到这个人心好。〔命作阴德尚书〕,已经委派给他做阴德尚书,尚书就是现代的部长,他以后果然做到尚书。他听到鬼神讲话,自己预知前途。

 

应公因此益自努励。善日加修。德日加厚。遇岁饥。辄捐谷以账之。遇亲戚有急。辄委曲维持。遇有横逆。辄反躬自责。怡然顺受。子孙登科第者。今累累也。

 

〔横逆〕就是别人对他非礼,侵犯他,侮辱他,他都能反省。〔怡然顺受〕,〔怡然〕是心平气和,没有一点浮躁,不与人计较,决定没有报复的心理,能够容忍。

 

〔子孙登科第者,今累累也〕。不但自己做到部长这么高的地位,子子孙孙都非常之贤善。这是救急全节,保护一个家庭的完美,所获得的果报。

 

常熟徐凤竹栻。其父素富。偶遇年荒。先捐租以为同邑之倡。又分谷以赈贫乏。

 

常熟县在江苏省。〔徐凤竹栻〕,〔凤竹〕是他的字,古人都称字,〔栻〕是他的名。前面说过,名只有父母老师可以称,但是写传记时,他的名讳写在字下面,称徐凤竹。

 

〔其父素富〕,他的父亲相当富有。〔偶遇年荒〕,地方上有灾难,荒年就是收成不好。〔先捐租以为同邑之倡〕,〔倡〕就是提倡,希望富有的人家都能跟进。可见他们田地很多,田地给农民种,地主收租。荒年收成不好,他捐租,就是今年的稻租他不要了,使农民的生活能过得下去。地主不要租金,农夫还能勉强维持得下去,这是很难得的一桩善事。〔又分谷以赈贫乏〕。大陆上富有的人家,都有仓库,是蓄存装稻米的。他把自己家里,仓库打开来,把粮食分给贫困的人家。救济急难。

 

夜闻鬼唱于门曰。千不诓。万不诓。徐家秀才做到了举人郎。相续而呼。连夜不断。是岁凤竹果举于乡。

 

住在乡村里,这些鬼怪的事情时有所闻,有的时候还可以见到,鬼说的话有时也听得很清楚。〔千不诓,万不诓,徐家秀才做到了举人郎〕,鬼在外面唱。〔相续而呼,连夜不断。是岁,凤竹果举于乡〕。这一年凤竹果然中了举人,果然应验了。鬼在外面唱,说他家的儿子今年可以中举人。今年去考,果然没错,中了举人。

 

其父因而益积德。孳孳不怠。修桥修路。斋僧接众。凡有利益。无不尽心。后又闻鬼唱于门曰。千不诓。万不诓。徐家举人。直做到都堂。凤竹官终两浙巡抚。

 

善有善报,确有效验,明白人更努力去修善。〔后又闻鬼唱于门曰:千不诓,万不诓;徐家举人,直做到都堂。凤竹官终两浙巡抚〕。〔都堂〕就是都察院,是掌理刑事的,好比现在的高等法院大法官这样的地位。〔凤竹官终两浙巡抚〕,最后他的官阶做到两浙巡抚,〔巡抚〕就是现在的省主席。这是真心赈济贫困,灾难中发心赈济贫困的果报。

 

嘉兴屠康僖公。初为刑部主事。宿狱中。细询诸囚情状。得无辜者若干人。公不自以为功。密疏其事。以白堂官。后朝审。堂官摘其语。以讯诸囚。无不服者。释冤抑十余人。一时辇下咸颂尚书之明。

 

帮助别人平反冤狱,这是很难得的。审判案子,再小心再谨慎,冤枉人是难免的。由此可知,做法官、做律师,很难很难。冤枉人纵然不是有意的,仍是有很大的过失。

 

屠康僖先生为人非常难得。他要使囚犯里减少冤狱,他自己跑到监狱里面,跟囚犯混在一起,了解他们真实的情况。有些人在大堂审讯之下真是丧魂失魄,真实的情况不敢说出来。从前大堂里的威严跟现在比起来那真是不一样。

 

从前审案多半在清晨天没有亮的时候,法堂里面阴森森的,真像阎罗王审案一样的味道,气氛看了叫人害怕。所以把囚犯在那时拉到大堂里,像去见阎罗王一样,跟现在完全不相同。

 

〔刑部〕就像现在的法务部,高等法院。〔主事〕相当于现代的科长,地位并不很高。他到监狱里面去打听囚犯的真实状况,自己不居功,把情况写出来给堂官。〔堂官〕就是刑部的尚书。功劳都归他的长官,长官当然很欢喜。长官在早晨审案时,就预先知道实际情况,再一桩一桩的审问,果然平反了十几个人。

 

皇帝乘坐的轿子叫〔辇〕。〔辇下〕就是京师,从前叫做京城,现代称做首都。〔咸颂尚书之明〕,没有一个不赞叹刑部的尚书公正廉明。

 

公复禀曰。辇毂之下。尚多冤民。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岂无枉者。宜五年差一减刑官。覈实而平反之。尚书为奏。允其议。时公亦差减刑之列。

 

京师是皇帝所在之处,首善之区。这个地方政治清明,应该是全国的模范,所以叫京师,〔师〕就是师范的意思,做其他都市的模范。〔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岂无枉者〕。京城还有这么多冤枉的人,何况其他的地方呢?京师以外其他的城市,冤枉的人一定不少。〔宜五年差一减刑官,覈实而平反之〕。这是他的建议,以为至少每隔五年,朝廷里委派一位官员,重新把老案子审察一下,〔覈实平反〕,平反冤狱。这个建议非常之好。‘尚书为奏,允其议’。刑部尚书就把这个意见禀告皇帝,皇帝就批准了。〔时公亦差减刑之列〕。刑部尚书对他非常之好,知道他是非常廉明公正,存心仁厚之人,这个制度建立之后,就是国家有了减刑官了,刑部也派屠康僖为减刑官的一员。每个人分配几个县市去审理案件。

 

梦一神告之曰。汝命无子。今减刑之议。深合天心。上帝赐汝三子。皆衣紫腰金。是夕夫人有娠。后生应埙。应坤。应堎。皆显官。

 

他命里没有儿子,像袁了凡先生一样。命里没有儿子,袁先生是求子得子的,屠先生是积功累德得子的。

 

嘉兴包凭。字信之。其父为池阳太守。生七子。凭最少。赘平湖袁氏。与吾父往来甚厚。博学高才。累举不第。留心二氏之学。

 

〔池阳〕就是现在安徽池州。〔太守〕是地方行政首长。〔生七子,凭最少,赘平湖袁氏〕。〔平湖〕也是地名。包凭入赘在袁家,〔与吾父往来甚厚,博学高才,累举不第,留心二氏之学〕。〔二氏〕就是佛教、道教。包凭去考举人,每次都没有考取,就显得消极,学佛、学道,天天跟出家人道士一块交游。跟袁了凡算是世交,他们平时都有往来。

 

一日东游泖湖。偶至一村寺中。见观音像。淋漓露立。即解橐中得十金。授主僧。令修屋宇。僧告以功大银少。不能竣事。复取松布四疋。检箧中衣七件与之。内纻褶。系新置。其仆请已之。凭曰。但得圣像无恙。吾虽裸裎何伤。

 

这一件事是出于真诚,施金修建寺庙。他屡次参加考试都没有考取,对于仕途心灰意冷。家境也很不错,能过得去,所以学佛、学道去了。偶然在一个乡下村庄见到一个寺庙。看到观音像被雨淋。由此可知,这座寺庙年久失修,下雨才会漏,观音像才会被雨淋到。他看到这情形,想要修庙。把自己身上带的钱,〔橐〕就是钱袋,把钱袋打开,里面还有十两银子全给庙主│就是寺里的住持。请他把观音殿修一修。主僧告诉他:修殿十两银子不够。十两银子,在从前数字是相当大了。由此可知,大概是古庙,有相当的规模。他听了这个话,再把身上所带的四疋布捐出来,还有行李里面,〔箧〕就是竹子编的藤箱子,有几件好的衣服拿去卖,卖了的钱拿来修庙。衣服里面有一件夹衣,“纻褶”就是新的夹衣,而且料子非常好,当然价钱也相当高。他的仆人就跟他讲:这一件还是留下来吧!他说:只要庙能修好,观音圣像不被雨淋,我自己就是裸露,赤膊也无所谓。

 

僧垂泪曰。舍银及衣布。犹非难事。

 

舍财施济,在有钱的人家,不是难事。

 

只此一点心。如何易得。

 

他的真诚心,只顾到佛像,没有想到自己,这点心是太难得了。

 

后功完。拉老父同游。宿寺中。公梦伽蓝来谢曰。

 

庙修好以后,他是功德主,庙里面一定邀请他去。他就请父亲一道去。〔宿寺中〕,晚上就住在庙里面。〔公梦伽蓝来谢曰〕,〔伽蓝〕是护法神,护法神在晚上托梦向他道谢。

 

汝子当享世禄矣。后子汴。孙柽芳。皆登第。作显官。

 

这是一念真诚心修补寺庙感得的善报,也是报在子孙。足见善恶行业是同体的。

 

嘉善支立之父。为刑房吏。有囚无辜陷重辟。

 

〔嘉善〕是地名,在现在的浙江。〔支立之父,为刑房吏,有囚无辜陷重辟〕。这是一个囚犯,支立的父亲知道他是冤枉,但是还是被判了重刑。

 

意哀之。欲求其生。

 

刑房吏看到他非常可怜,想方法去脱他的罪。

 

囚语其妻曰。支公嘉意。愧无以报。明日延之下乡。汝以身事之。彼或肯用意。则我可生也。

 

支立的父亲,知道这个人冤枉而怜悯他,想方法开脱他的刑罪。这是一桩好事情。不但是救一个人,也救了这个人一家。这个囚犯就在妻子来探监的时候告诉她。

 

〔支公嘉意,愧无以报〕。支公这么好的心意,知道我冤枉,要脱我的罪,我没有法子报答他。他说:〔明日延之下乡,汝以身事之,彼或肯用意,则我可生也〕。那么他判的罪可能是死刑,不是死刑也是无期徒刑,很重的罪。支立的父亲晓得这个事情,有意替他办。所以囚犯嘱咐他的妻子,你去好好侍奉他,他能够多帮忙一点。

 

其妻泣而听命。及至。妻自出劝酒。具告以夫意。支不听。卒为尽力平反之。囚出狱。夫妻登门叩谢曰。公如此厚德。晚世所稀。今无子。

 

把支先生请到他家里去。〔妻自出劝酒,具告以夫意。支不听,卒为尽力平反之〕〔’。这是出于道义,他从事于这个职务,是他应尽的责任。〔囚出狱〕后,‘夫妻登门叩谢曰:公如此厚德,晚世所稀,今无子’。支公没有儿子,家境也并不怎么好。公家作事,真正拿薪水、不贪污,生活的确是相当清苦。

 

吾有弱女。送为箕帚妾。此则礼之可通者。

 

他说:你们夫妻结婚这么多年,没有儿子,我有一个女儿也成年了,愿意送给你做妾,希望能够给你绵延后代。这在礼法上可以讲得通的。

 

支为备礼而纳之。生立。弱冠中魁。官至翰林孔目。

 

支立的父亲娶之为妾,果然生了儿子,也就是支立。〔弱冠中魁,官至翰林孔目〕。〔弱冠〕是二十几岁,〔中魁〕就是考试高中。以后官做到〔翰林孔目〕。〔孔目〕是官名,相当于现代的主任秘书。〔翰林院孔目〕就好像现代中央研究院的主任秘书,地位也相当之高。

 

立生高。高生禄。皆贡为学博。禄生大纶。登第。

 

这皆是救护无辜,而感应得的善报。在这一章里面,了凡先生举了十个积善得善报的例子。这么多人,可见得不是偶然的。而且这些人年代距离都很近,其中还有一两个,跟了凡先生家里有关系、有往来。可见得,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决定真实,一点都不假。

 

凡此十条所行不同。同归于善而已。

 

他们十位所做的事不一样,但都是善行,都是积善。

 

若复精而言之。则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皆当深辨。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

 

修善最重要的是,出于真诚而无所求,这是真善。有条件的善,不但不是善,而且是造恶。譬如我们这个世间不少人,尤其是佛教徒,不明白佛陀教化众生破除妄想执着的道理。他们来寺庙烧香拜拜,都是有所求而来的。他要没有所求,就无事不登三宝殿。他在佛菩萨面前许愿烧香拜拜,求佛菩萨保佑,目的达到之后再来还愿供养奉献。谈条件,把佛菩萨当作什么人?不但心不诚,且把佛菩萨当做恶势力包庇者,岂非罪过。

 

支立的父亲,是正人君子,囚犯那种做法,就等于把他当作小人看待。支立的父亲不生气,仍旧帮他忙,难中之难。所以他得的果报是应当的。前面举十个例子,现在再讲道理,也就是积善的事和理不可以不知道,先说真、假。什么是真善?什么是假善?

 

何谓真假。昔有儒生数辈。谒中峰和尚。

 

中峰和尚是元朝时候人,我们对他应该相当熟悉,因为常常拜的(三时系念)就是中峰和尚编集的,这是专修净土的一个方法。那时有一些念书人去拜访中峰禅师。

 

问曰。佛氏论善恶报应。如影随形。今某人善。而子孙不兴。某人恶。而家门隆盛。佛说无稽矣。

 

佛家常讲,道家也讲:〔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他们说:〔今某人善,而子孙不兴〕。这是讲现世、现前的善人子孙不好。〔某人恶,而家门隆盛〕。恶人反而〔家门隆盛〕。他们就说:〔佛说无稽矣〕,佛法说的果报与事实不符。拿这个问题来向中峰禅师请教。

 

中峰云。凡情未涤。正眼未开。认善为恶。指恶为善。往往有之。

 

一般人是肉眼凡夫,他的俗情,他的心地不干净,就是妄想执着还很多,没有慧眼,看不到事实真相。〔认善为恶,指恶为善〕,善恶颠倒了,这就叫迷惑颠倒。〔往往有之〕,不但这样的人在世间确实有,而且还很多。禅师客气,不说很多,说有这种人就是了。

 

不憾己之是非颠倒。而反怨天之报应有差乎。众曰。善恶何致相反。

 

他不晓得自己反省,不辨是非,反而怨天尤人,说老天报应不公平。众曰:〔善恶何致相反〕?世间迷人,为什么把善看成恶,恶看成善?

 

中峰令试言其状。一人谓詈人殴人是恶。敬人礼人是善。

 

中峰大师就叫他们自己说说。一个人就讲:〔詈人殴人是恶〕;打人骂人是恶;〔敬人礼人是善〕。这是那些学生自己说的,他们善恶标准在此地,骂人打人是恶,恭敬人对人有礼这是善。

 

中峰云。未必然也。一人谓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善。中峰云。未必然也。众人历言其状,中峰皆谓不然。因请问。

 

中峰禅师说:你的标准不可靠。一个人又说,〔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善〕。贪赃枉法是恶,廉洁有守有为的是好官。中峰禅师又说,〔未必然也〕。〔众人历言其状,中峰皆谓不然〕,这些标准禅师皆不同意。〔因请问〕。于是大家就请问老和尚,我们的标准你不同意,你的标准讲给我们听听。

 

中峰告之曰。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

 

这是佛法讲的标准。〔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打他、骂他都是善。〔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所谓有意讨好、巴结、谄媚之类是也。

 

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

 

这就找到一个真正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存心利益社会大众,为一切众生造福,这是善。为大家造福,自己还要得相当的报酬,这是善里夹杂着恶,善不纯。先讲真善、假善,后面还讲圆满的善、不圆满的善,掺杂在一起,有半满有圆满,有纯有杂,都要搞清楚。

 

所以诸佛、菩萨,世间圣、贤没有想到自己,完全是利益众人,那是真善,那是圆满的善。世间的人,不说别人,我们说范仲淹。范仲淹的行善积善就是真实,就是圆满,是我们的好榜样。他从来没有替自己着想,也没有替儿女打算一下,一心一意只知为国家、为社会造福,连自己的身家都忘掉了。我们读他的传记,他自己积善,一家积善,子孙皆知行善。自己做到宰相,五个儿子中,有两个做过宰相,一个作过御史大夫。自己死的时候买不起棺材。钱到那里去?全都拿来做社会福利事业去了。所以印光大师赞叹他,说他的德行仅次于孔夫子。他的家庭一直到民国初年,八百年不衰,子子孙孙都好,积德积得厚。

 

我们今天行善,拿出自己百分之一、二的力量来行善,已经觉得我是善人了。而且还要舍一得万报。大家到庙里来烧香布施。为什么?这个利润最大,一本万利。所以到佛门里来烧香拜佛,心想这是一本万利的生意。今天布施一块钱,明天得一个彩票中一万块。是这种心态到佛门里布施修善的,冤不冤枉?把佛菩萨看得真连小人都不如了。所以有很多人到佛门时,你看他很虔诚拜佛念佛,他自己不好,他的家庭后世都不好,真正的原因在此。好像不是有心把佛菩萨看成一个坏人,看成一个接受贿赂的人。可是有意无意他就是这种心态,虽然不明显,还是有这个心态。这是绝大的错误。

 

我们在公家办事,要去拜托人要送红包。所以跟佛菩萨打交道也送红包。接受拜托的都不是好人。那佛菩萨接受红包,也接受贿赂,也不是好人。这个罪就重了。

 

又根心者真。袭迹者假。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皆当自考。

 

〔根心〕是从真诚里发心的,这是真善。我们跟人家去做,不是发自于真心,这是假善。〔无为〕,就是没有希求。没有希求的善是真善;行善而有所求就不是真善,就是〔有为〕了。〔皆当自考〕,自己要考量。

 

什么是真善,什么是假善?我们一定要从心地里面去区别,才知道自己是不是在行善。贪财、妄取是恶,而中峰禅师说:未必然也。〔如果取得为了做好事,利益众生,也是善,不能算是恶〕。

 

常常有一些经商的同修来找我,说五戒里的〔不妄语〕他们不能持。因为做生意天天打妄语,希望把别人荷包里的钱,骗到自己的荷包里来。不打妄语怎么做生意?我说,真正行菩萨道未尝不可以。现代的人,你劝他行善他不肯,骗他他肯。问题在那里?在我们自己是不是菩萨心。如果用这种手段,当然这是一种非常手段,把他的钱财骗来了,替他做好事,你是行菩萨道。如果把他的钱骗来自己贪图享受,就是恶了。凡夫不知道做好事,不知道行善,我们替他修善,替他修福,这是好事。所以单单看表面,确实善恶难分,善恶在心地。积大善、建大功都要从心地上去修。尤其是大菩萨外表上不露痕迹,不注重小节,纯粹是利人济世,所以他的观点确实跟普通人不一样。

 

何谓端曲。今人见谨愿之士。类称为善而取之。

 

〔端〕是端庄正直,〔曲〕是委曲婉转。〔今人见谨愿之士,类称为善而取之〕。见到唯命是从的,恭恭敬敬顺从的,这个人是好人。现在一般在位有权的人,想用人,都喜欢用这种人。为什么?他听话,叫他怎样,他就怎样。认为这是好人,喜欢用这种人。所谓愿意用奴才,奴才听话。一天到晚对你很恭敬,侍候你舒舒服服的。

 

圣人则宁取狂狷。至于谨愿之士。虽一乡皆好。而必以为德之贼。是世人之善恶。分明与圣人相反。

 

大圣大贤他们用人,不用乡愿、谨愿。乡愿之士,是一般人讲的好人。圣贤用人才。人才倔强、傲慢,有时候无礼。为什么?他有一技之长,值得骄傲,有时候不一定能顺你的意思。可是这样的人能干,能办事。那个老好人,人是好人,不能办事,墨守成规。不能自动自发做事情。所以圣贤人〔宁取狂狷〕。狂狷之人勇于进取,不拘小节。

 

〔至于谨愿之士,虽一乡皆好,而必以为德之贼〕。这种好人往往不明事、理,不辨是、非,所以是〔德之贼〕。〔德〕是风俗道德,往往都被他们不知不觉当中破坏了。

 

〔是世人之善恶,分明与圣人相反〕。大圣大贤的善恶标准跟世人的善恶标准不一样。即使在佛门中,大乘的善恶标准跟小乘的就不一样。小乘着重在事相上,所以小乘人守戒守得很严格,一点都不敢犯;大乘人你看他好像是不拘小节,小乘人看不起大乘人。大乘戒在心地,小乘戒在事相。

 

前面讲的三种改过之法,是从事上改。小乘从事上改,大乘从心上改,不一样。所以小乘,就是谨愿之士,大乘是狂狷之人,成就也不相同。譬如说大乘好像是不持戒,其实不然,他心地清净平等,人家往生的瑞相,站着走、坐着走、不生病;小乘人往往临终还是手忙脚乱。这就能看到结果。

 

中国历代大乘修学,明心见性,了生死出三界,确实不少!诸位在〔高僧传〕、〔神僧传〕、〔居士传〕、〔善女人传〕都能看到。〔善女人传〕是专记在家女居士修行成就的。所以小乘不了解大乘。就是因为是、非,善、恶的标准不相同。

 

推此一端。种种取舍。无有不谬。天地鬼神之福善祸淫。皆与圣人同是非。而不与世俗同取舍。

 

这是真善、假善,我们很清楚就能辨别。天地鬼神与圣人的标准相同,而不与世俗的标准相同。为什么?因为天地鬼神与圣人的用心见解是一样的。

 

凡欲积善。绝不可徇耳目。惟从心源隐微处。默默洗涤。纯是济世之心则为端。茍有一毫媚世之心即为曲。纯是爱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愤世之心即为曲。纯是敬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为曲。皆当细辨。

 

我们真正要发心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发心度自己,首先〔绝不可徇耳目〕。就是决定不可贪恋五欲六尘,一定要看淡。五欲六尘看不淡,你的自私自利断不了。自私自利的意识是恶业的根源,由恶根所做的一切善,善也变成恶了。这就是为什么世间人讲的那些善,中峰和尚都不同意。不同意的根源就是你还有私心。有私心所做的一切善事,都希望获得自私的利益,这个善就不真、不纯。所以先要把五欲六尘看淡,然后逐渐舍掉,不受五欲六尘干扰。这样才从〔心源隐微处〕,没有人见到的地方,念头才动的地方,就要觉察。

 

〔默默洗涤〕,〔洗涤〕就是洗心。也是〔无量寿经〕讲的〔洗心易行〕。〔易〕是换,改变。改变我们从前不善的行为。心地干净、光明,才充满智慧!

 

〔纯是济世之心〕,只有一个念、一个心,利益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帮助他明理、帮助他破迷开悟。他只要明理,破迷开悟了,他自然就会知道要断恶、要修善。所以佛法在世间的第一大功德,就是帮助人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都认清了,十法界你愿意取那个法界,随心所欲,佛不干涉,佛也不勉强。佛不是说佛好,你们都成佛,佛没有这样要求。佛希望你们成佛,但是绝不勉强你们。愿意来生做人,佛就教你做人的道理;愿意到三恶道,就搞贪、瞋、痴,到三恶道。佛不会去阻扰我们,也不会帮助我们,佛只教人破迷开悟。这是纯真,所以这个叫〔端〕。〔茍有一毫媚世之心即为曲〕。〔媚〕简单的说,就是巴结讨好群众之心,取得世间名闻利养。就是以不正当的手段求取名闻利养为目的,他所做的一切善事、善行,都是〔曲〕,不是〔端〕。

 

〔纯是敬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为曲;皆当细辨〕。处事的态度应当谨慎。〔慎〕就是慎重。待人、接物、处世都要用谨慎恭敬的态度,玩世不恭是错误的。不可以不辨别清楚。

 

何谓阴阳。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

 

〔何谓阴阳〕。这一条也很重要。古圣先贤都叫我们要积阴德,什么是阴德?

 

〔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你所做的善事、善行,大家都知道,人人看到都赞叹你。赞叹就是福报。政府表扬,送个匾额给你挂着,你是好人,你做了很多好事。果报都报掉了。

 

〔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所以诸位要晓得,无论做多少善事,不必要让人知道,则善果永远就积在那里而不求现报,叫〔积善〕。别人知道了,善就积不住。随修随报,到后来一点善果都没有了。反而造了很多恶,恶慢慢积,愈积愈多,后果就不堪设想。

 

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阴阳之际微矣哉。

 

〔阳善享世名。名,亦福也〕。现在我们讲知名度。知名度就是〔名〕。人贪名,好名,名也是福报之一,为善以此报掉了。而且,〔名者造物所忌〕。造物,是讲天地鬼神。也为世人所嫉妒。

 

〔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奇祸〕就是有非常的灾难。你的名跟你的德行不相符,灾祸随之而来。 〔人无过咎〕,这个人没有什么过失。 〔而横被恶名者〕。别人都嫌弃他、冤枉他、侮辱他,他并没有什么过恶。

 

〔子孙往往骤发,阴阳之际微矣哉〕。所以积功累德,自己默默的去做,知道的人愈少愈好。也不必要人家赞叹恭敬。人家愈是不满意,愈是嫉妒、毁谤愈好。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毁谤、障碍之来,是消自己的罪业。罪业都报掉了,你的善德愈积愈厚,后来果报就大。所以子孙往往骤发,〔骤发〕就是突然发达。细观今日台湾许多发达者,其先人多类此。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才真正晓得阴德之可贵。

 

何谓是非。鲁国之法。鲁人有赎人臣妾于诸侯。皆受金于府。子贡赎人而不受金。

 

〔是非〕很难辨别,因为我们世间人的标准,跟圣贤人的标准也不相同。

 

〔鲁国之法〕,春秋时候鲁国的法律。

 

〔鲁人有赎人臣妾于诸侯,皆受金于府〕,〔府〕是官府。这个人为什么会到诸侯家里面去做臣妾呢?〔臣妾〕就是佣人,都是有罪,犯法的人,分发在达官显要家中服劳役。只要有人肯拿钱把他赎回来,就等于替他缴罚金,他就可以恢复自由。这是好事情。政府奖励社会上有钱的人多做一些好事。能帮助这些人恢复自由,让他改过自新,重新做人,所以政府有奖励。

 

〔子贡赎人而不受金〕。子贡在诸侯家里,把佣人赎回来,政府的奖励他不接受。

 

孔子闻而恶之。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受金则为不廉。何以相赎乎。自今以后。不复赎人于诸侯矣。

 

子贡不接受政府的奖励,孔子听了很不高兴。〔曰:赐失之矣〕。〔赐〕是子贡的名字,老师叫学生是称名字。说:〔赐,你做错了〕。

 

〔夫圣人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施于百姓〕。这就是圣人的是非观念,跟世人不一样。他看的是整个社会,良好的风俗习惯、道德标准。圣人的教导是普遍为老百姓所建立的,不是为个人。如果单就个人来讲,子贡这种做法是难能可贵,值得赞叹的。但是他把风俗习惯破坏了,他的过失在此。

 

〔非独适己之行也〕,不是为某个人。

 

〔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鲁国在当时,社会上贫穷的人多,富有的人少。

 

〔受金则为不廉,何以相赎乎?自今以后,不复赎人于诸侯矣〕。政府的奖励对一般百姓有鼓舞的作用。今天子贡不接受奖励,大家称你好人。以后有人做这件事情,政府的奖励,他们也就不敢接受了。一接受,人家就说你为图奖励而做的,于是大家都不愿做了。那么政府这个好的制度就被破坏了。如果要鼓励一般人都行善事,子贡应当要接受政府奖励,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社会大众。这是圣人与常人见解不同处。

 

子路拯人于溺。其人谢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自今鲁国。多拯人于溺矣。

 

子路在路上,看到一个人掉在水里,快要淹死了,就下去把他救上来。这个人牵一头牛送给子路,感谢他救命之恩。子路就接受。孔夫子知道了很欢喜,赞叹子路说:从今以后鲁国人〔多拯人于溺矣〕。人有急难的时候,勇于救人的人就多了。为什么?被救的人一定感谢;救人的人他还会接受感谢。这是鼓励大家救助灾难。

 

自俗眼观之。子贡不受金为优。子路之受牛为劣。孔子则取由而黜赐焉。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

 

这是孔子的真实教诲,应当切记深思笃行。

 

〔孔子则取由而黜赐焉〕。孔子的看法跟世间人刚好相反。他赞叹子路,而不赞成子贡的做法。这是有很深的道理的。

 

〔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你看大圣大贤,眼光看得远大,看得深微。凡夫眼光浅近,只看眼前,不知道他的行为对于后世的影响。我们要为整个社会、国家,乃至于整个世界来设想。于后世的历史来观察。这样你的看法就完全不相同了,你就会知道孔夫子的看法是正确的。所以善恶不能只看眼前现行,要晓得它对历史、对后世,久远以后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现行虽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

 

现前表面上看是善,实际上不善。在一个人是善,在一时是善;在一个社会是不善,在后世是不善。所以佛法里面讲善恶就不讲现行。今世善不是真善;后世善,生生世世都善,佛说这是善。现在是善;来世不善,后世不善,要到三途地狱去,这不是善。这一世善,来世善,后世更善,这才叫做真善。

 

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然此就一节论之耳。他如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当抉择。

 

像子路接受人家的牛,好像是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这是真善。〔然此就一节论之耳〕。这是就一桩事情来说明,什么叫〔是〕,什么叫〔非〕。

 

〔他如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当抉择〕。什么叫〔道义〕?什么是〔礼敬〕?什么是〔信用〕?什么是〔慈悲〕?这里都有是有非。如果不能辨别,往往自以为行善,其实造了大恶。其实人家讲修福,没有智慧的人怎么修福?真的要有福、要有慧。没有福慧,想修福也修不到福。

 

何谓偏正。昔吕文懿公初辞相位。归故里。海内仰之。如泰山北斗。有一乡人。醉而詈之。吕公不动。谓其仆曰。醉者勿与较也。闭门谢之。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狱。吕公始悔之曰。使当时稍与计较。送公家责治。可以小惩而大戒。吾当时只欲存心于厚。不谓养成其恶。以至于此。此以善心而行恶事者也。

 

吕文懿公告老返乡,就是现在讲的退休。古代的制度,宰相就相当于现代的行政院长。虽然退休,他的德望功勋为世人所敬仰。〔泰山北斗〕比喻高。

 

〔有一乡人,醉而詈之。吕公不动,谓其仆曰:醉者勿与较也,闭门谢之〕。同乡有一个人,喝醉了酒。牢骚满腹,遇到吕先生就骂他。吕先生做过宰相,度量大、有涵养,不跟他计较。跟他的佣人说:他醉了,不要跟他计较。闭门谢之,也不在意。

 

〔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狱〕。过了一年,听说这个人犯了重罪,判死刑入狱了。

 

〔吕公始悔之曰〕,吕老先生才后悔,上一次遭遇的事情处置错了,说:〔使当时稍与计较,送公家责治,可以小惩而大戒〕。当时如果跟他计较,捉他去监牢关几天,使他警戒收敛一点,可能不至于犯今日之死罪。

 

〔吾当时只欲存心于厚,不谓养成其恶,以至于此,此以善心而行恶事者也〕。这种例子太多了。善心造了大恶。尤其是现代一些年轻的父母,对待儿女溺爱,到儿女长成了,不孝顺父母、为非做歹,才晓得自己大错特错。

 

小孩就是要从小教起,少成若天性。小时候如果不严加管教,长大了就没法子教了。必然是背叛父母。父母对他稍微有点不好,他就不满意,这还得了!

 

从前中国古老的刑罚里有一条叫〔亲权处分〕。是父母说:〔我这儿子不孝,你把我的儿子判死刑,杀了他〕。法官马上判,什么都不要审了。〔亲权〕是第一等处分。所以从前儿女怕父母。父母若告状,法官不审就定案了。父母说给他坐三年牢,马上就批准。为什么?那是父母之命,没话讲的,不必审,大家认为这是绝对正确的。那个做父母的不爱儿女呢?父母不爱你,你在社会上就不能做人了,社会自然也不要你了。好像〔亲权处分〕在民国二十几年还有,以后废除掉了。有这一条法律,的确儿子不敢不孝,国家法律要治你罪的,你还没有办法,请律师都不能请的,亲权没有辩护的。这是真正值得我们去反省深思。

 

又有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如某家大富。值岁荒。穷民白昼抢粟于市。告之县。县不理。穷民愈肆。遂私执而困辱之。众始定。不然几乱矣。

 

遇到荒年收成不好,〔穷民白昼抢粟于市〕。〔粟〕就是粮食。贫民到处去抢劫。

 

〔告之县,县不理〕。到县政府告状,怕群众暴乱,县政府不敢阻拦。

 

〔穷民愈肆〕。抢劫的风气愈来愈盛,县官也管不了。怎么办呢?

 

〔遂私执而困辱之,众始定〕。他自己把这些抢劫的人抓来,私自用刑。把事情平定了。如果事情不平定,〔不然,几乱矣〕,几乎地方就发生动乱,就不能收拾。这是以恶心、恶行,对社会做了一桩好事。

 

故善者为正。恶者为偏。人皆知之。其以善心而行恶事者。正中偏也。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也。

 

什么叫〔正〕?什么叫〔偏〕?

 

〔人皆知之,其以善心而行恶事者,正中偏也〕。善心是正,恶事是偏,像前面所说的吕老先生,就是以善心做了一件恶事。这就是〔正中偏〕。

 

〔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也〕。但是善恶的标准都要从对社会、对世道人心之影响而论断的。如果说他们来抢我家的粮食,县官也不管。我家里佣人多,我们组织起来反抗,把暴民制止。用刑罚加诸于他,这是私刑。这不是一件好事,但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财产。他做了一桩什么善事呢?为社会安定,帮助很大。使暴民不至于为害地方,引起整个社会的动荡不安。这是为了私心替大众做了一桩好的事情,这个是〔偏中正〕。

 

何谓半满。易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书曰。商罪贯盈。

 

这是古圣先贤的教训。后人尊称为经。这个教训是真理,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积善成名,积恶灭身。绝对真实正确。

 

如贮物于器。勤而积之。则满。懈而不积。则不满。此一说也。

 

比喻有一个器皿。我们要想在里面存满,存久了就满了。如果不存,它不会满的。这就是要知道积善的重要。而不可积恶以自取灭亡!

 

昔有某氏女入寺。欲施而无财。止有钱二文。捐而与之。主席者亲为忏悔。及后入宫富贵。携数千金入寺舍之。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已。因问曰。吾前施钱二文。师亲为忏悔。今施数千金。而汝不回向。何也。曰前者物虽薄。而施心甚真。非老僧亲忏不足报德。今物虽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令人代忏足矣。此千金为半。而二文为满也。

 

这是佛门的公案。从前有一位女居士到寺庙里想布施,但没有钱。‘〔有钱二文,捐而与之〕。只有两文钱,从前两文钱是很少很少,她拿去捐在寺庙里做功德。〔主席者亲为忏悔〕。〔主席〕就是寺庙的方丈。因她心诚,亲自给她忏悔,给她祝福。

 

〔及后入宫富贵〕。没想到这个女子的命还不错,以后进入到宫廷里面做了皇帝的妃子,这富贵了。

 

〔携数千金入寺舍之〕。带了黄金千镒到寺院来做佛事。

 

〔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已〕。主持老和尚没有亲自给她回向,祇叫他的徒弟给她拜忏消灾回向。

 

〔因问曰:吾前施钱二文,师亲为忏悔,今施数千金而师不回向,何也〕。老和尚很有道德。不像现在,我们看到许多不如法的事情。从前有道德的人,不论施财多少,但看修福的人心是否真诚。如果是真心修福,再少的钱都要亲自给他主持;如果心地不是很虔诚,则用不着老和尚亲自去操心。这老和尚就告诉他,〔曰:前者物虽薄,而施心甚真〕。从前你虽只施两文钱,但是你的心真诚,〔非老僧亲忏,不足报德〕。今日你得到富贵,施金虽多,而施心不切。这是她从前心真。真诚的在三宝里修福,这是舍一得万报。她真的得到了。老和尚亲自给她修忏悔。现在她已经富贵了,但对于佛法上那种虔诚的心,被富贵荣华淹没了,退转了。

 

〔今物虽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令人代忏足矣〕。我派徒弟代表我替你忏悔就够了。其实老和尚这个举止就是唤醒她,真正是大慈大悲,机会教育,教她真正回头。这个人是个可救之人,不是不可救。

 

〔此千金为半,而二文为满也〕。从前施二文,她的福报是圆满的;现在布施千金,得到的福报是一半,不圆满。所以诸位同修要知道,我们修福,念念圆满,确实不在乎施钱多,不在乎做得多。心真切、尽心尽力就是念念圆满。

 

所以回向必讲三处,就是真心显露。我今天修行,第一、回向实际。实际是求明心见性,求恢复自己本来面目。第二、回向菩提。菩提是求觉而不迷,真实明了宇宙的真相。第三、回向众生。愿三宝加被,尽心尽力,协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不为自己。果然存这个心,用这个心,则念念功德圆满。如果有丝毫自私自利,求名闻利养,这里说得好听,得一半功德。其实不但一点功德得不到,就像刚刚我跟诸位说的,造了一身罪业。所以看问题绝对不能只看一个表层,要有深远的眼光。你要看得细,看得远,看得大。这里只是举一个例子。

 

钟离授丹于吕祖。点铁为金。可以济世。吕问曰。终变否。曰五百年后。当复本质。吕曰。如此。则害五百年后人矣。吾不愿为也。

 

这是中国人尊敬的八仙。吕洞宾是一位,唐朝钟离权也是一位。吕洞宾当年跟钟离权学点铁成金术。钟离权告诉他:〔点铁成金,可以济世〕。有些贫困人,你点铁成金可以帮助他发财,帮助他富有,解决他的贫困。

 

〔吕问曰:终变否〕?吕洞宾问,此金以后会不会变为铁?钟离权告诉他:〔五百年后,当复本质〕。五百年后金才会变成铁。吕祖说:〔如此则害五百年后人矣,吾不愿为也〕。虽然利益现在的人,但害了后人,这个事情做不得。我们看看现代的人,现前祇要得到便宜,他怎会想到后来害人。由此可知,世道人心是怎样的变化。

 

曰。修仙要积三千功行。汝此一言。三千功行已满矣。此又一说也。

 

道教讲,修神仙要积三千功德,就是说要做三千桩好事,才有资格修道。

 

〔授丹〕就是传道给他。他的条件比佛法的条件宽得多了。佛法的条件比这个要严。佛法是清净心才能入道,才能成为一个法器。道家的条件是修三千善,他不是讲清净心,是讲善心。你是真正的善心才有资格传道给你。所以他的条件是善心、善人;佛法的条件是清净心,比善还要难修。

 

他这样的存心,三千功德圆满了。他不害一切众生,实在讲超越了三千善行,一念就圆满了。像了凡居士做的减租一事,他这一念,一万条善事就圆满了。这是在心地上修。

 

又为善而心不着善。则随所成就皆得圆满。心着于善。虽终身勤励。止于半善而已。譬如以财济人。内不见己。外不见人。中不见所施之物。是谓三轮体空。是谓一心清净。则斗粟可以种无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

 

尽心尽力就是圆满。心与力都没有尽,还留一部份,这个善是〔半善〕。所以积功累德一定要尽心尽力。世间人不了解事实真相,对于圣教怀疑。就是烦恼里贪、瞋、痴、慢、疑的〔疑〕。你说的、我们听了也信。叫我们修善、布施,总是要留一点,总是不能全心全力的布施。想到若是全都布施了,明天生活怎么办?这是心里面有疑,不能果断,无有智慧。所修的善都是半善,都不是满分的善。所以往往修善得不到好的果报,也不能立刻得到果报。你要晓得原因在那里?

 

如果你真正肯修,对于圣教完全明了信从,一点也不怀疑。虽然世间人讲你傻,你迷信,我们有时想想,他讲的似有道理,善心不敢发,善事不敢为,你的善心已为邪见所转了。果然相信,果然肯做,果报是显著的,不只像〔了凡四训〕所说的,真实不可思议。读了这本书,你决定要深信,你要有胆量承当。只要真心去做,舍一何只得万报,一点都不错。如果贪着舍一得万报才发心,那个心不是真心,你虽然舍尽了,当然还是可以得到,得到的是半,不是满。

 

舍财决定得财富,舍法决定得智慧。无畏布施决定得健康长寿。因缘果报是真理,天经地义。真心去做,不求富贵,不求财富,也不求聪明智慧,也不求健康长寿,什么都不求,你得到的必定是样样都圆满。这多自在!有求的心还是能得到,得到的不圆满。为什么呢?因为你一无所求,你的心纯真,你行的善称性。性德流露,果报不可思议。其受用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华藏世界。诸佛净土,皆从性德流露出来。有一念希求,不称性了,你所得到功名富贵、健康长寿是修来的。修得的会失掉,是有限的,是有范围、有大小、有长短的,是享受得尽的。

 

唯有性德,它跟真如本性一样。不生不灭,无有穷尽,这才叫真正自在。要不是一个大福大智的人,谁肯把自己的利益舍得干干净净。没有人愿意这样做的。所以真正的大福,唯有诸佛菩萨在修。二乘人都不能修。二乘人怕麻烦,譬如度众生,我好心去帮助他,他不接受,还要毁谤侮辱,算了,不度他。这就不行了,这就不圆满了。菩萨则不然,他知道众生的烦恼习气,种种忤逆,菩萨也不在意,还是很耐心很慈悲的去度他。所以菩萨用心跟阿罗汉、辟支佛不一样。阿罗汉、辟支佛还是用意识心;佛菩萨是用真心。你要求真正的富贵,其实富贵不是求来的,本性里本来具足。诸佛教人无非是开发自性真实富贵,就是明心见性。

 

所以佛弟子的修学目标,其中一个就是回向实际,开发自性。自性里什么都具足,我不向外求,只求开发自性。自性里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每个人都有自己宝库,都是世出世间最富有的。可惜自己不晓得。唯有最聪明的、最富有的佛陀,教我们开发自性。因此佛的恩德就无比了,佛的恩德第一大。这些真实的道理,事实的真相,我们一定要知道。

 

用真心,确实〔斗粟可种无涯之福〕。〔粟〕是粮食。〔斗粟〕是一斗粮食。可以造没有边际的福。因为他称性。 〔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以一文钱供养三宝,能消千劫之罪。〔楞严经〕上说得很好,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表面很像佛的寺庙,实际里面所作所为是妖魔鬼怪。我们今天要想种福、修德,到那里去种。万一这个庙是妖魔鬼怪,我们不但福没种上,可能还要作恶。诸位要晓得佛法讲的是心地法门。如果你是真心来拜佛,这个佛就是阿弥陀佛,就是释迦牟尼佛,是自己真诚心的感应。我的心正,纵然是邪魔外道的庙,我去拜,也正,也是佛菩萨,也是正神。我心不正,虽然是正法道场,我去拜,所感应的也是妖邪。

 

若说末法时期没有地方好修行,那就错了。真正道场是在心地。〔维摩诘经〕上讲〔直心是道场〕,〔清净心是道场〕,〔慈悲心是道场〕。道场在心里。我心有道,我到那里都是道场;我的心正,到什么地方都是正法。这才叫境随心转,外面境界都随我心转变。诸位同修果然明白这个道理,认真修学,大家都修,则社会有福,国家有福了。

 

倘此心未忘。虽黄金万镒。福不满也。此又一说也。

 

〔未忘〕就是没有把这些妄想杂念除掉。纵然是〔黄金万镒〕,拿来布施,所得的福都不是圆满的。这是讲〔半满〕。

 

何谓大小。昔卫仲达为馆职。被摄至冥司。主者命吏呈善恶二录。比至。则恶录盈庭。其善录仅一轴。如箸而已。索秤称之。则盈庭者反轻。而如箸者反重。仲达曰。某年未四十。安得过恶如是多乎。曰。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

 

福善有大有小,古人有个故事。从前卫仲达为馆职。〔馆职〕,一种是教书的先生,一种是服务于政府机关,如翰林院类者。〔摄至冥司〕是有一天他被小鬼抓去见阎罗王。阎罗王就审判他。叫判官把他的档案拿出来。

 

每一个人一生都有善、都有恶,就有善恶两本记录。在阎罗王、鬼王那里都有档案。了凡先生教我们要发“敬畏之心”。档案拿来之后,看到记录恶的不只一本,搬了一大堆出来,都是他造恶的记录。作善的记录“如箸”,他一生做的善就只有一卷。所造的恶有几十本之多。把他造的恶和善秤一秤,看那个重?结果所造的恶还不重。恶是很多,可能是没有大恶。就好像记过一样,小过记了很多,没什么大过失。所以一个大善就抵〔盈庭〕之小恶。这一秤,阎罗王也欢喜了。这个人毕竟还是一个善人。

 

所以仲达就问了,他说:〔我年未四十,这一生怎么会造这么多的恶业过失〕?阎罗王就告诉他:〔一念不正就是恶〕。不是说做了恶事,那才叫恶。一个念头恶,鬼神就给你记一笔。虽然这一生做的恶不多,但恶念很多。还好他有造一大善业。

 

因问轴中所书何事。曰朝廷常兴大工。修三山石桥。君上疏谏之。此疏稿也。仲达曰。某虽言。朝廷不从。于事无补。而能有如是之力。曰。朝廷虽不从,君之一念已在万民。向使听从。善力更大矣。故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茍在一身。虽多亦小。

 

这一卷善的内容是:〔朝廷常兴大工,修三山石桥,君上疏谏之,此疏稿也〕。帝王想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他看这是没有必要的,就建议皇帝不要做劳民伤财的事。皇帝没有理会他,还是照做。这一卷就是他上书的文稿。

 

〔仲达曰:某虽言,朝廷不从,于事无补,而能有如是之力〕。我虽然建议,没有用处,于事无补,朝廷还是照做了。〔曰〕,鬼王说:〔朝廷虽不从,君之一念已在万民〕。可见善恶是在念头。你当时这一念不是为自己,是真正爱护老百姓。你发的这一念在万民,多少老百姓得利益。何况兴这么大的工程,是用老百姓所纳的税,能够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对老百姓都有利。所以这一念,你想想看,影响力有多大,虽然没做,他的心是真实的,是圆满的。

 

所以‘向使听从,善力更大矣’。如果朝廷照你的建议去做,那你的善就更大了。虽然没做,你的善还是很大。

 

〔故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茍在一身,虽多亦小〕。〔大、小〕差别是在这里,就看发心是不是真实,是为天下国家,还是为自己家庭。我们明白道理之后,念经、念佛回向,常常为某一个人回向修福,希望三宝加持,让他能得利益,这是小善,利益很小。他是不是真正能得到?还不一定。如果遇到这样情形,家亲眷属有困难或者有病痛,我们念经、念佛回向十方法界。希望一切众生没有病痛,一切众生没有苦难,一切众生都能得到平安利益。你家里的人就得真实利益。为什么?你心太大了。读〔地藏经〕光目女、婆罗门女为母发愿事便知。

 

世人常说:我修的功德都给别人,我自己得不到,修这个做什么?这是心量太小。在佛菩萨面前祷告,祷告了半天都不灵,原因就是心量太小了,完全是自私自利,不晓得把自己修行的功德,扩大到十方法界。

 

我们中国文化的命脉,大根大本是祠堂、文言文。中国之所以成为一个文明古国,几千年来都不衰,不被灭亡,伦常才是根本。〔文言文〕不能断,文言文断了之后,中国人将来会有很大的苦难,真正是陷于永劫不复。还有大乘佛法。这三样能保住,不但国家民族有前途,世界也有大光明。

 

何谓难易。先儒谓克己须从难克处克将去。夫子论为仁。亦曰先难。

 

首先引古圣先贤的教训告诉我们,我们的烦恼习气很重,那一种最重就先把它断除。最难断的能断,小的毛病就不难克服了。断恶修善要知道下手处。孔夫子论〔仁〕,就是仁爱,说到〔先难〕。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必如江西舒翁。舍二年仅得之束修。代偿官银。而全人夫妇。

 

〔必〕是必定。这是一个很好的榜样,难行能行,难舍能舍。〔修〕原来是干肉,〔束〕是一束一把,没有几条。这是古代做学生每逢过年过节送给老师的一点微薄礼物。礼不能缺,以后凡是学生对老师的供养通称〔束修〕,不一定都是干肉。古代教书的所在都称私塾,学生的人数不定。有二、三十个人就相当多了,少的只有十几个人;所以老师得到的供养相当微薄。两年的积蓄,他能拿出来,〔代偿官银,而全人夫妇〕。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江西舒老先生做到了。

 

与邯郸张翁。舍十年所积之钱。代完赎银。而活人妻子。

 

一个是舍两年的待遇;一个是能舍十年的积蓄;都是赎官银。这就是欠了公款,或者是判了刑罚坐牢,拿这个钱去赎。救济陷于苦难的一家人。

 

皆所谓难舍处能舍也。

 

因为人在世间,必须依赖财物生活,所以舍财是一桩很难的事情,尤其是把全部的财物都舍尽了,这很不容易。这就是向〔先难〕处去做,就是克己。

 

如镇江靳翁。虽年老无子。不忍以幼女为妾而还之邻。此难忍处能忍也。

 

镇江过去是江苏省会。靳老先生年老无子,在过去有置妾的习俗,再娶一个来传宗接代,这是人伦之大事。邻居家里有一个女孩子年龄很小,送来给他做妾。年龄相差太悬殊了,他不忍心,再送她回家。虽然没有儿子,他也觉得无所谓,总不能耽误人家一生的幸福。这也是难忍能忍。

 

故天降之福亦厚。

 

有这样的善行,必然有善报,一定是有善果的。

 

凡有财有势者。其立德皆易。易而不为。是为自暴。贫贱作福皆难。难而能为。斯可贵耳。

 

这就是“难、易”。明白这个道理,我们要把握修善积德的机会。机会失掉了,以后想做也没有缘份去做了。财富不能常保,人的运五年一转,一生当中有最好的五年,也有最坏的五年。好运如果是在晚年,才是真正的好运。如果五年最坏的运在晚年,此时体力衰退,困苦艰难就很可怕了。所以少壮时有福最好能舍,奉献给社会大众共同享受,舍了以后命里还有。明白这个道理,年轻体力还够,福报来时我不去享受,就把享受福报延后了。不好的我先受了,好的留到后面,后福就好了,所以一定要知道修晚年的福报。

 

我们学佛的人,更应该要晓得修的是什么?修的是临终时的福报。临终时什么福报呢?不生病,自己晓得什么时候走,坐着走,站着走,知道到那里去,这才是福报。世间人对此大事往往疏忽了;学佛的人应当时时刻刻提醒,有福让大家享,福报就殊胜了。

 

〔有势〕就是有地位、有权势。有权,积德很容易,帮助别人往往是轻而易举的事。所以有权势的时候,不可以拿着权势去欺压别人,应当以权势多做善事,多积阴德。易而不肯做,是自暴自弃。贫贱修福就难,没有财、没有力量。难而能做,那是非常之可贵。

 

随缘济众。其类至繁。约言其纲。大约有十。第一与人为善。第二爱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劝人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兴建大利。第七舍财作福。第八护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长。第十爱惜物命。

 

这就是佛门里常讲的〔随喜功德〕,随缘随力的帮助社会大众。〔其类至繁〕,随缘的功德太多太多了,略举十大类。〔约言其纲,大约有十:第一与人为善;第二爱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劝人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兴建大利;第七舍财作福;第八护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长;第十爱惜物命〕。这十条皆是真实利益众生的好事,应当尽心尽力去做。下面一条一条来说。

 

何谓与人为善。昔舜在雷泽。见渔者。皆取深潭厚泽。而老弱则渔于急流浅滩之中。

 

〔何谓与人为善〕,了凡先生举了一个例子。教导我们怎样跟大众在一起,在一个团体里面带头诱导人人修善。

 

〔雷泽〕是地名,在现在山东省。渔猎在古时候是生活里一个重要的部份。〔深潭厚泽〕就是鱼多的地方。年老的人,因为好的捕鱼地区被年轻人霸占了,没有办法跟他们争,所以就在浅水和急流处捕鱼。浅水鱼少,不容易捕得。

 

恻然哀之。往而渔焉。见争者。皆匿其过而不谈。见有让者。则揄扬而取法之。期年。皆以深潭厚泽相让矣。

 

舜看到这样的情形心里很难过。〔往而渔焉;见争者皆匿其过而不谈〕。他用的方法很巧妙。〔见有让者,则揄扬而取法之〕。他有智慧,有耐心,善巧方便,参加他们一齐捕鱼,实际上的目的并不是去捕渔,而是想感化这一批人。见到大家相争,他不说一句话;如果当中有一两个相让的,他就很赞叹。他用这个方法,隐恶扬善。〔期年〕,就是一年之后,〔皆以深潭厚泽相让矣〕。一年之后没有相争的,只有相让的,果然真的被他感化了。

 

我们现代的社会,宣扬恶事、恶行,只要有一点违背风俗道德或者是法律的,报章杂志就大肆宣扬。说善的很少,说恶的很多。这种作法,社会上必然是善人少,恶人多。你行善,有谁知道?不但不能激励人修善,反而诱导他人去造恶。

 

我们看古圣先贤。作恶,不要说他,让他自己慢慢去反省去觉悟,这才是正确的。人都有天良,只是一时为利欲蒙蔽而已,只要有善巧方便去帮助他,没有不觉悟的。舜王用这种方法,把这一群捕渔的人感化了。看下文就知道圣贤的用心。

 

夫以舜之明哲。岂不能出一言教众人哉。乃不以言教。而以身转之。此良工苦心也。

 

舜王不是说一篇大道理劝劝这些人,他用的是身教,自己做榜样来劝别人。虽然时间长一点,但是效果会相当的深远。因为言教不如身教!此正是他明哲处。

 

吾辈处末世。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敛才智若无若虚。见人过失且涵容而掩覆之。

 

〔末世〕,就是佛法的末法时期。〔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这是要痛戒的。自己有长处,要用长处去欺压别人,就是世间人讲的〔值得骄傲〕这句话。能够〔收敛才智,若无若虚;见人过失,且涵容而掩覆之〕,才是真正的修养。自己有才智要藏一点,收敛一点,不要太露锋芒。古德常说:〔大智若愚〕。凡是露锋芒的,纵有才智也没有多大作为。一个真正有大作为的人,他绝对不像一般人显示的那样浅薄,必然是浑厚老成。我们用包涵的态度对人,隐人之恶,扬人之善。才是真实持戒修福之人。

 

一则令其可改。一则令其有所顾忌而不敢纵。见人有微长可取。小善可录。翻然舍己而从之。且为艳称而广述之。

 

〔纵〕是放纵。能够收到这样好的效果,大舜的所作所为就是很好的证明。〔见人有微长可取〕。〔微长〕就是小善。〔小善可录,翻然舍己而从之,且为艳称而广述之〕。就是人家有善行我们随喜,而且加以赞扬。

 

过去我初见李老师时,他曾教导我:〔不要说人家的过失〕。隐恶,这句话我懂;他又说:〔不要赞叹别人〕。我不明白,心里就很疑惑。说人家的短处,这是不好的事情。赞叹别人是好事。为什么不可以赞叹别人呢?后来李老师解释说:〔赞叹别人比说人家的过失,害处还要大〕。怎么会有害?他说:〔赞叹别人要有智慧,没有智慧的赞叹是反而会害人的。人家有一点小小的能力,你就拼命去赞叹他,过分的赞叹,使那个人听到之后得意忘形,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就不会再有进步了。不进则退,岂不是你害了人〕?我想想,的确有道理。

 

那一种人我们应该赞叹?佛门里常讲的八风吹不动,这样的人你应该特别去赞叹他。因为他不受你的害。你赞叹他,他如如不动。愈赞叹,他愈谦虚,愈觉得自己努力不够,这种人应该加以赞叹。所以我们要小心谨慎,不能够以善心做了坏事。从这一段来看,我们才真正体会到舜王用心之苦,他是用一年的长时间,把这地方坏的习俗转移过来。

 

凡日用间。发一言。行一事。全不为自己起念。全是为物立则。此大人天下为公之度也。

 

〔则〕就是榜样,就是原则。都是为社会,为地方,为大众,作一个榜样。

 

此大人天下为公之度也〕。什么人才叫〔大人〕?天下为公才叫〔大人〕。念念都是为自己的叫做小人。所以小人为私,大人为公,佛菩萨称之为大人。你看看〔八大人觉经〕,菩萨八种大觉。大人就是佛菩萨。这一节说的就是菩萨道、菩萨行。

 

何谓爱敬存心。君子与小人。就形迹观。常易相混。

 

〔形迹〕就是外表。君子和小人,如果只从外表上来看,常常会搞错,常常会相混,实在不容易分辨。

 

惟一点存心处。则善恶悬绝。判然如黑白之相反。

 

若从心地上来看,小人和君子就截然不同了。

 

故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儒家讲君子贤圣,佛门里讲诸佛菩萨,他们与一切凡夫所不同的,就是存心。行迹很难区别,所以往往我们把圣人看错了。

 

在佛门里,像过去浙江天台山出现寒山、拾得、丰干。〔天台山志〕上记载,在当时一般人看这三个人疯疯癫癫的,认为他们有神经病、不正常,没人理会他们。所以形迹上怎么看得出来呢?丰干是在碓房里舂米的,就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在黄梅的那一份工作。丰干是阿弥陀佛的化身。阿弥陀佛在厨房舂米来供养大家;寒山、拾得是等觉菩萨,文殊、普贤化身的,在厨房里烧火;都是在厨房里打杂的,做这种苦事。打赤脚,穿得破破烂烂,疯疯癫癫的,所以没人瞧得起他们。在行迹上,肉眼凡夫确实很难判别,实际上他们三个人是圣人应化,这是丰干说出来的。

 

当时有一位地方官吏闾太守,于上任的路上,母亲生了病。他很着急,请了很多医生都没能治好。丰干经过那里去找他说:〔你家里有个病人,我有方法把他治好〕。治好之后太守对他非常感谢。看他是出家人,请问他在那一个宝刹?他说:〔我在天台山〕。他就向丰干请教,你们的宝刹,有没有圣贤人住在那里?丰干说有,文殊、普贤两位菩萨在。太守说:我要怎么样去亲近?丰干说:一个叫寒山,一个叫拾得。太守上任没几天就去朝山,参拜这两位大菩萨。结果他们是在厨房打杂的,疯疯癫癫的,可是太守一见到就顶礼膜拜。两个人根本不理,转头就跑。太守派人去追,看看他们到那去了。结果看到他们跑到山边,两座山就打开了,两个人一直退到里面,山就合起来,两个人都不见了。最后他们还说:弥陀饶舌。于是太守等人才晓得丰干原来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多事,把他们两个身分说出来了。三位是圣人,在庙里每半月诵戒,是很重要的法事,寒山拾得时常在门口讥笑,所以寺庙里的人都不喜欢他们。到最后才晓得是佛菩萨化身应现在此地,这个时候大众才生惭愧心。原来阿弥陀佛、文殊、普贤每天都来侍候他们的饮食。这是佛菩萨跟常人存心不相同处。

 

君子所存之心。只是爱人敬人之心。盖人有亲疏贵贱。有智愚贤不肖。万品不齐。皆吾同胞。皆吾一体。孰非当敬爱者。

 

普贤十大愿王,第一愿就是礼敬诸佛。盖人有亲疏贵贱,有智愚贤不肖;万品不齐,皆吾同胞,皆吾一体,孰非当敬爱者,这是从理上来观察。“事”上确实有亲、疏、贵、贱,有智、愚、贤、不肖,但都是我们的同胞。

 

所以明白这个道理、这个事实真相,才晓得真正是皆吾同胞,皆吾一体。佛说: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自己,所以佛的慈悲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就是这样建立的。那一个不应该礼敬,不应该爱护呢?人人都应该敬爱,事事物物我们都应该要敬爱。

 

爱敬众人。即是爱敬圣贤。能通众人之志。即是通圣贤之志。

 

从前读书明理的人敬圣敬贤,跟我们现代工商社会贪、瞋、痴、慢不断增长的人敬圣敬贤,在思想、心态上不一样。从前人敬圣敬贤,是因为圣贤是我们的模范,取见贤思齐的意思。现代人敬佛、敬菩萨、敬鬼神,是希望佛菩萨、鬼神多让他赚一点钱,其目的在此。〔通圣贤之志〕。圣贤之志就是为众生造福。那一个人不希望得到安和乐利?中国人常讲的五福,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福,希望自己长寿、富贵、健康幸福,这是世间人的希望,但是这些都是善因善果。希望得好的果报,但是忘了好的果报是要好因缘才结得的。若不修好因,不结善缘,希求好的果报,是决定不能得到的。圣贤人希望每一个人都得到殊胜的果报,所以圣人之志就是群众之心。只是圣人有智慧,群众迷惑颠倒,所以圣人教导大众修善积德,才能使人人皆得到好的果报。

 

修善积德从〔爱敬〕开始。先学爱人、敬人,爱物、敬物,爱事、敬事,对于人、物、事要真正爱敬。所以十大愿王里的菩萨修行原则,第一条就是〔礼敬诸佛〕。我们读〔礼记〕,第一句话“曲礼曰:毋不敬。就是教〔敬〕,〔毋不敬〕就是一切恭敬。要从这里下手。

 

何者。圣贤之志。本欲斯世斯人。各得其所。吾合爱合敬而安一世之人。即是为圣贤而安之也。

 

圣贤、诸佛菩萨,只有一个想法,一个心愿。就是教导一切众生〔各得其所〕。聪明杰出的人,诱导他成佛作祖。没有这个大志,他希望得到什么,都祝福他、帮助他能够如愿。这是圣贤之志,所以要心存爱敬。

 

何谓成人之美。玉之在石。抵掷则瓦砾。追琢则圭璋。

 

〔成〕是成就。别人有好事,我们要帮他成就,这也是性德。

 

〔玉之在石,抵掷则瓦砾,追琢则圭璋〕。这是举一个比喻,〔玉〕是石头里面最精最美的,加以琢磨就变成玉器。〔圭璋〕是古时候的信物。在古代,尤其是上古,玉做成璧,璧是圆形的,中间有个孔。〔圭〕是手上拿的。当时的用途,就像我们现在记事用的记事本子,是作备忘之用。〔圭〕大,〔璋〕比较小。这些玉器在故宫里可以看到,有商周的、秦汉的,历史的价值都非常高。

 

故凡见人行一善事。或其人志可取而资可进。皆须诱掖而成就之。或为之奖借。或为之维持。

 

我们今天所讲的培育人才。看到这个人心地很善良,很忠厚,或者志向纯正可取。〔资〕是资助,我们应当要帮助他,成全他。〔皆须诱掖而成就之〕,就是要诱导他,要成就他,教养他,培训他。〔华严经〕五十三参是很好的榜样。你看善财童子自己以学生身分去参访善知识。他是我们的前辈,是我们的长者。纵然年岁很轻,他的道德、学问是我们所尊敬的,我们应当跟他学习,见到善知识先是礼敬。善知识一定会问他,你从那里来的?你到这里来作什么?你有什么需求?五十三位善知识,所问与善财对答完全相同。所以这句话给我们的印象非常之深刻,前后重覆了数十遍。第一句是:我已经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立志要成就无上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但是我不晓得怎样修持?怎样存心?所以到这里来请教。〔发心〕就是此地讲的立志。志可取、又好学,我们遇到了一定要尽心尽力帮助他。所以有志向、有目标,不论世间、出世间都是有前途,有成就。遇到这样的人,就是俗话常讲的〔遇英才而育之〕。你真正遇到这样的材料,就要设法去帮助他,成全他。

 

〔或为之奖借〕,〔奖〕是奖励。〔或为之维持〕,〔维持〕就是在他有困难的时候帮助他,使他能安心于学业和道业。

 

或为白其诬而分其谤。务使之成立而后已。

 

世出世间贤者在修行过程中免不了遭嫉妒、毁谤,往往会给他带来困惑,有时候足以教他退心,那就很可惜了。这时我们要替他分忧。〔诬〕是诬衊冤枉。要帮他洗刷冤情,成就他,以〔务使之成立而后已〕为目标。如此成全人便是大学问、大智慧、大福德之相。这个人将来在社会上建功立业,是帮忙照顾他的人给他的。他将来有多少的功德,照顾他、帮助他的人也是跟他同等的。中国古代,荐贤受上赏。你替国家推荐一位贤人,国家对你的奖赏是最高的。为什么?这位贤人为国家建功,替国家服务,为老百姓造福,都是因你推荐的,等于就是你造的。所以在过去中国社会,确实是举贤能,举贤良,举孝廉。把人才发掘出来,推荐给朝廷,推荐给国家。

 

好人为什么还有人找麻烦?俗话常说,好事多磨,多魔障!你做恶,魔就喜欢做恶,他不但不会障碍你,还会帮助你。你做好事,恰恰跟他相反,他看了不顺眼,所以来找麻烦。一方面是魔来找麻烦。二方面是自己生生世世的冤家债主看到你修行,将来你超越六道轮回,过去世你欠他的命没有还,欠他的债也没有还,怎么可以跑掉呢?他不甘心!不甘心就要来障碍你,所以菩提道上魔难重重。

 

无始劫以来自己所造的业障,要怎样免除这些业障呢?我们每天将所做的功课回向冤亲债主,把所修学的功德都分享给他们。诸位要知道,全给他们就是自己圆满的功德。我们要什么?什么也不要。不发这样的愿心,你想在菩提道上没有障碍,相当不容易。所以发这个愿心,最好能依照〔金刚经〕的理论方法,要真正依教奉行,真实的去做。

 

大抵人各恶其非类。

 

一般人,跟他同类的就喜欢,学佛的同修见到特别亲切;对于不学佛的人就有距离、有界限。尤其是在家庭中,父母没学佛,兄弟姊妹没学佛,你吃素,他们不吃素,这一家人就闹得鸡犬不宁。这是我们的错。自己要深深反省,最大的错在那里?家里的人为什么反对你学佛?因为看到你的同修道友到家中来,亲密超过了家人,你喜欢同道比喜欢母亲超过多了。母亲一看嫉妒,她心里当然不舒服。你要以爱护同道的心去爱护你家人,家人就不会有一个反对的。所以往往学佛搞得家庭不和,自己都不知道反省,不晓得原因出在那里,我们在旁边明眼观察,看得清清楚楚。问题出在那里?实在应当反省,一反省就找出来了。尤其是我们的同修到家里来,对我们的父母更尊敬、更孝顺,那你的家人也更快乐了。不但不反对,还觉得学佛好,学佛都不错,鼓励你的亲戚朋友都去学佛了。所以家庭里面亲属之间,不能用言教。要学舜王,要用身教,做出来给家人看。他们看到确实是好,自然就会给你宣传。

 

乡人之善者少。不善者多。善人在俗。亦难自立。

 

善人是一类,不善的人是一类。不善的人多、势大。善人少,势力孤单。‘善人在俗,亦难自立’。善人要做好事不容易,恶的势力很大,决定造成了障碍。佛门中自从释迦牟尼佛示现,代代都不免有这种情形。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得法之后,明心见性了,还在猎人队里躲藏十五年。为什么?嫉妒、障碍。所以善人在俗,有些一生遇不到机缘,祇好独善其身。如果要教善人能兼善天下,我们有智慧,有福德的人,一定要帮助他。

 

且豪杰铮铮。不甚修形迹。多易指摘。故善事常易败。而善人常得谤。惟仁人长者。匡直而辅翼之。其功德最宏。

 

〔铮铮〕就是响亮的意思。“豪杰”是指他的聪明、智慧、才干超过别人。

 

在地方上大家都知道他,我们现代人讲的知名度很高。这些人有专长,有才干。但他生活马虎、随便,不太讲求,不拘小节,有时就容易得罪人。我们也要知道,学佛对佛一定要恭敬,对三宝要恭敬,但是有一些小节也不要过份的重视。太重视会影响你的修行。恭敬心是应当有,但是看到别人无礼,我们也不要挂在心上,修行要抓到真正的纲领。真正的纲领是“心净则土净,二六时中只有一句阿弥陀佛。其他的都不重要。

 

年纪大体力衰,诵经就不一定要跪着,不需要拘执形式。求心里与阿弥陀佛不相舍离,才是重要。喜欢怎么念就怎么念,喜欢跪着、坐着、捧着经、走着念都可以,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功夫不间断。可以躺着听,放录音带。体力不够,躺在床上安安静静的听,躺在床上听念佛、听念经,功德都是相等的。躺着不可以出声念会伤气、伤身体。

 

大乘佛法是开放的,的确是自由自在没有拘束的。所有一切规矩仪式是做什么用呢?是唱戏表演做给别人看的│身教,启发别人的恭敬心,启发别人的道念,为大众做一个好样子,用意在此。

 

小乘着重在形式上,大乘人往往就没有拘束了。大乘佛法论心不论事,小乘法是论事不论心。因此英雄豪杰他们不拘小节,往往容易得罪人,容易招惹是非。所以善事常易败,好事多磨,好人常常容易遭受人的毁谤,遭受别人的指责。在这时候〔仁人长者〕,有智慧,有福德的人,应当帮助他,排除他的困难,使他将来在社会上有成就。这个功德是最大的。因为不只是他个人的成就,是他替社会、替国家造福,为一切众生造福,这个功德就大了!

 

由此可知,如果在佛门里面,我们能够培养一位法师,功德之大,很多人不晓得。以为在佛寺里修个庙,出多少钱,做多少好事的功德最大。其实那个大是有限的,不见得是真正大,有些善心却做了恶事。唯有培养人才这个功德才是真大。唯有人才才能续佛慧命,使佛法绵延不绝。

 

佛法的人才最为困难。他的志一定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他的心清净平等,大公无私。这是佛门的人才必须具备的条件。如果发现有这样的人才,我们要尽心尽力去扶助他。他将来成就了,所度化的众生,对于佛教所有一切贡献,与帮助他的人功德一样大。

 

我们这一代弘法的人才为什么这么少?当然发心大小、品质都有问题。真正发道心的人不多,外缘又不好。特别是在家的二众弟子都捧老和尚,锦上添花。初学的人出来讲经都不来听,学生的信心完全失掉了。还是去学敲打唱念,做佛事赶经忏。这是我们在家佛子在外缘上没有尽到责任。所以今天凡是年轻人发心出来讲经,讲得纯正,我们要听。讲得不纯正,我们不听。让他自己去反省,去改正。我们再去听,弘扬正法。这样才能奖励年轻人,鼓励他们发道心,给他环境来培养他,这个功德无量无边,这是真正的续佛慧命。

 

何谓劝人为善。生为人类。孰无良心。世路役役。最易没溺。凡与人相处。当方便提撕。开其迷惑。譬犹长夜大梦。而令之一觉。譬犹久陷烦恼。而拔之清凉。为惠最溥。

 

人没有不向善的。再恶的人,他口里也说要修善、要行善。由此可知,善心、善行是人的天性,就是佛法里所讲的性德。既然善心、善行是性德自然的流露,为什么还会做恶?仔细研究,不外两个原因:第一是内里的烦恼、习气;第二是外有恶缘,人才会造恶。虽然造恶,不被良心谴责的人很少。做恶,他知道不对,会受良心的责备。可惜他没有善友提醒他、帮助他回头,于是愈迷愈深,愈陷愈重。这种情形往往有之。

 

了凡先生在此,也说得很清楚:〔世路役役,最易没溺〕。在世间营生,为了生活、为了家庭、为了事业,都会受环境的影响,尤其是一个不良的社会风气。像现前台湾赌博风气太盛,绝对不是一个好现象。多少年轻人沉迷于此,对他本身、家庭、社会,皆是非常不利的,有识之士都能觉察。可是时势所趋,这个不好的风气,实际上会逐渐遍布到全世界。尤其是大众传播工具发达,所以受影响的面就更大了,时间也就更长了。我们遇到亲戚朋友,要能够善于开导他,尤其是这一部〔了凡四训〕所说的全是真理真事。

 

做股票有时是很容易发财,所发的财也是命里有的。命里要是没有,即使钱财在我们手上过一过,又能得到什么呢?还是一无所有。带在身上,怕偷、怕抢;放在银行,银行里面钞票很多,去看看跟自己的有什么两样?无非是增长贪、瞋、痴、慢而已,一点好处都没有。古人讲得好,人生于世,也不过是〔日食三餐,夜眠六尺〕而已。如其说福报一时享尽,不如把福报慢慢的享用来得好。所以真正能如理如法的开导他,使他们能觉悟过来,不做投机取巧的营生,才是正道,长远之道!

 

所以〔凡与人相处,当方便提携〕。佛法讲善巧方便,使对方欢喜、乐于接受,真正达到警觉的目的。‘开其迷惑’,用比喻来说,像〔长夜大梦〕,忽然醒觉过来了。佛门里面叫开悟,悟后就是修。又好比‘久陷烦恼’,我们能把烦恼拔除,得到清凉自在,就是智慧,烦恼就是迷惑。〔惠〕就是对别人最有利益,最大的帮助。

 

韩愈云。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

 

这是讲善巧方便法。〔一时〕是当世。我们分析事理,劝导别人,令他觉悟,这是口说,只是有利于当世。如果我们要想劝导广大的群众,乃至于后世之人,最好的工具就是文字,能够保存得久远。这是劝我们把善言、善行记录下来,才能流传久远。

 

像了凡先生这四篇文章,原先只不过是给他儿子做警惕而已,并不是要流传到后世,普遍劝导大众的。但是他的德泽,今天流传得这样广大、普遍,这是他没想到的。虽然无心,做了大善。后世依照他的教训修学改造命运,离苦得乐的人非常之多,都是受了凡先生之惠。了凡先生这本小册子,就是劝人为善的典型。是他一生改过自新的心得,传给他的子孙,希望他们记住、理解而效法。这是积善里面最有效、最显著、最深广的大善。实在讲这桩事我们人人可行。你说我没有文学的基础,我不能写作。其实不然,我们每天所见的,耳朵所听的,能够一天记一、两条。你能记录下来,也和这个教训相差无几。

 

由此可知,劝人以口,劝世以书,不是件难事,只要真正肯发心。

 

较之与人为善。

 

这就是前面所讲的,在佛门称为〔同事摄〕。跟他相处在一起,以身教去影响他。像舜王在那一群捕渔人中一样。

 

虽有形迹。然对证发药。时有奇效。不可废也。

 

佛教化众生用四个原则摄受众生,“摄受”就是感化诱导,称为〔四摄法〕。

 

第一、〔布施〕。布施是与他结缘,与他有恩,彼此先结个善缘,说话、办事他才能相信而喜欢参与。

 

第二、〔爱语〕。爱语若是完全说他喜欢听的话,那就错了。爱语一定要善巧方便。前面中峰禅师就说过,真正爱人,打他、骂他也是善。但是在责备他的时候,要顾及他是否能承受。不能承受,过分的责备是得不到效果的。凡是责备人最好不要有第三者在场,人都顾全面子,面子下不去,他会起反感。这些都是善巧方便。

 

第三、〔利行〕。我们所作所为必定与他有真正的利益。第四、〔同事〕与他共同来做一桩事,以身教去感化。

 

佛接引一切众生,不外这四个原则,也可以说是手段。劝人为善是言教,与人为善是身教,不同的地方就在此地。

 

失言失人。当反吾智。

 

可与之言而不与之言,是〔失人〕。这个人是可教之材,你不去教导他,这是失人。不是这个材料,偏偏去教导他,他不能理解,不能接受,这叫〔失言〕。迎宾待客,与人相处,要用智慧去观察,使我们在一生当中不失人也不失言。六祖大师在〔坛经〕里讲得很好,可以接受的应当给他说法,不能接受的就合掌令欢喜。

 

何谓救人危急。患难颠沛。人所时有。偶一遇之。当如恫瘝之在身。速为解救。或以一言伸其屈抑。或以多方济其颠连。崔子曰。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盖仁人之言哉。

 

人一生当中往往会遭遇到不幸的事。尤其是在战乱,遭受颠沛流离之苦,谁都不能保证明天生活怎么样。所以我在十岁开始,家里就训练我们有能力照顾自己生活,以防万一不幸散失│妻离子散时,还可以生活下去。还有自己一个人在山林中要有求生的本能。

 

现在是太平盛世,尤其是现代的儿童受父母的溺爱。世界会不会永远像这样安定和平下去?如果深入研究世界情势,前途实在并不乐观。这种〔患难颠沛〕,如果在中年或者晚年遇到就非常不幸。〔当如恫瘝之在身〕,如果我们见到遇难的人,就像病痛在自己身上一样,所谓是切肤之痛,一定要伸出援手去帮助他。这就是无畏布施。他有苦难、有恐怖时,〔速为解救〕。

 

或者是〔以一言伸其屈抑〕。〔抑〕就是受压迫、〔屈〕是冤枉,这是他的苦难。帮助他伸冤,帮助他平反。

 

〔或以多方济其颠连〕,〔颠连〕就是连续的颠沛流离。如果灾难很大,自己的力量不够,我们发起以大众的力量来救灾、来救援。崔子说,〔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这是仁者,是真正慈悲长者之言。恩惠不在大,要救急,救急不救贫。贫困的人要帮助他有谋生能力,应当要帮助他独立,这是最大的恩惠。

 

何谓兴建大利。小而一乡之内。大而一邑之中。凡有利益。最宜兴建。

 

〔乡〕是乡村,〔邑〕是城镇。小则为一乡谋幸福;大则为一县、一市谋幸福。就是现代所讲的社会福利事业,政府应该要做,每一个老百姓有力量的都应该要做,造福乡里。

 

〔凡有利益,最宜兴建〕。只要利益一个地方的,都应该努力去做。诸位要有个观念:大家有福,自己才有福。若大家没福,只一个人有福,灾难也免不了。中国俗话说:〔一家饱暖千家怨〕。如果我们把自己的福,分给大家享,这个社会就安定,天下太平,这是真正的福报。真正有福报是要与大众共享,这是大智慧大福德之相。今日兴建大利,无过于尽心尽力提倡推行〔了凡四训〕与〔大乘佛法〕的教育。

 

或开渠导水。或筑堤防患。或修桥梁。以便行旅。或施茶饭。以济饥渴。随缘劝导。协力兴修。勿避嫌疑。勿辞劳怨。

 

中国过去以农立国,水利灌溉是最重要的工程建设。〔或筑堤防患〕,低洼的地方,筑堤防范水灾。〔或修桥梁,以便行旅;或施茶饭,以济饥渴;随缘劝导,协力兴修,勿避嫌疑,勿辞劳怨〕。不为自己,是为公众,为地方造福。纵然有一些挫折也不能障碍自己的善行。不为一切阻碍所挫折,善事才能真正圆满。初做事时不免有反对的意见,做成功之后大家才深受利益,才知道好处,才感激。所以眼光要远大,有智慧,有爱心,有毅力,善事才能成就。善的标准是利他。利益众生是善,自利就是不善。中峰禅师所说的善恶标准在此。

 

何谓舍财作福。释门万行。以布施为先。

 

这就是修福。〔释门万行,以布施为先〕。〔释门〕就是佛教;佛陀教导人修行的方法很多,所以叫〔万行〕,无量无边的行门。所谓〔法门无量〕,〔法〕是方法,〔门〕是门径,修行的方法门径无量无边。佛陀为了教学方便,将它归纳成六大类,就是〔六度〕,大乘常讲〔六度万行〕。这六大类再要归纳,实在讲就是一个〕布施〕。〔布施〕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三大类。〔六度〕都不出布施的范围:像持戒、忍辱可以归在〔无畏布施中〕;精进、禅定、般若是〔法布施〕。所以三种布施把佛法的修行都包括了,行门再多都不出布施的范围。佛在〔金刚经〕中,教人应生无所住心,而行布施。是最究竟圆满的修行原则。

 

所以布施是修福,菩萨修的。菩萨真正在修福,六度都是修福。福里面包括智慧,慧也是福。所以法布施得的是聪明、智慧,也属于福。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这当然是福。财布施得的是财富。中国人说五福:第一是福寿,有福有寿。第二是富贵,大富大贵。第三是康宁,健康快乐。第四是好德,其中就包括智慧了。第五是考终,就是好死。好死决定好生,念佛往生。我们在这一生当中,看到的、听到的,完全是真的。世间法里一生得到圆满自在,依照这本书去做、决定不错。出世间法里,依〔无量寿经〕就足够了。真正依照这两本书去修行,世出世间你就得大自在。所以这里劝我们修福,以布施为先。

 

所谓布施者。只是舍之一字耳。达者。内舍六根。外舍六尘。

 

〔布施〕就是放下,就是舍,愈舍愈自在。〔达者〕是真正明白通达的人,像那些菩萨们有真正智慧。〔内舍六根,外舍六尘〕。〔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尘〕是外面境界,色、声、香、味、触、法。诸位同修想一想,这些怎么能舍得掉?所谓〔舍〕,不是在事上舍。事上的肉身怎么舍得掉,肉身不要了也不能解决问题。看到这一句,我要学菩萨道,内舍六根是从心意上舍。就是内舍分别、执着。外不为尘境诱惑。经云:〔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如如不动是舍六根。不取于相是舍六尘。内外俱舍,则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过去生生世世迷惑颠倒有生死,从这一生起不再造生死业了。所以智者当舍娑婆,念佛往生净土。往生是活着去的,不是死后去的。亲见阿弥陀佛来接引,我跟他去的。如果死了以后才去,说老实话,超度还真有效。所以超度的效果是有限的,超度不能超度到西方,只能说使神识减少痛苦。

 

像宝志公是观世音菩萨化身,超度梁武帝的妃子,也只能超度到忉利天,夜摩天以上都没办法了。不可能超度到西方极乐世界。虽然每次超度都希望他〔愿生西方净土中〕,那祇是我们的心愿,事实上他去不了,往生须要靠自己的信愿行。因此一定要趁着自己身体健康时认真修学,要认真去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

 

〔舍〕是从心地上舍,就是心不牵挂五欲六尘,也不牵挂自己的身体,身心都不牵挂。凡夫妄想、执着很重,身心世界都不牵挂,确实是难,妄想会常常起来。净宗修行方法就是转换观念,教你牵挂阿弥陀佛。把念头一转,身心世界就舍掉了。专门去想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这才是真正的菩萨行。

 

一切所有。无不舍者。茍非能然。先从财上布施。

 

〔一切所有〕,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故教人都要舍掉,心里面都不要挂念。〔茍非能然〕,如果我们做不到,〔先从财上布施〕。舍财不为财物所诱惑,我们的心不会被财物所转。

 

世人以衣食为命。故财为最重。吾从而舍之。内以破吾之悭。外以济人之急。始而勉强。终则泰然。最可以荡涤私情。怯除执吝。

 

佛陀教人了生死,出三界,超凡证圣,就是用此法。初舍的时候,总是有点勉强。舍了很难过,舍了之后还后悔。需是有智慧,有决心慢慢的养成施舍习惯,就自然了。每一个人修学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到最后烦恼决定减轻,贪吝逐渐就淡了。对于一切财物受用,没有把它放在心上,心就自在了。心得自在,身也自在。性德逐渐逐渐透露出来了,就会得大自在。尤其是因果定律,世出世间法都不会变更的。财布施得愈多,你财富也愈多。财从那里来的,连你自己都不晓得。法布施愈多,聪明智慧愈增长。所以不要吝财,不要吝法。吝财,得贫穷的果报。吝法,得愚痴的果报。不肯修无畏布施得的是病苦、短命的果报。

 

富贵五福都是从布施得来的,布施是因。我们要想得好的果报,就要修因;有因才有果。不肯修因妄想得果报,无有是处。

 

何谓护持正法。法者。万世生灵之眼目也。不有正法。何以参赞天地。何以裁成万物。何以脱尘离缚。何以经世出世。

 

〔正法〕就是大圣大贤以真实智慧亲证之法,如儒佛大法。‘法者、万世生灵之眼目也。不有正法,何以参赞天地?何以裁成万物?何以脱尘离缚?何以经世出世?’这是先把护持正法的重要性说出来。

 

〔护持正法〕,在中国首先要护持孔、孟、老庄,若不在这上面打基础,佛法就没有根。袁了凡时代没有问题,那是明朝,念书人没有不读孔子书的,〔四书〕、〔五经〕、诸子百家,都有相当的基础。今天佛法衰败到这个地步,要知道原因在那里?这才是根本之根本。儒家教我们做人,人都做不好了,还能做菩萨,还能成佛?佛菩萨是建立在人道的基础上。因此〔四书〕纵然不能完全读,〔大学〕、〔中庸〕、〔论语〕是非读不可的。〔大学〕、〔中庸〕、〔论语〕只有整个〔四书〕份量的一半而已,应当要熟读,才知道怎么样做人。这是佛法的基本,根本的根本。古今注解里面好的,我们把它会集起来,普遍的来流通。我们过去印的本子是大陆上石印的本子,没有版权的,是朱熹注的〔四书集注〕。这是应当要提倡,从我们自己本身去做。

 

所以学佛的人一定要念〔四书〕。实在讲,能念〔四书〕,能懂得中国的历史文化,爱国家、爱民族的心才能真正生得起来。现在人把国家民族忘掉了,这是教育的失策,也是教育的失败。现在只着重科技的教育,把做人的教育忘掉了。科技再发达,不知道做人的教育,古人说:〔人与禽兽相去几希〕?人也是动物之一,如果不知道道德、仁义,则人与禽兽差不了好多。人是一切动物里面最坏的动物,最残忍的动物。所以要救度一切众生,先要救人。人要能从恶转过来向善,一切众生都幸福了,才能真正各得其所,这是圣贤教化众生的目标。

 

〔正法〕,包涵儒佛的道统,真正是万世生灵之眼目。〔不有正法,何以参赞天地〕?天地有养育万法之功德。天生之、地养之,天地有养育万物之恩。人如果能明白这个道理,不但不会破坏自然生态,而且会协助自然生态,使它更为圆满,一切众生都能够各得其所,这就是〔参赞天地〕。〔参〕是参与,〔赞〕是赞助。天地功德多大,真正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可以参与赞助天地化育。世间大圣大贤与诸佛菩萨们,皆是此类。佛门讲:〔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转物〕是转变自己的观念,自己的念头,舍私欲而能够与天地日月和其光明,参与化育。这是自行化他的真实功夫,全心全力的帮助一切众生,〔裁成万物〕。像诸佛菩萨弘法利生,指导众生舍妄证真,真正利益众生,才是〔陶铸群伦〕。〔群伦〕是指九法界的众生,〔陶〕是陶冶,〔铸〕是铸造。能跟天地造化一样成就一切万物,这个功德就大了。〔脱尘离缚〕,这就是断烦恼,开智慧,转迷成觉。

 

〔经世出世〕。圣贤的行为是众人的模范,圣贤的言语教训是经典。他们的言行都是超时间、超空间的。他所说的话,他的行为、思想、言论,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地区,都是绝对正确没有错误,这叫经世圣贤事业。佛经超越时间,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这样教导当时的人,三千年后的今天我们展开经典,觉得佛所讲的句句都有道理,应当依教奉行。佛当年在印度说法,传到中国来,中国跟印度不一样,他的言行适合印度也适合中国。现在我们把它搬到欧洲、美洲都适合,这叫经世。

 

同样的,孔孟思想就是这一部〔四书〕,是中国文化的结晶。孔孟是两千五百年以前的人,他所讲的东西,对于国家、社会、家庭,以及个人有决定的利益。〔四书〕拿到外国跟外国人讲,外国人听了也都点头,也都认为是对的,这就是超越时空了。所以孔孟老庄的思想也是超时间、超空间。是真正的经典之作,经世之学。当然经世之学,古今中外都有,但是我们仔细比较一下,最精彩的无过于孔孟,佛菩萨。

 

佛教里的经典,实在讲无过于〔无量寿经〕,这是佛法里登峰造极的一部经典。中国固有道统之精华是〔四书〕,所以朱子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四书〕的内容很像〔华严〕。〔华严〕里面有理论、有方法、也有表演。就是把理论、方法做出来给人看。〔四书〕就是这个编法。〔中庸〕是理论;〔大学〕是方法;〔论语〕跟〔孟子〕是孔夫子与孟夫子一生所做的,就是把理论、方法应用在生活上、事业上,在处世、待人、接物上做出来给我们看。所以〔论语〕跟〔孟子〕就跟〔华严〕的五十三参一样,做一个榜样给我们看。理论与方法是〔大学〕、〔中庸〕两篇。所以〔四书〕的架构跟〔华严〕完全相同。朱子是一个学佛的人,佛学造诣很深,是不是受〔华严经〕的启示,编成这个教材就不可得知了。但是它确确实实像〔华严经〕。

 

前面一段讲的〔经世〕,是为世间做一个标准,做一个典范。再说到〔出世〕。实在出世间与世间并没有界线。世、出世间的差别,就在迷、悟,觉悟了就超越世间。一念迷了就是世间,一念觉就是出世间。

 

故凡见圣贤庙貌经书典籍。皆当敬重而修饬之。

 

圣教就是圣人的教化,圣贤人的教育。对于世道人心,风俗习惯,社会的安和乐利,大众的幸福,有非常重要的关系。自古贤哲们把它比喻做人天眼目。我们应当如何来护持?寺院是佛陀教育的机构,学校是世法教学的场所,必须要维护。现代的学校舍弃了伦理道德的教育,今天我们才有这样大的苦难。如果还不觉悟,世界终必毁灭。

 

我们中国古圣先贤不是不懂科技,为什么不发展科技?就是知道科技发展到最后,世界将同归于尽。所以中国教育是发展理性,启发智慧,使接受教育的人明白伦理,知道道义,使他彻底认清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天地大自然间之关系,做一个顶天立地之人,我们才有幸福可言,国家、民族才有真正的前途,那才是教育。民国初年废除了读经,当时多少贤哲痛心疾首。那时所造的因,我们今天尝到了恶果。尝到恶果还不觉悟,怎么得了!这样的心态足以亡国灭种。这是我们废除读经的后果,是摧毁了正法。所以儒家、道家的道统不能维护,大乘佛法决定不能建立。佛法能在中国二千年发扬光大,就是建立在儒、道的基础上。今天把根挖掉了,基础挖掉了,所有一切佛法全是空谈。

 

古时候读书,书本不是自己的,不可以写字作记号,书本用后还要留传给后人去念。自己需要的话可以抄一本。从前印刷术不发达,得到一本书是相当的珍贵。这是教我们要珍惜,要尊重,要爱护。古书如破损须知修补翻印流通,方不至于失传,功德最大。

 

至于举扬正法。上报佛恩。尤当勉励。

 

这一句是教我们要弘法利生。把儒、佛的教化发扬光大,普遍利益一切众生,这是真正的〔上报佛恩〕。要做到这一点,有两桩事情要先做:第一、要替佛教培养弘法的人才。第二、要建立弘法的道场,使这些弘法的人才能有良好的修学环境。现代弘法人才少,与其求人不如求己。请别人发心,人家未必肯发心,你既然请别人发心,为什么不回头来请自己发心,这比求人要方便多了。建大道场是希望多数人有机会来接触佛法、理解佛法。而现代最理想的道场,无过于电视台,把佛法送到每个家庭里面去。我们礼请很多的善知识,选择利益社会的经论,轮流来讲。佛法是建立在儒、道的基础上。应该先讲〔四书〕,再讲大乘佛法,才得受用,讲佛法才不是空谈。所以要想提倡佛道,要先提倡中国固有的文化道统。这就是培养人才、建立道场。

 

建道场是不希望诸位花那么多钱去盖个庙。庙盖好了之后,里面必然又是斗争坚固,没有意义,钱花得没有意义。学了佛有了智慧总要明了,钱财过眼云烟。再多的钱财,祇是给你看看而已。你们想一想,那一张钞票你们拿去收在家里保存,那里是自己的?自己的应该保存着,不应该给别人。一到手马上就给别人了,真是过眼云烟。所以不要把它看重了。

 

有一位同修移民到国外,他做股票,告诉我一千万才进来,又丢掉了。我就告诉他,为什么不听〔了凡四训〕呢?命里没有的,丢掉再多,心里也不要烦恼。所以赚了钱也不要欢喜,丢了也不要烦恼。每天浪费光阴,才是真正可惜。把大好光阴拿来念佛,这是真正聪明有智慧的人。人要明白事理,自己努力修学、弘法利生,功德无量无边,诸佛菩萨都赞叹。

 

何谓敬重尊长。家之父兄。国之君长。与凡年高德高位高识高者。皆当加意奉事。在家而奉侍父母。使深爱婉容。柔声下气。习以成性。便是和气格天之本。

 

中国古代的小学,着重于基础教育。教孝、教顺、教敬、教诚,以这些为教学的纲目。真所谓〔少成若天性〕,培养圣贤人的根基。中国自古以来的社会道统,是圣贤的教学,治国也是圣贤的政治。〔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若教育本质没有认识清楚,错误的观念,足以毁灭国家民族。中国过去从政的人,没有一个不念圣贤书的。纵然自己有私心,还是有范围、有准则,不敢过分的越轨,多少还受良心的谴责。现在作奸、犯科、造恶,认为理所当然。耻心没有了,也就是天理良心没有了,的确人跟禽兽没有差别,这是最可怕的。

 

希望同修们要认识清楚:〔诚敬〕是学佛的根基,是入佛之门。〔诚敬〕的培养就在家庭。在家能够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他到社会上才能忠于国家,服从长官。对职务尽忠职守,为国家、为社会、为老百姓服务。〔习以成性〕,习性培养成了,便是〔和气格天〕,和平、心平气和就能感动天地鬼神。现在我们这个时代,教育失掉伦常的理念,道德观念没有了。人们每天头脑里想的全是贪、瞋、痴、慢。天地中的恶鬼、恶神,恶魔、鬼怪都下降了。为什么?感应道交,恶与恶交感。诸佛菩萨善神自然都不来了。人已经在造恶,再加上一批妖魔鬼怪来作乱,更不得了。所以我们的世间,一定有非常的灾难。这个灾难之降临,恐怕我们地球上的人会死很多。必须经历这么大的打击,人心才会回头,才会把他的迷惑颠倒打醒。小灾小难是打不醒的,一定要有非常的灾难才会叫大家觉悟,这是决定不能避免的。

 

诸位要读中国历史。以史识的眼光看世间之治乱,明了祸福的根源,则因果事理均可预见。今天世界人心,他们想的是什么?思的是什么?做的是什么?我们就晓得将来的结果是什么。从因就晓得将来的果报。我们今天看到的果报,是几十年前所作的因结成今天的果报。现在造的因比那时不晓得超过多少倍,所以二、三十年后,果报会快速的现前。从前造的因是恶因,但是成长缓慢,到七、八十年之后我们才看见果报。现在加快速度在造恶因,所以恶果的成熟会快也会大,不会超过三十年恶果就会现前,这是非常非常之可怕!〔善因〕一定结善果,〔恶因〕一定有恶报。因缘果报的真理是决定正确的。

 

出而事君。行一事。毋谓君不知而自恣也。刑一人。毋谓君不知而作威也。事君如天。古人格论。此等处。最关阴德。试看忠孝之家。子孙未有不绵远而昌盛者。切须慎之。

 

所以忠孝传家远。现在父子是朋友关系,伦理毁掉了。伦理是性德,中国儒家、道家所讲的。展开佛法仔细观察,全是性德的流露。舍弃私心〔私心是迷惑〕,性德才会往外流露。这些大圣大贤一丝毫的私心都没有,全是性德的流露。孔夫子的学说是自性的流露。我们如果自性心现前时,流露出来的就跟他是一样的。就像灯光一样,他的灯光亮了,我的灯光也开了,光光交融,成为一体,是自性的流露,这才是真正的伟大,真正不可思议,是圆满的性德。

 

开发性德必须要用孝敬来做工具,才能明心见性。佛法里讲开发性德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发菩提心,儒家亦复如是。〔诚意正心〕,就是佛所讲的大菩提心。凡是能够存心真诚,不自欺、不欺人,以孝顺心、恭敬心处世、待人、接物。自己只是默默去做,真正积善累德。〔此等处,最关阴德〕。果报可以从历史上来看,也可以从现前社会上观察,可见得这是事实,绝对不是虚妄。所以我们动一个念头,做一桩事情,决定不要认为别人不知道。人或许不知,天地鬼神、诸佛菩萨没有一个不晓得的。了凡居士前面给我们讲,改过要三种心:耻心,畏心,勇猛精进心。成圣、成贤、成菩萨、成佛,你只要真正圆发此三心,的确一生足以成办。何谓爱惜物命。凡人之所以为人者。惟此恻隐之心而已。求仁者求此。积德者积此。

 

〔恻隐之心〕就是仁民爱物之心。见到一切动物有苦难,自自然然就生同情心,这就是恻隐之心。大家有没有?相信每个人都有。如果你们看一个悲剧会流眼泪,这就是恻隐之心。电视、电影的悲剧,那还不是真正的人物在面前遭受苦难,你都有这个心。何况真正见到一切人、物遭遇到苦难,一定会伸援手去帮助他。

 

不但人有恻隐之心,动物也有,这确实是天性,就是本性的性德。动物的本性跟人的本性不二,不过他比人迷得更深,才变成了畜牲。十法界一切众生同一个真如本性,所以佛在大乘法里才说:〔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恻隐之心就是怜爱之心,怜悯之心,是从自性里流露出来的。〔求仁〕,就是求的这个,〔积德〕也是积的这个。希望把仁民爱物之心培养扩大,能够真正的爱一切人,爱一切物,我们尽心尽力去帮助他们。

 

周礼。孟春之月。牺牲毋用牝。

 

〔孟春〕是初春。古时候祭祀,最大的祭典用三牲,牛、羊、猪,普通民间祭祀只用猪。春天用的牺牲,就是需要用来祭祀,不用母的。母的怀孕,杀一个等于害两条命。这是仁慈。

 

孟子谓君子远庖厨。所以全吾恻隐之心也。

 

孟夫子的用心,跟佛法讲的三净肉一样。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杀。因为佛法在印度当时,生活方式是行托钵的制度,人家施舍什么就吃什么,不分别、不执着,没有选择的。这是大慈大悲。一切随缘而不攀缘,人家供养什么就吃什么。一直到今天像泰国、锡兰这些小乘国家还是如此。佛法传到中国,中国是当时最先进的礼仪之邦。现在礼仪都没有了,讲到礼仪比不上外国,实在讲这是教育彻底的失败。而中国人不重视乞食。当时法师是朝廷礼请到中国来,当然不能叫他出去讨饭,所以就在宫廷里接受供养。托钵的制度在中国从来没有实行过。但是那时供养出家人还是三净肉。

 

素食是梁武帝提倡的,所以现在全世界学佛的人,不论出家、在家,只有中国佛教是素食,全世界学佛的人都没有素食的习惯。我们参加国际会议时,见到外国出家人没有吃素的。所以诸位要晓得,佛教传统是吃三净肉,不是素食,素食是中国人提倡的。素食卫生、卫性、卫慈悲心,仁民爱物做得真正彻底,真正究竟。是最好的食物、养生方式。值得提倡推广的。

 

〔远庖厨〕,是远离厨房。不见杀、不闻杀,吃得就比较安心了。实在讲心还是不安。最好是不吃众生肉,尤其是现代的众生肉更不能吃。现代的肉品含有许多毒素,导致现代人常常得了一些怪病,病从那里来的?肉食来的。古人讲“病从口入”。李老师时常很感叹的说,现代人是三餐在服毒,那里是在吃饭!每天服三次毒。想想看,你的身体怎能不病!当然是百病丛生了。

 

故前辈有四不食之戒。谓闻杀不食。见杀不食。自养者不食。专为我杀者不食。

 

这是佛法三净肉又多加一条。出家人不许饲养畜牲。在家人自己养的,自己再杀了吃,实在是讲不过去。

 

学者未能断肉。且当从此戒之。

 

实在不能断除肉食,应当要守食三净肉、四不食戒。以培养大慈悲心。

 

渐渐增进。慈心愈长。不特杀生当戒。蠢动含灵。皆为物命。求丝煮茧。锄地杀虫。念衣食之由来。皆杀彼以自活。故暴殄之孽。当与杀生等。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不过短短几十年,维系自己的生命竟然是杀它以养己。对于一切众生,无论是有意无意的,亏欠得太多。也由此可知自身造的业有多重!所以佛说,如果罪业要有形相体积的话,尽虚空都容纳不下。我们业障有这么多这样重!想到此地,自己警觉心才真正提得起来。如何能对得起天地一切众生?不但要严持不杀生这条戒,就是在饮食起居上一定要节俭,决定不能够糟蹋。

 

〔暴殄之孽〕就是糟蹋一切生活必须品,不知道爱惜。现代人提倡消费,不消费,工厂就得倒闭,经济就不能发达。这种学说诸位想想正确吗?如果中峰禅师听到这些话一定会说〔未必然也〕。不见得正确,而且是非常的不正确。美国是一个提倡消费的国家,消费的结果还是逐渐走下坡了。唯有节俭才是富庶、康宁之道。没有积蓄的习惯,国家如何富强,人民如何能得安定的生活。若无储蓄,失业就要靠国家救济,增加国家的财政负担。若有积蓄的习惯,即使失业或灾难,我们还能活得下去。不必依赖国家。这是真正值得我们认真去反省的,所以一定要爱惜资源物力。

 

至于手所误伤。足所误践者。不知其几。皆当委曲防之。古诗云。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何其仁也。

 

这些话我们只能自己去理解体会,在现代社会上决定是被否定的。怎么可以〔爱鼠〕?老鼠对人类是有害的,故常见有灭鼠运动!世间人不晓得六道轮回,这些老鼠被杀死了,会不会有冤冤相报呢?杀它、灭它是不是真能解决问题呢?除此之外有没有别的办法?没有杀人不偿命的,欠钱不还钱的。因果通三世,要是真正晓得事实真相,为非作歹的事绝对不能做。你若是做了,还是自己吃亏。想占人家的便宜占不到,人家想占我们的便宜也占不到。明白这个道理,我们绝对不会伤害一切众生,不跟它结冤,不欠人家的债,自己这一生心安理得。世间唯真诚、清净、慈悲,能解决世人所无法解决之难题。所以佛经不可不读。

 

善行无穷。不能殚述。由此十事。而推广之。则万德可备矣。

 

〔由此十事,而推广之,则万德可备矣〕。〔四训〕里这一章是主要的一章。积善是建立在改过的基础上,改过是建立在明白因果的概念上。第一章讲因果报应,再教我们改过、积善,末后〔谦德之效〕一章是全书的总结。

 

| Google | 百度 | Yahoo! | 维基 Wiki | MSN | 佛教 | 经典图书馆 | 

| 电视 | 购物 | 儿童 | 书店 | 杂志 | 视频 | 免费佛经 | 音乐下载 | 热门网站 | 佛教论坛  |

般若文海佛教经典图书馆

Like

分享Share |